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2024-09-27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精选8篇)

1.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篇一

电大学习现代教育管理专题试题

huzhumei2006 发表于 2006-4-10 11:20:28

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全部选对才可以得分。

1.在教育经费中要体现公平,要遵从以下的原则:()

A、分配均等B、财政中立

C、权力制衡D、成本补偿

2.教育管理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

A、预测研究B、量化研究

C、质化研究D、定性研究

(二)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其中判断正误1分,简要说明理由2分。

1.教育管理就是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2.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如何评价公立学校“转制”的办学模式?

2.教育策划的独特性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在教师管理方面,国内一些学校实行了末位淘汰制,请你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此进行利弊得失分析。(要求:要有自己的观点,否则扣4分;每一观点要有自己的论证性说明,否则扣4分。)

2.当代教育管理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应如何应对?(要有自己的论述和说明,否则扣5分。)

(五)案例分析题,18分。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2002年,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和各地教育监察部门查出公办中小学各种违规收费4.2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6934件,处理责任者3363人,其中通报批评2230人,受党政纪处分1133人,清退资金3.5亿元,但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但来自某市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说,国家要求学校实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实施新理念,但新做法是需要成本的,比如要求学校实施档案袋评价,而档案袋是要花钱的。国家让你必须按高要求做事,但又不给你提供基本的条件,校长办学真的很难。

请运用第六章教育经费的多元筹措方面的理论,分析导致以上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么评论以上现象,对此问题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对策?

(答题的基本要求是:①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对所给的案例材料,进行分析论证,理论运用要恰当,阐述逻辑要清晰;②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观点明确、陈述具体;③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400字。)

试题参考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

(二)判断题

1.不准确。教育管理就是调动教育人员的积极性是人际关系学派提出的观点,在整个教育管理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不等于教育管理的全部。

2.不准确。校长是在学校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领导与决策地位。但是,从权变理论的视角来看,仅靠单一因素去建设学校是有问题的。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是建设一批好学校的必要条件。

(三)简答题

1.答:公立学校转制模式既实现了学校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综合了公办与民办学校两种体制的优长,在实践中表现出了一些优势:首先,筹集了教育经费、促进了国有资产增值。其次,冲击了传统体制、搞活了学校管理机制。再次,提高了教育质量,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优质学校参与转制,把公办教育资源变成高收费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入学者的利益;学校资产来源多元化,缺少对资产的科学管理,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

2.答:一方面,教育策划有着与一般策划活动相同的属性,另一方面,在一般与特别、似与不似、抽象与具体的参照和比较分析中,教育策划又有着自己的独特品质。表现在:首先,教育策划在目标上具有教育性。其次,教育策划在效果上具有迟效性。再次,教育策划在影响上具有社会性。最后,教育策划在操作上具有谨慎性。

(四)理论阐述题(答题要点)

1.答:“末位淘汰制”指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在后的人选淘汰的一种制度。教师末位淘汰是指对所有教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筛选,选上的继续聘任,没选上的就待岗、进修或下岗。它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调整教师队伍,激励教师发展和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它也打破了传统的高级职称终身制。

教师处于“末位”是否等于“最差”?从实际情况看,存在问题:第一,末位淘汰的前提是要设定一个权威的、各方认同的“末位”标准和量化考评体系。第二,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角度看,管理中绩效考评的目的是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而不是淘汰。第三,从经济学角度看,学校要为末位淘汰制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第四,从学生发展和合作教学角度来看,末位淘汰制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发展,同时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第五,从法律角度看,根据教师的表现和考评中所处的位置而淘汰教师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据。

2.答:

(1)课程改革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校本化管理的挑战。其次是研究性管理的挑战。再次是开放式管理的挑战。最后是人本化管理的挑战。

(2)现代学校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挑战。其次是重塑现代学校精神的挑战。

(3)信息技术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对学校组织结构的挑战。其次是对学校管理方式的挑战。再次是校园数字鸿沟的挑战。

(4)知识经济对教育管理的挑战。首先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挑战。其次是对传统人才观的挑战。再次是对传统学习观的挑战。

(五)案例分析

本题答题要点:

教育乱收费是指违反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

教育乱收费不仅包括中小学,而且包括整个教育领域。近些年教育乱收费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对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继续收费;中小学校违反规定将捐资、赞助等费用与招生人数挂钩;高等学校违反规定向学生收取赞助费、点招费、扩招费、转专业费等费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违反规定向学校摊派费用,以及通过学校搭车收费,违反规定挤占、挪用、平调、截流学校收费资金等乱收费行为;基层政府违规进行教育集资,等等。

此案例涉及教育经费的政府主渠道、政府供给不足,教育经费市场化与规范化等理论问题。在我国之所以出现教育乱收费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如果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是充足的,学校乱收费现象可能就不会存在。

(分析原因、进行评论和提出对策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视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合理性及观点的新颖性给分。)

2.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篇二

把握一条主线:20世纪初以来, 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多极化转变的发展。一战后形 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缓和了欧洲和亚太地区关系, 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突出表现是法西斯主义及其运动, 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最大隐患。1929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 最终把这一隐患变成了世界政治中的残酷现实, 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最直接最深刻的后果就是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两大国的真正崛起, 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 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欧洲被美苏势力划分为二;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摧毁, 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而此格局是以美苏力量相对均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是建立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在经济上的体现是由美英等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力量的均衡最后因意识形态的不同演变成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冷战, 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在两极之外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 再加上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增长, 使美苏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世界。后由于苏联的经济改革, 没有很好的突破斯大林模式, 加上长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以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又因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的统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 最终导致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与此同时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关系格局也向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

注重两条道路: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一战中爆发了十月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 初步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战后东欧建立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对资本主义造成了空前强大的冲击。随后出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导致竞争的国际化。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制度创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不一致,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大规模采用先进科技和外资, 促动其经济跳跃式发展, 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制于旧模式, 创新能力相对下降,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的趋势, 这样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最后导致一战爆发。1924年以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 美国经济尤其繁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美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运转的主要支撑货币之一, 实际形成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 体系, 但它相当 脆弱。最后 因1929年10月纽约股票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 使美国最先跌入全面的经济危机, 然后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后因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选择导致二战。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 罗斯福实行新政, 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从而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 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时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特点的调整和改革, 如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美国“新政”式改革, 使这些国家出现了“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为克服经济危机, 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 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注意三种力量的发展变化:1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东欧出现一列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并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后苏联力图全面控制社会主义国家, 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利益。随着苏共二十大召开, 对斯大林的批评, 虽具有思想解 放的作用, 但也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东欧国家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也出现破裂, 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瓦解。苏联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发展, 没有彻底结合苏联国情改变斯大林模式, 最后在西方“和平演变”下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但因中国的改革开放, 又使社会主义力量开始壮大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2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单独承担西欧复兴的重任, 只有走联合之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 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后建立了欧洲煤 钢共同体, 为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57年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 使欧洲出现了长时期的稳定与繁荣局面, 使之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日本也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经济起飞发展而经济力量大增。这样逐渐形成了欧盟、日本与美国三足鼎立局面, 资本主义力量也得到较大的发展。3第三世界力量发展, 成为多极化格局中重要一极,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成就, 其突出表现就是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崛起, 其具体表现为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以及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的提高。第三世界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

另外还应该掌握以下知识:

1四次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2五个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邓小平改革开放。

3五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4六个区域性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上世纪30年代, 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地区严重干旱, 沙尘暴频发, 过度放牧导致土壤植被破坏严重, 洪涝频发, 环境的恶化使这一地区陷入了经济萧条。解决之道, 惟有造林一法。从1935年开始, 美国联邦政府同地方当局和社区通力合作并征集大量失业青年建设防风林带。因倡议者为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又称“罗斯福防护林工程”。这体现了罗斯福解决经济危机举措中的

A.恢复工农业生产

B.保护劳工权利

C.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 (原创) 20 世纪前半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 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 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在大危机中一片混乱。而罗斯福借鉴了苏联管理经济的成功经验, 也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起来。材料中的“成功经验”指的是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充分就业

C.工业国有化

D.国家经济计划的有效性

3. (原创) 下图是美国历任总统, 对促进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 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的是

4. (原创) 下列关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发展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法国强调国有化和经济计划

