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精选11篇)
1.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篇一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她)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
01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
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
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
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这些父母也许不知道,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只能感叹自己的不幸,遇上这种病……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0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一定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0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是否短期要当父亲或母亲。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在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02
孩子在依恋期里,
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自己一脖子的仇视,为此他们感到恐惧,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没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
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03
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
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
2.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篇二
一、远程学习者常见的负面心理
1.学习动机的功利性导致学习意志薄弱
所谓学习动机, 是指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又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内部动机。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直接表现为获取文凭, 并以此来获得稳定的职位或升职机会。由于这种动机更多地来自于外部, 当外在条件改变时, 其学习行为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当学历成为学习者追求的主要目标时, 许多学习者往往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而只要最后那个能拿到一纸文凭的结果, 加上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习等诸多方面, 长期的心理疲劳使他们在遇到生活事件、学习困难等不利因素时, 产生烦躁、沮丧的心理, 学习的意志相对比较薄弱。
2.师生、生生之间的准分离状态导致学习的孤独感、无助感
远程教育中,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时空分离, 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很多学习者不能适应这种状态, 他们渴望正常的师生交流, 希望与学习伙伴能合作互助。当他们这种正常的心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必然会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因此, 尽管远程教育借助于先进的网络和媒体技术使学习的空间得以延伸, 学习的时间更加自由, 交流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但这些都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3.学习者不合理的课程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失落、怀疑甚至否定心理的产生
加拿大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Garrison研究发现, 学习者不现实的课程期望值和较低的自信心是导致辍学的主要原因。学习者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中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形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鲜明反差, 当出现课程设置与学习者的专业发展或兴趣相去甚远, 课程内容太难而无法通过考试, 课程内容太长而无时间完成等情况时, 学员就难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4.学习者时间管理不善、自我监控不力导致学习焦虑
远程学习者的时间都要靠自己妥善安排, 他们起初往往对可用于学习的时间估计不准确, 高估了可利用的学习时间, 当现实与预测有较大的出入时, 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同时, 他们在学习的同时, 还要受工作、家庭、社交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需要有比普通学习者更强的自我监控力才能兼顾各个方面, 但有部分学习者自我监控力不足, 不能完成规定的学习进度, 事后又常常后悔自责, 从而产生一种焦虑、沮丧的情绪。
二、远程学习者常见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1.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帮助学员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1) 师资来源
各远程教育机构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或心理咨询师, 来满足机构的心理咨询师资的需要, 他们将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1) 途径和方式
①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增强学员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 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 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健康发展规律, 掌握心理健康的自我评定标准, 学习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 从而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②开设心理热线。远程学习以自主、分散学习为主,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固然效果较好, 但不可能使之经常化、系列化, 一学年中开设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因此, 要想为学生提供全程的心理支持服务, 还要依靠别的形式, 而心理热线正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并能满足学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服务。
(3) 建设网络心理支持系统
电大远程教育可以发挥系统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网络心理咨询站,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心理沙龙, 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孤独感。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对学习者的人文关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 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 更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为此, 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要渗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由于远程教学中师生在时空上处于准分离状态, 学生的心理需求则更应该受到关注。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去感染学生;教师还应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无论是在面授教学还是网络答疑中, 都要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充分运用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 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感知、记忆和理解水平,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推行远程教育学生管理导师制, 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1.导师选聘
导师的确定, 最主要的是要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师愿意真心地投入和付出。所以, 在所有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中, 一定要选择那些师德高尚、愿意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倾注关爱的老师。另外, 要求这些老师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知识, 善于与学员沟通交流, 能理解学生、倾听学生真实想法, 熟悉现代通信和媒体技术, 适应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特点。
2.导师职责
一名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由远程教育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不宜过多。导师的职责包括: (1) 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主动与学生交心交友,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后, 帮助学生找到实现需求的途径; (3)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尤其要抓住四个关键时刻与学生进行联系:课程开始前、第一次交作业前、课程学习中、课程考试前, 把握好这几个时间段与学生进行联系, 对维持学生率来讲, 收效很大; (4) 给学生更多的非教学支持服务, 包括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支持、解决问题式的支持、采用多种媒体提供非教学支持。
总之, 远程学习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他们的负面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远程学习质量, 是导致远程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 只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服务, 才能提高远程教育服务的有效性。
摘要: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由于师生的时空分离、学习动机的功利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工学矛盾、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等原因而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心理, 已经成为阻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问题。因此, 研究远程学习者的心理特点, 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 对每一个远程教育机构提高远程教育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篇三
摘 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合作学习与传统式教学的差异点及共同点,分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包括学生自身及外在原因。在论述心理疏导的途径时,阐述了心理疏导的原则,提出了即时疏导、发展疏导、挫折教育等方法,强调了学生进行自我疏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心理疏导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说就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严格纪律轻自由发展,重知识灌输轻学习能力培养。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确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丰富的人,但培养出来的人缺乏鲜明的主体性,并缺乏自主创新与合作精神,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如何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运用合作学习的手段巧妙安排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成相应的任务,又能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就是我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由此可见,合作学习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過别的学生获取知识。
二、合作学习与传统方式的比较
当代学生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许多学生由于受生活、学习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出现了孤僻、自闭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虽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问题依然存在。所谓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由此可见,过分在意学习的结果,难免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
合作学习是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其共同特征。当然,还存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同时,对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来说,有五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五是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合作学习在于言行与心理层面探讨研究
学习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奋勇的拼搏精神,是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的。我国古代的一些教育家是非常强调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朱熹说:“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以次第著立。”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种种学习上的外部困难,导致内部困难,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躲避困难,在困难面前缺乏信心。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甚至被认为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与其有众多的理论支持是分不开的。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合作学习正是从这些理论中汲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相互补充,才为自己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合作学习最终是促进全体学生的需要及发展。透过合作式学习,学生与老师、同学有较好的互动可增长学员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良好精神。
四、个案研究
在中学时期,某一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师长经常找他谈话,要求他努力学习,父母也时该提醒他要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背书,争取考上重点高中。他感觉同学们都在嘲笑他笨,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调适不当,造成自我封闭、不愿学习,甚至逃学。最后连高中也没考上,父母为此伤透了心。
正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多数采用填鸭式教学,理解力不足或学习曲线较长的学生常会受到他人的异样眼光及对待,造成学生过大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障碍,若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教学方式会更有弹性。一方面可增加团队精神,同时也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课程投入性及增长学习力,有效改善学生学习不佳问题。
五、总结分析
新课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琪.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学科教育.2009(36).
