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2024-08-25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共10篇)

1.《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一

让真诚成为师生之间的桥梁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周而复始的疲惫、迷茫、失落中,我们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学勇气,像优秀教师那样——把心灵献给学生吗?

漫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面对教师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心灵的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与外部深沉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我们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当换回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记得有位名人说过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要想成为学生都喜爱的教师,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的。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教师的赞美与给予,教师还要做到给予不吝啬、赞美多一些,班级管理中处处体现出人情味。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第三,源自心灵地融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

“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当我们把自己自身的独特优势整合于教学中,教学于共同体中,在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发挥出有效的教育力量,体现出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就更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这些儿童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灰色儿童”,这些孩子学习上较吃力,自己有一种被遗忘,被排斥的感觉。他们这样心理上的弱势需要,更多地被外在的极端行为所掩盖,因此愈加敌视教师,无视学校纪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歧视、轻视、藐视这群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多关心和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与信任,使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打开内心那扇脆弱的门,去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触及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使他感觉到我的关爱。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碰到过一位体弱多病的有“颠病”的男孩,他爱说谎且经常不做作业。父母不管他,因为他有病,所以他还有弟弟和妹妹,每次考试也是不合格。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丢弃他,尤其在他发病期间,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孩子温暖,使他信任了我。他开始和我说心里话,做错事能主动和我承认错误,我逐渐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使这位孩子在小学里健康地成长。其父母对我也感激不尽。

赞美、夸奖是孩子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任何孩子都需要在承担一定的责任时得到鼓励和帮助,教师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例如:“真棒!”“你干得太好了!”“老师相信你!”“你能行!”……

当我们找学生谈话时,那含笑的目光,会使他放弃戒备心理,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当学生课堂上因紧张而回答不出时,微笑对他是一种激励;当学生因犯了错误而惴惴不安、手足无措时,笑容对他来说是一种谅解;当学生做了有益的事时,笑脸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笑颜会给他增加信心力量;当我们和学生一起闲谈、游玩时,我们的欢笑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教师的微笑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我想这就是一位教师的幸福所在吧。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出于心灵的原因,再加上热衷于某个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而成为教师的。但由于常年遭受“恐惧”,使很多人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教学热情受到挫。我认为,要战胜“恐惧”,唯有与学生、与同事真诚沟通,才能释放心灵,因为心灵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心灵引导的过程,而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教师,教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教师的素质,也引发出学生的素质。但现实是学生很难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机会,而教师也没有选择自己学生的余地。但我相信,教师与学生能够彼此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在这既定的师生范围内做到真诚沟通,彼此调适,互相适应,一定能战胜彼此的“恐惧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当然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时进行心灵引导,才能产生优秀的教学,才能使教学富有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素质全面的人才。

2.《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二

我理解帕克·帕尔默,是因为我也有着和他一样来自教学的深切痛苦。

我敬重帕克·帕尔默,是因为他有勇气能够将这种内心深处的痛苦坦陈出来, 并且努力去寻找一条突围之路。

在去美国访学之前,我已经准备好重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简称《教学勇气》)。在越洋航班上,在离他的国家越来越近的路途中,我开始重读这本书。

有些书,注定只能在生命的某个节点上才能真正相遇,哪怕你以前遇见过。就像小时候早能背诵的一首唐诗或宋词,可能只有在人到中年或是晚年的某个黄昏, 或是在异乡漂泊的路途上,读着读着,才会泪流满面。

几天后,在得克萨斯州郊野的一个旅馆里,当我重读完帕克·帕尔默的这本 《教学勇气》并做好阅读摘记之后,窗外夜色已浓。我起来站在窗边,看到澄澈的夜空中星星点点。

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和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再没有其他国外教育名著像这本《教学勇气》一样让我欲罢不能。

帕克·帕尔默在美国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师和作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 共同体、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仅在教育领域,他的工作范围也很宽广,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高级理事, 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丰富的实践,以及他内心中的那种真诚、勇气、执着和使命感,使得他的研究拥有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勇气》首先就是这么一本让人感到真诚的书,它来自作者真实的课堂教学经历,来自作者深切的心灵拷问和自我解剖。

