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试卷

2024-07-07

《学前心理学》试卷(共8篇)

1.《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一

幼教招聘学前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试卷三)

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学习

2.强化物

3.发现学习

4.接受学习

二、简答题

1.幼儿学习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

2.举例说明应如何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3.什么是强化物?幼儿园中常用的强化物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

4.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教师、同伴等对幼儿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

5.简要解释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中怎样合理地应用这一理论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表现出来。

2.强化物是指操作反应之后所给予的、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

3.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

4.接受学习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的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略)

2.《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二

1 《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幼儿心理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变化, 该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心理特征、心理学综述、普通幼儿心理问题分析以及国内外儿童心理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

就目前该学科教学而言, “一张试卷和填鸭式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 通常情况下, 教师往往是依据教材知识进行讲述, 而且整个课程均是由教师讲, 学生只负责听, 没有良好的互动。即使教师讲的大汗淋漓, 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积极性缺乏的环境中, 教师的讲课热情也不断衰减, 直至殆尽。填鸭式教学模式, 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减弱了学生学习的耐心, 最后, 通过一张试卷, 对学生学年度的成绩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难以真正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缺乏全面性。采用试卷的评价的方式, 只能考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 无法考核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该课程的设置已经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 未对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进行创新, 造成某些课程出现重复较差现象, 同时, 在课程设置中, 注重公关基础课, 而忽视其他课程的设置。

从各个学科的重视程度来看, 《幼儿心理学》课程重视度明显不足。就目前多数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而言, 更注重美术和英语等专业课程, 与幼儿心理变化和发展有关的课程, 难以受到教师的高度关注, 从而导致学生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在考试前, 只要熟记重点知识, 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无法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工作中遇到这方面问题, 学生就变得不知所措。

填鸭式教学模式仍被沿用, 这种教学模式下, 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难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无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同时, 学校也不注重与幼儿机构进行合作, 导致学生缺乏社会实践, 与儿童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

2 《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现阶段《幼儿心理学》课程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给学生未来的幼师职业道路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相融合, 培养合格的、专业的幼儿教师, 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实现本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模式改革

尽管不同教学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形式不断变化, 但对于完整的教学实践来说, 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由此可见, 教学活动教学的最终归宿点击出发点均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与具体教学环境设计和教学活动实际开展效果息息相关。因此, 教师在教学前,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要掌握该目标, 这样, 就可以牢牢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从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完成教学。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学目标的维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技能和知识、方法和过程、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该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教学思路后, 制定教学目标时, 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以知识维度为前提。幼儿个体差异、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等, 是《幼儿心理学》课程中,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 只有掌握这些, 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儿童观。教师要不断观察、仔细分析、认真研究, 通过实践, 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其二, 以能力维度中心。通过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了解和掌握, 要对儿童的能力进行了解和研究, 学生不仅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教育问题, 还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解决该问题。让学生多进行实践, 自我总结存在的问题, 多角度、全方面的调查和了解,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其三, 以情感认知维度为重点。要想深入研究和学习幼儿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首先, 学生要愿意接近幼儿、从内心喜欢和关爱幼儿,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认识是该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 也是该课程的重要指导思想, 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要让学生意识到幼儿教学的真正乐趣, 通过幼儿教学展现自身的价值。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后, 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能够把握教学活动方向, 使整个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变得十分合理,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明确后, 需要有实际交际教学策略作为载体, 以下为该课程实际教学的策略探讨。

