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知识试题

2024-09-24

读经典知识试题(通用12篇)

1.读经典知识试题 篇一

我读经典有感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相信的故事,也是一个蕴含着深刻道理、个人以启发的故事。它证明了,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世间没有做不成的事,一切皆有可能,人是可以超越极限的……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英国人不顾全家的反对坚决去航海,但在一次海难中流落荒岛,历尽艰险,坚持不懈,顽强的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获救的事。他在岛上有自己的王国、仆人,大批的食物等,这全是他辛勤耕耘的结果。在吗、在对孤独和寂寞的时候,有的人抱怨沮丧,灰心低头,甚至选择极端的自杀,但他却挺过了二十六年。他,就是鲁滨孙!

鲁滨孙是当之无愧的勇者,他在荒岛上一个人生活了那么多年,有过失落、悲伤、快乐、欣喜,但他全都挺过来了。这既显示出了他的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惊人的生存能力,更显示出了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品质。鲁滨孙在稳定了心情之后,立即和大自然做起了抗争,他靠自己勤劳能干的双手和一些简陋的工具,克服无数困难,挖凿山洞,建造房屋,驯养动物,种植谷物,烧制器具,烘烤面包等,并且从不气馁,这是非常难得的。

大家还记得鲁滨孙得了疟疾的那一段日子吗?他一个人在家里,没有人照顾,这该死的疟疾却又把他折磨的死去活来,是多么痛苦啊。像我有一次发烧,烧到了39.3°,自己感觉天旋地转,非常难受,连睡都睡不着,后来还是妈妈带我去看了医生,又挂了两天的盐水,自己才好受多了。但鲁滨孙就大不相同了,他没有人照顾,甚至连最基本的药品和可以睡得踏实的床都没有,一脸病了十几天才好,还没人谈心来发泄苦闷,可见鲁滨孙是多么的可怜!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鲁滨孙在病的日子里放弃过吗?不,他没有。他一直希望这病快点好,没有一点自暴自弃,这也是他勇者风范的一次体现。

鲁滨孙的勇者风范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不止体现对抗病魔的坚韧不拔上,更体现在他的博爱之上。那是在他上岛后的第二十六年,一群野人带着三个可怜的野人上了岛,先杀了其中的两个。最后一个逃了出来,被鲁滨孙救下并培育它,使他成了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显示出了他不抛弃的品质。我和他比就不行了,有时十分小气,就连同学向我借个东西都不肯给他,看来我确实应该多学学鲁滨孙的作风。

“不抛弃,不放弃。”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它可以使我们不惧怕困难,超越自我!

2.《读经典,修美德》 篇二

开发校本课程,明确教育内容

2006年初,本着体现学生认知规律、教育规律,突出科学性、层次性的原则,学校按照“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德目,编写了德育校本教材,开设了《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课程。使用过程中,学校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帮助修改、完善。每课书按照古训、大意、故事、论坛、计划、评价、作业等几个方面编排设置,通过古训、大意、故事的讲解分析,让学生理解古训含义,熟知美德内容,领会蕴含道理,明确行为要求;通过论坛、计划、评价、作业等环节的操作实施,指导学生言行,培养美德行为习惯。如:二年级第二课“孝”的教育,课题是《我爱家人》,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古训导入,以《凉席温被》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感恩尽孝意识,并通过实践课加以强化。

《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教材每课都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每课书2课时,分为领悟课与实践课。第一课时是领悟课,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以教材为依据,揭示课题、引出古训、理解含义;第二步,学习主题故事,理解、印证古训的深刻意义和做人的道理;第三步,交流讨论指导行为。第二课时是实践课,教学顺序是:首先交流实践计划完成情况;其次共享所搜集到的相关故事、名言、警句等成果;最后进行德目行为评价。现在,《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教材已在全镇推广,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

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制定评价标准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了《读经典,修美德》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编写指导用书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组织人力分年级编写了与《读经典,修美德》校本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用书。对每课书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确定、教学设计建议、教学素材使用等均提出指导性意见。本着边使用、边研究、边修订的原则,使指导用书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组织教学评优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每学期都要自下而上地开展《读经典,修美德》校本课评优活动。以完小为单位为每位老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中心校发现、推广典型课例,开展研讨与交流,使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经典诵读,丰富教育内涵

在开设《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课程的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经典文化视野,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

分年级确定诵读内容: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声律启蒙》、五年级《论语》(节选)、六年级《孟子》(节选)。

