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知识点

2024-10-29

中考说明文知识点(精选8篇)

1.中考说明文知识点 篇一

中考考点:

(1)文章内容正误辨析;

(2)说明顺序的辨析;

(3)说明方法的辨析;

(4)说明文结构的辨析;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顺序主要有:

A. 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顺序、先后顺序。

B. 空间顺序――注意表示方位的词语。

C. 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入里、由简到繁、由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由因及果常见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例: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作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点,使人信服。 (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2)列数字(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例: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死海海水的特征是咸度高、浮力大)《死海不死》作用:科学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死海海水咸度高、浮力大的特征。 (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例: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作用:通过苏州园林与我国一般建筑的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例: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使说明生动、形象)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的作用是使说明条理清楚。例: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作用:条理清晰严密细致地说明了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例: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作用:科学地提示了统筹方法的内涵,准确地从本质上说明了统筹方法的特征。(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例: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向沙漠进军》作用:用通俗的语言对什么是阵地战作解释,使人明白清楚。(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辨别,前句是定义说明,后句是诠释说明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芦构桥上石刻狮子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形象,突出了其形式优美的特点(使说明生动、形象)

9)引用说明: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例: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作用:引张嘉贞的话说明了赵州桥制造奇特的特征(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1.中考数学知识点考点汇总

2.美术中考知识点总结

3.中考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4.中考政治常考考点总结

5.中考数学圆知识点总结

6.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7.中考的物理知识点总结

8.中考说明文解题技巧

9.中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总结

10.中考物理知识点分章优秀总结

2.中考说明文知识点 篇二

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阅读说明文 (包括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要首先从整体入手, 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 即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一般出现在题目和开头。例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这些文章的说明对象就是文章的题目。

如何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呢?笔者认为, 要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找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 而且结构坚固, 能几十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发挥交通作用。”这句话就概括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苏州园林》开头部分写道:“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一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引用、摹状貌等等。在平时教学中, 不仅要求学生指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还要能说明这些说明方法对表达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如下:

1. 举例子。

这是说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说明道理, 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 它本身不是‘视而不见, 触而可知’的事物, 有时不很容易领会, 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 说明了道理之后, 最好指出一起实例来。”从中, 我们可以概括,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列举了……例子,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从而使说明的事物 (事理) 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例如: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形的三个特点, 文中就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2. 列数字。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用具体数字准确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从而是说明的事物 (事理) 更具体直观。需要强调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要和年代区别开来。

3. 打比方和作比较, 理解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时, 可以结合我们熟悉的修辞手法来记忆。

4. 分类别。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从而是说明的事物条理清晰, 脉络分明。

5. 引用。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用 (古诗词、名言、俗语、谚语、故事) 说明……事物 (事理) 的……特征, 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并且, 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 还起到了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例如《说“屏”》, 开头部分引用了杜牧的《秋夕》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 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更主要的是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6. 摹状貌。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生动的描摹, 说明了……事物 (事理) 的……特征。

7. 下定义。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给……下了定义, 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三、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顺序是说明文的要点之一, 是教学的重点。一篇说明文使用什么说明顺序, 这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 用时间顺序, 例如《奇妙的克隆》, 说明建筑物的, 用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核舟记》, 介绍高科技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 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四、说明语言及其特点

在阅读说明文时, 通过对选文中确数与概数、表范围与表程度、修饰与限制等字词语句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学生从具体的语境中获取了说明的信息, 领悟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文体特征, 懂得了阅读说明文也要走近文本语言中去的道理。可见, 说明文教学也需要咬文嚼字, 重语感, 品语言。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

1. 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针对这点有以下考查形式:

(1) 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2) 加点词能否删掉 (或替换成其他词语) ?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说明文又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生动形象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等。例如《中国石拱桥》中对卢沟桥头石狮子的描绘:“这些石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且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再如《苏州园林》中第五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建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 可是, 没法说出来。”这些方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在接受说明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

3.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篇三

【关键词】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作用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阅读中的必考部分,要做好中考说明文阅读,必须了解说明文的常见考点和解题技巧。总的说来,应该怎样阅读一篇说明文呢?第一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即“抓住每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第二步,“合并同类项”。下面,笔者结合常见考点来具体谈谈其中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 说明对象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说明对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具体事物; 二是抽象事理。例如,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就是“中国石拱桥”这个事物;《死海不死》说明对象就是“死海为什么不死”这个事理。这点明确后,会很容易地辨别出前者属于事物说明文,后者属于事理说明文。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呢?一般从分析标题入手,好多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说明对象,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于中考中要求分析的没有标题的说明文,怎么办呢?这就需要逐段逐句阅读课文,找出各段中心,再进行梳理,从而确定说明对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文章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习性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确定后,接着还要进一步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从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雄伟”一词就明确了人民大会堂这个说明对象的特征。2.从材料入手,逐段阅读,确定各段的关键句,然后归纳小结,自然就清楚了作者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对那些没有明显关键句的说明文,阅读时更

