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点

2024-07-17

大学语文考点(共13篇)

1.大学语文考点 篇一

1.纸船的象征含义: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

2.“生命像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可以看出张爱玲独特的人生体验:从上面文字可看出,张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的生命的美丽,故而她把生命比作了华美的袍,但同时又由于她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一个孤独的人,不长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了世界的丑恶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却又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物。所以热爱生命就要正确的理解和经历那些艰辛和苦恼。

3.何谓生命的信仰者,康桥的艺术特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其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及独具匠心的押韵使<再别康桥>在音乐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其语言优美华丽、内涵丰富,并且富有歧义,使这首诗在意义单元层面上极富表现力.诗中拥有大量神奇的想象、精美的比喻、动人的意象,这也就最终构成了诗的象征意义:一种执着却又茫然的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与惆怅.全诗在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理解爱你朝圣者般的灵魂:多少人爱慕你青春欢畅的时辰。而当你老了,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一生一世的爱恋,任海水也无法冷却的热情。叶芝用朝圣者的灵魂追求人世间的真爱。爱情于他来说,是神圣的、永恒的、美丽的。他用他的一生苦恋着一个女子,等待一生,尝尽了爱情旅途上的万千况味。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修辞特点: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全文意在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描写细致,比喻新鲜。倩:笑靥美好。盼:眼目黑白分明。原诗通过对“硕人”高贵出身和出嫁场面的描述,赞颂其容貌的美丽。这两句写其俊俏的脸蛋笑得很美,眉眼转动得令人销魂。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妙处绝非“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就可以穷尽。比较《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就可看出:两句的关键都在于写出了“硕人”的神韵与风度,而不在于写出了佳人的美貌。后人也多用这两句来形容女性的神态美,曾高度评价其“生动之处,《洛神》之蓝本也。6.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7.理解长恨歌主旨: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8.伤逝的主题:《伤逝》体现了“五四”高潮过去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它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其一:爱情婚姻自由、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独立存在;其二:它指出个性解放必须以整个社会解放为前提,批判了涓生式的个性解放的自私、冷酷与局限;其三: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光明前途。4.歌颂青年争取自由结合的勇气和胜利。9.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10.老人与海 中老人的形象:桑提亚哥不仅仅是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还是个富有寓意的形象。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有着永远不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而不是要别人保护的可怜虫。“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主旨。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他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海明威将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朦胧抽象的寓意、把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这位体现着人类尊严、在厄运乃至悲剧性命运的重压下昂首挺立而不弯腰的硬汉子典型。

11.“旅店”的形象意义:旅店的含义就是避风的港湾。这个港湾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譬如稳定的工作、温暖的家庭等等,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关怀。就像在最后身心俱疲的我躺在车里,看似没有找到旅店,其实是真正找到了旅店。

旅店是确定的,安全的家园。可惜所有人都不知道面前有没有旅店,只能说“你走过去看吧”婴儿自从离开了母体,他就是无家可归了。在主客二分的世界里,人永远是局外人,永远无法进入主体,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必然要走向归途。“游客”强烈的渴望回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家园因此具备了形而上的含义。它成了生存的寄居之地,成了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故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故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的凭借,便成了飘泊天涯的游子。

12.《中国人的性格》中,关于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谦逊、理性和尊崇仁义之说,所以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能忍受贫困、疾病和腐败。但是,作为对这些弊端的自我补偿,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他们经常自娱、逗笑,在阳光下取乐和讨论哲学,所以因为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差异很大。

13.纸船的主题: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通过歌颂儿童,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14.《天才梦》如何理解张爱玲的文字具有“苍凉艳丽”的风格?作者是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尤其最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将苍凉艳丽表现得一览无余。

15.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主题: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所以作者以绚烂瑰丽的文字,向人们传达康桥的美丽,洗涤人们心中的污点。

16.《十八岁出门远行》谈谈你对青春的思考: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而它所描述的一切又是逻辑、准确无误的。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梦一样的美丽。我明白了原来青春可以是一种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被记住的梦。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成行,更需要一路上有梦,一路上有快乐。

