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文化底蕴的辞职信

2024-06-26

最有文化底蕴的辞职信(通用7篇)

1.最有文化底蕴的辞职信 篇一

诗意辞职信

来源:荆楚网 作者:束继泉

施副县级干部写“诗一般的辞职信” 欲辞职当律师 23日,网上出现一封文采飞扬的千字辞职信,当事人是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孙涌,一名37周岁的副县级纪检干部。昨日,记者经过多方采访,证实了孙涌辞职获准的消息。下一步,孙涌准备从事律师工作。

“诗一般的辞职信”获点赞

在这封1200多字的辞职信中,孙涌特别强调: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与“为官不为”无关,也无关人事困扰。

通过竞聘升至副县级

孙涌1977年8月出生于利川,父亲曾在当地媒体担任过领导。2001年毕业于湖北工学院(现湖北工业大学)投资经济专业后,孙涌通过公开招考,成为恩施州首批面向高校招考的公务员。由于表现突出,他参加工作第二年便入党。成为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之前,他担任恩施州委督查室副主任,属于正科级职务。1 2012年,孙涌参加恩施州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考试竞聘,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孙涌以笔试78.5分从众多报名者中杀出重围,面试以86.6分获得第一,随后以83分排名第二的总分,入围州纪委副县级干部3名考察人选行列,并最终成功聘上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能够从几百上千人中脱颖而出,这说明孙涌非常优秀。”孙涌的一名大学同学称,他属于那种学霸型的人,虽然人很低调,但学习非常用功,从不甘心落后于人。

最先转发孙涌辞职信的,是2002年和他一同考入恩施州当公务员的几名朋友。他们对孙涌的辞职虽然感到意外,但能够理解,“毕竟他有自己的追求。”大家认为他有责任感、上进心强,但很少参加朋友圈子的活动。

下一个职业是当律师

昨日,恩施州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证实,孙涌的辞职申请经过州委常委会研究,已经获得批准。

今天,孙涌15天的年休假刚好到期。他说,自己将去单位领取相关文件,然后开始办理相关手续,此后专心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关于辞职原因,孙涌在辞职信中专门有一段文字:“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外人看来,孙涌其实早就为自己的“第二职业”作好了准备。2009年第一次竞聘副县级失败后,他决心“为自己的智商讨个说法”,挑战公认最难的国家司法考试。2009年3月,他从一个“半法盲”开始学习法律知识,半年后考了359分,离考取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仅一分之差。接下来的一年,工作之余他埋头于大量法律书籍之中,第二次考试终于以420分的高分如愿以偿。“等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我会开始着手下一步职业规划,干自己感兴趣的律师工作。”对于未来的新职业,孙涌充满信心。

湖北省律协刑委会副主任、恩施州律协常务理事李清安称,司法考试非常难,通过司考证明孙涌还是非常有实力的。不过,虽然他以前是副县级干部,但转行当律师,仍必须从头再来,先得度过一年实习期,然后才可能正式上岗。2 辞职信全文

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

州纪委、州委组织部: 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

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全面从严”以来,本人并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

盖因本人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且入职即作刀笔小吏,所从事者无非写写画画之事,断无滥权弄权之机。八项规定之前,本人常怀格格不入之窘迫,觉得自己本事小、不会混;八项规定之后,本人反有众生平等、“天下同此凉热”之释然。看见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治党管党“全面从严”心怀期望。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反腐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

本人辞职与“为官不为”无关。本人非但不存在“不为”表现,因长期从事文稿文字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近两月以来,加通宵班就有6次。近三年没有公休,连续四年体检窦性心动过缓,2011年体检心率最低至每分钟38次。本人并不擅评功摆好、分辨解释,未藉此叫苦喊累,我辞职与所谓“为官不为”无关。

本人辞职也无关人事困扰。我并非在体制内走到穷途末路、剑拔弩张而被迫离开。入职以来,不管在何单位、在何岗位,我胜任工作,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于人无害。不论是在州委办公室、乡镇村挂职,还是在州纪委工作期间,同事评价不低,领导眼中绝非刺头,多数人当有公允评价。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告知,2014年州纪委室主任述责述廉测评中,我排名第一。

人生并非漫长无边,无非求一顺心意、开心颜,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久事笔砚文牍之间而无所用事。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此作一承诺,也提一点请求:虽然辞去职务,但党员身份还在,因此我承诺一如既往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特别是模范遵守、运用、维护法律,做法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3 我清白来去,今后也自当在法治与理性轨道行事,请强大自信的组织尊重并保障本人各项合法正当权益,不打不压,聚散相安,揖礼而别。几年前我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拿到a证(可全国范围执业),由于某种自我要求,这些年始终没舍弃法律学习,也曾在基层法院做过几年人民陪审员,因此辞职后拟做律师。由于起步已迟,故只能专注一二,虑及毕竟在体制内十五年余,对公权运作相对熟悉,初步计划在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聊为稻粱谋;倘能更进一步,于安身立命之余还能见证、参与民主法治点滴寸进,则固所愿也!

作此个人选择自然不会是轻松坦途,但“世间安得双全法”。而且国家高举法治大旗,州委州政府这些年也致力于建设“法治恩施”,法治环境日彰,公民权利保障更充分,律师在法律共同体中的作用也受到较多重视,我愿对此持有信心。

孙涌

2015年4月18日 4篇二:诗意辞职信

诗意辞职信

当事人是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孙涌,一名37周岁的副县级纪检干部。

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

州纪委、州委组织部:

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

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全面从严”以来,本人并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盖因本人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且入职即作刀笔小吏,所从事者无非写写画画之事,断无滥权弄权之机。

八项规定之前,本人常怀格格不入之窘迫,觉得自己本事小、不会混;八项规定之后,本人反有众生平等、“天下同 此凉热”之释然。看见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治党管党“全面从严”心怀期望。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反腐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

本人辞职与“为官不为”无关。本人非但不存在“不为”表现,因长期从事文稿文字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近两月以来,加通宵班就有6次。近三年没有公休,连续四年体检窦性心动过缓,2011年体检心率最低至每分钟38次。本人并不擅评功摆好、分辨解释,未藉此叫苦喊累,我辞职与所谓“为官不为”无关。

