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9-14

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共8篇)

1.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丰都县三坝乡厢坝完全小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作为从事20年语文教学的我,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2005年恰逢我校启动了“十一五”规划课题“营造书香校园,培养人文精神的研究”课题实验,我被选为主课题组成员。根据主课题的研究内容,我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子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该课题作为学校主课题下的子课题又在2006年9月被延吉市教科所立项为市级教师个人课题。

二、课题研究调查

课题开始,我先对本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

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

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四、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实验后的困惑与思考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总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一)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二)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2.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引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 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 构成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一, 整个儿童期, 儿童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二,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 (四年级) 。

第三, 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第四,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中, 存在不平衡性。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地掌握概念, 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 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二、课题目标、内容

(一) 课题研究目标

学生层面——通过思维品质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都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教师层面——编写思维训练课、指导书写数学小日记;转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 变线性的、平面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模式为主体的、网状的、全息动态的思维模式。

(二) 课题的研究内容

思维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知识点中。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把握时机, 创造条件, 通过联想加强思维训练, 将知识的传授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 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 课题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7月申报课题, 2009年12月课题立项, 2010年3月课题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主持人利用业务时间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明确思维品质的概念界定、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践研究的抓手。

1.制订子课题计划、总结。

2.沙龙研讨。

3.案例分析。

4.思维训练课。每个班级双周一节思维训练课 (专门的备课本) , 要求课题组成员整合题目, 从各种教学资料、网上寻找富有思维含量的题目, 鼓励自己创编智力冲浪题, 多以题组形式出现, 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余条件、少条件的思维题, 教师的提问注重启迪学生思维, 有思考价值。

5.指导学生写数学小日记。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研究, 我们总结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策略如下:

(1) 写生活中的数学。用一双数学眼, 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记录下来。

(2) 写数学实验。配合教材上相应内容, 适时组织学生做数学实验, 记录下实验数据, 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3) 写巧妙的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巧妙解题思路时, 鼓励他把今天的想法记录下来。

(4) 写数学课堂。在某一次数学课堂数学思维特别活跃时, 让学生把这次有趣的数学课记录下来。

(5) 写反思。主要记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变化的情况, 反思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态度, 做作业、考试中的经验教训。

(6) 写数学童话。把一个或几个数学题目巧妙地融入一个数学情境, 配上孩子们喜欢的童话人物, 用他们的嘴说出解题思路, 多种解法。

第三阶段:准备结题、整理资料、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开结题鉴定会。

(二) 实验课堂模式

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以思维训练课为抓手, 整合有思维含量的题目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提升思维品质, 创立了如下两个阶段的思维训练课的基本模型。

低段:情境激发, 以学生熟悉、喜爱的情境为主线, 把一系列数学问题串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向灵活性和深刻性发展。

高段: 以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组形式出现, 运用比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思维训练中, 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对比、思辩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 共同提高思维品质。

四、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 并在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1.在实践成果方面,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课题以行动研究为导向, 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立足点, 有效地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教师队伍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1) 通过课题的研究, 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带动了数学学科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课题沙龙、案例评析、论文撰写、口算王、解题王比赛, 80%的学生会写数学小日记。

(2) 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 其中获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 二等奖7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的有3篇, 省级刊物发表的有15篇, 市级3篇, 使全校数学教科研水平及质量得到提高。

3.怎样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篇三

一、走进生活,丰富体验,促进表达

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着力强调习作时突出主体体验。学生有了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从当前学生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所以,一到习作就下笔万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首先,引导学生走向自然,亲近自然。指导学生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广阔的田野、成片的果园、清湛的小溪、清脆的鸟鸣、五颜六色的野花、千姿百态的野草、风姿卓越的树木、巍峨的高山、翻腾的大海、飘逸的白云……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自然景观的变化,这些都是学生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其次,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建议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场、市场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捕捉不同人群的特点,感受社会的发展。再次,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鼓励学生与父母一起劳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领悟人生的意义与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在学校,教师还要主动创设情境,丰富学校生活。小学生都喜欢活动,习作课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与作文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去做,去看,去想,学生的表达欲望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有了感受与体验,写作时就避免了言之无物,时间久了畏惧心理就会烟消云散。

二、坚持写日记,勤于练笔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但要把它们变成作文的活水,还需要把它们及时保留下来。这就要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把每次的经历,每天所看、所闻、所感、所思的内容及时写下来。写日记是比较艰苦的一项劳动,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写日记是一种乐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的活水长流,作文自然鲜活有生气。

