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共5篇)
1.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坚定性,提高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自觉性,调动广大党员坚持党的宗旨的积极性。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主要做法
1、保障党员权利,维护党员在党的工作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办法,增强了换届选举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使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健全党(工)委向党支部、党支部向党员通报情况制度,使党员及时了解党内事务,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了提案收集、处理和回复制度、重大决策征求党代表意见制度、重要情况向党代表通报制度,为党代表发挥作用搭建舞台。
2、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开展工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分层次、分类别对骨干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对全体党员进行轮训。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为党员开展经常性学习搭建平台。大力实施以农村党员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百户千人”培养工程和专家帮带活动,坚持和落实 “三会一课”制度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做到了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常化。通过强化教育培训,使党员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3、服务党员需求,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依赖感。深入开展“机关干部三进村”、“干群恳谈交心”、“领导干部记民情日记”等制度,变党员“上访”反映诉求为干部主动“下访”了解和征求党员的意见建议。实施畅通民意工程,开通便民电话,设立并公开意见箱、电子信箱,为党员群众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表达诉求创造便利条件。大力开展“党员服务队”、“党组织、党员创办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党组织、党员双向承诺”等活动,将服务党员需求、解决党员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作为开展活动的首要目标。
4、表彰优秀党员,充分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发挥作用的积极性。结合纪念“七一”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通过表彰、宣传优秀党员,激发党员的荣誉感,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近五年,县委共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208个、优秀党员3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50名、优秀党支部书记100名、优秀党小组长250名。
5、帮扶困难党员,为困难党员送去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近年来,县委都在七一和春节前夕集中开展慰问、帮扶困难党员活动。为进一步做好生活困难党员的帮扶工作,县委于去年7月建立了“**县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去年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从党费中划拨帮扶资金183.5万元,帮扶困难党员1274名。
6、强化物质保障,为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奠定基础。县委按照每名党员100元的标准,将基层党组织工作经 费和党员活动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场所建设,全县330个村党组织的工作和党员活动场所均达到较高标准。去年10月,县财政出资近300万元,为全县330个村培训了电脑、投影仪或液晶电视等远程教育设备。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工作思路上,过分强调党员义务,忽视党员的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员需要有更宽泛的渠道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党内事务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的愿意比较强烈。从目前情况看,部分基层党组织往往强调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党员难以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工作内容上,重困难党员帮扶,轻全体党员激励关怀。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针对不同层面、不情况的党员,因人而异确定激励关怀帮扶措施,使党的阳光照耀每一名党员,将党的关怀送到每一名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困难党员帮扶慰问上,忽视了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除在七一和春节期间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对优秀党员进行表彰外,对党员的激励、关怀和帮扶缺少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
3、工作方法上,过多依赖党内资源,缺少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表彰、帮扶党员方面,资金来源主要是党费划拨;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帮扶的党员很多,单 纯从党费的渠道筹集党员表彰奖励和关怀帮扶资金不能满足需要。究其原因,在于有的领导干部往往认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是党内的事,应该由从党组织内部来解决,要么由党费解决,要么由党员捐助。
三、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工作思路
1、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保障党员权利和提高党员素质为基础。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能力上。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首先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党员具有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
2、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服务和帮扶党员为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实现自我发展的渠道增多。党组织要切实做到将党员凝聚在自身的周围,不仅要靠党的纪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服务职能,通过关怀和帮扶党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每一名党员的根本利益,使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自觉做到与党组织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与此同时,对优秀的党员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使党员能够感觉到党组织对其成绩的肯定和赞誉,保护和激发党员发挥 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为其他党员树立努力的榜样,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念。
3、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要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与新形势下党组织面临的职责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党员队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工作中,要将解决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切入点,使党员能够充分享受到党的事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要通过提高党员素质、畅通党员反映诉求的渠道、完善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机制,使党员的各项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不断发展。
4、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以落实责任作保障。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必须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常抓不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将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组织工作和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几点建议
1、健全机制、加强领导。要制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意见》,明确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目标、方法手段以及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促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建立党 内激励、关怀、帮扶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各单位的职责任务,形成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党政齐动、上下联动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摸清情况、夯实基础。认真做好困难的党员信息采集工作,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党员全部录入党组织党员信息库,形成内容全面、情况准确的困难党员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对困难党员信息库进行及时维护,为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提供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情况定期报告制度和帮扶结果定期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发现一例帮扶一例,脱困一例销账一例”。
3、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民政、劳动、工会、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的作用,将激励、关怀、帮扶困难党员作为这些单位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制定计划、确定帮扶对象时,力争做到困难党员先帮扶。在各级党组织设立“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励基金”、“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采取以党费划拨、财政划拨、党员自愿捐献等方式,定期对专项资金进行充实。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加大对农村、社区、企业的支持力度。
4、创新形式、增强实效。定期对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将党员受表彰奖励的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一些政治素质好、议政能力强的党员,要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其更为有效地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使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在精神上受激励、在使用上受重视。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党员领导干 部带头参与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做好帮扶工作。采取“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方式,广泛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送岗位活动,提高困难党员就业创业、自我解困、增收致富的本领。采取发放医疗救助卡、上养老保险、提供发展创业基金、提供小额信贷担保等方式,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加强教育、广泛宣传。在对生活困难党员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激励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使他们生活上有依靠,思想上有追求,工作上有作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尽自己所能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时总结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2.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党内;激励;关怀;帮扶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采油生产建设中,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探索,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夯实党群工作基础的重要实践之一。
