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国天下有感

2024-08-23

读家国天下有感(精选10篇)

1.读家国天下有感 篇一

读《天下阅读》有感

我看的那本书是《天下阅读第三辑――感恩》,读了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书中选的美文,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智慧,人生感悟,而且清新悦目,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不仅反映流行时尚,而且紧贴生活,它有时如狂风暴雨,催人泪下,有时又如原野上的一朵淡雅的小花,沁人心脾――它不仅会悄无声息地步入我们的心田,还会点缀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的前程。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那篇文章是《父爱从未弯曲》。文章讲的是一位身高只有1米43的父亲独自抚养孩子长大,10多年来,她都没有正眼看过父亲,那个被称为骆驼”的父亲。这个敏感的女孩自20xx年以高分考上北京大学,“骆驼”男人答应她,要给她买电脑,可她知道了父亲是这样赚钱的:在一个娱乐大厅,她发现了父亲,他在台上表演翻跟斗,表演要结束时,台下传来一阵吆喝声:“来,短哥,再翻一个跟斗,这100元归你了!”只见他迟疑了一下,用力地扩了一下胸,转身在舞台中央连翻了8个跟头,最后一个,他重重地摔倒在了台上。他喘着粗气,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艰难地鞠躬致歉,满眼泪花。“爸爸,爸爸……”她冲上前台,哭着冲向他,扑向他。冰冻了多年,她含着热泪唤这个“骆驼”男人为爸爸了。那天,她扑到在父亲怀里,无声地哭了。成长的岁月里,原来,“骆驼”男人的爱从未弯曲过,弯曲的只是一个不经事的幼稚的.女儿的心。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这矮小的父亲是多么的伟大呀!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亲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2.读《三国演义》有感:英雄天下 篇二

——读《三国演义》有感

原创: 天下传

在经典四大名著里,《西游记》是一部励志传奇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镜子,《水浒传》是一部农民英雄的集结号,而《三国演义》则是一部叱咤风云的英雄争霸,看了以后好不刺激!因为天下竟然可以有这样的英雄人才,智勇的较量如此精彩,让世人叹而观止,其中闻名的人物流传至今依然被人津津乐道,不能不说这本书的巨大影响力。

我最喜欢曹操。他有着运筹帷幄的手腕、矫健挺拔的身姿、出类拔萃的武艺和渊博浩瀚的知识。他“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杀开一条浩荡血路,好一个军事家!虽然如此,他也不乏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他实施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使当时正在恢复的经济状况逐渐变好,欣欣向荣。还有他著名的对《孙子兵法》的阐释《孙子略解》,显示出了他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武功技艺。所以不能不说曹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才。至于别人评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这是说明了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在军事上的雄谋大略。所以曹操是我最欣赏的人。

与此相比,《水浒传》里的宋江就略逊色些。虽然说他有林冲一个好兄弟107条好汉,但是他计策多于技艺。所以按今天来说曹操如果算是个全才,那宋江只能算个谋士。

项羽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项羽非常尊贵,家里是贵族,家财万贯什么都有。从小胸怀大志,在陪自家哥哥项梁去看皇帝出巡时放言“彼可取而代也”。又在“巨鹿之战”里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后大获全胜。但是在“鸿门宴”里失策,终于败给了农民出生的刘沛公。其实,要论兵力物资,刘邦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但是,刘邦的治国理事之能以及人品性格却被项羽手下韩信和彭越看在眼里。所以项羽有一时冲动的匹夫之勇,又有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将楚义帝赶尽杀绝,使得民心涣散、君臣猜测,这才导致了项羽的最后失败。还有红颜祸水虞姬,和他一起唱了《霸王别姬》的曲子,使项羽醉倒温柔乡,无心打仗。虽为霸王,其实手空握重权。

还有两个人非常厉害。诸葛亮多智多谋,为刘邦出谋划策;周瑜聪明绝顶,为孙权比划献计。最后刘邦得汉,孙权得吴,都是非常有智慧的谋士。但是成王败寇的道理一直没变,所以诸葛亮比周瑜有名气的多。而且人家有标志,一把白色羽毛扇,足以让人记住他。周瑜就没有,所以没那么闻名。

3.咀嚼《行读天下》有感:灵魂解码 篇三

慢慢咀嚼完林伦伦教授的《行读天下》,脑海中又浮现了中学时代地理教科书中精美工致、藏有千山万水的中国地图,想要拱手作揖的心情油然而生――既是为心驰神往许久的旖旎风光,也是为教授生花似灵动的妙笔和泉水般清冽的随笔。

