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2024-09-21

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通用12篇)

1.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一

在生活中当很多父母得知自已的孩子患上了先天性心脏病后,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先天性心脏病是怎么发生的呢?医学研究指出在先天性心脏病当中很少一部分能查出原因,但是肯定的是先天性心脏病与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具体内容我们随着小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先天性心血管异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幸和深重的负担。研究发现,可致胎儿心脏发育畸形的高危因素有以下七种。

一、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遗传史。兄弟姐妹同时患先心病、父母与子女同时患先心病的情况颇不少见了,而且其疾病性质甚为近似。若母亲所生的第一胎患有先心病,第二胎患病的可能性为2%左右;若连续两胎皆为先心病者,再生的先心病儿可能增至10%。若母亲患有先心病,第二代患先病的危险性为10%。

二、孕妇患有糖尿病而未经治疗和控制病情者,可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危险性为2%,如果妊娠早期病情控制稳定,则危险性下降。

三、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致畸药物,如锂、苯妥英钠或类固醇等,都可导致胎儿先心病的患病率达到2%。

四、妊娠早期受到放射性物质如X射线、同位素等过量照射。

五、病毒感染。妇女在怀孕最初3个月,特别是怀孕3周-8周,如遭到病毒感染,胎儿易发生心脏血管畸形。其中风疹病毒是引起胎儿先心病的主要罪魁祸首。此外,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等也往往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作案者”。

六、近亲婚配。近亲婚配是使胎儿致畸而发生先心病的高危因素。近亲不能结婚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个。

七、不良嗜好。孕妇嗜好“吞云吐雾”或丈夫吸烟、妻子“被动吸烟”可使胎儿畸形或小儿先心病发生。婴儿先心病发病率,吸烟母亲所生婴儿是不吸烟母亲的二倍。夫妻“酒后同房受孕”,会使胎儿染色体发生异常,生下患酒精中毒症的婴儿,大多数伴有心脏血管异常。吸烟有害健康,更影响下一代,能不吸烟尽量不吸。

本文为大家介绍了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虽然目前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还不明确,但是做好婚前检查和妊娠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是有积极的意义。

2.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 6月—2011年11月在我科实施临床路径的小儿先心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共38 例, 其中男21 例, 女17 例;年龄2岁3个月至8岁, 体重8.0 kg~18.5 kg;动脉导管未闭 (PDA) 11 例, 房间隔缺损 (ASD) 18 例, 室间隔缺损 (VSD) 9 例。所有患儿术前均经过临床体检, X线片及心脏彩色B超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条件。

1.2 治疗方法

对不配合及6岁以下患儿采用全身麻醉, 6岁以上患儿实施局部麻醉。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血管, 在X线片和心脏血管造影下, 将不同封堵器通过导管送至异常通道部位, 经试封堵器的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后释放封堵器, 撤出输送装置, 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后护送回病房观察。ASD和VSD患儿术后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 500 U, 12 h 1次, 连续口服阿司匹林3个月~6个月, 以防血栓形成, PDA患儿术后一般无需用抗凝药。

1.3 结果

本组38 例患儿出院前再次行X线片和心脏彩色B超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 心脏听诊无杂音, 手术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有2例体温升高, 1例房室传导阻滞, 股动脉穿刺处血肿3例, 经积极对症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后果, 均痊愈出院。本组患儿平均住院4 d, 术后随诊观察未发生封堵器移位及再通现象。

2 护理

2.1 健康指导

本组38 例患儿全部实施临床路径采取术前1 d或当天入院, 因住院时间短, 对周围环境陌生, 而且介入封堵手术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患儿家长往往顾虑重重, 担心手术成功率, 因此责任护士应对家长详细介绍手术的方法、优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消除顾虑。与一些顽皮、不配合的患儿多接触, 采取鼓励、诱导的方法, 让患儿对护士有个熟悉的过程。

2.2 术前准备

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儿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项术前检查, 如抽血化验、心电图、X线片、心脏彩色B超等, 同时还要口服阿司匹林。需全身麻醉患儿术前禁食8 h, 禁水4 h, 局部麻醉患儿禁食4 h。为了减少穿刺次数及减轻患儿痛苦, 于左上肢或下肢留置静脉套管针, 建立静脉通道。根据患儿体重术前肌肉注射东莨菪碱, 静脉输注头孢唑啉钠、5%葡萄糖注射液。

2.3 生命体征监测

全身麻醉患儿术后去枕平卧6 h, 给予氧气吸入至清醒, 严密观察意识、体温、脉搏等生命体征, 特别是体温变化, 术后3 d每天测体温4次。本组2例患儿术后出现高热现象, 可能与手术创伤、气温变化、感染及造影剂使用有关, 给予物理降温, 使用抗感染处理, 2 d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后常规心电监护24 h, VDA患儿监护48 h, 绝大多数患儿不能表达不适主诉。因此, 患儿病情变化只能依靠护士密切观察, 尤其是VSD封堵患儿, 极易发生心律失常, 常为导管刺激而产生, 也可因介入治疗突然改变血流动力而诱发[2]。本组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恢复窦性心律。

2.4 穿刺部位护理

术后患儿平卧24 h, 右下肢制动12 h, 0.5 kg沙袋压迫伤口2 h,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全身麻醉患儿即将清醒时多出现躁动、哭闹不安、肢体活动过度而引起局部出血而发生血肿。本组有3例出现血肿, 由于发现及时, 经压迫制动用弹力绷带重新加压包扎固定后, 血肿未继续发展。

