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

2024-10-28

有关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共19篇)

1.有关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 篇一

1、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唐)白居易格言

2、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3、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该继续在这一条狭路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背后,一个紧随着一个。——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4、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5、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6、劳动是一种创作。——高尔基《苏联的文学》

7、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真的。

9、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10、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他多得你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3、人类的真正区别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雨果《悲惨世界》

14、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惨世界》

15、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唐)杜甫格言

16、说慌是美妙的。在人类的一切发明中,最美妙的发明是善良的上帝!——罗曼·罗兰《母与子》

17、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宋)苏舜钦格言

18、明天的希望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19、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20、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21、弓弦越拉得紧,生命之箭射得越远。——罗曼·罗兰《母与子》

2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3、奶奶发明了妖怪来吓唬小孩,也发明了耶和华来吓唬大人。——雨果《悲惨世界》

24、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25、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6、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27、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28、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29、一个人,快乐舒畅地作了今天的工作,同时快乐舒畅地迎接明天的工作,是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和鼓励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30、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宋)榭枋得格言

2.有关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 篇二

一天早上去接班,交班的护士说:“你所管的床夜里收了一位重病人,男,85岁,肺心病,呼吸困难、心衰、全身水肿、吸氧并持续心电监护”。我们一起到病人床头交接班,当时只关心病人,没有顾及别的,没有注意到旁边的病床上有位老太太,还是接班后做晨护时发现,问她说是陪护,照顾病人的。我笑问:“大娘,您多大年龄了?”回答说87岁!我随即说“您回家吧,这用不着您,您在这家属还要照顾您呢。”老大娘说:“俺要伺候俺家老头的,我不走。”我笑笑去看别的病人。

老人住院的第三天,病情依然没有明显的好转,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医院质量管理年检查,病房管理按规定一个病人只能留一个陪护,不能有自带的东西,由于我们是基层医院,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危重病人,日常工作中允许留2名陪护。当我们整理病房再一次要老太太离开时,老太太哭着不走。她说:“闺女,行行好吧!别要我走,我想再看看老头子,他不知道能活几天,以后我想看就看不见了。”说着话两行清泪从她那混浊的眼里淌下,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们……然后用深情的泪眼看着老大爷说:“我们生活一辈子了,他该死了,我想陪他,中不中啊老头子?”我看到老大爷虽然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微闭的眼角有泪溢出……其实老太太自己已不能下床活动了,怎么能照顾病人?但那一刻我们被深深感动,感动她那最朴实的话,却透着人间挚爱,透着世上最美的真情……就这样我们为老太太准备了一张特殊的“病床”,紧挨着老大爷的,铺了一套新的被褥……

老大爷住院第4天的下午,病情恶化,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把老人蹒跚的脚步留住……但老人走的很安详,他的右手一直在老太太的手心里握着,老太太被家人搀扶着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她用她那粗糙的另一只手抚摸着老大爷的脸说:“老头子,别走恁快,等等我,你自己没有人陪,冷了没有人给你找衣服,饿了没有人给你做饭……”一滴滴的泪落到那永远也唤不醒的人身上,我的泪也顺着面颊无声滑落……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面对一次次病人家属的嚎哭神经已经麻木,但是却被老太太最随意的话,最真挚的情感动。下班后心情还是很沉重,觉得我们医生护士很无能,面对一个生命的离开却无能为力……还记得那天下班时夕阳特别的红,温馨的撒向大地,不知道是为这位老人无憾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是在诉说他们永恒的真情……

生命没有回头路,人生不售返程票,生命很美但很短,也很脆弱,而且不可能重新来过,让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呵护爱自己的和自己所爱的,别等到想珍惜没有机会珍惜的时候……

3.生命的感悟 篇三

约翰·麦克,从小受家庭的艺术氛围熏陶,将自己的人生及生命的体验,以现代的绘画语言及主观的感受,与艺术自然的融合,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浓郁厚重色彩并以简单抽象的艺术,来体现他将对繁复的大干世界的理解。

约翰的作品代表着西方现代画派的流行趋势,代表着西方中年艺术家们对当代生活的理解。他的后现代画派作品的表现形式在欧美地区很受追捧。

欣赏约翰的作品是一种真正的哲学体验。

今天将他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艺术界的同行们,希望我们东方的艺术家们能更深的了解和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油画家们对生命及艺术的感悟。

访谈

《焦点》达舒:约翰·麦克,您好,很荣幸能采访您,特别喜欢您作品体现的那种深邃、那种人类对现实生命的感悟和回首。是什么因素和环境激励影响您的创作?

约翰: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并拥有自己本身的创作特色。影响我的绘画创作,不仅来自我的家庭,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们和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更有我通过对人类学和陶瓷专业的研究。

我的画已不是一个有机的原始面貌。这些呈现在画面上的,是希望让人感受到人间万物的本质及历史的沧桑,画面中有许多内容似乎是从地上挖起来,冲到岸上或在洞穴墙壁上发现的。这些作品的性质实质上就是借助人类生命本性的创作欲望,给他们在土地上画,而且往往是半色调画。

对我来说,色彩的微妙演化协助旁观者看到了有关过去世纪的大变革,也满足了我对自己心理世界的追求。这种类型的转变,需要一个象征性的自我和生命本身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形式。每个艺术作品包含了生命元素,零零碎碎的,可以发现我们存在的解剖。

达舒:您的父亲丹·麦克是著名画家,您的家族成员还有谁执着于艺术创作。

约翰:我的弟弟也是一位画家,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对我的创作很有帮助。

达舒:在绘画的过程中您内心关注的是什么?

约翰: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尝试更关心自己,而不是技术方面的艺术情感内容。我表现的是没有文字的语言,我并不需要一个详细的解释,单纯依靠内部的情绪感受。

在创作中我试图捕捉这种情绪,并使我在绘画过程中实现。如果观众能感受到画里面反映的内容,那么我认为这是一幅成功的画,即使观众不是很明白它们是什么感觉。随着内部情感连接到每个艺术表现的细节,观众则可以开始发现绘画变得更有意义!它能表现语言和其它载体无法承担的作用。因此,现实是独特的情感感受和间歇的真正的个人。我努力创造一种艺术,试图以最准确的感受和表达,代表一种独特的体验的纯洁性。

达舒:您认为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包含什么?

约翰:我觉得每一个良好的绘画应该包含惊奇和神秘的元素。

我的作品主题很普遍,例如,生命与死亡,命运和环境,欢乐和悲伤,恐惧和焦虑,人际关系,宗教,图形符号,现代文化等。这些主题可以在许多不同级别中中断。能够超越的目标和寻求更深刻的认识,只有更多,然后才能寻找到答案,它涉及到更抽象的发现意义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我们不仅需要来形容我们所看到的或感觉到的,而且我们也必须尝试和解释。比如,推理和想象大部分有效地影响了这些艺术品。

达舒:那您的思想和语言是怎样应用到绘画过程中的?