B.德国废除中央统制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约翰逊实施大规模的赤字财政政策

D.日本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逐步确立自由机制

5. (改编) 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不结盟政策3经济全球化潮流4多极化趋势

A.13B.24

C.234D.1234

6. (原创)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规矩的制定者, 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其

A.所处的世界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

B.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决定的

C.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

D.综合国力决定的

7. (原创) “无产阶级国家借助于国家调节下的市场,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把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材料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

8. (原创) “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1924年的35%上升到1937年的99.1%, 在工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76.%上升到1937年99.8%, 在农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1.5% 猛增到1937年的98.1%。”这标志着

A.斯大林模式的建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9. (原创) 毛泽东认为:“这种批评是好的, 它打破了神化主义, 揭开了盖子, 这是一场 解放。”而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它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阐明了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材料中的“它”是指

A.俄共 (布) 十大

B.联共 (布) 十四大

C.联共 (布) 十五大

D.苏共二十大

10. (原创) 说法一:放弃凯恩斯主义, 改行货币主义政策, 调整经济运行机制;说法二:推行非国有化政策, 以私有化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说法三:倡导“人民资本主义”, 把劳动者变成企业股东;说法四:让“多市场、少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此四种说法的是在

A.美国肯尼迪时期

B.美国里根时期

C.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

D.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11. (原创) 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区域性市场初步形成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经互会的成立

C.欧共体的建立

D.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2. (改编) 下图A国是拟被有关国家军事分区占领, 而B、C则被有关国家军事占领。这一局面说明了

A.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

B.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C.战胜国团结一致的结果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 (改编)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主动同苏联就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美国陷入战争的泥潭

C.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D.苏联处于美苏争霸的有利地位

14. (原创) 它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发端于万隆会议, 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材料中的“它”是指

A.南南合作的出现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各种区域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15. (原创) 福利国家制度发端于欧洲, 后传播到北美、澳洲等工业发达国家, 更影响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制度模式。有关福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可以缓和 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

B.它是一种经济保障和社会安全制度

C.它是消除贫 困, 实行共同 富裕的最 好途径

D.它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6. (原创) 随着商品和资本化的发展, 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矛盾重重、相互厮杀, 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二战后出现重大变化, 开始逐渐形成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机制。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构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二十国集团

17. (原创) 揭开中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新阶段局面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8. (原创)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其措施有

1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行党政分开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健全选举制度, 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乡镇选举制度改革

A.123B.124

C.234D.1234

19. (原创)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政治成就。其具体表现在

1亚非会议的召开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七十国集团的诞生4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A.123B.124

C.234D.1234

20. (原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 就是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的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个变革是指

A.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一国的范围

B.摧毁了以欧洲为中心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代之以美苏对峙两极格局

C.第三世界崛起

D.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21. (原创) 随着二战结束, 各种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发生变化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战后国际新秩序。这一秩序就是

1整体上以美苏之间力量平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2在政治上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3在经济上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战后经济秩序4在区域上形成了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区域化发展的新力量

A.12B.34

C.123D.1234

22. (原创) 下列事件不仅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紧张与激烈, 也是冷战的自我控制的典型运用的有

1“柏林墙”事件2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4北约的建立

A.14B.24

C.234D.13

23. (原创) 联合国安理会2013年9月27日晚在纽约一致通过了一份有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决议, 将箭在弦上的单边军事行动改变为联合国框架下的外交努力, 使一触即发的叙利亚战局重新纳入和平的轨道, 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产生叙利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

B.历史、民族与宗教信仰等因素

C.石油资源丰富

D.大国的争夺

24. (原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下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集团始于欧共体

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综合实 力最强的区域经济集团

C.亚太经合组织正发展成为适合亚 太地区多样性特点的经济合作组织

D.最早的区域经济集团是苏东欧国家的经互会

25. (原创) 日本2013年4月23日的两出闹剧:不顾亚洲各国的正义呼声和严正抗议, 日本168名国会议员集体到靖国神社拜鬼;日本右翼分子非法进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寻衅滋事。对这两出闹剧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破坏同亚洲国家关系, 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安排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 公然否定

C.对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否定

D.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非选择题 (26题26分, 27题24分, 共50分)

26. (原创)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1949年建国开始就执行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的外交 路线。在这一路 线指导下, 1950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发展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友好关系, 同时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而美国在1950年4月出台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 完全以“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的两极对立为主导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蓝图。

———引自李世安《世界现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的共同点。 (3分)

材料二1950年6月朝鲜战 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行动”的名义对朝鲜战争进行全面军事干涉, 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从此使美国的对华政策进入了“大偏差”时期。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引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2) 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所造成的结果。 (5分)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步阶段。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考虑, 越南和朝鲜成为我国最早的受援国。这一时期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 比如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援助蒙古, 此外, 还大规模援助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印度、埃及、柬埔寨、尼泊尔、也门、缅甸、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

———引自曹建清彭齐林《中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支点并说明其影响。 (5分)

材料四“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 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 改变了这个状态。我非常赞美你的看法, 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 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引自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4) 指出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并概括中美两国能结束“敌对状态”走向一起的根本原因。 (4分)

材料五20世纪上世纪70年代末期, 邓小平掌控中国大局, 推行改革和开放。先是打开与美、日关系之门, 后又与周边 国家重修 旧好。邓小平思想的核心 是一切为国 家发展服务, 外交也不可避免被烙上的国家发展服务印记。从中央到地方, 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合作。

(5) 指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3分)

材料六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 而后对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然后在2013年5月31日至6月6日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7个加勒比地区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然后顺访美国, 与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 向奥巴马总统阐明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强调中方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 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

———摘自《人民网》

(6) 依据材料六,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叙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开拓外交新局面主要的外交政策方针。 (4分)

(7) 综合上述材料, 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2分)

27. (原创)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张骞拜别 汉武帝出 使西域图。

材料二自博望 侯 (张骞) 开外国道 以尊贵, 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 求使 (争着做使者) 。天子 (汉武帝) 为 (因为) 其绝远, 非人所乐往, 听其, 予节 (使节的节杖) ……以广 (扩大) 其道 (道路) 。 (并且设置亭站) 西至盐水, 往往有亭, 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 因置使者护田积粟, 以给使外国者。……使者相望于道, 商旅不绝于途。

———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张骞通西域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2) 根据材料三、四, 说明张骞通西域有哪些世界意义? (4分)

(3) 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前发现西域, 其对于中 国人的刺 激, 就正像后 来1492年哥伦布 发现美洲 对欧洲人 的刺激一样。”试用世 界史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 点。 (5分)

材料五1996年4月,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 首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晤, 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 领域信任 的协定》, 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 奠定了五国合作的基础。后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引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第一册》

(4) 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目的与其发展进程的意 义。 (5分)

材料六2013年9月13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的:“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并提出4点主张:第一, 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第二, 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第三, 着力发展务实合作。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第四, 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 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打牢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梦想, 从历史深处走来》

(5) 根据材料六中的“上海精神”和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及所学知识, 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的“丝绸之路精神”?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A4.B5.D6.B7.B8.A9.D10.C11.B12.A13.A14.B15.C16.A17.B18.D19.A20.B21.C22.D23.B24.A25.D

二、非选择题

26. (26分) (1) 共同点都是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处理对外关系, 美国是与“自由世界”国家结盟, 而中国则是与“共 产主义”国家结盟。

(2) 这不仅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而且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中美冷战对抗, (1分) 造成至今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

(3)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 的重要支 点。影响: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让中国有了遍及世界各地的朋友, 至今中国仍在享用当年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留下的外交遗产;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 中美两国都开始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来处理对外关系。根本原因:维护本国的战略利益。

(5) 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6)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出席金砖峰会, 积极发展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拉美, 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推动第三世界力量, 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片面坚持意识形态标准, 不单强调经贸关系, 而是经贸和维权同步平行推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中国不会妥协, 对外政策重视维稳和维权相平衡。

(7) 维护国家利益。

27. (24分) (1) 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中原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 为中亚直至西方送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 带回了葡萄、核桃、黄瓜 (胡瓜) 、芝麻 (胡麻) 等物产, 将中国和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这既发展了世界文明, 也繁荣了中华文化;初步打破了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使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得以连接, 其开创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开辟。