“上我的课时,一开始学生们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 他们就是没有反应。然后,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由来已久的恐惧中:我的课一定很沉闷!这些年轻人课前还在门厅走廊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转眼间,一听我讲课就变得如此麻木不仁。”

帕克·帕尔默关于教学的思考就是从教学现实的痛苦中出发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失去了和内心的联系,把自己隔离在讲台后面,尽管他可以利用成绩来控制和威胁学生的地位,获得教师的权力。 这样的痛苦,在我们的教学经历中也非常常见。当师生无法在课堂上彼此交融,这种课堂上的沉闷和阻隔真的会让人陷入一种窒息般的恐惧中。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一开始的叙述,不是用一种学术中常有的深奥、晦涩、理论化的话语方式,而是用一种心灵独白式的随笔风格, 一下子便引起了我们这些教师读者的共鸣。

帕克·帕尔默不甘心就此迷失自己。 随着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对同事们课堂得失的观察,对优秀教师成功所在的借鉴,以及对教学更加深入的了解,他觉得教学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技巧的提升,更在于找回自我,唤回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他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真正好的教学中,一个教师一定能够建立起自身丰富而完整的内心生活,怀着对世界、人生以及生命的热爱,守护自我当中智能、情感和精神的整体性,能够在他的教学方式和自身之间找到一致性, 还能够在真实的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教学勇气》除了导言和后记,共有七个章节。整本书中,作者以这个教学认识为主题,运用广博学识,结合丰富案例, 从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这一深刻的教学认识上,几位大家又都走到了一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就要永远处在一种丰富的、有意义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中。”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 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

然而,以此来反观我们的教学现实, 我们发现,自己也丢掉了自身的内心生活, 丢掉了这种完整性,把技巧和精神分离, 把自我和教学分离,把教与学分离。

在一个技术主义的时代,尽管我们也有发自内心的对于教学变革的深切祈望, 但是我们还是局限于“教师中心”还是 “学生中心”、“教师主导”还是“学生主体”等无休止的争论中,还是局限于日常教学的技术手段的变化,还是局限于课堂空间形式主义的重组,没有能够看到教师内心生活重建的重要意义。

在美国几所大学和中小学参与学术讨论的时候,我把自己在教学变革与转型之中内心存在的困惑和美国的同行一起交流时,他们说他们有时也会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中经历这样的煎熬,也会经受孤独。

对于这些,帕克·帕尔默也不无自嘲地说道:“当许多教师还处于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我对教师内心领域的关注似乎过于执着,甚至不合时宜。有时人家问我, 给教师提供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不是来得更实际吗?”

他对教育教学的未来充满担忧:“我预感到,我们的社会将愈来愈沉迷于教育的外部价值—包括那无情而又愚蠢的标准化测试—我深感其对教育的冲击。”

但帕克·帕尔默还是坚信,只有探究和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建立和学生、同事们的共同体,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教学,教师一定会在实践中成长,并走向理想的教学境界。他坚定地说:“我要寻求一些方法来保护和支持位于真正的教学、学习与生活之核心的心灵旅程。”

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三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20xx年,我迈进了教学工作的五个年头,回首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曾经激情澎湃,也曾困惑迷茫。一路上满怀激情、也满怀希望,然而有时面对学生纯真的双眼时,一种莫名的恐惧悄然袭来。恐惧什么?就像书中所说恐惧自己久而久之会产生职业倦怠,恐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恐惧自己达不到家长、社会的高要求,恐惧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

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像“有问题背景的学生”中那个被称作“来自地狱”的学生,让我们手足无措,甚至愤怒。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爱学生,心怀希望的教学

4.《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篇四

秋去冬来,晨起夕归,在疲惫、迷茫、失落之中,我好似已经没有了反思的力量,种种惆怅消磨着我的勇气。

我痛苦地意识到,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责骂去面对学生,暴躁一日复而又暴躁一日,直到有一天,看到心平气和一词,才恍然自己已经与学生隔离在外,利用自己的权威,用家长,用惩罚去威胁学生,效果甚微,教育也陷入了死胡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我作为教师身份来读的第一本教育类书籍,也暗自庆幸自己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不是在教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课堂更棒,而是站在了一名教师的位置,去思考如何真正的认识自我,认识“教学”这件事。直到在此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自己威信时,教学就既不要武器也无需盾牌”,我开始意识到唤回自身认同和完整,当牢记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

