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

2024-07-17

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共12篇)

1.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 篇一

土木与建筑学院

雷锋请慢走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系列活动

目录

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

三、活动主题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五、活动主办单位

六、活动参与人员

七、活动内容

八、活动流程

九、注意事项

十、活动可行性分析

十一、经费预算

一、活动背景

“钉子”、“螺丝钉”、“傻子”.....这些被标签化了雷锋精神,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短暂的一生中,他用点滴小事汇聚成大爱之海,一本“雷锋日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1963年的年3月5日毛泽东挥笔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学雷锋纪念日”就此定格,三月也就成成为了“学雷锋纪念月”,在这个月里各种活动风起云涌。雷锋精神总是三月来、四月走,三月过后,雷锋精神宣传热潮渐渐平息。在来年的三月,类似的宣传热潮又席卷而来。潮涨潮退,潮起潮落,这已成为了一种规律。“雷锋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到人们的血液中,一直贯穿到人们的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向雷锋学习”不只是三月里的社会热潮,不能随着雷锋月的过去,也悄然退出。为了留住“雷锋”,使雷锋精神延续不息,作为有文化、有觉悟的大学生,我们除了在三月里大力宣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在接下来的四月、五月、六月.....雷锋精神仍贯穿生活的年年月月。以雷锋逝世50周年,即“雷锋纪念日”49周年为契机,我院将联合其他学院甚至其他高校,通过“骑绕湘江传递雷锋精神”、“雷锋事迹接力传” “续写雷锋日记”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来深化学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

二、活动目的

在“三五学雷锋活月”中全国上下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学雷锋宣传活动,而几乎三月过后,那些宣传雷锋精神的标语、横幅便销声匿迹。学雷锋也随着三月的过去,也渐行渐远了。而这次系列活动在雷锋月将要结束时起航,旨在弘扬雷锋精神、倡树文明新风,深化学雷锋活动,打破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走”传统的格局,留住“雷锋”,号召人们真正做雷锋精神的实践者。通过在湘江沿岸以自行车代步进行接力传递雷锋横幅宣传并清理沿江风光带的垃圾,号召全体市民及网民一起来续写“雷锋日记”,记录现实中自己做过的好事并将此传递给你帮助的人等触动人心的活动让大家真正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此系列活动不仅让引导我们大学生思考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自身需要的精神养分,而且此活动参与社会的大型活动并且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共同携手,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彰显大学生风采。更重要的是让雷锋精神在道德伦理渐行滑坡的今天持久延续,改良社会不良之风,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

三、活动主题

雷锋请慢走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系列活动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骑绕湘江雷锋行

时间:从3月31日起,每两周沿湘江,以上次活动的终点为出发点进行宣传雷锋精神的横幅传递

地点:湘江沿岸

雷锋事迹接力传

时间:从3月31日 地点:步行街、火车站、汽车南站 续写雷锋日记

时间:从3月底起

地点:网络博客、微博平台

五、活动主办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六、活动参与人员

骑绕湘江传递雷锋精神:长沙理工大学土建学院学生及学校有意向的同学 雷锋事迹接力传:经过宣传点的所有行人 续写雷锋日记:全体网民

七、活动内容

“骑绕湘江传递雷锋精神”以类似于奥运火炬传递的形式,骑着免费租赁的自行车或自己骑车沿湘江分阶段和路段传递雷锋精神宣传横幅并清理所经之处沿江风光带的垃圾,以上次活动的终点为出发点进行宣传雷锋精神的横幅传递。“雷锋事迹接力传”、“雷锋日记大家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雷锋日记大家写”通过专门建立的“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博客、微博平台,大家一起续写雷锋日记并转播。此三个活动到本学期末由我校土建学院收集整理,制成视频和文集在网上进行分享和转载。

八、活动流程 一)骑绕湘江雷锋行

1、活动申请:与学院年级辅导员老师进行沟通,获得学院的认可、批准。

2、招募志愿者(每一次需4—6人,活动4次,共16—20人),并于长沙市自行车租赁点进行联系。

3、设计宣传海报、宣传横幅。与校记者团、校电视台联系,邀请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进行跟踪报道。

4、由组织者通知每次活动的参与人员,确定活动当天的时间、地点,进行活动。

5、由负责人带队骑着免费租赁的自行车或自己骑车沿湘江分阶段和路段传递雷锋精神宣传横幅并清理所经之处沿江风光带的垃圾,以上次活动的终点为出发点进行宣传雷锋精神的横幅传递。

6、活动结束后,归还所借自行车,返校。

二)雷锋事迹接力传

1、在征求学校、学院同意和推荐后,以学校名义与湖南省长沙市其他高校的校志愿团联系,邀请他们参与此次活动。

2、雷锋事迹接力传以“宣传卡片”传递的形式,由长沙理工大学制作设计并将宣传卡片(暂定卡片名:传递你我心中的雷锋,卡片上主要记录,收到此卡片者所做的好事的时间、地点、帮助他人所做的事情,一张卡片上记录5件好人好事)。

3、联系大型超市(如新一佳、步步高等)作为活动的赞助商及卡片收集点。

4、活动当天在各宣传点进行卡片发放,并向行人解释此活动的意义和执行方法(一张卡片记满5件好人好事后,最后接到卡片者将卡片交至附近的参与此活动的大型超市)。

5、活动开始两个月后,活动负责人到参与此次活动的大型超市收集、整理卡片,将这些写有好人好事的卡片进行展示。

三)续写雷锋日记

“写雷锋日记”通过专门建立的“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博客、微博平台,大家一起续写雷锋日记并转播。本学期末,对“大家的雷锋日记”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制成文集在网上传阅与转载。

九、注意事项1、2、保护“骑绕湘江传递雷锋精神”租赁的自行车,不得损坏。外出活动要注意交通安全和天气变化。

3、“雷锋事迹接力传”活动中,与市民交流需注意交流的方式和态度,说话要礼貌、态度要诚恳,不得损坏大学生形象。

十、可行性分析

此三个宣传雷锋精神的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传递的形式来进行宣传。此间传递的不仅仅是横幅、卡片、微博文章,更重要的是延续雷锋精神,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骑绕湘江传递雷锋精神”需用的自行车可以向长沙市免费租赁点租用,此项活动费用少,可操作性强。并且此项活动除了理论上宣传雷锋精神,更用实际行动—清理所经之处沿江风光带的垃圾保护了湘江、美化了环境,诠释了雷锋精神。

