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观后

2024-09-12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精选6篇)

1.地球上的星星观后 篇一

《地球上的星星》与夜晚太阳的故事

上课程论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非常具有意义的电影,叫做《地球上的星星》,之所以说它很有意义,我有以下体会。

电影的小主人公是九岁的伊桑,他上三年级,长长的牙齿,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看起来那么的可爱那么的让人喜欢。他有一个还算富有的家庭,爱他的父母,成绩很好的哥哥,这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美好,但是故事好像都有戏剧性的转折,会让这些没害全部黯然失色或者全部变质。

其实伊桑的父母和大多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龙”。所以他们不停地为伊桑的生活和学习而忙碌。伊桑的母亲每天夙兴夜寐:一日三餐、伊桑的洗漱、以及其它凌乱的家务活。为了这个家,她甚至放弃了工作。所以,伊桑父亲的养家任务也十分沉重,每天闻鸡起舞。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伊桑的实际情况。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伊桑是一个患有先天性阅读困难的男孩。或许是因为伊桑的哥哥学习太优秀,更或许是伊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IQ足够正常,不会生下一个像伊桑这样的孩子,所以他们想尽办法让伊桑“放光”:母亲每天亲自辅导,不停地更换学校,结果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从未经历“寻光”的过程,怎么可以让伊桑“放光”?

剧情的转变就在霍卡尔先生调走,新的年轻教师尼库巴的出现。也就是这颗小星星开始找到夜间的太阳,并依靠着他闪闪发光。

尼库巴老师的初次见面就给小孩子们不小的惊讶,未见其人先闻笛声。在欢快的笛声中,小丑装扮的老师哈哈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自由浪漫的天性释放了出来。第一节美术课上歌舞升平。这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方式似乎唤起了所有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和老师快乐的歌唱,舞蹈,当然,这一次还是没有能激发起小伊桑的欢乐。

人们都说在正确的时间遇到错误的人是一直遗憾,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是一种幸福。聪明的老师知道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有一些与众不同。他很快也发现了伊桑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通过检查伊桑以前所有的作业,以及一些列的调查,他发现尹夏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可以说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可是通过他的观察尼库巴决定家访,发现伊桑有着天才的绘画禀赋。虽然尼库巴老师和伊桑的父亲讨论过伊桑的教育,谈论过他的才能,但是伊桑的父亲反复的说会画画有什么用啊?但是年轻的教师决定帮助伊桑。为了帮助伊桑自信的面对现实,尼库巴搜集可很多资料包括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的艾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这些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等名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同样小时候存在着读写困难,甚至无法识字,交流困难,也都曾被周边的人当成弱智来看待,可是他们却用画画和音乐,发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尼库巴老师补充了一句。

“伊桑,其实刚刚,还有一个人我没有说,那个人,就是你。” 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桑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

我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童年,我们都幻想过自己是天上那个最闪的星星,可是却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美丽的小星星,都在绽放这自己独特的光芒。然而伊桑最爱的却是各色颜料在水中缓缓融化的飘逸,他体会着浓墨重彩的美以各色姿态盛开在笔下的惊心动魄,他以自己幼拙却惊人的笔触与世界对话。

九岁的他不明白,也无法按照所有人似乎都默认的方式去生活,于是,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他思念的,是旧时光的安逸,好像那时候还能去水沟里抓小鱼,还能和哥哥一起聊天,还有妈妈帮他洗澡。

影片用细腻的笔法描述了伊桑的情感转变,让观众沉浸在伊桑的世界里,与他同喜同悲。

有人认为,整部影片所讲的是教育带来的人性升华,然而我却感觉到它的深意不止如此。也许其中更让人感慨的是拯救和被拯救的幸福,伊桑与巴库尼老师,原本是两个陌生的灵魂,却在无意之中相遇,为彼此带来生命的温暖和慰藉,这样的感受,是纯粹的人性美,至诚至深。

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没有多一秒没有少一秒,不是在这地也不是在那地,恰巧就在那所学校,一个宽宏善良的老师遇见了那颗被人遗忘在角落的小星星,他就在那里,静静地闪耀着莹润的光芒。他羞于直视众人的眼睛,但是他的眼神却具有让人安心的力量,他微笑着,用他有力的大手牵引着小星星,让他停住脚步,享受人世间真正的阳光与欢乐。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与脆弱,许多时候我们不信任冰冷现实的外界,于是像是空谷之中一只独自盛放的白莲,静静等待有一个人来撷取,就像夜晚的星星等待已经到达地球另一面的太阳分享一些光亮,温暖自己的内心,那样自己也就会发光,发亮。

