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2024-10-27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通用19篇)

1.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一

21、冬冬有5支铅笔,南南有9支铅笔,冬冬再买几支就和南南的一样多?

答:9-5=4(支)

22、小平家距学校2千米,一次他上学走了1千米,想起忘带铅笔盒,又回家去取。这次他到学校共走了多少千米?

答:1+1+2=4(千米)

23、马戏团有1只老虎,3只猴子,黑熊和老虎一样多,问马戏团有几只动物?

答:1+1+3=5(只)

24、春天来了,小明、小冬和小强到郊外捉蝴蝶,小明捉了3只,小冬捉了5只,他们一共捉了12只,小强捉了几只?

答:12-3-5=4(只)

25、小华和爸爸、妈妈为植树节义务植树,小华植了1棵,爸爸植了5棵,妈妈比爸爸少植2棵,妈妈植了多少棵,他们一共植了多少棵?

答:5-2=3(棵)……爸爸,1+5+3=9(棵)

26、第一个盘子里有5个梨,第二个盘子里有4个梨,把第一个盘里拿1个放到第二个盘里,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梨?

答:5+4=9(个)

27、小红有2个玩具,小英有3个玩具,小明的玩具比小红多2个,小明有几个玩具?

答:2+2=4(个)

28、新星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有学生9人,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和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两个兴趣小组共有多少名学生?

答:9+9=18(名)

29、3个男同学共借走6本书,4个女同学共借走7本书,他们一共借走多少本书?

答:6+7=13(本)

30、王老师有12元钱,正好买一支钢笔和2个笔记本,如果只买一支钢笔,还剩6元钱,你知道一个笔记本多少钱?

答:12-6=6(元)……两本笔记本,6=3+3,所以笔记本一本3元。

31、日落西山晚霞红,我把小鸡赶进笼。一半小鸡进了笼,还有5只在捉虫,另外5只围着我,叽叽喳喳闹哄哄。小朋友们算一算,多少小鸡进了笼?

答:5+5=10(只),10+10=20(只)

32、一只猫吃掉一条鱼需要1分钟。照这样,100只猫同时吃掉100条鱼需要几分钟?

答:还是1分钟

33、5个小朋友同时吃5个苹果需要5分钟,照这样,10个小朋友同时吃10个苹果需要几分钟?

答:还是5分钟

34、小华有10个红气球,小花有8个黄气球。小华用4个红气球换小花3个黄气球,现在小华、小花各有几个球?

答:小华:10-4+3=9(个),小花:8-3+4=9(个)

35、13个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还有几只没抓住?

答:13-2-5=6(只)

36、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房间电灯,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下开关。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拉20下呢?拉100下呢?

答:9下亮,20下不亮,100下不亮。(单数亮、双数不亮)

37、小青有9本故事书,小新有7本连环画,小青用3本故事书换小新2本连环画,现在小青、小新各有几本书?

答:小青9-3+2=8(本),小新7-2+3=8(本)

38、小敏到商店买文具用品。她用所带钱的一半买了1支铅笔,剩下的,一半买了1支圆珠笔,还剩下1元钱。小敏原来有多少钱?

答:1+1=2(元),2+2=4(元)

39、欢欢和乐乐去买练习本,欢欢买了4本,乐乐买了6本,欢欢比乐乐少花1元钱,一本练习本多少钱?

答:1元=5角+5角,所以一本练习本是5角钱

40、李老师带有60元钱,正好买一个足球和两个排球。如果只买两个排球,还剩28元。一个足球多少钱?一个排球多少钱?

答:足球=28元,2个排球=60-28=32(元),32=16+16,所以一个排球是16(元)

2.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二

一、习题呈现及题意说明

题1:已知有一个圆, 怎样再画一个圆, 使得它的面积是原来的圆面积的2倍?你需要什么文具?并且说明你这样画图的过程和理由. (说明:考查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策略的数学能力.)

题2:图1是由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半个圆复合而成的, 已知这个圆形的半径是12厘米.求大三角形面积与小三角形面积之差是多少平方厘米. (说明:通过分析, 搭建问题解决的整体思路, 联系已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链接与意图分析

作为思维训练题, 这两道练习题对于学生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联系六上教材在第四单元“圆”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六P72编排了这样的一道附加题:

9*.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 并完成下表.

《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通过计算, 观察正方形与它内部最大的圆 (内切圆) 的面积关系.教材通过几个特殊的正方形和内切圆的面积之比, 发现这个比是一个固定值, 再让学生任意设定正方形的边长, 发现这个规律的一般性.实际上, 也可以引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加以证明, 如果设正方形的边长是2a, 那么其内切圆的半径就是a, 正方形的面积是 (2a) 2=4a2, 圆的面积就是πa2, 两者面积之比是4π.

三、教学措施与实施建议

1. 深入挖掘, 提升教材的使用效率

显然, 教材涉及的知识层面对于以上两道题目的解决尚存有不小的距离.但是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推导出圆与内切正方形的关系, 进而以圆为桥梁沟通内接正方形与外切正方形的关系. (如图2)

其二, 通过正方形与内切圆之间的关系, 同理推导出它与外切圆之间的关系, 从而以正方形为桥梁沟通内切圆与外接圆的关系. (如图3)

简要地概括一下, 以上两种方式分别是在附加题9*的基础上作一个圆的内切正方形和正方形的外切圆实现的.然而教学的难度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加深、拔高.

2. 分层要求, 强调思维方式的训练

基于以上认识, 不必苛求每一名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分层观念, 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 而不纠结于问题解决的达成度.

