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社会人生路

2024-09-10

物质社会人生路(通用8篇)

1.物质社会人生路 篇一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授课人:宋文昌

【教学课题】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 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温习教材。【授课时间】2011年9月16日早上第三节课 【授课班级】2011级电子商务

(二)班 【课前复习】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实事求是;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5、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案例1:教材P:13页--------(让一个学生朗读一遍,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山”、“水”、“云”、“风”、“心”都在不停地 “转”,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也说明,不管有多少苦难,有多少坎坷,只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克服困难,总会有峰回路转、阳光明媚的一天。

案例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的定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生命有机界直到人类社会)案例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提问:“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形象地说明了物质运动的哲学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案例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水不流动会发臭,木门轴不转就会被虫蛀,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物质世界因为运动而生生不息,人类社会在运动中由落后走向兴盛,由愚昧走向文明。个体在运动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案例3:刻舟求剑

提问:刻舟求剑的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定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性:一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二是,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 案例:“圣神皇帝”的无奈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

民间传说,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然有花开的清香扑鼻而来,原来是腊梅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真是锦绣乾坤,花花世界。仔细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认为她平时对牡丹最厚,牡丹却如此负恩,传令将牡丹贬去洛阳。“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阳最盛。”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自然界是有时有序的,花卉开放也各有其时,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让春、夏、秋、冬各种季节开放的花,同时开放,即使“圣神皇帝” 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样做违背了自然规律。

然而在今天,人们通过科学研究,认识了百花的生长规律,懂得了花开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这并不是人为地改变了它们花开的规律,恰恰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为自己服务,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总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案例:“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课后反思】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运动是有规律性的;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A)。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B)。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网 4.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已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意味着(D)。

A.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B.企业应不断扩大就业岗位

C.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D.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5.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A)。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A.①② B.③④

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C.①③

D.②④

二、简答:

1、什么是运动?什么是规律?什么是物质?

2、运动与规律的辩证关系?

2.物质社会人生路 篇二

一、非物质设计产生的背景

(一)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工业设计最早出现在20世纪早期, 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定义工业设计: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 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以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 叫做工业设计。不管是手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所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还是包豪斯推崇的功能主义设计, 都是物质设计, 产品是具体实物的形态。但是到了后工业时代, 信息时代, 工业产品开始与虚拟产品并存, 就产生了物质设计与非物质设计并存, 非物质产品是无形的。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非物质设计在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 消费社会的出现

当代消费社会是一个与以往工业时代完全不同的时代, 通信技术的普及、各种琳琅满目的物品塞满市场, 电视里不停播放着消费广告, 路边街边的广告牌竖立在城市各个角落, 人们最喜欢去的娱乐场所是商场、电影院。这种变化体现了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前消费者更多的是关注产品的功能、样式等, 而在消费社会, 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是产品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内涵、产品的个性化, 人性化, 情感化等更多服务性的因素, 此外, 物质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也使得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不断提供。产品不再只具有自身的物质价值, 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 产品的非物质 (个性、人性、情感等因素) 同样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新趋势。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把非物质设计的因素考虑进去。

(三) 对环境环境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对人类生存与环境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早在20世纪90年代, 全球就开始掀起了一股“绿色消费浪潮”, “绿色设计”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设计发展到现在, 也成为非物质设计所包涵的其中内容。绿色设计提出的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 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 都体现了抑制人类过度的物质性设计、生产及消费行为, 力图通过设计活动, 在人——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协调发展的机制。

二、非物质设计的发展及其含义

(一) 非物质设计的发展

非物质理论的确立和设计理论的提出, 是当代设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在现代设计史上, 从莫里斯首倡艺术与工业结合到包豪斯提倡导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强调功能主义, 到现在非物质设计的飞速发展。都体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期待和追求更多的是情感, 精神层面的需求, 这些产品也体现着随着社会的变化, 超越实用功能的变化。非物质设计的产品无疑是得到了消费者更多的青睐, 这些超越了功能的产品是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影响和改变, 同时非物质设计也是对产品设计的提升。

(二) 非物质设计的含义

非物质—immaterial的英文原义是“not material”。它的提法主要受西方当代历史学家汤比因的启示。汤比因这样写道:“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成工具, 并给予他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过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 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1显而易见, 非物质设计是基于物质设计而言的, 又是对物质设计的超越。物质设计是传统的设计方法, 关注的是可见的, 可以感受到的设计, 而非物质设计更加强调物质设计以外的因素, 情感体验、个性选择等, 比如一个物质产品使用感觉是非物质的, 开发的软件和界面是非物质的, 提供的方法和服务也是非物质的。

三、消费社会中的的产品非物质设计的体现

(一) 多元化设计

产品的非物质设计体现了多元化和包容性。当今消费行为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精神或物质需求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活动。对于消费倾向的研究有利于设计师更好地把握产品设计的背景, 特别是对于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观的多元化, 人们的消费倾向也在从重视品质性能及价格的理性消费时代过渡到重视品牌设计及使用性的感性消费时代, 并逐步进入重视满足感及愉悦感的消费时代, 人们更注重个性和自我需求, 也就要求产品设计的多元化。

