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论教反思

2024-10-20

以学论教反思(共4篇)

1.以学论教反思 篇一

一、更新观念, 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 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自己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而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 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上。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 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 教师以“教”定“学”。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 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师要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生的“学”, 教师所有的“教”都要利于学生的“学”, 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 越来越爱学, 越来越会学, 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乐趣。因此, 我们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基于此, 我们首先要强化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 要求自己在吃透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 精讲精练, 充实课堂教学容量, 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 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探究性, 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性练习的有机结合, 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比如, 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节教学,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及课前的备课, 先讲解工业的区位因素, 然后讲解工业的联系和工业区域, 所举的例子也是远不可及的珠三角地区, 只是教师单纯地根据自己的思路把教材内容“教”了一遍, 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而在新课程新理念下, 要倡导学生的“学”, 如笔者在备课前, 大量寻找了本地的工业区域资料, 特别是我们学校前面的一个领带工业园区, 结合实际, 联系学生的一些经验和认识, 分组讨论工业区位的因素, 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显著。课后还布置了参观考察领带工业园区的任务, 把课堂教学的效果延伸到了课外, 很好地保持了学生“学”的兴趣。

二、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 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 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因而, 在学校教学中, “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 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 知识的获得和掌握, 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 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是培训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基于这种观念,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

我们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 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我们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 琢磨活的课堂, 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 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 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 并把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比如, 现在的岛屿争端问题, 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也很关注,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简短的新闻视频, 然后, 讲解一下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海岸线往外延伸12海里属于该国的领海, 海岸线往外延伸200海量属于该国的专属经济区, 在此区域内沿海国拥有保护、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自主权权利。这样, 寓教于乐地把知识点很好地落实了。另外, 我们的备课就意味着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 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 进行重组教材, 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 全面面向学生工作。这样, 我们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理念而有所改进, 以增强其适应性, 如设计“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课堂问题随记”、“教学反馈”等内容, 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 课中及时发现问题, 课后总结、反思和补充等方式面对新课程, 我们更应该重视编写“学案”。

三、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建立更为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 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 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 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喜欢某位教师, 一定会喜欢他的课, 自然就会学好这门课。因此, 也只有不断激励、赞赏学生, 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 今年我教的高一 (8) 班学生, 地理基础差、习惯差, 针对这种情况, 我除了严格要求他们, 还经常鼓励他们, 与他们谈心, 给他们补弱, 和他们打成一片, 通过半个学期的努力,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作业能认真完成, 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A+B率很高, 通过率为100%。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 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新理念之下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新的, 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理念、新认识、新做法, 去耕耘, 去发挥, 去创造, 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地理教学[M].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杂志社, 2011.

[2]走进新课程[M].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3.

[3]地理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以学论教反思 篇二

这是一节关于祖国统一的历史课,从总体上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意义比较深刻,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也能体现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学生基本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整节课显得井然有序、相得益彰。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还有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学生的学而言提出自己浅陋的看法。

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因素,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管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都要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伍老师的这节课一开始以一枚邮票导入新课,给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创设了一个情境,接下来便通过解决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回答,甚至有时是老师自问自答,既体现不出学生的课前准备,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张扬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在整节课中都体现不出教师对学生课前准备的检查。现在的课本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教材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因此,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有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终生学习品质的塑造,对生存课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我们关注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另外,关注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中还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但是在这节课上,对学生探究、创造的需求不够重视,整整一节课仅有一次五分钟的探究,即探讨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在这节课上更多的体现是学生在配合老师的需要,没有把学生的需要置于老师的需要之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创新能力更谈不上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感情的人,而且个性鲜明,层次不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学习、性格、家庭状况后,具体学生具体对待,在伍老师的课堂提问中可以看到,如此多的学生却两次提问到一个学生,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不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而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关注的却是一些学困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虽然在课堂上我们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做。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远县河溜中学)

3.以学论教反思 篇三

[关键词] 初中体育;动态课堂;“以学论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引入到了教育领域,动态课堂的创设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话题之一,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所谓动态课堂,就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基础,结合培养方案和技能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课堂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在动态课堂中,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因此是非常有利于发挥出教学效果的。但是应该指出,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的教学模式,都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教学模式的真正所用。这里所谈到的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实际上就是“以学论教”,所谓“以学论教”,就是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以学生认知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以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起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认知需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策略。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来说,也必须做到“以学论教”,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教学效果。基于这一思考,本文拟就“以学论教”视域中的初中体育动态课堂创设问题做一下探究,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一、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为动态课堂设计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的设计中,必须首先重视备课。这也就是说,想要搞好体育动态课堂的设计,必须改变传统的备课方法。另外,根据“以学论教”的实际需求,在体育动态课堂的设计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

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备课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这不仅是“以学论教”的需要,也是搞好体育动态课堂教学的需要。如果教师的备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使得备课毫无意义。一方面,备课内容不应太难,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备课内容也不宜过于简单,否则起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2.注重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依据动态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备课这一环节来说也是如此,即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尽量做好每一教学阶段的备课内容、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这种做法不仅是贯彻动态课堂设计的需要,更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考虑教案设计的必然要求。

3.重视运用动态备课的基本方法

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搞好动态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动态备课的基本方法。对此来说,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体育教材,一方面,教师要仔细的通读体育教材,做到心中有教材。另一方面,还要全方位的阅读各种教学资料,比如有关体育教学的参考资料等。另外,教师还要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比如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的基本情况等。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每次备课时都要做到这些基本要求,并同时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收集不同的资料,利用不同的资源,以便达到动态备课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求动态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体育教育也引入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做好动态课堂的教学,教师还需要在依据学生需求的情况下,适时的创新或者改变教学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的充实动态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善于运用和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探究了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等。实际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去。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初中体育动态课堂的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善于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动态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的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实际上,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这一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满足动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还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也是符合“以学论教”的基本要求的。

