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生格言

2024-06-27

影响人生格言(共12篇)

1.影响人生格言 篇一

人生领悟对价值观的影响人生感悟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一套独特的价值观,这一套价值观会影响他整个人对于财富的定义,以及对于他这一生中想要追求什么,以及最终想要获得什么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我们在生活中收获到的人生领悟,能够给我们的价值观还是一定的积极影响。因为我们能够感悟到的.领悟,正是对于我们生活本身的一种探索和思考,这一份探索和思考对于我们构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非常重要,不仅仅是起到了借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以及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考虑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

因此,人生领悟对于我们价值观的成长,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收获到的对人生的领悟越多,我们的价值观就会越发成熟。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因为价值观本身也会对我们自身的领悟能够获取的多少起到了一种扩展的作用。

所以说,为了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更好的修缮和补充的过程,我们应该积极地发挥我们对人生的领悟,让我们已经产生的领悟积极的作用到我们的价值观中去,让我们的价值观能够更加符合我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以及我们对未来的看法。这样,我们在日后追求我们所要的东西的时候,才会更加有一个物质的考量点,才会更加有追求。

2.影响人生格言 篇二

崔绪治老师当年为我们讲授哲学原理中社会历史观部分, 他的精湛的、思辨的语言具有音律美, 抽象的哲学原理从他口中娓娓道来, 吸引我们神往探求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程结束的考试。当时他问我们:“希望用什么方式考试?”我们那时似乎有些犯傻:哪有过老师问学生如何考试的?崔老师告诉我们, 一种是通常的闭卷考试, 好处是可以把概念和原理掌握得更加扎实;还有一种是写文章, 好处是可以从中领悟治学方法。毋庸置疑, 我们选择了后者。

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 我选了崔老师指导的研究课题。在他的指导下, 体验到做论文的方法, 一直受用至今。

记得崔老师要求我们, 写论文之前先要熟悉领域研究的前沿状况, 力求写出新意来。写论文提纲的时候, 他要求我们首先规划好论文分几个部分, 然后列出每一部分中的大、小提纲, 最后规划好每一个小提纲怎么写, 包括论点、论据、结论, 等等。几乎论文未写, 就已经搭建起一个树形论文框架, 并且不只有树杆、树枝, 还有树叶。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写作方法, 简直与东尼·伯赞的思维导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工作6年之后的1988年, 我的第一篇文章——《中学生爱情道德教育初探》, 刊登在《人民教育》上。从此, 开始了我的实践研究之路, 之所以定位于实践研究, 是因为实践之树常青, 有实践、有研究, 就会有创新。究其方法, 皆为师从崔绪治老师所得。

黎加厚教授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智者。最初吸引我的, 是黎加厚老师所作学术报告——《构建高智慧的学习新体系》。时值课程改革之初, 面临全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这些由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教育工作者, 很有些彷徨。黎老师的报告如醍醐灌顶, 为我们指引了实践新课改的方向。

2003年夏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黄山年会, 对我和加厚老师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当时, 黎老师在会上做《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培训报告, 报告期间, 黎老师把会场内的中小学老师按照座位的片区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坊 (workshop) , 每个工作坊都有不同的讨论内容, 坊内讨论之后还要大会交流。我所在的那一片区接到的讨论题是关于多学科整合的内容。我在大会交流时, 从科学发展的背景出发, 阐述多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也许超越了一般中小学教师的理解, 引起了加厚老师的注意。

2004年, 加厚老师把工作坊激发智慧的学习方式引入苏州市信息化教育研究型教师培训班。每次上课, 先让老师们谈对概念、方法或原理的理解。一开始, 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学员们觉得很不是味:教员没讲课, 倒让当学员的说概念、方法或原理, 那还要教员干什么?不过被工作坊逼得没办法, 只能斗胆抛出“他山之石”, 没想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些“他山之石”成了一个个讨论主题, 七嘴八舌的头脑风暴就此展开, 末了, 每个人都收获了新的理念、方法、自信。

加厚老师把BLOG介绍给苏州的老师, 我们便把工作坊研修方法搬到BLOG上, 首开网络教研风气, 推动着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3.缺憾,不能影响人生的美好 篇三

西风渐起,花园里的各色花朵在雨中凋零,月月绽放的月季也不例外,遗憾地丢失了几片花瓣。可是,丢失了花瓣的月季,在雨后的明媚阳光下,依旧含笑绽放,亮丽动人。原来,世间万物,并非只有完整才美丽。

偶然,我来到杭州“灿奥家园”接受培训,遇到了一群特殊的体育人才。这些身体有着各种缺陷的运动员,他们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戴着助听器,或是比划着哑语,接受各种训练,跑步、跳高、射击、击剑、打乒乓球、踢足球,甚至游泳。训练时,他们没有过多的喧闹,只是跟着教练,认真地做着动作,一遍又一遍,力争符合要求。汗水从他们的脸上无声地滴落下来,他们的脸上却满是倔强。尽管此时,他们只穿汗衫短裤,而我们穿着厚厚的毛衣。

吃饭时,我又在走廊上遇见他们,他们成群结队,说着笑着,彼此打趣。此刻,他们就是一群顽皮的大孩子,享受着片刻的闲暇,满脸的阳光,满脸的天真,满脸的惬意。其中,有几个人与我擦肩而过时,对我含笑致意。于是,我也随之快乐,一同欢笑。

