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024-08-01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精选8篇)

1.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一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2)训练文体单一,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写生活也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写生活是写作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如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它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前提,以课堂为基础,以扩大阅读量为突破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广东潮州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即通过五个年级的五步序列,使读写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这些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如果对他们的风格进行理性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课外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本课题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习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提出了以真实的生活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关照学生认识真实的生活、拓展学生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入手,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同时帮助教师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丰富小学作文教学理论。

2、现实意义

(1)社会的发展促使作文走向生活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作文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推动生活向前发展,生活和作文是紧密相关的,因而社会的发展促使作文走向生活。

(2)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一遇到作文,就感到头痛,甚至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从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认为作文课难上,批改任务繁重,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学生恰恰写不出充满灵性的作文。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找到作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作文要为生活所用。通过课题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交际,能够参与社会表达。

2、具体目标

(1)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逐步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活化、活动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总结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学生描写生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寓作文与育人之中,使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各种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良好品德。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研究:

1、深入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将其精髓运用到研究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努力践行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必须有机结合,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

(二)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1、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1)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写作水平明显提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享受人生,热爱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顺应学生作文心里发展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力求作文内容生活化,倡导个性化作文。本内容可从学生生活的五方面进行挖掘:

a、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b、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c、布置生活作文

d、开设作文活动课。让学生动手改作文,动口述作文,动情欣赏作文e、进行即兴作文训练。课上出作文题,学生思索几分钟后口述,学生评议。通过口述与评议,使全班同学受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适当地对教材中的作文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改编,使其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1)实地观察式(2)生活娱乐式(3)社会调查式(4)自由拓展式

3、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与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把生活引进课堂,知道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素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

讲评课要注重学生发展。生活作文的讲评应注重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能力。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解放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学生的头脑与胆略。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结合学生及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态度。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方向上引导。

要在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中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作文的“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再表达”的全过程。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2011年4月—2011年8月为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设计方案、申报课题等相关准备工作,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论证,通过了专家组审核,为研究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2011年9月—现在,为课题的实施阶段。

我们正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整理资料,提炼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为下步结题做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生活化策略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1、生活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

主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课题组成员每月有计划地做好理论学习笔记,结合作文教学的需要进行探索。

2、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二)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我们从实验中获得,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比如:我们学校2011年9月份举行了运动会,老师让学生写《秋季运动会》。我们先让学生到操场上仔细观察比赛的过程,再让学生写文章。由于学生观察比赛时仔细、认真,印象也特别深,写起作文来也轻松自如了,成形的作文也具体生动了。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搭起一座情感桥梁。

2、以教材为依托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师常常结合教材进行练笔。比如:结合古诗教学,进行改写的写作训练;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读书笔记;结合语文综合实践的要求,让学生走近名人、走进公园、走进图书馆等,通过查找资料、读书、观察,丰富写作素材。

3、以活动为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厌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通过实验得知,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避免了人云亦云,更不会有无病呻吟,总之在谋篇构段,详略安排,开头结尾都富有个性,并达到了学习语言,练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最终目标。

4、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小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到兴趣的影响,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初写作文,最大难题是:“没有东西写”,因而缺乏兴趣。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景,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捉迷藏》这篇作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利用体育课进行了“捉迷藏”的游戏。在游戏中,用一些轻松的语言,有意识在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老师先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由于这一游戏进行的非常有趣,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因此,同学们说话的情绪特别高。一个同学叙述完,其他同学纷纷补充,纠正,把整个游戏场面及游戏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次“捉迷藏”的游戏写下来。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另外,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电教媒体,既可以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又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把五彩缤纷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能够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更加密切,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动人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真正的源泉吧。

5、以交流为助推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时时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每天利用早管时间让学生把看到的事情用口语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议,一周评选一次口语表达章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又激发了作文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给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鼓励他们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我的今日之最》等,然后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感受。两年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怕写作文了。

