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s技术教案

2024-08-21

高中地理3s技术教案(精选6篇)

1.高中地理3s技术教案 篇一

3S技术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刘江 刘方成 李保珠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3S技术,并对3S技术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以具体案例详细说明此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GIS;RS;GPS;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引言

“3S”技术是英文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遥感技术是信息采集(提取)的主力[1];全球定位系统是对遥感图像(像片)及从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定位,赋予坐标,使其能和“电子地图”进行套合;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的“大管家”,为3S技术的核心[2]。目前3S技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等重大地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健技术。因此,《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3]。

另一方面,3S技术是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目前,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地理课,《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显示:在七门学科当中,地理仅排在物理之后,居于第二难学课程,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理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偏重如何辅助学生记忆,其手段仍然是以地理挂图和幻灯片等作为辅助工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3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4]。下面以一些具体实例说用3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GI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至今已40多年,始终发展迅猛。国内外学者由于对GIS技术研究视角、应用目的的不同,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学者Parker认为“GIS是一种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有关地理现象信息的综合系统”;加拿大的Roger Tomlinson博士认为“GIS是全方位分析和操作地理数据的数字系统”;我国著名GIS专家陈述彭院士认为“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空间分布或地理坐标,以一定格式输入、存储、查询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虽然这些学者对GIS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认为GIS具有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和输出等基本功能。目前,GIS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如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IS技术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甚至抽象的概念用三维的、动态的、直观的方法方式表现出来,将地理教学中不易明察与掌握的内容通过虚拟场景来展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地貌演变、地形分析和天体运动这三个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地貌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在地貌教学中,褶皱和断裂的形成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传统的平面、静态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使用GIS技术的真三维显示与动态模拟功能,模拟岩石受力及相关地貌的形成过程与结果,如岩石受到强大压力和张力时会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错动或位移的现象,相对上升一侧地貌表现为断裂山或高地,相对下沉的岩石地貌表现为裂谷或低地。受内力作用,岩石在水平方向上受挤压导致褶皱;受外力作用,背斜中心岩石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中心岩石坚固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形象地展示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GIS技术把漫长的地貌历史演变过程在瞬间完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形象的理解。

在地形分析中,平面地图缺乏对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概念的直观形象的可视化表达,利用GIS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模块来创建数字高程模型,这样便可三维立体显示一座山体,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多种地形。并通过旋转动态技术,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使山峰的方向任意旋转,或移走山体,或变换颜色以突出某种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影像数据与矢量数据再镶嵌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数据的融合,实现三库一体,则山体表现得更加形象逼真,使人感到浑然天成,这种教学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理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天体运动的教学中,一般教学挂图三维效果不突出且缺乏动感,不易掌握其运动规律,通过GIS的二次开发子系统,建立场景,制作太阳、地球、月球以及地球及月球的运动轨迹,指定月球和地球的链接,进而完成天体的运动制作与飞行漫游,从而具体地模拟出天体的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R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

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的综合性技术,它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一种影像遥感和数字遥感相结合的先进、实用的综合性探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地质、地理、气象、海洋、农业、林业及军事侦察等各个领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RS技术可广泛地应用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利用遥感辅助讲授全球变化、环境生态问题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通过遥感监测案例及其影像,帮助学生对地球环境进行立体观察,帮助认识全球环境的整体性与变化过程。例如,利用遥感影像帮助学生了解全球温度变化、温室效应。美国宇航局(NASA)以遥感手段获得全球臭氧的分布,每年在网络上发布南极臭氧浓度分布合成图,这些材料是辅助讲授全球臭氧分布及异常变化等全球变化的极好素材。另外,利用遥感在全球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地球大气监测等应用案例与影像,可以辅助讲授环境变化;利用遥感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等监测的案例与影像辅助讲授环境问题。

在讲授城市、区域或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中,可以借助遥感影像帮助学生了解植被分布、土地利用及分布,提高学生宏观观察、分析能力。例如利用遥感在毁林过程监测、全球森林分布变化监测等方面的实例及影像,辅助讲授全球植被覆盖变化;利用遥感在土地利用普查中的实例和影像,辅助讲授土地利用和农作物分布;利用遥感在城市生态监测、绿化率调查的实例和影像,辅助讲授城市环境与生态等。

