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手法赏析(共8篇)
1.诗歌手法赏析 篇一
高中语文诗歌白描手法赏析难
点讲解及练习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
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注意与白描相区分的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
“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
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
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四、古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16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虚实、比喻、夸张、象征、衬托、拟人、用典等方面在分析手法的典型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想像空间及其它们跟作者情感的契合点。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
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从题目中可知本词的内容是送别。本是送别人却说“浮天水送无穷树”把送别写得含蓄道出了惜别之情。“无穷树”暗指路途遥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带雨云埋一半山”中“雨云”透露出前途迷茫内心因此郁闷。2从下片“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可以看出。【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 雨 □ 宋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山 雨 □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
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 1此诗前两
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调笑令 □ 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调笑令 □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
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甘草子 □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乱洒衰荷”中的“乱”字有何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说“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别开生面写出了新意。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从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些具体意象入手②立足全篇整合信息对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宏观把握③体味意境梳理意象在画面与氛围中体会主要意象的意义④联系作者的身世、阅历与志趣情操体味诗句表达的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
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孤山① □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的妙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禹 庙① □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注】 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杜甫在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禹庙。②四载传说大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木累合称“四载”。③三巴指四川的巴郡、巴东、巴西。1这首诗前四句中的景与情各有什么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诗用了“春秋笔法”有借古讽今之意试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十分荒凉的禹庙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的歌颂之情情绪昂扬豪迈。2分 2禹庙的山“空”庭“荒”正是当时唐代社会的写照。1分诗人借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暗讽了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3分 【赏析】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希望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发扬大禹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首联开门见山写禹庙的森然、肃然之貌颔联写庙内之景既写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颈联写庙外之景画面壮观透出无限的力与美尾联意蕴含蓄流露出敬佩之情。抑扬
相衬手法的使用将荒凉之景与昂扬豪迈之情统一了起来。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夏夜追凉 □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1作者是如何表达“静中生凉”这一意趣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全诗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 1“静中生凉”
是本诗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而用“不是风”三字精妙点出。既然不是风那么“微凉”从何而来呢结合前面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等意象可知所谓“微凉”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罢了。这样表达增加了诗歌的曲折意味。2①这一句运用了白描、衬托的手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树荫密密竹林深深虫鸣唧唧的夏夜图。竹深林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虫鸣更见其静谧。②与下句形成因果关系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为突出静中生凉的主旨作铺垫。【赏析】 本诗的突出之处在于撇开暑热难耐之类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色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还有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这一切很好地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置身其中凉意顿生所以结句才会引出“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石遗室诗话》中说“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这正是杨万里诗歌的特点超出习惯性思维方式巧妙地表达出静中生凉的旨趣。
