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2024-11-12

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精选6篇)

1.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篇一

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县扶贫和移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切实抓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提速。荣获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市2001—2010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移民扶贫保住房

高度关注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并坚持人的生存权大于发展权的原则,优先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同时加强移民整体搬迁,健全完善移民进度督查机制,坚持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实行工作进度“半月一报”。全年共完成移民搬迁515户2382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199户948人,深山区搬迁276户1250人,提前搬迁40户184人,超计划582人,超额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大力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把3个移民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共打造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市级移民安置示范点6个。认真抓好水库移民工作,发放直补资金48.6万元,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6个,下拨项目资金113.1万元。

整村扶贫强基础

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初步规划实施扶贫项目1489个,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60

万元。全面推行资金浮动制,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即后十五名的贫困村扣减1-2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奖励前十五名的贫困村。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80万,在108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76个。通过修改建桥梁公路,改善学校、医疗室条件,发展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

智力扶贫提素质

训前加强宣传,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和典型致富案例,提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训中加强监管,审批培训计划,抽查培训课程,确保培训扎实有效。训后抓转移输出,实行转移就业承诺制,定向输出劳动力,切实提高就业率。全年共发放培训补助资金69.4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5批次1359人,其中 “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236名,转移就业率达95%,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县今年还被列为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省仅有四个县入选,我县是吉安市唯一入选的县。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841名贫困群众参加了一年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其中“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156人,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685人。

产业扶贫促增收

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要求各贫困村安排20%左右的扶贫资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重点扶持金桔、茶叶、油茶、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优

势产业,带动了各村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因此年人均增收280元。积极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41个,发展社员2800多人,吸纳社员股金140万元,共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互助社成员年人均增收320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助社管理,先后两次培训互助社管理人员202人次,帮助建立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提升了互助社管理水平。

社会扶贫促发展

组织协调全县定点扶贫工作,争取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信达资金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省地税局、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建行江西省分行等6个省直单位到县帮扶,帮扶单位之多位列全省之最。安排108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08个贫困村,全年各级各单位共为贫困村筹集扶贫资金490.05余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5.2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10.2万元;全县235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移民户)结成“1+1”、“1+2”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9.6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发展步伐。

连片扶贫增后劲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明确将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县作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

新的十年,国家各级各部门将增加对我县的各种项目资金扶持,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又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2011年秋季启动的首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我县等集中连片特困县开展试点,我县几万名初中生、小学生因此受益。同时,国家首批连片特困地区连片开发专项资金350万元已到位。

2.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篇二

辽宁省地处黄海、渤海北部, 海岸线长2920km, 管辖海域面积6.8万km2, 近岸海域和海岸带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全省海洋矿产资源丰富, 包含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硫、岩盐、钾盐等, 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 海洋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的建设, 辽宁沿海经济带建立了以海洋水产业为主, 包括海洋石油及天然气、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等较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 形成海洋渔业、海洋交通、海洋油气、海洋造船、海洋盐化工业、海洋旅游六大支柱产业, 海洋经济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 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资料统计, 截至2010年底,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的带领作用下, 辽宁省海洋产业总产值每年以22%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1996年的207.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00亿元, 占GDP的比重由6.6%上升到16.7%, 已确定开发面积约701平方公里, 期间重点建设了造船、石化、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 吸引投资项目437个, 总投资额达到1265亿元,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7.4亿元。

但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 陆源污染物大量排放, 土地和水资源不断消耗, 加之渤海本身特殊的地理特征, 使得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目前, 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状况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清洁海域面积减少。海域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北部的双台子河口至辽河口、鸭绿江口和大、小凌河邻近海域, 受大量陆源污染物持续排放的影响, 使得海域污染严重, 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适宜养殖的水域面积持续缩减, 旅游风景区水体透明度普遍明显降低。另外, 从辽宁沿海六市近岸海水环境质量看, 盘锦海域水质为超四类, 污染主要来自双台子河携带入海的陆源污染物;葫芦岛、丹东市海域为二类水质, 葫芦岛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连山湾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铅和锌;锦州、营口为劣四类海水, 严重影响了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大连海域的南部、大窑湾海域水质为一级, 而大连湾海域水质较差, 大连湾是容纳大连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海域。

二是赤潮、溢油违章倾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加大。由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临近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 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 使得该地区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严重, 赤潮次数持续增加, 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等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辽宁南部的黄海水域、渤海水域仍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 其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占全海域的比例较高。随着海上运输量的增加和海洋石油勘探活动的频繁, 我国海洋溢油事故发生次数也呈上升趋势, 严重的溢油事故给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是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严重, 海洋垃圾较多。辽宁沿岸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丹东和大连沿岸地区。检测结果表明, 每年上半年的海水入侵情况明显要高于下半年, 海水入侵范围增加, 入侵情况严重。目前, 锦州和葫芦岛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增大, 营口监测区入侵速度有所降低, 盘锦监测区域属于严重入侵和轻度入侵区域, 大连监测区域的海水入侵程度较轻。海洋垃圾主要分布于海滩上, 以塑料类为主, 海面和海底垃圾相对较少。海面漂浮垃圾仅在丹东大鹿岛和葫芦岛万家海域可以监测到, 以塑料类为主。营口四道沟海域和葫芦岛万家海域的海滩垃圾平均密度相对较大, 海底垃圾污染也有所加重。