6、改革作文评改方式

每次学生写好作文,老师就埋头批改,作文本上既是圈圈点点,又有许多眉批和总批,耗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认真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地方,所以许多语文老师常为自己的无效劳动感到苦恼。因此,我们的习作评价方式必须改变,应以激励为宗旨,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应多加鼓励,调动他们的习作热情,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在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评价之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增进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在评价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评定的形式力求创新

超过百分制:学生只要作文有闪光点,就可以给高分甚至满分,或得分超出一百分。立足于积极的激励,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上,每次学生的优秀作文满100分的或者超越100分的总有几个,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习作热情,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写作是一件快乐事,而不是负担。

改变分数制:每次作文我们不必都打分数,教师应探索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以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如,对于作文原本写得不好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在他作文相应的地方画上一个五角星,以示奖励;对于内容丰富且写得有特色的作文,可以盖上一个“奖”字。

讲求人性化: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必须走进儿童的经验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的快乐,并能使他们得到个性的张扬。

在批阅学生作文中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丝一毫,只要有独到之处,进步之处,就写上几句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如“这里的内心活动写得好!”;“你这几句话一加,文章就生动了。”;“这次作文进步很明显!”;“修改后的文章真是精彩极了,足见你是花了一番心血”;“你的自评比老师写得还好!”等 等。这样的点评费时少,收效却很高,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怎会不由衷地听老师的话,认真改作文呢!

(2)评价的氛围力求鲜活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勤劳收获的成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成功激励成功”。

①积极宣传

对于优秀的习作,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大力表扬、奖励。让优秀习作的小作家上台拿着话筒,朗诵自己的作品,感受一回播音员的风采;在教室后面的板报栏专门开辟一块地方,随时张贴优秀文章,让全班欣赏、学习;每周评出 “作文之星”、、、、、、就这样,每当孩子们得到以上荣誉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给予他们莫大的鞭策,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是最好的见证。

②创设窗口

这里的窗口,即能展示学生习作的阵地,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开设“学习进步章”、“朗读章”、“口语表达章”等,每周评选一次,得到的就在争章园里加一颗小星星。让同学把自己认为写得满意的、进步的作文贴到“读书吧”里,供大家欣赏、评价。

这种种活动,对学生不仅是写作能力的锻炼,还是写作热情的激发,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满足,立下做小记者、小作者的志向。

③鼓励投稿

当学生的习作逐步趋于成熟时,我们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或是参加各种类型的作文比赛。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种锻炼,而这种锻炼还会不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3)评价的途径力求拓宽习作评价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

①自我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兴趣将越来越浓厚,作文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作文水平将有质的飞跃。

②同伴互评

教师常采同桌讨或前后位互评,这样既方便,又省时。学生们动脑、动嘴、动手,人人参与,各抒己见。要求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打好分数。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大到全篇布局、小到一个词、一个符号。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然后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评价。评价中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其疏忽和遗漏的地方。

③教师评价

习作评价方式的改变,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习作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锻炼,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独到的发现和个性化的认识和原始表达。那么,在写作时,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我手写我心”,快乐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而我们教师读、改学生习作也不再是苦恼事,而是心中充满着阳光和快乐!

七、主要成效与思考(一)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师们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2、学生方面

作文要为生活所用,每一次作文都有对象,达到交际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学生学会交际,参与社会的表达所用,只有在生活学习,作文才有话可写。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各班学生的优秀习作有的汇编成册,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课题研究的过程,不但是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学会交际。在课题研究实施的两年多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小学生懂得了如何写好作文,如何与他人交往。他们主动研究,撰写文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主观问题

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教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能力极不平衡,所以其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如何提高研究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于学生生活的认识与积累问题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让他们把生活中的经历写成作文,对材料的筛选还没有方法。

3、家长评价问题

由于家长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学生写的作文,多数家长不能够给予正确的评价。如何提高家长素质,促使家长能够重视孩子作文的评价,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家长评价这一问题上,下步研究中我们要纳入评价之中。