2)“雷锋事迹接力传”号召大家一起学雷锋,记录好人好事。接到卡片的市民通过做一件好人好事,将卡片传递给他(她)帮助的人,之后由接到卡片者去帮助另外的人,将卡片传递出去。此活动号召大家相互帮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化人心,唤起社会良知。并且费用不多,新颖别致。

3)“续写雷锋日记”主要借助的平台是网络博客、微博,参与者极及广泛。使用博客、微博的群体庞大,复杂,网民很方便记录现实生活中的雷锋事迹。“雷锋日记”记录的是雷锋所做的点点滴滴,而“大家续写的雷锋日记”则是对现实中雷锋事迹的记录,可以启发更多的人去做雷锋的传人,是一项很具有意义的活动。

十一、经费预算 横幅

4*20=80

卡片

100*1=100

其他(车费等)

120

合计

300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2012年3月15日

2.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 篇二

关键词:花鼓灯,发展,传承

笔者有幸参加了著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人张士根、邓虹两位老艺术家,在上海某高校做的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二位老师通过对凤台陈派花鼓灯舞蹈动作的演变过程的讲解以及张士根先生生动传神的“鼓架子”动作示范、邓虹先生细腻委婉的“兰花”表演,将陈派花鼓灯的代表性舞蹈语汇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对花鼓灯舞蹈表演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体会到了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我们增厚舞蹈文化底蕴的又一渠道,也是人民的期待、社会的责任、历史文化传承的重托。

一、感受花鼓灯之魅力

此次两位老艺术家演绎的《小花场》是花鼓灯的传统剧目从人数到伴奏及舞蹈语言都体现了花鼓灯的原汁原味,具有民族的原生态意象。主要表现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玩乐嬉戏的情景,包括基本程式表演和即兴发挥表演,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舞蹈肢体形象叙说,如《抢手巾》其中张士根老师表演的鼓架子,不仅动作敏捷有力、舒展大方、朴实自然、而且善于逗趣,注重与兰花的配合,面部表情丰富多姿。邓虹老师表演的兰花舞姿轻盈委婉,流畅。注重眼神的应用,以目传情达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情趣。更为精彩的是两位老师在原生态基础上创新的小碎步“大颤步”颤颠”蝴蝶飞,拔泥前仰后合等动作让我们体会到花鼓灯不仅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且它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毫无竭绊约束,任真情自然流露出来,甚显得朴实无华。两位老艺术家的讲解与演绎让我们对花鼓灯舞蹈表演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鼓架子”和“兰花”在合作表演时,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和灵活性,既有规定套路又留有即兴表演的余地,具体表演什么,时常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犹如一块神奇的魔方,变幻无穷而富有韵味。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人们把花鼓灯表演称之为“玩灯”。花鼓灯的舞蹈动作有许多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而此时的花鼓灯,使我们感受到是韵味十足的民间舞蹈艺术独特风格!

二、体验农耕生活文化

安徽花鼓灯属于汉族舞蹈,而汉族舞蹈是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汉族农耕生活的反映,其舞蹈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农耕生活紧密结合,体现出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两位老艺术家花鼓灯中的舞蹈动作,大多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的,就是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直接模仿,像簸簸箕、端针匾、单挎篮、手搭荫蓬、“风摆杨柳步”、“拔泥步”、“踏车步”等,因而这些动作一旦出手,极富亲和力,这也是花鼓灯为什么深受群众欢迎的原因之一。特别邓老师表演的“兰花”使用的折扇和手绢,语汇十分丰富,持帕方法多样多种;扇花的表演手法更是细腻无比,有“砍”、“抖”、“颠”、“扔、“遮”、等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舞段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情趣,也大多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民间舞蹈的特殊性是以人体动态为表演中介的艺术形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文化因素的制约,是舞蹈艺人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提炼的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象,属于基层文化的范畴,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范畴,具有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从而形成舞蹈的动态性、综合性和传承性。在漫长的人类活动长河中,这些从生活中提炼的花鼓灯中的动作也是人们生命的情感的一种表达,表达了生命的情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三、发展创新之思考

逼真的模仿不是好艺术,只有来源生活提炼于生活的艺术,才是传神的好艺术。两位老师年逾花甲,仍激情满怀。他们的动作示范就彰显着生活的浓郁气息,给人以真切的艺术感受,他们也用舞姿告诉了我们不要总是机械的模仿、一味的追求学院派的东西譬如腿一定要伸出去有多直有多长等等,要试着跳出教室放松肢体,让自己置身于田间和大自然中一同感受肢体舞动的魅力。可以想象张老师表演中的翻跟头都是在田间自己摔出来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征,不会像我们学生做起动作来整齐划一,这充分说明艺术源于生活。创新是一个民族活力的源泉,创新也是花鼓灯艺术的生命。因此,在进行舞蹈创作的时不要机械的模仿现实,既要尊重艺术规律,但又不拘于规律;尊重前辈的经验与理论;但不拘于经验和理论;而是用心地去感受和体验自然之美,主动地把自己的精神和感情投入到创作中去。同时也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艺术家敬业精神和执著追求,做到借鉴、融汇和创新相结合,用生活感受去表达舞蹈的艺术美。

总之,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总能通过其传统民间歌舞的风格而留下印迹。花鼓灯也不例外,两位老艺术家不仅展现了花鼓灯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艺术风格,还有那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鼓灯艺术是不可再生的民族瑰宝,传承与发扬是当务之急。此次的花鼓灯走进高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作为未来的舞蹈工作者就要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发展凸显民族文化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让民族的精华更加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志鸽.凤台花鼓灯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 篇三

一、打造雷锋文化,让师生在生活中感知雷锋精神

为了让广大师生真正感知、感悟雷锋,学校坚持让雷锋形象入眼帘,使师生能看得到、触摸到雷锋;让雷锋事迹入课堂,使师生用理性来判断、思考雷锋;让雷锋精神入脑海,使师生将其化为自己的一言一行。

