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精选8篇)
1.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 篇一
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法浅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有新的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政治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学生质疑 强化训练 教学新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67-0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破了以往的政治教学注重课堂讲解,忽视学生活动,注重课堂形式,忽视学生思维的模式。新课程改革仿佛一阵春风,唤醒了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当前教改的趋势,也是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政治课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教“教材”,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政治课。学生学得更深入更扎实,而且越学越有滋味。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我省实行课改三年多,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政治教学环节中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质疑
过去的老教法是教师教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问,师问生答。而结合新课改要求,在阅读学习的内容时,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感悟自己周围存在的一切,从而获取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愿意去学。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尽量的少提或不提,问一大串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受到制约,失去了质疑的权利与机会。在教学中,多让学生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大,反之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难点,适时让学生质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新的知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中要重视过程,强化训练
学习政治既是认知过程,同时又是实践过程。还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离不开求知实践。为此,我们必须把“过程”放在比“结论”更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参与落在实处。习惯上,人们一提起参与就会觉得是指学生课堂答问。教师也常常把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顺利答出答案叫做“不配合”、“不参与”。这种只求“结论”不重视探讨“过程”的做法,即使问得再多,对学生的思考、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也是毫无裨益的。因此,重视“过程”的实质就是重视学生的思维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过程”的训练:
第一,强化“读”的过程。读,是学生直接感知教材的最主要的环节,没有充分的读的过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理解。
第二,强化思考的过程。我们倡导的启发式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师提供指导性参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逐步探出问题的结论。思考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直至完善的过程。那种“教师即问,学生即答,回答不出,教师自答”的简单问答式是不可取的。
第三,强化表达过程。表达即信息交流,表达过程就是思维流程的展示过程。强化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使思维从无序到有序,有紊乱到条理分明,增强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
第四,强化动手过程。也就是说要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学会标记、圈点、批注,学会在动手中获得知识、方法,获得能力。
三、教学中要改变单一授课模式,利用教学新手段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媒体是引起教学变革的重要条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政治课必须结合新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光碟软件,音像资料,网络资料,新闻时政等资源。为此,政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满足自己原来的业务水平,而要不断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操作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切入点,把政治教学和实施网络化教学作为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政治教学的课程改革。而其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环。网络为现在的教学和材料的选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把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知识引进课堂,使课本知识和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交互学习方式。如在讲述《哲学与生活》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时,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只会去用书本上“神舟三号”的照片或读一些有关的资料,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现在可以直接让学生从教室内的计算机里查询最新的科技信息,如“神舟七号”的发射及成功返回等,并于电视机内播放出来。学生在找和看的过程中思考老师出的相关的一些题目,如“神舟七号”的成功是谁的功劳?这是不是证明人可以改变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可以看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规律是什么关系等。学生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明显高涨,问题的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因此,学生自己在网上收集信息远远比老师帮他们收集整理好效果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他们对知识和信息收获的喜悦和对网络的喜爱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就对哲学知识感兴趣了。实践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新的教学手段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2.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 篇二
1. 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该先做这种人。”教师的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要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 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教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向学生传承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教师要使用纯洁、文明、健康的语言, 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的仪表要大方, 端庄朴素, 应有美感。衣着、发式整齐、朴素, 充分显示教师对生活的热爱, 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2. 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活动方式, 提倡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把教学看做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 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作用。这种活动的基础就是民主, 即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不滥用教师权威。教学中的民主化, 要求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坚决摒弃居高临下、唯我独尊、一言堂等作风。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畅所欲言, 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要经常开展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研究、质疑、座谈等活动,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 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目的。
二、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1. 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使学生乐学政治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愿学”, 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常常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他们的思想也跟着教师同步跳跃, 或者让教师的思想随着学生跳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既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他们乐意学习政治。
2. 改革传统教学手段,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政治课教学中应用计算机, 能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说、教、读方式变得声像并用、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生动而高雅, 能调节课堂气氛, 创设学习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易于激发学生增强学习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的引导下体会、理解知识。网络世界更是奇妙无穷, 利用网络可以使学生的视听、交流的范围得以扩展、延伸、深化。利用课堂网络互动, 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当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都可以展现在教师面前时, 当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时, 师生之间真正和谐共振, 课堂教学的美便达到了一种极致。
