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教学设计

2024-10-11

《词》教学设计(通用9篇)

1.《词》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204-211页。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各首诗词的意境虽然有区别,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还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代表作。

2.诵读本文的五篇诗词。

3.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诗词用语的考究和他的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

1.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2.通过展示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笔把诗词中的画面画出来,看那位同学画得最接近于诗词的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感受作者的豪迈奔放与婉约细腻,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

2.学习古诗词优美考究的语言。

3.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教学突破

1.制作,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结合优美的画面感受诗词的境界。教师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节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制作多媒体,收集有关作者的个人资以便向学生介绍。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第二节课前,让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预习苏轼的《江城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3.第三节课前,让学生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学生准备

1.第一节课前,有感情的朗读本文中的诗词,标画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语的考究。

2.第二节课前,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背诵学过的两首词,预习下面的两首词。

3.第三节课前,背诵前面学过的四首词,预习辛弃疾的《破阵子》。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回顾诗词常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交待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蕴美、音韵美。

4.分析作者用词的精炼和考究。

学生活动

1.巩固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诗词名家以及代表作品。

3.感受作品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4.学习诗词的用语,注意在习作中运用。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分析诗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三、组织讨论,总结回顾(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

4.回顾两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两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教学步骤

(第3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转入新课。

2.介绍作者,朗读作品。

3.引导学生,分析诗词。

4.回顾三节课的内容,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1.检查知识掌握情况,进入新课的学习。

2.了解文学常识,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总结三节课的收获。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二、组织学生分析诗词(约 分钟)

三、总结全诗,巩固提高(约 分钟)

本课总结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所选的几篇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板书设计

诗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李清照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选的都是名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比较高,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给下面词语注音。

脉脉( )舴艋( )

答案与提示: zé ěng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

也拟泛轻舟。

答案与提示:姑且,暂且;定将;打算。

3.体会《望江南》的写作特色。

答案与提示:温词多“密丽”之作,此词的风格却较为疏淡。作者没有一字写女主人公的容貌服饰,而专作心态、心绪描写,景物的构置也完全服从于映衬心态、烘托心绪的需要,因而与作者的其他词作有着不同的韵味。

4.《破阵子》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答案与提示: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个性练习设计

1.根据温庭筠的《望江南》,画一幅图画。

2.《武陵春》中“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答案与提示:“闻说”二句宕开一笔,“也拟”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3.《破阵子》中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答案与提示: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却“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4.写一篇300字的,谈谈你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2.《词》教学设计 篇二

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词作哀婉的情调;2.通过意象分析感受元宵节特有的情境氛围;3.领会人物的刻画及对比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词运用意象创造元宵节节日意境的特点;2.初步掌握鉴赏元宵 (节序) 词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

感悟古人由国运家道个人命运的变迁而在元宵节抒发的特殊情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几年前, 我们国家也仅是把传统的春节作为公共假期。现在增添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这体现了什么?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而这些节序中蕴含的文化精髓较多就沉淀在古代留存下来的文学精品中。

今天, 我们共同来鉴赏写元宵节的两首宋词, 希望借助它们体验前人们过元宵节的气氛、观察元宵节中体现的中华文化形态并体味词人由国运家道的变迁触景而发的独特情感。

二.鉴赏研讨《青玉案》

(一) 一读诗歌·初体词情

1.诗词学习诵读是基础, 学生自由诵读;2.学生个人范读。 (教师点评, 朗读古代诗词特别要注意节奏、字词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抒发)

(二) 二读诗歌·赏析内容

1.师生齐读

2.提问:此词是与元宵节夜晚有关, 词作让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哪些语句有具体描写?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共同归纳)

明确:“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写出焰火漫天;“宝马雕车香满路。”写出前来观花灯的男男女女, 高头大马、雕花豪车可想场面热闹;“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箫声悠扬, 月光流转, 整夜鱼龙灯随风飘舞, 既有夜里场面还写人的活动, 一派热闹繁华。 (板书:焰火花灯宝马雕车)

3.追问:上阕已能体会到热闹繁华, 下阕是否还有可以佐证?

