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2024-07-09

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精选8篇)

1.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一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的普遍现象,作者从规范实训教学,构造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教师建设;完善物流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深化科研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等四个方面,对建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做出了深入探索.

作 者:梁子婧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物流人才   实践教学模式  

 

2.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二

(一) 正视实践教学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高等会计教育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能力强、具有终身学习本领和应付复杂环境变化的会计人才。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及职业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因此, 要把会计实践教学独立对待和考虑, 发挥其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二) 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会计实践教学与会计理论教学是教学系统中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平行的两个子系统。在会计人才培养中,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的任务主要是传授知识, 教学的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和在一定范围内的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能力, 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进行各种验证性、设计性实验和各种课程、专业及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因此, 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一手抓会计理论教学, 一手抓实践教学, 同时要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顺序与衔接, 以及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资源。

(三)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

一般而言, 完整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四) 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

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 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要提出严格要求, 制定考评方案, 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校内实验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校外实践则重点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一) 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 重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 统筹考虑校内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起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四层次的实践体系, 优化实践课程结构, 确保实践环节在大学期间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 从易到难逐步提升。

课堂实训是指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边讲边练、当场指导的实训, 可以通过课堂模拟学习, 巩固知识, 培养具体的操作技能。基本技能训练是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对专业共性技能的熟练应用和掌握。专业技能实训是训练学生在会计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 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属于专业方向性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以及专业后续发展能力而将若干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所进行的实训, 它属于专业拓展性技能实训, 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的开发,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内容上应反映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要体现企业各种内外财务关系;设计上应具有仿真性, 即教学要与会计实务工作结合, 具备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的功能。

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时间有限, 应避免简单的重复, 各实践内容要保持良好的分工与衔接, 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时间效用的最大化。实践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动态调整、拓展与扬弃并重, 创新与整合并用, 达到与时俱进。从企业会计实务中提取素材, 从创新成果中汲取题材, 使学生掌握会计的思维方法、工作程序和模式, 由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要把目前的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教育统一到高校的培养计划当中来, 即在实践教学中将会计从业资格的内容与模块嵌入教学体系中。

(三) 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改善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有:1.项目教学法。将主体某期间的经济业务让学生独立处理, 从原始凭证的收集审核、记账凭证的选择与编制, 到登账, 完成报表,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 教师只进行全过程的咨询、指导。2.小组教学法。根据教学任务、目的, 结合学生特点, 将学生分成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学习、讨论、实训, 体现团队合作的一种方法。3.模拟教学法。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四) 大力推动实践师资建设

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单单是讲解者, 而是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还得有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这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教学的队伍。

(五) 完善实验室的设施与管理

教材、教师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软环境, 而承载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则是硬环境, 三者缺一不可。实验室的条件和环境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 实验室硬件建设跟不上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发展的步伐, 无法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是制约高校实践教学开展的瓶颈, 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另外要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加强实验室的利用安排, 科学调度, 缓解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不足的矛盾。

(六) 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与学校签订协议、相对稳定、有一定规模、能够接纳一定数量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校外企业或其他类型单位。学生可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工作实习、技术训练、社会实践、毕业实践以及项目课程等实践教学环节, 获得实际工作锻炼, 增进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由于会计的特殊性及学生人数庞大, 使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困难重重, 但还是应该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挖掘资源, 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 力争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七) 加强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管理与考评

3.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三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

会计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已经成为会计教学界的共识。对于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一般应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的质量特征。其中实用性是其他质量的基础。实用性即指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

一、传统会计实践教育的不足之处

1.实践教育观念滞后

现在会计教育很多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继续“以专业知识为重心”的理念,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会计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很明显,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仍然采取学科课程模式,重视专业知识、忽视能力拓展,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吻合,易于组织教学。

2.实践性教学方式和手段落伍

实训教学角色错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往往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经常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甚至代替具体操作。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会计实训室缺乏仿真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实训室在开设手工模拟实训的同时,还要开设以创新为主的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训。由于缺乏后续投资,有些学校的实训室建设仍旧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无法满足会计实训的需求。

4.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较差

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很大比重。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二、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而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培养学生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

2.改进实践性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

(1)实行开放的实践性教学

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实现网上开放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指实验室大门对学生开放;二是实现网络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从学生的自主性来看,更重要的是实现网上实验全天候开放,以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2)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教学

教师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教学,能全面、形象地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加强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还可以进行练习,在计算机环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利用多媒体将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成画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课件,具有智能结构,能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利用考试软件,自动生成考试盘、考试试卷、自动阅卷、成绩查询和试卷分析。

