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小池》赏析

2024-07-07

古诗《小池》赏析(精选7篇)

1.古诗《小池》赏析 篇一

一.问何物, 能令公喜: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读本《唐诗宋词选读》。实际课堂中, 我们在让学生学习具体诗歌的时候, 应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记住重要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以及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这样学生们在解读新的诗歌时, 不仅能够因人论世, 因事论诗、因时论诗, 还可以结合常见意象合理推断。没有积累, 就无从解读诗歌。除了《唐诗宋词选读》, 我们在新的题目接触到新的意象及重要作者时, 还应随时保持积累的习惯。如每天早读诵读一首诗词, 并配上赏析, 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积累。贵在坚持, 只要我们把这个有意义的工作长期做下去, 肯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古典诗歌。

二.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联想

在有了足够积淀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需要发挥想象力这个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诗歌是凝炼的艺术, 很短的文字, 内蕴很丰富。我们在看一首诗的时候, 要合理想象补充成分。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 他是怎么想的, 为了生动地表达出他的思想, 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我们要求学生解读诗歌时必须掌握的步骤。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训练,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 传承文明。

如04年江苏高考题《征人怨》里的第一句:岁岁金河复玉关。首先我们根据“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意象积累知道玉门关在边疆, 我们再翻译落实:年年金河又玉门关。这样解读肯定不过关, 于是我们还要发挥想象力, 根据文本合理推断, 适当补充成分。征人年年都在边关征战, 一直在打战, 通过这个“复”字, 我们能感受到征人的厌烦、厌恶之情。如此解读, 诗歌就好理解了。《征人怨》还有一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我们学过杜甫的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从这里就可得知“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 也就可以推知“青冢”也在边塞, 那么《征人怨》的第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就不会犯要点不全的错误了。

三.思君忆君, 魂牵梦萦:技巧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 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 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 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 这给鉴赏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 我们在阅读诗歌时, 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做些技巧分析, 进行适当的句法调整等等, 理解鉴赏起来就容易多了。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 分析句子可以看出, 其中“枣花”是主语, “落”是谓语, “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 所以这个句子中句子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再如对偶的规则经常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副词对副词。事实上, 名词还可以再分为好多种, 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 简称工对。

如09年江苏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 荒烟外, 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同学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会有两个地方难以理解。一是“万岁山前珠翠绕”里的“翠”指的是什么, 因为有山, 所以他们很多人会认为是“树木”, 是“翠绿的树木”, 这样理解看上去好像是合理的, 可是却曲解了作者的意思, 如果同学们仔细阅读, 就会发现, “翠”与“珠”相对, 他们是并列关系, “珠”我们知道指的是珍珠, 那么我们也由此可以推知“翠”也是一种饰物, 那可能就是翡翠之类的饰品了, 这么理解就对了。所以我们真要学会分析诗句的对应关系。二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中的“膏锋锷”难以理解, 也无法迁移, 我们没法推知。这个时候, 细心观察, 会发现“膏锋锷”和“填沟壑”相对应, 我们从“沟壑”的关系可以推知“锋”和“锷”是相类似的一类事物, 由“填”的动词性推知“膏”的词性也是个动词, 这么一推断, 原来两个难以理解的诗歌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了。

再如《征人怨》里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 推知“金河”也是边塞之地。“朝朝马策与刀环”这句, 我们也能推断“马策”是个名词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解题的时候, 拿到的分就会越来越多了。

四.我已多情, 更撞着多情的你:修辞

我们说诗歌在赏析的时候以想象、积累、迁移、推断、翻译为主, 可是落实翻译的时候不通顺, 于是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分析,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08年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字面上的意思是“浮云遮住了太阳, 所以作者看不见长安了”, 这么理解就难以领会作者的深意了, 我们可以调动积累, 迁移推断, 我们在《滕王阁序》里有这样的一句:“望长安于日下”, 这个“长安”指的是“朝廷”, 再结合李白的生平, 我们就可以推知, 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什么阻碍了他见不了朝廷呢?这么一推断, 我们知道“浮云”喻“小人”, “日”喻“君王”。那么诗歌的内蕴就清晰多了。