(3) 翦伯赞对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1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大门, 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通过丝绸之路,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 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技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特别是后来四大发明的传播, 对欧洲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西方的优秀文化也融进中国, 丰富了中华文化。3哥伦布发现美洲, 开辟了新的航路, 它与张骞通西域都是世界上的重大事件, 对世界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所以翦伯赞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4) 目的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意义: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它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是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一脉相承的;是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的体现;是一种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 共同发展的精神。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政治区域组织发展成互利合作、共赢与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地区政治经济组织。

3.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 篇三

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叙写着自己的历史篇章。读懂历史人物,链接现实,以启迪我们的生活、学习,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之一。由古至今,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杰出人物,学习历史人物时应从时代背景、历史活动(历史成就、贡献)、影响、精神品质等方面来把握。

[考点提示]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简述杜鲁门主义;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热点导析]

常见考点:列宁的主要历史活动;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意义;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结果;杜鲁门与冷战的开始;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德莱塞、毕加索等的文学、艺术成就;世界现代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及对其的评价等。

中考命题:世界现代史中涉及的这些历史人物比较重要,他们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在命题方面,对这些知识的考查会以选择题、读图题、材料题、综合探究题等形式出现。同时,会结合世界近代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来进行考查。

[真题解析]

1、(2008年成都市中考试题)罗斯福在一次著名演讲中称:“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新政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是()

A、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B、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C、以工业赈,增加就业

D、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即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论来设置情境,使问题情境化。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新政”、“最重要的手段”。从备选项来看,前三项是新政的具体措施,是全面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最后一项则是新政最重要的手段。答案为D。

2、(2008年威海市中考试题)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总统职务。这位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解析:本题题干为历史人物的活动,备选项为对应的历史人物,要求“由事选人”。苏联解体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本题考查的就是与这一事件有紧密联系的人物。答案为C。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电影是人们再现历史的一种很好的艺术形式。故事片《列宁在十月》所展现的情节应包括()

A、宪章运动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革命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2、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政府开始全面干预经济,批准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开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先河的总统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

3、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里的“俄国熊”应该是()

A、罗斯福

B、斯大林

C、列宁

D、赫鲁晓夫

4、1947年8月,印度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结束这个“厄运的时代”的领导人是()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的美国总统是()

A、罗斯福

B、杜鲁门

C、肯尼迪

D、尼克松

6、下列描述与右图人物有关的是()

A、领导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B、领导古巴人民开展武装斗争,推翻亲美傀儡政权

C、领导巴勒斯坦人民抗击以色列

D、领导非洲独立运动,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7、“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落下。”说这句话的人是()

A、萨达姆

B、拉宾

C、佩雷斯

D、阿拉法特

8、李轩同学想阅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你应建议他选择()

A、《等待戈多》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静静的顿河》

D、《约翰-克利斯朵夫》

二、非选择题

9、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这幅名画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作者是哪国人?这幅画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图二这位著名作家是谁?他在20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的内容。

(3)想一想,如何从历史的视角欣赏文学、美术作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汤因比

材料二罗斯福:“你能说出我竞选的口号吗?”女孩:“幸福的日子又来到。”罗斯福:“对,就是这句。”

——《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的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社会制度”的命运?

(2)罗斯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当时人们的“思考”和“议论”。请写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作用。

参考答案:

一、1.D2.C3.B4.A5.B6.B7.D8.D

二、9.(1)《格尔尼卡》。毕加索。西班牙。主题:描绘了战争的恐怖、痛苦、受难和兽性,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居民的血腥暴行。(2)德莱塞。《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3)提示: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蕴涵的内容和哲理等角度,挖掘文学、美术作品中的历史信息,体会作品反映的历史内涵。

4.现代管理专题写作要求 篇四

徐谷波2011年11月03日文章浏览次数:2

2资源来源: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现代管理专题》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2011年12月

《现代管理专题》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选修课。该课程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新兴管理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系统介绍了现代管理专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企业现代管理专题的实际状况,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企业信息化、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电子商务、“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文化、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知识管理等专题的理论与运作过程。并且通过对现代管理专题典型案例的剖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代管理专题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根据中央电大及安徽电大相关考试改革文件精神,本课程已执行新考核办法,新考核办法总体思路是注重过程,引导学习,培养技能,鼓励思考,加强应用。具体执行方法如下: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考试对象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大财经科其他相关专业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与本说明基本相同。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作业、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和课程报告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作业以各分校课程辅导教师布置作业为主要考核内容,作业形式可以是纸质或网上形式。平时作业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

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教学活动内容安排以安徽电大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为依据,各试点分校课程辅导教师在组织相关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前要有具体活动计划安排,活动中要有过程记录,活动后要评出学生成绩。以上教学活动组织材料均应妥善保管、归档,省校将不定期组织抽查。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的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课程报告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具体写作要求如下:

1、选题。本课程报告要求同学们以教材的十一个专题为主要论点,查阅一本围绕某个专题的管理专业书籍(教材除外)或专业学术论文(已在正式期刊杂志发表的)展开讨论,或点评书籍(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或就某一主题深入探讨、拓展应用等。选题应具体明确,有个人特色,鼓励创新思想,深入前沿。

2、正文。报告主体应一事一议,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忌空泛、忌面面俱到。字数要求在700字以上。学员可以将本课程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一次练习,将毕业论文在此文的主要观点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课程报告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报告附上书籍封面、目录或论文全文的复印件。

3、时间安排。本课程报告写作时间为课程学习期间。开学后第十周之内确定选题方向,第十七周左右上交完成稿。各试点分校课程辅导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抽出专门时间指导报告撰写。

4、成绩评定。本课程报告成绩评定办法可参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办法执行,凡是选题不在专业要求之内、观点有原则性错误、文章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抄袭剽窃他人的一律定为不及格。

三、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由三部分组成,缺其中任何一部分成绩均视为课程总成绩不及格。

四、实施办法

5.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篇五

(四)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日前公布的《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3年我国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比上年增长13.29%。但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分别减少了0.08个和0.04个百分点,其中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请你依据以上统计数字,分析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要求:(1)说明所依据的理论;(2)要有自己的评论,字数在400字以上。

相关知识点:虽然多渠道筹措体制强调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既要强调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应占全部教育经费投入的主要份额,而且政府教育经费投入要确保“三个增长”,但在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过于依赖辅助性教育经费投入渠道,使得政府在教育经费筹措重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出来,主渠道反而成了辅助渠道。政府的主渠道责任一方面转嫁到社会上去,以捐助集资的形式广纳财源,另一方面将责任转嫁到学生及学生家长身上,向学生收取各种费用,结果家庭和社会成了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承担者。

6.《现代管理专题》复习参考资料 篇六

1、知识经济是以(C)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A.有形B.信息C.无形D.知识

2、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是依靠(D)。A.经济决策知识化B.新的市场观念 C.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D.世界经济一体化

3、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是(A)。

A.知识与技术的研发B.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C.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D.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4、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B)

A.知识与技术的研发B.信息和通讯技术 C.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D.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5、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是(C)

A.知识与技术的研发B.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C.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D.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6、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为经济重心

由制造业向(D)转换。

A.农业B.工业 C.信息行业D.服务业

7、知识经济是以(A)为导向的经济。

A.知识决策B.信息技术的发展C.世界经济一体化 D科技发展

8、在知识经济新的市场观念下,宏观调控(B)。

A.没有必要B.更为必要C.可有可无D.视情况而定

9、涉及谁知道某些事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的知识属于知道(B)的知识。

A.是什么 B.谁C.为什么 D.如何做

10、知识经济的灵魂是(B)。

A.技术B.创新C.管理D.人才

1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指有关(C)方面的知识。

A.主观B.客观C.事实D.非事实

12、经合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A)、分配和

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A.生产B.传播C.处理D.使用

13、在工业经济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称之为(B)。

A.商业经济B.知识经济C.邮电经济D.服务业经济

14、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D)和规律

方面的知识。

A.结果B.形式C.条件 D.原理

15、企业再造的成功保障是(D)。

A.以流程为中B.以人为本C.团队式管理D.以顾客为中心

16、以流程为中心的企业和以职能为中心的企业的根本不同是(D)。

A.企业的运营流程不同 B.是否坚持以人为本 C.是否坚持持续改善D.企业的基本结构不同

17、流程中的所有工序分开,同时独立的进行,最后将各工序的半

成品或部件进行汇总和组装。这种流程叫做(D)。A.分布流程B.同步流程C.连续式流程D.平行式流程

18、企业再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形态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向新型的以(A)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的根本转变。A.流程 B.人C.团队D.顾客

