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

2024-08-14

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精选8篇)

1.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 篇一

抒情类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2013福建卷)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⑾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⑿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⒀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⒁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⒂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⒃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⒄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14.“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013四川卷)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 2 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

三、(2012.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注:①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14.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5分)

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2.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 篇二

一、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要了解感悟类散文的阅读方法, 就必须从它写作的一般思路谈起。根据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把它归纳为这样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触发点”, 是触发作者写作的源头、起因, 是引发作者感悟的“借体”。它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但也有作为文章主体内容的情况。可以作为“触发点”的事物无外乎人、景、物或某些现象, 其重点则是介绍这些事物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 主要作用是为下面的“过渡”和“感悟”打基础、作铺垫。

第二部分为“过渡点”, 是文章由触发到感悟的衔接处, 是“借体”向“本体”转变的纽带。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过渡句或过渡段, 但也有以具体事件的形式出现的。过渡的方式一般是以“借体”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进行类比联想 (正向或反向) , 通过由此及彼、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等方式向“本体”过渡。

第三部分为“感悟点”, 是感悟的“本体”和对象。具体内容表现为由“触发点”的人、事、景、物或某些现象而生发感悟出的虚化的一些情感、哲理、志向等。感悟的方式无非就是借景抒情、即事明理、托物言志。

第四部分为“升华点”, 是作者在感悟的基础上来表达自我的一种认识与体会。它一般位于“感悟点”之后, 但有的文章没有明确的语句显示, 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

第五部分为“照应点”。散文有触发点, 一般都会在结尾有照应点, 这样结构才显得更完整。

简而言之, 这五部分就是“因何写起———想到什么———得出什么———我要怎样———篇末照应”。

如《白杨礼赞》, 它的行文思路是:因白杨树外在的“笔直”、“伟岸挺拔”、“紧紧靠拢”、“努力向上发展”和内在的“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 作者由物及人, 由实及虚, 想到了与之相类似的“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 悟出了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正因如此, 所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且此句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二、感悟类散文五步阅读法

了解了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那么对应的阅读方法也就容易找到了。下面笔者就以20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 (以下简称《焰》) 为例, 具体谈谈它的解读方法与解读过程。

(一) 速读找“触发”

作者的触发点往往是在标题和开头部分, 所以首先要关注标题, 并速读开头几节文字, 勾画出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特征的词句。

从《焰》文的题目可知, 作者的触发点为“焰火”;从第二节具体描写“焰火”的文字中可知它的外在特征是“奇妙”, 从第四节开头可知它的内在特征是“美好”。找到这些就为后面寻找感悟点做好了铺垫。

(二) 浏览寻“过渡”

过渡点一般较明显, 往往集中在过渡句或过渡段上, 因此要浏览甚至跳读去寻找这些过渡词句。

通过浏览《焰》文,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过渡点就落在第三段中的过渡句上:“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 可以联想起……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 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后面的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描绘战争的“恐怖”与“痛苦”, 是其过渡的具体内容。在这一部分, 作者由“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反向联想到令人“恐怖”与“痛苦”的炮火, 虽然这里的“炮火”也只是一个媒介, 但却可以看出“本体”已呼之欲出了。

(三) 细读明“感悟”

“感悟”是人生哲理或事物象征义的揭示, 作者往往要分析说理, 可能揭示的点不止一个, 因此要细读, 联系触发点的相关特征找准找全带有总结性的词句。

在《焰》文前六段中, 我们已找到了触发点和过渡点, 不难发现感悟点就集中在第七段中。通过仔细阅读和筛选, 作者的感悟就是“炮火是为进攻, 为征服, 为反抗, 为破坏, 为杀戮, 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 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 是为庆祝, 为团圆, 为展示和平的欢乐, 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简言之, 炮火象征战争, 焰火象征和平。

(四) 研读悟“升华”

升华是阅读中最高的一个层级, 需要研读结尾部分 (有的要全文) , 勾画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或情感倾向的词句。

在《焰》文结尾部分的第八、九两段, 根据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应是升华点和照应点的所在。通过研读, 我们可以找到这样几个句子:“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 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 都被改做成了烟花, 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 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 万紫千红, 此起彼伏。”其中“我……为……祈祷”、“愿……让……”这几个词语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它就是我们所要找的升华点。如果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那就是“我要和平, 不要战争”。

(五) 略读知“照应”

照应点一般在文章的结尾部分, 由于它只起到结构上的作用, 因此我们不把它作为阅读的重点, 略读了解即可。

《焰》文的照应点就是文章结尾部分的第八段开头第一句“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 作者由“遥远苦痛的联想”又回到了现实的景象中, 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以上的“五读”和圈点勾画后, 我们还要对勾画出的词句进行勾连, 以便形成整体的认识。整理如下: (考场上意会即可, 不必形成文字。下面思路和主旨的归纳亦同)

奇妙、美好的焰火, (让我) 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 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此时, 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战争中的夜景。 (这) 令人惊悸、痛苦、恐怖的景象, (让我感悟到) 炮火是为进攻, 为征服, 为反抗, 为破坏, 为杀戮, 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 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 是为庆祝, 为团圆, 为展示和平的欢乐, 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 愿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 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