再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的“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 根据对仗的原则, 我们知道“珠翠”是饰品, 其实指代的是女子, 用的是借代的修辞, 进一步分析就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此理解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五.总把芳心深相许:暗示

07年江苏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他们在问问题的时候都暗示是“一种”, 可是我们的学生审题不清, 不认真看题目, 回答了好多种, 这个分失得就很可惜了。

有的时候, 诗歌内容不好理解, 看看出题者的暗示,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05年江苏高考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诗中的第二句“开门复动竹”, 很多学生会理解成诗人打开了门, 这么理解确实无可厚非, 但是却是错误的, 如何正确地理解呢?我们看出题者的第一题就清楚了:“诗以‘微风’开头, 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既然他说“微风贯穿全篇”, 就暗示第二句也是跟微风有关的, 于是, 我们就清楚了, 是微风吹开了门, 又吹动了竹林。这样, 我们就清楚地理解了诗歌了。

再如2012年南通市高考模拟题《望蓟门》里的第一句:“燕台一去客心惊。”很多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积累, 重点实词“去”, 解释为离开, “燕台一去”是个倒装句, 于是解释为“一离开燕台”, 这么理解还很有成就感, 调动了掌握的知识, 合理推断, 还很通顺。可是他们就没有注意出题者的第一个问题:“全诗写的是作者愿望蓟门时的所见所闻,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那么“离开燕台”怎么跟望蓟门有关系呢?这么一分析, 我们发现, 不是“离开燕台”, “燕台”是个高台, 作者是登上燕台愿望蓟门的, 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借助于出题者的暗示, 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得理解诗歌。

2.延伸古诗赏析 夯实语文底蕴 篇二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主权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设计不同的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比赛,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他们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更明显。

3.杨万里古诗小池 篇三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白话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诗词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作品赏析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政治上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当权,辞官退居,终忧愤而死,赐谥文节。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其诗早年学“江西诗派”,后用心于晚唐诗人,50岁后忽有所悟,摒弃诸家,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诗歌多吟咏自然景物,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节,乘兴走笔,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幽默诙谐,笔调清新。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4.古诗《小池》读后感 篇四

泉眼无声惜自留,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进入了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眼前一片粉红,一片碧绿。细细的泉水从泉眼里悄悄得流出来,泉眼非常爱惜流水,不肯让它多流一滴。郁郁葱葱的树荫映照在清澈的水面上,像是特别喜爱这晴空下柔美的风光。娇柔的荷花骨朵儿,像一位害羞的小女孩,刚刚露出尖尖的小角,就早已有无数蜻蜓停落在上面了

诗中景象是那样美丽,那样迷人,让人觉的好像进入了人间仙境,心里舒畅极了,谁能不喜爱这美妙风光呢?回想以前,我们的街道垃圾遍地,我们的公园,白色塑料袋挂满树梢,小小的池塘中垃圾成堆,使它再也开不出那小巧玲珑的荷花,见不到那在低空中翩翩起舞的小蜻蜓。让我们大胆的想一想,在科技发达的未来世界中,还会有一片未曾受到污染的小池吗?没有。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必将是玩火自焚,自作自受。

读了这首诗后,我的心灵很震撼,人类只有更好的保护好环境,才能让大自然更美丽。

我爱小池,我更爱大自然。

古诗《小池》读后感2

没有蓝天的深邃,却拥有白云般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却拥有小池的优雅;没有百花的芳香,却拥有小草的翠绿;水波涟漪徐徐荡开,风中花瓣轻轻坠落,荷!在告诉我生命的真谛!

那荷啊!由原本瘦小的种子,聚集力量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努力的扩散、蔓延整个池塘,又不满足于现状,更努力的长成了荷花,此时的它就是一个成功者,可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它还是没能逃过季节对自己的挫败,在瑟瑟秋风中失去了所有的美丽,可它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等待时机,等到来年春天再来冲破所有难关,再来完成自己的梦想。

成功开放的荷,我们只惊羡它这时的惊艳,然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拼搏的血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我们就应该在这刚起步的时候,用我们无悔的付出,去浇灌那刚刚萌芽的种子,即使牺牲也不要畏惧,因为人生,在跌宕起伏之中,才方显惊世骇俗的豪迈。