19、企业再造理论是由(D)最先提出的。

C.康格和卡伦果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20、企业再造的最终目标是将企业变成(B)。

A.职能导向型B.流程导向型C.运营导向型D.任务导向型

21、在企业流程再造中,组织所担负的任务决定,企业必须坚持 A。A.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B.顾客导向C.组织学习D.持续学习

22、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企业已输入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B)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

A.价值B.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C.显著进步D.绩效

23、企业从事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基本活动组成的流程以及为这些基本活动提供支持的活性组织的流程组成了企业日常运作的(C)。A.管理流程B.工作流程C.经营流程D.任务流程

24、为完成目标而进行一系列活动有机结合构成的流程是企业(A)。A.管理流程B.工作流程C.经营流程D.任务流程

25、流程再造工程指导团的主要任务是(D)。A.任命流程负责人.建立流程管理模式

C.制定业务流程改造策略D.制定企业再造的总体规划和决策

26、多道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叫做(A)。A.同步工程 B.连续式流程C.平行式流程D.任务流程

27、按流程处理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实物流程和(B)等。A.管理流程B.信息流程C.经营流程D.任务流程

28、流程中的某一工序只有在前道工序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工序都按先后顺序进行。这种流程叫做(C)。A.分步流程 B.同步工程C.连续式流程D.平行式流程

29、学习型组织中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是(B)。

A.个人B.团队C.组织D.视情况而定 30、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表现是(C)。

A.持续学习B.持续创新

C.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机制D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31、企业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是(D)。A.持续学习B.持续创新

现代管理专题

C.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机制D.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A.品牌联盟B.分销渠道联盟C.促销联盟D.价格联盟

32、(B)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

A.不断学习B.组织学习C.自我超越D.改善心智模式

33、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是(A)。

A.持续学习B.组织学习C.自主管理D.持续创新

34、企业持续发展的途径是(D)。

A.持续学习B.组织学习C.自主管理D.持续创新

35、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由(B)最先提出的。

A.彼得.德鲁克B.彼得.圣吉

C.阿吉瑞斯D.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

36、根据联盟所处市场营销环节的不同,可以划分为(C)。A.产品联盟B.知识联盟C.分销渠道联盟D.股权式联盟

37、特许加盟制是(A)的典型。

A.品牌联盟B.分销渠道联盟C.促销联盟D.价格联盟

38、营销上下游环节不同的企业之间的联盟,称为(C)。A.品牌联盟B.分销渠道联盟C.垂直联盟D.价格联盟

39、不涉及所有权的、以法律为约束力的、彼此相互依存的联盟关系是(C)。

A.实体联盟B.产品联盟C.虚拟联盟D.知识联盟 40、联盟各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标的是:从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技术领先的地位为(D)。

A.实体联盟B.产品联盟C.虚拟联盟D.知识联盟

41、涉及股权参与的合伙形式的战略联盟被称为(B)。A.契约式战略联盟B.股权式战略联盟C.产品联盟D.知识联盟

42、借助契约建立的,不涉及股权参与的合伙形式的战略联盟被称为(A)。

A.契约式战略联盟B.股权式战略联盟C.产品联盟 D.知识联盟

43、(C)是巩固改型的阶段成果和维持下属改造热情的主要手段。

A.构建共同愿景B.科学的制定转型策略C.科学的激励手段D.积极宣传

44、企业与企业或其他组织机构,为共同创造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而建立的联盟,被称为(B)。

A.产品联盟B.知识联盟C.分销渠道联盟D.垂直联盟

45、把联盟分为品牌联盟、分销渠道联盟、促销联盟、价格联盟、垂直联盟的标准是(B)。

A.根据联盟成员之间参与程度的不同 B.根据联盟所处市场营销环节的不同 C.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 D.根据联盟竞争与合作配置不同

46、酒店和航空公司联盟,凡在酒店消费达一定限额的顾客可获得一张航空公司的免费机票;反之,在航空公司累积飞行达一定里程的顾客也可免费入住该酒店。此联盟属于(C)。

47、企业战略联盟的结构常见的三种形式是:(B)和相互持股投资、功能性协议。

A.跨国公司B.合资企业C.连锁经营D.特许加盟

48、企业信息化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D)密不可分的。

A.人员组成B.创新能力C.学习能力D.管理制度

49、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为(A)。A.技术、组织管理、人B.技术、方法、组织管理 C.人、技术、方法

D.方法、组织管理、人

50、企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首要条件是(A)。

A.有信息化的内在要求B.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C.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 D.管理和观念创新

51、CIO的中文含义是(A)。

A.信息主管B.知识主管C.首席执行官 D.财务主管

52、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A)。A.现代信息技术B.办公自动化系统 C.管理信息系统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

53、企业信息化建设中,(B)是基础。

A.业务流程B.管理C.组织结构D.自动化程度

54、组织管理和人的因素由于滞后于(D)的发展而形成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C.科技D.技术

55、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的是(D)。A.物料需求计划B.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D.企业资源计划

56、企业资源计划发展的四个阶段按其发展顺序,可排列为(B)。A.MPR--MRPⅡ--闭环MPR—ERPB.MRP—闭环MRP--MRPⅡ--ERP C.闭环MRP—MRP--MRPⅡ--ERPD.ERP--MRPⅡ--闭环MRP—MPR

57、MRP系统的三种输入信息中不包括(C)。

A.主生产计划B.库存状态C.反馈信息D.产品结构信息

58、JIT的概念最先由(B)公司提出并推广的。A.美国福特B.日本丰田C.日本本田 D.美国通用

59、创建敏捷制造企业的必要条件是(A)。A.高度柔性的生产设备B.先进的生产技术 C.合理的组织方式D.创新的管理手段

60、现代生产技术和模式变革的经济理论基础是(B)。A.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B.范围经济理论 C.自动化技术的发展D.大量组织理论的创新 61、现代生产技术和模式创新的动力和根源是(A)。A.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B.范围经济理论 C.自动化技术的发展D.大量组织理论的创新

62、现代生产管理模式变革创新的组织基础是(D)。A.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B.范围经济理论 C.自动化技术的发展D.大量组织理论的创新 63、按照物料需求的来源不同,半成品是(B)需求。A.独立B.相关C.物料D.采购

64、(C)为现代生产管理模式创新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A.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B.范围经济理论 C.自动化技术的发展D.大量组织理论的创新 65、没有体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思想的是(D)。A.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B.体现精益生产、同步生产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C.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D.体现零库存的思想 66、电子商务的主体是(A)。

A.企业B.消费者C.政府 D.网络服务商

67、在网络营销市场中,购销双方为“多对多”形式的是(C)。A.网上零售 B.网上贸易C.网上交易市场 D.网上商店 68、以零售业务为主的网上交易形式是(A)。

A.网上商店B.网上拍卖市场C网上贸易市场D.网上采购市场69、在网络营销市场中,购销双方为“一对一”形式的是(B)。A.网上营销B.网上贸易C.网上交易市场D.网上商店 70、Internet 的含义是(C)。A.企业内联网

B.企业外联网C.国际互联网D.A和B71、在他人的电子商务网站上委托销售商品,称为(B)网上营销。A.直接B.间接C.不完全D.完全

72、在网上完成商品交易的全部过程,从商务谈判、货款结算到商品发运均在网上进行,这样的网络营销称为(D)网上营销。A.直接B.间接C.不完全D.完全 73、《Z理论》一书的作者是(D)。

A.特雷斯B.彼得.德鲁克C.霍夫斯坦特D.威廉.大内 74、社会人的概念是由(A)提出的。

A.梅奥B.麦格雷戈C.马斯洛D.亚当斯 75、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提出的。A.赫兹伯格B.马斯洛C.亚当斯D.弗罗姆 76、X理论和Y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提出。

