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2024-08-18

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8篇)

1.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为:总体发展趋势良好,诸多问题有待完善。一,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已初具规模;

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文化产业链条不完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四、缺乏创意及创新型技术人才,技术落后、缺少市场化运作;五没有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并融合西方的先进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世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运营成本低,投入少,形式灵活,影响广泛,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要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必须立足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文化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播下创意的种子,推进市场化运作,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创新思维、智慧才华和技能,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因其运营成本低,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但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逐渐成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创文化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一些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在制度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二在技术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三在思想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2.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二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结合体, 它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以创意为灵魂的新兴产业, 它是文化、艺术、思维、创新等众多元素的结晶, 它具有强大的凝聚性性、广泛性以及高附加值性。2014年3月14发布的《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后推出的重要文件,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作为中国贫困省之一的贵州,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 是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重点, 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各产业的高强融合性, 将直接或者间接带动贵州省经济的发展,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贵州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 贵州省2013年宏观经济情况

2013年全省地区总产值为8006.79亿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029.05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3243.70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734.04亿元。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9%, 第二产业为40.5%, 第三产业为46.6%。2013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1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年度经济增速首次跃居全国第一。贵州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

(二) 贵州省民族文化特色

贵州省简称“黔”或者“贵”, 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全省以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居多,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孕育了绚丽多姿的喀斯特景观。全省共有少数民族18种, 千百年来各民族友好和睦, 共同酝酿贵州省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 其中以侗族大歌, 茅台酒文化, 傩舞, 苗族文化, 遵义红色文化等最具特色。全省境内山清水秀, 自然资源旖旎多姿, 经过千百年传统民族文化沉淀, 形成和谐多元的贵州省文化。

(三) 贵州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基础与空间布局

近年来, 在政府和人民的努力下, 贵州省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正在逐步完善。据统计, 2013年末, 贵州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9个,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7个, 公共图书馆93个, 博物馆、纪念馆66个、艺术表演场所10个, 乡镇综合文化站1564个, 图书出版社6个, 音像出版社2个, 印刷复制企业695个;全年图书出版量7523.12万份, 杂志出版量1549.65万份。在文化活动方面, 成功组织举办了“艺海流金---多彩贵州行”、“多彩贵州风”、大型民族歌舞“天蝉地傩”成功荣获“文化优秀剧目奖”等多项表演大奖。并出版发行了《屯堡人》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图书等。

贵州省倾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一心, 三圈, 六带”的空间格局, 以省会城市贵阳市为“一心”向四周辐射“三圈”, 带动“六带”的发展;《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指出, 贵州省以旅游产业为主, 其他产业如创意设计产业、民族民间产业等产业为辅, 相互融合、利用、支持并激发贵州省酒文化产业、茶文化产业等其他特色产业活力。

三、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落后, 人才匮乏

2013年贵州省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一, 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很弱,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欠缺。虽然贵州省政府和人民都在积极建设全省文化事业, 推行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要与其他省市相比较, 只是杯水车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资源基础, 同时也需要大量技术创新人才的支持。而贵州省属于西南贫困省, 人才吸引能力弱, 人才资源匮乏成为阻碍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原因之一。

(二)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成熟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是一种抽象形式, 需要利用旅游产业为载体来表现。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 但旅游资源分散且整合开发难度大, 并且宣传力度不够广泛, 很多人对贵州的认识停留在很片面的层次上。另外, 贵州省旅游产业大部分是依托自然景观资源, 旅游产品大都只是对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 复合性差, 业态品种单一, 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总体发展不成熟, 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发展路径比较模糊。

(三) 全省整体文化发展不均衡, 项目层次低

贵州省文化以省会贵阳市为中心向四周各县、市辐射, 并呈衰退减弱势。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省内目前已有一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但是缺乏高端、大型、创新的项目支撑, 并且大部分已有项目属于外层面, 核心特色性较弱。省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园区例如多彩贵州城、贵州水田国际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仁怀名酒文化产业园等正在建设中, 项目未来影响力与成效性不可预期。

(四) 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完善

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贵州经济欠发达, 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体制不够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市场, 需要政府完善融资体系, 给予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 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入驻贵州, 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利用贵州省先天资源优势。另外, 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涉及的相关部门职能界定不清, 管理效率低, 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四、发展建议和对策

(一) 有效合理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省总体地势不平, 旅游自然资源虽丰富但开发难度大, 由于经济政策等原因许多自然资源并未充分挖掘。另外, 已开发的部分资源存在开发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建议由政府主导合理有效开发自然资源, 通过精确论证及规划后再开发, 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

(二) 利用品牌效应和现代传播方式有效宣传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贵州省目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趋势, 而如何有效地宣传贵州省特色文化是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结合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案例, 比如迪士尼乐园, 通过塑造一系列卡通形象, 捧红了米奇, 维尼熊等卡通明星。吸取经验, 可以通过塑造贵州民族文化形象, 借用“多彩贵州风”等品牌力量带动, 结合现代传播方式, 以动画片叙述或其他形式, 对贵州省民族特色进行宣传。同时开发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消费, 并将贵州文化传播出去, 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彰显贵州民族文化特色。