1.让雷锋形象进校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2010年,学校以改扩建为契机,对校园内外环境重新进行了布置,增添了与雷锋有关的教育资源:校门前雷锋叔叔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走廊内雷锋同志的照片和日记,江泽民同志与雷锋小学师生在一起的巨幅画像,学校独特的纪念雷锋、学习雷锋展室,让广大师生与雷锋叔叔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它们是历史,见证了五十年前雷锋叔叔在这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的特殊日子;它们是积淀,沉淀了五十年来一代又一代雷锋精神传人的高尚品格;它们是特色,宣告了这所学校五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执著追求;它们是象征,预示着五十年风雨中雷锋叔叔始终与雷锋小学的师生们在一起,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2.让雷锋精神进课堂

在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师生宣讲雷锋事迹的同时,学校还聘请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雷锋故事》的作者陈广生,雷锋照片的拍摄者张俊,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雷锋战友、雷锋事迹史料整理者、原海军中将冷宽将军,沈阳军区雷锋金质奖章获得者龙凡将军等,作为雷锋小学的校外辅导员。2011年3月5日,时值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48周年之际,学校邀请新时期学雷锋模范代表郭明义参加了第六届“感动‘雷小…学雷锋表彰动员大会,并聘请他为学校校外辅导员。这些校外辅导员义务承担起宣讲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神圣职责。无论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还是雷锋班的历任班长,无论是雷锋生前的战友,还是各行业学雷锋先进典型,他们都自发地走进雷锋小学,走入课堂,走近学生,从不同的侧面,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宣扬雷锋精神。

3.让雷锋事迹进教材

为实现用雷锋人格塑造小学生人格的目标,学校利用雷锋这一特有的资源优势,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成长》一书,作为全校师生共同学习提高的实践手册。这本教材以雷锋成长的足迹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切入点,将“小、近、实、新、奇、特”的德育活动载体融于其中,使德育工作校本化管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雷锋是雷锋小学师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雷锋小学师生们共同的“偶像”;雷锋小学师生是雷锋最忠实的“粉丝”。

二、丰富时代内涵,让师生在实践中内化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是塑造师生健康人格的宝贵资源。学校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将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以固化的活动形式,让师生在实践中渐进式地内化雷锋精神。

1.争戴雷锋奖章,开展“五型”教师评选活动

为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学雷锋,学校开展了争戴雷锋章,做“五型”教师活动。以奉献、平凡、钻研、团结、感恩为主要内容的“五型”精神,既是对雷锋精神的恰当诠释,又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分体现。讲奉献,就是鼓励教师参加“大手拉小手”结对帮扶活动。每逢儿童节、新学期,学校教师都会为贫困孩子送去新书包、新衣服、书籍等礼物,让他们感受到“雷小”大家庭的温暖。讲平凡,就是鼓励教师争做优秀的平凡人,自觉上好每一节课、随手关掉水龙头等看似细微而又平凡的小事,用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教育工作竭尽微薄之力。讲钻研,就是鼓励教师发扬雷锋“钉子”精神,积极参加校园读书节、“读书涵养教育人生”读书交流等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同时,学校创新师训模式,内引外联,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讲团结,就是鼓励教师增强团队意识,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正因为有了拥有共同愿景并为之奋斗不息的师资队伍,雷锋小学近年来才成功举办了五十年校庆、纪念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五十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庆典等一系列大型综合活动。讲感恩,就是鼓励教师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积极参加“代理妈妈”等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2.争做雷锋传人,开展“五四三二一”活动

为教育广大学生争做雷锋传人,学校开展了“五四三二一”系列教育活动。“五”是指五个纪念日,即在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纪念日、4月5日清明节、8月15日雷锋牺牲纪念日、10月10日雷锋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纪念日、12月18日雷锋诞辰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四”是指“四个一”,即在新生入学第一天、入学第一周、入学第一个月、入学第一年,组织学生认识雷锋、了解雷锋。“三”是指“三件宝”,即将雷锋生前留下的针线包、储蓄盒和节约箱,演变成“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绿色节约箱”等,对学生进行传统雷锋精神教育。“二”是指两项活动,即开展“说给雷锋叔叔的悄悄话”和“续写雷锋日记”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一”是指“一贯制”的雷锋人格教育,即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细化雷锋精神教育,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让走进学校的孩子始终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教育。由于发挥了资源优势,雷锋小学目前已经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培育雷锋精神传承者的摇篮,一批又一批学生离开校园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岗位继续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三、拓展教育空间,让师生在交流中丰富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学雷锋活动中,只有“请进来,走出去”,才能追随时代节拍,永葆生机活力。请进来,是为了夯实内涵;走出去,是为了开拓视野,寻找更广阔的舞台。

1.与“雷字号”学校联谊,交流雷锋精神教育经验

2004年,学校发起并组织了全國雷锋小学大联盟,先后与全國20余所“雷字号”学校组成德育联合体,定期举办高峰论坛,研讨交流学雷锋经验做法,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促进全國各地“雷字号”学校的学雷锋活动共同向前发展,成为当地弘扬雷锋精神的一面旗帜。

2.与名校互动,创新雷锋精神教育形式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全國各地名校的伙伴联谊,不仅可以传扬雷锋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校先后与上海金苹果学校、浙江省南明小学、上海浦东南路小学等建立了联谊关系。目前,已连续两年与上海浦东南路小学组织“小雷锋”互访活动,不仅实现了南北教育的优势互补,而且将学雷锋体会带到东海之滨,实现了两校办学上的“双赢”。

3.与高校联手,深化雷锋精神教育活动

挖掘热衷弘扬雷锋精神的高校资源优势,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手,请大学师生走进学校传播雷锋精神,升华了师生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作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雷锋实践基地,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平台。学校还与上海建桥学院、沈阳建筑大学联姻,双方定期派出师生学习交流。特别是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先生,作为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企业家,对学校学雷锋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2004年,上海建桥学院为学校设立了“建桥奖学金”和小雷锋奖章。目前已连续6年颁发小雷锋金章15枚、银章59枚、铜章134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4.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篇四