3.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性教学的仿真性

走校企合作之路,开拓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且能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材料的仿真性,加强会计审核和监督的训练,在呈现会计实训材料过程中应该采取“正误”结合的实训材料策略,即不仅要呈现一定数量内容真实、合理、台法的原始凭证,也要呈现一定数量的经济业务内容不合法、不合规,设计内容填制不完整、手续不齐全、金额计算有差错的原始凭证,甚至可以设计少量伪造、涂改的原始凭证。

4.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

应试点“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为了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尽快地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的一种能力,学校应定期从有关企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财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讲授会计实验课,同时,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深入企业的财会部门调研实习。实习结束,每位学生将自己的收获以调查报告形式在同学之间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则文,改进高职校内会计实训教学体系的构想[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黄丽华,关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会计之友。

4.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四

2003年,教育专家将我国高校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及职业技术型三种基本类型[1]。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目标为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科研型高校不同之处在于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级产业型人才不仅在我国发达地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样体现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上。但观之市场人才需求,却能发现其缺口量大,但人才却无法对应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专业。尤其在欠发达地区,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最终选择改行,致使人才供求环节不平衡,从而制约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这其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常使得学生在毕业求职中屡屡受挫。于是大量的学生在遍寻不着适合的工作时便会怀疑自身从而放弃四年所学,常常最终加入更具有企业针对性的培训机构学习,改行发展。而这样的发展路径对于地区经济而言是不利的,这与教育中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倾向定位不严谨、不准确脱不开关系,再则,学生于高校学习中所受实践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其就业中的表现,也是行业人才数量不均衡的一个诱因。调查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模式可以发现现行教育的弊端[2]。一是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较低,而学校的通识教育往往占到50%,专业课程中的基础课会占到20%—30%,真正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一般为10%左右,甚至有继续压缩课时的趋势。二是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大量的基础课程在教授理论之后却无法与实践应用结合。三是校企联合往往成为学生最后一学年中的实习经历,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比最少,远不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四是以传统固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桎梏了实践教学所能发挥出的真正影响。上述教育现状与教育工作者整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僵化是分不开的。观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衡量应用型教师的能力标准通常为以下三种情况[3]:一是具有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证,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掌握着行业先进技术,能够实现理论与应用双重教学目的;三是具有教师与职业双重资格认证。在相对重视教学能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于聘用教师各方面尤其在教学能力上把关严格,会有试讲试教考察。但在大学阶段,囿于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教师的学历、资质、理论知识的要求严重盖过了对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在学术型院校中或许有益处,而在应用型院校中只会适得其反。

一、完善校内体制,促进基本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基本职业要求,高校内部必须加以重视。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不仅要具有完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能够制定教学目标、沟通师生、协调教学内容,合理地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完善校内教育体制、改革用人标准、精准考核目的能够保障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其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要建设和谐统一的机制体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的校内各部门,如人事处、行政教学等辅助部门统一协调好教学工作,保障教师有能力提升的环境与途径。二是要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由辅助部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以及行业要求制订细节完备的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并考虑用人标准的改革,加大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人才招聘,提高社会实践技能强的兼职教师等,创建专业应用型师资队伍。三即根据具体实行的教学效果构建科学的教学标准、聘用标准、考核标准。促进教师间良好的竞争氛围,以提升教学质量。四是要在具体提升教学能力方案中分层次制订详细计划,根据教师以及专业特点系统性地整体提升教师能力。五要在考核标准中细化其单位考核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考察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单个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仅要考察单一教师的能力如何,同时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入大的目标中,以团队协作的力量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其人才培养重点在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由此带来的显著影响便是对于应用型教师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合理看待现行市场标准,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十分有益。高校必须彻底改变原始的教师聘用标准,以更切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教师为首选目标,并为教师制定具有保障作用的用人体制。其人才引进标准需要学历、科研成果与教学能力并重,建设多元评价体系,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详细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引进。高校多与企业联合,并在合作过程中广泛寻找具有高学历、高技术能力的人才,理论上可将在行业、企业中工作多年,具备学历高、职称高、技术能力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丰富的人才扩充进应用型师资队伍中来。二是将行业中的专家、经理人等具有高层次应用技术能力的人才请入高校,开展实践知识、经验教学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三是为在校内任职教师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建设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师能力培养中心,深谙教育学理论,能够结合实际完善教学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方案。同时能够体察社会动向,积极改革制订教师能力培养计划。根据教师自身特点,相应补全其所欠缺之处。如理论知识不够完备的,通过知识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其专业性;对于基础教学能力不足的,以团队互助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基本教学能力,开展相应的教学技巧比赛等;对于未出国教师,要提供其与国外教学经验接触的机会,构建国际交流平台,促使在职教师不断进步。

