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8篇)
1.保护传统文化 篇一
1) 春节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既有全家的团圆又有朋友的相聚,既感受节日的喜庆,又能体会传统的习俗。
2) 在中国市场上,联想智能手机的销量比苹果大,传统电脑上联想的销售也让其美国对手们甘拜下风。
3) 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4) 从传统观念的角度看,女人的自我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家庭生活的经营和生儿育女方面,其次才是社会价值。不过我是赞成女人要有自己的社会地位,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事业和家庭兼顾,鱼和熊掌兼得。
5)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现,不能持久。
6) 散文于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了其独自的审美价值。
7) 传统文化与国际潮流在这里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8) 德国人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凿出问题;中国人在有问题的地方擦掉问题。凿出问题是为了分辨事物;擦掉问题是为了掩盖矛盾。日本人最不能原谅自己;中国人最不能原谅别人。日本人最愿意当学生;中国人最喜欢当老师。中国人最不擅长的是革新;最不能保存的是传统。盖不起新房子,偏要拆光旧宅子。
9) 民族的繁荣离不开发现与创新。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吧。中国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无疑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卓越的成效。中华民族在生活中发现并创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光彩夺目。在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懂得发现本民族文化中的美,并用创新的思路在保存其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它,使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才能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毋庸置疑,发现与创新在一个民族的昌盛繁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0) 我相信,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仍然完好无损。
2.保护传统文化 篇二
一、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现状
经济的发展是以同质性为路径, 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却是以多元化为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商品化步伐的加快, 以自生自息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无暇顾及或不愿顾及, 甚至短视的利用传统文化来创造经济价值, 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威胁甚至破坏。中国对民族民间文化价值和传承规律缺乏了解, 保护方式欠科学。立法观念和法律保护意识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需要, 导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陷入严峻的局面。民族民间文化遗失严重, 民间艺人后继乏人, 许多传统技能面临年久失传的危险;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 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人员短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不合理、不科学利用开发。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缺少相关的法律, 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的法规, 但却缺少像韩国和日本等国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大法, 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依据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重申报、重开发, 轻保护、轻管理;少数地方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 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 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 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2]。
二、立法保护是根本性基础
就民族民间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而言, 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持久战”。需要一代一代人来做, 仅靠调动积极性和应急措施是不行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与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和行动较快的国家相比, 中国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明显滞后。要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 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 对文化保护各个层面的工作和环节都要有法可依。
通过立法规范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机制, 确保全面有序地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状态。通过立法明确普查的方式和要求、规定普查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普查人员的职责、公民协助普查的义务等等。在普查的基础上, 对认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依法亦以抢救和保护。对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优先抢救保护、依法对保护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给予适当资助。法律还需要明确规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 规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持方法、保持者的权利、荣誉和应尽的义务。对特定的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 法律还应该明确保护区的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使用、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生态造成破坏应承担的责任。通过立法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管理水平, 将中国民族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政府主导各方力量参与实现全民保护
在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较为严峻的今天, 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国务院从2006年起, 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对提高公众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民族文化保护牵涉文化、民族、旅游、宗教、教育等多个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只有坚持政府主导, 协调各类机构, 使传承主体及社会公众共同积极参与保护, 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合力,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才会不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
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高效和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 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发展规划, 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制定保护标准和目标, 系统解决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同时还要保障重点的和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各级政府按照各自的职责, 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拓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发挥各方面作用, 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弘扬。政府部门还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众的监督制度, 使保护工作能够科学地、民族地、有序地进行。
四、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培育全民保护理念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不是某一些人的工作, 而是全民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完成的工作, 全民保护理念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的必要土壤和大环境。而教育是人类进行文化认知、文化记忆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还是传承、最终都要由人来实现, 都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来完成。因此培养一批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承团体的建立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就要依靠学校和各种教育培训形式来实现。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中学教育、社会教育和民间培训机构等在人力、智力以及创造力等优势, 创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教育体系, 普查、挖掘、整理、研究、传播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 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创兴功能。高等院校可以以一个学院为平台, 结合课程体系特点开设相关课程, 如开设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等课程。还可以将文化资本做成文化产业, 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中应增加乡土文化内容, 提高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提升认知和评价能力, 形成应有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文化传播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持有人的作用, 调动民间文化艺人, 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鼓励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通过日常生活和专门学习的方式, 发扬光大民族民间文化, 传承民间民族文化。
五、旅游利用是保护的必要动力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需要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合理的旅游开发利用可以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 民族民间文化是活态的文化, 不能仅局限于摄影录像, 资料整理, 建立名录体系等静态的方式。旅游利用是让民族民间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节庆文化的开发, 建筑文化的展示、饮食文化的弘扬、服饰文化的挖掘等等, 可以让世人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让文化持有同胞更充分地看到自己拥有的文化既是资源也是资本,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己的文化, 自觉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其变迁和保护传承等相关重要内容。同时旅游利用所带给当地的经济价值也是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必要资金来源,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旅游利用使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的民族地区也拥有必要的物质财富, 因而合理的旅游利用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对民族民间文化以什么样的方式保护, 是大家普遍关心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但首先还是属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 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 尽快制定更加完备的抢救和保护的法律、政策, 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民族民间文化。民间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所体现出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 决定了保护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同时是以保持其原生性为前提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 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 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也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因此通过立法, 确保保护的有法可依, 依靠政府部门调动各方参与、借助教育途径的积极配合以及旅游开发的合理利用等齐头并进, 形成多层面的、立体的保护系统。只有这样, 民族民间文化才不会成为孤立的文化, 自生自灭的文化, 通过文化持有者和文化共享者的共同努力, 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西班牙]德利娅.著作权和邻接权[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0:65.