三、大量阅读,积累语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素材有了,主观体验有了,要想把它们充分表达出来,还得拥有丰富的词汇。生活语言是一部分,但大部分语言要从书本中获得。这就要求学生博览群书。书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语言上的积累,带给学生的还是全方位提高。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精读略读相结合,及时做读书笔记,精彩语言及时摘录、记忆。有了丰富的语言,写下的句子才会更生动准确,表现力更强。

四、巧借课堂,引导写法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把写法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大到谋篇布局,素材提炼,小到词语、标点的运用,写作方法让学生一一掌握。最好做到一法一练。如,《莫高窟》二、三自然段,都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和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彩塑的精妙绝伦和壁画的宏伟瑰丽。学完这两段就要训练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学写片段。积少成多,学生逐渐运用熟练。有了方法,学生写起作文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五、作文评改注重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而要让他们产生兴趣,就得让他们尝到写作文的甜头。因此,作文评改中的激励特别重要。学生费尽心思写出来一篇文章,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时,不仅要做到准确精当,还要鼓励多于批评,要不吝啬给高分,可以给超出实际水平的分数。对于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也要热情洋溢地进行表扬。即使写得一无是处,也要以火眼金睛的法力找出一个优点,写上几句鼓励赞扬的话。老师的欣赏鼓励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兴奋剂,学生拥有了自信,“我要写”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渐渐就喜欢上了写作。

只要语文教师做到有心、耐心和恒心,相信每个学生笔下都会生花,都会成为我们期望中的“小作家”。

4.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谓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设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 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 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 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内容的第一个课时《组织比赛》时,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跳绳、踢球、踢毽子和套圈几个项目,可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几个项目都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提不起兴趣。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秋游》让学生讨论去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公园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二、语言诱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和引领学生,是促进学生积极探求数学奥秘,打开数学奥妙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教师假如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例如,在教《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我反复强调: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上“1”时,千万别忘了上 “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上“0”,要么“0”上不到位。后来,我在教学中加了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变。碰到商中间必须上“0”时,我说:“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坑’,大家知道,路面有坑必须填平才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我们想办法将‘坑’填平。嘿!我找到了一个填‘坑’的鹅卵石(即‘0’)——商上‘0’。”同学们一听,咧嘴笑了。由于我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具有潜在的诱导力,富有幽默感,在商中间上“0”的问题上,同学们印象颇深,不再有误。

总之,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以丰富深化感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 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五

神木县第十小学 刘瑞 杨露霞

我校是一所城区小学,多年来,一直受上级领导的支持。今年顺利的通过了省级督导评估验收,各种配套设施在逐步配备,人员也在不断的补充。不管是原有的老教师,还是新补充的教师,都对阅读教学很重视,习作教学按以往的经验进行教学,但却忽视了对习作教学的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学校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校共有九个班,26位教师,人员缺乏,语文教师抱着把阅读教学搞好就行的想法,习作教学仍处于无序、无本、无果的状态,处于薄弱环节,教师埋怨,学生难以动笔,处于在模式化,因此,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迫在眉睫,也是当务之急。

(二)、教师习作教学的现状

在做课题之前,我首先对教师的调查与走访,发现我校的作文教学主要有这些问题:教师以以往的经验进行教学,教学理念与时代接不上轨;教师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作文教学;部分教师不会指导学生怎样去写,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就行,强行让学生去写;作文评价和作文批改还是老一套。

(三)、学生的现状

在做课题之前,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询问,发现我校学生写作文时主要存在这些问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习作时只是简单的改头换面;不知怎样开头和结尾;不知道怎样去谋篇布局;写习作时套话老话,无感情、不具体、不生动。无个性。

(四)、我校习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结合我校习作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积累

学生害怕写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积累。首先是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与积累,目前各学校注重安全,教师和家长很少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和体验生活,很少去开展活动,致使学生不能和不会去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中喜怒悲乐的事,体验大自然之美,自然就没有作文素材之源泉。其次,缺乏在阅读中积累,当前农村学校几乎无图书室,即使有图书室,也是形同虚设,学生几乎没办法积累,也不会积累,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2)、缺乏谋篇布局之法

当前,部分教师在讲习作时,为了应对考试,在讲习作时,模式固定化,更糟糕的是无章可循,这样的作文教学可想而知,教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只顾耕耘,不顾收获,学生自然就无章可循,记流水帐,无谋篇布局之能力。(3)、缺乏将读写有效的结合