本人辞职也无关人事困扰。我并非在体制内走到穷途末路、剑拔弩张而被迫离开。入职以来,不管在何单位、在何岗位,我胜任工作,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于人无害。不论是在州委办公室、乡镇村挂职,还是在州纪委工作期间,同事评价不低,领导眼中绝非刺头,多数人当有公允评价。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告知,2014年州纪委室主任述责述廉测评中,我排名第一。人生并非漫长无边,无非求一顺心意、开心颜,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久

事笔砚文牍之间而无所用事。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此作一承诺,也提一点请求:虽然辞去职务,但党员身份还在,因此我承诺一如既往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特别

是模范遵守、运用、维护法律,做法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我清白来去,今后也自当在法治与理性轨道行事,请强大自信的组织尊重并保障本人各项合法正当权益,不打不压,聚散相安,揖礼而别。几年前我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拿到a证(可全国范围执业),由于某种自我要求,这些年始终没舍弃法律学习,也曾在基层法院做过几年人民陪审员,因此辞职后拟做律师。由于起步已迟,故只能专注一二,虑及毕竟在体制内十五年余,对公权运作相对熟悉,初步计划在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聊为稻粱谋;倘能更进一步,于安身立命之余还能见证、参与民主法治点滴寸进,则固所愿也!

作此个人选择自然不会是轻松坦途,但“世间安得双全法”。而且国家高举法治大旗,州委州政府这些年也致力于建设“法治恩施”,法治环境日彰,公民权利保障更充分,律 师在法律共同体中的作用也受到较多重视,我愿对此持有信心。篇三:诗意辞职信全文

诗意辞职信全文:

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 州纪委、州委组织部:

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

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全面从严”以来,本人并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

盖因本人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且入职即作刀笔小吏,所从事者无非写写画画之事,断无滥权弄权之机。

八项规定之前,本人常怀格格不入之窘迫,觉得自己本事小、不会混;八项规定之后,本人反有众生平等、“天下同此凉热”之释然。看见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治党管党“全面从严”心怀期望。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反腐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

本人辞职与“为官不为”无关。本人非但不存在“不为”表现,因长期从事文稿文字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近两月以来,加通宵班就有6次。近三年没有公休,连续四年体检窦性心动过缓,2011年体检心率最低至每分钟38次。本人并不擅评功摆好、分辨解释,未藉此叫苦喊累,我辞职与所谓“为官不为”无关。

本人辞职也无关人事困扰。我并非在体制内走到穷途末路、剑拔弩张而被迫离开。入职以来,不管在何单位、在何岗位,我胜任工作,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于人无害。不论是在州委办公室、乡镇村挂职,还是在州纪委工作期

间,同事评价不低,领导眼中绝非刺头,多数人当有公允评价。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告知,2014年州纪委室主任述责述廉测评中,我排名第一。

人生并非漫长无边,无非求一顺心意、开心颜,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久事笔砚文牍之间而无所用事。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此作一承诺,也提一点请求:虽然辞去职务,但党员身份还在,因此我承诺一如既往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特别是模范遵守、运用、维护法律,做法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我清白来去,今后也自当在法治与理性轨道行事,请强大自信的组织尊重并保障本人各项合法正当权益,不打不压,聚散相安,揖礼而别。

几年前我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拿到a证(可全国范围执业),由于某种自我要求,这些年始终没舍弃法律学习,也曾在基层法院做过几年人民陪审员,因此辞职后拟做律师。由于起步已迟,故只能专注一二,虑及毕竟在体制内十五年余,对公权运作相对熟悉,初步计划在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聊为稻粱谋;倘能更进一步,于安身立命之余还能见证、参与民主法治点滴寸进,则固所愿也!

作此个人选择自然不会是轻松坦途,但“世间安得双全法”。而且国家高举法治大旗,州委州政府这些年也致力于建设“法治恩施”,法治环境日彰,公民权利保障更充分,律师在法律共同体中的作用也受到较多重视,我愿对此持有信心。篇四:干部诗意辞职信全文

干部诗意辞职信全文

前段时间一封千余字的辞职信在网络热传,因“文采飞扬、行文流畅”,被网友称为“诗意辞职信”。日前,这封辞职信的作者、湖北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孙涌证实,其辞职申请已获批,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他还透露自己已通过司法考试,将转行当律师。

辞职:“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 1977年出生的孙涌是湖北恩施人,2012年,他参加恩施州公开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考试竞聘,总分第二,成功就任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

湖北纪检干部辞职信全文: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 州纪委、州委组织部:

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

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全面从严”以来,本人并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

盖因本人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且入职即作刀笔小吏,所从事者无非写写画画之事,断无滥权弄权之机。

八项规定之前,本人常怀格格不入之窘迫,觉得自己本事小、不会混;八项规定之后,本人反有众生平等、“天下同此凉热”之释然。看见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治党管党“全面从严”心怀期望。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反腐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本人辞职与“为官不为”无关。本人非但不存在“不为”表现,因长期从事文稿文

字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近两月以来,加通宵班就有6次。近三年没有公休,连续四年体检窦性心动过缓,2011年体检心率最低至每分钟38次。本人并不擅评功摆好、分辨解释,未藉此叫苦喊累,我辞职与所谓“为官不为”无关。

本人辞职也无关人事困扰。我并非在体制内走到穷途末路、剑拔弩张而被迫离开。入职以来,不管在何单位、在何岗位,我胜任工作,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于人无害。不论是在州委办公室、乡镇村挂职,还是在州纪委工作期间,同事评价不低,领导眼中绝非刺头,多数人当有公允评价。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告知,2014年州纪委室主任述责述廉测评中,我排名第一。