四是海岸侵蚀严重, 海滩出现萎缩。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环境状况良好, 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用地面积近2.8万平方公里, 约占区域总面积的50%左右, 这也是整个沿海经济带最为宝贵的自然财富, 但在产量指标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长期对辽宁沿海区域盲目无度开发, 大量的湿地沼泽被填满, 造成海岸后退, 水土流失, 加剧了海岸的侵蚀, 海滩出现萎缩, 沿岸堤和水下沙脊高度降低, 破坏了动植物的正常栖息地, 对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 农业、工业及生活污染比重上升, 空气污染严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 水域污染面积扩大, 海洋生态破坏急剧恶化, 形势十分严峻。目前, 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 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迅速, 海洋经济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中滨海旅游、港口运输、盐业和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等涉海行业均有较快发展, 但与此同时, 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愈加突出。根据调查结果: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之比为13.1∶46.0∶40.9, 而同年海洋开发较发达的省区——广东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分别为3.5∶45.8∶50.7。与广东相比, 辽宁省第一产业比重大, 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如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水综合利用产值占整个海洋产业的0.17%, 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据我国海洋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现有13个海洋产业门类, 形成了多元化的海洋产业结构, 但就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 海洋产业门类发展不齐全, 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电力、海洋保健食品等以高知识、高技术、高智力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产业”尚未形成, 海洋产业内部粗放型产品居多, 而高附加值产品略少。

(二) 海洋开发技术落后

据统计,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有20多家, 水产技术推广单位近70家, 科技对渔业贡献率可达到60%。在《科技兴海规划》及科技兴海战略的指引下, 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大海洋科研攻关力度, 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建立起海洋特色产业基地, 尽管目前已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 但鉴于海洋科研领域较窄, 科技成果主要集中于海水渔业养殖和渔业新品种繁育等方面, 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核心技术缺乏, 科研领域仍属“跟踪式”、“模仿式”、“转化式”研究, 真正的原始性创新技术及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 成果产业化能力薄弱。

(三) 围海造地面积扩大

围海造地作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海洋的空间资源属性, 缓解人地矛盾、优化生态环境。但同时,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会对海岸格局造成影响, 给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稳定、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危害。一是围海造地可引起局部海洋动力条件、海岸带冲淤状况改变。围海造地改变海岸线、海底形态, 影响潮流场与泥沙运动规律, 可能会造成持续性淤积。若在海湾内盲目围垦, 还会降低进潮量, 致使海湾通道淤浅, 航运不畅。二是围海造地会对生态敏感区、天然湿地造成生境损失。围海造地打破了生态敏感区及湿地范围内海岸与海底之间平衡, 对海洋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使得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 生物多样性下降, 湿地面积锐减。三是围海造地还会导致海洋自然性状发生改变, 加大海洋灾害的潜在威胁, 特别是填海材料等污染致使环境质量降低。例如, 大连簸箕岛受围海养殖的影响, 潮汐通道被阻隔, 造成普兰店湾内湾口的潮汐过水断面变窄, 仅留存北侧宽600米与湾口外部水域交换, 纳潮量大为减少, 海水交换能力急剧减弱, 海水自净能力也随之骤减, 致使海湾水质富营养化, 成为了四类海水水质。

(四) 海洋污染事件频发

辽宁省作为我国最早建成的重工业基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其沿海各市就已拥有上千余家各类工矿企业, 其中年排污水在万吨以上的企业已有几百家。80年代末以来, 辽宁省虽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改造老工业基地, 采取“三废”污染等治理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但辽宁工业污染环境问题仍很严重, 污染海域主要集中于双台子河口至辽河口、鸭绿江口及大连湾海域。究其原因, 辽宁沿海近岸海域除受工业“三废”污染外, 还受到了沿海城市“三废”排放, 沿岸油田、港口排污, 海洋资源开发中所排放的污水、废物、漏油等影响, 另外, 海上水产养殖和沿岸农业生产施用的农药、化肥、地膜还导致了海水的富营养化, 使得水体溶解氧降低, 生物物种单一。近年来, 近海污染所造成的赤潮现象时有发生, 加之对海洋资源的无偿使用、无序开发, 以及对鱼类的过渡捕捞, 使得海洋生物资源锐减, 特别是锦州湾、鲅鱼圈等地渔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五) 海洋灾害日渐增多

海洋灾害主要是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长期以来, 辽宁沿海经济带持续处于加速开发状态, 受人类活动影响所导致的海洋灾害日渐增多,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风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 海洋污染所引发的生物毒素灾害导致人畜中毒等。以赤潮灾害为例, 海水富营养化是其发生的首要条件。辽宁沿海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 使得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 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 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 促进了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其次,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辽宁沿海地带属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沿海海域水温较高, 而盐度较低, 符合赤潮发生现场温、盐的记录特征。此外,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也是诱发赤潮发生的又一因素。辽宁沿海地带有很多的海水养殖场, 养殖场饵料及养殖对象的排泄物排入海水, 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引发赤潮。据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沿海经济带几乎每年均有赤潮发生, 海上污染源已对赤潮的发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其中丹东新港的华能电厂、大连石油气厂、523厂、营口鲅鱼圈电厂、盘锦海域的辽河油田、葫芦岛锌厂等大型企业的污水排放及海上工作平台所造成的污染加剧了辽宁沿海经济带赤潮现象的发生。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既对立又统一。海洋环境保护是基础, 海洋经济发展是目的,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反过来, 海洋环境的优劣又会影响到海洋经济效益的大小和发展的持久性。要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 必须采用积极有效的海洋环境管理措施, 引导海洋经济发展。为此,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不同的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及环境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讲, 从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对海洋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 其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如下。

1. 海洋第一产业。

海洋第一产业, 即海洋渔业, 对其需进行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 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效益型渔业转变;为提高水产品档次及其产品附加值, 还应重视水产品的深加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引进工业理念, 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实现海水养殖浅海、滩涂、筑池和工厂化养殖相结合, 建设海水养殖生产基地, 形成区域化布局;严格实施休渔制度, 合理开发地方性渔业种群资源, 提高远洋渔业捕捞技术, 及远洋捕捞能力。

