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2024-11-02

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13篇)

1.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一

洛龙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实 施 方 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下发的《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决定从9月1日起,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自古以来我们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法制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对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中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应尽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

二、工作任务及目标

1、达二个100%

根据工作要求,我校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施,必须达到三个100%,即100%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100%的教师参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2、建立健全我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刘振华

副组长:姚 帅

成 员:黄南书 冉礼贤 各班主任

下设办公室在教导处,具体工作由姚帅同志负责。

3、渗透的法制内容:

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2.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力不受侵犯。

3.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了解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建立宪法意识。

5.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增强权利意识。

6.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三、实施法制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1.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

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3.整合性原则。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

四、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A、准备动员阶段

1、订教材;

2、组建队伍;

B、组织培训和全面实施阶段 1、9月5日开始进行教师的全员培训;

2、按照二个100%进行启动实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工作。C、稳定持续发展阶段 D、巩固提升阶段 E、迎接验收阶段

五、工作措施

(一)组织措施

法制专题教育的时间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确保课时,保证质量。

(二)资源利用

利用网络、影视、图书室、等资源,丰富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三)队伍培训

对学科教师、法制教育辅导员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尤其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加强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壮大和提高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

(四)社会支持

积极依靠社会专业机构的力量,为广大师生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支持。

洛龙小学 2011年8月29日

2.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二

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就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好教材。这里仅以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为例, 谈谈本人在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的。

一、拓展教材, 垫基础

比如学完《长江之歌》后,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小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长江?待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后, 我进行了小结和进一步引导:生活中, 人们总爱赞美真、善、美的人和事, 而对社会上假、恶、丑的现象总是极力抨击。如果老师让你们也来写一篇XX之歌, 你打算赞美什么?为什么?一会儿工夫, 学生纷纷举于发言, 有的说要赞美妈妈, 因为妈妈勤劳善良……有的说要赞美一位同学, 因为这位同学文明守纪, 拾金不昧……总之, 不管学生赞美的对象是什么, 但都闪烁着真善美。这一环节一方面是在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另一方面是在引导学生分辨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启发学生做真善美的人, 特别是为学生接受具体的法制教育内容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感悟教材, 受教育

比如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文末有这么一句话:“我排队等候, 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教学中, 我让学生反复读, 说说从中能悟出什么。学生最先悟出的是游人多, 我示意学生再悟, 很快学生便悟出了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叶圣陶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而且还是一位遵守公共秩序的游人, 他完全可以优先出洞, 可他却排队等候。我对学生的感悟予以赞赏褒奖后, 及时进行了小结:同学们, 我们今天不仅跟随叶圣陶先生浏览了金华的双龙洞, 而且还明白了一个规则, 在公共场所, 我们一定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维护公共安全。这一感悟过程, 不仅使学生对叶圣陶先生油然产生崇敬之情, 而且也使学生很自然地受到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教育。

三、挖掘教材, 明事理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文后有一道题:“听了少年的话, 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教学中, 我抓住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答案并不难找, 学生都知道是因为少年的一番话使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这也正是本文的寓意训在。到此结束学习, 无可厚非。但是, 我接着设计这样的问题, 说到底, 固执的吴王是被少年征服的还是被道理征服的?你从中又能明白什么道理呢?前者显而易见, 吴王是被道理征服, 后者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经过一番思考后,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 道理的力量是巨大的……有的说, 我们要向少年学习, 以理服人……有的说, 我们要向吴王学习, 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 接受正确的道理……学生的见解让我激动不已。“同学们, 以理服人, 知过必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在交往中, 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 处理的办法很多, 但无论如何不能以非法手段仗势欺人, 最好的办法还是以理服人。”这里通过对文中事理的进一步挖掘,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以理服人的法制教育, 取得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理想效果。

四、补充教材, 求全面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最后一节是这么写的“不过, 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 首先必须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 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奉献。”学完课文, 我补充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什么需要保护?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畅所欲言:要保护有益的动物, 特别是珍稀动物, 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杀, 现在全世界每年都有很多种动物灭绝;要保护植物, 植物能防风固土, 制造氧气;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与我们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关。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同学们,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们要自觉争做保护环境的维法小公民。”我顺势进行了总结, 予以补充, 与课文阐述的观点是一致的, 强化了学生全面保护环境意识,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三