(一)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凝聚党员队伍的迫切要求
随着采油一线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能够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将党员凝聚到党组织中来。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
党员作用的发挥是党建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着党的光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能够促进党内先进典型选树、带动党员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有效地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
(三)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推进原油生产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党员积极投身原油生产,带动广大员工投身生产,有力促进了原油生产。
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探索
近年来,冯地坑采油作业区党总支给合原油生产建设,努力构建党内关怀和帮扶机制。
(一)“四项措施”构建激励机制
1、周例会、月考核。建立支部工作通报和交流机制。通过每周支部书记例会,通报工作、交流经验,形成了班站“岗位立体巡检法”、“快乐工作法”,支部“两定两创工作法”、贴心管理法”。修订和推行月度支部工作考核办法。定期检查各支部党建工作,奖励先进,帮促后进,推进了党组织活动按时有效开展。
2、党员自主工作法。总结指导帮促党员工作的方法,形成了“党员自主工作、书记日常指导、支委集体点评”的“党员自主工作法”,即党员月初规划自己本月的学习内容、承包活动内容、具体工作;支部书记在日常跑现场的过程中指导党员工作,督促党员完成规划;支委会月底对每个党员进行逐个评分考核。这3个环节激发了党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党支部各项工作的开展。
3、党员承包活动。结合党内创先争优活动推行“党员承包活动”,指导每位党员结合自身岗位确定一个班站或井组作为承包点、确定一个具体可行和便于衡量的目标,每月制订计划、深入承包点开展活动,促进承包点的具体工作,提升管理水平。作业区一百余名党员讨论确定了各自的承包点、承包项目和承包目标,按计划活动,促进了班站管理。
4、典型选树。宣传优秀党员。结合“十大优秀党员”的选树与宣传,开展“立足岗位做奉献”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横幅、展版、标语、自办小报营造声势,选拔演讲人员,进行“身边好党员”事迹宣讲,激励岗位员工学习先进,立足岗位、干好本职,掀起了“学先进,争做先进”的热潮。
建设“党员示范岗”。姬二转油站通过创新工作方式、调节业余生活、探索工作乐趣,激发员工的归属感,推进“快乐工作法”,注重培养工作热情,将快乐融入工作和生活,同时,站内员工改进站内巡检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监控,制作巡检指导卡,总结提炼了“标准立体巡检法”。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站内员工精神面貌、站容站貌焕然一新,成为作业区的“党员示范岗”典型。
(二)“三个开展”凸显党内关怀
1、开展党员服务。作业区党总支创新载体,建立党员“诉求--服务”机制,通过飞信、微信群、QQ群与党员进行信息交流,了解党员的需求和呼声,把关心和解决问题做为服务党员的出发點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党员有所呼,组织有所应”。
2、开展思想关怀。作业区党总支结合生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党员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在党员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党员入党、提职、调任时,及时进行谈话,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方向。通过思想关怀,让党员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
3、开展党内关爱。作业区党总支坚持“党员四必访”,即党员遇重大困难必访,党员有思想困惑必访,党员未完成工作必访,党员生病必访,为党员送来了组织关怀。在工作之余,作业区党总支适时开展关爱活动,丰富党员业余生活,“七一”前后,慰问困难党员,开展入党观影教育、组织党员联欢活动,丰富党员生活,增强支部凝聚力。
(三)“两个活动”促进党内帮扶
1、坚持分类帮扶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注重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的探索和培养;在操作岗位党员中,开展“我是党员我争先”活动,引领党员努力学习采油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在岗位上做到“技能领先、业绩领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开展党员“结对共进”活动。机关党员、干部党员与普通党员结对子,以“一对一”、“一帮一”的形式,采取思想帮扶、技能帮扶的互助共进方式,帮助普通党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党员提高技能,坚定信念,促进了党员队伍总体素质的提高。
三、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了党内激励机制,先进典型“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行之有效,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通过认真规划、努力工作,推进了“党员自主工作”法,深入开展了“党员承包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模范作用,形成了“党员个个争先”的氛围,涌现了一批“爱岗敬业”的党员典型。
(二)深化了党内关怀机制,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党员队伍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通过对党员在思想、工作、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使党员感受到组织关怀,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促进党内团结和谐,有利于党员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工作,有利于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推进了党内帮扶机制,促进了党员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
3.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 篇三
认真开展党内激励工作,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党内和谐、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对于激励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荣誉感、责任感和党员意,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我县少数民族乡镇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少数民族乡镇党委4个,总支23个,党员830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576名,“三老”人员105名。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落实“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立足实际,积极创新,对广大党员干部政治上关怀、精神上激励、生产上帮扶、生活上关爱,在推进党内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党内激励有序运转。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号召后,县委迅速召开会议进行专门学习传达,并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要求和重点,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落实党内激励机制工作纳入各党总支党建考核内容。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确保党内激励有法可依。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全面推行了党员议事日活动、民主日和党务公开制度,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较好地调动了广大党员的参政、议政热情,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2008年以来全县通过党员议事日和民主日活动,累计形成的327项村级重大决策都得到了顺利实施,较好地维护了党员权益。健全党员服务网络,确保党员“诉求有渠道”。在少数民族乡镇党委建立建立党员服务中心23个,党员服务站4个,全面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工作,积极开展了政策咨询、接转组织关系、代理承办服务、流动党员管理以及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健全激励保障制度,确保党员“工作有奔头”。建立县、乡、村各级党组织党内表彰工作机制,每年对在重、特、急、险等工作中建功立业、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党建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展现他们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先进性表率作用。针对部分牧区党员发家致富缺资金、项目的问题,积极协调银行信贷资金和部门捐赠,对于发展蔬菜大棚、养殖业等特色项目的党员,政府给予资金补助,并利用奇台县电视台、供求招商网等媒体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努力扶持农村“能人”党员富起来,发挥其“双带致富”的先进性作用。
(三)创新载体,多措并举,确保党内激励落到实处。一是注重表彰激励。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村干部目标考核,党员承诺制活动等,建立县、乡、村各级党组织党内表彰工作机制。每年对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表彰奖励,构建精神鼓励、物质奖励、评星定格为一体的表彰激励体系。较好地实现了党员由“让我做”向“我要做”的根本性转变。每年“七一”前夕,对在党建工作、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强”村书记、党员双带标兵、优秀践诺党员进行表彰奖励。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能人党员宣讲活动,引导和激励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能人党员搭建服务群众,展现特长,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把党内激励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精神动力。二是注重宣传激励。2007年以来,通过党建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开设了党旗飘飘、共产党人、党建一线等专栏节目,深入宣传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党员双带标兵等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不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去年以来,基层党组织突出“抓党建、促发展、增收入”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发展设施农业、建设“四大基地”完成六大任务,采取召开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专业技术人员进村组,以及制作播放优秀党员先进事迹专题片等多种途径,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宣讲温棚种植、暖棚养殖、膜下软灌、农村能源等新技术,培育出了一大批党员种养示范户,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争先创业、率先致富的热情。三是注重帮扶激励。各级党组织都普遍建立了“五必访”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即生活困难党员必访,建国前老党员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必访、党员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时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乡时必访,较为准确地掌握了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真实需求。针对一些孤寡、残疾等特殊群体在求医、生活、维权等方面遇到的难题,通过结对子等形式,落实专人服务;利用贫困党员基金对家庭缺粮、有病无钱医、丧失劳动力,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党员实施救助。四是注重实绩激励。在各级党组织中认真开展“双争创”主题实践活动,带头创业,做出实绩,树好形象。在农村试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办法,在职村干部从村集体经济当年收益中享受工作报酬,离任村干部从村集体经济积累中享受生活补贴,其他村干部、无职党员通过“以奖代补”获得相应报酬,使农村党员干部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成效中受到鼓励、得到实惠。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和回顾总结,我们在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仍需要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深。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重视不够,责任意识不够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个别党员干部对开展党内激励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党组织考虑的事情。
