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发展

2024-09-23

1科学发展(精选8篇)

1.1科学发展 篇一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树立服务理念在创新中求发展

尊敬的各们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在全州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热潮中,今天我们中心在这里组织此次演讲。我的演讲题目是《树立服务理念在创新中求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开放的思想才有腾飞的翅膀。1978年,邓小平同志树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三十年的辉煌成就,三十年后的今天,十七大胜利召开标志着国人解放思想的以一次浪潮。胡锦涛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今后中国发展道路的完美诠释,它不仅继承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硬道理”,更突出了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实现“以快又好”发展的科学理念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服务质量,拉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州经济社会繁荣,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州中心出台了多项具体措施。《住房公积金归集暂行办法》《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规定》、《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使住房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有了一套全面、完整的管理办法,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还加大对新进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的培训。

2008年,幸运之神成就了我的梦想。使我如愿以偿地迈进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大门。来报到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个庄严地选择,一年来,在平凡而紧张的工作岗位上,尽管有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满足。为了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了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我们担当着“为国分忧”的神圣职责。其实,住房公积金管理人也是人民的“勤务员”,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利益,扎根一线,挥洒汗水。

每当看到为一位职工办理一笔业务,解决他们的困难,看到他们露出幸福的微笑,那是我最幸福、最自豪的时刻。对照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结合本职工作,我认为还存在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开拓进取、勤奋务实,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引导自已,要把住房公积金管理事业作为我实现抱负、施展才干的舞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才识”,树立“才德”,增强“才技”,做一名自豪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人。

2.1科学发展 篇二

这种超薄太阳能电池由镶嵌在塑料薄片上的电极组成, 厚仅1.9微米, 相当于现在最薄太阳能电池的十分之一。这种超薄、超轻、超柔韧的太阳能电池将来用途很广, 包括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充电装置或用于制造电子纺织品。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西岗关谷 (Tsuyoshi Sekitani) 称:“这种装置的厚度要小于一张蜘蛛网。因此, 你可能感受不到它的重量, 但其弹性很好。

3.82岁科学家解读“0+1” 篇三

地球物理学家是做什么的?两弹一星功勋、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院士曾用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一句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来比喻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也就是说地球物理学涵盖了从星际天体到地球内部,无论上下都没有边际,地球物理学研究就是观测和探测数据,再通过数学与物理的办法进行演算试验认识物质的状态、特性与结构,这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虽然地球物理学是基础学科,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却不可小觑。它的研究范围之广涵盖重力学、地热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而其应用更是直接关系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包括能源、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地球物理学家们被称作是“越过地平线去抚摸地球动态脉搏”的人,他们基本上都是“工作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吉文也不例外。

老科学家为何不认同放长假?

今年4月,82岁的滕吉文做了个大手术,“4月22日肠胃感觉不舒服,我记得很清楚。”老伴儿还以为他是着凉了,家里人包括滕吉文自己都没太当回事,可是焐了一晚暖水袋也没什么好转。而转天要举办一次重要的会议,评选出科学界的先进工作者,在即将召开的“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彰。而滕吉文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之一,他忍着痛,一直坚持到会议结束,然后被直接送到了医院。经检查,一颗枣核划破了小肠,引起腹腔感染发炎。可是手术却很复杂,直到手术完成后,医生才敢告诉滕吉文,这是死亡率最高的手术之一。

5月30日,“科技三会”如期召开,伤口未愈、还在休养的滕吉文也出现在了会场。说到这,他哈哈一笑,“现在恢复很好。”这位耄耋之年仍然工作在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满面红光、底气十足,记者丝毫看不出手术对他身体的影响。问及他如何保持这股旺盛的精力,他笑着回答说自己没有秘诀,“我一不抽烟,二不喝酒,三不运动。”

而工作,也许才是滕吉文最好的调养方法,同样也是他快乐的源泉。

“其实我很赞同和提倡劳逸结合,只是自己做不到。”在科学战线上,滕吉文已经为祖国健康工作了60年。他很少休假,就算到一个地方开会作报告,也是工作完就走,从不会给自己留出游览观光的时间。今年就是这个手术,才让他不得不休息了一段时间,因为他“脑子里总有一系列的问题在思考”。