比如积木手机是谷歌2推出一款模块化智能手机, 该手机将让人们可以依照需求喜好选择自己的手机硬件, 就像根据自己的喜好堆积木一样。比如, 某个模块已经老化, 直接可以换掉老化的模块。或者, 某种功能我不再需要, 我可以直接去掉这个模块, 而将资源用在其他更需要的功能上。比如我是个白领, 业务多, 使用手机的功能多是电话、短信, 那么我需要的是强大的电池功能, 那我就可以选择最大的电池模块, 稍小的速度部件, 以及其他一般的功能;又如我准备要去旅行, 那么我给手机换上更好的镜头;又或者我是老人, 相对于其他需求, 对声音的要求较高, 那么我会选择更大的喇叭模块。

(二) 设计对象的改变

在工业设计会中, 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主要是物质产品的设计。但随着进入消费时代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消费者更加关注除物质以外的追求。众多IT企业推出了以内容为主的服务设计, 以美国的苹果公司为代表, 工业设计的对象为内容、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为主的非物质数字化产品, 如服务设计、软件信息架构、用户界面等。都是以文化为支撑, 通过设计将有形感官和无形文化的价值进行整合, 为消费者带来愉悦的感受, 促使其产品更好的适应用户的需求。

以手机为例, 手机的功能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 除了基本的功能外还有娱乐、上网、备忘录等功能、于是就出现了手机操作界面。苹果公司2007年推出的i Phone手机就是界面设计的典范, 界面的设计是为用户与系统的交互行为服务的, 它和人们的视觉、听觉等认知感受相适应。i Phone率先应用了触摸式的输入, 用户用手就可控制输入, 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交互性。此外, i Phone的界面拥有强大的视觉魅力, 如操作过程中图标的散开和放大, 给人带来动感的享受。其操作的易用性使用户不用多看说明, 就可以顺利使用, 使用户可以轻松体验信息交流的乐趣。

又如现在众多的打车APP和租车系统, 提供的是非物质服务系统, 从本质上讲, 就是改变耗费资源的传统设计模式, 基于资源耗费与分配的考虑, 强调提供可共享的交通服务, 这种服务系统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提供了公众平台和共享服务, 区别于以往对产品和服务的单独持有。比如Uber, 设计了汽车的租赁服务和拼车服务体系, 引导消费者以租赁的方式使用汽车,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更加合理的进行选择, 从而达到资源最大利用化, 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人性化, 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

(三) 关注人性、情感和环境

在工业时代, 设计作为一种市场竞争的手段, 为了赢得更多的利润, 导致产品的目的是物而不是人, 这也就导致了产品缺乏对人性, 情感和环境的关注, 导致产品走向了过度的商业化, 然而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 进入消费时代, 人类已不仅仅只停留在最低需求, 而是越来越关注情感、人性、实现价值等。比如, 交通设计领域, 出现了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都体现了对产品除了要满足功能, 结构等物质条件, 还反映了非物质设计所提倡的人性化关怀, 以及对环境的关注。

(四) 高科技的运用

在消费社会中, 高科技迅速发展, 人们通过电子产品进行交流和沟通, 往往需要非物质的界面设计、软件和服务来支持, 产品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必不可少, 非物质设计强调产品带来的个性和情感体验。比如虚拟设计, 虚拟设计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 以机械产品为对象的设计手段。借助这样的设计手段,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传感器和多维信息环境进行更为自然的交互。在虚拟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视觉、听觉, 甚至是触觉信息, 使设计人员不仅能看到和听到产品, 而在一定程度上感觉到它的存在, 感到其表面的纹理。

Oculus Rift是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显示器。这是一款虚拟现实设备。。Oculus Rift这款虚拟现实眼镜可以通过DVI、HDMI、micro USB接口连接电脑或游戏机。在带上它之后, 使用者将看到的是另一个虚拟的世界, 并且通过双眼视差, 使用者会有很强的立体感。由于Rift眼镜当中配有陀螺仪、加速计等惯性传感器, 可以实时地感知使用者头部的位置, 并对应调整显示画面的视角, 这样一来用户就仿佛完全融入在到了这个虚拟世界当中。

四、结语

随着消费社会的出现,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对产品设计也有了新的要求, 非物质设计是设计界的变革, 它超越了物质设计, 不同于我们在工业时代所提出的物化形态设计, 它是一种新的形式。非物质设计也改变了设计师固有的观念, 和对产品的认知, 提出了产品除了功能, 结构等物质设计之外, 更多的要注重情感、人性等非物质设计。

摘要:当代消费社会区别于以往的工业时代, 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是人与产品的关系, 这也就使得产品设计逐渐地从重视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变。本文以产品为例, 分析了非物质设计的产生, 消费社会中的的产品非物质设计的体现, 提出了将非物质的设计思想应用于产品设计中。

关键词:非物质设计,消费社会,产品

参考文献

[1]迟佳.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美学特征及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2]朱建春.非物质社会背景下的设计新潮——基于非物质设计的研究[D].江南, 2008.

