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片断赏析

2024-10-10

《我们的民族小学》片断赏析(精选10篇)

1.《我们的民族小学》片断赏析 篇一

小学语文课文画风教案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最喜欢谜语了,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你们猜谜底是什么。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唱歌。

生:风!

师:对!是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画风》。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生:谁在画风?他们是怎样画的?

生: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怎么画?

师:快打开书,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你们提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告诉同组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看谁的收获多。

生:(组内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怎么做,收获多?

生:认真读课文。

生:注意听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说,认真读课文,收获就多。老师现在就想听听你们把课文读得怎么样,在听你们读之前,给老师提提建议好吗?

生:老师我建议您让我们分角色朗读。

生:老师你先找几名读得好的同学为我们示范一下。

生:老师让我先练一练吧。

师:好。先练习读一读吧。

生:(练)

师:下面由同学们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生:(推荐代表)

师:在他们读之前你们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生:轮到自己读时一定要接上。

生:声音要宏量,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生:吹是翘舌因。擦是平舌音。别读错了。

生:(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都来读一读。

生:(组内分角色朗读)

师: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下面也让我们也来展示一下自己风采。在下一段学习中,你们可以把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也可以延伸课外知识。现在小组讨论一下,下一段学习你们小组打算做些什么,看看哪一小组既能展示自己的特长又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生:(组内讨论,派代表汇报)

生:我们组打算也来画一画风。

生:我们组想根据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的四幅画各写一段话,来个看图写话。

生:我们组打算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生:我们组想朗诵一首诗歌《春风吹》。

师:太好了,不过为了我们表现更出色,还是让我们先虚心听取一下别人的建议吧!

生:我给表演的同学建议:你们不仅表演他们的动作,还要表演他们的神态、表情、语气。

生:我建议诗朗诵那组可以加点内容。比如春风一吹,小草、小花、小动物会怎样?

师:我想同学们的建议对各组都有帮助的,老师也建议各组要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教学片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活学生灵性服务。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决定怎样读、怎样学,让学生主动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老师提建议,为同学提建议,表演、朗读、画画。展示了风采,张扬了个性。

2.课文《雨中》的片断赏析 篇二

《雨中》的最大写作特点就是用词考究,耐人寻味。

师:下面请大家朗读孩子们想办法帮助姑娘的段落,画出写他们想办法的三个近义词,并联系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用?

(生自读课文、圈画词语)

师:谁说说你是画的哪三个近义词。

生:我画的三个词语是说、叫道、喊。

师:你认为作者用得好吗?为什么?请联系课文认真思考,看这三个词语能不能互换?

(生自读思考)

师:三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能互换位置。因为从听话的距离看,姑娘在身边,只要说就能听到,小朋友们在周围,要大声叫才能听得到,而小伙子在远处汽车的驾驶室里,只有大声喊才能听到。

师:好,你从听话者的距离分析,有道理。

生:我认为从说话的目的看也不能调换顺序。第一句说话的目的是安慰,声音要轻,所以用说:第二句说话的目的是号召,声音要大些,所以用叫道;第三句说话的目的是警戒,所以声音要更大,所以

用大声喊。

师:大家看看,几个词语,我们就品出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可见我们读书要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去,反复读,反复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在用词造句上也费了相当的工夫。这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精心选择词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真实感人。

师:这一节该怎么读,才能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己读读,反复体会。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互读评议。

(生自读体会、互读评议)

师:谁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并抓住说、叫道、大声喊引导)

师:是谁叫他们这样做的呢?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略)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写其他人的内容,想一想写了那些人?你认为这些词用得好吗?为什么?思考好了同桌互相讨论。

师:谁告诉大家,这一节分别写了哪些人?各用什么词来写的?

生:写了小伙于、老爷爷和过路的人,写小伙子用笑了、跳下、捡,写老爷爷用走下、捡,写其他人用来、捡。

师:找到近义词了吗?能不能对调位置呢?为什么?

