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2024-09-30

《促织》...(共9篇)

1.《促织》... 篇一

促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息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教学时数:3教时 教学过程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

2.浅谈《促织》的艺术魅力 篇二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这样,全文的情节特征已经一目了然。但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了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此后,小说极力地以其貌不扬,来反衬促织的轻捷善斗,突出其奇异功能,斗虫,斗鸡,无不胜,又能"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最后以大团圆结局,让人于紧张之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淡然一笑后,不由得要掩卷三思……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二、语言精炼,生动形象

《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

用词精练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

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却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三、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前面我已经讲过,我国古代小说十分注重情节性,甚至到了刻意的地步,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略显不足。但《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

关于对成名的神态描写,前面已经提及,不再累述。让我们来看看对"游侠儿"的描绘吧。第七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弟子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中。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纥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总之,《促织》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又能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做到精练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3.《促织》教学实录 篇三

时间6月15日下午第三节 班级 上虞丰惠中学高二(2)班

《促织》作为一篇传统老篇目,老树能发新芽。要理解蒲翁的一片苦心,这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是有隔膜的,我们只看故事表面,却忽视了故事背后的荒诞,及人在荒诞社会中的异化。本实录试图解决表象和内在这样一组关系。师:同学们,你们是几班? 生(大声):二班。

师:二班是文科还是理科? 生:文科。

师:文科生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动感情。比如像红楼梦中的优秀文科生林黛玉同学一到秋天就看着海棠花,吐血写诗。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天到了,学校里能引发你的思绪的事物有吗? 生(1):比如学校池塘中的荷花我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生(2):池塘中的蛙声也可以。听取蛙声一片嘛。生(3):樟树上的猫头鹰(生笑)晚上听起来特恐怖。

师:猫头鹰是国家保护动物,绝对不是恐怖组织(生笑)保护保护再保护。我送给大家一首诗,出自古老的《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 生(部分):老鼠。生(部分):青蛙。

师:看来我只能写出第四句: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生大笑)我们的古人对蟋蟀的活动规律是了如指掌。蟋蟀还有个小名叫„„ 生(全体):促织

师:为何叫促织呢,谁来解释一下? 生(4):可能蟋蟀的叫声和织布机的声音相似,„„ 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古人特别敏感。认为蟋蟀的叫声和织布声相仿,又届深秋,一听到促织叫声促女纺织,妇女就准备冬衣,怀念征人,宋代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假如有人一听到蟋蟀声,就为我打毛衣,那是本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生笑)促织在诗歌中充满温馨浪漫的,但在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一只小小的东西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家庭的兴衰,悲喜交替。令人感慨万千。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生笑)师:标题是《促织》,此标题有何作用? 生(5):线索吧。

师:那文中出现了几只不同寻常的促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吗? 生(6):第一只是祸不单行的促织。生(6):第二只是高大威猛的促织。是村中少年好事者所养。师:村中好事者是个特殊句式。生(6):定语后置,应是好事少年。生(7):当然还有儿子魂化的促织。但有点不真实。

师:那这小东西是怎样影响的成名一家的?先说一说成名家中的成员,无非是三人„„ 生(全部):成名,成妻,成子。师:成名一开始的身份是什么? 生(全部):童生。

师:哦,童生,跟在坐的各位差不多年轻吧。(生笑)生(部分):不。是老童生,连孩子都九岁了。师:对,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语“久不售”,就是屡试不中,屡败屡战。科举只是块敲门砖。用过了就可扔掉。后来他的身份变了吗? 生(8):变了,当了里正。师:何为里正 生(8):大概是个官吧。

师:这里老师有点纳闷,怎么天上掉下馅饼,好事砸到成名头上了,当官了。但我要告诉同学们,这里正类似于现在的村中的治安主任,是个苦差。比如某户人家吵架了,要他去调停。再则,有些催粮催租的事,要他解决。他有这个能力吗?

