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冷水与热水》教案

2024-09-14

三年级科学:《冷水与热水》教案(共4篇)

1.三年级科学:《冷水与热水》教案 篇一

教 材 :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

1、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2、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曲线图,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教学重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

分组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锥形瓶、温度计、冷水、热水、保温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水和热水。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下面实验做好铺垫。




三、明确思路,进行实验。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2、讲解实验方法。(播放课件)




(1)测量两个容器中水的初始温度。




(2)把盛有冷水的锥形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3)把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调整温度计的位置。




(4)用保温板盖住杯口。




(5)观测冷水和热水每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





学生认识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分工情况。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分组组装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以小组形式组装实验模型,做实验,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找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





实验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的能力。




四、整理数据,归纳结论。




1、教师讲解曲线图的绘制。




2、从曲线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3、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绘制曲线图。




观察、分析曲线图,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对实验现象及数据的分析,通过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学习用曲线图整理实验信息,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巩固运用。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三年级科学:《冷水与热水》教案 篇二

课 题

生物与非生物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描述生物的特征,能说出生物与主生物的主要区别。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納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舌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有生活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納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或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图片中两只狗,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1.简单描述一下,填写到书上(如图所示)。找一位同学说一下。

2.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在生长发育、繁殖、食物、运动等方面分析。

3.得出结论。狗能够生长、能够繁殖、会吃东西和喝水,会跑会跳;而玩具狗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不会吃食物和喝水,有的玩具狗能会简单的动作。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活动一: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实验任务单:

用放大镜观察大豆和石子,比较它们的不同。

取两个碟子或者两个纸杯,一个放入几粒豆子,一个放入几颗石子。向两个碟子里加入一样多的水,保持豆子湿润。连续观察几天,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大家这几天已经进行了大豆和石子的实验,通过实验大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请大家说一下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明了什么?

2.小结: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说明豆子是生物而石子是非生物。

活动二: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

师: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两个有没有相同点呢?

大家先思考一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1)它们是否都能生长?

(2)是否都能繁殖?

(3)是否都需要水?

(4)是否都需要营养?

汇报:指定同学回答。

小结: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

现在我们知道豆子、猫、蒲公英和狗都是生物,石子和玩具狗是非生物。我们现在试着说一下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特点?

生物:能生长能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生长过程不需要水和营养。

三、拓展延伸

机器人是生物吗?说一下你的理由。

1.出示:机器人的图片。

2.判断:机器人是生物吗?并说明理由。

3.交流:集体交流判断的结果,并互相补充和评价。

如果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可以临时将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两个组进行简单辩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和理由。对于个别学生可能会质疑机器人需要补充能量、根据指令完成动作,与生物特征混淆的情况,需要指出机器人并不具备的生命现象,如没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特征,所以不是生物。)

四、课下作业

1.举出生物和非生物各5个例子。

2.课后调查:同学们,校园中有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让我们课下到校园中找一找吧!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树与草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感官并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树和草的外部形态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说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种子及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适宜的温度、阳光、水、空气和营养物质等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能以实验现象和结果为依据,实事求是地记录科学事实。

教学准备

课件、大蒜、花盆、喷壶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大家认识下面的这些植物吗?简单的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出示课件)

二、新课学习

(一)观察草和树

同学们,想一想要想寻找树和草的共同特征,我们需要观察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观察草和树各自有什么特点,然后比较草和树有什么相同点。

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和种子这些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

(2)采用看、闻、摸、测量等方法观察植物,可以参考如下表格,绘制轮廓图时,要实事求是地描绘植物的根、茎、叶等主要器官特征。

名称照片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征

蟋蟀草根比较细、比较多。

叶片平展,细长条形。

茎秆丛生,茎的顶端有2-7个指状花穗。

小草的相同特点:

名称照片特征

桃树树的主干不太高,茎比较硬。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叶子为长椭圆形。

通常花瓣为5片,也有很多桃树品种为重瓣花,果实里有硬核。

大树的相同特点:

师:大树与小草有哪些共同特点?

树与草都是植物,都有根、茎、叶、花和种子,它们的生长和生存都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通过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植物一般都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

植物是由_______、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思考题:

什么叫草质茎?什么叫木质茎?

草的茎很软,叫草质茎。树的茎和枝干很硬,叫木质茎。

(二)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

【实验任务单】

实验目的:探究大蒜的生长条件。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4个同样材质、同样大小的花盆(也可以使用碟子或者纸杯),每个容器里放2-4株大蒜苗。

试验步骤:将四个花盆(碟子或纸杯)标上1、2、3、4号,按着下面的方法进行实验。

无光组:将1号蒜苗种在土壤中,浇水后用一个不透光的纸盒罩住,确保蒜苗不照到阳光。

无水组:将2号蒜苗种在土壤中,有光照,不能浇水。

无营养组:3号盆不加土壤,有光,只浇无营养的蒸馏水(在家中用矿泉水代替)。

正常培养组:4号盆的蒜苗种入土壤中,有光照,要浇水。

在表格中记录大蒜苗的生长情况:(此表需要记录在科学本上,也可以拍照记录,但是表格也要填写)

大蒜苗无光无水无营养正常培养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八天

……

课前同学们已经种植了大蒜,下面就一起来展示一下大家的实验结果。汇报时可以根据蒜苗的高度、颜色等特征来描述。

思考:无光照和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水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无营养与正常培养的蒜苗生长情况有哪些不同?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大蒜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三)小结与实践运用

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我们发现植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

2、科学探究目标: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并不算很难。

教学重点

能列举出三种以上的经济作物,能列举玉米作为生产原料的实例。

教学难点

能围绕植物的用途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多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的图片或者实物)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2.学生观察后交流。

3.提问:我们本地有哪些重要的植物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调查当地植物的种类。

(1)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

①讲解: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为了便于查找,我们可以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保存。准备几张同样大小的卡片纸,最好有横格线;先写上植物的名称,然后填写植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用途等信息,每一张卡片填写一种植物,多张卡片编号排列。

②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记录植物的资料卡片,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展示制作的资料卡片。

(3)分类:引导学生比较调查的植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別并进行分类。

①讲解:有些植物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如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子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常被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和提取蛋白质;花生是优质的油料作物,对人体心血管有益,能降低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很好的药用和食疗价值:棉花能制成各种织物,棉织物坚韧耐磨、穿着舒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它既是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还是含高蛋白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等。人们把这类农作物称为经济作物。

②学生根据经济作物的特点,先判断当地的植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再根据具体用途进行分类,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4)总结: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物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

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

(1)引导:一种植物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出多种商品,你们知道玉米可以用作哪些产品的原料吗?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活动2“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原材料”的资料,将阅读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玉米能够食用、制药、制成饲料、酿酒,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玉米茎和叶编制成椅垫、笔筒、拖鞋等手工艺品。

(4)总结:播放其他植物可以用作多种产品原料的视频(甘蔗、大豆等)。

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引导:很多植物有防病、治病的药用价值,比如人参、枸杞、薄荷等。我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栽培都有悠久的历史。

播放:体现植物药用价值的课件。

作业:课后查阅有关植物药用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药用植物资料卡片与大家分享。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种类繁多的动物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型。

2、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并不困难。

教学重点

能说出某一种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珍惜动物。

教学难点

能利用表格等方式记录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青蛙和鱼等骨骼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分类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用手摸一摸你的后背中间,是不是有一根硬硬的脊柱呢?

人类的脊柱是由33块椎骨组成的,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观察书上(10页)图片,看看那些动物也具有类似的脊柱。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图中的动物,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它们分别是:鱼、乌贼、蝴蝶、蝗虫(蚂蚱)、蜈蚣、青蛙、蚯蚓、蜘蛛、蜗牛、猎豹、海螺、女巫骨螺、螃蟹、蛇

我看到的有脊柱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都是 脊椎 动物。

思考: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小结:动物分为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脊椎动物有脊椎或脊柱,而无脊椎动物没有。

脊椎动物的例子有人类、狗、猫和鸟。无脊椎动物的例子有扁虫、软体动物、海胆和昆虫。

2.给小猴子找亲戚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1)提出问题,明确任务

师:小猴子大家都很熟悉,它有什么特征呢?

