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024-10-22

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9篇)

1.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一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摘要】:中国与世界各国接触时,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文化冲击,而我们在物流纷飞的时代,开始不能坚守我们的优良文化精神。虽然不怎么喜欢日本和韩国,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他们有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情,这点我们正在慢慢丢失。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文化潮流的时代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那就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更要知道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关键词】:民族精神;弘扬;文化冲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接轨,各国的文化接踵而来,让国人不知所措。在西方文化、日本和韩国的文化潮流的冲击下,国人渐渐丢失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品质。现在中国人已没有什么精神信仰,只剩金钱至上,关心自身不在乎外界的事物,道德慢慢地丧失。反而韩国、日本曾经向我们学习文化,却能保留我国的一些文化,他们有很强的民族感和爱国情,可是我们呢,中国优秀文化都丢失了,韩国还把端午文化给夺去。现在的中国不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关心西方节日。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更应重视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感和爱国情。不让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他们,当代大学生要了解民族精神才能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一 什么是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中华民族精神被阐释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它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信心和力量的源泉。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团结统一——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足以看见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不猥琐,不妥协,团结一致就一定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爱好和平——虽然当今世界,和平是大的环境,但是在世界许多地方还是有很多战争、**,不和平的事情常有发生,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去维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在经过近百年的**之后,人们更加珍惜这和平;

勤劳勇敢——从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在的快速先进发展上来看,中华民族无愧于一个勤劳的民族,各项发明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让我们拥有一份宝贵的遗产即是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在经过百年的近代摧残后,我们能够不畏惧困难,坚强奋斗,在21世纪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国民生产宗旨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时代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而其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凝聚民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要求,必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代弘扬民族精神不容忽视!

二 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首先,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国;

其次,我想作为一个人,如果只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深刻的内涵,那么如何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同样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在世界人民面前扬眉吐气。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无论何时弘扬民族精神都很重要。

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需从各个方面做起。其一,要培养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理解,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首先是要睁开雪亮的眼睛观察外界民族的发展,以博大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民族精神,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善于吸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外来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中。假如我们大学生对别的国家民族文明和制度没有平等的认同、宽容,而是以一种狭窄的视野藐视地球上其他文明的存在,其发展的情景只能是夜郎自大的封闭。我们不能忘怀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耻辱和痛楚,造成这样的悲剧就在于清王朝的故步自封,只局限于看自身国内的发展,眼光没有放远,那是赶不上先进发达的国家与民族的,民族精神更不能唤起。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基础上,去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与人类发展整体的命运,与整个地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我们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发展的趋势中前进。其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永远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确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信念。其三,做到自立自强、坚强刚毅、宽厚待人、积极进取、通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和习惯。民族精神的指导思想就应该是:适应国内形势发展要求,落实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相统一,结合文化特点,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中学生的成长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目标则在于:领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知道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内容是:重点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要有诚信尚德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尊师重道德精神等。其四,在校内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援助、青年志愿者服务三项活动,将民族精神切切实实贯彻到实践行动中。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表现。它吸取了中华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源泉。它彪炳千秋,又与时俱进;它烨烨生辉,充满活力。

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到今天,已是几经沧桑,历尽风雨。然而它自强不息的向上进取精神仍在,继往开来的创造精神仍在。中华精神在新的历史时代,将以新的姿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吸收容纳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达到新的历史高度。今天的大学生,站在时代要求的前列,将是有希望挑起祖国大旗的“脊梁”。民族振兴的重任落在我们大学生这一代人的身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潮流中,我们努力高扬民族精神,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的步伐将在祖国灿烂的曙光中响起!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学艺术等各种手段,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振奋起来,同心同德地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文献:[1] 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 科学社会主义》 2007年 第02期

[3] 《邓小平哲学思想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时代潮》(2002年第十九期)[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二

关键词:中华武术,武德,民族精神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随着“地球村”的日益突显,各国呈现出以文化竞争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强势的西方文化略显优势。目前,加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党和国家在新格局时期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现阶段,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特别是加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历来重视人文精神、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气度和和谐处事的灵便智慧的健康历史文化。在现阶段,摆脱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竞争中将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是现当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时代重任。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武术不仅是体育,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人们在长期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能通过武术训练体悟中国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能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的复杂局面,弘扬中华武术对现当代青年人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性意义,对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促进作用。