2. 海洋第二产业。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 海洋第二产业主要从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及其他新兴高技术海洋产业等行业加以调整。具体来说, 首先, 海洋油气业要按照“深化盆地、开发海洋、突破外围、准备新区”的总体方针, 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对已开发区域深化调查, 力求增加经济可开采量;未动用储量强化评价和研究工作, 试验与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以降低开发利用成本。其次, 海洋船舶工业是辽宁省传统的重要海洋经济产业, 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行业发展要坚持科技先导、军民结合、集群发展、做大做强的方针, 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发制造作为船舶发展重点,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大连新船重工、大连造船重工、渤海船舶重工、大连中远船务等大型修造船企业为龙头, 带动环渤海辽宁沿海经济带船舶产业发展。再次, 海盐业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产品附加值不高, 产品品质提高困难, 劳动生产率低, 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因此, 海盐生产应在保持食盐、原盐现有生产能力下,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制、保、排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 增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 充分利用资源和原料优势, 开发高质量产品。最后,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其他新兴高技术海洋产业, 其发展重点在于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功能食品、海水利用、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整体水平。

3. 海洋第三产业。

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在利用现有港口优势条件基础上, 以国内外航运市场为导向, 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快捷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通过港口布局调整, 形成以大连港、营口港为主要枢纽港, 锦州港和丹东港为地区性主要港口, 其他中小港为补充的辽宁沿海港口集群。此外, 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旅游业应坚持适度超前发展, 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并重, 依托辽宁省滨海大道建设, 推进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 打造具有辽宁省地域特色的滨海旅游带, 把滨海旅游业培育成为辽宁省最具活力的海洋产业之一。

(二) 加强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海洋科技是海洋第一生产力, 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要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能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就必须坚持以科技为依托,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充分发挥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先导作用和带动作用, 需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在辽宁省现有涉海科研单位内部, 设置海洋科技开发中心, 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设立海洋研究院, 以研究机构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将科学研究积极与海洋生产活动相结合, 在沿海区域集中建立一批海洋科研中心、高技术应用基地, 以此向外辐射, 带动辽宁省整体海洋经济进步;有关大专院校也要加强海洋科技方面研究, 推进涉海院校学科结构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 开展海洋科学课题研究, 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好技术储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办或与科研院校联合创办海洋研究开发中心, 实现产学研联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海洋经济专家库, 对全省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咨询和指导。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在全省有关大专院校增设海洋专业, 培养海洋专业人才;选拔技术骨干, 到高校、省外、国外进行业务培训;制定优惠政策, 健全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并为海洋科技人才的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海洋产业生产者进行再培育, 提高海洋从业人员平均专业素质;普及海洋科技知识, 提高近海区域群众海洋知识。三是要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保障。各级政府要做好海洋资源调查评价、海洋环境监测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 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依据;加大地方财政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设立科技兴海专项基金;各涉海产业部门也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技创新, 提高竞争力;在海洋科技成果的奖励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 提高海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政府还应鼓励加强对外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参与全球海洋信息交流。

(三) 加强海岸带环境保护

海岸带作为海陆交界地带, 是近岸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海岸带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都会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产生重大影响。海岸带生态系统受陆源污染物、海洋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等多方因素影响, 有着明显的脆弱性和动态性。鉴于海岸带遭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 在处理海岸带的环境保护问题上, 一定要从整体考虑, 统一管理规划, 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 将海岸带开发程度控制在海岸带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要加强辽宁省海岸带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需制定海岸和滩涂利用与保护规划, 任何对于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行为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报经海洋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优先考虑发展能源、交通、通讯及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类, 粮食生产类, 村镇建设及公共服务类, 利用海水增养殖类, 开发沿海岛屿类等促进当地生态平衡的项目;严格禁止淡水水源没有保证的高耗水类、影响海岸稳定和破坏生态环境类, 开发利用超过资源承受限度类和产能明显过剩类等破坏环境的项目。沿海渔民在潮间带季节性的捕捞活动须经相关主管部门确定捕捞期、捕捞范围和捕捞规格后再采取行动。海岸带内地下水资源严禁过量开采, 必须经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岸带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批准。依法管理海岸带内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人文景观, 保护海岸防护林等植被, 加强对海蚀地段的保护, 控制滩涂围垦和填海造地, 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岸线、滩涂和湿地;加强对已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新建海洋生态系统。

(四)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奥斯陆——巴黎公约 (OSPAR) 组织指出,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容涵盖三个层面的重复测定:一是重复测定海洋环境各介质 (包括水、沉积物和生物体) 的质量和海洋环境的综合质量;二是重复测定自然变化及人为活动向海洋输入的、可能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和能量;三是重复测定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效应。由此看出, 海洋监测对于正确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认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在海洋环境监测基础之上的海洋环境评价是对特定海域包括海域水动力学、化学、栖息地和生物现状的健康状况进行的综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生产技术提高, 社会需求的变化, 海洋环境监测覆盖面扩大, 从单纯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监测与评价逐步扩大为包含了海洋生物种群监测、海洋环境可持续利用监测和海洋环境政策效果等方面, 将全球海洋作为整体进行监测。

为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体制, 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分项分级部署给地方政府, 由沿海各级地方政府负责本区海洋环境监测管理责任, 并定期发布《海洋环境公报》;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人才培养和责任落实, 提高工作效率;对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与评价, 调整监测指标, 对海洋生态调控实施分区和分类作业;加强对污染源监测控制, 对海洋生产活动、海洋倾废项目进行监管, 建立相应的监测评价体系和各部门间信息交流平台;对海洋石油生产, 开展试点实时监控, 加强对海上溢油应急监测、应急响应和应急评价系统建立工作;完善对赤潮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预案, 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五) 实施海陆一体化发展