让“公益精神”薪火相传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温暖社会的火炉,是照亮心灵的明灯,是催生知识的沃土”这是福建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副馆长朱定波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公益性文化事业,秉承了“服务于民”的宗旨,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前沿,他的核心就是“公益精神”,即“以无私的方式传承中华文明”。近几年来,随着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特别是08年奥运会倡导的“人文奥运”的精神在神州传播,大家愈发关心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何让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前进,如何让公益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如今,国家已经把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摆在了工作的重要位置。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公共文化重点工程相继完成,以福建泉州为例,短短几年间,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宣告竣工,对泉州古建筑博物馆和海交馆的修缮工作也已经完成,不可谓不快。同时泉州市政府下大力度通过新闻媒介,报纸杂志对公益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成果显著。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了许多障碍,需要全社会努力“清除”。

第一,思想障碍。许多群众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存在模糊认识,有的人甚至对公益精神一无所知。所以政府要采取多渠道,多手段,通过平面媒体,电视电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行宣传。要以学校,企业,社区为原点,发挥示范作用,进而辐射到周围群众。同时要注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公益文化,消除群众思想认识上的顾忌和怀疑。要在群众心中根植这样一种观念,即“公益性文化事业,不单单是造福为他人,更重要的是他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补剂”

第二,资金障碍,虽然国家已经对公益性文化单位进行资金扶持,但是资金问题依然是障碍。有的单位单纯的等靠要,有的单位由于对资金管理不善导致了经济危机。政府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调拨专人对资金进行管控。此外,政府还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要建立以政府补助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资金筹措机制,只有资金跟上了,才能稳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

第三,制度障碍,一方面制度上的障碍体现在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管理的混乱,缺乏制度保证,人浮于事,敷衍塞责的现象还存在,所以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做到一把手负责全局,具体事务有人分管,要把责任落实到位,防止有人遇到问题互相推诿扯皮。另一方面制度上的障碍还表现在文化立法上不够完备,建议抓紧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让公益精神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且被披上法律神圣的外衣。

5.长征精神,薪火相传作文600字 篇五

漫步于长江边,如此广阔,水天相连,此时此刻的长江宛若壮气回肠的威武霸气之歌,心中感慨不已。遥望苍穹之上,一时间竟不知何为天何为江水。那碧色与青蓝色互融,泌人心脾,如一用青宸炼成的玉雕精品,凝视这潭水,心都静下来了。水如镜那般清澈与温馨似哺育我们的母亲,她的波涛汹涌是表面,是为了我们这些她疼爱的孩子。我们倚靠在堤坝边的巨石上,眺望远方,顿时觉得心胸开阔,整个人也明朗起来!

结束了露天野餐之后,红歌比赛开始了!听那雄浑的声音正在诉说永不言败的长征精神,强烈地直述着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那时我们的心里是那么澎湃激昂。我们似乎看到革命先辈热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坚毅,似乎听到长征途中互相鼓劲的亲切话语,更似乎触摸到他们勇往直前的脉搏。

随着江水的`起起落落波光粼粼,我终于明白了那长江的精神,这条母亲河见证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长征精神也正如这浩荡的江水谨慎却不多疑,果断却不莽撞,执着却不屈服,而我们是何其有幸,长江用它的血肉哺育我们滋润我们。纵有万千心绪更与何人说。千言万语不抵一句话“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将铭记于骨髓,时时不能忘却。

遥想当初徒步行走两万五千里,翻雪山,踏长河,越高山,过草地。而今日我们只走了短短四公里,却已经腰酸背疼,无法拥有强大的毅力,不禁让我更加敬佩那些敢拼敢冲的先辈们,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也应该忆苦思甜。时时铭记“少年志”让长征精神永远流传。

6.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 篇六

稿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让五四精神薪火相传

张 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

今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时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有效的全面展开,今天是4月25日,下个月是五月,我们在这里迎来了五月,迎来了又一个“五四”青年节。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花香烂漫,涌动的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九十五周年。

19世纪中叶,一千六百多年的封建王朝走到了暮年,中国在内忧外患中举步维艰。1919年五月四日,热血沸腾的青年爆发了他们压抑已久的激情和为祖国命运多舛的忧患。翻开历史的日历,我们仿佛看见那怒形于色的人群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翻开历史的日历,我们仿佛听见那激越高昂的呼声穿越近百年的时空正清晰的响在耳边:还我青岛、拒签和约,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祖**亲岂能蹂躏,中华大地哪能踏践!

此刻,历史的滚滚车轮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第十四个年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祖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雄姿。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今天,这头狮子已经苏醒,她的吼声必将响彻世间!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的民族青年救国的“五四”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国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革命者和先驱者,我们不会忘记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自由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五四精神的薪火,代代相传!

作为一名政法干警队伍中的青年,我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为我们的国家,为这个时代,我已经做过或即将做些什么?当五四的火炬传到我们手中时,它是否仍能象九十五年前一样光明耀眼?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在岗位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使青春更加光彩照人呢?

作为年轻的党员干部,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确立具体的目标。

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扎根基层,发展基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当把自己的人生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紧紧相连,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更要把青春奉献给司法司法行政事业,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锻炼本领。当前社会,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快马加鞭。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步伐,更好地为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使自身拥有为基层群众服好务的本领,完成好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我们要注重锤炼品德。优良的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必须率先垂范,做道德高尚的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名利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完善自我人格品质,做有益于人民群众的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顺应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基层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前景紧密结合,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和司法行政工作的明天相结合!

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中国人民和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做为青年党员干部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排头兵;我们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岗位上为司法行政事业奉献青春。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紧密团结,兢兢业业,为司法行政事业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吧!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时值五四运动九十五周年,薪火相传、亘古而今,作为青年,让我们将五四精神铸成一枚闪耀的徽章,戴在胸前,骄傲的冲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前面!

