新闻采访内容

2024-10-07

新闻采访内容(精选8篇)

1.新闻采访内容 篇一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大一学生对大学期末考试的看法 采访对象:大一学生(1—2名)采访方式:校园现场采访

采访背景:临近期末考试,大一学生对大学的考试方式看法不一 设计问题:

1、与高中考试相比,大一学生更喜欢哪种考试方式,理由。

2、两种考试模式有何不同,其优缺点。

3、学校实行的绩点制度因老师标准不一,会不会有损公平。

4、如果绩点导致的不公平发生在受采访者本人身上,他(她)作何感想。

5、绩点不公对学生的影响。

6、如何正确对待绩点可能导致的不公等。整理采访资料:完成写作 工作人员安排:

记者:XX

采访提纲:XX

采访记录:XX

道具师:XX

采访记录

记者:同学你好,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同学甲:好,行。

记者:现在临近期末考试,同我们以前的考试相比,大学考试有它自己的特点,那么你是喜欢以前的考试模式还是喜欢现在的呢?

同学甲:相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考试模式。记者:能具体谈一谈为什么吗?

同学甲:因为现在考试和以前相比,它少了很多压力,没什么期中考试和月考,就一个期末考试。你只要最后努努力,就行了。记者:那你就是说“临阵磨枪”也管用是吗?那么这样的知识你认为是牢固的吗?

同学甲:首先我得声明一下,这也不是你说的什么“临阵磨枪”,它还有一个平时积累的过程,最后是一个冲刺阶段,需要抓紧复习。这样的考试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相比较高中而言,知识可能没那时记得牢固。但是我觉得,大学重要的是能力培养,知识都是次要的。能力的培养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的。记者:对大一新生而言,我们学校的绩点制度是一个新事物。那么你认为绩点制度会不会有损公平呢? 同学甲:我觉得有点。记者:为什么?

同学甲:因为有学长就说,你拿到的分数、绩点是看你选什么老师。比如说,同样的一门课,你选的老师不一样,可能有的老师给的分高,有的老师给的分低,老师存在不公平。他给大三的学长学姐分高,给我们大一的分就比较低。我有的同学选那个管理之类的课,那老师给的分都比较低。

记者:如果这种不公平发生在你身上,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同学甲:说实话,肯定会有点打击我的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我会觉得白付出了,有点不公平。

记者:那你是怎样看待这种不公平的呢?

同学甲: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只要你付出了,回报肯定还是会有的。当然这个绩点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呼吁一下,对绩点制度做一些改革。让学校在培养我们能力的同时,也考虑一下我们学生的公平。最好不要让我们心里感到不平衡。

记者:谢谢你的建议,好的,谢谢。

记者:同学你好,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同学乙:好的。

记者:据我们了解,你平时还是挺努力的,也并不缺课,而你的选修课得分却比较低,那么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同学乙:我觉得这个整个的大学教学体制有点不公平,主要是这个绩点制度,它完全由老师决定。那些平时和老师走的近的学生、交流比较多的学生,老师就可能给他们的分比较高。而一些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的学生得分就比较低。老师看不见他们的努力。这样就会造成不公平,打击像我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记者: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改善,那么你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努力吗?

同学乙:这个看以后的情况吧。在搞学习的同时,我应该多注意和老师同学交流这一块。

记者:那么你认为与别人搞好关系比搞学习更重要吗? 同学乙:那也没有,因为毕竟大学还是以学习为主,当然,在这个很现实的社会中,搞好人际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走上社会后人脉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衡量我们能力的标准之一。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记者:你说的很精辟呀,好的,谢谢。

2.新闻采访内容 篇二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3.新闻采访技巧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三个;分号连接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闻内容和新闻写作的资料来源,改进新闻采访的质量,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新闻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掌握发问、倾听等采访技巧,有效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不断改善新闻采访的相关技巧,才能够摆脱传统的新闻采访模式,满足新时期的新闻采访要求,提高新闻采访的意义和价值。所谓“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要想做到有价值的新闻采访,首先要有良好的准备工作。