海陆一体化发展是在海陆自然主体客观特点基础上, 通过统一规划、联动开发、系统协同, 将海陆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结合, 形成有机的整体, 实现海陆环境共同协调发展。

要想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发展和周边地区振兴, 就要以沿海城市为依托, 海陆资源互补, 经济发展互相支撑, 实行海陆一体化。陆域经济发展水平、科学研究实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和生产资本多寡决定了海洋产业构成及其发展水平, 在陆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为海洋产业和林海部门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物质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 复合用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使海陆获得双重效益。而海洋经济的发展, 将海洋资源利用开发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传导, 又为陆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因此, 海洋经济产业的深化发展, 需要正确认识海陆互动, 依托于陆地经济, 根据陆地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资源配置, 调整产业分布, 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 通过合理规划海洋经济和海陆产业布局, 推动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良性互动,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协调海陆产业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推动沿海与内陆区域协调发展, 特别是注意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可以切实使其成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龙头。

四、结束语

海洋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 为社会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长期以来, 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方面过于重视眼前发展利益, 而忽视长期、多元化发展目标, 环境问题屡见不鲜, 对周围生活环境、区域经济发展, 甚至是对于整个辽宁省的长远建设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运行, 辽宁沿海经济带应综合多方利益, 针对目前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篇三

一、立足市场定位,突出服务重点。作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从农村发展壮大起来的金融机构,东方农商银行励志做中小企业的银行、市民银行和百姓银行,始终围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这一服务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要求,坚持面向“三农”、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客户为市场定位,把支持沿海开发作为金融支持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开展特色化服务,保持信贷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重点研究如何划分支持类别、支持行业和如何有效支持问题,重点分析临港产业、企业运行和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加大沿海开发资金支持。

二、打遗产业亮点,助推特色经济。坚持“有扶有控”,重点为工业强市、现代农业、项目支撑、旅游发展及海洋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一是打造现代农业经济亮点。加强与农业协会、外贸公司合作,创新农业信贷模式,着力打造“养殖园”、“花卉园”、“生态园”、“蔬菜园”的四大特色贷款,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农村种养殖大户及高效农业产业,重点支持云台农场万亩浅水藕种植基地、南云台林场樱桃水果培育基地、花果山乡茶林基地等高效农业项目,培育了如康顺畜禽养殖、金辉农业、泓盛泥鳅养殖等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阳光信贷”工程,实现农户信息电子化管理45711户,建档率达100%;授信农户12821户,授信金额4.97亿:用信3384户,用信余额1.55亿元,累计用信3.2亿元;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工程,在92个行政村建立服务站97个,使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农区自助银行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打造城市经济亮点。积极参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工作,严格落实市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协调贷款,对徐圩新区连云港苏海公司投放贷款4200万元,为BRT项目建设的交通局下属公司投放资金1亿元,支持安置房建设向连云港市住房保障中心投放贷款8000万元。先后为宁海工业区、徐圩新区、新浦工业区、锦屏工业园区等投入近9亿元的信贷资金。三是打造海洋经济亮点。支持沿海产业发展,采取紫菜加工企业联保设备抵押贷款等方式,累计支持了68家紫菜加工企业发展,发放贷款5.3亿元,占全市紫菜行业贷款的75%。为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累计发放贷款8.7亿元。四是打造旅游经济亮点。抓住辖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延伸信贷服务触角,通过开办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业务,支持花果山风景区、连岛旅游度假区、渔湾风景区“三大旅游景区”的扩建、开发和改造。近年来累计对各大旅游景区贷款8.12亿元,有效提升港城旅游业的内涵和品位。目前,东方银行已成为全市金融机构中投入旅游业资金最多的银行。

三、搭建服务平台,完善营销架构。建立由总行专营部门牵头专业市场(园区、行业协会)批发式营销的客户营销,基层支行开展分散式营销整体管理框架。一是建立专职部门营销平台。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特设公司银行部,直接负责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全面制定全行中小企业客户业务整体发展规划并筛选企业目标客户,同时指导和帮助各支行制定拓展计划和融资方案,增强营销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积极加强与市政府有关部门、三区政府等部门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建立支行营销平台。基层支行不断地以存量客户为支点、扩散营销其周围的客户资源,形成以点带面的分散式营销。以推进“客户定点、支行定向,存、贷款规模双扩张”工作为切入点,共梳理出57个各类商协会、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客户资源,建立1200余户小企业客户基础信息档案,为其中600余户重点营销客户建立重点营销档案,积极为建档实体小企业客户或个体工商户办理授信业务,不断拓宽客户批量化营销渠道。

4.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篇四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河北省信息中心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继陆地之后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开发海洋,发展海洋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战略格局的形成,经济发展已由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移,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谁抓住了“海洋”,谁就拥有世界。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经济大国的崛起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走向海洋这条发展路径使经济强大起来的。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都是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也都在沿海省份。为此,二十一世纪被经济学家预言为“海洋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性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就河北省而言,地处渤海湾,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

一、河北发展沿海经济强省面临的重大机遇

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用15年时间建成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的提出,不仅决定了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必将对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我省唐山曹妃甸港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具有不可多得的政治机遇。

