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空放晴

2024-11-07

让天空放晴(精选12篇)

1.让天空放晴 篇一

给自己放晴-散文

也许是久在雨季,阴暗的心情已开始发霉、潮湿;或许是长途跋涉,劳累与饥渴的微笑已掖藏起绚丽多彩美好的记忆。

泥泞中背负残破不堪的往事,郁郁难抑;天空好低好低,低的让人让人窒息,望苍天,欲哭无泪;问大地,谁晓得你满腹的委屈?

莫名其妙的烦恼从天而降,一滴一滴溅起儿时的稚嫩与顽皮,我的亲,你怎么低着头独自一个人行走默默无语?

既然不能离群索居,既然耐不住落寞与孤寂,你何不尝试用微笑接纳陌生的善意,让生命在雨露的滋润下愈加碧绿?弹一支曲子,悠扬动听,迎一束阳光,温暖自己,只要你毫无顾忌的坦开胸怀,大胆地放晴自己,雾霾自会在你的身边渐渐消去。

看,汹涌澎湃的大海,时时刻刻都在包容着领空的风暴;辽阔无边的天空,每日每夜都在静默中俯瞰着大地。我们何必为一个雨季,有意无意的给自己过不去?这个世界,属于别人也属于你。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对于生活,我们都应该有足够的勇气。

别怕浓浓的氤氲遮住了忐忑不安、害羞的朝阳;别怕湿漉漉的皱褶拘谨了以往的坦率。挤挤攘攘、芸芸众生,越是躲躲闪闪、掖掖藏藏越是觉得孤单觉得无限悲凉;越是洒脱地晾晒自身的.不足与缺点,越是能收获更多的信任与关爱。

没谁太在意你的尴尬与狼狈,来不及躲避瓢泼的雨,换上谁都会惶惶不知所措都会被浇成落汤鸡。这不仅仅是次意外,更是人生中一次不可避免的经历。它或许会让你豁然明白,为何生命在太阳下愈加茁壮的全部意义。

没什么可阻止斗转星移,也没谁摘太阳 于手中,你或许 拥有和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领空,但你却完全可以拥有一个充满阳光的心情。没有太阳在近旁,你可以轻轻怕打身上的流言裴语,抖落一身的不满与委屈。独自一个人,静静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与包容。

什么天涯海角熟悉与陌生,什么读懂被读懂,许多时候,生命需要更多的坦率与真诚。只要你心里充满阳光与善良,无论到哪,都会迎来一个个满是希望的黎明。

尽可能地拨开云雾,努力的放晴,让自己的心成片海,承载来来往往穿梭的船只,畅快、自由的航行;尽可能的跟着太阳行色匆匆,让微笑涂满蓝天,驱散烦愁烟消云散,还原一个原本一碧如洗的领空。

心有多宽,天地就有多宽;心有多蔚蓝,生活便会有多蔚蓝。心里装着一轮太阳,就不惧什么北风啸啸严寒的冬天,哪怕大雪簌簌而下,落一地遍野洁白,冷了世界;哪怕细雨绵绵,溪流潺潺,湿了最初的心愿。但冰封坚硬的泥土里,种子,所有面临不幸的种子,都一样会不停挣扎不停期待破土重生的那一天。

不经隐隐作疼的分娩,感知不出婴儿啼哭的震颤;没有苦痛的煎熬,不晓得什么叫步步维艰。黑暗与光明、邪恶与良善,不是在我们向往香甜的梦里,而是在我们艰难的抉择中,需要不停的,苦苦追赶。

晒干湿濡需要时间,穿过层层阻挠需要大度与勇敢。挥一挥手,一笑泯恩仇,亮一亮嗓子,忘了一胸的嫉恨与不满。脱下湿漉漉的衣衫,学着太阳,吐万道光芒,让辽阔的原野,现勃勃生机;让我们的青春,温暖如初,一如既往,似大雁翻飞,如彩蝶翩翩,远离烦扰,拥有一个明媚、灿烂的艳阳天!

2.让天空放晴 篇二

一、给每一个学生表现机会

表现是人 实现发展 的途径。可以说, 学生就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 的基础上 获得发展的。 让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 学习热情才会被调动起来。

1. 给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机会。性格内向的学生普遍不爱表现 , 课堂上不爱发言, 久而久之他们 对学习的 兴趣就没了,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特别重视调动内向学生进行发言。执教《皇帝的新装》时,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大胆地为本课设计一 个自认为 合理的结尾。 学生们积极参与, 热情高涨。这时一向胆小腼腆、对语文缺乏自信的一名女同学, 也站起来红着脸说:“老师, 我也想说! ”我微笑着向她点头。她说:“游行大典结束后 , 皇帝把说真话的人都抓了起来, 又把两个骗子请回来, 让他俩教好多的徒弟, 并日夜赶织这种神奇的布, 制成无数的新衣, 然后命令全国的百姓都穿上了这根本不存在的新装,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国家称为‘无耻国’。”顿时,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偶尔一次大胆的创造性的发言, 可能在她的学习生涯中就是一个转折点。

