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

2024-10-07

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共8篇)

1.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 篇一

一、洋务运动的制约因素有:

1、封建中国皇室独揽大权,很难实行真正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固守中华文化中心主义和一厢情愿的外交追求。

3、甲午战争大量的赔款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彻底打乱了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进程,中断了经济结构的转换,4、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依赖性、和腐朽性。

二、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史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很快,成绩很大,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问题也很多,问题同样也不能忽视。改革初期以求效率为其主要特征,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大大地刺激了经济发展,然而片面追求效率而没有辅之于较完善的政治、法律、文化思想体系和较为有效的调节手段,造成了目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有相当数量,包括就业、看病、上学、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人们思想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诸多问题。(1)贫富差距问题(2)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寻租问题。以求平衡求和谐为其特点的所谓科学发展阶段。在上一个阶段造成的问题需要很好地解决,其解决的办法只有坚持改革一条路。而继续坚持改革阻力很大,其阻力我认为主要来源于第二阶段的既得利益者。一个是行业既得利益者。一个是地区既得利益者。当改革之初,决策者们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采取了市场经济的非常态形式。一些官员错把这些当成正常现象,千方百计地把持着“权力租”不放,或者干脆“设租”。这些不但不是改革造成的,而且是改革开放的重大阻力,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若要推向前进,必须清除这些“权力租”。(3)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呈逐步增大的趋势。

三、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矛盾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下一步的改革至少有四大任务。

第一,以市场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制度安排。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关键是推进资源的价格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两条,一是资源价格改革,二是粮食价格改革。从现有的资源价格上来讲,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二是不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保护的突出体制缺陷是,环境的外部成本难以内部化。二是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近几年的宏观调控看,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体现为政府主导的特点。三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新阶段的市场化改革,首先要通过资源价格的市场化,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加强,为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安排。

第二,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和谐建设。一是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主要矛盾不是财力问题,而是财政支出结构问题,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很难实现。 二是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程度。现在城市、农村,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差别很大。尽管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完全均衡很难,但是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要同步进行。一是行政体制的合理安排。从总体上分析,现行的行政体制上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包括: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力的制度安排矛盾问题太多;行政体制范围内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尚未破题;长期权力结构和短期权力结构的关系没有解决好。相对来说,政府的工作目标大部分是短期的,而人大 这样的立法机构应该考虑更长期的目标。就是说,长期的权力结构和短期的权力结构要取得平衡。 二是公民社会的有序发展。比如说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比如说在利益多元化的前提下,社会协商制度的安排问题;再比如说社会监督体制的建立问题等等。 三是政府转型的进程。有效的公共治理结构最关键的是推进政府转型,政府转型问题解决不好,有效的公共治理结构就很难建立起来。为此,要加快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13]

第四,加大力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其中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是重点也是难点。

2.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 篇二

1978年至2007年, 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2亿元增长到246619亿元, 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 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位;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提高到2173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汇储备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5282亿美元, 位居世界首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更为显著的是,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也让经济社会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77岁提高到2005年的72.95岁, 年均提高0.22岁;文盲率也从1982年的22.81%下降到2000年的6.72%, 每十万人口中的大学生数也由1982年的615人提高到2005年的5178人。作为大国, 中国对世界发展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到2007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拉动幅度首度超过美国, 这也是从1930年以来美国第一次被超过。实践已经证明, 改革开放是国家兴旺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 越走越长远。

2008年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 中国不负众望, 更是赢得了世人的目光。“两防”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确保宏观经济稳健运行;政府换届顺利完成, 更加年富力强的领导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确保了政局稳定;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彰显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第29届奥运会梦圆神州, 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 永载中华史册;“神七”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太空人首次漫步太空, 再现中国航天精神;多部重要法律 (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反垄断法、城乡规划法、就业促进法等) 的陆续实施, 必将见证中国的社会进步及和谐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等多项措施, 使更多财力物力惠及人民生活和改善民生, 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无穷魅力;积极应对全球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中国力量举足轻重, 体现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七届三中全会着眼农村改革, 确保城乡互动, 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则是中国人民温故知新, 更加理性自觉、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体充电。诸多事实注定了中国在2008年的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3.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 篇三