[2]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4.学生在学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四
●孩子一直苦学习但效果就是不明显(苦学无效)
无效是学习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但学习效果却不佳,似乎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效果并不成正比。这种现象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慢慢的会使本来勤奋刻苦的学生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从“不会学”变得“不爱学”或“厌学”。
事实上,真正影响学习效率的并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很大一部分是缺少针对长、中、短期学习的周末计划,缺乏对学习时间的精细管理,甚至正是因为不善于休息,不会劳逸结合而导致了效率低下。
问题表现
对知识生搬硬套,不能变通运用。
习惯机械记忆,不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在课外花的功夫不少,但考试分数始终不上不下。
原因分析
无计划:学习盲目、漫无目的,没有详细的规划,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学到哪就是哪,兴趣来了就学,没了就不学,想学什么就什么,完全没计划。
无方法:不会安排时间,不会利用黄金时间,不会合理的分配时间,不懂得劳逸结合,造成学习上过多的无效劳动。
无规律:学习仅凭一时的热情和兴趣,导致时间上的无谓浪费。
解决方案
制订计划,使学习目标清晰可见,学习时间有章可循。
掌握方法,把握学习的黄金时间,合理、高效利用时间,利用有效的时间有效的学习。
形成规律,固定学习时间,劳逸结合,高分回报。
●孩子一直贪玩不喜欢学习怎么办?(贪玩厌学)
对学习总是维持三分钟热度,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比如,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容易的学习内容,就学的很有尽头;遇到不感兴趣的、有难度的内容,立刻就失去了耐心。因此有不少家长这样抱怨:我孩子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性,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问题表现
喜欢做小动作,如抖腿,转笔等
缺乏耐力与毅力,不能静下心写作业
学习有惰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原因分析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任性、贪玩,意志未能从小炼
在学习上怕吃苦,总希望能投机取巧走捷
缺乏自控力,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
解决方案
树立学习榜样,塑造学习典范
兴趣教学,培养对学习长久的热情
创设疑难情境,在磨砺中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孩子偏科该怎么帮助他?(过分偏科)
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偏科”。其实偏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可怕,同学们对各门课程的兴趣不同,投入的精力不同,各科的成绩难免存在差别。一旦这个差别比较大,被人意识到了,便成了偏科。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
问题表现
一科突出,其他平平
文科或理科突出,另一方面较弱
一科较弱,其他都较强
原因分析
受教师影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家长的爱好以及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解决方案
正确认识障碍,排解不愉悦的心理体验
激发“弱科”兴趣,锻炼学习意志。
发挥“强科”之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
● 怎样解决孩子盲目的学习(学习盲目)
这类孩子往往是没有别人的安排就不知所措的“乖孩子”。从小在家长的权威中长大。家长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有违反的可能。渐渐不知道该如何计划自己的学习,感觉学习只是完成学校的作业,此类学生一般成绩还可以,但是很难进步。
问题表现
课堂上不知道要干什么,只是随了别人在学习
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自主意识
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计划,很少能完成学习任务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自主意识缺失
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解决方案
激发学习兴趣
重塑学习动力
培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孩子很聪明但学习就是粗心大意,怎么办?(效率低下)
有的家长常说:我孩子挺聪明的,哪样都行,就是有点粗心。粗心马虎不是学习应有的态度,有不少学生就是粗心马虎造成的1分之差而错失了理想学校。粗心马虎,归根结底是习惯养成的问题。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时心里一紧张,粗心、马虎的问题又升级了,考试分数当然大受影响。即使是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数,影响到学习成绩。
问题表现
写做、做题、阅读时马马乎乎,敷衍了事
平时写作业不认真,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考试时焦虑急躁,经常漏题、做错题
做事没有计划性,经常一边学习,一边想着其他的事
原因分析
缺乏兴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耐性,自我控制能力差
思想涣散,思维跳跃幅度大
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
解决方案
激发学习兴趣,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
定制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
专项注意力训练,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课业责任感
● 基础不好的该怎么提升(基础薄弱)
学习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每天的学习都需要按一个合理的顺利,每个科目的学习更具有前后连贯性。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必定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从而导致学习节奏的混乱,最后导致知识消化不良。
对于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没掌握好,老师再讲新的知识,自然就会听不懂了。结果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新的内容又纷至沓来,从而陷入“一步慢导致步步慢”的恶性循环。
问题表现
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背诵、记忆时出错率多
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看似听懂了,过几天后一问三不知
经常需要翻书查看例题和知识点,做题和考试磕磕绊绊
原因分析
没有预习的习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听课
不会巩固复习,对学过的知识消化不良,造成基础越来越不牢固
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导致学习基础越来越差
不会运用学习工具,学习方式生硬、呆板,导致掌握的知识零散
解决方案
学会预习,专心听讲,变被动为主动
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认真作业,强化训练,温故而知新
活学活用,提高效率,步步为赢
●教您控制孩子学习上的情绪波动(查漏补缺)
情绪波动是学生当中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自己的情绪比较难以做到收放自如的平衡和控制。所以,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或者某一阶段心情低潮,学习成绩也就因此起伏不定。
这类学生大多数平时学习不错,做练习也答的不错,但往往一到考试就出状况,考试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出入很大。事实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学习心理和应试技巧上。
问题表现
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不喜欢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学习
考了高分后,骄傲自满;考了低分后,焦虑不安、自卑、迷茫
自怨自艾,沉浸在学习失败中不能自拔
原因分析
思想压力过大,导致在考场上过于紧张,发挥失常
缺少应变能力,遇到生疏的难题时束手无策
学习心态不佳,太过于看重考试分数
学习中遇到困难不善寻求帮助,总是自己钻牛角尖
解决方案
释放压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稳定情绪,正常发挥知识水平
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学习困境
把握节奏,从此告别学习疲劳
●怎么防治孩子上课走神(应试突击)
听课是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给每个学生的每天规划了6-8个小时的上课时间,当别的同学上课在专心听讲,自己却上课走神,毫无疑问自己的学业就要落后了。
上课走神,就会造成知识疏漏。很多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就是因为思想涣散,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所以导致基础薄弱、知识生疏等等一系列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
课上精力无法集中,开小差
写作业的过程中常出现“神游”现象
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参与同学讨论
原因分析
之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消化好,跟不上课堂进度
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所以思想涣散,易受外界打扰
老师教学方式呆板、枯燥,导致学生兴趣注意点转移,无心听课
解决方案
生动讲,巧抓学生兴趣点,吸引学习好奇心
专心听,老师一对一解疑难,集中学习注意力
敢于问,师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重点记,课堂勤记笔记,上课不再开小差
● 学习思维呆板要怎么解决?(同步超前)
有的平时挺勤奋好学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是很显著,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比如:笔记记的很好,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规定学什么就做什么,规定怎么做就怎么做,等等。学习是有规律、有窍门可循的,缺乏思路,不善于思考,即使再埋头苦学,也是效果甚微,或者徒劳无功。
问题表现
背书时倾向于死记硬背
做题思维单一,刻意钻研题目,死抠细节
不知道怎么运用知识点,往往感觉学会了,但一考试就蒙了
原因分析
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不会主动思考,对学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迷信书本,参考书、练习册和参考答案,缺乏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方式呆板单调,不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被定式思维所束缚,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解决方案