目前,部分教师还未把教学理念转变过来,注重考试,把读与写给分离开了,要么片面强调阅读教学,注重考试,要么片面强调作文教学,学生成为一个写作的奴隶,孰不知,读与写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不能把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可想而知。

(4)、缺乏个性

首先是缺乏个性的指导,这样一来,使学生的作文成了模式化,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其次是教师缺乏个性的评价,部分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么常规笼统、要么做“火眼金睛”,狠不得把所有的错误都找出来,学生看不明白,久而久之,自然就丧失写作信心。

(五)、确立课题的依据

新课标中对三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面对这些要求,也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以此为依据,根据儿童发展和儿童的心理,采取趣味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渐进性原则。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在《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校课题组结合本校的实际和作文教学的现状,以“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意识、能力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促使学生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独特感受,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养成好的写作习惯;使教师形成有效的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为本次课题的研究方向,我们将采取务实、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不但要与本校有经验的老师,还要同其他学校语文教师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及自己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进行实验与比较,利用本校学生进行试验,分别在不同作文教学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得到最佳结果。

1、行动研究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指导我校三四年级学生的习作技巧、积累素材等问题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此法将贯串本课题的全部过程。

2、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人员搜集作文教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3、实验法。把相关的理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以及来指导我校三四年级86个学生作文,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用我手写我口,教师能进行个性化的批改。

4、问卷调查法。在本课题的探索中,通过对我校三四年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掌握习作技巧情况、积累情况、写作兴趣、平时的阅读情况以及积累与创新等情况。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探索中,做到及时、全面的对阶段性与全阶段的总结,分析利弊,及时推广运用具有实效的经验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3-2014.5)

根据相关文件,对自己及我校的习作教学现状做认真的分析,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相关计划,并广泛研究并设计课题,合理分工,申报后开题。

(1)、请学校的语文教师为我们分别调查和了解我校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2)、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有关小学习作起步阶段习作教学相关要求。(3)、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进行全方位的去搜集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5-2014.11)

通过搜集的资料与研究成果,为学生创造条件,指导学生习作技法、积累素材、选材、语言等方面的探索,在平时的课堂中,时刻不忘的渗透进去,把平时的经验及时的总结,把经验利用公开课的方式,然后再集思广益进行再次总结。把卓有成效的经验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并完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

(1)、在课题组内进行习作教学的实践,进行相互交谈与交流,尽量做到取他人之长补己短。

(2)、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听课、评课并及时撰写出自己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做法,以供组内成员相互学习借鉴。

(3)、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即在三四年级学生中采用开展不同形式的习作教学活动所产生的不同习作教学效果,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

(4)、教师撰写有关习作方面的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11-2015.07)

这一阶段,把前两个阶段探索出来的规律和经验,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形成相关的理论,进行归档,完成课题结题

(1)、收集课题组成员各自撰写出《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的系列资料,如: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资料。

(2)、收集课题组成员的获奖证书、课堂教学的图片。

(3)、整理课题研究材料,进行资料汇编和上报并接受上级验收与评估。

四、课题行动研究的过程及途径

课题组成员在对《小学阶段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研究》的现状分析时,不断的对我校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对我校以前的习作教学指导策略进行总结和梳理。在课题研究前,课题组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进行调查和询问,真实的了解我校的习作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我校习作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采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习作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广泛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及成因。

在课题《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还未立题之前,我校就开始着手对课题的规划,加强学习,在网上找有关习作教学指导策略的相关理论和相关的实录课堂;对《新课标》全面系统的学习,对新课标中的习作教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对新课标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以后,我对走访教师和调查学生,深入的了解我校习作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了解的问题,课题组成员与全校教师一起讨论、分析习作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不是简单找一下原因,而是不断的剖析,再剖析,进行追根求源,找到我校的习作教学真正的病根,然后对症下药。

通过学习和讨论,课题组成员以及全校教师统一了认识,认为我校习作教学研究处于无序、无本、无果的状态,处于薄弱状态,解决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我校迫切解决的教学问题,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都非常重视《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课题的研究。

2、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找素材。

当课题确立之后,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通过开展活动来为学生提供习作素材,自从课题启动以来,课题组先后采用了拔河比赛、讲故事、做游戏、观察等活动,通过活动来体验生活,来为学生找习作素材,教会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从习作的效果来看,整体还不错,使学生找到了习作的源泉,明白了习作写什么,其实就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情。这就要求学生做有心之人,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情。