约翰:正如自己主观的解释,这些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和绘画一样多姿多彩。把一些构思,深思熟虑地体现在画面上。其他的内容和技艺在作品中就自然与它们一同前进。我总是引导着感受,让自己从原来的思想向另一个方向的内部偏离并展开。对我来说,画面表现的现实只是扮演了它们与之相关的事情的经历。

4.生命感悟的名言 篇四

2.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3.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英国谚语

4. 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

5.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6.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7. 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最困难而又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自己遭受痛苦时,在遭受无辜的痛苦时,爱这个生命。

8.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9.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10. 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11.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12.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3. 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

14. 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5.感悟生命的名言警句 篇五

2. 沉默是金,固然不错;会哭的孩子多吃糖,也是事实。

3. 无论是鸡蛋碰石头,还是石头碰鸡蛋,碎掉的一定是鸡蛋。

4.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

5. 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

6. 战争和恋爱,是开始容易结束难;探险和创业,是结束容易开始难;婚姻和借钱,是开始和结束都难。

7. 无知不可怕,真诚的无知可怕;愚蠢不可怕,尽责的愚蠢可怕;迷路不可怕,执着的迷路可怕。

8. 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9. 以为蒙上了眼睛,就可以看不见这个世界;以为捂住了耳朵,就可以听不到所有的烦恼;以为脚步停了下来,心就可以不再远行;以为我需要的爱情,只是一个拥抱。

6.关于生命感悟的名言 篇六

2.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3.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4.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法国诗人]吕凯特

5.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6. 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7. 人为某事而诞生,并不是为无所事事而诞生。——武者小路实笃

8. 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克罗齐

9. 生命靠许多分歧的问题维持下去,这些问题不能不“与生俱存”,只有在死亡中才得以解决。——舒美赫

10.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11. 人生是一所学校,再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弗里奇

12.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川端康成

13.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14. 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马克思

15. 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16.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惠特曼

17. 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方志敏

18.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奇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9.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7.有关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 篇七

关键词:特色学校,道德感悟教育,生命价值

学生全面发展, 以“德”为先。学校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是先生教、学生听, 这种德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道德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学校道德教育要“与时俱进”, 如何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 打造特色学校?我校结合学生实际,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德育之路——道德感悟教育。

1 道德感悟教育释义

感悟, 感:一指觉出, 即感觉、感知, 在意识、情趣上起反应;二指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情感、自豪感;三指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感谢、感恩、感激。悟:一指理解、明白、觉醒;二指领悟、觉悟。因此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醒悟或领悟。

感悟教育, 通过教育者创设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在内外信息结合中产生意识、情绪上的反应, 使受教育者因受外在因素刺激、体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道德感悟教育, 就是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道德教育情景, 使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具体道德案例引起认识和心理上的变化、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觉悟, 从而自觉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教育。

2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

道德感悟教育的生命价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道德感悟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的育方式, 具有新颖性,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乐于接受, 在思想、情感上能产生共鸣,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道德感悟教育“以人为本”, 把学生的生命价值放在核心地位, 时刻围绕“尊重生命, 实现价值”为主题,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1 道德感悟教育方式的生命价值

2.1.1 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紧迫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当前道德教育中有不少困惑:为什么学生的道德意识越来越差?为什么学生反感老师的道德教育?为什么教育苍白无力?……其实, 这与传统的德育模式有莫大关系。传统道德教育以说教为主, 甚至辅助以惩戒教育, 学生对这种教育普遍反感, 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另外, 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 不只局限于以前课堂的“面授机宜”, 通过影视、书籍报刊、网络接受的道德素材丰富多彩, 老师的说教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再次, 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 脱离学生实际, 不可能产生思想共鸣。

但是, 传统优秀的道德内容我们是要世代传承的, 这就要求教育者顺应时代潮流, 探索新手段、新方式, 挖掘新素材来适应学生道德需求。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道德缺失、违法犯罪突出、漠视生命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2.1.2 道德感悟教育——绿色教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教育的理念是“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 “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与个性的, 或者说是有‘灵魂’的。‘育人’主要是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 而绝不能加以污染与破坏。”学校道德感悟教育就是要突出一个“绿”字, 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在无“污染与破坏”的氛围中塑造学生灵魂。我校德育教育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为主题, 以优美环境和百年文化积淀为依托, 以“为人正、为学勤、为业精”的“三为”理念为核心, 处处彰显道德教育的“绿色”, 使学生在浓浓的书香校园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熏陶。

2.1.3 道德感悟教育的时代性——生命价值

学校结合学生的道德现状以及学生对道德的需求, 建设特色教育学校, 在德育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生命价值的道路——道德感悟教育。近两年来, 学校德育处贴近学生实际, 紧跟时代, 制作了四十多期道德感悟教育的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总结、写感言等方式, 使其思想认识得到极大的升华。

《我真的很不错》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写道:“不是我们高估了生活的本象, 而是低估了自己应有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不断努力、练习和挑战中萌发的力量。”《神舟七号》主题班会后一个学生说:“……现在, 中国又成功地发射了‘神七’, 更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的进步作了最充分的鉴证, 我们激动, 我们骄傲!”

四十多个主题班会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道德实际情况, 每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心灵都是一次震撼, 对道德都是一次提升。每次主题班会后, 学生都翘首期盼下一次的到来。

2.2 道德感悟教育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核心

2.2.1 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当前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轻生、自杀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对他人生命漠视:伤人、杀人等事件时有发生。为此, 加强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2.2.2 道德感悟教育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道德感悟教育应当以学生生命价值教育为本。因此, 我校的道德感悟教育始终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展开, 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看了《知识守护生命》后, 我又一次的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 明白了生命高于一切……我们要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掌握更多的技能, 使我们守护生命的长城更加坚固!”《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主题班会后, 学生感言:“这是一个反思的日子。这是一个祭告的日子。这是一个倾诉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斯人已去, 生者应更珍视活着的岁月, 这是生命的意义。”《感动世界—超越梦想》观后感:“面对失败, 我们不放弃努力, 面对挫折, 我们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 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的斗志去超越梦想……”。看了《安全伴我一生》主题班会课件后, 学生说:“生命, 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 一个被人们老调重弹的课题,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鲜活, 我们青少年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 即将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美丽却又娇弱, 更应该好好珍惜, 不要让它过早的凋谢。”

通过观看主题班会课件, 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 感悟到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感悟到要珍惜生命。

总之, 通过教育者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身边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在感悟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道德感悟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价值。我们愿与同仁们一道共同探讨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 研讨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

[2]况晨光.感悟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8.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篇八

第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感受,才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在教学中要打破“躲进课堂成一统”的封闭格局,要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联想和想像。

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不但用心去观察,而且能勤动脑,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话,那么必将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

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合情合理又符合科学的想像是有利于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作文既源于生活又超出生活,既联系生活又审视生活,既培养了作文能力又深入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个性飞扬的生命活力。如有一次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仔细观察,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说说它像什么。安静的教室里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上碰撞出一道道闪亮的思维火花:“它是一个零”,“它表示一个伟人掌握的有限知识”,“表示一种圆滑的处世哲学”,“表示和谐的完美”、“它表示一个黑洞,一个陷阱”,“它表示急转的旋涡”,“它表示虚无的梦幻”……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气氛,我连同同学们那思绪的火花在这艺术的殿堂里享受、升华。

第三,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深刻感悟人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并且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地体味人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才会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如:见到飘零的落叶感悟到这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开始;由凋零的冬季感悟到那是生命的孕育,冬的寂寞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蓄势;由喝茶感悟到人生就是一杯茶,品茶就是品人生。

第四,要引导学生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

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新教材选文一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我们学习写作的范本。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揣摩、研读,学习课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教学时将读与写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找寻生活、发现社会、感触人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体验作者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9.有关关爱生命的名人名言 篇九

2) 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佚 名

3) 生命并不是一种辉煌的奇观或是一场丰盛的宴席,它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困境。——桑塔古那

4) 每一个人都是他过去的产物。——美罗斯托

5)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 ——席慕容

6)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居里夫人

7) 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无名氏

8) 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名象秋天一样的优美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象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泰戈尔

9)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10) 生命就是一切。生命就是上帝。一切都在变化、都在运动,这种运动就是上帝。在有生命的时候,就有那种感知神灵的快乐。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最困难而又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自己遭受痛苦时,在遭受无辜的痛苦时,爱这个生命。

11)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 ——郎费罗

12) 燃烧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 ——三毛

13) 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穆尔

14)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伏契克

15) 我们不能坐等令逸乐盗取我们的生命!——林肯

16) 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蒙田

17) 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 ——佚 名

18) 我只有一次生命,而且它又相当短,我为什么在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生命呢? ——-而兰代斯

19) 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胡 宏

10.感悟生命宝贵的经典名言 篇十

1、成长是生命的唯一见证。——纽曼

2、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人的本体,是人一辈子的宿命!