2.2 化抽象为具体, 做到理解教学

《幼儿心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而且就大多数学生而言, 该课程比较陌生, 如果在课堂上, 教师仅注重教授大量的抽象心理学理论, 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甚至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不利于学生掌握和学习该门课程。根据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年教学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 但要保留该课程原理的精髓, 这样, 既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又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例如, 在讲解绪论这一章节中, 教师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向学生阐述心理学的不同心理现象种类、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防止罗列和堆砌大量抽象概念,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在讲解幼儿个性、情绪、思维和感知等各方面的心理发展过程、制约因素、发展趋势和年龄特征时, 可以通过讲述实际案例、应用多媒体课件以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等进行教学, 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让学生概括、归纳所学知识, 阐述自身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变化的观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 有效的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 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2.3 结合实际,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所谓的教学方式, 是指学生和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应用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是师生沟通和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目前《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来看, 多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 实现教学, 学生在整个过程中, 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给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理论知识带来不良影响。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同时还强调重视教学实践性。这种趋势下, 进行《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时, 需要改变教学的教授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 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性和概念性强是《幼儿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 如果仅依靠教师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可能仅记住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理论, 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把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一部分,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教师组织每位学生到省直机关或者市直机关等幼儿园, 重点研究和跟踪某一个儿童, 通过自身对幼儿成长历程的跟踪研究, 详细的了解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以及发展过程。校方也要注重与幼儿园等幼儿机构的合作, 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保障。

其二,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活跃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发现, 模像直观教学效果要好于实物直观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方式已被应用于多门学科教学, 多媒体的使用为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有效的条件, 教师可以采用图像、文字、动画、生怕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够帮助教师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

其三, 完善评价体系, 多角度考核学习效果。完善评价体系时, 要把鼓励和检测两者结合作为主要原则, 检测学习效果和给予学生鼓励,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完善评价体系时, 注重学生情感维度, 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 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3 结语

《幼儿心理学》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性和理论性强,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想学习好这门课程, 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简化复杂的心理理论知识,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手段等多种教学方式, 创新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我国培养更专业、更合格的幼儿教师。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 此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往往是幼师为主, 因此, 该专业学生能力的高低, 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幼儿心理学》作为该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 其目标是让学生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变化情况, 但就目前该学科教学模式而言, 存在一定问题, 该文对该专业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分析, 并深入探讨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亚芸.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5) :59.

[2]何宋霞.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华章, 2013 (19) :109.

[3]杨惠娟.关于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J].山西青年, 2013 (6) :109.

[4]程玉蓉.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措施[J].科学咨询, 2014 (53) :100-102.

[5]高玉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 2014 (104) :181.

[6]谢连英.试述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效果[J].读写算:教育导刊, 2014 (11) :6-7.

3.浅谈学前心理学教育教学策略 篇三

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数心理现象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心理现象虽然复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它终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许多心理现象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它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知觉规则―知觉选择性”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和记录生活周围中哪些事物最容易成为我们知觉对象,通过观察使学生们了解到:凡是与背景差别较大的、运动变化的、排列有规则的事物都容易吸引我们的知觉。又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心不能二用”、“酸葡萄效应”、“及时复习是抗遗忘的良药”等等心理现象。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学习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后不断观察周围和反思自我,举一反三,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能学有所用。

二、结合心理现象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典型性,它是在比较特殊的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心理现象,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的;同时又能科学的解释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心理规律和现象。古今中外这样的典型案例很多,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和间接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学习“环境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影响及儿童早期发展中‘敏感期’的概念”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通常这些案例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的重要依据,如“狼孩”“野生儿”“儿童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特例”,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讨论这些特殊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明白儿童早期一些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形成在某些时期是非常敏感的,一旦错过这些时期极易造成终身的不良影响。从而更深入的理解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早期身心健全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案例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是一种间接知识,是经过艺术加工或虚构的“间接知识”,经过选择,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近似的“典型案例”。在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众所周知的典型人物及其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具有特殊的效果。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围城》中的方鸿建、李梅亭等各类人物,他们都具有独特而典型的人格特征,针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可更直观的、更生动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格的特质理论、类型理论和层次理论;同样,针对《阿甘正传》、《雨人》、《海伦•凯特》等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内容,最终学生通过讨论,对人的智能结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真正理解了人的八种智能潜力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以及每个人在智能优势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四、结合自我心理现象和心理感受分析