据新华社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出8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邓小平同志曾经语重心长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4.浅论我国当代司法制度改革 篇四

法政学院06法61班06033068王银生

【摘要】本文对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一些诸如司法权地方化、司法权行政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革、完善我国司法制度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司法改革司法公正司法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的司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日益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司法改革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所谓的司法不公、司法腐败表现出的强烈不满,为司法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与动力。司法改革已经成为时下整个社会的强烈期待。因此,尽快改革司法制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职能为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司法权地方化

由于我国现行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司法机构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均由各级行政机关支配和管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经费依靠地方政府供给;二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人员编制由地方政府决定,法官及院长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和任免;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工作条件的改善、装备的更新依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准。这种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解决案件时受地方政府的干涉或者潜在的威胁。其后果是使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丧失了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应有的中立性而沦为保护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司法工具。使国家的司法活动地方化,使国家的某些法院成了“地方的法院”,不仅严重制约了审判工作的发展,而且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直接影响国家法律的权威。

(二)司法权行政化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我国的司法体制、运行过程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一方面,在法院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外部关系上,法院往往被视为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一个专门负责司法活动的职能部门,它和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其他下属部门之间只是分工不同,而抹煞了司法机关自身的特性。另一方面,从法院内部结构看,司法行政化表现为从检察长(院长)、副检察长(副院长)、处(科、庭)长到普通检察官、法官形成一个等级体系,这种等级是按照行政官员的职级套用的。工资奖金也一律只与其行政级别挂钩。行政性职级成为检察官、法官能力与水平高低的计量器。从而使司法过程贯穿着强烈的行政管理色彩。法官在司法中难以独立、自主的进行审理,必然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三)法官素质不高

我国的法官队伍基本上形成于《法官法》颁布以前。当时以工代干的人可以成为法官,法院的司机、打字员能提成法官,还有复转军人等皆可轻而易举地成为法官。《法官法》将法官入门的起点规定为大学本科以上。但目前,我国法院符合规定的却不足三分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法官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法官选拔标准与程序上的偏差,表现为:一是准入条件过低,导致法官精英程度不高。在我国,以往的初任法官考试和人大任命审判员考试内容难度尚不及律师资格考试,无论是否经过正规的法律 教育,是否有从事法律职业的知识背景,是否从事审判工作,有无审判职称等,都属法官之列,一律叫法官,造成我国法官绝对数量庞大,与世界通行的法官精英化格格不入。二是任命格次较低,不利于法官地位的提高。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员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任命者格次不够高。而且,助理审判员由本院院长任命,而助理审判员也属于法官,这样无疑削弱了法官任命的崇高性,实际上降低了法官的地位。低素质的法官给法院工作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直接产生两个方面的恶果。一方面是错案往往难免,由于一些法官素质不高,对法条理解能力偏低,对证据的判断失误,不能胜任高度专业化的审判工作;办案水平低,超审限办案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法官缺乏对审判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审判技能较差,无法独立地、高质量地处理复杂案件,不能很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公正司法的职责;另一方面是法官违法违纪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法官甚至贪赃枉法,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殉私舞弊。这两个恶果已严重危害了法院的权威性和司法的公正性。

(四)审判方式不科学

1、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审判方式是法官职权主义,由法官一手操作立案、调查取证、审理、裁判等全过程。而这种操作往往又在“暗箱”里封闭进行,从而使审判权的行使得不到监督和制约,给法官偏袒一方创造了条件,这种“暗箱操作”难以保证实体公正的结果。

2、在我国,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都是审判组织。合议庭负责审理绝大部分案件,审判委员会则对合议庭审理的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但在实践中,许多合议庭只是负责审查事实,提出适用法律的意见,最终判决则是通过请示领导等方式得到了最终结论后才能作出和宣判,从而导致了“先定后审”的走过场现象;法官对案件只有审理的权力,而无裁判的权力,审判委员会集权太多,讨论案件过多,而审判委员会成员又大多不参予具体案件的审理,这就形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判分离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审判人员的积极性,还人为地延长了审判时间,导致超审限现象的出现。由于集体讨论,责任分散,出了错案无人负责,违法审判的责任追究落实不了。