[3]孙从丽.非物质设计的发展趋势——强调为“情感”而进行的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7 (2) .

[4]鲁丽君, 李世国.论产品非物质设计中的内涵设计观[J].包装工程:理论, 2008 (11) .

[5]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马克·第亚尼著, 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3.物质社会人生路 篇三

关键词:命名习俗;认亲爷;亲娘;满月;百日;周岁习俗二、三朝。

命名习俗一、认亲爷、亲娘。自古以来,小孩命名一般由自家父母和长辈商议取名。在宗族社会里小孩取名遵祠堂排行命名,有的先取小名,成人后再取祠堂名。有的小孩幼时不好带,民间有认亲爹、亲娘的习惯。

小孩幼时不好带,家长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小孩五行有缺,则名中加所缺的字(金木水火土)。如小孩与生父生肖不合,要认“亲爷”,与生母生肖不合,则要认“亲娘”。被认“亲爷”、“亲娘”的人必需无子女的人,有的认讨饭人做“亲爷”、“亲娘”。

认“亲爷”、“亲娘”时,请被认的人到家里,在天井中摆起香案,被认的人站在上间,叉开两脚,边上的人抱小孩,从被认人的跨下由前向后钻过,后面一人接,意寓是被认的人生下来。要钻三记。接过小孩的人将小孩抱给其生母,说:“某人生了一个小孩,送给你,从今以后听讲些了。”仪式结束,请人吃饭,主人家要送鞋和食品等给“亲爷”或“亲娘”。

平时,“亲爷”、“亲娘”会送吃的东西来,给小孩吃。主人家要回赠礼品。有的讨饭人(“亲爷”、“亲娘”)会送饭、送米给亲儿子。主人家要回更多的米和食品给“亲爷”、“亲娘”。过时过节,对路近的“亲爷”、“亲娘”,主人家要送果、粽等食品给“亲爷”、“亲娘”。路远的他们会自己来,主人家要热情接待,并赠送礼品。

有的小孩小时不好带,会认樟树娘,要找独根的樟树,备香烛、酒肉去供樟树,在樟树上贴上小孩的名字。认过樟树娘的人,一般名字中会带一“樟”字。

有的小孩小时不好带,会认认石玄壳娘,要找村边的大岩石,备香烛、酒肉去供石玄壳,在石玄壳上贴上小孩的名字。认过石玄壳娘的人,一般名字中会带一“石玄”字。

认法清先生和认关老爷的做亲爹,认了法清先生的人名字中会带一个“法”字,认了关老爷的人,名字中有带一个“关”字。

樟树娘、石玄壳娘、法清和关老爷的人,过时过节和五月十三都要去祭拜。一般到十六岁成人后去谢了,以后就不再去祭拜。

满月、百日、周岁习俗二、三朝。小孩出生第三日称“三朝”。自古以来,民间有洗三朝、缚手骨的习俗。三朝日,要给小孩洗浴,俗称“洗三朝”。用柏、油麻壳、菖蒲、艾叶等煎汤,称“百草汤”,在房内给小孩洗浴。洗三朝要洗干净。传说,三朝洗干净了小孩长大后皮肤好些。如手挟下没洗干净,小孩长大后会狐臭;手脚没洗干净,长大手脚会开裂。

浴洗好后,给小孩穿好和尚衣,用红头绳缚小孩两胳膊,联到胸前,当中结一只戒指,俗称“缚手骨”。衣裳穿好后,将红头绳当中用剪刀剪开,胳膊结不解,防止小孩手缩进去。俗称,小孩缚了手,大起手不会骚。如果缚的时间过长,长大后做事手脚慢。农村里,看到有的小孩手骨很骚,有人会讲:“你手骨没有缚三朝。”如有人做事手脚慢,人会讲:“这个人三朝缚太多时了。”

接生娘用鸡子在小孩头上滚几下,表示小孩头圆些。用石玄壳在小孩头上滚几下,表示小孩头硬些。用绿葱在小孩头上摸几下,表示小孩长大后聪明些。接生娘边摸边讲:“哦,哦,你很会的,会险的,大起聪聪明明。”等吉利的话。之后,接生娘抱小孩拉屎,口中念:“你听讲险的,一日三队屎(小便),三日一队圬(大便)。”祝小孩清爽些,好带些。

三朝洗好,主人家在天空下设桌,摆上鸡子、酒、香烛,把安在房间里的夫人拿到出来,接生娘抱小孩,拜谢夫人娘娘,祷告夫人娘娘保佑小孩日大夜大,清洁健康。拜后,抱回生母身边,接生娘嘱咐讲:“好好陪犬娘,守犬窝,一忽睏到大天光。”农村里习惯把小孩比作小犬儿,意思小孩像犬一样,烂娴些,好带些。

4.物质社会人生路 篇四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做人要以礼义交际,以廉耻律己!