在各地相继曝出学生遭性侵事件后,为了防患于未然,日前,郑州市中原区一所小学性教育课堂悄悄开讲,主要传授防性侵相关知识。开讲短短几天,小学生由羞涩不语到大方讨论“什么是隐私部位”“遇到性侵犯该怎么办”等问题,大方进行交流,防性侵意识明显加强。很多家长认为,这种课程应该在所有中小学校尽快推广普及。对此,专家表示,我国儿童性教育十分匮乏,早期性防范意識教育应该得以推广。

八一八:遮遮掩掩了这么多年,性教育又不是洪水猛兽,该放开了!

第3届国际胸模大赛 “胸”涌来袭

今年6月,安徽合肥第3届国际胸模大赛决赛举行。据悉,国际胸模大赛已经举办过两届,“U雅健康,美丽自信”是本次大赛的口号,目的是想要展示的是当代女性健康、自信、美丽的时代风貌,让女性更加关注、关爱自己的胸部,迎接健康向上的美丽人生。此前,通过一系列的海选、网络投票、复赛、半决赛,最终于5月25日产生胸模大赛12强佳丽,顺利晋级安徽省第3届国际胸模大赛总决赛。

八一八:评委会不会流鼻血?

“袖珍妈妈”生下 “袖珍娃”

今年24岁的郑聪家在自贡富顺,身高只有1.25米的她经人介绍,和大自己4岁的老乡在 2008年结了婚。婚后,二人便一起来到了成都郫县,靠帮周边工厂加工服装度日。虽然生活艰苦,收入微薄,但6年来,夫妻俩无时无刻不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孩子。然而,郑聪身体弱小,子宫相对常人也要小很多,医生曾断定她怀孕的概率很小。

今年5,郑聪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诞下一名女婴。只有1.4千克的宝宝出生时伴有各种病症,并出现休克症状,经过抢救,宝宝目前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

八一八:生命,从不缺少奇迹。

英国女子14年流产19次

怀孕生子对多数女性来说是一段珍贵而又难忘的记忆,然而这一切对于英国女子乔安妮来说却比任何人都要刻骨铭心,因为在这之前,她进过数十次急诊室,14年内共流产了19次,做过试管婴儿,看过无数专家。

现年37岁的乔安妮今年1月成功生下一名女孩,这是她第20次怀孕,也是十几年来第一次成功保住胎儿。据悉,乔安妮之所以在求子路上历经磨难,和她的身体状况有关。

为了能做一名真正的母亲,她和丈夫遍访了英国的名医,在每一次流产之后又继续尝试,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20次怀孕后顺利诞下女儿,可以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4.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四

检查评估制度

为使我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黔教法发[2011]152号)、地、县及镇中心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制度本检查评估制度。

一、成立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检查评估领导小组

组长:张朝贤 副组长:张朝鹏

成员:张洪照

张菁

彭卫平

张朝双

张朝奎

何超国

评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导处,由教导主任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安排部署及资料收集工作。

二、检查评估办法

(一)、工作要求

1、教导处:在教研组配合下,教务处每月开展一次对教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检查,制定相关检查记录表,详细记录检查内容。在教研组的配合下组织开展好每期一次的优质课评比和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2、教研组:在教研工作计划中要有学科滲法制教育的具体安排和要求,特别是规定的法制知识渗透点必须有渗透内容。要通过教研活动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内容来抓,采取集体备课、优质课、观摩课、知识竞赛等方式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做好做实,并将相关材料整理上报教务处;每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会,将好的方法进行推广,并将活动情况收集整理,形成规范的文字材料装档。

4、教师:每次集中学习要有学习笔记、心得及个人自学笔记。对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所涉及的相关章节要有教学设计及反思。期末上交教学设计1-2篇,写出总结。

(二)、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规范务实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业务档案。各室及教师要按学校的总体安排及时归类整理好相关档案。

1、教导处:做好每期此项工作的计划,总结,组织教师培训的培训计划、总结,组织相关检查评比的记载、开展活动的材料、会议记录、优秀教学设计等。

2、教研组:每期此项工作的考研计划、总结;组织学科教师专题考研活动系列材料;开展学科活动的材料、会议记录、组织集体备课的材料等。

3、教师:期初上交教学工作计划;期末上次总结、校本培训笔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经验交流记录等。

