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2024-08-07

《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共16篇)

1.《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一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期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我注重:

一、认真备学生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再加之学生年龄比较小,为了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主动性,我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推动课程,如:猜价格、生活中的小数、当小老师教全班读小数、看图片写小数、小数点大闹数学王国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单

一、枯燥的讲授,知识技能目标也达成较好。

二、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用课件为学生设置和创建了一些学习情境,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和活动中以合作、交流、讨论、评价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很高,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三、认真备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特点准确确立三维目标,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也注重了知识之间的整合。

四、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了解了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知道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怎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后,我设计一下生活问题让学生解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一、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如:“用0、6、8这三个数字与小数点能组成哪些小数?”有不少学生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现了重复或遗漏的情况,在讨论之前我就应当提醒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更简单。

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教学时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然后主动建构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既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

2.《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 (下册) 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 能认、读、写一位小数, 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活动, 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 学会讨论交流, 与人合作, 培养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探究活动, 加强个别指导、辅助媒体演示等。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这里有一些商品的价格, 认识它们吗?谁能读一读? (课件出示)

铅笔牛奶削笔刀剪刀电饭锅

0.5元9.8元10元12.3元289元

师:给标价牌上的数分类, 想想为什么这么分?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类, 交流)

师:认识这些有小圆点的数吗?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三年级的学生, 已经储备了整数和分数的相关知识, 积累了有关小数的生活经验,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所以我选择学生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商品的价格引入学习, 符合学情,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 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 发现身边事物中的数学问题, 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 认识小数

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 直观感知, 初步认识

课件演示例1情境:小明最近搬了新家, 他想购买一张书桌和一些文具用品。一天, 他和好朋友来到商场, 挑中了这张书桌, 合不合适呢?小明拿尺量了一下, 桌面的长是5分米, 宽是4分米。

师:5分米和4分米满1米了吗?用分数怎样表示?你还能怎样表示?讲解:5分米, 用小数表示, 是0.5米。 (板书等式:5分米)

师:这里的0.5米表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米是0.5米, 0.5米表示米。

学习0.5的读写。介绍小数点并规范小数点的书写。

师:同样, 米用小数怎样表示?理解0.4米的含义。 (板书等式)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借助十等分的米尺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小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中的分数和小数, 比一比, 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 得出:十分之几米是零点几米, 零点几米表示十分之几米。

(2) 迁移类推, 丰富认识

师:十分之几米是零点几米, 那么十分之几元呢?

生:十分之几元是零点几元。师: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 说理由, 师生共同验证。师: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也就是零点几元。

(3) 数形结合, 加深认识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理解题意并提问:这里有3个正方形, 每个

正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10份, 你能先写出分数, 再写出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交流)

变式练习 (指着第一个正方形) :我在这个正方形中还发现了一个小数, 知道是多少吗? (0.7) 0.7表示哪一部分?为什么空白部分是0.7?另两个正方形里的空白部分分别是多少?如果要表示出0.2, 应该涂几份?

师: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 有什么发现?

组织讨论交流, 揭示:十分之几是零点几, 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 小数的含义是抽象的, 需要大量现实素材的体验, 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才能逐步感悟, 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为此,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加深体验, 使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由感性向理性递层攀升。第一环节先通过计量长度沟通整数、十进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初步体会小数的来源和含义, 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第二环节话锋一转, 抛出问题———“十分之几米是零点几米, 那么十分之几元呢”, 引发学生思考, 开展举例验证等活动, 感悟“十分之几元是零点几元”, 丰富学生的认知, 同时为下面认识几点几作铺垫。第三环节利用习题中的十进分数方块图, 练习分数与小数的意义转换, 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每个环节都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学习与人交流合作, 学习与人分享思想, 学习质疑反思调整, 学习比较归纳概括……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课件演示例2情境:小明选定书桌后, 来到了文具柜台, 看到售货员阿姨正在给商品标价, 大家想看看吗?如果请你帮忙, 你会把圆珠笔和笔记本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 四人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从“先分后合”的角度感悟1.2元和3.5元的含义。

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问:为什么0.8元的小数点左边是0, 而1.7元的小数点左边是1呢?

思考:把几元几角写成小数时, 可以怎样想?小结:几角是零点几元, 几元几角就是几点几元。

出示课始的标价牌“剪刀12.3元”, 问:12.3元是几元几角?为什么这里的“3”表示3角?

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对商品的价格和人民币的使用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又有例1“几角是零点几元”的知识铺垫,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理解几点几元的含义, 所以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小组交流。接着通过研究0.8和1.7整数部分的不同和12.3十分位上数的含义, 加深学生对一位小数含义的理解。

3. 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1) 自学课本, 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 检查自学。

(1) 指出课始标价牌上的数, 哪些是自然数, 哪些是整数。

(2) 辨析。

最小的自然数是0。 ()

整数包括自然数。 ()

(3) 写一个小数, 并与同桌说说这个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提高, 拓展应用

1. 填空。

(1) 小数部分是9, 整数部分是3的小数是 () 。

(2) 6角用小数表示是 () 元。13元5角用小数表示是 () 元。

(3) 2.4元= () 元 () 角

(4) 0.7米= () 分米

(5) 8厘米用小数表示是 () 分米。

2. 认识数轴上的小数。 (分步动态演示“想想做做”第5题)

(1) 出示一条数轴, 问:这上面的0、1、2、3等是什么数?在0与1、1与2、2与3之间会有怎样的数?

(2) 动态等分, 问:每两个整数之间平均分成10份, 每一小格用小数表示是多少?为什么?像0.5、0.9这样的小数在什么范围内?1.2呢?在数轴上指出这三个数的位置。1.2比哪些数大呢?