2.5 并发症预防

封堵器脱落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原因是适应证选择不正确或封堵器过小及手术操作不当所致[3]。术后医护人员要告知家长避免患儿剧烈活动、咳嗽、哭闹, 必要时给予肌肉注射地西泮镇静。溶血多发生在术后24 h内, 多数原因是因高速血流穿过金属网眼时发生红细胞机械破坏及残余分流所致, 术后应注意观察尿量及颜色, 鼓励患儿多饮水、多排尿。局部血栓形成是因介入及器械损伤血管内膜所致, 因此术前和术后都要口服阿司匹林, 让家长了解服用抗凝剂的重要性, 随时观察术侧肢体的颜色、温度、感觉、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由于术前准备充分, 手术操作正确及护理措施到位, 未出现上述并发症。

2.6 出院指导

指导家长给患儿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预防感冒, 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半年, 并告知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定期来医院复查心脏彩色B超, 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3 小结

随着导管技术的迅速发展、介入器材的不断更新, 以及临床路径在临床的应用[4], 小儿先心封堵治疗以其创伤小、无需开胸、患儿痛苦轻、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特点, 已成为诊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方法[5]。由于大多数患儿年龄较小, 手术操作难度大, 危险性又高[6,7,8,9], 因此, 术前严格选择适应证, 完善各项检查和充分做好准备, 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 积极防治并发症发生是保证手术成功、利于患儿术后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金梅, 梁永梅, 郑可, 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比较[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 (2) :134-135.

[2]孙义兰, 陈新梅, 李艳梅.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4) :357-359.

[3]张健, 宁丽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的护理[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 2007, 26 (3) :221-222.

[4]王立平, 王竹筠.临床路径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6) :30.

[5]李艳平, 张克香, 刘爱虹, 等.经导管封堵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3 (12) :32-33.

[6]顾莺, 倪玉丹, 曹育玲.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营养问题与母亲喂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0A) :2570-2571.

[7]丁璐, 于海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腹膜透析的监护[J].护理研究, 2009, 23 (增刊1) :43.

[8]浦涛, 肖韶玲.50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8C) :2205-2206.

3.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对比剂;注射流速;先天性心脏病;MSCT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39-02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更多针对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术、心腔起搏术等电理疗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MSCT在心胸外科的广泛使用,使得外科医生术前能够更加清晰透彻的了解患儿心脏腔外血管畸形改变,这也是B超检查不能替代的,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鉴于患者体质各异,病情轻重程度不同,对比剂注射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流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注射对比剂时使用的不同流速(ml/s)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1.0ml/s的甲组、1.5ml/s的乙组、2.0ml/s的丙组、2.5.ml/s的丁组四组。160例患儿有男性108例,女性52例,年龄为6月-8岁,平均年龄(38.7±6.7)岁。全部患者均行以心脏彩超及MSCT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四组患者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扫描仪器为飞利浦64排CT机,以及飞利浦1.5T、GE3.0核磁共振机。首先口服10%的CCI3CH(OH)2溶液0.5ml/kg,接着在头皮、手背、足外周等部位的静脉进行穿刺留针操作。为患儿进行扫描,速度为0.3秒/360°。仪器阙值到达100Hu后延迟5秒从胸廓入口处直至肋膈角进行触发式扫描[1]。对比剂选用0.35g/ML的欧乃派克对比剂,将1.5-2ml/kg的对比剂按照不同流速分别注射给4组患者,并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血管渗漏或对比剂外渗,一经发现立即停止操作。

1.3 观察指标

(1)关于图像质量的likert评分

安排专业医师对伪影程度的轻重、图像清晰度及对比度的满意程度进行评分,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为5-1分。

(2)关于血管注射的安全性

记录患者注射对比剂后的血管峰值压力,以100Psi为标准线[2],低于该值的均为安全,高于该值的均为危险。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ikert评分结果

医生对所得图像质量的满意度评分见表1,甲组与其他三组对比,评分结果有明显的差距,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乙组、丙组、丁组相互比较,评分结果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

对比四组患者的血管渗漏、对比剂外渗情况,可以发现甲组无病例发生血管渗漏与对比剂外渗现象,乙组有2例血管渗漏但无对比剂外渗,丙组有10例血管渗漏、无对比剂外渗,丁组除了18例血管渗漏外,还有4例患者发生对比剂外渗现象。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为四组患者进行了likert评估,按照不同注射速率,四组得分为:甲组(2.39±0.58)分、乙组(3.09±0.68)分、丙组(3.59±0.75)分、丁组(3.49±0.81)分。可知,流速与图像清晰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流速升高,图像清晰度会逐渐上升。0.3ml/s的注射速度造成注射时间过长,对比剂入心速度慢,进行MSCT扫描时右心房形成伪影,从而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3]。

观察血管渗漏结果,可知流速最慢的甲组无渗漏情况,而随着流速越加升高,其余三组的血管渗漏患者例数也越來越多,尤其是速率为2.5ml/s的丁组,不但有近半数的血管渗漏,还有4例患者对比剂出现外渗。这表明,流速越高,对患者血管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并参考许敬先生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发现,1.5ml/s为最佳注射速率,适合大部分患者。对于特殊患者,可以在0.2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

结语:

对比剂注射流速越高,MSCT图像就越清晰,但发生血管渗漏及对比剂外渗的可能也就越大,因此选择最佳流速时要参考患者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许敬,王芳,姚红莉等.对比剂不同注射流速对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MSCT图像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15):22-24.

[2]何虹,袁晓梅,林丽娟等.MSCT增强扫描不同注射速率和穿刺针对造影剂外渗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23):4-5.