人生并非漫长无边,无非求一顺心意、开心颜,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久事笔砚文牍之间而无所用事。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此作一承诺,也提一点请求:虽然辞去职务,但党员身份还在,因此我承诺一如既往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特别是模范遵守、运用、维护法律,做法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我清白来去,今后也自当在法治与理性轨道行事,请强大自信的组织尊重并保障本人各项合法正当权益,不打不压,聚散相安,揖礼而别。几年前我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拿到a证(可全国范围执业),由于某种自我要求,这些年始终没舍弃法律学习,也曾在基层法院做过几年人民陪审员,因此辞职后拟做律师。由于起步已迟,故只能专注一二,虑及毕竟在体制内十五年余,对公权运作相对熟悉,初步计划在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聊为稻粱谋;倘能更进一步,于安身立命之余还能见证、参与民主法治点滴寸进,则固所愿也!作此个人选择自然不会是轻松坦途,但“世间安得双全法”。而且国家高举法治大旗,州委州政府这些年也致力于建设“法治恩施”,法治环境日彰,公民权利保障更充分,律师在法律共同体中的作用也受到较多重视,我愿对此持有信心。> 孙涌> 2015年4月18日

去向:已通过司法考试 打算做律师

记者致电孙涌,他表示目前不便接受采访,但称其辞职报告已经获批,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孙涌说,他于几年前通过全国司法考试拿到a证(可全国范围执业),由于某种自我要求,这些年始终没舍弃法律学习,也曾在基层法院做过几年人民陪审员,因此辞职后打算做律师,初步计划专注于刑事、行政诉讼等领域。

孙涌告诉记者,他目前尚未找好律师事务所,“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做律师,因为我也没有别的技能。(笑)”

解读干部辞职信

一个小小的副县级纪检干部,一个普通而又寻常的人生选择,为啥会引来网友的点赞关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宏观布局下,在严治为官不为的语境下,干部是每一个举动,哪怕是辞职这种纯属个人的行为,也会引发诸多解读。虽然有人称其为“诗一般的辞职报告”,但“诗意”中的现实本真却值得解读。

抛开所谓的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为啥当事人要反复强调辞职原因,为啥要撇清规定与作风问题?按照常理,个人辞职,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亦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样。但这份辞职信却极力突出纪检工作,极力强调对作风规定的支持。显然辞职者也预料到了社会的反映和公众的舆论,不能因为个人的辞职而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干部作风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全面的,要不然干部辞职也不会如此欲说还羞。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客观投射。

从1200字的辞职信本身来说,间接反映了作风从严的基本事实。面对近年来中央实施的“八项规定”、“四风”治理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纪检干部,自身“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这说明地方作风陋习早已有之,并且基层干部早就期待这场治理风暴。“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作为基层第一线的纪检干部对作风建设的感受尤其深刻,也更为直观。从这个意义而言,与其说是一封辞职信,倒不如说是一封基层作风建设的承情书。

从文采飞扬的文字中,我们读懂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率真责任的坚守。“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离开并不意味着逃避,并不意味着卸责,而是另一种担当。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职业,公务员辞职也好,基层干部辞职也罢,世界这么大,行业这么多,只要有梦想,只要肯担当,一样可以自如的选择。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反腐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这就是一位离职纪检干部的另一种责任诠释。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个人原因辞职信 >>>如何写辞职信 >>>公司员工辞职信 >>>英文辞职信范文 >>>湖北纪检干部诗意辞职信走红 >>>河南女教师最有情怀辞职信走红篇五:诗意辞职信

诗意辞职信

诗意辞职信:近日,一则诗意辞职信网络走红。据了解,写这封辞职信的是恩施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孙涌。在该封诗意辞职信里,孙涌文笔飞扬,行笔流畅,堪称是辞职报告,再加上其官员身份,瞬间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据资料显示,孙涌现年37岁,出生于利川,是副县级纪检干部。其父曾在当地媒体担任过领导。但孙涌则是通过公开招考,用自己的实力成为恩施州首批面向高校招考的公务员。其后,在工作中,他表现优异,屡屡升职。2012年,孙涌通过竞聘升至副县级。

孙涌已经步入中年,为何要要辞职?是否与现在的全面从严、为官不为等有关?对此,孙涌予以否认。他在这封被誉为诗意的辞职信里提到,这“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因为他想当律师。

从这封辞职信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孙涌为官期间的成绩,以及他为人上进的精神。同时,这也让我们感叹:一个清廉的好官又离开了官场。

目前,孙涌辞职已经获得批准。下一步,孙涌将准备从事律师工作。在此,也祝愿弃官从律师的孙涌,能迎来事业的第二春,开辟出另一片新天地。

诗意辞职信全文: 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 州纪委、州委组织部: 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

诗意辞职信全文:

关于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的报告

州纪委、州委组织部:

我申请辞去州纪委研究法规室主任。对于辞职申请,略作如下说明。

本人辞职与“全面从严”无关。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提出“全面从严”以来,本人并无丝毫困扰不适之叹,反有轻松解脱之感。

盖因本人生性简约清净、低调淡泊,不善交游、不事产业,既无求田问舍之经营,亦少觥筹交错之纷扰。且入职即作刀笔小吏,所从事者无非写写画画之事,断无滥权弄权之机。八项规定之前,本人常怀格格不入之窘迫,觉得自己本事小、不会混;八项规定之后,本人反有众生平等、“天下同此凉热”之释然。看见陈规陋习正在破冰、政治生态清风徐来,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治党管党“全面从严”心怀期望。虽离开纪检系统,但依然热盼反腐疾风厉势持续荡涤,并最终实现权力进笼、河清海晏。

本人辞职与“为官不为”无关。本人非但不存在“不为”表现,因长期从事文稿文字工作,加班熬夜是常态。近两月以来,加通宵班就有6次。近三年没有公休,连续四年体检窦性心动过缓,2011年体检心率最低至每分钟38次。本人并不擅评功摆好、分辨解释,未藉此叫苦喊累,我辞职与所谓“为官不为”无关。

本人辞职也无关人事困扰。我并非在体制内走到穷途末路、剑拔弩张而被迫离开。入职以来,不管在何单位、在何岗位,我胜任工作,谦逊低调,不闹不争,与人为善,于人无害。不论是在州委办公室、乡镇村挂职,还是在州纪委工作期间,同事评价不低,领导眼中绝非刺头,多数人当有公允评价。领导在季度总结会上告知,2014年州纪委室主任述责述廉测评中,我排名第一。人生并非漫长无边,无非求一顺心意、开心颜,我于年近不惑请辞,仅与个人心性志趣有关,同时也源于不想久事笔砚文牍之间而无所用事。此外还有一个或许卑微细小、但于我而言却万分重大的原因:作为一个十岁单亲孩子的父亲,我需要有正当合理的陪伴辅导孩子的时间。