(3) 想:在2和3之间有着怎样的小数?说明:确实, 除了二点几这样的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 还有二点几几, 二点几几几等, 以后我们会专门研究这样的小数。问:3的后面有怎样的数?

(4) 练习用小数表示数轴上的点并交流反馈。

3. 用2、3、0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一位小数, 看看你能写几个, 并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

4. 了解小数产生发展的历史,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5. 出示几组数据, 阅读感受小数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借助米尺,想一想、分一分、指一指、说一说,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小数,通过具体的长度表示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数。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2.学生准备:复习长度单位与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知识渊博的慢羊羊村长来我们这做客,它有两个問题要考考大家,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发言!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生说课件出示)

师:说得真不错,又快又准确!慢羊羊村长现在要带领大家和杨勋的小羊们一起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家居中的数学!(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仔细观察信息中的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些数就是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就是小数点,所以,我们为这些数起名为小数。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生齐读一遍。

二、探究新知

1.读写小数

师:你会读这些小数吗?(找生读,课件出示,有误的及时纠正)

想一想,怎样读小数呢?(生说读法,然后教师课件总结:读小数时要注意:小数点前的数和整数的读法相同,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后的数字要按顺序依次读出)

师:大家学得真快!你已经会读小数了,那你会写吗?请你快速写出下面的两个小数。(找一生上台板演)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写小数的?(板演生说方法)

师:写得很好,说得也不错!掌声送给他!(课件总结写法:在写小数的时候,我们要先写小数点前的数,再写小数点,小数点要写成圆点,并写在靠下的位置,最后依次写出小数点后的数字。)

师:小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呢?(生举例)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谁能为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

2.认识一位小数

师:在参观家居装修时,细心好学的喜羊羊发现了踢脚线的宽度为0.1米,他就在想0.1米是多长呢?还是快去问问村长吧!

(课件出示0.1米是多长,并讲解)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小组内完成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2组的同学坐得最端正,速度最快。先给他们加1分。

小组汇报:(生边指边说)

师:这个小组的讲解既详细又清楚,给你们小组加2颗星。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喜羊羊的讲解:

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这样1分米1分米地分,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就是1/10米,也就是(0.1)米(填小数),那么0.1米=1/10米=( 1 )分米。4份是(4)分米,写成分数是十分之四米,就是(0.4)米(填小数);5份是(5)分米,写成分数是十分之五米,就是(0.5)米;7份是(7)分米,写成分数是7/10米,就是(0.7)米。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等于号前的数都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等于号后的小数小数点后有一位数,我们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因为像0.1,0.4,0.5,0.7这样的一位小数都表示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也就是表示十分之几;反过来,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师:听了刚才喜羊羊和这两位同学的讲解,你明白了吧?请大家一起说一遍!好,现在让我们接着去参观吧?嗯?电视柜的高度是0.55米,0.55米是多长呢?

3.认识两位小数

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

班级展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发现?

预设:(1)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写成分数是百分之一米,也就是0.01米。

(2)其中的55份就是55厘米,也就是百分之五十五米,写成小数就是0.55米。所以0.55米就是55/100米,也就是55厘米。

组长:我们汇报完了,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

师:你们配合得真默契,讲解得真细致!加3分。

师小结:我们来看村长的解释: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电脑演示平均分过程)其中的一份就是(生说:1/100米=0.01米)

……

师:你能再说几个吗?

师总结:像0.55,0.73,0.29……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两位数,这样的小数你来给他起个名字!生:两位小数。

师:两位小数都表示平均分成100份中的几份,也就是百分之几;反过来百分之几的小数都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呢?

四、达标测评

师: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老师看到了大家的智慧!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完成达标测评。(①我会读写。②填一填。③我会表示:小视频讲解元、角、分转化)

师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知道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和百分之几。你知道小数中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吗?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课件出示视频)

关于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后面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下课!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0.1米=1/10米=1分米 一位小数 十分之几

0.01米=1/100米=1厘米 两位小数 百分之几

4.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四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是小学生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得再一次扩展。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将对今后系统学习小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依照上述的设计理念与学生现状及教材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正确的读、写小数,初步理解一位数、两位小数的意义。

2、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小组合作等形式,发展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的价值。从本节课的完成情况来看,基本完成预计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正确的读和写小数,多数同学能初步理解一位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得高涨,下课后有好几个孩子围在我的身边问下节课还给不给他们上,什么时候再给他们上课,表现出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从这一点上就反映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浓厚的。但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在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时占用时间过长,课堂上的随机事件没能很好把握导致练习偏少,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全面的培养。

为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拟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分别是:直观演示、合作探究法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突破难点;用情景教学法和课外调查法激发学生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果按照以上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查研究的学法去初步认识小数。

在教学过程中也基本遵循以上方法进行教和学,感觉成功之处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引领作用,在课堂上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境界。但学生动手的环节实际比预想的偏少(时间没够用),如果学生操作的力度再大一些,我想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

本节课让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

一、课件选材科学、合理、形象。

二、从生活入手,学生学的顺其自然。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初次学习小数并不感觉陌生,将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解化。

三、在用形象支撑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过程后,预防思维定势的产生。教材遵循着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为支撑的原则,设计了先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位,又通过长度单位间的化聚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师放的力度还不够,总是感觉对学生不放心,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到教师预想的答案就忙于提示,或总感觉学生说的不如自己叙述的明白就重复解释,我想这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到位,不能做到真正相信学生。或者是在于太注重预设而忽视生成,为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而赶时间。

2、鼓励性语言不够丰富,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3、课堂中有点操之过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较少,达成度不够理想。

