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说教材稿(共8篇)
1.初中小说说教材稿 篇一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与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关于初中说课稿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八个环节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与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说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重难点:
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与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说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刘禹锡)
如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欣赏图文,并沉静在秋意之中,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与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与作者。)
2、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接着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与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
3、深入研读文本
屏幕显示(学生找出的“故都秋味”词语)“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与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发言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与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与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可见其人文精神。
结合作者生平与背景分析他并非真正沉沦,而是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4、拓展学习
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学习的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也可选择自己另外的命题研究学习。
5、结束语: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2.初中小说说教材稿 篇二
一、以文学赏析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认识, 抓住学习重点, 找到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教学单元阅读课文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上相互关联, 它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快速融入实践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我爱文学”活动中, 要求学生相互探讨自己阅读过的文学作品, 并与大家一同讨论相关内容, 让学生对文学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活动中一些学生表示他们喜欢阅读中国古诗词, 在这些古诗词中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能够深入体会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他们喜欢阅读小说, 在小说中体会不同的人生, 从人物的角度去看世界, 体会人生百态、感悟生活之美。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能够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 感染他人去感受文学, 更好的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之中, 汲取文学营养, 为他们今后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得到陶冶, 用更加乐观、向上的心态去追求校园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 在修身养性中感悟语文文章之美, 提升文学赏析的能力。
二、以口语交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写作之中, 还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一个人如果语文知识储备较多, 文学视野开阔, 则语言交际能力相对较强。初中生他们一般语文理论知识水平较高, 但是口语交际能力较差, 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可以开展口语交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交际水平。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初中生应该要逐步提升语言水平,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实践活动中, 就要求一部分学生要充当发言人的角色, 通过自己搜索和筛选相关科技新闻, 然后自己写一篇有关的发言稿, 介绍当前国内外的一些科技成果。一部分学生则要充当主持人、记者、专家的角色, 然后按照发布会形式来开展实践活动。以发言人为例,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与科技相关的知识, 还要站在发言人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面对不同“记者”提问时把握好自己的语言, 互动交际中把握问题精髓, 尽量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回答相关问题, 以达到口语交际活动效果。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了解不同角色所要运用的语气和语言, 找到口语交际技巧, 从而达到实践活动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过后还要开展总结交流活动, 相互间指出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并让教师进行活动点评, 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口语交际技巧, 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 在生活中能够把控好语言, 发挥不同语言的特点, 充分展现语言魅力,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生动、美好。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生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并找到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模式, 处理好人际关系, 这样才能逐步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在合作中学到更多知识,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比如在八年级下册“如果我主办校刊”活动中, 就要求学生将自己看作编辑, 做好校刊的策划、确定主题、完成稿件、版面设计、出刊、发刊等工作, 协调好内部各项工作, 相互合作、相互配合, 以完成主办校刊的活动。在开展活动前,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了解主办期刊的具体步骤, 了解每种期刊的特点, 观察他们的设计、编排有什么不同, 然后自己进行总结, 抓住期刊的整体特征, 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头脑风暴”, 制定出合理的期刊出版计划。主办过程中, 学生要尽量筛选能打动心灵、产生读者共鸣的文章, 同时还要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生活、身边小事的作品, 这样符合主办校园期刊的主题, 才能让其他同学有阅读的意愿。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需要相互配合, 小组之间要相互帮助、团结一心, 这样才能达到活动预期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除此之外, 学生在筛选文章中可以相互交流, 从而发现精彩的作品, 找到自己与他人写作之间的差距, 相互指正、相互批评, 找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改善不好的写作方法, 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以个人素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知识极为丰富, 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要注重对素质的教育, 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提供思想指导。提高初中生的个人素养, 端正他们的思想观念, 就要从社会道德、法律角度入手。比如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实践活动中, 要求学生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践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 说说自己的看法。以“老人摔倒扶不扶”为例, 一些学生在观看社会新闻后认为不应该扶, 怕老人会讹上自己, 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应该扶, 因为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应该要继承和弘扬这种美德。在激烈的讨论中, 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 然后大家一块探讨分析, 得出新的结论和解决方案。最终他们认为初中生见到这种问题时应该要坚决去扶, 这是个人素养的问题, 它能更好展现出初中生的精神风貌, 但是在扶人过程中也要做好自我保护, 可以用手机或者其他方式来记录下当时的情况, 降低自己被讹的风险。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能够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可以从道德、法律和自我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以达到语文活动实践教学目的。
五、以艺术欣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能够承载许多学科的知识, 因此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另一种角度欣赏艺术, 感受艺术之美。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包含许多艺术性东西, 比如有关建筑艺术的《苏州园林》《凡尔赛宫》《巍巍中山陵》《黄鹤楼》等, 还有自然之美的《鼎湖听山泉》《林中小溪》《画山绣水》等, 这些文章无不向我们展现出艺术的魅力, 帮助学生去体会艺术之美, 增强他们的艺术欣赏力和审美情趣。以八年级上册中“看到一片光明, 听出一片天地”实践活动为例,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他们动用自己的感官感受身边的各种事物, 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之美, 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 用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实践时教师可以采用春游的方式, 无论是在春游的路上, 还是春游过程中, 教师都要做好引导工作, 让学生学会观看事物, 能够发现不同事物存在的作用, 感悟生活、体会人生。春游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感受写下来, 让他们自己说说什么事情或者事物令自己印象最深刻, 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初中生既能提高自身观察力和艺术欣赏力, 又能够端正自身生活态度, 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 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 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认识到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并做好相关课程设计工作,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为今后初中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语文学习技巧, 拓宽文学视野, 储备更多文学素材, 从而满足自身的语文学习需求。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出, 初中语文教师应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和分类, 提高教师对该活动的认识, 能够引导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分类,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李大圣.中英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8) .
