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2024-10-23

商业物业管理分析(精选8篇)

1.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一

摘要: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手段,全面预算管理问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问题,只有解决了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提升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盈利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一、全面预算的意义

全面预算的意义主要有:

1.优化成本收入比

在预算编制工作中,通过监测和分析银行的“入”和“出”之间的变化走向,从而对银行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管理。从各项业务上来入手管理,防止银行的总成本出现泛滥,有利于实现优化商业银行收入成本比例。2.促进风险管理通过前一年的预算情况来预判第二年的经营情况,可以让潜在风险暴露出来,这样便于决策者采取防范措施,从而规避风险。

3.提高资源利用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通过锁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就可以实现有限的资源的最佳配置,防止资源浪费和低效资源使用率。

4.提高战略地位

从战略角度看全面预算管理,就能发现更多的可能,通过分析预算与实际运行中差距和不断调整,从而帮助银行调整战略规划,提升银行的发展战略地位,协调好全面预算与银行的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全面预算管理,来确保银行的经营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当前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

1.建立治理架构

一个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治理架构可以起到指引商业银行的经营导向朝向稳定发展。治理架构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董事会、管理层、财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其他部门。董事会,即最高决策角色,是全面预算方案的终极拍板层。管理层的工作是组织和预算日常的经营管理,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作为全面预算的具体策划方和管控方,财务部门的作用主要在于贯彻落实制定的全面预算方案.作为全面预算的实施方,分支机构的工作在于落实全面预算的具体工作,是一个落实结果有最终解释权的部门,相关部门的主要任务在于协助以上部门,从而确保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

2.编制预算计划

编制预算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机构预算计划,即编制预算计划环节中,商业银行战略首先被转化为经营目标,并被下发到分支机构和其他部门来实施。商业银行要实行全面预算,首先要保证银行原有的经营计划和分行的经营计划运作正常。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产品预算计划。其中可以运用多维度思想,明确各个维度(比如:条线、机构、产品、客群)的收益成本预算值,从而明确产品产生的各项收支的预算;还要运用多维度思想明确因管理而产生支出的资金的预算;在充满信用风险的市场经济上商业银行也要对自身和信贷客户的资本要求进行预算,主要有资本减少、客户违约、控制不良贷款三大板块。通常编制预算工作的所需时间为一年之内,并在第二年初开始实施。

3.控制预算

一旦董事会认定预算编制工作完成后,在商业银行内部便具有了最权威效力,预算方案将成为商业银行近期内的主要达成目标。只有严格的按照预算方案来实行才能够确保预算是充足的,经营单位就以宏观的预算方案为基础,确定本单位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细节,通过合理配备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市场营销等,从而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实施。这时候财务部门的工作即监督,保证预算的落实,通过适时监测具体的预算实施情况,确定预算实施效果,并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管控预算和调整预算,让预算不出现过度松懈或过度紧绷的情况。实施全面预算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引导业务朝较为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预算工作不应当是内部管理的绊脚石。

4.评估预算执行结果

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多次召开预算分析会来评估一段时间内全面预算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则要实时提出改正,若发现收入和成本与预算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银行高层就需要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把预算评估报告中发现的问题为干预对象,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确保银行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反过来,作为编制预算的检验指标之一,预算评估通常以事后检查的方式来判断预算编制是客观科学的,还是错误的,预算评估也可以用来考核员工绩效。只有对预算方案进行评估,才能够明确下一轮的全面预算计划要如何编制,如何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当前的预算计划,让预算工作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贯彻落实预算计划。

三、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的相关领域

1.会计管理

作为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预算管理包括了确定经营目标、编制预算计划、评估预算效果、对预算计划的结果进行考评等几个环节,环节的设置原理与会计管理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的管理理论相类似。商业银行的全面预算以战略预算为终极目标的思想、精细化管理、资源合理配置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2.风险管理

当前的商业银行都在实施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中着重强调了资本管理部分。而资本管理对资本的规划完成度要求十分的高,要做到科学高效的规划,通过对分子监管资本和预测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才能够充分的预测未来的资本充足率。而这种风险管理方法的前提基础:商业银行的理性的预算。

3.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贯穿了整个全面预算管理的全程,银行只有有机地融合资产负债管理与全面预算这两者,才能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商业银行收入、成本的过程和财务风险的大小,明确资源投入和价值产出之间的关系,使商业银行达到高效运行。

4.内部审计

在预算计划制定好后,在商业银行内部的权威性就是不容侵犯的,每个部门开展工作的前提即预算方案,生产经营的标准即预算中的指标,一旦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提高了,银行的内控水平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标准可为预算政策,通过审核各具体领域,比如:对相关经营机构进行审核,重点审查其经营活动的展开是否与预算方案相悖,后期则以跟踪调查的形式来确保预算工作实现了预算调控。

参考文献

[1]徐义明,孙方社.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研究[J].财会通讯,2015,(17):96-98.[2]马萌.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3]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3):144-145.