5.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五

学生对小数的读写法能比较容易的掌握,有个别学生已经会认小数,读小数。所以我把这一环节尽量设计的简单,把时间花在含元角分的价格,含米分米厘米等数量写成小数。

教学中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教学重难点没突破。其原因在学情考测做的不到位,学生对分数,对分米都遗忘的差不多了。这节课虽然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但必定牵涉到分数,而我想当然的认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学生很好写,结果造成只有半数学生会写小数。另外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我对这节课的课堂生成把握不好,当我在发现学生对分数都遗忘时,我只是做了一点提示,结果学生还是没弄明白,直接影响后面写小数。

其次就是对整节课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这是对整个小数学习体系理解不够,也是没有细致的去了解学生的学情造成的。学生明白了小数的读写法这个目标全班基本都能达成,但对一些具体价格写成以元为单位和具体长度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这一目标就很差,我在设计时没分清楚这里的层次。讲的简单学生糊涂,讲的深入时间不够、学生不懂,结果学生学的一知半解。

针对这些的问题,先把含价格的小数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自己说,不给学生增加负担这样学生理解轻松,时间也节省,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其次把几分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做为重点,而载体并不用例题,选用了练习第一题。在这里既复习了分米和米的关系,有复习了如何写分数,然后还有余力稍稍让学生思考十分之几和一位小数的关系。当然后面这个不作为目标,只是让学生随时保持对学习的思考,也是关注到学习优秀的学生。最后把例题拿来学习把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适当放开,对比刚才的学习,学生轻松的掌握了如何写出小数。这里同样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时候让学生探讨一下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和一位、两位小数的关系。这样上下来,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效果非常理想。

这节课我对课堂的生成把握非常好。如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小数比较单一,都是价格时我并没有随意过去,也没有自己讲出一批,而是让学生课后回家找,把它作为一个作业。如在学习新知中,我能及时发现学生学有余力,都能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照顾到这批优秀学生。还有最后一个练习作为提高题,题里出现二分之一让学生选择小数,全班只有2人作对。这时我及时的把课件调回到学习把几分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那页,结合米尺对照下面的分数和小数,顿时全班明白了二分之一不是0.2而是0.5,课件课中针对学情,及时把握这些课堂的生成,不只是让这堂课上的顺利,还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是让学生学的开心。

6.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1、引入课题自然、新颖。让学生在愉悦的歌曲欣赏中引出了小数,使整节课能顺利自然地上下去。

2、合理利用教材。教材中例1是让学生在超市中找小数,再让学生认识小数,包括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数位等。但是在实际的试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认识小数,就让他们去读出这些小数,结果好多学生就乱读小数,这时老师就要反过来教小数的读法,这样上来就很乱。因此我们经过研究决定先出示小数,让学生认识了小数,会读小数后再找出生活中的小数,就顺利多了,学生就没有读错小数的现象了。

7.《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七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二、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能认、读、写一位小数, 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通过迁移类比、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主动参与, 讨论交流。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如何引入小数, 才能使小数的出现更加自然, 充分显示合理性和必要性。如何适当提升, 使小数成为具有独立意义上的数, 让学生在抽象层面上建构小数的认识。如何选取现实情境, 帮助学生学用结合, 在应用中把握知识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谈话:明了射击比赛的基本规则。

问题:如果两名运动员都打在十环区, 谁的成绩更好一些?裁判员应该怎样记录他们的成绩?揭题。 (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2.学练结合, 探究发现

(1) 教学一位纯小数

①观察主题图提问:星期天, 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超市购物, 他们看中了这张书桌 (出示图片) ,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5分米 4分米)

②转换:引出分数 (板书:510410米) 。

③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 (板书0.5米) , 教学小数读写法 (板书:读作:零点五) , 引导学生类推出其他的小数 (板书:0.4米) , 初步领会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

④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 观察相对应的分数和小数,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或“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⑤师生之间对小数、分数互化口令游戏。

(2) 教学一位带小数

①谈话:

我们再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吧, 这里还有两件文具。 (出示例2的情境图) (板书:1元2角 3元5角)

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圆珠笔的价钱吗?自己先试一试, 再和小组里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 (板书:1.2元 3.5元) (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小结: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 可以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 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生齐练, 交流反馈。

引导观察:像这些价格不足一元的都用——零点几来表示。超过一元的价格都用——几点几来表示。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 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④要求:

自学课本100页最后一节, 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学生自学。

交流阅读, 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总结提升, 抽象意义

(1) 总结

这节课, 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数。通过学习, 知道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通过下面的题目, 我们一起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数。

(2)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

①学生课本上独立完成, 交流。

②屏幕演示。如果屏幕上正方形表示1, 那么如何表示0.7呢?

(学生交流, 鼠标点击)

追问:还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吗

③辨析:下面三幅图 (见左图) , 哪一幅可以表示0.3 为什么?

(4)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依次出现数射线、点和相应的自然数。

②出示题目。

引导:这里为什么是0.1呢?这里为什么是1.2 方框里的数你们都会填吗?

总结:出现在这条线上方的都是什么数?下方呢?小数和整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③变换。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里, 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依次说出0.5、1.3、3.9、4.8这四个数, 你能用鼠标标出它在图中大致的位置吗? (学生操作、验证)

师:你能找到6.2吗?如果将这根数线继续向右延伸呢?想象一下, 6.2在几和几之间?接近几呢?