3.保护传统文化 篇三
国家兴则园林盛。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颐和园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文化发展、绿化美化等各工作蓬勃发展。从保护园林,发展到保护文化:从保存遗产,发展到用遗产为当代服务: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发展到过去、现在、未来水乳交融,为当代中国描绘出了一条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清晰之路。
多年来,颐和园在景区管理、遗产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行业内外的普遍认同和肯定,先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公园、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等国家级殊荣十余项、北京市级各类荣誉上百项,颐和园E_19益成为深受国内外游客关注的历史文化景区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2012年,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工作全面提速,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十二五”承前启后之年各项工作也全面铺开,特别是“推动皇家园林建设”、“构建首都世界名园体系”、“北京中轴线申遗”等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预示着北京公园事业跨越式发展时代的来临。
伴着时代的步伐,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单位和首都重要的历史名园,颐和园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通过以“文化建园、科技兴园、依法管园”为导向,深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以”服务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打造世界一流名园”为目标,努力构建世界名园体系,培育名园品牌。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的指导下,颐和园将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促进文物古迹、古都风貌等的有效保护、延续和利用为己任,从全新视角对历史名园品牌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进行分析定位和前景展望,积极探索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以及历史名园品牌培育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并在智能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文明向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示范引领力的一流名园,实现从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地的管理者向东方文明传播者的新跨越。
雍客华贵 庄重颐和
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是中国清代(1644—1911年)修建的,以万寿山、昆明湖及诸多宫苑建筑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园林。它是中国悠久造园艺术的经典范例和现存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中国皇家园林。
颐和园以其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园林建筑风格,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式皇家园林”。
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中国几千年南北各地园林景观艺术融会贯通的集成大作,以卓越的规划和精美的建筑,完美诠释了古代中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以及工艺造诣,显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宫廷对居住、游览、治国、修心等生活环境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万寿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蜿蜓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园内花木欣欣向荣,各色花木圆季不断
古树名木是颐和园的植物特色,古树造景在布局上与园林建筑和山形水系相得益彰,将主体建筑烘托得巍峨壮美。园林树种以北方耐寒又寓意着”长寿永固”的松柏为主,大量引种各地有代表性的树木花卉。昆明湖堤岸桃柳成荫,昆明湖养殖荷花,庭院栽植四时花卉。从初春开始,园中的花木相继盛开,山野、庭院、湖面、桥头繁花似锦,香气袭人。每年的九月至十月,颐和园都举办以“颐和秋韵”为名的桂花展览,在东宫门、仁寿殿、东堤一线等重要景区摆放百年古桂与大型盆栽桂花组成的桂花花带。伴着习习秋风,桂花芬香随风飘逸,香溢满园。
圆万件园藏文物精美绝伦
作为清代皇家最钟爱的生活场所,颐和园内珍藏四万件文物藏品,有釉色鲜润的历代名窑瓷器,有雕镂精工的玉雕牙雕,有色彩斑斓的织锦,有珠宝、翡翠、珊瑚、玛瑙装饰的形形色色的宫廷陈设,还有沉香、紫檀、乌木、红木、花梨、金丝楠木等贵重木料制作的各式家具。
这些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文物不仅与建筑。园林相依存,丰满了整个园林体态,而且以其特定的皇家功能和珍贵的历史价值,也为颐和园所折射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光辉。
东方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是利用自然、人化自然的东方园林巨制的杰出范例,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在当今社会,颐和园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的自然山水群落,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并成为体现古都风貌的重要标志和建设园林城市的响亮例证。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高度评价:1.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2.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3.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nlc202309011537
清漪风月 绝世颐和
颐和园,其前身名为清漪园,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家御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历时15年而成,是紫禁城之外的另一处皇家胜地。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以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的名义,在瓮山圆静寺废址修建大型佛寺——大报恩延寿寺,改瓮山为万寿山,为母亲祝寿祈福:同时仿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训练水军的史事,改西湖名为昆明湖。第二年,乾隆将这座以水景取胜的园林命名为——清漪园。
清漪园的建筑物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宫殿、寺庙、庭院建筑群、园中园、单体点景建筑、长廊、戏楼、城关、农舍、街肆、亭桥等。乾、嘉、道、咸时期的清漪园,主要是作为皇帝政事之余散志澄怀,游览风光的别苑存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是礼佛上香和祭祀龙神。皇帝们也在清漪园内举行过一些政治、军事活动。如乾隆曾在勤政殿接见并宴请过蒙古族厄鲁特部来使,在昆明湖中举行过水操演练:嘉庆曾在玉澜堂、谐趣园中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咸丰曾在园中接见过少数民族土司等。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包括清漪圆明园在内的京西“三山五园”皆遭焚掠,建筑大部分被烧毁。畅春园、圆明园等皆成陈迹,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却使得二十年后清漪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重现灵光。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修清漪园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颐和园基本恢复了清漪园的旧观,仅有少量的改动以及部分因财力不济未能恢复的区域,总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大体分成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中心的生活区:由万寿山、昆明湖、后溪河组成的游览区。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近70000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万寿山南麓体形平实,一条直冲云霄的中轴线上,是金黄色琉璃瓦顶的排云殿建筑群,这组金碧辉煌的建筑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起,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占据着六十米高的万寿山的制高点,踞山面湖,统领全园。沿万寿山南麓而建的长廊,全长728米,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长的游廊。长廊一线两侧零星分布着一个个大小院落,漫步其间,步移景换,浓丽富贵。
万寿山北麓,地势起伏,道路幽邃,松柏参天:水面时开时合,夹岸幽谷浓荫。山北坡有一组仿西藏寺庙建造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层台耸翠,雄伟庄严。后溪河中游,是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买卖街,铺面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水陆和驳岸港汉纵横,钱庄、当铺招幌临风,再现了一幅江南水乡清秀妩媚的风景画卷。
在昆明湖的西部,一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西堤,将湖水分割为昆明湖和团城湖两块水域。远远望去,这条长堤与玉泉山、西山的借景环境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大无边际。堤上六桥,形态互异、婀娜多姿。湖中还有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在湖畔岸边,还建有著名的石舫和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惟妙惟肖的镇水铜牛与湖对岸的“耕织图”建筑群遥相呼应。