7.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 篇七

关键词:语言规范标准化,教学,提高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几千年来, 它承载着亿万人类的智慧,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重要的交际工具。可以说, 没有文字的诞生, 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起源;没有语言的发展, 就没有精神文明的传承。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是人类上万年历史发展的信息链, 是人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最优秀的语言, 可谓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在当今社会, 语言文字依然尽忠职守。它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是相互沟通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是精神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的主要手段。人们片刻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 人便会与社会隔绝, 丧失绝大部分社会功能而与猿猴无异;社会须臾离不开语言, 没有语言, 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甚至崩溃而不复存在。

语言规范标准化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 我国颁布了很多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和标准, 推行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方案, 以加强对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和管理。这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是非常重要和有其必要性的。近几年, 语言文字的规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 社会各界加大了对语言文字规范的关注, 另一方面, 随着国家软实力的不断增强, 全球掀起“汉语热”, 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是中华文化能否得以准确有效传播的关键。与此同时, 社会快速发展的变革使语言文字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 尤其是网络环境中诞生的不规范用语, 是对语言文字规范的极大挑战。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罗常培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一书说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一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仰仗它来推进”。七十年过去了, 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母语教育弱化、语言应用能力下降。大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时, 几乎年年《申论》都会曝出不少雷人之作, 其用词之贫乏、逻辑思维之混乱、错字和别字之泛滥令人瞠目。针对这种局面, 以汉语母语人群为考察对象的“汉语能力测试”在近年逐一开考。据有关资料说, 教育部考试中心受教育部、国家语委委托, 历时3年完成了“汉语能力测试”的研制, 希望能够“以考促学, 以评促学, 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 以遏制国人提笔忘字、满口洋文、淡漠汉语的现象。这般情形之下, 教师在语言规范方面, 应如何运用语言的艺术去捕捉教育良机, 春风化雨般地滋润麦苗呢?可从如下几方面去尝试:

首先, 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教师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接触到不规范用语用法, 要注意分辨, 提高警惕, 防止其进入语言习惯。尤其教学时, 更要时刻注意语言文字是否规范, 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学习。语言的规范用法是长时间人们约定俗成的, 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方便学习和传承, 将其加以总结归纳, 是语言文字的戒尺。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对语言规范的理性认识。

其二, 加强语言规范学习, 提高思维与写作能力。数年来, 不少大学生由于经常上网, 无论是从应用写作的内容还是格式上都是直接抄袭或下载套用, 较少独立动脑思考完成。在遣词造句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方面能力较差。而良莠不齐、光怪陆离的网络用语却层出不穷, 随意滥用词语。如此情形逐步发展占有一席之地。久而久之, 独立思考少, 主观能动性弱, 会导致学生答所非问, 或回答问题不准确。有给人以缓慢、迟钝的感觉。长此以往, 令人堪忧。人的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而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交流、传递各种信息、表达内心世界等,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 而语言的创造 (遣词造句) 和文章的构建即布局谋篇, 是靠人脑的思维思考、思索而获取的。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语言规范学习, 提高思维、语言与写作的能力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第三, 文从字顺各识职, 唯陈言之务去。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也至关重要。语言平淡、干瘪是教师语言之大忌。听者味同嚼蜡, 则难以调动其学习兴趣。有的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了规范而的语言;有的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方面欠缺。殊不知, 效能最高的语言是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只有规范而艺术的语言, 也就是形象生动的语言, 才易于听懂, 使人信服, 感动, 产生共鸣, 从而产生实际效能。

针对目前学生出现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下降的情况, 作为文科教师的我们,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方面抓起:加强汉语语音、语文、文学写作、应用写作课的教学, 要求教师、大学生考取相应的普通话等级证书等。

只有“火炬手”传承者——教师的不懈地努力, 智慧薪火才能世代相传, 人类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2]《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月

8.薪火相传永不灭 篇八

北京海选 风雨无阻

北京时间7月21日,第二届“薪火阵营”篮球训练营北京地区海选活动在北京天坛体育中心篮球馆揭开帷幕。

连日来,北京普降大雨,但这罕见的阴雨天气并没有影响到小球员们的参与热情。虽然海选活动从上午九点正式开始,但从早上七点,来自广东、浙江、四川、北京等十四个省市的年轻球员们就陆陆续续到达场馆外排队。

由于第二届“薪火阵营”将于八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因此本次海选胜出者将前往新疆,在神秘的西域风情中,体验易建联及多位来自NBA教练的指导,这也成为了小球员们拼搏向上的重要动力。虽然很多人前一天刚刚到达北京,早上也没有充分休息,但仍不顾旅途劳顿,纷纷跃跃欲试,力求将最好的基本功及技战术状态展现给现场评委。

海选现场依照国际训练营选拔标准,对全体参选者进行了助跑摸高、定点投篮、运球等技术考核环节,随后还组织了五对五分组对抗,通过实战检验球员的综合能力。训练营现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就是小队员们的团队精神:当一名球员准备进行测试的时候,其余选手都会合力为他鼓劲、叫喊,希望他能展现出最佳水平。尽管大家心里都知道有人会落选最终的训练营,但还是拧成一股绳,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虽然这些小球员都集中在15—18周岁,年龄并不大,但可以看出,很多人已经是青少年篮球场上的“老队员”了,对抗中不乏精彩亮点,快攻抢断、三分穿心、以及基本的挡拆配合,大家都做得有模有样,展示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篮球培训方面,较为明显的进步水平。在比赛间隙,现场评委对小营员们的精彩表现做出了点评,并对技术考核中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悉心指导。

新疆海选 传递希望

继北京站海选顺利闭幕后,“薪火阵营”海选活动来到了第二站,7月28日、29日的新疆大学体育馆,来自新疆的数百名青少年篮球爱好者参加了新疆地区的海选活动。

由广东籍运动员易建联发起的训练营,为何会走进新疆举办活动?据训练营的工作人员,来自宋庆龄基金会文化艺术中心的侯晓宇介绍,第二届“薪火阵营”与“传递爱”公益行活动结合,第一次走进新疆,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新疆深厚的篮球底蕴,带动全疆、全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与他们进行协作,共同搭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同时,寻找、选拔新疆地区热爱篮球、技能优异的小球员,点亮他们的篮球梦想。”