17.《当你老了》对爱情的理解: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会回忆那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平静地让爱在心里,在嘴唇间流淌,说明作者的爱已经升华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对此,我明白了原来不是所有爱情都能有一个完美结果的,也许为爱奋斗过、为爱陶醉过才是我们更愿意的一种收获。

18.《伤逝-涓生的手记》对启蒙的理解:小说主人公涓生和梓君在爱情,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封锁,但他们并不害怕,没有退缩,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枷锁已经为自由的意识所打破,人们追求自由,追求人性最大的幸福,启蒙思想如春草一般在五四运动之后破土而出。19.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20.与鲨鱼搏斗中对硬汉的理解:正如小说的主题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所以,我认为硬汉不单纯指的是勇敢强壮的男性,任何敢于向命运挑战,不为困难屈服,像一个斗士一样一次次不放弃乐观坚持的人都是硬汉,都是英雄。

2.大学语文考点 篇二

一、明确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新课标在“综合性学习”中规定:“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搜集资料, 调查访问”, “能就语文学习或社会生活中的涉及语文的综合性、应用性问题展开分析研讨, 或进行相关调查, 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由此可见, 语文综合实践体现了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二、真题回放 (2009—2011年泉州市综合性学习试题) 。

1. 汉字是汉文化的标志, 但是, 在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

为维护汉字的尊严, 培养对汉字的尊重之情, 朝阳中学初三 (6) 班决定举行“使用规范汉字”的语文活动, 请你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探究问题并发表见解。

在活动中, 同学们通过深入调查, 列举了汉字使用中不规范的现象, 诸如:写错别字、滥用繁体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用谐音借用的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网络文字……

(1) 你认为造成以上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什么?

(2) 使用不规范汉字, 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3) 拟一则“使用规范汉字”的宣传标语。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名学是一门趣味性与知识性兼有的学问, 这学问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

现在, 让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对名字进行探究, 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你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名字的字面现象有哪些?

(2) 揣摩名字所含意义的类型。

(3) 请从以下名字中, 任选一个探究其由来及意义。

冰心思惠弘毅招娣金火

3. 民俗节日探究。

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 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 探究它, 从而增进了解, 获得知识。

(1) 了解民俗节日。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2) 品评民俗节日。请结合 (1) (3) 题提示的内容, 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

(3) 探究诗句内涵。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1)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2)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3) 汨罗沉没一流恨, 湘楚常怀千古羞。

(4)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三、透视考查的内容和形式, 掌握解题技巧。

1. 考查的内容透视

就近3年泉州市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内容看, 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分别围绕“汉字使用”、“起名学”、“民俗节日”展开探究, 三者皆属于传统文化范畴, 考查时又巧妙地把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结合在一起。而闽南地域文化可关注的还有闽南名胜古迹、闽南方言、闽南曲艺、闽南名人……新课标强调应关注社会热点, 如2011年社会热点人物有最美妈妈吴菊萍, 最美女教师蔡加芹, 最美司机陈叶, 等等;热点事件有天宫“吻”神八, 食品安全事件, 校车安全事件, “虎妈”“狼爸”教育, 等等,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并谈谈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

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几类: (1) 社会文化类; (2) 社会热点类; (3) 社会调查类; (4) 民风民俗类; (5) 校园生活类; (6) 历史人物类; (7) 文物古迹类, 等等。

2. 考查的形式透视

综合性学习主要涉及以下几中考查形式。

(1) 语言创作类:2009年要求拟宣传标语, 那么解答是就应该注意探究的主题是“使用规范汉字”, 同时应明确宣传标语的语言特点要求简洁, 并力求形象醒目。如:“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爱护我们的汉字。”“规范汉字书写, 彰显汉字魅力!”语言创作类大致有如下几类: (1) 拟短信、宣传语、广告语; (2) 撰写开场白、结束语、串词等; (3) 自创名言等, 解题时应该紧扣探究的主题, 准确作答。

(2) 材料整理类:这是近三年最主要的考查形式。2009年探究汉字使用不规范现象的原因和后果;2010年名字的字面现象、名字的由来和意义;2011年探究民俗节日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题型涉及材料的信息提取与概括。解答时应提取材料的关键词, 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运用求同存异法, 归纳出事物的共性和个性, 或者理出因果关系, 从中找出一个带有规律性的主题。