生(9):没有,文中说不敢敛户口,可能一方面他性格迂讷,另一方面能力有限。师:这样一个有书呆子倾向的成名,“会征促织”,征促织可是一项政治任务,艰巨而光荣(生笑)他的心态是起了变化吧?找一找有关心态的词语。生(10):忧闷欲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师:还有吗? 生(10):得到促织后,大喜,蟋蟀死后如被冰雪,还有益惊喜。

师:这些词语形象的刻画了成名在促织的挑动下心理变化的活动轨迹。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说书生只会理论,不会实践,只说不做。成名去实践了吗?也就是说,他会去捉促织吗? 生(11):去捉了,但是经过妻子和神巫的指点,不是主动的,是被动去捉。师:我们来读一读读书人成名捉蟋蟀的场面吧,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生读早出暮归„„中于款)

师:这是第一次描写,还有吗?(生读“成反复子念,„„逐而得之”)这两段描绘你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有吗?比如在生活的压力下的苦难的困境的描绘。生(1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看出成名当时疑惑和将信将疑的心理。生(13):乃强起扶杖,我觉得很可怜。两腿被打的伤痕累累,为了家庭,只能尽力而为。生(14):我认为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读来尤其伤心。侧听估计人贴地而行,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活的重压下他已直不起自己的腰板,没有做人的尊严了。生(15):成名由于考不中,他一定发奋学习,视力一定很差,是个高度近视眼,(生笑)像寻针线这样寻,真的很可怜。我也是近视眼,深有同感。成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生活。师:是尽最大的眼力,捉蟋蟀毕竟不是他的专业。(生笑)这几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寄予了蒲松龄深沉的孤愤,他也是读书人,也是屡试不中的老童生,他是满怀着同情怜悯写同类人,将一腔同病相怜之情倾泻于成名。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生接口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有你认为最反常的行动吗 ? 生(16):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有生点头)成名当时行动极为不便艰难,遽是迅速的意思,一个受重伤的人既然能扑上去,但一扑可能要有生命危险,为了小小的蟋蟀,他连命也不要了。生(17):我想到了葛朗台的扑,葛朗台一见金子,76岁,命也不顾了,也用了个扑字,那是扑出老家伙的贪婪。而成名的扑,却扑出了一个重压下小人物的无奈和伤感。有种悲壮的色彩。生(18):我想这个扑字很受前面癞蛤蟆的影响。(生笑)前面有只蛤蟆猝然跃去,成名由于扑虫心切,就把自己当场了蛤蟆,也开始扑了。师:当然这不同于欧阳峰的蛤蟆功,(生笑)这一扑,的确写出了人类的异化,成名为了促织,可以不把自己当人看,完全丧失了读书人的斯文,真是斯文扫地。不管前面有棘根,他还是为了生活扑上去,这是一次悲壮的扑救,这一扑怀着对生活的渴望,哪怕只是渺茫的一丝。成名知道只有扑才能救自己,救家庭。你看,捉到后,这样一户贫困人家,居然用蟹白栗黄来喂养。备极护爱,这些都是反常的行为,把小虫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小虫和人的生命比较究竟哪个更重要?下文中有描述吗? 生(19):有,促织被儿子弄死之后,文中这样写,儿神气痴木,奄奄欲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看,居然不把儿子的生死放在心上。

师:对,为了一只蟋蟀居然连父子血肉之情也抛之脑后,这是一件极为可悲可叹之事,再加上前文中成名的异化,他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当作兽类,想像成扑虫的蛤蟆,真是辛酸之极。真可谓为虫所逼,悲喜交替。有人说知夫莫如妻,成名的妻子了解丈夫吗? 生(部分):理解。

师:我们读一读成妻的话,(生读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你认为成妻是怎样一个人? 生(20):善解人意,可能丈夫比较迂讷,妻子就能独当一面,处事冷静,有头脑,有主见。是个贤妻。

师:哦,你对成妻的评价很高嘛。那她是个良母吗? 生(20);是良母,当孩子涕告母,母闻之,大惊: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女复算耳,写出了对儿子的担心,自己不惩罚儿子,慈母心态,爱莫能助,担心和恐惧。生(21):这位母亲有点迷信。只知求神拜佛? 师:哪种人会求人拜佛呢?她求神拜佛容易吗? 生(22):只有受尽生活折磨的人心灰意冷的人才会求神,当时老百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师: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难无边,回头无岸啊。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成妻具资,就是东借西凑,到处赔笑脸,低三下四看别人的脸色。作为妻子,这位可怜的女性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全部心血都扑在蟋蟀上面。更有意思的是,悲愤填膺的作者在精心设置魂化促织的情节时,他们的宝贝儿子在蟋蟀事件中遭遇又如何呢? 生(23):九岁的小孩由于好奇把促织弄死了,自己变成了蟋蟀。