3、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能活多少天,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蒙田

4、生命的最大用处是将它用于能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上。——詹姆斯

5、不要把生命浪费于怀疑与恐惧中。——爱默生

6、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应该担心你的生活永远不曾真正开始。——纽曼

7、生活是百分之十你所做的,百分之九十是你的生活方式。——柏林

8、要选择行动的一生,而不是卖弄的一生。——内波斯

9、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我们对生命的利用。——蒙田

10、生命是惟一的财富。——拉斯基

11、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周

12、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名象秋天一样的优美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象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泰戈尔

13、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佚名

14、我们将永远得不到更多的时间,我们拥有,事实上我们老早就有了所有存在的二十四小时。——卡内基

15、生命是一支箭——因此,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如何运弓——然后把弓弦拉足,让箭飞射出去!——范戴克

16、可是他划过的光芒又有什么可以覆盖的?

17、那是他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

18、一秒钟的时间不足以构成“生命”。

19、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

20、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

21、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2、逆境和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23、生命重在实现它的价值,就是付出和奉献。

24、生命重在于过程,而不是终点。

25、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26、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27、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28、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29、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30、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

3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32、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33、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34、浪费生命是做人的最大悲剧。

35、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

36、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37、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

3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9、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40、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4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2、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43、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44、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

45、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

46、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47、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48、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49、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11.感悟生活 感悟生命 篇十一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凸显了语文的特性。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活动是生命的活动,语文课当然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让语文课张扬生命的活力,充满生命活动的浓浓氛围,让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感悟生命中如泉水汩汩流淌的生命血脉,是语文课程成功的关键。

新的课程观更加强调、凸显作为语文课程文本的开放性、生成性与多元文化特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具体探讨。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学生话语权的获得

传统教育中教师被赋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成为“道”的载体,教师居高临下的“谆谆教诲”成为教学事件中“表演”的核心,学生甘愿成为接受表演的受众。而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师的权威遭遇解构,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单向传递的狭隘过程,而追求师生双方在对话、合作、探索中寻求共同理解,拓展学生主体性空间,在客观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控制理念和手段,打破教室的“寂静”与“归一”,而倡导来自于学生方面的积极干扰和质疑。

教师角色的职能发生质的改变,由课程实施者变成课程创造者;由课堂管理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知识供给者变为资源提供者和意义构建的辅助者、去掉教学中王者尊严、权威意识,以更多的对话协商、支持与合作,代替以往的灌输、控制和专断。教师自己成为与学生相连接的一部分,忘掉自我,而关注对话本身。教师角色转变为基于主体间的、人格化的、具有很强反思能力的新型权威。

学生真正拥有和掌握了话语权,他们会主动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提问,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充满个性色彩的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感悟,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学生们也期待教师成为交流中的一员,加入他们真诚、自由的对话与沟通。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威的再生与重塑。

二、文本解读中的生命交流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应该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向人类命运、人类道德、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识开放。教学内容的来源也不应再局限于大纲、教材,而应向教师的人生经验和学生的成长经历开放,向科学前沿开放。

从教学过程看,将学生看成开放性的存在。根据建构主义观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已有童年的梦,少年的情,有众多日常经验和知识的积淀,在他面临新问题时,帮助他对问题进行解释,进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强烈的主观性、个性化色彩。从这个角度出发,任何教学都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反思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美国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认为:世界知识不是固定的在那里等待发现的,只有通过反思行为才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存。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之带动无知者,而是共同寻求真理。

语文课程中的文本有着鲜活的生命色彩,有着作家生命意识的自我投射。文本的解读,正是读者和作家两种生命的心灵对话,生命韵律的碰撞、交流、契合、共振。读者和作者穿过生命的隧道、时空的桥梁,得到整合与交融,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和读者的生命意识交叉、融合而产生火花。每个学生带着鲜明生动的个性色彩、品格差异,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读懂作家,达到心灵与精神的沟通,巧妙地穿过岁月的积尘,活泼地跳动着生命的旋律。

学生将文本的解读作为一种愉快的旅行、体验,去触摸生活,去进行一种角色体验、生存体验、情感体验,去激活他内在的情趣感悟,唤起生命冲动,渲泄深埋于心中的游戏心理、纷繁复杂的种种情感以及难以实现的种种幻想与夙愿。文体的阅读过程是作家、教师、学生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

三、对话的平等化的完美体现

新课程提倡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现代对话理论要求建立的对话,第一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对话,教学参考对文体的解读不存在权威性,文章在解读前,其意义处于未决状态,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在精神理念上与作者对话。第二是平等互动的对话,师生互相尊重对方的读者权利和地位,允许有意见分歧、看法的差异。学生的读者权利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课文空白处的补充者、课文矛盾处的质疑者、课文错误处的发现者、课文余兴处的回味者……第三是能够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对话。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氛围,让学生敢讲、愿讲,溅起对话的波澜,产生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心灵交流和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同时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对文本的见解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对话中,在双方心灵互动时,真正实现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作者所体验的生命情感,无论欢乐、无论悲伤、无论振奋、无论消沉,都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平等的对话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悲伤与欢乐,可以和作者在零距离对话中互相倾诉、倾听心灵的话语,可以宣泄压抑的情感,可以从他人(同学、老师、作者、编者)的领悟中得到更多的相同、相似、相反、相悖的理解与体验。在全方位的交流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兴的趣点。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的空间,再也不要发生花无数时间学习语文而最讨厌语文,读很多鲁迅作品而又最讨厌鲁迅作品这样令语文界震惊和反思的事件。

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体存在,而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正滋润养育着千千万万鲜活生命的个体。让语文课程张扬生命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是语文新课程改革赋予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论语》名言的感悟 篇十二

人需要长远打算, 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求别人不如靠自己, 假使做不到也要弄清原因。气能忍, 辱能忍, 小利、小事更要忍, 为了办大事, 关键是要忍, 练就忍的功夫。创业容易守业难, 靠智慧得到的, 要以仁德保持长久, 再以庄严的态度进行治理, 还要以礼法主动去规范, 在完善智、仁、庄、礼四方面的基础上, 基业才能守成, 事业才会成功。如果有错, 立即改正, 知错不改便成大错。