(二)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党内激励机制中的对困难党员的救助力度不够,帮扶投入不足。基层党组织活动资金少,对困难党员帮扶投入不足。一般是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而且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激励帮扶较少。
(三)党内激励机制的制度还不完善,还未形成系统的科学合理的长效党内激励机制。
(四)基层党员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的多,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少,有的基层党员很难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宿感。
四、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党内关怀,构建党内和谐,完善党内激励机制,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普遍关爱与重点帮助相结合。坚持普遍关爱,突出重点,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坚持以关爱全体党员为基础,以帮助少数特困党员为重点。
2、精神激励与物质帮助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区别不同情况,实行不同形式的关爱帮助。既注重党员的精神慰籍、工作激励,又尽力兼顾党员的情感关爱、物质帮助。
3、保障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结合。既要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正当权利,又要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党员积极履行义务,遵守纪律。
4、关爱党员与关爱群众相结合。实行乡领导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上级党组织关心帮助下级党组织解决问题,各党支部关心帮助困难党员解决问题,党员关心帮助群众,在关心帮助中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五、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的配套制度
(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和基层党务干部的激励机制。通过对成绩突出和作出突出贡献的进行表彰,为他们建立工作量绩效补助等措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乡机关党员干部,实行机关干部“周汇报,月小结,季考核、半年总结全方位督查工作制”, 每周一为乡领导、机关干部汇报工作日;每月工作由各位分管领导及机关干部在当月的5日前写出当月工作计划;每季度末,由乡督查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按领导及干部本人每月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拿出细致的督查方案,对每个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督查评价,并形成详细的督查通报在全乡机关干部大会上予以通报,其结果将作为领导及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存档;对领导和干部分担工作完成情况,半年和年终各进行一次综合考核总结,由乡督查考核小组牵头,依据各季度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分:好、良、一般、差四个等次,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核的依据,结果与第13个月的奖励工资及年终福利挂钩。通过这一机制激发机关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党员素质提升机制。把加强党员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升党员的素质作为关爱帮助党员的重要内容,以基层业余党校、各级党校为主阵地,以业余函授、集中培训、电化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各类示范服务基地为实践锻炼途径,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渠道的党员培训格局,全面提高广大党员的能力和素质。在各类培训中尤其要注重为广大农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对经组织同意、因工作需要参加自费脱产或在职培训的党员,要在政策上支持、时间上保证、经费上适当补助。
(三)进一步落实党员的政治权利。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对党组织的重大问题决策、党的干部考察任免、党员发展、后备干部培养、党费收缴使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结对帮扶等方面内容,分别通过公开栏、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公开,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完善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重大决策出台前,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科学决策,落实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坚持做到重大事情党内先知道,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发动。继续扩大地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
(四)建立完善党员服务机构。按照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要求,依托各类党员教育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等机构,积极开展党务工作政策咨询、党建知识教育传播、提供党员活动场所、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帮扶困难党员、党员志愿服务等服务,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激励、关怀党员,服务党员,为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的“党员之家”。拓宽党员服务机构的服务领域,坚持立足党内、面向群众,不仅为党员服务,也为党外群众服务,实现服务党员与党员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目标责任书,狠抓工作落实。同时,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把扶贫帮困作为己任,带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示范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开展经常性的关爱帮助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员谈心谈话制度,党组织负责人要经常性地与党员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消除党员的思想顾虑。建立健全走访慰问制度,在重大节日和党员有需要的时候,党组织要及时走访慰问,送去党的关怀和温暖。建立和完善帮扶工作的措施办法,对生产、工作、生活困难党员的基本情况要定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困难党员家庭生活情况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采取组织结对、干部结对和党员互结等多种形式开展分类帮扶。全面落实关救济政策,做好经济上帮扶党员与优抚保障体系及社会救助体系的衔接工作。要重点解决好老党员的生活困难,根据“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农村老党员,实行定额生活补助;已经实行定额生活补助的,要继续坚持完善,关心党员的就业和再就业,加强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机构的协调和沟通,为就业有困难的党员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等服务,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带头创业。
(六)创设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推广建立勤奋工作敬业岗、服务群众奉献岗“一员双岗”制度,通过党员示范岗、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志愿者队伍等有效载体,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联户、党群联心,通过定人、定时跟踪联系服务,使党的工作延伸到每一户基层群众,真正发挥好党员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无职党员能力和特长,设立服务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种岗位,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模范表率作用。
4.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 篇四
中共xxx县委党校调研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这一决策鼓舞人心,对于增进全党团结,提高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战斗力意义重大。关系着党内和谐建设的进展,进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新阶段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机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形势下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必然性
一是实现党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基层。对于执政党庞大的肌体而言,基层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在基层活动的主体,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恰如党深植于群众土壤中的神经末梢。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些敏感的神经末梢陷入了迟钝、麻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带来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基层党员之间在拥有资产、收入水平、生活品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带来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党内潜在的不和谐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的新矛盾,新困惑。党的力量源泉首先来自基层,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没有基层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新时期如何逐步实现党内个体差距的缩小,减少乃至消灭党内需要被帮扶的群体,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行党内和谐,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各级党组织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相应的救助帮扶机制,缩小党内成员之间的利益差距,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最直接的途径。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应重视调整党内利益关系,加强党内利益整合,努力化解由利益差异所带来的思想认识差异,通过切实做好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营造团结、统一、平等、和谐的党内环境。
二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通过千千万万个党员在具体生动的执政活动中去联系群众、凝聚群众和影响群众,进而来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当前面对横流的物欲、种种社会不公, 党员队伍思想观念多变性、利益需求多样性、收入分配差异性的特征日益明显,个别基层党员一度迷失方向,信仰退席,归属感丧失。农村党员干部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是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们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在艰苦的环境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舍小家顾大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我们漠视基层党员的合法合理权益,党员感受不到党组织的温暖,感受不到作为党员的荣誉感,那么他们的党员意识就会淡漠,无法在基层、在人民群众中间展现我们党的先进性,无法发挥好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新时期下,如何重建基层党员的自信,强化他们作为党员的荣誉感,唤醒党员意识、以及对于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已迫在眉睫。党中央关于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决策,既体现了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又体现了对党员的尊重关爱。是在党内生活中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反映,是激发党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举措。做好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对于激励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荣誉感、责任感和党员意识;对于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党内团结与活力的有效手段。扶贫济困,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各级党组织历来十分关心困难群众包括贫困党员的生产生活,并积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进而推动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蓬勃发展。