4、学生的作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研究,还在思考中,准备下一歩进行对比研究。

5、学校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应该加强经费的投入保障。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在研究中还有许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研讨、解决,迫切希望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九台市兴华小学 2013年11月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 期 总 结 报 告

九台市兴华小学 2013、11

2.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二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堂是死课堂。”以生活作中心的鲜活课堂, 生活化政治课堂应具有以下特征。

1. 立足发展, 追求课堂价值与学生成长的统一

具有生活意义的思想政治课堂, 其教学目标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 把课堂价值与学生的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它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吸收生活营养,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阶梯。它关爱学生的精神世界, 使知识客体与课堂主体有机统一, 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情境中共同创造内在的、动态的、人格化的精神力量, 是人的精神世界 (认知、情感、态度等) 的重构。

2. 立足生活, 追求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

从课堂立意来看, 生活化政治课堂应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课堂, 即课堂立意于学生生活, 把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政治课教学的起点, 让生动的、鲜活的、贴切的生活内容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呈现, 并成为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真理, 同时让课堂教学在充满生活氛围和生活意义的过程中获得改革和发展。

3. 立足过程, 追求知识呈现与生活体验的统一

从课堂呈现来看, 生活化政治课堂立足过程, 通过生活化情境的营造, 让学生在生活意境的体验中理解知识内容。在生活意境的解剖过程中求得真理, 并在生活意境的感悟过程中认识生活、感悟生活, 进而提高自身的生活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意义的现实统一。

总之, 生活化政治课堂使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使思想政治课堂变成学生主体生活的实际内容。学习不是接受, 而是生活、成长;不是等待观望, 而是生动参与;课堂使知识和价值融为一体, 知识变得可以理解、对生活有意义。生活化政治课堂也使课程与学生的生命连接在一起, 是主体学生参与把学习变成一种有生命的活动, 是不断地改变、重组、更新经验、增强自我效能的过程, 充分洋溢着新课程的魅力。

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 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 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要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 拓宽渠道, 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 使学生在浓重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和理解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和生活, 使学生的生命活动不断得到提升。

1. 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 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平等化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并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 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 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能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 实现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尊重学生有说“不”的权利, 实现教师与学生自始至终的“我—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这种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 彼此接纳, 使学生获得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姿态。长期坚持下去, 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他人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

2. 立足生活, 制订促成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 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教育应服务于生活, 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 体验生活的快乐。所以, 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立足学生发展, 做到“近、小、实”, 贴近学生生活, 联系学生心理、生活实际, 制订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 能促成学生生活发展的教学目标。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新世纪的需要, 制订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 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诚信观念、民主意识等教学目标。这样, 教育才能通过生活发出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例如, 在设计高一经济生活《生活与消费》一课的教学目标时, 联系生活实际, 创造性地把学会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树立文明的消费观、为自己家庭编制半年的消费计划表等写入教学目标, 这既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也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3. 活化教材, 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贴近”

生活化课堂必须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 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生活, 才能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智慧和精神, 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例如, 在复习哲学生活的“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时, 学生觉得原理较抽象。我首先投影了一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出现下滑的新情况, 中国政府采取措施, 积极应对。从2008年11月27日起, 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 其他期限档存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 下调中央银行等利率。探究问题:我国政府作出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现实情况, 分组思考讨论, 明白了:我国政府作出下调利率的决定是由于我国客观的经济情况变化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出现下滑是客观的、物质的, 而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下调金融机构利率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 即是意识的。故此材料反映了客观决定主观, 即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此情景的创设,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通过思考讨论, 让学生对材料反映的“主、客观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生成有关唯物主义的知识。有些学生还提出了应对金融风暴的看法和大胆构想, 有些观点还出乎教师的意料。这样, 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 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了学校教育后都将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 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生命形态的课堂教学, 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学的功能、价值、目标及知识的呈现方式;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及学习方式;重新审视和探索课堂教学的策略等一系列问题。政治教师只有善于观察生活, 整合教学资源, 密切结合学生思想、生活实际,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 实现教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又回归生活, 才能使课堂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教育部, 2004.

