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的德育

2024-10-29

化学中的德育(共11篇)

1.化学中的德育 篇一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错,每一位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勤奋。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为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先生。他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问题,避免盲目性和杜绝有布置无检查现象的出现。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时,要贴切自然,深入生活,从小事中找出“不小”,从平凡中引出思想。在高中化学第1册讲述《氯气》时,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即高压氯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高中化学第1册《绪言》时,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捕捉教育战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战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当时一时冲动或不理智,如打架、骂人等。而有些错误的言行举止则是社会生活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而应及时恰当的进行帮助教育,以期收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的基础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化学实验的魅力,化学现象的美丽,化学工业的前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化学实验的设计,古代化学的发明创造,现代化学的成就,中外化学家典型生动的创业史等都包含着许多德育因素,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化学中的德育 篇二

一、利用化学发展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纵观我国化学的发展史, 可以发现许多光辉灿烂的成就, 结合化学教学充分挖掘其中的内容, 可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1. 化学历史成就熏陶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早在商代就能制造精美的青铜器;战国时代, 古人就懂得用生铁炼钢;在西汉就掌握湿法冶金技术;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 化学工艺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纳米碳管, 高分子材料等等。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的化学工艺的介绍,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是真正古老文明而伟大的民族, 体会到民族人民的勤奋、勇敢和智慧。由此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爱国之情得到了充分地激发。

2. 中外化学家事迹感染

从化学界来看,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化学家、科技工作者、生产工人, 为人类的和平、祖国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可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献身”。如中国化工之父侯得榜博士在艰苦的环境之中创办工厂, 发明“侯氏制碱法”的故事。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冒着生命危险隐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事, 以及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即使她身在异乡, 也时刻没有忘记为被沙皇侵略的祖国争得荣誉, 于是就把自己艰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实践表明,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讲解一些中外化学家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精神和思想。

二、结合环境问题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全球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一种较为严重的问题。在我国, 每年因废水、废气、废渣的大量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多达数千次, 许多城市还出现了酸雨现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保护环境, 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由此可见, 结合当前的环境问题, 把环境保护教育穿插于化学教学之中, 对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重视课本中有关环保知识的教学

在我们的化学教材中, 提供了许多有关环境方面的学习情景素材, 如《中国的化石能源》, 《中国的水资源危机》, 《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等等。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重要素材。再如, 学习有关“空气”的内容时, 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向环境保护方面渗透, 使学生知道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造成的后果。比如温室效应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性等等。只有让学生了解环境的恶化状况, 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开展环保学习活动, 养成环保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对于实验后的废弃的物质不可乱倒、乱放, 应倒在规定的废液缸中, 能够回收的物质应尽可能地回收利用。如实验用氯酸钾制完氧气后, 可指导学生回收二氧化锰和氯化钾, 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每一种药品。做完“酸、碱、盐”的实验, 对于酸性、碱性或其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 也应教育学生处理后再排放。同时, 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系列课外活动: (1) 在班级中号召大家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 以减少不必要的白色污染; (2) 组织学生收集雨水, 测定雨水的PH值, 从一个方面了解本地空气污染情况; (3) 收集废旧电池, 防止其对土壤, 水体的污染。以笔者的教学为例, 一次教学《爱护水资源》一节内容时, 笔者有意识地挑选学生未知或知之甚少的材料,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调查与研究活动。通过活动开展, 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爱护水资源, 从哪些方面来爱护水资源等等。

三、剖析自然规律渗透辩证主义教育

“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现行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要我们努力挖掘相关教材, 有意识地进行辩证主义思想教育, 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 在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 可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 让学生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 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 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再如, 学习“燃烧条件”一节内容, 学生认识到内因是外因变化的依据, 外因是内因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有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总之, 教书与育人并重是我们长期以来的致力追求。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妥善处理好渗透德育与传授知识的关系, 不能牵强附会。同时, 教者应以身作则, 做好自身的品德榜样。如此品德教育才能更富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淑慧;浅谈德育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方法

德育是学校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牵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现介绍如下。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功能,重知识传授,轻做人引导,必然要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素材颇多,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择机渗透,循序点化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要点,精心设计渗透方法,才能达到自然恰当、水乳交融的和谐效果。否则就会造成油水分离、牵强附会的效果。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1.量变、质变规律的典范。Fe2+→Fe3+、S2-→SO→S+4→S+6等转换关系;F2、Cl2、Br2、I2单质的性质等一类同族元素的性质变化;铁、生铁、钢含碳量的变化引起它的性质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变化。