3、法院的审判结果最终要体现在裁判文书上。而过去裁判文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讲理,既不讲判决的道理,也不讲判决的法理,使当事人不信服,导致上诉、申诉居高不下。因此,为了实现审判结果的公正,体现裁判结果的法律文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五)“执行难”问题

生效的判决应当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保护,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多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已成为困扰法院工作,影响国家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执行机构互不隶属,力量分散,装备薄弱,严重制约执行效率,影响执行效果;整个社会的协助执行观念仍很淡薄,对生效的法律文书缺乏应有的尊重;少数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以权压法,公然非法干预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生效的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就会动摇人民群众对国家法律的信心,损害法律的尊严。当发生纠纷时,许多当事人要么是“屈死不告状”,自认倒霉;要么是以私了方式解决;更有甚者,雇佣社会黑势力,以“黑”对“黑”,因经济纠纷引起杀人越货、绑架勒索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执行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痼疾。

(六)司法腐败严重

司法腐败,是对当今社会危害最大的腐败,因为它危害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公平正义的信念和追求。司法腐败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将公共权力私有化;表现在地方,是将公共权力地方化。国家赋予司法人员的职权,成为个人、地方谋取个人私利、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手段,司法活动被用作权钱交易的工具。近几年来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执法犯法,贪赃枉法;有些法院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导致司法不公的问题较突出。比如2009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受贿一案,就是明显的司法腐败的案件。这些司法腐败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和司法的权威,而且严重地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崇高威望。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二、关于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1、改革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

司法独立是司法的内在规律,也是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尽管我国在1954年宪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审判独立的原则,在1982年的宪法里再次规定了这一原则.但从1954年到现在,50多年过去了,这一原则的实现情况却很不理想。实现司法独立是我们实现法治、追求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国家的司法审判权只能有国家的司法审判机关来行使,其它任何机关均不得行使这项权力。为了使法院摆脱行政的束缚,就必须改革现有法院的组织方式、司法人员的任免程序和方式,改变各级地方司法机关的财政体制。首先要打破司法机关按行政区划设置的体系,创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可使司法机关免受利益诱惑和其他地方权力影响的司法体系。同时还必须改革现行司法机关的财政、人事体制,让司法机关摆脱在经费上对地方上的依赖,在人事上受地方上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1)改“平行管理”模式为“垂直管理”模式,收回各级行政机关对司法机关人、财、物的决定权和供应权,改由中央统一管理。地方不再负担司法机关的经费。充分发挥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支配作用,从而实现国家法制的统一。(2)将法院的行政管理事务分中央和地方两级进行管理。中央司法管理机关行使对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管理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管理机关行使对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的管理权。

2、改革司法人事制度,提高司法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

司法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依据审判规律而形成的模式转换,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队伍素质,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淘汰制度:一是要提高法官资格取得的难度,严格法官的任免程序,把好选拔关,要严格按照修正

后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选拔、任用、管理法官、检察官,要大力拓展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进入司法机关的渠道,建立一套从律师队伍中选拔检察官、法官的制度,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司法队伍从事司法工作。调离、辞退业务能力低下的检察官、法官。推行法官逐级选任,缩减法官人数,实现法官精英化。二是要完善培训机制,实行法官轮训制,努力造就一批精通法律业务、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懂外语的专家型法官。三是提高法官待遇,以吸引全社会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法官队伍中来。在法院组织体系、人事体制改革方面逐步使地方法院与地方政府发生脱离,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以减少或消除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3、改革审判方式,确保程序公正