这样两遍阅读, 然后再按照感悟类散文的五个“点”高度地提炼压缩组合成思路:即先由眼前美妙的焰火触发, 然后通过联想过去恐怖的炮火来过渡, 从而感悟出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可怕, 作者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升华:愿炮火变焰火, 为和平祈祷, 最后再回到现实的焰火景象中来。

思路清晰了, 那么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 归纳如下:本文通过对眼前美妙焰火的描绘和对过去战争场面的回忆,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 对和平、美好、安宁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按照这五步阅读法, 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的行文思路就可以梳理为:作者由风的温情、诗意、神奇和永恒 (触发) , 分别想到了故乡、乡村、父亲、自然与生命 (过渡) , 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情、乡村的美好、父亲的朴实和通晓事理、自然与生命的生生不息 (感悟) , 从而表达出对故乡的感激、对乡村的热爱、对父亲的敬爱、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情 (升华) , 最后以“风”结尾照应开头 (照应) 。

又如2008年湖北卷《雾》的行文思路:作者先由雾的模糊美触发, 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来过渡, 从而引出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感悟) :在很多领域, 模糊性有很多好处, 更显出美, 最终作者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中 (升华与照应) 。

诸如此类, 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总之, 掌握这五步阅读法不仅可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而且还可以准确有效地捕捉到文章的主旨内涵, 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思路清晰了, 也为后面顺利地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的第三题, 2008年湖北卷《雾》的第一、二、四题就是建立在这五步阅读的基础上来作答的。

3.记叙类散文的结构特点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记叙性散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记叙类散文,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要想提高自己写文章的档次,中学生在写好一般记叙文的同时,有必要尝试写一些记叙性散文,这样既可以扩大选材范围,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气息,深化文章的主旨。因此,就有必要了解记叙性散文的一些基本特点,为写作提供更大的文体选择空间。

记叙性散文不必记叙同一个主人公,可以记叙几个不同的人物,记叙他们各自不同的事,在描写人物时也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段心理等细节。在叙事时,也不必叙述同一件事,可以叙述几件不同的事,叙事不必讲究完整性,只要截取有用的某一情节片段或某一场景来写。即使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也可以写不同时间地点的景物。有人说,这样写出的文章不就散乱了吗!其实这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形散。这种形散,使散文的选材范围扩大了,至少写作时,可供选择的事件多了,而形散仅仅指文章的外在形式的散,真正统领这一切的是文章的“神”,所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即选用不同的事件的情节片段和场景,描写不同的人物细节,来表现同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记叙性散文在结构上最基本的特征。

上面我们谈到记叙性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是说,散文必须先明确一个较为深刻的主题思想,并以此统领全文的材料,贯穿文章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神聚”。否则,文章真是散了。有人比喻说,散文的主题思想是一根线,线上串起的故事材料就是珠子,这样才会是美的项链。所以,散文的主旨至关重要,是散文的灵魂。

至于散文的结构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分析之。

纵向的结构,一是总分式,开头先写出散文的主旨,然后铺叙各种材料,最后又突出并深化主旨。比如,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开头先点明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悲凉。然后描写其秋的各种景色,以此来证明其特点。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开头也是先说明我见到了西部的“大美”,然后描写我见到的西部各种各样的大美,包括自然的人文的,最后再次点明这大美。二是引领式,开头先写某一事,某一场面,甚至是某一物某一景某句诗某句话某一细节,其目的是以此为引子为由头,然后,在中间部分铺叙材料,最后,突出并深化主旨。比如,柯灵散文《乡土情结》,开始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然后铺写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再回归对乡土情结的探讨。笔者在本书后面附有一篇《爱的证据》就是这种引领式。三是象征式,此格式是在前文铺叙描写某一物或某一景,后文说明其象征的含义,进而点明散文主旨。例如,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前部分描写白杨树高大挺拔坚强不屈的特点,后文以此象征北方农民坚贞不屈的精神。这是整体象征,还有局部的象征,在文中某一处描写某一物和景,来象征某一含义。例如,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描写了地坛中的些小动物生动的生存状态,其目的是象征这些小动物能精彩的活着,为下文写我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做了铺垫。四是行踪式,此形式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行踪所至就把作者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下来,以此抒发情感突出主旨。行踪式结构大多是写景抒情散文,例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以作者从家里出发,在路上漫步,再到荷塘边欣赏荷塘月色美景,最后又回到家中为行踪,给人一种明显的移动的痕迹,其思路很清晰。关于散文纵向结构或许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阐述。总之,散文结构大体要求是: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要巧妙漂亮,中间可以铺展内容,结尾要深刻有力。

散文的横向结构是指在叙述描写材料故事的过程中,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暗示或点明材料含义的过程。也可以说这是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简单说,散文中所写的故事材料,不能只是简单地堆积,必须要融入或点明作者的情感,使材料“实”的含义与作者“虚”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虚实相生的意境,这是散文最重要的文体特征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虚实相生的意境,就不能称其文章为散文。例如,《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中,有这样虚实相生的语言:

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丝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零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得更加伤感无奈,无奈……

前面应是写实,后面划浪线的是作者的情感抒发,如此形成伤感的意境氛围,这就是散文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因而,把所写的物、景、人、事纳入作者自己的情感范围和主旨范围,并加以虚实结合的描述,是散文横向结构最关键的表达形式。至于如何创设这种虚实相生的意境,笔者在另外两文中均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4.“抒情类散文阅读复习指导” 篇四

