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通用8篇)
1.河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篇一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分析
唐县启明中学——赵娟
一、命题思想及特点
2018年中考试题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初中毕业生在英语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本次试卷是120分。整套试卷题型仍分为I卷(客观题)和II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英语试题整体上难易适中,符合新课标对于初中毕业生毕业达到的五级要求。本次命题在考察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考察,注重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的设置,减少了词汇、语法等单纯知识性的试题,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综合性。总的说来,该套试题体现了以下命题特点和趋势:
1、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本套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核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点,既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灵活的应变能力。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测试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生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考查。试卷难度适中,体现新课标培养目标,符合新课改要求。
2、试卷内容贴近现实,体现生活,时代感强
无论是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还是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一直到最后的写作,各部分的选材都能够让人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感非常强。此外试题的试卷结构严谨合理,试题类型丰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试题活而不乱,又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感、综合性较强,内容科学规范,难易度和区分度适中。让考生普遍感觉到试题来源于生活,试题在体现生活,答题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活。无形当中试卷也在指引着考生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扩充生活知识,了解社会背景。能让考生在阅读中受益匪浅。这样的选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点拨作用。
二、试题具体分析
1、单选题:
与2017年试题相比,2018年单选题中没有对冠词、情态动词、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考查。
新增考点是:名词辨析、并列句中连接词的考查。
名词在2012—2016年中每年都有一题,仅2017年没有考题,而今年又出现了考题。在2012—2017年中,对并列句&复合句中连词的考查,共有11个小题,今年2个小题。因此,无论是名词辨析,还是连接词的辨析题,都仍是近年重点考查的对象。
2、完形填空:
与2017年相比,2018完形填空中出现了对连接词but、介词in的考查。但对连词、介词的考查,在2012—2017年中,也分别考查过4和2次,因此并不陌生。2018年完形填空题中考点,仅是名词、形容词、动词、连词、介词。与2017年相比,没有对动词短语的辨析题,也没有对副词的考查。
3、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比往年多了一篇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的题量由原来的5/5/5式变成了今年的2/4/4/5式。所选体裁大致没有变化,对细节理解、推理判断、词义猜测、主旨大意类型题的考查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4、任务型阅读:
与2018年相比,仅有69题由原来的全文主题句变成了段落主题句,但对于段落主题句的考查,在2013、2016年中均有出现,因此并不陌生。
三、命题趋势
2018年中考试题与2017年相比,听力做了微调,阅读理解由三篇增加到了四篇,作文改为看图写文章,重视考查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图片转换信息的能力。其他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四、核心素养的体现
完形填空以国王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入手,进而介绍文章主题 “盐” 及其重要性,它在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阅读理解A篇以时下最流行的网购顾客反馈书信为话题,阅读理解B篇是一则感人的小故事,以一个小男孩在过新年时拿着爸爸给的两美元去买书,路上却将自己的钱送给了穷苦的一家人这样一个善举的故事。故事虽小,折射出了生活中最感人的一面,乐于助人会让你的新年更快乐。阅读理解C篇是一则DIY甜点课程的广告,内容接近生活,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理解D篇首先介绍了志愿者的重要性,接着列举了如何成为一名志愿者,最后点题并总结志愿者的经历能使我们意识到小的事情却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样一个道理。任务型阅读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创建、发展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指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社会发展。试卷的语言素材都是真实、地道、典型的英语素材,选篇体裁和题材丰富,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又重视思想内涵,选取富有时代感和积极向上的正面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与往年作文题目相比,今年的作文是一个大的创新,形式是看图写文章,从两个要点入手,其一是图片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这需要首先要看懂图片,考查学生的识图与表达能力;其二是当你看见人们像这样扔垃圾,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考查学生对于环保意识重要性和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办法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说,环保这类主题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在图片的基础上写这样一篇文章属于创新之举,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有话可说,也能充分地表达出对这类问题的看法的。
五、改进的教学措施和策略
今年的试题,都反映出阅读量在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拓宽学习资源,扩展文化视野,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大听力和阅读输入量。总之,语言学习是一项综合工程,词汇、语句的学习是基石,课内、外活动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舞台,阅读量、知识量是根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使用英语去做事,去做人,把阅读作为维系一生的习惯,好好培养。