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导致部分党员在生活上还比较困难。如果让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数量不断增多,极不利于党的形象,不利于党的团结,不利于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将增加党内的不团结因素。进一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组织党内外各种力量对贫困党员进行帮扶,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在党内乃至全社会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切实增强党内的团结与活力。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树立,随着各级财力的充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已经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中央下拨专项党费用于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用于补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生活,这都给我们以鼓舞和信心,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赞誉。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都在深入领会和落实好十七大报告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指示精神,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采取措施来落实,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基层干部切实地感受到激励、关怀,让所有党员都从中受到教育和感召,使我们的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国家建设事业。
二、我县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实践
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立足实际,多策并举,积极创新,在推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激励引导、关怀服务和帮扶支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党员干部工作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我县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进而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规范建立电子管理台帐,实施动态管理,实现党员信息全覆盖 通过县、镇(街)、村(社区)三级网络将全县党员的基本情况,特别是青年党员、专业性人才、流动党员、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情况,分别在党支部、基层党委、县委组织建立电子管理台帐,实行分类建卡,分类服
务。对困难党员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级建档,分类分级明确界定帮扶对象和帮扶标准。及时掌握老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生产生活和工作状况,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施动态管理。针对当前流动党员越来越多的趋势,认真抓好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台帐,进行动态维护管理。
(二)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激励引导
1、实行党建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县对镇、镇对村、村对工作人员、村党总支对党员四个层次的考评、激励机制。将党建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量化计分,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平时有汇报、阶段有检查,兑现奖惩,促进党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保障责任落实。通过表彰和激励,进一步促进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氛围。
2、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制度,坚持激励和处罚并重,以奖为主。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最基础的是要建设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个领头羊。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修改,县委出台了《对村干部实行规范化管理的若干暂行规定》,《规定》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年初,镇党委根据实际情况,逐村确定工作目标,与村党组织书记签定目标责任书,村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名村干部,并在公开栏上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年终组织村干部述职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职务升降、工资报酬挂钩。坚持以干事衡量干部,以干事考核干部,以干事激励干部,把村干部的责、权、利统一起来,把工作实绩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勤者上、懒者下、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局面。在此原则下,注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发挥制度的引导、规范作用。如乡镇每届任期内,县里将选拔20名左右优秀村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政副职或转为县聘干部;将村干部的工资收到乡镇,提高工资标准,保证村干部平均年工资都在6000元左右,年底对优秀或称职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再由县财政拔款分别奖励600元。与此同时,还建立处罚制度。结构工资中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由乡镇根据考核情况确定。考核为称职以上的,一次性兑现。对照《规定》如考核为工作不力的村干部,给予取消养老保险待遇、戒勉、撤职、免去镇领导职务和取消县聘干部身份等处罚。
3、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每年‚七一‛ 期间,各级党组织都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四有‛党支部和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党组织、优秀党员干部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渠道大力宣传,树立一批农村党员干部先进典型,注重以典型激励党员、用模范带动党员,推进‚党员能人带创‛,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在党员队伍中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贡献、当表率的良好氛围,使党员的先进性得到更好的弘扬。措施落实上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的做法,把荣誉表彰与物质奖励、政治待遇、干部任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党员干部争创一流业绩的热情,启发、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三)丰富党内关怀,加强关怀服务
1、建立走访慰问机制,深入开展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定期走访慰问活动 每年‚七一‛、春节期间或遭遇自然灾害时,县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带队,深入到党建联系点、农村、社区党组织,采取走访、座谈、团拜等形式,对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及时开展集中慰问活动。县委、县政府尤其重视对老党员、困难
党员走访慰问工作,每年春节前,都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切实把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每一名老党员、困难党员手中,2007年在党费中拔出专款9.1万元,走访慰问557名生活困难党员和69名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县委组织部还特别将来部上访或来信反映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列入重点走访慰问对象,分成4个组,分别由副部长带队,深入到部分老党员、孤寡党员的家中,了解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各镇党委结合开展的‚小学教‛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到农村困难党员、老党员家中,访贫问苦,及时将慰问金送到慰问对象手中。
2、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体系。县委把流动党员工作摆在突出位臵,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意见》、《关于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设臵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9个文件,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出明确规定,促进了流动党员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目前,我县流动党员共有3528名。为做到‚雁行千里不掉队,离土离乡不离党‛,县委组织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成立了51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3528名流动党员悉数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主要举措有:一是在党员流出较为集中的区域,依托庐江驻外招商分局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掌握所在城市未纳入流动党员党组织的我县流动党员情况,条件成熟的指导其单独或联合建立党组织,帮助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行动。努力为流动党员在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务;与流动党员及其家庭保持经常联系;在流动党员中开展通一次电话、谈一次心、寄一份材料、写一份汇报‚四个一‛活动,及时了解党员在外务工经商和思想情况,让流动党员感受家乡温暖。对于长年和举家在外的党员,采取电话、信函、电子邮件、亲友、务工组织者、户籍地址、媒体宣传等‚七找法‛,做到一个不漏。三是通过关怀服务流出党员,引导他们带出更多的人务工增收,把学到的技术、联系的项目、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二次创业。我县组织广大流动党员开展‚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个项目,帮扶一笔资金,传授一门技术,带出一批剩余劳动力,销售一批农副产品,推荐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七个一‛为家乡发展建功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驻外流动党员已结对贫困户286人,解决帮扶资金近500多万元,带出10多万人外出务工经商,投资3.6亿元回乡创业。
3、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层活动场所条件。县委组织部会同县财政、发改委等部门编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项目,从县管党费中下拨经费予以扶持,先后4次组织力量对村活动场所建设开展督查指导。目前,新(扩)建村活动场所97个,并且结合村级规模调整,对村电教设备进行了重新调配,全县229个村(社区)都配齐了‚两机一柜‛。在17个镇建立了‚先锋在线‛工作站,29个村建立了‚先锋在线‛信息点。确保了村干部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
4、实行结构补贴制度,逐步提高村干部报酬 县委研究制定《庐江县村干部经济待遇‚三位一体‛激励保障机制暂行办法》,建立村干部报酬结构补贴制度,把现任村干部保险、工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稳妥地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村干部报酬由基本补贴、职务补贴、绩效补贴和奖励补贴四部分构成。基本补贴原则上每人每月200元;职务补贴,正职每人每月100元,其中村书记、主任‚一人兼‛的,每月150元,其他干部按照80%核定。基本补贴、职务补贴按季打卡发放。绩效补贴,由镇按照综合考核村干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其总额按前三项补贴之和的40%-50%核定;奖励补贴
根据村当年集体经济纯收入状况,实行分档累进确定。绩效补贴和奖励补贴在年终工作考核结束后一次性发放。
5、积极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退职关爱制度
我县将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列为2007年县委、县政府十五项‚明生工程‛之一,县委组织部正在会同劳动、民政等有关部门起草具体参保办法,并组织实施,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基本原则是凡连续担任3年以上村‚两委‛正职干部,或累计工作10年以上的副职和一般干部,任职期间内各方面表现称职,均可列为参保对象。村干部养老保险由所在乡(镇)统一组织参保,保险标准按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和所任职务确定,保险费采取按照镇分担一点、村负担一点、个人拿一点的‚三个一点‛的办法推行,其中个人负担部分不超过30%,每年年底前一次性缴清。对受到县级表彰的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其1-3年的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县、镇承担。