A.马斯洛B.麦格雷戈C.泰勒D.德鲁克 77、需求层次理论是由(B)提出的。

A.赫兹伯格B.马斯洛C.亚当斯D.弗罗姆 78、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A.弗罗姆 B.赫兹伯格C.卡耐基 D.彼得圣吉

79、人本管理的主体是(B)。

A.顾客B.企业的全体员工C.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D 组织目标

80、组织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利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会自我管理。这是人本管理的(C)基本原则。

A.个性化发展原则B.引导性管理原则 C.环境创设原则D.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

81、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以引导来代替权威和命令,由引导来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最终有效的完成组织既定的目标。这是人本管理的(B)基本原则。

A.个性化发展原则B.引导性管理原则 C.环境创设原则D.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

82、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是(B)。

A.双因素理论B.期望理论C.公平理论D.强化理论 83、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但受到所得报酬绝对值的影响,而且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这是(C)。

A.双因素理论B.期望理论C.公平理论D.强化理论 84、惩罚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其理论依据是(D)。A.双因素理论B.期望理论C.公平理论D.强化理论 85、人本管理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A)的综合概念。A.管理实践活动B.基于人性假设的实践C.激励理论D.情感管理 86、人本管理的服务对象是(C)。

A.顾客B.企业的全体员工C.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D.组织目标 87、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并安排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的组织文化是(A)。

A.学院型B.俱乐部型C.棒球队型D.堡垒型88、当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范围,这种组织称为(A)。A.强文化B.弱文化C.中强度文化D.中弱度文化E.亚文化 89、精神层的组织文化是指(D)。A.厂容厂貌B.员工风貌C.规章制度 D.沉淀于组织及员工心里的意识形态

90、只有工作绩效才是确定报酬惟一标准的组织文化是(C)。A.学院型B.俱乐部型C.棒球队型D.堡垒型91、最重要的是组织的生存问题,成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的组织是(D)。

A.学院型B.俱乐部型C.棒球队型D.堡垒型92、组织文化的(D),是指组织文化具有使组织成员从内心

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精神的效应。A.导向功能B.约束功能C.凝聚功能D.激励功能 93、(C)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A.以人为本B.知识管理C.组织文化D.价值观 94、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

忠诚感的组织文化是(B)。

A.学院型B.俱乐部型C.棒球队型D.堡垒型 95、组织文化的根本是组织文化的(B)。A.显性内容B.隐性内容C.精神层D.物质层

96、集中关注于组织目标的清晰、愿景、特定目标的达成的文化,称为(B)。

A.企业家文化 B.使命型文化C.小团体式文化D.官僚制文化 97、以内向式的关注、一致性导向来应对稳定的环境的文化,称为(D)。

A.企业家文化 B.使命型文化C.小团体式文化 D.官僚制文化 98、主要强调组织成员的参与、共享和外部环境所传达的快速变化的期望的文化,称为(C)

A.企业家文化 B.使命型文化C.小团体式文化D.官僚制文化99、强调通过灵活性和变革以适应顾客需求,战略重点集中于外部环境上的文化,称为(A)。

A.企业家文化 B.使命型文化C.小团体式文化D.官僚制文化 100、组织群体内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被称为(D)。A.组织哲学B.价值观念C.道德规范D.组织精神 101、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被称为(B)。

A.组织哲学B.价值观念C.道德规范D.组织精神 102、组织文化能对组织整体和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这是组织文化的(A)功能。

A.导向B.约束 C.凝聚D.激励

103、组织文化对每个组织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称为组织文化的(B)功能。A.导向B.约束C.凝聚D.激励

104、当一种价值观被该组织员工共同认可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是组织文化的(B)功能。

A.导向B.约束C.凝聚D.激励

105、组织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组织内发挥作用,对本组织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这是组织文化的(D)功能。

A.导向B.约束C.凝聚D.激励

106、组织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利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会自我管理的原则,是人本管理的(C)基本原则。

A.个性化发展B.引导性管理C.环境创设D.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 107、建设组织文化的基础保证是(B)。

A.树立榜样,典型指导B.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

C.积极强化,持之以恒D.领导带头,持之以恒

108、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叫做(A)。A.亚文化B.主文化C.强文化D.弱文化 109、(C)的特定效果是降低流动率。

A.亚文化B.主文化C.强文化D.弱文化

110、组织中凝聚着组织精神文化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的总合的是组织文化的(B)。

A.制度层B.物质层C.精神层D.激励层

111、具有本组织职工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生产经营哲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美学意识、管理思维方式等,是组织文化的(C)。A.制度层B.物质层C.精神层D.激励层

112、具有本组织文化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组织企业文化的(A)。

A.制度层B.物质层C.精神层D.激励层

113、(C)是博弈论中的重要议题,可以用来分析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重要现象。A.威胁B.纳什均衡C.承诺D.掠夺性定价114、(C)是指现有企业通过收取低于进入发生的价格的策

略来防范进入。A.扩大生产能力策略B.保证最低价格的策略 C.限制进入定价策略

D.掠夺性定价策略

115、在博弈论中,占优战略存在于(A)。

A.无论其它博弈者采取什么战略,该博弈的战略是最好的B.其它博弈者的行为给定时,不存在更好的战略 C.为了使联合利润最大化,博弈者合作且协调其行为 D.博弈者的得益是相同的116、商店之间形成默契的有效手段是(A)。

A.保证最低价格策略B.限制进入定价策略 C.掠夺性定价策略D.扩大生产能力策略 117、从隐性知识到显形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

出来,提高可见度。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B)。

A.社会化过程

B.外化过程C.综合过程 D.内化过程

118、知识管理原则中最高层次原则是(C)。

A.积累原则 B.共享原则C.交流原则 D.传播原则 119、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是(A)。

A.知识创新 B.知识活动C.信息管理 D.组织、控制信息 120、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B)。

A.信息B.知识资源C.有效的知识管理

D.知识创新121、知识可以被分为(C)和意会性知识。

A.共享性知识B.启发性知识C.编码性知识D.创新性知识 122、企业知识主管简称(B)。A.CEO

B.CKOC.CIOD.CFO123、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是(A)。

A.知识和知识活动B.知识创新C.信息D.知识员工 124、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或将知识存放在知识库中。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C)。A.社会化过程B.外化过程C.综合过程D.内化过程 125、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总结出来,提高可见度。这种知识的转化模型属于(D)。A.社会化过程B.外化过程C.综合过程D.内化过程 126、企业的知识资源,在使用过程中,(B)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现象。

A.会B.不会C.有可能D.不一定

127、将价格定为低于成本,而期望由此发生的损失在新进入企业或竞争对手被逐出市场后,掠夺企业能够行使市场权力时可能得到补偿,该策略被称为(C)。

A.保证最低价格策略B.限制进入定价策略 C.掠夺性定价策略D.扩大生产能力策略 128、本书中介绍的动态博弈可以被分为重复博弈和(A)等。A.序列博弈B.静态博弈C.价格博弈 D.有限次博弈 129、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即知识在人之间的转移。这种知识转化模式属于(A)。

A.社会化过程B.外化过程C.综合过程D.内化过程 130、根据知识的可编码性对知识分类,可以分为编码型知识和(C)。

A.显性知识B.书面知识C.意会型知识D.技能知识 131、知识共享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D)。

A.终极目标B.主要内容C.最高层次的交流原则D.一种手段 132、下列所列各项,不是企业知识管理内容的是(C)。A.基本知识素养的管理B.知识的学习C.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D.知识的创造 133、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D)。A.设立知识主管B.建立收益递增网络 C.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D.知识工程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知识资源的作用是(BC)。

A.使企业知识的价值得到重视B.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C.为企业创造者巨大的市场机会和财富D.营造有利于知识开发和利用的环境

2、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AC)的积累和利用。A.知识B.资金C.有效信息D.经验

3、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企业的(BC),而不是传统的资源和资金。

A.积累B.技术C.管理D.交流

4、人类经济的发展经历了(ABC)阶段。A.农业经济 B.工业经济C.知识经济 D.商品经济

5、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的分类为(ABD)。

A.知事 B.知因C.技能 D.知人

6、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依赖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投入,而知识经济主要依赖(AD)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是智力资源消耗型经济。