(三) 将传统文化产品与创意产品有效结合

贵州省的文化产品大部分停留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初级加工层面上, 缺乏创新性和复合性。建议由政府主导充分整合资源, 融入创意元素, 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等方式对文化产品进行升级。发展民族产业, 以民族活动为突破点, 开展各类民族展览会, 结合贵州传统特色产品和文化, 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意产品, 吸引资金和人气, 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 健全体制,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良好的体制是文化创意市场顺畅运作的保证, 贵州省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完善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推行一定的扶持政策, 为各类文化创意项目和文化相关企业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流动;规范相关部门, 明确管理职权, 提高管理效率。政府计划与市场控制共同作用, 调节经济和监管市场,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五、结论

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 产业体系不成熟, 复合性差, 但省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 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后发优势足。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 引进技术人才, 合理宣传, 升级文化产品, 健全文化体制, 创造良好文化市场成为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西部大开发趋势下, 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会逐渐趋于成熟, 未来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 它不仅能创造财富附加值, 且与各产业之间具有强大的融合性。近年来, 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重视, 并指出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以“贵州省”为出发点, 从贵州省宏观经济、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进行阐述,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贵州省,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C].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陈洁民, 尹秀艳.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 (4) :10-19

[3]李慧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J].文化创意.2008 (5) :119-120

[4]徐丹丹, 孟潇, 卫倩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献综述[A].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 (2) :105-113

[5]吕帅.国外旅游形象研究及其对国内的启示[A].旅游科学.2009, 23 (1) :38-43

3.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三

摘 要:信息科技迅速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日渐显现。江西主动引入“两带一路”的驱动,大数据助推了昌九一体化区域人才培养、商业运作、投资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投资等。本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当今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提升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脱离了过去理念设想的情况,步入了经济创收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业形式,以满足国家软实力需求,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文化创意产业借助文化载体,围绕创造力,基于创意,表现为产业联盟的形态,以科技融入为推动力,在信息化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集团经济日渐变现为集团化的情景,创新发展无疑步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满挑战和竞争的道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数据显示,2009年电影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三,相比2008年,增长幅度为39.5%[1]。

一、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如我国动漫产业,在国内动漫产品90%均来自美国、日本,而我国动漫产品在动漫市场中仅为10%[2]。我国经济发展放慢了脚步,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全球经济面临着发展困境,现代科技与文化助推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中国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应得到国家的足够重视

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折射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国务院办公厅于1985年下发给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二产业统计的报告”中规定:首次把文化划入二类产业的统计项目中,明确了文化将具有的产业性质。国家工商局与文化部于1988年共同公布了通知“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首次在政府文件中将“文化市场”这一概念提了出来。

国务院于1991年转接、审批了一份报告“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首次郑重提出了“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政策实施起来。国务院与1996年同时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首次将“总体性文化经济政策”概念提了出来。文化部于1998年成立了文化产业司,说明政府开始将文化产业划入政府工作中。

中国共产党于2000年10月召开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经过表决一致通过了一项建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给提了出来,逐步确定了产业政策,使得产业管理趋于规范化。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在2005年7月设立,每年都发布公告,系统全面地介绍、分析国外与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情况及国家政策等,奠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即“文化产业振兴计划“于2009年7月被颁布,为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指导思想与中心工作。

中宣部与国家科技部于2012年5月与6月等诸多部门共同颁布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4年理所当然被称之为“文化产业政策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于国内的十个文化产业政策陆续颁布,尤以三月份颁布的一些意见中提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产业进行融合,共同发展与升级,使相关产业增值变成了可能。

(二)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加强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的跨境融合,是一种最新动态。从统计的行业数据发现,文化创意和诸多产业密切相连,如移动互联网、体育产业等。有关行业均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入文化因素,实现行业创造,不同行业间相互融合,拓宽产业界限,突破原有行业的发展限制,朝向融合和跨境方向发展。以大数据为背景,有效利用数据分析消费者,生产有销路的产品;有效利用数据,预测行业未来发展,引导企业未来发展;有效利用数据,挖掘数据中隐含的信息,构建界限之外的融合下的科学架构;有效利用数据开展精确营销,节省成本开销,创造更大效益;当前,推动产业发展的三种主要形式为:“政府主导型、社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充分利用数据,使文化创意接轨行业创意,实现资源共享,摸索行业升级转型及商业模式革新,融入新型思维[3]。

(三)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提速

文化部于2004年~2014年命名了5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6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宏观层面看,整体上推动了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表率,此外,强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及凝聚化水准,提升了总体实力,获得了较高的横向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力。国家层面带动下,区域文化发展的步伐得到了加快。把昌九区作为探讨的例子,融合了文化与科技的南昌国家级示范基地,融合了南昌艺术创意、综合创意及以旅游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此外,潘阳湖文化产业园、昌西一大城文化产业园与“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还建立了一些旅游文化景区,如黄庭坚文化旅游景区。为摆脱文化产业链困境,江西省文化厅和人民银行南昌支行等共同制定、公布了有关深入昌西文化产业的意见,从优化六个层面入手,如突出文化信贷支撑与健全金融支持配套体系等,促进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显著。江西省文化产业于2014收入在 2000亿元以上,和去年相比,增加了19.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由国家统计数据的一份资料可见,2011年,国家文化单位在30.31万个以上,之后开始下降,然而就业人数还是不断增长: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别为205.56万人、209. 81万人、215. 99万人。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文化产业朝向规模化、专业化与集约化的同时,区域文化产业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人员增加的根本因素。

