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饭局引发的思考散文

2024-09-19

一次饭局引发的思考散文(共15篇)

1.一次饭局引发的思考散文 篇一

因夫妻树引发的思考散文

前些天,和几个朋友到离家不远的山门风景区旅游时看到了一种特殊的景象——夫妻树。

两棵杨树临风玉立。

他们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枝丫相抱,将李白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许是鸟,也许是风,也许是沾满泥土的鞋,把他们两个从陌生的世界带到同一个院落,又被陌生的脚踩进温湿的土里。那时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在沉睡。

不知睡了多久,也不知道谁先醒来。醒来的他们听见黑暗深处有迷人的喧闹,在他们的耳朵里滑进滑出。他们不约渐渐地,他们捕捉到了彼此的气息,尽管微弱,那可是同类的气息,迷离中透着亲切。他们尽力伸展脚,远远近近地试探;他们努力探出手,仔仔细细地摸索。终于有一天,他们的脚搭在了一起,开始无穷无尽的缠绕。他们的肌肤能够感受到彼此的体温。而同踮起脚跟,伸长脖子——泥土真硬。

他和她是两个世界。

她知道,生命中有些东西永远不可逾越。

有一天她听到了翅膀的扑腾声,感觉自己飘了起来。等她睁开眼睛时,已被丢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杨树依旧用爽朗的笑声,为他身边的小草小树,描绘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描绘着多彩的世界。

就这样,种子和树擦肩而过。

所幸,阳光来温暖种子,雨儿来滋润种子,她慢慢的成长为清塘畔一株浅笑摇曳的`花。

而杨树,在原地,依旧苍翠而挺拔。

一日,暴风骤雨,花自飘零,水自流。

冥冥中仿佛有双手在安排,杨树看到了被风吹来的花。

近在咫尺的她,被雨打过,娇艳全无,她是那么可怜兮兮而又狼狈至极。

她,柔弱无依,欲哭无泪。

花,不经意间抬头,却看到杨树关切的眼神。

在双眼对视的刹那,心弦竟强烈的拨起,可是佛前千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与你擦肩而遇?

也许,转瞬就是离去,也许,是上天的怜许,如果永远是风和日丽,他和她也就永远没有了相遇的可能。

怎能让相遇即是永离?

杨树拼命的挥舞枝叶,想为花遮风挡雨。拼命的扎根伸展,想和花融为一体。

可是花与树的看似咫尺的距离,却远如天涯,无论他们怎样努力还是遥不可及。

花一天天的枯萎,树也一天天的没了生机。

不久后的几天,人们发现,其中的一棵树死了。

人们的猜想很多,但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一棵树曾经的痛苦与思念。

生命其实就是爱情的生命,离开了爱情的滋润,容颜也就老去。

花看到杨树潋滟生波的眼神,有无尽的柔情,无限的蜜意。

花愿意为杨树酝酿一场惊世骇俗的复活的美丽。

她想做一棵树,与他对视着,倾诉着,用拼命伸展的枝桠书写绿色的心情,用迎风飘扬的叶子手语无尽的相思。尽管脚下寸步难移,在空中却能与他接近,近些,再近些,直至连在一起。

她祈求佛,让她化为一棵树。

佛轻叹:“愿即缘,缘即冤,前世的冤家,连理也难。”

她祈求佛,只求今生还能与榛树相望,不求连理。

佛又轻叹:“冤即愿,愿即缘”。

天晴了,花的身影消失不见。

而此时杨树竟也为花竭尽心血,开出了白色的心花。花叶婆娑,芬芳四溢。

看啊!在目光可及处,一株白桦树拔地而起,用拼命伸展的枝桠书写着绿色的心情,用迎风飘扬的叶子手语着无尽的相思。

杨树听懂了桦树的心语,幸福洋溢在他的脸上,快乐充盈着他的内心。纵然只能相望,这已是傻傻的他们的最大的幸福。

看啊!虽然是距离隔断的两棵树,却在空中用叶片倾诉着,在地下用根须纠缠着。

你我如同两棵树,虽然在彼此的生命里比别人迟到了,却还能在彼此的生命中出现,这就是冥冥中的一种补偿啊。

天地不会老去,爱情就不会老去,树与树之间的爱情更会枝繁叶茂,葱葱郁郁。

我不知道这样神奇的景象会延续多久?但由此我不禁联想到我们人的身上。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像杨树与桦树的品质。

对于男人讲,我们应该像杨树一样,保持高大挺拔的形象,遇事要敢于担当,给妻子和家人营造一个温馨的避风港。

对于女人来讲,应当有桦树般柔美的性格,把自己母性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女人理想的爱情来说,男人恒久的爱就是她最成熟的爱情;对于一个女人现实的爱情来说,男人为他撑起的那片天才是她成熟的爱情。

对于一个男人理想的爱情来说,能得到心爱女人的芳心就是他最成熟的爱情;对于男人现实的爱情来说,能得到当家女人一生的相濡以沫才是最成熟的爱情。

愿属于我们自己的“成熟”绽放在人生的每个角落!

2.一次饭局引发的思考散文 篇二

关键词:应试教育,独立思考能力,专业修养

一、场景再现

在某次高三年级的政治试卷讲评课中,作者和学生围绕这样一道选择题展开了一场讨论。该题目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答案设为“为人民服务”(选项中未设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中选错的人不少,对答案有疑问的人更多,师生互动情形如下:

生1:党的宗旨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宗旨才是“为人民服务”,这个答案是不是有问题?

师:这两种说法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答案没有问题。

生2:既然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教材中为什么还要将它们区分开呢?

师: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政府的宗旨是在党的领导下“为人民服务”。

生3:既然如此,老师讲课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小声而不满)

……

这是一所省四星级高中文科班的学生所提的问题,该校的本科上线率在90%左右。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提出如此简单,甚至可笑的问题呢?为什么师生之间会出现如此苦涩的讨论呢?