3、在阅读中积累和寻找素材

学生的素材来源除了从生活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阅读来积累。我校的图书室是一些教师用书和一些工具书,鉴于这样的情况,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让学生自己来在教室的一角建立一个图书角,把自家的课外书籍拿到学校来,然后利用午休时间来进行统一阅读,这里阅读不是简单让学生阅读就算了。而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书中的好词好句,并讲一讲你所阅读的故事,并说一说你从这故事收获到了什么。这样以来,一年下来每一位学生都阅读了几本课外书。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课题组成员安排人员去指导,并从课外书籍中积累素材,积累出对我们有用的素材和信息。

4、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不管是开展活动,还是积累素材,其目的是让学生来写习作,课题组认为,即使你把以上的问题解决了,还要开启学生写习作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课题组成员就从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做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呢?课题组成员围绕这一个问题,找方法,找切入点。最后一致同意,采用把教室打扮成一个知识乐园,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贴上课外知识;学生爱看的童话故事、名人名言、成语故事等等;鼓励学生去看,采取奖励方法;在教室外的展板进行展示自己的作品,采用积分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积分阅读和写作;学生一有空,就去看看,写写,记记。同时,可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小小班级图书馆,提倡同学们每人拿出一两本图书存放在图书馆里,供同学共同分享,学生经常更换新图书,让图书馆现在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这样以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为我校的课题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我校的课题组成员看到了希望,增强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信心。

5、对学生的谋篇布局的指导

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我校以前的作文教学,部分教师在讲习作时,为了应对考试,模式固定化,还有无章可循,更糟糕的是只把作文要求一讲,也不去引导,就让学生去写。这样的作文教学可想而知,教师不注重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只顾耕耘,不顾收获,学生自然就无章可循,记流水帐,无谋篇布局之能力。为此课题组成员提出,尽管小学习作起步阶段,不讲究技法的指导,但是我们教师还要做好引导和谋篇布局的渗透,比如,开头怎样写,中间怎样写,结尾怎样写,一件事要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就形成了谋篇布局的能力。

6、进行个性指导

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缺乏个性的指导,这样一来,使学生的作文成了模式化,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其二是教师缺乏个性的评价,部分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么常规笼统、要么做“火眼金睛”,狠不得把所有的错误都找出来,学生看不明白,久而久之,自然就丧失写作信心。为此课题组成员通过讨论,最后以“观、读、说、、写、引、评”这一环节来指导学生来进行习作指导。

观:观察周围的人、事、情、景。读:通过阅读来积累素材。

说:把所看、所读、所想、所体验的生活说一说。

写:教师来引导学生把所观、所读、所说写下来,自己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引:教师引导学生怎样来写,把所写进行重新来梳理,看一看哪种写比较好。评:改变以前的评价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评、小组内评、班内评。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

1、理论上的收获

本次从课题开题到实施,课题组成员紧紧的围绕着《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教师的指导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下,不断的搜集有关习作指导的资料、文献以及网上的有关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的相关理论,把搜集到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课题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把搜集到的有关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的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学生的习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撰写了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2、学生的收获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结合我校的实际,对我校三四年级的73名学生习作进行指导,使这些学生从不同程度上掌握怎样去积累素材、怎样去谋篇布局,这73名学生从不同层次上提高了写作兴趣,也能够从不同程度上知道个性化写作,不在去大面积的抄袭别人的习作,或者机械的去模仿别人的习作。让学生能够在“观、读、说、写、引、评”这一环节内去写习作,这73名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做到用“我手写我口”,也能知道怎样去评价自己及别人的习作。

3、教师及学校的收获

这次课题的研究,虽然只有课题组4人,但是我们是结合学校习作教学的现状进行的研究,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其他教师也广泛的参与之中。这样使我校的习作教学的现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改变,教师在自己的习作教学和习作评价中也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在不断改变,教师的习作教学的无序、无本的现状有所改变。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经过课题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努力,我校三年级学生练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掌握了一些习作的写作方法,可以说,他们习作已稳稳当当地步入了正轨。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们也摸索出了一些指导学生习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宝贵经验。师生共同进步,这是非常可喜的。

当然,因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以及我们教师课业负担很重,课题研究的时间不够充足,所以感觉研究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将边实践,边研究。

6.培养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六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积累习惯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1.提出课题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学中遇到困惑时思考的产物

这个微型课题的提出,最直接的原因是源于我先后教过的两个班级,是我对接手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班级经常进行对比、思考后而得的产物。