引导学习者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或同伴曾遇到的心理体验或困惑作为心理学教学资料,充分提取过去的认知经验,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和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意识偏差等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重要话题,这不仅对学好心理学有帮助,同时对学习者本身心理健康成长起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怎样帮助学生解决由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困扰,以及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理应成为我们心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正如巴班斯基所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

4.《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四

答:(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2.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记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5)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

3.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答:(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

(3)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JL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指导意义。

4.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忆别L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记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5)有特殊的记忆恢复褒象。

5.简述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答:(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评价。

(2)从对自己的外部行为的谣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封初步的客观评价。

6.维果斯基是如果看待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对我们的儿童教育有何启示? 答:(1)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2分)(2)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可能发展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4分)(3)维果斯基将学校中的教学与发展比作是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间的关系。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能性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一个正确有效的教育既要确定教学的最低阈限,也要确定教学的最高阈限。(4分)(4)启示:(6分)对儿童的教育存在最佳时期,一定时期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供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发展过程加以及时的组织,对不良倾向加以及时调整,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7.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必须面对的两大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1)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2)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动力问题)。

8.对于儿童如何获得语言的问题主要有哪些理论? 答:(1)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

(2)斯金纳的语言习得论;

(3)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

9.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1)涂鸦期:经历无控制的涂鸦和有控制的涂鸦;

(2)象征期:能够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把符号作为事物的象征;

(3)定形期:能够将头脑中想画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10.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 答: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1.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什么? 答:(1)物体永久性意识的巩固,动作大量内化,开始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2)重视外部活动,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思维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

(4)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向两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思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12.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答:(1)对规则的理解上认为规则是万能不变的;

(2)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

(3)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

(4)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答:(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答:(1)对规则的理解上认为规则是万能不变的;

(2)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

(3)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

(4)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

(5)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15.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答:(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交往、探索、有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主动热情地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与人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而拒绝型依恋的儿童则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16.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1)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17.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依次为:

(1)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3)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18.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答:(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主动热情地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与人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而拒绝型依恋的儿童则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二、分析题 1.智慧的家长一优秀的孩子 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法国化学家,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感叹自己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我的今天的成就应该一半归结给我妈妈。有一件事让我终身无法忘怀。”他说:“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到厨房里去拿牛奶,三斤装的牛奶放在冰箱里,当我拿出来玻璃瓶子,取牛奶,一下子没抓住,牛奶瓶打倒厨房的地上,整个儿洒了一地牛奶,玻璃碎片满地都是。妈妈听到了响声赶紧跑过来。我本以为妈妈会打我一顿,结果妈妈愣了一下突然笑了,说既然牛奶已经洒了,我们看他还有什么用吗?儿子,看看有什么用?别愣在这儿,你不是叠了很多纸船?这不是一个海洋吗?咱俩划纸船,把你的纸船找出来。在我去找纸船的时候,妈妈把地上的玻璃碎片,收拾干净,地上剩下一个牛奶的海洋。然后,我和妈妈拿着纸船在那个牛奶上面开始比赛。玩了20分钟,纸船也湿了,妈妈说,‘好了,玩够了,牛奶完成了它的使命,把它扫掉吧’,妈妈把它扫了。然后,妈妈把我领到院子里,找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瓶子跟我说,‘刚才你之所以把牛奶洒到地上,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抓,现在妈妈灌满水,你现在右手抓瓶颈,左手拖瓶底,试一下。’我在草坪上,来回走了十多次,等到我学会了拿牛奶瓶之后,他说,‘好了,没事了,玩去了,以后你就不会打了。”’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规律?请你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加以分析。

答:儿童家庭教养对其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母亲的正确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1)作为母亲面对孩子的挫折没有一味加以责备,而是正确进行即情教育,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作为母亲知道在5岁大的儿童他的抓握和协调能力还未发展到相应阶段,牛奶瓶摔翻是正常现象。更可贵的是还利用倒翻的牛奶想象成大海让孩子玩纸船,更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2)母亲良好的情绪调控(没有像一般家长可能会出现的责备,而只是“一愣”)为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控制情绪的典范,有利于形成孩子好的性格特征。