(四)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数据平台构建的落后

“互联网+”是一种新出现的经济形态,将一些新型技术,如互联网与大数等与生产服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在一起,变成一种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看,产业平台建设十分落后,未有效利用云计算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不单指的是互联网移动、广泛存在及应用在特定领域,而且添加了知识和数据等的知识,如此,创新就随处可在,促进了用户与知识社会的革新,这些创新是一种开放性与协同性的创新,采用了一种新的工作、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引导革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产业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减少了成本的开销,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创新,也助推了整体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升级换代及有关产业的合并及革新。

二、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方略

(一)完善投融资渠道体系

除了文化创意产业外,这些文化产业风险高,收益困难,文化和资本市场之间沟通不畅,在很长一段时间,融资难直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年早期,文化部开启了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以我国文化产业网为依托,将市场中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建成以市场为引导的对外公布的融多种文化产业投资与融资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包括行业知识、项目咨询投资等。文化部、财政部与中宣部于2011年3月共同颁布了有关扶持文化产业复兴及发展的意见,协助文化产业振兴,是首个文化产业结合了金融业的政策文件,深入探究与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昌九区域推出了本地区文化产业投资、融资的公共服务,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在金融投资方面更加顺利,这点十分重要,一方面借此收集相关数据,以数据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包括融资在内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整合相关产业,同时还能够较好地运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拓宽产业发展途径。

(二)围绕创造力,构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在大数据背景下,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数据挖局,均显得十分吃力,极大影响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昌九是经济不发达区域,缺少人才,此外,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对“互联网+”模式的认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创意产业中的“互联网+”如何需求构建及发展等,都显得束手无策,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要想在以后取得胜利十分困难。为此,在创新大众化的背景下,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使高校与产业间互动,以此实现人才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促使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创意产业的平稳持久发展。

(三)加大数据背景下加强现代科技的融合

科学助推生产。信息技术经历了技术网络发展,到现在的社会网络。在大数据背景下,现代科技在生活和经济等多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些现代科技,如互联网与云计算等相互融合,协同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融合,成为创新发展的推动力。在大数据背景下,以强化现代科技融合力度为目标,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借助科技,步入现代科技融合文化的创新发展道路,改变以往的滞后的分割的文化发展模式。以大数据分析消费对象,评析产业发展态势,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及产业商业模式,调整产业政策,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持久健康发展。昌九地区经济不发达,迫切需要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借助科技实现产业的创新,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才可挖掘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实现革新,整合有限的资源,在整合和融合下实现发展。

三、结语

《香港的创意产业》报告阐述了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为社会创造的价值[4]。当前,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可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或者区域发展的重要产业,体现了竞争能力。现阶段因为能源问题,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密集,急需经济转型,为此,更应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成为了我国产业可否优化及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重点。为此,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大数据技术被当作一种手段,应用的重点在人。在经济尚且不发达的昌九区域,现代产业要实现发展,大数据现代科技的应用尤为重要,是市场引导及政策扶持的必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于,判断产业发展态势,开挖数据产业发展中隐性知识,基于此,构建产业智能、生态与可持续的发展框架,促使昌九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纵横间的联合,为经济尚且不发达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道路。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概念辨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3].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 (01) : 29.

[4]苑申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经济师,2010,(01).

作者单位:

4.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四

近日,慧博研究院发布《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数据和结论显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关注和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

北京市文化创意人才需求巨增

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文化产业”概念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随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九届十一次会上的讲话时提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扶持影视业、出版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和网络游戏业、文化

会展业等六个行业中心”。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从而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人力资源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获得更多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尤其要注意产业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作为推动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重视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已经成为社会和业界关注的热点,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切实支撑产业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如何优化产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人力资源提升就成为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问题,慧博研究院近期对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调研。

自2006年8月份以来,慧博研究院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沟通、现场访谈等三种方式对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区域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64份,回收

率为53%;通过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24份,实际回收101份,回收率达到82%。获得调研数据后,慧博研究院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并最终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显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还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看好,现状不理想,产业不成熟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一些人才在流动中存有顾虑。从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并不是在从事文化创意的专业机构中,很多专业人才还在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意岗位上,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有效吸引这些专业人才从传统产业中流动到专业的文化创意机构。

(二)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低效的口碑相传和熟人介绍两种方式,让很多优秀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1、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由于社会各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不同,一些人才对文化创意产业也缺乏了解和认知,对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招聘专业人才的手段和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一些从事文化创意的人才长期专注于创意和创作,对于外界信息不关注,从信息交流上两者之间不能形成有效信息对接。

2、缺少交流平台。目前人才市场中专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服务的机构还没有,人才与企业之间只有通过综合性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交流,效率低下,针对性差,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不了有效的平台支持。