一天清晨,我散步归来,路遇一群运动员正要外出比赛。他们安静地站在门口等车,脸上一律是平静的微笑。我朝他们笑笑,见一个姑娘抱着一只可爱的毛绒玩具,忍不住赞道:“好可爱的叮当猫!”可是,那个孩子笑着冲我直摆手,并且不停地比划着。看我不明白,一旁的教练当起了翻译:“那不是叮当猫,是‘哆啦A梦’。西溪印象城正搞活动,你们晚上有空可以去转转,不远的,门口乘车到‘留下北’下就行了。”说完,他用哑语告诉孩子我的意思,孩子们一起朝我微笑,感谢我的称赞。看着他们年轻可爱的模样,我心中没有疼痛或怜惜,只有喜爱和欣赏。他们将去赛场拼搏,但他们没有赛前的焦虑,只有平静的期待。对他们而言,比赛就像我上课一样是常态吧。更难得的是,他们有如此纯粹的快乐。

同学们,上帝有时也会有疏忽。他的疏忽,让这群孩子的身上有了各种的丢失,失去了完美,让他们经历了常人没有的痛苦。然而,上帝又很公正,赐予这些孩子一颗简单明亮的心,让他们体会生活的美好。这份快乐,让缺憾的伤害减低到最低点。

缺憾,不能带走人生的美好。

去年秋天,我曾登上三清山。三清山,道教名山,人间福地,清雅宁静。山间有许多傲岸的松树,郁郁葱茏。细细端详,我发现它们也有残缺。山风或是寒冷,让它们的生长极不平衡。向阳的一边,枝繁叶茂,姿态万千;背阴的一边则枝丫枯瘦,形态单一。那些多情的“迎客松”和“送客松”,原就是这种不完美的典型代表。人们记住了,它们是热情的“迎客松”,多情的“送客松”,谁又会因缺憾而质疑它们的情、它们的美呢?

缺憾,成就了风景别样的美丽。

天空的明月,三十天里只有一晚圆满。可是,谁能说一钩新月不清新,半轮月色不雅致呢?高山的瀑布奔腾而来,一路跳跃高歌,破碎之间珠飞玉落,璀璨夺目,谁能说它不绮丽?哪一棵苍翠挺拔的大树,没有痛苦的伤痕?哪一朵鲜艳明媚的花瓣,没有虫噬的斑点?哪一抹笑靥的背后,没有失意的泪珠?

缺憾,是万物存在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丰富生活的另一种常态。只要愿意,生命照样可以快乐美好。一朵零落的月季里,也有上帝送你的“哆啦A梦”。

让我们记住“灿奥家园”孩子的笑容,像他们那样勇敢地面对挑战,像他们那样安静地出发,像他们简单地爱着生活。生活有缺陷,人生不完美,但心灵很明媚。

谢谢!

4.影响人生的哲理名言 篇四

1、做前,可以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2、最常见的勇气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实和正直,能够抵制诱惑,敢于讲真话,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而不要虚伪造作。

3、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4、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5、只要努力抬起你的双脚,胜利将属于你。

6、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

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8、一个人若想学会滑冰,那么他一定要做好在冰上摔跤的准备。

9、学做任何事得按部就班,急不得。

10、眼睛的鲜活便滋润了奋斗的鲜活,拼搏的鲜活,智慧的鲜活,成功的鲜活。

11、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12、只要你肯奋斗,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可能的。

13、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了书籍,就好像小鸟在天空中飞翔时断了翅膀一样,永远不能前进。

14、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15、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16、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17、毅力和耐性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18、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19、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20、如果一个人拒绝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那么他只能处在弱小、可怜、凄惨的境地。

21、山顶对我们半山腰的人来说并不遥远。

22、时光匆匆流逝过,平平淡淡才是真。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23、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24、我们最值得自豪的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之后都爬起来。

25、在成功的道路上,激情是需要的,志向是可贵的,但更重要的是那毫无情趣的近乎平常的坚守的毅力和勇气。

26、再困难,氧气总是够吸的吧!

27、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28、溪流的秀美是因为它脚下的路坎坷不平。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0、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无需豪言壮语,默默行动会诠释一切。

3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那么请做自己的伯乐。

32、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33、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34、瀑布对悬崖无可畏惧,所以唱出气势磅礴的生命之歌。

35、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坏的打算。

36、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37、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38、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39、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40、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41、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4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43、脚下的路还很长,活着就要坚决走下去。

44、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终会到来。

45、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受坏习惯的诱惑。

46、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47、孤单寂寞与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

48、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49、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50、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

5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52、瞄准天上的星星,或许你永远也射不到,但却比你瞄准树梢射得高远。

53、没有灯的小路一样可以行走,只要心还在。

54、不要因为别人而影响了你的生活节奏。

55、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做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56、不管前方有多少险滩、暗礁、荆棘、陷阱,你只要找准正确的道路,就能顺利走向前方。

57、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5.绝对影响人生的名言名句 篇五

2、用爱生活,你会使自己幸福!用爱工作,你会使很多人幸福!

3、没有创造的生活不能算生活,只能算活着。

4、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要抱怨,因为没有用!人总是在反省中进步的!

5、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

6、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7、当世界给草籽重压时,它总会用自己的方法破土而出。

8、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9、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10、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1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3、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

14、带着感恩的心启程,学会爱,爱父母,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

15、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1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7、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原以为“得不到”和“已失去”是最珍贵的,可原来把握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6.影响我人生的一本书 篇六

这些年,看了一些书,很多好书都在不同时期影响着自己的成长。可当真的提起笔选择到底哪本书对我人生影响最深的时候,还是犹豫了。是啊,像《菜根谭》、《原本大学微言》这类的经典之作怎么能影响不深。一篇篇书目掠过,到最后,一本书,一位作家的名字浮现在脑海里,那就是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当我若干年之后重新拿起他,对于余秋雨那种矛盾的观感挥之不去,从喜欢到厌烦再到最后的重新审视,再重读全书,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又是一种对人对事的独立思考的锻炼。

