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2024-07-20

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共10篇)

1.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9个生字。

2、指导学生积累“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冬冬”等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会认、会用本课的9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认读字。

(2)指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初春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姑娘在哪里呢?让我们和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去郊外找一找吧!

2、板书课题:找春天。

3、指导读课题:找什么?(强调“春天”)

二、独立识字

1、拼读音节,读准课文下面的生字。

2、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注意停顿。

3、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读难读的自然段。

三、小组识字

1、拼读音节并齐读课文下面的生字。(正音)

2、逐个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认字)

3、交流识记“我会写”中生字的方法。(记字)

4、展示朗读。(读熟)

四、学文识字

1、创设“催开野花一朵朵”的情境,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害羞、遮掩、躲躲藏藏、探出、嫩芽、音符、触到、喜鹊、脱掉、解冻、小溪、棉袄、摇尾巴、野花”)正确认读。

2、(出示句子:“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当你突然发现光秃秃的柳条绿了,迎春花长出了小小花苞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选出最能表达你当时心情的句子读一读。(进入角色,唤醒沉寂在学生心底的春天,自然而然地感悟优美语言。)

3、图中的孩子们和你们一样吗?读一读吧!(出示句子: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1)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脱”,按结构记住“棉、野”,并组词语。

(2)读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奔”选择读音。(奔bēn:奔走;急跑。奔bèn:直向目的地方向去。)

(3)“冲出、奔向”表达出了孩子们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因为他们热爱春天。

4、朗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我们热爱春天,当春天到来时,我们激动、欣喜……(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春天的田野带给我们无限乐趣,所以……(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田野上,害羞的春姑娘让我们着迷……(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积累语言

小组内有感情地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

六、书写指导

(出示“脱、棉、野、躲”。)

1、强调重点笔顺、笔画。

(1)“野”,左边后三笔的顺序是“竖、横、提”,右边四笔写成,第二笔是“点”,不要和第四笔连写。

(2)“里、身”在“野、躲”中居左避让,笔画有变化。

2、观察字的间架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小组内交流。

(2)照田字格中的范字书写,注意压横中线、竖中线的笔画。

3、“照镜子”。把自己写的字与田字格中范字进行对照,做到正确美观。教师随机指导。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请你也像图中的孩子那样,在周围仔细地寻找春天。

3、读一些有关描写初春的诗歌、散文,积累好词佳句。

2.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篇二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漯河市源汇区实验小学

刘珂

教学目标:

1.品读、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感悟文章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2.学习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3.阅读《致爱丽丝》,聆听《悲怆》,进一步感受贝多芬高尚真挚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通过联想进行表达的好处,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运用。难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课前互动

同学们好!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两段音乐,看看你能不能听出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旋律和节奏:欢快——低缓;情感:快乐——凄惨,悲伤。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因旋律和节奏的不同,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板书:情感】

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上课!

一、读题回顾,梳理质疑,直奔重点(2分钟)

1.齐读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围绕《月光曲》你知道了什么? 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真好!2.再看课题,关于这首《月光曲》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品读悟情

学习写法

(一)自读文段,读出语气变化。(2分钟)

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课文中是这样写的,谁愿意来读一读。1.谁来读读这段文字?

2.谁还愿意读读这段文字?争取读得有起伏有变化。

3.从他们的朗读中,你有没有听出来: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事物来表现这首月光曲的?

(二)默读文段,交流共享,体会乐曲变化。1.质疑过渡。(3分钟)

那么从月亮和海面的变化中,你感受到这是一首怎么样的曲子呢?请同学根据阅读提示,默读第九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语,把自己的阅读体会简要批注在旁边。

2.集体交流乐曲旋律的变化:(8分钟)(1)舒缓悠扬:“微波粼粼”

你圈画出的是哪些关键词语?从关键词语中你体会到乐曲什么样的变化呢? 三分文章七分读,你能把体会送入到句子中读出音乐的轻柔舒缓吗? 谁还找到了这两个词语?你也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有关海面变化的词语?从这个词语中你有什么体会?