(三)人才素质与需求的差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内容,不管是实现手段和方法,还是一些核心的创意创作思想,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改变,文化创意人才就需要从基础上进行调整,尤其是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成有效的支持,不仅要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创作、策划、设计、制作、测试、产品、推广、营销各专业上的合理分布,而且尤其要注意通过加强培训改善人才的素质,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力、创意力、创新力。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次处于较低水平,不仅管理重心集中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人力资源事务工作,而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手段单一,缺少专业方面的交流与研究。

慧博研究院建议,要强化以专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产业发展。

面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极大制约和影响产业的快速和长远发展,因此,必须通过促进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培训和管理提升,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平台和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适应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工作:

(一)继续深化调查研究,要借助于研究机构,对产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一些直接关系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二)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讨会和人力资源管理论坛,通过对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应用,从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上提升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尤其是要在行业中引入一些信誉好、服务能力强、市场化高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服务。

(四)大力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开发计划,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针对性的开发课程,并组织产业中最优秀的讲师开展培训,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五)加强市场化的人才交流与流动,通过举办一些具有特色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企业间合理流动,优化产业人才结构,同时更要积极通过社会宣传,吸引和引进非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转移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

5.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五

一、研究背景。

创意产业是各种行业发展的先驱,它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向大众推广许多新的思维、设计、理念,所以值得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培育创意人才。由此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旨在为设计行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因为其历史较为短暂,课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想办法解决。

二、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1、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当下社会中发展出的新型产业,它非常推崇创新,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它需要现代社会高端的电脑技术、活跃的信息传递作为基础。在满足这些需求后,创意产业能够爆发出相当大的创造性,以自身的先驱性领导其他产业飞速发展。创意产业的涵盖面非常广,它是一种文化产业,但是却可以涉及广告传媒、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些产业中占据领导地位。不过除了社会物质基础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必须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基础。我国为了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不同领域均开设了培育创意人才的教育课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他产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其相应的创意人才也是各个领域行业的抢手人才。因为创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隐性资产,它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竞争中始终走在其他企业的前方,这一份优势对于竞争激烈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许多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一些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也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能够促使这一产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意味着一份产业的发展逐渐具备输出与输入两方面。我国为了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正逐渐在教育中也增加相应的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素养的创意人才,但是我国创意教育尚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创新性不足。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以学为主,无论是哪项科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学习先人的知识,以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主。艺术设计教育虽然主打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其课程采用的仍是和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仍然是前人的经验,继承的是前人的思维和成果,缺乏相应的延伸和发展。并且,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同,上的课程、做的练习都相同,很难在这种统一的学习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在固化死板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

当然,艺术设计课程中,对于经验的继承是必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评判与鉴赏能力,了解优秀的前人是如何思维的,这有利于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也能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是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重心仍然应当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判断的能力。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等着教师为他们指出设计的重点、方向和方法,那么他们将逐渐失去自主思维的主动性,而这本是艺术设计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会逐渐习惯模仿前人的手法、视角和构思,在思维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让视线范围开始变得狭窄,最后导致培育出的人才在前人的道路上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但是缺乏自己走出一条道路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文化素质不高。

从高中教育分科开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选择艺术专业。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想法,艺术与文理科都是平等的方向,选择艺术的学生同样具备很强的文理科学习能力。但是,这一观念却在现实中被广泛认可,文理科被当成高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文理科方面无法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才去选择艺术类的方向。这就导致了高校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后,所招进的学生大都是人文素养较差,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再加上这几年高校逐渐扩招,放低了招生要求,使招进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能够在艺术设计中取得较好发展的人才,势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只有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在艺术设计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生需要掌握数学与物理方向的知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历史与语文方面的背景知识。比如服装设计,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

不仅仅是生源问题,即使是高校的教育也仍然是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色彩、技术的运用,极少见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只有一些民间艺术方向的课程会保留一些关于民间艺术历史背景的课程。这种存在严重偏颇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进一步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当学生学成毕业后,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却缺乏知识底蕴,在工作中不能依托丰厚的人文素养进行设计。试想,当建筑设计师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当服装设计师不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当游戏设计师不了解受众人群的文化视角,他们设计出的产品,即使创造力十足,又如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如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措施。

1、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艺术设计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在这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完成,并将作业成绩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还要提出表扬。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各种自主社团的开设,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

教师在进行一些设计项目的研发时,可以招收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学生年轻活跃的思维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方向,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社会前沿的工作,提前为学生展现发展的方向。一些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学校,可以将已基本完成理论学习的学生送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走在社会前沿的设计行业是如何发展的,能够接触到一些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眼界,在受到新的思维激发后,也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高文化素养。

艺术设计离不开人文素养作为基础,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首先,高中时期就不应该指引文化科目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文理方向,而是应当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选科思维。当学生倾向于艺术专业时,学校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还应当为其排除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障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这样,高校在招生时,就能获得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学生,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也应当开设与之相配合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人体结构比例或者建筑受力分析等理科知识,也可以增加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规律等文科知识,还有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必备的主修课程,也可以作为选修科目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例如心理学、数学、英语就应当作为学生在设计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掌握的学科,而人体学设计、建筑力学、生态学等在特殊方向才需要的学科就应当在学生对自己将来涉足的行业有一定倾向后有选择地学习。学校也应当安排一些校园活动,例如人文讲座、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它可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应当是艺术与文化、科学相结合的科目。学生应当明白文化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6.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六