1 民族精神的含义

哲学上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根本观点,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以“中庸”、“谦让”、“和合”为主,是注重和谐人际交往,形成以伦理道德为主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在世界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勉。中国人民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培养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格局》)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2 培养民族精神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年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主要不是军事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在现阶段更是比较尖锐的。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竞争过程中,以西方的强势文化在世界各国渗透,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道德失范、价值丢失、文化失衡、人文精神失落等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对拜金主义的倾向以及人身观、价值观的迷茫和人文教育的缺失、民族精神的淡薄等方面。这种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中华民族能够延续五千年历史,就是依靠中国优秀的文化做支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面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国实行“分化”,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期,加强我国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思想基础。培养民族精神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加强过人的爱国主义热情,能增进民族团结,能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树立坚定信念,能对祖国主权和尊严坚决捍卫等。因此,培养民族精神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

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武术在中华大地绵延几千年,它植根于民间,源于实践,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国的国宝。通过武术的训练可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武术体现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上。

3.1 武德是武术的核心

中华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项特殊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它具有技术和文化相统一的特色。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武术由一种简单的生存格斗技能,吸收儒、道、阴阳、人文哲理等思想,形成富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拳术运动。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结晶。历代武术拳师都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德”字放在个人修炼武术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了以“德”行为主线和核心的道德规范。武德是尚武与崇德的统一。千百年来武术界把“崇尚武德”作为一种民族的优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形成武术界共同信仰的一种行为准则。习武者按照武德来修养身心,规范言行举止,品评社会的善恶。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同时,“义”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武术界非常重视尊师重道、谨慎择徒、除恶扬善、勤修苦练、重义轻利的儒家仁学精神。而现代所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2 武术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即是人们对于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武林历来注重惩恶行善,各个武术门派均有相应的要求,例如:“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为人正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规范、戒律要求习武者主持正义,扶弱压邪,集中体现武术人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其次,武术界高度提倡“忧国忧民,匡扶正义”的主张。在武术的发展历史中,不乏像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这样的楷模,他是尽忠报国,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的武林英雄。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是一位文武兼备、德高望重、有胆有识的民族将领。在抵抗倭寇的侵略时身先士卒,率领四千余精兵力战疆场,保家卫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祖国尊严,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对祖国前途怀有坚定的信念。武术界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对其他国家的入侵和本国的腐朽反动势力,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在这些武术民族英雄的影响下,通过武术道义的教育,可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3 武术能培养“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深受儒家“和为贵”思想的指导,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武术拳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择选徒弟时,在道德品质方面要求很严。例如,中国少林寺戒约中说“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蛾眉枪法》也明确提出“不知者不与信,不仁者不与传”;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也有“五个不可传”即“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中国古代理想上的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大同社会。武术人提倡“中和”为上的思维方式,受中国“中庸”思想的影响,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其中国武术的技术特征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强调“拳打人不知,出手不伤人”,“胜固可喜,败亦欣然”。正是在中国和谐思想影响和“中和”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武术人才有了“撵人不过百步”,“穷寇勿追”之说。强调武术人之间进行武艺交流时,要以“和为贵”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以“以武会友”加强武术人之间的技艺交流和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习武者与人交手时,双方先敬抱拳礼,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作为武术人,必须理解抱拳礼在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武术的训练可以培养“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

3.4 武术能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儒家经典《中庸》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主张刻苦学习,不甘落后”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深入人心,让全社会所接受。其主要指中国人在人生态度上要“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武术的训练中,训练者都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形成了经典的戒训。如少林武术强调:“习此技术者以强体魄为宗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少林十戒》)。“吾辈研习武事,期在深造,必须持之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要以求速,勿半途辍业”(《武士须知》)。同时在练功过程中,常以孔子的“诲人不厌,学而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名句,作为武术人士的座右铭。另外在民间还流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练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等等武术谚语,激励习武人自我培养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训练过程中能培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5 武术能体现“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民族精神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充分体现中国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中国人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协调。“天人合一”问题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武术习练者们特别注重自己与自然界的统一,精神、行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从而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武术家在武术练功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天时、地形、气候、季节、方向,这都是武术家注重自己和自然的和谐。武术家在练习武术时,不仅注重武术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同时还应注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手段和方法的提高。历代武术家都强调拳法自然,拳法合于道法,拳法通于大道。再有,拳法模仿飞禽、走兽、昆虫、鱼类、图腾崇拜,寓意就是在于天人合一的指导,即武术家们认为这些生命生灵为自然之精髓。像其形,取其意,也就获得了自然的精华,体现了追求“天人合一”接近自然的本质。

4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当今以文化竞争为主的新形势下,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先决条件。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人们通过练习武术能培养民族精神,武术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弘扬武术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温力.中国武术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郭建宁.当代中国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郭志禹.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回顾与教育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6.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三

关键词: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无私奉献

在2001年的全国文艺两会上,江泽民主席发表讲话说:“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鲁迅、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他们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教育,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要教育青少年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只有不断弘扬和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