(3) 图表转换类:这类题型的主题大多是社会实践调查, 主要考查考生的看图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考生要能分析图表包含的内容, 能从图表中探究问题所在或得出一些结论, 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解题时考生读图表应注意横向、纵向比较阅读, 注意抓住调查问题的关键, 发现探究规律。

(4) 活动策划类:这类题型主要是要求考生能根据活动的主题设计活动项目、活动步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等。解题时要注意设计的方案要始终围绕活动的主题、方案的可操作性。

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浅析 篇三

【关键词】鉴赏 语言 形象 古典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11年,200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Ⅰ卷;现在用简答题,置于第Ⅱ卷。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2)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作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下面,本人就语言和形象两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首先,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例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就抓住这一点来命题。

春夜洛成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赏析:命题者紧紧扣住“折柳”二字设了三问,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知道我国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且又知晓“折柳赠别”的原因是希望对方“留”下来,那么,此题的答案就有了,“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抒发了羁旅游子思乡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另外,诗题中的“闻笛”二字是全诗的文眼,所以全诗四句中的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境界中来。直到最后,才以“何人不起故园情”透露了诗人的本意。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其次,鉴赏古典诗词的内容,要通过语言感悟诗歌中的形象,进而领略使人寄予其中的深厚情感。例如: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破家亡的李清照,面对物是人非的处境,长期的孀居之苦,她欲语泪先流。下阙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是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刻,她这个平日喜欢游玩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辞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之情。而在“泛轻舟”前的“也拟”二字,更显得委婉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全词的经典之句。用的是夸张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很有特色。

事实上,古人对愁的描写是很精彩形象的:李白把愁顶在头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把愁变成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把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在这里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了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却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更把愁从马背上卸下来,装在车上了。

这些诗句之所以千古传颂,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可以说,诗词中的具体形象承载着诗人丰富而强烈的感情。诗词是抒情的艺术,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和况味,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也是诗歌鉴赏的最终目标。

4.大学语文考点 篇四

一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鲁哀公在位时,国内季(康子)氏专权。费地是季氏的封地,为了扩张势力,季氏欲吞并近邻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

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孔子汇报。孔子因此严厉谴责了季氏的错误决策,也批评了弟子们作为家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和弟子一共有三次对话,在第一次对话中就陈述了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3.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一主张出现在课文的第三段,孔子在驳斥了弟子冉有的自我辩护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议论方式。驳立结合

本文是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本文总体上是驳论,孔子以治国以礼反驳季氏将伐颛臾;以家臣应尽职尽责驳“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为政以德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但驳论之中有立论,在驳斥之后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在对冉有的批评中,提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断将自己的观点推向深入。

5.论据的多样性

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6.双重比喻句的作用和含义

本文的重点双重比喻句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好比虎兕从笼中出来伤人,颛臾无辜受难,如同龟玉毁于椟中。第二层含义是将冉有和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无论是季氏出兵还是颛臾被毁,冉有和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反诘句的作用

本文的反诘句有:“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作用是增强感情色彩,加大说理力度。

二 1.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2.中心思想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具体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和统治者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表现了孟子的王道仁政的思想。

3.连锁推理

所谓连锁推理是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推理的好处是可以使文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前后承接紧密,气势强劲。本文运用了连锁推理的地方有两处:(1)在论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孟子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推出了“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接着以此为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结论。最后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了“王道之始也” 这一更新的结论。(2)论述行王道的根本措施的时候,孟子由“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等措施人手,推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的结论,再由此结论推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新结论。

4.排比句的作用

本文中有两组排比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5.比喻的作用

5.三初一-语文考点 篇五

一、考核说明

本次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应该形成的语文素养及相关的语文能力,主要从“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试题的命制上,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充分考虑省内各市以及外省市的语文教材版本,力求让试题更具操作性、通用性和科学性,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能力。

二、知识考点: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

1、掌握21个声母,39个韵母和16个整体认读音节,并正确标调。(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