同学们真了不起!从“微波粼粼”“波涛汹涌”这两个词语中,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乐曲从舒缓悠扬到激烈高昂的变化。

3.抓关键词,体会写法。(4分钟)

(1)月亮升起,海面变幻,这些画面的变化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2)拓展材料,延伸阅读,再悟联想的表达运用。

但不是所有的联想都会出现“好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出示句子] 没错,生活中我们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很多事物都可以让我们产生奇妙的联想!

(3)贝多芬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当低缓的琴声响起,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当乐曲开始渐渐升高时,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高,风卷浪涌;当乐曲变得高昂时,他们又联想到了——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开火车读】

《月光曲》他们的耳边回响,兄妹俩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副生动的《海上明月图》,这就是联想展现出来的魅力!

(三)乐文赏读,感悟贝多芬高尚真挚的伟大情感。1.共听《月光曲》,再悟深层变化。(4分钟)

想必大家现在都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首《月光曲》,那就让我们跟随着贝多芬的脚步,走进那个幽静的夜晚,听听这首《月光曲》。

听过曲子,你的心情怎样? 贝多芬的心情变化:平静——激动。

(心情和情感是想通的,你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梳理贝多芬情感变化原因,感受他高尚的情怀。(2分钟)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散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是什么让他的心情有了如此强烈的变化呢?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你一定知道其中的缘由。

(1)情感变化原因:

①贝多芬被兄妹俩的互相关心和体贴所感动,琴声中隐藏着他对兄妹俩的同情。②盲姑娘虽然贫穷却对音乐这样热爱,贝多芬已经被盲姑娘这种精神感动了。③是啊!他藏在琴声中的情感盲姑娘听懂了,原来知音在这里,他是多么激动啊!心情和情感时想通的,正是这样的情感变化,才激发了他创作《月光曲》的欲望。(2)出示贝多芬的话:我的音乐应当只为穷苦人造福。

3.拓展阅读《致爱丽丝》,再次感受贝多芬高尚的情怀。(3分钟)

这一点从他谱写的另外一首钢琴曲《致爱丽丝》中也有体现。传说这首《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帮助一位叫爱丽丝的小姑娘,满足了她爷爷临终前的愿望。

(1)出示《致爱丽丝》故事,指名读老人的话。(2)再次感受贝多芬的情怀。

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音乐响起来的那一刻,他的愿望得到满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幸福的!这种美好的情感是谁带给他的?

这正映照了贝多芬高尚的情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3)师生共读第九自然段。

所以我们相信,在《月光曲》响起的那一刻,兄妹俩的心中也一定充满了——快乐!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兄妹俩的快乐和幸福!【男、女生读】

4.聆听贝多芬乐曲《悲怆》,尝试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深切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情感。(4分钟)

每一首乐曲中都蕴含着音乐家的情感。让我们听听贝多芬给自己写的这首钢琴曲,看你能从中体会出贝多芬怎样的情感,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播放《悲怆》】

(1)交流听后感受。

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想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请看,请读!(2)了解《悲怆》的创作背景。

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个擅长用音乐抚慰别人心灵的“乐圣”,他又是在什么情形下创作了这首曲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3)再次感受贝多芬的音乐情感。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创作了这首经典名曲《悲怆》,同学们,看到这些,对于

这首曲子你有没有新的体会?是啊,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生活悲怆,但是他善于用音乐来表现欢乐。

(4)出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评价。

5.总括变化,激情促读。(1分钟)

乐曲是流动的,而音乐家的情感却是永恒的。兄妹俩陶醉于这首《月光曲》中,又何尝不是在品味着贝多芬的情感。【齐读】

原来,画面的变化、乐曲旋律的变化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叫曲为心声!