本次新疆站的海选活动将选出60名篮球爱好者,他们将与从北京站海选出的小球员们共同参加最终的正式篮球训练营。8月18日,正式的篮球训练营就在此次海选场地——新疆大学体育馆举行。届时,从伦敦奥运会归来的易建联,以及易建联在美国的助理教练奥康纳等人组成的NBA专业教练团队将会亲临指导营员们的训练。

9.将教育的薪火相传 篇九

——2011年接待师范实习生工作推开序幕

在草长莺飞,春光烂漫的时节,武汉小学迎来了14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师范专业毕业生来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

武汉小学的前身作为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是师范毕业生的重要实习基地。一批批莘莘学子从这里起步,走上了三尺讲台,开始了他们的教育人生,踏上了追逐教育理想的旅程,涌现了许多名特优教师,成为武汉基础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

因为这种“师范情结”,更名后的武汉小学每年都会张开双臂,热情欢迎来校实习的师范生,把培养师范生,让教育的薪火相传作为一份重要的责任。

今年为了做好接待实习生的工作,学校教导处精心准备了工作方案和实习-学校行政会专题研究选派具有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骨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学校政教处统筹安排班主任实习工作,总务处对实习生的办公、生活等进行了细致安排„„各部门在校长室的领导下为实习生准备了专题报告、教学示范课、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

10.爱心接力,薪火相传(小编推荐) 篇十

有这样一种力量,在某一时刻总能触动我们的心弦; 有这样一种力量,在他发出时总能唤醒我们沉睡的意识; 有这样一种力量,在言语中我们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温暖人心; 有这样一种力量,总能激起我们内心涌动的热流; 我们向您诉说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这成长的种子在辽经管院这片热土上发芽、开花、结果; 爱心社团,孕育大爱的摇篮,由此应运而生; 爱心社团,见证大爱的无疆,由此不断发展; 爱心社团,体悟幸福的滋味,由此不断传承; 爱心社团,谱写动人的乐章,书写人间的真情。多少感人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多少动人的泪花,在这里洒下; 多少莘莘学子将梦在这里埋下; 这是一个伴随着幸福与欢笑的路程。上海世博会,我们用微笑展现服务的理念; 走进儿童福利院,用心浇灌这待放的花朵; 走进敬老院,让老人们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走进阳光之家,让残障人士,感受到爱的阳光; 做时代的雷锋,让服务精神永驻心头;

携手阳光,校园义卖,让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改完)

(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们不变的准则; “播撒大爱,传递文明”是我们永远的信仰; 优雅教化的我们坚守爱的岗位;

融入和谐的我们用爱助力我们的梦,中国梦。

11.精诚仁和,薪火相传 篇十一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祖辈们经过漫长的生存实践,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先人们不断汲取当时社会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开始,中医有了文字的传承。从《难经》《神农本草经》到《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等,历代医家努力学习继承、探索实践、发展整理,代代传承,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中医经典。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理所应当要由我们继续传承给后人,将中医发扬光大是我辈中医人的责任与使命。

中医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传承中医理论首先就必须传承中医文化中所蕴含的震古烁今的中华文化理念。

《道德经》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守住了源头才能生生不息、永生不灭。中医文化的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的。无论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还是具体理法技艺,甚至生活起居都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已深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因此,中医学的传承也应该建立在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对文化本源和精华思想的复归、守护和传承必将成为中医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说中华文化是最兼容并蓄的文化,是“和”的文化,那么,中医就是“致中和”的医学,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中医正是在这种理念中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医学的。中医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医理医术,更重要的传承应该是医德。药王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他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

他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行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大医精诚”可谓对医者仁心仁术的最好诠释。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应该一生都在学习,向经典学习、向恩师学习、向疾病学习。同时,医者父母心,对病人要有一颗如病人父母一般的仁爱之心。只有拥有了精湛的医术、诚挚的德行、仁慈的心与“和”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医。传承中医文化就是要引千道清泉汇医者仁术,开万吨富矿铸医者慈心。

传承中医文化就是要传承中医文化的精诚仁和的人文精神。

现代人的许多疾病是由心理原因或精神原因导致的,或者因心理、精神因素而加重的。美国医师E.L.Trudeau的墓志铭镌刻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这些都说明了安慰、鼓励性的语言在医学服务中的重要性。以医生权威的身份用积极的语言去安慰病患,不仅能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同时也能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隐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最终战胜疾病。可以说,人文属性是医学的本质属性之一。

而人文属性正是中医的一大特点,这不仅体现在理论建构和医疗思维上,也体现在诊疗方式上。中医的诊疗方式,无论是望闻问切还是导引按跷、针灸推拿,都通过医患之间的紧密接触,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中医看病不是针对病,而是针对人。不是只看化验结果,根据“病”来决定开什么药打什么针做什么手术,而是看人的阳阴表里虚实寒热,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甚至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季节,来决定用什么治疗方法。这种通过对人的关注了解患者罹患疾病的过程渗透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医生逐渐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信服,对治疗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作用。因此,中医在诊疗过程中的一颗医者仁心也显得格外重要。我刚从医时,曾经师从我的恩师抄方学习,通过跟师学习基本上掌握了治疗某些疾病的规律。但是,当我独立去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即便遇到了同样的病例,却仍然难以很好地医治病人。按理说,我已经学会了相应的知识,但为何老师的治愈率比我的治愈率要高?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患者对于恩师的信赖。患者面对我的老师这样一位慈祥和善、关心病人的名老中医,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些治疗药品和治疗手段,他们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任,使他们不仅会按照老师的嘱咐按时、按方吃药,更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强大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动力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从这里也能看出,中医的人文属性是其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的学医路上,要感谢我的众多授业恩师的指引。他们不仅仅为我授业解惑,更用他们对精诚仁和的身体力行,教给我什么是中医最宝贵的传承。现在的我,也有了很多信赖我的患者,很多时候他们更像是我的亲友。在我给他们诊疗的过程中,有时候,一席话的开解安慰、一句充满信心的“没事,不用担心,很快就会好的”,比针灸、汤剂的效果来得还要快、还要好。这就是“诚”的力量、“仁”的力量,这就是身为中医的正能量。