关于人性的问题, 对待人生态度的问题, 有几种情况值得注意。孔子说:“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未得之也, 患不得之;既得之, 患失之。”“色厉而内荏, 譬诸小人, 其犹穿窬之盗也与?”“乡愿, 德之贼也。”“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 (《阳货》) 人性本来很相近, 只因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因此要十分重视后天教养。仁德、智慧、诚信、直率、勇敢、刚强是应修养的六种品德, 但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正确地掌握, 很容易形成危害, 造成被人愚弄、放荡不羁、受到伤害、不通情理、捣乱闯祸、狂妄自大六种弊端, 因而要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深入掌握良好品德的精髓和实质。做事要避免患得患失, 保持平常心。对那些外强中干却总是做贼心虚的小人, 要坚决反对。对那些八面玲珑实为窃德之贼的“好好先生”也要坚决反对。还要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当然, 对“巧言令色, 鲜矣仁” (《学而》) , 花言巧语作态谄笑的伪君子, 也要时时警惕。 (待续)

13.关于生命感悟名人名言巴金 篇十三

2. 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3. 我的眼眶里至今还积蓄着朋友们的泪,我的血管里至今还沸腾着朋友们的血。在我的胸膛里跳动的也不止是我个人的孤寂的心,而是许多朋友们的暖热的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句。我是靠着友情才能够活到现在的。

4. 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5. 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6.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7. 我虽然是个反战主义者,但是为自卫,为抵抗强权的战争,我却拥护,而且认为是必要的。

8. 在这时候我们需要读自己人写的东西,不仅因为那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且那里面闪露着我们的灵魂,贯穿着我们的爱憎。不管是鳞爪,不管是新与旧,读着这样的文章,会使我们永远做个中国人——个正直的中国人。

9. 我的心跟别人的心挨在起,别人笑,我也快乐,别人哭,我心里也难过。我在这人间看见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幸,可是我又看见更多的爱。我好象在书(《憩园》)里面听到了感激和满足的笑声。我的心常常暖和得像在春天样,活着究竟是件美丽的事。

14.有关生命的名言名句警句 篇十四

1、浪费生命是做人的最大悲剧。曼杰

2、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3、我只有一次生命,而且它又相当短,我为什么在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生命呢?而兰代斯

4、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萧伯纳

5、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弗洛伊德

6、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7、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佚名

8、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蒙田

9、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马丁·路德·金

10、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佚名

11、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富兰克林

12、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萨迪

13、人生像一张洁白的纸,全凭人生之笔去描绘,玩忽纸笔者,白纸上只能涂成一摊胡乱的墨迹;认真书写者,白纸上才会留下一篇优美的文章。佚名

14、人的生命的洪水在奔腾,不遇到岛屿和礁石,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15、真正的圣者的信条是善用生命,充分地利用生命。赫伯特

16、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象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舒尔茨

17、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罗斯金

18、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1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20、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佚名

21、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佚名

22、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23、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24、生命是一支织梭。莎士比亚

25、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26、生命是惟一的财富。拉斯基

27、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海伦·凯勒

28、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29、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保罗

30、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31、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32、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33、即使一动不动,时间也在替我们移动,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带走我们希望保留的幻想。罗曼·罗兰

34、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35、人生决非是缥渺的梦幻,在人生的原野里洒多少汗珠,就会有多少收获。对辛勤的耕耘者来说,人生永远是可爱的。佚名

36、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郎费罗

37、过去与将来,都是那无始无终、永远流转的大自然在人生命上比较出来的程序,其中间都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力。一线相贯,不可分拆,不可断灭。李大钊

38、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39、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40、生命在闪光中显出灿烂,在平凡中显出真实。柏克

41、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郎费罗

42、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43、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44、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45、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歌德

46、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47、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48、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49、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15.有关感悟生命的名人名言 篇十五

生命没有重复。花季人生的过早凋谢, 非常令人痛心。但如果能进行早期的生命教育和及时的心理和行为的干预, 则会有效遏止行为的发生, 挽救年轻鲜活的生命。此任学校责无旁贷。本人撰写此文就是希望能从祖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意义的认知, 以期能起到珍爱生命, 尊重生命的目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人生的体系, 其核心是人生问题, 其蕴含的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 具有的极浓的人文关怀意蕴, 不仅在古代塑造了一批批热爱生命、意志坚强、死得其所的仁人志士, 而且在今天, 它对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血亲关系

《孝经·圣治章》:“天地之性, 人为贵。”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 儒学即人学。生命是宝贵的, 认知个体生命的价值要把他放在社会关系中, 这里的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人是由父母生养才有了生命过程。这种生命的给予及养护的过程, 使人类产生了自我生命与家人、家族血肉相连的不可分割的血亲纽带和感情。自我是父母和祖宗血脉的延续, 同时自己又承载着延续血脉的作用。个体生命既是自己的, 又不是自己的, 是血亲关系的体现。

儒学和佛教文化极力渲染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的庄重与辛苦, 养育过程的劬劳、罔极、煦伏与含辛茹苦, 养育子孙也希望能老来得养, 这种人伦关系与西方的突出强调个体意识思想观念有很大差别。正因为这种血亲文化和宗族文化的传承, 使中国人特别重视自己的家庭亲情, 个人做事不能仅从自己的情绪出发, 还要想到父母和家庭, 甚至要考虑到家族关系。因此中国一般百姓皆珍惜生命, 少有采取断然的自杀行为, 也不会随意践踏他人生命。而当代青少年过度自我化的人生观, 冲击了对家族、社会、国家的责任, 所以当他在考虑是否采取伤害生命的行为时, 多考虑的是自我个人的原因, 只求自我痛苦的解脱而不顾其它。对家庭和家族而言, 自杀是最大的不孝, 罪莫大焉。如果把儒家的对个体生命认知的“血亲”文化发扬光大, 对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个体生命的家庭价值在于孝悌

个体生命的家庭价值是在血亲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表现为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家庭伦理关系, 最主要为孝道和悌道。

《论语·学而》中认为:“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更云:“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出也。”教育由“孝”生发开去。儒家的“孝”要求子女要珍爱生命, 这是最基本的孝道。《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规定:“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身体发肤来之于父母, 任何人都不能轻易作践其肉身, 更何况自杀这样的残忍之事呢!这是孝的起码要求。那些自杀的人, 都是一些不孝自私的家伙。同样, 孝也不能使“亲心伤”, 而“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一个有点孝心的人, 是不会轻易自杀的, 就是一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怆就会让他无法下定决心放弃自己的生命。

中国人注重血亲关系不仅表现在孝道上, 还表现在对家庭同辈成员的友善上, 即悌道, 孝悌发扬开去, 就会友待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教民礼顺, 莫善于弟。”《弟子规》云:“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试想一个孝悌之人, 怎么能忍心自杀呢?自杀的人大多感到无助、无法解决, 才走上不归路的。须知在人生路上能长久地相互陪伴又有血缘关系的只有兄弟姊妹。兄弟姊妹年龄相近, 少有代沟, 彼此在人生上会有多大的帮助呀。当人感到无助、有无法逾越的障碍的时候, 在兄弟姊妹的帮助下会变得坚强和豁达起来。人生需要亲情, 尤其在最困难的时候。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种骨肉亲情, 人们只得在旁系血亲中寻找这种关系。但不管怎样, 中华民族的“孝悌”文化对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家庭关系上的认知, 在珍爱生命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西方文化不可替代的。儒家文化更认为, 孝悌可以感天动地, 感动神灵。“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无所不通。”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