2、正确识记字母表,区分大小写。

3、正确使用隔音符号。

4、正确辨析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边鼻音,正确掌握并运用常见多音字。

(2)字

1、正确认读并能书写常用汉字2500个。

2、按笔顺用正楷字书写汉字。

3、辨字组词,区别形近字。

4、知道常用造字的方法及字的结构。

5、正确使用工具书 —— 查字典

(1)音序查字法。(2)部首查字法。(3)数笔画查字法。

(3)词语

1、常用词语的正确书写。

2、能简单的对词语进行理解。

(1)先弄清词语中每个字的意思,再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来理解。

(2)运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正确区分词的感情色彩的: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4、能够给常用词找近义词或反义词。

5、词语积累。(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有描写人物的、描写景物的等;根据形式的不同,有ABCCAABBABBAABC等叠词。)

6、正确使用常用的关联词

(4)句子

1、“把”字句或“被”字句。

2、转述句

3、陈述句和反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双重否定句)

4、扩句和缩句

5、分析病句的病因,能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成分残缺(2)用词不当(3)搭配不当

(4)词序混乱(5)前后矛盾(6)重复啰嗦

6、认识常用的修饰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如辨析、改写或仿写,简单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① 比喻。② 拟人:③夸张:④排比:⑤ 设问:⑥反问:

7、给句子排序。

8、按照句子的特点(形式和内容)仿写、续写句子。

(二)积累应用

1、古诗文积累;

2、名著阅读;

3、能进行良好的口语交际,言语中肯、恰当。

4、学会倾听,进行简单的听力测试。

5、能了解并掌握各种特殊的成语。

(1)蕴含历史故事的成语(2)含动物名称的成语

(3)含植物名称的成语(4)写天气的成语

(5)含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6)含有一对近义词的成语。

(7)含有数字的成语(8)成语之“最”

(9)来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6、了解现在仍然有生命力的谚语、俗语及歇后语。

7、掌握常用的文学常识(如名家名作等)。

8、名言警句的恰当应用。

(三)阅读与理解

1、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2、准确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并能说明其作用。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词语、句子蕴含着的意思。

4、能理清思路,会分层学习。(依据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方位顺序、情感的变化等进行)

5、概括段落大意,会提炼小标题。

6、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7、给文章加上合适的标题

8、能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读懂文章,准确回答相应的问题。

(四)写作表达

1、体现写作是为了表达自我思想情感而与人交流的一种需要的思想。

2、善于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和想象作文,感情真实,内容具体,条理清楚。

4、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包括简单的会议记录、读书笔记、请假条、留言条、书信、收据等,做到格式正确,表意准确。

5、语句通顺流畅,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能用上学过的成语、谚语、名句等;会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字迹工整、美观。

6、精心选材,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能进行生动而细致的描述。

7、段落层次分明,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思想内涵(表达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情怀)。

8、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9、字数在500字以上。

三、考核形式

6.高考冲刺语文考点梳理 篇六

高考冲刺语文考点梳理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高考冲刺语文考点梳理篇四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高考冲刺语文考点梳理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

一、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守节情不移

便可白公姥

可怜体无比

汝岂得自由

槌床便大怒

.本自无教训

举手常劳劳

.逆以煎我怀

阿母大悲摧.便言多令才

.府吏见丁宁:

恐此事非奇

.寻遣丞请还

否泰如天地

.渠会永无缘

便利此月内

.蹑履相逢迎

逼迫兼弟兄

叶叶相交通

多谢后世人

二、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

箱帘六七十

虽与府吏要

.蒲苇纫如丝

.府吏见丁宁

摧藏马悲哀

合葬华山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

手巾掩口啼,()卿当日胜贵,()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槌床便大怒()

.自名秦罗敷()

.谢家事夫婿,()

.交广市鲑珍,.()

千万不复全,()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逆以煎我怀,()

足以荣汝身,()

便利此月内,()

四、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我有亲父兄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五、“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

.会不相从许,及时相遣归,还必相迎取,好自相扶将

.嬉戏莫相忘.誓天不相负

.不得便相许

登即相许和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誓不相隔卿

久久莫相忘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相见常日稀

六合正相应

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

仰头相向鸣

黄泉下相见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儿已薄禄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