聆听教师的内心的声音也回答了教师要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我该怎样建立我的教学威信?又该怎样在课堂和我内在生命的复杂力量中形成泰然自若的定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就一定要和学生们的内心世界相联系,去感知他们鲜活的生命,并在知识探险中给予他们保护。我见过不少的课堂,老师不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来教,而当成了一个个U盘来存储内容。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容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的,只是在太多外物的影响下,反而忽略了教育的本真。我们以为,记下一道题,背住一个知识点,在考试中能够多拿几分,进入一个好的平台,从而进入下一个更好的平台,就是学习的意义。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可以收获的很多其他东西,比如,学会如何去探索陌生的领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学会如何与自己对话。课堂上对共同体的真正威胁不是教师和学生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别,而是缺乏由这些差异所激励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依靠教师给分、评成绩,但是教师依靠学生获得什么?成绩等级对学生是实实在在的,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100分是最棒的,这个对我们教师同样是实实在在,师生的相互依赖。这本书时时刻刻告诫着教育者,教师接受的培训就是完全自治、独自工作,这种模式令我们和我们的命运都独立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不需要靠学生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承认,很多时候要屈服于现状,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也认同,有一些“不得不完成”的,看似却没有太多用的任务。但你仍然可以通过和学生建立内心的沟通,是他们更有效率的完成这些任务。如书中所说,“如果希望开启学生的思想,我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有时,你看到那些坐在墙角目光游离的孩子,那些看着你却没有思考的孩子,那些只抄笔记不做题的孩子,你会感到恐惧,是的,因为你没有在他们的内心激起涟漪,他们像迷路的羊羔,而你却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领路人。因此,每当我遇见新的学生,我便会开始尝试和他们建立心灵的沟通。同时,也要克服“需要被学生喜爱”的内心压力,因为这会让你的教学过程被打折扣,使你为了“满意度评分”而取消或降低了某些教学要求。这之中有很多矛盾,但这本书给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忍不住摘抄了如下一段:

“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新习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要留出学生可以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我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我一定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

萨顿曾在他《如今,我终于变成我自己》中写到,我曾历经沧海桑田,带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失去自己,而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成为自己,才能重拾教学信心;重视学生,才能营造教学氛围;而建立整体,才能让学生得到教育本应赋予他们的东西。

5.《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五

《教学勇气》这本书是帕尔默对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三十多年来主要从事大学和成人教育研究,但本书是其针对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教师的生活,在五年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从1993年开始初稿的写作,主体在1996至1997年完成,2004年翻译成中文出版。《教学勇气》是对美国教育的反思,这本书所阐述的很多观点对于中国当前教育现状也很有意义。

说实话,一开始我真的看不进去这本书,但是既然是任务就勉强看下去,可是看着看着虽然有好多地方看不懂。但是我发现这本书中的对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的讲授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对于他的很多观点是有共鸣的,犹如找到了我久违的知音,有好多话儿想跟她诉说。例如我们将来作为一个老师不应该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或者是拿到工资就完事儿了,我们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对自身的一种责任感。我们要用心灵去体会,用心去教学。这里我就想到教学与教师真我的关系: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这里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老师要全方位的审视自己是否达到这些,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教与学,是关心教育的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但真正关注教师心灵,关注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还是很少!我们大多数人共同询问“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教什么学科;更深入一点询问“如何做”的问题,好的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技巧和方法;偶尔再深一步询问“为什么”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达到什么目标;但是很少问到“谁”的问题,教师的自我是什么。帕尔默在这本书中探讨的就是“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在教育的每个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越踏实。如果我们不去关注优质教育之源的人的心灵,仅仅在技术层面上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研究与实践,我们的教育改革不会有质的飞跃。