A.知识B.信息资源C.智力资源D.智力

7、企业再造的辅助工程有(AB)。A.重新塑造企业价值观B.重新设计工作方式 C.重新塑造企业文化

D.重新设计企业组织结构 8、20世纪6O、7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来自:(ABC)。

A.顾客 B.竞争C.变化 D.技术进步

9、企业面临的来自竞争的挑战具有以下特点(ACD)。A.范围空前扩大 B.外化过程C.结果空前残酷D.手段越来越多

10、企业再造的原则包括(ACD)。A.以流程为中心 B.顾客导向

C.以职能为中心D.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

11、企业再造工程的程序包括(ABCD)几个阶段。A.业务流程诊断B.业务流程改造策略 C.流程再造D.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12、学习型组织的修炼包括(ABCD)。

A.系统思考B.自我超越C.改善心智模式D.共同原景

13、个体学习主要是指(ACD)。

A.认知学习B.方法学习C.技能学习D.情感学习

14、深度汇谈的基本条件包括(ABD)。

A.悬挂假设B.深度汇谈C.自主管理D.视彼此为工作伙伴

15、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和途径分别是(AC)。A.持续学习B.持续创新C.以人为本D.组织学习

16、自我管理式团队的主要特征是(ABC)。

A.充分授权B.围绕一定的任务组建C.采用团队的组织形式D.是临时性组织

17、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原则包括(ABCD)。

A.合作 B.能力C.承诺D.兼容性

18、最常见战略联盟的结构有(ACD)。

A.合资企业B.产品联盟C.相互持股协议D.功能性协议

19、股权式战略联盟主要涉及股权参与的合伙形式,又分为(AC)式战略联盟。

A.对等占有型股权B.契约C.相互持股型股权 D.分销渠道 20、战略联盟是(ABCD)。

A.动态的 B.开放的C.松散的 D.公司间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21、战略联盟的特征主要有(ABCD)。

22、根据联盟目标取向的不同可分为(AC)。A.个性化发展原则B.引导性管理原则C.环境创设原则D.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 A.目标管理 B.沟通C.激励 D.企业文化建设

A组织的松散性B行为战略性C合作的平等性D合作关系的长期性

38、人本管理的方法包括(ABD)。

A.产品联盟B.价格联盟C.知识联盟D.促销联盟

39、可以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管理方法是(AC)。

23、企业信息化的领域有(BCD)。

A.企业与环境的网络动态化 B.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C.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D.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4、企业信息资源的新特点包括(ABCD)。

A.全方位性B.快速变化性C.“爆炸”性D.可存储性

25、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是(ABCD)。

A.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B.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C.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D.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6、企业信息资源的特点包括(ABCD)。A.时效性

B.有序性

C.共享性

D.可储存性

27、MRPⅡ管理的特点包括(ABCD)。

A.计划的一贯性与可行性B.管理的系统性和数据共享性 C.动态应变性和模拟预见性 D.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28、MRPⅡ和ERP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范围、生产方式管理和(ABCD)等方面。

A.管理功能B.事务处理控制C.跨国(或地区)经营事务处理D.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29、敏捷制造主要包括三个要素(ABC)。

A.生产技术 B.组织方式C.管理手段 D.持续改善 30、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的各主要领域是(ABCD)。A.供应B.生产计划C.物流D.需求

31、供应链主要有(ABCD)以下几方面特征。

A.复杂性B.动态性C.面向用户需求D.交叉性

32、ERP应用是否成功,原则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衡量(ABCD)。

A.系统运行集成化B.业务流程合理化 C.绩效监控动态化D.管理改善持续化

33、网上营销根据网上市场的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ACD)。A.网上零售B.网上批发C.网上贸易D.网上交易市场

34、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有了新特点,在(ABCD)方面发生了变化。

A.商品交易形式B.营销策略C.商品交易对象D商品交易范围

35、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电子交易可以分为(ABC)A.企业与消费者B.企业与企业之间 C.企业与政府之间D.政府与政府之间

36、人力资本的特征是(ABCD)。

A.与人本身的不可分性B.时效性C.增值性D.流动性

37、人本管理的原则主要有(ABCD)。

A.工作轮换B.知识管理C.工作丰富化D.流程再造 40、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包括(ABCD)。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友爱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

41、归因论认为,一般人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可作出(ABCD)

归因。A.努力程度 B.能力大小 C.任务难度

D.机会运气

42、组织文化的特征有(ABCD)。

A.实践性

B.独特性C.可塑性

D.综合性

43、霍夫斯坦特提出了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关键因素包括 ABCD)。

A权力差距B防止不确定性

C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D男性化与女性化

44、组织文化的层次有(ACD)。A.物质层B.文化层C.制度层 D.精神层

45、组织文化的功能包括(ABCD)。

A.导向功能B.约束功能C.凝聚功能D.激励功能

46、按照组织文化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可以组织文化划为 CD)。A.主文化B.亚文化C.强文化D.弱文化

47、垄断者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的策略有(ABCD)。

A.扩大生产能力策略

B.保证最低价格策略

C.限制定价策略

D.掠夺性定价策略

48、博弈的构成要素有(ABCD)。

A.博弈的参加者B.可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的集合 C.进行博弈的次序D.博弈方的得益

49、知识管理原则是(ABC)。

7.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篇七

从上表可知, 本专题作为高考中分量稍轻的中国现代史的组成内容, 历年考查内容较少。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 如果考查材料解析题, 也都是侧重于考查主干知识。常考知识点比较集中, 比如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这个知识点考查的力度较大。一些选择题侧重考查人大与政协的区别, 实际上涉及相关概 念的辨析。学科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与对所学知识的阐释能力。针对以上考查趋向, 同学们首先要熟悉本专题的知识结构, 有重点地掌握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联系, 然后, 通过梳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大事年表, 就能较好地应对考试。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4年江苏卷历史第8题)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 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 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题技巧:“旧社会妇 女在街上 说话都不行, 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妇女有了选举权, 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 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 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 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在第一届全国政协筹备会国名问题的讨论中, 许多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名称, 民主建国会代表黄炎培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 但无党派代表张奚若说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好, 他认为人民这个概念已经把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 不必再重复写上民主两字。这说明当时

A.政治协商 会议坚持 少数服从 多数的原则

B.政治建设 注重发挥 民主党派 的领导作用

C.新中国建 国的筹备 过程发扬 了民主精神

D.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 义原则得 到充分贯彻

答案:C

解题技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的国名最终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说明是采纳了张奚若的提议, 而不是用许多人主张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故不能体现政治协商会议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B项错在民主党派的领导作用, 民主党派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它们本身不是领导力量。第一届政协是新中国建国的会议, 材料中有关国名的讨论, 有许多不同意见, 说明这讨论过程发扬了民主协 商精神。1949年新中国成 立时, 我国不是 社会主义 国家, 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故社会主义原则充分贯彻是错误的。综上所述, 正确答案为C项。

【重点突破】

1.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分期

(1) 政治建设的开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为新中 国的政治 建议起了 一个良好 的开端。

(2) 初步发展 (1949-1956年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 :经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我国顺利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始, 可是后来的政策却背离了八大提出的路线。

(3) 严重破坏 期 (1957-1976年 ) :由于“左”倾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政法部门瘫痪,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 发展完善期 (1978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后, 中共中央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颁布各种法律法规等, 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里请 同学们注意, 伟大的转折并不是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开始的标志, 而是又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徘徊,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

2.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复习建议

(1) 用概念图 (见下图) , 帮助我们识记这一考点的知识结构。

从上面图示可以解读出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政治制度特色:1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

(2) 用表格法比较1949年《共同纲 领》与1954年宪法。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

3.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与历史性转折的复习建议

关于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措施, 我们可按以下三个阶段去分析。1初步构想:1980年, 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强调必须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2修订宪法: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加快步伐:1997年中共十五大, 提出依法治国, 1999年将其写入宪法。最终, 一个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4.“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复习建议

(1) 用概念图, 识记本考点的知识结构 (见下图) 。

有关“一国两制”的特别说明:

1“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种制 度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 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2“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2)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地位与作用。

形成过程:1酝酿。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3确立。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地位:“一国两制”, 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为了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作用:“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它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等

(3)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政策的异同。

相同点:1设立特别行政区, 享有高度自治权。2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生活方式不变, 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3保护私人财产和外国在当地的经济利益。

不同点:1台湾问题是内战的遗留问题, 属内政问题, 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干涉;港澳则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涉及国际关系。2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港澳则派驻中国人民解放军。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浙江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统计表 (1950年8月) , 从中可以获悉

A.浙江省内各地普遍开展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

B.中共代表占大多数, 体现了中共是领导核心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具有广泛性

D.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已在浙江省建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些内容摘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 各报纸纷纷发表社论。以下社论主要是评论该会议的是

A.“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

B.“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C.“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D.“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 府成立了!”