下面我用电影里面的一段话来结束。

瞧瞧他们 像早晨的初露 依偎在叶子的手掌上

从天堂掉下来的礼物 展开 悄悄的滑动 好似娇贵的珍珠 不忘微笑的闪烁着

我们不要遗忘这些 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像冬天里的阳光 使庭院充满着金黄色

他们将黑暗驱逐出 将温暖放入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不要遗忘这些 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地球上的星星》

2.地球上的星星观后 篇二

关键词:叙事研究,成长,生命性,心理需求

本文从一个教育研究者的视角, 用教育叙事的方式重新叙述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主人公Ishaan Awasthi的成长故事, 在反复观看和回味影片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镜头深描故事细节, 并着重从“成长与成绩”、“关注与惩罚”、“规范与自由”三个角度进行教育叙事与分析, 进而揭示影片的深刻教育意蕴, 给予读者更强烈的精神震撼。

一、重叙故事中的事

与电影这一艺术领域中的“叙事”相比较, 教育“叙事研究”有其基本特征, 教育叙事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 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一是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 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 是“实然”的教育实践活动, 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则;二是教育叙事的内容必须是与某个或几个具体教育生活中的“人”有关的故事;三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情节性[1]。按照对教育叙事研究基本特征的理解, 展开对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的叙事研究, 研究的关键之处在于理清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及重叙有意义的教育情节, 深描镜头下的若干细节。

1.故事中的“人”

Ishaan Awasthi: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其内心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 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知欲, 但他有读写障碍的缺陷, 所以他善于用想象满足自己, 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Ram Shankar Nikumbh:寄宿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 关爱每一个学生, 善于把握学生向往自由、想象丰富的心理特点, 大胆打破常规的教学规则, 用欢笑和乐观感染每一个学生,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由地想象和思考。

Maya Awasthi:Ishaan的母亲 , 勤劳、善良的女性 , 对孩子、家庭照顾得无微不至。

Mr. Awasthi:Ishaan的父亲, 对孩子严格要求, 望子成才的心情十分迫切, 为了孩子的学习不惜代价。

Yohan Awasthi:Ishaan的兄长 , 学习刻苦 , 门门功课拔尖 , 是家长及老师的骄傲。

2.故事情节

镜头一:校长办公室里, Mr.Awasthi和夫人Maya Awasthi满脸羞愧地坐在那里, Ishaan充满恐惧地愣在办公室书架旁边, 数学老师和英文老师愤怒且无奈地数落着Ishaan的“罪状”。

镜头二:Ishaan和邻居家孩子Ranjit发生冲突后, 气急之下踢坏了邻居家的盆栽。邻居找到家里和Mr. Awasthi理论, Ishaan躲在家门外面不敢进去 , 被Mr. Awasthi发现 , 大声呵斥到跟前, 边打边责骂。

镜头三:英文课堂上, 老师发现Ishaan在开小差, 愤怒地让他起来阅读, Ishaan读起来十分困难并告诉老师:“字母在跳舞 (The letters are dancing) ”, 引得全班哄堂大笑 , 老师觉得他故意扰乱课堂愤怒至极, 将Ishaan赶出课堂并惩罚其站在教室门口直至下课。

镜头四:Ishaan到了寄宿学校, 入学第一天, 在宿舍里, 校长严肃地对Ishaan说:“在这所寄宿学校, 我们按照唯一规则生活, 那就是纪律。我们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

镜头五:Nikumbh的第一节美术课上, 所有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唯有Ishaan闷闷不乐, 并且什么也没有画, Nikumbh并没有责备他并试图与他交谈, Ishaan沉默不语。为了进一步探索Ishaan学习问题背后的原因 , Nikumbh到Ishaan家里访问 , 由此, 找到了Ishaan学习困难的原因, 同时惊奇地发现了Ishaan在绘画方面惊人的资质。

二、成长与成绩

成长, 乃是个体生命的成长, 是生命质量的提高, 是精神生命的不断丰腴。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的追求不是成绩的增长, 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 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 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的境界, 一句话, 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3]。影片中Yohan Awasthi紧跟父亲Mr. Awasthi的步伐, 因而他与父亲一样在自己的领域拿第一, 而Ishaan永远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成人足够强健, 能负担得起工作、生活中的压力, 但是如Ishaan一样本该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的孩子们, 正在成长, 他们的肩膀还很稚嫩,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梦想, 怎能担负起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 手指尚长短不一, 为什么要让孩子在竞争中成为考试的奴隶, 在学习中丧失快乐, 错过生命健康成长的时机。