1.充分做好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

1.1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为了保障采访工作的顺利与成功进行,记者在采访前应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资料,准确把握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接受采访时的心理状态。还应该明确采访思路,预先制定采访计划。在采访报道突发事件时,更要求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例如突发交通事故,只有记者及时赶到现场,才能够获得受访人较为清晰的描述。因此,新闻记者要加强与各界人士的联系,构建起有效的新闻热线和市民热线,以能够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获得及时而准确的资料。

1.2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

恰到好处的提问,是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做到足够精彩的提问,就要在进行准备工作时,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只有根据受访人的性格、工作、经历、情感等具体情况来设计采访问题,才能提高新闻访谈的质量,否则会对新闻采访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对于地位较高的受访人,如过未能进行充分的问题准备,容易因敬畏心里产生紧张情绪,从而提出水平过低的采访问题;而对于普通群体采访时,又可能由于其对记者工作的新奇和崇拜,对记者的正常采访工作产生了干扰和约束。

2.采访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2.1非语言符号的实践运用

非语言符号是指人的神态、姿势、表情等能够透露出内心情感的信号。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但要准确理解采访对象的有声语言,更要善于把握受访人的非语言符号,并在采访场合能够正确使用这样的信号。这样的无声信号又叫做体态语言,是用表情、手势、姿态来传递信息的工具,对于加强记者和受访人的沟通交流有着莫大的作用。在进行实际的新闻采访时,记者可以自身的微笑与眼神和受访人互动,从而有效地构建受访人的沟通、理解、认知的模式。借助默契配合、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以及借助这样的语言形式对受访人给予支持、肯定和激励,以确保记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采访成效。

2.2掌握发问与倾听技巧

发问与倾听是记者与受访人交流的主要方式。记者应具备过硬的发问技巧,才能有效的挖掘受访人的个人经历。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分清主次,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不可提问过于笼统的问题,如“你的感想是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只能得到泛泛而谈的答案,降低了提问质量和效率;在从小的问题发问时,要紧密围绕访谈主线,保持发问的鲜明生动,但要避免提出对于受访人过于敏感的问题;最后,要控制提问语气,保证提问的氛围相对轻松,以使受访人配合采访工作。合理的提问技巧,可以使受访人敞开心扉,与记者进行深入交流。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仅需要具备有效发问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不仅仅是单纯地听受访人的描述,而是根据受访人的话语,分析其中的内涵和受访人的心理状态。记者在倾听时,一方面不要纠结于受访人所讲的个别字词语句,而应该从大方向上分析受访人的思想情感,从而避免采访时对受访人形成过于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记者在采访时对于不同的采访事件,不应区别对待,只要受访人愿意叙述,记者就应该认真倾听;同时,记者应正确对待受访人与自己在认识观点上存在的分歧,尽量换位思考,求同存异,从而更有效地挖掘新闻素材。

2.3做好采访的记录工作

良好的记录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后续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采访時,记者应当懂得运用合适的采访记录手段,并且应当学会运用多种采访记录技巧,以提高记录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避免信息的遗漏。一般情况下,新闻采访的记录手段包括了录像、录音、笔记和心记等。其中最为常用的采访记录手段为笔记和心记,特别是一些比较简短的人物采访和会议采访中运用更为广泛。记者在进行采访记录时,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先是有效理解受访人对问题的描述,抓住受访人描述的关键内容。还可以根据记者的自身习惯做好采访记录,借助缩记等方式,确保记录的速度。同时需要保证采访笔记的条理性,清晰地记录受访人的描述、实际情况等要点信息。

3.有效提高新闻记者的自身素养

3.1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

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是使用文字进行服务的职业,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培养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学素养,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练笔,只有坚持常常写作,积累素材,才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新闻采访的受访人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确保新闻采访的效果和新闻价值,记者应当加强自身新闻语言功底的培养,以保证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清晰客观地将采访结果呈现给新闻受众。