有那么一本书,给我文学的启蒙

《山居笔记》是一部行记,余秋雨用脚步感悟中华文明写就了十一篇散文。从九二年到九四年,他辞去了原职,两年的时间对自己的困惑来了一次实地探访。以“一个王朝的背影”为始,用“历史的暗角”而终。康熙、苏轼、朱熹;宁古塔、岳麓书院、承德避暑山庄;晋商、十万进士、魏晋人物。几多风流人物,历史厚重之地,纷繁传奇群体融汇其中,就是这样一幅有山水风流人物的画卷,以散文娓娓道来,酣畅淋漓。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刚刚高一,偷偷翻看一眼之后便不能自拔。那时候,很多生涩的经典名著总也读不懂,对于很多枯燥的历史又提不起兴趣。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有山水,有历史,还有文化,更有一名高中生好奇与求知。余秋雨凭借自己对于中国历史的熟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将他对于文化,对于历史的理解诉诸笔端,将的历史用略带感性的文字传达给许多像我一样并没有成熟史观的受众,文化的熏陶也由此而来。

全新的词汇搭配,多样的行文架构,哲学的叙事方法,这些都是当时的我从未接触到的新鲜事儿。那时候就在想:“原来文字也可以这样组合”。因此,开始模仿他的写法,开始摘抄里面的经典语句。是这本书完成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他奠定了我对于文字的热爱,于是开始自己动笔写,从此写作就成了我一直以来的坚持。正是这本书给了我最初的写作动力,每当写出的文字在高中文学社里引起很多同学的评论时,那种成就感便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将所思所想付诸笔端。

有那么一本书,给我前进的力量

中国文人就是有一种能力,足不出户便可上达千年,下至当今,用一支笔而论述上下五千年。作为一本散文集的《山居笔记》,包含了太多余秋雨对文化文人的思考。但读至“苏东坡的突围”一章时,我停住了,细细的读了三遍。最简单的原因:我也是东坡先生最忠实的崇拜者。

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是一所普通二本工科院校,校园的文化气息不是那么浓,我这个有点书生气略浓的人总显得和周围人有点格格不入。大家忙着打游戏的时候我在图书馆,都在拿着手机看各种网络小说的时候我却端着纸质书边做笔记边看。找不到人讨论历史,也找不到人一起写文论今,那时候的心态就像一只孤傲却还没有长大的丑小鸭。在别人眼中,我和他们不太一样;而在我眼中,他们也和我不太一样。当这种状态持续半个学期以后,我开始认识到,我必须改变。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这是在《苏东坡的突围》中的一段话,关于成熟,关于成长。当时那个刚入大学而彷徨无错的自己犹如抓到了一支救命的稻草,我开始尝试平衡,开始尝试在融入群体之时低调的保持着自己的固有习惯。所有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周围人的看法逐渐在改变,我也能更客观的评判自己所处的环境,向周围人学习。

有那么一本书,让我学会独立思考

如果一本书对自己的影响是以人生的长度计算,那么他就不应仅仅是文笔和意蕴上的启发,也应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人生,投向做人的本身学问。

余秋雨有很多很多本书,《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书。如果说《文化苦旅》引起了我对余秋雨散文的兴趣,那么《山居笔记》就是奠定了我对他长久的关注,这也才有了由书及人最后反观自己的自省。

对于余秋雨,现在社会上毁誉参半,曾经荣耀无比的文学大师,到现在不得不封笔保身的“矫情”大师。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我也是经历过喜欢到厌烦再到现在的重新审视。细细想来,有他本身的,有社会的,也有自己的。

文人,就该做文人该做的事。商业是最能腐蚀文化的,商业化的作家不能称之为文人。就像我们年轻人,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就应该着眼于当下。斗志不可失,但绝不应该好高骛远。

判断一个人、一件事,绝对不能人云亦云。余秋雨是一个商业化及其浓的作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在写作的进程中一直伴随着盗版商的窥测,在妥协与反抗中,诋毁,批评接踵而至,而他们的力量也在社会上形成了声音。最后,自己改变了立场。现在回想当时莫名的愤怒与厌恶,着实来的太过轻浅。

当我成年以后再度拿起他的书本,重新审视年少的偏执,每一次都是新的自省。《山居笔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山水情韵,水墨历史的人文熏陶;也开始对事物进行辩证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

结语

喜欢一本书有很多种理由,但大体上任何理由能抵不上对人生态度影响的重要。每每重新翻阅《山居笔记》,合书沉思,一段段厚重历史,一群群传奇人物如浮光掠影般闪耀而过,借古明今,以史为镜。

读书总是一种很有趣的人生体验,他总能将你带入到作者的语境去思考或遥远或当下的问题。《山居笔记》这本书伴随我的是长达十六年的反思,有很多书都对我影响至深,因为从来没有改变过对他们的喜爱。但《山居笔记》这本书,余秋雨这位作家所带给我对情与理的深思,是与非的明辨,真与假的甄别也一直以来伴随着我的成长。

7.影响人生格言 篇七

因此, 地域文化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加林是路遥倾心塑造的青年人形象, 他风度潇洒, 满身才能, 性格倔强, 勇于进取。他苦于农村的落后, 渴望“现代文明的风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高加林用他的所作所为, 冲击着农村的传统平静、古朴的生活方式, 表现了对现实生活欢乐的追求和肯定。憧憬着一种现代化的更文明的生活。他性格中不断进取的因素, 使他有一种冒险精神, 但是他又保持着质朴和勤劳的传统美德, 坚守着对平凡生活的信念, 一直努力, 从未想放弃。本文主要来探讨陕北的地域文化对高加林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高加林活跃的生命力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 西部是陇东, 宁夏东部为黄河, 晋西大峡谷, 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高原, 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的地带。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 居于中湿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 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长期的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益荒漠化, 形成了山荒岭秃, 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2]25这种鲜明的陕北文化特征决定了路遥及其创作无法超越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生活的困顿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气质, 形成了吃苦耐劳的、自强不息的品格。”[3]55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他在面对人生中三个大曲折:怀着极大的梦想考大学落榜了;当民办教师又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庸才三星给替换了;在马战胜的帮助下成为县通讯社的记者, 而在他事业和爱情春风得意, 准备离开这里和黄亚萍到南京去的时候却又被打回了农村的时候, 高加林没有退缩、屈服, 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