2.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二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1984年以前, 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信贷资金体制, 银行的资金由国家分配。1985年起, 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实贷实存管理体制, 将资金与规模分开, 实行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1987—1994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 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作出暂行规定, 根据国际一般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 规定了9项指标, 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1996年12月, 中国人民银行又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 该通知对94年通知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进行修订, 主要补充了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 增加了六项监测性指标, 并把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1998年1月1日起, 取消国有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 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 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 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2000年, 随着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 各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国外管理经验, 开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模式, 采用先进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比较晚, 虽然近年来其水平在不断提高, 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 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 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利率变动风险大等问题。因此, 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 提高竞争力, 规避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一) 资产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 完善和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 该理论强调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 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和经经营业务的发展, 该理论演进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 可以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 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 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需求, 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 多元化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 忽视了赢利性;而负债管理理论解决了赢利性, 但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 该理论认为需要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管理, 才能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协调发展。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能力, 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目前, 各家商业银行己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 反应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市场风险以及资产赢利性。近几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 为满足上市披露、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 更是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现通过对2007—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六项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指标的考查, 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现状。

资料来源:四大商业银行2007年~2008年报财务报表

(一) 流动性指标

资产流动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性质的特殊性, 必须保持相当的流动性。通常用银行年报中统一披露的资产流动性、存贷款比例指标来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需要期限上匹配, 过低的资产流动性, 可能会使银行面对负债到期无法偿还的流动性风险。结合表1、图1可见, 四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从2007年~2008年都得到巨大提高, 其增长程度高于同年流动性负债的增长, 使得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有显著提高。但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增幅降低, 资产流动性出现下降 (如图2所示) , 四大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从2007年~2009年基本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为避免流动性风险, 各大银行以牺牲资产利用程度来保留资产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运行趋于平稳, 市场流动性充裕, 各大银行开始提高资产利用率, 存贷款比例也逐渐提高, 降低资产流动性, 来扩大收益。

(二) 安全性指标

由于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很小, 实行负债经营, 在经营中商业银行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同时, 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 其风险造成的损失大, 涉及面更广。因此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就要求银行要避免经营风险, 保证资金的安全。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率来反应银行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以及银行贷款质量 (如图3、图4、图5所示) , 这三个指标都在逐年下降, 但都在监管标准内, 其中交通银行三年内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原因是加权风险资产增幅高于扣除后总资本增幅, 由于表内资产的增长和大量的表外业务的开展, 增大了银行资产风险, 使得风险资产增大。其中建行在2009年在全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次级债券也增加了资产的风险。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 各大银行进一步推进自身信贷结构调整, 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排查, 主动防范风险, 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 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率。

(三) 赢利性指标

近年来, 各项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 (资金运用) 中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图6为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2009年以来贷款总额情况, 在保增长, 扩内需的宏观政策背景下, 工商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 逐年增加放款总额, 加大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的贷款投放规模, 2009年贷款总额为57286亿元, 较08年增长25.3%。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加大债券投资、中间业务等无业务的发展力度, 佣金、手续费净收入在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也逐年增加, 但从表2可以看出, 各商业银行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是利息收入, 利息净收入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利息业务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利率的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带来影响。

资料来源:四大商业银行2007-2009年年报

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管理方法上, 我国各商业银行己经建立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 该方法增强了银行资本金意识, 保证银行的流动性, 防止过度短借长用;在资产业务开展上, 逐步加大证券投资业务, 投资国债的资金增加;贷款结构方面, 开始增加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等。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在提升, 但仍然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很多, 包括资金流动性管理方法、利率敏感性管理方法、缺口管理方法、持续期缺口分析等。而我国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还侧重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管理手段落后, 真正实施、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持续期以及风险模型管理方法的商业银行很少, 缺乏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尤其在我国利息收入占主要营业收入比例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利率风险。

(二) 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单一, 且资产与负债在规模和期限上缺乏匹配

在我国, 存款总额占银行负债的比重很大, 而且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其他资金借款的比较少。在资金运用上, 虽然中间业务在扩大, 但贷款比重过大, 且我国由于金融产品种类较少, 缺少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产品的购买, 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例较大, 主动借款比例较小。资产结构的单一降低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负债结构的单一性提高的成本, 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三) 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在资产负债管理中, 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不够。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数据系统, 不能实时地进行市场风险识别、计量和管理。