5.古诗《小池》的改写作文 篇五

一路上,我看到了不少美景,令我兴奋、令我忘怀。不知不觉地,我走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山里。这里泉水叮咚,溪水潺潺,随处可见;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它们倒映在水中的影子,越发显得溪水的清澈见底。我时不时地停下了脚步,观赏着眼前的美景。咦,那是什么?眼前的一座山峰上有一个黑乎乎的小洞。好奇心驱使我走上前去,仔细地观看。小洞周围湿漉漉的,沿着小洞向下看,一条湿湿的水痕将岩石的条纹显得更加清晰,用手摸去,一种凉凉滑滑、湿湿的感觉,原来是个泉眼。细细的泉水无声从那里流淌出来,好像生怕打扰来往的游人。

此时的我感到有点疲累,于是我找到一处绿荫下休息。一只调皮的小蜻蜓在我眼前飞过,一下子吸引了我。它东飞飞,西飞飞,是那么地悠闲、自在。看着它,不由得我移动脚步跟随着它,追逐着它。小蜻蜓全然不顾我的存在,依旧那么坦然地向前飞着。一转眼,小蜻蜓不见了,消失在我的眼前。咦,奇怪,它飞到哪里去了?我急忙四下里张望,发现眼前是一片荷塘,水面上挺立着一根根嫩绿的莲花茎,茎上吐露出嫩嫩绿绿的荷叶尖角,调皮的小蜻蜓按耐不住自己的性子,等不及荷叶完全打开,用它细细的小脚,轻轻地站在叶尖上,那么地潇洒。它一会飞到这个上,一会飞到那个上,好像在和荷叶玩耍、嬉戏。

看到这,我不禁笑了起来,这正是: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6.高中古诗词赏析难点探溯 篇六

逝去的古典世界, 藏在一首首泛黄的唐诗宋词里。那里有月下的情怀, 今人却视而不见;那里有自爱的古调, 今人却多已不弹。越来越多的现代人, 早已习惯了失去风景的空间。无论肉体与灵魂, 先天就缺乏自然所给予的灵气与湿润。记忆里已没有什么像样的风景, 更谈不上对风景的深刻感受。曾经熟悉的“古典场景”似乎荡然无存, 茫然的眼中已不见可供参照和对应的物象。古典场景的流失, 不仅意味着自然风物的流失, 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

面对《诗经》以来一众斑斓的古典文字, 有心无力的现代人, 多已散失触摸经典灵魂的能力, 只能与想象中的古典美作了无奈的诀别。究其缘由, 自然已不再具有神性。现代人多是出于功利之心来关注自然, 失去古人与自然须臾不离的亲密关系, 失去对自然的崇拜之心——甚至是敬畏感。而最根本的原因, 却在于时空距离导致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的历史性变异, 丢失了意境、诗性等众多的古典特质。更何况当今的高中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 对于古典世界更是感到陌生与遥远。

如果说古典特质的缺失令人叹惋, 那么对于古诗词表达方式知之甚少也令人唏嘘。我们知道, 赏析古诗词首当其冲是疏通句意。其中字义或词义的障碍, 主要源于以下的因素:一是古今汉语的字义、词义变化较大, 而且不乏多义的字词。如古诗词中常见的“赊”字, 就有“赊欠”、“宽缓”、“迟”、“长”、“远”、“渺茫”、“稀少” (甚至用作语助词) 等多种解释。又如“酒”字, 李白称“中圣”, 杜甫呼“竹叶”, 李贺叫“琥珀”。二是频频出现的隐语或典故。如晚唐李商隐好用古语、典故, 被王士桢戏称作“獭祭鱼”。而受其影响颇深的北宋西昆派, 元好问也在《论诗绝句》中评道:“诗家总爱西昆好, 独恨无人作郑笺。”可见诗中典故有多难懂。三是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 字词所作的语法调整。或是省略, 或是改变字词的位置、词性。出于力求精炼的表达需要, 只要不影响理解, 几乎任何词性的词语都能省略。而语序的变换, 除了韵律等外在形式的考虑, 大多也为了强调;至于词性的改变, 则更能见其“咬文嚼字”之功, 读者务必多加揣摩。