(四)配乐引读,熟读成诵。(4分钟)

当乐曲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仿佛也走进茅屋,和兄妹俩一起感受着那月光下的大海。【引读】

当贝多芬把他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高超的技艺表达出来,一首经典的《月光曲》,就这样在清幽的月光下诞生了。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第九自然段,让这首经典名曲在我们的心中回响。【背诵】

(引读背诵)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发挥我们的联想,就可以跨越时空,与艺术家进行心灵的交流,获得美的享受。这首《月光曲》,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三、回归主题,总结升华,引发思考(1分钟)

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在人世间只停留了57年,但他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请同学们下去听一听贝多芬的音乐,读一读他的传记,感受他不平凡的音乐人生,以及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3.6《找骆驼》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朗读这段话。

4.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篇四

书第90-9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数字 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找并发现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形,学生寻找规律。

⑴摆出下一组图形。(练习十六第3题)

⑵说说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

※※〓◎◎※※〓◎◎※※〓◎◎※※〓◎◎※※〓◎◎

2、出示小棒拼摆图形。(学生跟着摆)

□△□△□△

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如果不从他们的排列图形来寻找规律的话,还能寻找出什么有趣的规律来?(引导学生从小棒的根数来寻找规律。)

3、揭示课题:简单的数字排列规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6

⑴学生根据摆的小棒图写出 4、3、4、3这样的数字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寻找出这些数字的变化规律。

⑵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摆图形■ □□ ■ □□ ■ □□ ■ □□

你能根据所摆的图形寻找出这道题目的数字规律吗?

⑶学生独立做例6第三小题。

集体反馈。

说说你是怎样排这些数字的?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⑷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教学例7摆一摆,算一算。

⑴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数字拼摆正方形。1、2、3、4、5、6

说说这些数字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数字与数字之间有什么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⑵教师直接出示数字2、4、6、8、10、、你知道接着要写什么数字吗?为什么?这一组数字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⑶直接说出1、3、5、7、9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

3、教学例8找规律,填数。

⑴出示数字 5、10、15、20、25四人小组探讨,寻找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

集体交流。

⑵出示数字 3、6、9、12、15 学生独立解决。

集体交流。说说这一组数字的排列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十六 第4题、找规律填数。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反馈,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

3、摆一摆,算一算。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想给老师提什么要求?

教学反思:

5.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篇五

展示看到的情景,同时播放轻松的音乐

1、画面出示小松鼠奇怪的表情

教师问:“咦!小松鼠怎么了?”(生:很奇怪)“噢!原来它不知道眼前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出示:“这是什么呀?”句子。“你能读出问的语气吗?”指名读一读。“你愿意告诉它答案吗?”

2、看画面,同桌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对话。

理解“绿油油、黄灿灿”

教师指导:绿油油是说绿得发亮,像是冒出了油似的;黄灿灿是指黄得耀眼夺目。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黄灿灿的,完成填空。

同时出示:绿油油的()黄灿灿的()

(提示:两个词分开来讲,即讲过绿油油意思后就接着填空绿油油的(),讲完绿油油,再讲黄灿灿。)

4、延伸: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词还有很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你能说一说在它们家庭中还有哪些成员吗?

启发引导说说abb 形式的词

5、“颜色这么美!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出示:“绿油油、黄灿灿”,美读这两个词

“多么好看的花生呀!谁想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花生的美?”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过渡:我们大家都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般先是种子、发芽,再开花,最后结果。看到这么美、这么艳的小花,小松鼠的脑子里产生了许多想法。

画面出示:一只小松鼠及脑袋旁出现许多问号

2、小组合作学习

想象、讨论:小松鼠会想些什么?交流回答

3、“想到马上就能吃到香甜的花生果,小松鼠的心里-----”(高兴)就画面展示:小松鼠开心地跑去,失望地回来,反复几次。

启发思考:看了画面,你发现了小松鼠来回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发挥想象:每次在来的路上,小松鼠会想些什么?在回去的路上,它又会想些什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教师点出:小松鼠找得多辛苦呀!每天都去!

5、“可是,找的结果怎样呢?”