(3)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是情绪与认知、意志的关系,体现关心理过程盼协调发展。稳定的情感发展有利于孩子探索和思维的发展。反之,孩子如受到斥责,会形成情感刨伤,产生不利的后续影响。

2.材料:毒孽子耩遇攀折时 小班韵毛毛从幼儿园圆家-粤黟希冷嘴,-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间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凌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睦”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韵建议。

答:(1)指出表现背后的心理实质;

(6分)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孩子发展的影响;

(4分)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育建议;

(10分)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那种想通过毫不吝啬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可信赖的自尊。

作为妈妈一方面要维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向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其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

3.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千千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中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答:(1)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其满足。

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2分)但是幼儿年龄 小,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真正像成人一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2分)这也就是说,幼儿渴望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同从事这些活动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发生了矛盾,而游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的活动方式。(2分)(2)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强有力工具。(4分)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认知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游戏中蕴涵着大量的学习,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游戏所表现的往往是幼儿经历过的事情,为了正确、确切地表现某些事物,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识地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它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4.材料: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

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答:(1)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

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是失去了这一关键期的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5.材料:

他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

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

他爱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

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和教育措施,并谈谈研究儿童气质的教育意义。

答:(1)指出类型:气质属于胆汁。(4分)(2)研究儿童气质类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2分)首先明确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4分)(3)具体做法: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其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6分)(4)胆汁质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4分)6.材料: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答:(1)毛毛的心理: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4分)(2)对挫折作用分析: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那种想通过毫不吝啬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5.《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五

(√)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9.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10.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11.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12.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13.一般来说,儿童喜欢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交往。(×)14.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15.观点采择本质特征是去自我中心化。(×)16.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17.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听到了好听的音乐。(×)18.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19.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20.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21.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22.六七岁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2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24.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25.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26.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28.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29.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30.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31.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32.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33.一般来说,儿童喜欢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交往。(×)34.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35.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36.研究表明,年龄小的儿童工具性侵犯的比率要高于年龄大的儿童。(√)37.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听到了好听的音乐。(×)38.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对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评价作品的两个标准。(√)39.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40.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4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42.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43.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44.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45.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46.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47.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4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49.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50.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51.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52.孤儿院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53.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54. 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55.观点采择本质特征是去自我中心化。(×)56.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57.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听到了好听的音乐。(×)58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59.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60.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61.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62.六七岁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6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64.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65.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66.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6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68.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69.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70.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71.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72.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73.一般来说,儿童喜欢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交往。(×)74.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75.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76.研究表明,年龄小的儿童工具性侵犯的比率要高于年龄大的儿童。(√)77.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听到了好听的音乐。(×)78.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儿童对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评价作品的两个标准。(√)79.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80.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8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心理活动量的增减。(√)82.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83.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8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85.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86.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87.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88.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89.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90.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91.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92 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9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94.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95.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96.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中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97.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会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98.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99.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100.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10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102.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103.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104.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105.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106.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10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10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6.学前班语文试卷 篇六

姓名:_____

一.看谁填的对(1分×7=7分)

1.“多”共有()画,第四画是()。2.“心”的最后一画是()。

3.“羊”共有()画,第三画是()。4.“耳”共有()画,第二画是()。二.读音节、写生字(2分×5=10分)

mǔ cùn fēi nǚ bái()()()()()三.补空(2分×6=12分)

k—()—kǔ j—()—jū()—ǚ—qǔ()—ú—hú x—ǚ—()z—()—zá 四.判断错误(2分×5=10分)

方(fáng)__ 天(tiān)__ 土(tǒ)__

“水” 共五画 __ “夏” 共十画__ 五.填反义词(1分×8=8分)

上—()

前—()

大—()左—()

黑—()

多—()

六.填量词(2分×8=16)