师:成子魂化的促织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战斗才成为真正的王者,一开始与蟹克青决斗,这是闯荡江湖的第一站,(生笑)闪亮登场。再则第二关,与公鸡斗,又赢了。最后一路打到中央,可说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为何把小东西写得如此神奇? 生(24):因为是人变的,特别有战斗力。生(25):有作者的主观愿望在里面。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的低层百姓根本无法与强者抗衡,作者希望能够在虚幻的世界中能够战胜恶势力,体现作者良好的愿望。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三种人中,最能震撼人心的是谁? 生(全部):成子 师:为何? 生(26):小孩是祖国的未来(生笑)玩是小孩子的专利,一个小孩子因为玩蟋蟀差点付出生命为代价。这个社会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可见是个无耻的社会,尤其有震撼力。生(27):一个活泼的孩子付出了代价,在那样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就不如蟋蟀,我在想一个问题,假如没有付出生命和精灵的小孩以蟋蟀的面目出现,事情会怎样结束?

师:对,你的设想一针见血,刺中要害。儿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虫子重要。小孩即使投井了这事也不能完结,他还必须要让自己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代替那只促织,再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格斗。而且他必须要赢得那些格斗,才可以保他的父母无虞,才可以弥补他的所谓的“过失”。在这里,我们 看不到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我们只看到人已沦落为一种玩物,只有把自己不当人看,只有为权贵服务,成为别人手中的玩物,你,小人物才可以解救家庭的苦难,得到所谓的幸福和功名利禄。这是一个荒谬的故事,小说的高明之处使荒谬具备了真实性。我们不禁要问,罪恶的根源在哪里呢?我们读一读结尾,会找到答案?(生朗读最后自然段)生(28):根源在于皇帝的荒唐,皇帝不应玩蟋蟀,玩物丧志。生(29):根源是官贪吏虐,当权者作威作福,不管百姓死活,只管自己官位上升。

师:的确如此,上有好焉,下必趋焉,古代社会官本位现象十分严重,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其实用不着征,早有人会乖乖的送上来,如果如果领导喜欢斗鸡,明天我就送你一车鸡,如果你喜欢斗牛,立马一车皮牛就送到。杨贵妃喜吃荔枝,我来一骑红尘妃子笑,宋徽宗喜踢球,高俅就发达了。天子偶用一物,就使百姓家破人亡,万一是常用之物,不知有几家遭殃,几家荡产。正如黄宗羲所说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促织让我们看到专制时代中,小东西是怎样披者皇权的丑恶的外衣吃人的,小人物的命运是怎样被吃的,实质就是吃人和被吃的沉重的话题,如此可悲可叹。结尾似乎皆大欢喜。这个故事似乎成喜剧了。但喜剧往根源里挖我们挖出更加深沉的悲哀。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联系实际,讲兵马踊发现者杨志发的辛酸荒唐的故事)悲喜交替为虫所逼(成名)附板书

人化异类为虫所困(成子)

祸不单行的促织 人

竭尽所能为虫所牵(成妻)小虫 好事少年的促织 吃

4.《促织》 文言总集 篇四

一、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强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6、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淋漓”)

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四、词类活用

1、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

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

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8、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9、力: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

10、疏: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

11、奇: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12、裘马: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

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六、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9、又试之(于)鸡(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成以其小,劣之。

译: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译:(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

【二】《促织》文言文语法知识整理归纳

(一)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 【每年 】

(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

(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 【每天 】(6)力叮不释 【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

2、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

(3)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5)儿涕而去

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7)细疏其能

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受穷,(12)仙及鸡犬

成仙

3、使动用法

(1)昂其直 【使…高,抬高 】

(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

4、意动用法

(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

(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3)益奇之 【认为…奇特 】

5、词类活用(其它)

(1)薄产累尽 【形作动,赔尽 】(2)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3)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粉】