对离任村干部全部发放数额不等的一次性离任补贴,并由基层党组织负责,在每年春节前夕对离任村干部逐人进行走访慰问。我县还坚持选取那些思想政治表现好,有一定影响力,肯干事,能干事的离任村干部进入企业等部门工作,发挥余热,不断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县民政部门优先把那些患大病造成生活困难的、丧失劳动能力,子女又无力赡养的、本人无生活来源,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本村人均水平的、无子女,孤寡一人的、遭受意外灾害,导致生活困难等离任村干部办理农村低保,符合条件的列为‚五保户‛。(四)提升发展能力,加强帮扶支持
1、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县委将帮扶困难党员工作作为考核各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了县四套班子党员领导成员及各基层党委主要领导为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责任人,建立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定期召开会议,对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组织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和跟踪落实,结合对基层组织建设考评工作,对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帮扶困难党员工作落到实处,使困难党员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关怀。
2、创新帮扶载体,构建‚双帮‛机制,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 一是构建‚双帮‛机制。由县委组织部下文,明确城乡党组织和党员帮扶关系,建立城乡一体化互帮互助机制。要求帮扶单位和个人每年至少2次到帮扶对象处了解情况,制订解困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实现帮扶对象一年有变化、两年有提高、三年内脱贫的目标。做到帮扶任务清、帮扶措施得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双帮‛活动成为‚满意工程‛。2007年以来,全县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党员、干部达1000人。具体措施是:首先,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采取以‚结对子‛、‚结亲子‛和‚一帮一‛‚多帮一‛ ‚一帮几‛,等形式,与农村贫困村党组织、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行‚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帮扶,直到脱贫致富。县直部门党组织要对联系村的困难党员进行结对帮扶,每个部门至少帮扶联系点2名以上特殊困难党员;基层党支部重点关怀缺乏劳力和信息、发生重大疾病或伤亡事故、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出现的特殊困难党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过突出
贡献的老党员及流动党员等,并且对每一类党员的关怀服务内容和措施都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建立党员互助帮扶制度。建立县、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党员、鼓励有条件的党员与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组织引导先富起来的党员帮扶困难党员学技术、上项目,切实帮助困难党员摆脱困境,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党员致富工程。我县在镇村广泛开展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党政负责人包‚双带‛示范基地和联系‚三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户制度;村支部书记为‚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将党员、干部落实‚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效果纳入岗制考评,并作为优秀村党组织和党员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依据。坚持一手抓村两委干部要带头致富,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一手抓将农村党员培养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着力在‚带‛字上做文章,健全帮带机制,强化‚帮带‛措施,积极组织开展大户带动、项目带动、基地带动、协会带动。村党组织帮助想发展、想创业的党员干部联系协调贷款,给予资金帮扶,积极发挥党员发展能手的帮带作用,努力实现‚双带‛目标。在‚培‛上,采取‚公推、测评、竞职、票决‛等方式,把一些发展意识强、公道正派理念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同志选拔进新的村‚两委‛班子。同时,不断拓宽视野,从大中专毕业生、回乡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1625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增强农村党员干部致富本领
一是加大了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县委把党员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委组织部每年都要从党费中拿出1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党员教育培训或集中轮训,每年对全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一遍轮训,培训面达到90%以上。二是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明确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县委宣传部、党校、民政、农业、财政、妇联、科技、人武部等有关部门和各镇密切配合,承担各自对口的培训任务。培训主要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村实用技术知识为重点,以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为目的,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开展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脱贫致富本领。如县农委选派百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农业示范基地、农村党员‚双带‛户和市‚农民专家‛户项目点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截止目前,已开展集中宣讲25场次,现场技术指导567人次。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我县还启动农村党员和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今年每村要保证不少于一名党员和村干参加农广校中专学历学习。据估计,今年全县将有700名党员和村干参加‚现代农业‛、‚畜牧兽医‛、‚现代乡村综合管理‛、‚财务会计‛等四个专业的中专学历学习。为强化这项工作,县委还决定,今后选配乡村干部,农广校毕业生将得到优先考虑。
三是着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76个,占应建站点70%。县委组织部通过开展示范播放活动,培育远程教育示范播放站点,引导各站点实现‚建、管、用‛三位一体,切实做到远程教育资源平台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继续实施远程教育“二一二”工程,抓好资源整合,将“校校通”工程与农村党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制度规范,优化管理机制,确保站点正常运行;抓好课件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适应农村实际的应用课件和科普课件;认真开展“远程教育主题年”活动,创新形式,活跃载体,充分发挥已建站点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
质、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作用,真正使农村党员干部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以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为核心,以全面开展远程教育学用转化成技能为载体,着力抓好管理维护、教学资源、学用转化、骨干队伍、保障机制建设,推进远程教育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四是建立就业服务机制。首先将困难党员纳入就业信息库。优先向困难党员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将困难党员家庭成员纳入帮扶视野,千方百计解决困难党员配偶、子女的就业问题,密切关注困难党员困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有效缓解他们的经济负担。其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提倡劳动保障网络解决一批、兴办实体吸纳一批、利民便民网点安臵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共助共建推荐一批的办法增加就业机会。
五是设立党内扶助资金。县委组织部研究下发《关于设立农村党员‚双带帮扶基金‛的实施意见》,采取县财政拨付一点、县管党费安排一点、镇财政配套一点、党员自愿捐一点、接受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多途径筹集党员双带帮扶基金,由农村具有一定发展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党员提出申请,按照规定程序签约发放帮扶资金,扶持党员户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当前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上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面对新形势,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不断探索创新。
(一)基层党员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单纯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让党员以主人身份即作为党的建设的能动主体出现,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维护和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致使相当数量的普通党员很难找到和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弱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原因是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强,影响党员民主权利的发挥,再加上由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方面的制度不完善,或者缺乏操作性强的程序和依据,或者执行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使党员民主权利无法进行有效的保障和维护。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激励、关怀机制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村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辞职务工经商的村干部正在增多。有位土地革命时期就参加工作对‚三农‛问题一直很为关注的老干部动情地说:‚村干部队伍的不稳定现象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1、村干部工作报酬相对较低,经济上没‚甜头‛。近年来,我县经济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可用财力依然有限。同时,由于我县的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还不雄厚,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较多的村不多。经济条件的制约,使现任村干部工资待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更少。一是工资总额偏低。村干部的工作报酬,不但与当地从事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的村民没法比,比外出务工村民的收入也低得多。在我县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平均工资在6000元左右/年,其他村干部工资更少,有的还难以全部拿到手。而外出务工村民的年均收入则在12000元上下,是村干部报酬的二倍。与乡镇干
部相比,村干部的报酬更低。二是工资折扣偏多。少数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根本无法给村干部发工资、发补贴。一年下来,村干部只能拿到部分钱。由于待遇得不到保障,部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心里有怨言。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强,当不当无所谓,乡镇布臵的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乡镇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也比较难,对村级的调控力减弱。三是自身支出较多。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搞建设、搞活动没有资金,只有村干部先掏钱垫付。不仅本来待遇就比较低,反而还要‚倒贴‛,使得部分村干部上任后偏重于个人的致富发展,为村集体工作、谋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多年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 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仅仅是巩固基层政权中的一步, 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激励配套改革的跟进,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将得不到巩固。因此,还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村干部利益保障机制。