2.对立统一规律。氧化-还原(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等。

3.否定之否定规律。CO→CO2→CO的转化。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1.古代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美,为造福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我国的地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建立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合成了蛋白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现代音响中的各种磁带、光盘等;人们在不断合成和发现新物质的同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

二、情境熏陶,思想感染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儿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兴盛和繁荣,凝聚着炎黄子孙的创业艰辛,记载着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的奋斗历程。战争年代,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解放后,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侯德榜战胜重重困难,进行制碱创业等。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都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合成氨反应记载了战争中科学家救国的感人故事,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历程;诺贝尔父子不惜生命,在研制炸药的探险路上,顶着牺牲家人的悲痛,义无反顾……执著追求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是对学生思想感染的好内容。

通过思想感染,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在于教材,还在于教者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感化。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辯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4.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徐庆玲

(辽宁省抚顺市十二中学)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的内容。那么,在中学化学课的教学中怎样引入德育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优良品德的教育,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化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它不仅展示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而且也向后代展示了古今中外历代科学家奋斗的历程。我们可以把化学史分为六个时期:史前期、炼丹时期、医药化学时期、燃素时期、定量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在后几个时期中先后翻译了一些化学书籍,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化学家,有德国的贝歇尔,英国的波义耳、道尔顿,意大利的阿佛加德罗等等,还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无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不畏牺牲,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在学习化学史的同时,也学到了科学家不懈追求、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充分利用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德育的可行性

在化学史上,古今中外化学家不仅在科学领域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们对祖国、对事业有着崇高的献身精神。教学中可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献身祖国、献身事业的优良品德。中国化学之父侯德榜博士,生于1890年的福建省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热爱祖国,勤奋学习。19留学美国,8年后获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全身心扑到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决心打破洋人的垄断,生产出中国造的纯碱。经过无数个昼夜,他终于成功了,1933年他出版了专着,轰动了世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大涨了我们民族的志气。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科学教育,注重德育的针对性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要大力宣传科技意识教育,针对学生特点,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向学生介绍化学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如: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新型无机材料,高分子智能材料,可燃冰――未来的新能源的应用,绿色化学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国主义热情。

四、利用环境教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化学中的德育 篇五

贵州省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谢尚陆

酒都高级中学2011—2012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概念、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从抽象思维进入实践的重要手段。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这些素材,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为学生的思想品行不是先天形成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之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鉴于初中学生思想感情还未成熟,可塑性大,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好坏起着重大作用。“狼孩”的事例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值此,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仅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做H2+CUO △

CU+H2O的实验时,向学生讲解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虽然氧化和还原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但确实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反应之中,从而教育学生懂得对立统一的观点,又如碳的燃烧,在条件不同时,有这样的反应:

C+O2(充分)点燃CO2,2C+O2(不充分)点燃2CO,在这两个反应中,反应物和反应条件都相同,却因氧气量的不同,生成物截然不同。从而使学生懂得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注意观察,勇于探索,不放过实验中的各种细微变化或异常现象。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实验。但中学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使学生做出的结果与结论不相符,实验报告却都一样。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此时可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新的元素,她为了报答祖国的哺育之恩以及她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将新元素命名为“钋”。也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是经过何种程度的努力实验和潜心研究,最终研制出《侯氏制碱法》,其产品在1925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即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如作S+O2点燃SO2和3CO+Fe2O3高温2Fe+3CO2(尾气处理)的实验时,可向学生讲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如曾经我国重庆郊区一场大雨之后,使得六百多公顷的水稻枯死。又如在做 CaCO3+2HCl=CaCl2+H2O+CO2↑的实验时,可向学生介绍目前因CO2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温度升高,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日异严重。海水变暖膨胀,两极冰川融化,陆地逐渐被掩没,从而使学生懂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有限资源等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合理化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创新,我们才能成功把握机遇,才能在挑战当中赢得胜利。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土壤。如在做CO+CuO △ Cu+CO2实验对尾气的处理时,我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最佳”的处理方案。又如在实验教学中,我增做好盐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实验(NaCl、Na2CO3、CaSO4、NH4Cl、KCl、K2CO3)。我首先让学生对盐溶液酸碱度进行预测,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盐溶液酸碱度情况的初步规律。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探索性和自主性的实验,即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五、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规范和合作意识等的形成,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不断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做H2SO4(浓)稀释或点燃氢气的实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各组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其组员之间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此时可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实验结束后,可利用仪器的清洗、药品的收放,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在药品取用和实验操作时,可对学生渗透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的教育;在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可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勇于探索,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实验成功时,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今后更加勤奋学习。