主动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广开思路,找到解题突破点
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 孩子眼高手低的解决办法(全优提高)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时,思路似乎也挺清晰,但是一到做题和考试时,不是看漏了解题条件,就是看错了题目要求,不是写错小数点,就是拼错单词。结果是越怕做题,错误就越是层出不穷。
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也反映出学生不精良的学习习惯和作风。经常性的一做就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问题表现
感觉一看就会,做题一做就错
考试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相差很大
不知道错在哪了,经常无辜的丢分漏分
原因分析
做题时粗心大意,盲目求快,错误率高
思路局限,面对难题找不到思路,容易陷入思维定式
做题只关注答案,不懂得分析和总结解题过程
不善于从错误中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导致相同的题目一错再错
解决方案
认真仔细,重视作题的步骤
重视过程,不要只关注答案
掌握方法,提高解题正确率
5.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篇五
一、 高一学生的心理现状剖析
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根本的原因。许多调查结果和资料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海市对小学到高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检查,发现27%的学生有心理偏异,有厌学、早恋、吸烟、出走等不良行为反应;存在着冲动、嫉妒、焦虑、忧郁四种不良情绪;不少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自卑、娇弱、攻击、任性等。广州(1994年)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四个区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调查还表明,各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有所差别。其中,高中一年级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年,高一学生从各个学校来到新的学校学习,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等因素对高一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俗语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高一年级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又一个转折阶段,所以,重视高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节、及时疏导甚为必要。笔者据某重点中学心理咨询室对高一学生进行的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在适应型还是焦虑型这一项测试中,全级被测试人数为322人,属于适应型只有59人,占18.3%,属于焦虑型有62人,占19.3%,介于适应型和焦虑型之间为201人,占62.4%,其中,有个别班的情况更突出,A班参加测试54人, 属于焦虑型有15人,占27.8%,属于适应型只有6人,占11.1%;B班参加测试53人,属于焦虑型有17人,占32.1%,属于适应型只有4人,仅占7.5%。事实上,开学初,A班就有一位女学生忽然在课室内晕倒,口吐白沫,手脚抽筋,后经了解才知是该学生来到新环境后不适应,晚上睡不好,精神过于紧张诱发旧病所致。而在高一第一学期中段考后, B班有一位男同学故意拿走了同桌的书和文具,班主任耐心教育,他承认是因为嫉妒同桌中段考试成绩比他好所致。可能有人认为心理障碍仅仅是部分差生的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其实优生也存在着这种危机,并且也常出现心理障碍,只是类型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或程度不同而已。一旦优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那么将更复杂、更难排除,对其自身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更大。《健康报》曾报道一个十七岁的名叫李小龙的学生,好学上进,小学、初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由于倔强、孤僻、好斗等心理缺陷,上高中后,因接连受到几次强烈的精神刺激,突然从沉闷中爆发出一阵狂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可见,优生也是存在着出现心理障碍的危机的。尤其是重点中学高一新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的自我估计偏高,学习竞争较剧烈,家长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影响,更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冲突。因此,重视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中进行规范、系统并符合他们实际的心理辅导,实在是一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事情。
二、 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有人根据国内外学者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出发,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提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为:(1)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2)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3)乐于学习。(4)善与人相处。(5)善于自我调节。(6)情绪愉快而稳定。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对待现实,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挫折,乐于学习,并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更大成绩。个案:小许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49名,但她入学后,并没有灰心,而是热情关心班集体工作,性格开朗、大方,很快就得到班同学的喜爱,同学们推荐她担任了班劳动委员,她更以此为动力,工作负责,学习认真,到高一期末考试,她的成绩已进步为20名,获得了学习进步奖,并被评为优秀班干部。
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或孤高自傲、或苦闷、失望,自暴自弃,情绪不稳定,波动大,与周围环境不和谐,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说,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异常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高傲心理。优秀生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案例A:小林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班中的佼佼者,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但初中升学试成绩考差了,没能考入预定的学校,而是进入另一所重点中学,入学后,他显示出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自习课常常讲话,不喜欢上的科目就借故不上课,对教师和同学的善意批评不接受,甚至认为老师和同学故意针对他。
2. 焦虑心理。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往往还是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原来同学眼中的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案例B:小欧高一入学成绩排在班的第一名,但初中学习成绩好并不等于高中就好,由于小欧未能适应高中的学习,中段考试只排在班的二十多名,家长觉得不理解,多次找班主任对小欧做工作,小欧感到压力很大,整天觉得闷闷不乐,在心理测试中显示为焦虑型。
3.失落心理。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案例C: 小何初中时虽然不是排在班前一、二名,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沉静、听话的好学生,他以高于录取分数4分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中学,但这个成绩只排在班的中下水平,加上前几次测验成绩都不理想,小何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为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小何忽然变得“活跃”,有时,课堂上老师刚说一、两句话,小何就会大声“插话”,常常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无何奈何,不得不批评小何几句,小何却暗暗高兴。
4.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表现为竭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和盲从地位,甚至我行我素,你劝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对教师家长的规劝往往采取抵触情绪,甚至强词夺理,高唱反调,这类学生容易做出越轨行为。案例D:小张升中考试的成绩原本没有达到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望子成龙”的父母花费了几万元让小张终于成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可惜入学后,小张没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依然贪玩,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越来越差,他父母气坏了,对他严加管教,但父母的严厉激起小张的反叛心理,在与父母争吵后的第二天开始,他连续几天没有回校上课。
5.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各样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故意制造事端,想令别人也不好过!案例E:小陈家境贫寒,所以她从小勤奋读书,希望有一天跳出农门,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初中毕业考上了重点中学,她成了当时本村村民羡慕的对象,不过,进入重点中学后,学习成绩却不断退步,几经努力都没有明显效果,小陈失望了。她看着同室好友小王的进步,内心难以平静,于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凡是到考试前一周,小陈就“犯病”了,有时还“神志不清”,弄得好朋友小王不得不放下书本,把本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陪她看病,为她煮药、打饭、洗衣,小王的考试成绩自然大受影响,小陈却高兴了。
