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2024-09-19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共10篇)

1.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一

初探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摘 要: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时间紧、压力大的困境,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厌学的不良情绪,为了让高中生减轻学习上的压力,高中教学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上寻找解决突破口,让高中生对学习数学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不断地树立创新和探索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创新;能力

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育模式在其中占有很大的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纷纷意识到了自身教学方式的单一等一系列不足之处。所以不断地进行教育方式上的改革,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师的教育方式,由于课堂过于紧张,往往使得课堂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之中,但是,现如今,高中数学教师经过不断的教育教学探索,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身教学特色但又被学生广泛接受的教学措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过去“黑板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社会下的教育环境,因为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往往关注于自身的价值和地位,所以说曾经陈旧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当今高中生所厌弃,所以许多高中数学教师紧抓学生这一心理,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比如说,数学教师在讲题的时候,可以采用自愿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解该题目,这样一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活跃高中生的大脑思维,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上的压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案

由于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中学校都开始在课堂中配备多媒体设备。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好好把握住学校为教学过程所提供的这一方便,那么,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提前备好课,将自己所筛选好的重点内容做成PPT,这样一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所了解,而且这也极大地节约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此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给予解答。不仅如此,利用课件进行授课,还可以让一些比较抽象、难懂的几何问题一目了然,利用三围坐标系展示图形的立体感,让学生明白易懂。

三、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教师留给学生课后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一天所学到的知识,所以不要求多,主要求精。因为本身就有学习压力的高中生对于过多的作业往往会感到厌烦,当然,这也非常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学习,再者看来,太多的作业无法让学生把每一道题的精华部分全部吸收,往往是一知半解。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对一些题目进行筛选,选择几个类型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做完一道题之后,学会举一反三即可,等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自愿把做完的作业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把做题的思路讲给学生听,其他学生在听完之后可以做补充,最后教师可以做一次大的总结,让学生完全把该题目弄懂。

虽然高中数学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对其过度的紧张,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日常的学习生活。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要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教导学生,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不是将自己放置于课堂的中心位置,善于去倾听和感受其他数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最好采用“幽默式”的教学模式,因为欢乐可以带给学生乐趣,并由此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以培养自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谈“教学案”的理论基础与编写: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行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2]薛春科.深入研究,积极借鉴,加速高中课程改革:推介鹿泉一中“八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0(01).[3]李志厚,马丽.学案式教学的知识生态学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3).(作者单位 贵州省三都县高级中学)

编辑 郭晓云

2.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二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数学思想

高中数学教学首先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思想和意识, 使其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所在, 使学生从心理上形成主动学习数学的自我暗示和要求。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意识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向学生介绍数学形成和发展应用的历程能够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全新认识和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 可在教学过程中以数学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一些伟大数学家的典故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下数学史的演变过程, 比如关于欧拉、笛卡尔、陈景润等数学家的小故事以及他们在这个领域所做的一些贡献等。还有数学与生活、工作的联系, 在其他领域的具体应用状况都可做一些介绍性说明, 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知,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欲望, 同时使其在更高层次上树立数学学习的理念。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及其学习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正确灵活地应用数学思想, 不仅能达到化难为易的解题效果, 还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效度, 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与综合思考能力。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经常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主观参与的积极性低。究其原委, 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情境普遍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 以灌输为主, 学生根本无法提起兴致, 更不用说学习了。因此, 开课导入就变得十分重要了。趣味盎然、悬疑性又强的开课情境容易高度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要尽量提出一些学生现今无法解答, 存在认知困难又趣意浓厚的问题, 同时还要与教材和大纲要求相结合, 展示出数学问题的趣味性、逻辑性、巧妙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长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理状态, 而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心态。这样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 它是学生能够尽心学习数学的优良载体性因素之一。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 学习起来就会兴致十足, 积极主动, 思维机制的运转自会加速, 由此便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是指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意愿上从被动变为主动。将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方式变成自主式学习, 将重心放到自我学习探究上来, 把老师的引导当成辅助作用。注重自我创新, 深化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亦不容忽视。学生对数学新思想、新内容的学习理解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教授。对学生而言, 新知识所涉及的数学新概念及术语、新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新的思维模式等等都必须注重教师的导入式讲解, 有了教师大体性的论述和阐释, 学生就能形成新知识的大体框架, 也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本方向。有了这个方向, 在进一步学习时就不容易出现走弯路、浪费时间的现象, 让大多数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才成为可能。例如:教学必修课数学“平面上的向量”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应该着重从平面上的向量产生的知识背景及应用的前景等方面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了解平面向量的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通过应用向量的三角形法则、向量与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推理获得正弦、余弦定理等知识,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其中所蕴涵的应用平面向量的数学思维模式以及其在今后学习空间中向量与立体几何中的作用。

树立数学学习意识, 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把握好师生扮演的角色都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三者链接好了, 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雪松.高中数学教学应培养的“四感”最佳心态[J].教育与探索, 2009 (4) .