晚清民国时期,内乱外患频仍,颐和园也日益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以及人民群众的关怀下,颐和园重新焕发光彩。颐和园管理处以继承和保护历史文化瑰宝为宗旨,逐渐恢复旧观,使颐和园成为首都展示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1961年,颐和园成为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九十年代初进行了昆明湖240年历史上的首次清淤和为期三年的万寿山绿化整治:二十一世纪初颐和园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净化园内游览环境、进行周边环境规划整治、开展景区复建工程:先后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清漪园时期的建筑,新建了文昌院园林博物馆,使4万余件园藏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收回长期被占的清外务部公所,建成功能齐备的游客服务中心。2007年颐和园被评为全国5A级景区,多年来,颐和园在遗产保护、美化景观、文化挖掘、文物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护和管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使这块东方文化的瑰宝不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的颐和园,也是世界的颐和园,每年国内外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均在1000万以上人次,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北京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的地位也会逐渐强化,以颐和园、天坛等为代表的北京历史名园将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越来越高的认知度,成功的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名园。
知名景点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中最富魅力的一处风景,总面积达二百余公顷。粼粼的湖水,蜿蜓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
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还有十七孔桥、知春亭、等众多景观,被乾隆皇帝称誉为“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万寿山: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nlc202309011537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共二百七十三间,全长七百二十八米,枋梁上还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画八千多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精彩的廊中上乘之作。蜿蜓的长廊如同一条五彩的飘带,巧妙地连缀着湖山之间的轩、馆、楼、台、亭、阁、舫、榭,使它们和谐成为一体。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
清晏舫:
清晏舫原称石舫,是颐和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宴舫”。颐和园的清宴舫是中国古典园林舫类中体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仅优雅得体,又与周围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苏州街:
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街全长三百余米,以水当街,以岸作市,沿岸设有茶馆、酒楼、药房、钱庄、帽店、手饰铺、点心铺等六十多个铺面,集中展现了十八世纪中国江南的商业文化氛围。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建筑,如一道长虹横卧在昆明湖上并衔接着南湖岛和廓如亭。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当属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
德和园:
德和园戏台始建于1891年,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
园内的三层戏台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古戏台,其建筑设计精巧、气势宏伟,极富科学和艺术价值: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禧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
仁寿殿:
仁寿殿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颐和园听政区的主体建筑。仁寿殿中陈设着许多珍贵的文物,都是清代帝后使用过的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耕织图:
耕织图位于颐和园西北部,是一处以河湖、稻田、蚕桑等自然景观为主,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因其蕴涵“男耕女织”的思想,而成为颐和园清漪园时期的一处匠心独运,天作人和的绝妙佳景。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清末这里是慈禧太后宴请外国使臣、及其宠臣、嫔妃们看戏饮宴的重要场所。建国后,听鹂馆成为中国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先后接待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听鹂馆饭庄的菜肴以“宫廷风味”为特点,以“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沿用传统工艺,将各类膳食合理搭配,创造出既有古代风格又符合现代营养科学的菜点:种类丰富、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醇鲜可口、享誉中外。
西堤和西堤六桥:
昆明湖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这道长堤和玉泉山、西山融合在一起,使颐和园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拓展。西堤的修筑,增添了昆明湖的景色,使水上景物丰富多姿。在西堤柳条吐绿、桃花绽红的季节,一条彩色缤纷的长堤,浮现在昆明湖的西部,是难得的画境。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由北向南排列的顺序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在练桥和柳桥之间,还有一座玲珑精致的景明楼。
4.保护传统文化的论文 篇四
【摘要】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村落建筑、村落形制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与村落形成息息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自然环境;民族风俗;村落保护;调查
一、传统村落的历程
20世纪初以来,现代化进程的负面造成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问题,在古村落现状堪忧的情况下,一些民间文化的专家学者保持着学术的清醒和文化责任感,发挥知识分子的先觉性,早在“城市化改造”、“新农村建设”时期就鲜明地提出了古村落保护的概念。
20世纪中叶,国际学术界开始对古村落关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先后公布了《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和《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法》等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陆续将34处村和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980年,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先生主持开展了“江南水乡古镇调查研究及保护规划”,揭开了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古村落”文化研究开始,建筑领域、地质领域、规划领域、旅游领域的学者从民居建筑、村落环境、文化空间、旅游开发等多个角度对古村落进行研究,大大推进了各地村落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工作,一批古村落中保护较好的乡土建筑也先后被列为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21世纪,随着“皖南古村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明确规定。
同年,由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山西晋中市榆次后沟村开展了村落民俗考察活动,同时制定了有关古村落认定标准的“普查提纲”,开辟了学术界对古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理论研究。
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从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已分四批公布了108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陆续公布,标志着我国对古村落的保护得到政府、学界的高度重视。
4月27日“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名镇西塘召开,来自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各地致力于中国古村落保护的代表共同探讨古村落保护的价值、意义、途径、方法、手段和目的,以及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并为此发出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
二、案例分析之酉阳县调查
酉阳县后溪镇河湾山寨地处后溪镇东南部,距县城91公里,距离国道319线59公里、渝湘高速公路70公里、渝怀铁路酉阳站57公里。
全村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715户,总人口2749人。
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
全村平均海拔350米,地形以浅丘为主,该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2%,北有三山,南临秀山石堤镇,位于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腹心,村内有最美河湾古寨,十里长潭秀丽风光,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氛围浓厚,令游客陶醉、骚人弄墨、画家丹青、摄影家忘返。
村庄内部环境:该村落建于(1370)年,即明洪武三年。