一、鉴别文体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这些年来,抒情类散文这种体裁一直被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所频繁使用,虽只有千字左右的短文,但却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有人说,一篇抒情散文就是一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酿成的酒,我们阅读,就是在饮这杯酒。能品出其中三昧,自然也就能做好文后所附的题了。.抒情散文在内容上往往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在形式上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二、明确抒情散文阅读考点

1、结合语境,联系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作用

4、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概括。如:概括文章所赞美的对象的品质特点,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赞美的对象的5、理清文章思路。抒情散文往往有一条线索,可能是“事”或“物”为线索,也可能是以感情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就会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6、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如何认识文章的主题;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试题中常以问“为什么”的形式出现。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情散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往往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有的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变化,要注意体会。

8、有的抒情散文,景物描写是很重要的内容,要求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9、从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赏析文章。

10、谈谈从文章中获得的感悟、启示等。

三、答题注意的要点

1、简要概括题: 就是从文章中筛选信息,对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答题规则:寻找中心句,关键句。对于语段中特定词语或者短语的指代什么内容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上下文中揣摩答案。2、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头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头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但要真的透彻了解,又不能单纯靠字面的文字,因为作者的想法不会倾筐倒箧地说出来,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冰山理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同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做综合的分析判断,才能够领会得到它。如果不善于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往往就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因为那没有说出的弦外之音往往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小草青得逼你的眼”“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心中一惊,随即怅然”“我知道我必须这样说”指明修辞手法;明确表达效果;概括语句内容;体会语句情感;

5.咏物抒怀类散文阅读考点整理 篇五

一.练习《荒漠中的苇》《守候一株水仙》《倒木是森林的另一种姿势》《奔跑的榆》 二.自学《活页3》第10、11页《典型形象中悟真情——咏物抒怀类散文的阅读技巧》 三.考点整理及阅读技巧

(一)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把握主题

【提问方式】

例1《倒木是森林的另一种姿势》第1题:选文以“ ”为线索,依次写了长白山地下森林里见到倒木所处的环境、、以及由此生发的感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答案:倒木;倒木形成的原因;倒木的作用

例2《守候一株水仙》第1题:选文作者将三个对象交织着写构建了全篇。请感知全文,从所给的词语中选用最合适的三个填空。(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放弃 惊叹 折腾 随便 呵护 不懈 母 亲: 执著守候――(①)生命 水 仙:(②)生长―― 绽放生命 “我”: 难信事实――(③)生命 答案:①呵护 ②不懈 ③惊叹

例3《荒漠中的苇》第17题: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把握主题)

答案: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 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答题方法】

1如何筛选信息,归纳要点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阅读域(2)从阅读域中筛选出关键语句(3)整合关键语句分点回答。2如何把握主题

抓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来领悟主题,这些句子主要有开头总领全文的总领句,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结尾总结全文的总述句,有时在行文中也会有透露主旨的关键词。

(二)赏析语言 【提问方式】

例1《荒漠中的苇》第14题:第(4)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答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状。例2《荒漠中的苇》第15题: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5)段划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例3《守候一株水仙》第3题:选文语言清新质朴,含义丰富。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仙花出人意料地绽放及其超凡脱俗之美,同时表达出“我”的惊叹赞美之情。②运用拟人,用“恣意”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仙花任意、任性的特点,表现了它要展现自我价值的姿态和愿望,表达了作者惊叹赞美之情。(2分。答出其中一种手法1分,讲明效果1分,意近即可。)

例4《奔跑的榆》第23题: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用“一幅幅高挂深谷的油画”来设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在岁月的淬打下形成的苍劲美,字里行间蕴含这作者对扎根大西北的榆树的赞美之情。

【答题方法】

三个要点:手法名称(或点名词语、词性)+表达效果+表述内容/情感。1.从修辞角度赏析(8中修辞)

2.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动词、形容词、句式等)3.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4.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悬念、照应、欲扬先抑等)

(三)词语、句子含义及作用 【提问方式】

例1《倒木是森林的另一种姿势》第4题: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它依然是挺拔的,高大的,令人尊敬并值得仰视的。”的理解。

答案:倒木对森林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倒木的自我牺牲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觉得其形象挺拔高大,并对其产生尊敬与仰视心理。

【答题方法】如果是带有修辞的句子,只要将修辞句还原成直白的话就行了。如果是含有某种观点的句子,可以参照解释词语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弄清其含义,了解观点的由来,再加以归纳就可以了。比如上面这道题,倒木为什么倒下了还“依然挺拔、高大”“令人尊敬并值得仰视”呢?回到文章就能找到这个观点的原因。答案只要说出倒木具有的特征和美好品质就行了。

(四)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提问方式】

例1《奔跑的榆》第20题:选文以“奔跑的榆”为题有什么作用?(标题作用)

答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生命力的顽强,蕴含文章情感主旨;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题方法】

如果是问标题含义就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考虑,如果问作用就要从结构、写法、内容几个方面来分析,而内容方面就是分析题目的含义。例如上面这道题结构作用就是:是文章行文线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作用就是: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树生命力的顽强,蕴含文章情感主旨。

(五)段落作用 【提问方式】

例1《倒木是森林的另一种姿势》第2题:文章第一段有什么用?