4.先天性畸形心脏病怎么治疗? 篇四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先心病的治疗一般取决于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适合手术矫正者的手术时机及术前心功能状况,有无合并症而定。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外科 内科 外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调理营养:

1、饮食以普食,半流质高蛋白低盐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少量多餐,勿暴饮暴食,限制烟、酒、茶、咖啡及刺激性食物。

2、应注意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在妊娠早期保健,如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及一些有害物质。

3、注意膳食合理,避免营养缺乏。

室内空气要流通。冬天应定时打开窗户,以加强空气对流。有持续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4、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体质。进食避免过饱。对青紫型心脏病患儿须给以足够的饮水量,以免脱水而导致血栓形成。

5、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保持大便通畅。对青紫型患儿注意大便时勿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如两天无大便,可用开塞露通便。

5.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五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放射科覃群

【摘要】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A(64SCTA)在复杂和复合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例有手术记录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64SCTA检查资料,与心脏彩超对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手术证实畸形共28处,术前64SCTA发现畸形数:25处,漏诊畸形数:3处,均为瓣膜畸形,术前心脏彩超发现畸形数22处,漏诊畸形数:6处。结论:64SCTA能清晰客观地显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解剖形态,术前64SCTA检查对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而致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复杂(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本文所指的复杂(复合)型先心病的判断标准为:患者存在1个以上的病理生理改变[1]或几种心血管畸形同时存在[2]。其由于并存多种畸形,病情复杂,血液动力学常发生明显改变,需及时进行干预或治疗;临床急需一种能够最好地显示其解剖、畸形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方法,64SCTA检查可以满足临床外科的需要,通过对本院4例病例的分析及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其对复杂型先心病的诊断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自2010年05月至2011年9月有手术记录的4例复杂型先心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64SCTA心脏检查,同时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多次检查者以术前最后一次为准)。行两种检查时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变化。男1例,女3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29岁,平均年龄16.7岁。

1.2、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VCT 64排螺旋CT机扫描,能合作的患者训练呼吸后,屏气扫描,不能合作的患者检查前予以镇静后,于平静呼吸状态下扫描,均运用心电门控。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下2cm。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床速22mm/s,螺距(pitch)0.22:1,每螺旋时间0.4s,扫描时间2~8s。对比剂:优维显(370 mgI/ml),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适当调整注射速率(2.5~4.0 ml/s)。剂量

1.5~2.0 ml/kg。8~20ml生理盐水冲管。将所得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AW4.4)进行重组,75%时相进行重建,主要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由2位有经验的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诊断评价,意见不合时经商讨取得一致。彩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常规采用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大动脉短轴及胸骨上切面。对于常规切面难以显示的复杂先心病患者采用可以更好显示畸形的任意切面。

2、结果

4例患者64SCTA检查均取得满意图像。4例患者中,手术证实的畸形共28处,参照Van Praagh[3]的节段分析法进行分析:(1)心脏

部分畸形:共10处,CTA检出7处,心脏彩超检出9处,(2)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分畸形:共9处。CTA检出9处,心脏彩超检出7处,(3)大血管部分畸形:共9处。CTA检出9处,彩超检出6处。

3、讨论

复杂性先心病因合并多处畸形并常伴有心外大血管异常以及相应起代偿作用的侧支循环。以前手术一般多为探查性质,根据探查结果决定手术方式,容易导致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风险增大。因此,临床急需一种能够在术前精确显示异常解剖结构的影像方法。64SCT扫描速度快,重建图像质量高,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多角度、多方位显示病变的空间位置,直观再现了复杂的解剖关系,特别对心外结构的畸形,对心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4个病例中经手术证实畸形28处,64SCTA检出的畸形数25处,达到较高的检出率(89.29%),但仍较文献报道稍低 [4,5]。这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小有关。在分段诊断上,在心脏部分,64SCTA共检出7处畸形,漏诊3处,彩超共检出9处,彩超要优于64SCTA,64SCTA漏诊的都是瓣膜的畸形。瓣膜病变是CT的弱项,MSCTA心脏成像显示的是静态图像,不适宜实时动态观察瓣膜的运动情况以及血流通过瓣膜的状态,因此对心脏瓣膜病变显示不如彩超,同时也跟医生的诊断水平有关。心脏与大血管连接部分及心外大血管部分的异常,64SCTA检出全部18处畸形,优于彩超(13处),在这些结构性的畸形方面,64SCTA比彩超有明显优势。因为64SCT丰富的图像重组技术,多方位、任意角度观察,图像能立体地、清楚地、准确地显示畸形,而彩超多由于

胸部骨骼及肺组织的遮盖,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降主动脉、上腔静脉等心外血管的显示不佳,特别是当位置异常时更不易正确显示,从而造成了漏诊,同时也不排除操作者的个体差异。

与其它影像学检查相比较,64SCT检查避免了图像的重叠,有利于观察心内解剖及心腔与大血管的关系,尤其在显示大血管畸形及其远端分支发育情况方面更显优势;在显示肺动脉发育、肺静脉畸形引流、腔静脉变异及主动脉侧支上甚至优于心血管造影,且价格又相对低廉,检查也较心血管造影简单。此外,64SCT在显示心外大血管的同时,还可以同时检测出气道及肺实质的病变,如先天性心脏病伴气道狭窄,螺旋CT三维重建是目前诊断气管狭窄的无创性最佳手段[

6、7]

64SCT对先心病的诊断已从解剖形态向功能方面拓展,已有文献报道[

8、9]在心电门控下扫描还能对先心病的心脏功能进行定量分析,如测量右室容积、射血分数等,有作者[10]甚至认为MSCT心功能分析是众多影像学方法中最为安全、全面和准确。MSCT包括双源CT,其不足之处是不能提供血流动力学及血氧含量等方面的信息

[12]。

心血管数字造影被认为是先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复杂有创的操作,较高的检查费用及较大的射线量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磁共振心脏成像没有射线,也可以电影形式显示心脏改变,但是其检查时间一般都要在25~30 min以上,即使是镇静后,先心患儿也不易配合,空间分辨率也不高,因此应用不多。