(三)、操作办法

建立层层责任落实机制,领导小组对教导处进行监督检查,教导处负责对教研组进行检查评估,教研组负责对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根据平时检查的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及绩效发放的重要依据。

骂若小学

2011年10月

朴厚中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检 查 评 估 制 度

20113

5.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五

二00八年九月

一、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增强善待环境的意识,提高环境素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认真贯彻学校绿色学校创建计划和绿色学校工作制度,落实学校上面发展规划中关于绿色学校创建的目标,明确学科教育教学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与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工作机构

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长(校长)

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德育副校长 教学副校长)德育办、大队部

教导处、教科室

三、工作原则

1、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将历史上的环境变迁、重大环境事件与当前的环境状况结合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3、整体性原则。

一方面,应从整体上考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跨学科性,另一方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全局出发,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白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既要重视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4、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具从事环保的技能,主要是通过传授环境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对人与社会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其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

四、工作要点

1、对语文学科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演讲或辩论,编写故事,写建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2、对数学学科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中,环境教育可以结合具体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在课内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进行讨论、游戏等形式,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野外考察,环保宣传等。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教师因此再进行适当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3、对科学学科的要求

常识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常识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生物和环境教学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4、对思想品德的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5、对音乐学科的要求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以活动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这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艺术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一般采用如下形式:讨论、游戏、表演,同时注意营造气氛。

6、对体育学科的要求

在体育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加强学生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受阻,运动形式减少等不良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户外运动,野外郊游时采用一些合理的健身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推理法、提问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游戏或查阅有关资料渗透环境教育。

7、对美术学科的要求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用旧饮料瓶、易拉罐、纸盒、碎布等,指导学生制作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小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帆船等玩具;用旧的挂历、杂志、报纸,通过剪贴可制作风筝、装饰画、文具袋等;用碎毛线、蛋壳,涂上色彩拼各式人物、动物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五、工作方式

1、看

通过检查教案,了解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否适宜地进行环保教育,教研组长把检查结果报教导处,学校表扬优秀督促落后;

2、听

教导处、教科室干部不定期进入课堂听课,掌握教师利用课堂主阵地贯彻宣传环保教育情况;

3、谈

通过座谈了解教师、学生对学校环保工作的关心程度,师生的环保素质、环境道德水准状况。是否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4、比

教导处、大队部联合举行环保主题活动并评奖;

5、评

6.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六

一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厌学心理

目前,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校都是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教师、父母、考试以及分数等各方面压力, 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动机的扭曲、消极对待学习以及逃避远离学习等不良心理, 进而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学习目标, 不专心听讲、不主动完成作业, 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一上课就恶心、焦躁、头昏等现象,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孤僻心理

由于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 一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孤僻心理, 导致其不知如何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相处, 通常独来独往, 不愿意与同学一起交流和玩耍。同时心理孤僻的学生甚至会对其他同学或教师产生戒备、厌烦心理,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 自卑心理

一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由于学习成绩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 使得学生软弱、无主见。同时学生的自卑心理也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轻视、贬低自己的情绪, 使学生缺乏勇气和自信, 认为自己不如人, 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进行尝试。

4. 情绪波动大

一些小学生在心理方面也存在着情绪波动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情绪低落、易怒、心烦、任性以及焦躁等现象, 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到产生这种消极情绪的原因, 使学生时常多愁善感, 无缘无故地高兴或是情绪低落。同时一些学生也会由于一些细小的事而过分焦急烦躁、容易发怒, 不考虑事情后果, 易做出过激行为,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途径

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所执教学科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前, 课堂是小学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 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心理发展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 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小学教材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应当注重对集体活动本身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挖掘, 共同构建各种班级活动, 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团结的心理环境,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各项班级活动时, 也应全面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和维护, 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烦恼, 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 在人格培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学生的心理会受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心理特征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人格培养中。小学班主任应当确保自身的心理健康,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得体的语言、文明的举止, 为学生展示良好、健康的人格行为特征,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在师生关系中建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师生关系建立中。很多小学生都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存在畏惧心理, 对此, 小学班主任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在师生交流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亲切感。同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 把握学生内心的情绪变化,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束语