明确:“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不仅写出女孩子盛装打扮, 也描绘她们一路欢声笑语, 幽香四溢地从人们身旁走过的欢乐场面。 (板书:盛妆赏灯) 从漫天的焰火、花灯闪烁的街市、盛装赏灯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 (板书:众人) 可见今年的佳节灯会是热闹繁华地。 (板书:热闹繁华地)

(三) 三读诗歌·领悟情感

我们从词句中体会到元宵节夜晚的热闹, 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欢乐。那么, 在这个热闹非凡、尽情欢乐的节日里, 词人又在干什么?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1.通过词句很容易就可知道作者在寻人, 寻的是谁? (板书:那人)

作者在哪里寻到? (板书: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怎么理解? (生答:灯火零落稀少) 也是人群稀疏的地方。

2.从文中可以找到什么样的人和那人对比?

明确:前面那些乘宝马雕车, 衣服熏香, 盛装赏灯的男男女女。从众人穿戴、用具和打扮不免让人有庸俗的感觉。既然处于热闹繁华中的众人是俗气的, 与之相比较, 词人寻找的“那人”自然是“脱俗”。 (板书:脱俗)

3.现在大家能体会词人渲染热闹繁华的用意了吗?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板书:对比衬托) 与前面灯火热闹的场景比较, 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与欢声笑语的观灯者比较, 衬托“那人”的孤寂。 (板书:冷落孤寂)

4.探讨主旨 (苦无知音, 甘于寂寞;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苟安者不思进取的愤恨。)

三.学生自主鉴赏《永遇乐》

(一) 诵读·初解内容

提问:“谢他酒朋诗侣”中“谢”字何意? (辞谢) 说明词人并未融入过节赏灯的人群。

(二) 情感品诵

《永遇乐》是易安在经历孀居之痛、沦落之苦、家国之悲交织中发出的深沉哀愁, 那我们一起再诵这首词。 (点拨:下片昨日盛景欢快宜急促, 哀愁孤苦就宜低缓深沉。)

四.课堂小结

鉴赏元夕词进而推广至节序词, 我们要通过多朗读体会词中刻画的意象, 了解意象构成的节日意境, 揣摩节日特征,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本节课我们主要从意象、思想感情及主要手法这些方面来感受了词的艺术魅力, 回味了前人在元宵节特有的活动气氛, 也感悟到词人由国运家道个人命运的变迁在元宵节抒发的特殊情怀。

五.拓展作业

3.字词教学例谈 篇三

关键词:顺口溜;字谜;一句话的事情;形式多样;复习巩固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56-02

一、不是皇帝下圣旨

稽,最早是以地名(会稽)的形式出现于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卧薪尝胆》,后来又在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一文中再次出现:无稽之谈。“无稽之谈”在五年级(下册)练习5的成语歌中又一次闪亮登场。初中以后主要牵扯到成语“有案可稽”、“滑天下之大稽”。在初中入学高峰时期,笔者曾在中学教了五年语文,了解到这个字是个特别容易写错的字;其实何止学生容易写错,中小学老师总会“一不小心”将它写错。笔者有意翻过我们很多老师的备课和听课笔记,很多老师与学生犯得是同样的错误:将“稽”的右上角的“尤”写成“龙”。普通老师不是文字学家,很难搞清当时造字的缘由;就算懂,讲给学生,学生能懂吗?对写对这个字有帮助吗?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个字上纠结!我的观点是能记住就行,不管理论根据;我的方法是一句口诀:不是皇帝下圣旨!稍加分析:右上角是“尤”不是“龙”,中国古代皇帝才称为“真龙天子”;并结合“滑稽”一次,配以小丑的夸张动作,因为读圣旨时非常庄重,不可能一边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边做着小丑的搞笑动作。

也不知这方法有没有犯科学性的错误。反正觉得“不是皇帝下圣旨”有助于记住字形。不过有几个汉字还真的与皇帝扯上了关系,成语“熙熙攘攘”,“熙”字虽不是小学生 必须掌握的汉字,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有《说名道姓》就有道判断题“(9)汉朝皇帝刘邦姓刘,清朝皇帝康熙姓康。”“熙”字一般人也会写错,特别容易将左上角写成“大臣”的“臣”!我的纠错方法是:康熙是皇上,不是大臣!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出现了“颐和园”,这个“颐”字很难写对,初中讲到《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还是绕不开它。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在介绍“颐和园”时我说“颐和园是慈禧太后当年动用海军军费为自己祝寿而造的园子”,接着说“要记住:颐和园是老佛爷住的地方,不是大臣住的地方,因此牢记颐和园的颐左边不是大臣的臣!”此外,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段时,稍加发散就知道追问:司马迁听过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说到项羽,很多孩子会讲到“霸王别姬”;一方面是有这一部电影,另一方面是饭店有这一道菜,一只乌骨鸡和一只大王八放在一个大砂锅里炖着,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但是“姬”这个字还是容易写错。我的绝招是:姬是楚霸王心爱的女人,不是大臣的老婆,因此右边不能写成大臣的“臣”!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孩子记住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二是借助这个词语引出《史记》中的“本纪”、“世家”等相关内容,对《史记》做些介绍。