6.随众心理。随众是指没有主见,没有原则,以别人喜恶作为行事准则。高一学生来到新的环境,没有了以往的好朋友为伴,内心渴望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内宿生,第一次离开家庭独自生活,家长的关心和监督相对减少,难免产生孤独感,心中不踏实,他们更希望尽快溶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了。所以,随众心理尤其在内宿生中表现特出。案例F:小冯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进入重点高中后,同班十二位同学住在同一宿舍。有一天,小冯的妈妈找到级长反映情况说,小冯最近常在周末去游戏机室,父母知道后批评他,但小冯解释说,同宿舍的同学都会打游戏机,如果自己不会就很丢面,其他同学叫他去机室不去也不好,并且要求父母给他买一台电脑,家长劝说无效,便请教师出面做教育工作。
7.松懈心理。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考上重点中学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们在初三学年竭尽全力,当终于如愿尔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这些学生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肯定能上大学,高一学年不必太紧张,不妨先放松一下,有个别学生的变化会让老师大吃一惊。案例G:小何在初三学年是班的数学科代表,学习认真、主动,成绩不断进步,升中会考以746分(总分为800分)其中数学141(满分为150分)的成绩考上一所重点中学,但升上高一后,他的精力却主要放在打球等娱乐活动上,欠交作业、违纪名单上有他的名字,常常被老师批评,成绩从入学时的班前几名退到三十多名,原班主任找他谈心,他显得很不在乎,认为刚刚辛苦了一年,应该玩一玩,而且高一离高考还远,不用太心急,他到高三时自然就会努力了。
8。早恋心理。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关系意识的增强,令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火种越来越亮,产生怀春的情爱是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不过,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父母师长的教育使大多数中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没有过早陷入早恋的情网。但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考试和家庭的压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学生情感发展不稳定,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指导,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促使这类学生寻找新的情感寄托,特别需要同伴的友谊,以获得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案例H:小嘉生长在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但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他,初三时他与初二的小华好上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初中毕业时父亲想方设法使他进入重点中学读书,但高中的压力更大,小嘉一门心思都放在“拍拖”上,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小华也就读于同一所高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长,小华渐渐在老师的`教导下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有心与小嘉分手,但小嘉无法自拔,还是不断纠缠小华,为不误人误己,小嘉的父亲只好让他出国了。
三、高一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策略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一般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健康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是优良品德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智力活动总伴随着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绪的好坏,意志强弱,既影响到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形成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级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尤其是重视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笔者根据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做法和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会,谈一谈心理障碍的预防与疏导。
1. 转变观念。教育者转变德育观念,对心理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教师要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教师要根据其年龄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教师要认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
2.引导学生正确辨识自我,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授课,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学生来自家长的压力。
3.学法指导。学业压力无疑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一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时期,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学会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制订学习计划,这样,从预习到考试,都不会感到压力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了。
4.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少班主任感受到,良好班集体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功效,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实,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来自于与集体的不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去向有心理障碍学生“求教”,借此对其短处给予开导,这样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各类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艺、体育、制作等兴趣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大部分学生在各类型的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又可促进建立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大部分进入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优秀生,因此倍受
[1] [2] 下一页
老师、班主任的钟爱,经常得到的是表扬和奖励,但有时却制造了一些优秀生长处的副产品-------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追逐名利。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体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碍。所以,在重视做好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的同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6.设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心理学表明,人有了心理负担,只有想办法释放出来才可以减轻或者解脱。为此,学校要设有心理健康辅导站,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档案室,编印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如《考试焦虑与自助策略》、《坚定信心笑对考场》、《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学会学习》、《我的学习动机》、《如何面对挫折》、《异性交往的准则》等等。学校还要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每天下午由专职的教师负责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疏导工作;高一上学期完成全级学生的心理测试工作,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可根据心理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教师能掌握一点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公正、无私的教师形象,以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6.中职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 篇六
我设计了调查问卷, 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让学生诉说烦恼或困惑。从学生的描述中看出:烦恼和困惑, 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一、恋家
高一学生大多第一次远离家门读书。有部分学生虽然在初中的时候, 有住校经历, 但是那时离家也没有这样远。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现在突然要独立生活, 思想上、情感上、自理能力上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与转变。外地的学生由于风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 想家的感觉更重一些。
导致恋家的原因很多,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 学生在新学校, 一切都很陌生, 没有找到归属感。
疏导策略:班主任在班级营造家的氛围, 引导学生找到归属感。首先可以采取集体辅导的方式, 组织一些活动,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忘却思乡的愁绪。可以组织主题班会:“适应新环境”;统计学生的生日, 生日的那天, 师生送上礼物和祝福;开集体生日联欢会;周末组织烛光晚会;周六、周日本地范围的小郊游, 等等。其次, 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的顺畅渠道。通过家长的电话劝慰, 给学生以温暖、慰藉。
二、来自生活的压力
中职学生家庭大多比较困难。学生这样写道“上学花费太大, 跟家里要也不方便, 我想自己养活自己, 尽量少跟家里要钱。”“自己在这里上学花这么多钱, 能不能学到本领, 找个好工作啊?”对于家境不好的学生, 生活的重担, 像个巨大的包袱, 压在学生心上, 成为沉重的压力。
疏导策略有两条。第一, 个别谈心, 为他们减压。家境不好的同学, 一般不愿意他人知道, 所以不适合集体辅导。要个别辅导。多从学好本领, 将来的前景引导他们, 把压力变成学习成长的动力。第二, 尽可能多地帮他们找到兼职工作, 使周六、周日生活充实, 赚到钱, 学到工作经验。从根本上解决生活难的问题。第三, 进行消费指导。怎样消费, 到哪里买东西合适。