心脏彩超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基本的首选筛查和诊断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无创性、无放射损害、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及费用低廉,可以测得异常的血流信号及血流方向,可以观察到心脏的运动及瓣膜的运动情况,在一些瓣膜疾患及心内间隔缺损中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优点。缺点在于视野小,受到胸廓及肺组织等解剖结构的干扰,其结果的正确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者的个人技术和经验,对肺动脉远端及周围血管等的显示较困难。而且直观、立体的图像。

64SCTA作为一种安全、迅速、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具有图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能兼顾心内、外心脏大血管畸形,同时也能够发现肺部并存的异常等,结合三维容积重建,可以根据手术入路,逐层、多方位显示,对于术前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有着重要意义,尽可能降低术中风险,与彩超检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作为复杂性先心病的术前常规则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陈灏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 Van Praagh R.The segment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Birth Defects Original Article Series,1972,8: 4-23.[4]Johnson TR,Nikolaou K,Wintersperger BJ,et al.Dualsource CT cardiac imaging:initial experience[J].Eur Radiol,2006,16(7):1409-1415.[5]Jakobs TF,Becker CR,Ohnesorge B,et al.Multislice helical CT of the heart with retrospective ECG gating:reduction of radiation exposure by ECGcontrolled tube current modulation[J].Eur Radiol,2002,12(5):1081-1086.[6]李庚武,刘斌,王万勤,等。64层螺旋CT诊断复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2):183—188。

[7]薛潋艳,朱铭,杜隽,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伴气道狭窄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7):1009—1011。

[8] Raman SV,Cook SC,McCarthy B,et al.Usefulness of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to quantify right ventricular size and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either tetralogy ofFallot or transpositionofthe greatarteries[J].Am J Cardiol,2005,95(5):683—686.[9] Boxt LM.Magnetic resonance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evalua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J Magn Reson Imaging,2004,19(6):827—847.[10]王翔,金朝林,张树桐,等。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功能分析预测急性心肌梗塞风险的初步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

6.先天性心脏畸形怎么预防呢? 篇六

1、在怀孕早期(3个月之前)尽量别在电脑前、微波炉等磁场强的地方坐太长时间,因这时的胎儿还不稳定,各个器官还正在成形阶段,很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心脏病。

2、不要接触宠物,因宠物身上的细菌及微生物也可能造成孩子先天性心脏病。

3、应注意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在妊娠早期保健,如积极预防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及一些有害物质。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注意膳食合理,避免营养缺乏。防止胎儿周围局部的机械性压迫。

护理

1、应为患儿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既要增强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又要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如果患儿能够胜任,应尽量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和学习,但应防止剧烈活动。同时,应教育儿童对治疗疾病抱有信心,减少悲观恐惧心理。

2、室内空气要流通。冬天应定时打开窗户,以加强空气对流。有持续青紫的患儿,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导致患儿出汗、脱水。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体质。进食避免过饱。对青紫型心脏病患儿须给以足够的饮水量,以免脱水而导致血栓形成。

4、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5、保持大便通畅。对青紫型患儿注意大便时勿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如两天无大便,可用开塞露通便。

7.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设计:

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RIPC对婴幼儿先心病手术患者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RCT) , 试验组为标准治疗加用RIPC;对照组为标准治疗。文种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拟行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心病患儿。

1.1.3 结局观察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肌钙蛋白水平 (cT nI) 及术后24h心肌收缩评分。

1.2 检索策略以“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ardiovascular surgical procedures”、“cardiopulmonary bypass”、“child”、“infants”为英文检索词, 以“远隔缺血预处理”、“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儿童”、“婴儿”为中文检索词, 计算机检索MED-LINE、Science Direct、Elsevier、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 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0月。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 并辅以手工检索会议资料和追溯参考文献。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纳入研究资料, 包括试验设计方法、期刊名称、第一作者、出版年、国别、随访时间及总生存率等评价指标, 然后对结果进行交叉核对, 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是否纳入的研究通过讨论或与第三位研究员协商确定。采用Jadad量表提供的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3]。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 根据异质性检验的结果选择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 绘制森林图, 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如研究间异质性太大, 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 则进行描述性分析。

CHD:先天性心脏病;CPB:体外循环;VSD:心室间隔缺损;HLHS:右心房发育不良综合征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初检文献169篇, 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排除后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9篇研究。干预措施:试验组大多数为麻醉诱导前行单侧下肢加压至200~2 6 0 mm Hg, 持续5min, 间隔5min, 重复4个循环;对照组不行肢体缺血预适应, 其他治疗与试验组相同。纳入研究的其余特征详见表1。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研究均为单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仅文献[2]提及对结局测量者施行单盲, 其他文献未提及。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机械通气时间:8个研究报道了RIPC对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 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RIPC较对照组并未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时间[ (SMD=-0.03, 95%CI (-0.23, 0.17) , P=0.758]。见图1。

2.3.2 ICU住院时间:

8个研究报道了RIPC对婴幼儿先心病术后ICU住院时间的影响, 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RIPC较对照组并未显著缩短ICU住院时间[SMD=-0.22, 95%CI (-0.47, 0.04) , P=0.101]。见图2。

2.3.3 其他指标:

先心病患儿术后术后4~6h、20~24h心肌收缩力、cT nI及总住院时间meta分析结果显示, 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2.3.4 发表偏倚分析:

发表偏倚采用Egger回归法和Begg秩相关法检验, 均未显示存在发表偏倚, Begg法漏斗图基本对称。见图3。

3 讨论

RIPC是将止血带以不同的压力捆绑上肢或下肢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 通过向外周循环释放生化信使或激活神经通路而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产生保护作用, 与心脏原位缺血预处理相比, 有易操作、安全简单等优势[4]。2014年Zhang等[5]纳入960例成人冠脉搭桥手术患者, 发现RIPC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Tie等[6]meta分析纳入7个RCT, 共359例先心病患儿, 结果发现RIPC组仅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而机械通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本文在此基础上纳入2个新的研究结果[7,8,9,10,11], 结果发现RIPC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原因推测可能是纳入研究间异质性较高所致。