答案:此段交代了倒木与其他挺拔高大生长的大树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倒木所处环境的寂寞、凄清,为下文写意抒情蓄势,从而突出文章主旨。【答题方法】

1.从结构上分析。句段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文章开头的,有总领全文、引出相关内容的、点题等作用;在文章中间的,有承上启下、指示思路的作用;在文章结尾的,有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题等作用。

2.从内容上分析。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一般选择文章中含有主旨句、中心句以及揭示作者观点、表达作者情感的议论句、抒情句的段落,可以先归纳句段的内容,再指明在文中的作用。

3.从表达效果上分析。选择的句段如果运用了描写,可以从描写作用的角度分析,如果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则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六)分析手法 【提问方式】

例1《荒漠中的苇》第14题: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例2《荒漠中的苇》第17题: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例3《守候一株水仙》第2题:选文运用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请问全文作了哪些对比(至少列出两条)?

答案:①“我”与母亲对待水仙的态度、言行形成对比。②“我”对水仙前后不同的认识、理解形成对比。③春天时节打蔫的水仙与窗台上其它郁郁葱葱的盆花形成对比。④水仙春天时节打蔫与最终绽放出美丽之花形成对比。⑤水仙最终开出美丽之花与“我”所料结果形成对比。⑥“我”的养护和母亲呵护所致水仙不同命运形成对比。

例4《奔跑的榆》第21题:文章写的是大西北的榆,为什么第3段中却写“榆在平原”呢?

答案:文章第3段写平原上的“榆”的形象,与在西北生长的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榆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作者对榆扎根西北的赞美之情,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答题方法】表现手法名称+表现效果+表现内容(情感或主题等)

(七)发表感悟,阐述看法 【提问方式】

例1《守候一株水仙》第4题:选文最后由物及人,谈到了怎样对待生命和人生。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是哪个观点?为什么?

答案:①“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嫉恨,多一些珍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感动”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我觉得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就因缺乏这“三少三多”而导致爱心的缺失。②“珍惜生命里所有的好,让生命极致绽放,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只有珍惜生命中“所有的好”,才能让自己内心更阳光,精神更健康,懂得珍惜,懂得感恩。③“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在守候?”读到此句,我不由得想到,在家有细心照料的父母,在校有精心培育的老师,他们时刻呵护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我们永远感谢他们。

例2《倒木是森林的另一种姿势》第5题:你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遭受人生的挫折后,不要自暴自弃,不要颓废,要学习倒木的精神,把挫折当成人生的另一种姿势,积极进取,依然可以获得另一种成功,成就精彩人生。

例3如《奔跑的榆》第24题:在奔跑的榆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案:榆树在大西北能够存活下来,是因为经受风霜,扎下根汲取营养,长出叶被雨水浸润。人生之路,没有平坦的大道。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我们要自强不息,不畏艰难,绽放生命的异彩。

【答题方法】此类题一般在最后一题,抒情散文侧重于发表感悟,阐述看法。感悟侧重于从文本和材料中悟出一点或几点人生哲理;看法侧重于表明自己的见解。

解答这类题目采用观点加材料(理由)的思路,有了材料(理由)的支撑,观点才有说服力。感悟或看法写出来都应该是观点性的句子,有的题目要求写出观点性的句子,有的则要求再补充一些理由来支撑观点,有的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来谈,看题目的具体要求。