3.2树立吃苦耐劳的工作意志

记者作为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要有吃苦耐劳的工作觉悟。新闻采访常常会面对比较恶劣和危险的工作环境,因此记者应该具备不畏艰苦的工作意志。同时,在内心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坚持自我,面对采访的种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精神。

3.3坚定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观念和道德立场。对于采访立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直接关系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客观态度。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采访立场,以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自律,用事实说话,客观公正地进行新闻采访。

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采访的技巧运用,是新闻记者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受访对象千变万化,这就要求记者能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新的知识,灵活运用相应的采访技巧。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提高、历练,才能具备对受访人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发掘能力,相应地才能在采访工作中获得有价值的新闻要素,打造出有水平、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实现新闻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对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120.

4.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篇四

既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辅相成,新闻记者就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要过硬,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果采访不过硬,则新闻写作的内容、材料、情节、细节,事实的真假、曲直、深度、广度就会变得抽象和模糊;如果写作不过硬,则新闻采访不能转化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使前期采访前功尽弃,徒劳无果。

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离不开新闻事实,否则,写作和采访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全国道德模范党素珍的事迹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反响很大,这首先是她有《50年的坚守》这样的事迹存在,然后,通过许多记者深入挖掘,采访很多接受过她服务的矿工和老人家的子女之后,最后才报道出来。这一环节实现了事实到新闻转化,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在党素珍的报道中,报道了她凌晨在井口为矿工送水、缝补衣服,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矿工簇拥着把她托入救护车,眼望急驰而去的救护车滚下热泪,像这样细小的情节,被当时正好在现场的我捕捉到(当时我就在她服务的矿井作宣传工作),这些鲜活的事实,说服力强,感动了读者,衬托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为这一典范人物的推举和奉献精神的传承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深入实地采访,和鲜活的新闻事实,党素珍的报道会有这样成功吗?“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我们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关系问题所持的唯物辩证的观点。

参考文献:

5.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五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6.采访新闻稿 篇六

——记全国工商联礼品业商会会长、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震

来源:《人民政协报》记者:杨朝英

(元隆雅图董事长孙震)

办一张信用卡,送一个精致的瓷杯;买一部手机,送一个手链;买套儿童床,送一套拼图游戏……出没于商场、埋伏于写字楼的商品促销员,总会有一些花招,引诱你的钱包。在全国工商联礼品业商会会长、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震看来,这些我们现在已经习以为常的商业促销行为,都是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的细节展现。“改革越深入,现代礼品业越发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现代经济体系,自然不会有现代礼品业;没有市场经济体系的持续深化,现代礼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现在这么迅速。”孙震从1992年下海之初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经历了这个行业的起步、发展,他不仅把这个过程看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逻辑关系,还是一个与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化的伴生关系。从不足千家小作坊、小企业,发展到全行业十几万家企业,市场规模达数千亿元。孙震用“爆发”来形容这20年间中国现代礼品行业的发展。这个市场爆发的动力,则来源于小平南方谈话及以后加速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

■■ 正名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的文化,传袭日久,深入现代经济血脉。但在孙震眼中,现代礼品业的一个重任,就是要与传统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绝缘。

“现代礼品业不是请客送礼,或者用来搞腐败。”孙震解释说,现代礼品业有两个主要模式,一是服务于企业促销,二是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用于商务往来。“无论哪种,主要客户都是企业,终极目标都是服务于客户争取消费者的行动。这占到了80%的市场份额。”这种商业模式,并非中国独有。在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地区,都有礼品业协会、商会或同业公会。这也是孙震牵头成立礼品业商会的原因之一。他要借用这个平台来告诉社会,现代礼品业是市场经济成熟的一个标志性产物,是商界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一个有独立行业特征、行业规范的细分领域。

“市场好的时候,企业需要一些物质载体来建设、推广企业文化。市场不好的时候,企

业要加大促销力度,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都需要现代礼品业。”孙震说,现代礼品业是一个抗经济周期很强的行业,也是一个逐渐深化、扩展的行业。

20年的从业经历也告诉孙震,这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资产是智慧、创意、知识产权。只要有想法、有毅力,再加一些资本,以及不错的机会,就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公司。

