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精选9篇)
1.《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 篇一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
2、学习文言字词句;
3、理解是个内容;
4、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5、欣赏名句;
6、记忆背诵。教学重点:
理解是个内容及体会作家情感、名句欣赏。教学难点:
作家情感的理解。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ppt课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内容,能根据诗句中的词语,理解诗人的抱负。
2、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对古体诗的学习兴趣。教学要点: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诗人的抱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了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而我们学习的诗歌中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离骚》是一首楚辞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一首乐府诗曹操的《观沧海》。
2、作者曹操简介
3、写作背景 4.板书课题。5.朗读诗歌
二、赏析诗歌
1.学习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注释: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百度图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译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3)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学习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注释: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2)译文: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吹起萧瑟的秋风,海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3)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些是实景。
3.学习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注释: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2)译文: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3)写作手法:互文
4)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4.学习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注释:幸:庆幸。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2)译文: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整体感知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
生机勃勃(虚)日月星汉
宽阔、博大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四.朗读诗歌
朗读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对大海,身边是秋风呼啸,海面上是惊涛拍岸,你该如何朗诵这首诗。五.
质疑。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七.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实景:海水 树木 草
秋风
洪波
虚景:日月
星汉
情:开阔胸襟
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理想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⑴ 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第三课时 《天净沙•秋思》
1、解题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2、朗读 补充解释:
⑴ 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 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
作业:
1、背诵并默写之; 2、练习册。
2.著名现代诗人林建焕诗歌四首 篇二
祈祷打扫过的夜晚
心中话怎么说不完
感受光荣后的平凡
永远满足不了欲望
所谓不靠谱是没钱
每天寻找时间消遣
捂住伤口逃离污染
没安全感如何安眠
咱们享受着绿美时光
说好要走到地老天荒
却因没能吃上一顿饭
莫名其妙就一拍两散
说不靠谱是没体谅
追寻痛快似乎成仙
诱惑肆意挑逗双眼
寂静夜你是否入眠
咱们回忆着绿美时光
相约要踏过冰河山川
艰难岁月你还在撒谎
挽住幸福我难忍拆穿
咱们珍惜着绿美时光
默念理想终究会实现
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
购物满筐要努力加餐
中国牛人
用心搭建梦想的舞台
分享大爱无须等待
快乐生活在伟大时代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
命运由我主宰与安排
历经成败人生常态
热血沸腾满腔的豪迈
不需崇拜不怕意外
我们中国牛人齐聚一堂
梦想旗帜高高飄扬
成就彼此资源共享
爱的力量让每天变更强
我们中国牛人欢聚一堂
团结温暖星火燎原
牢记使命创造辉煌
凝心聚力谱写新的篇章
和正农场
抬头是纯净的白云蓝天
远望是大片的谷穗稻田
扑面而来的空气 清润新甜
缓缓流动的河水 清澈可见
田间是可爱的农场小妞
地头是善良的食尚农夫
系住乡愁的土壤 味道熟悉
远在老家的回忆 香飘眼前
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舌尖
从故乡炊烟到都市盛宴
人生是从不彩排的体验
没过好就会浪费了时间
从质朴农民到和正农场
从艰苦奋斗到幸福安康
人生是敬畏感恩的品尝
能造福才能快乐万年长
守护好身边 美味看得见
生活新理念 良心是关键
一个联盟
这里有一群人
一起走 一份爱 一辈子
这里有一堂课
一本书 一套碟 一首歌
不与人争锋
只助你成功
所做的都是
为了成就你
总会有感动
何处不相逢
我们都是一个联盟
打开那互联网创意思维
全国精英在这聚汇
决胜未来要靠团队
坚定告诉世界 你是谁
我们一个联盟从不说累
整合全球顶级资源
相信梦想向前追
勇敢抓住机会 这一回 这一回
受点伤算什么 继续着
失败从头再来 不是梦
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篇三
朱剑敏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4.准确朗读并默写。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 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内容简介。《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4.学生借助注释,解释词语。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②东临碣石。临:靠着
③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④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⑤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5.边欣赏边听课文录音,听准读音,体会感情。
6.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②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7.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2.听录音,注意把握五言诗的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合作探究
①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拓展延伸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②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①“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②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叫身在“客路”,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明·胡应鳞语)的名句。唐时,张说为宰相时,亲笔将此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模。5.学生背诵诗歌
5.课外拓展:写出你所知道的思乡的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2.预习后两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优美的杭州图片,配《琵琶行》音乐欣赏
二、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出示多媒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诗作简介: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3.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可以放两遍录音,让学生跟读。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整体感知
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 ②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描写呢? ③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①水面初平、争暖书、啄春泥、没马蹄 ②因为这些都是初春景象
③诗人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5.质疑探究:你对诗作会提出哪些质疑?
如:“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6.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三、指导学习《天净沙》
1.简介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题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2.元曲的分类:可分为: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分为:套曲和小令。3.《秋思》作者简介及解题
作者简介: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并称“元曲四大家”。其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解题:“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4.听课文录音,并注意节奏。5.整体感知:
①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直接写羁旅之思的是哪句话?你认为羁旅之思是怎样一种感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前三句作者将这九种景物组合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这三个句子,十八个字,却写出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另外,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④名句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空间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说,那不是早晨活中午的景,而是日落黄昏的景。远在“天涯”的景,增加“断肠人”的多少愁死;而日落黄昏之时,“断肠人”还有今夜宿谁家的问题。由此可见“断肠人”的乡愁,是何等浓重!