审判方式的改革首先应以审判公开为核心,公开审判的实质就是要当庭举证、质证、认证和裁判,案件事实调查和认定的整个过程都应当在法庭公开。其次要改革审判方式:一是庭审方式要从询问制向对抗制转变,强调当事人举证,加强对证据的质证和开庭辩论,充分发挥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的积极性。把开庭审理的过程真正变成调查案件事实、核实证据和双方当事人说理辩论的过程;二是审判方式要采取法官的独立负责的责任制,改革现行合议制与审判委员会制,建立主审法官制。改变现行中的审判集体负责制,要改变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与判脱节的状况,取消层层审批制度,使参加案件审理的主审法官享有独立裁判的权力,同时让其真正独立地负起责任。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应对主审法官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但不能代替主审法官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错案,应由主审法官个人承担责任。同时还要确定法官独立审判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且对违反该行为规范的后果作出具体规定,从而在制度上确保审判是在严格遵循诉讼程序的前提之下实现的。三是简化诉讼程序,真正体现“两便”原则,避免重复劳动,以最少的诉讼消耗,取得最佳的审判效果。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实现案件繁简分离,从机制上确保案件审理的快捷高效,使一般经济纠纷,能得以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四是凡是能够调解,当事人也愿意调解的,开庭前可以调解,庭上庭下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由审判庭予以受理和审判,不应久调不决。

4、切实解决“执行难”

切实解决“执行难”,维护法律的权威,使审判的正义、高效、有序落到实处,必须加快建立执行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设立独立执行局,对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统一调度指挥执行装备和力量,组织进行集中执行;确定执行重点地区、重点案件,组织、实施对重大案件的专项执行。各级法院还要积极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效途径,强化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依法惩处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犯罪行为,维护案件胜诉方的合法权益。规范执行程序和秩序,对秩序中应当公开的事项一律公开,增大执行工作的透明度,自觉将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充分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执行救济,提高执行的公信度。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既是制度性法律文化的一次变革,又是观念性法律文化的一次重大革命。这种文化转折的双重性决定了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注释:

1、有的学者认为,司法独立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在初级层面上,整个司法

体系独立于外部干预是最基本的。但是,假如没有不同审级法院以及各个法官之间的相互独立,司法独立仍然是不完整的。因此,为摆脱地方干预而改由上级法院“领导”下级法院,多多少少有以一种错误的实践为另一种同样错误的实践辩护的倾向。见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4页。应该承认,建立一种完全的、不受任何外界和上级法院干预和“领导”的法官个人独立审判的制度,在中国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理论假设,因为我们的司法不可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而我们提出变当前的 “块块领导”为“条条领导”,正是在充分虑及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党对司法工作领导的一种较为稳妥、可行的方案。

2、有的学者认为:当我们希望改进中国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时,法官这一职业是特

别需要关注的。法官基于职业的原因,使他比立法者和学者更能具体地、直接地了解现行法律中的问题,只有法官才能在程序内,通过技术化的方法平息争纷,协调各种不同利益,使社会平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司法改革中,法官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法官形成一个职业群体,中国才可望实现法治。参见李盾《法官培训与司法改革》载《程序、正义与现代化——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宋冰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页。

有的学者认为:在法官法颁布之前,我国法官来源主要以调干和复员转业军人为主体,这就造成了法官群体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和理论水平上的参差不齐,这种结构性缺陷表现为:1成人教育培养的多,正规院校培养的少。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法官具有三个局限性,即缺乏宽厚的人文素养、缺乏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未养成以法律的概念去思考问题的习惯。2经验型的人多,知识型的人少;3单一型的人多,复合型的人少。参见李汉昌:《司法制度改革背景下法官素质与法官教育之透视》,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司法改革应当走“从技术到制度”的道路,即要求每一个司法技术问题趋于合理化,从而象建筑施工一样,由一块块合理化之砖而奠定司法大厦的合理化基础。见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季卫东先生认为:我国并非没有程序。问题是这些程序太薄弱,而且没有经历过现代意义上的合理化的过程;甚至即使在有程序的方面,许多人也不按理出牌。形成这种无视规矩的局面,其原因十分复杂,其历史也非三年五载。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现代程序并且行之有效并非易事。见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5.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 篇五