2.河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篇二
本次考试试卷的特点:
1.考查全面, 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于基本知识的语文素养考查, 也要关注对于学生学生能力、品德素质的考查, 第4题即体现了这一要求;而第5题修改请假条作为新题型, 更是注重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考查。
2.文言文更重能力。本次语文试卷文言文共两段, 课内课外各一篇, 题型和往年变化不大, 但分值有所增加, 从命题点来看, 基本上涉及了文言文的断句、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语句翻译这些内容, 更重视学生对于知识之间迁移能力应用, 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仅仅是死记硬背就能的高分的问题, 突出了能力的考察。
3.现代文阅读命题讲究, 注重名著阅读, 旨在弘扬名家作品。阅读文本为《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 第18-22题分别考查了题目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写作方法的分析等知识能力点。今年记叙文阅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试题之外, 它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落实新课标中强调的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 今年试题对阅读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作文拟题另辟蹊径, 杜绝猜题押题现象, 引领学生体察生活, 关注内心感受。本次作文试题为材料话题作文, 要求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作文, 题目中的开放与限制都比较明确。这种题型虽在我省试题中多年没有出现, 但是命题人也没有为难考生, 只要考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 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围绕中心来记写便不难完成。
方向预测
一、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部分
(一) 要重视字音字形基础知识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读和写是其最为基础的部分, 所以在语文学习能力中, 正确的书写和阅读是学生们学好语文的基础、根基。所以, 为了使教师教学对这一部分足够重视, 从2007年中考以来, 中考试卷中对于教师的识字、写字教学的考查非常多, 呈现出来就是字音、字形的考查, 在2013年4分, 而且加入了查字典的语文基本功。所以, 必须要重视字音、字形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 重视语法与修辞教学
语法和修辞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从考试内容来看, 病句、标点、排序、词语运用成为了近几年反复考查的内容, 且分值不小。
(三) 古诗文背默常抓不懈
古诗文名句的考查是中考考查的常规部分, 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 这部分相对来说容易掌握, 所以必须要常住不懈。
(四) 课外阅读名著要重视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必须要从语文初中课标的要求出发, 来规范的开展这方面的教学。而且名著阅读题考查的内容越来越关注细节。因此, 学生应重视平日的点滴积累, 循序渐进, 切忌临时抱佛脚。2014年更是应验了这一点。
二、阅读部分
(一) 古诗词赏析题异彩纷呈, 平时应加大鉴赏力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近年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的变化, 科学备考。从这部分的考察趋势来看, 2012年增加为对34篇古诗词的阅读, 唐诗宋词考了三年, 2013年终于考查到了元曲。2014年对诗词阅读的考查越来越接近现代文的考查题点, 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 增加对思想感情和语言赏析的考查比例, 对表达效果的考查每年都涉及。
(二) 文言文教学关注能力和扩展阅读范围
从最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部分的考查来看, 考查学生对于文言文分析能力日益成为重点, 而且越来越涉及教材之外的文言文节选。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这部分教学更要关注学生文言文分析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同时要通过有效地课外阅读来丰富、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 说明文要主观为主, 关注文体性淡化这一特点。
从近几年说明文的选材来看, 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和渗透社会热点问题, 自然、生态、社科类成为了命题的热点, 所以题型是以主观题为主, 这就意味着需要学生结合问题自己做出探究, 这类题出得很为高妙, 抛开了学生套用老师教给的公式套用答题的框框, 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真正理解的能力。
(四) 议论文阅读开放性为趋势, 关注个人看法和个体思维。
中考语文阅读材料题材多样,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选文内容侧重于具有人文色彩的文章,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为人处世。主观题占主导地位, 开放性试题分值增加。
第三部分:写作——立足生活, 思想先行
本次作文审题容易, 范围广阔, 有利于考生打开思路、自由发挥。这篇作文在审题上不设障碍, 考生可以从旅途所见、人际交往等非常广阔的空间去找寻素材进行写作。改变学生“双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空间不能只仅仅局限在学校内、课堂中, 还应有社会实践、文学采风等等, 符合命题者“有真情实感, 不得套写抄袭”的初衷。
教学启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2014年的中考试题, 我们得到的教学启示可归纳为:
以课堂为平台——优化课堂设计
以生活为载体——展开系列活动
以阅读为翅膀——高效深入文本
3.河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04-03
一、试题分析
1.试题结构。
2008年物理试题与2007年试题相比,题型、题量及试卷结构相对稳定,稳中求变求新。2008年试题继续推进2007年对作图题呈现形式的调整,在填空与简答题、实验探究题中体现作图题的内容;填空及简答题中设置阅读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理科综合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单选题,卷Ⅱ为非选择题。全卷包含物理试题、化学试题、综合试题(综合试题包含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题型有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四个题型。试题主要按题型兼顾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题目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题目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物理、化学及综合试题在理科综合试卷中的分布具体情况见下表:
其中物理试题(含综合试题)中各知识块题号和分值统计如下表:
由表可知,考查的内容主次分明,重点主要是力学和电学两部分,其中力学占39%,电学约占35%。
2.试题特点。
试题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入手,重视对基本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注重了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考查学生对三维目标的落实状况;既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又杜绝出现只需死记硬背就可得分的试题内容,从而体现了考试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试题没有偏题、怪题,整卷试题基础性较强,能够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题体现基础性,注重立足课标、依据教材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难度要求有所降低,但知识面拓宽了,其要求更加强调基础性和广泛性。所以2008年物理试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质的考查。
(2)重视情景,体现能力。
2008年物理试题强调将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景下考查,强调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摒弃死记硬背基本概念、原理、现象和结论,减少单调繁杂的公式推演。如第21题以体育竞赛为背景,第24题以生活中常见的插座为背景,26题以“过山车”为背景,试题命题者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更注重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突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符合当今物理教学的方向,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第40题以改造电热毯为背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善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些试题都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注重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注重让学生充分展示实验与探究的过程,考查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否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是否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考查范围来看,既注重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如35题“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又兼顾演示实验,如19题“电磁的一些典型实验”;从能力要求上看,考查学生观察现象、分析过程、总结规律的能力,如14题根据实验现象简单分析得出结论;26题“眼镜”考查学生设计实验能力以及科学的实验方法;从试题命制上,突出了开放性和探究性实验的考查。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试题33、34、35题分别涉及到科学探究中的评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23题为开放性题,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答题留出了一定的空间。
(4)试题体现三维目标。
试题从题型和内容上都体现三维目标要求。第20、21、24、26等题通过设计一些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情景题来考查“知识与技能”;第33、34等题通过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题来考查“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热点与焦点的关注程度,从而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例如21题的体育竞赛、30题的奥运建筑等。
二、答卷情况分析
通过阅卷及抽样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学习和答卷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例如第22题:图1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灯泡L标有“6V 3W”字样。当S闭合,S1、S2断开,滑片P从b端滑到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了0.1A,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保持滑片P的位置不变,闭合S1、S2,电流表的示数又变化了2A。则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R0的阻值分别为
A.8V 16Ω B.8V 4Ω
C.10V16Ω D.10V8Ω
抽样分析,正确做答的学生仅占26.57%,错选C的学生竟占33.66%。通过调查发现,一大部分学生看到此题感觉很茫然,不知如何入手考虑。这就在于平时学习电学时没有对解决电学问题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不知道先要画出不同状态下的等效电路并标明条件,再运用数学知识作答。而错选C的同学是没有认识到开关改变电路结构后通过变阻器的电流大小就跟着发生了改变,依然代入前一个状态下求出的电流求解造成错误。建议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通过习题练习使得学生掌握分析电学问题的思路,以及认清电路结构变化后物理量大小变与不变的问题,决不能就题论题。
2.学生答题较随意,不规范不准确。
例如第32题:如图2是人们用木棒撬石块的示意图。撬石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B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1向下撬;第二种是以A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2向上撬。(木棒自重不计)
(1)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
(2)若石块压在棒上的D点正好是AB的中点,
你认为第_________种方法更省力一些,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实测难度为0.52,通过率较低。阅卷时发现,学生此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表达不规范。第一问画力臂,有的同学只沿BC描了一段线,并不标明哪段是力臂;第二问叙述理由时只说是“力臂大了”或“力臂小了”,并不说明是哪个力臂相对大了或小了;更谈不上运用控制变量法说出阻力与阻力臂乘积不变这一点了。所以建议老师要注意抓学生落实,特别是作图的规范和语言表达的规范。
3.审题能力较弱,不能抓住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甚至搞混研究对象。
例如第40题:某电热毯只有一个档位,使用不方便。小明想用一电阻丝作发热体与其串联,将它改造成有两个档位的电热毯。已知原电热毯的额定电压为220V,为了测定它的额定功率,小明把它与一个标有“220V 25W”灯泡串联在家庭电路中(如图3所示),电压表的示数为176V。(电源电压恒为220V,不考虑温度对电阻阻值的影响)求:(1)原电热毯的额定功率多大?(2)为了使改造后的电热毯(如图4所示)在低温档位时的总发热功率为原电热毯额定功率的五分之三,小明需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丝?(保留一位小数)(3)改造后的电热毯,在低温档位时工作10min,R0消耗多少电能?