6.比较阅读白仆的《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5.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了解作者;
2、读懂诗的内容,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学步骤: 教学建议:
1、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2、重在读懂诗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教师要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讲得精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生动,我们学习时要能成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观沧海》
1、请学生谈谈对曹操的了解情况。(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的区别。)
2、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诗的片段: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高声吟咏《观沧海》,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感染下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学生多种形式读,并对照注解疏通诗歌的意思。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观沧海》的作者是 时期的,全诗以“ ”字统领。先交代观景地点,再具体写了、、等景物,其中实写的句子是
,想象的诗句是。使用了
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5、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展开讨论:上述内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诗中的哪些诗句?
7、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诗歌所展示的图景和情怀。
8、师生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感知诗中内容)——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欣赏语言意境)
三、学生根据《观沧海》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第二课时
一、背诵前三首诗导入,本课学习两首词
二、简介词的知识和辛弃疾
三、读词,读准节奏和停顿
1、师范读
2、生跟读再自由读
3、指名读,师生共评
四、释义,把握内容
(一)学生再读全词,思考: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长不长?从何看出?
2、为什么要夜行?猜测这时上什么季节?
3、和他一起说丰年的会是谁?
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5、知识“两三点雨山前”,词人着急吗?
6、骤雨将至,避雨的路他可熟悉?“忽见”二字说明什么?
(二)用自己的话叙述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心情?(《天净沙•秋思》在上面已比较阅读过,留给学生自学、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6.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归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设想: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观沧海》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2.《观沧海》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3.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é)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6.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平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7.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四、《天净沙·秋思》
1.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4.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阵阵冷飕飕的西风,落叶纷飞;古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
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方法手段】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讲解《观沧海》
【知识链接】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研读与赏析
4,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作者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
(一)疏通文意,作朗读指导并齐读。划出节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3.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5.“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6.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7.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
(三)研读与赏析
8.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四.新课总结
1.《观沧海》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观沧海》一诗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
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
海日生残夜(残夜:)5.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检查课文背诵 二.讲解《钱塘湖春行》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一)自主学习,1.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2b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二)研读与赏析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
3.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4b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
【知识链接】 作者和元曲介绍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产生于我国北方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它主要形式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独立的一支小曲。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其体制特点有:一是由两首以上同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每篇套数的曲子,可多可少。二是同一篇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即要一韵到底。三是每篇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散曲的兴起,促进了古典诗歌形式的解放和发展。
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又叫散套、套曲)和小令(又叫叶儿)两种。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一)初读古诗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6.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请赏析。
7.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8.“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9.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四.新课总结
1.《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2.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
五.【反馈练习】
你还可以联想出一两句关于思乡主题(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的诗句吗?你还知道哪些新诗?
六、达标检测读
(一)《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2.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
阴: 3.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4.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二)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6.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
词,写了三种景物,即。7.前三句用了 个
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8.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9.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是“写”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意思。B.“闲居”一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一句中的“敲”,传说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一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便由于注重炼籽,故读来回味无穷。
古代诗歌四首答案
第一课时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研读与赏析 4,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三.讲解《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学习,感悟抒情 1,(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4.(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5.(残冬腊月)(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6.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7.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8.“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五、达标检测
1.略 2.D 3.B4.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6.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1.(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b(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二)研读与赏析
3.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4b“最爱” 三.讲解《天净沙•秋思》(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5.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6.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7.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古道·秋风·独行客、凄苦羁旅图 8.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9.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10.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11.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
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五.【反馈练习】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8.《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 篇八
1.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学习《观沧海》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2.教师范读诗歌后学生诵读。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萧瑟、幸甚至哉、若
4.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二、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要求学生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合作探究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2)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3)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明确:
(1)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2)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3)“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三、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课堂小结
《观沧海》,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次北固山下》,描绘了长江开阔壮丽的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课后习题
9.《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 篇九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研习诗歌内容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名句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怎能不叫身在“客路”,时当岁末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明??胡应鳞语)的名句。唐时,张说为宰相时,亲笔将此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模。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海日生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哲理: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人应该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造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研习诗歌内容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研习诗歌内容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练习
1、文学常识天空。(1)、《钱塘湖春行》一词选自,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2)、《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作家。(4)、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练习
2、按原文内容默写(1)《观沧是海》中
表
现
诗
人
博
大
胸
襟的诗
句
:
。(2)《天净沙 秋思》中勾勒整
个
画
面
背
景的句
子是
。(3)《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3、四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观沧海 曹操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曹操简介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jié dàn sǒng zhì sè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特点 诗意理解: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 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 考 6.诗中表达出的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体会其中的道理。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2.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3.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诗歌导读
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谈谈你对春天的印象。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推荐阅读:
诗歌古代中国07-23
爱国古代诗歌08-16
古代诗歌唯美09-28
古代诗歌阅卷分析08-25
中古代诗歌发展09-21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10-03
古代诗歌与现代音乐06-26
高考古代诗歌一轮复习10-02
古代诗歌鉴赏配套练习教师07-26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课用)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