在此作一承诺,也提一点请求:虽然辞去职务,但党员身份还在,因此我承诺一如既往严格遵守党纪党规,特别是模范遵守、运用、维护法律,做法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2.最有文化底蕴的辞职信 篇二

关键词:名茶,茶文化,内涵,文化力,释放

一、中国名茶的文化表述

茶叶是茶树芽叶制成的饮料,名茶则是这类产品中的精品或优秀代表。由于名茶的加工取材于自然,是传统产业生产的结果或结晶,人们往往将其视为物质产品,少有将其理解为文化产品的。尽管如此,综合考察过去茶学专家对名茶的定义研究,以及作者对茶文化产品的分析理解,把名茶归类为物质产品不错,但我们同样有理由认为,名茶更像是文化产品。

关于名茶的概念,众说纷纭。安徽农业大学王镇恒、王广智曾经有过归纳:“目前流行的看法主要有6种:其一,历史上的贡茶至今还有的;其二,参加各种评比而获奖的;其三,已在出口或内销商品茶中列为名牌品目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其四,有特殊的外形、香味,为部分消费者所偏爱,且为其他茶叶所不能代替的;其五使用价值特别突出的;其六,产区自然条件和茶树品种优越,茶叶具有独特的优良品质,且为世所共知的。”[1]以上归纳,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认识:一是企求为名茶做出准确定义的专家不少,结果是对名茶的认识不尽统一,而且也使人们认识到为名茶做出全面准确的定义并非易事。二是无论从何种角度、采用何种说法,人们在对名茶实施定义时,使用更多的是对文化产品的用词,比如“历史的”、“贡茶”、“评比”、“获奖”、“名牌品目”、“消费者偏爱”、“世所共知”等等,这些恰好反映了名茶具有文化的属性。茶文化产品可以是实物,可以是非实物,可以既包括实物也包括非实物。从宏观层面,我们可以将“杭为茶都”理解为一个茶文化产品;从中观层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多功能茶园、一个现代茶叶企业理解为茶文化产品;从微观层面,我们可以把一只名茶、一部茶书、一幅茶画理解为茶文化产品。

二、中国名茶的文化底蕴

1. 空间分布上,名茶最能体现一定区域的文化建构。

中国历史上就有茶区称谓,当代著名茶学专家陈椽、庄晚芳、王泽农、李联标以及浙江农业大学、中国茶叶研究所都做过关于茶区分区的研究工作。专家们把全国茶区按照生态环境、茶树类型、生产和消费的茶类、以及历史形成的茶俗等,划分为若干茶区并完成了这些茶区的文化建构,使我们能够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栽培技术和茶树品种,发挥区内生态、经济、技术优势,生产出丰富的茶产品满足消费需求,并形成具有不同生产特点、消费特点的茶叶区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名茶从属于一定区域的文化建构。不仅如此,最早接纳这些名茶、且推崇倍至的也主要是本地人,因为名茶迎合了本地人的口味,甚至在特定风土人情影响下有其适合的消费方式。也即是说,名茶最能体现一定区域的文化建构,当你在消费这样一只名茶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或接纳了这样的文化建构。

2. 时间距离上,名茶大多经历长期的文化积累过程。

从发生学的角度,我国名茶的发生,可追溯到奴隶社会末期。“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2]《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中的茶,作为当地一种特产,茶是很好的茶,有了名气的茶,这样的东西才能用来朝圣进贡。在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中,贡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与名茶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贡茶成就了很多的名茶,丰富和发展了名茶,而名茶又为贡茶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贡茶与名茶的相互推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名茶长期的文化积累过程。

3. 社会实践上,名茶本质上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名茶作为人类创造,它既体现物质成果又体现精神成果。今天消费的大量历史名茶,不仅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更主要的是它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与各地名茶发展的历史、现实相吻合。纵观名茶发展历史,不少茶区都有过名茶辈出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创制名茶的多少,而无创制名茶的停止,因而就有了各地不同历史时期的名茶记载。从名茶生产横向比较,不同的地方名茶风格各异,说得直接些,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或特定的人群都有自己喜爱的名茶,因而形成名茶消费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导致名茶多姿多彩的局面。名茶是劳动人民创造性的体现,劳动创造性推动了中国名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4. 消费形式上,名茶往往是先有“斗茶”,后有“品茶”。

我国在唐宋时期,各地兴起一种“斗茶”风习,其实这种“斗茶”风习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通过消费比较其茶的优劣,决出输赢。宋代唐庚《斗茶记》描绘的就是这样的斗茶场景,斗茶者二三人聚集在一起,献出各自所藏珍茗,烹水沏茶,依次品评,定其高下。当代名茶也要经过“斗”这道“门槛”,称之为“评”,各地的名茶评比会可谓古代“斗茶”的延续。要跨过这道“门槛”,为名茶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就必须选送做工精细、品质上乘的茶叶,经专家评定和群众评议排出名次,决定取舍。有了前面的“斗”或“评”,就有了后来的“品”。有品饮茶叶经验的人,能够通过冲饮一杯名茶,自己作出判断,得出名茶是否“名”符其实的结论。缺乏品饮茶叶经验的人,则会借助名茶经营者的介绍,加以对照,寻找“相同”或“相似”的体验。名茶消费是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是文化的积淀。“品”是品茗、品尝的意思,“饮”是指饮茶、喝茶。品茗是最高级的饮茶方式,除了要求茶叶和水质上乘以外,对茶具和冲泡方式都十分讲究,并且注重品茶动作的形态美。所以说,“品茶”的文化是很丰富的。