画面展示:一只望着花谢的花生地发呆、失望的小松鼠。

此时的小松鼠心情怎样?指导朗读这句,读出失望、奇怪的语气

2、“为什么找不到花生果呢?我们好心的蚯蚓告诉它了。

3、看画面,练习朗读小松鼠和蚯蚓之间的对话

同桌对读,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齐读

4、画外音:小朋友们,听完了故事,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蚯蚓知道花生果长在泥土里,而小松鼠却不知道?指名回答

5、看画面,启发想象;

今天的外出,给小松鼠有了很大的收获,她知道了花生不是长在地面上,而是长在泥土里。想象一下,回到家以后,它会怎么告诉妈妈呢?

(老师做妈妈:“孩子,其实还有许多植物的果实也长在泥土里!自己去想一想吧!实在想不起来就去问问小蚯蚓吧!”)谁已经想好了?交流回答

(萝卜、山芋、土豆、荸荠、芋头等等)

6、教师总结:

“今天,不仅小松鼠收获很多,我们的收获也不小。确实,从童话故事中,我们能学到许多课外的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五、指导写字

“ 最后,来看看今天要写的三个字。”

2、读生字,指导先看结构,再看笔画。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6.《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一、导入

1、听写生字:流畅、一瞬间、拢住、奇迹、缤纷世界

2、校对:用这几个词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对于一个年仅八岁的盲童来说,真是一个(奇迹)呀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的读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这些奇迹?划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二、学文

1、(1)“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师: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个奇迹? 抓“穿梭,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师:这一切对于一个盲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她为什么能走得这么流畅?

(2)出示:“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从“整天”你读懂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送到这段话中,读

师渲染:早上„„中午„„晚上„„安静一直在花香中流连。师: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一个女孩? 齐读第二段

过渡: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所以——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还从哪儿感受到这是个奇迹?

2、出示:“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粘着露珠的月季花。”(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知指导读

(2)师:我也和你们一样惊讶,引读——我几乎要喊出来,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3、出示“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1)再去读读,哪些词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把它们圈出来。(2)交流

抓“竟然”,谈体会,读好第一句。抓“神奇的灵性”理解,连读这两句话。(3)体验:师:是啊,太不可思议了,安静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她的手指悄然合拢,用触摸去感受蝴蝶五彩斑斓的翅膀,让我们也体验一下安静的感受,同学们静静的,在静静的,闭上眼睛,伸出手随着安静一起做动作、一起去触摸,一起去体验„„(媒体播放配乐朗读)

(4)师:睁开眼睛,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是啊,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安静的手中扑腾着、挣扎着,让安静强烈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同学们说的太美了,来让我们把这种美好读出来,自己先练练

4、出示整段文字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1)生练读(2)生配乐朗读。配乐齐读

5.出示“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1)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抓“张望”。师:“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我又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蝴蝶飞走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何方,这些安静一无所知,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

师:你体会得真好!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读好这段话。读出期望、盼望

师生合作读(在春天的深处——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2)出示:海伦凯勒曾说:“人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视觉,那可能看的更真实,那就是用心看世界。”

6、体验朗读

(1)你们觉得此时此刻的安静望到了什么?

(2)美美地读好: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3)师: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一个绚丽的世界都在安静美好的心里。齐读第六段

三、升华

1、盲女孩安静虽然没能用眼睛去看这个绚烂的春天,但她却用自己的心去触摸春天,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一切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读 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安静这样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你都知道谁?