2.诗歌手法赏析 篇二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 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 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 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 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 鲜明的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峥嵘岁月, 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虽然以写景为主, 但是到处能展现出景中生情的情感。“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从表面看是写出了秋天里四周枫林如火的美景, 但是从字里行间更能显示出作者像火一样的革命情怀。红色是革命的象征, 红色象征着烈火, 象征着光明, “万山红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的具体表现, 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 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过渡, 也是由这首词的上阕到下阕的过渡句, 非常自然的引申出下阕的抒情片断。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下阕虽然重在抒情, 但是也有很多地方蕴含着美丽的景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诗句非常形象、新颖地把不平凡的岁月转化为有形的峥嵘的山峰, 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美学上体现了崇高美。“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也是一副宏伟的画面。《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景为纬线, 以情为经线交织而成的画面, 给人以美德艺术享受, 我们能够从诗人的革命情怀中, 吸取奋发有力的信心和力量。
在景物中蕴含丰富的情感, 把感情蕴含于景物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手法, 通过景物抒情能够达到景生情, 情生景的效果,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彰显出作者伟大的胸怀。这样的写法能使文章含而不露, 深切动人。这首诗的景, 富有吞吐古今的伟大气魄, 写到搏击长空的雄鹰, 翱翔水中的小鱼, 极力地表现出一种要冲破牢笼的力量。诗人在景物描写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自己的伟大的救国救民的胸怀表现的淋漓尽致。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诗人用了色彩的对比, 用冷暖色调的对比衬托出两种不同的革命情怀。诗歌的景物描写主要在于讲究意境美, 在氛围的营造中抒发情感, 为抒情做好铺垫。景物的色彩不但构织出景物的主要的色调, 更重要的是透露出诗人的情感基调, 暖色调主要衬托的是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冷色调主要衬托的是沉郁、低沉和哀怨的情感氛围。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的“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中,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鲜明的颜色的对比, 这两种颜色的鲜明对比把富有生命力的树林和奔涌的江水的气势表现的非常到位, 渲染出了诗人的豪迈的情怀, 为下文的“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做好了铺垫。
其次是这首词中的动作的鲜明对比。如“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还运用了明比和暗比两种手法, 把有激情和革命斗志的“同学少年”与粪土当年的“万户侯”进行鲜明的明比;人民的被压迫和诗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暗含在词中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 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 诗人的字里行间, 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 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 到能够“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 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 旨在报国, 作为一个青年, 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 以天下为己任, 在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如果追寻伟人的足迹, 能够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执着的信念和自信, 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就能表现出来,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在历史上曾经有一批热血青年把民族的命运自始至终装在心里。
3.正确赏析艺术手法 篇三
赏析艺术手法即分析作者通过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一切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所运用的方法皆是艺术手法
先来看试卷中的一些古诗词鉴赏题。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201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2013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这是近五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鉴赏题,题目中“表现情感的手法”“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抒情手法”等发问点用词不同,指向的却是同一个考点,考查对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的赏析。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都属于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多达几十种。在复习时,老师一般会将它们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类,主要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通感、互文、用典、叠词等;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典(故)抒情、借古讽今、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总领全篇、点明主旨、奠定基调、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当题目只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可以在不超出答题区域的前提下,将自己认为言之有据的艺术手法多写上两三种。
当题目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
为了突出效果,作者往往会在诗词中同时运用多种手法。当题目并未指明赏析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笼统地要求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时,同学们在答题时可以聪明些,不必强求自己辨析清楚诗词中用的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手法,而是可以在不超出答题区域的前提下,将自己认为言之有据的艺术手法多写上两三种。
因为一般而言,简答题只要书写清楚,眉目清爽,多写不会扣分。以简洁的语言列举尽量多的可能性,一则增加了写对得分要点的可能;二则给人感觉态度认真,在阅卷场合又能博得更多的印象分。
当然也要掌握适度原则,如果一写就是五六种,堆砌术语太多,也会物极而反。
当题目明确要求赏析某一种艺术手法时,只能针对该手法进行分析。
当题目要求赏析诗词中的一种艺术手法时,挑选诗词中最主要、体现得最明显的那种手法进行赏析。
当题目指明了赏析“某一种”或“一种”艺术手法时
如果题目明确要求赏析某一种艺术手法,当然就只能针对该手法进行分析。
如果题目要求赏析诗词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强调的是“一种”,比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也不能多写,而是要挑选诗词中最主要、体现得最明显的那种手法进行赏析。