哪些小动物和小猴子相似呢?首先我们先把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看看哪几种动物和小猴子有相同的特征。(出示表格)

小猴子体温恒定,有牙齿和骨骼,皮肤上有毛。以上表格中有哪些动物和小猴子具有相同的特征呢?就把这些动物与小猴子归为一类。

狗和兔子与小猴是亲戚,它们具有相同的特征。同属于哺乳类动物。

三、搜集资料

课下搜集珍稀动物资料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种类繁多的动物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识别常见动物的类型。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动物某些特征的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的类别产生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并不困难。

教学重点

能说出某一种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列举两种以上我国珍惜动物。

教学难点

能利用表格等方式记录整理动物特征的信息。

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青蛙和鱼等骨骼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动物图片,同学们都认识课件中的这些动物吗?如果我们给它们分类,你觉得哪些动物可以分为一类?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帮小猴子找亲戚的方法试着说一说。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给动物分类

如何给动物分类:

(1)制定标准:比较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有什么不同,根据不同点制定分类标准。

(2)分类:判断某种动物是否符合该标准,如果符合该标准就归为一类。

学生汇报,其他人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结果一致,并进行补充和修改。

2.调查我国的珍稀动物

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调查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保护动物。制作资料卡片,说出它们分布区域和生活习性,填写下面的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我国都有哪些珍稀动物,除了上面的几种在列举三种:

3.猜动物名称

(1)是熊爱吃素,常在竹林住。整天睡不醒,六指能爬树。()

(2)不论平地与山川,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

三、拓展延伸

1.认识珍稀动物

为什么动物会这样稀少?

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的变化,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二是一些不法分子的乱捕乱杀,致使数量逐渐减少。

2.提出保护建议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报数珍稀动物呢?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昆虫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昆虫的共同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能举例说出昆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

能根据常见的昆虫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并制订观察、调查昆虫的计划。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搜集有关昆虫的科学事实,并用资料卡的形式呈现调查的结果,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昆虫共同特征的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我们身边的昆虫是非常多的,它们形态各异,但彼此又有很多共同之处。看,这些昆虫你都认识吗?(教师课件出示蟋蟀、蝗虫、蜻蜓、青刺蛾等图片。)

2.提问:你认识哪些昆虫?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昆虫的形态。

(1)提出问题:蝗虫、金龟子、蜻蜓和黄蜂的外部形态和结构有什么特征呢?

(2)掌握方法:教师讲解观察的方法。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它们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再分别观察每个部分有哪些特征;最后根据资料了解昆虫吃什么食物等其他特点。教学中观察昆虫标本时,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另外不要直接触碰到昆虫标本,因为有些昆虫自身有刺或者有毒。

(3)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给予帮助。

(4)分析比较: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较蝗虫、金龟子、蜻蜓、黄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归纳总结: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2对翅,1对触角。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调查当地常见的昆虫。

(1)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当地有哪些昆虫呢?这些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2)整理资料:学生在小组内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资料卡。

(3)汇报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汇报,统计当地常见的昆虫约有多少种,并分析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有哪些,有害的昆虫有哪些。

(4)归纳结论: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明确任务。

引导: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虫子吗?(出示面包虫图片)它叫面包虫,它也是一种昆虫。有的同学会产生疑问,它怎么没有昆虫的特征呢?让我们通过饲养来观察它们的变化吧!

2.掌握方法。

讲解:每组准备一只广口瓶,向其中加入麦麸,然后往瓶中放入5只面包虫。瓶中麦麸基本吃完时,要筛除虫类(可用细窗纱当筛子);以后每3-5天筛除一次虫粪,同时投喂1次麦麸,投入量以3-5天能被食尽为准。

提示:不要伤害面包虫。

3.饲养观察。

饲养面包虫,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

4.汇报交流。

等待面包虫成虫之后,集体交流观察的结果。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仙人掌与莲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两个谜语。

(1)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打一植物)

(2)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打一植物)

2.引导:在自然界中,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水中(出示沙漠里生长的仙人掌、池塘里生长的莲的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3.提问:仙人掌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沙漠生活?莲有哪些特点能帮助它适应在水里生活?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

假设:仙人掌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沙漠里生活;莲的叶子和茎可能让它适合在水里生活。

(三)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掌握实验方法。

(1)出示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①选择两盆长势相似的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分别浇透水。

②分别给盆栽仙人掌和盆栽莲的叶片套上透明塑料袋,把袋口扎紧。

③将两盆植物放在阳光可以照射到的窗台上,每隔3小时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思考:实验时能不能用塑料袋将花盆一起套上?

(不可以,如果将花盆一起套上,花盆中土壤里的水分也要蒸发,对实验会造成干扰。)

(3)温馨提示。

①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②透明塑料袋应比盆栽植物略大一些。

③实验过程中,当看到两组塑料袋上小水滴多少的明显区别时,即可停止实验。

④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去掉套在植物上的塑料袋,以免因过度蒸腾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学生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此环节可以安排在课前进行,教师也可以提前做实验并每间隔3小时进行拍照,用照片的形式将实验现象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汇报:说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讨论:

(1)仙人掌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比莲上套的塑料袋内的水滴少,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仙人掌蒸发的水会少一些?莲蒸发的水会多一些呢?

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外界条件,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通过减少蒸腾作用,为自身保存水分;莲生活在水里,水里空气比较少,通过加大蒸腾作用,可以从水里吸收更多的空气。

(五)课堂小结,综合评价

1.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地方?

2.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小组或个人。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仙人掌与莲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仙人掌和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实验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能根据植物生长的环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并进行假设。

教学难点

能根据仙人掌和莲的形态与结构,分析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观看图片(出示仙人掌和莲的各部分结构图),大家找一找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这些部分。(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莲的根状茎是藕。)

2.提问: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沙漠或水中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讲解: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盆栽仙人掌、盆栽莲和藕,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它们的形态和结构吧!

2.出示:观察方法。

①看外观:颜色、形状、薄厚、大小等。

②手感:软硬、粗糙程度等。

③看内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切开,观察颜色、纹理等。

(可以用小刀把仙人掌的茎、莲的叶柄、藕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观察内部结构。)

3.出示:注意事项。

①仙人掌有很多刺,实验过程中要小心,防止被扎伤。

②使用小刀切开植物时,注意使用安全。

③用小刀切开仙人掌的茎时,可以选择茎的一小节,分别进行横切和纵切。

4.学生观察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的特点,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如果条件不允许,准备观察材料困难,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教学。)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说说仙人掌和莲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1)仙人掌的刺、肉质茎、发达的根系是怎样帮助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2)莲薄而大的叶子、叶柄和藕中的小孔是怎样帮助莲适应水生环境的。

3.总结: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

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推想植物的生活环境。

①出示:生石花、水瓶树、棕树的图片。

②推想: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③交流:学生推理它们的生活环境,并说明理由。

2.种植仙人掌和莲。

(1)谈话:我们知道仙人掌适合生活在干旱的沙漠,莲适合生活在水里,如果它们的生活环境对调一下,会怎么样?

(2)出示:实验方法的课件。

①在一个花盆中种植仙人掌,另一个花盆中种植莲。

②每天给仙人掌浇大量的水,不给莲浇水。

③将仙人掌和莲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同一环境中。

④连续观察一周,每天记录仙人掌和莲的生长变化。

(3)实验:课后学生动手实验,并坚持观察记录。

(4)展示: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

(5)总结: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危及植物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植物生长的环境。

(教师注意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燕子南飞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燕子迁徙的过程及其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和怎样迁徙的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燕子南飞的原因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

能说出什么是迁徙,以及迁徙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燕子的生活规律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情景与问题

师:冬去春来我们看到成群结队的燕子飞回了北方,大家知道为什么燕子要从北飞到南,又从南飞到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活动一 调查燕子生活规律

1.根据课前阅读的资料,将燕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记录下来。

2.提出问题

提问:燕子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燕子的食物是什么?燕子在什么时候北迁,南迁和繁殖?