经研究决定从2009年秋行政管理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一律参加中央电大网络考试。

一、课程基本说明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以介绍当代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况为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政府现行的各项政治制度。另外,还应使学生把握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上考核方案

1、考核方式

通过网上进行考核。网上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两项总分合成为课程综合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必须及格方为本课程考试及格。

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由五次网上考核构成,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次形成性考核成绩以百分计,各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兼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我国现行各项政治制度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自助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电大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3、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终结性考核以百分计,占综合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的重点和形成性考核基本相同。

三、网上考核实施方案

(一)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学习完导论到第三章之后完成本次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七周。

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导论到第三章教学内容。题型为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题。

考核形式:学生网上自答。可以在平时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绩的一次为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但每次必须在3小时内提交完整试卷。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导论到第三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周。

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讨论: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考核形式:小组研讨。讨论时,小组人数为4—6人,一周内随时发帖,有效帖子不得少于15个。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细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论文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给每一位学生评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第四章到第八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二周。

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第四章到第八章教学内容。题型为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题。考核形式:学生网上自答。可以在平时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绩的一次为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但每次必须在3小时内提交完整试卷。

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第九章到第十四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四周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讨论:联系实际说明党管干部问题。

考核形式:小组研讨。讨论时,小组人数为4—6人,一周内随时发帖,有效帖子不得少于15个。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细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论文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给每一位学生评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5、第五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第九章到第十四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六周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第九章到第十四章的教学内容。题型为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题。考核形式:学生网上自答。可以在平时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绩的一次为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但每次必须在3小时内提交完整试卷。

(二)终结性考核实施方案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考核时间:参见中央电大考试中心通知。

考核内容:参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核说明。

考题形式与形成性考核有所不同,没有简答、论述题,即:

1.单项选择:每题1分,20题共计20分。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

例如:法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

A、18岁B、20岁C、21岁D、23岁

2.多项选择:每题2分,15题共计30分。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判断、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辨析有关观点。

例如:行政监督包括()。

A.纪律监督B.上级监督

C.社会监督D.审计监督

E.监察监督 F.舆论监督

3.辨析题:每题5分,10题共计50分。主要考核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情况,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基本知

识与理论,辨析有关观点。答题时,需要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并简单说明理由。

6.论当代中国大片的构成因素 篇六

真正的中国大片在叙事上应注重真实性、现实性。所谓大片不仅是指大投资、大明星、大营销的影片,而更多的是指其具有着一种大思想、大气魄、大境界与大视野,能够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示时代的精神风貌与社会生活画卷,不仅能够最为广阔地反映现实表象,而且必须传达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从而往往具有着一种史诗品格[4]。由于国产大片一直以来非常注重海外市场的反映和接受程度,为了更好地迎合海外市场需求,中国大片执着于阴谋叙事,凸显权力斗争,多表现无序的世界和异化的人格,缺少人文关怀。从《夜宴》、《投名状》到较近的《风声》,无不显现出中国大片叙事的缺陷,中国大片也曾为此而饱受诟病。在中国“前大片时代”的《红高粱》、《霸王别姬》在叙事的真实性、现实性方面有着成功的探索。然而在之后的所谓真正大片时代却鲜有此类经典大片。与此相对一些小成本制作的叙事上趋于现实性的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却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张扬的《落叶归根》等故事片。由此可鉴,中国大片的建构同样需要现实性的回归与深化。

以陈凯歌的《赵氏孤儿》为例,此部影片中导演摆脱了以往符号化的脸谱人物的再现。力争使这个古老的复仇故事在现代人的眼中仍然可信,突出表现为将元杂剧中程婴主动交出亲生儿子的情节改编为在保护自己孩子的前提下迫不得已承担拯救赵氏孤儿责任的故事,这样的一个叙事安排更加具有真实性,同时符合现代人对人性的解读,无疑是影片叙事成功的体现,然而此部影片仍然存在着叙事漏洞,即影片的结局,年仅16岁的程勃与程婴一起去复仇,对于刚刚知道真相且从未被仇恨浸染的程勃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转变,而影片对如此重大的转折情节处理显得过于仓促,同时影片中对于主动牺牲所带来的悲剧崇高感的消解,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个道德故事的叙事框架,可见中国大片在叙事原则与叙事真实性、现代性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构建中国文化价值取向以及视听表达符码