此外, 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不难发现, 其基本理念第二条“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已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其根本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数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上.

3. 技法总结, 培养善于归纳的能力

笔者认为, 单个的数学问题在解决之后, 对于已解决者便失去了价值, 相比之下,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先期思考、方法探寻、过程归纳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现实影响.这一系列数学能力的培养, 除以教材为主之外, 还需要借助一定数量生动现实的、对于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意味的数学教学内容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4. 过程回顾, 闪现简约优化的灵感

心理学家强调:在解决完一个问题以后, 最好能回顾一下这个解题过程, 想想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等等.如果你没有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回顾和反思的话, 也许就失去了一个改进问题解决技能的极好的机会.联系实际, 以上两个题目的解决, 作为培养学生简约性的思维能力都是极好的素材 (详见下文) .

四、过程设计及解法概述

1. 问题解决情况统计

问题1:画一个圆使面积是已知圆的2倍.全班共46人32人完成, 22名学生采用将已知圆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的方式;8名同学结果正确, 其中的4名学生能对结果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问题2:求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面积差.26名同学完成, 其中6人正确.针对问题1解决中将已知圆半径扩大至2倍的方式开展教学, 使学生明确半径扩大至2倍画出来的圆面积会扩大至4倍, 因而此种方法是错误的.

2. 教材附加题9*的拓展教学

(1) 复习回顾

在六年级上册中我们探求过正方形与它的内切圆的面积关系 (多媒体出示) , 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吗?学生思考, 指名回答, 小结得出:可以用两种方式得出: (1) 通过计算可得200∶157的结果; (2) 通过证明得出两者面积之比是.这节课, 我们进一步探索正方形与它的外切圆之间的面积关系.

(2) 新知探求

出示图4, 设圆的半径为r,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 指名回答.逐步归纳得出:依据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性质, 可以有两种方法计算:或.又因为该外切圆的面积S=πr2, 因而外切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比为.

知识链接: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也能帮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播放视频) 介绍勾股定理的知识: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多媒体出示图4) 利用勾股定理, 你能探索出正方形与外接圆的面积关系吗?

学生思考, 尝试解决.指名回答, 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思路.教师结合多媒体演示进行启发式引导 (过程略) .

3. 解法分析

(1) 多媒体出示上文图2, 教师提问, 你能说明同一个圆的内接正方形与外切正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吗?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再在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 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回答, 通过补充、引导, 逐步得出以下解题思路:

根据, 即同一个圆的外切正方形面积是内接正方形面积的2倍.

运用这一结论解决拓展题2, 可以先求出小三角形面积为24×12÷2=144 (平方厘米) , 则大三角形面积为144×2=288 (平方厘米) , 其面积之差为144平方厘米.

(2) 多媒体出示上文图3, 根据刚才的方法, 你能说说同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之间的关系吗?

解决过程同上, 该问题结论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得出.简述如下:根据, 也即同一个正方形的外接圆面积是内切圆面积的2倍.

运用这一结论解决拓展题1, 需要三角板、圆规等工具, 可以先作出已知圆的外切正方形, 以连接圆心到正方形一个角的线段为半径做一个圆, 该圆面积为已知圆的2倍.

方法2, 依据上文利用勾股定理探索出正方形与外切圆的面积关系解决, 先画出已知圆的内接正方形, 再以正方形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 该圆面积为已知圆的2倍.

教师进行必要的画图方法指导后, 学生完成练习.

4. 过程回顾

提问1:通过这两道题目的解决, 你有什么收获?

提问2:回顾一下自己解决这两道题目的过程, 你有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两道习题吗?先独立思考, 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如下解题思路:

拓展题1, 只需以已知圆的半径作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先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继而以斜边为半径画一个圆, 面积即为已知圆的2倍.

拓展题2, 根据同一个圆的外切正方形是内接正方形面积的2倍, 只需计算出小三角形的面积即为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差.

五、反馈与思考

须要说明的是, 作为“每周一练”形式的作业, 对最终结果的评价相对自由、开放.所谓的反馈, 或许可以从学生冥思苦想的神态、专注细致的听讲、灵机一动的惊喜、恍然大悟的愉悦中得到体现.

3.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三

《课标》指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这还告诉我们,思维离不开语言,它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联系着的,它们的关系是表里关系——没有思维,就根本没有语言;没有语言,思维也就无法表达。可见要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离不开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知识、技能去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由此及彼地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会思考、会创造的人才,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思维(即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谈谈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破题设问,诱导思维

文章的题目,就小学语文教材来看,有的是中心,有的是主要内容,有的是主要人物,也有的是事件发生的地点等。根据这些特点,我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意。学生在阅读中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课文,从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根据题目,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在学生纷纷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一个长满红锈的普通的鱼钩在作者心中却是那样珍贵?为什么鱼钩会闪着金色的光芒?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从上述问题中不难看出,学生要从课题中提出这些问题,必定要与以往经验联系起来,经过一番思考、分析才有可能做到,这些问题是读懂文章的关键。学生弄明白它们有的要联系时代背景,有的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这样围绕课题设计问题,久之,不仅让学生从中学会怎样读懂文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在今后写作过程中,如何审题,如何考虑周到,更主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向,使之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抓关键词、句,启发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注意到抓文章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智慧。这就是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扣住课文的关键词,设计问题。我在设计《索溪峪的“野”》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野”一词提问。谁野?野在课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山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再抓住“返璞归真”提问:什么叫返璞归真?为什么说人们在索溪峪里“返璞归真”了?举文中例子说明。让学生真正地领略到索溪峪独特的美景,以及人们畅游于大自然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2.抓重点,设计加深领会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我在教《白杨》一文时,抓住文中最后一句“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设计了这样一连串问题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先设计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接着进行一个跳跃,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什么?“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指的是什么?最后回到学生身上。根据刚才的分析,说说读完全文后给你什么启发教育。