伯乐相马

无物相之六、文言实词

不堪:妾不堪驱使

不堪吏人妇

徒:徒留无所施

徒有虚名

谢: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谢家事夫婿

见:相见常日稀

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叮咛

迎:还必相迎取

明日来迎汝

不足迎后人

区区: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念:念母劳家里

念与世间辞

却:却与小姑别

令:便言多令才

岂合令郎君

莫令事不举

令母在后单

何:何意致不厚

隐隐何甸甸

汝今何罪过

作计何不量

应:汝可去应之

六合正相应

零泪应声落

以我应他人

意:何意致不厚

吾意久怀忿

处分适兄意

故:大人故嫌迟

知是故人来

故遣来贵门

故作不良计

为:为仲卿母所遣

十七为君妇

为诗云尔

非为织作迟

阿母为汝求

始尔未为久

慎勿为妇死

高考冲刺语文考点梳理

⑴却,可是。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⑵那么,就。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及日中则如盘盂。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例:《论语》六则。

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⑸就是。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⑹原来是。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⑺只。例: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⑻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⑼原来已经。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7.毕业班语文教学要有考点训练意识 篇七

但是,依托课文渗透考点来处理课文,很容易产生偏颇。一是课文内容与考点联系的偏颇。二是课文学习与考点渗透的结合问题。另一种偏颇表现为一味进行所谓的应考指导,且美其名曰“方法指导”,而缺少实质性的、深入的训练。

说如何将应考方法指导与语文能力训练紧密结合?

首先还是要找准教材(包括课文内容自身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本身与中考考点的最佳结合点。

尤为重要的是,考点的渗透必须灵活地穿插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去,要力图避免生硬的方法灌输。

在教学中渗透考点,还应注意训练的扎实有效。

【关键词】毕业班语文教学 考点意识 能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5-02

去某学校听课,九年级的课,一节《出师表》,一节《词五首》,听后有喜有忧。

作为本区域里中考语文平均成绩最优的学校,他们的教研氛围很好,教研工作做得也很扎实。他们对试题的分析全面、深入,对中考试题类型、考查知识点、能力点的把握很到位,对中考命题的意向和趋势也有较为独到的见解,对各种题型的变式及应答方法的总结也比较合适。在教学中,教师能结合课文,较为准确地抓住重要的知识点,并联系中考命题渗透应考技巧。

有个别教师认为语文课文尤其是九年级课文教与不教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其实极其错误,错在对课文的地位、价值认识不足。叶老早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首先说例子,作为课文,其经典程度自是其他很多文章无法比拟的,舍弃课文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然后是如何用例子。事实上,作为文选型的教科书,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位(当然也与单元、全册教学内容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基本都包含了语文学习中知识(字、词、句、段、篇、章、语、修、逻)和能力训练的各种因子,所以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又都存在着教学内容的明确与选择的问题。对此,上海师大博导王荣生教授有深刻全面的阐述,但什么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王教授没有也无法逐篇甚至无法举例予以说明,因为教学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教材版本、编写体例(意图)、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这并非说就无从选择和确定。

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谁也无法回避考试尤其是选拔性考试(中考、高考)激烈竞争的严峻现实。于是,很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从中考试题入手,从中考考查的知识、能力点入手,去选择、确定教学内容。

应该说,这种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是不无道理的,原因很简单,任何省市中考命题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其命题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均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因而,研究中考命题类型及考点,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的各自特点,通过教材渗透考点的训练,以此确定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倒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这两节课,教师都能结合文章内容与特点,较为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之后进行比较有效的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相比那种轻视课文学习或无明确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而言,这样的课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然而,依托课文渗透考点来处理课文,很容易产生偏颇。

一是课文内容与考点联系的偏颇。

二是课文学习与考点渗透的结合问题。

另一种偏颇表现为一味进行所谓的应考指导,且美其名曰“方法指导”,而缺少实质性的、深入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包括中考复习备考的确要讲方法,但不能唯方法。所谓唯方法,指的是完全脱离或疏远阅读材料,课堂上连篇累牍地介绍考试类型及应答方法,而方法的具体应用和训练或者完全没有,或者轻描淡写,教学的重点偏移到了“方法”本身,“指导”变成了另一种灌输,“训练”则被异化、矮化甚至消失。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合宜的考点训练(尤其是阅读能力的训练)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或者说如何将应考方法指导与语文能力训练紧密结合?如何做到既指导到位又训练扎实?