每一件美好的事情,开始都是很困难的。

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

忠诚的高尚和可敬,无与伦比。

天下事,坏于懒于私。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

行为,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做人,一时一刻要自重!

动之以情,待之以礼,立身以德,施众以义。为人以诚,律己以严,处事以恒,助人以爱。做人须懂得:心易服于德,而难服于力!

做人要靠“二礼”治天下,“三法”定江山。所谓“二礼”是:彬彬有礼讲话讲理;所谓“三法”是:想法看法做法。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心如果松散,则凡事做不成;心如果疏忽,则凡事不能专心;心如果固执,则万事不得真谛。凡事都要在心,拥有责任感是做人贵的情操!

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

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贫困中,要有忠心志气;在危难中,要有信心勇气;在富贵中,要有舍财义气;在做人中,要有浩然正气。

5.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篇五

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力量.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依赖于解决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有了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离开了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社会无法存在,人类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当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精神财富的生产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源泉,人类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活动.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发展,就没有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的历史先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的历史.人类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前提的.正如我国古人所说:食必常饱然后求其美,衣必常暖然后求其丽,居必常安然后求其乐.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从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经济学家„„都是把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起来,把群众中分散的,不完全,不系统的知识概括出来的结果.我国古代的《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是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医学,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科技成就;《诗经》和文学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民间口头文学加工创造而来.清代中期的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写作过程,就是不断从群众中采集素材的“凡所见闻,辄为笔记”的过程.从社会精神财富产生的根本源泉看,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没有精神财富的产生和发展.其次,劳动人民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在历史上,劳动人民不仅为精神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源泉和物质基础,而且直接参与了丰富多采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兵马俑,敦煌壁画,故宫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是雕版工,元代纺织技术上的革新家黄道婆是农村妇女;英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是造船工人的儿子,纺织机的珍妮,爱迪生,富兰克林,狄慈根等都是劳动人民出身.尽管劳动人民处于社会的低层,艰苦的生活条件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但仍然创造出不少科学文化成果.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丰富多采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因此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社会变革的紧要关头特别突出.一切社会变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劳动人民从旧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和愿望.因此人民群众能够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革命斗争中去,并成为革命的主力军.社会变革必须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条件,主观条件就是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或者说对人民群众教育启发和组织程度.从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变革的面越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越高,社会变革就越彻底,越深刻,历史任务就完成得越顺利.奴隶起义,农民运动,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革命,它的规模,程度,取得的效果都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觉悟与组织的情况.奴隶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斯巴达克斯率领的奴隶起义),为新兴的封建制扫清了障碍;农民运动使封建王朝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所起的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纪元(我国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任何社会变革,离开人民群众的参与,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处于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集团虽然也参加了社会变革,有时甚至是社会变革的领导者,对社会发展起了进步的推动作用,(地主阶级反对奴隶制的斗争,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的斗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革命性总是不彻底的,特别是夺取政权之后,往往就从革命转向保守和反动.因此,最终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是劳动人民.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加而展开的.人民群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我国知识分子从事脑力劳动,属于劳动人民的范畴.在现阶段,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包括知识分子的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当然,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群众活动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是辩证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活动,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应从以下三点理解。

第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等生存资料。因此,人们必须从事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若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根本无从进行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正是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这其中劳动群众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和改进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及整个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进步。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物质财富却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一,人民群众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就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还要具备仪器设备等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物质手段。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提供的。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产生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形成精神财富的认识动力。如自然科学,它是在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的课题,不断推动自然科学向前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们在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发明创造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等知识分子的创造活动。他们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中之所以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而且还在于正确集中和总结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一切科学文化创作的宝库,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个人的“创造”活动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首先,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例如: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工匠毕升发明的。南宋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就是个平凡的劳动妇女。可见,劳动群众在创造物质成果的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财富。

其次,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劳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那更是劳动群众的直接创造。如“盲人阿炳”那样的民间音乐家和“泥人张”那样的民间艺术家。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导致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必须通过革命阶级同反动阶级的斗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来实现。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社会变革时期、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社会主人和历史创造者的气概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创造力量。

第二,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是通过进行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的。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大包干”的改革就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后来在全国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就大大巩固和完善了我国农村的集体主义经济,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步伐,这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 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6.物质社会人生路 篇六

项目类别:“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项目名称: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项目负责人:徐菁菁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荆州博物馆(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荆州城门(荆州最繁华的东门)

实践时间:7月7号——7月10号

实践地点简介: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4.8万平方米。以其优美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陈列,以及考古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享誉海内外。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评选,该馆荣获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战国丝绸;吴王夫差矛;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著《算数书》和萧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汉初简牍;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该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荆州城东门,是荆州市最繁华的街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7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地点。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与我们是这么的接近,但是周围有着一幢幢高楼,与这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木屋相映成趣。路上的车是如此的少,偶尔一声鸣笛也只是稍微打破一下这里的宁静,随即便恢复,耳边剩下的只有鸟鸣的清脆声。