山寨依山临水而建,阶梯式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寨中古木参天,翠竹青青,山寨建筑为土家吊脚楼,走马转角风貌独特,寨后层层梯田,自然环境优美,被誉为中国最美土家山寨;5月以来该镇对河湾山寨100余幢木结构房屋进行垛脊,对房屋板壁进行清洗、上漆,支持寨民又新建吊脚楼50余幢,全寨吊脚楼达到250幢。
整个山寨的空间分布更趋于合理,层次更加分明,做到山、水、寨的和谐统一。
改善村寨的基础设施:新修旅游公路4.6公里,可直达长潭付家堡,方便快捷。
另有多艘机动客运船可直达河湾山寨,适合欣赏沿途自然风光。
在河湾寨内铺设3200余米长的“三横三纵”石板人行步游道,山寨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路网,可以方便地到达每家每户,可以欣赏寨中每一个景点。
投资200多万元,铺设饮水管道,修建净化蓄水池,寨民全用上干净的山泉水。
通过农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
新建移动设备基站一个,保证通讯畅通。
开设特色旅游商店3个。
现有500余米长河堤,一个休闲广场、两个旅游码头、一个公共厕所。
设置山寨导游图一个,路牌20余个,完善了山寨的一些旅游功能,提升了山寨对外的形象。
搞好村容整洁:
一是按照山寨的统一规划,集中修建了两幢圈舍,两个生化处理池,将山寨的50余个圈舍进行拆除和集中饲养。
修建了3条长500余米的纵向排污管,每家每户修建了生化处理池,用户的污水经过生化处理池,进入排污管,再经过生化处理排出。
二是修建垃圾处理场一个,要求寨民将垃圾统一收集,运往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改变了寨民直接将垃圾倒入酉水河的陋习,美化了环境。
三是聘请了专门人员对河湾水域的漂浮物进行打捞。
四是在酉水河沿岸的50米以下地方栽竹,50米以上的地方栽景观树。
围绕提高农民收入,结合旅游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在该村酉水河沿岸两边山脊可视范围内,坚持“山尖生态保护、山腰果蔬体验、山脚美化绿化”原则,大力发展游客体验果蔬园林建设、打造8000亩生态旅游景观经济林,其中栽植桃、李子、梨树、枇杷、柑橘果蔬基地3800亩,栽植慈竹1200亩,栽植柳树1000亩,栽植葛根亩,并开展相关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目前已有农家乐14家,其中一星级农家乐6家,三星级农家乐1家。
可同时接待游客餐饮1300人次、住宿147人次。
三、结语
总之,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工程。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要统一考虑,相互协调,避免“自然对立”和“除旧更新”。
要特别珍惜形态经典、文化独特的古村落,还要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人与环境和谐,民族文化多样的特点。
要根据每个村落的情况,从村落的文化、自然环境、民族风俗出发,对传统村落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合理性开发和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第一批)的通知[Z].-10-08.
5.保护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 篇五
保护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1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子,净化空气。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喝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积极学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保护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2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文化》。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博的国家,广袤的地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自然景色,也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文风光。有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国就连传统的习俗都是如此丰富多彩。
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冬至”这个节日,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为短暂夜晚最为漫长的日子,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就记载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到了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对于冬至,苏州一直延续古时候的传统,“冬至大过年”这一说法在苏州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冬至这一天,苏州人就会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斟上冬酿酒,煮上馄饨,有说有笑的过一个温暖的冬至,在冬至夜饭的餐桌上一定不会少了卤菜,俗语有云: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贫困之家只能干坐着冻也要冻一夜。人们不甘心冻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买卤菜吃。
这可以说是南方人的冬至夜,那么北方人的冬至就没那么隆重了,北方人并不过冬至夜,而是过冬至,在那一天北方人会吃一碗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
说完了刚过去不久的冬至,再来说一说即将到来的春节吧。对于春节,南方和北方的差别也很大。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意味着“辞旧迎新”,南方人喜欢在门上贴上“福”字和春联,北方人除了春联外,还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窗花。到了除夕,大家围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长辈会给家里的小辈一份压岁钱,听着窗外的鞭炮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雪白的冬天也染上了喜庆的红色。
南北方的除夕较为不同的是对于小年的理解,南方人通常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年夜”,而北方则是将腊月二十三日成为“小年”,在这一天需要“祭灶”,北方人会煮好麻薯,供奉给灶王爷,因为在这一天灶王爷会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的事情,为了让灶王爷不要胡说,能够说些好听的话,人们就用又甜又黏糊的麻薯糊住了灶王爷的嘴。
我们国家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如“上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宵节,“乞巧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夕节等,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同学们不妨凭着兴趣去探寻一下吧。
保护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2)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统文化都去哪了》
最近一首《小苹果》在网络上爆火起来,被奉为神曲,大街小巷都充斥着这个旋律,倍受广场舞大妈们的青睐。可是大家仔细地听就会发现,这首歌不仅歌词简单、旋律也很平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呢?我必须很遗憾地说:“是因为当今多元的文化潮流淹没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曾几何时,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华夏文化如皇冠上的钻石,在世界文化中熠熠生辉。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还是汉魏名家的传经事业;无论是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还是陈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诗人屈原的忧患独叹,还是樵夫慧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从甲骨文、隶书、篆书、楷书到草书;还是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时期的小说。无一不洋溢着真善美的乡土芬芳、平民情怀和人伦大爱,无一不体现出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荡交融、相互辉耀,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可是到了现代,这么灿烂的文化却在我们手中一点一点模糊、埋没,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我们的近邻——韩国,一个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小国,却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好。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从“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是,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当我们很多人都在责怪韩国人的剽窃行为时,是否能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韩国正在大规模的抢占中国文化,而我们还在风风火火地听着韩歌追着韩剧穿着韩服。看到这,或许我们就不会奇怪韩国的申遗成功了。
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捷,而那些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却渐渐地被我们有意无意的淡忘。对西方经验的学习,对传统意识的批判,意气风发的营造了我们的时代感觉与世界精神,它同时也疾风迅雨般地冲刷着中国倍受误解的传统文明,削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认同和历史根源,电视、电影和一般大众媒体的普遍流通更是造就了一个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
不要怪韩国抢占我们的传统文化,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把文化弄丢了。相反,我们应该学习韩国重视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我并不是反对像“小苹果”一样的快餐文化,只是在吸收这些文化时,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写到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让更多的国人重视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会离我们渐行渐远吗?