(4)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5)啼告母 【动词作状语】

变富

6、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1)里胥猾黠

狡猾

(2)死何裨益

益处

(3)填塞门户

充满,门口

(4)唇吻翕辟

嘴唇

(5)急逐趁之

追赶

(6)虫跃掷径出

跳跃

(7)不复聊赖

依赖、寄托

(8)自增惭怍

惭愧

(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

停止

(10)僵卧长愁

向后倒下,躺

(11)百计营谋不得脱

谋求

(二)一词多义

1、责

(1)因责常供

(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索要,索取)(4)以塞官责(责任,差使)

(5)受扑责时

(责罚)

2、靡

(1)靡计不施(无,没有)(2)虫尽靡(败退)

3、顾

(1)成顾蟋蟀笼(回头看)(2)徘徊四顾(看,环视)(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

4、发

(1)窃发盆(打开)(2)探石发穴(掏)

(3)无毫发爽(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5、售

(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

6、岁

(1)岁征民间(每年

名做状)(2)成有子九岁(年龄)

(3)不终岁(年)

7、故

(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

(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

8、令

(1)令以责之里正(县令)

(2)急解令休止(使,让)

9、上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

(2)上于盆而养之(方位名词做动词 放置)

10、益

(1)死何裨益(形做名 好处)

(2)成益愕(更加)

11、掷

(1)帘内掷一纸出(抛,扔)

(2)虫跃掷径出(腾跃)

12、异

(1)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

(2)成述其异(形做名 奇特本领)

13、过

(1)裘马过世家(超过)(2)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

14、强

(1)乃强起扶杖(形做名 勉强)(2)少年固强之(形做名 迫使)

15、中

(1)又劣弱不中于款(形做名 符合,适应)

(2)中绘殿阁(当中)

16、然

(1)然睹促织(然而)

(2)俨然类画(形容词词尾)

(3)成然之(形做意动

认为…是对的)

(三)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随即,跟着)(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4)斯须就毙(一会儿)。

(5)未几,成归(没多久)

5.《促织》研讨四题 篇五

姜仁斌

《促帧肥且黄寓意颇深的小说,其寓意绝不亚于一篇寓言。清代南屯阝在题跋中说:“余观其寓意,十固八九。”此言虽未免过分,但该书的寓意的确是既深刻又丰富的。为了更好地挖掘《促织》的思想意义,拟四题以引导学生研讨。

一、《促帧肥窍簿缁故潜剧?

《促帧返慕峋质窍簿缧缘摹3擅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双的蟋蟀,因而“不数岁,田百亩,楼阁万椽,牛羊蹄N 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有好报,是皆大欢喜的。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它的悲剧性是显而易见的。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而后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然而,好奇顽皮的小儿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面如死灰”,“如被冰雪”,寻找儿子;最后却“得其尸于井”,酿成了一出人虫两空的惨剧。夫妻二人“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这段文字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催人泪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因此,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是掩盖悲剧、安慰心灵的“麻醉品”。如果去掉了这段结局,成名的遭遇会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他的遭遇是封建官僚体制下民不堪命的最生动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这才是“谎言”背后的“真实”。

二、《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

《聊罩疽臁肥且徊烤哂欣寺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来博人一笑?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

三、成名之子变成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人炙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

四、《促织》的故事批判什么?

《聊罩疽臁分兴担骸凹腋为裘,妄继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狐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其深广的忧愤从《促织》中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

6.《促织》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六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沉浸: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松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特色等资料。课堂交流,教师总结重点:蒲松龄字号、作品类型、艺术特色。

2、学生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通解全文。按照教师课前提示的实词虚词列表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分小组汇报成果,教师梳理总结,要求学生课后上交此项作业。

3、学生通读全文,彻底解决疑难词句。

具体进程是:

①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②简略提示解析方法;③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④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

应选择比较典型的。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

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展;d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二、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三、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默读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5、请生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二、作业:

1、试拟本文情节提纲。

2、简要分析成名形象。

三、教后记:

第三课时

一、鉴赏感悟:

1、生散读本文结尾,思考: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2、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3、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借古讽今)

4、“异史氏”的评论如何理解?