对于“长假”这种休假方式,滕吉文并不十分认同,“放假前两天就做准备,放假回来一周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在他看来,这种休假模式非常不适合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是没有休息日的。只有长时间的思考,特别超前的思维,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启迪。”

对于滕吉文在工作中的“安、专、迷”,家人也曾有过抱怨,“幸运的是,他们对我很理解,也很包容。”

“科学与科普是分不开的”

保持好心态,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养生秘诀,但是能有几人做到呢?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目的我认为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只有付出才能让人感到快乐和幸福。”为了保证自己内心的平静,滕吉文给自己下了一道“紧箍咒”,每一年他都要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在学术上,“每年都要有新的认识和成果。”除了推进学科进展,肩负国家科学研究项目,他还以身作则,每年都要求自己写出两篇以上、达到SCI检索级别的论文。在教育上,“必须带出优秀的学生。学术上要培养,研究上要指导,最后能让他们独当一面,承担起科研和教学工作。”此外,滕吉文还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一个人有幸做科学工作或教育工作,必须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上,“尽我所能做一些事情。”每年,滕吉文都会抽出自己为数不多的假日去小学、中学、大学进行科普讲座,今年他还接受了《十万个为什么》的邀请,担任编委。“科学与科普是分不开的,我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做科普,但哪怕我做了一点点,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就很让我高兴了,因为他们是国家科学的未来。”

《小康》杂志记者曾在不止一次的小学科普活动中见过滕吉文,他总是面带笑容,耐心给孩子们讲解那些浅显的地震、物理知识,从他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的那份期待与对科学科普的热爱。但如果因此而认为他“很好说话”,可就错了,滕吉文也有他“冷峻”的一面。

滕吉文不用手机,如果联系他要打家里或者办公室的电话,他对此解释道,“原来用过,但是每到项目和院士评审时,各种电话就打爆了。”还有一种电话也数不胜数,就是来自各种企业的邀请,向他承诺超高的年薪与超大的住房。因此,不胜其烦的滕吉文,干脆把手机弃用了。

从“1+Δ”到“0+1”的思维转变

对于2016年一整年的总结,出于职业习惯,滕吉文没有谈自己的感受,他只是告诉记者,在科研上提出了一些确实很新的观点,还培养了几个好学生。而对于明年的期望,滕吉文则说得比较具体,“希望利用明后年的时间,沿着108°E经线,从中蒙边界穿过鄂尔多斯盆地、秦岭、四川盆地、广西白色盆地一直到越南,在这条近4000公里的剖面线上完善地球内部动力学的研究。”

谈及更长远的未来,滕吉文表示希望我们国家真正从一个科学大国发展成为一个科学强国。“必须实现从‘1+Δ’到‘0+1’的思维转变。”

所谓1+Δ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发展、再创新;而0+1,则是立足于我国本土科学力量进行自主创新。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要成为科技强国,“0+1”的科学思维与模式必须建立。“毕竟,真正尖端的科技是用钱买不来的。”滕吉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的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就是夯实科技基础。”

在滕吉文看来,多年后,回顾历史,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它吹响了我国科学发展从引进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的号角。”说到此,滕吉文很是动容。

4.科学发展 构建生态水平新农1 篇四

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2012年4月16日)

各位领导: 下午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科学发展上水平,构建生态新农村。

一、戴庄村概况

戴庄村位于天王镇最南端,由原戴庄、白沙、南庄三个村合并而成,是远近闻名的有机农业村。全村总面积10.4平方公理,耕地面积7312亩,村域内有15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875户农户,总人口2889人。近年来,我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实现了富民强村、和谐发展的目标。连续多年被镇江、句容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村”;2007年荣获江苏省“文明达标村”; 2007年12月荣获镇江市“绿色村镇”称号;2011年被江苏省农委命名为镇江市首家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12620元,村级可用资金达到150万元,率先实现了小康核心指标,农村生活条件继续朝着小康富裕迈进。