组织实施形式多样:一是通过“我和老师一起读经典”“我和同学一起读经典”“我和家长一起读经典”等活动的广泛开展,实现了此项活动由校内向校外的拓展延伸;二是创新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如为经典配乐、谱曲,为经典编舞、配画,创编校园剧等,定期在学校橱窗展示学生绘画作品,形成了“读经典、悟经典、画经典、行经典”的活动序列;三是充分利用放学路队时间,以班为单位集体诵读经典,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充分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

组织实践活动,培养美德行为

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受到广泛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读经典,修美德》校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古训、理解古训、积累古训。中、高年级每人一本“采蜜集”,定期记录古训。一些名言、警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为学生践行美德提供了行为导向,并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结合具体的德目,让学生制定行为发展计划,通过小小展示台和小小留言板,展示计划完成情况,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言行,将道德情感转化道德行为,逐步培养美德行为习惯。

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 一是班级开展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将八个德目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二是学校通过举办“经典诵读赛”“经典故事会”等活动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制定综合评价表,重点对 “忠”“孝”“礼”三个德目进行形成性评价。每生一张,每月侧重评价一个德目,评价等级分为好、较好、一般。评价后有小结,学生写出自己一个月当中在这方面的表现,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评价发现优点与不足,为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使用,把它作为每学年评选表彰“美德好少年”的基本依据。典型的树立,使全镇学生学有目标、追赶方向,从而增强了他们践行中华美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营造楼道文化,创设美德氛围

2013年4月,中心小学本校教学楼落成并投入使用,门厅正面上方,镶嵌着学校的校训“文明勤奋,健美创新”。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对全校师生寄予的殷切期望。

一、二、三层主要是教室、专用教室和办公室。一层是低年级、二层是中年级、三层是高年级,学校的楼道文化也集中体现在这三层。围绕“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主题,体现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德目内容。一层南北两侧分别是“孝”和“礼”,二层南北两侧分别是“忠”“诚”“信”,三层南北两侧分别是“义”“廉”“耻”。每个德目均有注解如: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礼是人际关系的规范,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除此之外,每个德目均有与之密切相连的美德故事,《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诗词联语等经典内容相诠释,再加之优美图案的衬托,使美德内涵及教育意义凸显得淋漓尽致。如:二层南侧“忠”这个德目之下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穿插设计的古诗词名句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平时学校结合《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再通过楼道文化的渲染,以及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争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争做勤奋好学的小蜜蜂、争做诚实守信的小天使、争做知荣明耻的小公民等“五争做”主题教育活动的引领,使这些传统美德的种子逐渐扎根在学校学生内心深处。

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初步效果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学校教师及时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形成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受到了中华美德的熏陶,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上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校承担了两次区教委组织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学校的管理经验在北京市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今后,学校在继续抓好《读经典,修美德》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三级课程,系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3.读经典诵读有感 篇三

崇明县西门小学 四(3)王舒琪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校园里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呀,我们正在举行“经典诵读”活动呢!

在这个活动中,不仅有唐诗宋词,还有古文呢!真是让我这条瘦瘦的“蛀书虫”大大地饱餐了一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佳作《游子吟》。每当我回到家,看见妈妈那疲惫的样子,便想起了《游子吟》,于是,我便连忙端起一杯热茶,递给妈妈。看着妈妈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我的心一下子舒坦了许多。《游子吟》让我懂得了一定要孝顺父母,让母女之间的感情温暖起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给了我一个启示:只有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记得有一次小测验的前一天,爸爸为了给我复习,就不停地对我说要点,说得口干舌燥也都不休息。而我呢,却自信地摇摇头,满不在乎地说:“切,这些我都懂了,别再讲了,我都快烦死了!”说完就扭过身子去看电视了。爸爸叹了口气,扔下了手中的课本。结果第二天,我真的考砸了,我想起了这首《观书有感》。

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懂得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美德。

4.朝读经典教案 篇四

白马篇

一、解题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府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②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①“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不顾之勇。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②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四、课堂小结

本诗结构谨严,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①读一读《迢迢牵牛星》和《饮酒》;②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刘林

代出自蓟北门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认“蓟ji、鲍bao、淳、殉、羁ji、殇shang、忱、颅”

2、使学生能背诵这首诗词。

3、能结合课后的注释以及解析真确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教材分析:

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封建时代衡量臣民忠良行为的准则的诗句,由此可见,诗句所含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自然不必细说。教学重点:诗的背诵

教学难点:这诗的句理解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过程:

提前叫学生预习这首诗,并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一)课题导入:

检查作业,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板书在黑板上。(略)

(二)探究新知:

1、学习生字词:

(1)、学习孩子们提出来的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2)、和学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3)、分组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1)教师简单的引导: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2)简介作者: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认为国侍郎。文帝时升迁为中书舍人。临海王子项镇守荆州时,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后世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是南朝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有些诗较为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刘林

强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担忧的作品也流露了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3)学生自主背诵这首诗。(4)分组检查小组成员的背诵情况。(5)自主讨论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记住。

4、拓展活动:

欣赏《别云间》:

(1)作者简介: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西部)人,名模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幼时即善辞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惨哀婉,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谢枚如评价他的诗词“如猿--,如鹃啼”其著有《夏内史集》、《玉樊堂词》。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临刑前的一首悲壮的绝命诗。作者在诗中写出了对亡国的悲愤的同时,也写出了壮志难酬的无奈。

译文:这三年我成了奔走他乡之客,今天又成为俘虏。看着大好河山不禁使人留下无限的泪,是谁说过天地无边的啊!现在,我已深知为国献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到要与故乡永久的告别却难而又难。我不屈的灵魂回到这里的时候,将在天空中关注着以后继续抗敌的旗帜。

(2)学生自主学习《别云间》。

(三)讨论: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赴戊登程口占示人家

教学目标:

1、会认:捍、铭、仞、羌、翰、戊、苟、庸、催,能读写:衰庸、诬陷、赖以生存、座右铭、经久不息等词语。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刘林

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结合课后的注释及解析正确理解节选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完成课后的拓展活动。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生背诵和理解节选;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教材分析:

前两句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了所遭遇的不幸,冷言冷语中却带出了几分自嘲与不羁。后两句与前两句不同,采取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甘愿为国献身、不顾惜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作业。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

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2、帮助学生学习成生字词。

3、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这首诗。

4、作者介绍: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人),字元扶,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人民的敬仰。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业商业。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作山房文抄》、使滇吟草、《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

5、简介虎门销烟:19世纪上半期,在对英国的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往中国走私鸦片,这种不正当的商务赚取了中国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很多百姓吸食鸦片家破人亡,军队里的士兵也有不少的人吸食,国家民族深受其害。为了制止这种不良风气,拯救国家民族,防止鸦片的大量输入和白银的大量外流引起的统治危机,1838年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并排他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他到达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查封烟馆,收缴鸦片,禁烟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来的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刘林

2376254斤,前后历时共30天。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华民族抵制鸦片的决心和勇气,林则徐不畏强暴坚决抵制鸦片贸易的行为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不愧为民族英雄。

6、学生背诵这首诗。

(三)日积月累:

学生读一读课本65页上面一段。

(四)故事链接:

学生读课本65页下面一段。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 凉 州 词 》两首:见课本66页。

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遭逢”“ 干戈”“ 寥落”等 6个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诗句。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小组合作交流,感知诗句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掌握名句。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教具

投影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刘林

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后号文山。

三、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字音。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字音。

遭逢、干戈、寥落、破碎、飘絮、惶恐

3、指名学生读。

4、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读。

四、赏析与理解诗歌意思。

1、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解释它的意思。

⑦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⑧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

2、这样一句凝聚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文天祥是在历经磨难,艰苦抗争,无望救国的情况下,悲愤,而又视死如归地说出这句话的。这在前几句就可以了解。(小组交流)

3、理解前四句诗歌的意思。(回顾历史)(1)指名读注解。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注释:①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2)理解“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背景。(回顾历史)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刘林

(3)此时孤军奋战的文天祥孤苦无依,心中无限感慨。看这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⑥“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4)可就算如此怎么样,我堂堂大丈夫还会惧怕死亡吗?我的一颗爱国之心会永留青史,激励后人。于是他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译文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 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五、作业: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回顾历史:辛苦 干戈 寥落 四周星。感叹:惶恐 零丁

5.读《朝读经典》有感 篇五

606班 ***

本学期以来,我读了《朝读经典》这本书。这本书以古书中的经典文章为主要内容,再加以注释,让古文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够学到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学,从中领会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真想回到古代,看人们那淳朴的生活;听读书人那发自内心,充满感情的读书声;闻那书墨的清香,感受古人那种高尚的的情操。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舍身取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鱼”和“熊掌”打比方,表达了“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兼得的观点;并着重表达了在“生”与“义”之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要告诉我们:为了正义事业我们要不怕牺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有一个小学生因患自闭症而跳楼自杀。这则新闻使我不禁感慨生命是何等脆弱,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大家,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青春只有一次,要做有价值的事情,不要让它白白流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了解它,却并非容易。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只有认真地学,细细地品味,才能悟出那种高雅经典的韵味。