3.快速阅读自己整理的资料找到答案。

4.汇报交流

5.将我们获得的信息填写到科学活动手册第9页中

6.得出结论

燕子生活周期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北迁 求偶 筑巢 孵化

越冬 南迁 集群 育雏

播放:燕子迁徙规律的录像。

师:每到天气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每到天气渐暖的春天,燕子又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回北方,我们把动物的这种因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的行为叫做迁徙。

活动二 查阅燕子迁徙路线图

1.提出问题

燕子是怎样迁徙的?在迁徙过程中,燕子在繁殖地、迁徙距离、越冬地会进行哪些主要活动?停留多长时间?

请大家根据视频和阅读资料完成书中的表格。

2.汇报整理后的资料

3.得出结论

讨论:迁徙对燕子生存有什么意义?

小结:迁徙是鸟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鸟类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食物短缺。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请大家设计一份爱鸟宣传语。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动物的换毛与换羽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

2、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绒毛和针毛以及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换毛、换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春天和冬天绵羊换毛的图片。

2.引导:冬去春来,气温上升,绵羊脱下了旧的“衣服”,换上了“新装”。隆冬季节,寒风刺骨,绵羊又换上了“棉衣”。绵羊春天穿上“新装”和冬天换上“棉衣”都是绵羊在换毛。

3.提问:绵羊为什么会在春天和秋天换毛呢?

(二)联系实际,观察研究

1.引导: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羊绒衫(毛毛衫)和羊毛衫(针毛毛衫),它们都是用羊的毛织成的,它们的保暖程度一样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的秘密。

2.观察方法:用手触摸绒毛毛衫和针毛毛衫,用放大镜观察绒毛与针毛的形态。

放大镜使用方法:将放大镜靠近所要观察的物体,沿着眼睛和物体的直线方向,缓慢移动放大镜,直到观察到清楚的物体为止。

3.注意事项:使用放大镜时,要轻拿轻放,不要触碰到桌角等坚硬物体;不要在强光下对着自己的皮肤或者易燃品,防止灼伤或者使易燃品燃烧。

4.学生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三)交流汇报,归纳总结

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绒毛和针毛的形态、触感。

2.讲解:针毛长而坚韧,具有保护作用。绒毛位于针毛的下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保温性强。冬天,动物的绒毛会增多,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3.讨论:绵羊冬天换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小结:冬天天气寒冷,绵羊换毛时,绒毛增多,保温性更强,可以抵御寒冷。

(四)结合实际,应用拓展

1.提问:除了绵羊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在冬天换毛?

北极熊、狼、狗熊、马、牛等。

2.讨论:牧民一般会在什么时间给绵羊剪毛,为什么?

绵羊剪毛的时间与次数,应根据气候、品种、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的好坏等条件来决定。一般每年剪毛次,第一次在4至5月份,第二次在9至10月份,剪毛主要是为了防止寄生虫和虱子的滋生,让羊毛不会缠绕在一起。春季剪毛过早容易使羊受凉生病,过晚会使剪下的毛变短,被蚊蝇叮咬,影响绵羊吃草和休息。秋季剪毛会增加绵羊换毛的速度,短毛换成长毛,身体会加速贮存脂肪。

3.总结:教师总结本课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小组和个人。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动物的换毛与换羽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

2、科学探究目标:能观察、比较绵羊的绒毛和针毛以及雷鸟四季羽毛的区别。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动物换毛、换羽的原因产生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本课比较容易。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羊换毛的照片,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换毛、换羽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①燕子、绵羊会通过什么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

②动物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季节的变化?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提问:雷鸟的毛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出示图片,展示冬季的雷鸟、春季的雷鸟、秋季的雷鸟。)

2.学生观察并描述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的底色。

(三)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1.汇报: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雷鸟的羽毛颜色与环境底色有什么相同之处。

2.讨论:雷鸟换羽的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冬天雷鸟毛色为雪白色,春季为灰褐色,秋季为黄栗色,都和所处的环境颜色保持相近。像雷鸟这样,为了适应生活环境、避免受到天敌攻击而具有的与环境相似的色彩,被称之为保护色。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

提问:北极熊是如何御寒的?体型的大小与散热快慢有关系吗?

2.掌握方法。

出示:实验方法课件或视频。

①组装实验装置,利用铁架台将温度计悬挂,温度计下方分别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置50mL、200mL的烧杯。

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温度的热水,水面距离烧杯口1厘米左右。

③用温度计每隔3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注意事项:

①烧杯、温度计是玻璃仪器,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②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下面的红色液泡不要触碰到烧杯的底和侧壁。

③使用温度计读数时,眼睛应该平视。

3.实验观察。

学生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中。

4.汇报交流。

①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②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不同地域的熊的体重与周围温度有什么关系。

(出示标示北极熊、黑熊、马来熊的生活地区和体重的图片。)

5.得出结论。

①总结:体重最大的北极熊散热慢,能抵御寒冷,适宜生活在北极。体重最小的马来熊散热快,能抵御炎热,适宜生活在东南亚。体重居中的黑熊散热能力居中,适宜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

②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动物的特殊感官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鱼通过侧线,蝙蝠通过喉发出的超声波,响尾蛇通过“热眼”来感知环境。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探究动物靠什么器官感知环境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没有积累到这些知识,学习起来较为陌生。

教学重点

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获取鱼通过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获取蝙蝠、响尾蛇靠什么感知环境的事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在自然界中徒手抓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蹑手蹑脚地靠近水塘,鱼儿还是迅速地逃离了。

2.提问:水中的鱼是如何感知危险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探究鱼如何感知危险。

(1)观察图片,认识鱼的侧线。

观察鲫鱼的身体,寻找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用放大镜观察鱼的侧线。

(鱼的侧线在鱼身体的两侧,由许多小孔组成。)

(2)实验观察,探究鱼侧线的作用。

①掌握实验方法。

A.将两条鲫鱼同时放入鱼缸中,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反应。

B.取出一条鱼,将凡士林涂抹在它的两侧侧线处,再放回鱼缸。

C.重复三次用手拍打水面,观察两条鱼的行为变化。

②温馨提示。

A.两条鲫鱼应大小相似。

B.前后几次用手拍打水面时应保持用力大小一样。

C.涂抹凡土林时,掌握好用力大小,以免用力过大造成鱼鳞脱落。

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洗掉涂抹在鱼侧线处的凡土林。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③学生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

④得出结论:鱼的侧线是一种特殊感官,不仅能感知水体的震动,还能感知水温和水流的方向。

2.了解蝙蝠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1)提出问题:蝙蝠能借助“回声定位”在黑夜中捕捉飞蛾,它是靠什么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2)阅读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图片、阅读资料,查找问题的答案。

(3)整理资料:学生根据阅读的结果将蝙蝠“回声定位”的器官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中。(如图)

(4)得出结论:蝙蝠在黑夜中捕捉飞蛾时需要喉、耳朵的参与。一边飞,一边从喉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可以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传播,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感知物体,改变飞行的方向了。

蝙蝠飞行时,常常是张着嘴的,如果堵上它的嘴巴或耳朵,它便会撞到墙上。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等科技产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出问题:响尾蛇是怎样敏捷地捕食田鼠和其他小动物的?

2.查阅资料:是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在仿生学上有哪些应用?哪些动物可以感受到红外线?

3.得出结论:响尾蛇有一种特殊感官,被称为“热眼”。不是所有的蛇都有“热眼”,“热眼”的仿生学应用有红外成像仪、红外传感器、响尾蛇导弹等。绝大多数的变温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红外线。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1.引导:说说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需要努力的地方?

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

2.教师综合评价各组的表现,并对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蜜蜂传粉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知识有生活常识的积累,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蜜蜂在花中采蜜的图片。

引导:蜜蜂总是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它们在采集花粉与花蜜。蜜蜂采蜜的同时对植物的花朵有哪些影响呢?