2.给学困生表现机会。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 不敢发言, 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大。当他们拥有过成功的机会, 就能逐渐增强自信心, 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 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 及时捕捉住他们想表现的瞬间, 让他们展示自我。同时, 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以表扬、肯定, 不要讽刺、挖苦, 即使回答得不完整或有错误, 也要鼓励他们的勇敢,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世界, 变得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 先有兴趣, 后有热情。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1.创设情感氛围。就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形成自然、和谐的氛围, 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融洽的感情氛围, 以引导学生热情学习, 引起师生间的共鸣。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学习中, 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性格内向的那位同学也大着胆子要发言, 可以说, 教师的微笑与鼓励, 给了性格内向的她以极大的勇气和机会。

2.创设动手氛围。教学中教师亦须引导学生动手, 通过亲自动手, 增强乐趣, 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比如《卧看牵牛织女星》, 对于天体的相对位置, 学生通过读很难掌握, 如果采用边读边画的形式, 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3.创设质疑氛围。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有: 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 学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 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如笔者在教学《雁门太守行》一诗时, 当同学们理解了诗的内容品味了精彩诗句后, 我让学生质疑。一位同学提出:“第1、2句‘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明明是‘黑云压城’, 按理应接着写狂雨骤至, 怎么忽然又‘甲光向日’呢?这样写是否矛盾呢?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 学生质疑, 进而把问题引向纵深,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4.创设体验氛围。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让学生畅所欲言, 展示独特情感体验, 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猫》这篇文章时, 对课文的主题人们一直意见不一。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主题这个角度上做一点文学欣赏, 谈谈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位学生的见解就很有新意:“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 我们在做人时应该让自己活泼开朗些, 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 更应善于与人交往, 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他的见解与传统的认识迥然不同, 令人耳目一新。

三、 把学生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问题是科 学研究的 出发点,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 学习活动 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开展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新问题,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有问题意识, 把学生领进问题空间, 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扣紧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就可紧扣“闻一多在各方面是如何说和做的? ”来具体设计问题。

2.设计探索性问题。探索性的问题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 问题要产生火花。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 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在教学《散步》时, 老师提出:“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 那么, 冒号后几个词语可否调换? ”就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已见, 探讨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兴趣浓厚。

3.设计生成问题的问题。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培养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就是设计能生成问题的问题。如在《孙权劝学》教学中, 在内容上提出一个问题: 你认为本文最主要的人物是谁? 这样提问, 引出了学生更多的问题, 有个学生思考出三个问题: 另两人起何作用? 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吕蒙与仲永有何异?最后通过合作讨论、探究,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 往往适合口味的课文就喜欢, 不感兴趣的就厌烦, 为什么最爱静的学生到了运动场上就生龙活虎呢? 为什么“最笨”的学生在联欢会上最活跃呢? 这不能不说是活动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 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 设计个体或群体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实践, 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以活动促学习, 以活动促发展。

从个体活动看, 要调动学生的思维。第一, 要开展课堂小活动, 如绘画、小制作等, 根据课文内容 让学生绘 出文中景物;第二, 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让学生读书、看法让学生讲、难点让学生议、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等方法, 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特别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群体活动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等。比如在教学《变色龙》时, 笔者自始至终在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 学生默读解决字词、了解作者、明确本文的学习重点, 即书让学生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理清小说的情节, 即看法让学生讲;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疑难, 理解奥楚蔑洛夫的性格, 即难点让学生议;学生自由发言, 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小说的主题, 即看法让学生讲;学生总结阅读小说的一般性的方法, 即知识规律让学生找。

五、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

在课堂上, 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 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有可能是自主学习。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呢?

1. 合作学习前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 会流于形式, 质量不高。有准备地讨论交流, 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

2.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 留给学生思维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 老师的一个有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 就是打开学生思维空间的钥匙。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 教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 你们认为本文的哪一点最能打动你们? 为什么?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 学生便阅读思考探究, 最后得出四个答案。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答案只能是由教师交给学生。

3.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少有空闲, 创设各式各样的活动, 让学生时时有事做。比如在《孙权劝学》 中 , 应自始至终在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如书让学生读、翻译让学生自己完成、难点让学生自己解决、分角色表演让学生自己组织等。

六、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

1.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 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谈感受和体验。

2. 引导学生对文本富有个性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同一个问题, 由于个性特点不同,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中, 笔者问:“通过对文章的学习, 你认为‘飞渡’反映了什么精神 ? 应从不同 角度思考。”针对这一提问有7名同学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回答。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这种思想是语文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3.潮湿的心放晴了研修总结 篇三