6.为什么读经典? 篇六

事实上,当代那些真正大师级作家,例如博尔赫斯,例如纳博科夫,又例如卡尔维诺,都是从经典尤其是古典作品中走出来的——不,他们才不想走出来呢,那是他们的营业源和休憩所。讽刺的是,他们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作家,这种误解,在于他们的读者只读到他们为止,而不读他们所读的并使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古典作品。

读者这种偷懒,主要是源于这样一种错觉,以为文学是一路发展下来的,以为人类的才智是一路发展下来的,只要我们把握现在,我们就知道过去,甚至毋须知道过去。事实恰恰相反,不知道过去,就无从把握现在。同样恰恰相反的是,文学不是发展的,而是变化的,即是说,我们现在的作品,最好也只是像古典作品那样好(事实是永远达不到),文学绝不存在现在比以前好这回事。

所谓的古典与现代,也不是发展下来的,而是并置和交叉的。譬如说维吉尔继承荷马,但丁继承维吉尔,形成一条严谨的古典主义线索,但是,在维吉尔与但丁之间的奥维德,却是绝对的“现代”——“后现代”也许更准确。普希金从奥维德吸取养份,造创的却是浪漫主义极品。普希金的继承者们——随便举一两个名字——陀斯妥也夫斯基和契诃夫,则为现代主义小说奠基,另一位更远的继承者纳博科夫弄出的,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要不要把这条线摸下去?美国当代的简约主义大师雷蒙德·卡弗,推崇的是契诃夫;更早的意识流大师福克纳,拜服的也是契诃夫;英国“女性主义”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又是契诃夫。

上述这些名字和线索,无非是表明,文学是一张花样百出的花毯。你把后现代主义摸上去,可能是前古典主义(如果有这个名称的话);你把殖民和后殖民文学摸上去,恐怕要碰上笛福;你去敲敲帕斯的窗子,开门的也许是庄子。

如果一个当代作家不能把自己的阅读织人这张花毯,那么,他想把自己的作品织入这张花毯也即成为一位大作家或有意义的作家,便是痴人说梦。当一个作家开始争名夺利了,其固疾可能就是他的写作无以为继了,他的资源匮乏了,而你细心检查他的身体,可能发现他身上缺乏的,就是古典作品的营养;当一个作家转行了,停笔了,重复了,水准下降了,变坏了,恶化了,你不用细心检查,他脸上的愁云惨雾早就告诉你,他患的又是古典营养缺乏症这一流行病。当代作家的匮乏即意味着他们不能把当代读者引向更深广的经典,遂令读者的品味愈来愈浅薄,结果是造成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下降。

回到卡尔维诺,他对经典的定义比较宽,讨论的作品有三分之二是二十世纪之前的,三分之一是二十世纪的——这是颇为平衡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阅读经典的尺度:已成伟大传统的那部分,应成为一个作家占三分之二的阅读资源,另三分之一用于阅读现当代经典。他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试图给经典下定义,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要读经典,双管齐下,保持他一贯的引人人胜的叙述力量。譬如第四条定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再如第九条:“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更有意思的是第十三条:“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和紧接着构成对照的第十四条:“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卡尔维诺的阅读非常广泛,从文学到哲学,从荷马、色诺芬、奥维德到笛福、伏尔泰、狄德罗,然后是一系列近现代名字:斯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托尔斯泰、马克吐温、詹姆斯、史蒂文森、康拉德、海明威、博尔赫斯,还有诗人巴斯特纳克、蒙塔莱、庞杰等。有时他也颇能照顾偷懒的当代读者,例如介绍色诺芬的《远征记》时,告诉读者可略去哪一章节,应细读哪一部分;介绍福楼拜时,不讨论长篇《包法利夫人》或《情感教育》或《圣安东尼的诱惑》,而选择一个晚上就可看完的小经典《三故事》——甚至进一步建议读者无耐性可略去最后一篇《希罗底》,而专注于《一颗单纯的心》和《圣尤里安传奇》。

卡尔维诺很清楚当代作家和读者对经典作品的漠视、畏惧和偏见,故在介绍时,尽量说得有趣。他还举一个例子,法国“新小说”健将之一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结果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一个神奇的宇宙,自成一个体系,令他着迷,后来还写了一篇精彩的解读文章。