需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总之,阅读每段时多问几次“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内容”,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特征,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必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几乎是说明文阅读的必考内容,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对说明方法的考法无外乎两种:一是指出文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二是说说文段中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或好处。第一类试题相对简单,只要掌握了每种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就很容易辨认出来。在此总结如下:举例子的语言标志是“例如,再如,比如”等;列数字的语言标志是具体的数字;打比方的语言标志是“好比,像,是”等;作比较的语言标志是“比”等;分类别的语言标志是“类,分为几种”等。需要注意的是,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综合使用。当几种说明方法综合使用时,必须要区分出主次。哪一种是主要的,需要从整体着眼,范围大的那种往往是主要的。第二类试题除了要判定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外,还要说出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要解答好这类试题,首先要掌握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总结如下:举例子,具体的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下定义,简明扼要并科学的揭示了……的本质特征。这些规律性的内容容易掌握,关键是把说明方法所说明的问题准确地找出来。这需要对文段中各个句子的关系了解得很清楚才行。关系弄清楚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四、说明顺序

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除了需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还必须要有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要想快速地辨别出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说明顺序,首先要清楚表明每种说明顺序的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是“方位词”,如:“上下、前后、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是“时间词”;逻辑顺序常用的标志性词语是表示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如“因果、主次、总分、递进”等。其次需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为了说明透彻,将几种说明顺序揉合起来,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介绍纪念碑大碑座上的十幅浮雕时,综合运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主次顺序往往存在包含关系,主要的说明顺序包含次要的说明顺序。

五、说明语言

在中考试题中多考查说明文中字词的作用,常见的考查形式有三种:1.加点词有何表达作用?2.加点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时体现语言的生动性)的特点来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原意不符”之类的表述;第三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在此将三种题型的规范答题模式归纳为:1.加点词,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2.加点词,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删掉后与原意不符;3.加点词,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换成另一个词后意思变为……,这样与原意不符。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4.中考说明文知识点 篇四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 1

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三)理清说明顺序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构造的,常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常用逻辑顺序。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距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曲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

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考察说明顺序:

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辨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不但要考查考生辨别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指出具体说明方法的作用。因此考生应记住具体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现归纳如下:

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2)下定义: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3)列数子: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人信服。

(4)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5)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

(6)打比方:能够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7)作诠释: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8)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9)列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5、考察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把握。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这类题,其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解题目方法: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 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

6、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理解说明文结构: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的结构(包括总分式和分总式);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阅读中“分”是如何组合的,是并列,还是递进,若是并列关系,分清是总分关系,还是分总关系。若是递进关系要分析各层是按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逐层深入的。题型是划分段落层次。

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求信息,对段落内容的归纳;或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从文章中进行拓展延伸阅读式的题型。(材料链接类)

主要考查观点的提炼,相同点或不同点的准确捕捉,以及链接材料带来的启示,感触等。题型:(1)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2)给出与文中相同的链条,找出探究结果,找共同点。

9、考查发散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5.说明文选段(中考) 篇五

(一)为什么夏天那么热还会下冰雹

①冰雹,俗称雹子,在春末和夏季最为常见,它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我国各地每年都会遭不同程度的雹灾。2005年6月,一场罕见的大冰雹突袭北京:许多汽车在这次特大冰雹中遭了殃,车窗穿孔,车顶被砸成了麻子脸!②在春末和夏季,有时早晨天气还非常晴朗,可是中午前后突然下起了冰雹。夏天的气温那么高,为什么会下冰雹呢?而冬天天气寒冷却不落冰雹,这是什么原因呢?

③如果你在夏天爬过山的话,一定记得在山顶上早上和晚上还是非常凉快的,还要穿毛衣和棉衣。在海拔4~5千米的山顶上有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和冰川。这就说明了,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也在不断下降。在高山顶上如此,那高空应该更是这样吧!事实上,高空中的云,即使在夏季,温度也在O℃以下。

④夏天太阳炙烤大地,在大气层中,有着大量的水汽的热气流,迅速地向高空上升。这时,地面上虽然很热,但是在高空中却依然很冷。当湿热空气进入到高空并冷却下来时,它夹带的一小部分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继续变冷时,就被冻成小冰晶了。小冰晶从高空降落下来,在降落的同时兼并了很多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在自己身上冻结,就成了冰粒;有时候在下降的过程中,遇到一股由下往上吹的强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升气流,又再一次把它带回到空中去。这些小冰粒在高空中再度受冷,与温度低于O℃的小水滴碰撞在一起,并兼并它们,把小水滴冻结在自已身上,因此它的表面上又包上了一层冰。就是这样,它在空中不停的翻腾,不断与温度低于0℃的小水滴相碰撞,穿上一件又一件冰做的外.....