地表许多灾害从影像区域来说,可能涉及一个很大的区域,遥感的大范围观测的特征提供了监测灾害的可能,相关的遥感影像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区域性过程。例如,利用遥感在草原和森林火灾监测、沙尘暴灾害监测、海洋污染监测、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监测的案例和影响,辅助讲授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影响分析。例如,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中的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技术对森林防灾救灾中的意义。

3.GPS技术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1993年6月建成。GPS主要由空间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星座包括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分布在6个等间隔的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上分布4颗卫星,卫星轨道接近圆形,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地面上每个观测站上每天出现的卫星分布图相同,这样的布局保证了在地球上和近地空间任意一点、任意时刻均可至少同时观测到4颗GPS卫星。GPS具有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功能多、精度高、实时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全天作业、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在精确导航和精确定位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GPS的辅助作用没有GIS、RS广泛,下面仅以借助GPS辅助讲授制图、交通、气象等为例说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地说,GPS可以辅助讲授地图、计算机制图的发展;辅助讲授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GP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辅助讲授现代交通的发展(例如,GPS在智能交通中的自动导航作用);辅助讲授天气与气候(例如,GPS在大气物理观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地球研究进展(例如,GPS在地球勘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辅助讲授海洋地理(例如,GPS在远洋航线设定与监测、船只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平面升降监测等的应用);辅助讲授宇宙、太空知识(例如,GPS在飞机导航、航空遥感控制、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等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琭.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

[2]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3.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45.

[4]陆静.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NO.1:108-109.

(1.刘江:曲靖市第一中学,云南曲靖660000;刘方成、李保珠: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2.高中地理3s技术教案 篇二

关键词:3S技术,地质地貌识别,植被识别,旅游规划管理

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 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需要野外实习。野外实习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一种有效愉快的学习方式, 是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整合地理概念和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理解课堂地理知识的最好方法, 野外经验同时也是一个地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野外实习对于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连接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的桥梁。因此, 在野外实习的教学上, 教师优化教学手段,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更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丰富学生野外实习经验。

传统的地理实习是教师根据实习目的选择合理的实习地点和路线, 通过地形图、罗盘等工具进行导航定位, 到达指定观察点进行学习讲解。然而, 这些传统辅助工具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高精度地形图不易获得, 罗盘操作精度不高。在野外行进时, 尤其在地形复杂的地区, 空间定位和方位识别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是决定野外实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 学生通常是在事先勘测的路线上进行实习, 这就容易造成对实习区域地物信息、地质地貌现象的不完全认识。

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现代地理学从常规的野外采样观测向“天—空—地”立体化动态监测方向发展。随着3S技术的发展, 3S技术一体化集成日趋成为发展的主流, 在野外地理实习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遥感技术由于其范围广、速度快、信息广的特点, 已经成为当今空间信息获取和更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GPS则有着精度高、操作简便、提供三维坐标、观测时间短、全天候作业等的特点, 在定位及导航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GIS作为3S技术的核心, 可以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信息管理、定量分析、综合评价以及辅助决策服务。3S技术宏观、快速和准确的特点弥补了传统工具在野外实习时的不足, 对学生综合理解掌握3S技术以及野外地理实习效果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遥感技术和GPS在地质地貌识别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图像直观、综合、宏观的特点, 不仅在岩性识别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地质构造方面, 也提供了大量的地质信息。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增强图像, 能够突出这些地质形迹, 客观形象地反应了区域构造特征与差异, 为分析地质构造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技术途径。而GPS则可以对典型地质地貌观测点进行快速、准确地导航定位, 改善野外实习效果。GIS技术则可以实现各种专题图的数字化, 建立图形和属性相结合的数据库, 制作专题制图, 尤其是利用DEM高程数据, 还能使各种专题制图立体显示, 提供了多视角、多层面观察分析地形地貌的新途径。

本次以柳江盆地为例分析遥感技术在地质地貌实习中的应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 属石门寨镇管辖。总面积约180 km2, 盆地中心南距秦皇岛市23 km。在柳江盆地范围内, 各时代地层的发育具有代表性且连续出露, 岩石类型也较齐全, 地质构造清晰直观, 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较多。