细嚼《行读天下》的同时,也在慢咽龙应台的小说《银色仙人掌》,觉得林教授的经历,与小说自序中“旅途是逆向的,从一个人的荒野到滚滚红尘里流浪,像一个持假护照的地下工作者,在白天经营肉搏的世界,在夜晚解读灵魂的密码。”的如C之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授的肉搏世界为何?先后出任汕头大学副校长、韩山师范学院院长的林伦伦,近二十年为繁冗的行政事务和高频的社会活动缠身,虽有乏困,却恪尽职守、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当真不易。教授的灵魂密码为何?在新加坡河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雨网里扎堆大排档饮酒寒暄,徜徉贝德拉大学自我调侃般地信马由缰“留在这里教教中文也不错哦”,阳春季节访问日本时“众里寻他千百度”只为“松山三月樱花开”之浪漫与惊喜的一次回首,即兴夜游因斯布鲁克坐看发着昏黄光线的中世纪街灯;抬手掬一掬林芝的云,低眉俯瞰尼洋河的水,研读膜拜西安的碑林,邂逅小兴安岭的一隅初秋……

五洲鸿爪、祖国行脚,以及笔耕不辍所获的颇丰著述,大多是争分夺秒地“偷得浮生半日闲”.纵使肉体受困于笼中,亦要徒手拨开一道一道屏障,择我所爱,爱我所择,之后,如干瘪的种子,破贫瘠的土,长青绿的叶,开白色的花,结红色的果。

“任何一种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1],见仁见智的大风起兮,作为一名“灵魂担道义”的文化学术者,“行读”异国他乡的林伦伦教授也常有“脚底发飘[2]”的时候。

一道短桥连接着19世纪的街道与21世纪的宽大马路和洋式高楼,徘徊于新加坡河畔隔河相望的和谐古今画面,教授痛心地担忧着国内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无知极端手段――“把名胜古迹随意拆掉后砌成几十层高楼”,那么,青砖黛瓦、烟雨楼台的命运往何处诉?从前冠盖如云、商贾如鲫的繁荣昌盛,到后来战火焚城、寺庙遭殃的惨烈,再到如今赭红色的砖头、灰黑色的残暴痕迹、翠绿色的新生命,满目疮痍的泰国大城演绎着几度历史更迭与兴衰转换,天道无常,逝去即是逝去,在历史的废墟里,能否获得以及获得什么样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却值得希冀得到历史沧桑的诉说的思考者思考。行走于英国当代一个欧洲中世纪的小城约克郡,工业革命的发展并没有破坏这儿蓝天碧水、绿树繁花、绿草如茵的古城风光,还总能让人遥想起“山青青,水绿绿,白云飘飘,手执牧鹅鞭,田园任逍遥”的时代,教授摇头叹息国内为游客“打造”出来的所谓“特色步行街”,不工不商、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现状再难以营造与恢复“大隐隐于

市”的境界,你听得到那颤巍巍的呜呼哀哉吗?流连于斯坦福大学的.“思想者”雕塑群,当我们垂涎于这所“巨无霸”大学的世界级学术影响力时,先行者的灵魂总不禁发出“我国高等教育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任重道远”的呐喊,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教学科研成果计量评估、学术腐败日益猖獗,你紧张惶恐于高等教育的现状吗……

咀嚼《行读天下》时,能够时刻看到教授怀瑾握瑜的灵魂,感受到他希冀以灵魂惊醒灵魂的赤子之心。

教授的语言学术是砥志研思的,教授的旅游札记是妙趣横生的,教授的为人处事是爽朗坦率的,我在思考,这种千里挑一的灵魂,是以何筑成的?终归得出一个“情”字。是魂驰梦想的文学情,是知疼着热的亲情,是心照神交的侪辈情,是循循善诱的师生情,是寸草春晖的故乡情,既塑造了一个儒雅谦逊的学者形象,也温养了一个饶有风趣的灵魂,可谓连珠合璧。

最近,无数现实的细碎苦恼咬啮着心里的渴求,心中有虎却活得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以至于泯然为忙着生、忙着死的鱼贯人群中的一名。想过逃遁,但我只是一个我,如天地蜉蝣、沧海一粟,一个人能逃往何处?在无视灵魂而重重架构的压力之下,肉体终究要回转到热闹的城市都会,倘若如此,便要在生活的漩涡里学会独处,让桀骜不驯的灵魂永远走在路上,去参万物之自化,觉大千之沉沦,自得境欤。