3. 正确评价学生的表现,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正确评价学生, 早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不再单单是一个等级, 一个分数, 而是要在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成长中的学生, 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 肯定自身的价值。如果受到的表扬出自教师之口, 更会让他们提升对自己的认识, 增强自信心。即使是在批评学生时, 也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巧妙使用委婉的批评语言, 如此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开发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1.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增强吸引力
教学实践证明, 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魅力,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前让学生搜集我们已学过的内容或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联系的典型案例, 包括从电视、报刊上看到的, 身边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案例,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 增加乡土资料, 注入乡土气息, 增强亲切感
作为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 变革教学内容, 开发新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活动中感受社会、体验生活。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 城市、农村都是如此, 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 也更想去了解它, 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3. 引入时事政治, 增强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新策略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32-01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成为学者和教师们所关注的问题。就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而言,如何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的开放化仍是一个难攻克的难题。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对有效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对于新课改的课堂仍存在疑惑,实践力度不够强硬,忽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对中学政治教学实施新策略成为关键之处。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最关键的还是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在整个课堂上,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真正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的是学生。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把主人翁的意识浇灌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得担任这个新角色,把握课堂的主导地位。新课改的提出,在很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成为了一大难题,但是,最重要的一面还是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摆正新课改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然而,在长期的政治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在当今的社会中,光是教条主义的教学是行不通的,在政治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会给初中政治教学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政治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社会生活。让政治课本的知识概念融于社会生活中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更有“人情味”。
三、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情境教学法不仅贴近生活,而且能很好地结合文本知识,两者相结合,在保障教学知识完成的同时,还让学生能够乐在其中,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课本知识,并能深入了解其内涵,比盲目地背概念有更效果,也更让学生喜爱。
如在讲授《参与政治生活》这一章节中,讲到“人民怎么样行使权力”时,可以设计“模拟人民代表大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义务教育该不该普及高中”召开代表大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教育部门”,有各界人士组成的人民代表(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鼓励表达,促进交流合作
在政治课堂上,要重视学生个体思想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虽然说语文教学才是主要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学科,但是,在政治课堂上也同样能够达到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之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见解和感受,这种见解和感受更具有时代性,除去感情的融入外,很大一部分还涉及社会见解力,能够与时俱进。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积极把握时机,组织讨论会,给予学生充分展示收获和成果的机会,使得不同的探究思路得以交流撞击,迸发新的知识火花。不管观念是否符合课本知识,只要是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知识点发散思维从而表达出的见的,教师都应该进行及时的点评,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很好的肯定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除此之外,初中政治课堂应着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新课改下,教师退居二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宰者,而这种主宰地位是建立在能和教师产生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提倡民主教学,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根本,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广泛实行教学民主,创设和谐交流氛围。教师的角色逐渐从教育灌输者和咨询者转变为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最终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应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改革课堂教学,建立一个师生和谐相处的教学模式,建立并完善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时代趋势的初中政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5
4.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 篇四
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 覃新初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政治课教学必须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灌输式的教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法,是新课改的一个突破口,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围绕课程目标,遵循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但由于有些教师不善“用”教材,使得教学古板,方式陈旧,上课时间总感觉不够,教学学习效果不好,达不到课改的要求和目的。所以,1、读懂教材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
许多教师对读懂教材容易忽视,但这又是“用”好教材的关键前提。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新课程教材,一方面是继承了新课程前的许多内容,但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知识,并且和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假以时日仔细研读,连自己都弄不明白的知识怎能谈得上用“一条不断流动的水”授予学生呢?读懂不仅指理解某单元某框题的课文内容,而是在理解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学目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教材时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2、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基本保证。
课标即所修科目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对课标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目的,同时也要把它看作学科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另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教学如果过于重教材,一是会出现课时不够的情景,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受到束缚,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时要把课标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
3、要善于整合教材内容,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其一是整合教材本身的知识。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很大程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也加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但作为新事物,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那就要善于整合教材。如《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和动力一框中讲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没有讲到其方法论要求,而是中间讲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后才讲到其方法论要求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此,教师如果从一定的逻辑顺序上讲课时则可先把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提前来上。所以,要“用”好教材则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