2、村干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离职后没‚靠头‛。一是现任村干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我县虽然从2004年开始决定对现任村书记、村主任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为止,实际上没有真正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村干部退无所依。二是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偏低。目前,我县对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均由各乡镇自行制定政策,县里没有统一政策,县财政没有给予补助。大部分乡镇只对离任正职村干部进行一定的生活补助,且补助标准高低不一,一般在50元左右/月,有的甚至没有。村干部离职后,在养老保险、医疗保健、政治荣誉等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照顾。辛辛苦苦为集体工作了几十年,离职后又没‚靠头‛,退下来后生活补贴远远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他们感到被人遗弃,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心态不平衡。自然而然怨言也多,到上级部门讨说法、信访也多。三是特困村干部生活救助较难。虽然,近年来我县建立了生活困难党员干部帮扶机制,但对困难村干部的帮扶也是杯水车薪,少数村干部有病无钱医、有事无人管、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
(三)农村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存在缺陷
1、农村困难党员帮扶资金投入不足。我县虽然对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主要是指思想帮扶的多,资金帮扶的少。即宣传的多,投入的少。目前,我县经济还不富裕,财政收入不高,社会再分配的财力和资源投入不足。取消农业税以后,镇村两级集体经济欠发达,又没有独立的财政支配经费,帮扶经费普遍不足。另外,由于最基层的村一级党组织自我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导致需要帮扶的困难党员总数偏大,困难也随之加大。因为投入的资金数量不足,大部分镇也无财力投入到扶助党员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去,绝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收入,‚大河无水小河干‛,致使党员收入不高、生活贫困落后。二是投入的资金渠道不宽,主要是指党内帮扶的多、社会帮扶的少。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低保政策,我县也全面部署和推开了农村低保工作,民政部门也将困难户纳入保障体系,但困难党员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涉及困难党员帮扶时,被认为是‚党组织份内的事‛的比较多,扶助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党内工作经费,如党费等。调研中,有些困难党员在向民政部门或镇政府申请社会救助时,被‚到组织部门下发走访慰问资金时解决一些‛或‚向组织部要去‛的‚婉言‛劝回。三是帮扶资金、项目不统筹,不能形成整体合力。机关、社区、企业等对农村的帮扶资金过于分散,不能实现党组织和行政上的统一帮扶,效果不明显,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2、农村困难党员帮扶工作效果不明显。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保障帮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目前,帮扶机制运行中主要存在“三难”:一是帮扶的对象确定难。有的地方台帐不齐全,对党员困难的具体原因和表现没有进行分类,对困难党员的申报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致使在确定帮扶对象时,“拍脑袋”决议现象存在。调查中,在问及“困难党员如何确定时”,有30%的人认为“村干部说了算”,50%的人“不知道”,仅有20%的承认是“张榜公布”。同时对困难党员台帐也没有进行规范管理和及时更新,致使帮扶时,困难党员“老面孔”比较多。二是帮扶的措施落实难。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好党内帮扶活动,比如,根据本地实际,在党员中开展“双培双带”等活动,提高党员群众致富本领。但有的村党支部以工作忙为由没有很好的开展,致使党员致富本领不高。同时,在党组织自身建设帮扶方面,发展党员不力。有些地方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标准不高,对党员的结构素质和致富本领不太重视,盲目发展了一些脱贫、致富潜能不大的党员。三是帮扶形式单一,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主要是指临时帮扶的多,经常性帮扶的少。目前,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主要集中在春节、元旦和‚七一‛期间,其他经常性的开展帮扶较少。每当到这个时期,好多困难党员都在等靠,甚至直接向基层党组织或组织部门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而且在帮扶过程中,重于党员的生活帮扶而轻于生产上的帮扶,一般采取送钱送物等应急性、‚输血‛式的救济方法,缺乏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帮扶,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党员的具体困难,从长计议,导致治标不能治本,帮扶效果没有很好的显现。甚至不仅不能彻底解决贫困现状,反而易助长了一部分贫困党员的懒惰习性,产生依赖思想,致使越帮越靠、越靠越穷。
四、加强和改进创新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各级党组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上级党组织关心服务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关心服务党员的功能,创新载体,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将建立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对所有党员和基层干部从政治、生活上关心,物质上帮助,精神上激励,形成‚党内关爱‛的工作合力和保障机制。让广大党员‚解难有渠道,解困有人问,权益能维护,人人争上游‛。真正实现困难党员有保障、普通党员有发展、干部党员有奔头、基层工作有条件。调动广大党员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包括困难党员在内的所有基层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增添活力。
(一)建立和完善党员管理信息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夯实基层党员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员管理信息网。基层党组织为每个党员建档立卡;镇和村建立‚党员管理服务站‛;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组织建立‚流动党员联络服务处‛;县委组织部建立‚党员信息资料库‛和‚党员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形成‚卡、站、处、中心‛相结合的立体管理网络。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党员逐年增多。他们从业和居住的流动性,给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它要求我们要在思想上树立动态管理的新观念,按照‚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发挥作用‛原则,创新管理形式,建立城市和农村、单位和村(社区)、流出地和流入地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党组织共同实施的动态管理机制。打破‚分层管理、城乡分割‛等传统模式,改变单位或行政村党组织对党员单一管理的职权定位,把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的工作紧密衔接起来,把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关怀帮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同等服务、同等教育。避免出现‚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找不到‛的局面。尽快形成城乡党建‚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流动党员管理新局面,努力构建城乡党员管理一体化工作新格局。做到党员走到哪里,就管理到哪里,确保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使每个党员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在流出地还是在流入地,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从党内民主着手,积极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激励机制。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赋予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广大党员充分享受村里重大事项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村务工作的监督权、选人用人的建议权、提拔使用的优先权、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光荣感。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务公开的层次、领域和质量,努力做到政策公开、工作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党员活动日下发文件和情况通报、党务公开会和公开栏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干部选拔任用、人才培养、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党费收支等重大党务情况及时进行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公开讨论和征求意见制度,健全完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和处臵不合格党员制度。同时在选举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积极推荐优秀党员和基层干部,使他们感受到政治上的关怀,组织上的关心。
(三)健全关怀帮扶机制,构建关爱农村基层干部的长效机制
在农村调研时,不少党员都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镇干部的工资在不断增加,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升级,村干部的报酬如果一成不变,老是停留在前些年确定的标准上明显不够妥当。当问及村干部的报酬放在什么水准上为宜,他们说总体上不能低于当地外出打工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并提出要将村干部的报酬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真正挂起钩来,让干得好的拿得更多一些。同时,对业绩突出的村干部给予重奖。为使村干部的报酬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他们还希望中央进一步加大这方面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比较稳定和完备的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
为使村干部‚在职有盼头、工作有劲头、离职有靠头‛,2006年以来,省委明确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县(市、区)为单位,引导和推动村干部报酬合理增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离职补偿)‘三位一体’的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对现职的农村基层干部用统筹解决的办法,拿出一定财力给予解决,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将生活补贴、医疗补贴、救助金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对离任村干部可以区别情况,对任职时间短的可一次性解决。任职多年的视为享受退休待遇发放生活补贴制度,按照任职年限,分档次每月发放一定数额 的生活补助。生活特别困难的通过实行党内扶贫‚造血工程‛、参加农村低保等多种措施解决基层干部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干部‛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都是‚政府代言人‛,他们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无私奉献。如果国家政府长期地把他们‚晾起来‛,将会给离退职村干部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对在职村干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家最起码应把离退职村干部与城市下岗工人一视同仁,让他们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