二、比较反思: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三、作业:

1、完成下发的打印练习。

2、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四、教后记:

本篇教学主要重点是:

1、文言语法现象的整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因在初中涉及较少,高中必须引入系统学习,从本单元及第五单元开始逐渐扎实基础。

7.读促织的读后感 篇七

早上出门前览了一遍《促织》原文,中午回家后后开始读毕飞宇《小说课》的第一篇——“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读蒲松龄《促织》”。两次阅读体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读《促织》,我是粗糙的浏览,毕飞宇是深刻的挖掘。这二者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我下一阶段要走的路就有多长。不过,习惯于放牧式阅读的我在尝试精读的第一天,收获倒是不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我的习惯是泛读,囫囵吞枣,偶尔细细咀嚼。就好比一只自由的羊,在水草丰茂的辽阔土地上,从不担心,也不必安排口粮。我的阅读是享受过程的阅读,至于结果,我不爱花很多心思考虑。所以大学以来我虽读了一些书,但在遥远的记忆里,有些书只剩下一个书名和一抹影儿。读《促织》时,我基本上只考虑了情节和主题,这是无意的阅读方式,大概也是我的阅读习惯吧。我常常使用这种方式来来阅读各种各样的文本,所以我常常只能读懂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深度。当我开始考虑从“阅读”到“如何阅读”的时候,已经是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

阅读体验除了由阅读习惯带来外,剩下的就是本能的情感所产生的共鸣。早上读《促织》时,儿化小虫的一节形成了我情感上难以解开的疙瘩。小儿变得痴傻,小虫却以一种活泼可爱的方式出场,这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小儿变成了小虫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控诉啊!下午再次读了一遍《促织》,读到这一节的时候不觉落下的眼泪,不仅仅因为作者无声的控诉,也因为孩子的童真和对父亲的爱。

8.部编版高中必修四《促织》教案 篇八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记;异,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中国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作品491篇,大部分是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的短篇小说。其题材的共同特点就是一个“异”字,具体说,“异”又大体可分三种类型:一是花妖、狐魅、仙鬼、精怪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各种故事;一是“畸人异行”,即具有奇异性格行为和经历的人和事;一是现实中奇巧、罕见的自然现象或事件。

《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之情的爱情小说,名篇有《连城》、《阿宝》、《香玉》、《小谢》等,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另一类重要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即暴露批判官府官吏和恶霸的罪恶,歌颂人民的反抗。

第三类是科举批判小说,这些 篇章大都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与作者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熔铸着作者的自我形象。著名 篇章有《叶生》、《司文郎》等。

此外,还有一些对世俗民风的劝戒讽刺的 篇章。这是《聊斋志异》中题材最广泛,思想倾向最复杂的部分。《张诚》、《镜听》等有一定的代表性。

《聊斋志异》所写虽然多是幽冥幻域之境,鬼狐花妖之事,却曲折地反映了明末清初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在艺术上,《聊斋志异》创造性地继承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的优秀传统,谈狐说鬼,构思奇特,语言简洁,对清代文言小说产生过深刻影响。

3、《聊斋志异》在故事末尾,每每以“异史氏曰”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是受了《史记》纪传末尾有“太史公曰”的影响。蒲松龄的议论往往三言两语,颇中肯綮,但也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阅读时要注意分析。

4、《聊斋志异》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其三,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5、重点实词

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

居(囤积、储存)为奇货

假(利用、借助)此科敛(摊派、聚敛)丁口

靡(没有)计不施

迄(终究)无济

无毫发爽(差错)

展玩(体会,思索)

蹑(追随)迹披(分开)求

意(觉得,意想)似良

径(径直)造(到)庐访成

翘然矜(夸耀)鸣

虫尽靡(败退)

俾(使)入邑庠

厚赉(赏赐)

二、能力检测

1、找出下列句中表时间的词,并解释其含义:

(1)俄见小虫跃起

(2)斯须就毙

(3)少间,帘内掷出一纸

(4)旋见鸡伸颈摆扑

(5)未几,成归

(6)无何,宰以卓异闻

(7)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8)既而得其尸于井

2、解释下列句中的红色词

(1)顾

①成顾蟋蟀笼虚

②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2)责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②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③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3)靡

①靡计不施,迄无计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4)发

①窥父不在,窃发盆

②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③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3、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闻妻言,如被冰雪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4、与例句红色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成以其小,劣之

A、昂其值 B、仙及鸡犬

C、成然之 D、辄倾数家之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5、与“信夫”的“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欲信大义于天下 D、烟涛微茫信难求

6、与“民日贴妇卖儿”的“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喜,笼归 B、得佳者笼养之

C、岁征民间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7、下列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加以官贪吏虐