完整的答题思路是:先说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结合具体词句说明判断依据,最后谈运用该艺术手法产生的作用。
完整的答题思路: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要注意的是,作为鉴赏题,答题时只写出什么手法是不够的。比较完整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先说明“是什么”,即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阐述“为什么”,即结合诗词中的具体词句,说说你的判断依据;最后谈“怎么样”,即作者运用了该艺术手法后产生的作用。
比如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22题,要求简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诗歌如下: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及千里兮伤春心”句。
要分析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首先应逐句分析两首诗,尽可能齐全地找出诗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抒情。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一诗先寓情于景,将愁融入日落昏山和细雨之中,“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的情绪;然后直抒胸臆,通过“那堪”一词唱叹抒情,强烈地抒发了愁的情绪;同时,借助“猿声”这一典型的意象,表达心中的忧愁。
《三峡吟》一诗先借典抒情,化用《楚辞》中青枫林的句子,表达诗人心中的愁绪;然后也借助“猿声”这一典型的意象表达心中的忧愁;与此同时,以理写愁,理性分析愁其实并非源自猿声,而是源自人的内心。
这样就将两首诗的手法都找齐了,接着来答题。因为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手法的差异,所以通过“猿声”这一意象写愁这个共同点就不需要分析了,只分析其他手法的差异即可。
参考答案为: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谈到这里,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赏析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要诀——尽可能找准找齐诗词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分析。
小编提醒
要找准找齐诗词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对它们展开分析,就要对各种艺术手法在诗词中的呈现方式及作用了然于胸。请持续关注本系列稿件,接下来,我们将为你梳理古诗词常见艺术手法的特点、呈现方式和作用。
4.《唐山大地震》影视手法赏析 篇四
影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这种方式虽然最容易让观众理解剧情,但是影片本事的特制决定了大场面只有五分钟,而这五分钟出现在了影片刚刚开始之时,这使得观众们在后续观影中始终存在落差,怨言在所难免。如果换种角度,将大地震的震撼五分钟以回忆形式呈现,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头重脚轻的感觉了。
第一,剧情的挑战性。一部电影剧情的挑战性在与它能够让其发展不跟着观众思路走。我们看《后天》,看《2012》,看《泰坦尼克号》,灾难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路。这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既然是灾难电影,重点自然在灾难过程之中。人们固然也知道灾后的重建,特别是人们心灵的重建举足轻重,但很少有人敢以此为重点展开描写。许多反对者说,《唐山大地震》不过多的描述地震时的情景,反而写了唠家常似的写了一堆的矛盾:母亲和儿子的矛盾,养父和养母的矛盾,女儿和母亲的矛盾,婆婆和儿媳的矛盾……这不假,但不是本片的重点。用媒体的话说,冯小刚这次打了一张亲情牌。不错,地震发生时的感动可歌可泣,但灾后人们的拼搏,内心的挣扎,亲人之间的情谊更值得用血泪去书写。从地震中活下来难,从心灵的余震中活下来更难。我想问,看了这部电影,能不能让那场灾难牢牢地刻在心中?能不能被片中的温情感动?能不能从劫后重生的人们的经历中获得启迪?如果能,那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
第二,冷静的视角。拍摄这样一部电影,需要冷静下来。首先,导演或演员要努力“走进去”,走进剧情,走进人们的心理。他们的心情应该跟着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他们要试着设身处地地了解片中人物的矛盾心理,然后用出色的演技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然后,他们必须要“走出来”,避免受虚拟人物太大的影响,用独立思考和理智分析,用冷静的思维,艺术化的手法重新审视这部戏,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制作。这是因为这样,《唐》给我们的感觉才是客观的,冷静的,而不是带有导演或演员情绪化的。
第三,情感积压。本片的精彩之处在于片末亲人相认的情景。我相信,这个片段一定是导演用力最深,而自制力最强的阶段。这是片子的高潮,最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场面。任何一个导演都会费尽心思话浓墨重彩去描绘。然而,情到奔放处难免难以控制,画面失衡不说,落入俗套更是令人感到丧气和厌烦。而冯则巧妙地绕过了这一点,以惊人的理智和冷静的洞察力压制内心的火热,给人以全新的感动。这个片段,从总体来说是先抑后扬,先静后动。导演采取了情感积压的方法。将高潮前的情感积压起来,待时机成熟再一次性释放,以达到最大的效果。于是冯小刚干脆省略了姐弟相认的场面。在回家的旅游车上,他也没有用过多的对话而是用平静压制。直到方登推开门,母女两人隔窗相望时(暗示母女两人之间仍有隔阂),导演依然用冷静的笔力描绘。母亲面对“死亡”32年的女儿,仅仅说了一句“先进屋吧”。这样的耐心,全部是为了影片的高潮那一刻做准备。导演早早的就拉紧了一面弓,绷紧了,持着,直到火候成熟之时(也就是在小屋内母女相跪而泣的那一刻),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释放出去。这样的耐力是二三流导演所望尘莫及的。
第四,细节描写,前后呼应。导演处处注意细节描写。元妮包饺子时因激动而颤抖用力过度的双手,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风起云涌,方登推开门时的脸部特写,还来不及摘下的黑白遗照,洗好放在盆中的柿子,小河欲拉起下跪的母亲而被方达制止……精彩之处过多而不一一阐述。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比较是成功的。
5.诗歌表现手法 篇五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诗歌20种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6.诗歌常用写作手法 篇六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诗歌的表达方式中通常有记叙描写抒情三种,有的还有议论,写景有远眺和近看,常需找文眼,抒情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指数胸臆);另外有描写与抒情的结合:先景后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还有记叙、议论相结合;情、景、理结合。另外少数还有人称的使用情况。
修辞手法:固定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对偶(对仗)、排比、层递、顶针、回环、变文、对比、映衬、反复、复踏、通感。从炼字、词到句都可能存在:炼字不用说,通常是动词和形容词,虚词的使用,如《离骚》的“兮”字,《氓》的“矣”字,还有押韵;词的话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使用,连绵词的使用,句子的话有整散句、长短句和特殊句式等。
7.古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分析 篇七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是诗歌中感情表达最为直接的方式。它有利于作者情感的直接抒发, 从而更加酣畅淋漓。这种情感多为比较强烈的, 喜悦的情怀。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中:“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抒发了唐军收复洛阳和郑州、汴州, 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的同享胜利的欢乐。人们写诗多半是为抒情, 无论何种题材, 总要融入个人情感, 体现个人思想倾向。对于直接抒情, 学生最易于把握。