二、原因追问

1.应试教育模式导致教与学的思维僵化

我们在推行教育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大部分地区,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仍属于被忽视的“面子工程”。而且,教师思维或知识的局限性也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如本题中的“党和政府的宗旨”问题,为什么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教材上没有这个内容,而且考纲上也没有这个知识点。这时,教师的教学其实也是应试化的,再加上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其教学内容也变成模式化的了。

就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重大的分岔口,是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考考什么?书本知识是主要的!书本就意味着规范化、格式化、千篇一律,高考考查内容大多来自于教材,所以各学校都会根据考试大纲有重点地安排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变成了考试的生产工具,而我们的学生也不过是考试这个规范化过程的一个产品,他们的思维则是一种应试思维。

2.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学生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实质上仍是传统教育,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偶有争议也很快平息。虽然各地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譬如小组合作学习,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间的自主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有时甚至可以有一定的创新,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讨论的主题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的,加上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很多讨论最后流于形式;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大降低了教学进度。所以很多学校虽然分了合作小组,但很少发挥作用,灌输式教育仍在继续。

我们再回到题目本身,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为人民服务”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质是一样的,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只知道一字一句地以原文为标准答案。

3.教材本身的设计也导致学生的认知模糊不清

高中政治教材理论性较强,也有一定的体系,但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则解释不清,或者根本没有解释。譬如,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这两块知识属于不同章节,自成体系,完全没有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这两部分内容层次清晰,便于记忆,在做题的过程中对这两部分内容也能很快提取和运用,但在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的理解上则出现了断层,正因为对教材知识的整体认知模糊不清,加上考纲上不做要求,教师授课时又容易忽视,学生自然一知半解了。

三、对策建议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这其实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国家、地方、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且不能一蹴而就。

1.转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观念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模式。从教育哲学的高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但是我们往往只看到它们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们统一的一面,这导致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抽象化了,使其显得可望而不可即,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深入地实施。我们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能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实际上,素质教育会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做得更好,因为它能够通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的角度提高考试成绩。观念如何才能得到转变?关键靠落实!我国的素质教育一直处于“提倡”阶段,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如果让素质教育的成果多一些展示的平台(强制性),多一些政策上的鼓励(高考加分),素质教育就会在中国真正得到实现。

2.重视教材设计的连贯性,不让知识“掉链子”

譬如,在《经济生活》中,关于消费的知识点有很多,但这些知识点分散在不同框题里,要想对“消费”这一命题进行综合论述,就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组。然而在教材内容既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重组教材内容。高三的政治总复习中,可以设置“专题复习”板块如“诚信专题”,《经济生活》中鉴别货币真伪、公民依法纳税、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信用卡使用过程中的透支和还贷问题,市场经济中的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另外,《政治生活》中进行选举的过程中是否有贿赂选民的行为,政府的诚信问题,《哲学生活》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等,包括《文化生活》中也有关于诚信的知识或体现,都可以划归到该板块。在专题中不仅要呈现散落在各个框题中的知识点,还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通过“热点链接”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培养了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

3.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

3.一次尝试引发的笑话作文 篇三

童年的趣事像海滩上的一个个美丽的贝壳,在夕阳的照射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我把它们都捡起来与大家分享。

――题记

20xx年暑假,妈妈和大姨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和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哥哥一起来到上海野生动物园。

刚到动物园,一大群五彩斑斓的鹦鹉映入眼帘,我就对哥哥说:“哥哥你敢去试下吗?”哥哥应声说道:“敢。”说罢,忙走去抓住一只红色的鹦鹉放在我的手上,我的`心顿时怦怦直跳,生怕鹦鹉会把哥哥给弄伤了。

后来,我看哥哥没事,就壮起胆子,让哥哥把鹦鹉放在我的手臂上,哥哥小心翼翼地把鹦鹉放在了我的手臂上,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过了一会儿,我看鹦鹉挺乖的,就放下了心,玩弄起它。可是谁知道鹦鹉被我给惹怒了,从我手臂上飞走了,正当我找不到鹦鹉非常着急时,突然,一坨大便从天而降,正好砸到了我的头上,我哭笑不得,大家看了都大笑不止。

4.由雪引发的人生哲理散文 篇四

雪天一忍

早晨,自然醒,使劲伸个懒腰,打个大大的哈欠,套上衣服跳下床。放眼窗外,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大雪飘飘扬扬,漫天飞花。我抹了几把脸,就冲下楼去,我要漫步书店。

出门不久,冷不丁一个不明物体“嗖”的飞来,我躲闪不及,撞了个正着,右半边脸瞬间冰凉,眼前一片白,原来是个雪球,等我抹完脸上的雪,那“肇事者”仅给我留下了一个背影。怒火燃起,撒腿飞跑,追上了那背影,一把扯住了他,准备和他“大战一场”,但看到的是他一脸的歉意,听到的是叠声“对不起”。我松开了他,摸摸自己冰凉的脸,忍了!他陪着笑脸,点头哈腰,一个劲的道歉,如此,只能放了他,继续前进!

雪天二忍

来到十字路口,一辆山地飞驰而来,并突然来了个“大漂移”,地上的泥水“哗”的一下溅到了我的牛仔裤上。

我怒火中烧,烧得他想逃,可前面车水马龙,后面自行车如蜂拥,进退两难,无法脱身。他红着脸,期期艾艾:“对—不—起,真—对—不起!”这陪着小心的话语,使我的火气消了大半。不少路人看着我们,我无奈地说了一句:“唉,算了,下回注意好了。”

“山地车飞行者”越发不好意思,他不停地挠着后脑勺,一副想笑笑不出来,想哭哭不出来的样子,惹的围观者笑出了声。几个路人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冲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有些莫名,是不是我的忍让泯灭了一场激烈的争吵?想到这,我的嘴角也不禁微微上扬。

车流退去,我冲那“山地车飞行者”摆摆手,他回应着,走了。再看,果然他骑得慢了,我胸中的一口闷气消散了,轻快地穿过人行道,向书店进发。

雪天三忍

“终于到了!”我推门进去,抽出一本,读了起来,越来越热,索性脱了外衣,放在存物架上,继续遨游书海。

忽然,门“哐”的一声巨响,引得大家都抬头,只见一个小男孩顶着一把湿漉漉的雨伞,风风火火闯进。发现大家都在注视他,调皮地吐了吐舌头,慢慢溜往漫画区。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了,该回家了。走到存物架前,不由愣住:我的外衣,湿乎乎,皱吧吧,像个受委屈的老头,正等着我为它出气。一把湿漉漉的伞正压在上面。愉悦的心情一扫而尽,拿起雨伞,恨不得折断它,我愤怒的低吼,招来了大家的关注。伞的主人,那小男孩“蹭”了过来,害怕地瞅着我,看着他稚嫩而紧张的面庞,我长叹了一口气,放下雨伞,穿上湿漉漉的衣服。唉,忍了!