唐山曹妃甸港区及其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已经得到中央领导极为关注,并亲临现场视察。2006年7月29-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曹妃甸港区后指出:“曹妃甸是唐山、河北发展潜力所在,在全国整个生产力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曹妃甸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要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新就新在科学发展、美就没在科学发展,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样板区”。今年5月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唐山曹妃甸视察,他指出:“曹妃甸是北方的天然深水良港,建设好这个大港,将促进河北、环渤海地区及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科学规划,有长远眼光,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把曹妃甸建成环渤海地区的耀眼明珠”。2005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先后视察曹妃甸,都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曹妃甸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曹妃甸港区及其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是河北省的“一号工程”。这些为河北省走向海洋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加速。

当前,在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的东北亚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河北在全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在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往来中,我们有着大港对大港的优势、面临着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产业转移和市场对接的难得机遇。

3.环渤海地区暨“渤三角”地区的加速崛起。

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渤三角”正在加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第三增长极。我国已经把推进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作为国家战略,写进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个战略的实施,意味着在环渤海京津冀将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河北的秦唐沧三市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必将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积聚的机遇。

4.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实施。国务院已经实施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是京津唐三个城市,我省唐山已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

5.唐山南堡大油田的发现与开发给河北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唐山南堡油田是河北新发现的资源宝藏,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整装、优质、高效油田,储量超过10亿吨、油层厚度大、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好。到2012年,唐山南堡油田年产量可达到1000万吨,成为世界级的高产油井。大油田、大化工作为河北唐山曹妃甸主导产业的一面,必将拉动港口、钢铁、电能及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推动河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二、国内外依托海洋带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

1.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是依托海洋成为经济强国。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带来了西班牙200年的繁荣。后来,荷兰凭海洋优势称雄一时。18世纪以来,英国成为海洋大国,占领了大片的地区,号称“日不落帝国”。海上第一强国美国,自二战以来,其海洋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依托海洋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俄罗斯、印度、及东南亚等国家都瞄准海洋,纷纷由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移,海洋产业及其相关经济活动构成了新型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新的投资热点和聚焦点。

2.从国内看,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市充分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带动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创新出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和成功经验,成为我国经济较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据统计,我国这些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全国40%以上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这些省市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国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实现20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7%,占国内生产总值10%,海洋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投资热点。

三、河北在“走向海洋”方面与沿海发达省市的差距分析

1.发展理念不清晰,发展思路定位缺乏连续性。

从过来情况看,河北省一直沿袭着“沿海的位置,内陆的意识”的思维定式,在发展理念上虽然也提出过“一线两厢”、“双环战略”、“京津冀经济圈”等发展模式定位,但缺乏将中央文件精神与河北省实际相结合上的创新,把握河北省经济发展脉络不确切。由于发展思路不清晰,政策缺少连续性,致使河北省经济发展格局分散,重点不突出,倾向平衡,未能形成合力,错失很多发展机遇,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经济省市。与之相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些沿海省市纷纷把发展海洋经济列为自身的重要发展战略,加大了开发海洋的力度,海洋经济形成了优先发展的强劲势头。辽宁、山东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浙江提出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大省”的发展战略,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各沿海省份也加快了海洋开发的步伐,掀起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

2.港口龙头拉动作用不强,陆地与海洋经济互动机制缺位。

河北省有11个城市,其中内陆城市8个,沿海城市3个,内陆经济比重大。河北有秦皇岛、黄骅和唐山三个出海港口,主要承担国家北煤南运、煤炭出口、钢材、建材外运及散装货物的进出港业务,由于经营模式单一化,港陆分离,港口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多年来,我省偏重内陆经济的发展,忽视港口对内陆经济的龙头拉动作用的发挥。缺乏陆地与海洋经济互动机制,没有形成全省资源共享、经济互补的整体经济格局,致使河北经济发展难有大的突破。与此不同,珠三角、长三角、山东、辽宁等省市,紧紧依托港口走向海洋,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服务业,沿海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带动了内陆经济跨越式发展。

3、出口贸易竞争力不强,突破性发展政策不足。

河北省工农业基础较好,粮食、果产品、蔬菜、油料、水产养殖、药材等,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位置;煤炭、电力、钢铁、装备制造、化工、陶瓷、建材、医药、服装、食品等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有十多个品牌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但多年来河北省存有重产业发展轻贸易出口的偏颇意识,缺少相关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撑与保障。出口贸易产品基地建设和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出口贸易总量明显偏低。如河北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完成18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128.3亿美元,增长17.5%;而同在渤海湾的山东省2006年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95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出口586.5亿美元,增长26.8%;辽宁省2006年外贸全年进出口总额48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出口总额283.2亿美元,增长20.8%;山东、辽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口贸易总额分别比河北省高5.14倍、2.61倍和4,57倍、2.2倍。

4、人才、教育、科技发展缓慢,发展保障能力不强。

人才是保障,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引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人才、教育、科

技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大到一个国家、省市,小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关键取决于人才、教育、科技数量、质量的培养和提升。就我省而言,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其主要瓶颈就是教育基础薄弱,没有名校;科技领军人物匮乏,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量少。如我省现有高等院校88所,中等专业学校428所,山东省省现有高等院校140所,中等专业学校769所。2006年我省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130.1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69.4亿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9万人,全年专利申请量7220件,授权量4131件。山东省2006年专利申请量3828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237件,授权专利159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92件。共有住鲁两院院士3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70人。

四、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建沿海经济强省的对策

1、牢固树立走向海洋建设经济强省的发展理念,打造良好的海洋发展环境。

河北省作为京畿大省,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抢抓机遇面前,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好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亟待需要创新突破的思维方式,来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新思维,围绕着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为切入点,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交融的理念,用开放的视角做海洋的文章,将海内外生产要素向沿海积聚,走向集约、走向精深、实现省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生产布局的重大变革,摸索创新出一条依托港口走向海洋适合河北省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二是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变“黑色思维”为“蓝色思维”,以广阔无垠的视野、以兼容并蓄的气度,以融会贯通的思路,跳出河北看河北,站在世界看河北,制定河北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三是围绕走向海洋创新发展环境,首先对沿海的秦唐沧三个港口城市要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允许其探索、突破一些常规性的文件约束,使其率先创新发展。其次唐山承担着建设科学示范区的重任,可以考虑由省政府组织成立专门负责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力机构,可在曹妃甸设立办事处,从行政上解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统筹全省经济发展布局,打造海洋与陆地联动机制。