三、积极推动在职教师转型,提升自我创新与学习能力

目前地方高校在职教师具备一定水准的应用教学能力的实为少数,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必须推动教师积极转型。相应的实施策略如下:一要根据教师各自特点分层次、分批次进行转型培养。重点转型培养对象为毫无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型教师,应与企业联合,进入行业内部培养3—5年,增长其行业应用经验。其次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但年限不长的教师,与第一批转型培养的教师一起实施长期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利用3—5个月时间进入企业实践培训。二要统筹规划具体的转型策略。根据行业特点、专业发展方向、教师自身限制等规划详细的转型方案,并由相应的学校部门审核教师意见,做到分类、分层次、落实具体的培养目的。三在落实转型培训工作中,校方应鼓励教师积极性,并建设相应可见平台以供教师转型培训。如通过建立校内职业培训、与企业联合挂靠培养、科研合作、创建校办企业、构建海外平台等多种方式。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清楚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厘清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的改革大势,不能过度保守亦不能冒进,合理体察社会动向才能安全度过经济转型期,这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地区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5.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五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6.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六

摘要:

在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通过对目标能力分解,提出了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实践效果明显。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

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

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①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②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③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④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⑤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

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

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

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相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课堂—现场—课堂—实践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让教学充满活力。

7.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七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 是规划专业设置、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程序的基本文件。为适应新时期音乐人才培养的需要, 天津音乐学院近年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普及公共课、扎实基础课、拓展专业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指导下, 对声乐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 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学分比例。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学分体系, 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的比重, 并且提出了专业选修课32学分中的12学分可以由艺术实践的学分代替。为了突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不再是单纯的声乐演唱, 而是由声乐演唱和合唱排练两部分组成, 其中合唱排练的权重至少占50%。

为了规范实践教学工作, 学院专门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实施办法》, 各教学单位可以对学生参加演出、比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音乐会或艺术展演等实践创新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声乐系根据学院的文件精神, 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认定细则》、《艺术实践考勤制度》、《合唱团管理条例》、《毕业班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管理细则, 形成了院、系二级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 进一步落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环境和条件的实践基地。声乐系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杰出人才, 另一方面建立了歌剧艺术中心。歌剧艺术中心内设专业教研组、钢琴艺术指导组和行政外联组, 分别负责教学、排练、演出活动以及行政后勤事务、演出活动的协调、对外交流与拓展工作等事宜。声乐系以歌剧艺术中心为平台, 为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提供排练和面向校内外演出的机会, 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水平的发展, 为培养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声乐系通过将艺术实践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以赛促练、以演促学等多种方式, 将声乐教学从课堂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延伸, 实现了将声乐课程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声乐系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专业演出、公益活动、音乐节、大型晚会等各类舞台实践活动, 在服务社会、繁荣文艺发展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舞台实践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市场竞争力。声乐系先后成功排演了《钱学森》、《青春之歌》、《茶花女》、《托斯卡》、《阿依达》等多部歌剧, 通过与著名的歌唱家、指挥家以及乐队的合作演出, 开阔了学生的演出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2.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经历了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已经是一支具有深厚艺术底蕴和丰富舞台经验的合唱团, 所有团员均从声乐系的在校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中, 经过专业水平、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的严格考核而选拔出来的。青年合唱团在近十年发展历程中, 曾获得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组比赛优秀奖和第七、第八连续两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3.以赛促练、以演促学。声乐系在每学期会举办多场师生音乐会, 通过举办音乐会和参加比赛来促进教学。每学期举办一次综合音乐会, 每学年举办一次期末歌剧汇报演出, 展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成效,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和舞台经验。此外, 每年还举办两次专业选拔赛, 选出高水平选手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性专业比赛和国际声乐大赛,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实践教学工作, 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 要加强实践宣传, 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本专业在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创意、新方法等, 能善于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主动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完善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 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 要加强实践动力, 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纳入到教师业务的整体考核中, 调动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 必须有1-2年以上实践教学经历, 并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和晋级的依据。只有这样, 才能保障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把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第三, 要加强实践平台, 不断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机会。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天津五月音乐节”、“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等艺术实践活动, 为青年教师锻炼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四, 要加强实践能力, 重视青年教师的再培养, 提高青年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声乐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分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深造, 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举办讲座并为青年教师单独授课, 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各类音乐会等手段, 旨在打造一支师德修养好、教育观念新、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有效措施。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以“天音歌剧艺术中心”为实践平台, 践行以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及输送更多具有较高声乐技巧和舞台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是艺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 让学生不断经历舞台实践的锻炼和感受, 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为例, 从规范管理制度、创建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 探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居礼, 贺天柱.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 .