本题实测难度为0.18.阅卷时发现很多同学错误的原因在于第二问中要求“改造后的电热毯在低温档位时的总发热功率为原电热毯额定功率的五分之三”,很多同学当成改造后R0的发热功率为原来的五分之三,造成失分。建议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能一味埋怨学生不仔细审题,而要引领学生一同审题,并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仔细审题。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不能把二者联系起来。
例如第24题:小明家买了一台“220V 1500W”的热水器,由于安装的位置离固定插座太远,便到商店买了标有“220V 6A”字样的插座、标有“220V 10A”字样的插头以及导线,组装了一个多孔的移动插座(如图5所示)。请问:(1)这台热水器与其它家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是_____________。(2)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指出这个移动插座存在问题的两个地方并说明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实测难度为0.49,通过率较低。教师在课堂上讲题时总要说“不能超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或额定电流”,但是这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有时却被我们所忽略了,造成学生知识与应用脱节,插座更是拿来就用,根本不考虑它的铭牌以及匹配不匹配的问题。安全用电部分我们也常说“要有接地保护”,但是用插座来接用电器时有没有接地保护的作用却都没有考虑到。所以我们却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讲题,题目也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的背景,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建议
1.加强物理知识的灵活应用,强调物理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脱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用具也不甚了解,例如24题“移动插座”等。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用心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事物,教师授课时也要尽可能地利用实物或教具来让学生体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物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也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2.加强实验教学,强调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归纳得来的。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应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重视设计的原理、方法、器材选择、步骤制定、数据分析、方案评价等每一个实验的环节,关注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概括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中考总复习的研究,强调提高复习实效。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巩固知识,弥补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重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要有目标,忌讳漫无目的随意加深难度;复习时要有新意,忌讳机械重复;复习时要有深度,忌讳在原有基础上原地打转,应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综合能力。复习时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复习,主动订正、归纳,而不是被动地跟老师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复习主动性,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忌讳复习课上枯燥的、重复性的习题练习,尤其是偏题、怪题,甚至是有科学性错误、模糊不清的问题,这类习题最容易抹杀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陷入茫然的状态。
4.加强反馈,强调落实。
除物理知识不清楚丢分外,还有很多非知识性的失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问题情景不理解;(2)审题错误;(3)表达不规范;(4)无谓的计算失误。避免以上错误的出现,就需要学生去落实,老师要把握好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有些学生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听懂了就学得不错了,其实听懂和自己正确地输出还有不小的差距,通过落实能发现自己真正的水平和问题。老师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弥补学生的漏洞,特别要加强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比如作图要规范,计算题步骤要规范等等。
4.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篇四
1,试卷难度适中,力学约38分,电学35分,光占10分,热约17分,与中考考试说明比例相符。2,单选14,填空24,难度大,是拉分题,主要考压强浮力知识,考查了我在班课上重点讲解的压强变化量问题和整体法隔离法,同学们要重视方法的总结和应用。
3,多选难度不大,无复杂计算,但有陷阱,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准而快。
4,实验题灵活多变,如表格题,证伪题,设计题,图像题,但不同题型都有各自解题技巧,会技巧,题怎么变都能得分。
5,电综考的是多状态比例计算,电路识图不难,再会我独家总结的“电综万能解题思路”,得分不再难。力综考的是常见的打捞问题,在精华在线我曾将力综分类讲解过,与2010中考力综相似,都与图像结合出题,这是热点,西城力综也有图像,这种题要公式,受力分析扎实,思路清晰,加上一定计算能力,方能得分,同学们一定要适当练习!
5.陕西省中考物理试卷分析及启示 篇五
陕西省中考物理试题自2002年起实行物理和化学合卷以来,特别是近七年来物理试卷结构始终保持四大题型(共包含3大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
一、【选择题】陕西中考理化合卷第1-8小题单项选择题约占16分。
五、【填空与作图题】陕西中考理化合卷第24-28小题填空题。第29小题作图题约占19分。
六、【实验与探究题】陕西中考理化合卷第30-32小题实验探究题约占19分。
七、【综合题】陕西中考理化合卷第33-34小题综合题约占16分。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一、物质
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2、物质的属性
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4、新材料及其应用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
5、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6、机械运动和力
7、声和光
8、电和磁
三、能量
9、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0、机械能
11、内能
12、电磁能
13、能量守恒
1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011陕西中考物理试卷启示】
纵观2011年陕西省中考物理试题,题目难度与题型设计相对稳定,命题立足教材,贴近课标,主要考察知识点包括:透镜、力和运动、压强和浮力、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内能、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能量十大重点知识。整卷重、难点设置合理,图文并茂,试题起点适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强调物理知识应用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考查,突出学生基本物理素养、科学探究能力、环保节能意识的培养,符合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对2012年陕西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极好的导向作用。