从高加林身上, 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生命抗争冲动所展现的悲壮美, 这是黄土高原赋予他的一种生命力。他在生活的困境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但生活的道路并没有因为他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方向, 他是人生旅程中自以为是的强者, 但一连串的打击使原本对未来抱有美好幻想的他一度陷入低谷。“身体沉重得像受了伤一般, 眼睛茫然地望着窗外”痛苦, 颓废, 自暴自弃, 这是每个人遇到困难时都可能有的一种状态。他是一个青年, 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久久在他脑海中徘徊。他没有听天由命, 主动给叔父写信, 看能不能在新疆帮他找工作。[4]139同时我们看到了高加林身上呈现出来失败的颓唐与懦弱, 这种情绪是弹簧, 在情绪最低落以后, 那种执着的进取的品性, 不安于现状的力量在高加林的潜意识里不断壮大。他在逆境中努力寻找一条能让自已获得新生的绳索。这份坚韧与执着, 勇敢与上进难能可贵。他又保持着质朴和勤劳的美德, 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与黄土地抗争的一种外延的表现同时又保持着质朴和勤劳的美德。

高加林的意识中有着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 即在苦难的磨砺中坚强的追求理想的人生。正如英国美学家司马特 (N.Smant) 指出:“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 他逆来顺受了苦难, 那就是真正的悲剧, 哪怕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片刻的活力, 激情和灵感, 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已。”[5]106这就是陕北的自然环境给予高加林与黄土地抗争, 在困境中不断的追求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

二.人文环境———高加林敢于向传统挑战

陕北人很早就有一种属于自已的文化。在陕北历史上, 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 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 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在陕北开始而向全国壮大的。高加林就是一个典型的陕北青年,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这块地域文化熏陶下的缩影, 敢于向传统挑战和大胆的追求爱情。他没有向高家村的权威人物挑战, 而是带着身上的鲜活与朝气扎根农村, 着手对农村落后现状进行改革, 向农村的传统挑战。起初的烦躁和压抑似乎被这一“创举”的喜悦冲淡, 然而随之而来的不解和埋怨, 又使他陷入“沉重和痛苦”的沼泽。面对无知的村民, 他在心中苦苦呐喊:“现代文明的风啊, 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同时, 他在鼓励巧珍刷牙, 希望自已心爱的人能同自已一样, 尽量缩短在他与巧珍身上所体现的城乡差异。刘巧珍刷牙了。这件事本来很平常, 可一旦在她身上出现立刻在村子里传得风一股雨一股。他就是这样狂热地搅动着古老而又平静的农村, 应该说他身上的闪光点凝聚着时代色彩的因素, 这样一种饱含着青春气息的活力, 这样一种力求改变守旧状况的渴望, 是闪烁着光彩和富于魅力的。

高加林是一个普通的却是才华横溢的乡村知识青年, 在黄亚萍这个城市姑娘的眼里, 这个英俊潇洒, 才华横溢的青年有点像保尔·柯察金, 又有点像《红与黑》中于连·索黑尔, 姑娘是把高加林当英雄来崇拜的。[6]126高加林的热情、浪漫, 彰显了胡汉文化影响之下陕北文化的剽悍、勇敢、顽强。他们的爱情就以挑战的姿态向古老的农村陈旧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两个青年没有禁锢于传统的道德礼教中, 而是互相敞开了纯洁的心扉, 渴望一份真挚的爱情。对高加林来说, 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也是对傲气十足的“二能人”的打击和抱负!原本风平浪静, 墨守陈规的村庄也被高加林的“无礼”和“放肆”扰乱了。他和黄亚萍的恋爱生活完全是“现代”的。他们穿着泳衣去城外的水潭里去游泳, 游泳后带着墨镜在河边沙滩上晒太阳。他们张扬的在小县城进行着完全西方式的恋爱, 如果在高家村高加林是敢于挑战的, 在这个小县城他也敢于向传统挑起了更大胆的挑战。

高加林是一股对落后、愚昧的冲击力量, 那他的勇敢, 坚定与不为人所理解的“放肆”一定是股力量的核心。那种不畏舆论压力的信念也是陕北文化的粗犷豪放、剽悍勇敢的一种特定表现。力求改变守旧状况的渴望, 是闪烁着光彩和富于魅力的。突出的个性气质和才华使高加林超越了传统, 冲破落后的环境的束缚, 这可能是胡汉文化影响陕北人所具有的一种深入骨髓的浪漫、叛逆、开放的精神气质。

三.文化环境———高加林挥之不去的“黄土”情结

陕北大地是一个深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乡土情结和生命的沉重去感受生活。路遥充分地表现出他对黄土地以及农民的深厚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正如有论者指出:“在作品中, 对黄土、对农民, 他灌注的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 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这种浓烈的情感色调贯穿在他的几乎全部创作活动之中, 是沸腾在他作品中的血液。”[7]215路遥曾说:“《人生》以来, 某些评论对我主要的责难是所谓‘回归土地’的问题。说我有‘恋土情结’说我没有割断旧观念的脐带等等……首先应该弄清楚, 是谁让高加林经历那么多折磨或自我折磨走了一个圆圈后不得不又回到起点?”[8]136