(蜜蜂可以帮助花朵传粉。)

提问:蜜蜂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的?哪些花朵需要蜜蜂的帮助?

(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

1.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①将捕捉到的蜜蜂放到一个透气的透明玻璃瓶中。

②用放大镜观察蜜蜂的身体部位(重点观察蜜蜂的后腿部位),找出它的传粉结构。

(2)出示注意事项:

①观察过程中不要将瓶打开,以免蜇伤自己。

②观察后将蜜蜂放回大自然。

2.观察记录。

根据观察方法,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三)分析事实,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蜜蜂使用身体上的哪些器官传播花粉?

小结:蜜蜂的传粉结构是后脚膨大的附节与外侧的凹槽形成一个“花粉筐”,蜜蜂利用“花粉筐”采集和传播花粉。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蜜蜂传粉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并获取蜜蜂的身体结构和虫媒花特征的相关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表现出对蜜蜂帮助植物传粉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知识有生活常识的积累,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制订简单的观察蜜蜂身体结构的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得出蜜蜂的传粉结构可以帮助植物传粉等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

引导:想一想蜜蜂是怎样为花朵传播花粉的,蜜蜂是为所有植物的花传播花粉吗?

提问:蜜蜂喜欢为哪些花朵传粉呢?

(二)猜想假设

学生对蜜蜂可能喜欢的花朵进行大胆猜想。

(三)掌握方法

1.出示观察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花的结构。

(2)利用感官观察花的颜色和气味。

2.出示注意事项。

观察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花朵,以免刺伤手。

(四)观察现象

出示:万寿菊、紫菀、大波斯菊、迷迭香等盆栽。

(有条件的可以每组至少准备三种不同的花,观察后进行交换。)

要求:小组分工明确,认真观察和记录。

观察:学生合作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如下表)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在下面表格中记录吸引蜜蜂的花的颜色、气味。

花朵颜色气味

海棠粉红色甜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花朵

颜色

气味

海棠

粉红色

甜味

(五)得出结论

汇报: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蜜蜂喜爱的花有什么相同点?

总结:蜜蜂喜欢颜色鲜艳,能散发出香味的花朵。

(六)应用拓展

提问:动物除了可以帮植物传播花粉,还可以帮助植物做些什么呢?

观察:(出示小鸟传播种子的过程图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总结:动物除了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之外,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喜鹊筑巢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喜鹊筑巢所需要的材料及巢的结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寻找鸟巢的简单计划。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喜鹊筑巢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积累了常识,学习本课并不困难。

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中见到的喜鹊筑巢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动物筑巢依赖物的结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喜鹊是人们喜爱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巢不仅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也是它们哺育后代的家。

播放:学生课前调查的鸟巢图片或者视频。

提问:喜鹊的巢建在什么地方?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有哪些?

(二)探究发现,获取新知

1.寻找喜鹊的巢。(建议该环节在课前进行。)

(1)掌握方法:

①确定地点。发现喜鹊巢所在地点,确定喜鹊巢所在树的种类。

②观察记录。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喜鹊的巢是用什么植物材料搭建的,估测喜鹊巢距离地面的高度。

(2)注意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找到的喜鹊巢拍照,注意爱护鸟巢,不能上树拆喜鹊巢。

(3)寻找鸟巢: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寻找和观察鸟巢。

(4)讨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树上发现了喜鹊巢?喜鹊巢距地面有多高?用什么植物材料搭成?

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14页的下表中。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序号

发现地

树木

离地高度

吴庄村东南100m

杨树

约18m

……

2.找出喜鹊筑巢的植物材料。

(1)提出问题:喜鹊巢用什么植物材料筑成?结构有什么特点?

(2)掌握方法:①用放大镜由外到里仔细观察喜鹊巢所用的材料。②从整体到局部观察鸟巢结构特点,如:形状、大小、所用材料等。

(注意:如没有实物鸟巢,可以让学生观察鸟巢图片或视频。)

(3)小组观察: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安静、有序、合作,并给予指导。

(4)得出结论:喜鹊喜欢在高大树木上用枯枝、杂草、树叶等筑巢。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谈话:小鸟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做一名小工匠,给小鸟安一个家吧!

2.设计方案:

(1)思路:出示几种鸟巢图片,引领学生分析鸟巢的结构特点。

(2)设计:指导学生从形状、材料等方面设计鸟巢制作方案。

(3)交流:指定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总结:找出几种比较科学、适合学生操作的制作方案,提出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制作:学生根据制作方法,选择制作材料,制作1-2个鸟巢。(要求:安全、有序、分工合作。)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指导。

4.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介绍。

5.评价:学生从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有创意、有实效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

6.安置鸟巢:把制作的鸟巢安置到小鸟喜欢筑巢的位置,定期去观察小鸟是否喜欢它的新家。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3、科学态度目标: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生活中积累的较少,学习起来较为陌生。

教学重点

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并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

1.出示:蝗虫吃庄稼和用杀虫剂消灭害虫的图片。

2.引导:从前,我国农村很容易发生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寸草不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后来,在杀虫剂的控制之下,蝗灾再也没有大规模爆发。杀虫剂在消灭害虫的同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3.提问:用杀虫剂消灭害虫,会给生物的生存及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避免杀虫剂的危害?

(二)获取事实

1.提出问题。

提问:杀虫剂有哪些种类和用途?

2.掌握方法。

(1)快速浏览,及时发现自己所需的内容。

(2)将有用信息用笔勾画出来,圈一圈重点的词和句,以便进行分析、概括等。

3.阅读资料。

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资料。

4.整理资料。

根据杀虫剂的名称、作用方式、毒性、残留进行归类,并制成资料卡。

(三)形成知识

1.汇报:指定学生展示制作的资料卡,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和评价。

2.讲解:杀虫剂主要有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农药和用于防治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杀虫剂能够很快地消灭害虫,保护农作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但由于杀虫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危害,比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杀死益虫;有的杀虫剂会在植物体内形成农药残留;有的会对水源、空气造成污染等,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尽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四)运用知识

1.讨论: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杀虫剂有哪些?如何尽量减少杀虫剂的危害?

学生分组讨论。

2.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3.作业:组织成立“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辩论队。

明确正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杀虫剂的弊大于利”。

正方和反方根据自己的论点提前查阅资料、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形成自己队的观点,以备辩论赛时发言使用。上课前,组织学生按辩论赛的座位形式就座,有正方席、反方席、评审席、观众席。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杀虫剂对生物的影响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举例说出2-3种杀虫剂的名称和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3、科学态度目标:能根据有说服力的证据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生活中积累的较少,学习起来较为陌生。

教学重点

能用调查的方法查阅杀虫剂的种类和作用,并整理制作资料卡。

教学难点

能通过辩论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阐述信息、倾听信息,并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辩题

引导:本节课我们开展一场“辩论杀虫剂的利与弊”的辩论赛。课前正方和反方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比赛。

(二)组织辩论

1.明确辩论流程。

出示具体的辩论流程,学生观看。

(1)立论阶段。

首先正方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陈述证据,时间3分钟以内。

(2)驳立论阶段。

先由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再由正方二辩驳反方立论,时间2分钟以内。

(3)质辩环节。

先由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再由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最后,正方和反方三辩质辩小结,时间各为1分30秒。

(4)自由辩论。

根据双方的发言情况,进行自由辩论,时间为2分钟以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5)总结陈词。

反方、正方四辩总结陈词,时间2分钟以内。

2.明确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3)尊重评委的评判。

(4)辩论开始时,一辩必须说“老师、评委,大家好”,其余皆可省去。

(5)在辩论中,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和物品作为辅助手段以强化自己的陈词。

3.组织开展辩论。

(三)评价总结

1.观众评价:观众可向正反方各提问题,由双方选派辩手作答。

2.评审团评价:结合观众的意见及评审团的意见,宣布获胜方,并简要说明理由。

3.教师总结:点评整场辩论赛,指出哪一方辩得好。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使一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还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身体健康。那有没有其他可以防治害虫的方法呢?

出示:菜蛾绒茧蜂防治小菜蛾的资料。

2.提问:生物防治的类型和生物防治的优点都有哪些?

