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2024-09-10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共7篇)

1.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篇一

俄国文学历史尽管历经了千年,不过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文学相比较,其独立发展的完善的历史也只有近两百年,特别是其兴盛的历史仅有一世纪。不过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发展却突飞猛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就是比较著名的其中之一。

一.俄国古典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一)俄国古典主义的形成

古典主义是一个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其形成在 18 世纪初期,在迅速发展的民族意识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在欧洲国家普及。国家的中央集权制要求对法律进行理想的解释,才能得以确立和巩固,从而让人们尊重国家的权威,以国家权益为主,让卑微的情感听命于高尚的理智。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应运而生。

18 世纪彼得一世时期严格执行各种改革,倡导科学,简化俄文字母,出版报刊,还提倡翻译西欧著作,在俄国文学的发展中有着卓越的功勋。不过在当时,俄国文学正在古代文学迈向新的内容和形式,处于一个尚未稳定的过渡阶段,因此,产生了俄国古典主义的萌芽,逐渐出现了探讨古典主义的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18 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专制制度日益得到巩固,同时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俄国古典主义,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

(二)俄国古典主义的特点

在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下,所倡导的思想是商业资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的创作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因此,俄国古典主义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艺术创作风格,排挤斥逐情感、想象及个性特点,其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现象,包含了现实主义因素。欧洲古典主义传入俄国时,俄国文学并没有对其排斥,而是将欧洲古典主义思想与自身持有的民族意识进行融合,因此,俄国古典主义既有欧洲古典主义的特征,又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学特点。

俄国古典主义继承了大部分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大部分特点,特别是法国文学。比如严格遵守逻辑、体裁规范,提倡理性,突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等等。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开始就饱含战斗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激情及公民精神。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安季奥赫 · 德米特里耶维奇 · 康捷米尔,其并没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给予关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严酷的现实本身,在他的笔下,充满了肆无忌惮的愚昧势力对安分守己的进步人士的扼压。同时他还申饬俄国文学要勇于揭露社会的弊端。

俄国古典主义文源于现实生活,揭示当时的社会状态。俄国古典主义有着很大的进步精神,其同情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抨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其将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了阶层之上。此外,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其之前的民间口头创作有着很大的关联,取材也多为本国历史,与法国古典主义主要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大不相同。

二.俄国古典主义的体裁模式及代表人物

(一)俄国古典主义体裁模式

古典主义兴趣和发展于法国,因此,通常认定法国古典主义是标准模式,俄国古典主义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其严格按照体裁把全部作品进行归类,同时任何一种体裁都具备自身恒定的标准。从古典主义的作品内容上来看,抽象和概括性的思想是最有价值的,而具体的和详尽性的则是没有价值的。古典主义的体裁主要有三个层面,同时也被分为三个等级,包括国家纪事题材的高级体裁、思想与追求冲突题材的中级体裁以及滑稽式的生活事件的低级体裁。高级体裁是针对特定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国家大事来表达高尚情怀的颂诗和史诗 ;中级体裁涉及的范围相对多一些,有悲剧、有情感与义务的斗争和“高雅”抒情诗等多种形式,比如田园诗、牧歌等等。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暴君的横行霸道,义务的表现形式是爱国者的明德惟馨,因此,古典主义的悲剧大部分都涵盖了爱国主义,向往自由甚至是革命倾向 ;低级体裁主要是反映社会公民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寓言等等。

(二)俄国古典主义第一批代表人物

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是康捷米尔、罗蒙诺索夫、特列季亚科夫斯基。他们效仿古希腊罗马文化题材、思想、语言结构等等,与本民族的文学创作融合,对诗学和体裁进行改革。他们构建了文学体裁体系,探讨了公民道德理想和英雄主义的思想观念,繁荣了诗学文化,善于展示人的精神世界。俄国古典主义呈现了两种创作倾向,一种是揭露性,一种是颂扬性。

三.结语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是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其形成于 18 世纪初期,并且占据了俄国文学半个世纪的主导地位,俄国古典主义尽管效劳于王权,但却不同于法国古典主义的虚张声势,更多的反映了民族意识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俄国文学的改革,赋予了俄国文学蓬勃发展的力量,是俄国文学向欧洲文学靠拢的里程碑,也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俄国成为国际上的文学大国。