末了,附上一首两个月前写的、自以为诗的稚嫩的“诗”,以表追求广阔的生命境界之心――

诗|漂泊

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性情不羁,心上随欲放纵

我想我不适合待在原地

我应该出发

饮一口滔滔珠江水,然后

从南至北奔腾

在湘西古巷邂逅一只风筝

也许我还有幸捡拾一把虎耳草

之后,择一个落霞与孤鹜的时刻

渡船到关中平原

在一座叫西安的古城停泊

我要佐一杯西凤酒

还要淘一件耀州窑的青瓷器

在兵马俑的老城墙下歇脚,而后北上

若到呼伦贝尔遇上飘雪

那时,我也该垂垂老矣吧

我将要在那里憩息一个季节

或许我即将在严冬里死去

但途中的山川河海已点燃我的灵魂

[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4.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有感 篇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直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但被高震东校长改为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我怀着莫名其妙的心态阅读了这篇文章,读后感于聊以自慰。

高震东校长说:“以天下兴亡己任”是孟子的思想。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是的,责任是一种负担,当我们出生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神圣的土地上,我们可曾想到我们还有一种责任——中华的荣耀感,我们要用青春和热血将祖国这颗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明珠变得更耀眼,更加光彩夺目!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细节决定成败!如今许许多多游手好闲的人,小事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到头来什么事都不会做,一事无成,甚至怨天尤人!在一些人眼中,随手丢一张纸屑,随地吐一口痰,在河里扔一个小易拉罐瓶,„„这算不了什么,小事一桩!但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行为,全中国十三亿人,每个人都丢一张纸屑,吐一口痰,那就有十三亿纸屑和痰,这是多么大的大事。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善事不要因它小就不做。恶事不要因为它小而去做,集小恶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有了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将来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做到中国有我,天下有我,世界有我必须从小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相信我们终能为自己扛起一片天空,为国家扛起一片天空。

5.读家国天下有感 篇五

我读的是《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这本书,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天下得失》标题简介

本书主标题是“天下得失”,蒋介石的天下既在中国得之,也在中国失之,既顺民心而得之,又逆民心而失之。这样惊天动地的一得一失,竟在蒋介石一生中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也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何等的生命体验?什么样的人能承受这样巨大的人生起伏?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竟还能如此“淡定”。这样的“淡定”,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使不承认蒋介石是“伟人”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蒋介石是一个“非凡”之人。

本书副标题为“蒋介石的人生”,通读该书确实可以看到从蒋的孤儿寡母时代到大陆失败其所经历的种种,但可惜的是这只是蒋的半个人生,即前半生。书中缺少了对蒋在台湾时期的后半生的考察,这确实是个缺憾。本书的主人公是蒋介石,故所有论述当以蒋为中心来展开,但是个别章节对此把握似可商榷。尤其是第九章中讲到“戡乱动员”时,作者更多的是讲述国民党如何实行该政策的,而没有去着重的考察在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蒋的表现如何。

二·相当的真实性、客观性

《天下得失》一书的三位作者都是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接触到一般人很难接触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这一点在本书的注释中得到充分体现:本书所依据的基本史料是近些年来才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其他史料则有《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事略稿本》这些蒋介石研究的核心史料;同时还辅之以档案、回忆录与报刊史料。从史料上来看可谓十分丰富,这就保证此书绝非人云亦云之作,读者可以从中获悉原来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三·《天下得失》内容简介

第一章名为“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王奇生通过研读蒋介石日记、蒋介石年谱初稿等史料,发现了蒋介石具有浓厚的“恋母情结”这一秘密。蒋从小丧父,“孤儿寡母”二人相依为命,这一独特的成长环境,使他对母亲具有独特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以至于妨碍了蒋结婚后正常的夫妻感

情,这种依恋之情也使蒋的性格中带有了某种女性化的阴柔色彩。“孤儿寡母”的成长环境,难免使母子二人受他人欺凌,而这竟成为了蒋介石建构自己革命思想起源的素材;同时,这种成长环境也使蒋只信任自己的母亲,丧失了对他人之信赖,掌握权力后沦为“孤家寡人”。王教授采用一种类似“心理史学”的研究视角深入剖析蒋介石的人格与内心世界,为蒋介石当权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供了新颖而颇有趣味的解释。