三、关爱与惩罚

关爱是一种感情的集中投入,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育, 更离不开关爱, 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是以爱育爱, 以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平等沟通为前提, 而并非自上而下地提要求, 施加压力。关爱, 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 细节往往是问题根源所在, Maya Awasthi与Mr.Awasthi对Ishaan关爱或是表达方式不对, 或是未关注到细节, 当Nikumbh家访以后他们才半信半疑地相信自己一直关心、头疼的儿子出现学习障碍的根源在于儿子有读写障碍, 同样对儿子投入了大量的关注与爱, 为什么问题的症结是与儿子接触几次的老师发现的?老师关注Ishaan的细节表现, 从言行、表情、作业乃至老师和家长不以为然的一张画, 从作业中发现错误的规律, 诊断其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写障碍, 更重要的是, 通过Ishaan的绘画作品, Nikumbh发现了Ishaan的艺术天赋及丰富的想象力。

当付出关爱未果时, 教师和家长可能会选择通过惩罚唤起孩子的自觉。影片中, 当Ishaan与邻居家孩子发生冲突并踢坏邻居家的盆栽时, Mr.Awasthi惩罚Ishaan, 但结果只是让Ishaan不以为然, 因为父母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 , 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委屈, 而不能让他自我反省。惩罚并不是治愈伤痛的良方, 更重要的是要用关爱唤起孩子的自觉, 给予孩子所需要的, 时而一个拥抱、一个亲吻, 以示自己的关心, 鼓励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可以找自己作为依靠, 只有每时每刻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关爱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Nikumbh对关爱有正确的理解, 所以他能找到Ishaan学习困难的根源, 并且走进Ishaan的世界, 和他沟通, 帮助他成长。

四、自由与纪律

生命成长的终极追求在于快乐, 快乐源于自由, 自由地生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自由地想象。在现实学校生活中, “纪律之网”和“规范体系”密布, 孩子没有更多自由想象的时间, 没有自由表达感情的机会。在寄宿学校, 校长推崇纪律, 当Nikumbh给孩子们创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时, 遭到了其他老师的攻击与“教育”:“校长推崇纪律, 在这样的学校培养孩子去生存, 孩子必须竞争、成功、创造未来。学校的校训是‘遵守秩序, 服从纪律, 刻苦勤奋’, 这是成功的三个要素, 是完善教育的基石。”在Ishaan刚入学时就明白“在这所学校里 , 按照唯一的规则生活 , 那就是纪律 , 这里制服了最难对付的学生”。寄宿学校的纪律并没有“制服”Ishaan, 真正把他从自闭中解救出来 , 并找回自己 , 找回自信的是Nikumbh。

成长具有生命性, 关爱是孕育生命并促进生命成长的主要养分, 自由的空间是生命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成长的孩子正如小鸟, 他们向往自由, 向往广阔的蓝天。因而, 教育者和家长在关注孩子的成长时, 更多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关注成长的生命性。教育工作者施教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必须采取有针对性且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 而不是家长、教师居高临下靠高压方法进行“育人”[4]。

参考文献

[1]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 2002 (4) .

[2]胡凡华, 刘效莉.生命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2) .

[3]秀慧.唤醒生命成长的自觉[J].江苏教育, 2005 (4) .

3.《地球上的星星》 篇三

影片中用了非常长的时间去表现伊桑的一系列古怪行为。他上课捣乱,父母被叫到学校,自己却一点也不害臊;他逃学,却让哥哥尤汗来写谎编的请假条,或许正是有了这些铺垫,我们才能感受到后面的精彩与感动,也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在一个原本就身心“不正常”的孩子面前有这样的老师陪伴左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对于那些在生理上存在差异的孩子来说,为大多数孩子设计的教育模式无疑是一场噩梦。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整体的、既定的步调,停留在画图阶段的伊桑,下一阶段如同一个更高的台阶,别人能轻松地走上去,他却不能。其实他只是差一点点,只是需要花费多一点时间。

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是将其归因于(如父母和老师的评价)自己的“不够勤奋”。可喜的是伊桑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在他的开导下,伊桑渐渐变好,学习成绩也慢慢跟了上去,甚至超越了老师,获得了画画比赛的冠军。