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完善建议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商业银行的规模、业务领域、服务功能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当今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影响。

(一) 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避免利率风险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在兼顾“三性”的前提下, 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 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 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款资产业务的比重, 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 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入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整合表内表外业务, 创新中间业务, 提高非利差的收费业务, 降低对利息收入资产的依赖。

(二) 组成资产负债管理精英团队

积极引进现金经验和技术专门负责资产负债的匹配、风险评估和管理运作, 通过专业化人员的管理, 完善预警、预报和分析系统, 降低风险, 提高管理水平。

(三) 引进学习西方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引进学习缺口管理模型, 运用缺口管理协调利率敏感性和非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组合,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建立以利率为主要变量的资产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1]刘忠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3.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三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65-01

1 国有商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银行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且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从实物形态来看,银行固定资产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及交通工具、电子设备、其他机具等器具设备。作为银行持续经营和开展各项业务的实物载体,固定资产在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也就构成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含在建工程管理,下同)沿袭着“财政部——总行——各级分行”的计划管理体制,具体情形如下:

从纵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分级管理、授权有限”的原则。与计划的逐层分配相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在银行内部实行总行、一级分行(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二级分行(即各地市分行)、三级分行(即各城区、县支行)共四个层次的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机构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审批、指导、监督、检查的权力。

从横向上看,固定资产管理遵循“集中管理、监督到位”的原则。在各级机构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权集中在财会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组织计划的编报、执行和监控,完善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与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及接受稽核部门的监督。

2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正在抓紧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建设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作为发展目标,因此,提高资产质量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计划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加强监管检查成为了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要求。

2.1 账实不符问题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有账无实、有实无账与账实不符。造成账实不符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采购项目的计划指标被挪用,形成固定资产虚列;二是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越权违规购建固定资产,但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三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2.2 固定资产年度计划执行的偏差问题

固定资产购建资金计划作为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工具,是指令性指标,必须做到层层负责、不得突破。但一些分行在计划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执行的结果与执行的目标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为超计划执行、计划被挪用、擅自购建新项目、擅自换项目等。

2.3 基建项目竣工决算造价不完整问题

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代表了基建资金循环的终结,决算造价是基建项目成本的准确反映,是入账原值的确定依据,因此,银行内部都有一套完整的竣工决算审批操作规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已经办理竣工决算的基建项目仍需要追加投资的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在利益的驱使及基建项目主管机构的干预下,一些独立审计机构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掩盖基建项目中存在的或有债务(如税务机构口头承诺的税费减免),将决算造价从表面上控制在批准的预算总投资内,以逃避监管,可一旦或有债务发生,银行必须面临付款问题。二是客观上的原因,近年来,国家逐步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一些基建项目靠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面临着支付土地出让金的局面,从而需要追加投资。

2.4 责任人处罚机制不到位问题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银行应该对造成上述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这种处罚的权力集中在人事部门,而一些责任人往往现任或曾担任过领导岗位,由于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造成一些责任人长期逍遥“法”外,有关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也是国有企业监管不利的通病。

3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金融行业固定资产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但上述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决策失去依据。因此,金融行业应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推动资产的合理配备和节约、有效使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1 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

(1) 在全行范围内固定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弄清系统内固定资产实况;(2) 加强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3) 重视盘点工作,强化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只停在对数字的监督,要深入到各单位、各部门,由专职人员与财务人员把总账、明细账、卡片核对以后,再分别到各部门逐一核对、清点,对盘盈要积极寻找原因,如查找不出原因要及时补登上账;(4) 加强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理的统一管理。3.2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企业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

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企业“一把手”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建立固定资产到、离任盘点制度。企业领导人上任时必须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使主要领导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一个大概了解, 同时在离任时,也必须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将企业领导在任职期限内的固定资产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为领导干部考核提供一个参考数据。

3.3 控制总量,提高效率,树立计划的权威性

上级行应在指标分配上体现“指标分配与效益挂钩”原则,以保障发展需要,提高银行整体效益。同时在金融电子化进程中,系统间各行的电子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更新、发展的规划与步骤应相互协调,充分考虑发挥固定资产的整体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开发和利用效率低而造成的浪费。同一系统内,在电子设备的购买与配置上,上级行的分管部门应根据总体需求计划安排。在电子设备的使用上强调统筹性与流动性,对现有设备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功用。

3.4 强化固定资产监控手段,完善固定资产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建立与完善固定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金融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邢勃. 我国银行业增量不良资产防范探析[J]. 集团经济研究,2007, (29).