三、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贡献社会

儒家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是有层次的,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儒家认为, 真正的孝就应该“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这是孝的最高境界, 因此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贡献社会, 为大义而死, 死得其所, 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 死得有价值。为了大义, 甚至是可以灭亲的, 可见中国人义的观念的重要。比之于自杀, 就“死”得太没有价值了。当我们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时候, 就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所折服、打败, 有了这种观念, 才能对得起父母、祖先, 敬始、慎终、追远。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立德被儒家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其重要性远在生命之上。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造就了历代一批批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而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赴汤蹈火所在不惜的仁人志士, 为铸就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与爱国主义的灵魂起了积极作用。面对今天的大学生的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 如果能进行多次的深刻的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的教育, 亦能够有效的阻止大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磨炼与自我觉悟, 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甚至磨难时, 往往能修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态度。作为老师, 应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人生的创造者为目标, 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在平时的教育中, 应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 认识到生命存在的神圣性。

生命教育很多人认为起源于美国, 但多少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都会知道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里面的生命教育有其独特深邃的内涵, 更适合中国人的特点, 更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窃以为, 万不可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解决中国的问题主要应立足中国的情况 (当然我也不排斥外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 从祖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悟生命的价值, 既解决了生命教育问题, 又弘扬了民族精神, 不是更好吗?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发生, 在某些地区和高校还比较严重, 这种社会现象如能进行早期的生命教育和及时的心理与行为的干预, 则会有效遏止其发生。本文仅从祖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浅述个体生命价值的教育内容, 起到从祖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意义的认知、珍爱生命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个人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贺新华, 胡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科技信息, 2010, (27) .

16.感悟,语文学习的生命 篇十六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写作

依据新课改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的感悟、情感的感悟和道理的感悟是关系语文学习的关键。什么是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积淀,获取文本的信息,感受作家的创作的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的行为过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离开了感悟,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就谈不上对文章的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读”中感悟

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注重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诵读活动,让“读”成为课堂的主线。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通过“读”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读”体会课文包涵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品味、揣摩和理解语言的文字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自觉地感悟。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进行感悟。知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新旧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课堂上教师利用旧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苏词的豪放的风格,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与之不同气象的婉约派的代表柳永的《雨霖铃》,并引用了一段记载中关于苏轼和一幕士的搭话:学士的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让学生从鉴赏者的评价中,从旧知识的对比中进一步感悟苏词和柳词迥异的风格。也可以用同一人物的作品进行比较,如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李清照的豪放词和她的婉约词比较,让学生在同一人物身上感悟到不同风格的词。

人物角色的扮演,让学生的角色的语言行为中去感悟。例如上《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文,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的角色,从角色的语言,剧本注释的人物的行为和表情当中去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是爱,帕里斯对朱丽叶也表现出深沉的爱,“我要用沉痛的热泪淋洒,和着香水浇灌你的芳坟,夜夜到你墓前散花哀泣,这一段相思啊永无消歇”,但朱丽叶为什么不会和帕里斯好呢?让学生感悟到因为爱是有基础的,爱是互相的,单方面再强烈的爱是没有用的,也是白费心机的。

二、“思”中感悟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更要注重“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思索中感悟,因此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读而不思则罔,熟读精思子自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对文章的关键地方要精心思考,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夏衍写的《包身工》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牟利的制度”,作者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把渔户养墨鸭的牟利的方法转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揭露了包工头的狡诈和残忍,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对包身工的不幸寄予深刻的同情。许多记叙类的文章的关键之处都值得这样让学生去感悟。

层层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去感悟。许多议论文就是按照问题来构思文章的,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课堂教学时设置问题,巧妙引导,感悟文章的内容。例如:朱光潜的美学名篇《情人眼里出西施》,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美感指的是什么?什么叫做“美”呢?关于“美”有哪些学说呢?这些学说它们的错误在哪里呢?“我”与物有什么关系呢?“我”对物为什么会产生美感?什么是真正的美?美的定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美是心物交媾后产生的婴儿”。

三、“议”中感悟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议”中感悟。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讨论以致争论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议”,几乎每节课都要开展讨论,在“议”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长进。

在课文的细节上引发,让学生“议”,在“议”中感悟。比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其中有一个片断,写作者第四次看见黄鹂,那是在一个鸟市上。“黄鹂系在一根小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作者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当讲到这里,我便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对黄鹂怀有一种浓烈的喜爱之情,而且有十分同情黄鹂的处境,那为什么不从老头的手中买回来养着和放生呢?他的不买和与喜欢是不是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便纷纷展开议论,最终有了各自不同的感悟。少数同学认为作者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不然的话,为何不买,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我”是喜爱黄鹂的,至于为什么不买,除了作者写到的“这种鸟是不能饲养的,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的原因外,有的人认为是“我”对那种行为的义愤,有的学生认为黄鹂饲养久了,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买回来放生反而是害了它,还有的认为黄鹂是美的化身,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就不应该卖来卖去,“我”出钱买了,那是对黄鹂的不尊重,虽然学生的答案不一致,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就可以延伸出一个细节:如果不出现孙富这个人会怎么样?学生就“议”得激烈了,“议”得有味了。

一篇文章有多种解读,教师托出多种解读,引发学生“议”,在“议”中让学生感悟中心的多样性,不同人解读的多面性。例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教师就例举五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教师问学生:“这五种理解在文本上都有根据吗?你赞同哪一种理解呢?”学生就“议”开了,纷纷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

有意识地向课文外延伸,引出学生的“议”,在“议”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例如:上完课文《项链》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一个问题,对玛蒂尔德来说,丢失项链是好事还是坏事?有的学生说是坏事,丢了那么大的财富,人家用了十年的辛劳才还清债务,能说是好事吗?有人说,丢了东西固然不好,但从另一面看,未必不是好事,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玛蒂尔德在没丢项链之前,做人不现实,通过这次经验教训之后,人变得现实了。学生的“议”已经感悟到生活了。

四、“写”中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反映生活,感悟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切入点,勤于动笔,培养感悟。古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们对生活的体验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由于疏于记录,也只限于记得事情的大概而已。详细经过、蕴含的哲理哪里还理得它呢,这就难以有什么感悟了。唯有勤于练笔,才可能引发人们的感悟力。如一个学生写《为她喝彩》,观察到一个行走的漂亮的姑娘不小心凉鞋破了,没有半点惊慌,没有半点迟疑,就拎起凉鞋大大方方地赤脚走在大街上。文章经过一番描述后,最后抒情议论:走自己的路,何必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这最后的议论,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呀,而感悟的来源却是一件非常细小的琐事。这种琐事,生活中多得很,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何处没有感悟呢?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的学科,往浅里说,是为各门学科的学习服务的,往深里说,是生命的教育,是人的慧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既让学生成人,又让学生成才。而成人是第一位的。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做人成人成才一生的事业,有字之外是无字的书,读好这两本书,就需要不断地加深感悟,感悟能力强了,慧根就成了。所以说,感悟,是学习语文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守卫.传染语感于学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2]谈永康.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17.有关珍惜生命的励志名言 篇十七

2.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鲁迅

3.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华罗庚

4. 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车尔尼雪夫斯基

5.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6.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7. 人生的路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爱爱人的人儿会忘记了有刺只想着有花。——(中国)矛盾

8.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9.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10.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11. 我们将永远得不到更多的时间,我们拥有,事实上我们老早就有了所有存在的二十四小时。——卡内基

12.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13. 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费尔巴哈

14. 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佚名

18.有关关爱生命的名人名言 篇十八

2) 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塞内卡

3) 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谚语

4)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5) 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都没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6) 生命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

7) 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8)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9) 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10) 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11) 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

12) 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

13) 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14)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19.底层生命意义的感悟与追问 篇十九