尽管卡尔维诺写得生动活泼,但是如果对他讨论的经典缺乏起码的认识,乐趣就会少很多。经典的意义也正在此,如果我们读卡尔维诺和其他大师,却对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原由一无所知,那么,我们阅读的乐趣也会少得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

注: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黄灿然小站”。

7.轻轻松松读经典 篇七

①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

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人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

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

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② 认真的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真背功课或是读时

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

神世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

样的书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既

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③ 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

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否则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的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是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

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④ 对经典也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

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核的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唯有

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个不死的灵

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的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

⑤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

图还是康德,不妨当做闲书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

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

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

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的,阅读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有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

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⑥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的身旁,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6.这篇文章,作者鼓励人们阅读经典,这是因为:

7.请分别概括②、③段的内容

第②段:

第③段:

8.第④段中说“经典属于每一个人”,第⑤段中又说“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这二者是否矛

盾?为什么?

9.结合全文,请具体解释“经典”含义

10.读了文章,请你结合自己读过的课外名著或文章,谈一点阅读体会和感想。

参考答案:

6.因为“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能直接找到答案)

7.2段:阅读经典才是真正的阅读;3段:有精神需求的人阅读必须慎于选择或有精神需求的人需要读经典(阅读材料中找不到)

8.不矛盾。因为前者说的是经典能超越历史,在不同时代的个人阅读时都有灵魂觉醒的惊喜,而后者说的是经典不属于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只有作为有灵魂的个人,才能走到经典中去(阅读材料中找不到)

9.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指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已得到世人公认,成为全人类财富的著作(阅读材料中能找到,但需要总结归纳)

10.(略)(阅读材料中找不到)

8.读《朝读经典》有感 篇八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每周二早读,我们就会拿出这本《朝读经典》,聚精会神地读一篇小古文,记一篇小古文。

《朝读经典》分为六章,每章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第一章“志高远”。自古以来,许多杰出人物都把立志当做迈向成功的起点。南北朝的颜之推曾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鞋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文章为,有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自我磨砺,以成就伟大的事业;而没有志气的人,会变得懒散,成为平庸之人。

从此,我理解了志趣低俗的人势必对诱惑产生玩物丧志的情况;而有远大志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就像楚庄王,他虽然头三年不务正业,可一听劝说,于是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而卫懿公,为了养鹤连百姓的死活都不关心,到了第九年,敌人来攻打,将士们不愿为卫懿公效劳,于是他成了亡国之君。

翻到第三章,“贵以恒”,第11课是《孟子,告天下》的,《一曝十寒》。这一篇小古文虽短,但让我知道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无法成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朝读经典》里面还记载着许多名人名言,使我受益匪浅,希望大家每天也记一点。荀子曾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要认为这点进步太小,而就此放弃!

9.我们为什么读经典 篇九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他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一部经典作品时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能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10.《朝读经典》古诗词 篇十

1、病起书怀 宋 陆游

2、寄李儋元锡 唐 韦应物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唐 杜丽

4、汴河怀古 唐 皮日休

5、咏史 唐 李商隐

6、岳鄂王墓 元 赵孟頫

7、沁园春 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宋 文天祥

8、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宋 辛弃 疾

9、酹江月 和友《驿中言别》 宋 文天祥

10、西施 唐 李白

11、赠孟浩然 唐 李白 二、八年级

1、书端州郡斋壁 宋 包拯

2、浪淘沙令 宋 王安石

3、汉江临泛 唐 王维

4、哀郢 宋 陆游

5、赤壁歌送别 唐 李白

6、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宋 欧阳修 三、九年级

1、离骚(节选)战国 屈原

2、橘颂(节选)战国 屈原

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 李白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沁园春

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宋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西施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书端州郡斋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浪淘沙令

宋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汉江临泛

唐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哀郢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

欧阳修

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紫箨青林长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腊市渔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风鸣烧入空城响,雨恶江崩断岸流。月出行歌闻调笑,花开啼鸟乱钩輈。黄牛峡口经新岁,白玉京中梦旧游。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

离骚(节选)

战国

屈原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橘颂

战国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11.读经典名著,做智慧教师 篇十一

暑假期间我主要阅读了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日本作家黑柳砌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这两本书均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学著作。针对这两本书对我触动较大的章节,下文逐一分析。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节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样才能把课上的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