1.1 遥感技术识别岩性和地质构造

露头是指在地面能够看到的岩石、矿体、地层和地质构造。在地质构造的实习中, 遥感影像对露头岩性的识别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大型区域性地质构造在地面实习中不能窥其全貌, 而遥感影像从几百米、几千米的空中或几百千米的空间获取的信息, 则能够反映区域构造总体特征。学生通过色调、形状、纹理、大小等解译标志辨识露头, 从宏观的角度掌握实习区域的地质构造。例如:利用遥感影像识别柳江盆地规模较大的褶皱区和区域断层现象。褶皱构造由一系列的岩层构成, 这些岩层的软硬程度有差别, 硬岩成正地形, 软岩成谷地, 在遥感影像上会形成不同的色带 (见图1) 。而断层是一种线性构造, 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线性影像 (见图2) , 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 即线性的色调与两侧的岩层色调都明显不同;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

在岩石岩性的识别上, 由于不同岩石的反射光谱有差别, 在遥感影像上, 不同类型岩石的色调往往也不相同。同时, 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 岩石会组合成不同的形状, 这也是识别岩石类型的重要标志。沉积岩最大的特点就是成层性, 胶结良好的沉积岩出露充分时, 可在较大范围内呈条带状延伸。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可以显示出沉积岩的走向和倾向;岩浆岩多呈团块状和短的脉状;变质岩是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而来, 在遥感影像上的显示特征与原始母岩的特征类似, 由于经受过变质, 其影像特征更为复杂。图3可以看到不同的岩石在颜色、纹理上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A处为沉积岩, B处为变质岩, C处为岩浆岩。

利用遥感影像除了识别大规模地质构造和实习地的岩石岩性, 还可以识别一些地貌特征, 比如河流的切割、山地河谷出口处、冲积-洪积扇的分布。如果仅仅通过传统的野外实习方式, 没有遥感影像的辅助, 很难从整体上对实习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1.2 GPS进行空间定位

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 涉及很多与定位和导航有关的内容。在传统的地质地貌实习中, 学生一般采用地形图定位方法, 根据地形图进行后方交汇定位, 在缺少明显参照物或天气不佳的情况下, 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定位误差。而GPS定位方法比传统的人工定位更快速、准确, 尤其是在地形复杂或过于平坦无辨识标志的地区更能显示它的优势。通常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 更加需要GPS仪器进行导航, 只需要在设定好目标位置。按照GPS会提供导航信息, 学生只需要按照顺序依次前往定位点即可, 并且GPS还会给出在某一路口转向的信息。因此, 在GPS的导航帮助下, 学生在野外的实习中效果有所提升 (如图4) 。

2 遥感技术在植被地理实习中的应用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兴隆县北部,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7°27′~117°35′, 北纬40°30′~40°36′, 总面积143km2, 海拔2116.2 m。雾灵山植物种类繁多, 植被覆盖率高, 由于山体高大、地形复杂, 植被垂直分带的现象和随地形的变化均十分明显。观察植被分布特点是雾灵山植物地理野外实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传统的植物地理野外实习在植被类型的识别上, 一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以此估计推断此类群落整体, 不可能对各种植被及其生态条件作全面观察。

由于受到植被内部组织结构、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植被类型在遥感图像上的像元亮度值就会呈现不同的范围, 加上不同植被类型在纹理信息、分布信息、面积信息等属性各有不同。因此, 借助于遥感影像可以直观地识别雾灵山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进而帮助学生更直观、精准地分析植被分布特点。例如, 雾灵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形成了不同的温度-湿度组合和植被类型, 导致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十分明显。由于山体成东北-西南走向, 山体阴阳坡差异也很突出。阳坡植被大致可以分为低中山松栎林带、中山针阔混交林带、山地草甸带三个带。低中山地带森林植被多遭破坏, 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为中生和旱生中生落叶灌丛, 中山针阔混交林带主要分布着以云杉占优势的针叶林, 由于人为影响, 针叶林呈散生状态存在。山地草甸带植物群落较多, 垂直分布较为明显。

3 GIS技术在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野外实习是旅游开发和规划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地区旅游规划实习主要旨在通过对黄山地区旅游景观的构成、特征的分析和对主要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进而学习掌握旅游开发规划的基本技能。GIS技术在旅游管理的野外实习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规划设计。