[2]夏鑫. 商业银行会计流程再造初探[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

4.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四

论文摘要:从操作风险的分类与特征入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本激励角度诠释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操作风险;人力资本;激励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运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作为商业银行常见三大金融风险之一的操作风险更是频频凸显。据统计,仅2003年-2007年,通过媒体公开报道可以搜集到的操作风险案件就达174件。2011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年报》指出,2011年中国银行业仍存在诸多风险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部分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弱化”。该报告指出:“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齐鲁银行案件等多数案件发生在基层网点和所谓低风险业务领域,且多为内部人员作案,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涵盖的范围和涉及的业务种类更为广泛,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管理难度更大。本文从操作风险的分类与特征入手,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力资本激励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另一种视角的诠释,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关于操作风险的一般问题分析

目前对于操作风险国内外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其中,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较具代表性,具体为“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

1.1 操作风险的分类

操作风险类型较多,可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划分。比较常见的划分标准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标准、英国银行家协会分类标准等。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的分类。包括两个维度的分类:一个是按照损失事件类型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另一个维度是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分为八类:公司财务、交易与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上述两个维度的分类还可共同构成操作风险分类的7×8矩阵。

(2)英国银行家协会的分类标准。具体涉及四类: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其中,前三类为内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失误风险(operational failure risk);第四种为外部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又称为操作性杠杆风险(operational leverage risk)。

1.2 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因此了解和把握其主要特征,可以更有效的管理此类风险。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监管部门披露的操作风险案件进行梳理发现,操作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操作风险的生成具有明显的内生性。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生成更多的是由银行内部不合规的操作引起。银行业务的客观存在使得操作风险将永远存在,并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2)操作风险具有较强的人为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按照损失事件类型划分的七类操作风险中,有六类与人为因素直接相关。如若说市场风险来自于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信用风险源于借款者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而操作风险则大多数来自于有意或是无意的、银行内部或外部的人为操作失误。此外,操作风险的强人为性还表现在来自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风险反控性(银行业务人员往往对业务流程更为熟知,因而更加容易通过对既有管理流程和制度的规避从而实施违规操作,并隐匿操作风险的外在表现)和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

(3)操作风险具有明显的厚尾性。相对于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两种风险而言,操作风险在现实运营中出现的概率较小,但其产生的影响和损失却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在短时间可以威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乃至银行机构出现挤兑和破产危机,巴林银行破产倒闭案就是典型例证。

(4)操作风险在国内更多表现于欺诈。欺诈包括内部员工、外部人员以及内外部勾结等形式的欺诈,其中内外勾结的欺诈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典型操作风险。如:中国银行“高山案”、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资金挪用案、农业银行邯郸分行金库盗窃案等,均为典型的内、外部勾结欺诈案件。

(5)操作风险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更为常见。由于银行业务运作大多数集中在基层机构,且与上级行的控制力负相关,当分支机构距离较远、受到的监管较弱时,一些违规操作通常不易被发现,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例如近期热议的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存款放贷案和农行宜兴支行票据诈骗案等典型操作风险案件多出现在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人力资本激励

谈及银行操作风险案件,多数目光和言论都会聚焦于银行的内控制度和操作风险的监管制度建设。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无论是银行业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制都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和管理人才引进方面的确进步很多。但是,操作风险还是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我们跳出制度建设的既定思维框架,审视制度本身之外,特别是制度执行方面的人力资本因素,因为人力资本无论是在操作风险的产生还是在管理环节都十分重要,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应该是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和激励。

2.1 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人力资本”的优化管理

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讲又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人力资源又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从操作风险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人员因素在引发操作风险的四大因素中占有直接而重要的地位。而非人力资源是被动性资源,只有在人力资源的支配下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投入人力资源,特别是资本性人力资源的投入(与自然性人力资源相比,资本性人力资源是指经过教育、培训、健康与迁移等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源)。然而,由于人力资本本身需要依附于个体员工这一载体而存在,因此基于“经济人”固有的自利属性,只有员工个人价值与银行发展价值成正向关系,亦或至少不存在明显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够发挥人力资本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积极效能,反之却可能出现基于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操作失当,进而加剧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更多地注重于制度的建设、技术和工具的革新,但对于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建设却相对不足。