生:近义词是跳下、走下、来,位置不能对调。写小伙子用跳下,从年龄看,一个是小伙子,个是老爷爷:从汽车看,一个在卡车驾驶室里下车必须跳,而小伙子年轻,也能够跳,一个是小轿车,要下车只需走,而老爷爷年纪大也必须走。而行人较多,他们各有各的走法,一个来字都能包含进去。

师:说得太好了。可见,我们读文章要抓住重点词语反复品味,写文章要注意精心选用词语。

案例解读

由上面的教学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对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考究不仅是有所感而是深有所感;不仅有所悟,而且深有所悟。这是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者关于抓住重点词语、联系情境,引导比较,分析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的比较中感悟用词的准确。这就注意了感悟的情境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这是任何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抽象讲解难以做到的。

讲究衣着的人,不但注意到布料的品质,而且特别注意到花纹和色彩的适宜与和谐。如果在指导阅读和表达时每遇一词,每用一词,就引导联系与之相近的一串词,并辩别它们语音的强弱。范围广狭,程度的深浅,色彩的浓淡,从语言的微妙变化中体察情思的微妙变化,由语言的细微变化,由意义的细微差异区分意义的细微差异,由情思的微妙变化推敲语言的细微变化,由意义的细微差异区别词语的细微差异。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让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独特的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种魅力只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灌输不行,讲解不行。只有把汉语言的内部规律以有效的方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在这方面,上述案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提示。

说、叫道、减意义相近,并无大大的差别。而跳下、走下、来也是一组近义词,为什么不仅在同一篇文章中运用,而且是在描述相关联系的情境之中运用呢?如果对这些不引导学生去推敲,不仅语言本身的奥妙学生难以领悟,而且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就更难以去感受。这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就难以深切感受语言的美。在上述案例中,教者通过说、叫道、喊的位置互换比较,通过跳下、走下、来的位置互换体会,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具体而深入地理解了词语对当时情境的`准确叙述,对人物情感的准确传达,对自我情感的准确表达。同时,学生还能明白,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

3.《威尼斯的小艇》片断赏析 篇三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往往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对感悟文章主题会有极大的促进,而在想中、说中,自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我看见女教师提着手提包,匆匆忙忙坐上小艇去学校上课。

生:我看见科学家坐上小艇去考察威尼斯的水质。

生:看见小学生背着书包上船,在朗读课文。

生:我看见运动员坐小艇去球场打球。

生:我看见病人坐小艇去医院,外国旅客乘着小艇去游览。

生:小姑娘在小艇上卖花。

生:孩子坐在小艇里切蛋糕,吃肯德基,过十岁的生日。

师:是啊,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4.《圆明园的毁灭》片断赏析 篇四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师:你读哪段知道的

生:我是读课文第三段知道的。

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景观很美。

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这课书中,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读,开始吧!(学生速读课文)

生甲:“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师:你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是吧老师在这儿打个问号。一会儿我们一起看,你就明白了。

生乙: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看得出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生丙: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你懂吗

生:“瑰宝”就是特别珍贵的东西;“精华”是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师:谢谢你告诉大家这两个词的意思。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弄懂,好吗(生点头说“好”)

生丁:在圆明园中游览为什么会有“在幻想的境界中”的感受

生戊: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师:从大家提出的问题看得出来,你们认真读书了,也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5.13《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 篇五

师:谁能读一下这段课文?

生:……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6.《翠鸟》课文片断赏析 篇六

师:谁能最自信地说我书读的最好,请他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翠鸟叫声清脆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师: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还好?(一生举手读)

师:读得可真好!谁还能超过他?谁想读就站起来,大家一齐读吧?(许多生站起一齐读课文)

师:这堂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有感情地读好这篇课文。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你认为全课中最重要的一段,把它练习读好,有感情朗读。要读得流利,有感情,大家觉得要读几分钟?生:五分钟。

师:好,就五分钟。(五分钟后)哪个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生有感情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读这儿?)