2.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篇二

在艺术风格上, 表现主义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 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 而舍弃细节描写, 以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情节不连贯, 发展线索不明晰, 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表现主义者从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 而是强烈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上, 而要展示其永恒的品质;要求表现内心感受, 表现自我, 而且这种表现要十分强烈, 要像火山爆发一样。巴尔在《表现主义》一书中论述道:“人从他的灵魂深处发出尖叫, 整个时代变成了一声奇异的、刺耳的呼嚎。艺术也在尖叫, 尖叫着进入深沉的黑暗, 为求救而尖叫, 为灵魂而尖叫。那就是表现主义。”《毛猿》即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力作。奥尼尔在《毛猿》中刻意塑造了扬克这一人物形象, 扬克在社会上到处流荡, 寻找不到自我的归属地位, 最后与大猩猩为伍, 表现出现代人对社会的迷惘失望、人生价值的失落、在社会生活中人生无所归属的心理真实。在奥尼尔的戏剧中, 不断响起的时远时近的咚咚鼓声和人声鼎沸的嘈杂声, 以及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面具和影子等, 都是人物错乱、恐惧的内心思绪和情感体验的艺术表现, 给人们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社会环境因素还不足以对扬克的自我意识造成灾难的话, 那么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则是又一个强大外力, 这个外力对于扬克的自我意识来说是致命的一击。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 美国的工业飞速发展, 机器发明得到广泛的运用, 依靠技术和机器的力量使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方式,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于是有一种人, 他们在失去了所有的信仰之后, 认为机器和技术能战胜一切, 改变一切, 于是对机器技术产生了近乎疯狂的崇拜和迷恋, 产生了盲目的自信, 扬克就是此类人的代表。扬克虽然只是邮轮上一名极为普通的司炉工人, 但他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给炉膛里喂煤的劳动, 就可以推动巨轮的前进, 就可以使世界发生转变。扬克对机器和技术的过分崇拜和迷恋, 以及他的盲目自信, 促使他进一步丧失自我, 从而沦为机器的奴隶, 那么, 是什么造成了人被异化而无家可归呢?奥尼尔曾说:“扬克是每个努力找寻归属的人的象征, 扬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否则他是不会被接受的, 扬克就是你自己也是我自己, 他是所有的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 奥尼尔得到的评价是:“我们知道, 原来的悲剧感是缺乏道德支撑和内心冲突的, 仅仅是古代宏大的悲剧庙宇的砖块和泥浆, 然而, 依靠他的创造, 现代悲剧获得了艺术新生, 单纯的相信命运, 他把剧中人物看作是意识冲突的化身。”

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 表现主义文学强调主观想象, 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变形的夸张与抽象, 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将挖掘内心感受、表现主观激情作为创作的主旨, 他们的作品往往渗透着一种充满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的感受, 突出地表现对战争茫然无措和惊恐不安的心情。埃德施密特指出:“世界存在着, 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人的心和一切事物紧密相连, 人的心和世界一样, 都是在相同的节拍中跳动。为此, 就要求对艺术世界进行确确实实的再塑造。这就要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画像。这种画像和那种靠经验而能把握的自然主义者的图像毫无共同之处, 和印象派那种割裂的狭小范围也毫无共同之处, 这一意象必定是单纯的、真实的, 因而也是美的。”这种不再复制而是创造的崭新的世界画像, 就是不再重现客观意象, 而是显示人类心灵深处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主观感受, 纤细入微地表现人类不安的躁动和复杂的心绪。《琼斯皇》是奥尼尔的表现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作, 无论是在开拓戏剧艺术的表现领域, 还是在艺术手段上都有相当高的价值。剧中奥尼尔塑造了布鲁斯特·琼斯这一形象, 他是非洲刚果黑人的后代, 祖辈曾被奴隶贩子卖到北美大陆, 自己也在美国社会中受尽欺凌, 后来混迹于白人之中, 沾上了上等白人的恶习, 也学会了白人的生活哲理, 琼斯成功地欺骗了愚昧迷信的黑人同胞, 从一个杀人逃犯变成了西印度群岛的黑人国家的皇帝。但是由于他的暴虐搜刮, 黑人终于群起反抗。首先, 奥尼尔运用有形的视觉形象来外化琼斯的精神世界, 逐步表现出琼斯自我分裂的全过程。企图在运用内心客体化这一表现主义手法时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琼斯在森林里东躲西藏时, 意识会陷入惊恐与混乱的状态。扑朔迷离的幻景一幕接一幕地在他眼前显现, 各种奇形怪状的形象和场面接二连三地出现, 这些恐惧象征人类普遍具有的恐惧本能。这种微妙的内心活动的外化, 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化情节, 从而使得戏剧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外部环境的恐怖与琼斯内心深处的恐怖相融合使得他逐渐丧失了理智。在这种内外交加的恐惧的压迫下, 逃往森林的琼斯一再产生幻觉, 往昔的罪孽一幕幕再现在眼前。曾经被他无辜杀死的赌友黑人杰夫在他面前机械地掷着赌博用的骰子, 这代表琼斯个人的罪孽向他所作的无声的示威。由于恐惧和虚幻, 琼斯个人的往事和他那个种族的集体意识不断地涌现在琼斯的面前, 疯狂地纠缠着他, 困扰着他, 虽然他狂乱, 但他又像被施了催眠术那样处在昏睡状态。当陷入黑人民族集体悲歌的幻觉中时, 他情不自禁地加入了黑人的哀歌队伍。奥尼尔把琼斯的整个心理过程具体化到观众的视觉领域, 从而达到潜意识的戏剧化和人物内心直视的目的。这些是逃亡的琼斯重新发现自我、寻找过去、寻找失落的灵魂和探索民族文化心理的精神上的旅程。然而, 琼斯漫长的逃亡过程是失败的, 因为这是他精神崩溃、走向死亡的历程;但同时也是进入灵魂的历程、回归自我的历程。琼斯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回顾了所属民族的历史进而产生悔罪和赎罪的心理, 这一过程具有跨民族的普遍性。

奥尼尔是一位善于开拓人类心灵的杰出戏剧家。他创作的每一部剧本都力图剖析人类的本质, 探究人产生精神迷乱、遭遇失败和悲剧的根源。奥尼尔认为人和自然的斗争是人类的一个问题, 但人在内心和自己的斗争却是人类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 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而且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悲剧和人类的悲剧。通过不断地和命运抗争, 琼斯皇最终的自我毁灭体现了人类认识自我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和悲壮, 展现了一种悲剧美。剧作家透过生活本身的悲剧性, 将戏剧当作展现生命的真谛和阐释人生的平台, 把苦难人生提升到悲剧的高度, 因而获得了震撼的力量。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更是表现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 本文从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段两个方面浅析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文学特征。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文学,艺术风格,表现手段

参考文献

[1]李雄.论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与发展[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

[2]郭继德.现代美国戏剧的缔造者尤金奥尼尔[J].外国文学研究, 2003, (04) .