研修,从15日开始到20日结束。六天来,阴雨连连,偶尔夹杂大到暴雨,没有一天是完全放晴的。空气潮湿,心也潮湿。

学习还未开始前,就被告知,本次的学习内容有难度。回顾学习开始前一个月,从迎战会考到抢战期末,疲惫的身体已经透支。作为班主任,一个月来,每天8节几乎全在班级中,不是上课,就是看班,两条腿到晚上已经不能用酸来形容,麻木。精神也很紧张,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要一一过目经心。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不定时炸弹。不是吗,被外行人羡慕嫉妒恨的教师这个职业,现在是走在刀尖上的。期末,比学生还盼望假期呢,休养生息,以备再战。所以,在几乎没有任何休整的情况下又接到另一个攻坚战,说实话,没有挑战的.勇气,眼有些迷离,心里有着些许的抱怨。

打开研修平台开始学习。果真,开始前的说明不是吓唬,还真有难度,新名词、英语名词、专业术语,自己疲惫的大脑还真有些接受不了。

第一天,耳边是不停歇的询问声请教声噼里啪啦的键盘声,迷迷糊糊似的一天过去了。路人甲羡慕放假时,我心里一百个不乐意,让我去庄稼地里出些苦力也比坐在屋里让疲惫的脑细胞持续作战强呢。

第二天,天很闷,机房开着空调,身体不济,肩膀又冷又僵。但是庆幸的是脑袋逐渐上路了。一条一条地仔细地看认真地学,每一篇每一页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像给小女儿读故事书一样,强迫症似的坚持着理解着,哦,还好,逐渐明朗了呢。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耳边大多数时间,只有错杂的键盘声音,静下心时,声可震天呢。不知不觉中,坐了三个小时了!起来扭扭僵硬的腰晃晃酸麻的肩膀,和同组的老师笑称,我们是发达地区的认真投入的年轻老师呢,哪有学不会的道理,FIGNTING,FIGNTING。

第三天,开始有平台作业了。组内指导老师耐心而又细致地教,演示,甚至手把手。再加上研修平台上有专家清楚的讲解,还有简报上面优秀老师的优秀案例,听了,看了,学了,会了。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大家紧绷的脸上有笑容了,每次见面时都会问,你绿了吗?

雨还在继续,零零散散,时大时小。记得昨天中午出去吃饭时,暴雨如注,砸在积水里溅起一个个的大水花,裤脚全湿了,雨水还透过伞淋在身上,周身都湿漉漉的。不过,再阴霾的天气也会过去,再高的山也将在脚下,再难的知识也将学明白。

4.天空让我陶醉作文 篇四

刚下过雨,天变得格外干净。那块久日阴沉沉的天,终于这时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碧蓝碧蓝的天,使得缓缓流淌的小溪,也沾染了它的颜色,虽很淡,却也很美。

“噗通——”一颗小石子划过潮湿的堤岸,顺着小坡,缓缓的落进了小溪中。坐在野草铺成的天然地毯上的我,目睹着雨晴的开端,心情格外舒畅。用着草间的树枝,在草坪上提笔写道:

唯独只有大自然能让我重绽之一笑,而这世间的一切都比不上这一瞬,且这世间的你我,也绝比不上那日日暮暮相惜的山川。大自然的一切是人们最好的馈赠。

水珠溅湿我的衣衫,躺在草丛中。望着一望无际的天空,心已飞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那里有梦幻中的蒲公英地,随风飘舞的蒲公英。一个个小小的绒球荡荡悠悠的,生怕他们坠落。风悠悠的吹着,他们乘着,舞到了遥远的天边。化成天边的一缕缕丝云,那样轻,轻得好像风一吹就散了;那样纯,纯的好像没有一点划痕的水晶;那样朦胧,朦胧得好像要被阳光蒸融了。太阳懒洋洋的照着大地,折射出一种微光,映在天空上,亮闪闪的,刺得我只有眯着眼睛欣赏这神奇的美景。

人这一生能有几次,这样抬头看看头顶那可爱的天空,忙忙碌碌的一生为何不能融入进这大自然。看着天空,慢慢的合上了眼睑,在大地中摆个“大”字。酣睡着,在大地的怀抱中沉睡着。只等鸟儿把我唤醒,风儿把我吹醒……

5.让学生拥有全部的天空 篇五

黄山市第六中学丁爱宁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有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就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它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论的充分体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体现生活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有利途径。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强调“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向整个社会生活开放,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各种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合作、探究性的体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它成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的一座桥梁。那么如何实现生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呢?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家庭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挖掘资源,从而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各种实践活动。笔者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

新学期伊始正赶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跃跃欲试。我也尝试着利用黄山特殊的乡土人

文资源,带领学生参观世纪广场各景点展示台,让学生直观感受

黄山的优美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全面了解黄山市各区县的历史

渊源、地理概况、人文景观、文化遗产及其他情况,更全面地掌

握黄山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探索徽州文化

的发展历程和在国内的地位。

这次活动收到了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效果。培养了学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热爱新安江,美化家乡的热情。唤起学生以黄山为荣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读书的热情,并不断学习徽州名人,继承徽派优秀的学风和他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活动中学生也通过对家乡的探索理解语文的博大精深,确立大语文观念,认识到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变过去认为语文教学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处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钻研黄山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让学生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从中学语文,用语文,收集语文,研究语文,以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目的。