再者,重构中国大片的最重要是一环在于构建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表达符码来与观众沟通。中国大片的价值虚无是其无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富有感性魅力和文化想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大片里,我们几乎看不到自由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辉,更看不到现代主流的理性精神、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关照。尽管上述精神可能更多是的好莱坞大片所推崇的西方核心价值观,但中国大片可以借鉴其中的普世性精神内核,同时着眼于建构中国大片的自身价值体系。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由于目前中国社会仍处于急剧转型期,有着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心理层面的嬗变。中国进入了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娱乐精神、草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原有的价值体系和国民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构中国大片的文化价值体系尤为困难,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中国大片依旧要承担起这样的一个的历史文化使命,在逐步探索中形成中国大片的价值体系,就目前而言中国大片最起码可以做到的一点就是对简单的纯真的人性的认可与回归,以及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彰显。在这一点上,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都做了有益的尝试。

当然在建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同时,这种价值的传达所需要的表达符码同样是需要重视的。在这方面好莱坞是我们借鉴的典范。好莱坞的影片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上都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和统一的模式,同时具有经典的符号化的表达。如荒原、旅馆、紧身牛仔裤、来复枪、马匹等几乎是每一部西部片都会出现的视觉元素,这些视觉符号承载着其要表达的价值取向。对于全世界的观众而言,好莱坞意义表达的符码既清晰可辨又充满力量。在这一方面中国大片似乎只有古装武侠片的表达符号达到了较大范围的认可度,如名山宝刹、武学秘籍、神剑宝刀、打斗场面等。但目前的武侠电影掺杂了很多其他类型的元素,具有了超类型的特征,武侠类大片的发展在中国本土化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同的基础上以及海外市场的较高关注度下,也曾一度成为中国大片最热衷的选择。

四、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最后,中国大片的的整体把握上要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其娱乐性与艺术性完全可以达到完美融合。比如《沉默的羔羊》作为惊险片、推理片和警匪片等的融合样式,具有充分的娱乐性自不待言,但它又借“蛹”向“蛾”的转变对人性深层畸变的象喻使自身具有深刻的艺术性。[5]目前中国大片由于过度的商业化导致世俗功利的特征明显,影片把目光停留在娱乐的表层和生活的真空,缺少深厚的文化内涵,降低了电影自身的品位。目前中国大片对影片的娱乐性、商业性认识存在着误区,影片的娱乐性、商业性并不仅仅等同于血腥暴力以及奇异绚丽的画面营造。而是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给人以适度的感官刺激从而达到宣泄感情和心理愉悦的效果,进而满足人们潜在的心理欲求。但所有这些商业与娱乐元素要与影片的叙事情景、主题表达、影像风格保持统一,为更深层的艺术表达奠定基础,而同时高质量的艺术品位也是获得丰厚经济收益的前提。

20中国就拍出了一部很文艺的商业片——《让子弹飞》。其导演姜文可以说走过了一条比较坎坷的商业化道路。从文艺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先锋电影《鬼子来了》再到无法获大众理解的《太阳照常升起》,直至《让子弹飞》这样一部商业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的影片实现了中国大片的一次突破与建构。《让子弹飞》是用商业片的外衣包裹着艺术片的哲思,其中商业性元素显而易见,西部、枪战,喜剧,情色,土匪与恶霸,二元对立的人物冲突。这些商业化元素中有美国西部片的影子,但更多是中国独特的元素,比如马拉火车,白银满地的绚烂场面,中国传统的“智斗”,浓重的中国传奇主义色彩,诙谐幽默的经典语录等,这些商业化元素的包装使这部影片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同时这部影片充满了隐喻性极强的象征符号,其深层蕴含着对辛亥革命结果和个人命运和国民劣根性的深度思考,抒发的是革命理想主义的英雄情怀。如片中马拉火车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用代表着封建意义的“马”来拉动代表着近代资本主义象征的“火车”,本身就是一种讽刺,马拉火车同时视觉上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幽默的喜感,是绝佳的商业与艺术的结合点。当然《让子弹飞》不能算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大片,其叙事逻辑上仍存在瑕疵,节奏把握上太过用力,暴力泛滥,但其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大片的典范和成功的探索。