5. 符号意义上,对名茶的消费强调理解或解读。

名茶的“名”具有典型的符号意义,具有特定的内涵。仅就名茶的命名而言,六安瓜片、碧螺春茶的命名与其品质特点有关系;佛手、凤凰单枞茶的命名与选用的茶树品种有关系;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的命名与其生产环境有关系;瑞草魁、文君绿茶的命名与历史典故有关系;太平猴魁、遂昌银猴的命名与吉祥动物有关系;谷雨春、四季春的命名则与节令、气象有关系,等等。这就是说,名茶的名称就有很多的讲究。文化产品的消费强调理解或解读,名茶也是这样。历史名茶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当代名茶的创制也都结合大量的为民众喜爱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赋予名茶现代时尚文化。如“万生堂”近年来推出的名茶产品中,有“方圆”、“若愚”、“理道”、“默语”、“婵娟”等,不仅文化含量高,而且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有机结合,使名茶蕴含的文化更加复杂,从而增加了名茶的理解或解读的难度。像这样一些名茶,更需要我们认真理解、用心解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名茶的经济价值、欣赏价值,同时也才能真正提升消费者的消费情趣和品位。

6. 价值构成。

“观念价值”形成“观念经济”,“天价龙井”是最好的证明。[3]近年来,杭州西湖地区每年通过拍卖产生“天价龙井”,使“天价龙井”成为见怪不怪的一种现象。具体来说,“天价龙井”虽由“实物价值”、“科技价值”、“观念价值”组成,但“炒作”的结果却使它“实物价值”、“科技价值”与“观念价值”比较已变得微不足道。“观念价值”的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我以为这要从其文化背景加以分析。“天价龙井”不仅涉及的是名茶本身的品质质量,名茶知名度、美誉度,它同时也仰仗“杭为茶都”的文化给力。所谓“杭为茶都”,我理解它具有丰富的“都”的内涵,站在茶的角度,中国是“茶的祖国”,杭州则是有关茶的历史文化之都、规划设计之都、工艺制作之都、产业创新之都、文化娱乐之都等,这是有着普遍认可的共识,这样的背景,无疑是给“天价龙井”提供了浓郁的氛围,提供了人们普遍的思想承受力,我也称它是“文化消费力”。所以说,“天价龙井”价值的构成及其作用的发挥,正说明名茶“观念价值”的重要性。

三、中国名茶的文化力体现

1. 名茶的产品竞争力。

在历史上、国内、国际市场上,名茶都是最具竞争力的。名茶不仅品质独特、形质俱佳,名茶还表现很高的欣赏价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月兔茶》诗中,描述月兔茶“环非环,玦非玦。……一似佳人裙上月。”而其弟苏辙赞日铸茶:“君家日铸山前往,冬后茶芽麦粒粗。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溪山去眼尘生面,簿领埋头汗匝肤。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4]我们说喝茶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消费,因此名茶的产品竞争力更强。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是在过去的市场上,名茶所表现出的强大竞争力也不全是它的品质本身,而是人们业已形成的、对名茶品质形象的认识,产生的“亲近”意识,并由此展开的一系列的文化的力量。至于“慕名”,更说明名茶的竞争力从本质上讲是基于它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力量。

2. 名茶的生产经济力。

如果我们将同一批茶树鲜叶,一份制作成普通茶叶,一份按照名茶的要求制作成名茶,我们会发现价格差异很大,有名茶标签的茶叶可能值几百元,普通茶包装的茶叶可能只值几十元,这种情况现实中很常见。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正是一份茶是借助了名茶的美名或威望,一份茶没有借助名茶的美名或威望,它说明了名茶的生产经济力的作用。因此这既为我们丰富名茶提供了动力,也为我们打造名茶的生产经济力提供了借鉴。

3. 名茶的行业带动力。

企业有名茶甚至名茶资源较为丰富,是获得行业认可和尊重的基础。有了名茶,企业的行业交往显得有底气,就有了向别人学习或别人向我学习的资本。因为名茶可以迅速满足于企业内人们的成就欲望,可以成为经验迅速给行业提供有效借鉴。名茶的行业带动力不仅是体现在行业内部,也体现在行业之间,名茶还能够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此外,名茶推动的产业融合,是在价值链取代生产链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这种新的产业形态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产业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它所形成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有利于消费者增加闲暇时间,调整消费结构,以此来获得个人效用最大化。

4. 名茶的国际影响力。

自秦汉以来,我国打通了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随后又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工艺品等为主要外贸商品,这些产品曾在国际贸易史上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曾长期垄断国际市场,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并成为历史上中国之强大、最具影响力的标志之一。清代以前,中国的茶叶始终在世界茶叶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名茶在历史上也是颇具影响力的,这些都很值得国人自豪。然而,随着欧洲帝国主义势力在世界的扩张,特别是对东亚的掌控,以及近代中国自身存在的种种原因,中国的茶叶贸易地位一再退后,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对茶叶市场的主导权、话语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茶产业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茶的综合影响力还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继续通过扩大规模,扩大国际茶叶市场中国茶的份额,进一步提高我们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调整战略部署,特别是把我国丰富的名茶资源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以及体验经济结合起来,发挥我国的名茶资源优势和名茶作为文化产品的优势,全力打造,并以其为引擎,丰富茶文化产品,促进名茶走向世界,恢复或发展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四、结语

我国是名茶的宝库。过去我们评论、评价名茶,多注重名茶“喝”的意义,以至于我们很久以前就有了比较完整的名茶的“实物评价”技术和技术体系,有了国家级名茶、省级以及地方名茶的广泛分类,也有了“中国十大名茶”的说法。但如果我们今天提出是否可以建立起名茶的“文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时,也许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甚至是十分可笑的事。这种现状以及这样的理解,其实是需要改变的。因为,谁都知道名茶有文化,但谁都不愿把名茶从深陷的物质产品“泥沼”中拯救出来,当然名茶更不可能自拔,这使得它有更多的价值仍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注,特别是名茶作为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得不到重视。这些都制约着人们对名茶的正确认识,因而也难于从广泛的意义去考察名茶,去释放名茶的文化力,使名茶从产业发展角度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我强调名茶更像是文化产品,并非是说有了名茶就可以开高价,甚至高得“离谱”,因为卖出高价也只是名茶一个方面价值的体现。事实上,名茶的价值构成是复杂的。强调名茶更像文化产品,目的在于通过发现、利用名茶的丰富价值,促进产业的进步,进而繁荣茶叶经济和相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镇恒、王广智.中国名茶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1).

[2]吴觉农.茶经述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6).

[3]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92.