这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著,而是一部论文集,分别由三位作者完成。每章独立成文,但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展现蒋介石复杂的人生。主要内容仍未脱离蒋的政治与军事,其包括与党内的斗争放到派系、地缘和代际中,与地方军事势力的博弈及与亲属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讲述了政治制度变革及经济改革和与中共军事斗争中的蒋。与中共的斗争方面,集中聚焦于1945-1949年,而没有抗战时期和苏维埃时期,甚至是更早时期。同时也在蒋的人际关系上,虽然仅仅是集中在孔宋身上,但做出了初步的研究,打破了我们一直印象中的“四大家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印象,展现了国民党高层内部的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场景。其中只有第1章与第11章关注了蒋的性格与阅读情况,可以说是生活中的蒋。这种描画更多的是展现作为政治军事领袖的蒋,而非作为生活中的人的蒋。其面相不免有单一之嫌。无论如何,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关于蒋介石研究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可以大概分为三类,即蒋的自身、人际关系、与中共斗争。性格决定命运,不可否认成长经历与知识够成对蒋介石的性格起了重大影响。人际关系部分则揭示了蒋介石的人脉来源以及成败。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蒋介石的得失,无疑与这种人际关系和派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而也正是这种党内派系的斗争与其在外部与中共的党际之争,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从这个方面来看蒋介石得天下的同时也注定了其要失天下。而作为党国领袖的蒋介石的得失无疑也是国民党天下的得失,结果仍不免天下得失赖一人而已。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对教育、学术能给予财政上的积极支持,让公立学校教师收入维持正常,是有一些原因的。据《天下得失》所述,蒋在国民党内资历太浅,以武人骤登高位,不断受到西山会议派、汪精卫、胡汉民、冯玉祥、桂系等势力的挤压。北伐胜利,出现宁汉对峙,更加剧了

蒋氏的“合法性危机”,不得不在党内寻求元老的支持。于是,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这4个元老级中央监察委员,成为蒋介石的“商山四皓”,以罗家伦的说法,“他们仿佛代表一种道德的势力”。正是由“商山四皓”领衔,以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得以发动“四·一二”政变。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在学术界、教育界均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声誉,蒋为投桃报李,不得不虚与委蛇,因而在下拨教育文化经费方面也就比较“慷慨”。另一方面,蒋从行伍起家,其嫡系人才不足,不得不借重学术界的贤能之士为他服务,也借此收买天下人心,翁文灏、罗家伦、俞大维等等就是例子。故中央大学教授郭廷以说:“1932年以后,教费从不拖欠,教授生活之安定为二十年来所未有„„”(《近代中国史纲》)但这种黄金岁月只维持了5年,抗战爆发以后即每况愈下,到战后甚至出现了名教授参加“反饥饿”大游行的事例。

表面上,蒋介石对学术界名人颇为尊重,但他改善与知识界的关系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的。当这些知识分子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后,蒋内心十分愤怒,甚至鄙夷。蔡元培表面上地位尊崇,一旦对蒋作出批评,参与一些维护民权的活动,蒋即反目成仇,将蔡的盟友杨杏佛暗杀掉。1940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去世,举国哀恸,蒋却在日记中说:“其在教育上与本党主义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见者,但有罪过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乡愿式之影响更为恶劣也。”(《天下得失》第103页)只谈民国著名知识分子短期拥有的言论自由和舒适生活,无视国民党暗杀、监禁过多少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看不到蒋介石对知识分子“用完即弃”真实内心,只能说是有些作者太喜欢涂抹亮色。

西南联大的龙云背景

西南联大在抗战大后方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屡屡成为知识分子们的热门话题。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知识分子》出版较早,当时史料整理还不充分,属于草创之作。涉及西南联大的回忆录中,何炳棣的《读史阅史六十年》、何兆武的《上学记》均极受欢迎。

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众多顶尖人才,产生了丰硕教学成果,师生们的努力值得敬佩。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南联大的相对

独立性,也与割据势力“云南王”龙云有一定的关系。抗战以前,西南地区一直对蒋介石政权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江浙皖地区为实力基础的蒋介石对此无可奈何,对割据云南但不参与反蒋活动的龙云集团加以优容。龙云名义上尊重中央,实际上却另搞一套,令蒋十分头疼。抗战军兴,西南成为抗战后方,云南的重要性陡然上升,蒋介石也势必要加强对云南的渗透,蒋、龙矛盾激化。

《天下得失》指出:“从抗战中后期开始,当龙云感到其自身统治地位受到威胁时,对于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学生和教工以及民主同盟等参与的民主运动即采取眼开眼闭的态度,以此引以为对国民党中央政府的抗衡力。龙云的有意放纵,使云南的民主运动一时风起云涌,并使昆明有了‘民主堡垒’的声誉。”(第146页)龙云还秘密加入民盟,与中共建立起秘密委员会,“讨论团结西南几省实力派反蒋的问题”。昆明暂时性的民主气氛,其实有着多方博弈的因素。这个复杂的历史背景,其实仍有待史家进一步加以发掘。