师:谁愿意当这可爱的翠鸟?生举手

师:剩下的同学就当小记者吧。请你们采访一下这只翠鸟,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注意,采访别人时应该要有礼貌。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想想要提一些什么问题?(生到讲台前采访)

生:请问翠鸟听说你捉鱼本领很强,你是怎样捉鱼的?(生回答)

生:你为什么要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生回去答不完整)

师:有谁能帮帮这翠鸟?

师:大家采访可详细呢,有时翠鸟还回答不上呢?我想应当可以写一篇很好的文章?其实这就有一篇现成的关于翠鸟的文章,大家能一起读读吗?

师:这篇文章写得可真好能否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然后抄下来。

【教后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从学生思想、感情愿望的角度理解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向,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

一、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以朗读贯穿全课,对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充分注意读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谁还能超过他?谁觉得自己读得比他他读得还好?以激励为主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让学生在读得想像,在读中赏美。同时在积累运用中发展思维力,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二、虚拟情境,理解重难点

7.春雨课文片断赏析 篇七

一、案例

师: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我这也有个好句子,请大家仿照它,展开想象说一说,春雨给柳树、麦苗、青蛙带来哪些变化。(出示句子:春雨飘呀飘,飘到桃树前,她轻轻地说: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来了!桃花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她捧出火红的桃花。)

生:(学生同桌小声练习变换内容说一说,师请一生把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柳树前,她轻轻地说:柳树弟弟,醒醒啊,春天来了!柳树睁开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飘啊飘,飘到田野,她轻轻地说:麦苗啊麦苗,醒醒啊,春雨来了!:麦苗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换上了新装。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池塘边,她轻轻地说:青蛙啊青蛙,醒醒啊,春天来了!青蛙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放声歌唱。

师:真棒!春雨唤醒了他们,如果你就是他们,你会怎样感谢春雨?

生:如果我是桃花,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啊谢谢你,是你让我捧出了火红的桃花。

生:如果我是柳树,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呀谢谢你,是你让我吐出了新芽。

师:说的真好,大家想象一下,除了桃花、柳树、青蛙以外,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

生:春雨中,花儿张开了笑脸。

师:(鼓励、评论、启发)

生:春雨过后,小鸟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

生:春雨中,大象在河里洗澡。

生:春雨让小溪汇成江河,让江河流向大海。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夸夸她吧!

生:(齐)very good

师:好,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好吗?

生:好。

师:唱什么呢?

生:我们唱小雨沙沙吧!

(学生律动齐唱)

师:好。刚才同学们发言非常精彩,我这里有几个头饰,想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扮演头饰中的角色,在加进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春雨、青蛙、麦苗的对话表演出来,谁想来试一试?

生:(情景对话表演,师为配乐,如果时间充裕,再请一组同学表演。表演前,小组同学商量怎样表演?自己想怎样表演?)

师:他们表演的真精彩,我们为他们鼓掌!(鼓掌)下面请同学们读3、4、5句,看谁能把春雨带给大地的美读出来。

二、评析

本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活用了教材,注重了在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学会了表达。首先让学生从仿句入手,感悟语言形式,再变换对象,想象春雨、柳树、麦苗、青蛙的对话以及快乐的心情和表现。这样就给予了自然的生命意义,通过学生创造性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童话般的意境,使学生更加亲近自然,表达了对春天的无比热爱。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假象角色(桃花、柳树、青蛙)的方式,与春雨对话,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注意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再想象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随着教学情节的展开,教师再次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戴头饰演一演春雨、桃花、青蛙、麦苗,自主的创造童话剧,这不仅活化了自然中的事物,而且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乐趣。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自然的结合,人性的真诚表达,这不正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吗?

三、思考

阅读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教育?