小男孩见我放下了伞,感激地往前凑了两步,想说什么又没发出声。我轻拍了一下,低声说:“以后注意,别再这样冒失了。”他用力地点头,拿起伞,小心的立在了储物架的最低处。我长舒了一口气,转身走出书店。外面的雪更大了,我没带伞,还穿着湿湿的外衣,可却有着说不出的神清气爽。

5.共鸣因《煎饼》而引发经典散文 篇五

初春的喜雨随夜的降临而来,细润地细腻着,清新了前几日沙尘暴的阴霾。

放下因单位案上的数字、数据带来的枯燥,坐于书桌前,燃一节艾香,听一段古韵,和着窗外的淅淅沥沥,独对安静的北窗,端详着楼宇内居室次第闪亮的灯,安慰着奔波人对家的向往。

在这样适合遐思的意境中,捕捉几份灵感,突然心动,将心绪交给文字自由飞翔,任意的在夜的上空徜徉。

窗外的雨,在景观灯的照射下,玄幻般地在水洼处激起一层层涟漪,与夜的心情共鸣着,碾碎了思念的惆怅,迷离而安宁,仿若渲染了一纸空阔的烟霞晕染的水墨画。

妻端来一杯红茶,是在效仿“红袖添香夜读书”么?虽然这会有一种典雅、灵慧的情趣之美,也是读书人臆想的最高境界吧。

清淡的红茶,未及品尝,手机里的短信音传来,拿起打开,是“江山丹枫诗雨社团”的编辑梦锁孤音老师发来的链接:“江山有声文学——煎饼”。

打开链接,赫然是一张煎饼的图片,上方标注着“煎饼,主播:顺风。”

音乐渐起,一个好听的磁性的男声传来:“散文,煎饼,社团,丹枫诗雨,作者,雨村律澜,朗诵,顺风……”

刚刚听到这些,妻在那边就大呼小叫起来:“是你的那篇日记么,制作成声音版了?”

她的惊喜,与我的表现是不同的,虽不动声色,却在这初春夜雨中,给了一个写字人不期而遇的温暖、希望、肯定。

朗读者的声音缓缓的环绕着,将我在文中书写的淡淡的思绪、情怀,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抽丝剥茧,慢慢给文字以苏醒,以成长,将其风韵摇曳在寂静的雨夜,与慢条斯理的雨水共鸣着,点落成一颗圆圆的水滴,敲打着空静的心灵,触及了灵魂深处因文字与声音带来的孤独、凄美。让心灵深处的脆弱与透明,盈盈相握夜雨中!

朗读者声音里的沧桑,仿若春夜喜雨,润物无声,以水滴石穿的韧渗入骨子里,让灵魂在孤单的文字中得以精炼。

只是,编辑老师让我转发的指示,会有人响应么?

春夜阑珊,可有人与我共鸣?因着一篇文字而散漫开来?

忐忑间,转发到朋友圈及相关的几个群内,在幽咽的埙曲中,一缕淡淡艾香和着一杯淡淡红茶,在万千等待中期望着会有人与我的文字,与我的文字表现出来的.柔情,与我的那一段难忘的记忆,与我一起因文字而共舞,凭声音而共鸣。在这因文字与夜雨摩擦而发出的,有着非常颓废的文艺范质感的静夜阑珊里共鸣?

等待是一种煎熬,放置下这样的焦虑,让自己“顾左右而言他”,且去书写中翘首吧。

心神不宁,手迟迟不肯去敲击键盘,十分钟后,拿起手机,还是顾左右而言他,看一下新闻,聊一下QQ,玩玩知乎答题王……

又十分钟,翻开自己的朋友圈,居然有转发,并有点赞。

是共鸣么?一点点小激动,一点点小虚荣,以及大大的感动。

第二日继续转发时,在留言处我说:“关注你的人看的不是微信,而是你的世界。在乎你的人,读的不是你的文字,而是你的心情。感谢各位昨日的转发、阅读与倾听。然后,请继续!”

虽有案牍在身,总会在空隙间翻阅朋友圈。

有朋友调侃:“开始卖煎饼了?”他们的坏笑换来的是我的白眼。

有同事赞赏说:“写出了故乡的味道”,令虚荣心再一次披挂而起。

归家,用静安之态来阅读“江山”里朋友留言。

文友”三清贯颖“说:“一块煎饼一个故事,那是儿时的记忆!那年那月,食物缺乏年代,煎饼却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和美味!煎饼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文友“对方正在输入”说:“这是真实的故事,当我听到三姐肚皮被煎饼鏊子落下印时,我笑了。属实是心疼的笑啊,这是我们小时候的真实生活。”

伟红姐是村子里一起长大的发小,她说:“赫然映入回忆的是你三姐肚皮上的那片紫药水……”

更令我受到鼓励的是,我在一个陌生的微信群里,叫做“通沟文化群”。通沟者,岗子村古名也,一个新兴的有着满族传统韵味的正在申请国家传统村落。

把《煎饼》转发至这个群,本来是不太抱有希望的,只盼望有几个人,闲暇之余打开链接听一下,没想到一个陌生的微信好友“止戈威武”发来了长长的对话:

“?朗诵的太好了,儿时的主食,儿时的回忆,说的太好了,我吃过你说的煎饼卷白糖,卷鸡蛋酱,韭菜盒,还有卷大葱,卷土豆丝,苏子盐,卷各种菜……还有小根蒜盒子,油煎饼,孩子们的最爱……”

“现在我也离不开煎饼,我的最爱,但是咋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儿时的感觉,儿时的记忆已是过去,吃了快50年,还是百吃不厌……”。

“煎饼,虽然不让人们看重,但是现在是敦化特色,也是一大支柱产业……”

“一年四季,咋吃都行,出外干活带饭,不冷不热,还方便……”

“其实看了,听了你的作品,真有故事会的感觉,亲切……”

那么,我觉得话题的宗旨就在这里了,有声文字,会有故事会的感觉:亲切。

作者、朗读者、读者,三者之间产生共鸣的基础就是这一份亲切吧。

读一段文字,听一段朗读,之间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应该是沟连起三者之间共有的心理活动并产生了共鸣,自当不必用华丽的词藻去堆砌,只是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进行适当的文学加工,写出人们共同经历过的所想的所生活的,然后走心,入心,才会抒发出更加强烈的共鸣感吧。

三尺书台,一心枯守。在渐歇的夜雨中慢慢关上微寒的呓语,此时的一点共鸣让心灵在灯下,在曲中,在文字里绽放,一如周敦颐笔下那一朵静雅的莲,清涟而不妖,越过滚滚红尘,止于岁月万千……

6.由一次口语交际教学引发的思考 篇六

学生A:“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那次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时。站在舞台上, 我自豪, 我为爱我的人争了光!那一瞬间, 我懂得了勇者无惧, 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脑袋!” (毫无疑问, 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 肯定深得老师喜爱!)