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认为这是对有趣课堂最好的定义。

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如果我们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真理的知识在学生的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洽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接洽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知道、思考和理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们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我们要不断地扶持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通过不断地将知识加以运用,进而鼓舞孩子们,他们的思想会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会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的任何一个新概念和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上文中谈到广泛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节专门谈小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六七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能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把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的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使学生搞好表情朗读。表情朗读之所以必要,乃是为了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一个长句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以及在思考的同时再向后面的部分过渡的这些复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必须教会少年同学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的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

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较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12.不用考试,换个方式读经典 篇十二

阅读立体化:从读者到使用者

大块文化公司董事长郝明义解释,经典在历史长河中嬗变,自然会蒙上一层距离的面纱,不论中西方,皆是如此。中国,经典被纳入考试科举,也更添加了沉重形象。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来源暴增,经典又再次被边缘化。这三重枷锁,终使现代人远离了经典。

“要让经典被看见,关键在于推动的方式。”台湾图书馆馆长曾淑贤说。以台湾图书馆自9月起举办的“读享经彩”活动为例,首度以软性的“生活美学”角度切入,选读的经典以文学、茶艺、旅游、爱情为主,不讲大道理,而是看古人怎么过日子。譬如展出唐代茶人陆羽的《茶经》,便请茶艺老师现场教学,让人身临其境。不仅读与听,更能触与嗅,让经典变得生动引人。

郝明义则认为,每个时代的读者有权利以最新的科技工具与编辑概念享受经典。大块2010年推出《经典3.0》系列,就是近年最大规模的经典导读书系,目前已出版25册,不但涵盖中西经典,导读阵容也属一时之选。大块还大手笔在两岸三地举办经典导读演讲,影音纪录也通过网络播放,呈现文、图、影像俱全的阅读体验。

由此观察,现今推动经典的阅读,出版方式和活动设计都呈现多元化的“立体阅读”趋势。“就像电脑的程式开发,讲求‘使用者经验’,经典阅读也应从这个角度思考。”郝明义说。他尤其不喜欢强调推动,认为太沉重,而是希望通过更多的使用者经验分享,让阅读经典的乐趣传播出去,如同电脑游戏不断通关,一层层解开经典的密码。

教学移动化:不要忽视学生的应用能力

过去,学校是经典教育的摇篮,到了今天,也面临世代差异化的挑战。台湾某大学台文所教授郝誉翔感慨地说,现在学生娱乐选择增多,愿意读一本书就不容易,更遑论经典了。

但元智大学的经验或可借鉴。元智是台湾第一所将经典列为必修的大学,其“经典50计划”将中西50部经典依据难易分成不同积分,学生通过选修课程、读书会、沙龙等方式接触经典,不论科系,每人都需要得到50个积分后才能毕业。自2006年实施至今,已有8000多名学生受教,更吸引了大陆的大学参访观摩。

强制参加,不会引起反弹吗?元智通识中心主任王又文说:“刚开始会有,现在已经变成热门课程了,学生选不到课,还会打电话来骂呢。”

课程中,王又文更看到新世代年经人阅读经典的潜力。在他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以《孙子兵法》的“道、天、地、降、法”解读电影《阿凡达》,讨论物质与心灵的战争,创意十足。也有老师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时,带学生去博物馆看化石,学生将之应用于观察宜兰的蜗牛,进一步探讨兰阳平原的环境生态,而写出精彩的报告。“现代学生对于经典的联想与应用能力,其实超乎想像,若他们没有被强制接触经典,这种能力就不会被开发。”王又文说。

民间私塾:以时间涵养文化

当经典越来越讲究生动与应用时,虽能拉近距离,但是否模糊了经典的原貌价值?

台湾民间一直有私塾的传统,维系经典的阅读与传承,今年过世的“奉元书院”毓老师即为代表。而原为作家的马叔礼,20年前开始在自家授课,内容包括《易经》《老子》,诗词、小说等,学生因受益感动,为其成立“日月书院”。

“文化素养是不能速成的。”马叔礼说。在日月书院上课,不像一般才艺班多以期数计算,而是跟从老师的讲学进度,没有一定期限,有人一跟就是二十年。马叔礼说,以《易经》为例,其书之深与博,每堂3小时的课,至少要200堂才能讲得完。“经典就像人,是有灵魂、生机的整体。如果把人拆开了,则只是个别无用的器官。”他认为,经典本身饶富趣味,但片段式的教学,会坏了大家的胃口。

上一篇:我的冲刺笔记下一篇:基础会计实训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