从上面两点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整合,说明了好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诱导学生思维逐步地加深。这样既与课文的叙述相联系,又与时代背景相联系,不仅学生对文章加深了理解、掌握,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更主要的是在注意了文道结合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智力所及的逻辑推理,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训练。

三、拓展想象、发展思维

想象是储于大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意象的过程。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它所唤起的意象就越丰富,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想象,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智能发展。

1.根据情节,合理构想。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课文中有不少成为我们想象好所在,而这又往往能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如《再见了,亲人》中作者省去的朝鲜大嫂怎样由受伤到伤好这一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加深对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理解。

2.配合插图,展开想象。课文的插图大多是与课文的重点部分配合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配合重点内容,充分用好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少年闰土》中,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画面上的景物及闰土的神情、动作,体会农村生活的神秘动人、闰土的勇敢机智以及看瓜刺猹的紧张、惊险。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有顺序地把它说出来(叙述)。这样把图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统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

3.读文构图,发展思维。我们的教材中大多数是文学作品,其本身就熔铸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形象生动的描述,在头脑形成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例如《詹天佑》的写詹天佑勘测线路一段“狂风怒号,黄沙满天”引发想象那种恶劣环境。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的体会。当然,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可以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复述课文等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只要我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強对学生思维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他们智力,使他们越学越聪明,成为肯思考、爱动脑的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4.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 篇四

1、小红看一本书,看了 25 页,还剩 10 页,书共有几页?

2、王师傅把一根木料锯成两段要用 2 分钟,他把这根木料锯成 8 段,一共要几 分钟?

3、3 路公交车起点站每隔 6 分钟向新街口方向开出一辆车,当这个车站开出第 5 辆车时,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

4、 明明家住五楼, 他从三楼到五楼需 2 分钟, 那么他从一楼走到五楼需几分钟?

5、校门口摆了两排菊花,每排 6 盆,现在想在每两盆菊花之间插 3 盆玫瑰花。 需要多少盆玫瑰花?

6、在一段总长 30 米的公路两边栽树,每隔 5 米栽 1 棵雪松,两端都栽。这条 路上一共栽了多少棵雪松?

7、一个木工锯一根 13 米的木条,他先把一头损坏的部分锯下 1 米,然后再把 长木条锯了 5 次,锯成许多一样长的`短木条。每根短木条长多少米?

8、停车场上大汽车比小汽车少 8 辆,小汽车有 25 辆,大汽车有多少辆?

9 、 小红的邮票比小林的邮票多 6 张, 小红给小林几张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

5.小学生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 篇五

写出得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再计算。

①( )36+6=( ) ②( )86-44=( )

③( )24-7=( ) ④( )8+57= ( )

⑤( )46+4=( ) ⑥( )35-9= ( )

⑦( )7+22=( ) ⑧( )40-3= ( )

⑨( )8+32=( ) ⑩( )37+9= ( )

答案:

①( 双数 )36+6=( 42 ) ②( 双数 )86-44=( 42 )

③( 单数 )24-7=( 17 ) ④( 单数 )8+57= ( 65 )

⑤( 双数 )46+4=( 50 ) ⑥( 双数 )35-9= ( 26 )

⑦( 单数 )7+22=( 29 ) ⑧( 单数 )40-3= ( 37 )

6.一年级学生思维训练题 篇六

1、小力今年6岁,小力的奶奶说等小力9岁的时候奶奶就55岁了,那么奶奶今年( )岁。

2、找规律画图。

3、1,2,4,5,7,8,10,11,( ),( ),16,17

4、我家养了6只兔子,其中有2只是黑兔,4只是白兔。每只白兔又生了3只小兔,家现在一共有( )只兔子。

5、晚上回到家,拉一次开关,灯就亮了;再拉一次开关,灯又不亮了。淘气的.小狗一回家拉了10次开关,你说这时候灯亮了( ),还是不亮( )。拉47次呢,亮( ),不亮( )。

6、数一数。

( )个长方形 ( )个圆形

7、你能把下面的正方形分成4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吗?

8、把4、5、6、7、9、13分别填入下面的( )中(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等式成立。

①( )+( )=( ) ②( )-( )=( )

7.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篇七

由一点出发, 借助已有信息, 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 又可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 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 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发散思维, 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 发现特点, 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 就永远也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些作文题目内容宽泛, 学生在立意作文时不容易把握, 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方法。

1. 给题目加上一些条件限制, 其内容就能更明显、更具体

地显出来, 这样就能很好地把握要写的内容, 比如, 《园丁》可变为“城市的美容师———园丁”、“辛勤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老师”、“园丁颂———记我的老师二三事”。又如, “春天”可变成“艺术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春天———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等, 这样主题更明确, 不至于由于宽泛而无从下手。