2.2 强化人力资本激励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有效性

人力资本激励的实质在于运用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手段,将个体员工价值与集体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进而充分调动个体员工的能动性,最终促使人力资本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效能最大化。就操作风险管理而言,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激励就是要充分发挥银行员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实现科学规范的业务操作,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得力,促使操作风险最小化。实践中,与人员因素相关的操作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员工无意失误和故意作案。其中,故意作案类的操作风险本身蕴含着道德风险因素。因此,对人力资本激励的核心在于平衡好员工个人的责任与利益,并尽可能实现清晰界定,从而促使员工自主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素质和觉悟,主动规避操作风险,乃至积极参与银行业务和交易过程中的案件防范。基于人力资本激励角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3.1 建设立足岗位差异的多元化人力资本激励制度

构建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激励制度,首先应确保真正实现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责权利明确且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具体是指操作风险的责权界定要清晰,岗位职责与业务操作权限划分要具体到个人,并彻底消除责任多头承担的模糊现象,切实保障员工个人的人力资源投资效能充分发挥。

在建设人力资本激励制度方面,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依据岗位工作的业务复杂程度和岗位职责的责任大小,合理确定岗位激励系数,突出对业务复杂程度高、岗位职责重的员工激励。同时,注重实施不同岗位的不同收入限额制,并尽量将总行与分支行之间相同岗位或近似岗位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二是针对高官人员、核心岗位人员和业绩显著的员工,探索对其丰富的激励手段,特别是要强化除薪酬激励之外的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激励体系,例如实行多元化的弹性福利制度、增加股权激励等方式,注重对员工的激励要实现短期与长期两个维度的良好相合。鼓励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方式方法的探索,对于做出积极贡献和显著成绩的员工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

对人力资本的激励不仅表现在提高业务操作人员的岗位激励力度,还应关注其长期的职业发展,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和实践平台也是提高人力资本激励的重要举措。具体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领域,应尤其注重做好分支行等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与总行、一级分行的职员不同,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起点较低,面对的发展和自我提高的机遇相对较少,因此更容易滋生懈怠、厌倦等不良工作情绪,这些都不利于操作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因此,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首先摒除基层业务人员即是单纯操作人员的传统观念,要积极创造基层员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和发展规划工作的机会,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献计献策。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基层员工的自我认知,更加有助于降低其在业务受理过程中的机械操作惯性,有利于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通过短期交流、定期培训、零风险示范岗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员工的职业生涯优化理念和对组织的忠诚度和认知度,从而最大化发挥其人力资本效能。

3.3 塑造精诚合作、执行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5.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五

近年来,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在我国,由操作风险引发的大案触目惊心,对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金额迅速放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一、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引发案件的具体原因分析

案例:某分理处发生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

2004年中行湖州市分行凤凰分理处因员工严重违规操作:违规办卡、违规放贷,网点员工基于自身利益,合伙违规、隐瞒不报,引发多功能借记卡自助质押贷款诈骗案。经查,涉及金额2599万,形成巨大风险。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一方面在业务发展的管理上,该行采取考核与完成任务挂钩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向钱看”的风气,造成部分风险意识薄弱的员工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违规经营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营业绩和利益。另一方面该行对考核办法缺少辅助教育的手段,还提出了一些诸如“谁完成任务好,谁贡献大,谁多拿钱”等不甚科学的提法,没有通过合理的业绩考核和合理的待遇水平来增强员工对单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来提高员工的奉献精神以及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避免员工因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采取违规经营的行为。

(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该分理处从2002年初开始违规操作,代办借记卡,不签贷款协议书放贷,在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里,一次次的检查,一次次的活动都没有发现,没有排除,清楚地说明该行的内部控制苍白无力,从一线人员的制度执行到二线管理人员对一线人员的监督,再到内控部门对各环节的再监督,这三道防线都失察和疏漏。该行案防教育流于形式,各种检查没有落到

实处,风险防范的意识没有在员工的头脑里深深扎根。对整个监督运行机制缺乏调查分析,对各个层面的执行力也缺少评价,这就很难从根本上保证各种教育活动能落到实处,也很难发挥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约束力。

(三)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一是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关系。