依托港口走向海洋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牵一下动全身,其关键是要搞好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互动,形成全省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围绕走向海洋重新谋划陆地经济的联合布局,按地域和经济的互补性,在全省建立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资源共享、经济互补、发展观同步、人才互联、社保互通等联动机制,协调区域经济更快的发展。如唐山、秦皇岛可建立冀东海洋经济区域合作区;廊坊、保定可建立高新技术合作区;沧州、衡水可建立特色农产品、果品加工合作区;石家庄、邯郸、邢台利用科技、教育、商贸、钢铁、能源、生物制药、交通等优势可建立华北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合作区;张家口、承德可建立畜牧、果品、旅游合作区。

二是以市场机制来牵动海洋和陆地经济的互动。我省各市都有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但我省的8个陆地市却没有出海口,经济发展空间受限,亟待海洋和陆地的资源互补整合。港口、临港产业和陆地经济三者的发展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港口,港口拉动临港产业,临港产业辐射陆地经济,陆地经济又支持港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依托海洋大力发展外向经济,打造出口贸易强省。

从国际沿海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经验看,一方面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发展体系为保障,另一方面需要以沿海腹地经济隆起带作为支撑。就我省而言,开发沿海经济隆起带,是我省从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轨的重要一环。沿海经济隆起带,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精品钢铁、基础能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现代大工业基地和多功能国际贸易枢纽。从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经验看,都是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大力发展外向经济,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而我省在走向海洋大力发展外向经济方面却是弱势,亟待走活贸易强省的发展路径。首先,瞄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建立和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如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积极推进贸易产品重点领域发展,建立和完善钢铁、煤炭、建材、化工、医药、农产品等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实施“千百十工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国内广交会、廊坊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唐山陶瓷博览会、评剧节等展会平台,增加服务贸易展示和洽谈的内容,提升河北进出口贸易和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实施贸易出口强省战略,其主要是:结构升级战略、品牌建设战略、国际市场深度开发战略、进出口并举战略、产业安全保障战略,确保我省出口贸易有新的发展。再次培养出口产品产业集群,如石家庄的制药、服装,果品等,保定的药材、电池、非洲劳务输出等,唐山的钢铁、煤炭、陶瓷、板栗、水泥等,秦皇岛的玻璃、旅游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也是河北省出口贸易的主要项目,要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引导,使之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基地化,打造我省出口贸易强省的品牌。

4、树立新型人才观,打造适应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人才保障高地。

建设河北省沿海经济强省人才是关键,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把握了制胜的先机。

一是创新环境,把更多的机遇赋予人才。降低人才引进的政策门槛,取消一些人才引进的政策限制,让更多有抱负的青年来河北创业;把握人才引进的平衡,既要引进我省强势产业所需人才,也要积极引进海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短缺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我省在国家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回家乡创业;为人才引进开辟更多途径,要充分利用京津的人才优势,采取引人和引智相结合的措施,为我所用;为科技人才成长优化创业条件和环境,为高新技术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政策支持,为他们搭建对外合作的平台。

二是创新机制,用广阔的舞台托起人才。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确保引进来、留得住、使得上;完善企业技术人才保障机制,确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要爱惜技术工人,建立健全技术工人的保障机制;要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指标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员回河北工作创业成就奖,以此来吸引海外人才。

5.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篇五

[摘 要]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海上交通运输便利。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级大港的地区,海洋运输便利,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海洋科技实力雄厚。山东省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思想保守,意识落后。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海洋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保护程度不足等方面,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扶持。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又以国函一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壮大。相反,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周边新的强势区域迅速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处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尤其是在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的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江苏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山东半岛在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威胁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尽管山东半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将会影响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减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盲目过度开发,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6.发展海洋特色经济 助推沿海开发战略 篇六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上海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代[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 人类已将社会经济发展的视野逐渐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世界, 未来海洋必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之一。因此, 沿海各国和地区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并相应加大了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力度, 纷纷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2]。

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1海洋经济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世界海洋经济快速增长, 各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初, 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约1 100亿美元, 1980年增至3 400亿美元, 1990年达到6 700亿美元, 2001年达到13 000亿美元[3]。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 (地区)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洲委员会 (The Council of Europe) 的研究估计, 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服务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每年在180亿欧元以上;临海产业和服务业直接产生的增加值每年约1 100亿~1 900亿欧元, 约占欧盟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3%~5%;欧洲地区涉海产业产值已占欧盟GNP的40%以上[4]。The Allen Consulting Group报告统计, 2003年澳大利亚海洋产业的增加值为267亿美元, 占所有产业增加值的3.6%, 提供了大约253 130个就业岗位, 与海洋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产生的经济增加值高达460亿美元, 创造了690 890个工作岗位[5]。

1.2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 国际海洋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如, 按《公约》规定, 一个小岛或礁石以12海里领海计算, 可获得1 500平方千米的领海区;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计算, 可得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公约》的生效实施使沿海各国对海洋的认识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对海洋在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 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 如, 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海洋地理观以及新的海洋国土观、国防观、海洋军事空间观等[6]。