2012年,在姜贻斌先生“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力作《火鲤鱼》出版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姜贻斌先生。

刘: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较为独特的切入生活的视角,而这个视角本身就与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您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有煤矿生活经历,曾经待过业、当过知青、做过矿工、在窑山中学教过书,可以说早些年您的生活一直都是贴近于劳动人民阶层的。可不可以谈谈这些人生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

姜:好的。确实,生活给了我很多的磨砺,但是也是从这些经历中我慢慢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就类似于蚌和珍珠的关系。我出生九个月就随父母来到湘中的一个煤矿,煤矿与农村是混在一起的,所以,我不仅认识很多煤矿的人,而且还认识很多农村的人,至今我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文革时,我读初中,父母由于出身地主,挨批斗,被关进牛棚,这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对心灵伤害的事情,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深。在这种成长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善良的人,也见识到了什么是凶恶,他们让我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以及人间真情。在读书的时候,因为那个时代的影响,学校对于我“这类人”的态度也比较严酷。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垃圾,被学校甩来甩去,随心安排,以至于在42年之后的一次初中同学会上,我居然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哪个班的。同学们说是九班的,我说我既在七班读过,还在十二班读过。初中毕业后,别的同学升高中,或进县办工厂,我“这类人”就去焦场劳动,每天挑着百多斤的焦炭上汽车。后来,我就下乡去了,饥饿和沉重的劳动,让我在心灵上和身体上都受到了更多的磨砺。而且,无论在煤矿还是下乡,我都是被人们歧视的,所以,很痛苦,也很孤独。当然,也不乏好心人,给予一点精神上的安抚。两年半之后,我被招到煤矿挖煤,眼看着一些工友死于事故之中,这给我的震撼很大,感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后来,我去窑山子弟学校教书。基本上这就是我早期的生活经历。

至于写作,是很早就开始了。在乡下时,我就开始尝试自己写一些东西。但是那时候,没有什么书看,写作更多上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更多的是自己摸索,写出来的东西比较粗浅。我离开乡村时,把那些完全不成形的“探索”全部都烧掉了。不过,我并不否定那个时候的“乱写”,它们是我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抒发与倾诉,它至少锻炼了我的写作意志,成为我把写作当成一生的职业的一个动力和保证。我被招到煤矿后,读书还是不很方便,但是我却坚定了一直写作的决心,开始进一步的创作探索。我从身边的经历入手,写那些我所熟悉的小人物,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来探索一种艺术上的创作。而当后来我终于拥有了读书的机会,我才补上了写作理论知识的空缺,明白了写作的真正意义,对写作的认识渐渐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可以说,我的早期人生经历对我的写作影响是很大的,一是给了我许许多多熟悉的人,二是给了我一片熟悉的土地,这给予了我丰富的写作资源。即使我现在把这些熟悉的人都写完了,但只要写那片土地,更多的想象出来的人物,一样会出现在我的笔下。

刘:“真正的文学都是从对存在的追问中开始的”,您之前的作品中,《女人草》、《女人不回头》等展示了浸透文化弱质的个体人性之间的冲突;《窑祭》、《鬼哭凹》等着力揭示人物在生存困境中“邪恶的智慧和相互之间对心灵的伤害”。有的评论说您是在寻根文学落潮和新潮小说兴起的夹缝中,双重接受了文化意识和开放观念,从而使您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对“存在的追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姜:从现代意义上来说,文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恰恰在于孕育文学的群体中,比如宗教,语言,风俗,历史,游戏等等,组成了文学的复合组织。而我只是运用自己的全部体验来试图表述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所以,我不太想自以为是地告诉别人文学代表什么和蕴含着怎样的意义。总之,梦魇一样的生命悲剧,以及生生死死的不可知,总是孤独地走在我们的前面,每个写作者的那种人生的痛切的体验和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认识,就是读完作品之后的最好的文学注释的哲学注脚。

刘:有的观点认为,您小说世界的人格原型和行为动机,明显存在着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而表现通常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化”,尤其是血亲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您擅于把握文化、自然和人三者之间相互创造被创造的统一关系,而使您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牛癫子》中的牛癫子发癫时,人们心安理得地把他戏弄到奄奄一息,人与人应该具备的和谐关系让位于冷酷的摧残,而当男主人公恢复正常状态,以堂堂正正的人的真实面目出现在失重的群体面前时,可怕的群体竟拒绝接纳他,认为应该送这个正常人进精神病院。这种价值的颠倒和颠倒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异化了的人文环境。您是如何理解这种观点的?在您的《火鲤鱼》中,是否也有这种儒道两家思想“异化”现象的存在,您的文化批判主要的对象是什么?

姜:肯定是由于有一个异化的人文环境,才会出现像牛癫子这类人物的悲剧,其实,更加悲哀的是那个可怕的群体。在这种情境之下,人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人成为“人“的自豪感,缺乏人性、没有意义的世界摧毁了人的基本信念,人类与社会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和对抗关系,这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在我笔下的这一个特定的地域,千百年来的封闭落后愚昧,使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仅仅局限于“克己”的依附人群这一点上。其实,他们既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失去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丈夫精神,生存的目的成为生存本身,使他们的“克己”以“顺俗”,或者只为了满足现实功利性的需求。再者,与儒家文化的命运一样,道家文化在窑山也已完全异化。道家最讲究精神自由解放,情感升华的实现,而窑山人离这种东西已是十万八千里。应当说,儒道对黑土地的影响也是取一种互补的形式,人们在生存整体取向上是儒家的(依附人群),在生存手段上是道家的(知白守黑)。但是,由于依附人群是严峻自然环境和沉重的现实景观的双重挤压下的无奈选择,而道家智慧也不过是生命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情欲宣泄排解的一个不是攻击性的出口,因而,儒道在黑土地上的互补,也失去了儒道互补本来意义上的那种自主性和独立性。我在《火鲤鱼》中是有这种异化现象存在的。至于我的文化批判主要的对象,我想,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些话里面,应该是很清楚的了。

刘:乡土文学中的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可以作为自己依托的平台,像沈从文之于湘西,刘绍堂之于运河,贾平凹之于商州一般,而您的作品似乎一直依托于邵阳这片土地,把您的创作视线投向邵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普通老百姓。而您对于这方土地的文学创作又有两个独特性。一个是一直把“卑微者”的小人物作为您创作的人物对象,比如您早期创作的《元八》、《稀奇》、《路大》、《三成》、《吕夫子》等“窑山风情录”,创作了一系列的关注于小人物生存状态的作品;另一个就是您的作品一直注意“整生性”,就是描绘的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这个地域范围内整体的人物特征。就如“窑山风情录”,将基本情节不联系的篇章相组合,却将整部作品相整合从而展示了窑山人物画像群。这种小人物与“整生性”的创作手法在您的新作《火鲤鱼》中也有所体现,我想请您谈谈您在文学创作中,是如何看待这两个创作视角的,又如何将这两个视角完美整合的,您在这个过程中的文学思考和深意是怎样的。