4.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四

城东实验学校毛丽娜

周二我们城东的教师集体观看了教育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感触良多,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含义:“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人公——小男孩依夏是个满脑子奇思异想的男孩,万物在他眼里都是灵动的。可是在老师眼里,他是个淘气包、麻烦精,三年级考试成绩全是鸭蛋,正如我们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后进生”。这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怎能接受学校里关于自己孩子是智障儿的结论呢?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将他转到寄宿学校,而在新学校里,事态却更严重。依夏依然是以前的表现,单词不会拼写,数学不会计算,美术老师的循规蹈矩和墨守陈规又使得他连最爱的画画都放弃了。所有的老师都嘲笑他,他苦恼、沮丧、哭泣、挣扎„„最后他不说话了,只能用一双充满害怕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幸好欢快乐观的美术老师来了,依夏让他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一颗善良的心颤动了,于是决定帮助他。探寻之后,发现他原来有阅读障碍,开始细心教导,把游戏和学习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原先充斥他大脑里乱七八糟跳动的字母音符都摆正了舞姿,依夏真的进步了。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也许有的星星生来不像其他伙伴那样明亮璀璨,但你不能否认他们也有自己的光芒,在某个瞬间,他们所发射出的光芒反而更加耀眼。依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发现他光芒的老师,这位老师和依夏有着同样的经历,他愿意走进依夏的心,并发现他的美。虽然我们越来越强调换位思考,鼓励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孩子视做一个独立的人,以平等的姿态去靠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正是片中小主人公伊夏父母所无法领悟的,父亲一味的苛责,母亲盲目的焦虑,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如何发现他的心,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灌输传统理念,却事与愿违地使伊夏在沉沦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5.《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五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的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猜出的水纹和倒影。伊桑的哥哥尤汗陷入和他是两个极端,尤汗成绩优异,在成人的世界里,优异的分数,整洁的作业,认真的学习态度无疑成了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美术老师尼库巴,这是一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老师,他真正读懂了孩子,从根本处分析孩子,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让小男孩伊桑不仅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且在美术领域施展了其特殊才能,成为超越老师的绘画冠军,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快乐!

伊桑的学习成绩在学校一直处于最差的状态,因此受到老师、父母的责骂、歧视,以至于为了逃避非难而让哥哥写假条向老师请假,以便于他逃学,最后不得已而转学。转到新学校后,伊桑依然是学不好语文、数学等科目,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不能写好那些字母,他被老师打、罚站、罚跪等,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代课老师尼库巴教孩子们画画,发现伊桑不正常的状态后,他和伊桑的同学交流,和其他老师交流,通过分析伊桑的作业,他发现,并不是伊桑学习不努力、偷懒,而是因为他天生有诵读障碍,缺乏流畅的思考能力,对距离、大小等缺乏判断能力,常人能做的事情,他却做不到。

了解到伊桑父母的心态后,尼库巴老师上门和伊桑的父母谈心,告诉他们: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梦想,我们不能因为他目前的一点点障碍而嫌弃他。他甚至愤慨:“如果你喜欢比赛那干脆养马呀,何必生孩子?非要逼孩子负担你的野心,不如招童工。” 为了唤起伊桑的自信心,尼库巴老师在课堂中和孩子们讲述爱迪生等名人小时候也有读、写障碍,老师自己也曾是,然后,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桑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桑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

尼库巴老师认为,每个孩子兴趣点不同,伊桑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他的创造性极强,在学校绘画比较中,伊桑的画胜过老师尼库巴而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伊桑简直不敢承受这巨大的成功喜悦,他流着热泪扑进了老师的怀抱。

伊桑各方面成绩都明显提高,令父母惊诧不已,伊桑也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他的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

放暑假了,父母亲来接伊桑回家,伊桑依依不舍地与老师告别,临上车前他回头奔向老师的怀抱,尼库巴老师将他高高地举起,伊桑伸展着双臂,全身舒展向上,极其激动人心,我的热泪再一次流出。

6.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六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孩子的发展有着共性与不平衡性,在用相同的模板来塑造这些孩子时,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的个性。

在追求功与利的社会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家长对孩子的希望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对孩子的判断也越来越统一而狭窄,导致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被熄灭,沉重的希望也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在我们这些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家长不可理喻、固执、不配合,但是只要我们真心的为孩子付出,在孩子获得好的改变面前,相信这些家长会理解、会支持、会配合、会感动的。

作为教师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应当以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只用卷面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可能会扼杀了天才。孩子的发展有着共性与不平衡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在用相同的模板来塑造这些孩子时,我们是否尊重了孩子的个性?这是我们应当经常反问自己的。

教育应当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味的强调成绩的面前,我们是不是忘了他们仅仅是这个年纪,而进行超乎常人的灌输,无情的剥夺了本应该属于这个年纪的主要特点。

学生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在学生的行为或成绩上出问题时,我们是不是也过于重视结果,而忘了去寻找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批评与惩罚让我们精疲力尽,但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我们想要的结果。是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我们不够了解学生,没有找到对的方法,其他老师的失败与尼康的成功,强有力的说明了这点。当然改变一个学生,其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是不是总在寻找速成的方法,在一个可能可以成功的方法面前,是不是因为其所需付出的代价面前,选择了放弃。

上一篇:星夜小憩作文下一篇:2024年阜阳市颍上县集中招投标交易中心招聘6名公告及职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