8.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篇八

【关键词】结构力学 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99-02

结构力学以工程力学为基础,后续联系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和毕业设计等多个课程和教学环节。结构力学比之前的课程更面向工程实际,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能否将工程实践带入课程培养,结构力学是一门起到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土木工程专业课[1]。要转变思想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力学教学也应在结构力学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注重工程思维的培养,探索使学生能够同时掌握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结构力学教学方法改革

1. 抓住备课环节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2]。认真设计教案,不应该只是教学内容的罗列,应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案中应该体现教学目的,教学进程可以包括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新课内容及步骤和方法、时间分配,总之是整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剧本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应以教学目的为根本,考虑希望学生学到哪些内容,怎么学,怎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学生自学留下空间。

2.课堂教学要抓住重点

(1)抓住教学主线

结构力学内容比较多,学时虽然多但是细细讲解学时仍然非常紧张,每一章计算方法又都不同。教师对整个教学内容先进行归纳总结,找到教学主线,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构力学解题思维。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思路。静定结构部分包括静定梁、静定刚架和静定桁架,内容很多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先进行几何组成分析,确定计算顺序→求解支座反力→求控制截面内力→作内力图;超静定结构:未知结构→已知结构→列典型方程→求解。在每部分开始章节帮助学生抓住解题思路,可以讲解的细致一些。然后参照这个思路,针对章节解题特点进行讲解即可。

(2)弱化计算能力方面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弱化计算能力的培养绝不是说听懂原理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解题计算,而是说不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习题、作业,用题海战术来掌握课程内容。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如看到实际结构能够简化成计算简图,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等。

目前很多专家提出了概念结构力学,通过定性分析得到问题的大致结论,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非常有用[3]。在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结构计算时,不一定需要内力的具体数值,只要明确内力图的大致形状,就可以通过构件设计使整个结构得到优化。如利用结构的对称性直接可以判断出受对称荷载作用的框架结构中柱没有弯矩。

3. 课堂教学注重方式方法和趣味性

(1)从案例出发,引入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是因为不知道学习该内容有什么用处,能否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开始上课时明确结构力学的工程实际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案导式教学[4]。在课堂上可以从实际案例出发引出教学内容。特别是有些结构形式学生日常生活也比较熟悉,如框架结构为何能够实现大开间,因为内力重新分布弯矩峰值减小了,很多工业厂房需要大空间的生产空间经常选用框架结构。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今后可能用于哪些实际,学习的时候不再盲目。

(2)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结构力学课堂学习的趣味性首先在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并不是只有讲解这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示范演示;也可以小组讨论。单建教授提出了学科的趣味性[5],他的“三十六计”用来总结几何组成分析的技巧,形象有趣又容易理解。

教师授课时也应言语幽默有趣味性,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感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记忆的更为深刻。教师可以在日常注意积累一些形象的类比,或是解题技巧的口诀,如图1多跨静定梁的传力分析图可以形象的比喻为杂技,而位移法结点的刚臂可以比喻为自来水的开关,这些形象的总结有趣又容易理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还可以巧设疑问,巧设悬念,巧设矛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提一些开放性的,甚至可以是伪命题一个错误的结论让学生来反驳。深度思考是真正能掌握知识的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思考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而不仅仅是理解这一题为什么这么求解。就像开篇所述,教学是教学生学,从这个意义来说,课堂教学要留白,教师不能满堂灌一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好的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如赵州桥横跨37米,若是你在古代负责建造赵州桥,那矢高比多少最合适呢?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思想的火花。创新思维不是天马行空,只有深度思考才可能有新的思路。

二、结构力学教学实践

除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主动认知的能力。

1.以竞赛促进学习

结构力学设计竞赛通过给定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比赛题目要求的模型进行加载,较全面的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力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深化了学生的理解。结构力学创新大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学生掌握的力学知识为基础,创造出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各种结构作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团结合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总的来说,结构力学竞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本院设置了学生创新小组组织各种创新活动,除本系学生外还有很多他系学生都踊跃参加,创造了很浓厚的结构力学学习氛围。还可以将和教学章节有关联的模型带到课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就模型破坏形式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的小报告作业。

2.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院努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机会,和一些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的协议,可以给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可以布置大作业,题目来源于实践基地的实际工程,完成计算简图的选取确定,手算结果可以和电算相比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其他学生有所了解。

三、总结

尽管我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等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改善,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促进结构力学课程改革:①完善结构力学校内竞赛制度,题目难度适中,吸引和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可以请教师对结构破坏形式进行讲解,充分发挥竞赛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多媒体教学应和板书相结合,不能过于依赖现代教学手段,板书更有利于和学生交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促进师生交流;③结合实践布置大作业,题目可以是和实际工程相似的计算题目或者是分析受力的小论文。

参考文献

[1] 周臻,陆金钰等. 面向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结构力学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4):74-77.

[2] 张亚萌.培养学习能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3):180-181.

[3] 范夕森.《概念结构力学》的探讨[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3):96-98.

[4] 廖绍凯,沈晓梅等. 案导式教学在定性结构力学中的应用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135-139.

上一篇: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会议简报下一篇:中班音乐游戏:小青蛙打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