二、生态村建设情况

(一)创建思路

以新农村建设这主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

— 1 — 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富民、活力”新天王要求,把生态建设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统一起来;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突出“六清一建、三清一绿”为主要载体,注重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造富裕和谐新农村。

(二)创建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2010年,我镇创建国家级生态镇通过考核验收后,戴庄村在创建江苏省生态村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工作目标。在市环保局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村始终把国家级生态村创建作为村两委会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是搭建班子,落实责任。把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定为目前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的环保负责人员,全面负责生态村创建及环保检查等具体工作。二是全面规划,健全制度。根据本村特点,把全村的各项建设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规划,工业区、民房、公共基础设施等都纳入了生态建设具体规划。并建立健全了环保各项制度。三是统一思想,合力创建。我们召开了党员、组长及代表参加的不同层次的动员部署大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同时加大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村建设具体

— 2 — 要求的宣传,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

二是突出高效农业,促进生态建设。在创建过程中,我们着眼于让农民富裕起来,把生态建设与有机农业结合起来,切实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有机农业带动生态建设的作用。根据整体规划,我村已于2006年成立了全省首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我村对工业区企业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要求进区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在严把准入关的同时,我们配合环保部门,对工业园区内工业企业加强监督监察,并有效地进行集中监督。在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这一宗旨,不断加快富民强村进程。我村在2008年底农民人均收入已超过小康线,集体经济年收入更是达到100万元,给生态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环境面貌。近年来,我村根据镇党委、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镇村联动”的发展要求,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共投入资金430万元,对白沙自然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00多万元完成了村级水泥道路建设;投入100余万元新建了集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白沙村民文体广场;投入40余万元用于绿化工程建设,村主干道绿化率达100%、村庄绿化

— 3 — 率达37.6%,添置路灯 10盏。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入5万余元在公共场所建立公厕1座,建立环保垃圾箱18座,公共卫生状况明显改观。为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我村对全村生活污水处理进行了规划,先后投入资金30多万元,在白沙自然村实施了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工程,已于去年竣工。

四是加强全面联动,共创生态文明。为使全民参与创建,提高整体创建效果,我们把生态村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操作中。通过精神文明宣传教育,提高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通过在“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比活动中提出生态村创建具体要求,使改水、改厕等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千家万户,使农民改变了杂物乱堆乱放的落后生活方式,改变了陈规陋习,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创建成绩和效果

目前,我村创建生态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通过生态村的创建,推动了我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和村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我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了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村民珍惜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繁荣了农村生态文化。二是通过生态村的创建,我村的环境更加洁净。过去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建立健全了

— 4 — 卫生保洁员队伍,切实做到长效管理,一个清新优雅宜居宜业的新戴庄呈现在人们眼前。三是通过生态村的创建,我村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了省级生态村的要求。其中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100%,有机产品基地占农田面积为96.3%,秸杆综合利用率为100%,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清洁能源普及率99.4%,生活污水处理率在工程完成后也将逐步达标。

四、下一步打算

创建生态村使我村加快了推进小康生活的步伐,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我村将再接再厉,继续探索创建的形式和方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在省级生态村及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的基础上,依托国家4A级茅山风景区和省级九龙山风景区的综合旅游资源,突出戴庄村的有机农业乡村生态游。以“亲近大自然,好吃、安全的有机食品,纯朴、清静的自然风光”为主题,以“小时候的味道又回来了!”为广告语,建设句容瓦屋山有机农业公园。与一般的乡村旅游搞差别竞争、形成特色,打造江苏省旅游新亮点,争取早日创成更高水平的国家级生态村。

5.1科学发展 篇五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细读《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了解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虽有若干方面,但核心为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对“以人为本“作了科学的、深刻的阐释:以人为本”,这当中的“人”,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现实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真正达到和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当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所以,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后劲。如果离开了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我们的任何工作就没有意义;离开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他的任何发展就没有价值。可以说,以人为本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没有这样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就会成为抽象的原则,失去它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而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辩证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强调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现实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要立足于现实,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做起。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切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发展权利越来越重视,思想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时代强音。《读本》在内容和表述方式上都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多样性和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尊重多样,和谐共生,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是我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较强的时代特征让读者感受到自己在和《读本》一起和着时代的节拍跳动,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必须时刻加强学习,学习党最新的政治理论论述,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我认为,要真正做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不仅经济发展难以持续,而且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搞上去。要坚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切实防止片面性和单打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长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之1 篇六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曹军民