依旧朝前走着,木屋的尽头是一块石碑,我们仍然陶醉在刚才的景色之中。刚进去,迎面扑来的是一片苍翠的绿,一块块的石板台阶,映衬着岁月的沧桑,我们流连着,一步三望。过桥了,这桥可没有平时大伙们看到的宽广和宏伟,它只是一块厚实的石板桥,桥面上刻的不知是哪个年代的文字,人站在桥上,一种不知名的情感油然而生。桥下清澈的河水,水面上游动的鱼儿,不禁给人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感觉。这就是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周边的优美的环境,它非凡的气质,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定会吸引着更多的人。

“走啦”,大家才似乎梦醒,轻快的步伐,欢快的语调,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到了对面的岸上,“荆州市博物馆”一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被这门前的气势所震撼,停下脚步,细细观摩,这些大字在周围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打动人。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师傅走了过来,我们激动的跑了过去,还没等我们开口,大叔就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是来参观的吧”,我们急忙自我介绍了一下,并问了大叔好多关于非遗馆的问题,大叔一一作了回答,还带我们进馆内参观。

跨过一个高的门槛,空荡荡的院子,更增添了一丝的幽静。又进入了一个门,一股木质的香味儿飘来,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桌椅,两面墙上都写满了对荆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靠墙的地方摆

放着一排整齐的玻璃柜,里面有包装精美的荆州特产,绿色的包装盒给人清新的感觉;里面有荆州著名的木梳篦,人物梳篦上栩栩如生的人物令人拍手叫绝,对称的双鱼梳篦让人流连忘返;里面有荆州知名的酒,精美的包装里透着高贵,纯纯的液体中散着香醇;墙上酒的制作工序,让人眼花缭乱,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跟着大叔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条小巷,靠边上的一间算是非遗馆的藏书阁了,一堆堆的书整齐的排放,里面的工作人员正辛苦的整理着,准备尽快的借阅给前来参观的人,以便更了解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了这间房,接下来的那间算是间古屋,古代的手推车,水车……真让人大饱眼福。四面的墙上散发着古典的气息,与这现代的气息相结合,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夕阳的余晖落在窗前,洒在刻竹人的背影上,心中感叹着艺术的丰富多彩,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久,我们告别了艺博园的负责人。

第一天就在忙碌而充实中结束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回归到了原点,在古代人的文化中徘徊,在现代人的艺术中穿梭,为他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第二天(7月8号)今天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著名的楚绣大师家里,这位就是如今已71岁高龄的王孝珍老人。当我们问起老人为什么会喜欢楚绣,她说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倚在奶奶膝边看她绣花的情景,在王孝珍的眼里,奶奶绣的肚兜、鞋底是世上最美的物件。8岁她就开始拿起绣花针,跟着奶奶学“链子扣”,也就是楚绣中的锁针针法。

王孝珍读书不多,一辈子只做过两件事,绣花和务农,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从小学习的针法竟然就是楚绣的针法。而李子初这位伯乐却慧眼识珠,他买来大量刺绣书籍给王孝珍学习,还带着她参加各种刺绣学习班,组织专人来指点王孝珍绘图、配色。待王孝珍的作品日趋成熟后,2010年她向荆州市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遗的申报过程非常顺利,有了这样一次成功的经验,2013年,李子初再次替王孝珍向湖北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后,王孝珍也成为了楚绣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时间,上门找王孝珍学艺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而王孝珍一直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徒弟们。

与王孝珍一样,我们走访的另一位楚绣大师李友珍也有着与她共同的心愿,也正在为楚绣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3年10月,李友珍参加了首届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大赛,荣获“楚绣工艺传承大师”称号。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两年,而李友珍至今都深深记得比赛时紧张的气氛。

李友珍的作品越来越多,技艺越来越精湛,女儿、女婿、8岁的小孙女都成了她的楚绣针法传承人,而她的楚绣班已经有100多名学生。楚绣图案、色彩千变万化,即使同一人绣制相同纹饰的作品,也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特点,也许这就是楚绣的魅力所在,让一代代传承人爱不释手,倾心执着于此。

第三天(7月9号)

一大早,队员们就来到食堂集合,今天的主要任务是调查问卷。在队长细心的指导下,每位队员积极地讨论并记录,并最终完成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调查问卷发放为三个小组,协调进行抽样调查,向事先约定好的地点---东大门进发。

刚下车,荆州东门大街的人来人往,车流如龙,并没有遮住队员们的视线,大家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三个小组分头行动。即使天气异常炎热,但每个队员却以微笑征服了今天每个被调查的对象,几乎没有人拒绝,大家都是很认真的对待此次问卷调查,若是行色匆匆,行人也会说明理由,让我们的队员感到这次的辛苦没有一点白费。一句“谢谢”换来的是大家对彼此真诚、信任的微笑,一丝微笑肯定了队员们辛苦的价值。

将近傍晚,队员们互相帮忙,手中的空白问卷就变成了沉甸甸的成果,手捧着调查问卷在固定的地点集合,大家笑脸相对,轻松愉快的聊着。夕阳依旧,照在我们坚定的步伐上,望着手中的调查问卷,大家笑的那么灿烂,内心满是骄傲、满足和欣慰。

第四天(7月10号)

实践快要接近尾声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要进行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队员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努力的讨论,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调查问卷题目:关于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调查地点:荆州城东门

调查时间:7月9号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问卷发放:共有10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关于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

1.您知道荆州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艺博馆吗?