创意农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价值,对创意农业旅游的研究有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上海城郊部分创意农业园区内的管理者、经营者和游客进行访谈调研,得到一系列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数据信息,并从中分析得出目前上海创意农业旅游发展中出现的产业规模仍小、游客市场分布不均衡、旅游产品与活动缺乏、产品定位不清、农业创意人才不足等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上海创意农业发展提出文化创意为先、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市场构建的三项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亲近自然的需求不断强烈,而有限的市区公园和城市景区已无法进一步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休闲旅游空间和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发展需要,许多城市纷纷利用城市郊区的农业用地规划建设城郊型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用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二者相互结合,催生了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

本文开展对上海周边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的研究,基于上海市广大郊区和农村地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试图为上海的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近年来,国家众多重要文件中,都提到了农业创新和农业休闲旅游,因此,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上海的创意农业,使创意农业成为上海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这对于强化上海的农业基础建设,快速推进上海的现代农业进程,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一)创意农业概念

所谓创意农业,就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深入拓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创意产业的理念也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并迅速全球化扩展。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即现在所谓的创意农业。

(二)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研究现状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于日本的有关文献中,都市农业是一个广义的地域经济的概念,它包括镶嵌在都市内的插花状小块农田和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大都市经济圈内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一种多功能农业,集生产、生态、休闲、观光、娱乐、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集中反映了发达形态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其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的学者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首先所涉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农业旅游的兴起、农业旅游的概念、农业旅游的类型、农业旅游的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条件、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等方面;其次,研究角度较为全面。既有从宏观角度对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等的研究,也有从微观角度的研究,如农业旅游中的性别问题,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方式等;再者,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者大量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行为学、地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层次分析法、图表法和比较法等,对农业旅游的相关问题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研究队伍专业性强。国外从事农业旅游的研究者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相关高等院校的学者;二是农业类研究项目负责人、顾

问等。

都市创意农业旅游是“都市农业”和“创意农业”的结合,这一概念的核心包含了三个基本的要素,“都市”、“创意农业”和“旅游”。因此,都市创意农业旅游既可以说是附属于都市旅游范畴下的结合了创意农业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都市农业中以创意实现价值的一部分。它是以都市为依托,受都市辐射的直接影响,以创意农业为手段,创造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新型旅游产品,并最终以发展旅游为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等人认为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起到增收和富农的作用。

国内从总体上看创意农业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稳定、高水平的核心著者群和真正的核心期刊群,不过在近几年,尤其是2007年以后,已经受到多学科人员、多方机构的重视,并不再像以前的农业研究一样,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员的研究。但国内目前的有关农业旅游的研究还普遍存在着对农业旅游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较为混乱、对农业旅游类型划分相关研究较少、对发展农业旅游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少等问题和不足。再者,我国创意农业旅游的深层发展方面也难有较为持久的竞争力,这是由于国内对促进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创新开发的政策、人才、市场都较为缺乏,相关条件和配套仍不够成熟、完善,各都市、地域间发展的差距导致人才的聚集程度分化加大、旅游市场的成熟状况分层严重。这样的情况下,对以上海为基点的关于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研究并为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就显得更有价值和意

义了。

二、上海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一)发展模式

“创意农业”与“农业旅游”这两个领域可谓相互依存、互为载体。作为中国目前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上海的创意产业及农业发展都处于全国的前列,成熟旅游市场细分、庞大的创意人才储备、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都是上海都市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强大支撑。目前看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干经天、姚佩华等人认为在现代农业建设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沪郊通过在现代农业建设和观光旅游农业中注入智能化、个性化、艺术化元素,推动了信息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形态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文化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艺术开发型创意农业产业的快速起步。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已经较为全面,但仍不免互有重叠交错部分,因此稍作改进,以创意为基础、科技为支撑分为文化创意类、艺术创意类以及体验创意类三大类:

(1)文化创意类: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文化影响深远。历史沉淀下来的各种农业成果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也应运而生。目前上海城郊的文化创意是通过诸如对奉贤油菜花、南汇水蜜桃、嘉定葡萄等具有强烈地域识别特色的农产品的不断强调来表现地域油菜文化、水蜜桃文化以及葡萄文化的,这些农产品一经创意强化,其认知度会大大加强。

(2)艺术创意类:任何通过对农业产品及其附属品的外观(色彩、形态等)进行改变而提升艺术价值的都属于艺术创意类,包括对农产品的组合、拆解,绘图、排列。作为改变单样农产品最为直接的方式,艺术创意不仅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特色,而且具有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的双重特征,是快速提升普通农产品价值并使之可以高层次化的重要方法。发展前景广阔,可供发挥的空间巨大。如奉贤区庄行镇创意园的南瓜、葫芦,被当作艺术“画布”,在南瓜、葫芦上绘上了中国山水和人物等图案,使之成了艺术品。