旅游资源的调查涉及资源信息的获取、汇总管理及分析制图。由于旅游资源分布的广域性决定了调查研究的覆盖面广, 传统的方法受到人力、物力及自然条件等制约, 覆盖面不足且精度低。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开发的价值, 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传统的人工记录管理资源数据的方式使得分析评价缺乏综合性, 而GIS恰恰弥补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选取地理条件、景观资源、交通便利性、周围环境开发程度等各种重要制约作用的因子, 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评价旅游开发适宜度。

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 通过GIS的路径分析功能, 可以筛选出路径合理的旅游资源进行组合, 这种路线选择方式避免了人为分析设计的主观性, 可以选择出最优的旅游线路。图5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选取所需旅游景点, 得到的时间较短, 费用较少, 线路利用率较高的最佳路线。

4 结论

3S技术在野外地理实习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提供了宏观、清晰的影像信息, 快速、准确的定位导航服务, 而且能够科学、定量地整合地理信息进行评估分析, 大大提高了学生野外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述彭, 赵英时.遥感地学分析[M].测绘出版社, 2009.

[2]梅安新.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赵荣, 孙鹏.GPS技术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8) :45.

[4]土壤-植物系统地理学——雾灵山野外实习讲义.

3.高中地理3s技术教案 篇三

【关键词】地理教学;3S技术;应用研究

在高中这一阶段的地理学习当中,3S技术依然属于辅助性的教学技术,而且由于很多的高中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存在有一定的排斥情绪,这也使得很多的学生会将地理放在非常那一学习的位置。而深入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高中地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比较落后,而地理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性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造成3S技术教学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本文以3S技术的应用价值为研究对象,并加强了这一门科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期达到提升3S技术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1.地理教学中RS技术的应用研究

RS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截止到目前,RS技术已经成功与影像遥感和数字化遥感技术完美结合,成为用户所喜爱的一种既方便又快捷的综合性的探测方式。并且这种综合性的技术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农业、军事侦察以及海洋污染监测等等。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当中,将RS技术与地理实践教学相结合,成功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两个方面之上都有着非常大的提升。例如,在讲解《自然灾害》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RS遥感技术的大范围检测功能向高中学生形象地展示出地球表面的受灾面积。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遥感图像的展现当中,直观的看到火灾、海洋污染、火山爆发等灾害的爆发、成灾范围,不仅让他们形象的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同时将理论的知识转化成为图片的展示,这对于学生帮助高中学生消除地理学习排斥情绪,并能够提升地理学习的乐趣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RS技术的监测作用,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预防和解决森林火灾上的巨大的作用。这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他们以往对于地理技术学习的忽视。并且,对于那些巨大的灾害,例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等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在RS技术的辅助教学之下,学生也对其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这对于学生了解其形成过程、爆发过程等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2.地理教学中GIS技术的应用研究

在高中这一阶段的地理学习上,学习的内容更加偏向于空间知识。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教师依然选择使用传统的挂图、教材插图等形式,很难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方位之感。而且,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明确的了解。但是,静态的教学却无法真正完成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操作过程也较为复杂,这会占有原本就不多的珍贵课堂时间。而在应用GIS技术之后,教师就可以直接将其余计算机技术、投影灯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以幻灯片或者大屏幕投影的方式为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授课。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GIS技术其讲课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得到大大的提升。例如,在向学生讲解《行政区域划分》的章节内容时,对于每一个级别的行政单位的名称、分布或者大小,教师都能够使用体量的方式进行确定性的间接,同时还能够在计算机关键词快速搜索的功能,将行政单位的面积大小、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容具体的标识出来。与此同时,还能够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将一些信息进行掩藏或者显示。综合来看,GIS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丰富高中地理课堂的内容,并将其讲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充满乐趣、排除难点的高效课堂。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而能够积极有效的将GIS技术应用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既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地理理论,又帮助自己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掌握课堂的教学节奏。最终实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地理教学中GPS技术的应用研究