【A】知道【B】不清楚

2.如果知道,您有没有去过?

【A】去过【B】没有

3.您觉得您对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多吗?

【A】很多【B】一般【C】一点也不了解

4.您知道荆州的楚绣吗?

【A】知道【B】不了解

5.如果知道,您了解它与苏绣有何不同吗?

【A】了解,但不多【B】不了解

6.在暑假期间,您是否会选择和您的家人去博物馆参观游玩,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呢?

【A】会【B】不会,没时间

7.您会去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宣传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吗?【A】会【B】可能【C】不会

调查结果分析:

1.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人不知道荆州的楚绣;对荆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很多的人几乎没有,而对于已经商品化的乱针绣似乎很了解;有很多人愿意去多了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但是这也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2010年的世博会,大多数人表示会去看,甚至已有一些人已经买好了票。

2.通过调查结果启示,(一)社会因素,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现在的人们整天为了工作,起早忙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多了解,所以更谈不上保护。

(二)环境因素,由于荆州的博物馆离市区很远,一般人不知道还有这个地方,即使环境优美,是一个工作之余散心的好地方,远离这里的人们还是不会来到这里。

(三)人为因素,在我认为,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博物馆已开放数年,却还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的确是个令人遗憾的地方。

3.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一)我认为,在每个大公司中,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

(二)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在荆州的人欣赏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博物馆内的部分艺术品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

(三)大力进行口头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荆州楚绣很荆州博物馆,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它是个休息加旅游的好地方。

队员互相帮助,这体现的是团结;行人积极参与,这体现的是信任,而这所有的一切,就在这短短四天中,像电影一样呈现了。

7.物质社会人生路 篇七

非物质性在日文中称为“脱物质性” (由日本东京造型大学教授益田提出) , 非物质性也是相对于物质性而言的。而“非物质主义”则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物质性是由人决定的, 离开了人, 物质就没有意义了。[3]也即是“物质性”表达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本方面, 物质是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实在, 可由我们赋予它艺术性与精神性的东西;而人是主体, 可以从脱离物质的更高层面, 以全新的观念去认识社会与改造社会。在非物质社会中, 产品的设计对象已经从单一的功能表达转向设计观念的多元化表现, 而产品本身却被无形化、虚拟化, 它的物质特征正逐渐被替代或消失。[4]比如在“日本和服展”中大部分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空灵、非物质主义和无形等设计观念。

工业时代的产品设计是指关于“物”的设计, 它是研究“人与物”的关系, 其实质是改进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的和谐, 进而创造新的、更合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而非物质社会中的产品设计则要求研究“人与非物”的关系, 并按照设计方法研究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环境的影响。[5]从概念上来说, 非物质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非物质化的设计的产物, 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 在后工业时代, 服务、虚拟、数字化等设计成为非物质的设计形态。也就是说, 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某个产品, 它也可以是一种方法, 一种程序, 一种制度或一种服务。其最终目标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 在物质基础上实现非物质生存状态。这就是“非物质主义”设计理念所倡导的“资源共享, 其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产品本身”。[6]譬如美国的微软 (Microsoft) 公司称得上是一个非物质时代的标志, 微软生产的Windows系列软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为全世界服务对象的虚拟的平台, 可以说微软的“服务”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也为人类的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里谈的“消费服务”就是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以产品为基础, 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也即是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和回收产品的全过程, 用户选择产品、使用产品、按服务付费的消费理念。关于消费服务,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 它一直与设计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时期的设计思想都会受到其消费主客体的影响, 如大工业化的美国建立“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这与“为平民设计”的宗旨已背道而驰;[7]而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段》中提出了自动机器体系的概念, 认为自动机器体系“是最完善、最适当的机器体系形式, 只有它才使机器成为体系”, [8]使一些学者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机工学理论的影响下, 提出了“机器中心论”的设计思想, 更是违背了“人本思想”的消费观念, 这也促成了极具颠覆力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意大利激进设计集团“孟菲斯”认为功能一方面不是绝对的, 而是有生命的, 发展着的, 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可能关系;二是功能不仅是物质上的, 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产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 更要有文化内涵, 使产品成为特定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9]从各种设计运动的产生来看, 也往往是由于运动的发起者有感于消费主客体, 才使得设计思想不断地发生改变, 推演出不同的设计流派和风格。