天将以酬长厚者

B、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拾视之,非字而画

C、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D、天将以酬长厚者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8、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异史”即不同于正统历史,此处仿照《史记》笔法,也反映了作者的叛逆性格。

B、“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含有对封建官僚的讥讽;至于“天将以酬长厚者”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在宣扬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C、此段中,作者提出天子的每一举措都不可轻视的看法,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D、这段评论,能从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找出百姓的灾祸的根源,说明贪虐的官吏是造成百姓“贴妇卖儿”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附参考答案:

1、

(1)俄:不久,一会儿 (2)斯须:一会儿。 (3)少间:—会儿。

(4)旋:随即,跟着就。 (5)未几:没多久。 (6)无何:没多久。

(7)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8)既而:不久,随后。

2、

(1)回头看;看,环视;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2)索取;责任,差使;责令;责罚

(3)无,没有;败退

(4)打开;挖开;丝毫

3、B 4、C 5、D 6、A 7、D 8、A

捡回失去的记忆

高二(10) 尚磊

华灯初上的夏夜,空气中弥散着特别的气息;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踱步在寂静的小路上。小手时而被抬得高高的,时而被摆得低低的,笑声总伴随着惊叫回荡在夜空下。这就是我儿时幸福的记忆,和父母在一起,仿佛就是我儿时最大的愿望。

初春时节,我渴望着轻快做完作业,好同父亲去天安门放风筝;盛夏袭来,我整天盼着快到周末,母亲能带我在湖里嬉戏。儿时的我,不明白其中道理,只知道那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没有任何掩饰和内涵的直觉。拥有它,所以我会很快乐。

可时间的冲刷可以冲淡和改变一切,慢慢地,我的思想有了几丝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更多的东西,似乎在高兴时,我可以将笑容分给同学,苦闷时,能把内心敞给朋友;周末可以一整天在球场和球友畅快玩耍,傍晚还能独自一人享受网络的乐趣。越来越多的物质和享受一下子满目皆是,渐渐地,我似乎感到在表面的满足背后,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失去。我甚至产生过独立的想法。

随着学业的加重,我的生活显得更加单调,每日的两点一线,冲淡了家的概念。我似乎将家当作了暂宿的旅店——一个仅仅周末休息和睡觉的地方。中考前的一个深夜,当我从卫生间回到房间时,无意中望到了父母——两双眼睛毫无生气,麻木地鱼目似的睁着。接着,我们目光交汇,一瞬间,一种陌生的痛感刺痛着我,我竟已忘记了父母的眼神——好似只是似曾相识的过客的一次对视——可它却深深地在我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开始陷入无尽的思索。想想这些走过的岁月,自己其实已经失去了太多。自认为已经可以独立的我,简直迂到了极点!我仿佛记起了儿时的那个愿望,其实那才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理想的境界;经过这许多年尝试着长大成人。其实自己一生的归宿还是这充满浓郁的亲情的家!现在是时候了,该拾回我失去多年的东西了。

又是一个晴朗无风的夏夜,还是那条儿时寂静的小路。一双长大的手牵着两双布满沧桑的手,踱步在安静的夜空下。此时的我,仿佛心中充满着幸福,再次与父母目光交汇,我分明看到了那里面也注入了某种闪亮的东西,也许是泪水,或许更是一种幸福——一种曾经失去多年的家的幸福。

[评语]

这样的幸福,我们拥有过;这样的失去,我们很多人似乎也经历过;失去的东西重新找回,再次拥有,又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文章的题材也许并不新鲜,但因为有情,所以依旧能打动人心。

9.张鎡词作《满庭芳·促织儿》鉴赏 篇九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⑺,敛步⑻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⑼戏斗,亭台⑽小、笼巧妆金⑾。今休说,从渠⑿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释】

⑴促织:蟋蟀。

⑵漙(tuán):露水多。

⑶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⑷土花:青苔,苔藓。

⑸劝:催促。

⑹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⑺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⑻敛步:脚步很轻。

⑼华堂:精美的厅堂。

⑽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⑾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⑿渠:它。

【白话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创作背景】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赏析】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在一个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名家点评

“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

【作者介绍】

【《促织》...】推荐阅读:

《促织》 设计10-12

上一篇:“四风”问题原因分析、措施下一篇:油画协会成立大会会议议程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