学生B:“我家五口人,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疼爱着我, 呵护着我, 我仿佛就是他们手心里的宝———每一天我都生活得快乐与幸福!” (那么多亲人宠爱着这一个宝贝, 怎能不幸福呢?)

学生C:“父母打工, 我与年迈的爷爷相伴。昨天晚上, 我给他洗脚, 第一次发现爷爷的脚竟然是这样子的:粗黑的皮肤、暴露的青筋、僵硬的脚板……可就是这双脚呀, 几年间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我上学、放学……”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这样的孩子懂得感恩呀!)

我倾听着, 观察着, 希望发现更多的惊喜。不经意间, 一个神情落寞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几次举手, 可又不自觉地放下来, 似乎兴奋的课堂没有他的位置。我莫名地着急起来, 冲他微笑, 不停地暗示他不要气馁。终于, 他站了起来, 断断续续地说:“我成绩差, 说话慢, 在家老挨爸爸妈妈打, 同学们……也不愿和我多交往。可是, 今天, 我……我想告诉大家我的幸福。前天背课文,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背会两段, 老师夸我进步很大。还有, 昨天的数学作业我做对了三道题, 得了两颗星……其实, 我知道自己成绩差, 老是拖大家的后腿, 我很难过, 请你们原谅我!但是, 每天都和你们在一起, 我真的……真的很幸福!”显然这是一个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学生, 也许他的话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在片刻的沉寂之后, 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这节课成功的背后隐藏的缺憾常让我心沉重, 也时常使自己陷入对语文教学的追问之中:我们对课堂提出了诸多标准要求, 尤其是爱生之举是为师之本, 可是, 每位语文教师真的做到挚爱每个孩子了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教育的机会真的平等吗?

一.语文教师必须真诚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在当前的教育现状中, 由于无意或有意的“忽视”, 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排斥状态, 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这些并不是教育的本意啊!我们知道, 爱是教育的源动力, 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 是无论如何也走不进学生心里去, 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引路人的。

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定了红花配绿叶式的教学现象的存在, 活跃在课堂上的只是少数的几个学生, 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绿叶, 成为灯光下的暗角。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 要想得到老师的注意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孩子也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情感的缺失、心理的异化、成绩的差异、沟通的障碍等都需要教师去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 不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 是奢谈教学艺术的。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如果语文教师真的学会“全纳”身边的每个学生, 既爱“金凤凰”, 也爱“丑小鸭”, 不再有意无意地“忽视”, 用真情真爱感染学生, 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创造一种没有排斥和歧视, 有教无类的课堂情境, 以爱的光芒, 烛照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 那将是一个多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呀!

二.语文教学必须做到知性与情感的融合

在当前生存竞争压力很大的情况下, 人心浮躁, 节奏加快, 教育这一塑造人们美好心灵的光辉事业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外衣, 丧失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学生们普遍存在厌学、焦虑、对立、敏感、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 在中小学中屡见不鲜, 这也成了现在的教育之痛。从宏大的生命视角来看当前教育教学, 大家不难发现, 诸多教育问题都是在学生情感缺失, 智慧偏移和精神文化荒原背景下发生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 应该回归于“人”, 只有关注人, 关注人的生命存在, 让教育建立在人的生命之舟的根基上, 才能诞生真正的教育。

7.饭局上的笑话 篇七

2)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3) 站的更高,尿的更远。

4) 生活有时就像被太监一样——反抗是痛苦,不反抗还是痛苦!

5) 我朋友在他女友手机里的名字是“他”,后来他们分手了,就变成了“它”

6) 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

7) 你以为我会眼睁睁地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

8) 东边日出西边雨,导师无情我有情。

9)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

10) 其实我是一个天才,只可惜天妒英才!

11) 在床上,实践是检验功夫的唯一的标准。

12) 拥抱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明明靠的那么近,却看不见彼此的脸。

13) 这个世界上我只相信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不是你。

14) 我床上的不知道是谁媳妇,我媳妇不知道在谁的床上!

15) 我真想亲口管你爷爷叫声:爹!

16) 北科大骗了我大学四年,所以我打算用北科大教我的知识骗社会一辈子!

17) 海绵宝宝说小新对不起,我爱上了隔壁的小丸子…

18) 你说什么,蜡笔小新要和樱桃小丸子结婚了?

19) 哆啦A梦先生你愿意娶。樱桃小丸子小姐为妻么?

20) 或许有一天,当你披上婚纱的时候,我已披上了袈裟。

21) 刷牙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情,因为一手拿着杯具,一手拿着洗具。

22) 走自己的路让猫和狗说去吧。

23) 那天,你说你讨厌我,我笑了,笑的撕心裂肺。

24) 原来,爱情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我记得,你忘了。

25) 所谓情话,就是说了一些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却希望对方相信。

26) 工资就像大姨妈,一个月一次,一周左右就没了。

8.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八

记得那一天,我在家下面的小区里玩,我看见一个小朋友在打羽毛球,可是一不小心把羽毛球打到树上去了,当时他非常着急。他就准备把羽毛球拍丢上去把羽毛球打下来。可是他顿时停住了手,我想:那个小朋友多文明呀。然后他看到树旁边有一张凳子,他准备踩上去,可是他迟疑了一会儿。他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放在凳子上,然后踩上去。顿时我受到了很大启示。

那个小朋友既然那么文明,我想他小时候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这样的动作让我知道文明有时候就像一张纸的厚度,文明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只是看你发不发现而已,就像巴里所说的一样:“鬼是第一个半夜醒来的人创造的。”换一种说法,哪像纸一样厚度的文明就是那位小朋友创造的。所以我们可以无时无刻的创造文明。比如:一个手势,一些分享等,都是为文明他出一大步,