基层行一味强调任务的完成率,对下不断压任务,竞赛活动也频繁不断,产生了偏重业务发展,疏忽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偏向;二是缺乏审慎经营的思想,没有把握和处理好业务发展和合法守规的关系。没有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锁定在风险防范上,而是偏面地追求“存款增长幅度”、“市场占有率”、“贷款增加额”等粗放型经营指标上。在这种经营思想指导下,放松了对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和依法合规的文化氛围的建设;三是缺乏对零贷款的管理经验,没有把握和处理好新业务品种的风险点,缺乏对新业务品种必要的操作风险管理。该行习惯于传统的公司业务,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把大风险的意识落实到零售业务的发展和管理上来,不注意学习、总结和积累这方面的经验。零售贷款作为新的业务发展品种,对其风险点分析不足,操作风险的评估不到位,特别是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现风险、提示风险、防范风险。四是零售贷款的风险系统管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可控体系,给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发生案件是不可避免的。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银行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在商业银行规模越来越多,业务领域越来越广,风险点越来越多的新形势下,再加上我国转轨的制度因素、银行的管理以及员工素质等问题的客观存在,操作风险管理越来越突出,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同样重要的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操作风险管理又有着难以计量的特点,加强对操作风险管理就更显重要,也更需要下大工夫。结合我们以上所分析的案例,我们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四点建议:

(一)注重操作风险评估和控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操作风险的评估和控制(RACA)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于风险能够进行动态控制,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决策、监督和报告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循环管理,使风险评估与控制成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首先是识别风险,这是最基础的,只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正视风险的大小,才能对

风险进行控制,对银行业务进行决策。

其次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没有进行控制之前的风险进行评估,即不作任何控制时的风险评估;二是对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如制度设计是否完善等。国内银行通常将制度细化,尤其是管理部门,只要发现有案件后隐患,就“举一反三”地从“责任”角度去细化制度,但对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却考虑较少,对制度的执行成本问题考虑得更少。由于制度可执行性较弱,所以屡查屡犯的问题几乎在每个行都存在,也直接影响到控制的有效性;三是对剩余风险的评估,即对没有在之前环节考虑到的风险进行评估。这一领域在国内银行尚为空白。

再次为决策环节。按决策的结果划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对于高风险业务选择规避;二是通过外包、购买保险的方式将操作风险部分转移出去;三是选择从事该项业务,通过将潜在收益与潜在风险进行比较后,认为收益大于风险,并且风险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即接受该风险,并采取一定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

6.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六

安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不良表现,很快使其能源交易及行销业务受到重大影响,其曾是全美最大的在线能源交易平台(日平均成交金额高达30亿美元)——网上系统交易基本陷于停顿,交易平台也在当天关闭。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使我们不难看出:财务会计报表只能部分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只有正确分析、预测公司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影响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

目前在我国,银行进行项目评估及信贷管理时,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做法,较多地注重会计报表,而对上市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及价值影响因素重视不够;在对公司信用评估时,比较多地认为上市公司一般信用较好、且能受市场监督,而对于市场的反作用可能带来的突发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风险认识不够。

再者,和安然公司一样。我国部分借款企业存在负债率偏高的现象。按照规定,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一般为35-20%,按此推算,部分新建企业负债率则高达65-80%;部分老企业负债率也高达60%以上。

从银行债权人的角度看,对高负债公司负债的真实性及变动情况应引起特别关注。可以通过金融同业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借款人实际负债的了解。

安然公司破产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安然公司负债比例较大,曾一度被认为是采用新营运模式的典范,它起初主要是经营发电厂等能源资产,后经过所谓“革命性的转型”,将其业务从传统经营转向能源买卖和约交易。安然公司在从电力这样的公共事业产品,到像“天气衍生金融产品”(是一种与天气相关的保险形

式)这种新奇的金融工具方面,成为一个大胆的交易商。所有这些,起初给安然带来了巨大成功,但也为后来财务危机的爆发留下了隐患。

因此,当企业负债高于一定比例时,要谨防其经营选择上的道德风险。越是由于企业贷款条件好,银行要求资本金比例较低的企业,对于其经营范围的变化越是要引起高度的关注。

美国安然公司与2001年初被纽约证交所暂停交易的APP公司(主要业务为林、浆、纸)一样,陷入危机的直接原因都是因现金及信用不足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安然公司虽拥有遍布全球的发电厂和输油管线,但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及信用偿还债务,无法保证公司的流动性,公司不能正常运转。财务危机爆发时,安然也曾许诺其资产流动处于稳定态势中,但是其现金还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内耗尽。安然公司的个案,很可能使美国监管部门密切注意公布了巨额利润但营运现金收入很少的公司。