4.“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从过渡期转为成型期, 她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宪政的基本模式, 她的基本精神注入了现行宪法的灵魂。”文中的“她”最有可能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共同纲领》

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20世纪下图两位历史伟人先后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巨变, 对这两次巨变的认识正确的是

A.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B.都创建了新民主主义政体

C.前者结束了半封建社会, 后者结束了半殖民地地位

D.前者推断了封建制度, 后者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6.周恩来说:“任何民族都有自决权的, 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今天帝国主义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我们虽然不是联邦, 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这说明

A.实行联邦制是保障民族自决权的政治前提

B.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新中 国初期的政治环境

C.民族区域 自治是新 中国的基 本政治制度

D.各国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才能保障民族自决权

7.1947年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 规定自治政府是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联合其他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民主政府, 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该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正式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为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处 理少数民族问题, 树立了良好范例

C.《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是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的

D.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提供了强大的后方保障

8.“人民政协其组织成分, 应包含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革命军人、知 识分子、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代表。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 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表明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2代行全国人大职权3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政权机关4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A.12B.13

C.34D.24

9.1986年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 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 促使人们思考, 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以下对“好事”的理解有误的是

A.拔乱返正,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B.防止资本主 义复辟, 建立一元 化权力机关

C.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 发展科学 技术与教育

D.改进人民 代表大会 制度和政 治协商制度

10.下图为历届全国政协召开的时间表, 结合所学知识,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一届奠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基础

B.第二届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第三届时已确立“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D.第四届活动的时间最长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在反思“选举民主”不足的基础上, 又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理论。而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协商民主”的固定平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选举民主不如协商民主发展充分

B.政治协商 制是中国 对世界民 主制的贡献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协商民主

D.“协商民主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12.下边是美国学者洛厄尔·迪特默开列的研究某一重大政治事件起源要搞清楚的相关史实, 据此分析该重大政治事件

(1) 失败的“大跃进”;

(2) 日趋尖锐的“中苏分歧”;

(3) 毛泽东政治声望的下降和刘 少奇相对地崛起;

(4) 毛在理论上形成所谓党内反对派的出现;

(5) 毛企图从制度上使文化方面的上层建筑革命化受挫。

A.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精神

B.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C.极大地推动了中美关系解冻

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13.1978年12月,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这就是要创造民主的条件。民主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要实行三不主义:不抓辫子, 不扣帽子, 不打棍子。”邓小平在此强调的是

A.保障人民民主B.实现依法治国

C.追求自由平等D.坚持社会主义

14.1967年《人民日报》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要运用无产阶级专政下大民主的方法, 自下而上地放手发动群众。”“文革中”“大字报”“大辩论”等“大民主”流行。以下各项对“大民主”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是一种直接民主

B.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C.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D.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15.下图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中央委员会两位重要参加者照片, 该次会议做出的成果有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3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4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1B.13

C.2D.34

16.下图是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 该报道结尾引用了王老汉的话:“放心吧, 国家保护咱 个体经济, 这都上了 宪法啦!”该宪法

新宪法鼓舞了卖酱油的王老汉

在甘肃省敦煌县城里乡间, 不少人都认得个卖酱油的王老汉。

王老汉名叫王恒庆, 今年50岁, 是杨家桥公社中渠五队的社员。1969年他带上3个老太婆, 办起了酱油厂, 短短5个月时间, 就为队里赚回1.4万多元。干得正红火, 有人找麻烦来了……

A.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是在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

C.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成果

D.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7.标语是时代的反映, 以下标语与下图时代吻合的是

A.“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

B.“斗资批修”

C.“‘大跃进’, 超英赶美”

D.“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

18.根据以下香港地区部分年份的生产总值表, 结合所学 知识不能 得出的结 论有香港回归

A.保持了香港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B.使香港的社会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C.开创了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D.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

19.以下是少儿 读物新三 字经中的 片段, “为大计, 方针活, □制度, 存□国。九□年, 香港归, 九□年, 澳门归”。依次 补全该片 段应填入

A.两、一、七、九B.一、两、五、七

C.两、两、七、八D.两、两、七、八

20.1984年, 台湾地区 第一次以 “中华台北”的名称同时和大陆的中国队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中华台北”名称参赛这说明当时

A.台湾方面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B.国际奥委会成员必须是独立主权国家

C.台湾以独 立国家身 份加入了 国际奥委会

D.台湾方面严格执行“九二共识”的决议

21.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背景是

1中美关系正常化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2世界形势缓和, 战争威胁消失3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4“一国两制”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A.12B.23

C.13D.34

22.“四百余年血 泪史, 前赴后继 反葡欺。明清无能订耻约, 咫尺天涯梦寐思……”该诗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23.浅浅的台湾 海峡是中 国最深的 乡愁。下列有关海峡两岸关系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1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 两岸实现真正停火2《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审议通过3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 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4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1243B.1342

C.3124D.1432

24.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1“一国两制”2港人治港3高度自治4民族独立

A.1234B.123

C.234D.23

25.“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 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 实行第三次合作, 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 充分交换意见。”这一主张

A.出自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

B.放弃了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D.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7分, 共50分)

26. (15分) 新中国宪法史是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缩影。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模式基本制度体系的建立应该是1949年。纲领创立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制度体系。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

———刘卫民《中国模式研究》

材料二读下图和下面文字

印象中为了纪念 新中国第 一部宪法 的诞生, 许多父母都给那年出生的孩子起名叫“宪法”, 这足以说明群众对这部宪法的热爱。

———宪法学者许崇德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中的讲话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 写出“纲领”的全名, 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为例说明“纲领创立了中国模式的基本制度体系”。 (3分)

(2) 材料二中“那年”是指哪一年?图中所反映的会议与第一部宪法有何关系?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对中国的政治建设有何意义? (5分)

(3) 概括材料三邓小平讲话的政治背景, 该讲话的题目是什么?简述1978年以后我国通过宪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措施。 (7分)

27. (18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下列材料说明的是新中国成立后, 治国理念逐步实现了从政策到法律的转变。

材料一人民的司法工作在新的法律还没有系统地发布以前, 应该以共产党的政策及其人民解放军的其他纲领、政令等作依据。在人民的法律还不完备的情况下, 司法机关的办事原则应该是有法律, 从法律, 没有法律, 从新民主主义的政策。

———1949年《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彭真曾说:“拿我们党来讲, 革命战争期间, 主要是靠政策办事, 注重的是政策, 没有依法办事的习惯。当时群众也编了顺口溜:黑头 (法律) 不如红头 (文件) , 红头不如白头 (领导批条) , 白头不如口头 (领导指示) 。”

材料三从1957—1976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 立法进入“冷冻”阶段。全国人大作为享有国家立法权的 唯一机关, 除通过1975年《宪法》外, 竞没有制定一个法律。这一时期连七个基本的部门法都没有制定, 国家管理社会的方式主要依靠政策。

———刘金国《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

材料四1979年起, 每年都有 一大批法律、法规产生, 1982年后每年又有大量行政规章产生。

1992年起, 按照立法 规划, 我们要优 先制民商法、经济法和社会保障法, 从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到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 再到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的法律。2001年起至今, 经济法律领域开始强制性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其表现是在国内法律创制和运作过程中, 吸纳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与国际惯例, 并积极参与国际法律统一化的活动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 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工作的原则及该原则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6分)

(2) 根据材料三, 从政治建设的视 角简述1957—1976年我国立法状况产生的原因。 (6分)

(3) 根据材料四归纳1979—2001年我国立法的阶段特征, 并分别概述其成因。 (6分)