高加林本来就是土地的儿子, 他不情愿像父辈那样生于黄土, 刨根于黄土, 终老于黄土。作品清楚地告诉我们:高加林不满足于农业生产状况的落后, 不满足农村生活方式的平静闭塞, 有追求新生活的进取心;他一方面痛苦于农村的落后, 另一方面又缺乏改变它的信心。他追求自我价值的倾向, 他总想展翅高飞, 到大城市去寻找自已理想的乐园。他企图依靠个人奋斗去争取自已的前途, 殊不知生他养他的大地母亲才是他力量最深厚的源泉。高加林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 由于社会和个人复杂的原因, 他又回到了偏僻的山村。他想摆脱土地的束缚, 改变个人的处境, 寻求发展自已才智的生活条件。在他短暂而又曲折的人生旅程中, 时而梦幻变成现实, 时而现实又化为幻想。最后, 终于认识到追求理想永远离不开生他养他支撑他的黄土地和它所滋养的家乡人民。

综上所述, 陕北人的黄土情结可以追溯到中国遥远的过去, 这种长期的对于土地无法动摇的情感依赖和把黄土地诗化、神化的宗教般虔诚的心理是陕北特有的。他生长于这个有浓郁特色的文化氛围, 那么他笔下塑造的人物也是这块土地的产物, 离不开文化的熏陶, 他的根扎在那厚重而又贫瘠的土地上, 他的创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在陕北这个特定的自然和人文风貌。陕北一方的水土对陕北儿女的哺育与栽培, 不仅是对高加林的影响, 他影响一代又一代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之上生活的儿女们, 陕北的地域文化也激励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张瑞英.四川现代乡土小说的巴蜀文化渊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2007 (10) 152

[2]郭蒙;赵学勇.试论陕西当代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特色[D]

[3]陈思广.理解路遥重读路遥文集[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 (5) :55.

[4]斯马特.悲剧 (M)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106.

[5]赵俊贤.中国当代小说史稿—人物形象系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126.

[6]李勇.路遥论 (J) .小说评论.1986 (5) :74

[7]赵学勇.路遥的乡土情结.李建军;邢小利.路遥评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15.

8.影响人生格言 篇八

【关键词】张爱玲;作品;人生体验;缺失;孤独

一个作家作为感情充沛的个体,其人生经历和感情跌宕的蛛丝马迹必然会投射于作品,张爱玲也不例外。她真实描摹了普通人的灰暗生命图案,刻画出普通人卑弱可怜的人性,作品中弥漫着孤独的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爱玲对自身人生体验的感知和认识。

一、创作心理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记忆对于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曾将童年体验分为丰富性和缺失性体验两种。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方面都得到满足,生活充实而无忧无虑——这是丰富性体验。而所谓缺失性经验,是指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比之丰富性体验,缺失性体验在激发创作者的内在心理驱动上更为强烈。中国女作家中,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她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的大家庭中。父亲是满清遗少,继承了遗少的全部荒淫、残暴,母亲是一位留过洋的新派女性,爱好音乐、文学。在这一新一旧组成的畸形家庭里,无爱可言却拥有无尽的争斗与倾轧,她从小就饱尝了因为旧式婚姻造成父母感情裂变所带来的家庭不幸和痛苦。

于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父爱是永远的缺失。《琉璃瓦》中的姚先生有七个女儿,个个美丽可人。姚先生对此感到十分惬意,但是她并不为女儿们的幸福和前途着想,只是把她们当做自己晋升的垫脚石。他自己是印刷所广告部主任,于是把大女儿嫁给了印刷所大股东的儿子——一个不求上进的青年,可怜的大女儿成了牺牲品。掩盖在这温情脉脉的父爱面纱下的,是姚先生“职业上的发展”的自私欲望。“母亲”这个形象在世人心目中向来联想到的便是爱心、圣洁,是为儿女遮风挡雨的港湾。

二、童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对她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年时期与胡兰成的爱情,更加深了她情感上无爱的缺陷。张爱玲笔下的婚姻爱情总是充满磨难,有着或多或少的缺憾,甚至谈不上真诚,爱情反而成了有利可图的工具。

谈到爱情,不得不提到《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穷遗老的女儿,娘家呆不下去,急需借婚姻找个“饭碗”。范柳原是一个家产丰厚,被宠坏了的花花公子:“嫖赌吃喝,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白流苏需要范柳原首先是缘于生存的需要“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范柳原粘上白流苏是他在阅人无数之后,反过来对守旧的中国女人一时感了兴趣,“他要她,可是不愿意娶她。”当战争来临,在战争艰难恶劣的环境之下,他们在大难临头中产生了一种相互的依赖,最后才结了婚。这就是《倾城之恋》的真相。因为战争毁了他们的文明生活,才促成了他们的婚姻;成就了白流苏的生存梦想;也成全了他们的经典“爱情”,创造了爱情的“奇迹”。原来他们的爱情是缘于整个文明毁灭之后,空虚惶恐的同类间的惺惺相惜,以及特定环境中的相互慰藉,相濡以沫。

没有真的爱情,但却有实用的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言:“这样的婚姻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爱情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作者将爱情婚姻还原的这样深刻,正是由于不幸的人生经历给她的心灵造成了无尽的创伤。童年时失爱于亲情,年轻时失爱于爱情。特殊的人生体验给了她刻骨铭心的伤痛,因为她对这个世界是不肯定的,她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危机感,现实的无情,导致了她对爱情的悲观,她以冰冷的笔端去宣泄内心的孤独。