目前, 中国一些小学生存在着厌学、孤僻、自卑以及情绪波动大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班级活动、人格培养以及在师生关系建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 2010 (6) :116~118

[2]许达卡.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北方文学 (下旬) , 2013 (11) :181

7.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七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教育因素,巧妙地、适时地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我在教学《翠鸟》一文时,学生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时,我适时让学生讨论:这只漂亮的翠鸟该不该捉回家?为什么?我们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动物?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趁机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明白猎捕、杀害野生动物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通过在口语交际中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仅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层次地思考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一切都是有规则的,正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我校毗邻贵毕新、老两条公路,车祸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以“应不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为主题的辩论赛,正方以“珍爱生命,请遵守交通规则”,反方以“遵守交通规则太麻烦,不方便”为论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一一列举出了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多种陋习及由这些陋习而引发的惨烈的交通事故,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安全重于泰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请遵守交通规则,并承诺:不论何时何地,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上追逐打闹、不随意横穿马路等。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时,学生围绕“学会生存,自我保护”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学生从自己遇到的、听到的或从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了解别人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并和同学交流: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通过此次口语交际活动,学生知道了我们不仅要依法办事,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三、理论联系实际,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相关法律知识还应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在班上开展主题班会、编排课本剧、给家长的一封信、“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2010年春天,天干物燥,个别群众防火意识淡薄,随意带火种上山,在林中烧草皮灰,以致造成大面积山林火灾的发生。大火烧过几个山头,一直烧到我们学校对面的山上,许多学生都亲眼目睹了这场火灾。结合这个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主题活动,活动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收集身边发生的有关森林火灾的事件;(2)收集美丽家乡的图片;(3)讨论:要怎样做才能保护森林,让家乡美丽长存;(4)为“保护森林,爱我家乡”写广告词、画宣传画;(5)让学生谈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的一些理解。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切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在习作中巩固已学到的法律知识

习作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教育,可以巩固已学到的法律、法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只有人人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和谐。

我校地处毕节化工厂、化肥厂、电厂、复烤厂的中心位置,四大工厂对我校呈包围态势,四大工厂排放出的滚滚浓烟,时常笼罩在学校上空,天空中随时都在下着“灰”,路上车辆一过,尘土满天,连眼睛都睁不开,化工厂、化肥厂还不时排放出难闻刺鼻的气体,学生在这里生活学习,深受其害。在习作《给市长的一封信》中学生痛斥环境污染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写出了自己的深切感受,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依托,号召大家保护环境,创造美丽家园人人有责,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活动“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活动结束后,学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学生要求家长承诺:不随意携带火种进入林区,不烧草皮灰,文明祭扫,不在林区燃放烟花爆竹,扫墓不烧纸、不燃蜡烛等。学生还向家长宣传、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告诉家长们:任何破坏、毁坏森林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家长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要教会他们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知道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头步小学)

8.大方五小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篇八

关键词:教育;游戏教学;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93-02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如何把握数学教学之特征,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呢?我就近几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中亲身体验,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和体会:

一、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具备法制素质

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现在的小学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法律教师,介绍法律知识的多数是班主任,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的有趣性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法,怎么向学生讲法?更不要说在课堂中渗透教材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哪一道题中蕴含有法律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很有必要,只有教师知法懂法,才能自觉的向学生讲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越长,受教师的影响也就越深。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去研读、去领悟。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

二、准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明确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必须完成,切不可把法制教育当成一节课来讲,法律涉及范围极广讲起来是讲不完的,如果我们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那就谈不上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了。法制教育只是渗透,是点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是传授数学知识为主,其他的如: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等都是辅助。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有法制教育,也可以无法制教育,教师应灵活安排。

三、巧设数学游戏,进行法制教育

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因素,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力。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数学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我在数学游戏教学时,借助情景教学,结合游戏规则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守法,怎样守法,什么叫犯罪。从而懂得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常识。例如,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常常出现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故意大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法律,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安定。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纪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适应我们的社会发展。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法制意识

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数学课堂的教学规律,根据数学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1、在生活中渗透。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我在讲授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在这里就可以给学生渗透有关货车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讲授“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我先安排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的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讲授纳税一节知识时,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自然融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向学生们渗透了税法的教育。进行“平均分”的教学时,在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要做诚实的人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的心灵。