四·对蒋介石的正确评价

急于作出评价,往往是作者想让历史为其当下的目的服务。为达到“致用”效果,必然伴随着越出学术规范的行为:挑选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史料,无视与之相冲突的史料;渲染夸大事情的某个侧面,故意不提及事件的全貌。同情或敬仰某个历史人物,即不加分辨地采取百分之百支持的立场,无视他的缺点和阴暗一面,甚至将缺点转换成优点,将失误吹嘘成功绩。这是大量人物传记中出现的通病,特别是由门生弟子、亲朋后辈所撰写的更加突出。历史人物研究,最终是将人还原为人,进行“去神化”,也避免“鬼化”,更应避免将以前被“鬼化”的人物再加以神化。在中国,领导人的一举一动,一政策一方针都对国家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都是如此样人。国共两党出于政治斗争需要而极力丑化对方,这就导致蒋、毛等人在两岸的不同形象。就蒋介石而言,共产党称之为“人民公敌”,而国民党则尊之为“古今完人”。蒋的真实面目则被深深笼罩在云雾之中。蒋介石被毛泽东打败退至台湾,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是在革命失败

6.《家国天下》读后感 篇六

摘要:首先大致介绍一下杨恒均的《家国天下》,该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第一辑的《家》,第二辑的《国》以及第三辑的《天下》。第一辑主要讲述自己和母亲,父亲以及老师的感情经历;第二辑主要以台湾大选前后的变化为例讲述台湾的民主制度建设;而第三辑则重点讲述美国大选前后的情况,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独特幽默的笔法,让读者在匪夷所思中,进一步了解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涉及宪政、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公平正义、言论自由等方面。由于我读的主要是第三部分《天下》,应同学要求同时也为了方便其他同学写前两部分,所以前两辑我就不再涉及,仅着重谈一下对第三辑《天下》的认识与评价。正如我前面所讲的那样,谈到第三辑不得不提及宪政、自由、民主、人权、公平正义、言论自由等方面,同时还有作者对批评与爱国的具体看法„„下面我将结合杨恒钧的《家国天下》以及其他一些参考文献做一下具体分析。

关键词:民主宪政;自由平等;人权;批评与爱国

正文:杨恒均的杨恒均的《家国天下》顾名思义,指所有的事家为小、国为大,天下最大,亦即指从小到大的所有事,这有点类似于儒家学派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纵观《家国天下》全书,我们可以比较鲜明的感觉到杨恒均这一自称“民主小贩”的“民主斗士”高度赞扬与宣传民主制度的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在这里,我引用一位专家对杨恒均的评论来加深一下大家对杨恒均的认识———杨恒均最可贵的是什么?有人慨叹中国当下的知识界有一种怪现状,(自我标榜的)“自由主义者”不宽容;“国学家”不儒雅;“基督徒”不谦卑„„我看有些以民主斗士姿态出现的人,骨子里仍是划分敌我,“唯我独革”(不过将标榜“革命”改换成标榜成“体制”外,将“改良主义”的旧帽子换成了“体制内思维”)以布道者口吻散发最大的恶意与仇恨。(1)我认为杨恒均不是这样,他欣然接受了“民主小贩”的蔑称。看到这,也许你会对杨恒均有一个比较初步的认识,下面我将结合《家国天下》以及其他一些参考文献做详细的介绍,以便更进一步的加深读者对民主制度等西方宪政理论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

加深对杨恒均的了解。

(一)、民主宪政主义及其建设

宪政主义又称立宪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种主张以宪法体系约束国家权、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使政治运作进入法律化理想状态。(2)在宪政国家,政府和公民的行为都是有边界的,不能互相僭越。宪政是民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对民主政治的制衡。宪政的根本作用在于防止政府(包括民主政府)权力的滥用(即有限政府),维护公民普遍的自由和权利。(3)西方人比较崇尚民主宪政,不太相信人治。正如杨恒均在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爱国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国家关进笼子里,保护人民不受来自政府权力的欺负”。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民主宪政制度,使得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之间独立开来,而且各个权力之间相互制衡互不统属。这样三者之间就能够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较好的维护了人民的权利不受来自政治权力的侵害,同时又不断地推动着民主制度向前发展完善。紧接着,作者在《如果美国警察动了我的阳具》一节中设想种种可行性的措施来进行刁难和索赔甚至是借机来抨击美国是“假民主”,结果作者处心积虑很久的计划,在具有“绅士”般风度的美国警察面前落空。在加之他先前所讲述的那位受到政府侵权行为的人最终得到政府的高额赔款这一事例,于是作者顺理成章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活在西方的人,必须明白,一个普通民众如果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政权的公权力的欺负,必须奋起反抗,你会得到所有媒体和所有民众的支持„„”(4)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厚的民主宪政思想,使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来自民主宪政的优势,同时该民主宪政思想对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制度建设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进行分析,不难想到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司法尚未独立,行政权过大,立法权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主作为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需要相应的民主制度保证民主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需要与民主相适应的社会民情。故而,真心希望我国当权者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西方民主宪政的优点,为我国所用,从而不断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二)、自由平等理念

