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

2024-07-29

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精选12篇)

1.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 篇一

大学新生团体心理活动策划方案

(共5节,此为第五节)

第五节—课程总结

课程目的:再次强化团体认同,使成员对系列活动有一个思考与总结,适当结束整个活动。

时间:90分钟

材料:签字笔(自带),彩色笔,白纸若干,彩色卡纸,剪刀。

一、温馨道别(30分钟)

1、活动前准备好有颜色的卡纸和彩笔

2、小组成员围圈而坐,由一位成员当主角,大家讨论他现在与刚参加团体时有何不同,参加团体后在哪些方面改变了。然后再换另一位成员。

3、依此类推,对每位成员反馈

4、结束时每人发一张卡纸、一把剪刀和一支彩笔,然后请成员把卡纸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剪完后在纸上写上“对(自己的名字)的祝福”,然后向右传给每一位成员,每人都写下自己对他人的祝福和建议,或绘图表达

5、当转完一圈时,每一位成员细细阅读他人的祝福和建议,并对他人怀着深深的感谢,一一握手道别。

二、集体创作:我们的班级(10分钟)

规则:每个班级用四张大纸拼贴起来作画。每人选择喜欢的颜色,自

由选择作画的位置作画。

指导语:大家相处了很久了,我们相互间都产生了特别而有强烈的联系和情感。最后我们集体创作一张画,画出大家对我们团体的感觉,用我们喜欢的任何颜色,用自己想要表达的任何意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一起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目的:再次强调团体认同,使成员对班级有一个新的认识与总结。二:结业式(30分钟)

1、团体指导者总结整个团体活动,发表心得,每位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谈感想。

2、团体指导者发设计好的关于团体活动的问卷,以便团体结束后评估团体效果。

3、向每位同学颁发结业证,合影。

4、全班成员可以一起唱《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来结束整个课程

2.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 篇二

关键词:人际沟通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因人际交往和沟通问题前来咨询的大学生在逐渐增加, 个体心理咨询是一个有效帮助途径, 但一般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偏单一。而团体心理辅导适用面广, 效率高, 收效好, 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 在理论和实践、有体验和分享中获得多重学习。

一、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在了解沟通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系统的基础上, 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学习沟通的艺术, 包括:倾听与同理、自我沟通、不同人之间的相处、说服与解决人际冲突等, 在团体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 学习较适当沟通技巧, 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二、团体的规模、团体辅导的时间

该团体属于发展性团体, 团体规模适中, 可选取20名左右的大学生进入团体。团体辅导时间为每周固定时间开展1次, 分8周进行, 每次2.5小时, 总计20小时。

三、团体辅导的成员筛选

面向全校招募, 在学生自由报名之后, 通过心理测量、面谈筛选确定团体成员。辅助工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量表分9~20分比较适合该团辅, 20分以上的存在很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建议其转入个体心理咨询。

四、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框架

1) 第一次活动:相见欢。活动目的:团体建设, 引导成员相互认识, 建立关系, 澄清团体目标及成员参加动机并建立团体规范, 创设真诚、温暖的团体氛围, 使团体成员有安全感、归属感。主题活动:通过“寻找安全岛”让成员首先找到自己在人群中常处的位置;通过“走出安全岛”让成员相互之间微小问候和简单交流;通过“滚雪球”让成员相互更加熟悉;通过“寻访大手印”书写团体契约。2) 第二次活动:我们说了什么。活动目的:了解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 学会话题选择、赞美、身体语言。主题活动:头脑风暴 (让成员自行讨论出人际沟通中的十大适宜交谈话题与十大禁忌交谈话题) ;用身体说话 (了解非言语系统的真实秘密) ;优点包围圈 (让成员学会夸奖别人以及赞美自己) 。家庭作业:“适宜交谈话题运用”, 记录一周内成功运用的至少5个例子。3) 第三次活动:与自己的沟通。活动目的:了解自我的人际沟通模式, 帮助成员对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进行探索认识。主题活动:大家眼中的“我” (帮助成员了解自己在不同的人中的品质和特点, 并综合自我评价对自己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朋友品质大拍卖 (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对朋友选择的倾向性) ;真实的我 (体验情绪背后的自己真实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家庭作业:“我的真实心声”, 按照“事件———及时反应———真实心声”的格式记录一周内的至少5个心情事件。4) 第四次活动:倾听与同理。活动目的:帮助成员练习倾听的技巧, 在倾听中学会同理。主题活动:你说我画 (体会倾听和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倾听技巧分层训练 (逐级学会良好的倾听技能) ;我能懂你 (学会良好的同理心) 。家庭作业:“我是倾听达人”, 记录倾听技能运用成功经历至少5个。5) 第五次活动:不同人格类型与沟通技巧。活动目的: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特点与沟通中的心理需求, 学会不同类型的沟通技巧。主题活动:心理测验 (了解自己和其他成员的性格类型) 、不同性格对对碰 (模拟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之间的人际沟通中的冲突和问题所在) ;求同存异 (练习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家庭作业:“异心一意”, 选择至少3人对其性格特点进行观察分析, 并根据其性格特点调整沟通方式, 体会不同的人之间也能一起和平友善共处的快乐。6) 第六次活动:异性之间沟通差异。活动目的:了解和学会运用男女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差异, 尤其是面对冲突时的差异。主题活动:我们分别所在的火星和金星 (了解男女的性格差异和不同的心理需求) ;星球之间的沟通故事 (模拟男女之间常见沟通问题) , 说出我的需求 (练习男女之间及时沟通和化解矛盾的情景) 。家庭作业:“与火星/金星人的对话”, 选择至少3名异性分别进行一次正式的人际沟通, 并根据不同性别的心理特点调整沟通方式。7) 第七次活动:解决人际冲突。活动目的:学会人际冲突解决的一般方法。主题活动:心有千千结 (体会冲突和心结产生后只有用心去解才能最终恢复原样) ;我的心情故事 (模拟人际冲突情景剧) , 我是解结高手 (成员群策群力解决情景剧中的冲突) 。家庭作业:“沟通中的防爆专家”, 选择至少1件自己经历或者帮助别人解决的人际沟通中的冲突事件, 并总结成功经验。8) 第八次活动:我的幸福明天。活动目的:总结和结束团体。回顾团体历程, 检视自我成长, 分享收获, 鼓励与增加信心, 处理离别情绪, 给予彼此祝福, 填写团体活动成员反馈表, 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度 (团体目标达成、团体凝聚力, 以及团体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的改善状况等) 。最后可通过合唱《明天会更好》或者共同完成“同心圆”结束团体。

五、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

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具体实践中还需注意以下几项事项:1) 明确团体目标, 预先制定系统的活动方案。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内涵广阔的感念, 八次活动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 因此要明确团体目标, 并围绕目标制定合适、系统的方案, 选择具有体验性、启发性的活动, 避免活动的随意堆砌或一味追求游戏效果。方案的制定应该提前完成, 每次活动所需的材料和道具也要提前准备好。2) 设置1~2名团辅助理, 参与带组。团辅助理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是具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也可以是对团体辅导有兴趣的教师。团辅助理一般应具备和带领者类似的特质:真诚、尊重、负责、爱心、敏锐、清晰、果断等。3) 营造安全、真诚、接纳、支持的团体氛围。首先, 安全、真诚的氛围是一个有效运作的团体所必须的。只有这样, 每个成员才能积极而全身心的参与团体, 进行深层次的经验分享与自我反思。其次, 接纳、支持也是团体不可少的, 没有批评才可以良性互动, 合作、参与的关系有助于体验和增进交往中的亲近感。4) 及时反馈、调整与总结。由于团体成员并非每一期都完全一样, 故可根据团体成员的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辅导方案, 并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 为以后的团体辅导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2]樊富珉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3.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 篇三