6.化学德育教学案例 篇六

莱州经济开发区学校 原虎

一、关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意识到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1)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2)促使学生形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哲学观。

(二)教学重点

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介绍了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钙、钠、钾、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为了正确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则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不经医生诊断,盲目食用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是有害的。

(五)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提供资料→拓展视野→得出结论。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相关资料;

补锌、补钙的保健药剂(或补充其他化学元素的保健药剂)。

(七)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教师由中国的博大精深的吃文化引入本节课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那就是传统的“吃”文化,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而我们中国人似乎什么都离不开吃,比如说,我们见面打招呼“今天,你吃了吗?”,夸人长得好看“秀色可餐”,把干工作叫混饭吃,干得好叫吃得香,干的累叫吃不消,干砸了叫不了兜着走,连不招人待见的我们也能吃,吃亏,吃官司,然后吃一堑长一智,那么这么博大精深的吃文化肯定与我们的化学脱不了干系。那我们今天就从化学角度来研究研究吃。在进行新课前我们先看一段采访视频。“同学,你喜欢吃什么?”

播放视频。[师]好了,看完了视频,我想问一问大家喜欢吃什么?含有哪些元素呢?找个同学起来谈一谈。

[生]发言。

[师]好,同学们说的都非常丰盛,那么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我们吃了这些元素大部分都去哪里了?”

[生]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了。

[师]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些元素都有什么作用呢?

[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素食主益的课堂,一起来学习一下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化学元素如何吃才能有益于人体健康呢?

[师]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组成我们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50多种。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有11种,它们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被称为常量元素,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下。

[生]看多媒体。

[师]同学们来看一下,哪几种元素的含量较多?

[生]氧碳氢氮。

没错这四种元素的含量较多,人体主要是通过摄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物质来获取这四种元素,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为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常量元素中的钙磷钾硫钠氯镁的含量相对较少,请你阅读发放给你的小资料,来了解一下他们的作用,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生]学生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在这几种元素中我们对钙元素再也熟悉不过了,我们经常说的补钙就是补的什么?

[生]钙元素

[师]那么它有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简单介绍钙元素作用及缺乏后的后果。简单介绍钠元素和钾元素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常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在0.01%以下的,我们称之为微量元素,虽然他们含量非常低,但是对于我们人体来说却是非常的重要,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师]介绍铁碘锌硒氟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看到虽然他们的需求量不多,但是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理解记忆。

[师]了解到这么多元素的重要性,我想问问同学们,这些元素我们怎么应该怎样去补充呢? [生]通过饮食。

[师]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这既有利于人体的代谢活动,也有利于维持各元素之间的相对平衡,一方面是各元素的含量要适中,过多或过少都能引起身体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得病,另一方面是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协调,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或共同调节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理解。

[师]生了病我们得吃药,那如果缺少某种元素了的话,可不可以吃大量的保健品来补充呢? [生]不可以。[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一保健品是食品,并不是药品,不能够迅速来治疗疾病,对于这些保健品来说,他们补充的元素比较单一,不如食物中的元素含量丰富,过多的食用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元素平衡被打破,导致更严重的结果。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如果说万一缺乏了某种元素,要及时去咨询医生,调整自己的膳食,通过饮食来调节,切不可盲目的相信保健品,更不能把保健品当作饭吃。否则后果很严重。

[师]播放“老人不吃饭只吃保健品”的视频。

[师]同学们,盲目依赖保健品的后果是不是很严重啊? [生]是啊。

[师]现在人们渐渐认识到,广告中的保健品确实夸大了宣传,但是我们仍然能在全国各个城市看到这样奇怪的现象,许多老人为了领鸡蛋早早的在买保健品的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你好心提醒他,“大爷大妈,这是忽悠你买保健品,”她说“我不买保健品,我又不傻,免费的鸡蛋不领才傻呢?”可是这鸡蛋真的是免费的吗?其实央视等媒体早就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年315晚会曝光的视频,鸡蛋真是免费的吗?