四、对策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 中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

1、充分利用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文本,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所反映的.文化是多元的,教师注意把那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的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但不意味着强加给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自主感受,从而构成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学过程 。

2、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材,无论编写的多么好,内容多么丰富,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必须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文。这些规定都说明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应建立起与社会、与自然、与生活、与文化的联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空间,选准联系点,切入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环境中,网络知识,吸纳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感。

3、鼓励学生多种方式感受教材

8.《花钟》课文片断赏析 篇八

卢老师上的《花钟》一课,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解释花钟”、“设计花钟”、“认花钟”到最后一个环节“填满花钟”,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美,一种不知不觉的美,一种不露声色的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这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欣赏。这种“不露痕迹”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的境界。

一、出奇的课堂导入

师:刚才快上课时有位老师问我“花钟”是什么东西?我说上课了我们班的学生会告诉你的。现在让我们来告诉在座的老师吧!

生1:用花做成的钟就叫花钟。

生2: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做成像钟一样的就叫花钟。

师:老师们理解了吗?

(老师们个个豁然开朗)

卢老师开创性地利用和重组了来自听课老师的资源。这一出奇制胜的开头,不仅马上把听课老师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激起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欲望。能够帮助在座的老师解难这可是学生最乐意做的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更是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卢老师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二、机智的教师引导

(片断一)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知道几点钟了”,这句话对吗?

生:错,应该是“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是不确定的。

师:你很会发现,这句话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没有。

师:去读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我看到什么花开了,就大致知道几点了”,现在对了吗?

(生还是说对)

师:(范读第3自然段)发现了吗?

生(豁然开朗):错,应该是“你只要看到花刚刚开放,就大致知道几点钟了。”

师:是啊,作者用词是非常确切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体会某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性或重要性,老师往往拿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而卢老师让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并让学生自行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知识点的不科学。

(片断二)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真棒,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卢老师说些什么啦?

生:你只说牵牛花开了,睡莲开了……

师:真会倾听,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七点左右,月光花开了;晚上八点夜来香开了;九点左右,昙花开了。)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

生1:“开了”一词用得太多了。

生2:“开了,开了”,太单调了,有点烦。

生3:“什么花开了,什么花开了”,太枯燥乏味,一点儿也不美。

师:课文是不是跟老师这样写的?(生答不是)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巧妙的学科融合

师:接下去老师要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究竟会不会认钟?

师:哟,万寿菊开了。

生:现在大致是下午三时。

师:哇,蔷薇开了。

生:现在大致是早上五点。

师:“大致”是什么意思?你们还能换个词来说吗?

师:你看,夜来香开了。

生:大概是晚上八点。

师:烟草花开了。

生:大约是傍晚六点。

师:月光花开了。

生:现在是晚上七点左右。

师:午时花开了。

生:也许到十二点了。

就在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中,数学、常识、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了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常识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接着又用了“也许、左右、大概、大约”等词来回答,不仅加深了对“大致”的理解,更是一种词语的活用,词语的内化。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而且组合得是那样不露声色,浑然一体。

四、愉悦的情感流淌

师: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请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牵牛花还真像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儿。

师:(满脸笑容)你也来吹吹看。

(生边做吹喇叭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灿烂地笑)唉呀!吹得还真响呢。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就是这样(他用双手捂着脸,再打开,露出一张可爱的笑脸)。

师:(大笑)哇,还真像个迷人的花仙子。

生:“万寿菊欣然怒放。”(边做动作边说)就像过年时放烟花一样,“嘭──啪”,很快地向四面八方绽放,五彩缤纷。

师:(会心地笑)真是一位豪爽的花大姐。

(生边做心花怒放的动作,边读这句话)

师: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我觉得这些花就好像是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姿态。真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

9.学生心理描写片断赏析 篇九

建文小学

钱定兵

上周末,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要求602班的同学们写一个心理描写片断。周一晨,收齐批阅,嗬,有几篇还有点儿色彩,挺有意思,现摘录部分,与大家一同赏析。