二OO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通过这几天的政治学习,不但提高了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也更进一步的理解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必须讲究科学,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复杂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界、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试想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用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做行吗?不行,那只能是教条主义。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不用科学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能强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么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大跃进是冒进,违反了客观规律;文化大革命是“左进”,想通过所谓的革命求发展,其结果是倒退了;粉碎四人帮后,提出过在2000年实现现代化,其结果是盲进,脱离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3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指导了改革开放的30年,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三)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我们回想一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们所接受,不是有人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早在毛泽东、邓小平时代就有过论述,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党学习的深入,才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也体现了与时俱进。毛主席的《论十大关系》谈的也是发展生产力,但还不是先进的生产力,毛主席也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这是完全对的,也必须坚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提出,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科学发展的观点,是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主席和邓小平都提出过“为人民服务”和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含概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我们党为之奋斗和必须让他们满足的。而要尊重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民主化进程加快了,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发展,继续提高。建国初期人民的利益主要是当家作主和吃饱肚子,六、七十年代人们渴望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可现在和今后人民的利益是要享受小康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高质量:生存、生活、工作条件和环境,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怎么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发展。把握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必须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之中。五是:要树立“四个观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7.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 篇七

一、关于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 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命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此都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科学发展观便是这一探索的最新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追求发展道路, 主要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以及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56年, 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初步探索了符合中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 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工业化。他提出:“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 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1957年,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 必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但直至今日, 上述思想始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科学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突出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三步走”发展战略, 突出强调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些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 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民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健康这两个字很重要。”并强调:“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党的十六大以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所讲的发展, 是强调:“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和平发展。”这些发展和变化, 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为基本问题, 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 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 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这些关于发展的基本原则始终一脉相承。

二、关于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毛泽东培育起来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以人为本则是这一根本宗旨在发展理念上的贯彻和体现。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百废待兴, 各方面的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需要人民尽可能地克制自身的消费, 即便在这种条件下, 毛泽东等领导人仍然十分关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他说:“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 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 一定行不通, 一定要失败。”他还强调:“一定可以做到有菜吃, 有油吃……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在一个社会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里, 保证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 更高度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平同志强调:“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 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 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并提出“三个有利于”。在短短20多年里实现了人民生活从初步解决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发展的重要时刻,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 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走共同富裕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 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建设方针, 到人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清晰地勾画出从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发展的论述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发展脉络, 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

三、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点。在毛泽东等探索的时期, 尽管没有概括提出这些思想, 但是仍然提出了若干重要论断。

党的八大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纠正“大跃进”的失误, 毛泽东强调:“在整个经济中, 平衡是个根本问题, 有了综合平衡, 才能有群众路线。”他就经济建设同保护自然的关系中, 指出:“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 或者认识不清楚, 就会碰钉子, 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 会抵抗。”他在发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压力时, 提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 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 要有计划地生育。”“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 对于发展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 邓小平早有预见, 指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并强调:“讲发展, 第一, 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 第二, 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既要大胆, 坚持现行的方针和政策, 又要步伐稳妥。要求过急, 往往是犯大错误的根源。”

科学发展观所要着重解决的, 主要是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以后面临的突出问题, 同时也对以往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概括。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既吸取了毛泽东等探索中提出的综合平衡等重要论断, 也吸取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地区平衡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重要发展思路。

四、关于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作为一项基本方针, 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立足点, 是中国拥有占世界总数1/4的人口, 人口总量达到六亿五千万这一基本国情。毛泽东说:“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 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 都要从中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 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 灾荒问题, 就业问题, 教育问题, 知识分子问题, 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 少数民族问题, 以及其他各项问题, 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 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 同各方面的人协商, 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 嫌人落后, 嫌事情麻烦难办, 推出门外了事。”统筹兼顾, 也包括分配问题。他说:“在分配问题上, 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 必须处理适当, 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当时提出统筹兼顾方针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随后进一步提出了若干个“并举”, 又叫作“两条腿走路”。可见, 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方针, 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的运用。