在信息社会里, 产品的消费观念与人的生存状态的相互碰撞已显得更加引人关注。人们除了满足必要的物质文化外, 更多关注的是附着在产品上的精神文化。这也是非物质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注重消费服务”的设计理念。非物质设计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 它的理念不仅是一种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设计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消费方式, 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表达了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10]正如大众甲壳虫汽车的策划师巴里·谢泼德说:“制造商意识到, 顾客寻找的不只是产品的功能。他们要买的东西, 必须能够体现主人的某个特点。”其消费服务的主要层面正是从精神上调节人的身心, 使人们能够切实地享受生活。

目前, 产品消费是我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对于生产商和厂家而言, 它们只管生产和销售产品, 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使用产品, 直到产品使用寿命终结才将该产品废弃处理。而非物质主义则是以产品为基础, 强调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它有别于传统的产品消费模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人存在占有欲望, 他们占有并使用产品后就存在着独立使用权, 这样会使产品没能充分利用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而“非物质主义”使人们共同享有产品, 消费的是服务, 并以服务量衡量终端用户群的使用效率, 扩大利用率与资源整合, 以便满足有服务需要的客户群体;其次, “非物质主义”的生产商着重点将从旧貌换新颜的消费观逐渐转为减少消耗理念, 使生产者节约生产成本, 也顾及了生态系统, 比如废物再利用或有用部件的回收再利用等等;最后, “非物质主义”的用户以服务量付费, 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的先占有有使用的闲置浪费, 迫使终端用户自动承担产品的使用效率, 使生产商与终端用户共同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义务。[11]

对于非物质设计时代的产品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产品功能的超级化。它既有物质产品, 又有非物质产品。即使是物质产品, 其功能层次也各不相同, 大多数产品已具备超级多功能, 甚至有的具备了虚拟功能。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功能超级化手机即将进入3G时代, 该产品的功能超级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也满足人们选择的多样性, 然而多数产品都进行这种功能组合后, 人们在选择产品时就会无比盲目, 同时它也会带来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第二个变化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转变为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服务, 为的是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第三个变化是使设计与消费服务进行直接对话与交融。例如, 我们在情感上需要机器人完全智能化, 甚至可以像人一样进行思考并取代人的工作, 这样的机器人当然更能满足人的情感和需要。但是当机器变得和人一样对社会造成破坏的时候, 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再从产品功能的角度来看, 个性和情感需要更多是一种定制的产品, 而不是简单的功能组合, 即使当初获得一种功能超级化产品, 满足感也会很快消失。因此在当代非物质社会, 需要共享资源、整合资源, 倡导消费服务观念, 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总之, 非物质社会里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设计的发展, 彼此交流的渠道逐渐被网络所取代, 从另一方面讲也导致了人间的淡漠与疏离, 人与人之间变得缺少责任心与互助心, 这相悖于人的情感需求。因此, 非物质社会中产品的消费服务观念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未来的产品设计与消费趋向, 更多是关注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人类社会问题以及生态文化等, 这些是目前的产品设计本身不能给予的。 (美) Donald Norman认为最好的设计不一定是一个物品、空间或结构, 它是一个过程——动态的和可以修改的过程。产品设计是一项社会活动, 特别是在当今非物质社会里, 需要每个设计师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消费服务观念, 建立产品设计-环境-系统的思想, 使产品设计与人本和生态建立起和谐互融的关系。

摘要: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对产品的消费模式已呈现出消费服务的新趋势。本文通过探析人们在工业时代的产品设计与消费理念, 阐释了现代信息社会中产品的设计思想与消费服务观, 以期为非物质社会中的产品寻求新的设计理念与消费观念。

8.物质社会人生路 篇八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标准

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怎样量化和评价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引导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初步构想。

一、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标准的意义

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标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可以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政府的科学决策是关键。而政府的科学决策需要构建科学、规范、完整的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监测信息,使他们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第二,可以避免脱离实际任意拔高。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新农村。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我们虽然已基本走完了前一个趋向的路程,但正处在转向第二个趋向的拐点上(钱纳里模型);同时,我国农业尚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在指标设定上,不能任意拔高建设新农村的标准,否则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脱离了我们现在可能拥有的物力和财力,这种脱离实际的事从来都不可能实现。假如硬要脱离现实,强力推进,那只能是把“新建设”搞成“新破坏”,这样的教训太深刻。

第三,可以避免急于求成。我们要建设的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最大的、最基本的国情就是农村人口众多(9亿),超过了非洲人口总和(8.6亿),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建设步骤上,不能操之过急,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建设新农村也是一个较长的奋斗过程,需要几十年或更多的时间,需要作长期的努力。我们制定政策,出台措施,乃至实施具体工作,都必须作较长的打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二、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评价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构建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与系统性。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它包括农村经济、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情况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所选择的各个指标之间,必须要形成一个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全方位反映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