6.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 篇六

这一套书就是“幼儿园早期阅读系列丛书”,这是后出的家庭装,面向普通的幼儿家庭,内容一模一样,由30本非常精致的图画书小品组成。“幸福的种子”的说法最早应该是日本绘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提出的,现在几乎已经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图画书”的代名词。幼儿园早期阅读系列的书是一整套图画书,价廉物美。这套书实际上是台湾的信谊基金会20年来组织创作的图画书,主要用于讲故事和讨论的活动。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台湾本土和日本的图画书名家创作,虽然不是那种经典的“大制作”,但也是很精致的图画书小品,涉及到孩子成长中各方面的问题,故事很精彩。在大陆出版,为了销售的方便分为大、中、小班,本质上没有差别。大陆的孩子实际上阅读真正图画书的经验并不多,所以虽然孩子6岁了,相信读过的图画书不会太多,从这个意义上并不会太小。另外,这套书的文字量不大,文字比较大,如果学龄前的孩子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的,阅读这套书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所以,如果作为起步阅读的入门素材,也是很好用的。(阿甲评)在售网站地址: 系列丛书目录: 没有不方便 收集东·收集西 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国王生病了 花园里有什么 小吊桥 叶子小屋 借你一把伞 聚宝盆 蜘蛛先生要搬家 山丘上的约会 变色鸟 我家是动物园 拍花箩 多多什么都爱吃 啊哈!幼儿园 小豆豆的假期 两个娃娃 棒棒天使 白羊村的美容院 嘟嘟 小木匠学手艺 兔子先生去散步 为什么我不 能? 小机械立大功 胡萝卜火箭 阿比比一比 昆虫躲猫猫 彩色的鸭子 爱吃水果的牛 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这本书探讨了我们童年生活中关键性的经验一一第一次上幼儿园,相信它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尤其适合那些从没上过幼儿园或托儿所的孩子阅读,帮助其抒解可能产生的焦虑。小吊桥 来源于民间口头传唱的歌谣,配上生动有趣的游戏.随唱随玩。使您在和孩子快乐的互动游戏过程中,不仅自然而然地促进孩子体能的发展,还潜移默化地训练了语言能力。变色鸟 白乌吃着各种颜色的果子,成了变色鸟。唱出彩色的音符,把灰色的大地染成彩色的世界!富于诗歌之美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奇妙的色彩变化,用欣赏的眼睛去探索这个美丽的世界。聚宝盆 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永远不赚多。这个由一则富含寓意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故事,就充分反映了这样的儿童心理。充满惊喜和身临其境的趣味,启发孩子学会“节制”的真谛。多多什么都爱吃 针对“偏食”的亲子互动讨论,相信比命令式的眼神和管教式的口气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巧妙运用孩子的逻辑语言,表现他们的自由想象,丰富变化的画页设计,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两个娃娃 这本书是一位高明的“妈妈”,她既不扳起面孔教训骸子,也不花言巧语哄骗孩子,而是把告诉孩子的东西巧妙地揉进充鬲童趣的画面和琅琅上口的儿歌之中。收集东·收集西 这本图画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且贴近幼儿的生活体验。幼儿都喜欢收集 “宝贝”,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充满了想象与创造,也学习了分类、取舍与持久有恒的耐性。花园里有什么 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将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听听、看看、闻闻、摸摸,细心观察.享受发现带来的惊喜。除了可以获得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之外,还可以从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借你一把伞 娜娜淋雨了,小动物找来不同的叶子,借给娜娜当伞。充满爱与温暖的动人之作,呈现了“给予别人合适的帮助”的独特内涵。水彩画清爽透明,带来别具一格的艺术美的欣赏机会。山丘上的约会 两个笔友要见面了!作者运用书本竖立时的直式版面,营造出他们见面时的 “震撼”画面,令人拍案叫绝!也巧妙地表现了文字意犹未尽的趣味。拍花箩 这首有趣的数数歌,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格式和一韵到底的押韵方式。在念念唱唱之间便自然学习了数的概念,再加上拍手、跺脚、拉手转圈等游戏,一定会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兔子先生去散步 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的这本书,看起来很简单,却是一本可以一书多读的好书。就像一鱼三吃那样.可以让孩子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来欣赏阅读。没有不方便 一个朴实的生活故事,告诉孩子用平等心对待残障孩子,而他们也有自己的强项。铅笔画的质朴风格,再加上一钩一点,主角的神情就这厶给点出来了,让主题内涵在其中变得更有张力。国王生病了 对于娇生惯养或生性懦弱,而事事依赖父母的孩子,这个故事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启示。与故事风趣幽默相一致,画家用夸张变形方式构成的画面,展现出童话的浓郁趣味。叶子小屋 小馨在“叶子小屋”躲雨,遇到了一些昆虫,大家共享小屋的温暖。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值得细细享受。绘图还给小读者提供了不少有趣的阅读细节。蜘蛛先生要搬家 画家塑造的蜘蛛先生具有儿童画的拙趣和漫画式的幽默。一问一答、富于节奏感的对话满足了孩子参与故事情节、听听说说的欲望,也提高了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促进其表达能力的发展。我家是动物园 本书不受拘束、大胆奔放的思考方式,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呈现出小孩子特有的观点,幽默的比喻体现了想象的乐趣,启发孩子对类似事物的联想,提高观察细微的能力。小木匠学手艺 一则发人深省的现代寓言,它通过故事告诉孩子,学习没有捷径,无论是知性的追求或生命的历练成长,每个人都需要虚心而踏实地向前迈进。嘟嘟 故事采用柔顺的押韵方式来叙述内容,读起来活泼愉快、琅琅上口。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平和温暖、互相帮助的情境。为什么我不能? 故事文字简明,重复句型制造出节奏的韵味;图画单纯可爱,由拙朴线条勾出稚嫩的造型,再用粗犷笔触上色,幅幅充满童稚。阿比比一比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创意的图画书,将平常的事件变成了很有新意的题材。因此,我们可以期盼孩子从中学到一点一发现和创造是成长学习的核心。爱吃水果的牛 “吃水果,身体好,不感冒”,这个信息由爱吃水果的牛带出来,是不是很有趣。小小篇幅的故事展现的鲜活创意。希望小朋友都能做个真正爱吃水果的人。胡萝卜火箭 这是一本可以让孩子的想像力起飞的故事。由形状和色彩引发的联想,最适合小朋友,因为语汇还不丰富的小朋友,对图像特别敏感。彩色的鸭子 通过丰富的色彩画面及优美的字句叙述,将一只鸭子的色彩梦想表露无疑,除了带给孩子丰富的视觉美感、文字美感之外,结局安排也让我们露出会心一笑。白羊村的美容院 本书以轻松有趣的故事和精美的图画,提醒我们的孩子如何在信息迅捷、价值多元的时代,懂得把握自己的方向。小豆豆的假期 文图作者约翰 华勒斯非常擅长细节的刻画,从封面到插图,每一页都有许多值得欣赏、回味的东西,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积累生活经验不无稗益。小机械立大功 这本小书介绍了生活中可以省时或省力的机械原理。小书以活泼的图画告诉孩子生活中的许多妙招,让孩子慢慢地联想,把所知道的串在一起。昆虫躲猫猫 不论是用作科普教育或是玩捉迷藏的亲子游戏,这本小书中各类昆虫的“保护色”、“拟态”和“伪装”的绝技,很容易为亲子间带来寓教于乐的欢喜互动。棒棒天使 这是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围绕故事的主角一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展开情节,引导幼儿认识高矮、胖瘦、上下、长短、轻重、多少、大小、横竖等相反词。篇五:幸福的种子早期阅读散文类读本特点