自由概念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5)在此,我仅讲述言论自由这一方面。言论自由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至于平等,则是指人们之间地位没有差别的状态,互不统属,具有均等的享用自然、社会等资源的权利。针对这两点,杨恒均在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我仅就书中的两个事例做简要分析。其一就是一些美国人在“国难圣地”(9.11受害现场)极度抨击揭露政府的腐朽,而在他们周围有很多的警察,但却没有一人出来限制或禁众民主言论自由,而仅仅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可见美国公民享有极高的言论自由权利。联系到我国社会现实,谈到言论自由,可谓是中国一条比较严重的“短板”„„不禁感慨生活在美国的公民是多么幸福,因为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维护并捍卫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从而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此外,政府也极力保证信息公开,并且努力保障公民沟通渠道的畅通。然而在我国,即使宪法中白纸黑字写有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可以示威游行等法条,可是现实情况呢,公民依旧被牢牢的束缚在政府管辖之下,毫无言论自由可言„„另外一件事就是作者以澳大利亚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的广泛兴建与维护一事(根据书中介绍,这两者都需高额费用),来论证民众具有平等的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看到这,我深深地受到了触动:在我国,无障碍设施几乎很少兴建,就更不用说花费高额费用进行维护了;除此之外,社会中的各种职业,都对残疾人做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而作为正常人,对待残疾人士更是百般歧视,试问社会公平何在?因而,急需执政当局出台相关措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全方位加强制度建设,以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自由平等带来的福利。

(三)人权人权主要的含义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是否合乎保障人权的要求已成为评判一个集体(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优劣的重要标准。(6)但是,在具体实践的层面上,对于人权的具体定义,以及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甚至引发了很严重的冲突。人权在抽象理解方面的共识和在具体实践中的分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的非法移民,他在玻璃厂工作时不幸身亡,但他既没办理保险,又没有与公司签订合同,按照我国法律的解释像这种情况应不予或给予较少的赔偿,但是澳方政府最终给了遇害者家属30万澳币的赔偿,比正常办理保险和签订合同的遇害者还多5万澳币。这样做肯定很多人不解,而澳方政府的解释(大概意思)是:任何一个在我国居住的公民都应该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保护,而且每个人享有的生命权都是平等的,即使他是非法移民,政府依旧要尽全力保障和维护好他的人权;另外,他没办理保险没有签订合同,说明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理应给予更高的补偿„„考虑到种种因素,澳方政府做出了上述处理。这是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典型事例,可是再看看我国吧:即使你是正宗的中国公民,倘若你是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即便你干了并且在城里居住了十几年,可是到头来,你的孩子依旧没有城市户籍,紧接着发生的就是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没有户籍,孩子无法上学,家人无法参保,生病住院不能享受政府医疗补贴„„对于自己国家为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合法公民尚且如此,我们还敢假设我国政府在处理外国非法移民问题时会好到哪里去吗?说到这里,我想引用杨恒均的一句话作结“衡量国家富裕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国民是否感受和直接感受到这种“富裕”。富裕的国家应该让任何一个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国民(甚至是非国民)都感受到他们是最重要的,感受到国家是为他们而生,为他们而存在,为他们而服务”。(7)由此可见,我国的在人权建设方面依旧任重而道远。