二、拿出我们自己的作品

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我们的祖先总是变着法来化解这一难题,编字谜就是妙法之一。五年级(下册)练习1“语文与生活”就重点地介绍了“转转盘”等编字谜的四种方法。其实,编字谜的方法很多,教学中教师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就一定能引导学生“拿出我们自己的作品”,并能较好地为识记字形服务。以《秦兵马俑》的字词教学为例吧。

该篇课文有一类字8个:拱、伍、吏、靴、戈、擎、跪、拟。上课时,我突然感觉这这八个字很有特点,临时起意要求学生编字谜。下面就是学生的作品。

1、一名史官(吏)

2、革命化(靴)

3、脚下有危险(跪),也有同学说:一有危险,趴在地上求饶

4、举手敬礼(擎)

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同学说:“找手!”,我立刻明白了,并立即要他坐下,请别的同学讲讲谜底是啥字,这个字谜编得好不好。最后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因为手丢了才去找,所以这个字是——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三个字,师生合作编出的字谜也很有趣。有同学说:开刀!(刑)老师稍加改动说道:“给正常人开刀!”或者“给健康人开刀”然后要学生比较两个字谜哪个更好?最后学生联系字义,一致认为“给正常人开刀”更好!管他呢,又不是皇帝下的圣旨?改的有理有趣就行!给“狱”字编字谜,说法最多。有同学说:“两只狗叫。”有同学说:“一只狗回过头来对另一只狗说,坐牢真苦!”一同学纠正道:“应该是关在屋子里真苦。”是的,牢狱之灾能不苦吗?现在孩子中间流行的那个“酷”字,学生基本上编不出来,我结合现在饭店的霸王条款现编现卖:饭店说酒水除外,告诉你——我只喝酒不喝水!

老师用自己的睿智引领学生,编出的字谜言简意赅,学得活记得牢。

三、块块都是回锅肉

一篇课文需要学习的生字,不可能一下编出那么多妙趣横生的字谜来,即使能编出也是少了“猜”的乐趣。更多时,我们是上完两个单元后,准备测试前,编一些字谜来巩固前期的字词教学成果,这比一味的机械重复效果好的多!还是以五年级(下册)为例。今年春节过后,我在上完一、二单元(1——8课)后,就采用了编字谜来搞字词复习的。我的要求是能直接猜出的,先写出来再举手“报告师傅”,我去看正确与否;猜不出的,可直接将书翻到155页看生字表,圈画出来。为了便于叙述,我按顺序将当时编的字谜列举如下:

1、几张嘴?(叽)

2、嘴边一个大肉包,吃了还大叫。(咆)

3、嘴上说对父母好,却常对他们大喊大叫。(哮)

4、未婚美眉志向高,一心只想往月宫跑。(婵)

5、刀砍牛角尖。(解)

6、有嘴有手!(扣)

7、还是酒精好!(酿)

8、一条黑狗不叫不吼。(默)

9、手没找到,找着刀啦!(划)[实际受学生字谜“找刀”(戈)的启发.]

10、空手道。(控)

11、回答正确或答对了!(证)

12、歹徒拿刀要杀人。(例)[有学生猜成“死”字,真的很不错。]

申明一点,再好的字谜也不是皇帝下的圣旨,可以“篡改”!那天,我信口说道:歹徒拿刀要杀人,猜一字。有同学立即举手:“死!可是……”另一同学说:“谜底是例!”我说:“两个字都对,只是一个容易写错,一个容易读错。正好这次纠结在一块儿,一并解决。”

4.《词》教学设计 篇四

1、背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知道<<如梦令>>是一首词牌名。

词,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过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一说你学习过的“词”。

提示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注意标出句子停顿,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兴致,很尽心。

误入:错误地闯入。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

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这首词是写景还是叙事?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多媒体出示:(品词的方法:先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诗韵。)

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指导朗读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 《秋词其一》刘禹锡