2. 在审题立意时也要运用发散思维, 开阔写作思路。

如在读后感写作训练时, 我给学生推荐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学生就根据材料内容畅想立意, 提出了几个论点:A、滥竽能够充数, 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土壤。B、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 最终露出马脚, 可以联想到不论学习或办事, 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 而应该扎扎实实、虚心求教, 掌握真本领。C、从南郭先生最终落荒而逃的可悲下场, 可以联想到人贵有自知之明, 等等。又如写记叙文, 我给学生提供图形“O”, 写《O的断想》, 学生说像西瓜、像车轮、像跑道、像太阳……经启发, 学生不仅从外形特点联系相似的形象, 而且从象征意义等方面发散, 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O是一片空白, 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它是一块处女地, 需要我们去开垦、耕种;它是一面镜子, 让你认识自己……然后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角度去发散思维, 这样写出的文章思路广阔, 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

3. 在作文课上, 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 即造成学生心理上

的“自由感”和“安全感”,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不抓辫子”、“不打棍子”, 学生作文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话不全是金科玉律, 甚至和老师的观点相反, 也属于正常现象。对这种情况因势利导, 有时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有一次我出了一个“诚实好”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讨论, 其间有个学生说“谎言好”, 我让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的论据是:电影《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 毛泽东为了不使自己的新婚儿媳伤心, 一直不把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告诉她, 尤其是在她再三追问岸英为什么不回信时, 毛泽东仍以战事忙的“谎言”来回答。从影片中可以看到, 毛泽东此时是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甘愿把失子之痛强咽在自己心里的谎言, 谁能说不好呢?我借机又出了个“谎言好”的作文题, 让学生选择其一。结果这次作文立意新颖, 尤其是作“谎言好”的同学举出的证据令我耳目一新:事实详实, 叙述有力, 一反过去无病呻吟的毛病, 使作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评讲时, 我以此事为例引导学生注意多角度比较、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想, 再指导于新的实践, 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开发。

4.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可在教学中穿插, 如:

在《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作如下分析:这是一篇以歌颂红军战士崇高品质为主题的文章。为着先由天气恶劣, 自然条件差, 生活条件差的情况联想出需要火, 但没有为个人划燃一根, 而是全部献给部队, 这七根由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柴, 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联想到红军战士光辉的革命品质和坚定信念, 从而升华主题, 达到歌颂红军战士崇高品质的目的。教学《〈咏柳〉赏析》一文时, 我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除了文中的想象的“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 好像是用碧玉装饰而成的”, 你还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多层次、多角度地创造出生动形象的新画面:柳丝柳絮在春风中飞舞的形象。柳树在烟雨迷蒙的江畔的形象, 柳树杏树掩映山路的形象, 等等, 不仅在诗的一境中感受体验诗人的情感, 而且运用已经感知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组合, 创造出种种新的形象。寓发散思维于授课之中, 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 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提高。

8.小学数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八

关键词: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9-01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运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加工。实践证明,人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培养起来的,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用培养训练学生思维,帮助其更好发展,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亟待面对思考的问题。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这一阶段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为其后天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展初步探讨。

一、丰富数学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开展联想和想象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来反应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作为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有效数学活动的开展也要着力帮助学生们建立丰富、鲜活的表象[1]。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信息主要是语言信息,但是小学生往往因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很难理解这些语言,导致对课本、课程的接收程度较低,整个教学的效果也事倍功半,而视觉表象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一下子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拓展其思维想象能力,帮助其吸收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中表象的展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加强直观演示,如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小棒,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具,在使用中常常由老师握在手里,告诉学生自己手里有几根以及如何加减等等,其实很多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对此,可以稍作变化,将一根铁丝固定在黑板的两端,再将这些小棒捆绑在铁丝上,让学生亲自参与数一数小棒的数量,亲眼观察小棒的变化过程,也更加具体生动,继而教学效果也更加事半功倍。再如动手实践,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让学生拿起橡皮摸一摸光滑的部分,称之为“面”;摸一摸面与面相交的线,称之为“棱”;再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称之为“顶点”,借助具体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感官认识。此外,还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多媒体工具的演绎等,深化孩子们对数学表象的认识。

二、引导数学联想

如果说表象的获得,是整个思维的起点,那么联想能力的培养则是形成新思维成果的必备条件。所谓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其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联系。联想的实质是对表象的再加工,通常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三种[2]。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上,对于联想主要有“相等到不等”、“已知到未知”、“运动到静止”以及“数到形”等等。以数形结合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数与形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也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是贯穿于数学发展长河中的一条主线。两者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数”产生于对“行”的计算,又借助“行”得以记录,对“行”相互关系的比较和度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数”的发展。以平面图形与数的关系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好二维空间的形象,能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数与形、面与线的关系,对于问题:“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会扩大几倍?”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推算,那么孩子们只能获得数的变化情况,如果把数与形的变化结合起来,整个问题也会更加一目了然,学生们获得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长久。

三、发展数学想象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也是建立在具体、直观的基础上,这也与其思维特点有关,如果只是开展一些基础性的教学活动,那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质的飞跃[3],如果引导孩子们重组生活中的一些表象,开展一些积极地想象活动,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表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其整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表现形式上,想象主要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对于再造想象主要是指把数学语言表示的空间形式在图像上或者头脑中复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依靠创设情境来再造想象,以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下,所有的鸡都飞在空中,地上多出来的脚不就是兔子的脚吗?这样就可以得到兔子的数量,继而也就可以算出鸡的数量。对于发展想象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更多的鼓励孩子们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诸如一题多解的训练过程提升其思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张 觉.磨砺学生的思维——关于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3(04):61-62

[2] 尚修波.小学数学思维教学与智力发展[J].小学教学参考,2012(10):45-46

9.一年级思维训练第一讲 同样多 篇九

一、列式计算

1、红红有7支铅笔,明明有5支铅笔。明明再买几支铅笔,两人铅笔就同样多了? 算式:

2、小红有16本练习本,小强有10本练习本。小红用掉几本练习本后,两人的本数就同样多了?