二.寓情于景
古诗中更多的采用的抒情方式是寓情于景, 它属于间接抒情的一种。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代诗人往往含蓄地把自己的情感寄寓到景色中, 借此排遣情绪, 并且多为伤感、绵细之怀, 如思乡、怀人、伤春、羁旅、征战等。《春行即兴》 (李华) 中:“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一首景物小诗。作者春天经由宜阳时, 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 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 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但是这些景物却蕴含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之情。这类诗歌, 学生要善于抓住诗中意象, 结合背景或者作者身世, 品味感情。
三.白描
白描本是绘画中的传统技法之一, 是用墨线勾描物象, 不著颜色的一种画法。而在文学创作的描写中, 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雕饰, 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白描手法虽很平实, 却不失韵味, 给读者以直观印象和强烈感受。比如《戏问花门酒翁》 (岑参) 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诗的开头两句“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纯用白描的手法, 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 如实写出老翁待客, 美酒飘香的情景, 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
四.烘托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诗是第二句, 是中心句, 其它三句都是围绕主题, 烘托这句话的。起句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 第三句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 末句, 它既是直承上句, 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延伸, 并呼应第二句, 对诗中主人公起陪衬作用, 使人泣与花落相映衬。
五.虚实结合
即把抽象的、虚幻的描写与真实、有形的描写结合在一起。虚写通常是诗人的梦境、想象等。《金陵怀古》 (司空曙) 中:“辇路江枫暗, 官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 老作北朝臣。”前两句写实, 作者就眼前所见, 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 着墨不多, 却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 鲜明地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接下去笔锋一转, 由实入虚, 别出心裁的运用典故抒发情怀。庾开府即梁朝庾信, 曾任职于梁、两魏、周。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 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 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作者从“辇路”“宫廷”着笔来怀古, 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 它与作者眼前的情景相结合, 虚实结合, 感情抒发很自然。
六.正侧结合
8.诗歌手法赏析 篇八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为中国文学留下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章法、开创了比兴寄托手法、关注现实的言志精神以及优良的抒情传统。其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别具一格,有“亹亹”的文王,也有“嗟嗟”的臣子,更有“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的劳动者。而对于女子的描写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卫风·硕人》堪称其中的典范之章。
《硕人》开篇云: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这是对美人身材和衣着的描写,所谓“硕人”即高大而又白胖之人,复加一个“颀”字,就更加精简传神地将这位女子亭亭玉立的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锦褧衣”即女子的锦服以及外面披着的麻纱罩衣,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贵族家之女。这样,开篇的简单勾勒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紧接下来的身份交待则证实了她是齐侯的娇贵之女,卫侯的妻室,同时是太子的同胞之妹、邢侯的小姨妹,谭公又是她的亲姐丈。表明此女不但是贵族出身,而且是出于王侯之门、帝辇之家。
这一“身材——衣着——身份”的顺序安排足见作者匠心独运之力。首先这符合欣赏者正常的思维范式,“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直观感受。看到一个妙龄女郎伫立在眼前,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她的身材和衣着。而对于女子身份的交代则是思维的再次深入,是进一步的了解。这种顺序之安排能够抓住欣赏者思维的渐进过程,表现出清晰的叙述思路。其次,这样的顺序安排能够起到提悬之功效,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女如此这般身材“硕”“颀”,衣着又如此华丽,身份又如此高贵,那她的相貌又当如何呢?于是,下文对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泼墨铺陈也就水到渠成: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二是外貌描写的独特艺术手法。首先,排比句式中的恰切比喻质朴巧妙。“柔荑”是柔嫩的茅草芽,这一形象的比喻将“硕人”的手之娇贵表现得极其贴切自然;而“凝脂”则写出了“硕人”肤色之白。《正字通》释“脂”曰:“禽兽腴也……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诗·卫风》‘肤如凝脂注‘脂寒而凝者言白也。”将“硕人”皮肤之白比作“脂”,不但道出了肤色之白,而且更强调了皮肤的细腻润滑之特征。下面的“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等都是用原始先民所熟识的动植物形象来进行比喻,这不但体现了《诗经》质朴无华的文风,而且也使读者体验到一种纯真而自然的美,字里行间彰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并反映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状态。其次,这段描写大到“手”“肤”“领”“首”,小至于“眉”“齿”,体现出一种宏观与微观协调的描写风格,与紧接着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典型神态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清代孙联奎的这句评论可谓真知灼见。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三是对周围环境的比兴渲染: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种环境的描写为“硕人”之威仪造势,用她乘坐之车的豪华及周围景象的盛庶,更加凸显出这位“敖敖”“硕人”的身贵位显。“四牡有骄,朱幩镳镳”以及“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等等又都充盈着一种原始的蓬勃生命力,昂然中展现出动静结合的动感之美。至此,《硕人》篇通过巧妙的编排顺序、排比式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典型性的场景渲染,完成了对一位贵族少妇的完美塑造,一位绝代佳人在幽古书香中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