安然公司的案例启示我们,在项目的评估及信贷管理时,不仅要注意借款人的资产的整体状况,还要分析其资产结构,尤其是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现金管理问题。我认为,在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的权衡中,稳健经营是基础,保持合理的流动性,避免支付风险是企业实现经营稳健的关键。对此,单纯的外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必须要注意从内因上解决,采取稳健的经营和财务政策。作为银行,也必须从更高的层次认清这一点,避免贷款对象的流动性风险扩散到银行体系,造成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客观的说,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事件给资本市场的启示是深刻的,尤其是对金融界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深思。作为银行,如何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正确

7.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七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薪酬管理,转型

目前, 在经济下行、互联网金融及第三方支付等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型已面对当前形势。而转型的关键在于人。高素质人才无疑是转型的基石, 否则再好的政策、方案也会在执行层面发生扭曲。员工的能力水平和整个团队的综合素养是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面对复杂外部环境能灵活应对的关键。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而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 薪酬激励偏向于短期, 中长期激励体现不足。一方面, 从总体看来, 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以短期薪酬激励为主, 薪酬结构非常单一。近年来, 各商业银行绩效薪酬占总薪酬的比例有所上升, 但诸如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及员工持股计划等形式的长期激励在各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中基本上还不存在;另一方面, 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管理现状上看, 除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享有认购股权外, 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重视短期薪酬的激励而忽视了对高管人员的中长期的行为激励。这势必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们更加会因注重眼前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得而仅关注短期业绩的实现, 从而无法对其长期行为实现激励, 激励效果大打折扣。另外, 即使是单纯的从薪酬额度本身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高管的薪酬虽比一般员工要高出数倍, 但是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 国有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明显过低。目前, 处于改革深水区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薪酬从总体上看不会太高, 同时, 从所有权上来看,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并无对银行资产最终的剩余索取权, 这就使得其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在权益上存在更大的不可比性。总之, 偏重于短期薪酬激励的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不但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长期有效保持, 更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高管们注重短期利益, 沉溺于对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享受, 滋生在职消费, 甚至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最终导致腐败犯罪。

(2) 薪酬制度中的考核指标多偏向于经济效益, 对风险控制等关注不够。诚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经济利益是第一位的, 但商业银行作为市场风险的集中爆发点, 风险控制也应成为其关注的重要内容。而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来, 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中与经济利益关联的指标仍占50%以上, 而风险控制更多的体现在扣罚项上, 涉及风险控制的指标比重过低, 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3) 薪酬制度中薪酬额度与行政级别的关联度仍然明显。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型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 其薪酬体制必然会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 这其中最明显的痕迹便是以“行政级别”为中心的薪酬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 一位员工只有在行政级别上达到提升, 才能实现薪酬水平的提升。虽然近几年,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分配与岗位差异的关联性有所提升, 但从总体上看, 行政级别仍是影响薪酬分配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薪酬分配制度, 一方面会导致一个行政级别上的员工之间薪酬分配的平均化, 另一方面会打击较低级别上高素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会使其工作动力变为提高行政级别而非单纯的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效益。

2 改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薪酬管理制度的建议

(1) 优化薪酬激励机制, 实施薪酬组合激励。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是否能将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结合起来, 同时更加注重中长期利益。这样能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紧密相连, 使得员工有更大的动力为企业中长期利益的实现而努力。在设计薪酬组合模式时,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依照自己的实际来合理设计组合模式, 实现对国有商业银行员工以及高管短期行为的惩罚及长期行为的奖励, 将以企业利润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结合, 促使员工将自己的利益目标与国有商业的中长期目标紧密结合, 最终提升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这其中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薪酬收入总量中长期薪酬的比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的薪酬水平, 提升薪酬激励整体有效性, 吸引并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扩大长期薪酬比例, 可以通过加快实施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期权计划等长期薪酬激励措施。

(2) 科学设置薪酬考核指标, 提升非经济效益指标比例。国有商业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按照上级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的薪酬考核指标, 提升风险控制等非经济效益指标的比例, 具体考核指标设计应注重长期性指标与短期指标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平衡, 逐渐将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考核模式引导到与商业银行中长期目标相一致的模式上来, 由员工思想意识的转变带动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增强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实现科学发展。

(3) 实现薪酬体系动态管理, 保证薪酬制度的内部公平性。应该根据不同岗位、职能及部门设计不同的薪酬考核指标, 特别是在关系到多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时, 更加要通过动态的薪酬指标设计来体现具体业务中员工的价值, 以逐渐消除“行政级别”对薪酬考核体现的影响, 体现薪酬的内部公平。例如国有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其员工的素质提升提出要求, 这也应在薪酬制度上予以体现, 这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包含岗位审查、市场调研等内容动态管理机制, 从而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出对员工能力、工作内容的影响, 最终体现在薪酬变化中。

参考文献

[1]李献军.薪酬管理体系[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

[2]李杰, 周勇.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4) .