本次活动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与历史、绘画、篆刻、雕塑、地理、自然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黄山各区县的地理概况,离不开地理知识,了解它们的自然资源又与自然有关,源远流传的徽文化是历史的范畴,独具一格的徽派古建筑更是集绘画、雕塑、篆刻于一身,一方面具有工具性特征的语文是研究黄山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活动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学科间的这种联系,学会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效率,也可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文化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戏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对戏曲这种舞台艺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我给他们更多的空间,让他们通过一个星期的自主学习,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搜集整理了有关戏曲的资料,通过拜师或借助磁带学唱戏曲片段,收获还真不小呢!一星期后活动开始了。第一项:“戏曲知识竞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戏曲的角色分类、戏曲的特点、戏曲的艺术手段、主要的戏曲剧种、京剧脸谱的类型等等枯燥的问题通过一堂轻松的活动课就全部掌握。当然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完全归功于他们课后广泛查阅了资料、认真搜集了资料。“名段赏析”给一部分有音乐天赋的`同学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他们表演的昆剧、京剧、黄梅戏不能用专业的标准去评判,但他们在欣赏、学习戏曲名段的过程中已深深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提高了艺术修养,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老戏新演”要求学生用流行音乐的歌词配上戏剧的调对比着唱。这样可以使人们产生兴趣,加深印象。也可以在对比中感受戏曲与流行音乐的各自特色。活动结束了,同学们的热情没有消退,看,钟爱流行音乐的他们在课间还在咿咿呀呀唱着京剧。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进行《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黄河”这一主题,分组去追溯黄河的源头,探寻黄河的历史,感受黄河的风采,感悟黄河的力量,了解黄河的忧患。在充分的准备后,活动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场了。有的组挂出中国地图头头是道地介绍着黄河的源头、必经之地,俨然是地理老师的风范。有的组朗诵着关于黄河的诗句,向同学诉说着发生在黄河边的历史,他们发现如果少了黄河,中国的历史、文学也会逊色很多。有的小组结合刚刚学过的《黄河颂》,用浑厚的音乐表现黄河的气魄和伟大的力量,更让人欣慰的是有一组的同学查阅各种资料罗列了黄河的各种忧患:黄河源头沙漠化严重、黄河洪水泛滥、黄河连年持续断流、黄河河水污染严重等。给大家更好的善待黄河敲响了警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了解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我们还可以利用家庭资源。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熏陶,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各个家庭不同,学生的经历不同,家庭资源也不同。,审美观点自然有区别。不同的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戏,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他们在不断积累这份家庭资源,不断开采,不断利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采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将课堂与生活、社会、自然、家庭相结合,使课堂更活跃、更具有实践性。学生上课状态比较理想,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学生通过书籍查阅资料的能力,充分利用网上资料的意识,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活跃学生思维,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现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果说先前的课堂教学只给学生带来半边天,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诞生就让学生拥有了全部的天空。

我们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很大变化。学生开始用敏锐的眼光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辨证看待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坎坷。老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更多的时间变成了导演。许多学生告诉我们,他们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生事物展现在大家面前,人们在不断探索它的理论,它的实施,它的成效的同时是否更应该研究一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更好地理解这门新课程,让学生拥有全部的天空?

6.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的天空中翱翔 篇六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起点、认知水平, 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 如果总是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 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还要延伸到课后展示, 让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 用学生的思考方式来思考问题, 设计形式新颖、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情感与态度给予正面的评价来强化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评价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一、存在问题

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 主要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体, 评价形式过于枯燥, 没有新意, 不能吸引学生;评价流于形式, 没有连续性的评价体系, 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 缺少阶段性的评价总结。

二、分析原因

教师对于评价形式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评价, 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缺少教育智慧, 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不善于倾听, 不能通过评价来反馈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解决措施

1.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通过小组捆绑式的展示+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评价和被评价的机会, 通过有效的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英语课堂上班额比较大, 如果要做到在一堂课上去提问每个学生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实现小组捆绑式的展示。小组合作的前提是选好小组长, 让组长发挥领导作用, 小组长一定要认真负责, 还得有耐心。小组成员的搭配上也不光是看成绩, 还需要考虑性格方面, 要动静结合, 建立合理的小组。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展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有创新形式的小组可以多给予奖励。教师对于每一节课的小组表现都要进行归纳总结, 并且每周都进行总结, 评出周冠军, 月冠军, 以及期中最佳表现小组, 期末最佳表现小组, 对于评出来的小组教师要发喜报告之家长, 让其他小组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展示与评价中来。小组平时的家庭作业以及大作业的完成情况、认真程度也要认真记录, 周周总结, 月月总结, 让学生形成竞争机制。还有把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英语节活动参与度也计入小组评价中来, 在期中进行一次点评, 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点评。