卢同学——“算了,豁出去了,大不了扣掉一个月的零花钱,再加上一顿臭骂。”我拿着刚发下来的试卷,看着上面刺眼的分数,拖着沉重的步子来到妈妈跟前。妈妈盯着那分数看了足足半分钟,没有说什么,“怎么不向我开炮呢?不会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吧?早知道这么惨,我情愿少看几部电视剧,少玩会儿电脑,少出去闲逛会儿,少„„”我深深地后悔了。

批语:刻画出了主人公悔不当初的心理,写出了深深自责的情感;老师还想说一句:你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收获。

姜同学——他,拐进一条寂静的小路,还时不时望望后面。“有没有人追上来?”他逃得气喘吁吁,看到前面不起眼处有一个破旧的长条凳子,一屁股坐了下来,“我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去抢劫呢?好歹我也是受过教育的人呀„„我该怎么办呢?要不要去投案自首?”他一阵犹豫,“这不是我的本意呀,我今天是怎么了?”他呆呆地坐在石凳上,不知所措。

批语:写出了主人公矛盾、自责、后悔、茫然的心理,断断续续的心理描写方式,挺像《穷人》中桑娜心理描写的方法,能学以致用,你真棒~!~

彭同学——“今天帮了李叔叔,这可是我第一次帮助别人呢。妈妈一定会表扬我的。”我甜甜地笑着,仿佛妈妈就在我面前竖起了大拇指。

批语:寥寥数语,把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刻画得活灵活现,不错~!~

林同学——“完了,这次考砸了,回家死定了。”当一张才70多分试卷发到我的手里时,我被那刺眼的分数压得快喘不过气来,“这次妈妈会怎么看我呢?一向对我严格要求的妈妈,这次一定不会放过我吧?是对我深深地失望?还是愤怒地责骂?还是„„”我不敢再往下想。看着那些考得好的同学,一个个嘻嘻哈哈高兴的样了,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滋味。“唉,做学生真难呀!”

批语:把考试不理想之后担心被妈妈责骂、批评的后怕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不错。最后老师还要送你一句:早知今日,就该在平日多下功夫努力学习,望引以为鉴。郑同学——“什么?”这时,他蒙了,“不可能是这样的,决不可能,这零件可是我亲手做出来的。不,这里面一定有人在搞鬼,我一定要查出来!”

批语:话不在多,精就行!读了你的寥寥数语,主人公当时惊异、质疑还有点愤怒的心理跃然于眼前。

唐同学——“是不是因为那件事的原因,他还在生我的气?如果是,那我又该怎么应付他呢?是一如既往?还是从此不要再理他?”

批语:言简意赅,写出了你当时矛盾、犹豫、猜测不定的心理。最大的优点是,虽然没有明显的提示语,但却不着痕迹地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很突出。

李同学——老师提了一个问题,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争着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是懂得回答的,可我的手像有千斤重,怎么也举不起来。“你怎么那么没用呢?老师等会要请别的同学来回答了。”我在心里责备着自己,“快点举手呀,快呀!”我又暗暗地鼓励着自己,“怕什么?我自己思考出的答案,回答错了老师也不会骂我的。举手吧,举起来吧。”终于,我壮着胆子举起了右手。

10.13《倔强的小红军》片断赏析 篇十

师:谁能读一下这段课文?

生:……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师:他少读了哪个字?

生:他将“一小包青稞面”读成了“一包青稞面”,少读了一个“小”字。

师:有这个“小”与没有这个“小”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了“小”字,说明青稞面数量很少;没有“小”字,说明是满满的一包,而且可能是一大包。

师:那这个“小”字能不能丢呢?

生:不能丢。因为当时陈赓也是又饿又累,他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干粮;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小红军,说明他关心别人,把困难留给了自己,他的精神很感人。丢了“小”字,就没有这样的含义了。

师:你说得很好。

【评析】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月考卷答案下一篇:学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