三、自卑
中职生大多在初中学习较差, 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 长期不受重视, 自卑心理严重。
疏导策略有三条。第一, 采取集体辅导的方式。召开系列主题班会“扬起自信的风帆”、“我能行”等,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第二, 组织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十句口号不如一次成功体验带给学生的自信大。教师要给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 并帮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得到肯定。第三, 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交流, 增强他们抗挫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控制和调适自我情绪的能力。
四、人际关系问题
有的学生, 追求完美, 苛求于人, 凌驾于人, 不懂得关心别人, 只想让别人关心自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搞不好, 不会和人交往, 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个学生写道:“感觉和别人有些合不来, 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疏导策略有五条。第一, 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 创设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奋发向上的班级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断进取, 主动、健康地成长;学生心情愉快, 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去。第二, 进行人际交往指导。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以友好、诚挚、公平、谦虚、信任、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 谅解别人的短处和失误, 并力求将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实践中, 就会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力, 体会到与人交往、合作的愉悦情感。第三, 在班级提倡友爱的班风。要求学生干部, 对新同学给予满腔的关心。对他们生活中的烦恼及时了解、帮助。第四, 举行班级知识竞赛。可确定若干主题, 把学生分成小组, 参加比赛。为了取得小组优胜, 每个小组要集体准备, 互相帮助, 加强合作,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第五, 举行主题班会:“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说不出的话, 让我们用心传递!”等等。通过主题班会, 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
五、不适应环境, 心情烦躁
中职与初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课程增加、难度提高、学习的特点也发生变化, 很多学生一下子不能适应, 常有束手无策之感, 导致心情烦躁。
疏导策略有两条。第一, 可以召开主题班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快乐地生活”, 等等。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合理渲泄, 排除心情的烦躁, 恢复平静心境。第二, 对学生进行时间利用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每天将自己要做的事写下来, 依时间缓急、重要与否, 排一个顺序。然后依次进行处理, 每完成一项, 就立即划去。防止无序性心情烦躁。
六、迷惘
有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是学习的失败者, 或者因为在生活中负面的东西看得多了一些, 对人生产生了怀疑, 不知道人生意义是什么, 没有理想、没有方向, 对未来一片迷茫。
疏导策略:
7.浅谈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技巧 篇七
一、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几大原因
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个特殊群体,他们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因而,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无外乎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父母,二是学业,三是自身。
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下成长,家长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故而对孩子的期望值也相应的大大提高,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还有部分父母自己幼年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内心深处有着很大的遗憾,于是他们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替他们弥补这一遗憾,或替他们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这也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学生又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升学带来的压力。我国正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由于还有许多关键的矛盾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导致“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学校、老师、家长仍然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校的时间长,作业量大,业余时间少,更没有相应的业余爱好。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包大揽,造成了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饱受处理不好伙伴、同学之间的关系的痛苦,整天心事重重。在中国父母眼中,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家务活一律不让孩子干,也不让他们将时间花在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上,周末与放假的时间也被大大小小的补习班、提高班所占据。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疲惫不堪,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更有甚者变成情商缺乏的低能儿。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目前,我国对因心理压力造成的问题已经非常重视,可喜的是,学校和家长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不再盲目地给学生施加压力。而如何科学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1.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我国的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生理和心理两大要素。因此,学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身体健康以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放在一个较为突出的地位,对学生的教育要通盘考虑,学校要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机能,发展其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2.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学校还要营造一种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校,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良好的情绪氛围来感染周边的学生。另外,老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关心学生,理解他们各方面的需要,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轻松地成长。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拥有足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才能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3.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
学校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学会简单地排解心理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意识到不良的心理情绪不及时予以解决疏导的话也会造成大问题,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所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及时的剖析、评价与判断,最终予以及早解决。
4.建立心理辅导站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类似“心灵之家”“知心姐姐”这样的学生心理辅导站,由掌握一定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充当心理辅导员,来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痛苦与烦恼,并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解除烦恼。心理辅导站内部布置要简洁温馨,多用蓝色这种让人情绪平稳的颜色作为主色调,让学生一走进辅导站就从内心深处得到初步的压力释放,从而更有利于他们接下来的倾诉,辅导老师要有耐心地去倾听每个学生的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思考,并最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满怀希望与快乐离开。
总之,中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我们高度认识、认真研究、不断践行,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地采取干预与疏导,才能将中学生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才能使我们祖国的花朵真正健康成长。
8.小学生常见学习问题有哪些 篇八
(一)原因分析
认知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环节,但认知因素往往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当认知因素与某些其他因素,诸如非智力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结合在一起时,就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认知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的作用有多大呢?