“春蚕到此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活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无私奉献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永恒追求,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弘扬奉献精神,既要平时看得出来,更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同时,自己做到了无私奉献还不够,要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奉献为荣的风尚。切实做到自己的事踏实干,别人的事争着干,分外的事乐着干。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

弘扬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出一些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一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下去,对于民族的长远发展将非常有利。

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各个民族的发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既不是排斥其他民族,也不是为了搞霸权,更不是以某些民族为敌。而是在遵守世界主义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合作共进,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并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4.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四

【摘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爱国创新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因此,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三)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来做: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m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内在的精神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使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职责。

5.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篇五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增强国际竞争力

摘要: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很大,民族精神日益受到漠视。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莫称王。一个民族没有脊梁就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民族魂就难以屹立世界强国之列。大风泱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民族精神;整体素质;国际竞争力

“大量人才外流、留学生学成不归、明星移民海外„„一些未能出国的人也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极力地贬低甚至丑化我们的祖国。每当看到这些消息,我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德育工作者,总是痛心疾首。爱国是任何一个国家公民最起码的素质。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人的“根”在哪里、究竟还爱不爱养育自己的祖国?他们固然是少数,但毕竟代表的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想,有些同胞之所以数典忘祖,是因为血脉中缺少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衡量一个民族有无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就能凝心聚力、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忽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只

会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当前,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很大,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严重地腐蚀一些人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日益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忘。

在这方面,一些国家重视民族精神培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年轻而无根的美国人,由于重视美国精神的培养而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先天不足的日本人,在吸取民族精神中成长壮大;多种族、多元文化的新加坡,始终高举儒家伦理的大旗而迅速崛起;曾被战争弄得遍体鳞伤的德国,正是有了坚强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才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处于纷争之地的以色列,正是有了不屈不挠的犹太民族精神,才能在中东立于不败之地;国际地位曾一落千丈的俄罗斯,近年来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力求重振民族精神、力图重演大国雄风;只有弹丸之地的韩国,大力倡导爱国主义,推崇“身土不二”的韩国精神,从而成为亚洲经济强国。

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莫称王,人无脊梁莫做人。一个民族没有脊梁就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民族魂就难以屹立世界强国之列。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磨难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弥坚?是什么撑起了她的脊梁,使她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那不朽的民族魂——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

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因此,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教育。

一、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大风泱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优秀传统美德。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炬。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爱国者灿若群星。第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昂扬斗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第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五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涌现了许多具有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或刚正不阿冒死请命,或毁家纾难精忠报国,或血战沙场马革裹尸,或临危不惧舍生取义。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国魂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第四,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第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第六,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第七,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第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二、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突出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三、必须继承和弘扬时代精神

社会的发展催生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发展到一定时代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把民族精神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时代精神突出表现为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

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还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要吸其精华、融合中西、使其本土化,要去其糟粕、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西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和根本,丢弃民族精神就会迷失方向、丧失自我、甚至亡国灭种。鲁迅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如果民族精神在我们每个公民的灵魂深处都能根深蒂固、生根发芽,那么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能够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6.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文 篇六

汨罗江边,手执《离骚》,热泪纵横。举世浑浊染而我独清,虽九死其犹未悔,用生命,用赤诚的血液去证明,一颗忠君爱国的心。奔腾的江水,是流动的哀愁,更是忧国的思绪。也许,宫内仍轻歌曼舞,歌舞升平,却不见,带着坚定与执着的灵魂在无奈中携着躯壳与这不息的汨罗江水融为了一体。“大夫啊,大夫……”投着粽子的百姓们失声痛哭,却知道,屈大夫以死固守了他们那爱国忠君的伟大民族精神!

荒冷寂寞的塞外,挥一挥羊鞭,“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朔风凛冽,冷月作伴,固守着对大汉的思念与忠诚,固守着高节清风的不息民族精神!

更有十二道金牌一日下,却在头颅掉下的那一刻,升华了爱国的情;也有在零丁洋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灭不了忠国的魂……孟子的“舍生取义”,孔子的“仁爱天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载着民族精神,生生不老,世世不息!