综上可鉴,中国大片的成型及发展经历了不过短短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期间中国电影人将大多数注意力集中在商业包装上,这固然是电影产业化的必然趋势,但要使中国大片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更强的文化影响力,我们在未来需要对中国大片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调整与重构。

参考文献

[1]王一川,郭必恒,张洪忠,唐建英.中国大陆电影现状及其软实力提升策略[J].天津社会科学,2010,04

[2]倪震 . 中国电影:叙事经济和意义创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月

[3]江晓原.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反人类、反科学的《阿凡达》[N].南方周末2010,1,27

[4]沈义贞. 论“现实主义大片”兼谈当前国产大片的误区[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2009

7.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 篇七

我觉得, 即将过去的一年,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是中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元年。国家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这个纲要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蓝图做了描绘。这一年, 政府自上而下正在积极地努力着, 想把这个蓝图变成现实。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各个工作小组都在积极地调研, 都在紧锣密鼓地制订方案, 他们的很多行动我们看不见, 但是我们知道政府在努力, 政府在积极地调配各种资源, 包括对学前教育的关注, 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很多教育的重大决策正在酝酿着, 重大的部署正在紧锣密鼓之中, 虽然我们不一定看得见, 但是我知道, 变革, 正在悄然地酝酿着。

除此之外, 我们看到了更重要的方面, 中国民间的教育力量, 也在悄然地进行着变革。杨东平主持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刚刚召开了一个“新课程, 新教育”的全国民间教育改革会议, 一大批中国民间教育改革的人士与机构来到北京, 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努力与探索, 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变革的勇气, 听到了他们改变教育的清晰而坚定的脚步声。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 与政府教育改革自上而下力量的会合, 预示着中国教育变革即将来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b7d930102dx08.html

8.论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 篇八

在当代油画领域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的同时,当代中国油画无论是具象还是表现具象,在西方大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中国当代油画风格越来越倾向于表现性的绘画方式。

关键词:表现性绘画;色彩;夸张

一、“表现主义”的起源以及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兴起:

在现代美术史上,表现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它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并活跃于德国。前卫、扭曲的表现形式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强烈的个人情绪毫无掩饰的表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另类的美感和最直观的感受。这种力量很快影响到中国的画家。中国85美术新潮运动以后,中国绘画形式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文化专制时期,中国年轻的艺术家们积极要求冲破固定模式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艺术自由。

二、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概念及形式

“表现主义”是艺术史的专用词,用以指称20世纪的一个美术运动,它不再把再现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标,因而摆脱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艺术的传统目的,表现主义宣称直接表现情绪和感觉为所有艺术唯一的真正目标:线条、形体和色彩被采用,全因它们有表现的可能性,为了要传达更强烈的情感而牺牲了平衡的构图及传统观念,“扭曲”变成一个强烈的重要手段。[1] 表现主义艺术家将他们的创作基础建立在大量的个人情感表达上,而不是拘泥于千篇一律的风格设计上,即使在20世纪初的德国,流派或展览团体中,如德累斯顿的《侨社》艺术家联盟、慕尼黑的《青骑士》、赫尔策尔的艺术圈或者莱茵地区的画家团体也是这样。[2]但表现主义并不等同于表现性绘画。表现性绘画是指画家以客观对象作为媒介,用夸张、变形或者荒诞的组合形式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思想、精神以及审美理想等,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给观者一种视觉冲击力和最直观的感受。