2.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传统中的英语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评价主体单一。对于现在的教学来说已经过于枯燥, 没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现在可以师生互评, 生生互评, 小组之间互评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之后可以用“How about us?”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小组的表现, 并且说出评价的理由, 这样不仅会发现别人的问题, 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教师可给学生找错误的机会, 指出小组同学在展示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给予奖励。在小组互评中可以对个别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进行具体的评价,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评价主体实现多样化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把评价延伸到课外, 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

学校设立英语展示台, 每天都有一组学生进行展示, 展示时间为3-5分钟, 其他各小组对其表现进行打分, 督促各组积极准备, 争当第一。

开设Everyday English, 把所学重点内容在黑板一角进行展示, 教师每天都要和其他各小组学生一起进行评价, 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定期组织英语手抄报评比活动, 至少每月一次, 让学生学会总结自己所学知识, 并且把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让学生学会学习。

每一学期举行两次英语读写能力展示活动, 让学生在班里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 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会话。再现真实情境, 根据学生的积极程度以及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作为期末最佳小组评定的其中一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每年一度的英语风采大赛是学生大展拳脚的时刻, 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敢尝试, 不够自信。于是, 我就鼓励学生把每一节课的小组展示都当做是参加比赛, 最后取得的成果由英语风采大赛上的评委老师来评定。平时做好铺垫,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等英语表达的薄弱项目, 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不断尝试中练出真本事。

这样让学生珍惜每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 发现、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取得不断进步。

四、取得的效果

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小组展示积极踊跃参与, 在组长的带动下让学生享受着多元化的评价的乐趣。学生在小组展示中不断创新, 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对于不断变化的评价形式乐于接受, 并且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发挥自己的特长。

7.让农村教育的天空更蓝 篇七

让农村教育的天空更蓝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城乡教师交流活动侧记记者 郭炳德“我将会加倍珍惜这次下乡交流的机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架起城乡基础教育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城乡教师交流启动仪式”上,郑州市二七区中原路小学青年教师张莉在发言中郑重承诺。 为了贯彻全国及河南省、郑州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年工作要点中关于“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服务制度,引导和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任教,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的有关要求,新春伊始,二七区教育局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计划在3年内完成区内城乡优秀教师的交流,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正月十五的交流仪式上,来自全区19所市区学校的22名优秀教师和来自农村地区16所学校的22名骨干教师胸佩大红花,在市、区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迎送下,各自走上了新执教的工作岗位。 “如果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基石的话,名师则是教育腾飞的翅膀。”二七区教育局局长李东亮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区始终把培养高素质教师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完善毕业生分配制度。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面向农村、充实一线”的原则,从19以来,该区把新分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执教,并对到农村工作的教师提高待遇,上浮一级工资。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大面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20以来,该区采取多层次培训的方法,拓宽了培训领域,创新了培训形式,并且真正做到了“走出去、请进来”。 三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从19开始,该区开始实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20实行了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公开竞争上岗制度。20,又对新创办的优质中小学实行全省公开招聘教师制度。 正月十五的城乡教师交流启动仪式,仅仅是拉开了二七区打造农村教育强区的序幕。下一步他们将会逐渐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从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向农村教育倾斜,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1日第2版

8.让心灵在黑暗的天空中飞翔 篇八

很久以来,我留羁于城市夜晚的光明和斑斓,被霓虹泼染的天空。繁华缤纷的世界,每天都有不同的景象闪现在眼前,令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够了灯红酒绿,游戏人间的表演,而其中的真真假假,更加令人心力憔悴。不知为何,今晚我竟然向往起黑暗,在我的童年时代,在我的乡下,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无边的黑暗。

乡村的夜晚,无论远处或近处,虚无的黑暗里都会不时传出可怖的声响,有狗吠声,夜枭的独鸣和隐隐的人声;没有了光线,我无法确切看清各种事物的样子,只能凭声音去感知它们;少了视觉的羁绊,我的想像力无限拓宽了,整个人的意识、精神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去感觉自然界神秘的蠕动和勃勃生机,去聆听大自然最轻柔的呼吸;黑暗封住了我的视觉,但却将我的精神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一个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境界。这时,我感觉心灵与广宇连成了一片,再也无法割舍开来。

我常常在无星无月的夜空,或者没有一丝光亮的暗室,静静地呆在那儿,在漆黑一片的地方,可以张着眼,也可以闭着眼;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甚至可以躺着。黑暗中没人能看见,把平时深藏在心底,被那些所谓道德紧紧压抑的一切爆发出来,做到从肉体到心灵最大限度的松弛。

于是我感觉心灵在黑暗中延伸着,紧张的心情得以舒解。在这里,不必顾及世俗戒律,人格尊严;在这里,可以完全不必顾虑到别人;在这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这里,没有任何影像,有的只是心灵的幻像,黑暗使空间变成了一块大银幕,上演着心灵翩翩扑面而来的电影。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却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黑暗。