这套为幼儿准备的早期阅读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题材的多样化。(2)文体的多样化。系列丛书目录:

没有不方便 收集东·收集西 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国王生病了 花园里有什么 小吊桥 叶子小屋 借你一把伞 聚宝盆

蜘蛛先生要搬家 山丘上的约会 变色鸟 我家是动物园 拍花箩 多多什么都爱吃 啊哈!幼儿园 小豆豆的假期 两个娃娃 棒棒天使 白羊村的美容院 嘟嘟

小木匠学手艺 兔子先生去散步 为什么我不 能? 小机械立大功 胡萝卜火箭 阿比比一比 昆虫躲猫猫 彩色的鸭子 爱吃水果的牛 内容简介:

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小吊桥

来源于民间口头传唱的歌谣,配上生动有趣的游戏.随唱随玩。变色鸟

白乌吃着各种颜色的果子,成了变色鸟。聚宝盆

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永远不赚多。这个由一则富含寓意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故事,就充分反映了这样的儿童心理。多多什么都爱吃

针对“偏食”的亲子互动讨论,相信比命令式的眼神和管教式的口气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两个娃娃

收集东·收集西

这本图画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而且贴近幼儿的生活体验。花园里有什么

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将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听听、看看、闻闻、摸摸,细心观察.享受发现带来的惊喜。借你一把伞 娜娜淋雨了,小动物找来不同的叶子,借给娜娜当伞。充满爱与温暖的动人之作,呈现了“给予别人合适的帮助”的独特内涵。山丘上的约会

两个笔友要见面了!作者运用书本竖立时的直式版面,营造出他们见面时的

拍花箩

这首有趣的数数歌,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格式和一韵到底的押韵方式。兔子先生去散步

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的这本书,看起来很简单,却是一本可以一书多读的好书。没有不方便

一个朴实的生活故事,告诉孩子用平等心对待残障孩子,而他们也有自己的强项。国王生病了

对于娇生惯养或生性懦弱,而事事依赖父母的孩子,这个故事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启示。叶子小屋

小馨在“叶子小屋”躲雨,遇到了一些昆虫,大家共享小屋的温暖。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值得细细享受。蜘蛛先生要搬家

画家塑造的蜘蛛先生具有儿童画的拙趣和漫画式的幽默。我家是动物园

小木匠学手艺

嘟嘟

故事采用柔顺的押韵方式来叙述内容,读起来活泼愉快、琅琅上口。为什么我不能?

阿比比一比

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创意的图画书,将平常的事件变成了很有新意的题材。爱吃水果的牛

“吃水果,身体好,不感冒”,这个信息由爱吃水果的牛带出来,是不是很有趣。小小篇幅的故事展现的鲜活创意。胡萝卜火箭

这是一本可以让孩子的想像力起飞的故事。彩色的鸭子

白羊村的美容院

小豆豆的假期

小机械立大功

这本小书介绍了生活中可以省时或省力的机械原理。昆虫躲猫猫

棒棒天使

啊哈!幼儿园

关于《幼儿园早期阅读系列丛书》 幼儿为什么要学习早期阅读? 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使之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

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生存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孩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与书不断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

研究发现,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逐渐能够独立思考。尽管他们还不完全识字,但是他们能够独立阅读各种图文并茂的书,能够自己与书对话,成为成功的自主阅读者。儿童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有其形成过程与规律。在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父母师长的正确引导与温暖陪伴。因此,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出生开始,这不仅是家长和教师的工作,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来协同推动进行。什么是适宜幼儿早期阅读的内容?

好的图画故事书是幼儿学习自主阅读的最佳内容 ·好的图画书提供全面学习阅读的情境

优秀的图画故事书充分综合了插画、文字两种表现形式的魅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自然的阅读学习环境。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反复阅读图画故事,孩子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口语经验,而且可以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养成用口头语言经验来独立思考书面阅读内容的习惯。

·好的图画书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优秀的图画故事书蕴含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渗透了丰富的人类情感经验。幼儿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拓展思考的空间,学习表达与交往。·好的图画书培养幼儿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优秀的图画故事书本身就是想像和创造的结果,阅读图画故事可使幼儿的创造力受到激发,让他们的想像驰骋飞奔,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构造出一个个有趣的想像世界。怎样提升幼儿的自主早期阅读能力? 为幼儿创造丰富的多元阅读环境 ·多元阅读情境的创设

想要孩子爱读书,就要让他在读书之前先爱上读书的气氛。我们提倡把书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而且丰富的阅读情境。家里的书房、客厅,幼儿园的教室、图书室,公共场所的儿童书房、文化中心,都可以是孩子阅读的场所。·多元阅读互动关系的建立

多元阅读是通过人的参与实现的,教师和家长的努力,可以让阅读真正进入师生互动之间,进入家庭亲子互动之间,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多元阅读材料的选择

这套为幼儿准备的早期阅读材料,选择阅读内容时注意了这样几点:1)题材的多样化。从儿童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经历奇险,多样化的题材将帮助幼儿获得多元的知识与多元的情感经验。2)文体的多样化。·多元阅读途径的尝试