(四)批评与爱国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8)那么杨恒钧在书中是怎样向我们展示爱国情怀的呢?杨首先向我们具体讲述了自己初到美国先后在理事会与研究机构任职的经历。初到美国,听到各种批评自己的祖国的声音,对于一位初到外地的中国人而言几乎是很难容忍的,于是杨就针锋相对的予以反击,在当时的他看来批评美国进而来维护中国的国际声誉就是爱国的最好方式。可是后来,当他发现美国欣然接受自己的批评并针对缺点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建设,而且不惜以高薪聘请杨对美国进行批评时,杨才意识到美国在借助于人们的批评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如果这样下去中美差距势必越拉越大。于是,他转变了自己的爱国方式,由刚开始的批评美国转向批评中国,希望中国也能像美国一样,从批评中不断发展完善。可是他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政府不像美国那样开放,肯于接受来自人们的不同的批评声音,而且自我更新完善能力也十分有限。于是,好多人指责杨作为一名中国人竟然公然批评自己的国家,肯定是收到了美国政府的好处,而我国政府也对杨的书籍百般限制„„杨的爱国经历,提醒我们爱国一定要注意对象与方式,同时还要具体分析一下以批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是否会被接受。基于中美两国政府对待批评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政府从批评中学到的是不断地完善自身建设,而我国政府学到的却是怎样打击批评者,在我看来,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缺点容不得他人批评缺点的民族是缺乏进取心的,这是很可怕的。正如杨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每一个民族灾难降临之前,其实都有微弱的批判声音,跟随这种声音被打压的过程,灾难就接踵而至了。(9)故而,在我看来,批评也不乏是一种较好的爱国方式,一个国家的政府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对待民众的批评,并且学会从批评中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唯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上!

总结:以上为我读完《家国天下》后所得到的一点感想,又由于杨恒钧在书中讲到的涉及面较广,但是限于篇幅,我在写上文时仅就一些关键词做了具体分析,其中主要是围绕民主宪政,自由平等,人权,爱国与批评四个方面展开,我觉得这样写让我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了解美国民主制度的价值;此外,我又结合我国国情及社会现实,将中美做了一些简单的比较,另外还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不可否认,限于篇幅以及本人认知能力有限这一现实情况,我从《家国天下》中所读到知识也是很有限的,其中也许会存在某些认知上的错误,但是通过独立的思考,以及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确实使我从这次经历中获得了很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同时对于上文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还望读者能够及时批评指正,帮助我更好的完善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1).鄢烈山:杨恒钧《家国天下》序言

(2)王芝茂:《宪政意识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吴鑫:《论西方宪政史劝独国宪政发展的启示》

(4).杨恒钧:《家国天下》(民主离我们还有多远?)

(5).王佳:《论自由的本质》

(6).孟琳:《人权保障制度的规范依据 ——对宪法“人权”概括性条款的分析》

(7).杨恒钧:《家国天下》(民主离我们还有多远?)

(8).辛世俊 :《试析爱国主义教育应解决的几个思想认识问题》

7.民建会员的家国天下演讲稿 篇七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是十一假期,像我这么酷爱旅游的人,以往是一定出远门的。然而,今年十一连着中秋节,我唯一的哥哥还被安排了值班,妈妈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自从父亲离开后,我和哥哥从不让她一个人过节。于是乎,整个假期8天,我就带着我家娃儿,整天窝在娘家,看着妈妈整天忙里忙外地为我们买菜、做饭、洗衣服,我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温暖的、幸福的。对于戏耍的孩子,家,是黄昏中的炊烟、遮雨的屋檐、是喷香的饭菜、是慈爱的笑脸;对于离家的浪子,家,是漂泊后的归宿、疲惫后的`港湾、是心底的归依、是落叶归根的夙愿。

随着时光的游走,伴着成长的脚步,并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最终也会走出家门、走出国门,那么家是什么?是华夏儿女、是炎黄子孙、是长江黄河、是泰山昆仑!是我们大中国相同的血脉,是我们大中国50的传承,是我们大中国的56个民族,是我们和祖国之间永恒的牵绊。

有国才有家,国泰才能民安,身为民建会员,我们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呢?费孝通老先生说过:民主党派在一个历史时期应该做什么,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时代决定的。是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不能脱离时代这个大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在眼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触之可感,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立足本职与履职尽责紧密结合,争当先锋模范,积极参政议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我是淮南移动的一名员工,通讯及信息化是我的工作和专长。,作为移动通讯专家的我和我的团队,参与了淮南市平安城市的投标和部分项目建设;与科大讯飞一起参与了淮南市智慧教育项目,为项目提供了华东地区最好的数据中心机房托管;与达实医疗合作参加了市智慧医疗项目为各乡镇医疗网点提供了优质的网络,与民政部门合作了居家式养老、与东华及残联合作了残疾人电子围栏等等。实施这些项目中,我从工作中获得很高的成就感,作为民建一份子,能为淮南做一点贡献,我感到无比的荣耀。

9月底在代表谢三支部列席全委会时,得知民建市委有制作会员电子通讯录的打算,我主动请缨,为市委制作手机APP版通讯录,用我的专长为淮南民建尽一份微薄之力。作为年轻会员,我的学识、阅历尚浅,唯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我相信,能够做好每一件平凡普通的小事,就是一名合格的民建会员。