[2]刘春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3) :200.

3.高中文科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三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05-01

摘要:

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大多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逐渐下降,尤其是文科班最为显著。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严重偏科的现象。为了让我班学生能对数学有所改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主动参与的乐趣;让课堂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课堂设计; 能力; 兴趣; 方法; 预习; 自信

在七年的的高中教学生涯里,我一共带了三理两文五个班,我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大多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逐渐下降,尤其是文科班最为显著。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严重偏科的现象。就拿我现在所带的文科班来说,上课的内容和方法跟理科班一样,但是成绩却有明显的差异。在文科班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可是明天就做不起了,所以成绩老是提不高,时间长了也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想了很多方法,但是总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以至于只要是我的课,学生就显得很害怕,甚至可以用恐惧要形容他们对数学的感觉。我希望我班学生能对数学有所改观,我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主动参与的乐趣;让课堂能够活起来;让学生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1设计好课堂设计

1.1培养兴趣。

文科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文科学生女生居多,因为大多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文科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2创设课堂氛围

1.2.1用教师的语言营造氛围。

只有用富于情趣、幽默、鼓励、善于诱导的数学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氛围。如果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生硬学生接受不了或听不懂,数学兴趣氛围从何而来,教学结果显而易见。优美的数学教学语言对学生有强大的感召力,在学习知识方面它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强理解,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上进,要其它方面,它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性,能不断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质。所以数学教师的优美语言对营造兴趣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2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营造兴趣氛围。

数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又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为现实生活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问题跟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一道加以分析类比,让学生明白社会对数学的迫切需求,以及数学在现实社会的重大意义。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数学理论知识,缺乏时代感,数学教学远离学生生活与实际经验的枯燥无味局面,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情趣和时代感,使我们的学生乐意走进数学课堂学习数学。

2注重方法 

在学习方法方面,文科学生以基础为重,要克服学习的困难,我让学生大量练习基础题,先打扎实,基础题,提升信心。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忽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要指导学生“开门造车”,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3“笨鸟先飞”,强化预习 

文科学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总是有一种思想就是文科班注定数学就要差。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通过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我的课堂我一般是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有准备、有组织的完成。

4“扬长补短”,增加自信 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文科学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做到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五、“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我班学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如果整堂课都是我讲,学生一般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他们能完成,但是只要数据或者改变说法就做不起。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是“举一反三”的方法,同类型的题目我转换数据,让学生同时练习,加强巩固,效果很好,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4.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四

无锡市荡口中学 钱敏伟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与规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来考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时间越少,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学生获得的收益越大,教学效率也就越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生学习收益与教学时间的综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有效教学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师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无论是作为策略还是作为标准,有效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的操作技术,或者一套直接用以考核教师行为的指标。

有效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相关性,有效教学并非要求教师遵循一套死板的行为规则,而是要求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运用自己的专业 判断,在具体情境中做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 1.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2)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有效的刺激,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比较是困难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在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

(3)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 界。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性地分析三个历史人物不同抉择的原因,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的方法有很多,因文章主题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

2.要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理念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把新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必将取得令人可喜的效果。在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教师可以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可以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这样会污染环境。”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了,反正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通过这样的家学设计,教师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学生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优化,依靠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学效益得以提高。

3.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那样的课堂会有什么效果。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可以这样设置讨论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后来,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完成三大改造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过的正确道路。教师点拨: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至于二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容易知道是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正确的路。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互动学习使问题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解答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应尊重这些差异,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历史思想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于教学中具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或开放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使他们合作中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提高,逐步形成合作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促进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高中历史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是一条重要途径。

5.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五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层层贯彻落实,高中物理教师要重新树立教学理念,真正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虽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否有发展或进步才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确切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学

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教育界产生了有效教学的理念。随着心理学以及科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教育界的相关人士才明确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确切理念。我们要想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有效性指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余深文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事教学的有效性,他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发展与进步。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收获。面对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些几点入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做好角色定位,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确学习就是学生、教师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 1

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流双方彼此的探究观点与情感体验,以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进与共享,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进步。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教学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实现课堂教学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要主动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强调探究教学的思想,倡导多元化教学