(3)体验创意类:但凡能调动人的各项感官,使之能切身感知、体验农业产品或农业基地的,并且是以亲身参与为方式的都属于体验创意类。如前些年异常火热的都市农场、牧场,都是这类的典型代表。再如上海蔬菜公园就在普及蔬菜知识的同时让市民充分体验种植、采摘、品尝蔬菜的新乐趣,在切身体验中获得良好的感知。体验创意类农业旅游是在都市紧张繁忙生活的大背景下给人以回归乡村、纵情田园的特别体验,因此将会愈加受到欢迎。

(二)发展格局及特色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目前沪郊创意农业逐渐呈现出多点多中心、各区联动的基本发展格局。各个区内都基本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产品:如金山的皇母蟠桃、奉贤区的油菜果蔬、浦东南汇水蜜桃、孙桥蔬菜、松江仓桥水晶梨、青浦练塘茭白、赵屯桥草莓、嘉定马陆葡萄、崇明金瓜、长兴柑橘等,这些区域都以各自各具特色的农业产品为依托已经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创意农业产业基地或园区,而各区域内部除了最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外,也同时注重农业产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如崇明岛上现已形成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崇明园区和上实园区等三大创意园区,各自发展如有机米、芦笋、老毛蟹等特色农业产品,大大丰富了崇明岛上创意农业产业的布局

层次。

三、实地调研分析

我们于2012年10月26日-27日在上海崇明柑桔节期间、2013年4月13日-14日在奉贤庄行油菜花节期间以及2013年8月25日-26日在南汇园区分别对各园区内部分管理者、经营者及大量的游客进行了抽样访谈调研,得到了一批关于目前上海创意农业发展的基础数据信息,从中可以部分的窥测上海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访谈结果整合及分析如下:

(1)以上各园区内参与人群以18-40岁为主力,占比最多。其中职业以学生、白领居多,各行各业均有涉及。说明创意农业旅游对年轻人群更加具有吸引力。

(2)其中近40%的游客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创意农业是什么,而有一大半受访者表示曾参与过休闲农业旅游,并对此有一定的了解。说明创意农业旅游概念仍然较为模糊,非专业内受众很难分辨哪些是创意农业旅游活动。近30%的游客受访者表示之前未曾参与过休闲农业旅游活动,说明创意农业旅游市场仍然处于新兴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应加大宣传引导,深度挖掘市场潜力。

(3)近一半的游客受访者表示他们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创意休闲旅游的信息,而传统媒介如电视、报刊也有相当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近40%受访者的信息来源于朋友推荐,说明朋友的口耳相传及交谈时的体验描述对受访者有很大的直接影响。而当受访者做好旅游准备之后,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双休日和法定长假进行旅游活动,其中又以双休日居多;另外像带薪假期和寒暑假期则相对较少。说明目前的假期制度对创意农业旅游活动具有较大影响,但同时由于都市创意农业旅游区往往在城市近郊区而使得创意农业旅游在一日内往返普遍可行,因而双休日内即可完成旅游活动。这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上也能反映出来:游客受访者以选择公共交通方式的占绝大多数,也有大量的选择私家车自驾游,说明易达性是选择创意农业旅游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之一。

(4)游客受访者以中等收入水平为主,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为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主要以学生居多。普遍表示可接受的一次创意农业旅游人均消费最好在300元以内,少量表示可以接受300元以上,这与收入水平分布也较为符合,说明目前的上海创意农业旅游仍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高端市场的发展。

(5)有80%以上的游客受访者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动机包含休闲度假,其次,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近一半的游客受访者表示比较看重创意农业旅游中的新鲜感与体验感,其次便是服务质量和农味特色。从中可以看出创意农业旅游与普通农业旅游的紧密联系,但又不完全局限于此,其中“新鲜感”就体现了创意农业中“创意”的部分,也是创意农业旅游的价值所在。

(6)对游客受访者有较大吸引力的农业旅游活动主要有民俗民风、农家饭、游乐项目、特色农产品以及生态环境体验等,具体旅游活动主要有观光、农产品采摘、露营烧烤、农家餐宿以及垂钓等类型。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农业旅游的发展类型已经较为丰富,但涉及创意农业旅游部分仍然是缺乏,大多农业旅游仍然滞留在较为原始活动项目中,未能最大化开发农产品的价值,未能充分激发出农业旅游的活力。

(7)从游客受访者对于上海创意农业旅游中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评分中可以看出目前与创意农业相关的各项因素都做的不够完善,特别是住宿、价格与交通方面,仍有待较大的提高。说明城郊道路交通问题与农业园区内部餐宿问题都较为严重,从另一个角度又反映出目前创意农业旅游目的地可选择性仍不够,不能有效的分散客流,减缓热门园区压力。

(8)游客受访者对上海创意农业旅游所涉及的各类因素期待情况表明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的态度与素质、文化与民俗风情以及旅游资源等是最受看重的几个因素,说明相对交通、住宿等物质影响因素外,人们更为看重的是精神与感官体验,这与前面关于创意农业旅游看重点中“新鲜感与体验感”也相符合。

四、上海创意农业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上海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也正好赶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建设新型农业产业的趋势下,因此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仍旧较低,加上仍有很多制约因素不能及时清除,导致现在创意农业发展仍旧问题重重。