3.科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设计策略 篇三

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学科.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回归生活,发掘生活素材,提炼科学知识,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养成科学的生活观.

一、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切入口

“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语).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寻找教学的切入口是关键所在.

所谓“切入口”是指正确观察事物、充分认识事物的关键点,是剖析科学现象的入口点.无疑,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进入课堂学习的最有效的“切入口”.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把学生记忆中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提炼、深化,得出一般性规律,学生会兴味盎然,更能使学生学会思考,走出生活经验的低级阶段,走进理性思维的科学殿堂.

例如,在设计“电功率”一节知识时,可以单纯从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出发,推出定义:P=W/t,再结合电功计算公式W=UIt,得到P=UI,然后进行应用.以上设计看似顺理成章,脉络清楚,但细细想来,整个教学过程却似一池死水,纯粹的公式推理,失去了科学最本质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乏味无趣.

如果我们运用一下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设计:取两个灯泡,甲“220 V,40 W”,乙“220 V,100 W”,提出问题:“这两盏灯连接在电路中,发光时哪盏灯亮?”学生会根据经验肯定地回答:“100 W的亮.”教师并联连接,实验操作,果然100 W的亮,学生会得意洋洋.进而引问为什么这盏灯亮一些?学生又能根据经验回答:“这盏灯通过的电流大.”此时,教师可以改变一下电路,让这两盏灯串联连接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此时40 W的灯泡比100 W的灯泡亮!这下,学生就会好奇地进行思索:两灯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看来还有另外的因素在影响电灯的亮度,进而通过再进一步的实验测量、讨论,可以得到原来电灯的亮度是由电压和电流共同决定的,从而水到渠成引出电功率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从中发现经验的局限性,进而进行探究,最终掌握科学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生成生动自然,学生学习轻松有序,给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埋下探索的种子.

二、注重科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

科学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割裂科学与生活的自然联系,必将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后必须反哺于生活,这样才能使“生活-科学”进行良性的循环.教师必须摒弃科学知识的“神圣化”和“神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寻找与知识相对应的生活应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水溶液的浓度而引起失水”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讨论:(1)炒菜时掌握放盐的数量和时候是很有讲究的,什么时候加盐能够让炒好的菜看上去新鲜滋润?(2)人在感到口渴时喝可乐、吃水果、喝白开水等方法中哪种最解渴?(3)家里腌盐菜时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水”?(4)以前人们皮肤上出现伤口化脓时常用盐水处理,说这样可以杀菌,这是真的吗?科学学习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体会科学知识“实用性”的同时,进一步激起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师生对话,使科学课堂生活化

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享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多年的教学无形中让教师与学生站在课堂的不同台阶上,师生之间缺乏平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居于权威地位,无形中要求学生盲目服从于教师,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也造成了学生在“权威”下唯命是从的不良个性,失去了“课堂生活”的乐趣,最终把科学学习当成不堪承受的负担.

为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重视他们的思考独立性,有意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鼓励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勇于质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设计情境,与学生平等“争论”,在“合理让步和服从”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笔者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颗白磷放入烧杯中,学生观察到白磷没有燃烧;然后往烧杯中倒入热开水浸没白磷,发现白磷仍没有燃烧;再倾斜烧杯慢慢倒出水,直至白磷露出水面,此时白磷剧烈燃烧,冒出滚滚浓烟,老师顿时“手忙脚乱”.老师的“生活化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原来也是“普通人”的同时,油然生出帮助老师的情感,于是在师生互动的讨论中,认识到燃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与助燃剂充分接触.”并且帮助老师设计出实验:不要让白磷露出水面,可以往水中通入氧气,观察到白磷的燃烧,但不会让有害的“白烟”在教室里弥漫.

这样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独立的尊严,体会到学习互动的乐趣,欣赏到实验改进的成功,更感受科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四、拓展课堂,让科学学习向生活延伸

初中科学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学校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学习的终结,而是真正科学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科学,发现科学,用科学改变生活.