3.文化——设计的底蕴 篇三

【关键词】设计 文化 底蕴

设计与文化紧密相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的设计总是依赖于当时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并强烈地体现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特征。文化是设计的土壤,文化就是使得设计行为成功的前提条件,文化一一设计的底蕴。

我们常说的文化,其本身就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正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至今,人类仍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文化上的传统主义者还是反传统主义者,他们讨论的对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所以,它对人类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产生着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

我们所说的设计,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今社会,我们周边充斥的无数设计,大到宇宙飞船,小到卫生纸,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与惊喜。

国外有设计,中国也有设计,在这个全球同质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跨界交流给设计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无可替代。拿中国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来说,它的开幕式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把中国文化元素展现的淋漓尽致。思想家钱穆先生把“天人合一”看作“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天人合一”既是人类的和谐统一,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又是人本身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很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元素,“舞”、“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其次还有演员们营造出孔子的三千弟子高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场景,传达出儒家文化蕴含的仁爱精神。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今世界各地建造了很多的孔子学院,可见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力。

除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当代著名的洛可可创始人贾伟也有很多以中国文化为立足点的设计。贾伟被誉为兼具商业头脑和设计才华的商业设计师第一人,秉承着温和力量创造和谐设计的理念,追求设计达到一种和谐,包括对中国文化、设计趋势、商业价值三者的完美融合。贾伟设计的许多作品多次取得红点设计大奖、IF奖、IDEA奖等国际奖项。

贾伟的设计大多都有着上上禅的文化理念。例如,他的上上签设计,这是一款用于随身携带牙签的小盒子,取名为“上上签”,既有谐音之趣,也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祈福文化深植其中,赋予了产品浓厚的民族情感。牙签盒颜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黑红搭配,外观造型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细看底端红色镂空部分,会发现它其实是天坛祈年殿殿顶的一个小小缩影。除了这些理念之外,上上签的牙签制作材料不是使用传统的竹子制作,而是一种新型的工业化可降解的材料,这种材料的使用避免了牙签的随意丢弃而引起的动物食用残食后卡破喉咙的现象。这款作品体现了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外观设计区别于同类产品,艺术品位出众,同时引导使用者随身携带牙签,从而改变生活中的习惯来参与环保。

还有贾伟设计的上上虎系列作品的设计理念也很具有文化特征。上上虎的设计是因为下一年时虎年,中国有一句古话“石亦山、山亦石”,整体由石头制成的不规则的形状,代表了山。整体石头设计成—个向上的斜面,虎在下面是一个上山的过程,虎即代表了人类,寓意人们的生活会不断的上升,并且虎的嘴里会有香,这个香会不断的燃烧,并且轨迹会落到斜坡上;每个轨迹都是一个亮点,每个轨迹都是不一样的。寓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亮点,这些亮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并且每个人所走的人生轨迹是不同的,但整体都是不断上升的过程。与此类似的设计还有大耳有福的套盘设计、圆明园印象、上风上水、咏竹等等。

不仅中国的设计与本土文化相关,外国的设计也一样。就拿瑞士来说,瑞士的国土面积有三分之二是森林和荒野,这上面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其中不乏珍贵濒危的物种。麇鹿是瑞典非官方的国家标志性动物,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上。在瑞典常可见到罕见的光照。春天,白昼越来越长,越来越亮,六月下旬达到极点。此时北部地区太阳终日不落,在南部,夜晚也仅仅持续几个小时。与夏天的“白夜”相反——北欧的冬夜漆黑一片,冬季的寒夜里伸手不见五指,万籁俱寂的夜空中经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北极光的奇观。这种现象发生在冬季的午夜十点,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绿黄、红或红紫光照亮了北极的天空。有时它像一条彩带,有时它像一团火焰,有时它又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它轻盈地飘荡,同时忽暗忽明,发出红的、蓝的、绿的、紫的光芒。这种壮丽动人的景象就叫做极光。这些现象对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瑞典人在家居色彩的选择上,经常会使用那些鲜艳的纯色,而且面积较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初北欧人也开始尝试使用浅色调来装饰房间,这些浅色调往往要和木色相搭配,创造出舒适的居住氛围。

4.史上最有情怀辞职信 篇四

【最有情怀辞职信】这两天,一封只有10个字的辞职信在朋友圈和微博被众多网友同时刷屏并纷纷为这次说走就走的任性辞职献上膝盖,信笺上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带马赛克的超短辞职信之所以在网络蹿红,源于作家冯唐在微博的配文转发。据了解,写下这封最有情怀辞职信的是一位有着11年教龄的中学心理女教师,目前,这位老师辞职成功。

金三银四是传说中的.辞职狂潮月,相比于女教师的“最有情怀”,各种奇葩理由让网友打开了新次元的大门。

(注意:亮点在最后。。。)

“领导,我想辞职”

“为什么”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挺好的,我支持你的想法,对了,每月房贷多少”

“5000”

“社保呢”

“780”

“汽车油费煤气水电物业费呢”

“差不多3000”

”你那爱购物的老婆和上学的孩子的费用呢?“

”领导我去忙了,明天还有两个客户要办理业务“

”其实我挺支持你的想法的…"

上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下联: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

横批:好好上班.

5.风筝的文化底蕴 篇五

摘 要: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关键词:风筝 风筝文化 民俗文化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在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1 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1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1.2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1.3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 风筝文化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2.1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它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2.2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传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还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2.3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美满婚姻、夫妇和谐的还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2.4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是有着鹿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3.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对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地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之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千百年来,尽管风筝的形式不同,但是,它却一直与中国的民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它生自民间,所以具有质朴健康、寓教于乐的特点。在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独特民族审美观与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风筝在审美风格方面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区不同,风筝的风格也各有千秋,唯其如此,风筝的王国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

4.结语

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柴茂智.风筝.北京出版社,1991.