关键词 高职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79-02

1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背景

生涯规划是对个人从事的学习、工作、娱乐等生活模式进行的长远规划。它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包含学生时期的规划及退休后的规划,直接关系到个体的成长成才。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业、职业、事业三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指导,敦促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规划意识和生涯理念,增强学生知己知彼的探索方法,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提升综合素质[1]。

高职学生无论在生涯觉醒、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当前,传统的生涯规划形式无外乎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学生被动接受,听过就忘,没有亲自实施,效果极差。采用团体辅导进行生涯探索,可使学生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一改被动规划的陋习,优化了规划的效果。

2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原则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和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单元设计上要遵从实际具体的原则。“方案设计要结合实际,具体可行,掌握团体的目标和性质,要了解自己的特质、能力、偏好及带领风格,也要考虑成员的特性。”[2]同时,要遵循系统化、口语化、体验式原则。各部分之间要循序渐进,连贯性、易操作,语言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切忌生硬苦涩,使学生从内心上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3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构思

1)要明确团体辅导的名称和目标 确定一个富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名称很重要,诸如“成功,从职业规划起航”“放飞梦想”“生涯大探险”等。

2)确定团体目标,使成员在经验分享与互动中得到温暖与支持;协助学生明确生涯内容与空间,探索个人生涯发展任务;协助学生评估个人兴趣、性向、能力、个人特质价值观;学习生涯决策技巧,帮助学生如何作决定;拟定生涯计划,整合个人资料,学会生涯规划的技巧;通过谋职演练、参观活动,帮助学生探索个人择业潜力及工作适应方式。

3)明确设计思路。根据团队目标设立团体规划的基本思路,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寻发展目标,每一步骤可有若干单元组成,一个方案可包含若干个单元。各单元之间循序渐进、互为铺垫,形成生涯规划的有效环节。

4)要明确团体的性质和教师。根据生涯规划的要求,生涯团体的性质必须是结构性强、封闭的、稳定的成员[3]。团队辅导教师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实操训练,对辅导对象有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团体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以下。团队学员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也可通过课堂、心理普查筛选,根据团体成员的困惑、问题进行适当的分组。场地可选择咨询室、室外均可。

5)结果评价和调整。要了解活动的效果,看是否达到团队辅导的初衷,改进不足.需要对过程进行跟踪,主要通过学生现场表现、参与度等及时反馈,通过学生的感悟、评价,指导者的意见建议和跟踪辅导来进行。

6)对方案的评估。通过心理测量对团队辅导方案进行鉴定,对受训的学生进行训练前测和训练后侧,了解学生参训前后心态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情况;也可对参训学生和未参训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4 具体方案和单元目标

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利用团体动力学原理,遵循职业类型理论、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人匹配理论、社会学习论、特质因素论等理论,从组建小组到活动结束,使学生亲身体验团队的形成和活动的整个过程,如表1所示。活动以团体方式进行,聚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5学时,共四周六学时,以此来增强学生探索自我、挖掘潜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5 某一单元团体活动具体安排

活动一:接龙、模仿秀、松鼠与大树、微笑握手、连环自我介绍、滚雪球、事业与我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由于组员初次见面,互不认识,比起一般的自我介绍,这一活动能够较好地让大家互相熟悉。

2)方案目标。

①单元目标:增进组员之间相互了解;组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发个人参与团体的兴趣,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组员对他人的分享作有效的回馈。

②具体目标:接龙、模仿秀、松鼠与大树、微笑握手、连环自我介绍、滚雪球增强组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的氛围;组员之间相互支持、反馈。

3)具体操作。

①每人写胸卡,注明班级、姓名、专业。

②热生从接龙开始,以活跃团体气氛,并用非语言形式促成成员交流。

③快速相识:两人组自我介绍;四人组介绍朋友;八人小组连环介绍。(为什么参加此次活动?有何期望?上大学的目的?)

④回到大组,各自介绍自己的朋友。

活动二:团体契约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经过大家的自我介绍和熟悉后,大家对职业规划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建立契约,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2)具体操作:

①活动前准备好A4纸和笔;

②组长鼓励组员主动发表自己对本组的相关要求和对团体的期望;

③组长结合组员的发言,整理归纳团体规范。

活动三:生涯联想问卷调查填写,讨论生涯规划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由于大学新生以前很少对自己的职业做过系统的思考,通过本问卷,使组员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系统思考,进而更好地指导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2)具体操作:

①活动前准备好问卷和笔,对活动作必要的说明;

②大学生为什么要生涯规划(大学生活要有目标,要有效率;提高个人抉择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③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出回馈。

活动四:幻想交流

1)学生背景分析与方案设计构想:通过上述活动,大学新生对职业规划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畅谈自己的大学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

2)具体操作:

①对活动作简要说明;

②组员分享自己对职业规划的看法,分享这一思考过程的感受;

③其他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给出回馈。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四

——心协理事会团体凝聚力辅导方案(室内)

一、指导老师、领导者和其他成员介绍:

【指导老师】:

高美才,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曾多次主持领导团体心理辅导。

【领导者】:

海柳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061班学生,心协会长顾问

【协助人员】:

刘伟芳,应用心理072班学生,心协心研部副部长。

二、团体性质:

结构式的,异质的,训练成长,自我体验的封闭式辅导。

三、团体对象:

心协理事会成员。

四、团体规模:13人,男女比例为7:6。

五、地点:心协办公室

六、活动时间:共一次,1.5—2小时,时间10月18日晚7:00—9:00。

七、活动费用:

各种手工制作材料和印刷费用以及团辅相关道具,奖品等。

八、理论依据:

1、团体凝聚力是以团体共同活动为中介,在团体活动中,成员经过互动,彼此诉说自己心中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这时,彼此发生认同,互相满足心理需要,产生亲密感和相互依赖感,加大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和团体多成员之间的吸引,在这样的团体中,成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行为,认知,情感一致,凝聚力就高。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归属的需要,一个人成为一个团体的一员时就希望自己能找到归属感,希望自己在团体中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效能感,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

3、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体希望与团队中其他成员有人际互动,并希望投入该团队的活动中,并从团队中获得自己的价值实现,有自我满足感。

九、辅导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并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充分进行体验,感受,发挥自我能动性,与成员一起分享,一起成长,在团体中实现自我成长和体会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并把团辅的收获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并与团队其他成员更好的合作,增强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发挥主人公的角色为团体目标一起进步。

十、活动内容:

(一)、开场白:

领导者做自我介绍,并介绍协助者,把团体成员按男女比例分开,让大家更好的融入进集体中,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大家营造一个平等,互相尊重,信任的小组氛围,促进团体成员的自我发展,增进组员的团体归属感和对团体的信任,以提高小组内部工作积极性,增强团体凝聚力。

时间:5分钟

(二)、热身活动:

1、小游戏:先伸出两只手的食指,领导者叫开始,一、二、三一起派三下,然后再伸出中指和食指一起跟着口令派三下,依此类推,最后变成一个手掌一起排三下,随着手指的增多,你会发现声音越来越大,力量越来越强。虽然游戏简单,在但这个过程中,你会不经意间发现“团结就是力量”,在一个团体中,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但当两个人,三个人,甚至全体成员齐心协力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一起付出的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收获。目的: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大家初步形成团体意识,充分体验这种氛围,积极融入到团体中,与团体成员一起成长。

领导者引导大家带着这种氛围充分体验今天的活动,并要求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体会,积极发言。自己有什么体会,收获或者什么看法,观点都可以说,这不但是我们一起成长的过程,更是我们发现不足,改进不足的过程。我们的目标就是敞开心扉,共同进步。

让团体成员签协议:(准备承诺书),要求每个人都要签上自己的名字,并遵守承诺,做不到的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部分工作由协助者完成,发纸和笔让成员签写承诺书,写好后贴在心协办公室。

10分钟。

三、无家可归

活动前奏:所有成员围成一圈,并转身成为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背后,相隔一定的距离,领导者说开始时,每个人给前面一个人做按摩,捶背,一分钟之后换方向,进行同样的动作。目的:所有成员都放松,准备好进入接下来的环节中。

正式活动:所有人任意走动,当领导者报数的时候就要按要求的人数组织在一起,进行三到五次,要求每一次都有人落单最好,但也要注意有些人因挫败而丧失信心。

要求:这个活动中看似很简单,但蕴涵的道理深刻,要求领导者要作好引导工作,指导成员不是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要认真体会游戏过程。

创新:当看到成员都在集中注意力等待数字时,可叫一,很多人会反映不过来,当发现时大吃一惊,这时请大家分享一个人是什么感受???