其二是要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进行压缩。作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作为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在保证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既要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对知识的拓展。如《生活与哲学》中所讲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中,教材对其这一方法论要求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师就可以从认识我们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等内容的拓展中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原理来说,整本教材内容涉及面广,从中难找出方向,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方式把原理通过名称、内容、方法论要求、例子等方式建构自己的学习体系,使书从读厚——读薄——读厚的转变,节省自己保贵的学习时间。
其三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来说,教材仅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
4、是要有适中的教学方式,这是把握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的重要途径。
高中新课改更注重教学的启发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体现这一点,有些教师每节课都把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每堂课过于“热闹”,不管是课堂课桌布置、导入新课、授新课还是提问、讨论等等都处在“闹”的环境中,学生“闹”完了,什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也荡然无存了。这种把教内容装点的花里花俏并不是在“用”教材而是在“折磨”教材。办事情总不能千篇一律,认为课改那就什么都得改是形而上学的办事方法。作为课改,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学生较陌生的知识,教师该重在用讲授法那就用讲授法,如《经济生活》中的股票问题,对农村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那是闻所未闻的事,即使你用满40分钟甚至400分钟给他们全部进行讨论同样讨论 2 不出个所以然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条件较好,基础也不错的学生来说,那用多一些启发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让他们拓展思维进行想象思考解决问题也是可以的。所以,教学方式的展现即不能落俗套更不能画蛇添足,确保教材能“用”好。
二、把握新课程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
面对新课程、新课改,每一位教师都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新课程给老师、给学生也带来新的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与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老师、学生转变观念很重要。
1、要树立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们按照统一的课程来教学,使用统一的课程来上课,学生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接受老师们“塞”给他们的知识,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好的,有板有眼,井井有条,甚至每个环节需要几分钟,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设计”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与老师配合得尤为“默契”,因此教学任务也得以“圆满”完成。但这种“默契”是毫无生气的“表面现象”,“圆满”是虚假不实的“一团和气”。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二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具体而言: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 3 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2、要树立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全新的教师观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3、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性、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一全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自动、自我追究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要尊重了解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而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从以往孤立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解放出来,把教育教学放在它须臾不能脱离的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里重新考察和定位,从而恢复教育在我们整个人类活动中本来的位置和意义。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
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课件成了中心,教师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多媒体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双基教学不扎实,思维训练不到位,教育功能不体现,那么教学的实效又如何体现呢?
当然,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
四、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正如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也必将遇到种种困惑与挑战,理智 5 反思可以使我们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探索的重点。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形式化使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有:把“对话”变成简单化的“回答”;课堂上有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但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不恰当也容易导致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这样得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的职责,这是导致思想政治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解决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2、如何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是推进新课改的关键。教师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注重把握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理解新课标,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掌握先进教学技术等。
3、如何用好时间的问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节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因此,如果不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片面地、机械地认为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容易造成无需探究的偏要去探究,或人为地拔高探究,从而导致教学进度大大滞后,教学任务无法按计划完成。
4、学生评价机制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果完全摒弃书面考试而产生不能正确看待书面考试地心理,这样容易造成淡化三维目标地落实,或产生对新课改的抵触心理。因此,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止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5、教师评价机制问题。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6 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得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经过二年的课改实践,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我们能在以后地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着学生的潜能,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把。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开发者,也是教育的直接践行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艺术,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有用人才。
5.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 篇五
西北师大教育学院
石银桂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2010年秋季新课程正式在甘肃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经验出发,探讨生活现象背后的一些道理,提高认识能力,并能学以致用。所以新教材的内容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政治学科四个必修模块均缘自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的生活质量,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知识,用知识来生活,许多教师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并进行“生活化”理念下的教学的尝试,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谈谈我对高中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一些认识。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学中学会生活的这样一种教学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存在的意义。要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教师要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教师学应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生活,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有了这个理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思考: 这堂课最终会交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活知识;该怎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这堂课;对于这堂课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导入这堂课;选用哪些素材设计既有生活性又有深刻性的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学生的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会探究到什么样的程度;教材中的这个概念我该用什么样生活知识让学生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是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二、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