4.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列举生活中的小数。制作合适规格的表格。通过Word呈现一张尺寸大小与纸张大小不太吻合的表格,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小数知识调整行高, 使之布局合理美观。照应课始问题。学生讨论裁判员应如何记录选手的成绩。关于小数的知识真是既丰富又有趣, 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位小数, 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位数更多的小数, 更全面地认识小数。

五、教学分析

本课是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 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应用”为主线, 在知识应用中让学生产生需要, 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启发指导等学习方式, 通过模仿、类比、迁移、比较、概括、推理等系列思维活动建构新知, 不断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和认识。

1.创设情境, 在应用中激发需要

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以凸现小数的使用价值, 引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点滴小数经验, 据此在课堂中系统提升, 还是利用学生稍显陌生而感兴趣的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权衡利弊之后, 我最终选择了后者。两位选手射出的子弹都在十环区, 直观可以看出一高一低, 但到底怎样记录他们的成绩呢?紧张刺激的比赛情境客观体现了小数产生的现实需要, 诱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 达到了“课伊始, 趣已生”效果。

2.类比迁移, 在应用中逐层深化

从更具形象直观的长度单位模型中沟通整数和分数的联系, 继而引出小数, 学生由此模仿迁移, 在不断地比较、归纳、概括、交流中, 获得小数概念中最具本质特质的纯小数意义的生活理解。

3.数形结合, 在应用中提升认识

本课教学让我进一步感受到绝大多数学生首先是通过外在形态接受新知的, 然后在不断地练习巩固、辨析探讨、系统整理中深入内涵。

4.走进生活, 在应用中体验成功

8.《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认识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后,请学生试读“65.65”。一连请了5个学生,都错读成“六十五点六十五”,无一出现正确读法。我紧接着示范正确读法“六十五点六五”,并要求学生们比较——“听出老师读的有什么不一样了吗?”……然而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依旧读错。

二、探究小数为何难读?

1.学生的起点

学生们不是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总不陌生吧?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中不是接触过以元为单位小数的读法吗?小数为何如此难读?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我随机找了我校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各20名孩子,以“1.50元,请你读出来”为题进行学前抽测。通过问话收得数据如下。

虽然这40个孩子还不够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仅代表部分学生的情况),但是也能给我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①学生可能缺乏读小数的意识。从表中看出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用意义来读的占到50%以上。可见,关于“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孩子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1.50元的认识只限于价格(表示一元五角),当我追问“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时,他们则是一脸茫然。

②缺乏读小数的经验。虽然一年级学生在人民币单元中初识价格牌上的小数,我在教学中也会介绍小数的读法,但看来学生们并不领情。他们在三年甚至更长久的数学学习中,习得的都是有关整数的读法。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学生把小数“像整数那样”错读也是情理之中。

2.课堂为何会如此“尴尬”

①重视程度不够,“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无疑是本课的重难点,而小数认读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贯穿着整节课的教学。大多数孩子缺少认读小数的经验,又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加上我的麻痹大意,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造成课堂上学生反复读错的尴尬。

②设计起点过高。课堂上应让学生先尝试读整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再读整数部分有两位的小数,而上述课例中我则直接让孩子试读“65.65”,相比而言难度系数高出很多。在调查中,我对能正确认读1.50元的学生进行追问,让他们读65.65元,发现他们在读65.65元时又有反复出错的现象。看来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正确认读整数部分是一位的两位小数,但当整数部分是两位或以上的两位小数时就产生了一种认知冲突,使其认知在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之间摇摆不定。

③预设学情不足。上述课例中我高估了学生,总认为下一个学生能读对,未能及时调控,一直请到第5个学生,以致出现一边倒的状况,最后仍需亲自示范,降低了本环节的教学效率。

④民主意识过泛。上述课例中我对学生的错读采用延迟评价。却未想到本课中第一个读出“六十五点六十五”的学生是平时发言积极的女生。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平日里的榜样力量在读小数的时候也发挥出来了。在我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六十五点六十五”一开始便成了一种导向。

三、实践中该如何教学小数读法?

1.充分预设,及时调控课堂

我认为针对学生试读小数应做到以下预设。

①如果都能正确认读,那么应该回避错误读法。我又上这节课时,课上试读竟然无一错读。然而我却再三追问“有没有不同读法”,在比较了两种不同读法后,学生从“会读”变得“不会读”了。事实告诉我们,课堂追问也要做到“见好就收”,当学生并未形成、巩固乃至熟练掌握技能时,应避免出现错误的干扰信息,影响知识的构建过程。

②如果出现错误、正确两种读法,那么可以通过同伴交流,实现学生互学,在比较中形成正确的读小数的技能。

③如果接连都是读错小数,老师可以在前两个学生试读错误后及时追问:“你有不同意见吗?”有不同意见表示对这种读法不赞同,它所导向的是提倡、鼓励学生说出心中不太踏实的想法。这样,即使错误在前,正确的读法也容易出来;即使出不来,也是学生的真实起点,那么教学小数读法也不乏是省时高效的教学手段。

2.加强对比,扎实掌握读法

①在对比中知难而退。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读法时,我通过不断增加小数部分的数位(如“3.141596……”),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小数部分若像“整数”那样读太麻烦了。通过对比加深体验,巩固读法。

②在反问中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们读小数是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那么我们不妨用整数的数位知识来打破思维定势。鉴于在四年级下册将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小数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会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法,本课只是小数的初步认识,所以对小数的读法不宜让学生做深入的探究。当学生把65.65读成“六十五点六十五”时只需反问:都是六十五吗?小数部分的6也是在十位上吗?那么还能不能读作六十?……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感悟小数读法再按照“整数”那样读是行不通的。

9.《认识小数》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九

一、基于以上考虑,我是这样安排本节课的:

1、以“元”为切入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也经常接触小数,例如在超市中用的标价牌就有小数。