综合分析2011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共包含四大趋向:
趋向1:注重基础,紧扣课标教材。2011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来源教材、注重基本实验的考查。例如第30题作为课本基本实验,与2008年陕西省中考物理试题仪器仪表使用读数题、图片释义题相同。
趋向2:重视实验,突出过程方法。2011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特别重视物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例如第31题利用串联电路特点并结合欧姆定律进行综合分析,测量白炽灯电阻,考查欧姆定律应用能力,电路故障判断,电表读数、示数变化,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第32题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下落快慢与与哪些因素有关,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通过分析推理实验数据,科学探究相关物理规律,且第(5)问与图像巧妙结合,突出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较好地考查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
趋向3:关注能力,体现开放创新。2011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特别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7题利用斜面考查功及机械效率的应用;第33题利用力学基础知识考查浮力、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应用;第34题利用电饼铛考查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6.2014年河北省中考试卷评析 篇六
语文
注重基础知识考查,试题形式丰富多样
今年我省中考语文试卷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充分彰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试题选材注重名家名篇,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形式丰富多样,难易比例搭配合理。卷面布局美观大方,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也有利于发挥教学的导向作用。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考查语文素养又关注学生人品素质。
第4题(2)是试卷亮点,让学生就“孝”字谈自己的看法,这道开放题的设置既考查语言表达,又能考查学生对“孝”这种中华传统美德的领悟。“百善孝为先”,要学好语文先学会做人。第5题修改“请假条”是今年新题型,试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今年默写没有理解型默写,学生反应难度不大。
二、文言文阅读注重迁移,体现课内知识课外用的原则,鼓励学生灵活运用。
文言文阅读共甲、乙两段,甲文出自《出师表》,乙文为课外。题型变化不大,分值增加到15分。考查了断句、虚词“之”、实词、翻译及概括能力。文言文课外迁移阅读的大趋势,避免了部分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含义和用法,忽略对文本的分析和欣赏的做法。诗歌赏析考查的是《己亥杂诗》,命题兼顾了常识、表现手法及思想内涵理解,难度不大。
三、现代文阅读命题选材考究,注重名著阅读,旨在弘扬大家风范。
阅读文本为《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第18-22题分别考查了题目作用、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写作方法的分析等知识能力点。题型均为简答题,都是平时各校训练到的能力点,学生做起来感觉得心应手。
今年记叙文阅读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试题之外,它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今年试题对阅读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议论文阅读所选文本浅显,设题比较灵活。其中第15题考查俗语“坐冷板凳”的语境意思,第17题考查论据选择和使用,有一定难度,但客观上能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积极应答。
四、作文拟题另辟蹊径,杜绝猜题押宝,引领学生吾手写吾心。
今年作文试题为材料话题作文,要求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作文,题目中的开放与限制都比较明确。这种题型虽在我省试题中多年没有出现,但是命题人也没有为难考生,只要考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围绕中心来记写便不难完成。
今年的试题,从考查的指向性、考查的能力层级、试题类型来看,是一份思路清晰,学科特点鲜明,选拔性与导向性并重的试题,对我省语文教学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4年河北中考作文试题浅析
清代诗人黄遵宪在《杂感》中有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摈弃假大空而侧重考生的“独抒性灵”,正切合语文改革的题中之义。
纵观近五年的中考作文题— 2009年“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的命题作文、2010年“ 来了”的半命题作文、2011年“陪伴”的命题作文、2012年“我与 的亲密接触”的半命题作文以及2013年给了开头“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的自命题续写作文— 我们不难发现,中考作文的考查维度渐渐趋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情感的表达。当作文题目摘下“高冷”的面纱,变得“日常化”无疑会更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而今年河北省中考作文是话题作文—“这样的衣着”,更是一次特点鲜明的作文题设。
一、宽泛的相关性与灵活的自由度
对于话题作文来说,其考查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考生的“发散思维”,即围绕某一材料(或某一触发点)—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已占有的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全面拓展思维空间,而宽泛的相关性与灵活的自由度是话题作文的两大显著特点。“这样的衣着”,衣着,即一个人身上的穿戴,包括服装的式样和穿戴的方式等,而这恰恰是考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之一,这就给了考生非常广阔的选材空间,只要与衣着相关的材料皆可入文。而且从体裁选定上也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围绕“衣着”可叙事、可议论、可说明。
二、隐现的限定性与多样的指向性
闻一多先生曾用“戴着枷锁跳舞”形容自己写作,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次写作。“跳舞”自然指的是文思涌动,行云流水的行文,而“枷锁”则指的是写作过程中的主题限定等需重视的约束条件。“这样的衣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衣着”,前面有一个定语成分—“这样”,这就说明,一方面,当考生在写“衣着”的时候,必须要凸显出是特定的衣着,即一定是某一时间、某一事件或某一场景中的衣着,绝然不是漫无目的的信马由缰;另一方面,一旦当其被限定在某一时间或事件或场景中是,其指向性也就不能被忽略,通过“这样”的“衣着”,考生要表达什么?一段难忘的时光?一件难忘的事情?一个难忘的场景?„„无论是什么,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要叙写的“这样的衣着”到底是什么样的衣着,是一件衣服还是一类衣服?是谁的衣服?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衣着?等等。同时考生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抒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好这次话题作文呢?