GPS技术在讲解地图、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交通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GPS导航功能,大到气象观测,小到人们的出行等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教师必须积极应用GPS技术,以帮助学生进行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GPS技术的应用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第一,帮助学生认知地理概念。例如,在学习经纬度以及进行地图的判读这两个方面,应用GPS技术之后,能够让他们迅速的理解相关的概念。尤其是,在进行比例尺和方向这两个概念的讲解时,教师使用GPS技术之后,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方向的变化和绝对位置的关系。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教师还可以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具体的进行GPS导航仪的操作,以强化他们对于方位概念的认知,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第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相比较于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教师在应用GPS技术之后,尤其是在进入GPS仪器的操作之后,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在应用GPS技术时,地理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对这一技术的好奇的心态,科学的安排教学活动。在为学生正确示范了必要的操作规范之后,让学生开始进行GPS仪器的操作,以解决教师或者教材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再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地理的概念和知识被赋予实践性。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从而加深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客观理解。同时还能够让他们自己在问题的解答和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收获到自豪和成就,这对于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加强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积极应用3S技术,对于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学习兴趣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也将在地理的教学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必须重视3S技术的应用,并要进一步加强对3S技术的研究,以期真正实现地理教学水平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琭,黄佳明等.地理信息技术3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1):22-23

[2]陈述彭,陆静,董海珠,任秋海等.略论地理信息技术3S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6):44-45

[3]胡召才.3S技术及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3(10):60-61

4.高中地理3s技术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掌握数字地球的概念,了解数字地球的提出背景。

2、了解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了解数字地球与RS、GIS、GPS技术之间的关系。【预习思考】

【探究一】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以下问题:

1、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其核心是什么?

2、数字地球涉及到哪些关键技术?

3、数字地球与RS、GIS、GPS技术之间的关系?

4、根据你的理解与认识,请你用精练的语言,分别从几个角度,抽象概括“数字地球”,畅想“数字地球”。

【探究二】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球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方法、技巧)

【课堂评估】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GIS技术地图的延伸 B.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C.GPS技术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D.GIS技术可分析、处理RS技术及GP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2.“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包括()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现代通信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关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国际互联网的具体体现 B.能够综合处理图、文、声、像各种信息C.英国最早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D.集电话、光纤、电脑等功能于一体 4.国际互联网是一种()

A.电网 B.信息网 C.电子商务 D.通信网

5.某制鞋厂为了得到世界流行的新款鞋样,通过网站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它这种 行为属于()

A.贸易洽谈 B.签订合同 C.广告宣传 D.电子商务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温州制鞋业发达,企业为了了解世界鞋业新潮流,过去派人去国外购买正宗皮鞋作为参考资料既耗资又耗时。目前他们利用国际互联网很快得到许多新款鞋样的彩色照片,为设计新潮鞋子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材料二 中午12点,一位正在进餐的关国人的手机铃声响了,数字显示说明他所持有的一些股票已达到他预先规定的卖出价.他立即键入“出售”命令这些股票马上由网络交给他的代理人出售。

(1)国际互联网的使用,“缩小”了,“缩短”了,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 性的 村。

(2)国际互联网上蕴藏着巨大的,被视为企业发展的巨大(3)1993年,美国政府首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该计划被称为“ ”。电子信息通信以 为核心。

(4)如果温州鞋商于2001年6月10日上午8点乘飞机到意大利(东一区)采购新款皮鞋,飞机飞行12小时,在意大利商谈贸易10天后乘机返回。那么,厂家得到新款皮鞋的时间为。

【课后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地球”是继哥白尼、伽利略日心说和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认识地球的又一次飞跃。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代表了电气时代对地球的最高认识,那么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字地球”是“地球村”在电子时代的升华。在这一升华中,从“模拟”到“数字”是一次突变。“数字地球”是一种国家战略,也是一种技术体系,同时又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它是数字技术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文化思潮的结晶。“数字地球”是一个居住在因特网上的以“空间智 能体”为主要种群的高级生态系统,也即“数字生态系统”。这一“数字生态系统”将在地球生物圈和技术的战略平衡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做到了全天候监控地球,但离控制地球的目标还很远。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

(1)“数字地球”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飞跃”,前两次飞跃的代表事件是什么?