例如,学生学习液体的压强后,可以引导其处理家中下水道堵塞的问题:把下水道的其他出口封闭,用一根长的橡皮管连接剩余的唯一落水口,往里灌水,用水的强大压强冲走堵塞物;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让学生去关注家里农田中的大棚,想法提高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学习了植物的营养生殖后,让学生在自家的山上去跟着家人嫁接杨梅和桃子,改良品种.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要有意识地注重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定能让科学课堂多姿多彩,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好的开拓和发展,让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科学素养不断提升,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提供持续性的动力.

4.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策略

数学是小学教育基础学科,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从相关课堂调查情况得知,多数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还停留在浅层阶段,缺乏良好的变通能力,导致学生仍处于题海战术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使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实例建立数学模型。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生活细微角度感知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整合和挖掘数学教材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众所周知,数学和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较为抽象,这和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有很大联系。虽然我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进新课程改革,但教师在突破教材束缚方面还需要一定的勇气。数学课堂不但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主要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果教师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掌握什么知识或喜欢学什么,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单纯的教材上印刷的黑白字体,丝毫没有数学语言。迄今而至,数学教材中运用的教学案例是较为久远的应用题,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科学合理应用教材。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统计”一课时,就以我国乒乓球国家队共夺得多少枚世界比赛金牌、银牌和铜牌。学生并不陌生乒乓球运动,然而对于奖牌获奖情况却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就让学生课下自主统计某界世界乒乓球比赛信息,同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精彩比赛画面,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和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紧密联系,生活化教学活动即重现生活画面,启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思维,在课堂活动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作、动手动脑的机会。小学生活化数学课堂的主阵地为课堂,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关系到是否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连加连减”一课时,就和全体学生一起做游戏,可是当学生听到这个游戏要在课堂上完成顿时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时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40颗水果糖,告诉学生哪个小组获胜就能得到分发糖果的权利。之后教师先拿出12颗水果糖,又放回去5颗,问学生还有多少颗。不少学生一下子猜出了答案,教师将学生的计算过程都写在黑板上并同时告知学生“连加连减”计算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吃到了水果糖,也充分调动了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性。可以说这种极其富有生活化的游戏情境能紧抓学生心理,达到寓教于乐目的。再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左右”一课中就借助多媒体PPT创设了一位靠左行走路人被自行车刮倒的教学情境,教师:“如果大家是警察,你如何分析这起交通事故?”学生:“可能骑车的人速度太快了。”也有学生说:“大概骑车的人喝酒了。”更有学生说:“那个路人违反了交通规则,应靠右行。”教师:“是的,认识左右十分重要,比如大家写作业需要用右手,吃饭需要用右手,发言要用右手。”数学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案例让他们直观形象地了解左右知识,也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普及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双重效果。

三、教师应善于提问质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性

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单调乏味,枯燥沉闷,再加上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基本上都是根据教材大纲讲解知识,而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远远偏离学生情感需求和实际生活经验,逐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中,此时就要善于提问和设疑,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发散思维,真正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借助整理钱包方式设计了一下教学方案:教师:老师知道大家都认识很多人民币,但是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么多人民币摊开放在桌子上是不是太乱了?学生:是的。教师:那有什么办法能整理一下吗?学生:把它们都装到钱包里吧!教师:好的,那小朋友们就和自己的同桌组成小组将这些人民币分好后都整齐地放入钱包里,之后看看哪个小组整理的又快又好。(学生整理中……)学生:我们组先把分的整理到一起,之后是角和元,有1元,5元,20元,100元,5分,1分。教师:这种整理方法很好,既有条理又清晰,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啦?学生:我们选择将小钱分为一类,大钱分为一类,其中小钱有5角、1角、2分、1分,大钱则有1元、5元、10元、20元。通过上述教学案例能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全面了解人民币,教师要从根据实际经验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其大胆提出想法,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5.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五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依托学科知识构建全新的政治教学模式,即实现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和思维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对如何加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高中政治 生活化 生活热点