2.可比性。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纵向测算一个地区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又要能进行横向比较不同地区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差异,使各地在对比中找差距,对比中出对策,对比中求发展。

3.可操作性。构建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模糊的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以便为制定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度量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过于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

4.独立性。反映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进程情况的指标较多,这些指标间彼此可能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挑选一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注意所选指标间的相关性问题,所选择的指标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5.以人为本。“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的农民,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构建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评价标准值的确定

本指标体系的统计口径范围以县(市、区)为总体,涉及到农村人口应为本县(市、区)范围内的常住农村居民。部分指标的标准值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标的标准值作为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最低标准。

1.能源利用率。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搞好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如推广节煤炉、改造乡镇工业锅炉、改造砖瓦窑、开发利用新能源等。使能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农村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从全社会从业人员产业结构看,2000年全国平均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为50%,目前我国该指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较高。根据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设定非农从业人员比重标准值为80%以上,略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76%的平均水平。

3.农村创业型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即指除粮食作物收入以外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包括经济作物收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创业型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越高,农民收入的增长机制就越牢固。根据对近几年农民收入构成的分析和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要求,我们把创业型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设定为70%比较适宜。

4.生产无公害食品达标率。即农民生产的食品中无公害食品的比重。在我国,同时存在着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种食品标准体系,对于三者的关系,可以用“金字塔”来形容,从塔底到塔尖依次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食品纯天然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级,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而AA级绿色食品完全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无公害食品是针对我国当前消费市场上各种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的情况提出来的,其宗旨是保障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更大众化、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因此从目前我国食品状况看,建立无公害食品应当是建设新农村的最低要求和标准,其标准值要达到100%。

5.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是满足生活需求的物质基础,这是反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以全面小康社会设定的标准值为建设新农村的最低标准,因此设定为8000元以上。

6.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84年~2004年间,“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总量达到108亿平方米,但农村仍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20年间农宅已拆了三四茬,造成了农民财富的大量浪费甚至返贫。”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照搬城市的做法,应当走出独特的发展建设之路。参照世界各国人均居住情况,并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等基本国情,人均居住标准不宜定得过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以不低于40平方米/人为宜。

7.农民养老保险覆盖面。随着社会进步,在城镇普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可用农村60岁以上参加养老保险人口所占比重表示。根据调查,河北省目前约在12%左右,标准值设定为80%以上。

8.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民享受医疗等卫生健康保障,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主要靠农村合作医疗。通过县、镇(乡)和村三级医疗机构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力度,使农村人人都参加并享受合作医疗成果。由于过去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许多地方已经中断,近年一些地方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对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而言,按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计算,其标准值设定为95%以上。

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共2000多个县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985万人。”实行农村最低保障制度既要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又要不养懒汉。为准确核定保障对象,在具体操作中应采取调查摸底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既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要结合当地收入和消费的水平,是动态的,确保低保对象基本生活的需要。因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设定为上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与衣着消费之和乘以近五年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

10.村民住房入区率。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逐步建设新村庄,让农村居民居住逐步集中,并进行社区化管理,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设定村民住房入区率就是反映各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从长远目标看,所有农村居民都应当入住新村庄,因此设定95%以上的入区率较为合理。

11.村庄硬质道路通达率。新村庄之间的硬质道路交通是建设新农村的要内容,并且通达率必须达到100%。

12.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即由生活垃圾处理率、商业网点覆盖率、医疗卫生配套率和文化娱乐活动场所配套率四部分构成,各占25%。生活垃圾处理率主要是针对集中小区而言,原则上新农村建设的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达到100%。商业网点覆盖率主要是指每个小区要具有一定规模为居民服务的放心超市和便利商业网点。医疗卫生配套是保障居民正常小病就医的基本条件,按人口计算,每千人配套一个要有2名以上医疗人员的诊所。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配套建设是提高农村居民业余生活质量的标志,包括文化图书室、体育活动休闲场所等,原则上每个小区都应当配备一个图书室和一个体育休闲场所。从对上述几项子指标分析,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的标准值应当为100%。

13.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安全饮用水是重要的保证,建设新农村必须确保每位农村居民能够饮用安全水,因此普及率要达到100%。

14.农村公共财政投入比重。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能否及时到位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以每年15%的财政收入增速计算,到2020年的15年累计公共财政收入将达到150万亿,以全国农户2.7亿户,每户公共财政支持2万元计算,到2020年初步建成新农村,约需公共财政投入5.4万亿,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3.6%,占财政收入对农业支出的40%(“十五”时期财政收入对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收入的9%),因此,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重设定在3.5%。

15.村庄绿化覆盖率。以全面小康社会中城市绿化覆盖率为标准,定为40%。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R.2006.2.14

[2]唐骁鹏林琳合:中国新农村建设方略[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1.2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2006.2.21

[4]刘日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性设计[N].农民日报,2007.3.1

[5]孙勇:建立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体系[N].经济日报,2006.12.15

上一篇:企业上市实施方案下一篇:计算机毕业设计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