我执教这个班,对他们潜心进行作文训练以提高语文素养,我把时间都花在了写作训练上。每个学期我差不多要布置学生写22-23篇课外或课内外结合的小练笔,我算了一下,加上语文书上七个习作训练,每个学生习作训练的文字量在12000左右。教学成果也证明着我这样做是卓有成效的。我一味挪用作文训练的法宝,没有意识到对一个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一定阅读积累的班级,只注重习作训练是解决不了所有的语文问题的,其结果只能是碰壁。这时,我静下心来好好反思其中的原因。我觉得我错在没有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抓。

这时,我重新理清了作文训练和课外阅读两者的关系。阅读素养是进行作文训练的基石,对阅读素养较好的班级进行较大量的习作训练就能让学生如虎添翼,才思文笔相得益彰;没有一定阅读知识积累、极度缺乏阅读素养,对这样的班级,首要任务不是大量的作文训练,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适当引向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淀,再看作文训练的效果,就一定会有实实在在的进步。针对班级现状,我萌生了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方面的课题研究的想法。

2.当前实验班6年2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任教班级的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少家庭熏陶。我们知道,如果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那么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因为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我班大多数是农村孩子,还有一部分是外地学生,一些家长自己只顾着打麻将,忽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积累

少得可怜。有的家长甚至还认为只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读好一本语文书就可以了,多看课外书反而会影响学习。

(1)学生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最爱看的是《爆笑校园》等休闲性的书籍,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点。

(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在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很多家长反应帮孩子买了书,可孩子就是不肯看,没办法。

(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和小吃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以上情况导致实验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同学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大量的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阅读习惯差,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申报了《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和积累习惯的研究》的微型课题,决定着重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并且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人文精神。我们争取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加强指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写作素养这一方面略作一番探索,于是从2012年3月份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兴趣,是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的倾向。

2.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或课外阅读对象和一种力求接近或认识的倾向,它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它表现为好奇、求知、探究、操作、掌握、运用等。

3.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阅读指导:针对当前小学生不爱读课外书,不会读课外书等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总之,本课题准备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使学生增加阅读积累,提升阅读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阅读心理学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议: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人的发展理论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

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4、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英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阅读是基础”运动,全民阅读热情高涨,理论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刘淼、周海燕等人对国外语文课外阅读潜心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精神家园——国外语文课外阅读管窥》一文中;卢海弘则将目光聚焦在美国学生的课外阅读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大家来读书——美国提高阅读能力的成功案例》。沿着前人的脚步,我们希望走得更远。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主要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阅读兴趣得以激发,需要得以唤醒,意志得以锤炼,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转变教师观念,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等。

3.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

主要内容:

1.通过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在“需要”中读书。

3.指导学生精选阅读材料。使学生能感受,领会,评价人、事、物的美,会选好的书读。

4.摸索科学、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能力。

5.研究开展读书评价方案,使课外阅读的量化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6年2班

课题研究教师:刘书发

课题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测评法

调查法: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及阅读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确定阅读范围,制定阅读方案。

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指导课外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它相关教学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性的东西。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精选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方法,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以及“建立完整的读书评价体系” 等问题的研究,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增加阅读积累,提升阅读素养、人文素养等。将不断地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测评法:

通过平时检测和阶段检测,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群众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课外阅读潜能、本课题阶段研究成果的可行性进行测评。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3月),学习相关材料,并调查学生阅读现状,立档,以备以后对比、分析。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5月),按照课题组研究的思路,逐步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收集研究资料,了解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变化,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修改下一步的目标、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2年6月),整理材料,准备结题,写总结论文和心得体会。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进行了有效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激发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活动实施与指导的关键

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阅读的兴趣关系极大。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力地读,持久地读和有效地读。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他们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至关重要的。

⑴上好阅读指导课。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除了中午的读书时间,学校每周安排了两节阅读课。阅读课上,我一般会这样安排阅读指导课:教师或简述书中的大意,或摘读文中精彩章节,或提出书中的要点,或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等等,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在向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时说:最近老师在家读了一本书,当读到高兴处时,不禁捧腹大笑;当读到伤心处时,不禁潸然泪下。书中的小豆豆在巴学园上学时教室居然是一辆电车,一边学习,一边旅行,真令人叫绝!他们的校园里每人都有一棵属于他们的树,爬树的时候只能爬自己的那一棵„„大胆想象一下,在巴学园里还可能有什么神奇的事会发生?淘气的小豆豆可能会做出什么事?赶快去读一读这本书吧,细细品读,你会走进一片纯美的文字天空,那浓郁的书香,独特的意境一定会让你陶醉其中,留恋忘返!精彩的推荐,怎能不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呢?