而那些习惯于城市光明的灵魂是多么空虚而懦弱啊。如果在黑夜降临,一旦没有了电,没有了光明,他们就会显得丧魂落魄,无所适从。那诱惑媚人的霓虹灯瞎了,那煽情弄姿的歌喉哑了;那泡吧的,跳舞的,上网的,看戏的都傻了,嘴里骂骂咧咧,不知怎么去打发黑暗。千万个家庭靠电能维持舒适和光明,一下被黑暗吞没了,那丝丝吐着冷气的空调停了,那正吊着胃口的电视剧没了,正做着作业的孩子叫了,女人嘟囔着去寻找应急,男人百无聊赖地点上一支烟在燃烧着烦闷,无聊和黑暗一样笼罩了城市,也笼罩着人们的心。

同样对于黑暗,不同的心灵,不同的际遇的人们,感受是如此大相径庭。那些野外探险家恐惧黑暗吗?不会,他们坐在一起高声歌唱,或低声浅吟,凝望着神秘的星空,听那风刮着帐篷的声音,感受着苍茫与寂寞。那个盲人女作家海伦忧惧于黑暗吗?不会,她本来就生活在黑暗里,她的作品《只要给我三天光明》,曾经深深感动了我:在她的心里,眼睛是那样宝贵,光明是那样可爱。她是个盲人,但却有着正常人所缺乏的心灵慧眼,可以洞穿一切黑暗。

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害怕黑暗吗,不会,那繁华的街市对她比黑暗还可怕,她只有划亮火柴,去寻找黑暗,黑暗里的天堂。米罗普修斯沉沦于黑暗吗?不会,黑暗给了他无穷的创造和幻想,他在黑暗中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文明。

于是我意识到:人们的心灵只有在黑暗中,才得到安宁与踏实,黑暗把名利、权势、财富、美丽全部挡在视线之外,什么美丑、贫富、贵贱、男女都消失了,只有黑暗,在黑暗中流露出来的敏锐而沉思的眼睛。人们在黑暗中向往着光明,而黑暗却让我找到心灵的阴影,看到了生活的盲目与缺失。

由此,我记起一个牧师富于哲理的话:当我沐浴于光明之上,却向往着黑暗;当我沉浸在黑暗之中,却祈祷着光明。也许能够勇敢穿梭于光明与黑暗之中的心灵,才能更加热爱生活,也更加善于思考生活,因此,才能期待有更多的收获吧。

9.让天空放晴 篇九

一、腾出空间, 让学生多一份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个性心理, 故而, 他们在面对同一个乐章、同一段旋律, 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虽然有时他们的体验千差万别, 虽然他们的体验有时显得简单肤浅, 虽然他们的体验可能与乐曲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 但这些体验却是他们成为“自己”的关键, 是他们形成自己音乐素养的基础。正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知识生长点的缘故, 我们的音乐教学不能以逻辑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体验, 更不能用所谓的标准来统领学生的理解;而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去体验:去体验音乐的虚无缥缈, 去触摸音乐的“神魂颠倒”……

例如《水草舞》的欣赏教学。《水草舞》是肖邦笔下《鱼美人》中的一段乐曲, 旨在营造一种清新飘逸的氛围, 从而烘托鱼美人的自由自在。或许正因它的“美”, 教材编写组在将它编入教材时, 特意安排了“钢琴演奏”和“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两种版本, 以让学生从不同的音乐器械中感受它的美。由于这首曲调清新典雅, 只需对这首曲子的背景与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就可让人感受到水草在水中自由欢快的气息。为此, 我在具体教学时, 撇开以往教学的套路, 一边播放这首曲调, 一边出示水草在水中自由摆动的画面, 让学生静静聆听、慢慢观赏, 任其思绪飞舞。不一会儿, 学生们沉浸其中, 目光里出现一幅波光粼粼的画面, 一些水草在水中轻轻摆动, 鱼美人在水草的轻抚下翩然起舞。

二、腾出时间, 让学生多一个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是最伟大的创造力。”是呀, 没有想象, 就没有今天的文明;没有想象, 就不可能有《命运交响曲》;没有想象, 就不可能有《高山流水》……然而, 在“应试”魔咒的桎梏下, 在“精耕细作”的安排下, 我们学生的时间早已没有一丝空间, 就这样, “想象”与我们的学生擦肩而过。没有了想象, 我们的学生只是在重复过去的故事;没有了想象, 我们的学生就无法感受音乐中的那种“虚无缥缈”, 更无法进入音乐那种“神魂颠倒”的艺术境界。为此, 在音乐教学时, 我们不妨留一点时间, 让学生多一个想象, 让学生有一个心灵自由驰骋的舞台。

例如《我是人民小骑兵》的欣赏教学。它是苏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的一个欣赏曲目, 此曲由木琴独奏、手风琴伴奏, 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它以欢快的旋律描绘出“小骑兵们扬鞭催马”的威武形象。如何让这首曲子的艺术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开花”呢?在教学时, 我充分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尽量让音乐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世界里呈现:首先, 播放乐曲, 让学生听曲想景、听曲想物, 在乐曲声中, 学生尽情地想着神采各异的小骑兵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挥鞭巡查的情境;然后, 撇开教材中的乐曲, 由学生根据这个想象自由地哼唱“心中的乐曲”;最后, 我让学生们自由地组合, 分别用“小棒、钢笔、文具盒”等器具来“演奏”这个“小兵骑马, 挥鞭催马的威武形象”。