仅仅字面上难懂, 或可通过建立个人的《古诗词常用词汇小辞典》来解决。而多数的古诗词, 字面上看起来好懂, 要真正领会诗意, 却不太容易。为此, 有必要引入一个有助于阐明问题的核心概念——“诗家语”。“诗家语”始见于王安石, 他将诗歌中有特殊表达的句子称为诗家语。诗家语具有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艺术夸张等诸多特点, 周振甫先生将其概括为“反常, 精警, 含蓄”三要点。

所谓反常, 是指“诗家语”突破逻辑和语法的约束, 呈现出有悖常规或常理的特性。杜子美的“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韦庄的“一枝春雪冻梅花”等, 便是经典的例子。除了句内词语的错位, “反常”也可以表现在句间和篇章,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通过时空倒置, 用上倒戟而入的笔法。张继的《枫桥夜泊》, 则见出全篇时序的完全倒置, 不能不为之绝倒。“反常”还会以表面的违背事理, 而显出构思上的无理而妙来。汉乐府《上邪》, 模拟女子口吻, 以通篇近乎荒唐、无理的直抒, 体现出对爱情的誓死不渝的决绝。

所谓精警 (凝练) , 讲求以少胜多。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是诗歌语言最根本的要求, 主要有炼字、省略、剪裁等方法。炼字, 又称“炼词”、“炼句”, 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 精心挑选最妥帖、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贾岛“推敲”的传说, 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 皆是有口皆碑的范例。而王维《观猎》前两联中的“劲”与“鸣”、“疾”与“轻”, 都以其传神之笔, 迅疾之势, 刻画出人物的剽悍敏捷。这类动词或形容词之类非事物名称词语的羼入, 如画龙点睛一般, 赋予诗句与意象以活泼的生命力, 能使静态的事物活灵活现起来, 使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动感”。省略, 通过诗家语的跳跃, 存留字句间的“空白”, 以待读者再造的想象和补充。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全诗只答不问, 把一连串的问答过程压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里面, 不只语言精炼跳脱, 尤其突出了“云深不知处”的隐者的形象。这就是典型的“诗家语”, 既跳跃又压缩, 鉴赏时则须进行必要的补充、扩展。而类似《商山早行》《天净沙·秋思》之类的文本, 通篇没有一个动词, 全用表事物名词的列锦, 则是更精粹的省略, 尤其能产生奇妙的欣赏效果。

所谓含蓄, 是以蕴藉的语言拓展深化诗的意境, 激发读者的审美想象, 创造“不着一言, 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如金昌绪的《春怨》, 不从正面着笔, 却从侧面小事写起, 以“赶打黄莺儿”的细节, 生动表达了她对亲人的思念, 对战争的厌恶。婉转曲折、辞简意深, 小中见大、耐人寻味。而元稹的《古行宫》, 呈现一幅黯淡而寥落的画面:冷清行宫, 白发宫女, 空对宫花, 闲说遗事。引而不发, 点到为止。“闲”字背后却隐藏着大唐盛极而衰的历史, 也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诗家语”的创造性表述, 无疑是打开古诗词赏析秘密的钥匙。而究其根本, 葛兆光认为, “汉诗是汉字写成”的。汉字的这一特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的构词原则和句法结构, 从而影响到汉文学的冠冕——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但正是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无疑成为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拦路虎。

不仅如此, 汉语的音乐性、描摹性及其伸缩性, 既造就了古典诗词的艺术性, 也增加了学子们赏析作品的难度。与其他语言比较, 汉语之所以更富音乐性, 首先在于其以单音节为基础的特性, 由此凸显出元音优势和平仄相间所构成的旋律起伏。语流中单双音节的配合, 构成各种整齐、对称的节奏, 强化了汉语的音乐性。在汉语语流的律动中, 四声的调节作用, 既有长短的搭配和轻重的交替, 又有高低的谐和, 由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奏。在回环往复中达到一唱三叹的抒情目的, 形成意不尽于言而情多见于声的含蓄蕴藉风格。汉语诗歌往往呈现具象的特点, 其中表述抽象情趣或事理的具体的“象”, 正是汉语示义的描摹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从示义的描摹性上看, 诗歌之所以具有令人体味不尽的魅力, 正在于有浓缩着情趣的意象的存在。一方面, 意象可以“在刹那中见终古”, 实现对时间的超越;另一方面, 意象可以“在微尘中显大千”, 实现对空间的超越。时间是诗歌意象的一个纬度, 它主要勾勒了一个轮廓;意象的空间因素决定着一首诗是否充实丰盈。汉语在组合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统称为“伸缩性”。汉诗语言的弹性主要呈现为意脉与语序的分离, 其中诗歌语言的省略和错综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汉诗的伸缩性表达源于背后的“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即思维最初刹那所印在脑海中的一组具象事物及动态形象, 故汉诗的表达有赖于汉字的图画性特征。当诗歌以意象形态直接呈现时, 语法的不完整与语序的不连贯, 时空、因果等关系的不确定, 造成了意义表达上的张力, 而这正是诗歌追求的效果。