三、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对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的审视,得出“无爱”的结论后,人物的“孤独”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更常见的是自私、冷漠、仇视。曹七巧是强悍阴鸷的,也是孤独的,她恨一切人,一切人都恨她,“她知道儿子女儿恨透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川嫦是善良而柔弱的,却也逃不出孤独的形役,”她是个拖累,对于整个世界,她是个拖累。”《封锁》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象征意义:人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被无形地“封锁”隔开了。在有形的被“封锁”的电车中吕宗桢与吴翠远互诉苦衷,倾吐爱意,但这一段情缘只不过是他们的一首幻想曲。当有形的“封锁”解除,他们又陷入了无形的封锁,仍然是陌路人,甚至是连那一点幻想都结束了。

当张爱玲以锐利的笔端为钥匙开启了人们的心门,里面蕴藏的是人性的自私、贪婪和虚伪,这是作者建立在自己的情感体验之上的。托马斯·活尔夫说过:“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价值的东西,她必须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张爱玲作品中这种痕迹更为明显。她一生都身陷在真爱缺失的阴影中,幼年的她过早地积淀了否定世界的悲剧意识。因而,她以内心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经营了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在她的笔下,情也好,景也罢,所渗透的“不是淡淡的哀愁,更不是美丽的哀愁,而是令人彻骨的伤感。”这是她经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进行的整饬。进而揭示了千疮百孔的感情中所体现出人情的冷漠以及人性的孤独。

【参考文献】

[1]Jerry M..Burger. 《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冯祖贻 《百年家族》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爱玲《张爱玲全集》作家出版社【M】2006

9.高考品质对人生的影响作文 篇九

“诸葛先生,诸葛先生!”月下的草坪上,我纵声高呼。只见一个人从营帐中阔步走出,他纶巾羽扇,素履皂绦,身衣鹤氅,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态。我知道这便是诸葛亮先生了,便大步上前笑道:“诸葛先生,我是远方来的客人,想见见您。”“远客到来,有失迎接,还望见谅。何不同到帐中饮茶坐论?”

微晕的营帐里,我和诸葛亮同几而坐。芳香的茶叶沁人心腹,一股茶香在脾中荡漾开来,我感到心旷神怡,开口道:“诸葛先生,我早已久仰您的大名,先生,为什么您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立不朽奇功?”

他含笑道:“其实,我的取胜之匙,只有两个字:镇静。”“镇静?”我疑惑不解。“是的。”他答道,“若没有镇静,我也达不到今日的辉煌。想当年,隆中对策,我镇静地分析天下形势,使先主茅塞顿开,最终让我有了一片大施拳脚的天地;战群儒,我也十分紧张,但我临危不乱,镇静地觉察到他们言语的漏洞,最终逐个击破,成功结吴;草船借箭时,我镇静地凭借有利形势,不费吹灰之力,便得以借箭;空城计则更是镇静的功劳了,否则我早已丧身于司马懿大军之下。镇静是我的取胜之匙。”

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那么,您的对手就是因为不镇静才失败的咯?”他啜饮一口茶,继续道:“是啊,曹操乱世枭雄,却不能镇静分析形势,盲目放箭,使其为我所用;司马懿也可谓绝世奇才,却屡败于我手,因为他面对我时便疑神疑鬼,甚至连空城这样能置我于死地的好机会也把握不住,这全是因为不镇静啊。”

我恍然大悟,镇静确实是胜利的法宝啊,若没有镇静,纵使你才高八斗,足智多谋,最终也只能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啊。

沉默良久,我起身作揖道:“先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凭您‘英才胜管乐,妙策胜孙吴’的才智,以及每时每刻的镇静,您定能登峰造极,再创辉煌。”

10.孙子兵法对人生规划的影响 篇十

世上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但是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旅途中,既有坎坷,也有坦途。即有陷阱,也有成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测,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严峻的人生课题。

为此,研究一下“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九地篇)意思是说,士卒处于危险境地,但只要努力作战,也能转危为安;士卒陷于死地,但只要拼死作战,转死为生在战场上,军队陷于危险境地,经过努力可以转败为胜在生活中,只有当人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和坎坷之后,才能懂得怎样去生活,去拼搏,去奋斗,才能懂得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陷入危境,无疑是一件坏事,它给人们带来危险,带来困难,只有冲破危境,才能转危为安;但转危为安的同时,就消除了危险,就解决了困难,就取得了胜利,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这就是矛盾的转化,即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如果我们不了解转化的这种必然性,当我们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时,就容易悲观失望如果我们了解了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就会对一切事情充满信心,从而战胜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人的韧性和强度往往与他的阅历有关不到山区,不会知道路途的曲折,不到江海,不会知道海水的深浅,失败孕育着成功,错误会使人变得聪明人们都希望成功,可是成功有时会使人昏聩陶醉,使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使人变得浮躁;人们都讨厌失败,可是失败有时会使人清醒冷静,使人重新估量自己的存在,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人的聪明和自己的明智及道路的选择,往往在失败以后“所以,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它可以使我们重新振作起来,总结失败的教训,架起成功的桥梁。举一个英国作家肖伯纳的例子,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缺少母爱和父爱,15岁失学,20岁只身到伦敦孤军奋战。他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写作,但仍然不断地遭到失败,发表小说的美梦变成书稿发霉的现实,甚至狼狈到连寄稿邮票都买不起的地步。但不公的命运没有使肖伯纳放弃手中的笔,当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失败和痛苦之后,肖伯纳这个小人物终于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拥有了世界各国许多读者。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只有经历了苦难的岁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1.影响人生格言 篇十一

一、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的爱好、性格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性格和爱好的形成,受某位语文老师影响最大。从教育的人文角度看,任何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高尚情感的教育,但

从语文学科的特征来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敏感性。因而它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达到教育作用,又显示出自己的个人修养。不仅如此,教师的身教更甚于言传,它像一本无字的教科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习惯。事实证明:教师教学中自信的表情,温文尔雅的仪表,甚至教师的语言、文学修养等都常常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语文教师注意人格修养,学生的气质行为也常常会更高尚。身为语文教师,必须在行为上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文教师要尊重语文教材,影响学生人生的选择