幼儿阅读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听故事、看戏、甚于观察人的表情行为。应当说,生活里处处都有儿童阅读的机会和阅读的内容。

《幼儿园早期阅读系列丛书》的特色是什么? 为幼儿与成人提供共读的早期阅读精品 ·精选契合儿童经验的图画书

丛书选取国内外最新的图画书精品,为幼儿提供适应发展需要的阅读材料。新颖有趣的图画书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并与他们的课程学习相连接。浅显风趣的主题立意,传递给幼儿人生意义与价值。·展示精辟入微的名家赏析

一本幼儿图画书也许图文浅显直白,但却蕴含着作者希望传递的人生哲理。·设计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为帮助教师、家长有效地指导孩子阅读,一批早期新闻记者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提供情意浓浓的亲子游戏

围绕图画书内容设计的亲子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扩展了孩子多元阅读的经验。

幼儿自主阅读发展要点 阅读发展阶段一

·对书感兴趣,能模仿成人的样子假装看书 ·能够以基本正确的方式拿着书阅读 ·可以通过封面区分不同的图书

·能够指认书本上的物体,把每一页画面看作是静止的 ·跳着翻页,翻到哪一页就说出事物的名称或属性

·注意到画面动作的变化,并用手指着图画述说正在发生的行为 ·对书中的角色做一些评论

·喜欢听情节简单、结构重复的故事 ·要求成人反复地讲述同一个故事

·喜欢听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的儿歌和童谣 ·开始跟主要的阅读者建立起共读图书的习惯

·能够口头述说图画书故事内容,但往往会脱离原书的故事情节 ·知道图画书中的图形是代表真实物体的一种符号 ·知道文字是从左到右、由上而下阅读的 ·知道说的话能够记录下来并且能被读出来

·开始关注某些特定的印刷字词,例如自己的姓名等

·有时候似乎能够区分图形和文字的差异,但会误认字形上似的字,如力,九

·可以认出熟悉的字,但会将词语中的字颠倒,比如把“蝴蝶”看成“蝶蝴”,把“葡萄”看成“萄葡” ·逐渐开始有目的地涂涂写写 ·能够写出一些类似字的符号 ·会把自己写“内容”读给别人听 阅读发展阶段二

·知道翻阅图书的一般规则,能够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阅 ·知道如何分辨书的封面和封底

·能够注意语言中可以分解也可以重复的语言现象

·懂得不同形式的印刷品可以用来表现不同功能的书面语言信息 ·听故事和阅读图画书时注意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

·聆听故事时经常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故事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

·通过提问、回答问题以及评论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能力 ·要求成人反复讲同一个故事,直至记得全部的情节和用语

·不允许成人改变熟悉的故事书中的语言表述,否则就会提出抗议、指出错误 ·喜欢玩一此简单的猜谜游戏

·喜欢听情节较复杂的、冒险的、有悬念的故事 ·说故事时情节基本上与书本内容相符

·说故事时会用到不少的连接词,如“然后”、“后来”、“还有”等 ·听故事时,知道讲故事的人说的是书上的印刷文字

·理解母语文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视觉图像,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命名 ·知道语言和文字是多样的,能区分不同的语言文字如英语、汉语等 ·能够辨认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印刷文字 ·初步感知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不同 ·能够辨认一些汉字,特别是自己名字

·仍会出现误认字形相似的字、词语中的字颠倒读的现象 ·对涂涂写写的活动感兴趣

·能辨别汉字的写法与其他书写符号的差异 ·在活动中学习正确的书写姿势

·能尝试用连点描画的方式练习基本的笔画 阅读发展阶段三

·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 ·能够读出一些书的书名和作者的名字 ·尝试为一定的目的制作图画书

·熟悉一些不同的文体(如故事、诗歌、说明文、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印刷品)·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时,开始点认对应的文字 ·逐渐可以“读出”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但不一定照字面一字一字地念 ·根据不同的表达内容及情境,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进行恰当的转换 ·能够根据故事的插图或者是部分情节来预期故事的发展或者结局 ·已经能够说故事给自己听,但还是非常喜欢听别人讲故事 ·听完故事后,能够正确地回答有关的问题

·能够复述、扮演或表演完整的或是部分的故事情节 ·喜欢听幽默、荒唐、可笑的故事,或者是寓言的故事 ·开始喜欢看知识类的故事

·喜欢认一些字,有时会请别人帮助识某个字

·能通过部分特征辨认一些常见的字,初步感知文字的构成规律 ·认识自己的名字以及书本上重复出现的字句

·对于不认识的字省略不念,或以认识的字代替,常用猜测的策略认读文字 ·初步知晓文字产生、发展以及演化的过程 ·喜欢询问如何写某个字,要求学写更多 ·修改自己所写的字使之更趋书面标准 ·与他人讨论或合作书写

·为了某种目的和需要而写作,并尝试制作图画书 ·初步了解汉字的独特书写规则

·知道有不同的书写工具,愿意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写写画画

7.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 篇七

一、了解环境描写的概念

学生答题失分的一大原因就是他们辨不清哪些语句是环境描写, 之所以辨不清主要是由于他们对环境描写的概念不清楚。所以,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的描写, 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特定时代背景和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 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 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理解并明确这些概念之后, 我们还要带领学生实践一下, 让他们在选定的文本里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用2011年江西省高考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晚秋》为例让学生实践, 效果很好, 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找到并区分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二、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失分的另一个因素是不清楚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理解并熟记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规范他们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季节) 地点。例如《晚秋》的开头: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 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 嘲笑他, 鄙视他……