★ 秋词赏析

★ 《柳永词》教学设计

★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

★ 词古诗鉴赏教学设计

★ 《秋姑娘的信》教学设计

★ 来自《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5.采莲词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识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之美是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生背诗《绝句》、《山行》。

2、孩子们,大自然真是神奇美妙,它唱着“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春歌,它画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它藏在我们课本的一首首古诗中,等着我们去欣赏,去感受呢。

3、教师导入古诗,板书诗题,指导学生理解诗题。

3、齐读诗题。现在就让咱们随着诗人王昌龄一起去感受一下荷塘的美景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

3、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4、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真是一曲动听的采莲曲呀!读着这美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

(一)品读“荷叶罗裙一色裁”

(二)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三)品读“乱入池中看不见。”

(四)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小结,引读全诗。

四、诵读古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欣赏《江南》,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江南》,合着音乐唱《江南》。

六、作业

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景美 乱入池中看不见,人美

闻歌始觉有人来。篇二:采莲曲教案

《采莲曲》教案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揭示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读生字。

3、认读生字

4、认识多音字

5、指名读

6、师范读,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把一、二行诗好好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指名读第一行诗

3、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4、指名读

5、齐读第一行诗。

6、读三、四行诗,自由读

四、背诵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古诗。

五、拓展古诗。欣赏《江南》

六、作业:

板书设计: 采 莲 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篇三:第三课《采莲船》教学设计

第三课:《采莲船》

教材分析:让孩子们在亲切的家乡旋律中感受乡音。《采莲船》是湖北人喜爱的民间歌舞节目,每逢春节或元宵节,就扎起采莲船,向大家拜年祝贺。划船表演者通常是3个人(包括划船的老公公、船中坐的姑娘、船尾拿着扇子的老婆婆,做滑稽动作逗趣),表演时边唱边舞,一人领来众人和,加上喜庆锣鼓,非常热闹(多为划船领唱者的即兴创作)。拜年调的曲子很有风趣,形式非常活泼,属湖北民间歌舞曲。节奏生动活泼,加上衬词“哟哟”、“划着”等,增强了趣味性,表现了人们拜年祝福的欢乐情绪。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间歌舞《采莲船》,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

2、了解《采莲船》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

3、指导学生演唱新歌词和划船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学唱采莲船曲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三人一组进行采莲船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舞扇,船桨等道具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师生问好!

二、激趣感受

2、在元宵节里人们穿着喜庆、漂亮的衣服都做了些什么 呢?心情怎么样?(学生交流)板书课题:采莲船

3、那你知道为什么元宵节里人们会玩采莲船呢?说起来还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师讲采莲船的由来)

4、我们就一起回到元宵节去感受节日的祥和与喜庆,播放

课件1,你们想唱采莲船吗?

三、学唱体验

1、其实有专门给采莲船写的歌呢!翻开书35面,我们一

起听一听,感受它亲切的旋律。(初听范唱)

2、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

3、请拿出铅笔,你听到有打击乐器伴奏的地方划上记号。

4、是哪些地方呢?指名回答。

5、生用打击乐器和一和,唱一唱衬词。采莲船一般都采用

这样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

6、完整听唱歌曲,跟琴学唱,重难点教唱。

7、演唱歌曲:师领生和。

8、演唱新歌词,学生和衬词。

四、创编表演

1、我们会唱采莲船了,你们想玩采莲船吗?一起来看看别

人是怎么玩的?播放采莲船表演视频。

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

3、你能试着做几个动作吗?学生创编,全班练习。

4、分角色表演,学生评价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音乐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

师生再见!

采莲船的由来:

相传洛阳城外有一条长河,人们出城进城很不方便,洛阳城的蔡状元见此情景便带领人们修建洛阳桥,修着修着钱不够了,菜状元非常着急。这时观音菩萨路过这里,想助他一臂之力。于是暗中变化为一个民间女子,貌若天仙,向蔡状元说想在洛阳招亲。这名女子招亲的方式很特别,她坐在河中的船上,人们要用金银珠宝向她打彩。洛阳城的富家子弟云集河岸,纷纷向游船打彩,谁知三日内竟没有一人打中漂亮的仙女,却集攒了很多的金银,此时船中的女子不见踪影,随风而去,众人惊恐万分,观音菩萨在半空中现出原身,人们才知道是观音菩萨下凡资助修桥,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观音菩萨给人们降幅,便在春节、元宵节以玩采莲船的方式来感谢她。篇四:经典诵读教案