3.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 篇三

关键词 论自然 文学特征 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掀起一股风潮,催生出众多影响深远的作品,为美国文坛增添了别样风采与新鲜气息。“超验主义既不是一门系统哲学,也非一门能严格定义的哲学,而是通过形形色色、有时是怪异的声音表达的一种思想模式和情绪。”所以,超验主义不能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阐述,也不能通过总结特征实现对其的直接认识。因此,如若想充分、深入的把握超验主义,只能通过研读超验主义文学家的代表作品,从语言文本中感触超验主义的思想和主张,从而形成直观的第一感受,搭建起对超验主义的初次建构。

爱默生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第一本著作《论自然》“虽然篇幅很小,却是一本雄心勃勃的著作。如同埃德加·爱伦·坡的《我发现了》一样,爱默生的书提出了一个关于整个宇宙的理论,包括它的起源、现状和终极。《论自然》作为爱默生的发声之作,颇具研究意义,也正是这部作品将爱默生第一次带入人們的视界,据此,爱默生开始了为超验主义摇旗呐喊的宣讲。

学界对《论自然》的研究,多聚集于自然观的论述与超验主义精神的提炼,而忽略了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过于重视内容,而遗弃了形式所传达出的效果。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部振聋发聩之作的文学特征,体验超验主义所主张的文风、词藻,从而加深对其文学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一、 以“眼睛”为例的意象强调

《创世纪》中写道,“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眼睛”代表人类认识外在世界的的渠道,正是通过“眼睛”,人们“看见”了世界,知道了善恶,对世界有了概念和认识。所以,“眼睛”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代指人类接触世界的“窗口”。

爱默生选择“眼睛”这一意象作为重视新世界、重看新环境的窗口,强调读者的自我性,因为眼睛是每个人身体重要组成部分。透过“眼睛”看向自然、外界,展现出由自我、心灵、内里向外的过程与趋势,突出超越经验直接接触真理的超验主义思想。

二、 以“自然”为主的背景营造

爱默生主张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物,自然界的每一种物体,每一个生灵都会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一种启示,他认为:“自然界就是思想的化身,又转化为思想……每一种存在物都时刻在教育着人们,因为一切存在形式都注入了智慧”。

爱默生之所以将万物指向自然,用自然解释世界,是为了服务于超验主义对于“自然”的重视。超验主义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自然界是有生命的,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

三、 以“我们”为首的人称叙述

作品中多以“我们”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我们的时代是怀旧的”拉开了作品的序幕。作者多次强调“我”、“我们”的主体性,从人本认识世界、观察万物,阐发对外界的认识与感受。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悄无声息地走近读者身边,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受众走进作者提前营造好的理论世界。并且,文本中,多次出现“应当”、“最好是”等词汇,在无形中加强了读者的屈从性,顺应作者所指前行,充分满足作者宣讲理论的目的。

“毫无疑问,我们是不会提出无法回答的问题”,“当我读书写作时,我并不是孤独的,尽管我身边没有旁人”,“我只想加一句概括的话”,“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将美的各个方面分作三个层次来看”等,充分体现作者无拘无束的创作态度与云清风淡的文风特质,不守章法,不加严谨,如茶后闲谈一般,闲适地抒发对自然、环境、万物起源的看法和观点。

诚然,“我们”作为第一叙述者,理应有所局限,不能世事皆知,事事尽知,但作者却将“我们”提升至上帝的高度,遍览万物的无所不知。这恰恰反映出超验主义对个人重要性的强调。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突出人的主导地位和重要性。

《论自然》对“眼睛”意象的突出强调,借用文学之源《圣经》的故事典故,牵引读者回归到《创世纪》、回归到世界的源头,同时也借“心灵的窗户”看到外物,突出一切依凭直觉、感官的超验主义主张;“自然”背景环境的塑造,则体现出万物源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的自然之“道”,凸显自然的孕育之母的形象与重要地位,强调对自然界的重视与关注;“我们”第一人称的叙述,则利于作者进行宣讲式、“洗脑式”的理论发扬,增强读者对作者的认可,通过“我们”全知视角地展示,身体力行地表达对“人的重要性”的坚持。

《论自然》对超验主义的意义不言而喻,对美国文坛的影响更是久远悠长。可是,研究者往往关注了它在思想内容、理论论述上的重要意义和非凡成就,而忽略或者是认为不值得去细细研究、品读的文学趣味。一部好的作品,不仅思想卓越、引人入胜,其表现形式也往往化为内容的托付者,一展风采。

参考文献:

[1]爱默生著.[美]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 上:论文与讲演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9月.