(四)创新党内帮扶,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制度,编织信息网,分类建档。积极探索,建立困难党员分类帮扶机制。根据困难党员的致困原因,因人施策,分类帮扶,视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帮扶,确保帮扶效果。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党组织自身关怀的能力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条件,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物质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得怎么样,关系到广大党员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拥护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问题,关键还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带奔‛的物质基础。各镇、县直各部门一定要加大帮村扶贫工作力度,切实帮助村集体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并从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优化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围绕实施农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的带动示范作用,依托产业发展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符合村级传统特色的主导产业。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农村矿产、山林、果园、鱼塘等资源优势,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创建村级所有、经营形式多样的经济实体,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通过机制的转换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将集体闲臵的土地、林场果园、房地产等集体资产以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商贸、餐饮、房地产开发等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在帮助党员增收上要有新手段,拓宽服务党员致富途径。要充分发挥农村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科技能人及务工经商人员的作用帮助党员发展生产,开拓市场,以先富带后富。
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才有经济实力改善党员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基层党员的生活宽裕了,才能更加支持和拥护村党组织的各项工作。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既能够提高村级组织解决自身关怀的能力,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也可以从中解决部分基层干部的报酬,缓解财政的巨大压力。
(二)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党内关爱‛经费保障机制,大力实施困难党员、老党员重点救助工程
由组织部总揽协调,不只依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还建立起从市场和社会筹集扶贫资源的必要制度,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采取‚县财政拨一点、留存党费拿一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捐一点、社会单位筹一点‛等多种途径,争取资金设立‚党内关爱‛困难党员扶助金,把用于帮扶的资金这个蛋糕做大,以便能够随时对老党员因病、因残、因灾、因祸或年老体弱一时难以解困、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的党员以及需要助老、助学的特困党员家庭等及时进行救助。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困难党员‚看病难‛、‚养老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对低于生活水平保障线的困难党员,要视生活困难程度给予生活补助,一年一次性补助一定资金,并及时与民政等有关部门协调,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安排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低保发放向困难党员的倾斜机制;对因大病、重灾及突发性事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中给予一定资助;对农村70岁以上、党龄50周年以上,无固定收入的农村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实行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对有子女上学的贫困党员家庭,要协调相关部门免除相关的杂费,确保学生正常上学。此外建立资金筹集长期渠道,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帮助解决党员养老、生活贫困、生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确保实现贫困党员帮扶全覆盖。
县委组织部在建立‚党内关爱‛领导责任机制、定期活动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活动保障机制、工作考评机制等方面做文章,加大督办考核力度,督促基层党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党员关爱活动,并在《党员关怀卡》上如实填写联系关怀内容,在每月的党员活动日上汇报自己开展关怀活动的情况。对‚关怀工程‛总体实施情况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帮扶老党员、困难党员和村干部情况,由县委组织部实施半年通报、检查、表彰,在全县上下营造‚组织不忘困难党员,时刻关心困难党员‛的良好氛围。以此激发农村困难党员发挥作用,体现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使困难党员凝聚力工程成为基层党建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三)打造政策帮扶平台,扩大信贷规模,确保缺乏资金的党员‚创业有扶持‛
政府的政策救助是现代救助体系的主体。要以县或镇成立党员创业服务中心,或将创业服务纳入各级服务中心,为自主创业的党员、困难党员在选择项目和资金扶持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照顾。财政、民政、计委、工商、税务、农业等部门要研究制定党员创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办法,积极探索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农村党员发展增收项目,有重点地对农村党员进行扶助。各镇可考虑在当地信用社提供小额信贷资金并设立专户管理。一是为贫困党员贷款提供担保。开通‚党员农贷快车‛,增强对贫困党员的贷款发放额度。利息由政府贴息,从帮扶基金中支出。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上也有意识地向贫困党员倾斜,针对贫困党员的实际,规划实施一批适合贫困党员发展的致富项目,各镇组织帮扶联系干部为贫困户实施发展项目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贫困党员提供致富信息,加大产前产后服务力度,帮助他们解决产品质量不高、销售困难等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发放帮扶贷款,实施发展项目。对那些有脱贫愿望和信心,因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党员,根据发展项目的内容规模等情况,具体确定贷款额度。视不同情况,无息或低息借给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的生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重点引导党员通过挖掘传统产业、发展特色项目、兴办实体及劳务输出开展创业。同时根据情况,整合帮扶力量,努力构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联合体,加快项目产业化。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当地镇政府和信用社共同建立扶贫信用档案,推行扶贫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对帮扶对象的名单,发展项目等具体情况进行公示,公告。经常性地开展督查工作,加强资金的放贷、监督使用以及回收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效推进帮扶活动的深人开展。每年对农村党员信贷资金使用、项目发展、经济效益、兑现还贷承诺等作一次综合调查,调整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重点支持和帮助项目效益好、还贷信誉好、示范作用好的优秀党员,优秀基层干部和急需资金的贫困党员户。
(四)在帮扶中变‚输血‛为‚造血‛,为‚致富无门型‛党员实施技能扶
助,架设就业网,积极开展就业帮扶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臵一人,就是稳定一家。村、镇、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整合镇内行政、技校、企业等资源,建立‚致富无门型‛党员再就业培训档案和技能培训中心,为他们设计再就业培训计划,推进困难党员免费就业培训工程。加大培训力度,为缺乏技能的党员提供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由简单的送钱送物转变为送信息、传技术、送岗位,多形式帮助困难党员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增强贫困党员的造血功能,以自身‚造血‛来实现困难党员自身活力的再生,提高党员脱贫致富的能力。依托镇党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网络、行业协会、充分利用农村技校、再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等阵地与渠道,举办专业培训班和分期分批对农村青壮年党员免费进行电脑、烹调、家政服务、果树栽培、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广泛的开展‚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等活动。使其掌握1-2项生产技术,提高他们依靠科学致富和自主发展能力。涉农部门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镇、村进行集中培训,针对农村贫困党员的需求安排培训内容,培养出‚技术型‛、‚实用型‛优秀乡土人才。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党员的就业问题,依托县、镇、村、服务中心,主动为他们提供再就业信息,创造就业机会。针对农村困难党员就业难的情况,按照‚自愿、就近、适岗‛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推荐困难党员到县内外企业就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用党员。镇、村党组织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贫困党员参观学习、外出考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信心,实现从‚被动等富‛向‚主动求富‛的转变。
五、新时期下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同时,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把扶贫帮困作为己任,带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以示范引导,带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各镇党委、县直机关党委、县直各单位党组织都要高度重视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活动,把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列为党建创新课题,全力组织实施,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保证,确保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规范有效运转。有针对性地为党员制定、落实就业帮扶、医疗保健、法律服务、子女就读等优惠政策措施和优先服务项目,形成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强大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的重要契机,建立工作领导责任制,把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的工作目标责任书。要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分析党员思想动态,研究具体服务措施,积极解决与党员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重视调整党内利益关系,加强党内利益整合,努力化解由利益差异所带来的思想认识差异。对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落实情况,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检查考核和民主测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衡量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形式,注重长效 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的有机统一。对多数党员而言,最需要的是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因此要加快实现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的常态化、长效化。各级党组织要创新形式、完善功能、讲求实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上下联动和典型带动相结合的新格局,努力构建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要认真研究新情况、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强化政策支持,把帮扶困难党员工作纳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布局统一谋划。要大力加强党员服务机构、服务站点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党员联络服务站为主的平台,充分发挥其关怀、帮扶困难党员的功能和作用。镇党委要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社区要建立党员联络服务站,为帮扶困难党员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创新活动载体,统筹城乡党建资源,积极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城乡党员‚结对互助‛、机关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等主题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帮互学、共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抓好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励