今天,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处于历史机遇期、发展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要解决这些两难问题, 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在指导和推动发展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 就必须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运用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能力。

科学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 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 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摘要:科学发展观, 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有其科学发展的历程, 它既是客观实践深入发展的需要, 也是党指导思想不断发展的需要。文章就科学发展观思想形成与实践, 着重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历程。

8.1科学发展 篇八

自考自评还是开门评议

内部评估应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人大作用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自考自评,是此前并不少见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项工作往往由上级机关或同级政府中的特定部门作出评估,结果很难令公众信服,甚至可能沦为一些领导干部制造政绩的工具。

这种情况近年来正在得到改变。

政府各职能部门2010年的表现怎么样,市民满意吗?广东省深圳市政府2010年12月初正式向市民发出邀请,为这一年的政府绩效打分,市民评价所占比重为30%。

12月中旬,山东省青岛市也邀请约2500名市民当“考官”,对政府部门“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现场述职活动进行打分,评估成绩将作为2010年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中的社会评议得分。

“严格地说,政府绩效考评中,考核与评估是不一样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解释,“考核是政府内部进行的,而评估可能是内部也可能是外部进行的。就外部评估来说,方法很多,比如直接通过民众或者委托第三方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进行,更多的是通过人大、政协对政府进行评价。评估结果可以是考核的一个部分。”

姜明安认为,内外两种评估模式各有利弊。政府自己主导评估,如果没有摆脱自身利益考量,可能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外部评估的优势在于没有利益关系,相对较客观,但问题在于各职能部门的外部形象各异,容易影响评估结果。有的部门如城管容易得罪人,有的像社会福利部门给群众印象一般较好,还有的部门如保密部门外界了解较少,很难获得理性客观的评价。

“政府内部的评估应与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姜明安建议,公众参与的过程要规范,评估项目和比重的设置要科学,包括问卷的抽样、表述等都要适当。此外还应考虑到,群众在评估中可能有情绪化、非理性的因素存在,要把这部分评估在结果中所占的比重调整到合理范围之内。

据了解,国外对政府的评估大多由议会进行,比如议会可以要求对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质询,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来表达态度。专家建议,我国可以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对政府进行评估。人大可以利用每年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评估,也可以随时进行,比如按照法律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质询案。

“指挥棒”如何发挥作用

指标体系建设要民主、科学、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政府绩效考评的“指挥棒”往哪里指,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就朝哪个方向努力。去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同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以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

“《意见》和《办法》的出台,强调了考核的重要性,改变了过去一直关注经济发展的考核方式。现在的政绩考核方式不仅强调关注经济,还要关注民生;不仅关注发展的速度,而且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方式;不仅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考虑为未来打基础的考核;不但考核‘显绩’,还要考核‘潜绩’。”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马怀德教授分析。

然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当考核项目包括经济、民生、社会稳定等多个方面,即存在多个“指挥棒”时,它们之间该如何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合理设置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非常重要。

姜明安认为,合理确定指标体系,要综合考虑几方面的要素:

首先是增加指标体系的民主性。指标体系不能由政府自己确定,而应经民主程序,由社会讨论,也可以征求人大、政协的意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其次是增加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增加群众的意见还不够,还要由专家充分论证,是否有遗漏的指标或不该出现在体系里的指标,以及各个指标在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是否得当。

再次是指标体系要做到相对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统一性是指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指标体系应该可以作适当的比较,比如北京市几个城区的指标相互之间可以比较,这样才能反映不同地区的政绩水平;差异性是指考虑地区和部门的差异,针对各地各部门具体情况,对指标作出调整,比如一个地方的工商部门和另一个地方的公安部门指标肯定要有区别。二者结合是指,在有统一指标的基础上也要有各地或各部门的不同指标,这样北京的工商可以和河北的工商比,当然工商和公安也有可比之处,如群众的满意度、勤政廉政等要素。