1.3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 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 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 预计到2025年将有接近75%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如, 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 人口约4 500万, 该区面积虽不到美国国土面积的1.5%, 却集中了15%左右的美国人口, 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 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日本东海道城市群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 占日本总面积的20%, 人口近7 000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61%, 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7]。

世界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与海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计划 (NOEP) 报告对19个沿海州海洋经济的评估, 这些沿海州86%的经济活动与海洋相关, 与此相关的经济活动仅2000年一年大约产生11 50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7]。而欧洲委员会的统计资料则表明, 欧盟90%的对外贸易由船舶运输, 大约30万人受聘于欧洲海上和内河航运网;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地中海海岸沿线估计每年接待国际游客750万人, 国内游客6 000万人次;渔业、海上牧场及相关加工工业每年聘用60万人, 年交易额高达120亿[4]。由此, 我们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 海洋必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战场, 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1.4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

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地处江海接合部, 其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外通大洋、内连深广经济腹地的突出优势, 因而往往成为世界顶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祥之地, 成为各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如, 位于美国哈得孙河口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纽约及其享誉世界的河口岛屿曼哈顿, 位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口的工业重镇新奥尔良, 位于英国泰晤士河口的全球级世界城市伦敦, 位于荷兰莱茵河口的鹿特丹, 位于埃及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以及位于中国长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广州和香港等。

1.5海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海洋科技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开发进程之中扮演着关键的基础性角色, 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8]。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英、法等传统海洋经济强国以及近邻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分别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 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日本1981—2002年海洋开发研究经费从393亿日元增至964亿日元, 增长1.45倍[9];韩国在《OK (Ocean Korea) 21》展望中提出, 要通过“蓝色革命”加强韩国的海权, 通过发展以科技知识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0];澳大利亚拟订了《澳大利亚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政策, 旨在激励和引导科学技术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提升海洋竞争力, 保持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11]。

海洋科技的发展使得海洋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而海洋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导致海洋开发深度逐渐加深, 难度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深海勘测和开发技术的逐渐成熟, 以及科学考察船、载人潜水器、遥控潜水器、深海拖拽系统、卫星等先进设备的使用, 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开始从近海转向深海, 开发内容也由简单的资源利用向高、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1.6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海洋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人类对海洋的需求越来越多, 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 对海洋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开发海洋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海岸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如, 滨海旅游休闲产业、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开发建设导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到海洋, 使得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严重,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 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异常, 海平面上升、台风与风暴潮增多、赤潮频繁、盐水入侵与海岸侵蚀加剧等导致全球海洋灾害频生, 世界各国尤其是濒海地区正面临着来自海洋灾害的严重威胁。为了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退化, 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持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沿海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

2 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最前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 我国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的结合部, 交通便利, 腹地广阔, 区位条件极为优越。上海近代以来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部充分依托濒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以港兴城、以贸兴市、港城互动的历史。上海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海洋, 未来资源的获取必将来自海洋, 未来城市的空间拓展必将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市”是时代赋予上海的新任务, 刻不容缓。

2.1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是一个人口众多, 而资源相对缺乏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全市陆域面积6 340.5平方千米, 2006年末常住人口1 778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达2 805人 (按常住人口计算) , 而中心城区6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1 100多万人口, 每平方千米约高达1.8万人, 地域狭小, 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原煤、矿石、石油、电力等绝大多数资源和能源依赖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输入。而海洋丰富的资源和广袤的空间则是上海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突破资源、空间、环境限制的重要途径, 如, 海水淡化利用、海底矿产资源与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及沿海滩涂围垦等, 可以缓解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地域空间狭小的压力。

2.2 “四个中心”战略的实现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目标, 而目标的实现就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尤其是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地位的确立, 除了需要洋山港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更迫切需要海洋经济尤其是港口贸易、航运、海洋法律咨询、海上保险和经济、海洋工程技术输出、海洋物流总部经济等大型海洋经济业态的形成和发展[3]。

2.3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要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就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与“四个中心”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海洋产业, 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如, 海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和海洋通信技术的发展, 能够带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通信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优化;滨海休闲旅游、海洋物流、海洋金融和保险、海洋资讯等产业的发展, 能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4更好服务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 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 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 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亦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上海海洋资源虽不及沿海省市丰富, 但上海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明显, 其枢纽、窗口、示范、服务、带动、辐射以及创新作用对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5城市安全、国家安全需要发展海洋经济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 地处江海、海陆多个地理单元的交叉, 是河海相互作用的复杂区域。各种作用在这区域形成合力, 导致生态环境复杂、脆弱。任何生态环境的变化都会改变长期以来的生态环境平衡, 对这个地区的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上海的工业中心逐渐向杭州湾北岸转移, 产业、经济向滨海滨江地区进一步集聚;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东海油气开发平台、深海通信电缆等重大海洋工程的建设, 将使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海洋灾害日益频繁;南水北调以及三峡工程等高强度的人类驱动作用也将给上海的城市安全带来新的挑战。2005年的飓风“卡特里娜”对美国新奥尔良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 000亿美元, 数十万计人无家可归, 整个城市陷入瘫痪之中。因此, 发展海洋经济, 建立海洋监测、预报体系能够有效预防灾害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保障上海城市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上海位于祖国海防前沿, 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科技最先进、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城市之一, 其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要求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壮大海洋实力。