(2)材料中说“数字地球”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3)“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 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看法。

5.高中地理教案 篇五

知识点:洋流。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3.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生现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南北差异,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地转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10分钟)。

洋流的分类→①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风海流亦称吹送流,漂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引起。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②按冷暖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高,来自水温低处,寒流,亦称凉流,冷流:本身水温比周围水温低,来自水温高处。③按地理位置分类: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钟)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区洋流流向是稳定的,不受季节影响,而北印度洋和中国沿海洋流的流向转变均是受季风改变的影响。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逆时针运动;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顺时针运动;而中国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陆西北和东北季风影响,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流向向北。洋流系统:表层环流系统以中低纬海区的副高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以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低压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风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寒流。南半球中纬海区的西风漂流。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的绕极环流,称为南极寒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信风漂流、信风漂流遇大陆后向高纬转向的补偿流、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向低纬转向的补偿流,便构成各大洋副热带海区(仅指大洋的如下海区: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由西风漂流、西风漂流遇到陆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补偿流、极地东风带形成的中高纬大洋西岸的洋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南极绕极环流:在极地东风带的吹拂下形成环绕南极洲大陆一周的南极绕极环流,再往低纬方向为环绕南极大陆一周的西风漂流,因本海区自然特征比较一致,有些学者把南极外围海区称为南冰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洋应有其对应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认“南冰洋”这一称谓。(25分钟)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对气候的影响: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对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20分钟)

第三步:回顾知识点,有任何疑虑的向我提问。

6.高中地理教案 篇六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 “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 “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 “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 ,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土壤)

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自然条件 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

直分布

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

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

政府和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冷藏

良种

科技条件 化肥

机械

师生互动: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引导学生读课本

(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并回答。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承转:通过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书,说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等12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分析热带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认识热带迁移农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学生活动:结合水稻的特点和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口条件,讨论并归纳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气候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源 水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生产习惯食物偏好 历史悠久的种植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案中所给材料填写传统水稻种职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学生活动:参照水稻种职业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

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1)、.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2)、.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有效的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3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承转: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总结如下: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教师归纳: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概念的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农业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是变化的

4、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2、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3、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4、混合农业的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十、课堂小结

用区位分析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步骤:

首先明确分布地区,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和资料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条件,最后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及科技应用等方面归纳其生产特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

2.读图3―1―5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知道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 、有利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

5、了解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区位条件及生产优点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生产有什么优点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4、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生产特点,有利得区位条件

5、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条件,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本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

4、学会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能分析其形成条件。

5、树立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

二、学习过程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定义

2、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和 等显著特点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 、、、。

社会因素主要有 、、、、、。

技术因素主要有 、、、等

4、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 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

如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5、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

社会经济因素 、、、

农业技术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世界上有 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3、热带迁移农业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水稻种职业

(1)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2)从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归纳影响传统水稻种植业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社会经济条件

(3)依据所给资料,说出传统稻作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5、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为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 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但人类若 为目的,不顾 违反 ,单纯谋求短时间内的 ,可能会导致 、、、等问题。

2、砍伐森林会引起 ,过度放牧会引起 ,

不合理灌溉会引起 ,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 ,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 )

A.土地 B.农产品 C.土壤 D.动植物

2.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商品性 D.周期性

3.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4.冬季我国南方四川、广东的蔬菜能大量供应北方,主要取决于( )

A.市场区位及变化 B.北方人口众多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 D.国家政策支持

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

A.决策 B.交通运输 C.科技 D.市场

6.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交通运输 ③政策 ④科技

A.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B.政府的计划

C.农业机械的改进 D.农民的法律意识

8.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垂直农业 ④区域专业化

B. ①甜菜 ②棉花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C.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D. ①甜菜 ②垂直农业 ③棉花 ④区域专业化

9.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②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便利的交通运输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 )

A.自给农业 B.种植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混合农业

2、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4、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

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5、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6、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A、运费少 B、质量高

C、科技含量高 D、生产资料投入多

7、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8、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9、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10、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 )

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

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农民正在( )

①剪羊毛 ②收割小麦 ③犁地 ④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是( )

①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农场是一良性的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需改造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灌溉条件

15.有关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农业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②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混合经营方式很突出,而美国实行专业化生产,没有混合农业生产区 ③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羊毛出口国

④两国主要商品农业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6.世界上的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

A.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 B.气候温和湿润的欧洲西部地区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美国和加拿大 D.全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

17.读下面“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8.读“浙江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工业部门________________。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动力

上一篇:考场上快速读懂文言文下一篇: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