一、审题准确。“这样的衣着”,很明显,写作的核心内容必然是“衣着”,而且“这样的”的限定也说明一定是特定情境中的衣着。
二、立意独到。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抒发什么感情或者表达什么感悟等等),力求立意独到,即使选材雷同,也要在立意上写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吊僧诗》中说道:“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显然,立意的好坏比辞藻是否华丽更为重要。
三、拟题别致。正所谓“题好一半文”,一个别致新颖的题目无疑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而且话题作文一般都是自拟题目,对考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赚分”的好机会。一个好题目的拟定,通常是使用了恰切的修饰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等。
四、选材典型。前文所述,衣着是考生最为常见的生活现象,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在选材上出现草率随意的弊病。选材典型,就是要选择很有代表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衣着进行叙写。
五、文体明确。由于此次作文的自由度很灵活,各种体裁都可以运用,那么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考生在行文过程中没能把握好体裁的文体特点,出现了文体不明的问题。
六、卷面整洁。考生作文书写是否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后的作文得分(其实不只是作文题,语文试卷整体对卷面书写都有一定的要求)。潦草、污损、勾画涂改是大忌,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作文对书写的要求也并不是一定要写成标准楷体或其它书法字体,也不是不允许出现一点涂改,只要工整规范整洁即可。
关于“这样的衣着”的拓展延伸。正如材料中所言,一个人的衣着往往代表了这个人的喜好、秉性、素养甚至心灵。常见的写作思路就是对一件或一类衣着进行描写,借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考生完全可以摆脱这一思维窠臼,将“衣着”象征化,深化其现实意义,这样写来,整篇文章就会显得厚重,也容易出彩。
正如宋代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所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只要考生在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相信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的!
数学
注重基础,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力求创新
今年中考数学试题在继续落实“注重基础,渗透思想,突出能力”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呈现形式多样。试题覆盖面广,通过简洁直观的图形语言,准确的陈述表达,合理有序的难度分布,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答题环境,有利于学生稳定发挥其真实的数学水平,重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套试卷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
一、遵循《课程标准》紧扣《学科考试说明》。
今年的试卷题型结构与去年相比,稳中有变,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套试题考查的内容都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之内。所有的试题,从展现方式和解决方法上,也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分布较好的体现了《考试说明》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各领域考查所占比例的要求。许多试题的素材源于《考试说明》,但绝不是照搬和简单的改造,而是对这些素材深入的进行挖掘、引深和创新,以崭新的方式展现,在知识和方法的交汇处进行有机的巧妙整合,从独特的角度切入,问题设置巧妙,试题新颖,并注重了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考查。
亮点
二、回归课本,关注基础内容,再现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
回归基础,重视基本概念、性质、定理、运算及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困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今年的亮点之一,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内容涵盖了如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变换、坐标、证明、概率与统计。
如第12题源于学生学习中熟悉的尺规作图,以巧妙的问题设计把中垂线的性质定理进行了考查,而中垂线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也是今年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内容。第21题的呈现方式新颖,以挑错误的形式给出,设计的问题巧妙地考查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与考试说明在方程与方程组这部分新增加的内容是吻合的。第22题,是本卷的亮点题,将统计知识与三角函数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24题是一个二次函数的纯数学问题,设计问题从多个角度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等核心的数学知识,体现了试卷很好的效度。第25题是将圆的知识与折叠变换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亮点
三、关注数学模型的应用与构建。
7.河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篇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要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3]。
“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近代历史学家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4]的论断,成为其“治史”名言,“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特殊价值。历史学必须做到“论从史出”,“论从史出”是认识历史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方法,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属性。梁启超在《中学历史研究方法》中强调“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5]。
近年来,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不断加大“材料题”的比重,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健康发展,学科教学逐步转向重视材料,强调教学过程分析,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得出结论,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意识,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途径,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对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6年的文综历史试题选择题直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材料呈现的试题多达6道题(历史试题共11道题),它们是11、12、13、14、15、17题;非选择题直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材料呈现的试题是27、28题。除去政史综合试题外,历史学科总分值共计45分,直接运用史料编制的试题占了60%。由此可见,中考试题大量运用史料来命制试题对初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可喜的是,今年的试题充分利用材料,在践行“论从史出”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突出反映在材料题的第13题。
【题例】第13题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 )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C.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D.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题干”所述材料选自台湾学者徐中约教授的《中国近代史》,不属于文献类原始材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史实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所作的述评。他通过分析得出“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的论据,据此最终得出1947年年中的战争形势出现转折点的解释,该题给出的正确答案是“D”。
为了更好地分析该试题,特对张家口市参加中考全部考生答题数据予以分析。
其中,选A率65%左右;选B率7%左右;选C率9%左右;选D率20%左右。