9.一次饭局引发的思考散文 篇九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 帮助他们有深切的体验, 在导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全班共34名同学, 学生都知道自己的学号, 我请学号是5~11号和20~26号的同学到前面来排成一排, 和下面的同学面对面, 依次报数。我告诉同学, 刚才所报的数就是自己的号码。然后让下面的同学迅速就近两人一组, 记住前面同学的代码, 我给每一组手里发一张白纸。要求座位上的同学仔细看好前面的同学, 两人商量后选出一位喜欢的同学, 只能选一位, 并把他的代号写在纸上, 写好后不许改动。被选中的同学将回到自己的座位。因为是10组同学选14位同学, 肯定至少会留下4位同学不被选中。然后, 我将对留在台上的同学进行采访, 了解他们的感受, 同时分析自己没被选中的原因, 询问他们是否希望自己被选中等问题。因为得到别人的接纳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需求, 所以, 我预计留下的同学会感到难过、孤独, 甚至带点恐惧吧, 借着他们的这些体验让他们分析一下自己未被选中的原因, 顺其自然就导入到这节课要探讨的主题: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带着自己别出心裁的导入, 我自信并愉快地开始了《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一课的探索。按照预先的设计, 每一步都顺利有序地进行着, 最终留在前面的有7位同学, 5男2女。这里要补充一点, 高二 (2) 班是个理科班, 男生数量远大于女生。正在我窃喜, 转入记者角色采访的过程中, 意外出现了。

“谁愿意说一下此时此刻自己真实的心情?”

我观察到只有1名同学脸色微红, 而其他同学还在那里嘻嘻地笑, 接着一位男生说:“我没有什么感觉, 无所谓!”

“真的无所谓吗?”我用微笑掩饰着自己的吃惊。

“其实, 真没有什么。”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随声附和:“我感觉挺好!”

“怎么个好法?”

“站在这里, 有那么多同学看着我。”

这时一位男生怯生生地低声说:“老师, 我感觉很不好, 为什么没有人喜欢我?”

“你自己分析出原因来了吗?”

“也许, 我不够优秀吧。”

我用眼睛扫视了一下其他同学, 他们似乎并不认同, 仍坚持自己的说法。因为这仅仅是一个时间不长的导入而已, 为了不耽误下面的时间, 无奈之下, 我把视线转移到座位上的同学:“同学们, 想一想, 如果是你站在前面, 希望被选中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我们看到大部分同学都期待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接纳, 既然我们都希望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 不断地增加或保持着自己的吸引力, 那么我们一定要知道哪些条件会影响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呢。本节课我们探讨的话题就是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

虽然本次导入的小意外并没有影响接下来的教学, 但课后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因为我怎么也没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反应。课后, 我找到被留下的几位同学, 询问他们心底的想法。原来, 孩子们的内心都挺难过, 但由于生理和心理均趋于成熟和稳定, 他们自我意识高涨, 他们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有很强的自尊要求, 并逐渐以一种全面、客观、辨证的方式看待自己、分析自己, 他们不希望让别人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 不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丢面子, 所以用另外一种表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其实是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表现。

这次出乎意料的学生反应引发了我对“当代我们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有强烈的责任感

我们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 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是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家庭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 我们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 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 有责任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二、有无私奉献的爱心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可谓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就学生而言, 我们都知道, 所有的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 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 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 都十分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 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

三、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优秀的教师, 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 因为有了心理健康的教师, 才能栽培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心理健康即个体以有效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 面对应接受的现实生活, 以谋求对自己, 对周遭世界最好的适应。因此, 心理健康的理想境界, 可描述为个体对己有自知之明, 体会自己能力之所及, 并且以极大之满足, 接受自己, 接受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必然会尊重学生, 知己容人, 致力于建造有效的沟通, 积极关怀学生, 教学态度自由而不放任, 达到言教、寓教与身教共融的境地。

10.引发的思考作文 篇十

这件事发生在公交车上,我和姥姥去姨姥家看望姨姥,可那时公交车上的人非常多,我们只能站着,一位阿姨看见了,说:“那位小朋友,阿姨要下车了,这个座位你坐吧!“我当时很不好意思,回答道”没事,阿姨,我不累,您坐吧。”我心里想:阿姨是大人,我是小孩子,小孩的体力一定比大人好得多,阿姨站着一定很累。不过,那位阿姨又说:“没关系,我要下车了,还是留给你坐吧!”我好像听懂了阿姨的话,说:“谢谢阿姨!”然后就坐下了。

过了一会儿,公交车从县里行到了市里,我一直看着外面的风景,没有注意车内的情况,突然,姥姥告诉我:“看那里,那位阿姨没有下车,她还在车上。”我看着她,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真想再说一声:“谢谢您,阿姨!”

11.聆听引发的思考 篇十一

二、如何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的一些措施。

案例背景: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其目的是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案例描述:

这天,我准备给学生欣赏《蜜蜂》这首音乐作品,我首先用《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作为导入,对小朋友说:今天,老师把我们的老朋友大象给请来了,随后请小朋友随着音乐节奏模仿大象走路的样子,旨在让学生体验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接着我对小朋友鼓励地说道:你们模仿的真好!有一种小动物也被你们吸引进来了,请你们猜猜它是谁?这时我播放音乐《蜜蜂》,刚开始孩子们好奇地听了一会,后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听得不是很投入了,听完以后,出乎我意料的是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回答刚才的问题,在我的激励下有一个同学终于举起小手了:“那是老虎”。他的回答令我同样的意外,本节课我让同学们欣赏《蜜蜂》这首音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可是老虎的形象离飞似乎有点远了吧。

就在我疑惑的时候,这时教室里有很多同学举起了小手,我满怀信心地对一位小朋友说:“你觉得会是谁呢?”