2、以“米”作平台

教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为例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类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以1分米=1/10米=0.1米为重点,在突破这个重难点后,学生能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 )分米=( )/( )米=( )米。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元、角引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领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紧紧抓住分数与小数的本质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晰理解小数只是分数的一种简单的书写形式,它们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

二、不足之处:

1、语言要规范,过渡语的衔接要自然,课堂语言的感染力还需加强。导入部分时间过多。

2、为什么要学小数?因为小数在生活中很重要,要让学生产生对小数的迫切需要,要体现了认识小数的价值。

3、生活中的小数要直接出示,我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事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周围有很多小数。

4、教师的引导、教师问题的提出要有明确性。每个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思考。

10.《小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

课始从本班学生人数入手(48),以增加的一点(4和8之间加上小数点)为突破口,明确新产生的数与以前学的整数的区别,问学生认不认识这样的数,以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感知。

让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小数,以及读情景图,不但使学习素材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读数和写数的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着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的原则,顺利完成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

(二)、操作感知,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尽管学生在此前研究的数学知识中的数据均为整数,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0.5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1米的一半就是0.5或0.5米是50厘米。

在研究一位小数时,就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平均分成10份的1米长的纸条为工具,以0.5米的理解为基点和突破口,再去解决0.3米、0.4米等多长,从而使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顺畅、自然、扎实、有效。

认识一位小数之后,让学生继续利用纸条进行实际测量两根毛线的长度(一根长0.2米,另一根长0.7米),方式是先估后量,然后再来测量课本的宽度(0.17米,用纸条不能直接量出)。

这样做既巩固了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和运用,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为两位小数的探究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切实感受探究两位小数甚至多位小数的必要性。

本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实践操作,学生的手、口、耳、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授课时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收获知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认识

教育学认为,适度的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二是突出本节课内容设计的完整性和层次性(从开始的信息图引入到结束的进一步理解信息数据的意义),三是通过开放的题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使其灵活掌握知识。但由于我没能准确地掌握时间,课堂调控能力差导致开放题没能得到训练。

(四)、课外调查,拓展延伸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本节的学习已经结束,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课外调查的布置,将学生的探究领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探究视野,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为下一节课的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学习提供了研究素材。

在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师放的力度还不够,总是感觉对学生不放心,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到教师预想的答案就忙于提示,或总感觉学生说的不如自己叙述的明白就重复解释,我想这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到位,不能做到真正相信学生。或者是在于太注重预设而忽视生成,为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而赶时间。

2、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们经常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课堂上要准确把握生成,有效利用生成。课堂上我就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和利用生成。如在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0.2米长的那一条毛线的时候,多数同学一开始都估测是0.2米,但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可能是将毛线拉得过紧好多孩子就说出了0.21米、0.22米、0.23米等的两位小数,这时我把其中的一个两位小数写到了黑板上,本想利用它转入对两位小数的探究。

但一时间又没有想出很好的连接语,这时0.7米的毛线长度还没有测量,思维地运转没有跟上,又只能按照原先的设计进行了下去。只是给学生作出了“在实际测量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毛线不要拉得过紧或过松,因为毛线有弹性,所以测出来的数据可能就不一样”的解释。

事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如果当时有的学生说出0.23米的数据后老师接着问“你是用纸条准确测到的还是估计出来的?”转而导入“用米尺能不能准确测出?”。

11.《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师: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快乐,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

(1)师: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88~98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3)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4)交流矫正: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5)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

(1)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一)复习读、写小数

1.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展示课件)

(1)0.2读作: (2)0.07读作:

(3)1.87读作: (4)35.6读作:

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教师引导完成。)

师:读写小数,应注意什么?

生1: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读出。

生2:写小数时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2.教材第115页第9题:哪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为什么?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0.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0.3吗?那么0.03又表示什么意思?0.75呢?

(3)你还能例举生活中的小数吗?(要求能说明小数的具体含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二)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课件展示。)

(1) 0.07○0.17 (2) 4.2○1.04

(3) 0.5○0.6 (4) 0.45 ○ 0.79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生1:从左边第一位数开始比较,第一位数大这个数就大,第一位数相等就比较第二位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生2: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2.看线段图比较小数的大小。

(1)你能从上面的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小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按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小数排排队。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三)复习小数加减法及应用题

1.计算。

(1)你能从上面的数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数编出哪些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反馈时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算式的意义。)

(2)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3)独立完成,板演,交流指正。

(学生做题,指名板演。)

生1: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来补充?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退一。

2.解决问题。

包60.5元 橡皮1.5元 日记本3.7元

铅笔0.2元 文具盒19.4元 彩笔3.5元

(1)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要用多少钱?

(2)一个书包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3)李明带25元钱要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彩笔,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再减,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四、游戏活动

猜价格:

拿出一盒巧克力,学生先随意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大于或小于等条件限制缩小猜测范围,最后教师再给出具体条件(如:比学生猜测的价格少或多0.25元等),使学生通过计算获取正确价格。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评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小数知识初步学习后的复习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提取梳理相关知识点,在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知识点,并建构起知识链的目的。综观整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借鉴:

1.放手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所复习这部分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并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在本节复习课中我们看到教师首先抛出“你打算怎样系统地复习整理这部分知识”这一问题,接着又在学生小组合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再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的实施很好地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凸显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2.讲练结合,层层递进

12.《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片段一:简洁情境引入,捕捉经验与知识对接

师:0.4元是多少钱?

生:4角。(板书:4角)

师:有1元吗?

师:如果长方形表示1元,0.4元怎样表示呢?在作业纸上表示出来.

师:有相同点吗?

生:都是分成10等份,涂了4份。

师:刚才的过程,在学习什么的时候用到?