2、在情境中渗透。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圍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数学统计初步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而学生在书上接触内容较窄,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方面的信息,如空气污染情况、噪音情况、青少年犯罪率、某省人口出生率等,然后让学生制成一张张统计表,使学生既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如教学 “折线统计图”,我设计“城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情况”的题型,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在教完例题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长江水越来越混浊、快要变成第二条黄河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数学教学目标,又与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在课堂回归评价中渗透。结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数学教学进行回归评价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律知识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律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9.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九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生命教育,渗透方法

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要真正体现社会生命的价值,就要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雅的情操,发展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进行精神生命的教育。小学里开展绿色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了解生命的意义。在实践中,生命教育在体育课中可从四个方面来渗透。

1. 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健康的体魄对每个人来说是拥有一切的基础。尽管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安全十分关注,在体育运动中还是会有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会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创伤,对体育运动产生心理障碍;会给家庭造成负担,甚至会给大部分同学心理带来阴影,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帮助并指导学生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准备活动、练习中的队形安排、保护与帮助,让学生学会爱护身体、自我保护与互相保护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形成正确的保护意识。

2. 拓展情境,陶冶心灵

新课程实施以来,情境教学成为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内涵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为生命教育环节的渗透提供了一个空间。在现在的体育课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案例也是数不胜数,如:在障碍跑教学中,以长征为背景,让学生体验先烈们艰苦奋战的战争岁月,激发学生热爱幸福生活的意识;在走步教学中,创设过独木桥的情境,培养学生提高警惕,注意安全的意识;在快速跑教学中,模拟消防员救火,群众逃离火场的情景,培养学生自我保护、互帮互助的意识,等等。

3. 体验快乐,培养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实践课为学生的成长和健康服务,虽然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也涉及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但是受“重知识、轻运动”观念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知识中的生命教育忽视了很多,这种做法使体育教学失其本意。体育课中一次新鲜的尝试、一个新技能的形成、一次教学比赛的体验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学生的兴趣的产生,也就提高了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体育教师也应该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诠释生命在于运动的意义。

4. 理论巩固,指导实践

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当不断提高。通过学习和课堂实践,教师会及时地进行安全提示、挖掘生命教育的要素。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提高,掌握了交通安全法规,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与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提高了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力提高,学会了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并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校园伤害事故明显减少。学生对偶发事件处理能力提高。碰到一些扭伤、擦伤的小外伤时,学生都能正确处理。学生耐挫能力提高,不健康的心态能及时得到矫正。教师通过给予保护与帮助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完成难度较高的练习项目。通过有效评价矫正不良心理,满足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高层次需求。

1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 篇十

一、加强课堂引导,突出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课堂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所以,应该建立以课堂引导为主的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机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将其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上。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帮助小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念。首先,教师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其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通过组建活动小组或者向学生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最后,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例如:在讲解文章《梅花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说一说自己故乡的样子,一方面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另一方面传递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然后让学生发言,让学生描述自己故乡是什么样子,或者描述一下自己家的花花草草,要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大部分同学会说喜欢,但也会有个别同学说不喜欢,要了解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更是学生精神上的导师,教师应该尽到教育学生思想的责任和义务。

二、注重读写结合,融合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目的都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在审美教育方面,考虑的不多。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应该创新作业形式,通过布置作业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首先,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内容上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去完成。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写作和阅读任务,通过阅读和写作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最后,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

例如:在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掩耳盗铃》等寓言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者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发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寓言故事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三、建立良好关系,促进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小学生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但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就很难发挥作用。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按照教师指点的方向思考,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说话的语气,要以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交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其次,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最后,让学生朗读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趵突泉”一课的时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全文,让学生大体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其次,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同学脑海中再现趵突泉喷涌、翻滚的场景。最后,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关于趵突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体会自然之美,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11.小议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一

提到教育,我们一定会想到学校。是的,教育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一代新人。教育即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则重点在于德育,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之中,所有学科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政治科负有德育的任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原因,学生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优越条件

1.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内容具体、形象,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因此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2.语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材广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学语文中《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长城》《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这些无疑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3.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本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产物。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渗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既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去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蕴含着特定的德育因素,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即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确定文中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如果老师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德育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个性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一概而论。

低年级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年级,则应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此才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1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十二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环境教育呢?