人教版語文大多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它们是长期文化发展史上筛选下来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宽阔的胸怀,富有创造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出审美和人文关怀。如《谈生命》用柔美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诠释生命的深刻本质;《那树》通过老树的生长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让学生对生存与发展产生理性的思索;《地下森林断想》用黑黝黝的环境烘托出了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让学生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理解更为深刻;《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总能让学生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萌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因而,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停留在知识表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和自己的潜能,把美的意境和情操真正传递给学生,为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奠基。

三、语文教师要应用多彩的教法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他们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必将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操。新教法特别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存”,注意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的创意看法,“你最欣赏的一句(段)话”“谈谈你对某句(段)话的理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还有利于学生持久兴趣的培养。

四、语文教师应开辟广阔的阅读天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情趣

教科书后的数十部“名著导读”,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读神魔小说《西游记》,学生会领略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抵抗精神;读章回体小说《水浒》,学生会赏析108将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魅力;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会理解人生的逆流与刚强;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学生会徜徉于名人的精神世界里,收获人生的真谛……语文老师如果能真正利用广阔的阅读天地把自己对生活的敏感性体会传给学生,引导他们反复咀嚼生活,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与快乐,势必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情趣。

总之,语文教育是大多数人接触文学、感知生活的最初窗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和人生观。语文教师担负的责任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所以,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也往往是对学生人生影响最深刻的人。语文教师应为下一代打下健康的精神底子,发挥自己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关领芬.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几点感悟.小作家选刊,2014(11).

12.影响人生格言 篇十二

1 韦伯“祛魅”论产生的理性化根源

1.1 韦伯关于社会行为类型的划分

首先, 关于韦伯上述那段演讲词中的“理性”的内涵, 要涉及到其关于社会行为类型的四种划分:传统行为、情感行为、价值理性行为与工具理性行为。前两者分别指无意识的机械行为和由情感冲动而做出的行为, 都是传统社会的主要行为。

而现代社会主要则是理性行为。包括价值理性行为和工具理性行为。前者是指对纯粹行为本身的绝对价值的一种自我信仰, 对所偏爱的价值目标的追求是基于信用的, 而不考虑是否有现实成效;后者则指选择某种有效的手段去达到既定目标, 以追求效率为核心。

1.2 工具理性的统治造成“世界的祛魅”

韦伯认为新教的伦理精神使教徒们的生活态度日渐理性化, 同时也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但当科学技术日趋发展进步, 工业化时代到来, 人在技术意志的支配下, 已变成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的工具, 个人已被吞没在功能之中, 生命已变为一种纯粹的功能, 已丧失了它的历史特性。因此, 在现代社会中, 工具理性逐渐远离作为其源动力的价值理性, 两者间产生了疏离, 手段压制了目的, 价值理性逐渐被工具理性否定和消解。工具理性占据了全面统地位, 而价值理性却在逐步消退, 世界的祛魅化过程由此而产生。

2 韦伯“祛魅”论的思想内涵

对“祛魅” (disenchantment) 一词, 由前缀‘dis’ (表否定) 和‘enchantment’ (魅力、魔力) 组成, 因此又可译为“除魔”、“去神秘化”等, 即把魔力从世界上祛除出去, 使世界更加理性化。其核心思想是指:除了满足人们的工具性目的, 世界上不具有任何其他目的。人生价值和目的这种“超验问题”, 完全是非理性的和无意义的。因此, 祛魅在某种程度上, 是对人生意义、价值、信仰进行的全面而体系地解体。在韦伯看来, 祛魅的思想内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浅层内涵:祛除“巫术”或“魅力”

这是祛魅最浅层的内涵, 也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的。韦伯在解释新教伦理的作用时使用祛魅这一概念, 通过祛魅来否认天主教教会、圣事能拯救人类, 彻底清除了一切非理性的巫术、魔力和神秘主义。祛魅在西方国家发展持续几千年, 新教的加尔文主义是其发展达到的顶峰。新教伦理体现高度理性化, 彻底否定世界上有魔力存在, 对巫术、迷信、神秘主义等进行了根除, 强调人们应该致力于世俗的职业来实现救赎, 因此新教能够形成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理性主义, 实现西方社会想现代化的转型。

2.2 中层内涵:祛除“克里斯玛”神秘光环

祛魅的第二个内涵是对“克里斯玛”神秘光环的祛除。“克里斯玛” (Chrismatic) 也是“魅力”的意思, 这源于韦伯对社会生活统治方式的划分: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前两者都有神秘主义、神圣权力因素的体现, 尤其是后者, 又称“克里斯玛统治”, 指统治者具有能把一些人吸引在其周围成为追随者的超凡魅力, 且这些追随者对具有上述品质的统治者具有忠诚度, 这种超凡魅力就是一种“克里斯玛”。

但韦伯认为再有魅力的统治者都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 魅力型统治是最不稳定的, 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其最终结果要么是统治终结, 要么就会走向常规化。因此, 祛魅就是祛除这些统治者身上的“克里斯玛”神秘光环, 即非理性的魅力, 而是让普通民众看见这些统治者真正的品质, 用能力和实际成果说话, 消除盲目崇拜的弊端。

2.3 深层内涵:世界观从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

如果说祛魅的浅层内涵聚焦的是宗教层面, 中层内涵聚焦的是统治者层面, 那么其深层内涵则聚焦于人们的世界观。在古代传统社会, 人们相信世间事事皆有其内在根据, 个体生命只有在这种神圣的秩序中才能实现意义。但祛魅是现代社会理性化的产物, 它否定神秘的魅力, 将工具理性作为世界上的唯一目的, 与此同时价值理性逐渐消褪。于是, 近现代人们的世界观受祛魅的影响, 理性化大大增强, 原先那种神秘的巫术或魅力起不了作用了。人们不必再像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存在的野蛮人那样, 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 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的功效, 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理智化。