“是狮子”

“大象”

……

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同学们踊跃地回答着,但我看得出来,这些孩子大都没有经过考虑随便说的,他们的回答已完全经脱离了音乐。只是想表现得积极点而已,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

反思与研究:

以上展示的是我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欣赏《蜜蜂》的教学片段。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较调皮的特点,对于感受和聆听音乐,还处于未知阶段,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常常容易分散,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成了我们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通过这堂课的实践,使我有了这样的体会:在欣赏教学中,其中心点是“听”。以音乐为体,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来引导学生实现审美想象,并在聆听美妙音乐的同时,体验情感。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很重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学会安静地听音乐,只有这样,学生审美想象的翅膀才能张开,音乐才能进入人的心灵,才能与心灵的体验浑然一体,审美体验才能有所效果。“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更深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有聆听的耳朵。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学生理解音乐的重要前提。

一、巧设问题引导探知

倘若我们在环境设置中结合与教育有关的事物,常常以问题情景的设置形成孩子认知冲突,并激励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通过对环境中的探索理解问题情景中隐含的条件,从而去关注很多事物的因果关系、寻找各样的解决办法。在这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孩子要始终投入、注意力集中最后注意力也得到了发展。于是吸引学生去聆听、培养聆听时的习惯、在聆听中启发深层的体验,成了要解决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聆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还可能会收到学生们充满创意的回答。

12.一次饭局引发的思考散文 篇十二

一、让观察日记成为孩子习作的源点

在习作中, 学生最感头痛的是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写, 无从下笔”。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生活是习作之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因为坚持写观察日记, 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 了解社会, 积累素材, 丰富习作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经常写日记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积累写作素材, 增强写作的能力。从三年级起应当训练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观察日记是对日常生活进行经常性的细致观察所作的记录, 它可以一日一记, 也可以数日一记, 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也可以只写一个片段, 没有开头和结尾, 非常灵活。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大环境中观察、认识、体验, 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而只观察不记录, 许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人物、事件、生动的场面就会像天上的流星一样, 转瞬即逝, 当用到的时候再去回忆, 就会觉得朦朦胧胧, 很难提笔成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 可以把平时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灵感及时捕捉下来, 也可以把生活中容易淡化的零碎小事记下来。虽然事件不必惊天动地, 语言不必华丽动人, 但是这一件件小事却成了学生习作的素材。如:殷嘉敏同学看到妈妈削苹果, 不但将苹果皮削掉, 而且将苹果切成小片, 然后拿给奶奶吃, 她被妈妈孝顺长辈的行为感动, 于是就写了文章《这个苹果真甜》;冷笑成同学观察到校园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样子, 就写了文章《第一朵杏花》。只有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累积起来, 让观察日记成为习作的源点, 学生才不会“闭门造车, 胡编乱造”。

二、让细节描写成为孩子习作的重点

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 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习作时, 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 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

而所谓的细节描写, 就是指对人物某些细小的言谈举止或对环境事物等细枝末节之处所做的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是优秀习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特别是小学生习作大都是记叙文, 如果不能运用细节描写, 文章读起来难免干巴巴的, 毫无生气可言。因此, 细节描写是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如我们班的戈静怡同学写了一篇文章, 题目是《感动》, 大致的内容是:妈妈在寒冷的冬天接她放学的情境。文章平淡的叙述, 让人读后, 谈不上感动。笔者指导学生首先描写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以衬托人物的形象。接着具体写一写妈妈接自己时的语言和动作。在教师的点拨下, 戈静怡同学修改了自己的习作, 下面是她写的一个片段:“寒冷的冬天, 北风呼呼的刮着, 刮在脸上生生的疼……我的妈妈看见我, 连忙迎了过来, 为我又披上一件挡风的衣服, 并从怀中掏出两个包子, 关切地说:‘饿了吧!快吃吧!还热着呢!’吃着带有妈妈体温的包子, 再看看脸冻得红彤彤的妈妈, 我的眼眶湿了……”这段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环境描写, 细微而无声地把妈妈对我的爱生动地刻画出来。

三、让真情流露成为孩子习作的亮点

现在一部分学生的习作机械模仿, 甚至说假话、说套话, 内容单薄、语言干巴, 甚至感情失真失度, 更谈不上童心童趣。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指出:“没有情感这个品质, 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文章除了新颖的立意、选材和优美的语言、细致的细节描写外,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写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 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东西, 那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自己的真情流露才能感动读者, 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试想, 一篇文章连作者自己都不能感动, 又怎能打动读者呢?感情是诚挚的, 它弄不得虚假, 也只有当某些事、某句话、某个眼神真正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那个部分, 它就令你难忘。记得一位学生习作中这样写道:“我闭上眼睛装睡。只听得爸爸蹑手蹑脚地走进我的房间, 感觉到他轻轻地为我盖上被子, 掖好背角, 又感觉到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我的脸上……我体会到了爸爸严肃面孔后的慈爱!“情到真时总动人”, 学生用心写出了爸爸为他盖被子时的情境, 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用自己的语言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 让真挚的感情从内心深处自然地流淌出来。文章只有有了真情实感, 才能有妙笔生花的精彩。

13.一堂课引发的思考 篇十三

薛霞

摘要:课堂永远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学生的表现往往会超出老师的想象,所以经常会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一堂教学环节不够完整﹑没有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深感偶然的残缺有时反而会成就意外的完美。于是引发了我的如下思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教师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灵活生成;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不可求全责备。

关键词:意外效果兴趣点预设生成评价

本学期执教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时,有一个偶然的收获,故记之。我本来设计三步走完成教学目标:第一步整体感知,由简单了解钱先生其人其事导入新课,然后速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第二步研读文本(即本课学习重点),解决两个大问题,1、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2﹑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第三步总结读后感关键在一个“感”字,旨在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进自我思考,我们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写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堂永远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原野,学生的表现往往会超出老师的想象,所以经常会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课堂按我预设的步骤开始了,我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钱钟书,开始的两个学生参考一些工具书的简介读给大家听,气氛很严肃,我鼓励学生说:“请大家抛开参考书,说说你印象中生动的钱钟书吧!”有个学生讲了他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的轶事。有个学生提到他的妻子杨绛写了一篇散文《我们仨》,感觉他们一家很相爱。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饶有兴趣地议论起来,虽然只有少数学生读过著名的《围城》,但大家好像都知道“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名言,我不由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起钱先生的围城,讲方鸿渐,讲故事里面有趣的细节,讲他的幽默风格。结果这一环节的时间大大超出了我的原计划,不再是原定教学步骤中简单了解钱钟书,而是简单介绍了著名的《围城》,模仿钱先生的话说,就是不光给学生介绍了这只母鸡,还隆重推出了这只母鸡的孩子-----一只著名的鸡蛋。虽然有点超时,但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很顺利的梳理完文章思路。接下来我 1