采莲词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采莲词》;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

1、师示范读;

2、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二、教学《采莲词》;

1、师范读;

2、出示《采莲词》指名读;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采莲词

教学内容

1、熟读会背《采莲词》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

一、教学王昌龄的《采莲曲》

1、师示范读

2、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二、教学《采莲词》

1、师范读。

2、出示《采莲词》指名读。

3、了解诗人简介。

4、再读诗文。

5、指名说诗的意思,全班齐读译文。

6、同桌练背。

7、同桌检查,小组检查。

8、,看图全班齐诵读。

采 莲 词-----清〃王淑

莲华莲叶满池塘,不但花香水亦香。姊妹折时休折尽,留花几朵护鸳鸯。

【译文】 莲叶开着莲花布满了池塘,不仅仅是花有香气,就连水也有了香气。姐妹们在采折的时候,不要全折光了,留下几朵花庇护着水池里的鸳鸯。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让我们再次诵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典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享受。篇五:《江南可采莲》教学设计(攻略版)《江南》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3、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句的美,让学生走进鲜活的语境中。

二、教学内容分析:

《江南》是我校自主阳光晨读《读过》中的篇目,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学习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诗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2、赞美江南,齐读课题。

(二)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2、巩固生字

(三)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拓展、巩固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板书: 江南

鱼戏 莲叶 东 西 南 北

教学内容: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6.《凉州词》教学设计 篇六

1、结合诗后注解,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2、抓住重点字词,启发学生联想,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战争频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以此为曲,以边塞的生活见闻为词,写下了一首首豪迈大气的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齐读课题。

二、分环节教学,确定学习古诗的标准。

1、读古诗,正字音(确定读的标准:节奏分明)

(1)、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生试读,师相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正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男女分读,全班齐读;

2、说古诗,明诗意(确立理解古诗的标准:结合注释,适当想象)

(1)请学生分句解释诗句意思,师相机引导;

(2)同桌互说整首诗意思;

(3)请一位学生当堂展示,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适当想象)

3、抓诗眼,悟诗情(确定明悟诗情的标准:抓诗眼,品悟诗情)

(1)品味“酒美”

a、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第一行诗写的是庆功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是通过诗中的哪一个词写出来的?

b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们中国的诗歌文化里,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酒在不同的环境里,分别代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d 、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美酒意味着什么?(大胜之后的庆贺,以酒助兴。越是美酒越是说明将士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越是高兴就更该喝更好的酒)

(2)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战士们喝到了吗?那是因为一个字:催。从这个字里,你能联想到什么?(战争开始了,胡人犯边,劫掠百姓)

b 、是啊,一个催字,写出了边疆战事的无常。战士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朝不保夕,敌人随时来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声起,将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愿意在军营畅饮美酒?还是外出保卫百姓?

(3)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诗,它的关键词跟第二行诗有密切的关系,找出第二,三行诗的矛盾之处,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之字:醉。

b 、为何说“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将士倒在沙场的样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将士们眼中,有没有将死亡放在眼里?(视作醉倒,请君莫笑,尽显对生死之淡然,豪迈)

(4)品味“回”

a 、为什么将士们能将生死看淡,原因在最后一行诗中。来,同学们,找一找最后一个关键词:回。

b 、能回吗?几人能回?自古以来,从秦到唐,戍边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胡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行踪成疑,边疆的战士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只知道逢战必失手足,生死之事见多了,便看得淡了。

三.强化主题,总结方法

1、从刚刚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边疆苦寒,生死无常,而且还要跟亲人长久分别,如果是你,你愿意成为一名戍守边关的战士吗?

2、那么自古以来,为什么还有无数的将士甘愿留守边关,挥洒热血?因为他们的身后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幸福。他们退一步,无数家庭将破碎,孩子们会失去爸爸妈妈,城市会由繁华变得破败,国家会由完整走入衰亡。

3、出示课外资料,加深体会;

4、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诵读全诗。

5、学生通过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酒美大胜之喜

催战事无常

将士家国天下

酒生死之淡然

7.对外汉语轻声词教学刍议 篇七

语音有四个物理要素, 即音长、音高、音强、音色。任何声波都是由音长、音高、音强和音色这四部分组成的。轻声音节也不例外, 也是这四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在轻声的发音过程中, 这四个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轻声听起来既轻又短而且比较模糊, 正是这四个因素共同变化作用的结果。虽然轻声的名称中有一个“轻”字, 但轻声发音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其实不是音强变弱, 而是音长变短。