二、论今

一个雷锋,影响了千千万万无私的人;一个焦裕禄,影响了千千万万奉献的人;一个王进喜,影响了千千万万无畏的人;一个袁隆平,影响了千千万万创造的人……洪战辉的坎坷,李春燕的善良,王百姓的勇敢,无数的“微尘”……或是给年迈的老人让个座,捡起路人丢下的垃圾,到孤儿院和小朋友们玩耍,自愿打扫小区卫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切都在变,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却愈发的充满了活力,愈发的生机盎然!礼让,谦虚,奉献,无私,勇敢,无畏,进取,创造,善良,诚实,自立,自强……当这美好的一切汇聚在一起时,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展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这是我们的根啊,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本!而这些,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什么都可以丢弃,只有这不可以,我们要固守我们的精神家园,固守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7.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篇七

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 爱国主义思想塑造着中华儿女的道德情操, 指引着武林豪杰的人生方向。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 有无数的武术爱好者, 他们习武的目的都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基本目标, 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 他们挺身而出, 不顾个人的生死, 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诸侯争强、七雄五霸、灭弱吞小, 兼并激烈。在这列国纷争的大变时期, 出现了很多武林豪杰, 他们为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 置个人生死不顾奋勇抗争的动人事例。鲁国武士曹沫武艺出众, 深得鲁庄公喜爱。齐桓公大兵侵入鲁国, 占领了鲁国的大片河山。两国国君会晤之际, 曹沫挺身而出, 以短剑直抵齐桓公的胸膛, 并义正词严地谴责齐国的侵略罪行, 迫使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之英勇无畏, 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古代武士的典范。南宋抗金英雄岳飞, 其高超的武艺和尽忠报国的光辉业绩为世人传颂。还有面对元兵威胁利诱不为所动的文天祥, 他一身浩然正气, 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在民国时期颁布的《教育要旨》中宣称:“国何以强, 强于民;民和以强, 强于尚武。”当时很多习武者在自己的练功服上绣起了“强种、强身、自卫、卫国”等字样。可见, 中国武术早已超越了技击价值, 对塑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二优秀武德是武术文化的核心

“尚武崇德, 德以艺生, 艺以德显。”精湛的武技是每个习武者高尚武德的反映, 也是武术从业者敬业精神的表现。没有精湛的技艺和渊博的知识, 从业动机再纯, 也难达到较高的造诣。同样, 武技再好, 如果武德不正, 也可能败坏武术的门风。“未曾习武先修德”, 学习武术的人, 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要知道学习武术, 是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否则, 即使学了一些本事, 也显现不出自身技艺应有的价值, 更有可能走向邪路, 徒劳无功。有些人学武术, 只想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 能防身自卫, 不受别人欺负, 没有多大抱负, 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打退堂鼓, 半途而废。有些人学武术的目的, 甚至是想在人前显威, 专门干些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 这些人只会走向人民的反面, 成为社会的败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武术形成了一整套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 讲究“尚武崇德”, “武以德为先”。从古至今, 优秀武德在武术文化的发展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要正确理解武术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 这样才能使武术文化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民族精神在武德教育中得到弘扬

武术的教育功能从古至今一直很受人们重视, 武术教育又以武德教育为核心。传统武德教育是以儒家伦常为道德基准, 归纳起来有八个字: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这些如今社会看似很腐朽的内容, 在封建社会却曾经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左右着习武之人的行为方向。在武术教育过程中, 武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形成的武德, 需要摒弃封建的糟粕, 继承其精华, 要将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必须赋予武德以新的内容。如忠: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忠于社会主义;孝:就是要尊敬老人, 孝敬父母;信:就是要诚实, 信守诺言, 守时守信;悌:爱护朋友, 爱护兄弟姐妹, 帮助弱者, 帮助有困难的人;礼:遵纪守法, 文明礼貌;义:坚持真理, 见义勇为;廉:清正廉明;耻:能够辨别真伪是非, 勇于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可见, 尽管传统武德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但只要赋予传统武德以新的内容, 它一样能够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等特点, 因此, 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现今社会的需要去研究它,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 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飞檐走壁”、“刀枪不入”、“隔山打牛”等有违科学的思想必须摒弃。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此外, 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弘扬武术文化, 也有助于吸引大众去了解、学习武术文化, 从而在高校内形成传承武术文化的氛围, 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四结束语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武术发展的危机, 要把武术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贯彻到教学和生活的每个细节, 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并进行长期的教化和熏陶, 是每一个武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长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智慧.论武术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 2008 (2)

[2]陆璐.中华传统文化与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铸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八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马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民族精神教育;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指导、支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要建立“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制度,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中小学校长要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负总责,所有教职员工要主动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看作自己应尽的职责。

9.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篇九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艰辛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坚强的强大精神力量。离开爱国主义这个灵魂,任何精神都不能凝聚全民族的思想,都不可能成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是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懂得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自觉地同危害祖国、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价值,是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继承和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对于提高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革命传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对传统美德的丰富和发展。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优秀革命传统。邓小平同志把革命传统概括为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这些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树立勤奋学习的精神,特别是独生子女,一定要强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光讲享乐,不讲奋斗是不可能成才的,这是一个基本观点。

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都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青少年既是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少年身上,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广大青少年一定要自觉得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上一篇:八年级法制教育教学计划下一篇:怎样能学好英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