[2]梁俊雄.试论我国民间节目的体育文化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

[3]朱鹰.风筝.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品牌扩展中文化底蕴的挖掘 篇六

民族文化挖掘

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他所属的民族成员, 他所接受的民族文化必然会影响他消费意识的形成, 并作用于他的消费行为, 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经验积淀去解读品牌传达的文化价值, 并做出接受与否的判断。品牌扩展过程中, 要善于汲取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风情、民族习性, 为己所用, 努力挖掘与品牌相符合的民族文化精髓。比如, 历经若干朝代的积淀与传承,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连绵不断, 形成了鲜明独特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主流的儒释道互补的人文思想, 形成了重义轻利、重农轻商、重群体轻个人等迥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章凤姿”等等这些用龙、凤组成的词语中就体现着我国民族祈愿吉祥、美好、幸福、欢乐的社会心态。品牌扩展的手段、策略就可以运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且, 品牌的市场扩展以及使消费者认同品牌都要符合民族接受心理、民族情感、民族思维习惯。思维定势影响着品牌信息的接受情况。因此, 只有更好地了解、分析民族接受心理, 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诉求、信息诉求, 才可能使品牌推广效果达到最优的状态。

地域文化挖掘

1. 地域行为习惯的文化底蕴挖掘

一个区域的人在当地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下逐渐形成其特定的行为习惯。这种特定的行为习惯又形成了某种特殊的地域文化, 而且,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迁他们又不断地发展这种文化。不同地域的市场, 消费者在该区域的行为习惯影响下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心理, 企业在品牌扩展中根据当地的行为习惯, 从中挖掘其文化内涵, 采取有针对性的广告诉求、广告表现推动产品推广。比如, 青年男女对歌是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区的一种行为习惯, 品牌“东健阿胶补血冲剂”以喜气洋洋的气氛作为其广告的场景气氛, 用男女对歌的形式为其广告的主要表现方法, 运用湘西区域的这种行为习惯, 把广告创作与品牌扩展有效结合起来。

2.地域风俗民情的文化底蕴挖掘

风俗民情的形成缘于同一区域的人们相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是区域成员共同认可并潜意识恪守的行为方式。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风俗民情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 富含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和地理文化。它既有群体认同的一致性, 又有历史的传承性, 并逐步形成该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中国, 节日 (特别是除夕和中秋) 团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风俗民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企业从民俗风情入手, 赋予产品思亲、团聚的文化内涵。此时的产品已不再是单一的产品, 而是形成了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比如, 通过中秋节日, 企业以独特的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 造就东方式的强大“思亲”、“思乡”文化流, 挖掘深层次的“团圆文化”, 并使之具有普遍价值与市场渗透力, 为品牌扩展服务。“孔府家酒———叫人想家”, 这是孔府家酒在品牌推广过程中的广告语。正是风俗民情“团圆文化”的挖掘, 使孔府家酒有种游子与亲人团聚的喜气和愉悦感觉。

3.地域精神品格的文化底蕴挖掘

北方人的豪爽, 南方人的精细, 上海人的精打细算, 北京人的大家风范, 是所在区域人们的基本精神品格。又如东亚人们注重忠孝节义等人伦关系, 南亚注重人与自然秩序之间的关系与自然道德, 西北亚注重人与最高存在之间的关系和宗教道德形成区别, 西方人重利轻义强调个人价值。所在区域的人的精神品格鲜明地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特色。我们在品牌推广中就不防从精神品格入手, 在东亚把群体意识、家庭观念、乡土情结运用到广告文化中, 赋予品牌一种新的血液。重视区域文化特色, 因地制宜实施广告策略, 不断挖掘与利用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代文化挖掘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文化, 时代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时代精神是整个时代文化的凝聚, 它以鲜明的时代感、强大的感召力直接而现实地制约和影响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在品牌扩展中, 分离时代精神, 从中挖掘出适宜于品牌的部分, 使品牌与它的消费者共处, 此时品牌成为时代的号角, 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 从而促进品牌的推广。生活方式是时代变迁最直观的反映, 在以“消费”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 将生活方式转化为消费方式, 把品牌与人们的消费理念统一化、一致化, 品牌就会深入人心。不管是广告、促销、公关或其他品牌营销策略, 只有体现时代审美情趣, 从时代审美情趣中挖掘深埋的时代文化内涵, 才能为这一时代的人所接受, 形成强大的品牌推广力量。

虽然时代文化是创造新质的文化, 但它是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品牌扩展中的时代文化挖掘, 对于传统文化的选择与时代文化的利用并不冲突, 而是互相促进。另外, 时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这种文化背景有时表现为外来文化的涌入与冲击。这就决定挖掘品牌扩展中的时代文化还必须注意外来文化的同化与改造, 绝不能原生态照搬。

消费文化挖掘

1. 挖掘消费文化中的多重消费欲望

当今时代, 消费者所需要的不再只是单方面的需求, 多重消费欲望在当代消费者的心目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由濮存昕和李湘代言的“商务通”, 在品牌推广中展现了一个“成功人士”的足迹, 不仅告诉人们“成功人士”应该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从而满足了消费者拥有手机、商务通的一种占有欲望, 而且告诉消费者你是“成功人士”, 实现了消费者成功的一种心理欲望。

2. 发现消费文化中的“虚幻的消费空间”

英伦风情、爱尔兰情思、东方香榭丽舍等虽只是一种虚幻的概念, 但在消费者水准更高的今天, 消费者所需要的不再只是物质生活层面的消费, 其消费需求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因此, 策略者要善于从消费文化中发现这些要素, 从产品本身外寻找一种理念、思想或一种情感, 附载在产品上, 与产品一同推广, 为品牌扩展服务。

3. 解读产品, 显示它们特殊的所有者身份

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符号, 展现特定的语境、场景和情景, 由此体现一种梦想、欲望和幻想。这些构成商品消费过程中的“风格”、“文化”和“地位”, 塑造一种生活方式, 在建构新的消费秩序的过程中培养新的消费方式, 进而使得品牌扩展显示出消费文化的一种身份识别和适度张扬。

4.“时尚”概念是现代消费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

时尚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 具有新颖性、高价值、趋同性三个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源于人们天性中普遍存在的难以遏制的强烈好奇心。在创意过程中, 对时尚的挖掘显得更加重要, 把产品的时尚文化因子提炼出来, 运用到创意当中, 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 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此时, 品牌的推广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企业文化挖掘