该题是所有历史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具有典型性。对该类试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史料的运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为什么大部分考生选择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呢?其原因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明确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为重要的知识点,几乎所有教材明确写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对该知识点教师重点讲述和学生重点掌握是必要的,考生得出这一结论体现了对于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然而,考生对于“序幕”二字从学科角度的认识又是模糊的,容易将其作用无限夸大,学生对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发生的主要事件缺乏整体认识,再加上“1947”年这一体现“转折”的关键年份,考生得出这一结论不足为怪。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程标准解读的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在“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解读”中明确说明“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有个发展过程。课程内容的第25项选取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典型事件,使学生对解放战争各战场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往往重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教学,而容易弱化“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教学;“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教学中往往容易看成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关于这个结论没有错误。然而,它同样是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环节,关于这一点教学中容易弱化,从而不能整体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学科价值。
选择“B”、“C”两项的考生稀少,由于“B”选项对于”转折点”体现的概念不产生决定性影响;“C”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因此对该两个选项分析的价值不大。
该试题将“D”项“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作为正确答案,主要是基于从材料中获取结论,真正体现出材料题的价值。以往材料题的命制大多数试题是材料对学科核心知识的简单“佐证”,今年该题充分重视材料的价值,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课程内容,试题在充分尊重学科知识的基础性上又有创新。
该题是命题人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中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从课程内容分析,该段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基本情况。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国民党总兵力为43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内战开始阶段,国民党步步紧逼,战略进攻态势鲜明,我党在“主动退却”的前提下,在运动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经过8个月的奋战,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发展到195万人,军事装备大为改善,加上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用于作战的机动兵力优于敌人;反观国民党军队,由内战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由于占领绝大部分城市,部队机动性大为减弱。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在1947年12月所做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现在,战争主要地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人民解放军“由内线(解放区)作战转向外线(国统区)作战”(内线作战属于战略防御,外线作战属于战略进攻)。由于国民党占领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需分兵把守,“实际作战部队减少”必然导致“部队的机动性减弱”,所以材料呈现的史实符合历史真实性。
当然,材料中作者明确指出,导致“……转折点”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导致“……转折点”的还有其他原因,材料的作者对历史认识是全面的,客观的。
从教学方法分析,该题强调对教学内容的过程性探究,若弱化对上述学科内容的有效教学,学生仅仅满足于对课程主干知识的掌握和对课程基本结论的简单记忆,得出正确答案异常困难。考生得分率过低,反映出平时的教学过分强调结论而忽视过程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该试题的推出,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强调过程性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方式起到积极的推动。对于初中历史单纯的讲述式、告知结论式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有效的冲击。
该阶段的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把握关键环节。第一,时空观的架构,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阶段;1947年6月~1949年4月战略进攻阶段。由于该段内容主要反映战场状态,要充分利用地图有效教学。第二,对学科概念的理解,理解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内线”、“外线”、内线作战、外线作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从命题技术分析,该题属于材料类陈述性选择题,试题选取材料的文字量不大,共计174个字符,符合学生“单位时间的阅读量”的要求,较为科学合理。
在重视过程性陈述的基础上,命题者认识到“……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是“……转折点”的“部分原因”,自然也说明导致“……转折点”的还有其他原因,命题者对材料的判断是合理的。那么其他原因是什么呢?从国民政府方面讲,主要是战争的非正义性;战略战术指挥不当;国民党部队各派系相互侵扎,协调性差;国统区财政紧张;反战情绪高涨等等。由于材料和试题的价值指向是“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战场形势,直接用于战场的军队就成为设置问题的关键环节,故试题选取“D”项符合问题要求。
试题的关键词是“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由于命题者意识到考生在学习该阶段史实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充分认识到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以,试题设置的问题单一、指向鲜明,既不是指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更不是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而是依据材料回答。命题者充分认识到所选材料蕴含的史学价值,努力扭转“常规试题”中材料简单依附结论的弊端。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结论的价值凸显。
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结论所考查的是“换位思考”的意识,体现了命题者要求考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的价值取向。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说明“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和人生”。
该试题体现了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判断问题的价值取向,关键词是“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正确认识需要经过的关键环节是,能够说明“他人”(包括教科书)对历史史实的基本认识;能够对“他人”叙述的史实进行价值判断。该题显然是在考查考生“能够说明‘他人’(包括教科书)对历史史实的基本认识”,它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
试题旨在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即对事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判断,历史试题考查原因类的项目有很多,例如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背景等(历史背景应归入原因类,因为它涉及的范围更大)。
若该项设问指向“主要原因”或“背景”,由于二者涵盖的项目较多,试题所呈现的单一材料难以支持;若该项设问指向“根本原因”,虽然指向单一了,从命题技术来讲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但从课程要求来讲,材料所体现的史学价值难以支撑试题所涉及的问题,因为“根本原因”决定事物的根本属性。所以,试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由关键词“由此可见,‘转折点’指的是”决定了试题指向是考查“直接原因”这就使试题的设问具有科学性。
综上所述,2016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第13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命题者依据课程标准,强调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历史材料的运用上较好地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历史价值观,该试题的推出必将对初中的历史教学产生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中华书局,1944.