我们需要稍稍停下脚步,带着那些应该永远被传承的文化,并不断地为之注入新鲜的血液。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有同学会走入这一伟大的文化殿堂,与先圣先贤并肩论道,弦歌不辍,永世长青的开启着、温暖着、建设着未来无数个世代的中国人心灵。
让那些带着浓厚的民族情结的传统文化走向更远的未来,走向世界。
历史在期待着。
保护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的主题是《学习传统文化 提升个人修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该立足于我们的实际,切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即修身养性!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知识化为动力,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的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风气,在此特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1、要懂得尊敬师长、知书达礼。俗话说:百事孝为先,百善孝为先。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更应该得到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所以同学们要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2、从仪态上,穿着要符合自己的年龄,大方得体;与人交谈时要正视对方,保持微笑,语气和蔼;
3、增加个人兴趣爱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多看书,多实践。
4、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做个有责任、有文化、有素养的学生。
同学们,从你我做起,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升个人修养,努力成为新一代出色的青年。
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保护传统文化国旗下讲话5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班的---,我们班是由38名同学组成的小家庭,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以青春为飞向梦想的翅膀,以执著为实现梦想的钥匙,而我们始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在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国在推动世界文化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她拥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这是我们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以传统节日、传统风俗、传统建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再过不久,冬至将如期而至,它是我们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冬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过中华传统节日也是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
其实不只是冬至的饺子,还有那端午里激昂的龙舟、新年里燃起的鞭炮,以及那维吾尔族优美的舞姿、壮族动听的山歌,这些无数种传统文化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今天充满魅力的中华民族。我们是华夏儿女,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崭新的一代,长城让我们更加坚强,黄河在我们身体里流淌,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为我们中华民族而奋斗不息!
我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6.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篇六
Many people believe so. They may put right in front of you all the evidences they can dig out. They may argue that people are rushing to restaurants instead of cooking at home, listening to pop music but not traditional, wearing in a way people couldnt imagine ten years ago. Modern people like the air of freedom, not to be restrained by traditions. They offer this long list, only trying to confirm that this world is full of fashion,competition and tempta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ding and will be lost at last.
Though we are now living in a world in which undeclared aggression, war, hypocrisy, chicanery, anarchy ar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Though this is a skeptical age, and our faith has weakened, our confidence in some asp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and would never be lost.
Wouldnt you agree that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ways credited with modesty, politeness and respectfulness, which have always been treasured for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Even in this modern world, people still admire those with good manners, those who are polite to others or respectful to old people.
Wouldnt you agree that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s beautiful and artistic and our Chinese tea culture is always an appealing treasure t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o there may just be some changes in our lifestyle or our attitudes towards life, but little change occurs to som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people still treasure in heart.