28. (17分)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祖国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 历尽艰辛, 无数先烈前仆后继, 终于推翻帝制, 建立民国。光辉业迹, 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 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 孙先生领导, 吾辈虽幼, 亦知一二。再次合作, 老先生主其事, 吾辈身在其中, 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 但纵观全局, 合则对国家有利, 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 三次合作, 大责难谢……评价历史, 展望未来, 应天下为公,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 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材料二1982年9月24日,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 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 “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 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 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 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 达到双位 数, 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 人均达28436美元, 澳门治安状况良好, 各族群体和睦相处, 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 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 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 而截至去年12月已有3845家……

请回答:

(1) 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 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一, 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说明中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指出中国与英国在谈判中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7分)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A4.D5.A6.B7.B8.A9.B10.C11.B12.D13.A14.C15.B16.B17.B18.B19.A20.A21.C22.D23.B24.B25.D

二、非选择题

26. (15分) (1) 全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分) 例子:共同纲领已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雏形。 (2分)

(2) 1954年; (1分)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第一部宪法又从法律上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分) 意义:在法律层面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开创了人民民主建设的新阶段。 (2分)

(3) 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由于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清理文革错误, 个人崇拜依旧盛行, 民主政治建设遭受挫折。 (2分) 题目:《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1分) 措施: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全面修改的宪法, 新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9年将依法治国作为宪法修正案写入宪法, 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4分, 每点2分)

27. (18分) (1) 原则:有法律从法律, 没有法律从政策。 (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 法律不完备而又需要处理大量社会事务;中共在长期战争环境 中养成的 习惯。 (2分, 每点1分) 影响:有利于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但也出现了政策高于法律, 政策代替法律, 甚至政策阻碍法律实施的不正常状况, 从长远来看, 破坏了法制建设。 (2分, 每点1分)

(2) 原因:政治建设 出现曲折, 1958年后“左”倾错误 逐渐发展;1966—1976年又经历“文化大革命”, “左”倾思想严重泛滥, 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停止活动。 (6分, 每点2分)

(3) 1979—1991年, 立法数量 大,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实施;1992—2001年, 重视市场经济法律的制定,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法律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001年起至今, 经济法律领域与国际接轨, 原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 (3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征1分, 原因1分, 合计6分)

28. (17分) (1) 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 实现国家统一。 (2分)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深厚;国共合作有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 (或“九二共识”等) 。 (4分, 写出2点得4分)

(2) 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被英国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分步强行割占或租借; (2分) 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1分)

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 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可以谈判。 (4分)

(3) 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分) 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却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 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 (3分, 每点1分)

8.专题讨论:什么是现代老人 篇八

章世鸿

老年是人生最漫长最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充分学会发挥它的能量,学会“经营”它。一个人假设能活到80岁,那么,从60岁到80岁这20年,占人生的1/4,未必不能干出一番成绩来。学者季羡林就是一个榜样,一次电视台访问他,他说:“我是从80岁开始研究学问,现在90岁,刚满10年。”我吃惊地想,他80岁开始研究学问,我还不到80岁,做学问时间还长着呢。如果我们有季先生这样的精神状态,就能在一个新的高度看自己,看中国,看世界。

当然,同青年人比,老年人经营人生,有劣势也有优势。劣势很明显,年老体衰,生理上、精神上都有惰性。某些人,不到60岁,已经暮气很深:但优势也突出:阅历丰富,有成熟的头脑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时间充足,身心自由,完全可以按自己的需要目标来安排生活。

思想落后于形势,趋向保守、封闭、狭隘,这是老年人最易犯的毛病,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学习,要努力开动脑筋。将个人的经历,结合党和国家的历史实践来进行总结和研究,其内涵应该是极其丰富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晚年不但会感到生活的充实,也有可能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使自己不落后于当前形势。要真正投入对世界的研究,首先要破除自己头脑中的老框架,以一种新的视线和新的思路去客观地分析问题,否则在精神上还戴着镣铐,对问题的研究往往踏步不前、纠缠不清,思考也就会丧失敏锐,趋向迟滞。但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更多的老朋友是奋发图强、思想十分活跃的,他们的文章、评论常见诸报端。

有了健康的精神状态,我们在晚年还能有所发挥甚至超越中青年时代。

现代老人;由其自然、处之泰然

吴津

要让退休生活精彩度过,首先要心平气和。怀旧、念旧是老年人自然的心理表现。我们老年人要让我们的思绪尽情畅游在美好的回忆中,抛掉那种种不愉快的阴影,过好每一天,因为健康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姐妹。

回想1988年我退休时正值花甲之年,理当“解甲归田”,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使我退休后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英语专长,体现自身的价值。

退休以后,也曾有过烦恼和悲伤的时候,但是我还是能总结出几件最让我难忘的事情。比如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体验异国风土人情,是退休后最赏心悦目之事。还有,自1990年始,我被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聘为兼职研究员及英语学科委员会委员,有机会为英语教学和我所钟爱的广大学生奉献8年之久,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应当时任教委普教司负责人的游铭钧同志之约,我与诸位专家一起编写了《现代儿童英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用此教材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我在受到年轻教师尊敬的同时,也结识了忘年交的朋友,至今仍有欢聚,这是最可喜的事情。任教30余年,和我的学生除师生关系外,一直还是互相关爱的朋友。1992年爱女病逝,很多女生来家陪我,发自肺腑地说:“老师,今后我就是您的女儿。”她们这么说,更是这么做了。正是这份浓浓的依恋,助我度过人生旅途上的难关。这是最感温馨的事。

长寿之家的后代、百岁老人庄炎林所写“世事六然”中说:“凡事由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这就是保持好心态的方法。

现代老人的“图书馆”功效

蒋瑞岗

老年人是一座“图书馆”,这句话套用了高尔基的名言:“每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知识库。”高尔基的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也不无道理。我本是航天二院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退休前就听说单位有一个“抢修工程’,集中一批退休人员来写“院史”、“部史”等。目的是抢在时间前面,让老同志把自己的经验全都传给年轻人。我退休以后被返聘,其实也是“抢修工程”的一部分,工作成效可与前30年媲美。拟方案、破难题,研究成果和论文,仍然得到专家和研究所的认可。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聘为美国某大公司驻中国代理公司的技术顾问,这个公司销售的是污水处理设备,我从未搞过这类工作,甚至连见也没见过。但是隔行不等于隔山,我凭着自己的知识库,花了二三个月就彻底搞清楚“所以然”,不但杜绝了用户的使用事故,并对产品提出不少改进意见,说得美国专家连连点头。

像我这样一个普通一兵,尚能起到“图书馆”的作用。千百万知识比我丰富、经验比我老道的“尖子”老年人,只要有机遇,有合适的平台,一定会处处体现出“尖子”老人的威力。这也应该是“现代老人”的特征之一吧。

现代老人:超前意识成就潇洒老年

周国富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做一个现代老人,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对未来的生活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要等退休了再去应付。

首先要清楚,职位是暂时的,有限的,不可延伸的,不要把职位看得太重。我自己因为没有文凭,全凭刻苦和拼搏走到领导岗位,并在事业上取得较好的成就,我很知足。看到时代迅进,年轻人成长,自己学会“洒脱”,提前两年辞官,体验“无官一身轻”的快乐,避免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的失落感。

年轻人贷款购房、买车提前消费,我也不落伍,55岁考取驾照,凭借自己的节俭,60岁购置了一辆微型小轿车。退休后,谨记“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古训,不过多干预子女,把“打门球”当作自己的“新事业”,早晨整理球场,为大家服务,下午参加竞赛。偶尔,接送孙子,带上家人自驾游。单位上的年轻人都说我是“最潇洒的一代”。这些收获都得益于我的“超前意识”。

现代老人也需讲“时尚”

王怀恕

何谓现代老人?简言之,就是与时代共脉搏的老年人,与时俱进的老年人,时尚老年人,与“老顽固”、“九斤老太”截然不同。

笔者实龄70岁,是出生在抗日烽火中、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从小就受到简朴的生活观的教育,但是像我这样上世纪50年代就骑飞鸽车、60年代戴手表、70年代提上收音机的做法,在我们那个小地方,还是引起不小的轰动,人人羡慕,引领潮流。可见在年轻时,我还是一个比较赶时髦的人。

上一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下一篇: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辛亥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