企业在品牌扩展中要注意企业文化内涵赋予的合理性, 着重挖掘好速度文化、创新文化、虚拟文化、学习文化、融合文化。

1.速度文化挖掘

“在未来的商场中, 不再是大吃小, 而是快吃慢” (美国思科系经营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博弈中, 培养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品牌扩展中文化挖掘之首要。首先, 企业速度文化关键在于发现最终消费者, 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其次, 企业速度文化强调的不仅是使用数字化工具改造旧有的管理和运行流程或创造崭新的管理和运行流程, 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慧效率的企业文化氛围。

2.创新文化挖掘

在资讯化的背景下, 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 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在剧烈变化的时代, 创新变成企业的生命源泉, 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 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敢于改变游戏规则的人, 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品牌扩张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 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 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确定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3.虚拟文化挖掘

企业品牌扩展的虚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高资讯技术手段, 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性操作系统整合优化资源。二是保持对市场变化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 无须将主要精力耗费在低价值产出和常规普通工业生产中, 后者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分工体系由订货或合营方式来完成。企业虚拟文化的要旨在于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用、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企业品牌扩展的虚拟文化挖掘就是要不断地制造概念, 通过概念进行市场扩张, 不断地发现消费, 创造消费, 把有限消费转变为无限消费。

4. 学习文化挖掘

知识的积累需要学习, 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 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 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 这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变革、市场瞬息变化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必须是“终身学习”的组织。学习给企业带来利益和机会。只有通过培养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 才能有效实现企业品牌扩张。

5. 融合文化挖掘

7.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刍议 篇七

【关 键 词】积淀;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60-03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 ,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 ,并且呈持续走低的趋势。就年龄而言,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看书;相反,年龄越大的孩子,越不喜欢看书。”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兴趣,我国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段)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个体文化底蕴。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丰厚程度。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1.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究所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改变教和学的关系,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内容,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我在课型上做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这样的课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究所学习的内容,主动积累所学知识。其次,要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因为形象、直观甚至动画式的课堂教学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创设优美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如学习《小儿垂钓》一课时,我在生动形象的课件中指图,让学生根据图画说出相应的诗句:指着头发蓬乱、手拿钓竿的画面,让学生说出“蓬头稚子学垂纶”;指着孩子周围的环境及坐姿,让学生说出“侧坐莓苔草映身”;指着孩子招手的动作及路人,让学生说出“路人借问遥招手”;提问学生孩子为什么招手,让学生想象说出“怕得鱼惊不应人”。同时在教学这首诗时,还让学生边读诗句边做动作。这些教学手段,既形象又直观,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地去探究学习作者为什么用“遥招手”,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一旦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与语文有关的内容。看多了,脑子里就会有印象,相关知识就会在学生的储藏器——大脑里储存起来。

2.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而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意识,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好词佳句,学会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想。有时结合课后习题,让学生自己找到喜欢的内容或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促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积累的良好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地去积累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文中重视、引导语言的积累。当我们打开每篇课文,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非常重视,每课后面都有词语花篮,并把部分好词摘抄在词语花篮里,留下一两个花篮由学生完成。有的课文还安排摘抄好句、词组,背诵相关的段落等。每个语文百花园都很注重知识的积累,并以“积少成多”、“读读背背”或“我的采集本”等形式出现,内容有名言、古诗、谚语、成语等,同时告诉学生,我们每读一篇文章,都可以像课文那样找出好词、好句,并把它摘抄在你的采集本里。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都从高从严要求学生,课堂上书声琅琅,人人诵读。这样,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小学阶段结束时,学生就会拥有一部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小百科”,从而为丰厚语言积累、积淀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课外阅读活动为桥梁纽带,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了背诵的篇目,这将为语言积累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整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我们不能就诗教诗,见文教文,而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例如,在教学古诗时,由于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能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用以一带多的方式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梅花》,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梅花的诗词、名句?学完杜甫的《绝句》,你还知道这种题材的诗作吗?又如学完王昌龄的《从军行》第四首,出示另外的六首。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如进行组诗的教学,精讲一首,其余的放手让学生自觉主动去探究,如有关送别的组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更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要,向他们推荐难度适宜、体裁多样、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外读物。如:学了《观潮》后,可向他们推荐《钱塘潮》、刘禹锡写的《浪淘沙》、苏轼写的《观浙江涛》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我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到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首先,我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这本教材,组织学生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15分钟进行古诗文诵读,会背诵的则把诗题、日期记录在背诵表上,由同桌互相签名。晚上再把当天所学的古诗文背诵给父母听。

其次,我比较注重营造氛围。环境是一部无声的,但却是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而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富有意境的诗文、诗画等等都是营造人文环境、发挥教育功能的绝好素材。在古诗文教学中,仅教会学生诵读几篇古诗文,并不算是对他们进行真正的文学熏陶,只有身处浓浓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有所受益。于是充分利用班里有限的空间张贴古诗词,让学生走进教室就置身于诗海中。每两天抄上一首《读本》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两天内诵读出所教读的古诗文进行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坚持开展“每两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第三,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采集三个成语,并运用其中一个写一句话。每周背诵并默写一首古诗。

第四,我会根据情况,每个学期举行相应的活动,如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手抄报比赛、朗诵比赛、成语默写比赛等,既巩固背诵成果,又能加深理解。

第五,教学生制作读书卡片,要求学生每周读几篇课外读物,并选择一篇印象深刻地,按读书卡的内容制作读书卡片,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动笔,读后还要思考。周一的早上,抽出大约5分钟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含英咀华,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外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以运用为提升内化自我的途径,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言光积累而不能运用,其实是无用的消极语言。我们要将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运用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提升自我,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运用语言加以强化训练,使积累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首先,重视在生活中运用。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如见景吟诗、见物吟诗、叙事吟诗等。带领学生外出郊游时,进行见景吟诗;出示相关画面时,引导学生观景吟诗等。经过近两年来的训练,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们会在不经意间溜出句古诗、好词,而且用得都很得体。诗文在悄然无声中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诗文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其次,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诗文源于生活,是作者生活经历的反应。我重视引导,让学生联系生活,对诗文活学活用。比如:组织学生描写春天的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的诗词名句。凡是学生的作文中运用了诗词名句、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地方进行圈画,并在分数后面用加分的办法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在习作中运用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促进了对诗词的品味,活化语言积累。

上一篇:诚信信息下一篇:古浪县卫生局2011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