3.阅读: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并将有关知识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中。

4.交流:将整理的资料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要求从防治方法、防治类型以及生物防治优缺点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并与同学交流。

5.作业:课下将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做成手抄报或海报,张贴在校园公告栏,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筑路影响生物生存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公路、铁路等建设对动植物生存产生影响的实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阅读资料、观察等方式获取筑路对生物产生影响的事实。

3、科学态度目标: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有点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

教学重点

能针对修建公路的负面影响提出探究性问题。

教学难点

能设计、搭建减少生物负面影响的公路模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中国公路的图片)你知道吗?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超过40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已突破13万千米。400万千米有多长呢?地球赤道的周长是40076千米,我国公路的总里程已经能围绕地球99.81圈了!修建公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吗?

2.提问:修筑公路对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

(1)提出问题。

①动物是怎样穿越公路的?

②动物为什么要穿越公路?

③动物穿越公路可能会导致什么情况发生?

(2)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或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3)得出结论。

①推测:根据动物穿越公路的事例,推测可能导致的事件。

②小结:动物穿越公路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

学生将活动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

2.人类筑路对生物的影响。

(1)提问:人类筑路对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或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阅读结果,提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然后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人类筑路可能会对动植物造成影响,如破坏原有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水土流失、造成气温升高、伤害小动物等。

3.建立一个公路模型。

(1)引导: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需修建一条新的公路,如何设计一个模型来减少筑路对生物生存的负面影响呢?(出示公路通过的几种地理环境图)想一想要帮动物通过这几种环境,应该设计怎样的动物通道呢?

(2)设计:出示地道桥、过道桥等图片,引导学生构思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画下来。

(3)搭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选择木板、纸板、积木等材料进行搭建或制作,将自己搭建或制作的模型拍摄下来,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6页中(如下图)。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4)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展示,用简练的语言对作品进行介绍。

(5)评价:教师引领学生从科学、美观、有创意等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对设计具有独特性的小组进行表扬。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提问:野生动物通道有哪些类型?我国的青藏铁路沿线建设了哪些野生动物通道?

2.阅读:阅读教材中的资料,思考每种动物通道的特点。教师讲解每种动物通道的名称及特点。

3.作业:课下搜集我国青藏铁路沿线建设的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和类型,并制成资料卡。教师选择合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风的形成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风并不陌生,本课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风吹物动的情境图)为什么柳树枝条在飘荡,湖面能掀起波浪?

(学生可能会回答是因为风。)

提问: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感受风。

(1)引导: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能感受到风的存在?怎样制造出风?

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

谈话:让我们用刚才想到的这些方法试一试吧。

学生在小组内制造风,并进行集体交流。

(2)猜想:想一想,风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可能与空气流动有关。)

2.观察热空气的流动。

(1)引导:空气受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2)方法:教师出示三个实验模型图片,讲解实验方法。

实验(一):将两个相同的纸杯挂在简易天平两端,调节天平,使之平衡,在一个纸杯的下方点燃蜡烛给空气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二):在没有风的环境里,点燃一支线香,观察线香烟柱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的流向。

实验(三):剪一个蛇形纸带,用细线悬挂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

(3)提示:①纸带和火焰要保持一定距离;②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如下表)。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有无安全隐患。

(5)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6)思考:三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7)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3.观察风的形成。

(1)提问:自然界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2)方法:①出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察其构造,介绍实验模型组装方法;②出示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A.在管口A处点燃线香,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B.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再将线香放在管口A,观察烟流动的方向。

(3)出示注意事项。

①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前后两次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与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②组装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验模型的密闭性。

(4)实验: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中线香烟的流动方向,推测实验箱内外的温度,将实验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8页中。

(5)讨论:风箱内烟的水平流动与什么有关?为什么点燃蜡烛后烟会水平流动?

(6)小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讨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结合风的成因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总结:自然界也有一个大大的蜡烛,那就是太阳。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都可以看成是一个“风箱”,由于“风箱”内两个地方受热不均,造成温度高低不同,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得快,另一个地方的冷空气会从地面流动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自然界中的风。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风的形成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归纳出风是有力量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探究风的成因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风并不陌生,本课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风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车模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引导:(播放风力发电视频)风能让风车转动说明了风有力量。下面我们制作一个风车来感受风的力量。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制作风车。

(1)掌握方法。

出示风车制作方法图片或课件,讲解制作方法。

①将一张方形纸沿两条对角线分别对折,以两条对角线交叉点为中心,沿对角线从中心到顶点的这段距离取三分之二,用剪刀剪开,对角线的其他三个方向同样剪开;然后折成风车的形状,用双面胶粘住;②用3个大头针把风车固定在轴上;③在一个纸盒上,垂直打两个小洞,将风车的轴穿过小洞;④将一段细线固定在小风车的轴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篮。

(2)制作风车。

学生分工合作,每人负责其中一项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问题。

2.实验观察。

(1)提问:怎样让风车提起重物呢?

(2)方法:①调试风车,让风车能够灵活转动;

②风车与电风扇保持30厘米的距离,小篮中的硬币由少到多逐次放置。观察在弱风下风车是如何提起硬币的;③距离为30厘米,改变风力的大小,观察在强风和弱风下风车提起硬币数量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是多少;④风力大小相同,改变风车与电风扇之间的距离(由30厘米调整到50厘米),观察可以提起硬币的数量。

(3)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

3.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讨论:风车提起硬币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与风力大小、风车到电风扇的距离、风车的结构有关。)

(3)思考:怎样改进才会使风车提起更多的硬币?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提问: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有害的?

2.阅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9页中(如下图)。

3.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根据交流结果进行评价。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气温的变化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学情分析

学生有生活的常识,对于本课的学习并不太难。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早晨和中午学生衣着不同的图片。)通过两幅图片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同一地点在一天内的不同时刻气温是不一样的。)

提问:一天中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确定测量气温的环境。

(1)猜想假设。

猜想: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可能会说夏天在树阴下会觉得很凉快,而在太阳下觉得很热;在柏油马路上觉得很热,而在草地上比较凉快。)

(2)掌握方法。①认识气温计。

出示:气温计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量程与刻度。(测量范围一般为-30℃—50℃,每一小格为1℃。)

②掌握观测方法。

A.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a.手持气温计的上端,不要直接与液泡接触;

b.气温计要离地面1.5米;

c.液柱静止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视线和气温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B.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相同地面上方,阳光下和背阴处的气温。

C.使用气温计分别观测阳光下,硬化地面和草地上方的气温。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3)观测气温。

学生分组观测,并把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测量结果

环境

气温(单位:℃)

阳光下

背阴处

硬化地面

草地

(4)得出结论。

①思考:比较观测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阳光下和硬化地面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高,背阴处和草地上方测得的气温值偏低。)

②讨论:在什么环境下观测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比较合适?

③小结:同一时间不同环境中的气温是不一样的。通常测量气温需要在通风、无阳光直射的草地上方,气温计液泡离地面1.5米。

2.观察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1)做出假设。

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学生一般会认为早晚比较凉,中午会热一些。)

(2)制订计划。

讲述: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际观测,在观测前需要先制订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观测日期、观测地点、观测工具、观测时间间隔等。

组织学生根据要求制订观察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计划,并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3)观测记录。

组织学生课后按照计划进行气温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气温的变化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2、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学情分析

学生有生活的常识,对于本课的学习并不太难。

教学重点

能从生活体验中提出气温变化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气温计观测并描述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整理数据

讲解:绘制曲线图的方法。

(1)描点。在坐标图中根据数据进行描点,先用一个与纵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时间点上,再用一个与横轴平行的直尺落在某个具体的温度数值上,这样它们的交点就是这组数据的点。

(2)连线。用光滑的曲线将各个点连接起来,这就是曲线图。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观测数据绘制曲线图,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二)得出结论

讨论: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

小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中午气温高,早晚气温低。14时左右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思考: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规律相同吗?