(一)夸张变形的形式

夸张变形是当代表现性绘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作者通过对客观对象形体特征和动态的夸张变形,来强调和突出对象的总体特征,以此来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情和独特的感受。夸张即作者将客观对象经过夸大、对比、强调、烘托等手段使其特征更加明显与突出,使其变形抽象化。

(二)连贯运动的形式

表现性绘画强调的是一种活泼轻松的画面效果,画面与所描绘的客观对象则必须存在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作者与画面中的形象建立一种内在结构的连贯性,而画面只有具有视觉上的运动时才具有表现性。

三、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特征:

(一)泼辣的造型夸张性

造型的夸大、扭曲成为表现性绘画的一大特色。豪放大气的用笔,让观者能直观的感受到作者创作时内心洋溢的激情与冲动和瞬间的顿悟。表现性绘画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追求扭曲和变形的美。夸张是为了强调所表现的对象最突出的总体特征来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

(二)超强的色彩主观性

表现性绘画对色彩主观性的要求更加强烈,作者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色彩的搭配可以不依据自然的色彩现象,通过色彩的夸张和强烈的对比强度以及肌理来宣泄情感和思想感情。中国当代的表现性绘画越来越对色彩有了更新的要求,中国年轻的画家更将色彩作为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德勒兹曾在书中总结色彩的重要性说道:“我们称为触觉的东西世纪上就是色彩感。这种感觉,或者说这种触觉,与其说是作用于绘画的三个基本因素,框架、形象、轮廓,这三者相互关联并最终集中在色彩中。”[3]

(三)多样的形式性

“所谓多样化是要艺术家根据各自不同的经验和才能从多方面去反映生活,而不是使艺术家脱离生活,单纯地去追求形式以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4]

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而不是统一性的,这是表现性绘画的最明显的特征。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者并不关注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关系,而是只关注大色块堆积的效果,通过色彩来表现作品的内涵。第二,作者从精神方面产生的影响,这更强于色彩的视觉效果,但并不削弱画面所要变现的力度。

(四)强烈的民族特殊性:

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和合作,中国的油画家可以更加方便的去国外进行学习,但是中国当代的表现性绘画的发展模式、策略以及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关系必须与当代中国绘画的发展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殊性。“在董希文看来,“油画中国风”,从绘画的风格角度讲,“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自己的气质,自己对于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油画家不仅要不断探讨和掌握西洋的多种多样的油画技巧,发挥油画的多方面的性质,而且还要把它吸收过来,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血液,使这个外来的形式变成中国民族自己的东西,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风格。”[5]

四、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的代表画家

(一)阎萍

阎萍是一位纯粹的女性表现性画家,她通过亮丽大气的颜色,使她的作品充满魅力,拥有广泛,更人性化的意义。她虚心向西方传统艺术借鉴,学习博纳尔、维亚尔等大师的艺术理论,融入自己的特色,创造出一种新的油画之美。她善于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加深心理效应。阎萍的代表作品影响最深的是《母与子》系列,粗狂的轮廓,绚丽的色彩,有力、厚重、奔放,富有动感的笔触,却显得格外的真实朴素和作者内心的活泼乐观。

(二)夏俊娜

夏俊娜是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女性艺术界中一支最年轻,最具潜力的强劲力量。她是表现主义画家中尤为出色,最具天性与本色的画家。她以人物的脸孔作为整副作品的起点,推导出人物的姿态以至于创作出另一个人物,再描绘出符合分人物特征的特定环境,不依靠拍摄毫无生气的照片,就能创作出充满神秘,充满奇异色彩的作品。她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温暖、犹豫、梦幻、空灵的气氛。她的代表作有《五月新娘》、《大鸟》系列、《秋》。

【注释】

[1]何香凝.美术馆[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A):275

[2](德)福格特编,20世纪德国艺术[M].刘玉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04):P1

[3] [法]夏吕姆,解读艺术[M]刘芳、吴启雯.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02):P222

[4]郎绍君、水中天.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1):P55

上一篇:李店小学消防演练总结下一篇:新学期关于安全的红领巾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