[2][美]M·H·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等编译.文学术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埃默里·埃利奥特主编.朱通伯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4.古典文学的经典句子 篇四

1. 看樱花满天,悲伤在流转,却掩不住斑驳的流年。

2.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3. 前世是你桃花一片,遮住了我想你的眼。

4. 一寸相思,一寸灰,谁拿流年,乱了浮生。

5. 风掠过树梢,碎落一地的花瓣,成为季节里的残痕。

6.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7.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8. 繁花落尽,奈何物是人非;情犹在,缘难续。

9.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0.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11.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2. 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13. 心有所属,却悲伤成海。

14. 我愿陪你枯骨成双,作别这场曲散人凉。

15. 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16. 曾是你扰我清梦一场,曾是你予我半世凄凉。

17. 恍惚中,时光停滞,岁月静好。宛如十年前。

18.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19. 悲伤流转,却掩不住岁月的斑驳。

20.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关于古典文学的优美语句

1. 你是不是一直这样,安静地,凝望那些日沉日落,无家可归的忧伤。

2. 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

3. 是谁在扬手间拂落了惆怅,泪花镶嵌进了痛的记忆。

4. 妙笔难书一纸愁肠,苍白的誓言,终究抵不过岁月的遗忘。

5.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6.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7. 自古痴情者终被情伤,缕缕的情丝最终成了捆缚生命前行的所有枷锁。

8. 在颠沛流离里,写尽自己的情真意切,写尽自己的青春年华,最后劳燕分飞,独自悲叹。

9. 如若为你权倾天下,我愿自此丢盔弃甲。

10.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1. 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2. 人生似梦的年轮,在老去的故事里演绎一场场悲欢离合,衍灭了了多少回忆,微凉了多少时光不在荏苒。

13. 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14. 本欲起身离去,奈何影子落人间。

15.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古典文学中的唯美语录

1. 你若无心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头,把酒千杯平日月,吟诗百首度春秋。

2.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 风干了忧伤,雨散了惆怅。

4. 岁月落尽了繁华,鲜血染透了戎甲,谁能为你君临天下?

5. 躲在万劫不复的街头,微笑参透覆水难收。

6. 清音碎梦终是缘,一别永离成定弦。

7. 红尘有你,红尘有我。在心中辗转了千遍万遍的那一个字,此岸有梦,彼岸无忧。一朵花开,一梦今生。一朵花谢,一念随风。云在天上,你在心上。

8. 焚尽锦书难断情殇,一曲悲歌泣离愁。

9.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0.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11. 看,花落的心碎,听,岁月的无痕。

12. 世人醉,醉生梦死一世情,世人痴,痴心不悔三生爱。

13. 未央,悠思诉不尽,空留红尘曲,若心路无涯,心海无岸,我愿低到尘埃里,一世追随你左右,而你可愿?

14.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5.象征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五

象征主义文学的学派基础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1] 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文学的学派特征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6.《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篇六

毕加索说,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供儿童审美的文学,文学文本只有通过审美化教学,才能顺应文学的审美本性和儿童的审美天性。因此,应以审美的视角教学和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把审美视角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点,儿童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参加感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才能达成儿童精神成长与语言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儿童文学 审美教育 文学特征

宜顺论文网

目 录

总论„„„„„„„„„„„„„„„„„„„„„„„„„„„„„„„„4

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5

(一)仁爱的“人性美”„„„„„„„„„„„„„„„„„„„„„5

(二)荒诞的“趣味美”„„„„„„„„„„„„„„„„„„„„„6

(三)想象的“自由美”„„„„„„„„„„„„„„„„„„„„„6

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7

(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7

(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9(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10 参考文献„„„„„„„„„„„„„„„„„„„„„„„„„„„„„12

宜顺论文网

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

总 论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 80%以上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品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是现代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和成长需要而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种。“儿童文学”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文学”仅指幼儿文学和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则包括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阅读在培育学生的品性、涵养孩子的情趣、丰富孩子的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孩子在求真、向善、尚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守护着儿童的精神成长, 这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同一般文学一样,儿童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创作一儿童文学作品一儿童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所以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体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活动或过程。”

审美教育作为基础,不能取代,就在于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并渗透到其它教育诸环节中,与其它教育相辅相成。以美养善,寓教于美,能促进道德的完善与升华,以美启真,丰富想象,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美怡情,净化心灵,则有助于学生调节心理,疏导情感,增进身心健康,可以说审美教育独特的本质和陶冶作用,是其它教育的形式难以企及的。审美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将愈加显示出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审美作用在文学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承担着教育,认知等其它作用,没有审美作用的文学不成为文学。谈起审美作用,读者就会想到形式上说耳悦目的娱乐作用,仅仅好看,好玩,也不能完全涵盖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儿童文学不是玩具,而是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它能给人正确认识,教育作用的内容的美。所以,单独谈教育功能或审美功能,都有偏颇之嫌。教育功能和审美功

宜顺论文网

能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于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王世德指出,审美作用不仅指形式悦耳悦目的娱乐作用,还包括悦目赏心中使人惬意悦心,能给人正确认识,教育作用的内容的美。

一、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作品范围是相当广阔的。从读者对象上看,儿童文学包括幼儿文学、少儿文学、少年文学;从体裁种类上看,儿童文学又分为诗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等不同类型。每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具有自身的审美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它们都具有如下特征:

(一)仁爱的“人性美”

人性是人文关怀的基础,人情美是人性美的表现,他人的人文关怀使孩子感到人情的温暖,是文学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每一位作家首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其次才是一位文学家,能够将关于“人”的种种诉诸笔端,此外,每一位儿童文学作家都有一颗爱儿童的心,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小人鱼经受生命之炼狱的洗礼,最后王子与另外一个公主结婚,在面临生命毁灭的时刻,她本可以通过杀死王子来恢复自己的海底生活,但她没有这样做,宁可自己化作海上的泡沫,以自我的毁灭来维护他的幸福。她的一切善行和忍让,已让爱情之光上升为一种更为博大而富于同情闪光的精神之花。失去了爱情,但获得了人类更伟大的情感——博爱。整篇故事中,对人性的美的讴歌达到那样的高度,人被描写得那么庄严,那么高贵,读来竟有一种样式天穹般的眩然。小人鱼的可爱,正在于小人鱼身上这种纯金般的品格,仁慈善良、纯真无私、忘我利他,这些都是在体现着人类精神品质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元素,爱的主题以及人性美的展现。儿童文学用爱来浸润儿童的心境,给儿童带来无限的欢乐。儿童文学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沃土和营养源泉。