“现代礼品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比如,我们给客户提案时,交的是创意。各家同业比拼的也是创意。谁的案子更适合客户的总体战略需要,谁的总体成本控制得更好,谁就会中标。生产只是一个工艺问题。”孙震说。

元隆雅图的成长就是一个例子。比如,它在北京与深圳分别组建了设计研发团队,提高创意实力;客服部门从2005年开始招聘的新人则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六级以上。同时,它从2008年连续四年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

不过,孙震更愿意把现代礼品业归为现代营销服务业。孙震的理由是,“客户需要我们,是因为我们能为客户争取消费者提供价值。”

■■ 接轨

有人曾作过一个比喻,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经济就像一个不断向天空伸展的巨树,它的外表日益挺拔,躯干内却每十年左右刻下一道生命之轮,来纪念不平常的青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孙震的立业之旅,也与此有颇多相似。改革开放之初,他考上了大学。1986年在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留校当了6年老师。1992年,中国经济又一次加速的前夜,他辞去教职,和那个时代很多不安分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样,想换一种活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也打开了世界与中国相通的大门。孙震创立的元隆雅图也开始了飞速发展。

“这个过程,既是我不断摸索、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礼品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并逐步展现自己魅力的过程。”孙震说,刚开始创业那几年,对现代礼品业根本没有概念,体会到的只是“在骑了几个小时自行车之后被拒之门外、在等了一天之后也见不到人”的挫折、失落。

俗话说,事不过三。凭着“橡皮脑袋兔子腿”的精神,三年之后,孙震时来运转,接到了摩托罗拉的订单。

这个订单,带给这个三十出头男人的不仅仅是一辆当时比较时髦的捷达轿车,更重要的是彻底激活了孙震的创业思路,也让他明白了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前景有多么美好。

“跨国企业的今天,就是中国企业的明天。只要跨国企业有需求,这个市场在中国就一定会长大。”孙震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有预见性。

市场成长的结果之一,是竞争也开始加剧。打通产业链、速度制胜,成为孙震的“必杀技”。

这从元隆雅图的产业布局就可见一斑。

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元隆盛世企业策划有限公司、北京元隆雅图物流分公司、北京外企元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汇聚了策划、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电子商务、物流、综合服务等多方面优秀人才,贯穿了现代礼品业的全链条。这个布局,保证了元隆雅图的竞争力。

在创意产出上,元隆雅图拥有这个行业顶尖的研发团队、设计团队,同时,还取得了NBA、中网、阿童木等专业合作伙伴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产品生产商、零售商的授权,保证了产品能保持自己的独创性、高溢价。

在时间上,元隆雅图自己的专业物流货运公司可以比一般物流公司节省近一半的时间,做到及时、精确服务。孙震说:“大客户都是全国布局,促销活动也是全国一盘棋。上海的销售终端和拉萨的销售商,要同时展开,这对礼品的物流要求非常高。这也是这个行业里的‘最后一公里’。”

“虽然国内从业公司发展很快,但市场容量增长得更快。”孙震最后说,中国现代礼品企业,正在积累力量,并且逐步融入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下一步,就是企业主动走出去了。

总裁手记

客户需要我们,是因为我们能为客户争取消费者提供价值。市场好的时候,企业需要一些物质载体来建设、推广企业文化。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要加大促销力度,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些都需要现代礼品业。

7.新闻采访内容 篇七

1 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

1.1 新闻采访的真实性

新闻,最大的一个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新闻的传播就是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去认识、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所以必须先有事实,由事实引导出新闻,也就是说事实就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作为采访者,要把握的第一点新闻采访特征就是真实性。要想顺利且完整地做出一篇新闻,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要经过多个环节来逐步实现。但在采访环节中,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环节,若采访本身没有具备真实性的话,那后期的所有环节都显得毫无意义。故此,在采访中,一定要将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根本,确保整篇新闻报道的真实可靠。