一()书

一()羊

一()林

一()鱼

一()屋

一()手

一()牛

一()水 七.组词(2分×8=16分)

目()

冬(春()

车(八.连线(1分×10=10分)

月九.写笔顺(1分×6=6分)

衣:_____共()画

火:_____共()画

九.看图补空(3分×2=6分)

_ì_ē

木()

石()

国 方:_____共()画

九:_____共()画

7.《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七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 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 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其发展核心是科研, 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 强化专业, 强调课程发展, 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 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 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 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 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 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 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 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 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 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 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 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 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 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 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 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 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 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 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 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 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 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 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 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 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 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 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 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 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 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

(2) 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 重构教学内容, 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 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精简基础理论, 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 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 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具体包括:

(1) 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 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 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 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 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 课程的重点

第一,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 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 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 课程难点

第一, 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 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 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 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 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 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 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 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 让学生交流、讨论, 阐明自己的观点, 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理解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 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 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 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 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 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 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 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 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 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 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 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 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 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 学会观察、了解儿童, 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 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 安排见习、实习, 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 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 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 建立健全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

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制度,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 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注重考核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表现, 又注重小组合作;既注重实践训练, 又注重价值体验。笔试题型新颖, 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总评=平时考核 (40%) +期末考试 (60%) 的评价方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书面作业 (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实践训练 (小组案例谈论、小组学生演示) ;期末考试指笔试测试, 包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练.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 , 2011 (11) .

[2]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 2005 (2) .

8.《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八

关键词: 中职校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心理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幼儿心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为幼师专业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有效性越高,学生学习的收益性就越大,教学质量越高。然而,现实中中职校幼儿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这必将影响学生将来在幼儿教师这一重要工作岗位上的胜任度。积极探索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响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

(一)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保守

在中职校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常常以教定学,把教学过程看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照本宣科现象依旧存在,教学没有创意;过于偏重知识目标,忽略情感态度目标;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大部分采用的是讲授法,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等等。

(二)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普通高校扩招热持续升温,进入中职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下降,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低。由于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幼儿心理学,总觉得心理学深奥又抽象,教材看不懂,普遍认为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三)师生互动不强,课堂氛围不活跃

课堂上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师“一堂言”,学生一堂无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强,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校幼儿心理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直接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要认清新形势,与时俱进,转变旧观念,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者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等态度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教师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教学素质,深厚教学基本功,努力使教学语言更富艺术性、教学方法更有灵活性、教学过程更有情感性、教育手段更具策略性,最终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运用事例法、案例分析法,“盘”活教材。幼儿心理学内容科学性、理论性较强,学生初次接触,觉得深奥又抽象,难懂难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把抽象的心理现象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际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心理学概念、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既“盘”活了教材,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运用游戏法、实验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心理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心理小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知识。通过游戏法和实验法,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抽象的幼儿心理理论知识内容更形象化,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掌握。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为了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材料,教师应充分整合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这种手段的使用,一方面使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笼统的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获取更深刻的求知探索体验。信息技术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4.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通过创设兴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创设激励情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进而有效提高幼儿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率。

5.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学定教”,科学安排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之下,充分发挥主体性、小组学习和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长期的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和理解为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真诚主动地接触、关爱学生,采取情感投入、民主教学手段,对学生尊重信任,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为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打下牢固基础。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欲望、情趣需要等,结合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如上述提到的事例法、案例分析法、游戏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等等),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同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交给学生,把想和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做好引导者,引导学生乐学、活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3.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师德修养、知识层面的扩展、专业技术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切实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使得学生“敬师乐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十分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对自身情绪的调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自身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甘素冰.幼儿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10(06).

[2]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

[3]吴安琪.谈谈幼儿心理学教学策略的优化[J].现代教师与教,2011(02).

[4]刘懿,徐旭荣.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巧用[J].中等职业教,2010(20).

上一篇:关于高中学生素质的评定评语下一篇:看2013感动中国人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