这里就交代的故事发生的季节———秋季、地点———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

(2)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例如《药》:时令虽已是清明, 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 “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 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 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 而且“缩着头, 铁铸一般站着”。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 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A.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栈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第一处环境描写是在菲利普一家怀着发财梦去旅游时, 那时他们收到于勒发财的信, 菲利普的二女儿也因此结了婚, 一家人高兴出游, 那时的海面在他们眼中美得如“绿色大理石桌面”。可见一家人的心情多么愉快。但出乎预料的是, 他们在旅游的船上却遇到了破产后沦落为水手的于勒, 他们一家发财的梦想破灭了, 所以, 他们旅游的目的地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紫色的阴影”, 不着一字, 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菲利普一家失望、沮丧的心情。

这里要特别注意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反衬。例如《晚秋》中:“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 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 嘲笑他, 鄙视他……”此处就用温暖晴和的秋景反衬瓦萨卡心情的烦闷, 处境凄凉。

(4) 暗示社会背景 (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例如《孔乙己》: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柜里面预备着热水, 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 傍午傍晚散了工, 每每花两文铜钱, 买一碗酒,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但这些顾客, 多是短衣帮, 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 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要菜, 慢慢地坐喝。

这里对咸亨酒店的介绍, 是为了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个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 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势力、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 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 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殢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

(5)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例如《这是你的战争》中第五节“雪越下越大了”一句, 在小说情节发展上就起了推动作用, 既照应了第一节“昆明下着雪”, 又为第六节“雪已停了, 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做铺垫。文章中“雪”这一自然景物描写既贯穿全篇又富有变化。

(6) 揭示或深化主旨。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 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 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 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 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 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 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的本性, 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主题。

三、规范答题语言

学生在了解并明确环境描写的概念、熟记环境描写的作用之后, 还必须规范答题语言。这要从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 需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型就要按照“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规范进行作答, 可以这样组织语言:1.环境本身 (交代……时间, 交代……背景, 营造……氛围, 渲染……气氛) 。2.人物 (烘托, 映衬) 。3.情节 (推动, 暗示, 铺垫) 。4.主题 (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其次, 不能照搬规范的语言, 不能只答专业术语, 必须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要按照规范、结合文本进行具体的分析理解。

有了以上的解题技巧, 再利用相关类型的题目加以巩固, 应当可以提高学生在此类题目上的得分。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殢

练习应促进智力的发展。练习不应是机械的举动, 不应是感官的简单活动, 它应是理解的、思考檹的, 务期学生领悟。

檹檹

8.散文阅读结构类作用 篇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答案示例】

A E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综合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高考散文阅读中,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往往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容、主旨、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在答题时要遵循以下解题步骤:

1.首先根据散文特点速读全文,获知整体印象。散文虽然很少像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也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然后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和鉴赏评价类三种。本题的五个选项基本属于形象鉴赏评价类。

2.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地方,看选项是否符合原文内容。对于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选项,要注意其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对于鉴赏评价类选项,特别关注分析是否恰当,是否在原文中有依据。

3.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原则,先将“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排除,然后再判断其他选项是否正确。对于形象鉴赏评价类选项,应当以选项为论点,在原文中寻找有关论据,以论证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无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论据,就可以认定其为于文无据的错误选项。如本题A项,原文第②段主要讲音乐对罗兰精神上的作用,并没有说他有所选择,于文无据,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另外,考生还应特别注意选项中存在的主题随意拔高、艺术手法无中生有等设题陷阱。

【误区警示】

脱离文本,主观臆断。这类题目的选项,涉及的内容较广泛,而考生往往容易在思考时脱离文本内容,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判断。如E项,作者认为罗兰和贝多芬“一样”的原因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都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就是犯了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的错误。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细节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本题要抓住文章两个主要细节解答,一是音乐尤其是德国音乐对罗兰的影响,二是罗兰对“德国”和“德国人”的认识,每个方面2分。

【误区警示】

不善整合,忽视细节。不善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细节把握不充分,就不能正确分析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对原文第②段罗兰的两个主要细节把握不准或者忽视某一方面,加上整合不到位,则很难将答案答完整。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示例】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类试题时,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如本题,考生要想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就要抓住人物的情态与细节描写等来分析。

2.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把握其性格;注意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介绍。本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一罗兰是天才,二罗兰是不懈的追求者。

【误区警示】

认识肤浅,分析不全。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停留在表面,难以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本题实际是要求考生对罗兰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谓“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概括罗兰本人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全面深入,才能认识到这些。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示例】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意义”的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探究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立足文本,联系实际。紧扣文题及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特别要依据原文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结合原文探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转益多师,二是选择真正的“英雄”,三是自身不懈努力。这道探究题还要求考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考生应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作出有创意的解读。

2.规范作答,有理有据。解答探究题的关键在于有理有据,既有对文本的观点、看法,又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语句,这样才算规范作答。

【误区警示】

理解偏差,盲目拓展。有些考生认为探究性试题可以盲目拓展、随心所欲地回答,这种想法极端错误。本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罗兰身上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考生既要结合原文,又要联系实际,切忌脱离文本,信马由缰。

上一篇:智取威虎山经典台词下一篇:六上主题思想(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