图1是轻声词“打算”的语图②, 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前后两个字音长的区别, 前一个字音长约为443ms, 后一个字音长约为234ms, 前者的音长明显长于后者, 差不多是后者的两倍。

图2是轻声词“妈妈”的语图, 前一个“妈”字音长约为439ms, 后一个“妈”字音长约为174ms, 前者的音长约为后者的2.5倍。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轻声词, 前后两个音节的音长差别却如此之大, 这更能说明音长变短在轻声发音中的决定性作用。

既然音长变短是轻声最主要的表现, 而且这种表现又是相对更容易感知和模仿的,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着重抓住这一点。首先, 告诉学生音长变短是轻声发音的主要特征之一;其次, 在带领学生读轻声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刻意把双音节轻声词中的第一个音节读得稍长一些 (就是比正常状态略微夸张点儿) , 这样第二个音节的“短”就更容易体现出来了, 先带领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练习, 等学生比较熟悉轻声的发音特点以后, 就可以不刻意拖长第一个音节, 而完全按照正常的音长来读轻声词了。

轻声的音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于必读轻声词在标注拼音的时候是没有声调的, 所以外国学生常常不知道怎么读出轻声的调子来。轻声的音高受到前面音节的影响, 变化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我们没有必要把这些复杂的变化都一一告诉学生, 一来他们不容易理解, 二来对于指导他们发音的帮助也不大。但是, 我们可以将轻声音高变化的基本趋势告诉学生, 以便指导他们的发音。虽然轻声的具体音高变化很复杂, 但音高变化的趋向还是很有规律的。

先来看轻声字的本调是阴平时, 轻声字在四种调类后音高的变化情况。以下是这种情况下的音高图, 每个图的下方都注明了例词 (下同) 。

从这几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图5的轻声是微升调, 其他的都是降调。也就是说, 上声后面的轻声是微升调, 其他调类后面的轻声都是降调。

再来看轻声字的本调是阳平时, 轻声字在四种调类后音高的变化情况。

这种情况和第一种情况一样, 也是上声后面的轻声是微升调, 其他调类后面的轻声都是降调。我们再继续验证轻声字的本调是上声和去声时, 轻声字的音高变化情况, 也得出了和前面两种情况相同的结论 (音高图见文后附录) 。所以, 我们可以说, 只有上声后面的轻声读微升调, 其他调类后面的轻声都读降调。在教学的时候, 我们应该将这样的结论告诉学生, 这能帮助他们更好的把握轻声音高的大致走向, 并根据这种走向正确地读出轻声词。

音强的变化我们也是应该向学生特别说明的, 因为学生很容易受轻声名称的误导, 一味地将双音节轻声词中的第二个词读得很轻, 甚至不敢大声读出来, 这样很容易导致“吞字”问题的出现, 也就是把第二个字读得过轻, 以至于几乎听不到了。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必须对学生们强调, 轻声词的第二个音节的强度变化并不是非常明显, 或者说第二个音节的强度不一定明显的低于第一个音节。

图11是轻声词“打算”的音强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前一个音节和后一个音节的振幅相差并不是很大, 也就是说两者的音强差别不大。轻声听起来响度降低, 主要还是因为音长大幅缩短, 振幅曲线所包含的能量也随之降低, 而不是因为音强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轻声音色的变化也比较复杂, 伴随着轻声的发音, 有声母浊化、韵母脱落等现象出现。我们在对外国学生讲解的时候, 当然不需要讲得这么复杂, 过于专业的术语解说只会让学生更加糊涂。教学时, 我们应该直接告诉学生, 轻声词发音时第二个音节变得相对模糊这一可感的外部特征, 并举例加以对比和说明即可。

总的来说, 在进行轻声的对外汉语教学时, 我们虽然不需要非常细致地跟学生讲解轻声的声学知识, 但我们也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机械模仿, 这样学习效率必然不高, 我们应该注意运用我们的声学研究成果, 告诉学生一些容易感知和把握的发音特征和练习方法, 以便学生掌握发音要领, 更快地学会轻声的发音。

附录:1.轻声字的本调是上声时, 轻声字在四种调类后音高的变化情况

2.轻声字的本调是去声时, 轻声字在四种调类后音高的变化情况

摘要:本文结合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 对轻声词的发音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轻声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轻声词,对外汉语,语音,物理要素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8.中学语文字词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生字词:字词教学;灵活运用