创意农业应该以创意为先导,同时又要以农业为基石。上海周边已经形成众多比较知名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但大多数仍旧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农业旅游发展中,即以观光、采摘、品尝及体验为主,甚至有完全沦为城市市民进入农村体验农业的近似于农家乐的形式,所以急切需要找准定位,理清问题症结所在,发展中需要注意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创意农业应该是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产业活动。而高附加值则应该产生于创意对于普通农业的改造升级过程中。因此,如何将创意支撑、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运用到现代农业中去并激发出农业的多重价值则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意产业发展就是为了解决普通农工产品高端化、个性化以及高附加值化的问题,创意农业旅游发展也是受此制约。在此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吸引,创造环境的宽松,政策的优待等都是创意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意直接影响着农业旅游的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也是避免产品抄袭重复导致市场盲目竞争的根本手段。

其次,创意农业的发展应该是整个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创意产业、新型农业、新型制造加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等,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创意农业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旅游的问题,更是农业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都会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人才、技术、政策的全面协调,不能厚此薄彼。

最后,任何一种产业都需要有一个稳定而成熟的市场。都市创意农业旅游的一项天然优势就是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广阔的农业资源又有大量的客源市场。但这个市场并不一定是稳定的,这是农业自身因素制约的结果。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有其天然的季节性特征,任何一种农产品,都不可能一年四季长生不谢,这就给农业旅游带来了最致命的问题:不可持续性,这也是农业旅游要走上创意农业大道的原因之一。那么,除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说大棚种植)来延长农作物的生产时间外,如何保证农业旅游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保证稳定市场的前提,这就又要寄希望于创意对于农产品附属物的影响,这是创意对除了农产品本身的改变外的第二层

含义。

7.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路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对应英文Creat ive Industries, 直译为“创造性产业”, 是一种在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 也被称为创意经济。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至今也无法统一。因此, 本人通过深入学习认为, 它是综合开发和运用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 生产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人才就业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21世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是竞争力最为活跃的行业, 与既有文化产业相比, 文化创意这一理念更能真实反映出低耗高产这一特点, 能够形成具有循环效益的产业链, 所以在文化产业中, 它是能够创造可观价值的主要部分。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 虽然在各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各有特点, 但都具备下列共同的产业属性特点:

(一) 文化性

文化创意产业既有经济属性, 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 任何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 任何创意既是对一定文化的创新, 同时创意本身也必须是有文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始终建立在文化与价值的产生、累积、消化和吸收上, 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宏观产业, 与传统的、以生产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生产活动截然不同。文化产品的属性极为丰富, 不但具备商品功能, 同时也承载着教化、娱乐等功能, 更为关键的是文化产品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认识取向, 能够对全社会道德、文化、精神、经济等层面造成影响, 这些影响力是普通物质产品所不具备的, 其社会效应更为显著。

(二) 创意性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创意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创意产品的不断推出, 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文化产业中, 创意就是其生命力, 新颖独特的创意是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命脉。文化资源虽然有限, 但是文化创意却可以无限延伸。没有文化的文化产品是无法占据市场的, 所以创意性的体现和发挥是其区别于普通文化产业的最大标志。

(三) 跨界性

创意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类型, 它的关联度极高, 主要表现形式为产业融合。同时, 创意产业的整合性较为明显, 对周边行业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通过跨界发展, 能够在不同行业进行融合重组, 进而形成独立的行业特色, 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 在产业的横向发展中, 不少传统产业经过创意开发后, 具备了一定的增值价值,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服务业、文教事业的相关内容等。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一段时期,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 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一大特色, 同时不少创意基地相继建成并开发利用。相关数据显示, 在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上海地区, 截至2013年, 区域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受益已经占据整体GDP的7.7%。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 国内创意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并且发展趋势良好。

同时, 在国内经济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 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文化层面的消费较具活力, 而消费水平也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一线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 并将其视为整体提升文化产业收益的重要途径, 而且对其外向型发展寄予较大希望。在国内经济环境有待发展的西北地区, 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但是文化消费却处于起步阶段, 这些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应当以当地资源为基础,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以城市为核心市场, 不断推出主题特色明显的文化产品, 进而形成其独特品牌, 以文化产业为发力点, 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三、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是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健全的行业制度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国家为了保障本土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 已经从法律角度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进行规范、立法, 并逐渐形成完善的法治体系。日本制定出台的《企业安全法则》中规定, 外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先决条件是与当地公司进行合作, 以此对外来资本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到, 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立法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本国知识产权的合法保护用尽快完善, 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版权审核登记, 在国际交流中强化文化资源的保护, 使版权保障更为全面。总之, 在当前条件下, 政府应当以科学论证为前提, 尽快出台并实施相关法律监督机制, 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

在文化单位的转制过程中, 要明确界定其产业属性, 划分出公益性以及盈利性产业范畴, 以此为基础进程差异化管理。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 要以全面促进其文化发展为前提, 在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找到平衡。在实践管理中, 要逐步制定创意产业的评价指标, 通过更为科学、规范的评价, 使其具备政策支持优势, 建立更具发展潜力的循环持续模式。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 要在土地征用阶段为创意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政府应当全力支持厂房、土地等资源整体出租, 作为创意园区建设基地, 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