(三)拓展延伸

1.引导:(出示藏袍图片)藏族人穿藏袍时,有时两只袖子都穿着,有时只穿一只袖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2.阅读:学生阅读教材“气温变化影响生活”资料。

3.小结:藏袍的穿着方式,说明了一天中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穿衣有直接影响。

4.引导:一天中气温变化大除了对衣着有影响之外,你知道对生活还有哪些影响吗?

5.交流:学生先分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6.总结:气温变化大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活动等都有直接的影响。我们要根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调节饮食等,保证健康。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认识天气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状况。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天气不同要素的事实。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观察、描述天气活动中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数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的常识对本课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重点

能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析、判断等方法分析天气现象,概括出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教师课件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我们经常收看天气预报,大家是否注意到天气预报是如何描述未来的天气状况的?

(学生可能会说气温、风力、风向、雨量等。)

提问:每种天气是什么样的?如何更准确地进行描述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描述天气。

引导:同学们,请你回想一下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更科学准确地描述天气呢?

播放:介绍气温高低、云量多少、风力大小、风向等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识记描述天气内容,并进行交流。

小结:我们通常从气温、云量、降水量、风向等方面描述天气。

谈话:我们如何来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资料。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思考:云量、降雨、风各分为几种具体的天气现象?每种天气现象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讲解:根据空中云量的多少,将天气分为晴、多云、阴;根据24小时降量的多少,可以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和大雨。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有8个,分别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东南风。风向符号的“风向杆”表示风向。风速分为18级,符号的“凤羽”的(风杆右边的横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或三角)表示风速的大小,3横为6级,4横为7级,三角表示风速为8级或8级以上……

总结:天气是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数值来进行描述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加精确地描述天气的状况,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2.学做天气播报员

(1)提问:怎样观测和预报天气呢?

(2)观测:组织学生观测天气以及收集天气预报的数据,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

(3)整理:将观测和记录的天气状况,整理成天气预报资料的形式。

(4)播报:组织学生播报天气。要求呈现天气符号、使用科学语言、声音洪亮。

比一比谁播报的天气报内容具体、准确。声音洪亮。

(三)实成应用,拓展延仲

1.教师出示两则谚语及图片提问:想一想,这两则谚语分别根据什么现象,预报了什么天气?

学生交流谚语的内容。

小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早上空中出现朝霞,今天会下雨,就不要出门了,晚上天空出现晚霞,第二天将是个大晴天,可以放心大胆出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意思是日晕预示下雨的可能性大,月晕预示着刮风的可能性大。

2.组织学生搜集谚语,将搜集到的谚语及其含义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想一想,利用谚语描述或预测天气,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总结:谚语的优点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使用方便,缺点是有些片面并不准确。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天气与气候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熟悉的天气和气候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较为容易。

教学重点

能简要说出本地区一年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能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出示学生讨论天气的图片)同学们,这样的讨论情景你们熟悉吗?

这两位同学在讨论什么内容?“全年都比较热”也是在描述天气吗?

学生思考并交流。

提问: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起“天气”和“气候”,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描述家乡不同时期的天气。

提问:你的家乡(或常住地)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交流情况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中。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说一说本组同学熟悉的地方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发现某地一年中的不同季节的气温和降水量是不同的。

2.认识气候。

(1)提问:不同地区一年中不同季节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不同呢?

(2)分析:(出示当地一年气温和降水情况图表。)请分析下面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组关于“当地一年中平均气温和降水情祝”的参考数据,看一看与我们交流的结果是否一致。

(3)建立气候的概念。

讲解: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几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气温、降水量等特征。科学家常用“气温”和“降水量”这两个量来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比如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我们能分析出石家庄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四季分明,春秋季节较短的气候特征。

(4)认识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

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某地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请大家阅读记录哈尔滨和海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统计表。统计哈尔滨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海口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月份,各有几个?降水量有哪些不同?

阅读:学生阅读统计表,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哈尔滨和海口两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量有较大不同:哈尔滨有5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说明很寒冷海口有10个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很炎热;哈尔滨降水量在30mm以上的月份有5个,说明雨水较少;海口降水量在30mm上的月份有10个,说明雨水较多。

3.比较天气和气候。

提问:天气和气候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

①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②天气和气候都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③都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来描述。

不同点包括:

①用气温、风向、风力、阴晴来描述天气,用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来描述气候;

②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多变的,一个地区的气候一般变化不大。

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2页中。

引导:通过上面的学习和总结,大家对天气和气候认识得更深刻了,请你试着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比一比谁写得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描写天气和气候的词语,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三)案例分析,拓展延伸

引导: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地区四季分明,依季节不同,气候差异明显。那么,气候对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找一找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总结: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和气候在时间长短、范围大小稳定性、周期性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它们对人类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气象灾害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2、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气象灾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分享自己所知的气象灾害和自救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还是比较容易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气象灾害的信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不同气象灾害片段的视频。

讲述: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洪涝、干旱等。当天气发生异常变化给人造成损失时,我们就说发生了气象灾害。

提问:你知道哪些气象灾害?当发生气象灾害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

引导:(播放气象灾害的视频)如何了解这些气象灾害的危害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学生们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将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如下表)。

查阅资料,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预防措施及灾害发生时自我保护的方法,将你知道的填写在表格中或画出来。讲述: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确实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但是它们带来的都是危害吗?有没有可能还存在着益处呢?学生分组交流。

播放:关于这些气象现象益处的视频和课件。

讲解:看来,自然界发生的现象都有正反两面性,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和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还有一些气象灾害破坏力极强,比如:龙卷风和沙尘暴等。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龙卷风和沙尘暴的特点和危害,并将阅读的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

2.预防灾害,保护自己

读话:让我们阅读教材中的图片,了解当灾害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阅后,整理资料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3页中学生汇报交流,并做出评价。

小结:看来,当灾害无可避免地到来时,只要我们在有效的时间范围内,科学积极地应对是能够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小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同学们,你们想把今天所学的气象知识,以及防灾、减灾等自救知识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吗?这里有几幅关于气象灾害的宣传画,里面图文并茂,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相关知识,提高生存机率。请你也设计并制作一幅吧。

学生观察,学习交流。

2.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幅主题为预防气象灾害的宣传画,让更多的人了解防灾、减灾和自救等知识。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把优秀作品张贴在礁石的橱窗内。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小小气象站(一)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活动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设计、制作简易观测仪器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个知识来说,制作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雨量器和风向标,并能对制作的简易观测仪器进行检测与改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明确问题

1.引导: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气象灾害》一课,了解了常见气象灾害及其危害。要减少极端天气的危害,我们就要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视频。

2.引导: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简易观测仪器,在校园内建一个小小气象站,可以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3.讨论:我们要建立小小气象站的话,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4.小结:要建立小小气象站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小小气象站建在哪儿?

(2)怎样制作简易观测仪器?

(3)怎样摆放观测仪器?

(二)获取信息

1.引导: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气象站、观看视频、上网搜集资料、阅读书刊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2.播放:气象站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气象站选址、仪器的摆放顺序、主要仪器的结构和作用等。)

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1)小小气象站建在哪儿?

(2)怎样制作简易观测仪器?

(3)怎样摆放观测仪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3.出示:风向仪、雨量器、百叶箱等仪器或课件。

4.提问:这些仪器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三)得出结论

小结:小小气象站一般选在校园里比较开阔的地方。高的仪器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安置在南边。风向仪、雨量器、百叶箱(气温计、湿度计)等是气象站的主要观测仪器。

(四)拓展延伸

布置学生课下准备制作雨量器、风向仪的材料。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小小气象站(一)

课 时:2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活动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设计、制作简易观测仪器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个知识来说,制作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气象站部分仪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雨量器和风向标,并能对制作的简易观测仪器进行检测与改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明确任务

引导:课前我们准备了制作材料,下面开始制作雨量器和风向仪。

(二)掌握方法

1.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1)播放:展示制作雨量器方法的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制作分几步完成?每步的制作关键是什么?)