一、重视教师“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更新

要实现高总政治课堂的生活化,必须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这是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之一。政治教师只有正确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掌握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点,最终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深入贯彻备课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

高中政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承担着落实生活化教学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生活化因素贯穿在教学步骤的各环节中。所以,在备课前教师就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全面的了解,备课时就可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学科的知识关系,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所讲授的政治理论知识产生符合预期的现实生活体验,感同身受地理解政治知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列举的案例,可能与有些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经验之间存在差异,不太适合这些地区学生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政治教师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政治教材,适时引进教材之外的众多生活案例,将政治知识放置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定义的解释和性质的探讨。要高效落实高中政治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政治教师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化元素,从现实中选取适合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实例,拓展课堂资源的广度和实际问题的深度。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并认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和实际意义,才能灵活地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并以地域文化特点为向向导,积极寻找合适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资料,高效地向学生传递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

二、注重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的生活化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基础,也是教师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历,就无法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会认为这些理论是缥缈的、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没有感觉到这些理论知识的存在和发挥的作用。为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现实体验,教师应布置好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使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感性认识。比如,教师在教授“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保险”等内容之前的几天,就布置学生周末到本地金融机构收集一些简单的股票、债券、保险知识。通过仔细观察和积极走访,学生对经济生活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学生的走访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而且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利于互动教学的进行。

要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课后延伸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相应的政治理论有了系统了解,如果在课后对其实践运用,就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切实做到理论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师在讲解“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到市场上调查蔬菜的时令价和反季节价格,并分析出现两种价格的原因。对于课后对水果价格的分析,学生会得出结论,夏天水果丰富,可选择项大,属于买方市场,价格便宜;冬天水果少,选择性小,属于卖方市场,价格自然就高。学生通过课后实践活动,对“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概念的认识就更深刻和具体化。

三、拓展教学内容,关注生活热点

高中政治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关注教材内容,则很容易造成教学过程单调和乏味,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政治课堂的魅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将政治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拉近教材理论与生活实例的关系。所以,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将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力求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和时代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用所学政治观点对其分析和思考,探究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用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他们投入更大的热情学习政治理论、关注热点事件。比如,教师在讲解国家职能时,就可联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温州列车事故等抗震救灾事实,给学生解释国家的职责所在,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对国家职能有更清晰和明确的了解。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应该是多彩多样的社会生活,现阶段,学生借助全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眼界越来越开阔,报纸、网络上的众多信息学生可能都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与学生探讨重大事件中蕴含的政治理论。同时,教师可将眼光投放到现实生活的小事上,通过选取学生身边可感的生活琐事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对教学资源比较熟悉,所以很容易做到有感而发,提高他们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

总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践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最有效途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也提高他们用所学政治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高效、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6.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六

刍议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刘海青 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河南 南阳 473000

生物学涉及到生活的多个方面,因此在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构建好生活实践以生物学习之间的桥梁,那么教师可以从课堂生活化学习氛围的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对生活中学习资源的搜集以及生活化生物作业的布置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交流和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为讲课,而学生一味地听和做笔记的学习模式。因为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事,所以需要两者有进一步的学习交流,因此这就需要一个互相尊重、融洽的一个课堂学习氛围。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教学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活体验,加强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有效利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从而使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二、设置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部分理论学者认为,学生对属于自身知识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之后,并不是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而是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而逐渐形成了对不同社会现象的个人看法和理解。由此可见,学习不仅仅是由外部向内部的一种知识传递和转移,更是一种对自身经验知识的主动性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种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自身已有知识的一种相互间的作用,进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经验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处处留心,并收集到对教学有价值意义的信息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有深入的分析,设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这样就可以将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有笑容如到教学实践当中,让物理的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丰富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二次架构的系统性工程,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教材进行相关生活素材的补充,但这种内容的补充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该是起到丰富学生物理知识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性的引导,让他们真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温调节时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室外的寒冷和室内的温暖,并发现和察觉自身身体的真实变化。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意识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充分利用好学校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绿地等资源,让学生会主动将课堂中的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践当中。只有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才会更好地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进而可以有效实现教师对学生课文阅读进行反复性的学习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得到生活的感悟。