[2]盛旺.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性质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 (7) .
[3]冯善亮.中外初中语文教材比较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 2013 (1) .
3.初中小说说教材稿 篇三
关键词:数学活动;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70-1《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我国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做了改编或调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课程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相应的课程解读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标准中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不同形态在初中以课题学习为主题”。如苏科版教材的“数学活动”内容使教科书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努力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价值。
一、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许多数学问题都是现实生活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产物,许多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实际应用的例子。如何使抽象的、逻辑性强的数学问题诠释得更加直观、更加生活化呢?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版块的部分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它将传统的、枯燥的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更好地运用数学。
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139页的“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在学生学完第五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后,“设计包装纸箱”以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矩形为例子,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并用数学的知识去设计图形,这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融进了生活特色,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讨厌数学,对数学失去兴趣,那么高效的数学学习就很难发生。然而有资料显示,我国学生大多数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苏科版数学课本中“数学活动”版块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等方面的作用。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性内容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随着它进入数学的世界,感受数学世界的魅力。
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的“数学活动”——《算24法》。扑克牌在我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工具之一,很多人在儿童时期就接触了扑克牌,利用扑克牌算“24”的这种游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喜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乐于动脑,勤于动手,而且此游戏的规则明确,操作起来简便,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变得趣意盎然,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陶冶了学生数学学习情操。
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一个人来说,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教育上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教材内容。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版块具有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价值,尤其是一些探索证明类内容通过灵活的、有探索性的内容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例如,苏科版八年级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第132页的“数学活动”——“确定藏宝地”。这是一个有趣的探索性活动,是一个逆向思维和思考操作的数学内容,此内容和新学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有关,学生手中还有探宝的工具——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A、B两点坐标变动的话,藏宝地的位置会变动吗?学生要确定藏宝地的位置,必须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做到关于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彰显数学思维方法
德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指出:数学的本质不在于对象,而在于它的方法。数学方法是数学的重要内容,是数学的灵魂。只有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才能将数学冰冷的形式演绎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接受。总所周知,数学思想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呈现方式是隐性,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如何将隐性的数学思维方法显性化非常重要,教材中的“数学活动”版块的实践类内容让学生感悟在直观的解决问题中蕴含的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模型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新课标》中讲模型思想作为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模型思想建立需要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数学活动”给出了这一实践活动。
例如,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77页的“数学活动”——《拼图公式》。对于问题1,它不同于课本正文仅仅给出问题,而是指明了解决此问题所用的数学模型——计算面积。对于问题2,学生不仅学会找出拼图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而且再次经历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通过类比尝试总结概括出此问题的数学建模的过程:先实践问题,即数学问题;再解决数学问题;再解决实际问题。可见,“数学活动”版块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升华,有利于学生体会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4.数学说课稿初中 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不仅是对已学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深化,又是下一步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归纳、证明,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发展学生合理的推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难点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即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及教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敦促,针对这种情况及本节课的特点,结合我校课题“因材施教,当堂达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辅导-指导-讲评-归纳”有目的的辅助学生学习。
1、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模型,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力,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可能性。
2、注重学生参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1、观察猜想以学生的观察、猜想为主,要求学生多观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来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互相交流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平行四边形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思新,情境导入
首先复习四边形的定义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然后课件显示章前图和一些图片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吗?
这个问题是校园操场的图片,学生可以见识各种四边形的形状通过查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起到复习的作用,为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学习这些图形做准备,并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举出身边存在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通过举例,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然后自学课本83页-84页例1上面的内容,教师出示问题:
1、通过观察图片,找出图形的共同特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你会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想一想用符号表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略)
3、通过观察测量自做的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吗?
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4、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动手测量,猜想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教师巡视引导,帮助学生自学。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证明的方法当学生有疑惑时,教师巡视辅导:我们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方法是什么?(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而图中没有三角形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需构造辅助线,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学生完成证明,归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并引导学生写出性质的几何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和引导,明确目前证明线段、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是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完成证明,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小组展示,学以致用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2、探究例1:
小明用一根36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米,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并重点强调解答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表述。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在□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外角是38,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3)剪两张对边平行的纸条,随意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四边形线段AB和DC有什么关系?