一、挖掘本学科环境教育的素材

由于语文科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显性和隐性的,显性的比较容易找,隐性的则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第十一册共有八个单元,计二十七篇课文,其中第一、二、五单元中编入了可以渗透环境教育的课文,共九篇课文,占全册课文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课文中环境教育显性教材的有《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鹿和狼的故事》《宇宙生命之谜》,其他五篇均为隐性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天堂》《第一场雪》这几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优美环境的情操,使他们在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懂得这么美好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双手创造。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珍爱野生动物、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的教育,尤其在教学《鸟的天堂》《鹿和狼的故事》两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教学是知识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是随着知识技能的教学而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我们要根据各科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课文中涉及的宇宙现象形象地展示出来,虽然本课是环境教育的显性教材,但由于地球是我们无法直观看到的,学生只是凭空想象,感到很陌生,想了解它的美丽、渺小有一定的难度,宇航员的慨叹“地球太渺小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通过课件,形象地演示出与茫茫宇宙相比地球确实易碎同时又显得那么渺小。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大开眼界,在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波澜,教师此时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地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唯一的家园。教师小结:同学们,有许多环境的公害能够铲除,失去的美有些可以寻回,但如果毫无节制地破坏地球资源,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人类将无家可归,因为现在除了地球我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居住的地方。可见,人类的家园是靠我们去精心呵护与创造的。如果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留给子孙的将是“石头林”,为了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留下一方净土,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吧!此时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在他们心灵深处埋下了热爱环境、保护地球的种子。

三、注重横向联系,拓宽环境教育空间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教育向课外延伸。作文指导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要特别重视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例如,在指导写一处景物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使学生在习作时学习到了解某地地理环境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观察之前,首先确定观察路线,给每人提供一张校园略图,将行走路线标于图中,按图行走。要求在图上准确填上途经的各种建筑物名、甬路名,找出水源的位置与走向,讨论建筑物的风格、年代、建筑材料,然后再让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来,突出某一景物的特点,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校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写观察日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的好办法,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途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为了蓝天更加湛蓝,碧水更加清澈,土地更加肥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环境教育这块热土上耕耘,继续探索小学语文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新途径。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13.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环保教育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环保教育 渗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临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质污染加重……原本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现已变得“千疮百孔”。所以,环保教育,人人有责,更应从娃娃抓起。小学生是人类未来的塑造者,环境保护的优劣将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并将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一、深挖其材,丰富绿色教育内容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其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按一定的比例渗透了环保教育因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一年级下册第三课《邓小平爷爷植树》、四年级上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十二课《大自然的启示》、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等,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环保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挖课文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恰当地选定环保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以丰富绿色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唤醒绿色行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不仅是教师“引”学生“悟”的过程,更是学生走进自然、情系自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在滲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地创设饱含激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保教育内容由书本走进生活,从抽象变为具体,化无声思考为有声承诺,将心灵的感悟升华到行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三、读写结合,培养绿色行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读写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读文、悟文、明理,可让学生初步懂得保护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再通过写,把学生懂得的环保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从具体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从曾经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今日的“多灾多难的祸河”?这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如果单让学生读文,由于时间跨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学生难于理解接受。为了缩短时间跨度,增强教育效果,我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水泛滥”“人为乱砍滥伐”等场景片断,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为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一大原因。接着组织学生抓住“黄河是怎么变化的”这一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认识人类才是黄河的真正杀手。最后让学生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人为破坏”“黄河变化”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纵观全文,教师趁热打铁,相机点拨,给学生营造一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矛盾局面,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心中不仅感受到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灾难,同时更培养了他们的绿色行动意识,我手写我心,一句句肺腑之言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刻提醒自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走出课堂,强化绿色行动意识

环保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其教育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感悟知识、形成观念的动态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特点的同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中自由地吸吮“绿色乳汁”。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强化意识。如:一是开展环保专题讲座。二是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全校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图片展览;通过校园网络、主题班会、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三是参与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在全校掀起“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环保潮流:每个班都分别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桶;在全校掀起节约用纸,废纸利用的热潮。四是组织学生到附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五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内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考察、监测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等一手资料,并把资料进行整理,把有关问题向行政部门反映,或写成小论文,增强争当环境小卫士的责任感。

上一篇:西语书信范文下一篇:雨水节气的民间谚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