生:分数。

师:想到哪个分数了?

生:(板书:)

师:原来0.4跟表示的意思一样(板书:)。

……

师:如果还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你能不能随便表示几份,写出它表示的小数和分数?(学生操作)

生1: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涂1份,表示,就是0.1。

生2:我把它平均分成10等份,涂其中的3份,是0.3,就是。

生3:我把一元平均分成10等份,涂其中的2份,是0.2,就是。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有没有涂更多的?

生4:我把长方形平均10份,涂了其中的7份,是0.7,就是。

师:现在来整理一下:有人涂了1份,就是,就是0.1;还有人涂了2份,是,也就是0.2……(边说边依次演示,……),涂满就是1了。

师:能看出点什么名堂?

生:就是如果是0.3,就是。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师:给他点掌声!10个0.1就是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许卫兵老师将原教材中例1测量课桌长度,然后由单位分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而引出分数,再过渡到小数的产生,和例2由人民币的角与元的换算而产生的小数,删繁就简,合二为一,直接用学生熟悉的超市里的学习用品的单价作情境切入。许老师抓住了铅笔单价4角的情境细节,进行弹性处理,让学生亲历亲为,激活了学生的两个经验:一是生活经验,1元就是10角;二是基本操作经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4份就是。使这节课自然地用分数作了思维的跳板,得到“原来0.4跟表示的意思一样”。紧接着,许老师安排让学生“随意”在一元的长方形里表示几份的分数和小数,看似无意,却别具匠心:让比分数还抽象的小数拥有了自己对应的直观画面。在操作中不仅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并由“个案”上升到“一般规律”,经教师总结时的系统整理,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深刻领悟: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的数。建构了形象清晰的小数概念的数学模型。

片段二:简洁矛盾冲突,实现小数与图形的结合

(课件出示)

师:笔记本多少钱一本?

生1:1元2角。

生2:1.2元。

师:刚才不是都学零点几的吗?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啦?

生1:因为前面已涂满了一个十,就是1元,后面再涂2格,一共就是1.2元。

生2:一元再加上0.2就是1.2了。

生3:因为两元不到,一元多一点,所以就是一点几了。

师:数学家把小数点前面的数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叫“小数”部分(边说边板书)。

......

(课件出示米尺)

师:把它也平均分成10份,现在量3根彩带的长度。先看第一根,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生:米,0.1米。

师:看第二根。

生:0.9米。

师:再量第三根。超过了1米,怎么办?

生:再拿一个米尺量。

师:还有吗?

生:我想在彩带上画一个记号,再量零头。

师:我们先量零头,做个记号。再量后面的.(课件演示)整个彩带多长?

生:1.3米。

师:可以不可以再接一根尺子啊?(课件演示)

师:如果两米尺子不够,可以用三米尺子,数学上可以再简些。怎么表示这个过程?

(课件演示:数轴)这种方式好不好?

线段上出现了0、1、2等数,这就是自然数,两数之间平均分成十份,就出现了小数。

师:能填上小数吗?

生1:0.1。

生2:0.5。

生3:1.2。

4.4:1.7.

生5:2.3.

生6:2 8

师:怎么看得这么快?

生:从后往前数,去掉2格。

笔记本的出现,巧妙地把小数由零点几过渡到几点几,又自然地揭示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简洁冲突与过渡,使孩子的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没有任何的作秀成份,让学生通过图形在脑中形成小数的形象表象,初步建立小数的数学模型。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接下来,在量三根不同长度的彩带时,当这根彩带超过1米时,学生想到“做个记号,接着量”。但遇到“两米尺子不够,可以用三米尺子,数学上可以再简些”,从而自然地引出了“数轴”,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环节,却通过数轴有机渗透了“对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性。同时,许老师补充一句“线段上出现了0、1、2等数,这就是自然数,两数之间平均分成十份,就出现了小数”,不仅在数轴中建立数序,同时小数的出现,又是数与数之间粘稠性的填充。还以直观的方式孕伏了小数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数轴中,让数的有序和密集形象地体现出来。

片段三:简洁素材拓展,凸显小数的特征与应用

(课件出示靶牌)

师:上面有整数,如果打在圈子上,就出现了小数。谁来玩这个游戏?

生1:9.4环。

生2:8.7环。

生3:9.3环。

师:谁的成绩最好?

生:吴双。

师:他比第二名多了多少?

生:0.1环.

师:不要小看这0.1环。邱健就是最后一枪以0.1环夺得了冠军。

师:“飞人”刘翔以12.91秒成绩夺得了冠军。12.91这个小数是不是不一样?

生:刚才是一位,现在是两位。

师:这叫两位小数。

师: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跳舞要踮起脚尖?

生:减轻重量。

生:增加美观。

师:为什么好看?我们从数学角度来看?(课件演示)

人踮起脚尖后,腰部以下的高度与整个身体的商如果接近0.6时,人很美,因为0.6接近一个小数——0.618,它是怎样的小数呢?