儿童式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智慧之门开启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质朴的、原始的、直线式的。儿童对文学美的感受过程是充满童心的。儿童总是满怀兴趣地观察一切,率真地流露自己的感情,想象和幻想在其整个精神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儿童的这些特点正是艺术思维的实质所在。儿童根据其思维特点可以分为幼儿期(3一6岁)、童年期(7一12岁)、少年期(一2一16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审

宜顺论文网

美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幼儿期的儿童口头语言能力发展较快,开始使用比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感性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语言最能引起他们学习记忆的兴趣。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审美能力给予不同的审美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避免出现低于或高于儿童实际审美水平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尊重儿童的思维特征,另一方面使儿童乐于接受,并促使儿童前进。

(二)荒诞的“趣味美”

趣味美根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朴品格和儿童文学创作者质朴的人格品质”。从形式上看,儿童文学作品完全采用儿童自己的语言,简洁、朴素,篇幅短小,而且描写的都是儿童身边的趣事;从结构上看,儿童文学作品线索清晰,单线式展开故事。儿童文学作品富于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往往通过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表现出来。在美学形态上表现为怪、丑、滑稽等戏剧类型。“喜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喜的对象总是有一个正常的假象,这个假象把其非正常的本质掩盖起来,在现象上就表现为用非正常来掩盖自己的偏离。“喜剧的美育意义,表现为它在使人活得轻松快乐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人的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挪威作家埃格纳的童话《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就是一篇妙趣横生、以滑稽反常出名的作品。童话中的三个强盗不是人们一般印象中的凶狠残暴的强盗,相反是三个童心味十足,又懒又笨,而心眼并不坏的强盗。他们的口号是:“打倒洗碗!”因此,他们的贼窝又脏又臭。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把熟睡中的苏菲姑姑给偷来做“管家婆”。但苏菲姑姑力图使他们自食其力的严厉管束,又使他们宁肯坐班房也不愿受管束。因此在她酣睡中又把她送回了家。后来强盗们被抓,但班房却是在民警家里。在善良的民警夫妇的教育帮助下,他们终于抛弃了强盗职业,改邪归正,并在一次救火中,为豆蔻镇立了一大功。整篇作品在荒诞的宽厚和仁爱的故事中弥漫着令人捧腹的滑稽笑趣,读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儿童文学总是洋溢着诙谐幽默和欢愉之美。儿童文学是愉悦的,这种愉悦性源自于儿童的本性和对快乐的向往。发现人生的快乐和寻求精神的和谐正是美育的根本追求。

(三)想象的“自由美”

“把注意力放到人身上,把人当作人看,当作我们在他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所发

宜顺论文网

现的人,根据他自己的各种利益来填充他的实践和心灵的人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好动的,儿童的思想是自由的。审美感知是诸审美能力要素的基础和门户,审美感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其他审美能力的发展。儿童可以通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这种想象与联想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这“不仅展示了一种自由、活泼的美学心态,而且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欢变幻,追求新鲜、变化、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格林童话《长袜子皮皮》里面的皮皮就是一个火红头发、力大无比、爱开玩笑、喜欢冒险的小女孩,不仅有穿一只黑袜子、一只棕袜子的奇怪嗜好,而且有一个冗长而又奇怪的全名:皮皮露达·维多利亚·鲁尔加迪娅·克鲁斯蒙达·埃弗拉伊姆·长袜子。皮皮说:“过完圣诞节三天就过复活节, 过完复活节三天就放暑假, 暑假一直放到11月1日, 而11月1日又开始圣诞节假期了。”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想上学,只想游戏,他们渴望自由,期盼没有拘束的生活,皮皮的这番话语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自由的孩子不想被束缚的性情。这些天真、充满孩子气的话语充分体现了儿童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他们天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不允许的。林格伦通过这些幽默、活泼、风趣的语言叙述孩子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是一种自由、狂野的幻想和实践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使得儿童的童心和童真得到自由地释放,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本性。一个似乎无所不能的皮皮,一个有花不完的金币的皮皮,一个爸爸在孤岛上当酋长的皮皮,一个自由自在想干啥就干啥的皮皮。她的生活,大概是所有失去自由的儿童们所共同希望的吧,也是所有生活在压力下缺乏自由的每一个人所共同希望的吧。长袜子皮皮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把儿童和儿童文学从传统、迷信权威和道德主义中解放出来,皮皮变成了自由人类的象征。

二、基于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审美培养

(一)以人性美培养学生“爱”的审美情感

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多是处在祖父母和父母的溺爱之中, 形成了 4+2+1 的新型家庭结构,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多半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和自私、骄纵、任性等人格特质, 同时由于学生得太多的爱, 反而不懂得爱的施予。著名散文作家丰子恺曾有这样一段话:“顽童一脚踏死数