衣,一直到变成一定的重量时,上升气流无法再把它带到高空时,于是就一落千丈,从高空中降落下来——下冰雹了。拾起冰雹,用刀子破开,你会发现它的纵剖面层次分明,那是在高空中冰雹所穿的几层冰衣与雪服。

⑤冰雹是在积雨云和强烈的空气形成对流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而在冬天,空气比较稳定,上下的“气流差”不像夏天那样大,空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像夏天那么强烈,积雨云不容易发生,所以冰雹不容易发生。

(选自《品味一生的99篇科学美文》,文/张震越,略有删改)(2008年福州中考)

16.第①段中嘶线的句子运用了和打比方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冰雹的。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6分)

17.细读第④段,将下面冰雹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6分)

水汽→()→()→()→冰雹

18.第④段巾加点的词语“一件又一件”,为什么不能改成“一件”?请结会语境,说说你的理解。(3分)

(二)今天你“低碳”了吗

①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一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一l50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_-21: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妓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斯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2010年福州中考)

13.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14.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4分)

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链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16.(1)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2分)

(2)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3分)

(三)海光

①上过夜的人们,常有机会欣赏绚丽的海光。海光,是海洋生物发出光亮的自然现象。有趣的是,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从细菌到鱼类,从小虾到乌贼,都有这种发光的代表。②细菌小得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面貌,可是它却出人意外地利用呼吸氧气的机会,借助这一生理反应,放散出蓝绿色的光彩。科学家把发光细菌收集在一个瓶子里,挂到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的光学大厅里,把整个大厅照得通亮!这一奇特的“细菌灯”使参加博览会的人们目瞪口呆。

③比较高级的发光生物,采用细胞外发光。它们有特殊的发光器官,能够产生发光物质。发光时,将这些东西排泄到海水里,把海水“染成”浅蓝色的“发光水”。小虾中的磷虾,身上有十来个发光器,可以受它自己的指挥,随意发光,可向不同的方向照射。试想,一尾磷虾点十盏灯,几百几千尾磷虾的灯火齐明,那不正如银河里的繁星在闪耀着异彩吗!④海洋生物发光,有的是它们呼吸时产生能量释放的现象,如细菌;有的是为了防御敌害、保护自己,如小磷虾、糠虾等,个子小,体力弱,没抵敌武器,只好突然发光把敌人照得“眼花缭乱”,自己抓住良机逃之天夭。

⑤有的生物发光,是为了给自己照明,寻找食物,同时也引诱喜欢光亮的生物游拢过来,捕而食之。比如,生活在海底的安康鱼,头大似钟,口大如斗。头顶上有一根由背鳍的鳍条演化而成的“钓竿”,伸到头部前面来。“钓竿”末端是发光器,能发出诱惑力很强的光芒。附近的鱼儿经不起这种引诱,满以为是“一盘美餐”,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前来,只见安康将“钓竿”往嘴边一抽,倒霉的鱼儿便身不由己地被卷吸进去。

⑥还有一些生物把发光作为引诱异性的信号。如发光多毛类动物中的裂虫等,在性成熟时,每逢风和气暖,月儿当空,雌的先破门而出,从海底缓缓升上水面,一路施放火球。雄的早就睁大眼睛窥视着上面水层,一见火球升起,知道是伴侣在召唤,便争先恐后冲上去,举行“灯光婚礼”。

⑦海洋生物发出的光,热量消耗少,发光效率高。日光灯、霓虹灯、高压水银灯、电视机的荧光屏、手表上的荧光字码盘等等,都是受到海洋生物发光的启示研制出来的。(选文有改动)2012年福州中考

14、选文②-③段介绍海洋生物发光的两种方式,一是,二是。(4分)

15、请简要概括海洋生物发光的原因。(6分)

(1);(2);

6.中考说明文教案专题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学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主要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的文体。

2.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4.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8)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

6.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7.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三、说明文基础知识概述。1.分类。