县委组织部要成立专门督导组,对各镇、村开展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实行通报制度。各镇党委也要成立专门督导组,对本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镇要及时向县委组织部报送工作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养典型,推广典型,推动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全面深入开展。坚持把党员激励、关怀、帮扶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年终进行检查评比,对工作突出、效果明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走过场的党组织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切实推进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激励、关怀、帮扶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强新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5.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议 篇五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是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死搬研究书本上的理论。它要求党的心中必须有“人”,回归“人本”,给普通党员以充盈的人文关怀,完善和改进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不仅关系到党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生成,还关系着党内和谐局面的构建。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应积极探索基层党员干部利益保障的新路子,研究出台符合我街党支部建设实际的一些新举措,努力使党员干部在个人利益上有保障,工作上有激情,前进上有动力,后顾时无忧虑。
一、以提高效力为目标,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要以激发和调动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提升工作效力为目标。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有政治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一)政治激励
一是要鼓励参政议政,使其政治上有成就。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体作用。党工委每年组织两次党员座谈会,充分发挥党员参政议政的能力,让党员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反映出民心民意,以激励他们按照民主、法制、正规的渠道陈述政见,确实让他们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荣誉感。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党工委要进行整理。各党支部每年要组织两次以上的社区党员座谈会,对党员提出的意见党支部要进行整理上报给党工委。二是要适当选拔录用,使其事业
1上有奔头。对于那些理想信念坚定,工作成绩突出,工作能力较强,个人作风正派,群众评议较好的优秀党员干部,在职务晋升上要有所考虑。党工委要建立优秀党员干部信息库,将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干部及时补充到社区两委班子。
(二)精神激励
一是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作贡献、当表率”的良好风气。要增加评选频率,将现在两年一次的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评选增加为一年一次。二是要加大优秀干部的宣传力度。对优秀的党员干部,在舆论、宣传方面积极宣传其先进事迹,报道其成功经验,使优秀党员干部始终觉得头上有光环,脸上有光彩。要充分利用网站报纸等媒体对每年评出的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党员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传播他们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催生点、面效益,街道网站设臵“党员风采录”等栏目,鼓励各支部积极宣传工作在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竖起他们的形象,亮出他们的风采。三是要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增强优秀党员的荣誉感和典型示范效应;要把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结果作为干部年终考核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物质激励
一是要增加优秀党员的物质奖励。党工委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物质奖励,并利用春节、建党纪念日、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开展向优秀党员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的送温暖活动。二是要积极为优秀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要切实为优秀党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工作突出、成绩优异的党员要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增强其荣誉感和自豪感。三要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具有较高价值的党组
织和党员,应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物质奖励。
二、以思想引导为目标,完善关怀机制
完善党内关怀机制,关键在于结合形势发展和党员实际,以办实事、解难事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党内关怀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对党员经常性的关心。
(一)思想关怀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需求调查制度。每年对支部所有党员的思想动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不定期对部分党员进行思想调查,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上的期待和需求,并建立党员需求管理档案,使党内关怀工作更有的放矢,取得积极成效。二是要建立健全党内谈心制度。广泛开展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谈心交心活动,掌握思想和工作情况,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联系、交流与互动之中。谈心以“面对面谈心”、“一对一谈心”为主,党组成员每年至少要与所分管的干部谈心一次;各党支部成员每年至少要与支部内党员谈心1次。基层党支部对党员坚持做到“六必谈”。即: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出现矛盾和意见分歧时必谈,群众有不良反映时必谈,退休时必谈。通过谈心,了解党员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主动为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减轻思想压力,使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同时,对流动党员要采取确定专人定期电话联系、书信联系的办法,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三是建立健全党内探访制度。党组织要定期派人到党员家中探访,了解党员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帮助党员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思想疙瘩。做到“五必访”,即党员生病、住院必访;思想波动时必访;工作、生活中有重大困难必访;流动党员外出返家时必访;党员无故不交纳党费或不过组
织生活必访。四是建立健全党员心理辅导制度。一方面,各党支部要为党员订阅报纸、杂志、学习书籍等,使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党支部在开展干部培训时要增加心理讲座的课程;最后,对个别经受挫折或者面临进退流转的党员,要聘请心理医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二)工作关怀
一是要建立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以及学习培训制度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要细化相关规定,如党支部每年应组织全体党员参加为期不少于一周的集中培训或轮训,每年应开展一次专题活动等。二是要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社区党员活动室等培训阵地,对党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党员胜任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摸范作用的能力。三是加强对党员的政治关怀。要重视优秀党员干部的成长,如优先安排优秀党员的干部交流、社区挂职等。对优秀年轻党员干部要按照适人适岗的原则,大力培养推荐,使其尽快成长,充分施展才华;街道党工委每年可组织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开展一次专题活动(召开座谈会,参观革命圣地等),增加其基层工作能力。
(三)生活关怀
一是要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党员定期慰问制度。要明确慰问对象、慰问方式及慰问物资发放标准,每年“七一”期间和春节前后,各党支部对老党员、长期患病的党员、生活比较困难的党员集中进行走访慰问。对有下岗失业人员中家庭生活困难的党员,所在党组织每年至少走访慰问一次。坚持在党员生病住院、生活遇到困难、发生重大灾害等情况时,随时进行走访慰问,带去生活必需品和慰问金,使困难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二是
要开展生日祝福活动。各党支部开展按月或季为党员过生日活动,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一个人手中。
三、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完善帮扶机制
建立完善党内帮扶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档案、分类指导、拓宽渠道、保障资金等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困难党员信息档案
一是要界定帮扶标准。每年对困难党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实行动态管理。要规范困难党员的申报程序,采取由困难党员个人提出申请,支部组织民主评议,并将申报情况公示,然后由支部向街道党工委申报,确保对象的准确。二是要建立困难党员统计台帐。对生活困难党员、鳏寡孤独党员、老弱病残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分类建立统计台帐,掌握困难党员本人及家庭成员情况、生产生活情况以及致困致贫原因。对困难党员要进行分析、归类,按照轻重缓急确定帮扶对象,做到重点突出,分步实施,进行动态管理。
(二)确定帮扶内容
一是思路帮扶。对暂时落后的困难党员,采取正面引导、集体谈心、典型激励等手段进行鞭策,帮助他们摒弃“等、靠、要、怨”的落后思想。二是生活帮扶。对因老、因残、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的困难党员,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措施,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坚定生活信念,进一步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三是知识帮扶。对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不能胜任现有工作的党员,重点进行知识帮扶。党支部要有计划的安排其进行业余学习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帮助困难党员提高自身素质。
(三)拓展帮扶方式
主要在于想方设法强化对困难党员的援助和服务,增强党员
对党组织的亲近感和忠诚度。一是实施党员结对帮扶。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组织有能力、有实力的党员对困难党员结对帮扶。二是实施特困党员救助。把因疾病、子女入学、家庭成员失业等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作为重点救助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一定数量的救助金,确保受助对象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安度晚年。三是搭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平台。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党务政策咨询、接受党员群众求助、代理承办有关业务、组织党员义工活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反馈基层意见和建议方面的服务。
(四)建立帮扶基金制度
街道党工委可采取财政补贴、各方捐赠的办法筹集资金,并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人管理、定时审计、救助公示制度,主要用于补助因年老、体弱、患病、伤残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遭遇重特大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贫困的党员。
2010年11月10日
【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长海县保健食品化妆品流通环节监管工作总结11-05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11-06
静海县教育局06-28
通海县第十五中学09-09
东海县优质工程申报资料10-08
兴海县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汇报制度11-19
福海县狂犬病防控工作总结09-17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滨海县第三中学教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