12.五四精神 薪火相传 篇十二

本文为本刊编辑在梅先生提供的文字资料及口述回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希望能够记录下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团队几代人的努力, 并期盼后来人薪火相传, 行健不息。

初始萌芽阶段 (1959年~1978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下文简称哈工大) 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1959年, 梅季魁先生带领工民建一个班的学生完成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万吨水压机车间 (当时国内三大重机厂之一, 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第一个重大生产设计项目) 现场设计任务返校后不久, 又承担起哈尔滨万人体育馆和黑龙江省体育中心设计竞标任务。

作为省内重点建设项目, 这两个设计任务规模大、子项多, 为此学校指定梅先生为负责人, 组织了建筑、结构、设备各专业师生近百人, 夜以继日地进行设计, 仅哈尔滨万人体育馆项目就提出六、七个设计方案, 省市领导对此项目十分重视, 黑龙江省委常委会对该项目设计方案审查就达8次。同时, 团队还完成了黑龙江省体育中心总体规划设计、万人冰球馆及巨型速滑馆方案设计。1960年底, 由于自然灾害的来临及大跃进遭遇挫折, 这些雄心勃勃的建设计划被迫终止, 师生重返课堂, 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

大跃进的激进思想固然有其弊端, 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改革, 促使学生离开课堂走向社会, 广泛参与设计和科研活动, 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由封闭式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 这一宝贵的改革成果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

虽然生产设计活动停滞, 但体育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并未停止。学校将体育建筑设计纳入建筑学教学轨道, 从建筑五五班开始, 将其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 关于体育建筑的研究和探索就此展开。梅先生带领建筑五五班13名同学到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进行了首次系统性的体育场馆调研, 并撰写了第一篇论文—《大型体育馆的型式、采光及视觉质量问题》, 发表于1959年第12期《建筑学报》中, 作为当时国内仅有的几篇关于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的学术论文之一, 这篇文章因其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汇总及分析而受到业内的极大关注, 并产生很大影响。

1965年4月, 梅先生奉令援藏;1966年, “文化大革命”政治风暴骤起, 全国高校停课。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也因此告一段落, 直至1978年。前前后后20年, 工作时间少, 无谓浪费时光多, 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初始萌芽阶段。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初期的艰难往往预示了日后的成就。

创建阶段 (1979年~1989年)

1978年全国高校教学恢复。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60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独立分支建校, 1994年更名为建筑大学, 后在2000年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 建筑系早在1975年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生班时即恢复建筑学教学, 并于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时招收了四年制建筑学学生, 并成为1978年全国首批招收建筑学硕士研究生的四所院校之一 (其他院校为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 。

此时梅先生援藏10多年归来, 与郭恩章、张曾两位老师组成设计研究团队开展了多方面教学科研工作。鉴于体育场馆设计不确定因素多, 建筑、结构、设备间制约性强,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团队向建筑系提出将体育建筑设计纳入建筑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建议得到批准。研究团队身体力行, 除承担设计辅导外, 还开设体育馆设计原理课程, 后来发展成独具特色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 同时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大跨建筑结构选型课 (后整理汇编出版的《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一书被定为高校建筑学研究生学习用书) 。梅先生也在1978年招收了第一名研究生, 以体育建筑设计为研究选题。

同期, 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国内外体育场馆的设计调研:1978~1983年间的7次全国性调研遍及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近20个省、市, 深入了解各类体育场馆的使用状态及其问题, 以明确设计研究方向、制定现实研究课题;1983年郭恩章老师走访日本调研冰上运动设施;1984年梅先生参加国家体育委员会组织领导的8人调研小组, 考察美、加、日三国奥运设施, 为我国建设亚运会体育场馆项目做准备工作;1987年梅先生利用在德国访问学习的机会对慕尼黑奥运会设施及法兰克福、汉诺威、奥登堡等地的体育场馆设施进行了调研;1988年梅先生作为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考察团成员, 调研了其冰雪运动设施。通过对国外先进体育场馆的实地走访及调研, 研究团队学习到大量体育场馆设计与建设的经验, 并对体育场馆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时在国内, 这种广泛而深入的场馆调研绝无仅有, 研究团队也逐渐积累了体育建筑设计全面而丰富的一手资料。

研究团队及时总结调研成果, 针对场馆建设与设计中方向性、根本性的课题撰写论文, 并在学校的支持下于1980年出版了《体育建筑设计专题研究》一书, 论证了体育馆发展方向, 率先提出我国应发展多功能设计, 并阐述了观众厅场地选型、多功能体育馆视觉质量、观众厅平面空间布局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全书共刊发5篇论文, 其中4篇论文被《建筑学报》、《建筑师》全文转载。1981年, 研究团队协助建设部原设计处筹备召开国内首次体育建筑学术会议 (苏州) , 会议收录的全部20余篇论文中有4篇由研究团队撰写, 对我国体育场馆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1986年, 梅先生牵头建立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点, 开始招收博士生并担任博士生导师;同期, 研究团队成员中郭恩章老师被派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习城市设计并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 张曾老师支援西北建设, 出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

凭借多年来在体育建筑设计方面的探索研究和扎实积累, 梅先生带领研究团队师生先后完成了吉林冰球馆设计 (1984年) 、北京亚运会石景山体育馆和朝阳体育馆设计 (1986年) , 特别是北京亚运会两个场馆的结构形式与功能已是当时我国体育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广为业内赞誉。这些设计实践为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设计综合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切实有效的途径。在此期间, 团队共发表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11篇, 并在1988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了“体育建筑”、“游泳建筑”条目。

扎实求索, 峥嵘初显, 哈工大率先在国内树立起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的旗帜, 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茁壮成长阶段 (1990年~2000年)

1990年, 梅先生卸任建筑系主任, 成立以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为主导课题的建筑研究所, 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平台。随着研究生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多, 由导师指导研究生为基本架构的学术团队应运而生, 为顺利开展科研和生产工作提供了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梯队。形式稳定的研究机构及切实明晰的研究方向, 推动了研究所在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也逐步形成可靠的科研和生产平台, 这一阶段成果颇丰。