宜顺论文网

百只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之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无独有偶,生活中曾见过这样一位儿童,手持一只乳臭未干的麻雀,高高举起,然后将之一分为二!其残忍之举令人战栗,更令人不敢想象如此顽童长大成人之后会有怎样的行为。生活中儿童的自私、冷酷、缺乏同情心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对这样的儿童进行教育,教师的品德教育、家长的耳提面命、教科书的理性文字都难与作用于人的感情的儿童文学媲美。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育学生拥有爱的情怀与爱的施予, 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关爱他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自然、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都必须从人文关怀、亲情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爱的情怀与爱施予有利于净化学生品性中的不良成分。

儿童文学是人性的文学,是爱的文学,它能帮助儿童认识爱、理解爱、拥有爱。儿童文学永远以爱为描写中心,以爱为表现主题。那些以饱满的热情、浓重的笔墨写出的亘古不变的母爱、凝重悲壮的情爱以及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向儿童展示了人性的美好,爱的美好和力量。例如,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时候, 要唤起学生的同情心理, 教育学生珍惜眼前的生活, 利用学生的同情心, 教育学生主动帮助别人、关心他人, 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节俭, 对父母给予的衣食无忧的生活要学会感恩, 学会孝敬父母等。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讲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儿童文学, 如《小狮子爱尔莎》、《曼谷的小象》、《海豚救人》、《一个村庄的故事》等,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 关爱自然, 鼓励学生大胆地接近自然、探索自然, 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明白只有善待自然, 人类才会过得幸福。通过“移情”来对学生教育的作用。爱是最好的教育,在小学阶段, 教育学生拥有爱的情怀, 学会施予爱,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成长为一个富有道德情感、懂得尊重生命的人。

总之爱是最好的教育,从小培养爱心,构筑人格平台,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是在爱之中诞生,在爱之中成长的,所以自然会有爱心,不过有广有狭,有强有弱罢了。如果失掉爱心,这样的人便丧失了人性。爱最初在家庭中培养,然后扩展到团体和社会,爱民族爱国家,最后扩充到天地万物,这就是儒学所说的仁者的天下一体之爱,彼此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

宜顺论文网

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瑞士查尔斯.赫梅尔博士说:“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人类未来的航船不至于在惊涛骇浪中颠覆,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好自己的小水手,让他们拥有勇敢、坚定、机智的美德,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子,让他们具有爱己爱人之心。只有童年时代有一颗善良的同情心,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的正直一个懂得尊重生命的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至关重要。

(二)以趣味美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

渴望生存的愉悦,追求人生的快乐,是人的天性。在儿童的天性中,追求快乐体验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弗洛伊德说:“我们整个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相对成人来说,幼儿、儿童表里如一,不会掩饰自己,事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行事原则即是追求快乐。儿童的快乐是很容易产生的,对于一些荒唐可笑的人、事、物,成人习惯从科学的角度去追求其真实性,儿童却不管这些,他们能立即沉浸在对该人、事、物的欣赏之中。所以儿童文学作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让儿童文学带给孩子们快乐,减轻孩子们生活的忧愁与烦恼,使他们生活的更充实更美好。故安徒生就把为穷苦孩子凄凉的生活增加一点快乐作为他的创作基点,郑渊洁也以让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们在书中玩个痛快作为他的创作原则。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怀着一颗“童心”,将艺术触角伸向儿童生活的各个层面,把握儿童审美意识的特殊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儿童特有的智力水平、心理结构来理解生活,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生活,用儿童喜闻乐读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生活,对生活作出符合儿童特点审美评价,塑造出适合儿童审美兴趣和接受能力的文学形象。故我们在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愉悦学生的身心, 发挥文学审美愉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要过多地把重点放在一些知识性东西的学习上的问题,如,语言的丰富、道理的教育等等,而忽视了儿童文学审美和娱乐的功能。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让学生在“有趣之处”中去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

我们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发现,奇特、幽默的文学形象,加上夸张的艺术手法,是最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他们常常为这些形象不可思议的一些表现、活动开怀大

宜顺论文网

笑。因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充满天机活泼的情趣,给儿童带来快乐。一首《数数歌》会使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一首《拍手谣》会使儿童体会到友谊的快乐;一则《皇帝的新装》又会令儿童在捧腹大笑之后,体味其中的深意。如何培养学生“快乐”的审美情趣?比如童话《贪嘴的狮子》中的狮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由于狮子的贪嘴,吃东西都是囫囵吞下去,以至闹出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富有喜剧性的事。在这篇童话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幻灯图片及夸张的动作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狮子贪嘴所闹出的各个奇特事情的情节画面,使学生在这不断变化的、充满奇特情节及动物形象中得到愉悦与快乐。大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有一些有趣的、让学生感到愉悦的语言、形象、情节,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又如《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整篇作品在荒诞的宽厚和仁爱的故事中弥漫着令人捧腹的滑稽笑趣,读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此类作品大都在滑稽幽默的艺术情调中包含着机智、愉快、令人开心愉悦的生命内蕴,涵纳着宇宙人生的哲理意识以及善良、乐观、机警、豁达的品质,不仅契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和审美需求,更能引导儿童明辨是非善恶,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体会到幽默本身焕发出的智慧及对丑恶现实的讽刺,促使其心智逐渐成熟。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象征,快乐使孩子们永远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在这里提倡的“快乐的文学”,把快乐给予儿童,把童年还给孩子们。这对终日处于学习重负挤压下的儿童是个“福音”,让快乐的童话作为抚慰他们疲惫心灵的精神食粮,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这些美的情感、美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在美的熏陶中,儿童必定会为自我营造一个纯美的心灵世界。这就是儿童文学这一人文学科的神圣使命,也是儿童文学的审美追求。笔者认为,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中,老师切切要记住,不要提太多问题来压抑他们感受作品的美及欣赏作品美所得到的快乐情感。