第一章中帕尔默提出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是全书的精髓所在。自身认同就是要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自身完整就是要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完整、充实而幸福。作为一个优秀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必需的。教师需要有自己的个性,要知道自己是谁。实际每位优秀教师都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把优秀教师的课堂生硬的照搬过来。我们要善于汲取其中的精华用一种深切地结合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知识介绍给学生,要知道课堂是你自己的。我们必须走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呼唤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同样,我们亦不能使得学生疏离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二章帕尔默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恐惧无处不在;同样,学生也在恐惧。恐惧制造了分离,但恐惧也可以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扮演健康的角色。如何克服恐惧,一方面要做到知识渊博,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引领学生。特别是面对“有问题背景”的学生。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少推卸我们对学生困境的责任,这样更有可能形成创造性的教学模式。面对“有问题背景”学生,我们教师要能透过“问题背景”看到他们的可爱之处,希望之处。看到了他们的闪光点,就找到了转变他们的途径和方法。一旦有了转变的契机,通常这种学生潜力都很大,而且对于师生感情有更好的促进。在帕尔默说到“走进教室,恐惧在那里,我直觉得陷入恐惧恶浪中;我问个问题,而我的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恐惧在那里,好像我逼他们去背叛他们的朋友。”读到这儿的时候,作为一个学生,我是深有感触的,我们时常在课堂上一言不发,其实不止老师恐惧,学生也在恐惧。那么我么如何去对待这些恐惧呢?恐惧是必然会存在的,我们能做的是不要害怕,去勇敢的面对,我们可以有恐惧,但我们不必置身于我们的内心恐惧之中,真诚对待存在恐惧,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

第三章,首先说到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全面地认识世界。又说到事物的分离,我们把头脑和心灵分离,其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而心灵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我们把事实与感觉分离,结果是:如今使世界冷漠和疏远的冷酷事实和把事实降低成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情感。我们把理论与实践分离,结果是:理论跟生活无关,而实践也未得益于理论。我们把教与学分离,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所以,我们要以辩证式的思考来接受与对立面联系的世界观,以便我们能够清晰完整地看待世界。我认为重点应该是说到教与学的悖论与教学设计。帕尔默把这种关系用“空间”二字来说明,这个空间应该是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发表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在的。

第四章帕尔默告诉我们广大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求知路上的他们成为平等对话的共同体。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求知路上的风景,可能会被之吸引、被之俘获,可能会忧伤、失落,但只要我们对它满怀谦卑、时怀敬意,依然充满激情与耐心地行走,惊喜就会时常地光顾我们,令我们更加欣喜的前行。

教师应该如何主宰自己的关注是第五章的中心。教师一方面体验和学生一起求知的乐趣,满足自身对世界探索的需要;另一方面更体会到对教学方面边探索边发现的乐趣。要能静下心来倾听每个学生内心的声音,以及声音深处所展现的所有信息,并营造让孩子们互相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让这些声音碰撞、交往起来,体验进一步发现的惊喜。相对于学生孩子来说,教师适当的退后,让学生的想法和发现铺陈展露,互相交织,引领学生体验自我发现的成就和喜悦;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们积极的回应。教师对教学问题明晰的思辨能力,是游刃有余引领孩子的重要条件。在与孩子行走的路上,教师是有着相当的主动权的。我们广大教师完全可以努力去建立属于课堂、属于我们自己的共同体。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从帕尔默举得那个医学例子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学习的微观教学是多么重要,在微观教学实施之前,学生们并没有学会如何以自我鼓励的方式学习,而只学习了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获胜。进行了微观教学之后,学生们变得不但更关心病人,更有人性化,而且测试分数也明显上升了。

第六章帕尔默阐述到,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也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我们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认识,要尝试与他人对话。要抓住机会常与名师、前辈对话,要不失时机地与自己对话。需要聆听他人的故事,然后我们时常会默默地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第七章,帕尔默告诉我们,那选择不再分离生活的勇气,那凛然面对随之而来的惩罚的胆魄,都来自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绝不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打开一扇原本就没有锁的小门,走进尊重心灵呼声的新天地。教师需要的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还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6.《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六