师补充资料,媒体出示:邰丽华、桑兰等人的资料。

师:刚才我么都在交流一些身残志坚的事例,还有谁也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还有我们这些平凡的健康人。

他们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是啊,无论你是健康还是残疾,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让我们记住: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7.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设计者:邹传华

教学内容:新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七课《触摸春天》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一篇好的文章讲求形神皆备,指导学生阅读做到形神贯通,即让学生在阅读 文章的过程中,把从语言文字中具化的形象和理性分析的抽象认识结合起来,领悟 深层次的东西。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 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通过感悟理解体验到盲童 心灵世界的丰富与美丽,感受生命的美好、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同时在 阅读中落实“双基”训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

等词语。

技能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情感目标:

体会盲童寻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的道理,感悟生命的珍贵。

教具:重点句子卡片音乐《静寂的森林》

总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

2、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3、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的方式和练笔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触发情感。

1、师: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安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师: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设计意图:由道理引入,采用倒叙的方式入手,由浅入深的进入文本。)

二、披情入文,释疑感悟

1、卡片出示(上面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找出自己认为应该强调的字眼,并说明理由。

①“谁”:任何人、无限制②“都”全部、表示范围广③“缤纷”:指美好的生活

(2)有感情的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引导质疑学文

(1)现实生活中,真是任何人都能很好的享有生活赐予的权利,都可以创造出属于 自己的缤纷世界吗?(不能)

作为盲童的安静却能够做到这一点,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奇迹)

(2)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划划,看哪些句子能反映安静创造了奇迹。

(3)学生自己学文。

三、重点评析,交流体会。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句子1:“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1)说出自己的理解

(“流畅”指动作协调,步履轻盈。“磕磕绊绊”形容路走不好或腿脚不方便,为什么流畅,是因为“流连”花香,在花丛中穿梭。这句话照应全文,表现出安静对春天的热爱。)

(2)指导朗读。

方法:①师:读这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读出流畅,没有磕磕继续绊绊?(读时语气轻快、活泼)

②全班读一读。思考:她为什么“流连”?(是因为花香)这次是用什么来感受春天的?(“用鼻”并板书)指名带着感受读一读。

2、评读重点句子2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的地方。”

品读方法:

(1)初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读准字音,并说出句子的意思。

“悄”读“qiǎo”不读“qiāo”“悄然”是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竟然”是表示出乎意料; “神奇”是非常奇妙;灵性指智慧聪明才智,从安静穿梭、停下、伸手、拢住这一系列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一系列动作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作的,因此说这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牵引着她,指挥着她,怎么会抓住呢?说是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与其说是蝴蝶被盲女孩拢住,不如说是生命的美好被女孩的灵性所捕捉。

(2)集体细细品读,要用轻轻的惊讶的语气读。读出作者的惊奇。这次安静是 用什么来感受春天的呢?(“用手”并板书)

(3)认真感悟,听老师范读。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伸出你的双手,走进安静的那一瞬间,此时此刻你

就是那个盲女孩安静,你正用你神奇的灵性拢住了那只蝴蝶。听老师读这句话,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师读,学生一边闭眼,一边做动作,边听边感悟)

老师读后,提问:安静,你感受到了什么,蝴蝶在你的手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回答预设:A、可能感受到蝴蝶在手中扑腾。B、可能

感到手心有点痒。C、可能感到非常惊讶、喜悦。看不到世界,竟也能抓住蝴蝶。D、可能是感到高兴,原来蝴蝶是这样的。……)

(4)再次分小组、分人品读,读出神奇、惊讶。读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次 全新的经历?(因为安静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

师引:“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作为常人的儿童难以捉住蝴蝶,而盲童安静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拢住蝴蝶后安静是什么样的心情?

(回答预设:高兴、激动、惊奇……)

(5)集体再读,要求声音整齐清晰响亮,有神奇的力量,读出安静的心情。

(设计意图:重点设计了五次不同层次的朗读和感悟,充分感受盲女孩那份激动,惊讶的心 情,理解了“全新的经历”,尤其是动作演示,细细深入文本去体会安静当初的感受,使学生走进文本,放松自己的心情去一起感受春天的美好。)

师:“当你看到了安静的这一举动,被感动了吗?(是被感动了)是呀!作者也同大家一样被感动了。”

相机用卡片出示重点句3。

“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的感动着。”

3、评读重点句3。

师引:“海伦凯乐曾说,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你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安静在用什么来看世界呢?”(“用心”)

品读方法:

1、带着自己被感动的心情读读,说说为什么会被感动?