(1)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看云识天气》。

(2)事物说明文。这类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等等。

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

2.说明文的特点: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上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分析说明文的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的语言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情况时,都要求准确无误。例如《向沙漠进军》“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在这里“主要”限制说明风沙进攻最具特点的方式,“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说明数量之大。回答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可以用这样的思路:首先要解释这个词说明了被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然后一定要加上这样一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另外,说明文中常常出现“大约”、“据说”、“左右”、“可能”等看起来不够准确的词语,这些词语的运用是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石拱桥》中有这样的句子“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在这里“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根据,但又有资料掌握不全的顾虑,故必须留有余地。“可算”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结论不作绝对肯定,这也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特点。在说明文的写作中,作者如果遇到某些不可知的情况或暂时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用了这些词语,反而正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表现。

3.说明顺序。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风景名胜、实体事物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生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产品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等等。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如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中《书画的装裱》一文就多角度使用了这一顺序。首先,作者在行文的整体思路上采用了时间顺序,在说明书画装裱的历史时,作者主要从三个时间段来写:两晋到五代时期是书画装裱的初创到初发展的时期,宋代是“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的时期,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再者,仅从书画装裱的初创到初发展的时期看,作者依然选用了时间顺序,作者从两晋写到南北朝,再写到唐代,然后写到五代。这样写,避免了内容上的相互交叉,使得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同样,2010年高考语文陕西卷中对有关“书法”历史演进的说明也是从晋代王羲之入手,然后写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最后一直写到现代的各族书法家。作者以时间为脉,娓娓道来,使得行文流畅自然,事物介绍言简意赅。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要到次要;从原因到结果;从概念到运用。

A、由概括到具体(一般到特殊)。如《中国石拱桥》先说世界上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说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由浅入深,从总貌到具体。

B、从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表象入手,由表及里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如《死海不死》先说“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又用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的传说,形象地说明死海浮力大,课文接着对浮力大做了科学说明,是因为死海的咸度高。

如《看云识天气》为了说明根据云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风雨这一抽象道理,先描绘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云层的厚薄、位置变化,从而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C、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在四大方面的具体特征,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的细部特征,就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D、由原因到结果。《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再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这一说明顺序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

E、由概念到应用。如《统筹方法》一开头便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接着指出它实用范围的广泛性,然后重点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问题。这种先概念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也属逻辑顺序。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有时一篇文章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总之,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4.说明方法。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或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下定义其实就是直接告诉“是什么。” 作用: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3)作诠释。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如

A、这里所说的“某种意义”,指的是能为收信者所感觉到、理解到的东西(信号或符号),反之,收信者所无法感觉和理解的,就不叫信息。——《漫谈信息》

B、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奇妙的克隆》 C、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D、一种叫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食物从何处来》

E、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看云识天气》

(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增加准确性,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对该事物加以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作用: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5)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6)作用: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a、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C、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干叶7(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答题模式:通过举了......例子,真实具体的说明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作比较。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为了说明宴会厅的建筑面积,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

好处:,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1、太平洋占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其它三个大洋的总和,比最小的北冰洋大十四倍。

2、大礼堂顶上藏着比北京新扩建的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

(8)摹状貌。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摹状貌”中。

例句

A、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B、“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C、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D、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吴冠中《桥之美》

6.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见结构形式有以下几种: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式,《什么是生态系统》采用的是分—总式;《看云识天气》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第一步说明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式递进的。

(3)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的层次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采用的一般都是连贯式说明结构。

(4)并列式。如《松鼠》一文,从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但分写部分之间呈现并列式结构。

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

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

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四、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2.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难区分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3.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明内容。

4.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7.中考说明文知识点 篇七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知己:重视基础,笃实知识点。

重视基础,关键是掌握基本的文体特征,比如在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怎样加以辨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体现,说明文中心句的位置,说明文常见结构等。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掌握基本的文体特征,不仅可以直接解决有关此类的问题,更是解答其它有关说明文任何问题的基础,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垫底是很难解决其它问题的。

2. 知彼:透彻研究近几年中考阅读题及《中考指导意见》的相关考试要求。

每年的《中考指导意见》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读中考指导意见可以明确考试命题范围、难易要求等,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每年的中考试题必然有一定的研读性。从近几年中考的说明文阅读试题中可以更加明确题量、分值和题型。比如结合2009年中考指导意见中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和近三年中考试卷中的说明文阅读题,我归纳出最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题量是三题,分值基本都是6分,主要题型有: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识别及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这样在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时,我就有意识地往这几个方面靠,不致做无用功。

二、有的放矢,有效指导

知己知彼后,复习的方向也就明确了。针对每一种题型,其实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帮助学生探寻出答题规律,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依旧以说明文阅读为例,我们已经探寻出近几年的题型,依照这些题型,我觉得有以下规律可循。