[3]王宏玮, 王飞.金融机构薪酬机制监管改革的国际进展及其启示[J].银行家, 2012, (2) .

8.商业物业管理分析 篇八

【关键词】商业银行 投资业务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所谓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其实就是指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其目的是能够使商业银行进一步的获取资金利润,分散其他方面的风险,同时保证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投资证券有债券和股票两种,在我国主要是债券投资。在进行投资业务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获取风险的最大收益,同时尽可能减少并控制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项目风险管理包含许多方面的技术工作,需要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联合处理。通过以项目为单位进行风险管理,能够充分考虑到项目的个体性和临时性特征。通过风险管理加深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对于不同金融风险的认识,同时制定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能够避免过度投资或是投机行为,保证商业银行的业绩,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维持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

(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可简述为四大步骤,依次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风险的应对以及风险的监控。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这四大步骤进行有条不紊的处理,同时总结相关信息,最终编制出风险管理报告书。报告书能够总结出相关的风险管理经验,为以后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大步骤中的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各类金融风险识别手段,对可能影响马上要进行的投资业务项目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归类;风险分析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对已知风险建立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价;风险应对即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转嫁和回避风险;风险监控则是指对风险处理的跟踪和评估。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的几种常见风险

下面主要介绍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的常见风险类型。

(一)操作风险

即因为商业银行投资活动的内部流程、人力资源和系统功能的缺陷和失误,或是外来突发事件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包括风险评估的失败和投资决策的偏差等。

(二)信用风险

即由于债券发行方的信用存在问题,发生不按时还本付息等行为所造成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

(三)购买力风险

即因为市场变动、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价值变动。

(四)利率和汇率风险

即因利率和汇率可能发生的变动导致债券收益率发生变动,也就使商业银行产生经济损失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利率对债券的利润的影响比汇率的影响要大。

(五)法律和制度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是指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不够稳定,体系还稍有欠缺,法律和政策方面可能出现偏差,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的应有权益可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债券的购买整个流程当中,如果某一部分出现差错,而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又不够健全,就会给投资商行带来风险。

(六)流动性风险

即债券发行方的经营状况或是整个债券市场发生变化导致了商业银行所投资的债券流动性发生改变所导致的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损失风险。

三、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一)在银行内部建立起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做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在銀行内部建立起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能够更加高效、科学的进行各项管理事务,对员工进行责任分工,实行其责、权、利全面结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减少相关人员的违规操作,尽量避免操作失误,减少因主观原因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使得银行的投资业务项目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稳定且可监控的范围内高速运转。另外,对银行内部的会计制度和风险制度也应当根据具体项目进行调整,以扩大风险的预备范围。

(二)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效果。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也应当最大限度上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精确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成立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中心,不断加大和推进快速反应机制,要做到使商业银行在投资业务中时刻感应市场变化,并能够在市场变动中随机应变,根据不同风险做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最终达到降低商业银行投资损失,利益达到最大化的目的。

(三)注意对投资业务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回避或转嫁

注意对投资业务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回避或转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投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资产损失。实际上,风险的回避或转嫁其实就是通过更改或完善投资业务项目计划,在很据已有风险分析,利用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排除,进而使投资业务项目能够化险为夷。转嫁风险则是通过把风险所能因其的不良影响转嫁到第三方身上,从而使自身所面对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通常情况下,当商业银行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风险超过自身管理能力或者是风险的承担和回报不平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都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回避。

(四)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银行内部应对进行风险管理的专门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其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不断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同时,整个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全体员工都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投资业务的同时,整个银行上下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则能够给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带来有利的影响。

(五)规范管理金融市场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金融事务越发频繁,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市场稳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管理力度,能够确保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和高效的运行。针对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来说,商业银行要想降低信用风险,就需要对债券发行方的经营状况以及信用履历进行刷深度了解,市场内如果设立了专门的、科学有效的金融信用评估机构,能够对不同债券发行方的信用和经营情况作出适当的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则可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另外,应对市场内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债券发行方进行合理的批评和惩罚,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和法律法规,确保市场的稳定性,也就降低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法律、制度以及流动性风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十分重要。面对各方面可能发生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做好风险评估、风险规避的准备,最大限度上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利润。

参考文献

[1]黄玥.浅议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J].现代商业,2013,34(08):79.

[2]李冰.浅谈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4,02(06):170+179.

上一篇:快开学发的文案下一篇:科学课之自转旋翼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