RPIC的心肌保护效应分为早期 (4~6h) 及晚期 (20~24h) 时限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神经传导及体液传递2种作用途径。即时效应可能是局部活性物质所致, 包括腺苷、阿片类物质、蛋白激酶C等;晚期效应可能是涉及细胞信号传递通路, 启动相关基因导致蛋白释放, 如热休克蛋白等[12]。Cheung等[13]将37例先心病患儿随机分组手术后发现, RIPC组较对照组术后cT nI水平明显下降;Haji等[14]meta分析纳入5个研究, 共214例先心病患儿, 结果发现RIPC组术后cT nI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SMD=-0.75, 95%CI (-0.15, 0.46) , P<0.01], 本文在此基础上, 纳入了新的临床研究[15,16], 同时考虑到RIPC不同时限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进行了亚组分析, 结果却显示RIPC组术后早期时限及晚期时限cT nI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样, 对术后心肌收缩力的研究结果也与cT nI相同, 原因可能是纳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大, 如Haji等meta分析异质性为88%, 本研究的异质性也较高达75.2%。

与多数成人研究不同, 本文并未发现RIPC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其原因可能包括: (1) 婴幼儿心肌属不成熟心肌, 与成人心肌在结构、功能及代谢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 其对缺氧耐受性较成熟心肌高, 而对缺血的耐受性尚有争议[17]; (2) 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往往合并糖尿病、肺心病等基础疾患; (3) 各种先心病手术方法不同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间的长短不同; (4) RIPC的实施方法与开始时间不同, 这些潜在因素可能会混淆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 尽管本文未发现RIPC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脏保护作用, 可能由于目前关于RIPC与先心病患儿手术预后的研究尚少, 故仍不能确定RIPC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但由于RIPC的简单、无创等优势, 而心肌细胞损伤后修复困难, 提示RIPC的作用仍值得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去证实。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 (RIPC) 对先心病手术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Science Direct、Elsevier、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 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0月, 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 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 共697例患儿, meta分析结果显示, RIPC与对照组相比, 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肌钙蛋白水平 (c Tn I) 、术后24h心肌收缩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与现有的成人研究结果不同, 本文并未发现RIPC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提示仍需更多高质量RCT去证实RIPC的临床作用。

8.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护理 篇八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26—01

每年全国新生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有10万~15万例[1]。因小儿生理上的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创伤较大,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对5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矫治术,经过精心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0例患者中,男348例,女232例;年龄10个月~14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10例,房间隔缺损(ASD)14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7例,室间隔缺损加动脉导管未闭(VSD+PDA)25例,房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ASD+PDA)26例,法洛四联征(TOF)58例(其中,伴肺动脉狭窄10例,伴肺动脉高压13例),单纯肺动脉狭窄(PS)17例,单纯肺动脉高压(PH)12例,心内膜垫缺损4例,大动脉转位(TGA)3例。全组患儿均经心电、彩超、胸片等明确诊断。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因心脏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也大,家长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患儿也随着年龄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护理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做好患儿和家属的思想工作,解释手术治疗的过程,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紧张心理。

1.2.1.2 增强机体耐受力

因患儿发育和抵抗力差,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应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给予低流量吸氧每日3次,每次2 h,改善缺氧症状,严防感冒,合并肺部感染者应积极给予雾化吸入、排痰、抗生素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教会一些年长患儿的配合动作(包括呼吸、咳嗽等),以便术后更好地配合工作。

1.2.1.3 术前基础准备

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皮肤清洁,可给予全身淋浴,但注意不要受凉,预防切口感染;术前1 d晚肥皂水灌肠1次;做好各种药物过敏试验。在患儿下手术前应准备好合适的麻醉床,安置好呼吸机、吸痰器、心电监护仪等仪器,使其处于待工作状态,创造适宜的病房环境。

1.2.2 术后护理

1.2.2.1 病情观察

手術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和尿量,以及患儿的皮肤颜色、温度、湿度、动脉波动情况。各种导管应妥善固定,保证通畅无阻,连接处不能滑脱、拔出。做好各种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记录。各种特殊药物输入管均需在连接处做好标记;术后8 h每15~30分钟挤压胸腔引流管1次,在前5 h每小时<100 ml,24 h引流量在400~500 ml,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2.2.2 维持体液电解质酸碱平衡

术后4~6 h检测电解质1次,补钾时应严格遵守补钾原则,每小时最大补钾量不超过0.3 mmol/kg。补液最好用输液泵或微量泵。记录24 h出入水量和生命体征。

1.2.2.3 循环系统检测

①心电监护和心内测压管检测。严密观察患儿心率和心律变化,注意心电图变化并详细记录,注意是否有异位心律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检测动脉血压及左心房、右心房和肺动脉的压力及波形。用5%葡萄糖液500 ml加肝素500 U,以2 ml/h的速度持续冲洗,保证测压管通畅,严禁空气和血凝块进入。②低心排出量的护理。密切观察心排出量、中心静脉压和左房压变化。观察心排出量的有效指征:腿部皮肤温度凉的“温差”平面变化。心排出量好转时,腿部皮肤温差平面向下移至足趾,终止消失,此时足部变暖、肤色浅红、足背静脉扩张充盈、动脉重新易于扪及[3-4]。③急性心包填塞的护理。临床表现为胸管出血持续增多,出血突然终止又出现心衰,低心排相似症状,如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中心静脉压升高、动脉压和脉压下降、面色苍白、周围发绀、尿量下降甚至无尿。明确诊断,应尽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探查术,清除血块,进行止血,解除压迫。本组发生1例,经及时处理后痊愈。

2 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后ICU滞留时间为0.5~23.0 d。死亡10例,死亡率为1.72%。其中,4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包填塞;其他均康复出院。1例术后胸腔大出血致心包填塞,经及时二次开胸止血后痊愈。

3 讨论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和手术难度提高,患者年龄越来越小,病情越来越重,对围术期护理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患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吴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6):639.