1. 概括说明内容:摘取要点,综合归纳。

文中的要点,一般是有关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相应的途径可以概括段落要点,可以摘取关键词句,有时还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

2. 理清说明顺序:识别法和排除法相结合。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一般来说,时间顺序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空间顺序有明显的表示空间变化的词句,这两种顺序比较容易识别,逻辑顺序则可以简便地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也可以分析事物内在的关系。

3. 说明方法的识别及作用。

常见的十种说明方法是需要背诵记忆的,最易识别的是列数字,因为只要通过数据来加以说明的就是列数字;形式上类似于修辞中的比喻的说明方法,则是打比方;相当于对比的是作比较;通过具体的事件、事例来加以说明的是举例子;按一个标准分成几个类别加以说明的是分类别;类似于描写的说明方法可以称为摹状貌;通过图表加以说明的是列图表;通过引用名言警句、报刊书籍,甚至权威人士的言论加以说明的是引资料:最需区分的是下定义和作诠释,它们都是对一定概念加以解释说明,不过下定义是对该概念加以全面解释,与其它概念有本质区别,而作诠释只是对该概念的某一方面加以说明,它不能本质地区分其它概念。

至于具体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我提炼出了一条公式:通过运用(1)的说明方法(2)地说明了(3)事物(4)的特征。(1)处填写说明方法,(2)处填写此种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3)处填写说明对象,(4)处填写在文中的说明作用。

4. 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准确无误,所以语言的问题基本上就考它的准确性。比如:浅睡眠对人体衰老、智力和免疫力的危害与失眠造成的危害几乎相当,“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类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的问题,我为学生归纳为四步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即表示在哪方面起限制作用。(3)如果去掉了,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强化变式训练,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考复习教学中,解题训练是极为重要的,但如果简单机械地进行题海战,这势必是不适应千变万化的中考的。有一点是明确的,考题再怎么变化,终是万变不离其宗,知识点始终离不开那么几个。所以在强化训练中,教师应注意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变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8.中考说明文知识点 篇八

说明文是指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其文章特点是给人以知识,客观性特别强,因此大都能从原文中找出说明文阅读设置问题的答案,其难度相对而言较小。说明文的题型比较固定,说明文是最容易掌握答题技巧的阅读文体,说明文阅读也是卷面中得分率较高的试题。

阅读说明文要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近年来的中考题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常见考点有:对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对文章的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对文意、段意、层意的理解;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完成开放性问题。

[考点及对策]

一、说明对象

说明文分类:1.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的角度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典型考题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同学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答题格式:

事物说明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典型考题2: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1. 看题目;2. 在首段中找;3. 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典型考题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二、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按照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多用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见的时间顺序有:年代(从古到今)、四季顺序、程序顺序(先后顺序)等。

2.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常见的空间顺序有: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总到分、从外到内、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

3.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因到果、从果到因等。表事理顺序的词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

注: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一篇说明文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中,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

典型考题: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本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注: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注:引用的形式及作用:1.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具体形象);2.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具体准确);3.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逸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生动性)。

典型考题: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了解说明方法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四、说明语言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说明文的语言:1.准确;2.形象生动或平实。准确是说明文的共同特点,形象生动或平实是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做评析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可对篇、句、词进行评析。

典型考题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或平实)地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典型考题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替换后与实际不相符。

典型考题3:加点词语(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表态(删还是不删)+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典型考题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或句子,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三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词或句子;②找有概数的词或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词或句子。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 结合说明方法谈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对象……(参考前面的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 结合修辞手法谈

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多种(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形象生动。

nlc202309050214

3. 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中,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文结构分析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几种说明结构。说明结构有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初中语文说明文考题常见的结构形式是 “总—分”“总—分—总”“分—总”。

典型考题:分析本文(或某段)的结构是 。

对策:阅读文本,在内容上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段(句)间意义上的联系,在结构上要注意过渡性词语。答“总—分”或“总—分—总”或“分—总”。

七、说明文开放性试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科技进程、未来发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

典型考题:就文中……,谈谈你的看法或设想?(或对文中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

对策:结合原文,结合实际,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真题回放]

(201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阅读《紫檀》,回答下列问题。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宫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檀被开启、打光以后,颜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檀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备受众多雕刻家的青睐。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选文有改动)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1. 紫檀有哪些特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

2. 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个括号只能填写—种说明方法)

(1)紫檀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 )

(2)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 ) ( )

3. 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为什么大发雷霆?

答:

4. “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25个字)

答:

上一篇:体验友谊作文下一篇:效能监察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