⑵优化阅读环境

建立“好书交换站”。课题实验班6年2班一如既往地建立了班级图书库——“好书交换角”。期初,鼓励学生借出两三本家藏好书,在班级里成立图书库,有专人负责借出借入登记工作。虽然学校图书室也可借阅,但学生推荐的书目吸引力非凡,所以学生借书很勤快,形成了你读、我读、大家读书的良好氛围。

⑶积极开展阅读竞赛活动。竞赛活动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我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经常开展演讲赛、背诵赛、故事会等活动,还适时开展读书名人名言背诵比赛、自创读书格言的比赛活动。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会选择在假日里布置学生编辑阅读手抄报,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

⑷每月进行一次读书汇报公开观摩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学生深受鼓舞,课外阅读兴趣更加高涨。自课题实施以来,6年2班通过演讲、快板、知识竞赛、好书介绍、交流读后感、小品表演等形式进行有关阅读成果的汇报、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汇报活动中,学生把一些情节动人、形象鲜明的作品改编成剧本,合作表演。采取这种表演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⑸通过多项阅读评比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期中、期末评选“故事大王”、“读书进步奖”、“小小藏书王”,每月评选班级“阅读之星”。以上这些评比活动,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 班级的氛围和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小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

2、选择读物——推动课外阅读走向现实

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是极其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我想,倡导“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是引导学生选择高品位﹑高质量读物的准则。

⑴依据年龄特点推荐书目。中年级学生识字比低年级有所增加,社会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在阅读内容要求上便比低年级上了一个档次,可推荐儿童小说,如《宝葫芦的秘密》,较适合儿童的经典小说如《西游记》、《我的大学》(高尔基著),科幻类作品如《儿童科幻小说选》及浅显的历史读物,如《上下无千年》,还有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可增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在人间》、《花季》等现代、当代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教师和家长在向儿童推荐和介绍课外读物时,应充分考虑到读物的情趣性,‘寓教于乐’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不同年级阶段对读物的兴趣不同,而这些兴趣特点,正是我们向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直接依据。

⑵紧扣教材推荐。要让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我们有必要紧扣教材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向学生推荐好书。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增长课外知识。这样以课内学习带动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如:学习了《海伦·凯勒》,可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装满昆虫的衣袋》,可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学习了《早》,可引导学生读一读《朝花夕拾》;学习了《给家乡孩子的信》,可引导学生读巴金的作品《英雄的故事》等等。事实证明,由课内想课外拓展、延伸,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浓。

现在你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班里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一幕:比如在学习《小草和大树》这一课时,一定会有孩子把夏洛蒂的《简·爱》甚至把艾米丽的《呼啸山庄》和安恩的成名作都会带到课堂里来阅读,并且以能被老师指名分享阅读感受为荣。

⑶鼓励订阅报刊杂志。班级很多学生订阅了《少年文艺》《七彩语文》《作文直通车》等报刊、杂志。

通过引导学生精选阅读材料,开展了不少优秀诗文推荐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分别学期组织了1次“我喜爱的一本书”活动,并共同编辑了班级阅读材料——手抄本《好书大家读》。

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关键

读书得法,潜力巨大。把好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后,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了,还要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避免学生陷入一味追求惊险、紧张、离奇的故事情节中,一门心思看“热闹”的误区。

⑴制定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每学期一开始我们都帮学生制定一份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计划包含阅读总量、阅读书籍目录、阅读每本书所需时间以及自己每天运用什么时间,运用多长时间去阅读等内容。有了这样的一份计划,既便于学生时刻对照计划提醒自己要持之以恒地阅读下去,又便于教师、家长随时督查学生阅读情况。

⑵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让学生了解阅读分精读、略读、浏览三种方式。根据不同的书籍采取不同的方法,需要精读的书籍要心到、眼到、口到,咀嚼消化,理解欣赏。小学生课外阅读要以略读为主,快速阅读,边读边想,先要培养学生

看序文,提要和目录的习惯,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其次要掌握全文章节标题和段落结构的方法;还要学会综观大意的阅读方法。对于浏览之书,宜扫读,跳读,以便尽快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⑶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做记号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文字内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至于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可以因人因文而异,不必强求一致。但是,就每个学生而言,他所使用的符号必须前后一致,以便今后查找。