3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重点

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是上海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1 增强海洋意识,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十五”以来, 上海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916.58亿元, 占全市GDP的10.0%, 仅次于信息产业 (12.0%) , 即使扣除滨海旅游业增加值, 仍占全市GDP的3.6%, 已经超越汽车制造业而成为上海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表1) 。但长期以来,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界虽地处河口海岸却普遍缺乏海洋意识, 将上海定位于河港城市, 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则对发展海洋经济普遍不够重视, 更未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从而导致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滞缓。在新世纪, 要实现上海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大发展, 就必须转变旧的思想观念, 牢固树立“海港兴城、海洋兴市”的战略意识, 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推动上海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大发展。要打破过去以海洋论海洋、以产业论产业、以上海论上海的局限性思维, 树立大产业、大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思路, 注重海陆之间、岛陆之间、海洋产业内外之间以及城市地区之间的联动互动, 跳出上海行政区域的限制, 着眼于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全国谋划新的发展。

数据来源: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及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3.2 依靠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在海洋经济体系中, 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实力的强弱和能否实现稳定而快速的增长[12]。目前, 上海海洋产业结构不平衡, 仍偏重于传统的海上运输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相关服务型产业, 新兴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低。今后要重点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依托上海丰富的科技资源,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互动,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船舶制造产业集群;要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扶持海洋油气、海洋药物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运用海洋高科技,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

(1) 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

在海洋工程方面, 要重点开发海洋钻井平台、工程船舶和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 研制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方面, 要推进平湖油气田二期扩建工程, 增加探明地质储量, 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生物医药方面, 要增强产业研发能力, 重点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 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2) 培育和扶持新兴海洋产业。

在滨海旅游方面, 要着力发展崇明三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浦东华夏文化旅游区、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杭州湾北岸旅游区;在海洋新能源方面, 要建设南汇、奉贤、金山海洋风力发电基地, 形成20万~3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积极推进东海大桥海上风力电场建设;在海洋信息服务业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 培育和发展海洋信息服务市场。

(3) 调整提高传统产业。

在海洋交通运输方面, 加强港口等硬件建设的同时, 重点是要统筹规划港口集疏运体系, 优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环境;在海洋船舶工业方面, 要提高船舶自主设计创新能力, 建设长兴船舶和港机制造业基地;在海洋渔业方面, 要有重点地发展多品种水产养殖, 调整郊区渔业结构, 发展远洋渔业, 积极发展渔港经济。

3.3 海陆联动, 协调发展

海域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以海促陆、以陆带海是实现陆海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对上海而言, 则是把海洋交通运输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以及浦东经济和配套改革试点几个方面结合起来, 实现沿海区域港口、保税区、岸线、滩涂、海岛与海域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体系, 海陆产业互动, 促进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组合优势。

(1) 海陆产业互动。

海洋产业系统与陆域产业系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两者共同存在于产业巨系统中, 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柱[13]。依托港口、造船、海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滩涂养殖等临海产业的发展, 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相结合, 同时通过产业关联将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扩散到海洋产业中去, 形成海陆产业互动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2) 海陆集疏运系统建设。

目前, 上海港集疏运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一方面, 集装箱码头建设以及深水港区建设都在浦东地区, 而浦东地区尚无内河航运系统以适应所需要的集疏运要求;另一方面, 浦西地区由于航道淤浅、码头设施落后、疏于管理和治理, 内河航运的潜力也不能得到发挥[14]。今后应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 加快内河航道整治, 集中建设“一环十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和集装箱、大宗散货、化工品、汽车滚装码头, 全面提升与上海深水港相贯通的内河航道层次, 扩大内河运输能力;实施赵家沟航道整治工程、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苏申外港线航道整治工程、杭申线整治工程、苏申内港线航道整治工程和黄浦江泖河段裁弯取直工程, 初步形成内河国际集装箱运输框架[15];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作用, 鼓励、扶持和引导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 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 促进海铁联运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优化铁路集装箱“五定班列”的运输组织模式, 吸引腹地海铁联运箱源, 力争使上海港海铁联运集装箱量实现逐步增长, 提高上海港服务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功能[16]。

(3) 海陆综合管理。

建立海岸带综合管理机构, 重点协调海陆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对陆上污染源以及沿岸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监督和管理, 海陆互动, 共同维护海洋生态环境。

3.4 积极发展岛屿经济

岛屿经济的开发能够对海岸带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而言, 河口岛屿因其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优越区位条件, 往往是商旅辐集、经济繁荣之地, 如, 美国哈得孙河口的曼哈顿岛以及我国珠江口外的香港岛等。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贸易往来和跨国投资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 大力发展岛屿经济, 加快崇明三岛经济建设步伐, 既是上海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四个中心”的重大战略举措。

“开放岛屿, 交通先行”。以交通建设为主线进行合理规划, 对崇明而言其主要包括开发通海航道;开发国际大港;提高水上过江能力;发展空中交通 (近期以直升机为主) ;岛内交通建设;铁路建设 (修建跨越长江北支, 斜贯苏北, 与津浦线连接的铁路) 和修建沪崇越江隧道, 并使崇明形成以“南隧北桥”为主体的真正“岛桥”[17]。从根本上解决崇明交通闭塞、经济联系不畅问题, 突出其区位优势, 实现岛屿经济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崇明生态、口岸、岸线等资源优势,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 适度发展高科技、海洋新兴产业, 尤其是滨海旅游业, 积极发展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 把长兴岛可定位为“海洋装备岛”;横沙岛可定位为“休闲度假岛”和水源岛。

3.5 注重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开发海洋的期望愈大、作用愈强, 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就愈大, 因此, 上海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

制定海洋总体规划,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 确保科学用海;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审核审批关, 全面落实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合理确定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上海海域特点的评估体系。

缓解与控制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陆源污染是造成海洋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陆源污染不根治, 海洋环境生态破坏的趋势就不可避免。为此, 要从减缓和控制近岸及其海域陆源污染着手, 加强排污总量控制, 加大企业排污成本;加大政府投入,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强化舆论监督氛围, 建立环保责任制度。

上一篇:本科生见习报告1下一篇:班主任工作案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