(2)汇报: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3)出示:制作方法的课件。

①先在塑料瓶身上部三分之一处画线,然后用剪刀剪开。

②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③向瓶内倒入少量的水形成清晰的液面,以此为起点向上粘一条胶带,比着尺子,每10毫米画一条刻度线。(教师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进行记忆。)

2.制作风向仪的方法。

(1)播放:制作风向仪方法的视频。

(提示学生关注:制作分几步完成?每步的制作关键是什么?)

(2)汇报: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3)出示图片,讲解制作关键。

①确定带箭头吸管的平衡点,可以用一条细线将吸管悬挂起来,左右移动吸管,使其平衡,线的捆绑点就是平衡点。

②测定带箭头吸管是否垂直底面的方法,可以将三角板的一个直角边平放在底面上,用另一个直角边从不同角度观察与吸管是否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平行,如果平行,说明吸管与底面垂直。

(三)制作模型

1.出示注意事项:

①不同学生可以制作不同模型;

②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要保持安静。

2.学生分工协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3.展示交流。

(1)出示:评价标准包括结构合理、造型美观、转动自如或刻度线准确。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四)拓展延伸

1.讲述:除了制作雨量器和风向仪之外,你还可以制作风力计、晴雨花等。

2.交流: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页中。

3.作业:课下选择地址,摆放或安装观测仪器,建立“小小气象站”。

兴隆镇学区塔前小学科学学科教案

课 题

小小气象站(二)

课 时:1课时

备课教师

张驰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观察天气的内容。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绘图等方法整理气温信息。

3、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观测、预报天气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还是不太困难的。

教学重点

能说出观察天气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制订计划,观测、记录天气信息,利用绘图等方法整理气温信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变化的趋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一)提出问题,制订计划

1.引导: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简易观测仪器的制作和改进,课下又建立了“小小气象站”,我们怎样利用“小小气象站”来观测天气信息、预报天气呢?

下面我们先来制订观测计划。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全班分为7个组,比如,天气组(阴晴组)、气温组、风向组、风力组、雨量组、典型动植物变化组等,还应该有一个组记录天气预报结果,以便进行对照。(各组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观测任务)

2.制订观测计划。

(1)讨论:制订观测计划包括哪些内容?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讲解:制订计划主要包括观测内容、观测地点、观测日期、观测时间、观测工具、小组分工、观测步骤等。

学生分组制订观测计划,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5页中。

(3)思考:小组观测计划是否可行?

(提示学生逐条分析它的可行性,比如观察时间是否科学、可行)

(4)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观测计划,提示其他同学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二)观测记录,收集信息

1.掌握方法。

(1)提问:我们怎样科学地观测天气而获得信息呢?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2)播放:观测天气视频(提示学生关注观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3)讲解观测方法。(出示多媒体视频)

2.观测记录。

学生小组按计划分工合作,坚持两周内每天定点、定时、定内容进行天气观测,并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6页中。

(三)分析信息,预报天气。

1.引导:我们通过两周的天气观测,获得大量的信息。要通过这些天气信息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2.提问:你知道有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吗?

3.讲解:绘制图表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绘制图表包括数据表、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整理气温数据一般果用折线图。绘制折线图,需要先对数据按照日期依次整理在数据表中,然后绘制折线图。

4.出示:绘制折线图的方法。

(1)在作图纸上画一条水平线(横轴)和一条垂直线(纵轴)。

(2)给横轴标上日期,纵轴标上气温和单位。

(3)在横轴上标上具体的日期,纵轴上标上具体的气温数值(℃),如果观测到的气温数值较大或较小,坐标系原点应选择大于0或小于0的数值。

(4)把每天的气温标在坐标格上,然后连成一条折线,即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的气温发生变化的曲线。

5.学生分组设计图表,整理数据,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7页中绘制气温折线图。

6.论:分析两周以来的气温变化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气温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7.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评价。

(四)反思评价,交流总结。

1.讲述:“小小气象站”活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本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贡献?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让我们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吧!

2.学生反思:将反思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7页中。

3.小组互评。根据《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8页“单元评价表”中的标准进行互评。

3.三年级科学:《冷水与热水》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收集一些水果,蔬菜等植物以及相关材料。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准备一些如橘子、西瓜之类的水果,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以及橡皮泥、彩笔等。教师准备:试管数只,小草数根,玻璃杯若干只。教学过程:

⒈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⒉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⒊比较植物含水量的差别。⒋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⒌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

课后:布置观察任务,要求记在“活动记录”上。教学过程:

一、导入:讨论生命离不开水。1.猜谜 ——水 评:用猜谜的形式开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一碰面,肯定是交流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生命离不开水的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但也是平时不太注意观察的。现在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特别是补充了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必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也会激发学生研究水的兴趣。2.启发:你对水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讨论的内容中,肯定会涉及到生命与水的关系。教师相机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动物、植物、人与水的关系,并填写书后的活动记录。3.学生分组交流。4.各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5.教者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二.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

1.想办法在你们吃的食物中,哪些含有的水分比较多?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带来的不同食物是不是含有一样多的水分。① 想一想:有哪些办法可以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 ② 学生分组讨论。③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刀拍、捣碎、榨汁机、布挤等。

评: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的水,并在感受的过程中,提高动作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

④ 教者提问:在这些办法中,哪些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用呢? ⑤ 学生分组讨论。⑥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办法可能有:手挤、捣碎、布拧等。⑦ 教者提问:其他办法为什么不能用? ⑧ 指名回答

原因可能有:没有装置或器械,太危险等。2.动手做

① 学生拿出带来的蔬菜、水果等。

② 每个小组发四只杯子,几只塑料袋,报纸等。

每组学生从蔬菜、水果中挑选出四种,在众多适用的办法中选出1~2种办法,把水从植物体内挤出,分别盛在杯子里。

(说明:教者应指导学生挑选出水分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如橘子、西瓜、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手挤的方法挤出的水很少,而且弄的满手都是,至少应该发一些塑料袋,或者可以让学生带一些长一些的布来,拧出的水分又多又干净。)③活动注意:

在桌上掂上报纸,用刀时注意安全,不要损坏桌面。挤出的水分别装在小烧杯中,便于比较。

由于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因此,实验时间要长一些。④填写活动记录表。三.比较植物体内的水的多少

⒈实验后,引导学生说明哪一种植物含水比较多。⒉学生归纳: 教者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吃水果、蔬菜时,在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的同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说明:比较时,只要注意蔬菜的量大致差不多就行,不要求精确。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种植物,一人负责一种。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在某一方面研究的时间,从而可以将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四.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⒈教者提问:

你们知道我们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吗?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吗? ⒉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⒊学生在科教书上的图上涂色。

(说明:学生很可能填错,应让学生先用铅笔填。这一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及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⒋教者补充其他植物含水量的数据。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吃的各种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补充我们人体的需要。

(说明:这一过程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活动。)五.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⒈教者提问:

① 小草体内有水吗?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新-课-标-第-一-网 ② 怎样使我们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⒉学生讨论:

小草放在什么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也可直接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⒊学生设计实验装置。

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学生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以记住了多少条知识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而今的科学教育就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格局,改革原有的考核制度,培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让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⒋安装装置。

学生分组,在课堂内安装装置,并做好第一次记录。教学片断赏析:

学生讨论如何选择固定小草的装置及如何防止水蒸发。师:你们会将小草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呢? 生:放在瓶子里。

师:什么样的瓶子呢?能不能用广口瓶呢或大瓶子呢?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因为瓶子太大,小草会掉下去的。师:该用什么样的瓶子呢? 生:用口小一点的瓶子。师:有哪些瓶子是这样的? 生:小瓶子。生:还有试管。

师:怎样做才能保证瓶子里的水是小草喝的呢? 生:可以用盖子把瓶口盖起来。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盖盖子,水就会蒸发掉了。师:想一想,什么东西可以防止水蒸发掉呢? 生:油。师:什么油呢? 生:汽油。

生:还有菜油和花生油。

4.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四

活动5:欣赏美丽的水体 导入:出示江河湖海图片。

思考: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归纳:自然界的水体是美丽的,是地球的命脉,是人和动物生命的源泉,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要珍惜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作业:

(1)调查水有哪些用途?