生:是三位小数。

师:对,它又是一个黄金小数,有这样一句话:哪里有0.618,哪里就有美。

看来小数的世界一点也不小。

许老师从奥运会的场面中捕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体验运用中了解: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但可以为0,还可以是整数;不但有一位小数,还有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在截取的片断中,有三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场景一:玩“飞镖”。学生开心的玩了“飞镖”游戏后,老师自然地问了一句:“谁的成绩最好?”使“小数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后续学习在这里生了根,教育学生“不要小看这0.1环。邱健就是最后一枪以0.1环夺得了冠军”,有机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熏陶感染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每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走好每一步。场景二:“飞人”刘翔。由奥运冠军邱健自然地又联想到“飞人”刘翔的110米栏的成绩,不仅从一位小数过渡到两位小数,还暗隐着教育学生一种拼搏精神,同时说明精确计数的重要。场景三:黄金小数。“芭蕾舞演员为什么总要踮起脚尖?”巧妙地引出了三位小数,同时渗透了一个黄金小数“0.618”,为六年级的“黄金比”埋下了一粒知识生长的种子。

此课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学生的基本经验,从而彰显“简洁思维”的优越性。

首先,简洁思维体现在“导问”上。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许老师这节课的“导问”简洁到位,使学生迈好一个个学习新知的拐点。课始,当出示铅笔单价是“0.4”元时,问:“你会读吗?”通过学生的口学习了小数的读法,接着又问:“大家都说小数很特别,到底特别在哪儿呢?”拉家常似的提问,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画图表示0.4元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许老师又问:“有相同点吗?”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都是分成10等份,涂了4份”。这时许老师借势造势地追问:“刚才的过程,在学习什么的时候用到?”从而联系到已学过的分数十分之几,为学习小数的新知找到了新鲜的土壤,道出了这节课的数学精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其次,简洁思维体现在“导用”上。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这样评价简约教学:“这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而少、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这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华老师道出了许老师的“简约”课堂的真谛。这节课,足以看出许老师对教材的研究由从“薄”到“厚”的积累过程,又进行深入思考,再由“厚”到“薄”的提炼过程。无论课始超市买来的几件学习用品的单价,还是“世界上最小蜂鸟的体重”,再到“乘火车的购票方案”,都展示了小数在身边的广泛应用,每一个素材,都发挥其特殊的用意。

13.《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自己的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14.《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篇十四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小钉子,谁能用米尺帮老测量一下呢?

生(上台测量):这个小钉子正好是1厘米。

师:1厘米是多少米呢?

生1:1厘米是1米的1/100,是1/100米。

生2:1厘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1份就是1/100米。

师:我们可以用分数1/100米来表示1厘米,。同学们能不能创造一个新的小数来表示1/100米呢?

生1:00.1米。

生2:0.10米。

生3:0.01米。

师:能为你精彩的创造说一说理由吗?其他同学也可以评价评价。

生4:我觉得不能用00.1来表示1/100,因为“00.1”和“0.1”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000.1”也还是0.1。

生1:我是在小数点的左边多写一个“0”,意思是让“1”往后挪一位,好表示1/100米。

生5:那也不能在小数点的左边添“0”啊,应该添在小数点的右边,我同意生3的说法。

生2:我是这样想的,“0.1”表示1/10,那么我用“0.10”表示10个“0.1”,也就表示了1/100。

生6:不对,10个0.1应该是1米。再说,“0.10”的“1”和“0.1”的“1”位置没有变,还是表示1/10米。我也同意生3的说法。

生3:“1”写在小数点的右边第一位表示1/10,那我就把“1”写在小数点的右边第二位表示1/100。所以我写成0.01米。

……

师:同学们的辩论太精彩了,现在你知道1/100米还可以写成――

生:(齐)0.01米。

……

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教材关于两位小数的引入是这样的;“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1厘米,1厘米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确实,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本身就是已经规定的,我们似乎只要“告诉”学生就行了。可是如何让学生去真切的体验、深刻的感悟呢?上例中,我让学生尝试创造,交流评价来沟通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小数的产生以及小数的内在意义。如果一开始就否定生1和生2的想法,会让一部分同学受到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勇气。

引导学生以1厘米是1米的1/100为突破口,这样能比较顺利的得出后边的4厘米是1米的4/100,9厘米是1米的9/100,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位小数可以表示百分之几的数,继而得到4/100还可以写成小数0.4,9/100还可以写成0.9。因为两位小数0.01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非常积极。

15.“认识小数”究竟该留给学生什么 篇十五

一、让学生知道“小数从哪里来”

基于数学知识“生长点”的研究,我们设计了第一板块:

【课堂再现】

第一板块:“分”,小数出现了。

(课件出示一个长2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它的长是多少?(出示尺,量出2分米)

师:宽呢?(出示尺,量出1分米)

(课件出示一个长0.8分米、宽0.7分米的长方形)

师:这也是一个长方形,你能准确知道它的长度吗?(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它不足1分米)那该怎么办?

(把分米改为厘米做单位,分一分)

师:怎么分?(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为什么要平均分成10份?(1分米里有10厘米)(出示分好的尺)

师:把分米转化成厘米,计数单位变小了,现在你能准确说出它的长度吗?(8厘米)

师:现在能准确知道它的宽吗?(不能)

师:刚才我们测量了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都是用分米做单位,但为什么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用整数表示,而第二个长方形的长度却要用分数来表示?(因为第二个长方形的长、宽都不足1分米)

师:当不足1分米的时候,整数不好用了。我们把1分米分一分,用分数来表示。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除了分数,还创造了新的数——小数。

智慧心语:整数不好用了,古人创造出新的数,小数出现了。

二、让学生清晰“小数有多大”

在第一板块的设计中,我们凸显了纯小数产生的缘由,即当测量的对象小于1的时候,应该说此时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片面的,即小数小于1。小数真的很小吗?围绕着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带小数的教学,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表示带小数、比较带小数,从而弥补第一层次的不足,丰富对小数的认识。

【课堂再现】

第二板块——“合”,小数变大了。

(出示:固体胶图片,1元2角)

师:小数,小数,都比1小吗?这个固体胶是多少元?(1.2元)1.2是小数吗?你是怎么想到1.2元?

(把整数1元和小数0.2元合起来得到了一个新的小数1.2元。课件:合)

师:1.2还比1小吗?有没有发现他在用一种新方法找到小数了!