认知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
其一是认知过程;
其二是对学习的认识及态度。
从认知过程来看,应该说整个认知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生作用。
这些环节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这些环节的综合表现即为学生的总体智力水平。
所以我们也把这部分因素称作智力因素。
从对学习的认识及态度来看,主要表现在:
1、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缺乏动力
2、对学校功能的认识有误而怠慢学习或表现出对学习无兴趣
3、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认识有误(过高或过低)而缺乏努力或丧失自信等
具体来讲,感知觉过程或能力影响学习成绩。因为人们的感知觉能力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存在于观察力、敏感性、准确性等方面。
我们在教学中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学生做题时总是慌慌张张,比其他人更容易出错;有的则表现为洞察细节的能力比较差。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的情况与感知觉能力有关。
当然,我们也发现另外一些学生,他们观察力强,做题速度快而且准确,表现得既细心又敏捷,这当然也与他们的感知觉能力分不开。
注意力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更明显,也更普遍。
许多小学生学习成绩不良都源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完成作业仍然不专心。
有时,小学生做题出错也与注意力有关。
有些小学生课堂纪律差和他们不能长时间集中听讲有关。与学习成绩有关的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有些与注意的能力有关,另外一些则与学生的兴趣有关。
记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些小学生在记忆技巧方面比较差,死记硬背的比较多,意义记忆比较少,遇到大篇幅的内容就感到困难。
另外,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本身也有区别。至于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在归纳、演绎、判断、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学习成绩差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思维能力会影响到某些方面的成绩,比如创造力。认知过程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图所示。
对学习的认识及态度影响学习成绩的具体表现是,有的小学生并不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而学校环境刚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同伴聚集的场所。有的小学生则特别愿意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开始时,他们也努力地正面表现自己。一旦发现自己的表现并未得到众人的认可,他们就会反过来表现,以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努力学习也是为表现自己,一旦发现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立刻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另外有一些小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平时不努力学习,总以为到时一定能赶上去,结果造成一次次掉队,最后无法赶上了。还有的小学生由于一两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就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最后获得习得无助感。总之,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认知因素的影响。
(二)对策指导
对于认知过程来讲,因为有大量书籍介绍这方面的内容,另外,我们在建构主义的讨论部分也介绍了一些针对认知过程的策略,所以在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教师的任务是:
首先能够意识到感知觉、注意、记忆及思维等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其次,多给学生提供训练这些能力的机会
再次,制定具体训练方案
其实,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讲,导致学习成绩差的认知方面的更主要原因来自于对学习的认识及态度,而非认知过程。
对于那些因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缺乏动力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使其了解学习的重要性质。
比如:从生存的需要、人生的价值等方面,从成功的和失败的例子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由于对学校功能的认识有误而怠慢学习的学生,教师首先应当分析这些小学生对学校功能的具体理解是什么,然后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虽然几乎所有小学生在表面上都知道上学校的目的是读书,但有些小学生似乎还有另外的更重要目的(例如自我表现)。
一旦他们发现正面的自我表现失败了,就有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对于这些小学生,教师应当帮助他们树立长远目标,了解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而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今后自立自强做准备,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虚荣心。
对于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应当分析他们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是什么,并且从小学生一开始失去学习兴趣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果小学生的缺乏学习兴趣主要因为成绩不如别人,那么,教师应当在提高其学习成绩上下功夫。利用我们前面提到的强化原理,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对其进行及时强化。如果学生的缺乏学习兴趣主要因为社会上的其他诱惑,教师则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尽快斩断这些诱惑源。延迟的处理会使儿童从不良行为中获得许多满足,因而,其作用远远不如及时处理有效。
9.学生心理疏导教案 篇九
1、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是“情绪”及它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
2、认识到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控制自己,不然就会自己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影响学习和工作。
教学重点:
识到“良好的情绪”与我们工作、学习的关系。教学难点:要学生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度高兴,也不过度悲伤。
教学过程
导入
想一想自己过去在遇到成功和失败的时候,是怎样控制自己的。
师:同学们?什么叫做“情绪”?
生:简单的.说,情绪就是心情。
师:当你心情好或者说情绪好的时候,你的表现什么样?(生交流) 师:是啊,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干什么 事都特别有劲.可见良好的情绪不仅对工作、学习有利,对人的健康也有利,不是吗?相反,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整天无精打采,好象在生一场大病似的,对健康当然也十分不利了。你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是怎样的?