探究式学习既是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科学的过程,以达到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精神。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突破以教师、课堂、教材三者为中心的教学框架,把探究式教学作为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中心思想,提倡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物理实验操作广泛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

三、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许多需要合作学习的问题都只是走个形式,根本无法体现合作学习的实际作用。所以,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是,不仅要注重

对学生分析、提炼、对比、鉴别、归纳能力的培养,还有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利用图表、数据、实验、模型、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融入实践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以及相关物理思想、学习策略等,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制作课件、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物理知识过于抽象的缺点,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教师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操作一些合作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促进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切身体验。

四、重视实验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在新颁布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实验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贯彻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物理学中,几乎每个概念、定律的创立、发现及发展都离不开物理探究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和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形成科学思想、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所不可缺少的。然而,要想掌握物理实验的操作,就必须从物理实验的基本功做起。物理实验的基本功主要是指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实验基本功的训练是高中物理教学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对学生以后学习实验操作类的作业具有很好帮助,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每节实验操作课,按照中学物理实验标准上好每一次实验操作课。那么教师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熟悉实验操作的每个细节,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物理实验就是一种操作技能的展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在课堂上,教师的演示操作就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依据。教师要在课堂上多次演示,力求实验操作步骤的规范、娴熟、完整,确保实验效果明显。对于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加以辅助,展示真实的实验操作过程。

2、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学习之前,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把本次实验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所需器材等要弄清楚,写份预习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动手参与,最好每个人都有独立完成一次实验操作的机会,并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实验后,每个学生都要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的结论及经验。通过以上训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功、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高

课堂评价对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方向起着反馈与指导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行为,并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高效地物理课堂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广大物理教师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课堂评价机制。

1、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里我们不仅是观察教师在讲台上的教学基本能力怎样,导课是否高效,过度是否自然,备课是否充分,还要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学

生的学习成果,即是否背的住概念,是否能做题等,更有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师要通过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体验、如何思考探究,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来评价这堂课的有效性。

3、不以课堂容量论成果。一堂课的有效性与本堂课教师教授的内容多少没有关系,而是要以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技能提高了多少来衡量这堂课的有效性。

6.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六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课堂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分层教学的理念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分层教学从大的方面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层走班,一种是分层不走班。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分层不走班,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一个年级中分出若干个“优班”(或称尖子班、实验班等),其余的称之为普通班(或平行班);另一种就是根据同一班级学生基础、能力差异的实际,将同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采用分层要求、分类推进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谈谈在所教班级中,如何有效开展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

2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学论专家认为,教学要求与学生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教学过程展开的动力,两者如果处于比较协调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便能顺利展开,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能有效提高;反之,当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性被破坏时,教学过程就不能有效展开,学生的发展就会受阻,各种类型的学业不良就会发生。由于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乐意接受或只能接受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

为了解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之间的矛盾,“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因学定教,因材施教,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分层教学将学生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以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在分层教学过程中,不同层次学生在各自学习“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高。

3分层教学的实施

3.1遵循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对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3.2备课分层

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A、B、C三个层次,按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和不同的课堂活动程序。

3.2.1教学目标分层

A层:对A层学生按高考要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揭示其内部联系及规律,把形式的、表象的、离散的知识组合成有机的、严密的结构体系。

B层:对B层学生要求应达到大纲中的较高要求,要教会学生掌握所有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法则等知识要素,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

C层:对C层学生要求应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以会考、就业预备知识的教育为目标,立足课本知识、注重实效,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复习与小结,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

3.2.2教学设计分层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三个层次的问题、例题、习题,供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讲解、练习之用。三套习题的层次通过题目的难度、学习水平的高低来区分,有时还体现在题量的多少上。

3.3创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4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7.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七

一、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学生通过预习, 对重难点有所了解, 在听课时有所选择, 可以克服盲目被动。会听课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会学习的学生。根据学习内容需要, 课上可以给一定时间预习, 老师适时引导、启发, 要积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要重视预习学案的反馈功能, 通过批改了解预习情况, 便于进一步确定授课时教学时间的分配, 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讲解。要将预习学案与课时学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 将预习学案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 全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其次使学生对数学课的预习有正确客观的认识, 能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经验证明:预习过的学生, 其注意力更集中, 能更主动地获取疑问的答案,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乐于参与小组交流活动听课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可以这么说, 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灵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1. 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学生水平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因材施教, 贵在得法”。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立足整体, 优化课堂教学。