[2] 诸纪华,杨淑娟,傅藏藏.30例低体重危重先心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37-238.

[3] 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5.

9.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九

【关键词】婴幼儿;房间隔缺损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68-01

为了对这一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研究进行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选择。本次研究主要选择的是某医院在一年之内共收治的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这些患者都采用的是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然后经过精心的护理工作之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相关的研究人员对这一研究的数据以及术后护理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现如今,笔者将相应的护理报告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选患者主要为50例,其中包括25例幼男和25例幼女,患者的年龄主要是在一个月到三岁之间不等。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体重以及心胸比率等指标进行了测量,其中患儿的心功能从Ⅰ级到Ⅲ级不等。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主动脉关闭,动脉导管未闭或者是右旋心等等。经过对所有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相关的指标进行检测,幼男和幼女患者在病症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

1.2手术方法

在具体的手术中,所有的患者都需要进行开胸手术,手术需要在低温的CPB以及停跳液等来对心肌进行保护的情况下进行。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全麻带呼吸机,在手术的过程中,要对患儿心脏是否停跳进行监护,还需要应用体外循环机。在进行手术之后,需要将患者放置到ICU监护室进行监护,并且做好护理工作。

2、结果

在手术之后的一个月内,对患者的病情恢复状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其中死亡人数为3人,其中包括晚期死亡患儿1例。另外,还有5例患者伴随着并发症的现象。在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参与分流,肺部感染或者是内出血和败血病等等。

3、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的年龄比较小,最小的患儿还不满一个月,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不是非常配合。所以,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是比较重要的。

3.2病情监测

3.2.1呼吸系统

在患儿回到ICU后,需要尽快拍摄X射线来对胸部进行监测,在保证气管插管位置准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另外,应该尽量防止气管插管出现打折,脱出的现象。可以向气道的内部注入一定的生理盐水,将痰液进行稀释。其中小儿主要是以0.5ml为最佳。在吸痰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心率进行严格地监测,与此同时,要对患儿的嘴唇进行观察,如果出现了青紫的现象需要及时和主治医师联系。患儿不是十分配合,可以注入少量的镇定剂来辅助完成护理工作。

3.2.2循环系统

患儿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也很重要,其中包括心率,心律以及中心静脉压等等。对于病症不同的患者来说,需要采用不同血流动力学形式来进行监测。如果在进行房间隔缺损术的过程中,患儿的左心血容量增加,在护理中要对患儿进行补液。

3.3胸腔引流管护理术后勤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注意引流液性质、量及颜色,警惕胸内活动性出血和心包填塞。对术后出血量大或心包填塞者应果断二次开胸止血。

3.4预防并发症

3.4.1术后应密切观察患儿心律、心率的变化。如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心率减慢,可静脉输人异丙肾上腺素,同时给予激素或极化液等营养心肌药物。必要時安装临时或永久起搏器。

3.4.2残余分流术后若出现反映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不稳定或病情由平稳转为不平稳,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注意胸前有无收缩期杂音,及时确诊,配合准备急症开胸手术。

3.4.3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对肺高压的治疗很重要。适当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保持患儿持续镇静,减少外界刺激。注意气道湿化,吸痰的间隔要相对延长,吸痰时间不宜过长。吸痰后短时间内肺动脉压力升高,因此要吸纯氧,增加通气量以便及时缓解缺氧情况。重度肺高压患者对吸痰反应强烈,可在吸前给予肌松剂。必要时静脉泵人PGE15一20ng/(kg·min)

降低肺动脉压力效果明显,且对体循环影响不大,拔管后可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开搏通等。

3.5预防感染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d,对于心内膜炎的患儿抗菌治疗1个月。尽早拔除体内各种管道,以减少感染机会。

3.6输血输液

3.6.1输血。回ICU时如还输体外循环机器血,一定要了解并核实总入量,输入后是否用过或多少剂量鱼精蛋白,一般每输入机器血100ml,用3-5mg鱼精蛋白对抗,待机器血输完后,重测ACT。

3.6.2输液。患儿输液要非常谨慎,要用输液泵控制并记录所有输人液量,包括抗凝液及冲洗液量。

3.6.3保持输液管、测压管、尿管、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胸腔引流液的性质及液量以及切口有无渗血现象。

3.6.4密切观察并注意发现病情变化。术后1个24小时内,每15—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1次。待病情稳定可适当地改为1—3小时测试1次。

4、讨论

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护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肺部护理,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以及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此外,还应加强抗感染治疗及患儿心理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明,陈利琴,郑佳丽.儿童疼痛行为量表在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评估中的应用及其信效度[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13)

[2]鲁应军,曹殿青.小儿术后镇痛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05)

[3]胡卫东,刘心国,王少超.心理因素对小儿疼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

[4]张芳,张琳琪,陈昭兰,周红,李莉,史学.非药物护理措施对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9(07)