讨论:

1、在这个游戏中,你有没有积极参与,是否处于主动地位,当听到数字时你是主动去找他

人组队,还是等着别人来找你?

2、你为什么被抛弃了,是什么感受?当第一次被抛弃之后,第二次你想到了什么策略了

吗?

3、作为组织的一员,你是否意识到家的重要性?这个游戏给你什么样的启发?

时间:20分钟。

“家”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不但需要家,我们更需要一个充满温暖、包容、温馨的家。

四、画图接力赛:

这是一个有难度的活动,一般在一个组织中都是领导者分配任务,下面的人去完成就行,但今天我们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自己做主的同时还要求与其他人配合,完成共同的目标。

过程:指导者介绍活动规则,根据所规定的题材(如走进考场,我们的学校,未来的学习,成功的日子等),各组成员在限制的时间内,通过充分的讨论,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轮流接力将图画完成,要求是成员每人都必须动手,图画必须是团体合作的结果.成员如果各执己见,不能充分讨论协商,会由于意见不集中而耽误了时间,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如果成员协商充分,意见集中,作品不仅有创意,有特色,而且所花时间少.成员通过此练习,可以学习团体内如何沟通,促进合作。

要求:成员之间可以提供意见,但不可以代画,每人都要画,最后小组进行解说,领导者进行评选,颁发奖品。这个活动有奖品哦,大家一定要加油。

目的:培养成员的合作态度,训练思考,讨论和创造的能力,学习合作的行为,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这个活动会因意见不和而发生争执,这就要求大家学会包容他人,作为一个团队就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以共同的目标为首,抛出个人思想,齐心协力,一起努力达到目标。讨论:

1、你们是如何确定来这样画这幅画的?

2、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小组是如何完成的?有没有出现一个人中心的现象?

3、在这个活动中,你发挥了什么作用?若没有你,他们能达到目标吗?

4、当意见分歧很大时,你们是怎么解决的?你是否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还要注意观察小组动态,组员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材料:一组六人,一组七人,一起完成画。两张大材料纸,13只彩笔。

时间:约45分钟(画30分钟,说15分钟)

团队合作不是要求你听从安排,而是要你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团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为团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心灵寄语:

这是今天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了,相信大家对家的重要性和团队角色的重要性都有了一些思考认识,下面就把我们对这个家的期望写下来,作为我们一起奋斗的目标,我们互相督促,一起成长。

要求:在心型卡片上写下你对心协的期望,每位成员写下对团队的祝福,希望自己的团队是什么样的,以及在团队这么长时间的感受,贴在海报纸上。要求写出自己最内心深出的想法,我们会把它贴在办公室墙上,作为勉励。并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在互相监督的同时也要自我反思,带着我们的期望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为了心协的明天,为了我们心中的信念,有了梦想我们一定能飞翔。

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

材料:15张心型卡片,彩色。

时间:10分钟

六:填写反馈表:

协助者发表格,现场填写。要求真实填写,我们要发现不足,才能一起成长。

时间:10分钟

5.新生团体心理游戏活动方案 篇五

一、分组活动

目的:将60左右名学生分成小组,由老师维持秩序。操作:

1、所有人自由分布。

2、指导老师说“开始”后,所有人就近寻找一名搭档,与其进行石头剪刀布,三局两胜,按照输赢将同学们分成两组。

3、两组内部就近寻找搭档,继续石头剪刀布,三局两胜,按照输赢将同学们分成四组。

4、四名老师分别带领A、B、C、D四组。

时间:10分钟

二、我们的家

目的: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帮助老师甄别班级领导。操作:

1、带队老师发放一张白纸,不参与同学们接下来的讨论。

2、请同学们在5分钟的时间内讨论并在白纸上写下组名、口

号并设计出组徽。

3、每个小组1分钟的时间,组员可以自由上台向大家介绍组

名、口号和组徽。

4、A、B、C、D全部介绍完毕之后,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可以

在3分钟时间内,向大家继续展示。

成长: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 1

力量。

时间:15分钟。

三、答非所问

目的:活跃气氛,体验秩序,培养合作和团队意识。

操作:

1、四个小组排队并报数。

2、A、C两组同时比赛,B、D监督。稍后,B、D比赛,A、C监督。

3、1号向2号提问,如你吃了吗?2号向3号回答,但不能是

1号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我吃了或者没有,2号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或者你的眼睛很漂亮;接着2号继续向3号提问如你几点起床?3号向4号回答一个错误答案,继续提问,以此类推。

4、当同学回答的答案是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时,计时继续,但

需要重新回答;所提问题不可以与前边同学的重复,如重复,计时继续,需重新提问。

5、耗时最短组获胜。

6、奖励最快组,请速度最慢的小组成员对最快小组的对应成员说一句鼓励或者表扬的话。

成长:大家在欢快的气氛中通过不断强化,尽快熟悉彼此。主持人引导大家思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犯这种答非所问的错误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引导大家明确在交往过程中我们

要认真用心的倾听和真诚的交流。真诚的赞扬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时间:30分钟

四、找朋友

目的:体会倾听、关注和感谢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操作:

1、A、B和C、D两组结合,对应号码的同学相互做自我介绍,用最有创意的方法让对方记住你,最基本的信息包括你的姓名、爱好、性格特点。限时3分钟。

2、相互提问自己告诉对方的信息:“XXX,你知道我的爱好是什么吗?”“XXX,你记得我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吗?”

3、向对方表示感谢,“谢谢你认真倾听,很高兴和你成为朋友”。

4、A、C和B、D结合,A、D和B、C结合,同样的方法重复两次。

5、分享体会和经验。

成长:让同学们体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耳朵来倾听,需要眼睛来关注,需要嘴巴来表达感谢。

时间:20分钟

五、分享感受

6.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六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相识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彼此、倾听彼此,化解生活中由于彼此不熟悉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活动目标]

通过关注练习活动,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彼此,拥有更好的人际互动,化解矛盾和冲突。

通过自画像活动,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更好的反省自身。

在活动中让学生直接触摸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学会感恩和换位思考等。

[活动方式]

热身活动、关注练习、自画像、分享与讨论

[活动准备]

材料:白纸、笔(自画像时需要让同学们带上)。

[活动过程]

1、活动主题介绍,做团体契约(5分钟)

活动要求:

(1)收心(集体把手机调成静音)

(2)积极参与,开放自己。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避免言语伤害。

(3)遵守活动规则。

契约内容:

(1)积极参与

(2)不进行任何言语攻击、身体攻击

(3)保密原则

2、热身活动(10分钟)

全班同学按出生年月(阳历)从大到小排列,只允许进行肢体交流,不得发出任何声音。

惩罚游戏:花好月圆夜

3、关注练习(50分钟左右)