(回答预设:面对安静这次全新的经历,作者被这一幕也看惊呆了,也被感动了。惊呆的是她竟有如此的灵性,盲女孩能捉住蝴蝶,同是也被女孩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

师:我看到安静,被她这种灵性感动了,也感动了你,也感动了这里所有人。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

4、相机出示重点句4: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里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评读方法:

(1)自由读,说说意思

(预设:“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不仅表现出安静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也表现出她对飞翔的向往,“弧线”形容安静心中想象蝴蝶飞走的画面,尽管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但在她内心的深处已经感受到了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

师:这一次安静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感受春天的呢?(“用心”并板书)

(2)带着安静的想象读一读这句话。安静张望着什么?在她心里,她会看到 怎样的画面,根据下面的句式表述:

八岁的安静可能没有看见过,没有亲眼看见过,没有

亲眼看见过,但在她内心的世界里,一定可以想象到,可以想象到,可能想象到……

①先让学生根据句式思考。

②集体交流:

(交流预设:A、八岁的安静可能没有看见过美丽的春天,没有亲眼看见过艳丽的鲜花,没有亲眼看见过 蝴蝶,但在她内心的世界里,一定可以想象到芬芳的春天,可以想象到 五颜六色的鲜花,可能想象到 漂亮的蝴蝶……B、八岁的安静可能没有看见过 春天的色彩,没有亲眼看见过 碧绿的草地,没有亲眼看见过 蝴蝶飞翔的样子,但在她内心的世界里,一定可以想象到 五彩缤纷的春天,可以想象到 那鲜嫩的草芽,可能想象到 蝴蝶扇着翅膀飞行的样子……)

(3)播放音乐《静寂的森林》,配乐朗读本段,体会安静心中蝴蝶飞翔的概念。(设计意图:这里以说话的方式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又以音乐为引导,在特殊的环境中体 会文本)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师引:安静心中是五彩缤纷的,是灿烂的,透过她美好的心灵和那份热爱生活的心,我们懂得这样一个道理:

(生答: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引导学生再读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 界。”

评读方法:根据下面句式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谁都可以,只要你,谁都可以只要你。

①先让学生根据句式思考。

②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与开头提出的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感悟程度不同,层次加深了。同时,也使这节课有个首尾照应的作用。由道理引出,又回归到道理上,从而达到突出重难点,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珍爱生命的话题,达到了由“文本”到“人本”的目的。)

五、小练笔

假如安静就在你的面前,你对她说些什么?会用什么方法完成感受春天的心愿?(方法)师引:作者看着安静被感动,我也被感动了,相信大家同样被感动,假如安静就在你的面前,你将对安静说些什么呢?

①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②集体交流,老师及时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小练笔不仅是对学生感悟文本的检测,更重要的落实双基,使双基训练不走过场。教师及时鼓励点评,使学生学习成果得到了更好的展示。)

六、小结

邻居家的安静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师:“邻居家和安静以她特有的方式感受了春天的美好,展示了她美好的心灵,她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相信大家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七、作业:课外阅读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板书设计: 用鼻

17、触摸春天用手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进行说话和练笔训练。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虽然有4个重点句,但重点句中设计侧重点又有不同,使课堂有详有略,这样也为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留下充足的空间。以情悟情、以心动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本课情感目标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对“生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所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也是肤浅的。怎样去体现生命这个话题和感受生命美好,还要进一步去探索。

8.找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 篇八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2、读中悟情,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二自然段,这两段中的达丽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乌汉娜老师发现了这双走神的眼睛,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搜集学生的想象)

二、研读课文,读中悟情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大段。边读边用读书记号划一划你认为能读出乌汉娜老师关心达丽玛的句子。

2、交流(随机出示句子)

①乌汉娜老师让达丽玛坐在自己身边,像是对着42位学生,又开始讲课了。

读了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②乌汉娜老师忘记了一切疲劳,心头一阵激动:“哦,达丽玛„„你会学好的,我放心了„„”

(1)初步体会:你能读一读这句话吗?