算式:

3、玲玲有4张邮票,小刚有8张邮票。小刚给玲玲多少张邮票,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

算式:

4、小强有10本练习本,小勇有16本练习本,小勇给小强几本,两人的本数就同样多了?

算式:

5、新星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有学生9人,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和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两个兴趣小组共有多少名学生? 算式:

二、填空

1、姐姐和哥哥各有12支铅笔。写字用掉同样多的铅笔后哥哥剩下1支,姐姐剩下()支。

2、二年级一班原来有32个学生,二班原来有35个学生,开学后又转来了7个同学,那么应该给一班()个,给二班()个,就能使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相等。

3、小牛和叶叶各有10颗糖,小牛给叶叶2颗,他们相差()颗。

4、小胖给了小丁丁5支笔后,小胖手中的笔与小丁丁一样多了,原来小胖比小丁丁多()支笔。

10.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

向阳中心小学 王莉

在刚接触一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常常能碰到这样的状况:在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后,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可很多学生回答起来却疙疙瘩瘩,语无伦次。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无从说起,一个字或一个词都重复了好几遍,怎么也说不出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对答如流呢?我想还是得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说话)下功夫。

一、培养孩子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二、一年级语文课堂实施方法

(一)、“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初入学的儿童,虽然没有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系统的学习,但他们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和表达的基础。入学后,他们接触最广、使用最多的便是汉语拼音,大量地学习字母发音,书写记忆字母字形,拼读音节,繁琐单调而枯燥,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目前苏教版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意境优美的情景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给了我很好的建议: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如教学声母“t”与单韵母“i” 组成的音节时,可根据四声练习说话:tī——梯 楼梯我每天回家都要爬楼梯;tí——提 提醒 妈妈常常提醒我做作业要认真,细心;tǐ——体 体育 我最喜爱上体育课;tì——剃 剃头 星期天早上我陪爷爷去剃头。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音节,又丰富了他们的词汇,既巩固了拼音,又拓宽了思维,还活跃了课堂。

(二)、“认一认、识字”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刚刚接触到汉字的学习,虽然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认(去除拼音后),但是汉字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很有些困难。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字,不能用实物来示范,讲解。这时若能在活动中学习汉字,并渗透说话训练,会怎么样呢?

我是这样做的:在教学“认一认4”时,我把五位的学生请到讲台上安位置站好,先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谁站在谁的左边?谁站在谁的右边?谁站在谁的前面?谁站在谁的后面?学生的说话欲被激起来了,小手举得高高的。然后我又让几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站起来一边比画一边练习说话:某某坐在我的左边,某某坐在我的右边。最后小结:大家刚才说“左边”的“左”、“右边”的“右”,“前面”的“前”,“后面”的“后”。然后出示“前、后、左、右”进行学习。我发现在活动中利用学生表达欲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学习汉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又练习了说话能力。

(三)、“练习”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笫一册语文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看书上四幅图,引导学生动脑筋说图意,让同学之间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做的对吗?你应该提醒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让学生们知道交通常识,同时引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然后请学生做一下评价,谁讲的最好,最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看到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四)、“课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使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观察插图时,先让学生,按一定顺序,一项内容,一项内容说出来,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我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连起来,然后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插图的,自己哪些内容没有说好,应该怎样说。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起来。我想,只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1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一

一、读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信息互译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数学阅读恰好就符合了儿童的这一学习规律。我们展开数学阅读活动时,要将重点放在学生 “三读”、“三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

(一)“三读”

1.读清。对所呈现的数学文本信息做到不看错、读错,不多读、漏读。例如:“用玻璃制作一个棱长5分米无盖的正方体鱼缸,至少要用多少玻璃?”许多同学可能读题时会漏掉“无盖”一词,这样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解题思路。

2.读全。表示学生要学会补充空白,像“0.333……”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要让学生读全。

3.读懂。指通过数学阅读能够将数学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来。如:看到“降价20﹪”,除了要读懂它的意思是“现价减少原价的20﹪”,还要在脑海中产生“现价<原价”或“原价-现价=降了的价格”等关系式,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数学的符号表示出来。

(二)“三动”

1.动口。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诵读,准确理解。

2.动手。通过书写加快、加强记忆;通过勾勾、画画、点点,抓住重点字词,重点理解;通过纸笔演算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3.动脑。联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边读边思考,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理解例题的算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读”、“三动”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关键的字眼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如:读清楚“增加到”和“增加了”,要能够从这两个字眼中联想出相应的关系式。二是将文本的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或方式(符号、图表、式子等)呈现出来,掌握数学语言的互换表达。“三读”、“三动”注重读者与文本信息之间产生的一种思维碰撞、信息互译。不断促进学生数感、符号感及转化、类比归纳思想与演绎思想的形成与提升,实现数学思维的养成。

二、做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固化延伸

“做数学”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指的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数学过程,具体包括观察、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猜想、论证、应用、合作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何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一个“渔场”,为培养数学思维开发一个空间?