他的天赋带领我们进入教学工作最深奥的领域,并以他足以永远改变我们的洞察力和勇气照亮了我们的心灵之旅,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帕克·帕尔默提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我们就必须体验。“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

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

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是尊重真实的自我。“是你深沉愉悦与外部深沉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

我们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地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回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当换回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时,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的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第三,源自心灵地融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

7.《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七

其实,这本书几年前在读书时,我的导师就有提过,总想着有机会要拜读一下,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达成长久以来内心的夙愿,终于,带着勇气,伴着好奇,开启了这次阅读之旅。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击我心灵的一句话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术可以日益精进,但唯有对教育拥有一份永不退却的热忱,才能将教育开展得富有张力,朝气蓬勃,否则,再好的教育技术,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术和工具,毫无意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时候教师只是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不得不做,并非出自于一个人的本心。只有当外在的压力、要求与内在的需求相统一的时候,才能怀着感谢的心情走进教室,把教学当成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把教学看成是一场无止境的相遇,一场和学生、学科一起编织出的美妙的际遇。

8.《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八

丹城第二中学

陈艺

读完书知道帕克·帕尔默是从事三十年教育工作后写了这本书,这对于已代课两年今年刚考进的我来说是一本很好的经验传授的书。在这三年的教学体验和身边人的叙述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真正需要勇气的,帕克所说的勇气不但是要教师面对自我是需要勇气,而且最重要是面对你所教授,肩负祖国未来的学生的勇气。

帕克他的书中是从教师自己出发,从分析、认识、提升、发展的过程来客观了解自己的学科教学。帕克用艾伦和埃里克两位教师的故事,对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进行论述。两人有共同出身、共同的成长环境人形成了共同的自我意思;共同的天赋,共同走向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博士学位,又走上共同的教学这条。之后,两个人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艾伦将以手工业者出身为荣的自我意识融入了自己的大学学习和教学中,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埃里克在一进入大学就把以手工业者出身为荣的自我意识与大学的学习生活分离开了,走向工作岗位后还继续这种分离,成为一个态度粗暴、行为武断、专横霸道之人,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这样看来我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也存在很大问题,在我的思想里,作为一位计算机老师,我只要教学生学会计算机的相关技能就行了,但是看了书后,我发现我的思维模式是大错特错的。现在的课堂是学生是老师家长逼迫着学的,很少有学生是因为兴趣所学,学生喜欢计算机课不是为了计算机高超的技能,而是在学生对游戏的入迷。我目前最怕的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我的课堂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上课了来,下课了走。

帕克书中也提到了恐惧,从三个角度来讲,一是他做为学生时期,就充满了太多恐惧的课堂,这种恐惧导致许多天生热爱学习的孩子产生憎恨学校的念头;另一个是作为教师的角度来分析,教学时恐惧学生还是他弄得学生恐惧都处在最糟糕的状态;最后一个是作为同事,我们的关系因恐惧而疏远。书中的内容,让我理性去审视自身的内心恐惧,勇敢地面对恐惧。其实我们也不能缺少“恐惧”,它是一种警示,告诫我们将要关注方向,努力方向;预示着我们的新的生长点。因此,要正确利用“恐惧”,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就行。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爱,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阳光的、最快乐的、最充实的。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我们认知里,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习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现在的失望,和产生的退却想法,这个过程是痛苦而纠结的。帕克让我们心怀希望教学,但是这种种的希望都可能被学生的一个个行为所打破,就怕那天这样的希望再也无法建立,网上有句话: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当我的学生面对人生的障碍和困境,我认识到他们必须‘靠自己’战而胜之时,我需要博大之爱;当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生活受到贪婪、自私、专横等风气污染时,当我们经年累月与各种邪恶势力抗争而力不从心时,我们需要博大之爱;当我们作为教师感到自己的爱受到冷落,并被自己的力量弄得歪曲变形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博大之爱。看到学生的痛苦,感到自己对教育者的爱受到冷落,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折磨,每当这些时候,我就是依赖者博大之爱,度过了危局,战胜了痛苦”。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您好!”