(三) 推行创意产业集聚战略

创意园区的建设, 能够成为多产业融合的最佳载体, 在资源的优化整合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并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 促使文化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建设, 能够强化企业间的跨界合作, 发挥其创意优势, 形成市场集成效应。在此基础上, 政府应当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为基础环境建设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政策支持。上海区域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园区对上海不同区域的动漫、网游研发单位进行集中, 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 实现了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成果展示、市场交易”五项功能为一体的先进运作模式, 实现了合作商家的供应。在产业链的构建与成果转化中, 不少品牌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 已经相继推出了动画衍生产品。这种运营模式实现了创意价值的市场转化, 获得了巨大成功。

(四) 注重培养文化科技产业人才

人才和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腾飞的两只翅膀。人才是基础, 大批量的人才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技术是生产力, 技术创意 (创新) 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意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讲,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 我们的创意阶层尚未形成。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 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同时, 应当完善人才管理系统, 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训基地。此外, 在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中, 培养“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要制定政策吸引人才, 特别是汇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 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形成一批高素质的创意阶层大军。

参考文献

[1]蒋三庚, 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2]徐清泉.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又一引擎[J].社会观察, 2012, (9) :16-17.

[3]张文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 2009, (2) :85-87.

[4]周莉华.试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J].南方经济, 2011, (1) :63-64.

[5]杜丽芬.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概念及初步分类[J].商场现代化, 2010, (6) .

[6]段鸿济.创新时代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政策选择[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8.文化创意课程现状分析 篇八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现状;问题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现实中,资金不足己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创意产业”一词首次于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素有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主张,“知识产权有四大类: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每一种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理查德·凯夫斯研究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具有广义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2007年1月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发布了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九大类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

首先谈谈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各国政府和城市以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当今世界产业格局重组和战略升级的方向。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代替传统的支柱产业如钢铁汽车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1997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1997年至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率达到9%,远远高于同期2.8%的经济增长率。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8.2%,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2002年美国版权产业产值达到12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也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2004年增长0.3%。2008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9亿元,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2009年以电影、动漫、戏剧为突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其次谈谈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认识上“重文化,轻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企业强调文化特点,过于注重文化产业的事业性和公益性,而忽视其追逐利益的特征,忽视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上仍是一种事业型融资方式,而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融资方式。

二、企业“无物可押,无钱可保”。

文化创意产业的资产结构具有独特性,和其他产业相比,其核心资产不是厂房、机器等固定资产,而是通过研究和开发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版权、特许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企业缺少传统的抵押物、质押物,几乎没有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融资服务。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微小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冠名的个体工商户,由于产权结构复杂,且资本金较少,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偿债能力,缺少融资保证措施。

三、文化创意产品

(一)无形化时间长

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运作过程较长,一般包括策划、创作、后期制作、政府审查、商业推广、二次开发、衍生品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其中策划、创作、后期制作占据了生产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在此阶段,产品正在形成当中,处于无形化状态,其价值没有任何承载体。如果此时出现风险,投资者将血本无归。由于文化创意企业自有资金较少,大多在策划阶段就需要融资,风险与收益极度不匹配,罕有商业银行跟进支持。

(二)市场化不确定性大

作为文化消费品,文化创意产品的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巨大。据业内人士透露,30%~40%的影视作品因为没有通过政治审查而难以收回成本。即使通过政治审查,其艺术性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导演、演员等创作团队的审美观、价值观、艺术修养等决定着其市场销售情况,较多的不确定性使商业银行望而却步。

(三)融资效率相对较低

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经营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融资效率普遍不高。以利润较高的电影业为例,2004年我国电影票房总额为15.7亿元,而美国1997年仅《Titanic》一部影片的收益就高达18.35亿美元。2000年而论,美国的放映商们以5.39美元的平均票价,从14.2亿人次的观众口袋里掏出了76.6亿美元。加上影院放映之外的产值,美国电影产业的年产值当在400亿美元以上,而2003年中国的票房收入仅为15亿人民币;美国巨片《阿凡达》短短六周内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为18.64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收入为5.5亿美元,在中国票房已累计到1.03亿美元,而作为中国近年来最成功的电影之一《英雄》其票房收入仅为1.4亿元人民币。

四、融资环境

(一)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进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都不够,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和建设受到严重限制。此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太高,对大多数是从事文化创意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实现上市融资。

(二)政府财政扶持力度相对弱

政府资助数量少、分布散,尚难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2001年,中国财政经费投入(包括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总计为2,355.8亿元人民币,尚不及美国仅在艺术领域的投资。

(三)融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风险成本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包括文化娱乐场所、电影、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规范行政法规和规章,然而由于缺少担保法规以及缺乏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鼓励投融资的法规导致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惜贷”;而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够,导致文化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风险成本攀升,使很多投资者对该产业望而却步。

【参考文献】

[1]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08).

[2]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J].文化产业与版权保护,2006,(04).

[3]隋新,张永庆.创意产业研究理论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8,(02).

上一篇:出纳工作权限下一篇:基金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