目前,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受到严峻挑战。用字用词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要想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必须提高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素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教育工作者在重视语文人文性的教学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字词的教学的重视程度。我们在字词教学方面不但要让学生会认会写,更要会用。这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学习过程。现就中学语文字词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一、审视字词教学的特点和误区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字词更是灿若繁星,学生需要识记的字词多。难度也不小。尤其是词语。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字词的教学容易堕入两种误区,具体表现为:

(一)现在选拔学生主要还是考试,因而为了应付考试,师生常常在字词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断地背诵默写,认为经过这样的训练,考试时出现字词题,应能顺利解决。

(二)在进行语言表达和作文训练时,教师不太注重对字词错误的纠正。在习作中,师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思考上,而忽视文章中的字词应用这一基础环节,忽视纠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运用不恰当的字词。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字词学习的认识上,师生都极为重视语文字词的教与学,而在综合运用方面。却极易忽视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高重视程度,掌握多种方法进行字词教学。

二、掌握字词教学的多种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脱低效率的训练,必须掌握字词教学的方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根本途径是以应用促进认知。把应用和认知结合起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字词的教学。

(一)正确理解生字词的概念

什么是生字词?是不是课本中列出的字词?是不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词?其实生字词应当是那些学生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而学生的认识和编者、教师有很大的偏差,学生之间也有偏差。这个字、这个词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不是生字词,但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是生字词了。我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字词在教师看来学生自然知道,甚至不可能不知道,而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在课堂质疑时,很多学生就会提出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本来就应该会的字词来询问。所以确定生字词,应当是让学生在朗读或是默读的基础上自己确定。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下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并养成积累和查字典的习惯,最后综合大部分学生的认识,确定学生普遍认识困难的几个字词作为重点字词。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翁的身份,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朗读与听写,是识记字词的重要方法。汉字的记忆要从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记忆,这就需要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读,从字义进行理解,而听写是督促学生学习生字词必不可少的方法。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此,只有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小组内的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认识分别确定生字词,然后回到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一来,通过小组内的请教、讨论、查工具书等方式。学生自己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大部分生字词,学习效率、效果也大为提高。对于几个重点字词,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班讲解。以这样的方式解决生字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解决生字词,对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多好处。

(三)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灵活运用生字词

学以致用,字词的运用尤为重要。字词最简单的运用就是构句。单词造句和多词够段是很好的训练方法。对于初中生而言,至少应该能够运用三个以上的课后词语表达一个较为复杂的意思。基础较好的,应能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写两三百字的有中心的短文。特别优秀的,应用课文字词写成六七百字的精彩文章。具体方法是:一般以每课字词为单位,一课一写,字词多的写成小文章,字词少的写成段落。段落或文章既可以仿照课文来写,也可以另选题材,写成诗歌、散文、小故事、童话,议论文、小品文等,甚至三五人联写话剧、小品、相声、新编歌词等。再进行集体朗诵或表演。集体朗诵或表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有了它。学生才有坚持下去的愿望。课后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担任评委,指出用词是否恰当、片段或文章的优缺点等等。要多鼓励少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分类总结,巩固融汇

对字词的分类和总结,巩固融汇也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每一单元新课结束,学生在进行复习时要把本单元的生字词按照音序或笔画排列书写装订,以便不时诵读、巩固。还可以选出其中易错的字词、反义词、近义词、同义词等编成练习卷。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巩固和融会运用。

9.《苏轼词》教学设计 篇九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

1.词牌常识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4.文本要点

A.《赤壁怀古》

本词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B.《定**》

《定**》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5.基础知识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2)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问题探究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主问题:这首词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认真品味全词,思考:词人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情有机结合的?

子问题1:这首词上下片的要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子问题2:上阙描写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赤壁古战场景色有怎样的特点?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子问题3:赤壁的壮观,给人以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子问题4:面对赤壁壮观的景象,词人产生了哪些联想?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子问题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子问题6.《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二)《定**》

主问题:品味全词的理趣,思考:词人是怎样通过描绘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的?

子问题1.如何理解《定**》所抒发的感情?

子问题2.对《定**》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三、课文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整首词作皆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这首词通过缅怀英雄表达了他追求功业的壮心,当追求功业一旦不得成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定**》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慌乱、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展现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高超人生境界。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对我们如何走过人生风雨,开创灿烂明天很有启迪意义。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上一篇:新党员入党誓词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