8.学“家国情怀”有感 篇八

20__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亿万中华儿女始终秉承家国情怀,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把家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正是无数人、无数家庭的奋斗与奉献,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9.学“家国情怀”有感 篇九

回首往昔,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令人骄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奋斗中收获了更多自信和勇气,更加坚定、更加昂扬地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广阔道路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着国家繁荣发展,也创造着家庭幸福美满。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前进路上奋力奔跑,在风浪中同舟共济,跨过沟沟坎坎,越过激流险滩,干得很辛苦,收获也是沉甸甸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在攻坚克难中磨砺自己、增强本领,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和勇气,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走过,我们更加坚定这样的信念: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只要亿万人民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过瓜分豆剖、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才更能理解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深刻道理。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感受中国人民从任人欺侮到自立自强的命运转折,我们深深懂得: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玉宇无尘千顷碧,银花有焰万家春。”未来,我们仍要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的征程上,会有新的发展机遇,也会有新的风险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0.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有感 篇十

寒假前我听说,高震东校长的演讲稿《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很精彩,很值得一读,于是在寒假我抽出时间,好好拜读了高震东校长的这一演讲稿,感受颇深,“天下兴亡,匹夫有则”是一种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责任感,“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是一种责任感。站在个人的角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在高先生眼中便是“天下兴亡,大家无责”他所推崇的是“人人都能主动负责,而不是把责任推出去。”“ 偌大的校园,你我都不破坏,它会脏吗?”所以他提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每个人都从我做起,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都具备了这种责任意识,那么我们的学校、处室、班级还会有什么“大事”可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高先生对责任意识的深刻理解及对责任意识教育的具体化、生活化的精辟阐述,使我这个教育工作者深受启发,颇受教益。教育的今天除了教学生学知识学做人,还需培养责任心。现在的小孩,我觉得最缺乏的就是责任感,大而论之就是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小而言之就对自己,对家人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一个社会的人如果缺乏责任感,使是很危险的社会,因为没有责任感,他可以随便去做坏事,去犯罪,因为没有责任感他可以随便去对待自己的理想前途,往往总想着不劳而获。因为没有责任感,他可以粗暴的对待父母,甚至致父母而死地,更不用说如何更好地让父母如何颐养天年了。

可见,责任心是一个人的可贵品质,是一个人对待工作最基本的要求,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是搞好德育教育的关键。“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是何等的聪明睿智,这是何等的豪迈气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学生有“为中华之腾飞而发奋读书”的使命感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为人师表。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节入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大而言之,要对学生言传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这不仅仅是要求,而且为人师者要首先做出榜样来。小而言之,作为中学生要“亲师友,信其教,听其言”严格要求自己,在高老师的讲座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那很小很小的事开始的。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专门找到大事才干。我们既然生长在这个国家里,我们就有责任对我们国家的兴亡负责。作为教师的我们确实不能为国家做多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事业,爱学生,兢兢业业工作„„

我们经常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老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我们现在提倡学科德育的教育功能,我们更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是班主任。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每周的班队课都要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当我们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授为人处世之道时,是否想到了学生们也会用不屑的眼神鄙视我们?当我们大讲爱国的时候,是否会想到学生会用嘲讽的口气来议论着我们?

我想,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最好方式就是用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所谓“言传身教”。当我们注重自己的小节的时候,我们会观察到学生也会像我们一样注重小节。现在,我们总能听到许多教师在议论学生如何不懂得感恩,怎样没有正义感,如何没有国家意识,但是,看一看现在的我们教师又做得怎么样呢?试想,如果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在教育我们,可是,我看到你在升旗仪式上没有立正,而且还和其他老师在一起讲话呢。”我想,即便是站在讲台上的勇气也许都不会再有了。虽然我们不大可能碰到这样的学生,但是,我想,私下这样说的学生一定会有,而且还可能不在少数。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在紧紧地盯着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讲,当我们施于人某种要求时,首先要躬身自问,我们自己做得如何了。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好,却扯起嗓子要学生怎样怎样,那样的教育效果不用看也知道会是什么样了。

所以为了我们自己的尊严,也为了我们自身的形象,从自己的小事做起!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自己默默的去做到!自己做到了,然后再去帮助和影响身边的人。每个人皆如此,那在外人眼里,便是中华之凝聚力!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树立强烈的集体、团队及社会责任意识,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改变不利学生成长的教育语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信念,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其理念,培养出祖国需要,人民满意,父母渴求的下一代。

上一篇:苹果手机评语下一篇: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