师:你能画图表示出1.2吗?

(出示1个正方形)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表示1元,用它,你能表示出1.2元吗?够吗?(不能)

(出示2个正方形)

师:现在呢?(够了)

师:根据图,谁再来说一说1.2是怎样合成的?(1.2是由1和0.2合起来的)

(出示:文具盒图片3元5角)

师:现在你知道文具盒是多少元吗?怎么想的?(把整数3元和小数0.5元合起来得到了一个新的小数3.5元)

师:刚才我们合成了小数1.2和3.5。小数,小数,是不是都很小啊?看一看。

(出示电脑图片:2999元9角)

师:2999元9角可以写成小数吗?(2999.9元)它是小数吗?它小吗?它是怎么合成的呢?谁来说一说。(2999.9元是由2999元和0.9元合成的)

师:看来通过“合”,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大的小数。我们还能找到更大的小数吗?

师:这些小数中间都有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叫做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叫做小数部分。谁来介绍一下2999.9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师:看来,整数与小数是相通的。合起来,小数变大了。

智慧心语:“合”,整数与小数是相通的,小数也不小。

三、让学生感悟“小数有什么用”

小数的出现,丰富了数轴上点的表示,它“稠密”了已有的点。即便如此,两个点之间还有空隙,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想象,能否创造出更小的计数单位?如何创造?创造后会怎样呢?这是本节课的“智慧点”,也是学生智慧的启蒙。

【课堂再现】

第三板块——“分分合合”,小数变多了。

……

师:是的,我们通过“分”得到了小数0.4、0.8,又通过“合”的方式把1和0.2合起来就是小数1.2元,分分合合,找到的小数更多了。

(出示一根数轴只有0、1、2、3、4几个整数)

师:老师带来一条神奇的直线,沿着箭头无限延长。在这根数轴上,你找到了几个数?你还能找到小数吗?0-1之间还有数吗?怎么找到的?(我用“分”的方法,找到了0.1、0.2、0.3……0.9)

师:1.2在哪里?2.9在哪呢?怎样可以快速找到2.9的位置?(2-3之间,接近3)

师:100.9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虽然屏幕上看不见,但我们想象推理出来,越往右数越来越大。(在数轴上3.6和3.7之间出示一个点)这里能用3.6表示吗?能用3.7表示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表示它的位置呢?就要把3.6-3.7这段怎么办?(再平均分成10份)

师:听你的,(放大)3.6-3.7这段平均分成10份,现在可以准确表示了吗?在3.6和这个数之间还有小数吗?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呢!

智慧心语:分分合合,有小有大,我们发现数越来越稠密。

本节课从“分”开始,抓住新知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体现“知识从何而来——小数的产生”。随后在“分”与“合”的过程中,借助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满足儿童自发的智慧生长的愿望,将知识的大树拓展、拓宽。理解“知识是什么——小数的大小及与整数的相通”。最后在数轴上展示“分”与“合”的数,构成知识的结构体系,发现数的稠密,描述世界的精细,感悟“知识的作用——小数的精细描述”。

综观整节课,从生活经验到活动经验,再到数学经验,形成隐性的学习支撑,从而体现出“智慧数学”的整体构建理念,在三个板块的推进中,借助经验,理解知识,形成能力,生长智慧。

16.除数是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小数除法 小数的性质 教学反思

作為已有10年教龄的我来说,在还没学习这一单元时,我认为该小节比较简单,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因为它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联系密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探索,形成思维的碰撞,我在教学中尝试放手,再次计算,反思总结等方法,虽然这节课有旧知识的味道,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在由情景入课引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但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放”毫无立足点,问题在于我的“放”没有建立在实际基础上。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尝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尽管我在学生思考了一分钟后,给出:你能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吗?这样的提示,但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能理会,更多的学生只是在随意猜测。虽然在课前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类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但这种交流仅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法理解这种回顾的目的,下面就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

如:例5 文文的奶奶编一个编中国结需要0.85米丝绳,文文拿来的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这题主要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为了便于理解,我通过横式移位练习和竖式移位练习说明怎样把除数变成整数,并且通过原来的竖式说明简便的方法,即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被除数的小数点,说明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了原来的100倍,小数点都要向右移动两位。

1、横式移位练习:提示学生能否把题里的米转变成用厘米作单位来进行计算。

2、又如:例6 计算12.6÷0.28先让学生联系例5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的位数不够,着重说明划掉除数中的小数点使除数变成整数,要注意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移动几位,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

3、在一些题目中,除数扩大到一定的倍数变成整数后,被除数仍然是小数,如2.73÷1.3

从题目中不难看出,它其实就转变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扩大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就能求出商。

以上的讲述我自认为针对性很强,但在课后练习中却发现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数学教学应该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并用多种的思维方式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解题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感受解决了数学问题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但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出现错误的地方还是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的位置与除数不一致(如1.89÷0.54=18.9÷54)。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了。

2、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的现象,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之一。

3、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学生困难较大,中间“0”常常忽视。

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后,学生验算的错误非常多,原来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竖式,被除数、除数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验算时只要直接用商×除数=被除数即可。可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首先需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笔算。验算时学生受到前面知识的影响,会用转化后的除数×商=转化后的被除数,这样验算很不科学,如果学生在第一个转化整数环节中出错,验算就起不到作用。因此,正确的验算方法是将原题中的除数和商相乘是否等于原被除数。

5、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有的被除数不变、有的移动小数点的位数不同,有的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思维活动空间,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把题目的困难逐步分解,减轻学生的运算困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个人风采展示自我简介下一篇:医院住院部医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