(生交流)
师:我觉得你不该这样对自己,这不是明摆着要影响自己的健康吗?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论遇到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都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控制住自己。
(教师讲范进中举的故事)、
总结
10.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篇十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疏导方法
近年来,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建立个案档案、问卷调查、平时观察、家访等多种途径归纳出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类型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农村初中学生不良心理的类型
1.自卑自贱心理
所谓自卑,是指与他人相比较而觉得低人一等,并由此而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心理表现。作为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个性心理结构还不健全,加之好感情用事,争强好胜,所以,一遇到“事事不如人”的情况,就“坐”不住了。又由于不能很好地总结遭遇失败和挫折的经验教训,所以,失败和挫折的次数就多,于是产生了自卑自贱心理。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参加多次考试,要经受多次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而失败的痛苦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高学习成绩的信心产生影响,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怕考试,怕再次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会自暴自弃。
2.怕苦畏难的心理
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学习进程是十分艰苦的认知过程。古人就有一句包含哲理、经久不衰的“十年寒窗苦”的话足以说明学习的艰苦。因此,只有刻苦求知,不畏学习中的任何困难,才能搞好自己的学习。但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学习基础不好,也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因为有怕苦畏难心理,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够得到提高,甚至于越来越差。产生怕苦畏难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安逸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使部分学生怕吃苦,怕遇到困难。其次是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长辈的宠爱使部分学生不愿吃苦,于是在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得过且过的态度。
3.逆反对抗心理
这种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或某一科基础比较差,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学科,或某些学科不喜欢;不喜欢听某一老师的课,某一老师认为应该这么做,但他偏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学生这种逆反对抗心理,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4.骄傲自满心理
产生这种心理的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历次考试中没有尝受过失败的苦果,只有成功的喜悦;加之,优秀生一般经常成为学校表扬的对象,是任课教师喜欢、备受关注的对象,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所以,容易使这些学生飘飘然,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甚至会发展到对自己估价过高,认为周围的人水平太低,不值得与他们交往,或盲目自满,不求上进,或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5.自责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经常受到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家庭、亲人的关心帮助,使他们常常产生必须认真学习,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来报答老师的想法。自己学习很刻苦认真、平时学习不错,但如果有一次或几次考试不理想,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自责,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对不起老师、家长、朋友,于是就怀疑自己能力是不是不行、学习是不是不刻苦不努力,时间利用是不是不充分等等,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苦恼,进而产生了焦虑心理。
针对以上几种类型,我们认识到:在中学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当遇到挫折或动机与结果相矛盾时,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消除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应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积极方面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教育,以期达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健全个性,提高心理品质的目的。为此,我们必须讲究心理疏导的方法,切实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二、心理疏导方法
1.开展谈话活动,坚持正面引导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促膝谈心,倾听学生的呼声,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过程、心理背景等,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正确传播一些心理卫生保健知识,使他们正面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发展和变化,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和防范。如:参加竞赛前,我们可对参赛选手进行心理疏导,说服他们放弃患得患失的思想,一方面要满怀信心去参赛,一方面也要做好不能如愿的心理准备。这样,就能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心态走进赛场,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强化心理训练,增强适应能力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赖于长期不懈的训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形式多样的心理锻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如: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磨砺训练、挫折训练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的田间生产劳动、创造条件举办夏(冬)令营活动等途径,利用设置特定情境、有意安排障碍等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实施训练。
3.转移消极情绪,化解心理矛盾
当学生出现紧张和焦虑、欲求受阻产生挫折感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导到能化解心理矛盾的活动和情境中去,使其在精神上重新振作起来。要教会学生对一些过度的焦虑问题要学会摆脱和遗忘的办法,如: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回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用影视、音乐、小说等转移注意力等,尽可能把注意力的兴奋点转移到别的内容上,转移到自信和愉快的情绪活动中去,从而进行心理整合,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4.开辟宣泄渠道,求得心理平衡
对学生的心理矛盾和情绪郁结,不能靠压抑,而要靠开辟良性渲泄的渠道,让学生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尽可能宣泄出来,以减轻心理压力。如:有些平时学习成绩好、自我期望值高的学生,一旦考试失利,往往会产生一种失落感,甚至心灰意冷,情绪低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沉浸在一种痛苦、悔恨、自责的心境中。此时,我们就应给予学生理解和关怀。在对他们进行劝慰的同时,通过自由演唱、感情倾吐(到空旷的田野大声呼喊或大哭一场)等方式,引导学生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帮助他们尽早从失落的情绪中摆脱出来,鼓励他们做生活上的强者,勇敢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有这样做了,学生才不会把在学习中遭到的失败与打击转化为非理性的情绪障碍。
5.优化心理环境,提高心理素质