让学生自己默读文章解读寓言的部分,然后站起来评论自己最喜欢或最认可作者解读的一则寓言,分析寓言表现了作者什么观点。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发言,联系现实解读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时间过得飞快,我们都还意犹未尽,下课铃骤然响起。此刻第二个教学步骤还没有完成,第三步已经无从谈起。情急之下,我灵机一动,结合钱老先生用寓言讽刺现实的特点,模仿钱先生一向的幽默讽刺风格,作了如下课堂小结:“钱钟书的幽默无处不在,他能发现存在于人身上的普遍缺点,我们读他对《伊索寓言》的新解读,感觉那些人很可笑,其实我们自己也可能有同类缺点,就好像我们正在嘲笑别人裸奔,却忽然发现自己只穿了裤衩,一时难免尴尬。”学生哄堂大笑,我们就此下课。

虽然这节课没有圆满完成预设的课堂步骤,却不能武断地说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相反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这堂课引发我思考了很多,总结反思如下几点:

一、本节课最大的成功是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只有他们充满求知的热情和渴望,课堂才会生动有实效,我感觉自己像田边的老农,听见了禾苗拔节生长的声音。所以老师备课的时候,不仅要精备教材,还要精备学生,同时不忘备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充满热情地站在学生中间,细心地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才会产生师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灵活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意想不到的情景,老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如果本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板着脸读完参考书上关于钱钟书的介绍就算完成了导入环节,那么本节课将会完全是另一番样子,课堂步骤可能会很完整,但是学生是否能投入文本就很难下结论,更别提激发学生课下继续阅读的兴趣了。

14.《饭局攻心术》之1饭局难题解答 篇十四

这可能是经验不足的职场菜鸟们最头疼的问题了,饭局一开始,便全身紧绷地等着敬酒,可不知道该何时出手。只能瞅着领导、客户吃吃喝喝,谈天说地,蠢蠢欲动就是不敢有所行动。好不容易牙一咬端杯站起,却常换来对方措手不及的表情。到底何时敬酒才算时机恰当呢?避免了以下几点,你就能抓住合适的敬酒时机了。

1.不要逾越地位敬酒。饭桌上常常有多位领导同坐,这时你如果想单独向某位领导敬酒,一定要等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敬过之后,你才可以跟上。

2.不要凑热闹敬酒。如果宾客刚被敬过酒,就不要立刻敬酒了。要等对方吃点东西,缓一缓再开始行动,否则对方可能会吃不消,你的敬酒就成罚酒了。

3.不要影响宾客用餐。如果对方嘴里在咀嚼食物,也不要敬酒,否则对方手忙脚乱地连嚼带咽,只会心里骂你没眼色。

4.不要打扰别人的交谈。对方正与别人聊天时也不要敬酒,这样打断了人家的交谈,很不礼貌。

多位领导同桌如何敬酒

很多时候,商务饭局中会有多位领导出现,要是个个等级分明也好办,难就难在一桌有几个同一级别的,或者级别不同,但没有按照顺序落座的,这个时候依照什么顺序敬酒就成了个难题。其实,说难也不难,第一个敬的肯定是最大的领导。这样就能以大领导为标杆,然后顺时针敬酒了,大家也都明白在按照传统规矩办事,就将职务之类的外在因素抛开了,谁也不会得罪。当然,为了让这个行为更加完满,有几个小手段要掌握。

1.敬完最高领导之后最好声明一下,告诉大家自己接下来要顺着圈敬酒,让大家心里有数。

2.要记得每位领导的职务和姓名,敬酒的时候要恭敬地称呼对方,这样能让对方感到你很尊敬他,心情会比较舒畅。

3.干杯要利索,切忌喝一点留一点,以及敬完一个休息一会儿,

酒要一口干掉,敬完一个马上接着敬下一位,别让下面的领导等你。

4.举手投足要大方,不要畏畏缩缩的一副小家子气。下属小家子气最不得领导的欢心。

5.如果你觉得自己实在没有胆量上阵应付这么多领导,可以找一个会说话的同事和你一起敬酒,这样会比较有底气。

如何说敬酒词

在敬酒的时候,如果能说几句得体又讨好的祝酒词当然会锦上添花。但通常面对领导的时候,下属们容易嘴拙,特别是刚出校门没多久的年轻人,常常支吾半天也说不出几个字,让人有点扫兴。与领导喝酒时,祝酒词是必须的,要不然你呆呆地喝再多杯,领导都无法接收到你的心意,还会觉得你很无趣。但把祝酒词说得天花乱坠也不是个好主意,一方面抢了领导的风头,另一方面冗长空洞的祝酒词大家也不爱听。商务饭局上得体的祝酒词要通俗简练,点到为止即可。

比如,年轻人可以表达对领导在工作上给予帮助的感激之情:××领导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敬您一杯酒表示感谢!或者,就干脆祝福领导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等等。

这样的祝酒词简单朴实,容易让对方接受,又不会出错

商务饭局还要注意的细节

1.敬酒也不必每位领导都要顾及。饭局中一般领导先敬酒,领导多的话,每个人敬几次,量就够了,如果你再一杯一杯敬个没完,会让大家反感。

15.一次饭局引发的思考散文 篇十五

来到办公室, 教研组的五位老师都在, 但因后面的一节课调课有困难, 老师们难以集中研讨, 李老师提出下班后再来进行集体备课, 可以先抽签确定授课人员, 教研组长胡老师自告奋勇的说:“这个课我来上吧! ”。 不愧是“党代表“, 做事情就是积极主动, 我说:“前面几个教研组, 都是按照要求和程序操作的, 今后学校都会采取这个方法开展研讨, 还是抽签决定人选比较合适。 ”于是, 大家聚了过来, 抽签结果却颇具戏剧性, 最后抽签的胡老师还是成就了她的“夙愿”。