四、实现生物作业的生活化

生物是一门最为贴近大自然的学科,因此生物课程的`学习应该是绚丽多彩、生动的,因此,如果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没有生机,那么就失去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也就会感到厌倦,进而逐渐失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注重实效性,在作业内容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日常生活的实践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应用问题,并且逐渐对生活有科学的理解和自己的个人认识,切身体体验生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所以,教师尽可能布置一些具有实用性的生活化的作业,例如实地考察、动手实践、角色扮演等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团结协作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够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他演到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大量实践证明,生活化作业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学习,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不再传统意义上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加强对自身的理论知识的时间运用,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7.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七

一、制定的教学目标生活化

在音乐教学中, 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不是最重要的, 不能代替音乐本身。我们都应该认识到, 提高人的心灵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应该是我们学习音乐的最重要目标。音乐对于人的一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可以长期作用于人并能使人受益终生。因此, 音乐教学目标除了需要考虑技能技巧外, 更多的应该考虑到通过这堂课, 要带给学生、教会学生更多的音乐情感的体验和音乐美的熏陶、音乐文化的了解及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而许多情感的体验必须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基础, 有事实有根据地进行想象和体验, 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会是有血有肉的, 才能被我们的学生接受。所以一定要紧紧围绕生活, 并结合生活实际制定目标是永远的教学前提。

二、挖掘的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经常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 同时又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让音乐教学时时刻刻与生活保持关系。并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 灵活运用教材。在此类内容的基础上, 我结合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活实际合理运用教材, 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也常常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 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而调整教材, 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 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获得直接经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因此, 我经常从生活现象入手, 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 使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如:戏曲特色的歌曲《说唱脸谱》、团结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等等歌曲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首先可以让他们随着VCD音乐进行演唱, 然后引导学生之间交流感受。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唱励志歌曲《隐形的翅膀》, 可以在课上先看这个电影片断, 体会电影中的情境, 这样学生就能够体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

三、设计的教学方法生活化

(一) “感受与鉴赏”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全身心鉴赏音乐, 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特的见解与感受, 调动各个感觉器官, 升华情感, 交流互动, 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 为学生终身享受和学习音乐奠定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 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感受与鉴赏”教学生活化可采取以下做法。

1.把生活、课堂相联系, 激发感受与鉴赏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把生活融入课堂, 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和一份真情去感悟人生、体验音乐, 才会使他们享受鉴赏音乐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尝试用以下方法进行“激趣”; (1) 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激趣。这种教法使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很好; (2) 用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 (3)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

2.用多种形式交流互动, 升华情感

在教学中, 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课, 那么其学习效率并不高。如果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眼、耳、鼻、口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 不仅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和信息, 而且印象深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例如, 在欣赏音乐时, 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进行绘画、表演、想象等, 充分表现自己。然后让学生再完整地复听一遍音乐, 使学生对乐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 “创造”教学生活化的设计

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创造”教学生活化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1.根据歌曲节奏改歌词内容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常识等, 将一些熟悉的歌曲进行改变或者创新, 将其中的部分歌词进行改编。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为歌曲创编动作

边唱边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 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 发挥想象, 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音乐教育生活化, 引导学生更热爱生活;学生生活音乐化, 引导学生更热爱音乐艺术。生活与音乐不可分, 生活靠音乐而生活, 懂得去欣赏音乐的人, 才懂得怎样去生活。

8.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分类号】G633.2

引言

高中政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枯燥的课程,这主要是因为政治教学内容脱离生活,与学生生活较远。在现代政治教育中,只有实现其生活化,才能脱离枯燥,恢复趣味,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政治教学实现生活化的意义分析