7.保护传统文化 篇七
虽然被列入保护名列,但这与传统武术的流失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日本和韩国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比我们国家开展得早,有很多成功和可借鉴的经验。
1 具有完善细致的法律保护体系
日本是以法律的形式对无形文化遗产实行保护措施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国家。1950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文化财保护法》,于同年8月开始实施,并在20世纪70年代重新修订,现在仍在不断丰富完善中。
在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方面,日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日本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始于1871年。当时,明治维新使日本门户大开,西方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像潮水般涌向日本。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巨大冲撞和影响下,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不断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挑战。激进的改革思潮把日本的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当作垃圾予以抛弃。在“废佛弃释”的浪潮席卷日本以后,连锁式的反应接踵而来,整个日本掀起了废庙合寺、僧人还俗,佛法、佛经、佛像遭到急剧的严重破坏。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维护日本的天皇制,从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出发,日本曾先后颁布三部保护文化遗产法:《古器旧物保存法》(1871年)、《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19年)、《国宝保存法》(1929)。现在看来,这三部法律的颁布,一方面起到了保护日本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使日本传统文化免受灭顶之灾;另一方面,为后来的《文化财保护法》的出台提供了蓝本。
1950年,日本在原有基础上,又通过了综合性的《文化财保护法》。在这部法律里第一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无形文化财”是“文化财”里的一个类别。日本“文化财”可分为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纪念物、传统建筑物群、埋藏文化财等类别,也可以把它概括为不动产、动产和无形文化三大类别。1996年10月,日本对《文化财保护法》进行了第四次大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是制定“文化财登录制度”。日本政府拨专款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录入工作。日本的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一次能剧,这些政府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
20世纪60年代,随着韩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西化思潮的汹涌而来,韩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在一大批民俗文化学者的积极倡导和参与下,韩国《文化财保护法》于1962年1月出台。韩国的《文化财保护法》分为四项文化财:一是有形文化财,它是指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典籍、书籍、古文件、绘画、工艺品等有形的文化遗产;二是无形文化财,它是指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的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技术等无形的文化遗产;三是纪念物,它包括具有重大历史和学术价值的寺址、陵墓、圣地、宫址、窑址、遗物埋藏地等历史遗迹地,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此外,还包括动物(包括栖息地、繁殖地)、植物、矿物、洞窟、地质及特别的自然现象;四是民俗资料,它包括衣、食、住、职业、信仰等民俗活动,以及进行有关活动时的服装、器具、房屋等。无形文化财根据其价值的大小划分不同的等级。
通过对民俗文化财产展开大量的调查,1964年韩国开始启动了“人间国宝”工程。“人间国宝”是指那些在艺术表演领域具有突出的表演才能、精湛的表演技艺并愿意将自己的这些技艺传诸后人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在工艺制作领域则特指那些身怀绝技并愿意通过带徒方式将自己的技艺传诸后人的著名艺人、匠人。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或保持团体授予“人间国宝”荣誉称号并确定其责任和义务。获得认证之后,无形文化财,特别是具有传统文化技能的人——人间文化财,无不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保护和财政支持。无形文化财的演出等各种活动,国家会根据演出规模等具体情况提供资金的援助。对于人间文化财,政府按每人每月100万韩元提供补助。对于能培养出一个大师级人才的人,不仅给他薪水,以支持其提高技艺,而且还要给他研究经费和传承费。最优秀的学生,政府也给他研究经费,要是他的老师死了,就马上由他来传承。经过40年的上下推动,韩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全面保护和振兴。目前,韩国拥有国家级无形文化财100多种,地方级无形文化财200多种,很大一批民族民间艺术被国家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并使它们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传承。
2 设置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日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是随着《文化财保护法》几次大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1950年,在文部省内组建“文化财保护委员会”,文部大臣任命5位日本国内一流的文化专家出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四个文化财保护审议会,专门负责文化财保护的专业指导、技术咨询和调查审议以及相关的时务性工作。这个委员会虽然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但它是日本当时保护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的最高机关。1968年,日本废除了“文化财保护委员会”,改在国家文化厅内设置“文化财保护审议会”。原“文化财保护委员会”承担的国宝的指定与解除工作直接由文部大臣来决定,其他事务性工作改由文化厅长官决定。新成立的审议会负责为文部大臣和文化厅长官提供咨询,会内设有“无形文化课”,专门负责日本传统戏曲的保存与振兴工作。地方政府同样也设置“文化财保护审议会”,与民间团体共同保护当地的文化财。在研究工作方面,日本成立了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和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所内设无形文化财研究室,专司资料调查和分析工作。还有许多民间研究机构分布在日本的大学和图书馆,比较有名的如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松竹大谷图书馆等。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除了做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文献资料的保管工作之外,还做一些启蒙和推广活动,成为日本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保护、研究和教育的基地。
韩国为落实对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1962年3月韩国成立了文化财委员会(隶属于韩国文化财厅,相当于我国的国家文物局),委员会下设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等8个分课,各分课均由各文化财保护团体、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除专职专家外,韩国政府还聘请了180名各界文化财专门委员。一旦发现值得保护的文化项目,委员们便会提出报告,经过论证后将该项目确立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同时,这些专家学者负责定期对文化财进行审议,并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韩国文化财研究所。
3 相扑和跆拳道运动的成功经验
相扑运动是日本土生土长,为日本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在日本被誉为“国技”。早在1761年日本的相扑体系已经成熟,相扑运动在日本得到广泛开展。但是明治维新以后,相扑运动一度进入了低潮。由于当时的政治变革,一时间相扑运动员失去了经济上赖以生存的支柱。在1876年为了使相扑运动得以继承和发展,相扑会所改称为东京大角力协会,进行了相应的机构大改革。在相扑爱好者的支持下,1884年明治天皇举办了天览相扑赛,这次相扑赛使人们意识到了相扑的存在,扭转了相扑运动的困境,相扑终于作为传统的运动形式得以保留下来。1928年广播电台开始现场直播比赛实况,更加引起了广大日本人民对相扑运动的关心和兴致。相扑运动在不断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同时,尽力维护和保持着日本自古以来的风俗传统。具有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韵味。
相扑运动在当代的发展也经历许多磨砺,我们可以从相扑运动的继承发展中学到很多,首先,相扑运动员的职业化。运动员的职业化促进了相扑运动水平的提高。其次,成功的比赛运作加上以日本大众为本的发展路线,使日本传统的相扑运动在面对西方强势的体育文化面前有很强的竞争力,正是那种贴近日本人民传统文化特色的比赛形式,使相扑运动成为了日本人民心中的自豪。再次,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快,利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使相扑运动有了更多的欣赏者,并参与到这项运动之中。
跆拳道虽然是朝鲜半岛本土的民间技击术,而名称也几经改变,曾有“跆跟、跆拳、花郎道、唐手、空手、手搏道、跆手道”等叫法,至1955年韩国才正式定名为“跆拳道”。