总的来说, 无论是宗教层面、统治者层面, 还是社会层面, 祛魅的基本思想内涵都体现为对神秘魔力、魅力的祛除, 对理性化尤其是工具理性的宣扬和发展。工具理性逐渐远离价值理性这一源动力, 并与其相悖, 最终替代之, 人们在世俗和功利的现代社会, 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都更加追求效率、手段, 行为本身的价值、信仰、信念则被忽视。

3“祛魅”现象对人生价值的影响

祛魅有其进步性:从思想内涵来看, 新教形成了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理性主义, 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科学技术和实用理性得到发展;民众也应该更加关注领导人的能力、品质和统治效果, 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崇拜;人们的世界观也从被动、愚昧的古代社会转化为独立、理性的近现代社会。因此, 祛魅现象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但另一方面, 它对价值理性的背离, 对人生价值、信仰的解体和忽视, 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人的本质的失落、信仰的危机、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崩溃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现代人, 人们完全生活在随时可能面临巨大风险和灾难的不确定性中, 这就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价值困境。

3.1“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

祛魅将人的生活分裂为两个领域:“事实领域” (或“公共领域”) 和“价值领域” (或“私人领域”) 。前者是指依照工具理性的原则而组织起来的生活空间, 现代官僚体系就是其最典型的表现;后者的意思是:关于人生意义、目的和价值的问题完全属于私人领域, 政府应在公民的终极价值问题上保持中立, 不偏袒某一种人生观, 个人选择怎样的人生价值完全是个人自由。“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 造成了价值的多神化和争斗。

3.2 价值的多神化和价值的争斗

祛魅将人们生活划分出的私人领域, 包括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目标问题, 因此每个人可选择自己的价值信仰、人生目标, 但这也造成诸多选择的困惑。价值多神化又称价值多元化, 它使世界上各种价值体系相互冲突, 即魅力祛除前的“诸神之争”。“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与目标, 不仅众多, 不仅相互冲突而难以共存, 并且由于缺乏一个共同的衡量尺度, 根本无法在其间比较高下, 以便排定先后顺序。”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争斗, 每个人认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合理的, 因找不到共同的衡量尺度, 便会排斥他人的价值选择。

这种价值多元化在今天很多方面都有着体现。例如, “文化偶像”在80年代一直是被精英知识分子垄断的, 而新世纪文化界的一个戏剧性现象就是文化偶像的多元化、碎片化、世俗化。今天的普通百姓不会再像过去一样, 有共同的精神偶像或权威, 大众传播日趋发达, 人们接触到的价值观也日渐多样,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追求, 而当文化平民化和大众娱乐化发展到一定程度, 普通人自己也可通过某种方式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偶像, 接受崇拜, 让自身的价值观影响更多人。典型的例子就是“超女”、“快男”、“好声音”、“达人秀”等名目繁多的选秀节目, 草根出身的歌手也可一夜成名, 一改过去少数偶像和权威的垄断局面。

3.3 价值祛魅造成“无意义感”, 信仰体系崩塌

在世界未被祛魅之前, 人们有着共同的价值信仰, 这种信仰使社会就像一个大的共同体, 人们因某种群体热情和归属感凝聚在一起, 为心目中共同的价值追求痴迷。如毛泽东时代, 国人将其视为精神偶像, 生前还未经历“祛魅”这样一个过程, 但他去世后, 不少国人却忽然失去了共同的价值信仰, 或者说信仰体系瞬间崩塌, 茫然无措。

即使在今天, 人们面临各式各样的价值选择, 却容易活得很累。因为人们日趋理性, 没有了原始的神圣情感的躁动, 对各类价值观作出理性计算、比较与考量, 因此往往难以获得一种真正的稳定的价值依托。这是一种“精神危机”:人们缺失稳定的价值导向和依托, 便容易沉醉于对外在物质的狂热追逐。人在物欲追逐中会遗忘或迷失人生意义和人格的尊严, 最终会失去生活理想目标而沦落于“无意义感”。工具理性的极致发展和价值理性的日渐衰微, 人们把达到特定世俗目的的手段作为生活的中心, 反而逐渐远离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意义的生活。还是以选秀节目为例, 不少年轻人缺乏合理、科学的价值观的引导, 盲目跟风各类选秀出身的偶像, 希望靠一夜爆红收获源源不断的利益, 但或是没经过专业训练, 或是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历练, 再或是根本没把音乐、演艺事业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而仅仅是作为一个成名获利的途径和工具, 这又怎能真正的成功, 成为所谓的偶像呢?

4 结语

世界的祛魅化之所以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根源, 即理性化。因此, 祛魅化的过程就是对神秘魅力的祛除, 对工具性目的的片面追求。但这种追求也会导致价值理性的忽视, 给现代人的人生价值带来严重的危机, 体现在价值的多元化和争斗、信仰体系的解体、生活的无意义感等方面。面对祛魅, 我们应看到其两面性, 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不忘价值理性, 不要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拂上一层厚厚的尘土。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8.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丁晓军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

[3]陈建华.现代价值困境与检察官职业道德培养——马克斯·韦伯“祛魅化”思想的启发[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3) .

[4]王泽应.祛魅的意义与危机——马克斯·韦伯祛魅观及其影响探论[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4) .

[5]陶东风.文学的祛魅[J].文艺争鸣, 2006, (1) .

上一篇:小超市带货转让合同下一篇:球类协会成立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