三、腾出舞台, 让学生多一种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 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 帮助他们打开一小扇求知的窗子,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而让他们在广阔的舞台里自由地发展。

例如“进行曲”的教学。“进行曲”是一种富有节奏步伐的曲调, 它最初产生于军队, 用以鼓舞战士的斗争意志, 后来演变成一种节奏鲜明的曲调。如果我们从乐理的角度来授课的话, 势必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为此, 我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进行曲”, 再播放一段“摇篮曲”、“圆舞曲”, 由此让学生感受“进行曲”的那种节奏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身边一些常见的器具进行“进行曲”式的打击, 让学生在自由中去创造“进行曲”。接着我又让学生用“进行曲”的节奏表达班级取得团体优秀成绩的心情。由于学生有了自由表达的舞台, 很快地掌握了“进行曲”的特点, 也表现出对音乐欣赏的极大热情。

10.让孩子在课外阅读的天空自由翱翔 篇十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民众的人均阅读量甚至不足以色列的1/10。在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尊重知识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本文将从论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入手,谈一谈如何让学生们自由翱翔在课外阅读的天空里。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确实,阅读对于丰富知识结构、培育人文素养、提升民族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人类奉献给读书的时间随之骤降。据统计,2015年中国民众的人均阅读量是4.58本,不足日本的一半,只达到以色列的1/10。

学生时代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少年强则国强。那么,阅读的兴趣如何从小培养,阅读如何从娃娃抓起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探讨。

一、以先进理念为引导,培养学生“想阅读”的意识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为此,在具体教学中,我把阅读作为培养学生人文兴趣和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积极开展“我喜欢、我坚持、我阅读”的阅读指导活动。

众所周知,现在的小学生书读得太少,题做得太多。于是,我有意识地避免布置机械抄写类的作业,把阅读时间还给孩子们,并要求他们每天必须读半小时课外书。我做过一项调查,经过两年的要求和熏陶,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已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过度关注成绩的风气使得很多父母忽视了阅读对孩子人格和心灵的塑造。这时,老师这座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接着我们就要着手解决书的来源问题,我们农村的孩子,不可能每本书都去买来读,但大家可以交换读物,也可以办一个借书卡,到图书馆去借书读。同时,必须让阅读课进入课堂,并坚持做到五个“每”,即:每周安排一课时作为阅读课;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读书笔记本;每天在家读半小时以上课外书;每学期创办一个图书角;每学期参与班级“小书虫”奖的评定。从而使孩子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读书都能成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以精心选择为桥梁,帮助学生筛选“读什么”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培养孩子爱读书是好事,不过市面上的少儿图书琳琅满目,我们该让他们读些什么呢?书籍就和食物一样,有的营养健康,有的毫无益处。在帮助孩子们筛选好书的过程中,希望教师和父母携起手来。只有好书才能真正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比如,我上了《窃读记》之后,向大家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上了《象冢》之后,我又向学生推荐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作品《最后一头战象》《斑羚飞渡》《狼王梦》和《红飘带狮王》等,学生反响很好。

在兴趣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广泛的阅读。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在平时,我常常会遇到家长这样的咨询:让孩子读哪些书?我给他买了许多作文书,他不愿读,这是为什么?其实,不要怕孩子们广读书,反之,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效果。

三、以方法辅导为钥匙,引导学生懂得“怎么读”

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具体教学中,我通过培养学生养成四个习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是培养查阅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有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必须课前查阅资料,从而了解背景。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我首先让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以便为教学服务。长期的训练,让学生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正所谓“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二是培养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探讨的地方用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不要小看这些批注,从批注中学生能够将知识真正内化吸收。

三是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通过制作读书卡片,让学生把书读懂、读透、读薄,甚至读出与众不同的感悟。记得开学时检查这项作业时,很多孩子制作的读书卡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魏子璇制作的《爱的教育》读书卡片,在摘抄了好词佳句之后,她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爱的教育》使我明白了爱,是晶莹的钻石;爱,是永恒的星辰。有了爱,我们能在沙漠中找到绿洲,在干渴中掘到甘泉;有了爱,再大的灾难我们也能战胜,再苦的环境我们也能克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看了《爱的教育》这部脍炙人口的伟大作品,我的心震撼了,仿佛经受了一次次“爱”的洗礼。”看到这儿,我会意地笑了:这个孩子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再如,朱昊骅读了《白天鹅红珊瑚》后,在读书卡片上画了一幅画,图画上红珊瑚的旁边围着乌尾雄、青青和蔻蔻,它们幸福地相拥在一起。画的旁边还附有一段文字:“母爱,一个圣洁的词语,天鹅红珊瑚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欣赏红珊瑚的美丽,但更赞美它的这份无私奉献的母爱。愿这位伟大的母亲永远活在美丽的地球上,愿这一家永远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当我看到这里时,感到惊讶,也更惊喜。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了美,并通过语言传达出美的心声。