人教版各个年段的“做数学” 活动规划表(举例):

当然,以上“做数学”的内容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在这一方向指导下,我们逐步学会了如何整合教材,开展扎实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做数学”体现在教学的具体环节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强化认知;也可以将“做数学”体现在教后的练习设计中,鼓励学生通过制作学具巩固知识。如教学完“面积单位的认识”后,可以布置一道这样的作业:用厚的白卡纸分别剪出边长为1米、1分米、1厘米的3个正方形,并涂上你最喜欢的3种颜色。学生在制作与对比的过程中,无形中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有了更深的感知。

三、玩数学——训练数学思维的意识反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受已故的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为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的启发,本着知识性 、趣味性 、实践性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组织开展了以“数学好玩,玩好数学”为主题的数学周活动。我们将活动思路定位为:让学生在玩中经历一个“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的成长过程。我们的口号是:“数学好玩、数海求智、玩物生智”。我们还将活动的标志设计为一只“手”型,手指上有加、减、乘、除等数学符号,寓意为让学生用手指在玩中学好数学。这些“务虚”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机制的建设,也是一次活动“跑道”的规划。我们数学周活动内容主要体现在三大动作的三个系列:

首先是规定动作——夯实基础“我想行”系列活动,分别是:口算比赛、计算比赛、解决问题、数学作(看)图、数字书写比赛。

其次是自选动作——兴趣策略“我会行”系列活动,主要有:24点巧算、数学童谣诵读、数学手抄报评比、每日一题、数学纠错、数学作文、日记。

最后是特色动作——数学阅读“我能行”系列活动,包括数学阅读我能行、数学阅读大调查等活动。

12.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二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条件

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在自学过程中有时深入不下去,有时思维断线接不上,有时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进一步思考、继续学习的条件。例如,在学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学的是双龙洞,为什么还要用那么一大段文字来写山上的景色呢?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搭个“桥”,帮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让他们想一想写山上景色的这段话,每句写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怎么好。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逐句阅读了这段文字,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学生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等景色有了较为具体、形象生动的体会和感受。在谈到油桐时,有的同学说:“油桐在开花,黄的、白的,衬着绿叶,千姿百态,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样子美极了。读了课文仿佛和作者游览了一样,把景物写活了。”读到溪水时,有的同学说:“溪流一会儿宽阔而平缓,一会儿狭窄而急促,声音一会儿高而大,一会儿低而轻,作者具体地写出了溪面,流速的不同,形成了溪流声音的变化,真像一曲优美的乐曲,时时在变换调子,形象生动极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讨论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深入。最后学生谈到作者来到山上看到了满山的映山红,遍地的油桐,粉红色的沙土,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呀!而双龙洞就坐落在这座山上,写出山上的美,不是能很好的衬托出双龙洞的美吗?这样大家也就明白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 所以要用那么一段文字写山上的景色的原因,也懂得了写游记往往先交代谁从什么地方出发,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然后重点写游览处所的具体事物的道理。

二、加强创造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选择能点燃学生思维火化,促使学生理解和想象的重点词句作为发散点。从发散点出发,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发散,训练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比如在 《荷花》 这一课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分析总领全文的一句话:“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先抓住“活”和“画”来进行分析———“活”是指这池花充满生机,“画”是指荷花非常美,进而依据文章提供的词语进行多角度的发散。

有的学生说:“荷花的颜色很美:碧绿的叶子,白色的花,配上嫩黄的小莲蓬显得特别清秀。”“在朝阳的照耀下,碧绿的荷叶、雪白的荷花镶上了金边。”有的学生说:“荷花的姿态美,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白色的衣服、绿色的纱裙,风一吹动,如同一群舞蹈演员在合着拍子跳舞。”有的学生说:“这些颜色是冷色的,在炎热的夏天,冷色能使人感到舒畅。如果你站在荷花池边一定绝对的凉爽。”

这样发散,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了形象思维训练,把一篇静止的课文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活的画。

三、在求异中发展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求异思维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 《琥珀》 一课时,学生在预习中就产生了不少问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乐趣,在学习课文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我在课内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气氛相当活跃。如开始时学生问:“为什么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而不是一百年前,一千年前?”“为什么两只小熊在松脂里挣扎以后,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中写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但据了解海里几十米以下总是很平静的,是没有波浪的,那怎么会发生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的情况呢?”

13.四年级数学思维训练评语 篇十三

班主任:叶红云

1、徐子涵:数学运算迅速,正确率有待加强。

2、周婧: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3、吴泽宇: 具有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但缺细心。

4、章涛: 推理能力较佳,但计算能力有待加强。

5、方佼铖: 上课很专注,能数学理解能力有待加强。

6、方熙正: 有浓厚的数学求知欲,洞悉问题、解决策略能力较佳。

7、徐晨露: 上课认真,但对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8、徐功勃: 思维敏捷,但数学概念有待加强,须多算多思考。

9、宋文豪: 学习非常认真,但解题能力有待加强。

10、方一平: 上课能够认真,但数字理解表现能力有待加强。

11、王佩宣:学习态度很好,但对数学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14.八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答案 篇十四

八年级数学思维训练(一)

1、有两个桶,一个三斤,一个五斤,水无限,如何得出精确的四斤水。

2、夜晚过一桥,甲过需要一分钟,乙两分钟,丙五分钟,丁十分钟。桥一次最多只能承受两人,过桥必须使用手电筒,现在只有一只手电筒。请问4人如何在17分钟内全部过桥。

3、小赵的店里来了一位顾客,挑了20元的货,顾客拿出50元,小赵没零钱找不开,就到隔壁小韩的店里把这50元换成零钱,回来给顾客找了30元零钱。过一会,小韩来找小赵,说刚才的是假钱,小赵马上给小李换了张真钱。问:在这一过程中小赵赔了多少钱?