从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公理、定理、定义、公式、法则, 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可以用发现模式;对于可阅读讨论的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用自学模式;对于习题教学, 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采用学生讲解老师评价模式,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通过及时反馈, 查漏补缺, 这对于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2. 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合作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方式、智力类型、生活经验、处境和感受, 构建了“合作互动”学习小组, 各小组成员结对互帮。由于它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 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为基本手段, 更有效地整合了学生群体的力量, 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与氛围。

3. 重视过程教学,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与活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思考研究,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从而学以致用。

4. 研究概念、剖析例题、深度挖掘教材、有效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概念系统构成了数学大厦的主体结构, 首先重视课本概念, 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其次, 剖析课本例题, 加深概念、法则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的多解性, 便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研究“变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后, 重视知识归纳, 总结每类题解题技巧, 掌握通法, 学完一章或某一模块内容后,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

三、重视巩固练习的有效性

抓好反馈提高题的选用。做到每道试题精心选用, 每份学案集体审定, 一般题目避免重复, 易错题目经常出现, 避免遗漏, 以保证练得对路, 练得有效。

四、重视教学中的六简

学习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用语简要;学习方法简捷。

五、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 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因此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当然, 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环节还有很多, 上述几点是我的一些肤浅的归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 它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摘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形成包括自主、合作、交流为内容的课堂教学形式, 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因此, 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 进行有效合作交流, 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感受数学的“抽象”之趣、享受数学的“意境”之美。

8.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改革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高中数学教学存在放多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中认真地教学,但是学生的数学成绩仍不理想,甚至有部分学生对数学科目有所厌烦。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模式,采取“课堂观察”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观察与了解,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与解决,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优质高效。

一、高中数学“课堂观察”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对日后迈入高校,系统学习高等教育的知识奠定基础与保障。“课堂观察”是新课改下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顾名思义便是在课堂中采取观察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进行观察。从整体角度分析,高中数学开展“课堂观察”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了解,能够帮助教师在日后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此外,“课堂观察”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展现,能够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使教师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这些对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高中数学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厌烦心理。现阶段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学生听课现象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有30%以上的学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表现不佳,尤其在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比较迷茫。而对于这种情况,有较多的教师没有了解与观察,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二是学生思维状况跟不上教师的讲解速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语速过快,部分习题或者内容一语带过,或者只讲解一遍。有些学生因缺乏数学基础知识,导致对该部分内容不理解,并且课下不习惯询问教师,从而致使数学成绩越来越差。三是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问问题,但是却不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相关的定义。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受到制约与限制。

三、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有效性的对策

1.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观察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且枯燥,再加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数学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为“独白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完全按照教师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的,而学生的思维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也被打破,这样的结果必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知识丧失兴趣。教师教学中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抵触,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下,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发挥,采取对话式教学模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数学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观察,比如在学习函数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设置选择题,激发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

当教师抛出思考问题后,紧接着要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与反应,注意观察他们有何变化。例如有的同学经过短时间的思考便可以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是也有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表达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教师在接下来所讲解的课程中需要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多加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并将思路进行阐述。

2.对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观察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充分思考,经过细致的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培养与训练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成为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察颜观色”,不仅要观察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是否积极讨论发表意见,还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否具有针对性、挑战性和创新性。通过这样的课堂观察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点,是否对数学知识有所思考,思路是否恰当。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关系到学生的整体思维状态。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观察,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之中。比如在掌握函数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置做函数图像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状态进行观察,并且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出发,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引导学生对函数知识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询问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函数的基本性质获取结果。采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多角度审查、多角度表达的方式,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短时间思考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会做的学生在黑板上作板演解答。

3.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进行观察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高中数学课堂提问需要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思考,另外,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指导作用,这是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这个时候教师要对学生思考时的表现进行观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循序渐进,不可在一开始便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激发起学生思考兴趣的同时,可依据教材内容逐渐适当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从中能够对学生思考问题的现状有所认识与了解。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精心准备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特点所挑选的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这种问题要具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观察已经成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需求。课堂观察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习惯,了解和判断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到课堂之中,是否专心听课,是否积极思考问题。这不仅是体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载体,也是帮助教师修正教学策略、纠正教学目标设定偏差的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观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技能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项目之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户燕.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2]杜振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5).

[3]蒋存波.把握“六化”,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4]孙玉娟.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赤子(上旬),2014(22).

[5]高夫立.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4(12).

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篇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明白编排意图、遵循循序渐进、注重解题多样、正确运用迁移,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作 者:毛晓慧 作者单位:南通市小海小学,江苏,南通,22601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 研究

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十

●郑皆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

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

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上一篇:英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下一篇:热播剧《小爸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