帕克书中还讲到了教与学的悖论,他又在一次说到了“分离“这个词,现在新课堂总是在提以学生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辅,我的课堂总是教师大篇幅的讲,担心学生不会,其实从与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聊天中得到,教师不要担心学生这个那个,而是要放手让他们做,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教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但是帕克的一句话又让我疑惑了,他说:“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再到 “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克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9.《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九

马光暖

现在好书是层出不穷,大概花毕生时间也看不完沧海一粟,更要命的是往往看过就忘记大半,时间一久只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这或许也是很多坚持阅读的人的共同苦恼。罗振宇推荐的方法是,学完知识后拿笔写一些总结,给自己的存量知识增加一些连接。我也试着使用这个方法,所以也计划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个总结加深记忆。

这本书作者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纽约大学特聘教授,其作品《黑天鹅》、《反脆弱》加上这本《随机漫步的傻瓜》都是超级畅销书。这本《随机漫步的傻瓜》甚至被誉为华尔街投资人士必读的经典著作。看这本书是源于李笑来的推荐,他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说,这是一本对他影响非常大的书。我现阶段对投资其实兴趣并不大,准确说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投资,如果一个人一窍不通盲目投资,结果只能是韭菜的命,但学一些相关思路,尝试一些方法,做好准备,或许未来就会如那句话:“机会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股市可以预测的。”这是大多投资理财专家的观点,他们以分析市场趋势、利用曲线等方式来推测未来股指的走向,这也是很多普通股民把钱纷纷投入股票的原因。但和很多正儿八经研究经济金融的书籍一样,本书并不同意股票走势的可预见性,至少短期如此。很多投资人士的成功并不是来自其高超的投资水平和对市场的精准分析,而仅仅是获利于“随机性”.在“随机性”的作用下,总有一部分人会获利,尤其是参与投资的人数量足够大时,书中有个例子:让5只猴子在电脑屏幕前打字,如果有只猴子打出《伊利亚特》那会怀疑它是古诗人投胎转世,而如果有无数亿只猴子,那却没什么了不起。然而现实是这些投资成功的人夸夸其谈,而他人也把这部分人奉若神明。

忽视了“随机性”的作用,就会像“随机漫步的傻瓜”,长期来看最终会血本无归,因为人不可能每一次都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作者给出的忠告是:

拥有一身好本事却穷困潦倒的人,最后一定会爬上来。幸运的傻瓜可能得助于生命中的某些好运气,但长期而言,他的处境会慢慢趋向于运气没那么好的白痴。

在对于随机性的应对上,作者称使用“蒙特卡洛发生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蒙特卡洛发生器”是使用一定的初始条件,产生随机数来模拟市场的风险,这可以更好的了解未来市场的状态,而并不是利用过往的经验、事件的关联等方式。对于这类的建议,书中很多,大概这也是本书被推崇的原因。

人是感情驱使的动物,不能做到绝对理性,很多时候只能意识到非理性的存在,而不能完全抵抗,这意味这我们每个人在某些程度上都是“随机漫步的傻瓜”.所以,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不被随机性的假象蒙蔽双眼,是一个重要议题,书中给出了一些方法,总结如下:

一是了解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不必奢望自己能够对抗情绪反应,而是应该利用情绪来构思一些观念,从而得到实践的力量。

二是摈弃无意义的噪音,戒掉垃圾媒体和无效信息。

10.《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篇十

面对教师以及教育,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读,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只有克服恐惧,继而努力寻找改变的源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的拼搏、努力、奋斗、终于,一定会有小小的收获……我惊叹作者从自己做教师的角度出发,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获得的心得通过许多真实的教学故事,生动地为我们一一展现。身为教师的我也进行了一次认识自我的心灵旅程。而且读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共鸣:“教师的内心有一个警卫,守护着自己的个性,把有损我们自身完整的任何东西拒之门外,把有益于我们自身完整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教师需要找到各种可能的方式来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并认真的接受内心的指引,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 。

上一篇:药事管理调查问卷下一篇:高中德育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