4、鸡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出去觅食,为了防止小鸡丢失,她总是数着,从后向前数到自己是8,从前向后数,数到她是9。鸡妈妈最后数出来她有17个孩子,可是鸡妈妈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多孩子。那么这只糊涂的鸡妈妈到底有几个孩子呢?鸡妈妈为什么会数错?

5、用水果刀平整地去切一个大西瓜,一共切10刀,最多能将西瓜切成多少块?最少能切多少块?

6、小李有40元钱,他想用他们买饮料,老板告诉他,2元钱可以买一瓶饮料,4个饮料瓶可以换一瓶饮料。那么,小李可以买到多少瓶饮料?

7、有一口深4米的井,井壁非常光滑。井底有只青蛙总是往井外跳,但是,这只青蛙每次最多能跳3米,你觉得这只青蛙几次能跳到井外去吗?为什么?

8、小红和小丽一块到新华书店去买书,两个人都想买《综合习题》这本书,但钱都不够,小红缺少4.9元,小丽缺少0.1元,用两个人合起来的钱买一本,但是钱仍然不够,那么,这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呢?

9、明明牵着一只狗和两只小羊回家,路上遇到一条河,没有桥,只有一条小船,并且船很小,他每次只能带狗或一只小羊过河。你能帮他想想办法,把狗和羊都带过河去,又不让狗咬到小羊。

10、如果有9个乒乓球,要分别装在4个袋里,保证每个袋里有乒乓球,并且每个袋里的乒乓球个数是单数,你能想出办法吗?

八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答案

1、取五斤水,倒入三斤的桶中, H# }+把三斤桶的水倒了,然后把五斤桶中的二斤水倒入三斤桶中;再取五斤水,倒满三斤桶,则五斤桶的水即为四斤。

2、甲乙先过,用时两分钟;乙返回,用时两分钟;丙丁过,用时十分钟;甲返回,用时一分钟,甲乙返回,用时两分钟。

3、首先,顾客给了小赵50元假钞,小赵没有零钱,换了50元零钱,此时小赵并没有赔,当顾客买了20元的东西,由于50元是假钞,此时小赵赔了20元,换回零钱后小赵又给顾客30元,此时小赵赔了20+30=50元。

4、鸡妈妈数数是从后向前数,数到她自己是8,说明她是第八个,她的后面有7只小鸡;鸡妈妈又从前往后数数,数到她她自己是9,说明她前面有8只小鸡;鸡妈妈的孩子总数应该是15,而不是17,鸡妈妈数错的原因是她数了两次都把她自己数进去了。

5、最多能将西瓜切1024次块,就是2的10次方。最少切11块。

6、先用40元钱买20瓶饮料,得20个饮料瓶,4个饮料瓶换一瓶饮料,就得5瓶,再得5个饮料瓶,再换得1瓶饮料,这样总共得20+5+1=26瓶。

7、此题易混淆人的做题思路。多数人认为青蛙一次跳3m,两次就可以跳6米,超过了井的深度,两次就可以跳出井。这是错误的。因为题中说“井壁非常光滑”,说明青蛙在跳到3米高度时,会因为触到井壁而重新落回井底,所以无论这只青蛙跳多少次,它都跳不到井外去,除非它一次跳的高度超过井的深度。

8、这本书的价格是4.9元。小红口袋里就没有钱,小丽口袋里有4.8元。

9、先把狗带过河,返回带一只小羊过河,顺便把狗带回,再把另一只小羊带过河,返回,再把狗带过河。

10、第1个袋装1个,第2个袋装3个,第3个袋装5个,然后把已装有乒乓球的三个袋装在第4个袋里。

八年级数学思维训练答案(二)

1. 765×213÷27+765×327÷27

解:原式=765÷27×(213+327)= 765÷27×540=765×20=15300

2. (9999+9997+…+9001)-(1+3+…+999)

解:原式=(9999-999)+(9997-997)+(9995-995)+……+(9001-1)

=9000+9000+…….+9000 (500个9000)

=4500000

3.×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解:(19981998+1)×19991998-19981998×19991999

=19981998×19991998-19981998×19991999+19991998

=19991998-19981998

=10000

4.(873×477-198)÷(476×874+199)

解:873×477-198=476×874+199

因此原式=1

5.×1999-1999×1998+1998×-1997×+„+2×1

解:原式=1999×(2000-1998)+1997×(1998-1996)+„

+3×(4-2)+2×1

=(1999+1997+„+3+1)×2=2000000。

6.297+293+289+„+209

解:(209+297)*23/2=5819

7. 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的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 7*18-6*19=126-114=12

6*19-5*20=114-100=14

去掉的两个数是12和14它们的乘积是12*14=168

8. 有七个排成一列的数,它们的平均数是 30,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28,后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3。求第三个数。

解:28×3+33×5-30×7=39。

9. 有两组数,第一组9个数的和是63,第二组的平均数是11,两个组中所有数的平均数是8。问:第二组有多少个数?