热身活动后报数,分组。组内成员每人向指定成员提一个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对方如果不想回答,可以表达出来。

轮流被问,每人约6分钟。

4、自画像(40分钟左右)

用任何形式画出自己,抽象的、形象的、写实的、动物的、植物的,什么都可以。总之,把自己心目中最能代表自己的东西画出来。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无标题。

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欣赏图画,并请每一位同学对他的画进行解释并答疑。

5、活动分享(约20分钟)

7.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 篇七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初叶起源于美国, 60年代末70年代初, 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 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80年代, 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90年代中期, 从欧美传入中国。目前,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有待拓展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般来讲, 职业生涯规划, 简称职业规划, 也可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简单地说,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即就业环境和本人实际情况, 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 是落实职业理想的实施计划。

(二) 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英文翻译为Group Guidance, 目前其概念虽未完全统一, 但可参考有些学者的总结, 进一步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为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凝聚力的有序的组织;通过活动的方式给予指导;团体心理辅导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 强调主体发展的功能, 相信被辅导者的潜能, 相信人有能力帮助自己, 辅导者所起的作用为助人自助;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团体动力, 团体活动中人际交往与互动对人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的种类很多, 但总的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团体心理辅导, 另一类团体心理辅导则把重点放在团体心理成员的交互作用上。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 已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大多属于第一种类型, 如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等。有些辅导老师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就是这一种类型, 忽视或不熟悉第二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社会交往日益扩大的时期, 他们既寻求独立, 又极易受他人的暗示, 心理上既闭锁, 又渴望别人的理解、渴望友谊, 所以, 他们更愿意参加团体活动, 在团体互动中学习、观摩他人的言行, 以调整自己的言行。所以, 辅导老师应努力把第一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 特别是重视第二种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

二、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一) 中职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复杂, 无论是中考“落榜者”、学习“困难生”, 还是问题较多的“后进生”, 其共性特征是学习基础差、自我约束力弱、缺乏进取心。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 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身观念或经历等, 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中职学生没有解决学习目的与目标的问题。职业教育是赋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知识技能的教育, 然而更多时候,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问题, 可谓心中无数。但是, 如果赋予他们目标, 并使其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 他们的前途一样可以无限光明。为此, 需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制订规划。

另外, 现实的需要决定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职生人数日益增加, 据统计,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招生20万, 招生总量达到820万人。显然, 一对一的面谈方式满足不了中职生对自身职业问题的认识。同时, 课堂上又很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讲座大部分提供的又是就业、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利用有限的力量, 满足众多学生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 借助团体心理辅导不失为一种好策略。

(二) 中职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首先,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可以使成员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况得到改善。高职新生入学后, 面对新的环境, 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较大的困惑和压力。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 辅导员给予指导, 成员通过自我表露、认知与尝试等活动, 提高了自我认识的程度, 增强了自信心, 减轻了面对新环境的压力。

其次, 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训练使成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得到改善。对于许多中职生来说, 他们的专业选择, 绝大多数不是出于自己的志向、兴趣, 而是由父母或师长代理完成。其选择专业和职业的依据是:一是追随市场趋势, 盲目投入热门行业;二是偏重收入, 专注高薪行业;三是依靠传统经验, 以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作为择业标准。例如, 女性比较适合从事服务业等。草率地选择职业, 草率地开始职业生涯, 就会草率地走向失败。通过团辅训练, 让中职生在全面剖析自我、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职业之后, 明确与自己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 从而自觉地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一) 总体设计

1. 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 一个班级里的同学或者招募的中职生, 人数10~20个。

2. 时间安排:历时四周, 一周一次, 每次约100分钟。

3. 场地:大的活动室或者室外安静舒适的场地。

4. 总目标:认识自我, 规划职业生涯。

(二) 具体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

第一次活动:开场白及突破重围

目标:使成员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规范;使成员体会职业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阻力, 并引导成员积极思考寻找化阻力为动力的方法。

材料:笔若干、气球或其他可以代替“珍珠”的球体、奖品、贴纸若干、“阻力与助力转换单”。

活动:首先, 介绍团辅有关知识及需要遵守的协定。其次, 起代号。每个人给自己起个代号, 向其他人介绍为什么要用这个代号, 随后将写有自己代号的胸牌挂好, 在整个游戏中都以这个名字参与。再次, 领导者发给成员一颗“珍珠”, 发给每个成员一张贴纸、一支签字笔和一张“阻力与助力转换单”。选出一名成员把他的生涯目标 (可以是暂定的) 写在贴纸上, 然后将贴纸贴在“珍珠”上面, 写生涯目标的学生将“珍珠”放在地上, 其他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将“珍珠”圈在中间。写生涯目标的学生站在圆圈外。领导者宣布活动开始, 站在圈外的成员需要竭尽全力冲进圈内得到“珍珠”, 这颗“珍珠”就是你想要实现的理想, 而其他成员必须竭尽全力阻止他突进圆圈内。每个成员有1分钟的尝试时间, 成功得到了“珍珠”的成员, 可以得到奖品, 一个人进行完之后由其他人轮流进行。最后, 活动结束后, 成员围坐成圆圈, 领导者阐明活动的初衷:刚才的活动就像我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一样, 会遇到各种阻力, 这些阻力可能来自于自己对这个职业不了解等, 成员努力把这些阻力写出来, 然后采用脑力激荡的方式想办法克服这些阻力。

第二次活动:工作价值观拍卖

目标:发掘个人最看重的工作价值观。

材料:白纸、笔若干。

活动:每个人在纸上写上自己认为重要的工作价值, 比如金钱、名声、团队工作等等。收集起来, 列成一张工作价值清单, 然后进行拍卖, 假设每人有1000元。以此来发掘个人最看重的工作价值。拍卖完后进行小讨论, 告诉大家你拍到的有可能是自己最看重的, 也有可能是因为别人拍走了你看重的价值转而求其次的, 但不管怎样, 成员都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想要的。

第三次活动:职业兴趣测量表测试

目标:以更加合理、准确、科学的方法了解自己与职业相关的人格。

材料: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表、霍兰德人格类型词表。

活动:首先, 让成员自行填写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量表, 填完后, 告诉成员简单的解释方法、测验结果是否与自己感知到的相符, 测得的自己的类型适合什么职业由成员讨论完成。

其次, 请成员从霍兰德人格类型词表中圈出能够描绘自己的词, 少数词可能会出现两次。最后, 针对测验得出的结果进行讨论, 共同讨论自己的人格类型, 看看根据兴趣测得的自己喜欢的职业类型与根据人格测得的适合的职业类型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四次活动:绘制职业生涯地图

目标:绘制生涯地图, 清楚过去发生的重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并了解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 确定未来的生涯规划。

材料:白纸、红色和黑色的彩笔或签字笔、直尺。

活动:领导者发放材料, 首先, 让成员在白纸的最上方写上“某某某的职业生涯地图”, 然后在白纸的中间从左侧到右侧画出一条直线, 领导者作说明:这条直线代表了你一生的长度, 因此, 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够活到80岁, 那么你就需要在直线的最左侧写上“0”, 在最右侧写上“80”。时间轴画好后, 成员在上面标出自己现在的年龄。接下来, 领导者说明:当成员在生涯地图上标出以前发生过的对自己影响很大的重要事件, 红色代表积极事件, 比时间轴越高表明影响越大、越积极, 黑色代表消极事件, 比时间轴越低表明影响越大、越消极, 并标出事件相对应的时间。将过去发生的事件标好后, 成员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标出自己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然后标出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每一个重要事件。绘制方法同上。成员绘制好地图以后, 依次向其他成员介绍并解说自己的地图, 然后讨论。领导者可以建议成员保管好自己的生涯地图并可以对生涯地图进行修改。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使一个人事业获得成功, 使一个平凡的人成为职场中的佼佼者。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走出校门, 步入职场, 由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社会职业者时, 正处于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空前的就业压力, 其职业生涯当未雨绸缪, 尽早制订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今后的学习、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小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8.军校心理教育中团体活动的应用 篇八