(三)以自由美培养学生“想象”的审美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这句话道出了想象力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

宜顺论文网

能。”想象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请不要扼杀儿童的想象力, 要理解儿童的想象, 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审视孩子的想象, 不要斥责孩子的想象, 要学会引导, 发挥孩子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 也就没有现代的文明。在审美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儿童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儿童通过自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常体现着他们内在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倾向。审美教育应对儿童精神生活中的这些宝贵的东西加以开发。因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各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审美想象能力,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受审美对象的触发,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来补充、拓展、丰富、完善审美对象,并且重新组合、改造而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的一种能力。审美想象是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形式。审美想象是成功地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的最美的音乐也只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音乐欣赏是如此,所有审美欣赏也是如此,没有审美能力就不可能使潜在的审美对象在意识中呈现,也不可能有审美表现,所以也谈不上任何审美活动的发生。令人遗憾的是, 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 孩子们的想象力却黯淡无光了。因此,在儿童文学教育中,老师要注意提供审美实践机会,引导儿童用表演、绘画、舞蹈、创编等自身行动,发挥艺术想象力,表现和创造出文学作品的美。如诗歌《捉迷藏》,引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思考:诗中什么语句可以看出是夜晚来临,哪些语句是表现天亮了?散文“魔术师”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魔术师是谁,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学生在思考及想象中,进一步理解这些语句在文中应用的美,从而促进学生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们认为,在开展的这些儿童文学审美表现及创造活动中,老师一定要注意提供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儿童自由创作,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再者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变形金刚》等作品充分张扬游戏精神,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强烈的个性、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吸引儿童如饥似渴地阅读,儿童在感受到艺术世界神奇美妙的同时更能舒展被压抑的情感,最大限度地张扬童心,进而培养起丰富的想象

宜顺论文网

力和创造力。只有在儿童文学里,在由艺术幻想创造的语言的世界里,儿童的这种自由天性与想象力才能感到如鱼得水般的全身心愉悦和满足,能使儿童沉浸于作品中自觉接受艺术美的化育与熏陶。

想象力是人才的翅膀,有作为的人只有借助想象力这双翅膀,才有可能发挥创造的才能,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要使孩子从小增长创造的才干,长大成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创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结 语

审美教育具有多功能。审美教育方式应该是教育的基础方式。审美教育绝不仅仅是唱唱歌,画图画。语文教育应采取审美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孩子能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在获得审美愉悦中受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下意识,终生发挥作用。真善美最后统一到美。在审美教育方式中可以以美来导真,以美来导善。

参考文献

【1】谈凤霞.《20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的审美进程(1903-1927)》[J].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杜伟.《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儿童文学教育现状和对策》[N].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3】肖红.《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培养》[J].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王亚平.《儿童文学作品与审美素质教育》[J].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陈艳秋.《构建人文教育的平台》[N].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6】韩颖.《儿童文学教学与审美素养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08)【7】谭俐婷.《儿童文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状况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王俊杰.《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对策》[J].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宁苗苗.《简析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J].海外英语,2012(07)

【10】于兴华.《论儿童文学的审美属性、美育功能及其统一性》[N].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宜顺论文网

【11】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1)

【12】张文清:《如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 【13】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J].《文教资料》,2006(11)【14】刘华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甘肃教育》,2000(04)【15】张和生:《〈繁星〉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6】唐华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2(06)【17】苏凤军:《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18】王茹燕.《浅谈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经验之谈》,2000(05)【19】孙秀贞.《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素质教育》[J].《教学探索》,2007(12)

7.网络文学的受众特征 篇七

关键词:网络文学 受众主体 受众态度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形式,人们生活在世界上,解决了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问题,还要关注精神生活方面的问题。文学生产活动就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不仅仅是作家的创作,即产品的生产活动,也是产品的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产品的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才能实现为现实的作品,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显现,文学活动才得以完整的实现。

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还只是一种本体形态的产品,通过读者阅读实现文学消费。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也受到这一生产活动过程的规律的影响,也存在这一过程,即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但是网络文学这一文学生产活动有别于以往的文学生产活动的是:它是一种超文本写作活动。超文本是电脑应用的基础技术,电脑数据库、局域网等依赖超文本连接。超文本是可以任意互相连接文本,全方位连接,放射连接,直接指向目标文本的真实连接,只要我们点击连接按钮,目标文本就会出现。印刷时代,文本连接是存在,是一种固定连接,片断连接,矢向连接,连接本身不能直达目标,是一种虚设连接。文本的任意连接不可能实现。这样一来网络文学的消费就有别于印刷文学的消费,受众主体、受众态度等方面就具有了新的特点。

受众主体方面,以往的文学阅读,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形式的文学作品都是印刷品,阅读的数量,种类等受客观限制,总不能把图书馆搬回家,携带着出门,无论你多么急需,如果手边没有借到你需要的图书资料,也是没有用的,没办法阅读者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储备,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阅读通常是一种文字阅读。接受主体大多是一些读书人。网络文学的载体与传统的纸媒体而言,看起来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载体而已,但殊不知,这一种载体的变换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动与静、文学接受的积极与消极、雅与俗、大众与精英、商品与文化等方面不同,其中最大一个不同就是电子媒体的接受主体已不是少数读书人,而是广大的平民大众,年龄不分大小,只要打开电脑,能点击按钮,就能看到声情并茂的或文字,或动画的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形式多彩多样,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不一而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且不论,各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的文学创作,令人眼花缭乱。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开放世界,呈现的是一个广泛参与、平等自由的新天地。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阅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读者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欣赏,或评论。年轻人喜欢那些充满活力和智慧,机智而轻松,诙谐幽默的文学作品;小学生喜欢充满动感,画面活泼,语言浅显,图文并茂的小文章;学者研究人员可搜到数不胜数的专业文章,总的来说,各色人等,都能得到满足。更为重要的是,网上文学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也是读者众多的原因之一。试举一例,如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里边的主要人物,师徒四人的关系层次分明,师傅徒弟,师兄弟之间,长幼尊卑,深深根植人们心中。但是在网络文学《悟空传》中,却处处描写为如下情形:

四个人走到这里,前边一片密林,又没有路了。

“悟空,我饿了,找些吃的来。”唐僧往石头上大模大样一坐,说道。

“我正忙着,你不会自己去找?……又不是没有腿。”孙悟空拄着棒子说。

“你忙?忙什么?”

“你不觉得这晚霞很美吗?”孙悟空说,眼睛还望着天边,“我只有看看这个,才能每天坚持向西走下去啊。”

“你可以一边看一边找啊,只要不撞到大树上就行。”

“我看晚霞的时候不做任何事!”

“孙悟空你不能这样,不能这样欺负秃头,你把他饿死了,我们就找不到西天,找不到西天,我们身上的诅咒永远也解除不了。”猪八戒说。

“呸!什么时候轮到你这个猪头说话了!”

“你说什么?你说谁是猪?!”

“不是猪,是猪头!哼哼哼……”孙悟空咬着牙冷笑。

“你敢再说一遍!”猪八戒举着钉耙就要往上冲。

“吵什么吵什么!老子要困觉了!要打滚远些打!”沙和尚大吼。

三个恶棍怒目而视。[1]

这样的语言形式和人物描写,栩栩如生,颠覆传统,令阅读者耳目一新,惊诧不已,吸引众多读者点击。这得益于网上文学的语言没有限制,可以自由发挥,或胡言乱语,或大话连篇。因为网络文学的语言多姿多彩异化现象,如拉丁化:主要是英语,数字语,字母缩略语;符号脸谱化:形态脸谱语气脸谱生造词汇;多元混用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语言交际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所以作者在写作时,随意而无顾忌。想法稀奇古怪,超越时空,解构现实,让读者身心放松,所以读者广泛,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故受众主体人数众多。

受众态度方面,人们对待网络文学作品的态度很多,游戏的态度恐怕最为普遍,平民大众对电子媒体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轻松的或刺激性的娱乐。网络上弥漫的大众文化、流行趣味、享乐主义、感官刺激,在无情地消解着理想、崇高、英雄主义,消解着一切绝对、终极、本质上的形而上价值。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市场经济飞速地发展起来,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捷,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所以人们希望减压,希望以一种放松的态度缓解生活的压力,网络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通俗性、传奇性正迎合了多数人的欣赏趣味和需求。因此,网络上以游戏、娱乐为宗旨的武侠、言情、“网恋”作品正符合人们的游戏态度。这从人们对作品或对作家的网上点击率可以清晰地看出,如输入“金庸”,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1700000篇,输入“巴金”,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2160000篇,输入“茅盾”,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440000篇,输入“郭沫若”,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2240000篇,输入“老舍”,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2300000篇,输入“曹禺”,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64000篇,输入“鲁迅”,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4600000篇。“金庸”自己就可以和现当代文学史上尊崇的六大文学巨匠中的五人的总点击率相媲美,甚至大大超过五人的总点击率,这反映出人们对严肃文学作品的喜爱程度远远不如通俗读物,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人们的态度发生变化决定的。首先是创作者的态度,传统的文学创作,都是以文学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为出发点,态度崇高,希望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给人一种“熏陶”。现在的网络写手的出发点就很难给他们定位了。如著名的网络写手“宁财神”表述自己的创作观,就具有充分的游戏态度:“我在写作时追求一种语言的快感,比如几百个字一个包袱,或者说在文字之间追求一种韵律感,然后我会考虑文字背后所包涵的底蕴……我大部分读者限制在15~18岁之间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孩子……在语言形式上的一些变化、一些追求使我的文章比较受广大‘文盲’的欢迎。每个人的创作习惯不同……我会追求比较表面的东西。”[2]

创作态度的个性化,没有了以往的动机、原则,作品开始变得很个人,零散,无深度,直白,众声喧哗,粗制滥造。读者受其影响,也以游戏的心态阅读,游戏的时间开始随意点击,网站众多,人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茶余饭后,闲暇时间,把上网阅读作为一种游戏,不再像以往拿着一本名著,想弄清它的主题,结构,人物,从中受到什么教育与启发,准备学习什么精神。就像玩扑克牌一样自由,没有意义,没有目的,追求当前,天马行空,任意飘荡,随心所欲,既不尊重历史,也不瞩目未来,纯粹个人行为,注重感官,轻于思考。电子超文本提供了这一优质服务,不受时空限制,彻底放松。美国有人说:“从很多方面说,电脑其实就是一个价值3000美元的玩具电脑就是个老少皆宜的玩具,可以用来寻找灵感刺激想象力探索世界,它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地方这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玩耍。”[3]

总而言之,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是与它自身的特点紧密相连的。

注释:

[1]今何在:《悟空传》,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2]小无,疣猪:《幸福以及猫头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

上一篇:一年级假期读书书目及必背古诗下一篇:爸爸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