客观环境是意识的来源,客观环境被感知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的各种环境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真正决定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环境因素。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心理环境,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奋发、不断进取、力争上游的氛围。学校要以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为指导,积极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除注意保持校容校貌的整洁卫生,美化环境外,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着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把学校周边的小沟渠开辟成荷塘,把学校里的劳技实践基地真正利用起来等等。以强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走出心理阴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当然,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思考和探讨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们会继续努力,为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1.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医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问题, 此类学生往往在考前或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过分的担心、紧张和忧虑。相关研究显示, 我国大学生中考试焦虑水平较高者占20%之多[1], 其中医学和法律专业的学生考试焦虑的发生率较高。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常由于其对考试的过高期望和紧张而导致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受损, 使其学习效能和学习成绩下降。并且常常引起自杀和过度消费等其他心理问题[2]。是各高校教育者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国外有学者认为, 考前焦虑者学习成绩不佳, 一方面是由于其认知受到干扰, 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灵活运用教学资料并且融会贯通的能力[3]。本研究由高校辅导员实施, 采用心理疏导和改变学生学习策略等方法, 对存在较明显考试焦虑的大一医学生进行干预。并运用考试焦虑量表对干预前后的考试焦虑状态进行评估。探讨心理疏导和改变学习策略对改善医学生考试焦虑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医科大学2009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317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考试焦虑问卷评估。筛选出73名考试焦虑得分大于20分、考试焦虑较明显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改变学习策略干预;其他学生仅改变其学习策略。研究过程中脱落3名, 完成314名。完成研究的314名学生年龄为16~21岁, 平均 (19.02±0.77) 岁。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评估
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 (TAS) 对入组对象进行评估。2010年5月, 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前一周对317名入组学生发放并回收全部问卷, 进行第一次评估;2010年11月, 在心理疏导结束后一周对314名出组学生发放并回收问卷, 进行第二次问卷评估。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系由华盛顿大学心理系Sarason教授于1978年编制, 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共有37个条目, 被试根据自己情况答“是”或“否”。除其中5个项目为反向记分外, 其余32条答“是”记1分, “否”记0分。总分大于20分属较高水平, 说明考试焦虑情况较明显。1.2.2心理疏导根据问卷评估结果, 对考试焦虑程度较高、考试焦虑得分大于20分的大一学生, 由辅导员开展心理访谈。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其每一位学生个体的考试焦虑状态和程度, 关注造成考试焦虑的因素。包括既往和当前的学业压力、其平时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当前的家庭、情感、人际适应等方面的情绪困扰等、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内容包括: (1) 介绍大学生的学业和考试压力, 并在个别心理访谈的基础上, 挖掘每个被访谈者存在的考试焦虑情况及主要压力来源, 探讨其自身的考试焦虑问题及积极的解决方式。 (2) 情绪疏导和学习策略交流。挖掘、倾听和理解学生个体的内在认知和情感困扰, 对学生面对考试时存在的悲观化、灾难化认知给予纠正。同时, 针对被访谈者存在的考试焦虑情况, 结合心理学理论和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情绪疏导, 交流有效的学习经验, 提高其学习效能。 (3) 与学生交流其当前的考试焦虑情况, 给予支持、鼓励和推动, 迎接期末考试。
1.2.3 改变学习策略
对所有入组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策略干预, 推动和促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根据入组学生的学业进度, 在期末考试前, 组织学生干部针对学生的学科内容对所有入组学生开展规律性的学科知识测验。帮助复习和总结学科要点, 建立规律的学习习惯。
1.2.4 统计分析
测量结束后,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所有被试第二次问卷得分和第一次得分差值的绝对值除以第二次得分, 得到考试焦虑问卷得分的减分率。采用t检验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减分率的差异。
2 结果
完成研究的314名学生考试焦虑问卷第一次得分为 (15.96±5.86) ;其中, 存在明显考试焦虑的高分组学生 (问卷得分>20分) 有73人, 占23.20%;低得分组学生有241人 (问卷得分≤20分) , 占76.80%。干预后进行第二次问卷评估, 高分组得分显著降低 (P<0.01) , 减分率为 (20.38%±28.86%) ;低分组干预前后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减分率为 (-17.32%±98.44%) ;高分组减分率显著高于低得分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考试焦虑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本研究显示, 七年制大一医学生考试焦虑问卷得分较高, 不但高于文科、理科学生, 也高于普通本科医学生[4];此外, 考试焦虑明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较高。这可能和多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 七年制医学生本身的学习压力较大。医学生学业压力显著高于理科、文科等其他专业。医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容量是巨大的, 而对于七年制学生的专业要求则更高。不但所有课程都需要英文记忆、英文考试, 而且由于医学课程学习的特殊性, 不能像理化等学科那样理解学习。这需要学生付出巨大的精力和体力, 在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 考前再一次集中学习和记忆。此外, 他们还必须满足通过英语4、6级考试等其他额外要求。这对于有平时松懈、考前突击习惯的学生来说, 考前的负担和压力有时的确是难以承受的。另外, 七年制有着更严格的成绩淘汰制度, 考试不合格、达到降级标准者将被转入普通本科学习, 这意味着丧失硕士学位的残酷现实。因此, 成绩带给七年制医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感受则更显沉重。另一方面, 大一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和过渡的关键期, 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及时转换学习态度, 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而经历了多年应试考验的大一学生往往并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面对不同的学习环境, 又缺乏灵活的应对措施去改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导致无法有效地解决所面对和承担的学习压力, 进而导致压力和焦虑情绪的积累。
本研究也显示, 高分组考试焦虑改善较明显, 低分组前后变化不显著。说明改变学习策略和进行心理疏导对于考试焦虑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而单独改变学习策略对于考试焦虑的作用则不明显。考虑到焦虑有状态焦虑和素质焦虑之分, 而考试焦虑反映的是面对考试情景时的状态焦虑。所以, 不同时期的得分可能不同;即使同为期末阶段, 不同社会环境压力和心理状态下的得分也可能有波动。因此, 高分组学生考试焦虑的改善也不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自身心理状态变化、心理适应性和成熟度变化以及社会支持条件的改善等。对于心理疏导和改变学习策略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班志刚, 黄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2]Schaefer A, Matthess H, Pfitzer G, et al.Mental health and performance of medical students with high and low test anxiety[J].Psychother Psycho-som Med Psychol.2007, 57 (7) :289-297.
[3]Neuderth S, Jabs B, Schmidtke A.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est anxiety and optimizing exam preparation in German university students:a pre-vention-oriented pilot project of the University of Wu¨rzburg[J].J Neural Transm.2009, 116 (6) :785-79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学习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生常见学习问题有哪些07-26
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06-27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07-19
10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08-06
小学生学习问题案例分析08-20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业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10-12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08-04
关于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