解:设第二组有x个数,则63+11x=8×(9+x),解得x=3。

15.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 篇十五

一、让积极思维成为课堂有效互动的载体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如果教师依赖教材,灌输教材,对初步具备思维能力的中学生而言,教师向他们展示的仅仅是知识世界,知识世界虽然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但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中学生的形象和抽象的思维能力是毫不匹配的。要使学生的实际真实生活和知识世界相匹配,教师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并使学生“乐之以渔”,充分开发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思考文本内容,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进而溅起亮丽的浪花。要想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必须适当引导他们去怀疑现有的知识世界,大胆地批判现有的知识世界。

二、让创新思维成为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样离不开创新思维。生物教材内容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缜密的科学性,但我们仅仅把握住教材中的相关论点去引导学生思维,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根本谈不上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要让教学对象有所创新。创新并不是要学生去一鸣惊人,搞发明创造。要让学生去创新思维,我们必须让他们会运用教材中所列生物生长、发展乃至灭绝的相关规律,去观察分析身旁形形色色的生物,去研究生物的特点,去发现生物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进而使他们能够发现某一些论点的谬误,为后来发现其他相关论点的谬误打下基础,形成“不完全相信一切,我也能发现”的理念。

三、让全员思维成为课堂有效互动的纽带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全体性问题十分重要,尤其是全员思维中的相关问题,更要求我们必须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全员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过程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全员性思维的良好习惯,与我们多年来的“满堂灌”甚至于仅仅关注某些具有良好的思维基础和品质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它要求我们把对全员性的思维关注点融入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异,我们可以采用分层的方法或利用递进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亢奋状态。

(二)关注应用

16.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六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任务完成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学生探求合理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对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配入手,把握住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

当然,对不同学生、不同知识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和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变为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比如,具体与抽象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上接87页)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引导、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再如,一般与特殊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17.四年级数学思维填空题训练 篇十七

一、填空题

1.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等腰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 等边 )三角形.

2.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3.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 等腰梯形 ).

4. ( 其中一个角是钝角 )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5.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之和是15米,它的底边是( 5 ) 米.

6. ( 其中一个角是直角 ) 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7. ( 其中一个角是锐角 )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8. 两个底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 等边 ) 三角形,又叫( 正 ) 三角形.

9.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这个三角形是( 钝角三角形 ) .

1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度.

11. 线段有( 2 )个端点,射线有( 1 )个端点,直线( 0 )端点.

12. 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1 )个钝角,最多有( 1 )个直角,最多有( 3 )个锐角.

18.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篇十八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学生思维的特征是随着儿童大脑的发育,随着知识的增加和智力水平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数学课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科学,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增加思维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呢?我的教学体会是:

一、重视认知过程的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思维的过程,才能不断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教学方法上,我们要努力选择适当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二册中32小数

= 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 = 小数

小数 + 大数

= 总数(‘大数’)教学中,训练随时多角度地分析,思考,灵活选用解题方法,就能找到简便的解题思路。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问题是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会质疑问难怎么办?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若有出现质疑问难的好苗头,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并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然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质疑问难尽量与本节课所学知识相关联。教学中,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主要内容,如课本中的“想一想”带问号的、方框内的概念和解题方法等。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的一般方法,如教学有关概念时,可以提问概念怎么表述的,它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哪几个?能否删去、增加或改动某一个词?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教解题方法时,可以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解题方法是否正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等。由于重视学生质疑问难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就会逐步提高,从而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19.音乐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训练 篇十九

一、丰富音乐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只有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为形象思维提供广阔的天地。知觉的范围很广,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音乐是培养听觉的重要手段, 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对提高直觉能力有根大帮助, 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音乐的表象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对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二是对各种音乐作品的表象积累。音乐语言是由音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 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把音乐课简单地认作教歌的过程是片面的, 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就要注意各种音乐要素的表象积累。

二、通过音乐培养丰富的情感形象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 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柔美、慢速、稍弱的音乐同人们平静的心境是吻合的, 激烈、快速和强的音乐同人们激动时的心情是相似的, 而下行的旋律造成的压抑的感觉又同人们悲伤时的心情一样, 因此人们常常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在强烈的音乐感情因素影响下, 形象思维则得到更大的发展。通过音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运用一切方法启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现在所提倡的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演唱和演奏就是表达内心感情的最好方式, 因为演唱和演奏的过程就是内心情感抒发的过程, 是内心情感更深层的流露, 也是感情的一次升

三、培养联想和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

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作曲家创作音乐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 无论是从生活中提取的题材还是从文艺作品中提取的题材;无论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还是从某种艺术中萌发灵感而成, 总之都是在他头脑中最先出现他感兴趣的形象, 然后运用音乐语言和音乐表现技巧创作而成。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也必然要沿着作曲家为我们创作的音乐形象出发去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尽管很遗憾, 由于音乐的不确定性, 我们往往不能, 有时甚是不可能再回到作曲家创作时的形象原型, 但对音乐的情感感受却可能会是十分强烈而相似的。从同一情感感受出发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 这正是培养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好机会。比如当我们听到一段欢快的音乐时, 产生的想象会是多种多样的:朋友的聚会, 节日的狂欢, 丰收的舞蹈, 郊游的喜悦等等。

四、加强音乐记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

形象记忆是右脑的功能之一, 加强记忆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思维是非常依赖于记忆的, 由于音乐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因此追踪和理解音乐就必须依靠己忆去完成。也就是当音乐的实际音响消失之后, 在心里仍然要保留这个“音响”, 这就是“内心音乐感”。这种能力的形成对提高记忆力有很大的帮助。记忆的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 一种是抽象记忆, 另一种是形象记忆, 即把记忆同某种形象联系起来。凡是记忆力强的人, 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都很强。如一个高段的棋手能够不看棋盘与人对弈, 实际上在他的头脑里有一个棋盘的形象, 一幅图胜似千方万语。

五、把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发展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上一篇:立师德树新风心得体会下一篇:送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