[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你有何感想。

[生]要提醒自己的家人切不可去贪小便宜。[生]有些保健品真是害人不浅。

[师]其实我们也不能一棍子将保健品打死,其实有些保健品,比如我自己家里这些,补钙剂补铁剂等,有些甚至归为药品,都是专门针对特殊人群的,配合饮食来补充自身的元素,所以我们要在使用这些保健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用量及注意事项,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

[生]理解。

[师]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的膳食结构中以钙铁锌的缺乏最为常见,所以我们要在日常膳食中注意这些元素的摄入,那么对于人体重要的元素主要来自于哪些食物呢?思考一下自己的膳食是否合理呢?

[生]学生活动,了解元素的食物来源。[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了解到了元素的食物来源,那么怎样的膳食才是合理的呢?让我们一起了解“健康饮食金字塔”

[生]观看视频。

[师]结合多识一点和我们的原则,让我们自己设计一份周末膳食表好不好? [生]书写膳食计划,课堂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本节你获得哪些知识?能初步建立哪些科学理念和意识?

三、关于“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一课的作业结构

巩固性作业:回想你食用哪些保健品?为什么要食用这些保健品?

拓展性作业: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防治?

7.小议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七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很多化学史实,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 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 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 刻苦钻研, 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又如氟单质的制取, 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 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很多人中毒, 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 毫不退缩。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 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侯德榜, 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 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界。他从小热爱祖国, 学习勤奋,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又如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时, 要联系化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如在进行环境保护的教学时, 要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如在讲述《氯气》时, 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毒气残害我国劳动人民的暴行, 劝诫学生勿忘国耻。在讲述蛋白质内容时, 要紧密联系我国现代化学所取得的成就, 如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合成具有生物活性转移的核糖核酸, 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捕捉教育战机,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 在课外活动时, 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 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 及时捕捉教育战机, 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 适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8.也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德育 渗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把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责任感及优良品质等教育。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化学史,在很多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辉煌的化学文化。从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的教学开始就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而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比较多了,如:讲到《石油的炼制》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以及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的伟大成就;在《金属材料》这单元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的、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由于辩证唯物思想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学科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因而化学教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这些观点的培养。如:在《自然界中的元素》部分,阐述了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世界的物质在不断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硫单质在空气和在氧气中产生现象不同的两个实验,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不同是由浓度变化引起性质的变化等启发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又如钠与氧气的反应,室温时生成氧化,加热时生成过氧化钠,揭示了化学变化是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说明了内因与外因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许多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作为—名化学教师,应当知道所教的书不仅仅是化学,其中有着比化学知识更完善、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教师要不断挖掘化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逐步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自然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得到升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很多污染事件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化学教学中渗透优良品质教育

1.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比如: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

2.身教重于言教。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一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不仅制约着其本身的行为,而且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规范操作的实验、工整的板书、准确无误的化学用语以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问题,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好机会。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根据其学科特点,扎扎实实渗透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即:有理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人。

9.九年级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篇九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 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 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学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特殊职能决定的。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教学。德育要 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识,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智育要通过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 展智力;进行体育,也要通过传授和学有关人体生理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体力,健康成长。三,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上好绪言课:根据德育目标和高一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学科特点,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我重点摆在“迈好高中第一步”;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开一个好头。于是我在新课前安排了一节“绪言”。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挂图向学生大力宣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以前就掌握了火的利用;西 汉前期出现了书写和绘图的纸,几个世纪后传人外国,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成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就制造出火 药,火药的发现,是人们从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先声,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3600年前的殷商时,就开始冶炼纯铜。青铜、春秋战国时就会鼓风炼钢 和铸造技术、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国也是最早发现利用煤。天然气、石油的国家。英国人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技术发明,中国 都大大早于西方。通过这些生动史实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现代化学科学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巨大成就。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结 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超导体的研究;碳60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对新能源氢化钛的研究等都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煤、水泥,原盐、稀上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进入世界钢铁大国行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 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是教师。

10.渗透德育教育的化学教案 篇十

(王娟)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理解和掌握用浓度的变化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及实际意义。

(2)了解反应速率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并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和思考与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从实验中验证化学原理从物质结构上分析物质的性质并能应用化学原理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调控反应速率。

3.情感态度德育目标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是外界条件。它充分体现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哲学原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

2.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及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仪器