1、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践工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一理念不仅是政治教学的指导理念,同时也是其他课程的教学理念。高中政治教学要在内容上和学生思想、生活有机结合到一起。新课改要求,必须摒弃传统理论式教学方法。只有将政治理论知识贯穿于学生生活,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将主动提高,高中政治才能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2、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高中生思想尚不成熟,难免对一些事物产生错误认识或者出现错误的价值取向,而高中政治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手段。早日实现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现阶段,我国高中政治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根本毫无技术含量,照本宣科现象的较为严重。课堂上教师只是照着课本读,讲解部分较少,大部分学生在没有掌握理论含义的基础上就已经开始背诵,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一头雾水,大量累积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最终放弃学习。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政治学科自身价值的发挥。政治生活化是将政治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桥梁,将逐渐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法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意义,其自身掌握的知识得到了应用机会。

二、当代高中政治教学的普遍现状

1、学生认为“政治”等同于政治家的专有学科

“政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人们脑海中变成了一种只适合于政治家这个群体去学习,或者说去关注的专有学科。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常常可以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我在讲授《经济生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课时,只要谈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或是同单元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征税纳税”等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摆出一副事不关己己不操心的架势来。在他们的意识中,始终认为“分配制度”,“征税纳税”这样的政治知识与自己毫无关系,或者说是相隔甚远。

2、为应对考试将死记硬背作为政治原理的必杀技

政治既然作为一门生活性质浓厚的学科,那么强调的就必然是人们对该学科原理的深刻理解,记忆是必须的,而一味的死记硬背则是一种错误的、非科学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样的问题却俯拾皆是,“不理解怎么办?”“背下来就好了。”“不回答题怎么办?”“背下来就好了。”“成绩不好怎么办?”“背下来就好了。”似乎关于政治学习的一切问题在学生眼里都可以浓缩成为一句话---背下来就好了。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总是可以碰到这样的案例。在考试的阅卷中,我发现学生们都能将类似于“文化,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回答得井井有条,然而一到平时的课堂,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三者的关系进行口头阐述时,一个个就都哑口无言了。归根到底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们只是在政治科目考试的前几天对一些重点性的政治知识点进行一番死记硬背。甚至在这样的背诵中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背诵的是什么,只是在考卷上看到相同关键字能够整段的默写出来罢了。这样的学习是基于一种瞬间的,至多是短时间的记忆,而并不是对这些政治知识真正的一种理解与掌握。

三、怎样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教育策略

1、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不仅仅是指课本上的知识,也包括学生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及体验。传统的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只有理論教学,没有联系实际,这就造成了政治课程内容生硬、千篇一律的特点,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完善教学内容非常必要。在政治课堂上,要想实现教学生活化,除了引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教师还要经常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证明一些理论知识,同时明白政治没有脱离实际而是真实存在的。一段时间举办一次小组辩论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变教学方法

政治课不一定要在教室里上,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以增加政治教学课程,教师可以经常安排政治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多去联系实际。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还能使他们发现政治与生活如此贴近。

3、更新教学理念

如果想要实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那先要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使课堂缺少朝气,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政治上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既能在生活中找到政治,又能将政治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这一点很重要。

4、生活场景展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应当适时创设或者是再现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情境,也就是说要想现实生活科学、合理的蕴藏在政治教学中,加强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积极营造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充满活力、开放的政治课程的氛围。比如在讲到货币章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货币面纱揭掉,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由国家发行人民币,为什么国家不多发行一些人民币解决偏远地区、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困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呢?”问题提出之后将全班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逐渐将相关知识引出来:人民币的发行量需要根据流通所需货币量确定,如果发行过多,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将会出现通货紧缩。

结束语

政治生活是每个公民的一部分,同时政治与生活本身也是不容拆分的。高中生处在政治教学的关键时期,政治意识,公民意识都有待发展,教育者必须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摆正政治教学的观点,把握政治教学的重点。务必使高中生理解政治与生活的不可分割性,并将政治学习与生活运用的这一种不可分割性完整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伶俐.浅析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

上一篇: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思考下一篇:村社区党务公开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