(2)调查:用你常用的杯子喝水,记录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下节课把这只杯子也带来。

5.生命之水

教学内容:教材36----43页内容。科学知识:

(1)通过记录喝水量,体会、认识人离不开水,学习用数字来描述和说明。

(2)知道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生物体内。

(3)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力培养:

(1)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水量。

(2)学会搜集并整理资料,能够在网上与他人交流。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懂得没有水就没有生命。(2)培养学生“要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第一课时:

活动1:我一天喝多少水?

提出问题:我们都需要喝水,你通常每天喝几杯水?一杯水有多少呢?

学生汇报交流。

谈话:(出示常见的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容器,这些通常有容量说明)我们可以用这些容器来估算我们每天喝多少毫升的水!仔细观察一下,你手中容器是多少毫升?

提问:我们如何利用这个瓶子计算一杯是多少毫升呢?各小组试试看。

学生边讨论边尝试。

汇报交流自己估测出一杯水的容量。

提问:再根据你一天喝几杯水,来计算一下,你一天喝了多少毫升的水?

学生计算并记录。

讨论:如果我们一天喝的水比较少,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教师介绍:(图文资料)人类在缺水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不良状况。

作业:观察你常见的动物是怎样喝水的。拓展:动物都需要水吗? 提问:你见过哪些小动物喝水?所有的小动物都要喝水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提问:(出示蝗虫吃叶子图片)见过蝗虫喝水吗?它不需要水吗?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蝗虫有咀嚼式口器,吃植物的叶子,吸取植物中丰富的水分。对有些动物,人们一般是观察不到它喝水的。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水分,这些水分可以满足这些动物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这些动物不再需要单独需要地“喝”水

第二课时:

活动2:植物也“喝水”?

课前活动:观察农田里的庄稼在水分充足和不充足时的长势。谈话:生活中父母或自己多久要浇一次水,为什么要浇水?如果不按时浇水,庄稼可能会怎样? 学生汇报交流。

媒体:播放“自动浇灌”和“人工浇灌”的视频。提示:在雨季充沛的时候,不用人工浇灌。

提问:(出示各种植物图片))这些植物“喝”的是哪里的水?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出示图片或视频——植物发达的根系)介绍植物是怎样从地下吸收水分的。

作业:观察各种植物的茎、叶、花、果实中的含水情况。网上学:珍惜水资源

任务:了解家乡的水资源的状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当地大湖干涸情况调查、江河水污染情况调查等)后,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水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

认识空气

教学内容:教材44—51页内容。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其性质。

(2)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知道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1)能用多种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学会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学会进行分析并利用实验进行验证。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教学重难点: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探究事物的精神。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平常的小事,交流在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并尝试说出从观察中所感悟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一个用塑料袋做成的降落伞、一个饮料瓶、篮球、有关空气的视频。

学生:风车、扇子、空塑料瓶、小土块、吸管、水、塑料袋、烧杯、注射器。

6.看不见的空气

第一课时:

活动1 :空气在哪里?

导入:播放“把海绵放进水里”视频。

提问:影片里你们能找到空气在哪里吗?还有哪些方法能找到空气在哪里?

目的:通过视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起生活经验,找到更多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活动2:“捕捉”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你能用塑料袋把空气“逮住”放到我们面前吗?

活动: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

观察:请大家参照教科书第46页的方法来感觉空气是怎样的。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是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有弹性、能变形的。目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将空气装满塑料袋;通过让学生拍一拍、敲一敲等方法,利用感觉来认识空气的性质。

第二课时:

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学生进行实验。

(1)把玻璃杯横放在水槽中,待玻璃杯中进满水后,再将玻璃杯慢慢倒着竖起来,并提起来一部分,使杯口不要露出水面。(2)将一个装满空气的空饮料瓶倒立着放入水里,斜插到玻璃杯口的下面,并慢慢倾斜饮料瓶。

交流:我们在水中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它在水中是怎样移动的?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空气转移,从而认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活动4:压缩空气

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友情提示】

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给篮球打气但篮球的大小却没有多大变化,引出“是否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的话题;学生还会发现,篮球里的气越足,篮球弹得就越高,引出“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的问题。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注射器里空气的体积变化、手压活塞的感觉、松手后活塞的运动情况;注意刻度的变化:压前的刻度、压不动以后的刻度、松手后活塞弹回后的刻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实验时手的感觉等来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达到共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得出结论以后,可再回过头来解释一下“打足了气的篮球为什么可以弹得那么高?”的问题。【引申的问题】

空气能够被压缩,说明组成空气的基本微粒之间有一定距离。导入:拍打没气的篮球。

提问:篮球为什么不能弹起来呢?怎样才能使它弹起来?(给篮球打气)

观察:在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给篮球打了这么多气,篮球还是这么大呢?

交流:球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被压缩了)提问:篮球里的气越足,为什么篮球弹得越高? 活动: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步骤用注射器进行实验。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归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目的:通过给篮球打气的活动,启发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通过用注射器压缩空气的实验,认识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7.离不开的空气

教学内容:教材52—58页内容。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第一时:

活动1:人与空气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

活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潜水员在水里的感受,憋气10秒。交流: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提问:为什么人在潜水时要带着氧气瓶?

目的: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友情提示】

学生学习游泳时可能都有憋气的体验,可通过这种情景引起学生回忆憋气的体验。我们要特别提醒学生一定不要在水中进行憋气比赛,那样会很危险的。

测量10秒内的呼吸次数,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呼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活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还可利用我们做剧烈运动时,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说明我们需要的空气也就越多。

学生可通过10秒的憋气感受,让学生体会和认识人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2:豆芽的生长

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但是植物生长与空气有没有关系呢?没有空气,植物能否生长呢?本活动就是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在空气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实验,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友情提示】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证明植物的生长也是离不开空气的。运用对比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突出主要问题,即做空气充足和空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其他变量。

观察豆芽生长的实验,豆芽生长初期没有光合作用,只是进行呼吸作用,需要大量的水和氧气。利用豆芽进行植物与空气关系的实验比较方便。实验时,需要用两个大小一样的盆子,盆子内垫有吸水性好的几张纸(两个盆子所垫的纸一样多),分别在两个盆子上装水,使所垫的纸吸透水为宜;在两个盆子里放同样多的绿豆,一个盆子用塑料袋包牢,另一个盆子不盖任何东西;两个盆子要放在同样通风、阴凉的地方,数天后,豆芽就长出来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没有包塑料薄膜的豆芽长势很好,而用塑料袋包裹着的豆芽长得很差,这说明了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引申的问题】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夜晚也要进行呼吸。

课前准备:学生做豆芽生长对比实验用的小容器。导入:出示豆芽生长对比实验图片。交流: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

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第二课时:

网上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 任务:了解当地的空气环境情况。

调查:确定主题(如出现蓝天天数记录、当地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调查。

方式:通过访问师长、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空气环境的情况。例如,可以记录当地一定时间周期内出现蓝天天气的天数,或者不同区域环境(公园、校园、住宅小区、工厂厂区等)中的空气环境情况。

整理: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录像等),撰写调查报告或观察记录。

交流:在班级开设专题展区,展示各专题小组的成果。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的质量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从了解自己周围空气环境、利用自己的经验,上网交流自己的想法。【友情提示】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讨论的方法,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空气状况,向学生渗透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空气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前面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了类似的活动,进行专题学习,仍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学习,教给学生上网的方法,提供相应的网站、网址。暂时不能进行网上学习的,可在班上进行交流。

8.从岩石到土壤

教学目标: 教材59—64页内容。

科学知识:

(1)经历一个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一些利用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认识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分类,并了解科学上的分类。

(3)了解岩石的用途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描述能力,通过小组的形式,提高与别人合作力。

(2)培养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对岩石的观察和分类设计。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岩石的资料片断或图片、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各样的岩石、小铁锤、放大镜、纸片等。

学生:收集大自然中的岩石。任务驱动页

上一篇:不爱了诗歌下一篇:超实用的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