此外,姜明安提到,指标体系中还应该做到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有的内容可以打分量化比较,有的则只能用评价之类的定性判断来做。还要做到长期性指标与短期性指标相结合。有些指标每年都可以有,比如廉政、服务态度等,有些则可能根据每年政策的重点而有所变化和调整。

制度化建设如何推进

既要统一制定法律法规,又要分层次分类别立法,并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

去年11月,安徽省芜湖市启动了“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将4类、113个部门和行业作为评议对象。早在2001年,江苏省南京市就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然而,这种运动式的评估活动是否等同于政府绩效评估,效果又如何呢?

专家指出,公众参与评估的方式很有必要,但常态的评估不应该搞成运动式的。公众参与的过程要规范,评估项目和比重的设置要科学,包括问卷的抽样、表述等都要适当。在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此前召开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估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应该进入法制化轨道。

去年10月1日,《哈尔滨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施行。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政府绩效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法制办政府法制协调司副司长江陵认为,当前政府绩效评估的地方立法时机已经比较成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应当从完善制度的角度来推进相关工作。江陵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立法,还要制定很多配套性的文件,尤其是政府绩效管理最终要追求怎样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组成员张兴祥介绍,通过对北京、山东、湖南等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考察发现,尽管我国已有1/3的省市建立了绩效评估制度,但各个地方有各自不同的做法,有的还处在探索阶段,各地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制度。

因此,有学者建议,在立法方面既要统一制定法律法规,又要有分层次分类别的立法,二者应该结合起来。统一制定的法律是关于指标体系如何设立,评估要经过何种程序,评估数据如何使用,等等,这个法律应该适用于全国各地各部门;而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则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来定。

在政府绩效管理最终要追求的效果方面,全国政府績效管理研究会秘书长张定安认为,政府绩效评估只是一个手段和管理环节,只有和政府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绩效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和改善管理,要把评估作为一种学习的动力和激励的因素,融入到管理的活动中,成为政府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提高绩效的有力武器。■

国外政府绩效管理

美国

公共部门引入管理工具

美国重视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管理工具,以改善政府绩效,其探索历程贯穿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进程。美国学者将这一探索历程归结为五个发展阶段。这五个阶段所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依次分别为:效率、预算、管理、民营化以及政府再造。1992年迄今处于第五阶段,强调政府再造。减少政府支出,提高公共责任、效率、有效性以及回应性,授权于公共行政人员。得到授权的公共行政人员能够产生更有责任、效益、效率以及回应性的政府。同时,新的信息系统能起到控制腐败的辅助作用。总的来讲,绩效动机趋向于更为广泛的目标,即从单纯的“追求效率”和“控制成本”逐步转变为“效率与效益(有效性)”的整合,最终演化为“减少政府开支”、“提高公共责任、效率、效益以及回应性”等多目标的综合体系。

英国

建立公共服务协议体系

英国政府的绩效管理,主要是围绕其建立的“公共服务协议”体系来开展的。由于注重效果的绩效管理要与政府部门的高层次的工作目标相关联,公共服务协议体系包括以下目标层次:方向、目标、具体目标、关于如何对具体目标进行测量的技术解释、实施计划等。英国政府通过明确责任和提高透明度实施绩效管理。

尽管政府所有的部门都要向财政部报告绩效完成情况,但是目前在法律和制度中对此并没有作出规定。英国财政部负责以绩效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协议绩效框架的设计和制定,并与首相执行机构、政府商业办公室进行合作。在保证该框架的成功实施方面,英国财政大臣、首相及各部的部长们,都负有关键的领导责任。

澳大利亚

强调竞争与市场导向

澳大利亚的行政改革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一直被称为是稳健改革,它以企业化管理为内在理念,强调竞争与市场导向,利用集权、加强监督、加强责任制的办法来改善行政绩效,是以绩效改革为重要特色的行政改革。

上一篇:国际商务英语考证个人总结报告下一篇:小 刺 猬 读 书(小学生学习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