[摘 要] 运用团体体验式教学,创设军校心理教育课程的生成模式,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战斗精神,是我院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任职教育发展,针对士官学员,开展心理学课程团体体验式实践教学,最终实现教学训练中增强学员心理素质,培养实战顶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团体体验式;静默观察;冲突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56-02

一 团体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解读

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获得团体给予的支持和归属感,需要和期望才能得到满足。团体在治疗心理创伤和维护心理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助人的功能。军校心理教学中,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开展团体体验式教学,正是将“体验”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活动与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利用团体中他人的体验,体察学习者的心理状态,整合自我内在经验,改变认知,重塑行为。教员通过精心设计的团体活动,让学员对过去进行再认,引导其审视自己的感受,积累积极正向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和建设。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团体体验式教学界定为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体验式授课方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和心理体验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双向提升的一种教学形式。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团体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是个体周遭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的一种思维图式。以团体‘体验之思审视学习,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学习者以完整的生命投入体验与学习之中,在自我、他者和世界的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团体体验式教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 重视过程持续体验,生成适应机制

团体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员的体验式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学员在心灵分享和感悟活动中,将形成的观念和思维通过体验感受不断重构,课堂学习就会成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换言之,学员在习得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会掺入个人的过去经验或体验,当团体活动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唤起个体的情感共鸣时,就会激发学员内在的驱动力,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持续体验必然会促使学员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并进行重新组合。因此,单纯从学员学习结果的维度去评价团体体验式教学是不够的,而应该更多地重视学员内在认识过程的重构和组合。

2 辩证解决内在冲突,学习创新模式

库伯认为,冲突的解决产生了学习,学习是经历自身非常本性的紧张与充满冲突的过程。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有四种能力是必须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学员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加上部队环境的影响,追求自由灵魂与严格单一的管理本身格格不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而会让年轻的心灵产生困惑或迷茫,团体体验式教学以心理体验为着眼点,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借助课堂团体活动和心理互动,还原学员的现实冲突,促动学员的深层体验;通过静默观察和分享交流,利用团体的力量概括冲突的实质要义,进而提出实操性措施;通过教学观察帮助学员从内而外解决心理冲突,生成和过去经验连接的有效体验,习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内心冲突带来的情绪困扰相信每个人都有过体验,而这种负性的体验如果积累太多势必会影响个体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还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我内在冲突往往感到无力,缺乏有效的解决模式。在咨询中,很多学员和基层官兵反应,道理我们都懂,但做起来真的很难,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沿用过去既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解决问题,有过体验但未有实践。团体体验式教学则是充分将体验和行动灌输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唤醒学员深层体验的同时,通过团体他人经验分享和交流,现场演绎解决冲突的行动模式,并让学员实践演练、重复内化,直观体验到改变和调整所带来的愉悦的感受,促使学员接纳改变,重塑新的行为模式,习得不同的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二 团体体验式教学的操作体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一种对感情的感知方式。团体体验式教学尊重学员内在体验,围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专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立足于学员不同的经验认知和情感体悟,教学实践分为以下阶段:

1 设计主题,团队建设

团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按照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学员需求的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士兵学员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的要求,紧贴学员岗位任职需求,以培养学员职业认知水平和岗位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实现了教学内容专题化。

按照团队建设的步骤,其教学过程划分为:团体创始阶段、团体过渡阶段、团体规范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各个教学专题分设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教员在心理学专题理论阐释的同时完成班级团队建设,在专题讲授中融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拓展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意在将紧贴学员实际生活状态的成长过程和部队经历在课程教学中真实还原,找到现实和心理困惑的焦点问题,围绕实质问题展开交流探讨,答疑解惑,从而打开学员心结,得到心灵负性能量的释放,有效解决内心冲突,从而更好地提升学员内在心理品质。

2 厘定目标,优化过程

团体体验式教学以实现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目标,展开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让学员在团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着眼于更加突出学员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体验理念和技术方法、手段等,有机融入心理学课程课堂教学中,以设计科学合理、内容生动有趣的团体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贯彻“课堂精讲——案例研讨——心理体验——交流分享——总结升华——模拟训练”的教学思路,让学员在团体活动中感知、体验自身和团体其他成员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既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又能够提高开展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的能力,满足士官学员第一任职岗位需求。

第一,内容精讲。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心理咨询理论的最新知识、心理实验的结论分析和心理服务的基本技能,使学员既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又提高学员在部队带兵过程中心理服务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在“士兵心理健康”专题中加入心理咨询技能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将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满灌疗法、意象放松训练等实操技能穿插在理论讲授中,课堂现场以视频或实操的方式呈现咨询技术运用的全过程,帮助学员直观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在基层部队工作中对自身与他人心理问题的敏感度,提高他们有效解决部队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服务能力。

第二,案例研讨。通过课堂教学、部队调研、个体和团体咨询、军事训练中的心理疏导等多种途径,收集各个专题内容的典型案例,有效增强学员内心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士兵认知过程”专题中,挑选部队官兵认知偏差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并结合认知理论进行分类,让学员明晰正确的认知方式,并结合自己在部队当中感受到的官兵认知问题进行交流,提升他们判断认知问题并有效解决认知问题的心理疏导能力。

第三,心理训练。针对专题知识设计贴切的体验活动,充分利用士兵学员的基层经验,开展模拟演练和心理训练,展开交流分享,促进心理学知识向心理服务技能和素质转化。充分利用心理咨询训练中心的宣泄室、放松室、沙盘室以及心理行为训练场,开展团队合作训练、自信心提升、释放压力训练、负性情绪疏导训练、心理健康维护技能、人际沟通互动训练等项目,使学员在训练活动中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提升心理疏导的能力,更好地增强官兵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提高学员任职岗位能力。

第四,心理体验。我们都知道触动心灵深处的东西才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并采用行动进行有效解决。团体体验式教学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采用课堂静态想象、动态观察和咨询视频回放等方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和心理体验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提升。教员在课堂中利用MOOC、心理咨询视频、情境角色表演、心理剧以及多媒体方式呈现心理问题及疏导的过程,学员作为观察员设身处地共情与体验,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讨论不同的观点与处理方法,在实践探索中提高学员处理心理问题的应对能力和实践技巧。

3 评教相促,内化品质

该课程结课时采用题库机试、调研报告和心理情景剧表演等多种考核方式,学员以团体组合的方法形成团队分工合作,在结课时进行团体答辩和表演,并提交纸质报告,考核分值包括课堂表现30%、结课答辩30%、结课报告40%。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员死记硬背只关注考试分数,学员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体验式教学,使心理知识与心理服务能力得到统一提升,使学员把学习重点放在提高自身心理服务的能力上。同时,课程组设置教学效果评估卡,要求学员在结课并得到成绩后进行分级评价和教学考核。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收获进行评分并提出改进建议,真正做到评教结合,以评促教。学员在评教的同时,也使得自身在部队现实环境中的心理困惑得到清晰地认识和有效解决,包括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品质,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有的放矢,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课程中采用团体体验式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专题紧贴部队化、教学方法实操训练化、教学团体参与互动化,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心理学课程中学员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让学员在同步、融洽、实践的团体中感受体悟,交流共促,增进内部成长。同时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有利于增强心理学课程教学实效性,促进学员的心理素质提高,改善学员内在品质,增强学员团队意识和凝聚力,满足任职教育需求,对培育实战化顶用人才具有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王海民.士兵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9.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九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 形式:12人或14人为一组都可以 时间:40分钟