首先还是要找准教材(包括课文内容自身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等)本身与中考考点的最佳结合点。以《敬业与乐业》为例,论点的提取、论据的类型与作用、论证方法、论证层次与思路、论证语文的品析、论证结构等等,均值得关注,面面俱到既不明智也不现实,这就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需要及个人对议论文考点侧重点的认识审慎选择确定。

尤为重要的是,考点的渗透必须灵活地穿插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去,要力图避免生硬的方法灌输。

在教学中渗透考点,还应注意训练的扎实有效。这就要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有非常清楚的目的性,即明确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具体训练,抑或说明确该环节渗透哪些考点内容。以《出师表》为例,文章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一句,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问题的提出,似乎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但因“临表涕零”云云,只写出“涕零”的表现,如此分析作者情感显然难有抓手,学生的分析很可能会落入诸如“忠诚”之类空洞的窠臼中。若将问题改为“作者‘临表涕零’,此时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则问题会变得具体而清晰:这里,既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具体心理的分析,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感情。此外,教学中渗透考点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要力避模式化空洞的解析,比如一说比喻就答生动形象,一说段落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至于如何“生动形象”,怎样“承上启下”,则置之不问。“生动形象”、“承上启下”之类的回答或许并不错,但如果缺少了结合文段、词句的具体分析,这种解答无疑是模式化的、空洞的。再比如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凭空来回答当然可以说成“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但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并不都直接证明中心论点,也可能只是证明某一分论点;即使是这一事实论据直接证明了中心论点,那么这个论点是什么,学生也未必真正知道。这种模式化的空洞的训练,若不加以注意,那么,语文课堂中的阅读能力训练很可能会沦为走过场。

8.高考冲刺语文考点梳理 篇八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9.初中语文成语高频考点 篇九

02、〖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03、〖张皇失措〗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0

04、〖荡然无存〗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05、〖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06、〖情郁于中〗有的情感积聚在心中

07、〖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08、〖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09、〖长途跋涉〗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10、〖穷愁潦倒〗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11、〖风尘苦旅〗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辛苦

12、〖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

★ 高考语文必考考点

★ 初中语文必考文学常识

★ 初中语文必考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 初中语文名著必记重点知识点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记忆理解考点复习(第四单元)

★ 记叙文考点

★ 初二必考作文

★ 初一考点作文

★ 高考政治考点

10.中考语文名著《童年》考点提要 篇十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者:高尔基 前苏联(俄国)作家

2、主要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3、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4、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11.小学三年级语文知识考点 篇十一

词:红彤(tōng)彤、鲜花、欢乐、睡觉

重点句子:

1、变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tōng)彤的晚霞;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

2、太阳就要从西山落啦!她要去哪儿?她要趁人们睡觉的时候,走向另外的国家。

3、在别的国家里,也有快乐的小朋友,也有小树和鲜花。我知道,此时,那里的小朋友和鲜花,正在睡梦中等她,盼她……

练习题:

一、比一比,组词语。

洒()霞()陪()

酒()霜()培()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晚霞()的鲜花

()的大海()的浪花

一、“太阳是大家的”,“大家”是指(世界上的万物)

二、我想对别的国家和小朋友说几句话

我想对别的国家和小朋友说:“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我们全世界的朋友生活在一片蓝天下,我们要和睦相处,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家里。

三、《太阳是大家的》这是一首儿童诗,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四、本首诗第一节是作者看到的,第二、三、四节是作者想到的,其中第三小节承上启下,回应第一小节。

12.高三语文古代诗文的考点 篇十二

摘要:在高三总复习的第一阶段,同学们应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语文知识”关。复习时,把高三语文必背古代诗文的要点内容熟练运用,相信可以提高语文成绩!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就擢巡抚擢:升迁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

[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举:兴起,发动。

考点一翻译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值得我们关注。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

考点二断句

13.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 篇十三

【要点】

理解文章内容可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

【方法】

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了。

例:学习《白杨礼赞》,只要抓住华北平原上白杨树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了。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只有多留心,多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提示】

上一篇:星空下的遐想优秀作文800字下一篇:华为的客户接待艺术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