四是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每个周五的下午,我都会利用一节课,召开课外阅读心得会。记得那是五年级下册的一节“永远的童年”主题阅读课,在上完《冬阳?童年?骆驼队》之后,我再次向同学们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随后通过三个游戏环节强化学生对书籍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第一个环节是进行阅读打擂台,第二个环节是辩论赛,第三个环节,学生分别谈读后感。

总之,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为此,我们应该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会思考、健康成长。

11.我想让天空更蓝的作文 篇十一

小时候,好像每天的天空都蓝得很清澈、很透明。有时万里无云,有时被一层薄云像纱一般蒙着,有时任由像羊像兔子又像棉花糖的云朵来回游荡。那时的我无忧无虑,只知道玩,在我不清晰的记忆里,天只要是蓝的,什么事物都是美好的;而现在,我长大了,天似乎也变了,它不再像以前那么蓝,还经常被云遮住。

在数学竞赛的前一天,我胸有成竹,想着:不就是计算题吗,小意思,我肯定能考好。甚至考试当天老师让好好复习我都没当回事,当试卷发下来我就后悔了,因为我发现时间根本不够,这种题,再给我半小时都不一定都做上来。我咬着牙做到后面,可当我看到拔高题时,我直冒冷汗--不会做。交卷时,我就知道考砸了,可还抱着一丝希望。

第三天,分下来了,我想我总能考九十多分吧,可我错了,我只考了七十多分,这是我从来没有的低分。当时我就蒙了,我心里湛蓝的天空顿时遮满了乌云,别说和老师父母,我连我自己都交代不过去!

回到家,我如实得对父母说了,正等着父母的责骂,可没想到父母却和颜悦色的对我说:“没关系,一次的成绩不能代表什么,人生的旅途有很多挫折,把这次打击变成动力,你会成功的!”父母的话像一缕春风,吹开我心中的乌云,我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做了。

12.让天空放晴 篇十二

一、运用有效激励手段,实现学生思维能动性的激发

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科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者,总是对现实性、趣味性的现象充满浓厚的探索、思维的激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培养,善于点燃学生内心学习知识的“兴奋点”,运用交流谈话手段,从根本上对学生内心学习活动进行掌握,从而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学生思维能动性和情感的激发和促动。同时,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和知识内容的趣味性等特点,在问题讲解过程中,设置出与学生生活情感相贴近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探究知识的意义和乐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如在分数的定义教学时,学生一般认为,分数知识与学生没有太密切的联系,同时,学生由整数认识直接跳跃到分数知识的学习,往往会产生畏惧、怕难的心理。这时,我在新知识导入环节,向学生设置如下问题:“今天小明小朋友过生日,来了5个小朋友,现在要将一块大蛋糕分给5个小朋友吃,并要求分的一样多,小明不知道现在该怎么来分,你能帮他想想解决的办法吗?”这种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等分东西”的生活性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维的激情立即就被点燃,产生了“学习何乐而不为”的主动意识,自主参与问题探知的潜能得到了有效挖掘,从而为师生一起进行教学活动打下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开展有效问题教学,实现学生思维方法性的掌握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等内容的有效体现。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问题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实现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而且能够将学生思维、探究、创新等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和培养,从而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新实施的基础教育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纲要指出:“问题性教学活动是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数学问题,将知识点内容进行有效的渗透,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解题活动,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求异等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就向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思维能力培养时,可以将问题教学活动作为学生解题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抓住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概括性、多样性、多变性等特点,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运用,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在解题时掌握问题思考分析的根本方法,促进学生对思考分析问题方法的有效掌握,为开展有效思维活动提供方法论。

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讲解时,我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教学知识内容联系环节,设置了如下问题:“学校棋类兴趣小组有2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倍,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此题在实际解答时,必须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条件这一中介条件解答问题,从而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方法效率性和灵活性。

三、凸显反思辨析功效,实现学生思维习惯性的形成

常言道:“辨可以让人明智。”辨析作为问题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和发展进程中展现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选取解答方法、解题途径和解题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致使学习效能降低。教师采用辨析反思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解题经验,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集体互助的方式,开展对问题解答活动过程的分析评价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能够为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行问题的解答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指导。教学证明,学生评价问题解答的过程就是进行问题思考分析的过程,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因此,教师在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在认真总结以往学生解题过程易错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典型数学问题,并将解题过程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解题过程,找出解题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好的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如在工程类分数知识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出示一些形式多样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并将某些学生解题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呈现,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先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说数学问题”活动,指出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并能提出更加优化的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辨析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树立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过程,为更好开展问题解答思考、分析活动提供良好基础。

上一篇:后备干部培训文档下一篇:电子商务实验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