研究所陆续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体育建筑的硕士、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继承了体育建筑多功能性、体育建筑结构形态及选型等理论, 同时逐步向改善体育场馆功能布局、提高体育建筑利用率及空间品质等方向发展。1995年, 研究所完成了建筑界的圭臬参考书—《建筑设计资料集 (第2版) 》第7集中体育建筑总论、体育馆、球类体操举重场、冰雪运动设施等章节的编撰工作;1997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现代体育馆建筑设计》获得国内专家及学者的高度评价, 并被国际知名的体育建筑专家菲利普·考克斯盛赞为“具有世界水平的大作”;1999年参与编写《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中“冰球馆”、“体育馆”、“体育建筑”等条目。此间, 研究所陆续发表体育建筑设计及研究论文18篇, 内容集中于体育场馆设计、动态适应性设计、结构形态与选型等研究方向。

随着1990年北京亚运会石景山体育馆和北京朝阳体育馆的建成, 研究所设计创新能力得到体育建筑业界的广泛认可, 并陆续接受各地政府的委托, 10年间共完成7项大中型场馆的设计, 如黑龙江速滑馆 (获黑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中国建筑学会第二届建筑创作奖) 、哈尔滨梦幻乐园 (国内规模最大且形体特异的体育娱乐建筑) 、长春五环体育休闲中心等项目。

春华秋实, 夏花冬雪, 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声名远播, 由此进入成果丰收的季节。

深入发展阶段 (2001年~2010年)

2002年, 梅先生荣退, 三位由研究所培养的博士—刘德明教授接任研究所所长, 李玲玲教授、罗鹏副教授担任副所长—继续带领团队推进并深化体育建筑的研究。

这一时期, 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衍生并明确形成三个相辅相成的分支:刘德明教授所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以生态型大空间公共建筑、轻型结构 (单层网壳、张拉结构、充气膜结构等) 、大跨结构形态、可开合屋盖、地域适应性等技术制约性较强的大跨结构建筑为主要研究方向, 在国内的大跨建筑研究中属于前沿领域, 具有整合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丰富建筑形态与结构形态创新的现实意义, 同时拓展了体育建筑技术及设计理念应用于其他大跨类型建筑的可能;李玲玲教授以大空间公共建筑的发展趋势及设计策略为主要研究方向, 对指导研究型设计模式下的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有着建设性的参考价值;罗鹏副教授的研究, 则致力于体育建筑设计程序与方法及大型体育场馆动态适应性设计对策体系等方面, 对体育建筑的功能优化、提高全寿命周期内的功能活性作出积极探索。

梅先生退休之后, 以其丰富且扎实的体育建筑研究及实践经验, 经常受邀参与国内重大体育建筑项目的设计评审工作, 为我国体育场馆的设计建造提供更多可具操作性的建议。同时, 他将更多精力投注于汇总、整理多年来的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成果, 陆续编撰出版了《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奥运建筑—从古希腊文明到现代东方神韵》、《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体育建筑设计作品选》等4部专著, 系列展现了哈工大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的累累硕果。近期, 梅先生又投身于第三版《中国建筑设计资料集》的编撰, 作为联合主编主持《体育·医疗建筑篇》的编写工作。

2000年之后, 我国建筑行业进入全面招投标时代, 在与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的激烈竞争中, 凭借对体育建筑的深入研究及其发展趋向的理性判断, 梅先生领导的研究所以实用与创新兼具的设计方案屡次拔得竞赛头筹, 共完成包括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馆、青岛大学体育馆、广州惠州体育馆、深圳大学城体育中心、淮南市文化体育中心、淮南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岳阳市体育中心等在内的大中型体育场馆设计13项。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哈工大体育建筑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枝叶愈加繁茂。

薪火相传

面对近年来我国大量兴建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的市场推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与建筑设计研究院相承共济,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产团队, 一方面为深度拓展体育建筑研究内涵搭建了更广阔平台, 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哈工大在体育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历经50余年, 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学者及高级设计人才, 广受社会欢迎, 仅建筑研究所就已培养体育建筑研究方向毕业生博士14名, 硕士52名, 在各类专业学术期刊累计发表体育建筑设计研究相关论文100余篇 (截止于2010年10月) , 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坚持创造性思维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并继续深入和发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课题, 以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一民教授、上海现代华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姚亚雄为代表的很多毕业生, 已成为我国体育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及中坚力量。

薪火相传, 行健不息, 哈工大必将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建筑人才, 为社会回馈更多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体育建筑精品。

1吉林市冰球馆 (1986年建成)

2北京石景山体育馆 (1988年建成)

3北京朝阳体育馆 (1988年建成)

4黑龙江省体工一队综合训练房 (1993年建成)

5黑龙江速滑馆 (1995年建成)

6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馆 (1995年建成)

7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 (2004年建成)

8黑龙江哈尔滨梦幻乐园 (1997年建成)

9陕西汉中体育馆 (1998年建成)

10长春五环运动休闲中心 (1998年建成)

11郑州大学体育馆 (2002年建成)

12大连理工大学体育馆 (2003年建成)

13云南大学体育馆 (2003年建成)

14广东惠州体育馆 (2004年建成)

15吉林白城师范学院体育馆 (2004年建成)

16青岛大学体育馆 (2005年建成)

17哈尔滨工业大学二校区文化体育中心 (2006年建成)

18大连民族学院体育馆 (2006年建成)

19东北林业大学体育馆 (2006年建成)

20中国海洋大学综合体育馆 (2006年建成)

21淮南市体育文化中心 (2007年建成)

22东北大学体育馆 (2007年建成)

23亚运会排球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中心 (2007年建成)

24深圳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馆 (2010年建成)

25大庆市奥林匹克体育公园 (2010年建成)

26大连市体育馆 (在建)

27齐齐哈尔市速滑馆 (在建)

28锦州滨海奥体中心 (在建)

29大连市体育中心 (在建)

30淮南市奥林匹克公园主体育场 (在建)

31辽宁体育训练中 (在建)

32岳阳市体育中心 (在建)

上一篇: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模板下一篇:纺织薪酬方案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