4、学会积累、运用——巩固、内化课外阅读成果的催化剂

⑴随时分类摘录,勤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是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由于实验班是高年级,所以我让学生根据书中内容和自己的感受,写心得体会,每周至少一篇。为了让学生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实验班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每学期每生至少在班级博客上发表读书日志3-4篇,然后组织交流评比等。学生上传读后感的热情很高,每班每月上传读书心得不少于16篇,全班同学有了共同分享、交流、学习的平台。就这样,学生通过每周撰写每周故事积累好词佳句,每月发布读书日志等形式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学生写读后感,写日记,把课外阅读中获得的思想,智慧和语言运用到进一步的阅读和练笔中去,不断提升语文素质。老师一有机会就在班里朗读,表扬他们词汇丰富,爱读课外书。读读写写,不知不觉中,发现班级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不少同学的练笔渐入佳境。

⑵整理笔记,编辑成册,巩固阅读成果。由于学生们撰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每日简评、每周故事,编辑成册。编辑了读书心得《我读书,我快乐》后,学生们深受鼓舞,颇有成就感。

(二)通过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我积极投身于研究之中,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并积极撰写研究随笔和阶段性总结。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更善于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更善于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使阅读、作文、课堂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样,实验的条理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性就更强了,取得的实验效果也更显著。

2、课题研究活动点燃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而且还使他们成为以读书为乐趣,幸福、向上的人。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孩子们在浩如烟海的书籍文篇中不断提高着语文素养!自课题实施以来。实验班共评出“阅读之星”5位,“小小藏书王”“阅读进步奖”“故事大王”各8位。编辑了班级阅读材料——手抄本《好书大家读》,编辑了读书心得《我读书,我快乐》。

(三)课题研究,也丰富了学校文化底蕴。

课题研究,也丰富了学校文化底蕴。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营造出了浓浓的书香气息,是学校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八、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学生有效阅读的一条绿色通道。但由于现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取缔,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还常出现。加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阅读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有时也有难度。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过程逐步处理好。

再比如,师生文章大胆地向外投稿方面还比较欠缺与保守。今后,在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努力,下大力气改善。要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特色化的理论与实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系统性、科学性。这一点很难,还需要不断的探究,不断的积累。

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 篇七

一、创设写作情境, 唤醒学生的习作兴趣

学生初学作文, 最大的难题是没东西可写。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 唤醒学生的习作兴趣。生动幽默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 在要求学生写一种水果之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言:“有一天,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 又热又渴。可是行李里只有一个苹果, 怎么分呢?唐僧提议谁把苹果的特点说得详细具体, 这苹果就归谁。 (出示一个苹果) 问:同学们, 你们想吃这个苹果吗?”这样, 学生就会置身于这个特定的情境, 他们的兴趣很自然地被唤醒。再比如,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习作教学《你眼中的秋天》作文指导课时, 首先, 我利用课间带学生观赏秋天的校园, 让学生用各种感官, 观察、感受秋天的景物, 体会秋天的季节特征;其次, 课上组织学生比赛吟诵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和儿歌;再次,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一帧帧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的流动的视频, 再配以优美的音乐,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秋的氛围;然后, 精心创设语言情境,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最后, 指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成语和句子写作。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高涨的情绪,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写作的方法。正是因为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才真正提高了作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深入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写作时, 我们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选择真实的材料, 打开思路。不要总是写捡钱包、公交车让座、扶盲人过马路之类的陈旧话题。作为教师, 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 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 万物复苏, 百花盛开时, 可让家长带孩子到山间、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气息,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秋天, 大地一片金黄, 硕果累累, 可让家长带孩子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也可让家长周末抽出时间, 领着孩子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 让孩子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 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 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 才会激发习作兴趣, 打开话匣子。

记得有一天, 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 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 十几米以外的东西全都看不清楚。我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 然后走进雾中体会。回来后, 同学们仍兴奋得手舞足蹈, 争先恐后地叙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达到了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作用。然后, 我就让同学们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后写下来, 结果一篇篇精彩的作文诞生了。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 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如果没有生活作基础, 作文就是一堆文字符号, 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童趣、缺乏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三、续写故事结尾, 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

续写是将一个没有结尾或者是结尾不完整的小故事, 加上内容使故事完整。续写的基本要求是续写的内容必须跟所提供的素材一致, 这样完成的文章才能合乎情理, 才能达到“续写作文”的写作目的。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这课后, 我提出疑问:“孩子们向那房子跑去后, 会发生了什么事?孩子能找到他们的‘幸福鸟’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学生在领悟课文的初衷之后, 很乐意为课文续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结尾。在学生续写的结尾中, 相同的是:不管是写找到, 还是写没找到, 都充分表达了孩子们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每个结尾都不同, 因为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情感。真情流露的结尾使整篇文章得到升华。通过续写,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章必须主题统一, 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注重评改激励, 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