活动时间:2016年5月 活动对象:八年级各班

材料及场地:每组一个呼啦圈,空地

1、每队10人手拉手站成一排,不限男女顺序(如果人多也可以一男一女排列);

2、比赛开始前,由排头第一人手持呼啦圈;

3、开始后,在保持每名队员之间不松手的前提下,可采用任何方式(注:必须经过每一名队员)将呼啦圈穿越整个队伍,直到另一头队员手里后,然后再反向折回到第一名队员手里后为结束;

4、所有队伍按时间快慢决出名次。

5、第二轮:两个呼啦圈反方向同时传递,相遇后再传回初始同学处

6、老师计时

7、点评,分享感悟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无敌风火轮

目的:培养团队成员的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相互信任和理解。形式:12人或14人为一组都可以 时间:40分钟

活动时间:2016年4月 活动对象:八年级各班

材料及场地:报纸若干,宽胶带若干

活动任务:每个队用提供的材料将报纸围成一个可以行进的履带式的环,要求本组所有成员在规则要求下走完规定的路程,以最快到达终点的组为优胜。

活动规则:

1、各组统一在风火轮内站好,由裁判统一发布口令出发;

2、行进途中,风火轮必须垂直地面,不能将所提供的报纸剪裁、折叠,报纸必须紧密相连;

3、所有组员必须在圈内,身体的任何部分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如有违规接触地面的组员,第一个警告,第二个活动后罚十个抱头蹲起,第三个全组淘汰,取消比赛资格;

4、行进过程中若风火轮断裂必须在原地修复,在裁判许可后才可以继续行进。此时队员可以接触地面但不能阻挡他组行进的路线,否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5、出发前,所有风火轮不得超出起点线,以风火轮全部通过终点线为项目截止时间;

6、完全服从裁判原则。

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同心鼓

目的:为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版团队凝聚力。形式:9人为一组 时间:40分钟

活动时间:2016年5月 活动对象:八年级各班

材料及场地:每组一个呼啦圈,空地

(1)游戏共进行4轮,每轮有9名同学参加.(2)由8个人牵拉一面拴有16根围绳的同心鼓,将规定的一个网 球在2分钟内连续颠起高于40厘米,中断后累加计数,总数多者获 胜。

10.灾后儿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篇十

一、团体活动1:结识新友:

师:同学们,我们大家虽在一起已经有几天了,但相互之间不一定都十分了解。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可以增进大家的了解,好不好? 这个游戏的名称叫“结识新朋友”,游戏的方法是:大家在这个圆圈里自由走动,边走边与同学握握手、问声好;然后再与别的同学握手问好。当老师说:“停”时,每个人都必须要与人握住手、面对面。这时握住手的两个人,就是你的新朋友。然后对面而座,双方作自我介绍。【此时可以让志愿者先示范一下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内容可突出个人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学习生活习惯等为主,让同学进—步了解自己】

师:游戏现在开始(经过10秒钟左右老师叫停,学生自我介绍1~2)分钟,然后再进行一次或二次)

师:同学们,刚才我看到你们都认识了新朋友,我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谁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有主动分享和被点名后分享的小朋友送礼物一份)

二、团体游戏:雨点变奏曲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根据我的口令做出不同的的动作。当我说“小雨”的时候同学们就打响指,当我说“中雨”时大家就两手拍大腿,当我说“大雨”时,大家就大力鼓掌,当我说说“暴雨”时,大家就跺跺脚。现在听我口令,然后做动作。【此时志愿者要一起做】

“小雨”——打响指 “中雨”——两手拍大腿 “大雨”——大力鼓掌 “暴雨”——跺脚

刚刚同学们都完成得非常好,下面我们要听我的口令,然后一起完成一首“雨点变奏曲”。

主持人提示语:天上布满了乌云,一会儿下起小雨来了„„雨越下越大„„小雨变成中雨„„终于变成大雨„„大雨变成暴雨„„渐渐地„„暴雨变成大雨„„大雨变成中雨„„又渐渐变成小雨„„雨停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刚刚同学们表演得非常好,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啊,我们每一个同学独立完成时,声音就很小,当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些动作时就构成了一首动听的“雨点变奏曲”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三、团体游戏:松鼠搬家

现在我们再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吧,一起来感受一下好朋友一起玩耍的开心和快乐。我们的游戏叫做“松鼠搬家”,请志愿者一起站到队伍里,现在每三个人一组,其中两人扮演樵夫,双手举起握在一起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演“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最好是志愿者与小朋友搭配成一个组合】

我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大家要根据我的口令再进行变化,当我说“松鼠搬家”时,所有的小松鼠要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里;当我说“樵夫砍柴”时,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去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当我说“森林大火”时,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松鼠,然后迅速搭建起小木屋。【主持人可以不断变化口令,在活动开始,可以安排2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充当竞争的角色,这样在变化中必然会有新的小松鼠或者樵夫被淘汰出来,有竞争会让学生玩得更投入。没找到新家的小松鼠以及没找到搭档的樵夫都不会被淘汰,可以在下一次口令时再重新组合。同时要有足够的场地,学生可以自由跑动】

2、分享与交流

在刚刚这个游戏中大家玩得开心吗?我来问问刚刚这只没有找到新家的小松鼠,当你没找到新家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请几个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及做法】

好的,这只小松鼠没有泄气,在第二次口令时最快地找到了新家,大家在一起玩得很开心,那我也希望,在以后的7天里,大家都能够像现在这样,积极地参加每一个游戏,好吗?

四、团体游戏:同舟共济

1、介绍游戏规则

大家都看到放在地上的报纸了吧?接下来我们做的游戏就是和这报纸有关,名字叫做“同舟共济”。我们站着的地面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而这张报纸则代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小船,现在,需要每组所有成员同时站在船上,小组成员们想方设法使全体成员同时登上船。其中需要大家听清楚的要求就是身体的所有部位要在这张条船上,尤其是成员的任何一只脚都不可以踩在船的外面,否则脚就会掉进水中,就被淘汰了。最后我们要看,哪一个小组能够做到所有人都在船上,而且时间最短。(以每组6-8人为宜,可以考虑男女生分开,如果一开始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可将报纸对折,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

2、学生游戏(志愿者可在旁协助指导,并保障安全)

3、交流与分享:赢了的小组,你们是怎么可以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些什么感受?

4、主持人总结:

在刚刚的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团队,作为一家人,我们要同命运,共进退,只有相互扶持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脱离了我们的团队,我们就会像在茫茫的大海上找不到方向的小船。这几天的水灾让你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来到这里,但我们周围有很多人都在帮助我们,有解放军叔叔、有志愿者,还有还多不知名的叔叔阿姨都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能够度过这次难关!大家有没有这个信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好吗?同学们可以和我一起做动作。(播放《幸福拍手歌》)

五:团体活动:我和我的家(选用)

1、画一画我的一家

请大家在纸上画出你的一家。画得好不好看、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你爱的那些人都画在纸上。

2、分享与交流

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画,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成员。(这部分需要志愿者提前做一些工作,了解一下团体中每一个孩子家庭的大致基本情况,哪些孩子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哪些是有一个父母外出打工的。如果有父母去世、离异的情况,他可以选择画现在的监护人或者画已经离开的父亲或者母亲,在交流阶段,遵循自愿的原则,不能要求或者追问孩子来讲自己不愿意公开的隐私。如果孩子愿意分享,志愿者要带领整个团队,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上的支持。比如说,该同学非常地勇敢、坚强,他非常地信任我们,把我们当成他的好朋友和家人,因此他愿意跟我们分享他的家庭的故事,让我们用掌声来感谢他对我们的信任,同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也要一直作为他的好朋友,和他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和烦恼,大家可以做到吗?)