现代跆拳道运动在国际上大力推广的时期是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以崔弘熙为首的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为跆拳道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有两大措施:为了大力推广跆拳道,1958年韩国组织跆拳道队在东南亚各国巡回表演,而且有计划地向东南亚地区派遣教练普及跆拳道。20世纪70年代,随着韩国国内统一了跆拳道的体系,并成立了国技院,完善了规则,制定了跆拳道发展战略,即以竞技为中心,形成了跆拳道新的竞技体系,随着跆拳道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这一竞技体系逐步得到了认可。1973年,金云龙创立的世界跆拳道联合会(WTF)发展非常迅速,至今已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万人练习跆拳道。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广泛地借鉴日韩的成功经验。首先,政府扶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武术失去了旧有赖以生存的土壤。虽然很多人依然对传统武术保护发出强烈的呼吁,但是,没有一个官方的体系支持,传统武术步履维艰。应该借鉴日韩的经验,制定完善的法律,对保护的对象做出明确的规定。
其次,发展要顺应时代的需求,迎合大众文化需求。
武术自唐宋开始成为一种市井文化,在农耕文明下一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卫、健身形式。正是这种大众性与普世性,使传统武术历经磨难而发展到今天。由此,武术来源于大众的生活,大众才是武术生长的土壤。
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并对社会和大众产生很大的影响,是因为传统武术具有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效果。这也是武术的普世性所在。习练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个人或几个人身体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运动它还是人与社会的交往、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武术的练习中人们能得到归属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心沟通的信任感和追求技艺的竞争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这些对于全面发展、健全和协调现代人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今后武术更好发展的立足点。
第三,广泛地开展各种竞赛。武术具有极高的观赏功能、娱乐功能,既可自娱又可他娱。高水平而又丰富多彩的武术表演,在丰富人们业余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必然带来经济效益,举办武术节开发以武术活动为主体的大型经贸活动,进行观摩、交流、学习、推广、培训而开辟武术娱乐市场。进行武术旅游,推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大批武术高手从影不仅提高了武打影视的质量和观赏性,宣传了武术,而且催生出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从而扩大了武术市场。
建立完善的竞赛系统,进行高质量的竞赛运作,可吸引大批的观众,从而产生门票、电视转播权、商业广告、企业赞助等巨额收入,可刺激俱乐部的建立和高水平名星式的运动员出现,以及可促使从事武术职业人数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当代社会中,武术运动本身要发展离不开其竞技功能。武术要切磋技术、提高水平就要通过竞赛。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大型的国际武术比赛,这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S].2006.5.20.
[2]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
[3]王秀文,严闫.日本“国技”——大相扑运动的文化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4]孙茂君.对跆拳道运动发展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5]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
[6]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与新路径[J].装饰,2005(1).
[7]林德全,林建华,林群勋.消极保护武术文化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8]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5(1).
8.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篇八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保护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是我国卫拉特蒙古族中的一支,他们从卫拉特向甘肃肃北迁徙的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又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
一、肃北蒙古自治县的概况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该县是一个民族聚居区,蒙古族占比重较大,其他民族分别有藏、满、裕固、土家、鄂温克等;这里的地势既有险峻的高峰,也有低缓的盆地,多样的地形也生成了不同类型的牧场;这里的气候干燥、少雨、多日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的地理环境对肃北蒙古族的独特文化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曹诗图认为:“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素质与性格特征。人的心理,是人脑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地理环境则是重要的外界客观事物,它不能深刻影响到人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生活在平川的人机警,生活在草原的人剽悍,海边的人坦荡,而住在深山的人狭隘” 所以生活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域,使得肃北蒙古族在以往坦荡豪放的性格基础上,又增添了份坚韧顽强。所以这些独特的地域环境因素产生的特点,使得肃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甚至定型都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二、肃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一)地理环境对当地物质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内蒙的蒙古人夏季将牧场选在通风的地方,而冬季则将牧场选在向阳多草的地方。而这种善于牧业的传统就被一直传承到肃北,他们还是习惯以畜牧的生活方式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二)同样,由于长期生活在干旱严寒的地带,所以他们的着装在原来的基础上继承了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特色和功用,除了蒙古族一贯的服饰特点“长袍、右枉、衣领、衣襟、袖口、下摆、边沿都镶有边饰、束腰等。到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在服饰款式、种类、色彩等方面都显得丰富多彩” 之外,还多加动物的皮毛进行加工制造且便于骑乘的服饰。在保留蒙古族原有的服饰传统之外,还在发展中吸收了藏、裕固的服饰特色,比如帽子和裕固族的帽子有相似之处,都为塔式尖头状;而袍子上挂的带子的装饰和样式则吸收了藏族服饰的特色。而在现代化今天,传统服饰更多的出现在婚礼或者重要的场合、活动中。在继承以往的传统服饰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新兴元素,有很多蒙古族时装随之诞生,这也反映了蒙古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推成出新,融各民族之特色的时代精神。
(三)与服饰相对应的,则是饮食文化,以往的蒙古族,“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食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 而他们今天仍以茶、奶(乳酪制品)、肉为主。而奶制品的制作过程也得到了传承,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制作奶皮、乌日莫、奶酪、酥油等。与此同时,他们的“秀木尔”的风俗仍在继续,这是宴席上招待宾客的最高规格的食物,而且首先要把它敬奉给宾客中的年长者。这种礼仪不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而且还是对天地人的一切美好愿望的期盼。类似的习俗在民族的迁徙,现代化的进程中从未被抛弃。这是对于自己民族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四)文学方面。肃北具有独特的祝词、赞词。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其语言简洁、富于形象、比喻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生活气息。蒙古族祝、赞词与蒙族生活紧密相连。还有雪山蒙古人的民间故事,其中就有英雄史诗故事《汗青格力》,这些民间故事对于了解西蒙古的历史、文化都具有重大价值。还有一些蒙古族谚语,谚语是雪山蒙古人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智慧的另一种体现,通过谚语来总结生活的经验,是一种民族语言艺术。以上三种文学并且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就更体现了它的保护的难度。
三、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阻碍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县政府也开始大力的开发文化旅游,但是西部地区的文化生态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开发过度,就有可能造成破坏,导致当地文化的彻底消失。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阻碍有以下几点:
(一)当地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很多年轻人都认为现代化带来的都是优势,却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消亡视而不见;许多随父母离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了融入汉族地区,也在一点一点看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消失。肃北作为甘肃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当地政府对民族文化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传统文化的商业化。依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及国家推出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使得当地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商业色彩,导致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淡化。比如雪山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原有的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已经被经济贸易和文艺演出所代替,许多人来是为了做买卖,已经失去了原来“那达慕”的意义。
(三)口传文化保护艰难。现代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肃北蒙古族的“口传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许多当地的习惯法、神话、礼仪等都是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传承的,比如“祝赞词”、“民歌”等是最基础,最常见的。但现在肃北的年轻人基本已经不会说唱这些歌谣了。
(四)语言文字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选择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当地旅游。为了与外地人做生意,进行交流,加上国家的推广普通话,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肃北县的蒙语普及已经算不错了,但很多年轻人还是只会语言,不会文字的。肃北县同时还有人口逆增长的现象,对于年轻人越来越稀少的状况也不利于当地语言文字的保护。
四、关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国家近几年都在大力推行“以文化立城”,肃北作为甘肃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和边境县,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更要加大保护力度。肃北拥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不仅可以为肃北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为肃北“雪山蒙古族”带来坚实的后盾,作为一种精神,一直支持着当地蒙古族。
(一)加强文化认同观与宣传教育。文化认同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所谓文化认同,是“指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彼此依赖和尊重。” 当地的蒙古族与来旅游的各族人民都要有清晰的文化认同,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并且尊重,才能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另外,加强对当地群众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有很多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口耳相传文化的机会,在学校也学习的是汉族的文化,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接触很少。政府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一些观念,不会再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已经不重要了,从而从心里主动的想要接触自己民族的文化。
(二)认识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许多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因为开发过度或者不当,导致该地区的旅游业开始下滑。但西部地区也拥有很好的自身条件,就是交通闭塞,信息不变,带来的民族文化保留较完整。例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就被誉为“雪山蒙古族”,并且民族文化保留的十分完整。将民族文化变为一种旅游资源是现在旅游业的焦点之一。如果为了因何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过度开发,必然导致独特的民族文化变的商业化,甚至被同化。
(三)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恶劣,但是这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不一样的“雪山蒙古族”。倘若在现代化、旅游业的推进下,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不进行保护,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势必对当地的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2013年,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针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实施“出彩工程”,并编制《甘肃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出彩工程(2013-2020)》,其中涵盖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并且在2015年11月肃北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西等14名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领到“两个共同”示范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助金7万元。 可见肃北县对于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已经意识到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在“传承人”上。
(五)对于一些“非遗”项目名录生存空间日益狭小的项目进行思考。比如肃北蒙古族的马具制作。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里,马与马具不可或缺。但是现在牧区的牧民生活中的交通工具都变成了现代化的各种工具、设备,马,已经慢慢的退出了交通工具、运输工具的队伍。所以肃北的马具制作技艺就失去了市场,怎样让这项技艺不失传又能有经济效益,值得我们思考。毕竟还有许多类似的“非遗”项目。另外,“非遗”传承的艰难。现在生活的浮躁和现实,对于传承人的要求更高。许多人不能忍受多年的学习之苦,不能忍受学成却带不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有的出于现实的问题就放弃了。有的“非遗”已经没有了主动来学习的人,对于这样的状况怎样改善,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五、结语
通过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了解,以及浅显的了解了肃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发现肃北蒙古族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的方面有可取之处,比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很好地落实“非遗”继承人的扶持工作等,也值得其他蒙古族地区学习。同时也发现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措施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对肃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作用。
注释:
曹诗图.文化与地理环境[M].人文地理.1994(2):51.
乐天.蒙古族服饰[M].青海民族研究,1995(2):87.
邢莉著.游牧文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20.
钟敬文.没有文化认同,西部如何大开发.民族团结,2000(4).
来自中国酒泉网站. http://mobile.chinajiuquan.com/Do/?0Z28ZZZ6.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 易华,邢莉.草原文化 [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李玉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志[M].中共酒泉县地委,1989.
[4]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肃北蒙古族治县概况[M]. 甘肃民族出版社,1986.
[5] 曹诗图 . 文化与地理环境 [M]. 人文地理,1994(2).
[6] 陈山,包颖, 满良.蒙古文化语自然保护 [J]. 内蒙古环境保护,1996(6).
[7] 周海春 .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界定[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4).
[8] 苏依拉 . 当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的家庭及其民俗现状的调查研究 [J]. 西北民族研究,1995(2).
【保护传统文化】推荐阅读: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08-02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案例07-17
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06-20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优秀主题作文11-03
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报告10-16
民族传统节日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07-19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09-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09-12
“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词10-19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