10.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十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氯胺酮,丙泊酚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在出生后1年内为0.7%~0.8%,早产儿发病率为未成熟儿的2~3倍,死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活产儿的10倍[1]。由此推算,全国每年要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万~15万名,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量不足5000台。若未经治疗,约1/3患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天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介入心脏病学的开展,极大程度改善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预后,是当前临床上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本为就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方法进行比较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A组(氯胺酮组)和B组(丙泊酚组)各34例,以上病例均符合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并在静脉麻醉情况下实施导管封堵治疗。A(氯胺酮组)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1~7岁,平均3.4岁,其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12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18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4例;B组(丙泊酚组)34例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6岁,平均3.6岁,其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13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15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6例。两组从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4~6h,禁饮3h,给予阿托品0.02mg/kg或地西泮0.2mg/kg术前45min肌内注射,发绀型患儿加用吗啡0.1mg/kg肌内注射。

1.2.2 麻醉诱导与维持

A组给予氯胺酮1~2mg/kg静脉滴注,B组给予丙泊酚120~150μg/kg静脉滴注,并用面罩给氧,进行心电图及氧饱和度监测,根据肌松检测仪刺激反馈数据而加用肌松药,用静脉麻醉药及肌松药静注后气管插管,然后进行动静脉穿刺测压,并插入体温探头(食管、直肠、鼓膜)。麻醉期间应进行手法或机械控制呼吸,15kg以上小儿用紧闭法,l 5kg以下小儿选用无重复吸入法装置。无论手控或机械呼吸,通气压力维持在1.5~2k Pa,不宜过高,Pa CO2控制在4~4.66k Pa。A组采用氯胺酮静脉注射进行麻醉维持,B组采用丙泊酚静脉注射进行麻醉维持。

1.2.3 观察指征

记录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术中SPO2及不良反应。

1.2.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并采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术中SPO2

两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术中SPO2情况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A组(氯胺酮组)手术时间为(103.21±4.25)min,术中SPO2为(89.46±5.12)%,B组(丙泊酚组)手术时间为(102.54±6.21)min,术中SPO2为(88.95±4.28)%,两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而清醒时间中A组(氯胺酮组)为(49.35±6.85)min,B组(丙泊酚组)为(1 5.2 6±3.5 4)m i n,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2.2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A组(氯胺酮组)麻醉后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3例,幻觉噩梦2例,呼吸抑制2例,复视1例,总计发生不良反应8例,占23.5%;B组(丙泊酚组)麻醉后不良反应有呼吸抑制1例,烦躁不安1例,荨麻疹1例,总计发生不良反应3例,占8.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3 讨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脏血管畸形,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大血管错位、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遗传是主要的内因。此外,在胎儿期任何影响心脏胚胎发育的因素均可能造成心脏畸形,如孕妇患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柯萨奇病毒感染、糖尿病、高钙血症等,孕妇接触放射线或服用抗癌药物或甲糖宁等药[2]。

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发展,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无须进行开胸手术治疗;如ASD、VSD、PDA、PS等,均可通过介入治疗,疗效很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性治疗具有非开胸、危险性相对较小、安全、可控制性强、缩短住院时间、疗效确切、患儿恢复快等优点;缺陷是治疗费用较手术相对高,这主要与消耗材料需通过进口有关。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时应根据介入治疗与开胸手术哪个对患者更为有利。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大体上分为2类:一为用球囊扩张的方法解除血管及瓣膜的狭窄,如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等;二为用各种栓子封堵不该存在的缺损,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本组68例患儿均采用后者进行介入性治疗,效果理想。

氯胺酮和丙泊酚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常用的两种麻醉药物。氯胺酮是一种较新的非巴比妥类拟交感静脉麻醉药,具有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以及兴奋循环等优点。氯胺酮的麻醉作用与传统的麻醉概念不同,主要是选择性地抑制大脑的联络径路和丘脑-新皮层系统,使中脑和皮层联系的通路受到于扰,不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对与疼痛有关的部分边缘系统有程度不等的抑制,而使其余部分的边缘系统兴奋,对网状结果影响较小或作用较晚,植物神经反射并不受抑制。但临床应用上,氯胺酮麻醉的不良反应较多,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同时如果手术时间过长,不宜反复追加,这样会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

丙泊酚是静脉麻醉药中的后起之秀,是起效快、时效短的新型静脉全麻药。静脉注射后经一个臂脑时间就起效。本品可降低脑血流量、颅内压和脑氧代谢率,与硫喷妥钠相同有脑保护作用。对心血管有轻度抑制作用,诱导量后可降低心脏指数、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压及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降压幅度为20%。心肌耗氧量也可下降。对呼吸系统也有轻微抑制,诱导量快速注射可引起呼吸暂停,以后有2~4min的通气量下降,本品不良反应少,苏醒快而完全没有兴奋现象[3],十分适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灿华,徐鹏.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7(2):39-40.

[2]郭彬,胡桂芝.丙泊酚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压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9,10(4):25-26.

11.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因素分析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均来源于2006年11月—2009年3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病房登记住院分娩及中期引产病例, 共4400例。病例资料经整理后, 根据胎儿或新生儿心血管系统有无先天畸形分为先心组与正常组。

1.2 母体相关因素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孕妇基本信息, 可能与子代发生先心病相关的母体危险因素, 具体内容包括: (1) 一般情况:双亲年龄、家庭月人均收入情况, 孕妇职业不良接触史; (2) 孕妇妊娠早期情况:a叶酸服用情况、患病史、服药史、不良接触史及每日电脑接触情况, b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既往诊断糖尿病, c孕期超声筛查情况及产前诊断结果; (3) 母亲生活方式:饮酒、孕前及孕期被动吸烟情况; (4) 孕妇及配偶3级亲属内先心病家族史及近亲婚育史、既往不良孕产史。

先心组及正常组相关资料经同一人统一采集并录入调查表, 数据经由Epidata2.0软件录入数据库, 每项数据均经过2次录入及仔细校对并确认无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先心组与正常组孕妇一般情况比较, 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表明, 孕妇先心病家族史的有无对小儿先心病发病的影响, 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424, P=0.020。