姜:我生活的那片土地,积泽着千古文明,同时又漂泊着千古阴魂,我想写的就是一个个生灵卑微的生存状态和无奈的智慧,试图掀开人物内心隐秘无告的悲哀和不幸。像元八和稀奇这类人物的身上,就闪现了古老东方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弱者苟活的本领,它本身包容了多少隐秘的无奈,以及悲剧的前提。这些小人物无论怎么强大,都不能比他们所寄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强大,所以,他们如果不觉悟,将会在生活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比如稀奇他的全部智慧都用来观察众人的目色表情、捉摸众人好恶迎拒之上,完完全全把自己改造成合乎那帮庸人趣味的人。如果站在远远的地方,人们当然会觉得稀奇这种活法是病态的、自虐的、扭曲自己本性的、虚伪的、非人道的。这些对于稀奇们的指责都没有错,但是,都不适合于指导稀奇们的生活。对于这些人物来说,首要的不是什么人格人性人情的样样健全,而是怎么守住那份安闲的好不容易得来的小小的天伦之乐,这是一种无奈的悲凉,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总之,在卑微者的需求系列中,自我保护总是要排在自我膨胀的前面。这是一种在很小的前提之下所玩出的绝技。这也是一种不容易站稳的人本的立场、一种艰难的人道的精神。而在一个普通自虐自残自损自抑,以相互迎合从而相互扶携相互利用的群集里,最为人道的做法也是最不人道的。所以,从社会历史的观点来观照,众多各体的自残自虐和安命守弱,势必在整体上形成社会活力的疲乏和历史的停滞,历史总是以自己的脚踩自己的手,又以自己的手来绑自己的脚。我虽然写的是窑山人物,而评家和读者说,这些人物并不止于窑山,说他们具有丰富的令人想象的内涵。我想,这也许是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吧,尽量让这些人物具有丰富性,让他们跳出窑山这个逼仄的天地,让他们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我想,这大概是由于生活和文化环境造成的吧。

刘:邵阳地区文学的地域性有鲜明的特征。两千多年来,武冈的先民因驱鬼逐疾的祭祀与巫舞巫歌的浸染,地域的山光水色与民俗风情的滋润,长期不断的瑶、苗少数民族的纷争和湘、黔、桂边域上的政治与军事的矛盾冲突,形成了这一代文学的质朴明亮的纪实性、神秘骠悍的传奇性、缠绵悲壮的抒情性的地方特色。您认为这种地域文学特征对您的创作是否有影响?您的《火鲤鱼》中大量充斥着宿命论、时间空间的错位以及大量的幻想性写作,与这种具有典型巫文化的地域文化传统是否有什么承续关系?请谈谈您的感受。

姜:家乡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写作之源,其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驱鬼逐疾的祭祀或是传奇性的神秘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到很多,我不仅在过去的小说中写了,在这部小说中也写了。比如,我在这部小说中写一个水师在夜里悄悄地来给我父亲治伤,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不敢啊。我父亲是被造反派打伤的,医院不敢接受,再者,水师在当时说来是个迷信的东西,哪里敢明目张胆地来呢?当时,这个水师往我父亲的伤处喷一口水,再拿出牛屎般的草药敷上,治疗完毕,不久,伤痛愈好。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是很神奇的。其实,我母亲还见过更厉害的水师。有一个双腿不能站立的人,在医院治不好,便求水师治疗。水师叫人搬来一块大石头,再借来一把斧子,叫病者不要害怕,然后,将病人的双腿放在石头上。这时,只见水师挥起斧子狠狠地一顿乱砸,听得见骨头碎裂的声音,当时,病人痛得大叫,水师却不管不顾,然后,丢下斧子,拖起病人在坪里飞快地转了三个圈子,这时,听见水师大吼一声,站起来。病人不相信,迟疑不决地果真站起来了。你说神不神奇?还有,在小说的结尾,我二哥给我说过的那个神奇的故事,说是一个小孩子去买盐,半天也不见他回家,他娘焦急了,去合作社寻找,人家说你小孩子早就买了盐回家的。后来,却再也找不到了。以至几十年后,小孩子竟然回来了,人是长大了,衣服却还是当时的衣服,手里居然还拿着一包盐。还有,窑山的工人是最怕听见麂子叫的,说一旦有麂子叫,必出事故无疑,并且时有验证。所以,这些东西让我感到很是神秘,人世间是有许多无法解释的东西。总而言之,这些充满地方色彩的传奇故事或风俗民情,对我的小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它们浸润在我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从我小说的情节、结构中找到它们的痕迹。

刘:《火鲤鱼》这部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幻想现实主义写作。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您加入了很多在您的幻想和想象中发生的情节,与客观发生的情节相互交织。这种写法很特别,是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加入了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这也算是一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融合创作。您认为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吗?请谈谈您的创作感受。

姜:你提出的幻想性写作,我很赞同。我可能在小说中采用了这些个写法。所以,有时候,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连我自己也搞不清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了,真是有点物我两忘的感觉。哈哈。比如说,其中写姓肖的朋友把“我”拉到他的别墅,说是让“我”跟多年不见的满妹见面,其实,“我”见到的这个所谓的满妹时,她仍然说着满妹的话,做着满妹的事,人却是那样的年轻,这可能吗?而当“我”沮丧地出来之后告诉姓肖的朋友时,他说哪有这种事情,并大发雷霆,以为“我”跟他的女朋友上床了,以致他的女朋友把“我”大骂一顿。还有,当写到有一天满妹子终于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还以为是真的事情出现了。其实,这都是我的一种幻觉或幻想罢了,这个奇妙的感觉让我惊讶和喜出望外。

我记得程永新几年前曾经提倡幻想性写作。我个人认为,小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我也希望小说能写得有虚有实。你也看过的我的第一部长篇《左邻右舍》,有评家说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一部文化寓言小说。而在《火鲤鱼》中,我可能写得更富有随意性,把幻想推测和想象都用上去了,试图造成一个陌生化的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在这种写作中尝到了写作的快乐,把各种写作的元素相结合,试图能够创作出新的东西,也让写作呈现一种看似随心所欲的感觉。至于你所说的这是不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一种发展或创新,我不敢妄加评论,其实,我的想法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努力写出不同的东西来,至于是不是达到了,我不知道。

刘:您的这本书中有很多象征性的手法运用。比如书名“火鲤鱼”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个象征性意象。在小说中,“火鲤鱼”像是一个传说,又是贴近乡村生活的一个希望。乐伢子想抓条火鲤鱼送到王老师坟前,以消减内心的愧疚,并祈望这位因失手杀人被处死刑的人来世幸福,伞把想抓到火鲤鱼献给三妹,以实现自己的承诺,可结果是,乐伢子为此郁郁而终,伞把也在邵水河里丢了老命。“火鲤鱼”是个希望,却也如诅咒一般,抓不到,连生命都失去了,而即使是丢失了性命,却仍然想要得到火鲤鱼。您是如何看待“火鲤鱼”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您对于这个意象的塑造有什么特殊用意?

姜: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此看来,在过去的岁月中,中国社会底层人民对幸福的需求,其实是很低层次的,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十分可怜的。能吃国家粮是幸福,有户口也是幸福,有工作也是幸福等等。在某个特殊的年代,有一口饭吃就是幸福,婚姻呢,则不管是否满意,成个家能够传宗接代就行了。所以说,他们所谓的浪漫和期盼,到头来,由于种种制约,全部化为一滩悲伤的泪水。至于更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一种奢望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东西。但是,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虚妄的,都是承载着一定的希望和追求的,无论他们的人生是否能圆满完成他们的梦想,生命起码为梦想而放过光彩。所以,正如你所说的,我小说中的“火鲤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道具,是一个很虚的东西,正因为很虚,才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使人产生许多的联想和想象。其实,“火鲤鱼”这个意象是很明显的,也是有着延伸意义的。可以说,火鲤鱼统领本书,统领人物的命运。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说是能够抓住它的人会获得幸福。而小说中的人物,追求爱情的也罢,以求忏悔的也罢,寻找工作的也罢,都没有逃脱生活的磨难。所以,它只是人物期望幸福的一个东西,只是一个希望而已。我也希望他们得到,可是,他们能够得到吗?