下班后, 做完清校检查, 已经5:40了, 时值隆冬, 天色渐黑, 我再次来到三年级办公室, 五位老师正围坐在电脑边研讨, 他们讨论和修改每个教学环节, 为这节课的“精彩呈现”出谋献策, 我仔细聆听着,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不知不觉中,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 看着他们还意犹未尽, 我不便打断, 只得小声问李老师:“不早了, 你们还要多长时间? ”, 她说:”还有几个地方要斟酌, 估计还得一会儿。 ”我跟几位老师说:“大家抓紧时间, 早点搞完早回家吧! ”, 老师们应和了一声, 就继续开始讨论起来。

走出办公楼, 一阵寒风迎面袭来, 室外已是灯火阑珊, 回想刚才办公室里的那一幕, 不禁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有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团队, 我们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作为市高效课堂建设样本校, 钢花小学尝试通过年组互动研讨课, 增强教研组内部管理和活力, 推进集体备课研讨的有效开展, 构建“体验教学模式”, 在学校研讨展示环节中, 学校的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纷纷被教研组“力推”出阵, 较好地展现了个人的教学魅力。 但也有部分教师, 只忙碌于自己的“三分责任田”, 不主动参与各项研讨活动, 更不愿在学校或上一层面展现自身课堂教学, 久而久之, 变成了“啃老族”, 教学水平和质量难有起色, 于是, 学校采取了“四段”研讨教研模式, 逐月安排各教研组开展研讨课, 围绕模式的构建, 教师们在搜集资料, 自我思考初备, 集体备课研讨的基础上, 抽签确定授课教师, 授课后同教研组教师说课、评课, 让每位教师均能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我的思考

当踏进校园, 孩子们清脆的问好无法舒展你的双眉;当走进教室, 同学们朗朗的书声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端坐于办公桌前, 对于学校委派的任务消极参与;当我们的课堂不再饱含激情……我们的年轻心态正在退潮, 也一定染上了“职业倦怠症”。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教师的职业倦怠,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如何给教师“解困”, 让他们在每一个平凡的一天, 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自主生长, 体验职业的幸福? 是我们管理者必须思考和改进的话题。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转化的过程, 需要有效化解职业倦怠, 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 作为管理者, 应该努力调动教师们的内在需求, 把学习、研究、行动、思考、总结融为一体, 促进教师主动的、持续性的发展,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钢花小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于2003 年开始探索实施“体验式校本培训”, 即基于教师的需求, 以教学实际为立足点,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学习获得初步体验, 然后在培训组织者的指导下, 通过参与式合作活动, 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 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2008 年开始, 学校以潘海燕教师提出的“自修—反思式校本研修模式”为形式, 通过教师们自我反思, 发现问题, 在自修自研、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 形成解决问题策略,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 我校采取以下举措:

1.自我诊断, 查漏纠偏“谋问题”

自我反思是教师时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的基本行为, 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 学校采取推荐书目、集中学习、撰写心得等形式,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 了解有关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提高认知水平, 并不断的反思和超越。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对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自我分析和诊断, 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进行教学情况自查, 对个人课堂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反思, 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 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的行为及某些环节, 并针对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情把握不到位, 教学语言琐碎, 问题指向不明, 体验探究活动效度低, 学生参与不积极, 小组合作形式化, 评价方式单一, 教学节奏松散等问题, 学校在整理罗列后, 形成课堂低效问题单, 并逐一予以归因分析,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明确教师个人及备课组年度的研修方向。

2.专题研究, 以小见大“接地气”

教学即研究, 问题即课题, 教科研要摆脱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供需矛盾, 应做到“虚”与“实”相结合, 是教学过程就是研究过程, 教学成果就是研究成果, 真正实现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以“自修———反思”研修模式, 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日常教学实践有机联系, 采取小专题行动研究方式, 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 研修专题定位于“小”而“专”, 内容选择系列化、专题化。 如数学学科“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语文学科“白板技术在作文讲评中的应用”, 英语学科“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等课题, 采取个人或教研组立项的形式, 让教师研修活动聚焦于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 聚焦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分析, 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 对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研究, 增强自己的行为智慧, 教研组或学校对小专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进指导, 每学期进行一次小专题成果交流活动, 让大家集思广益, 共享经验。

3.四段研讨, 互帮互学“聚人气”

为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促进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针对性, 每学期初, 学校教导处根据学科的特点, 选择不同的课型, 由教研组申报研讨内容, 采取“个人初备 ———集中研讨 ——抽签授课———听评反思”四段形式, 逐月安排教研组开展研讨课。 教师们围绕高效课堂模式建模、研模, 在搜集资料, 自我思考初备, 集体备课研讨的基础上, 随机抽签确定授课教师, 授课后同教研组教师说课、评课, 教师们结合高效课堂评价表, 边听课, 边分析, 从单位时间内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面及状态、练习的有效性、评价方式等方面, 综合评判课堂教学, 及时调整后, 进行再次实践, 确保教师们在一个学年中均有1 至2 次校内交流展示的机会, 通过一个完整的研讨、授课、听评过程, 教师们撰写教学案例素材更为详实, 内容也更有操作性和理论性。

习惯成自然。 四段研讨形式在实施初期采取了至上而下的形式推进, 或许有些“强制性”, 但通过这个平台, 教师们在研修过程中, 获取了集体的智慧, 感受了课堂主阵地的成果后, 就成为教师们的“内需”, 促使他们化被动为主动, 乐于参与到这种研修过程, 大家在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积极氛围中, 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

4.提炼策略, 转化成果“取真经”

活动、体验、感悟是教师自主成长的三个核心要素, 在高效课堂建设全面推进, 尤其是在教育云、微课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 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 使得一些教师难以适从, 如何实现教师们从“座上客”到“实践者”, 必须以点带面, 提炼策略, 积蓄能量。

学校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每节常规课课后, 教师们都会及时撰写课后反思, 反思内容不求面面俱到, 但要有侧重, 总结得失, 发现问题, 探寻方法;每次教学研究都以“五个一”的形式来落实, 即一份教学设计, 一节课堂实录, 一份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个多媒体课件, 一个互动点评, 通过教研QQ群, 及时参与评课反思, 并上传资料。 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究、课例呈现、交流反思等过程, 学校已经初步构建了体验式“五步”教学高效课堂模式, 并总结出“自学———引导”、“问题———解决”、“情景———体验”等教学策略, 这种研修一旦成为工作常态和工作方式, 教师们就能走上更高层面, 对教育教学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变革。

上一篇:二手房屋买卖合同,房产合同,律师365合同下一篇:春节国家法定假日是几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