要学生对习作感兴趣, 就得让他们尝到习作的甜头。因此, 习作评改中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习作比赛, 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 品尝成功的喜悦。如看谁的作文开头最吸引人, 谁的作文结尾最能给人以悬念, 谁的过渡句用得好, 谁想象得最合理、最丰富, 谁的描写最精彩……这些比赛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接受, 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即使是后进生的习作写得一无是处, 你也要有一双火眼金睛, 找到其优点, 并写上几句鼓励、赞扬的话, 以增强他们对习作的兴趣。此外, 我还鼓励学生互相评改作文。首先找出同学习作中的精彩之处, 并写上激励的话;然后再去找文中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样学生才会乐意将自己的习作交给别人修改。学生也才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习作中的闪光点, 并从中汲取精华, 取长补短。对于学生的优秀作文, 我会打印出来, 贴在班级展览角中, 让大家欣赏, 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8.浅谈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 篇八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没有兴趣,学生不懂得关注、留心生活,因而很难有深刻的体会,也就很难写出细腻感人的文章;若没有兴趣,学生不会主动去钻研写作技巧,不会主动涉猎各方面知识,因而对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形成了阻碍。所以要使学生不害怕写作,甚至喜欢上写作,关键是要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要培养其处处留心生活的习惯,要培养其广泛阅读的爱好。

二、作文来源于生活

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现实,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就必须以他们的学习、生活为起点、为中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丰富他们的感受。为此有目的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带学生参观访问,组织班会;让学生去野外观察;把他们带进山坡,带进田野,为学生提供扩展视野、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有一天早上,飞雪漫天,我在课间操时间立刻组织学生来到操场让学生观雪景,从天空到地上,到树木、行人、动物的脚印。然后辅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按顺序写下来,全班学生进行修改。这样学生觉得有话可写,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感到人物表达原来是这么的有趣。再回到课堂,学生已是感慨万千,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想到的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抓住契机,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被课文中的人或事深深地打动,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时,应是进行读写结合的契机,教师应善于把握。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当我和学生一起进入凡卡的内心世界,感受凡卡生活悲惨,经常挨打、挨饿、睡不好、被欺负,过着连狗不如的生活时,让学生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凡卡的遭的确让人同情,假如凡卡出现在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办呢?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许多关心凡卡的办法。我抓住契机,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由于是在学生内心受文中人或事深深触动的情形下进行,学生内心的感情不吐不快,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大多都能真情流动,有的还特能感染人。这样的习作大家都比较乐意表达。

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许多生活素材学生熟视无睹,所以真正到写作文时,便觉得无话可写,因此如要写作时文思泉涌,对生活素材、经验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身携带小本子,记录下生活中瞬间触动的一刻,比如墙角长出瓜苗而感叹生命的顽强;白云的形状,在学生的眼中就是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烈日炎炎下父母在田间劳作的背影,已是刻录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激发出表达的欲望……只需要一两句,不会像写日记一样烦琐而让学生厌恶。每个星期班上评出优秀句子,收录在教师自制的“好词好句集锦”中,对于其他的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改。如此,便能培养学生对生活中杂乱无章的信息的关注,加之以自己理性的思考使学生爱上了表达,爱上了作文。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使学生的写作得到认可,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因此,对学生作品的评比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感到,自己也可以写出好词好句,以后还可以运用到作文中。自己写的话能被收录在“好词好句集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与无限的光荣,更添加了想要提升写作水平的动力。

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阅历尚浅,很多事情不能亲身经历,包括成年人也无法身临其境,因此应借助于间接经验——书本。学习别人的写作手法,再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此将会对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能让它成为快乐的源头。对于习作来说,读书当然不是写作之“源”,但我们从许多优秀作品的阅读中,能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引导学生看《小学生习作》《童话故事》《作文同步训练》等书籍,让他们互相交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把自己看的好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这样大量的阅读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开阔视野,从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妙。这样,学生再写作文,便不会觉得“头脑空空”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使学生对作文由恐惧、厌恶转向主动、喜欢。我们相信: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设计出好的训练内容,实施优化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上一篇: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小学语文精品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冀教版hello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