11.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团体心理活动;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实践研究

责任意识也称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曾有人说过,责任感是我国道德中最薄弱的地方,如果将道德压缩简化,那么剩下的就是责任感和自尊心。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将“责任”作为校训的内容之一。只有使学生具有报效祖国、报效人民、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如果他们没有责任意识,则无法担当起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任。

然而,职校生在这方面的素质表现得不尽人意。尤其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亦或其他监护人的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更是淡薄。调查显示,留守少年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情缺失、监控缺位、自我要求较低、没有远大理想,在小学、初中期间普遍成绩不理想,中考之后大多进入职校学习,在宿迁地区,职校生中留守学生比例高达77.6%。他们责任意识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目前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笔者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究,在总结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团体心理活动,为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探寻出一条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感受现实,增强个人责任感

大多留守职校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文化程度又不高,家庭教育跟不上,成绩不理想,一直处于被忽视、漠视状态,因此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损。在招生过程中,我们与一些初三学生(大多成绩不佳)进行交流,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80%的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二是70%的学生对未来没思考过,在学习上没有什么追求;三是还有30%的学生对什么都无所谓,得过且过。而这些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不能步入社会,中考后在家人的安排下,大多又进入了职业学校,成为留守职校生。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明显,这些学生因长期的压抑、挫伤,在自尊方面已无较高需求,而这些将严重影响他们作为社会人的健康成长。

作为职校的教师,如何唤醒他们久违的自尊?如何让他们重拾自信?如何让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笔者通过系列团体心理活动,让他们在诸如“轻柔体操”、“滚雪球”等热身活动中开放自我、增强自信;在“接受现实”主题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承认错误是需要勇气的,意识到敢于承认错误是自身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在“这是谁的错”等几个情景表演中让学生分析体验良好的责任心,激发学生自觉修正自己“推诿责任”和“过分控制”的强烈动机。最终,学生达成共识,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我”:

(1)“我”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负责。没有人承担着实现“我”的愿望的责任。别人不欠“我”任何东西,如果“我”有愿望,那么该由“我”自己去发现如何去满足它们。同样的,“我”不能代替别人去满足他们的愿望,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我们都不能代替他做决定。(2)“我”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后果有时是人们热切期盼的、有益的,有时却是人们避之不及的、有害的。我们需要接受的是:当“我”进行选择和行动时,不能与后果相分离,不管它是什么,都是“我”应担负的。(3)“我”要为“我”学习工作中的态度负责。“我”的工作,“我”的学习,“我”积极努力去做,还是消极被动只赋予一点关注,这是“我”自己决定的。如果“我”能切实负责,那么“我”参与其中的乐趣和积极性都将有很大提高。(4)“我”要为与他人交往时的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负责。“我”要为自己说话和倾听的方式负责,要为自己许下的诺言负责,要为自己的行动有无理智负责。(5)“我”要为自己如何优先分配时间负责。如果一方面我觉得学生学习时期应加强学习,努力进取,另一方面又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并乐此不疲,此时我们就应该正视自己的矛盾冲突,仔细想想这样做的原因与后果。(6)“我”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二、从小事做起,体验对他人的责任

调查显示,留守职校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协作等等。这些将成为他们走上社会的最大障碍。现代社会是合作的社会,要想成功,人脉至关重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将是最重要的能力。而这些单凭滔滔不绝的灌输肯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针对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首先通过热身活动“鸡崽闯天涯”让学生体会人生的无常,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然后进行主题活动“勇于承担责任”启示学生勇于面对错误,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再设置重重障碍,组织参与心理活动“盲人旅行”,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进而意识到:

(1)做人的基本条件之一,首先就得承担责任。即使犯错误,我们采取的方法不能是逃避与推卸,我们也一样要承担责任,我们的勇气也应跟我们的责任感一样强烈。(2)建立彼此的信任,需由自己先做出对对方负责、使对方信任的行为才会产生信任感。另外,在互动过程中,沟通会有误解及扭曲,需要彼此调整,多去体会和反馈,沟通才能顺利进行。(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能够心中有他人。

三、感恩父母,感激生命,明确生活责任

作为家庭成员,学生不应单方面要求得到家庭的保护,还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使家庭美满幸福,父母愉快健康。而留守职校生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监控力度不够,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差,打架斗殴、沉迷网络、不思进取、过度消费等现象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如何撼动他们坚硬的外壳,拨动他们内心的那份柔软?笔者进行了以下专题辅导:

首先,课前组织参加“护蛋行动”,一方面让他们在一天的活动中学会坚持,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力,另一方面让他们体验责任感,体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进行心理测验—“森林旅行”,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放弃与矛盾和挣扎中,体验生命的不易与可贵,感悟父母的无私与伟大;再通过歌曲“天亮了”、“感恩的心”的来历讲述和深情演绎,击溃学生心中的防线,使学生认识到:

(1)自己的生命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应当备加珍惜和感激生命,感激父母。(2)理解父母外出打拼的不易,要多分担家务,孝敬父母。(3)不能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浪费性的消费要求,这也是对父母、家庭应尽的责任。

四、走进集体,在集体活动中感受责任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职校生集体责任感比较薄弱。有72%的学生表示,班级干部的换届选举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也不关心这样的事情;有6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发挥特长主动为班级服务。由此可见,他们缺乏自觉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还没有真正融入集体,还没有形成“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观念,集体荣誉感还比较淡薄。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以下团体心理活动:

首先组织参加热身活动“无家可归”,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团体对个人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投入团体,增强团体的凝聚力;然后进行主题活动“信任后仰”,让学生体验在一定的风险中,学习如何信任及支持他人,从活动中建立个人在团体中的责任感,培养团体成员彼此间的信任感;再组织活动“同舟共济”,使学生感受集思广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成员靠团体的力量克服困难达到目的;“解开千千结”“人椅”一方面通过共同活动中的身体接触,增进团体的情感融合,另一方面则让学生体验“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成功”。

通过系列活动之后,学生一般都能感受到:(1)离开了集体,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成不了大事的。(2)作为集体的一员,只有心中时时想着集体,事事以集体为重,处处为集体着想,融入集体,才会真正快乐。

五、走向明天,增强学习责任感,将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

广义的社会责任意识包含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此处仅讨论狭义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指个人、家庭、学校之外的,对与个体不发生直接交往的社会他者的责任意识(如关心希望工程、各种灾害等),对个体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责任意识。

调查表明,留守职校生在对自己生存其中的环境的责任意识不强,有近6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做到不乱丢废弃电池,外出找不到垃圾桶时也不会把垃圾带回去;有70%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清扫马路、植树造林和照顾孤寡老人等活动;甚至有25%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应该为国家尽绵薄之力。以上数据是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访谈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只考虑个人将来的生活状况,根本就没有想过国家、社会还需要自己贡献些什么,自己还应为社会留下点什么。笔者在此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通过热身活动“所做非所说”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坚持不懈完全可以做到;然后进行主题活动“填写卡片——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的名片”、“讲述——洪战辉、丛飞的故事”、“情境再现——汶川地震”。此系列活动使学生认识、体验到:

(1)人生必须有目标,能够自觉地反思过去,努力地把握现在,切实地规划将来。(2)如何将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3)今天自己起码的责任是学好本领,以便将来能自立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成为社会的负担。(4)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对家庭来说是好儿女,对学校来说是好学生,对社会来说是好公民。(5)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更有责任感,那么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活动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人格为目标;以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形式多样,符合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本次研究针对留守职校生的现实状况、心理特点,通过五大主题、二十个精心设计的团体心理活动,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在活动中成长,在人际交往中重新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集体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验证了团体心理活动在职校留守学生责任意识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了留守职校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新模式和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丽云,樊富珉,官锐园.身心互动健康模式:小组辅导理论与应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 张金宝,孙维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 赵兴奎,张大均.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4] 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12.大学生团体心理活动方案 篇十二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箱庭游戏,积极心理资本

一、问题提出

自20世纪末, 时任APA主席的Seligman为首的一批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运动以来, 积极心理学已经在心理学分支的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4年,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Luthans和Youssef等人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的框架下, 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的概念, 简称心理资本。Luthans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它包括了四个核心成分: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心理资本的概念一经提出, 便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受到重视, 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也不断涌现。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 心理资本对人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等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 国内心理资本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资本测量本土化的研究, 张阔等人在文献分析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测量工具的基础上, 编制了包含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4个因子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PPQ) 。二是心理资本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体现在对员工绩效、职业倦怠、团队合作等方面。三是心理资本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体现在付立菲、张阔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 丁凤琴、唐家林、李祚山等对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等相关方面。通过知网检索, 目前针对团体心理咨询对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有效性研究及其相关的研究较少。

当前, 高校心理咨询不仅仅服务于心理存在问题和障碍的学生, 更着眼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充分鼓励、发现、欣赏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和个人的提升。

团体心理咨询 (Group counseling) 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一) 被试

研究问卷采用张阔等人编制的包含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希望等4个因子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PPQ) , 从南京某高职院校选取8名被试进行以构建积极心理资本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咨询。本研究所采用的团体心理咨询方式为整合式的团体心理咨询, 包括一般性的团体心理咨询与团体箱庭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二) 材料

1. 测验材料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 (PPQ) 由26个项目组成, 其中自我效能和韧性因子各包括7个项目, 乐观和希望因子各包括6个项目。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了心理资本这一高阶因子的合理性。

2. 干预材料

一般性团体心理咨询材料:A4纸张若干、彩纸、彩笔、压力球、眼罩、彩色丝绸方巾等团体辅导物品。

箱庭游戏材料:团体沙箱1个, 内侧地面与边框为海蓝色, 沙子为洁净白沙。各类沙具5000个左右。数码相机一部, 用来拍摄小组团体箱庭作品。

团体咨询中所用的各类记录表和每次团体咨询之后的分享记录等。

3. 研究设计

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通过小组7—8次的团体心理咨询, 考察实验前后的干预效果。

(三) 研究程序

1. 实验前阶段

(1) 实验前, 咨询师要一对一与小组成员交流, 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征求来访者的意见, 是否愿意参加该小组团体心理咨询。

(2) 签订实验协议。咨询师针对实验设计实验协议书, 征求小组成员的意愿, 签订相关的实验协议书。

(3) 时间安排:每周三下午15:00—17:00, 原则上每周1次, 共8次。

2. 团体心理咨询阶段

在团体心理咨询初始阶段, 在咨询师的指导下, 小组围绕关系的建立、澄清小组期待的活动、拟订契约等重点工作进行, 小组成员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填写PPQ问卷。

第1次团体咨询采用一般团体心理咨询形式, 进行团体破冰训练, 初步建立小组的关系, 其中设置了自我像的选择和分享。

第2次团体心理咨询采用箱庭游戏, 此次箱庭作品的主题是“过去·现在·未来”, 整个小组在制作的过程中速度太快, 个体太在意自己的想法, 而忽视了其他人的感受, 作品分割成三个明显的部分, 分享中成员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第3次团体心理咨询采用命题箱庭游戏, 此次主题是“我们的团队”, 小组在制作的过程中, 较前一次更好地体现出了合作与分享, 作品整体和谐流畅, 给人积极的感觉。

第4—7次团体心理咨询采用一般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 这个阶段主要是团体工作阶段, 分别针对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主题, 设计团体心理活动, 最重要的是能灵活按照小组成员的内心需要、特殊事件以及咨询师个人的专长相结合的原则来设计活动, 整个过程主要通过调动小组内部成员的动力来分享和解决问题, 达到促进小组成员自我觉察能力和个体内在动力提升的目的。

第8次团体心理咨询采用箱庭游戏, 作品的主题是“美好的未来”。制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非常默契, 以一场婚礼为焦点, 对现实与未来作了很好的连结, 小组成员在分享中感觉对作品十分满意, 积极元素非常明显, 主题鲜明, 没有突兀的感觉, 成员在分享中自我像明显, 都会很好地体现对自己及未来的美好期待和憧憬。“仪式”与“仪礼”包含着深刻的心理意义, 可以理解小组进入了转化与整合阶段, 也是新生自我的开始。

3. 团体心理咨询后阶段

我们对8名小组成员的积极心理状况进行了跟踪, 并在实验结束1个月后, 重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团体心理咨询前后积极心理的状况比较

注:标*者为p﹤0.05

小组成员在“自我效能”“韧性”和“乐观”因子上有显著性改变 (p﹤0.05) , 说明经过团体心理咨询, 小组成员在自我效能、对待困难时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朝更加积极的方面转变。小组成员在“希望”方面略有改善 (p﹥0.05) , 提示小组成员在为目标奋斗方面可能有所提高。

(二) 小组成员的感悟和反馈

在每次团体心理咨询之后每名成员都会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其中感悟较为深刻的有:“小组关系开始时候是比较僵硬的, 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去倾听别人的分享, 良好的小组关系似乎不知不觉建立起来了, 成员之间彼此拥有信任和安全感, 在团队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那些压抑在心底的不快说出来真是让自己轻松了很多。”“在小组中当别人分享遇到困惑时, 自己很努力地想去帮助他, 其实在这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有效促进了自己的觉察和助人的能力。”“在小组咨询前, 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容易陷入在负面情绪中的, 但小组成员的一些感受让我很有启发, 也许原本看起来很糟糕的一件事, 却在团队的动力中很有效地化解了, 让人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

四、讨论

(一) 良好的团体关系是开启个体内心能量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咨询流派都十分注重咨询关系的建立, 团体关系也不例外。罗杰斯个人中心疗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信人性是“积极乐观的, ‘人的行为是理性的, 伴随着美妙的和有条理的复杂性, 向着他的机体奋力达到的目标前进’”。良好的团体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僵持、阻抗, 甚至是敌对, 但是无论是小组成员个体还是团体内在都会有自我选择的需要, 而且会“持续不断地成长”。咨询师所做的倾听、无条件的接纳、共情还是静默地陪伴都会为团体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正能量。

(二) 充分运用团体的动力来解决小组的困惑和矛盾

团体心理咨询所强调的不只在认知或知识的层面, 而是大量情感的介入, 主张用直接的方法来改变团体成员。在团体心理咨询中, 并不单纯是依赖于咨询师个人的技术或直接给予指导, 而是要非常注重团体每个成员的变化、团体的动力、咨询师的引导等, 目的是充分运用团体的动力来帮助小组成员作深入的自我探索, 以促进个体内在力量的调整。

(三) 有效调动团体内在的资源聚焦于问题解决而非问题本身

小组每个成员都是带着问题而来, 期待问题得到解决的。在分享过程中小组成员容易被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湮没, 咨询师需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能够调动和发挥成员的力量作问题解决层面的分享和沟通, 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建设性的改变, 提升成员的积极心态。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田茂泉, 吴少怡.走向关系:试析罗杰斯心理治疗理念的本质[J].医学心理学, 2009 (1) .

上一篇:优秀教师竞聘的演讲稿下一篇:2009年三下乡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