1.2 新闻采访的时效性

时效性也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对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而言,越早地掌握新闻信息,其价值就越大。换而言之,新闻就像是在与时间做一场激烈的比赛,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者,在得知新闻消息后,应立即赶赴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才能保证新闻的鲜活,才能充分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所在。

2 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

2.1 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采访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采访前,要与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等做好沟通,并进行妥善的分工组合,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应对自如。采访者在采访前也应该对采访对象、采访地点和采访事情充分了解,达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掌控全局,进而更顺利地进行采访。

2.2 拥有端正的采访动机

在采访者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拥有一个端正的采访动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与真实。好好把握采访动机,如果带着动机或个人感情色彩去采访,是不可能做出真实且有价值的新闻。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不能因夸大、敌意或者受人贿赂而扭曲采访内容,这些不端正动机都是采访者应该避免的事情。不以个人感情用事,公正、真实地进行新闻采访,才是一个采访者应该拥有的采访动机。

2.3 采访应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在采访中,采访者应皆尽可能地接近第一现场,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现场的相关情况,从而采访到与事件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士,得到第一手的新闻采访资料,最终报道出更真实、更有价值的新闻。

2.4 应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相应合理的采访策略

每个被采访对象都是独立存在的,因被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针对被采访者的知识层面、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运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采访方式,才能在短时间能获取更多的信息。

2.5 采访过程中的深入洞察与思考

采访者在采访时,不但要进行深入采访和思考,还要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判断出大众所关注、想了解的信息。采访者对采访事件思考的深度是观察的关键,不但要求采访者了解事情的表象,而且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事情本质,最后将深入挖掘出来的本质展示给大众。由此可见,拥有高超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采访者。这样,采访者做出来的新闻才能吸引大众大眼球,满足大众对新闻的需求。

2.6 在采访环节中避免假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采访的主要特征。应对突发性新闻和纠纷类新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附带感情偏向,更不能出现采访者的主观臆断,一定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尽可能地接近真实,避免假新闻。

3 结语

只有通过有效合理的采访才能获得具备真实价值的新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应牢记新闻采访的特征,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技巧去展开采访。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并能熟练地运用,才能促进采访顺利地进行,最终给大众一个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前提,即任何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都需要优秀的新闻采访作为基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只有具有一个良好的采访思路、合理的采访技巧,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高质量。因此,拥有优秀的采访技巧显得异常关键,笔者将在本文对此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特征,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2]李美楠.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5(11).

8.新闻采访须注意“四要” 篇八

采访前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的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意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已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要准备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作家法拉奇谈到对邓小平的采访时说:“那次采访很深入,很详细,用了两天时间,很有意思。对于记者来说,那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不太难。对方合作得很好,应该说是一次很成功的采访。我想提的问题全都提了。”这次被法拉奇认为成功的采访与她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不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也没拟好问题,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后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导致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提问要详细具体

新闻作品中的生动之处来源于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记得笔者去乡下采访关于民生的社会保障工作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大谈特谈,但所说的都是些大政方针,鲜有具体的事例。当其偶然说起要为乡里的一部分农民上养老保险时,记者马上追问,准备给多少人上保险?平均每人能拿多少钱?乡里准备拿多少钱,县里准备拿多少钱?那位负责人很快就将一些数据提供出来。如果当时记者不问具体,对方很可能就一语带过,那么就得不到具体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东西。

问题要有针对性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一般规则是问全局性的问题就找负责这方面的领导或工作人员,要问点上的情况就找基层普通干部﹑群众,要问知识性的事情就找专家学者。

一次,笔者到部队采访,想了解官兵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于是问一名战士:“你认为当前新形势下,该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结果那位战士立在那儿,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来。后来,我改口问:“你认为要做一名受士兵欢迎的队长,他应具有哪些素质?”这下,战士反应过来了,马上谈了起来,而且讲得还很生动。但如果当时是就这个问题询问部队某位高层领导,那么第一种问法就比较合适了。

要尊重被采访对象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

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让对方难堪。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提问。

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上一篇:三年级上下册英语教案下一篇:我的启蒙老师六年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