3.善于变革创新教学方法

虽然教育学者研究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为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体育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属性,完全可以具备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此意义上,体育教师要想真正的搞好动态教学,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一方面,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体育教学历理念,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特别是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科研究能力。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运用到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当然,应该说明,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在教学环节中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否则,脱离了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也就不能能达到动态教学的目的所在了。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不断丰富动态课堂的教学特色

实践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方式,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动态课堂教学的真正效果和魅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动态课堂教学的自身特色。

1.学生的实践要依据学生的基本特点

“以学论教”要求在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必须也要依据学生的实践需求。比如,有的学生善于短跑,教师就尽量让学生发挥短跑的优势,同时避免其他不擅长的运动项目。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这种实践是依据自身特色基础上的实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中,为了确保动态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教师还必须重视总结学生在实践方面的优势、不足、原因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为进一步丰富动态教学奠定基础积累。

2.在学生实践中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

对于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来说,技能培养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实践也深刻的证明,技能的培养只能通过具体实践的方法才能完成。为了有效的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不同阶段的教学要具备不同的培养目标。如第一次课学习立定跳远,第二次课可以学习立定投篮,之后的每次课堂教学内容都应该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总结,特别是要总结学生在技能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帮助学生纠正问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仍然要按照“以学论教”的基本要求科学操作,确保在了解学生认知要求的基础上扎实培养学生的技能,以便挫伤学生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体育动态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在备课中强化动态备课,确保在了解学生认知需求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而且还要在动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种新型教学方法的尝试与运用,确保学生在体育项目的具体实践上,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基本目的。这不仅是动态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做的“以学论教”的本质体现。

参考文献:

[1]魏顺军、褚俊.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备课[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

[2]杨武山.在体育备课创新方面的做法和体会[J].经验点滴.2011(1)

4.以学论教反思 篇四

一、现象与诊断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系列教学目标,例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从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也提出了15条要求。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阅读教学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大部分老师为了应试教育几乎把阅读教学课模式化了:提问式教学法。一篇文章,学生读一遍,完成三到五个问题,课堂上基本都是老师在分析讲解,学生阅读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教学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相悖的,绝不应该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还有,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即便看了书也很少有学生会做读书笔记,完全是随便的浅阅读模式。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思考,笔者发现问题的症结大致有二点: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不想读,课余时间少,学生读书兴趣不浓;没得读,读课外书很难得到家长的支持,现在大多数的家庭缺少阅读习惯,家中适合中学生读的书不多;不会读,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老师比较系统的阅读指导。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阅读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应对之策略

“以学论教”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优化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阅读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设计优化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上的现实情况,心理状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笔者今年申请并通过了《基于“以学论教”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研究》课题,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有目的地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探索与尝试,总结出了以下四点设计优化的措施:

(一)阅读方向性指导建议的优化

首先,开设专门的阅读方向指导课。指导初一的学生多读故事性质的文章,例如《小小说》、《初中生》等;初二的要多读读《读者》、《意林》初中版之类的杂志,适当增加中篇小说的阅读;初三的应尝试看看《萌芽》、《读者》、《意林》成人版的杂志,加大长篇优秀小说的阅读。其次,每一个月左右开设一节优秀作家作品简介课。例如介绍莫泊桑的《羊脂球》,欧·亨利的《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屠格涅夫的《小丑》,卡夫卡的《法律门前》等,目的是帮助学生筛选优秀篇目,提出指导性建议。并告诉学生得书的途径可以购买、图书馆借阅、同学互借,或者网络阅读等。同时,在指导课上增加精彩章节的指导赏析,设置一定的学生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去读的好奇心与积极性。

(二)阅读过程习惯的养成性优化

首先,明确阅读中养成必要的查阅习惯。无论是读音还是意思或者其他的,都可以查阅字词典,或者网络查询,这是阅读的积累过程。其次,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圈点勾画的可以是字、词、句、或者某个精彩的章节,这种好习惯可以加深记忆与理解,是赏析阅读的前提。另外,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对于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还有,鼓励学生每天至少挤出半小时的阅读时间。目前很多中学生反映没有阅读的时间,但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所以语文老师可以尝试把阅读当做回家作业来处理。

(三)阅读赏析性引导的优化

首先,在阅读指导课上,结合某一小说,让学生把握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小说主旨的重要性,力争能够在读故事中把书读明白。其次,课堂阅读赏析的形式:单句式,段落式,章节式。 单句分写人、记事、写景三种内容,赏析写人的句子,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进而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赏析记事句子,让学生理清思路,再理解事情所反映的意义。而赏析景句子时,应先把握景之特点,再体会表达的感情。对于段落与章节的赏析,落脚点可以放在描写对象和故事情节上,同时品味不同体裁的语言表达的效果之差异,并进行适当的仿写引导。

(四)课内外阅读教学结合的优化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几乎相等,阅读教学绝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应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首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及时适当补充阅读篇目。在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增加《阿Q正传》、《狂人日记》、《儒林外史》的介绍与精彩片段的赏读,鼓励学生去阅读。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加入《装在套子里的人》;讲泰格特的《窗》时,印发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和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增加的阅读,可以课上完成,也可以作为回家作业,自由写点感悟。其次,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把“和一个作者有关的几首诗放在一起赏析”。例如,李商隐的《无题》、《夜雨寄北》可以放在一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放在一起,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轻松容易,更能够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还有,在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教学中,应将至少二篇以上相似的放在一起阅读赏析。这在增加课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之外,能让学生养成对比的潜意识,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男生个性签名唯美小清新范下一篇:感受童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