刘:《火鲤鱼》整本书的结构很有特色。在形式上,你是采用二十四个节气来写的,小说的上部是按节气的顺序来写,下部却是逆顺序来写的,上下两部标题连起来给人一种“四季轮回”、“人生轮回”的感受,每个节气都写一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情节也都相隔开来,给人以错落有致又不失连续性的感觉。您这样安排书的结构有什么深意吗?

姜:有什么深意不敢说,只是想写出有点特色的东西来,不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这种形式也可以算是我文学探索的一个尝试吧。其实,我已经说过,我写这部小说是很有随意性的,就像你说的二十四节气啦,顺序或逆顺序啦,每个节气写一个人物啦,都是写着写着才想起来的,然后,再加上去的。由此可见,我写东西的随意性,或者说游戏性。当然,你如果觉得这有四季轮回或人生轮回的感觉,可以说是与我后来渐渐形成的想法是相吻合的。其实,我的初衷不过是想尝试打破传统的写法,所以,采取了这种形式。我个人觉得,外国作家对艺术探索和追求的勇气很令人佩服,比如说,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其叙述手法已有别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流,全书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和五本笔记构成,女主角叫安娜。故事似乎是相互连贯的,但莱辛将它分为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这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情趣。外国作家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所以,我在《火鲤鱼》中,采用四季的交替,也反衬出人生的短暂。自然是永恒的,人类呢?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则是十分短暂的,的确有一种哀伤的东西在里面。说实话,我写东西历来是没有完整的构思的,包括我以前的小说。刚开始学写作时,我还有某个构思的,后来,我写作的状态就像民间所说的,“草鞋没样,边打边像”。这种写法,我一是享受到了想象的快乐,二是体会到了向想象挑战的刺激,三是品尝到了经验的甜头,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你刚才所说的小说的这些形式啊结构啊什么的,其实,这我都是半路上才想起来的,包括那些民歌童谣情歌之类,也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所以,我写小说都是修修补补的,简直像个乡村的补锅匠,这里需要补一下,就补一下,那里需要补一下,又补一下。我在这个修补的过程中,很愉悦,因为我把这个作品慢慢地完善起来了,争取达到自己理想的地步吧。至于每个人物是隔开来写的,其实,也是写着写着忽然想起来的。是的,既要打破别人的老套路,那又怎么办呢?就只有换一种写法。所以,就写成这个样子了。

刘:还有,小说的时空跳跃性很大,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错落的蒙太奇展示。小说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半个世纪,这其间,我们经历过好些特殊的年代,如土改,大跃进,苦日子,文革,等等。您并没有把这些时期按照时间段的顺序陈列在读者面前,而是把这些特殊年代彼此割裂开来,通过时代与人物的命运相结合等方式错落有致地展示给读者。这确实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写技,将时代赋予人物的印迹与时代特点联系起来,是时代与人物更有一种深层的紧密联系。更给人以深思性与反思性。您是如何想到这样跨越时空安排来进行小说创作,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小说时空叙述技巧的?

姜:关于这一点,我也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只不过是写到某个人物时,便把时代背景拿出来展示而已。其实,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这段历史,已经有很多作家都写过了,我的中短篇也写过不少。至于我写长篇来反映这段历史,这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我以前的长篇《左邻右舍》,那是写民族劣根性的一个文化寓言小说。这个不是。这个是写非常现实的生活,写过去和现在,只不过是在艺术上试图有所想法而已。至于如何想到这种跨越时空安排来进行小说创作的,我是这样想的,就是不想写得太死板,比如像人家那样按时空顺序来写那些特殊的年代,我要试图打破这种套路,给读者以一种新的阅读效果。

刘: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您采用了第一人称和多种人称相互交错的叙述手法。小说主要是以“我”为主要的叙述对象,拉近故事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但是,又穿插着不同人称的多角度叙述手段,以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读者理解。请您谈谈您在《火鲤鱼》小说叙事技巧上的独特安排。

姜:说不上是独特的安排吧。其实,第一人称是有它的局限性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觉,也是不合适我这个小说叙事的。所以,我想打破这种叙事方式,让不同人称的人物自己站出来说话,有时包括他们的潜意识。我觉得,这样是不是能够更好地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不是在叙事方式上有点新鲜的感觉呢?不过,我以为这样来写,不至于落于老套和枯燥或单调吧,而且更能够直指人物的心理深处,让人物自己出来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欢乐。比如说,三国的老婆出走了,他却固执地认为女人的肚子里面有他的种子,所以,他苦苦地寻找,当然是无功而返。后来,我还特意安排他和儿子有一大段的对话。其实,这是莫明其妙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儿子。这只是他内心的隐痛和希望而已。你想想,这个人物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又是个瞎子,孤苦一人,你说他跟谁说话呢?哦,那就安排他跟想象中的儿子对话吧。

刘:您小说的语言一致被认为是诗意的、感性的,写实、象征、寓言、讽喻等元素有机结合。这从您早期的《左邻右舍》等小说中也能够发现。在《火鲤鱼》中,您的写作语言仍然独具特色,充满诗意与感性,用一种悲悯的笔端刻画小说中的人物,饱含深情地描绘小说中的情节。而且您在这篇小说的创作中也加入了方言的写作。您认为这种语言写作方式的优势在哪里,请谈谈您对自己语言风格的看法。

姜:对于语言,我还是比较注意的,尽量修炼到有自己的语言个性。所以,这也是我磨了多年的一个原因。朋友们说,还是因为我对那片山水太熟悉的缘故,我想,应该是的吧。说到语言,我要说到汪曾祺,他一辈子是写短篇的,最长的小说《大淖纪事》,也只不过是一万八千字左右,为什么他能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的,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语言。语言是最起码的一关,这一关过不去,是绝对不行的。当然,还有他把小说散文化了。还有,方言的运用一直是我的偏爱,我以为方言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描写的对象(包括人物和环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能够凸现地方特色。比方说,我家乡说女子漂亮,不说漂亮,说乖态。我就觉得这两个字比漂亮有意思多了,漂亮用得太滥了,而乖态就很生动和新鲜,读者又不至于读不懂。还有,做爱不叫做爱,叫半榫子,这是多么的形象和生动。总之,我尽量对自己的语言做到有节制,具有诗意和张力。

刘:您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情绪以及爱好,这是无疑的。望着别人生活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我很欣赏,但我喜欢与宁静在一起,即使是一辈子”,这是您的人生态度,也是您创作的动力和保证。这本小说您用了整整十年来进行创作,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既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在访谈的最后,可不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您对于这部小说创作的感受?

姜:说是写了十年,其实就是修修改改的过程而已,并不是说这十年我都花在它的身上,纯属时间上的巧合而已。其实,在这其间,我还写了许多的中短篇。还有,这部小说本来有四十万字,改着改着,成三十万了。我写东西都没有提纲之类,我喜欢随性而为,这是我喜欢的写作方式。刚才你所说的所谓形式和结构,我都是边写边加上去的,并不存在开始就设置它们。当然,最后把稿子发给编辑时,我心里一下子就空掉了,惆怅无比。

上一篇:6年级语文1210下一篇:祖国我为你自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