(2)深入体会:

a.你从哪儿发现了乌汉娜老师的疲劳?(沙哑的嗓音,发干的嘴唇)能读出她的疲劳吗?

b.又是什么力量让她忘记了疲劳?

c.学生速读课文,重点交流学生提出的两个句子:

①达丽玛望着老师亲切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能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什么是发誓?你发过誓吗?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假如你是达丽玛,你能发一回誓吗?(指名读,齐读)

达丽玛的决心这么大,她做到了吗?

②是的,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隆隆的春雷声?

生读。(你对老师的爱通过朗读告诉我们了。你读得那么投入,肯定能使老师忘记一切疲劳。)

你还找到哪些类似的句子?

d.有付出必有回报。乌汉娜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她的脸上一定洋溢着----甜美的笑容。此时此刻,她会对达丽玛说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她有没有将这些话说出来?再次出示(乌汉娜老师忘记了一切疲劳,心头一阵激动:“哦,达丽玛„„你会学好的,我放心了„„”)

可是这些话都包含在这两个----省略号中了(第一个省略号代表了老师说话的断断续续,第二个省略号读出了老师话里的意味深长)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老师是多么地激动啊!

再次读读这句话。

3、研读第三段

乌汉娜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十分关心达丽玛,而且在生活上也对她无微不至。读读第三段,你能感受到吗?

(1)出示:21岁的乌汉娜老师解开蒙古袍的衣襟,把10岁的达丽玛搂在身边。

21岁、10岁----我们能从年龄中体会尽管她们的年龄相差那么近,可是乌汉娜对学生却是那么无微不至。

解、搂----“搂”出了什么?“搂”出了一段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深情!(指导朗读)

(2)此时,假如你是达丽玛,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心目中的乌汉娜老师?

三、课外拓展,悟情悟题

1、出示课前搜集的赞颂老师的话。

2、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用诗用词用文用画在赞美着老师,他们把老师比作春蚕、红烛、园丁„„今天,课文要将老师比作什么呢?

出示:春天的雨点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发勃勃生机。春天的雨点,仿佛也落在达丽玛心里。

在春雨滋润下,万物苏醒;同样,在乌汉娜老师的关心下,达丽玛也将迅速地成长起来。(配乐)深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9.找规律第二课时教后感 篇九

江东实验小学:

李亚君

教材来源:

人教版第四册数学《找规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2、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学具片、圆形学具片 教学主要过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三、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四:用“评价”的方式归纳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

五、小结

教后记:

探索事物中隐含的数量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上用红色的数字标出了方块不断增多的数量变化,帮助学生找出方片递增变化中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找规律的方法。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方式。我想,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去找规律,不如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得到深刻体会,让学生摆出来再找规律,又不如让学生通过在不断地猜测、实践、反思的过程中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推理出事物中存在的规律,这样更富有挑战性,前者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想,而后者中学生却是主动的探索!所以,本节课中,我大胆改变了例2的呈现方式,整个找规律的过程开放而富有挑战性,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着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都有悄然成长!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①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之中。

本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开放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学习“自己的数学”。

例2的教学打破了常规。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出不同的、属于自己的“规律”,然后在众多合理化的推测中加以选择,并引导学生继续加以探索和发现,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开放条件下规律的多样性和固定条件下规律的一致性(即多样性和单一性的对立统一)。最后再组织学生回到各自的“规律”中去进一步探索交流。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自己的数学”。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才有教学设计的开放,最终引发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开放,使例题的教学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③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10.散步一等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篇十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

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

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

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

师:概括得不错。

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

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正如培根所言(教师出示投影: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英>培根。

生:读格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能展现亲情的故事。(展示投影内容,学生思考)

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上一篇:怎样做知识产权保护下一篇:援疆特警先进事迹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