教材实验

25、实验26中的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教学方式

通过实际情景引出课题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验证课题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能运用课题原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世间的物质千千万万物质的变化奥秘无穷。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两个根本问题即物质变化产生新物质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但还有两个实际问题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和化学反应的限度程度。

2.提问 在生活、生产的实际中有哪些是“快”的反应离子反应、燃烧反应、炸药爆炸哪些是“慢”的反应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溶洞形成化学反应快慢进行的定量描述———“反应速率”。

3.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概念: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固体、纯液体无浓度。单位:mol /L·min或mol /L·s 意义:是平均反应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二、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

1内因:金属性、非金属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2外因:温度、浓度、气体压强、催化剂等

【渗透德育:

从哲学原理可知“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取决于事物的内部即内因。在已学过的碱金属Na、K、Rb、Cs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F2、Cl2、Br2、I2分别与H2化合的条件不同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不同,说明反应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反应物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同学们看到的、身边的古代的、现代的例子很多,从中可以得到那些启发和自醒呢 ?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说明什么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一个人的成长、成功、成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一个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外界条件对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壮大、繁荣富强是何等重要。

结合学生中的事实说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努力程度有关。】

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温度、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气体反应的压强、紫外线、电磁波等。

4.学生实验教材『实验25』『实验26』

①温度不同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催化剂不同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思考与交流

见教材p45页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6.小结

升高温度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使用催化剂正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固体表面积z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但并不是所有反应都必须增大反应速率有些反应需要减慢反应速率如金属腐蚀、食物腐败、塑料老化它可以使用负催化剂。

六、练习与作业

1.练习

① 在一个2 L的容器里盛入8.0 mol某气态反应物5 min后测得这种气态反应物 还剩余6.8 mol这种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② 的合成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若在的密闭容中加入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分钟后测得N2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νx=

2.作业教材

11.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一

当前,有的教师认为,初中学生的知识比较浅薄,连完成化学教学任务都很困难,更谈不上进行德育渗透;有的教师认为,德育是软任务,可搞可不搞;还有的教师认为,为确保完成中考合格率的达标任务,主要经历已放在给学习困难的同学补课上,难以有精力去搜集、挖掘有关资料进行德育渗透。但是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德育是解决人的方向问题,智育是培养人的智能问题,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包含认知和道德准则两个方面,并统一于他的心智活动中,所以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把认识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内化在学生心理行为中。由此可见,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只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把握学生年龄特征,做到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二者相得益彰,化学教学将事半功倍。

素质教育既包括智育,又包括德育。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加强德育建设的关键。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我提倡的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前提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学化学教材的绪言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十个世纪和五六个世纪,它们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把世界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等,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学这些内容,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情景熏陶,思想感染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客观真实地看自己,看事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认识和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认识水平并不很高,有的比较粗浅,且学生间差别很大。这样,在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对自己不能客观真实地看待,有的目空一切,有的陷入自卑的沼泽,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事物。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做好实验的保证。比如在电解质、非电解质这一部分中,在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之前,“溶液导电性强弱,跟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一直为大家公认。但是,阿仑尼乌斯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弱酸、弱碱的导电性不符合这一点,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强,他的发现立即遭到了包括他的导师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但是,不理解事实可以谅解,不承认事实却是可笑、可悲的,阿仑尼乌斯做了许多实验,证明了自己结论的正确,并且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奖。事实终于以强大的生命力获得了胜利。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德育中用以观察事物的根本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人们一时无法理解,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学习化学也同样如此。民间所说的“鬼火”、“天火”这些现象,被唯心主义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鬼火”、“天火”并不神秘,它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在空气中自燃的结果。因为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有六十多种,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存在磷的化合物,尸体在腐烂分解时便会产生磷的化合物(主要是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其中二磷化四氢很容易自燃,射出淡蓝色或者淡绿色的光芒,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的“鬼火”。“天火”是易燃物较长时间放置,不通风进行缓慢氧化,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引起的自发燃烧。随着这些奥秘的揭开,同学们便会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加以分析和观察,如:汽水、啤酒能给人以清凉的感觉,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早上空气为什么清新,怎样理解质量守恒……等等。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剧增,学习化学的信心十足,这就有利于强化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四、结论与体会

德育有利于学生思想步入正轨,对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知识的掌握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德育的作用。渗透强化德育,能使学生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总之,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政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说不论什么学科,不论在课内课外,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化学教学必须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在德育、智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下,可望获得更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2022高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一个有意义的下午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