综上所述, 高中古诗词赏析的难点, 首先在于时空距离的悠远, 导致现代人对古典美的疏离, 以及审美体验的阙如。其次是对古诗词赏析的独特之处——“诗家语”, 缺乏充分认识和阅读实践。最后又受到汉字所特有的音乐性、描摹性和伸缩性的掣肘。显而易见, 要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赏析水平, 必须突破上述瓶颈才能奏效。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词例话[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

[2]葛兆光.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04.

[3]朱光潜.诗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4]褚树荣.新专题教程:高中语文3 (高中古诗文阅读新视点)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

[5]丁金国.汉语特质说略[J].汉字文化, 2007年02期.

7.小议如何赏析古诗词 篇七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感悟古诗词,品评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犹如语文课堂的一道风景线,我们在赏析时体会到:一是古诗词的风格各异,例如,有的是山水田园诗派,有的是边塞诗派;有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有的是多情善感的婉约派。二是古诗词的艺术形式也是博采众长,诸如乐府、近体五七言绝句,杂言都被驾驭得娴熟自如。三是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诸如夸张、比喻、拟人、象征都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深层感知诗人生平、经历和境遇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古诗词往往就是诗人的一面镜子。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生活境遇变化,例如,赏析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的:何时了,知多少,小楼,不堪回首,朱颜改,愁,向东流等哀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成为亡国之君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通过词中以问起,以答结,由问苍天到问人再到问自己,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是词人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时空,给读者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使作者自然而然地穿越时空体会写词时的思想感受,为我们理解词的内涵奠定了基调。

二、在古诗词的赏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想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必须要根据古诗词风格的基调,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反复吟诵,直到读出古诗词和谐的韵律,悟出诗意的内涵,产生了艺术感染力时,才能对古诗词的绚烂之美产生艺术享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赏析古诗词,理解诗意,增强审美能力至关重要。此诗描写了诗人李白将要离别之时,没有想到汪伦及村民满怀深情地以载歌载舞的踏歌为李白践行,使李白倍受感动,于是脱口发出由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如诗中有画,写出桃花潭的美,作者又用“不及”体现汪伦的情意之美,情意之深,这种景真意切,率意真情,发自肺腑,令人感慨难忘,给学生以由景色:桃花潭很美,但却不及朋友之间友情之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词要学会触类旁通

由于一些古诗词内容、情节、风格、表现手法,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鉴赏一首古诗词时,可以扩充联系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诗词,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可以拿到一起来赏析,例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月光指的是皓月当空,月光亮,夜静,衬托出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看着月光,聊以思乡之情;由此我们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诗人也写到月光,这里的月光其实也是写静,写出琵琶女的悲切演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运用到炉火纯青,用江中摇动的月影,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当然还有刘永的《雨霖铃》里描写月光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三种月光都表达了诗人们不同的情感,耐人寻味。

四、欣赏古诗词要学会想象和品评

欣赏古诗词要根据诗意、词义,景物,情感的描写,从中学会感悟,在诗境中学会想象,这样才能在情感上穿越时空与诗人,词人长生共鸣。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同时,学习每一首诗词都要精辟的品评,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仄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赏析古诗词容易使人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联想,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产生美丽,产生快乐,在欣赏中知识得到丰富,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古诗词蕴涵的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我们对充满意蕴古诗词的由衷的热爱。

参考文献

[1]覃和平.关于古代诗词叙事方法的鉴赏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下),2015(12).

上一篇:小学课堂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13岁的我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