[2]白寿彝.史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师大出版社,2011.
[4]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8.河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篇八
(一)依据新课标,突出新课改理念
2010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命制依据新课标,突出新课改理念,堅持“双开”原则,命题角度灵活多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性和探究性,重视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结合。如第3题考查了自我保护的知识,关注考生的生活实际,要求考生掌握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引导考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11题第(2)问考查了如何维护民族团结,12题第(3)问考查了如何践行“三平”精神,活动与探索题13题第(3)问考查了如何展示中国当代中学生的风采,注重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了知、情、行考查的有机统一。
(二)试卷稳中有变,难易程度适中
与2009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相比,2010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的题型有所变化:第一,重新增加了多项选择题。第二,取消了概括题和简答题。第三,辨析题的分值由原来的8分增加到10分。第四,观察与思考题由原来的任选一题变为两道题都做,其分值由原来的10分变为20分。总之,2010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稳中有变,由原来的六种题型(选择题、概括题、简答题、辨析题、观察与思考题、活动与探索题)变为今年的四种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观察与思考题、活动与探索题),难易程度适中,有利于考生考试水平的发挥。
(三)紧扣时政热点,凸显重大主题
整套试卷的命制,从头到尾紧扣2009年、2010年国内重大时政热点,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考查的时政热点有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南水北调、《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2010年新疆工作座谈会、玉树地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活动、上海世博会等,突出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与教学理念。
(四)关注省情,体现地方特色
2010年河南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注重选取与河南有关的材料,地域特色浓郁,具有强烈的亲和力,能引导考生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增辉中原的社会责任感。如第6题聚焦双洎河受污染的现状,第7题关注河南省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问题,第10题展示了最美河南女孩”的材料,第12题考查了河南省英雄模范人物、“三平”精神等。
(五)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综观整套试卷,基本上每道试题都紧扣课本,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3题考查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知识,第4题考查党的基本路线,第5题考查诚实守信、消费者权益等知识,第6题考查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第8题考查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等知识,第9题考查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第10题考查增强责任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护环境、善待生命、诚实守信等知识点,第11题考查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尊重”等知识点,第12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知识点,第13题考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科教兴国战略、文明礼仪、团队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等知识点。
(六)贴近考生生活实际,突出思想教育功能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试卷精心选择了和中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材料,精心设计了问题,将基础知识考查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第3题、第10题、第13题,试题开放性强,符合中学生实际,增强了试卷的亲和力。
二、考生在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学习建议
(一)考生在答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抽样调查,笔者发现,考生在答卷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时政热点重视不够,对时政热点与课本的结合点挖掘得不透、不深,不能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2.缺乏对河南省历史、地理、文化、重大时政等方面知识的了解。
3.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
4.审题不认真,归纳能力、总结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如第12题第(2)问要求“列举两位在相关活动中评选出的我省英雄模范人物”,有的考生写成了其他省的英雄模范人物。
5.答题格式不规范、条理不清晰、书写不认真、卷面不整洁。
(二)针对性学习建议
1.加强对时政热点的学习。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应注意收集、积累与整理时政新闻、时政材料,将时政热点同课本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加强时政热点训练。
2.关注河南省历史、地理、文化、重大时政等方面知识。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增强热爱家乡、增辉中原的情感,学习河南省历史、地理、文化、重大时政等方面的知识。
3.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开卷考试的试题材料都在“书”外,但“理”在书中。“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把基础知识掌握好了,无论怎样出题,我们都能应对自如。
4.加强模拟试题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河北中考物理试卷分析】推荐阅读:
河北历年中考物理试卷08-30
中考物理试卷分析对比10-24
河北中考历史08-24
河北中考分数线09-30
河北中考政治总复习11-12
河北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07-11
2011年河北中考数学试题点评09-30
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 期末中考试试卷分析07-04
2024北京西城区中考一模物理试卷分析09-12
长沙市中考物理试卷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