3 讨论

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一些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仍较差, 乃至需多次外科治疗, 治疗费用昂贵, 加重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3,4]。基于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对患儿、家庭, 甚至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预防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对已发生的先心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积极治疗是十分必需的[5,6]。

3.1 先心病的预防

目前防治先天性心脏病的措施分为3级: (1) 一级预防: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先心病发生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 尽量减少或消除环境中易致胎儿心脏畸形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同时开展科普教育, 帮助育龄女性了解并注意避免可能导致胎儿心血管异常的因素; (2) 二级防治:主要包括产前筛查、诊断及胎儿干预, 产前筛查与诊断主要借助于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胎儿干预包括治疗及必要时终止妊娠; (3) 三级治疗:包括内科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内外科治疗相结合等。

3.2 先心病的产前诊断

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常规产前筛查, 具有重要的意义。

3.2.1 胎儿超声检查

胎儿超声检查最早开展于上世纪80年代, 因其具有无创性, 且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 已成为目前首选的产前诊断方法。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是孕期评估胎儿是否罹患心血管系统异常的重要手段, 并能为宫内治疗及终止妊娠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胎儿心脏超声检查适应证有: (1) 父母或同胞兄妹中有先天性心脏病史者; (2) 母亲高龄妊娠、过期妊娠或既往有不正常妊娠史者; (3) 母亲妊娠早期接触致畸原, 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 患各类传染性疾病, 长期接触毒物或放射线, 服用过强致畸药物等; (4) 母亲患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 尤其是妊娠早期确诊的2型糖尿病; (5) 母亲患免疫功能紊乱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 妊娠早期发现胎儿颈部透明组织厚度异常增加; (7) 胎儿发现患有其它系统畸形; (8) 胎儿非免疫性水肿、染色体异常或羊水过少/多、心律失常。

3.2.2 遗传因素相关检查

许多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常合并心血管畸形, 若孕期胎儿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多发畸形, 或孕早期通过绒毛活检、孕中期通过羊水细胞培养、母血分离胎儿有核红细胞等方法发现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者, 应高度怀疑胎儿心脏畸形的存在。对于部分单基因疾病伴发心血管畸形者, 可在胎儿超声检查发现心外其它系统畸形,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或连锁分析基因突变的基础上, 联合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来确诊。

综上所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与环境相关的、某显性主要基因参与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给临床诊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技术与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 对预防出生缺陷、实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因素。方法:整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病历资料并调查母体相关因素, 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妇有无先心病家族史可影响小儿先心病的发病率。结论:遗传因素所致的先心病患儿在整体比例中居高, 医护人员必须做好预防和产前诊断工作。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小儿,母体相关

参考文献

[1]王亚欣, 薛玉良, 程文莉.不同通气模式对先心病患儿呼吸力学的影响[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5 (1) :37.

[2]王俊平, 李文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8) :91.

[3]高希兰.外科治疗先心病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1 (5) :349.

[4]安桂香, 李晓萍, 蒲慧琴, 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9, 22 (19) :1500.

[5]肖明第.先心病治疗赶在学龄前[J].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 2009, 2 (4) :17.

12.健康教育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所收治的12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4例。其中研究组的男性患者共有31例,女性患者共有3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1岁至6岁,平均年龄为3.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共有32例,女性患者共有33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至7岁,平均年龄为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上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性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的护理方法为舒适护理方法。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的舒适护理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疼痛护理以及术后的舒适护理方式。[2]其中心理上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对患者因为疾病治疗的过程较长所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护理;饮食方面的护理则主要是因为患者因为患者在经过手术之后自身的免疫能力下降或者说是部分营养不足,护理人员需要针对这一方面给予患者相对应的营养补充;[3]疼痛护理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手术之后,由于麻醉药的药效失效,导致患者常常会出现疼痛症状,针对这以症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后是手术后的舒适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且对患者做好相关的术后心理疏导措施,减轻患者的不良的心理状态。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SPSS统计方法,将本次研究所有的数据进行收集,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值变量不同的组别使用t进行检验,而分类变量不同的则是使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最终临床数据表明,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其心理状态上均有所改善,但是将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均要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畸形,其所指的是胎儿还在母体中发育时,其心脏出现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引发该类疾病的因素较多,其主要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疾病药物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所指的是患者父母或者是家族中有人患有心脏病,受上代的影响所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大约有一半都是由该类因素所引发的。环境因素所指的是孕妇在妊娠期前后,由于居住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导致孕妇将受污染的空气吸入体内,影响胎儿发育。[4]而疾病药物因素主要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因乱服用药物,导致胎儿在发育时受药物的影响导致的心脏发育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的病死率较高,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

本文中所提到的舒适护理是一种能够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感觉到舒适、愉悦,而不是向之前一样感觉到不安、焦虑。舒适护理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方式,其介于常规性护理和个性化护理之间。[5]目前,舒适护理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极大的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治疗效果,尤其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当中。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们可以知道相比较常规的护理方式,舒适护理方法应用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从而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舒适护理干预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探析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将舒适护理应用在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所收治的12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2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性护理,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方式为舒适护理。并且对两组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根据最终临床数据表明,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后其心理状态上均有所改善,但是将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均要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我们可以知道相比较常规的护理方式,舒适护理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来说,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从而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舒适护理干预护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推广使用。

关键词:舒适护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晓琴,欧阳晶.舒适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镇静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24:3802-3803.

[2]陈洁.舒适护理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1:99-100.

[3]张盛,明腾,邹勇,涂洪强,王小威,谢学良,黄国金.右胸小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5,09:61-63.

[4]俞婷婷,张丽.舒适护理在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矫形手术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14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2:2.

上一篇:昆虫记 读书笔记下一篇:中秋节分享晚会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