练习(2)(3)需说出理由,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有条理的写出解题过程。
(六) 作业设计,强化新知
1、选择题:
(1)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角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为()
A、锐角B、直角C、钝角D、不能确定
(2)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24cm,相邻两边的差为2cm,则平行四边形的各边长为( )
A、4cm,4cm,8cm,8cm B、5cm,5cm,7cm,7cm C、5.5cm,5.5cm,6.5cm,6.5cm D、3cm,3cm,9cm,9cm
(3)下面的性质中,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互补 B、邻角互补 C、对角相等 D、对边相等
2、填空题:
(1)如图所示,DE∥AB,EF∥BC,DF∥AC,图中有_个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角度数之和为200°,则平行四边形中较大的角为
3、解答题:
如图,在□ABCD中,∠A+∠C=160°,求∠A、∠B,∠C,∠D的度数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的“及时性”是很重要的。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当堂课上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例1:(略)
记作:□ABCD
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突出了本节教学重点,便于理清本节知识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着激发兴趣,积极投入,由易到难,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这一主体思路下设计的。
5.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五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和说板书设计、说反思六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略)(3分钟)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_______册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以_______为主题展开的,要求__________ ___________
基于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课文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略)(3分钟)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略)(3分钟)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程:(详)(6分钟)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揭题板书后,首先从质疑入手,“疑,思之始,学之端。” 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后再讨论本文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 ”部分,促使学生做到在读中知大意、明脉络;在读中练习认生字,学习掌握生字词的书写,进而达至会灵活运用,以巩固基础性知识。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采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采用“角色体会法” 激发感情,引起兴趣,引导学生小组自主、讨论、交流和感受;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五、说板书设计(1分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六、说反思(2分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通过开展多样诵读说话、圈点批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体验、感悟权利还给学生。同时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6.初中政治说课稿范例 篇六
秀说课稿范例
第一单元 自然的声音
第二课 哭泣的自然《 环境被破环》说课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环境被破坏》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部分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教育,贯穿着“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整个第二课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又是第三课落实环保行动的前提。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就不会有意识地关爱和善待自然,不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特别是我国资源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和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为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环保行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生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又正值春天,是学生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好时机,对于环境的状况学生尤为关注;学生在地理、生物、语文、英语等课程对于环境问题有所学习,再加上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报道,学生对于资源、环境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指导。
当前环境被迫破坏的状况,特别能震撼学生们的心灵,激发学生亲近自然、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应该不会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环境的破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人类生存的危机。
【能力】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卫人类家园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状况,资源在枯竭、环境被破坏。知道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现象,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教学难点:环境破环的后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1)指导阅读法。
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重视课堂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并点拨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点、难点,做好辅导工作。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挂图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4)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2、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主动地“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课前对当地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信息,课前准备好调查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教师准备:符合教材的案例资料和图片。
七、教学过程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与探讨,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形势非常严峻,无论是水资源,还是土壤资源与空气资源,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人类对这些资源的破坏,恰恰又反过来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沙尘暴、龙卷风、洪水,等等,都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成长。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
八、板书设计 略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优秀说课稿范例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第二框题,在教材第105页至108页,计划一课时。本框内容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两目组成,主要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与人融洽相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这框题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他人多一分欣赏,多一分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学会换位思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实质。
2、教学难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做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联系实际安排教学,有利于形成积极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学法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让学生结合课本105页虚框内容和生活中给别人取绰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和这样做的危害,让学生直接进入情感体验。
2、让学生分组准备一个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在班上交流,并谈感受,在活动中去掌握知识,领会做人道理,提高语言表达、分析、理解等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本108页的虚框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六、说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直接利用课本105页的虚框内容和学生中给别人取外号的现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形成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2、讲故事,谈感受,学习新课。
老师或学生讲别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自己的小故事及当时的感受,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及这句话的实质,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交流几个准备好的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小故事,并讨论主人公的感受,从中掌握课本知识“换位思考的含义、实质”领会做人道理。
3、自己动手,完成课本所设活动。
先让学生朗读课本108页的《相关连接》并讨论长者的话给大家什么启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感受,完成课本活动内容,懂得如何去理解、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4、新课巩固,展示所学知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自己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7.初中历史说课稿格式 篇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8.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 篇八
一、说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体现“类比---探究-----归纳”的模式。有计划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演示,总结因式分解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这是我会提示学生: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练习,练习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个别题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补充一道习题,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小说说教材稿】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10-11
小说阅读分析说课10-16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等奖09-10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06-22
初中教材人教版全套07-22
女娲补天初中教材08-23
全国初中地理教材版本09-16
初中数学教材对比研究10-01
上海初中语文+数学教材目录07-17
初中音乐校本课程教材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