新教材编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中不乏社会事件的展示,不乏生活实例的列举,但还是难以赶上社会时事的瞬息万变。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作取舍,可以选用当前有针对性时政热点作为素材,可以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资源,也可挖掘自身的资源,“现身说法”。尽可能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尤其可以选用当地学生生活情景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更能感同身受。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中,不必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可以选用的生活的具体素材很多,因为学生自己也是消费者,也会遭遇某些商品价格上涨,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利用形式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情景模拟、讨论、等活动来组织课堂,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生活、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悟到他们就是生活的主角,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领悟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等道理,锻炼能力,感悟人生的意义。如果课堂没有生动的生活化活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论讲解再详细也是低效的。但,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序,要有活动的必要意义。要注意活泼与秩序相结合,效率与效果相结合。
四、树立良好的教学生活氛围,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自然也应是教学真正主体,教师是教学生活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教师应站在一个倾听意见者的角度,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也不要武断的否认学生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学生的观点与建议可能偏离主题,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引导的过程中应辩证的分析学生的观点,等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才能真正融入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样教学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课堂外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生活本身就是实践,教学为了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社会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去考察现实生活现象、生活事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而作出一定的考察结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
当然以上种种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与落实,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地深入社会去获取生动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努力钻研在新课改及生活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技术与艺术,认真钻研新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对教学中的生活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切实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组织、协调与控制能力,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6.浅谈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反思 篇六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我认为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那么,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以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将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关系无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这样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看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例子1:一个父亲带小孩去买玩具。
例子2:画家与孙女画画:一棵树----兔子(红毛)----马(长翅膀)----最后画一只老母鸡,下了一只比母鸡还大的蛋。参加西班牙国际儿童画展,获得一等奖。画家爷爷说了一句话:外国人也怎么和小孩子一样。
3、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比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4、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客户,是学校、教师的上帝,教师是靠学生成就学业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但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
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那么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参与。那么,学生参与是否仅仅是指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数量、质量?
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现在政治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环节中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一是学生简单回答老师问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积极参与)。
我们认为:看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状况如何,有五看:
①看学生参与主动性如何;②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③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④看智力活动情况;⑤看学生发展情况(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第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教>学。)(教>学、教=学、教<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第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关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①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②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③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已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第四,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我们现有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课尽然是观摩课,专家们是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对此,我有两点认识: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2、对我们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双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什么是双基?什么是21世纪的双基?如语文:过去强调字、词、句、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的信息也是双基。如现在数学,过去没有的估算、优惠、打折等等都是双基。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师要求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那么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
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你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好政治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我认为一堂好课,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标准。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
①要清新、自然。像做菜一样,自然一些才有味道。
②要有时代气息,有社会性、贴近学生实际。
③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概括起来要抓好五个实。
①扎实:不要只图热闹的形式。
②充实:要有内容,要有效率,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心启迪。
③丰实:不要把课当作是按导好的戏一样来演,一开幕就知道结尾。
④平实:就是要平常实在.花样太多可能会使学生不知所云.
⑤真实:要处理好完美与真实的关系,真实的课应该有遗憾,遗憾往往反映出真实。
三、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反思。
(1)我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标志又是什么?
(2)我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我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的是否得当?
(3)这节课我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4)在下次课中我打算如何克服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初步的安排?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才能做到?
(5)在这次课上有无对我印象较为突出的事件?是什么?
(6)这次课上,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现怎样?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又怎样?等等。
7.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策略 篇七
新课改的提出为教育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引,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 要注重对于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保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立场, 在人们的意识和理解中, 政治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乏味的学科知识, 而且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 由于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认为的阻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过多的注重知识讲述也逐渐的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被社会各界所广泛的关注, 在初中的课程教育中要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引导以及能力的提高, 而在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 要更多的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培养, 引导学生提起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 并能够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加深对于政治观点和概念的理解, 用理论联系实际, 并养成关心时政热点的习惯, 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二、现阶段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过于注重理论教育。
这个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考导向潮流所决定的, 在初中的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因为指导思想是为了高考做好知识基础, 因此也就必然决定了教学的过程中, 理论知识的教育比重过大, 但是实际上, 政治学科的理论乏味难懂, 很难通过简单的讲述而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而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实际情况下,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去理解和记忆, 但是课程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完全在意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只是更多的机械记忆, 让学生具有应付考试的能力, 这种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的模式, 一方面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的需求, 将学生的诉求弃之不顾, 更重要的是政治学科的理论很难实际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而且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 并不能够将书本的知识形象化和通俗化, 不能将理论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再传授给学生, 所以学生虽然有了简单的记忆, 但是却并没有很深的理解, 这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也利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二) 师生之间沟通不畅。
因为对于政治学科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的过程, 而在初中政治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作为指导, 只是让学生能够记忆知识, 并在考试的时候获得比较好的分数, 这就已经背离了政治学科设立的初衷, 而且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自我理解和主观认识, 也很难增强学生的主观印象, 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人为的在课堂中将教师和师生分离开来, 所以学生也并不是很敢和教师沟通和交流, 这种信息的不顺畅就让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答, 同时也让教师不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改进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三) 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初中生普遍的处于12至15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纪的学生意识开始萌发, 能够自主的思考和认知, 同时也有创造和想象的意愿和积极性, 但是在政治的学科教育中, 首先就是教育模式的落后, 让学生只能接触到比较晦涩难懂的政治理念和基础知识, 同时教学要求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有很多的自己的理解和自主的思考, 只需要学生能够简单的记忆下知识点就性了, 因此对于这种单纯记忆性的学科, 学识本身是不会有太大的兴趣的, 而且从学生意识上来说, 认为政治学科在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高考和中考也不会过于注重对于政治的考察, 而且这门记忆的学科也能通过短期的强化记忆而在考试中获得比较大的提高, 因此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也让他们失去了对于政治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应对策略
(一) 转变观念。
要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从观念的转变上开始, 改变过去政治无用论的传播, 让学生和学校都能够对政治学科引起充分的重视, 同时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记忆书本的知识点, 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将书本的知识和生活的实践相融合, 同时适当的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为学生创造特点的情景模式,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书本的知识点, 体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的过程, 并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二) 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首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重更多的和学生的互动, 鼓励和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疑问, 让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共同的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其次, 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 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就是和学生交朋友, 用学生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引导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科学的求真态度。
(三) 引导学生学习。
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进行理论的讲述外, 要更多的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不仅能够接受理论的知识, 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好的学习方便, 以为其自学和自主的探索和分析问题打下基础, 同时注重学生意识形态的养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课后有更多的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其学会自主的规划学习进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实践中,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指导理论的落后, 导致了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同时也阻断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 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调整思想, 更新理念, 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摘要:初中政治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基本的政治观点, 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了创新的精神, 同时也阻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因此渐渐的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需要对初中的政治教学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创新, 以满足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旨在针对性的探究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和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
参考文献
[1]徐鹏.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
8.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教学 篇八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现在从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都把眼睛盯在中考科目上,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新课程时,观念必须先行,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转变学习方式
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要积极改进中小学的思品课和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说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为国家所关注,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承担起我们政治课教师所要担当的历史责任。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显著特征,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机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新课改强调活动实践、调查、经历,所以教师平时教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描述,用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强调体验性。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通过集中辅导讲座、开教研会、新课标培训、考核等方式,强化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另外,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五、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推荐阅读:
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素质建设06-30
特克斯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高中政治新课改论文选题题目11-05
新课改下小学英语教学06-23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08-16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09-01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反思10-11
新课改下物理教学常规要求07-30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免费09-12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06-19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还要不要段落教学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